国防与军队建设

2024-06-24

国防与军队建设(精选六篇)

国防与军队建设 篇1

关键词:军民融合,民技军用,国防与军队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后, 习主席审时度势、总揽全局, 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强调要“充分发挥优势民营企业作用, 引导社会资源有序进入装备建设领域, 形成开放式发展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新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国防工业体系, 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 “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为新形势下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发挥民企优势支持军队武器装备发展, 对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健全组织体制机制

新形势下, 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主席重要指示, 发挥民用科技优势支持军队武器装备发展, 需要发挥军方主导作用, 加强顶层战略统筹, 着力破解组织机构难协调、市场准入门槛高、市场竞争不透明等矛盾问题, 积极探索方式方法, 努力创建“民技军用”向深度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改革领导机构, 破除管理瓶颈。目前, 在民技军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没有明确的协调领导部门、组织协调机构和监管考核机构缺乏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 且对具体实施单位没有形成完整的考核体制, 没有系统、完善的工作计划和实施目标, 各单位都依照各自的标准和习惯来落实民技军用。因此, 在国家层面, 应建立权威的组织领导实体机构, 或赋予相关部门相应职能, 实现一体化领导。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使民营企业及其高新技术与国防科技工业相融合, 加强统筹规划, 搞好顶层设计。

二是放宽准入限制, 降低审批门槛。通常, 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研发生产, 需通过装备承制单位资格、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保密资质和军队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等四项认证, 认证审批门槛高、耗时长、投入大, 制约因素较多。针对这些问题, 在国家层面应加强政策引导、组织认证和手续办理等方面服务保障, 完善跨部门审查协调机制, 制定分类分级准入审查目录, 减少审查范围或重复审查, 提高审批效率, 结合装备科研生产保密等级及质量保证等实际要求, 积极拓宽民企准入渠道;制定负面清单, 除核生化、保密芯片等专用性极强的少数关键性特殊装备实行市场禁入外, 应尽快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安防产品等武器装备建设急需的高新技术开辟“绿色通道”。

三是建立公平公正环境, 保持适度市场竞争。长期以来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相对独立、闭塞, 军民之间互通协作的渠道不畅、开放的规模较小, 受保密、投资和利润等因素制约, 很多可为国防科技生产服务的民用高新科技成果、民用研发资源和平台无法为军工单位提供服务。发挥民企优势, 需以更积极、更包容、更开放的姿态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

二、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发挥民企优势支持国防与军队建设战略是事关国家和军队的大事, 涉及问题多, 要求严格, 系统性强, 程序复杂。但是, 尽管军地双方互有强烈需求, 要真正做到为民企报国强军提供广阔舞台, 还必须有一整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标准体系作保障。

一是制订相关法律和实施细则。在民技军用的实施过程中, 我国的相关配套制度尚不健全, 对实施过程没有起到相应的保障作用, 不能将民用高新技术系统规范地纳入到军工科研生产中去,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技军用的有效落实。国家和军队应推动研究出台《军民融合促进法》、《武器装备采购供应法》等顶层法律和专项法规, 形成上下衔接、系统配套的法规体系;加强宣贯《竞争性装备采购管理规定》、《关于加强竞争性装备采购工作的意见》等已有法律法规和相关实施细则, 理顺武器装备研发生产和订购等方面的关系, 确立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衔接关系, 为民企进入军品市场创造完善法制环境;组织民企参加相关法律知识培训活动, 辅导企业取得保密、质量、装备承制、科研装备许可等方面资质, 打消企业在装备采购中的“弱势群体”心理, 推动企业参与国防科工建设。

二是完善相关政策和贯彻措施。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 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但还存在相关政策不适应新时期武器装备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基本要求和发展目标, 各省 (市) 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制订操作性强的地方配套政策, 尽快出台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建设工作的意见》等相配套的贯彻措施, 对参与武器装备研发生产的地方企业, 以装备采购合同或配套合同为依据, 制定落实优惠政策, 在土地划拨、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照顾, 调动他们参与军队武器装备发展的积极性。组织高层次专家面向地方企业, 开展相关政策宣讲活动, 积极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军品能力建设领域。

三是加快军民标准体系融合。在军民通用程度较高的领域, 鼓励最大限度地采用能满足军事需求的民用标准和性能规范, 逐步推行按性能规格采购民用产品和技术的管理方式, 避免军用标准对民企的无谓限制, 赋予民企足够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着眼军民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 对现行军用标准和规范进行集中梳理和全面审查, 逐步废弃、修改和转换落后军用标准, 在不影响军事安全、符合性能要求前提下, 积极遴选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规范, 深化军用标准管理改革, 努力保持军用标准的先进性和开放性;逐步建立军民一体化技术标准体系, 制订出台“军民通用标准管理办法”, 做到通用的军民一个标准、专用的军民各建标准, 为军队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标准体系支撑。

三、促进军民信息互通共享

现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和保密制度下, 民企主要依靠非正当渠道获得装备采购信息, 存在信息来源不权威、信息内容不准确, 科研生产任务少、竞争采购比例低等现象, 导致民营企业成为参与装备科研生产的“门外人”, 需按照有关制度要求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为军民信息互通共享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定期发布装备采购信息, 组织军民对接共建活动。明确军队装备采购信息发布的责任主体, 规范装备采购信息发布的权限、内容、时限、渠道、程序、要求等;完善装备采购信息保密审查和脱密处理机制, 灵活利用报刊杂志、政府网站、专题会议等方式, 公开发布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定期分级分类发布装备采购信息;以光电探测、卫星导航、无人平台等新兴产业为主题, 组织策划军民高新技术及成果对接洽谈会、军民两用技术展示会等形式, 强化军地联合攻关、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建立民品技术推荐目录, 激励民企成果转化。吸纳和利用民用先进技术, 应建立民用技术向装备科研生产转化的渠道和机制。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民企先进技术调查摸底工作, 建立民用技术登记制度, 组织编写《“民转军”产品与技术推荐目录》, 对列入《目录》的民用产品和技术, 能够满足装备建设需求的, 装备采购部门应实施竞争采购或督促开展分层次竞争;定期举办民用先进技术推介展览会, 组织装备采购部门和相关承制单位进行合作洽谈, 支持先进民用技术的二次开发转化;做好民企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定价机制, 激励民企技术创新。

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破除装备采购信息壁垒。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促进军民信息间双向互动, 军方应协调国家相关部门联合搭建一个安全正式的公共服务平台, 实现军民信息的交互共享。建立高新民企产品和技术数据库, 军方可根据采购需求, 动态查询民用产品和技术的信息;满足军方采购信息发布功能, 采购部门可通过平台公开或加密发布相关装备采购信息, 民企也可根据自身权限实施查询;满足民企信息交互功能, 民企可通过平台快捷办理业务申请和质疑投诉, 咨询相关政策法规, 开展自身产品和技术推介。2015年1月, “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上线运行, 分设装备采购需求、军品配套、采购公告、集中采购、民参军指导和政策法规等栏目, 面向社会公众、民营企业、军队装备采购部门和军工集团等用户全面开放, 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了信息服务平台, 对于加快推进装备采购体制机制改革、破除装备采购信息壁垒、大力推行竞争性采购、不断提高装备采购质量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2010.11

[2]张福元, 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军民融合式发展[J].国防科技, 2013.02

[3]王亚玲, 试析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的国家主导职能[J].国防科技工业, 2012.02

我国的国防建设与军队改革 篇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强军路。

兵者,国之大事。强国必强军,强军必改革。中国梦包含强军梦,强军梦也支撑着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建设,新时代的国家需要新时代的军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我们要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作战略支撑。

新时期的国际形势下大国的军事竞争加强。在总体国际形势稳定的背景下,局部动荡频繁发生,不同类型的安全风险错综交织,国际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在国际局势变化中,面临地区和全球性挑战的增多,主要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由此带来战略开支增加和军事竞争加剧。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许多国家持续加大军事安全投入,军费开支增大。其中,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布的首份国家安全报告中就明确将俄罗斯、中国定位竞争对手;而日本则构建联合机动防卫力量,努力提升岛屿攻防能力,不断强化其军事存在;朝鲜半岛,美国政府对半岛局势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新时期的半岛局势仍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注重军事竞争的同时,大国之间也能根据共同利益加深合作交流,中美两国在东北亚半岛、南海、东海、台海、西太平洋均持续开展政治外交博弈,摩擦不断。而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进入历史最高水平,两国在外交、政治、经济等领域密切合作的同时保持并加深军事交流合作。

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的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突出强调了军队建设和指挥的现代化,为新时代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指明了方向。

新时期的国防建设。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安全保障,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是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国防越是强大,保卫和平的力量就越大,打赢战争的力量就越大,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力量就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加强国防建设,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国防作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迫切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一场新的军事革命正在兴起。

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这个暗流涌动的新时代,从战略上不断加强国防建设,提升军事能力。其中的超级大国美国,仍然保持并继续加强在全球范围推行霸权主义的军事力量,保持高额的军事投入,以维护其军事上的超强地位;其他的大国,在积极发展综合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国防实力,以便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处于更加有利的态势;即使一些中、小国家,也在国防力量方面积极推进建设,加大国防投入力度,以求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争得地位。

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俄罗斯、美国和欧盟等主要国家等建立加强了军事交往。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与周边国家防务部门和军队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注重与周边国家发展军事互信关系。

我国也在新时期的格局下大力推进国防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放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统筹规划,在国防建设上,努力缩小同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推动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协同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使我国可以加大对国防的投入。经济布局和国防布局的有机结合,在经济建设中加入国防需求,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充分的结合起来。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前,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竞争力、军队战斗力的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融合,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积极推进我国的国防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蛟龙”深潜、“嫦娥”探月到“天宫”对接、“华龙”开工,从大运交付、航母入列到水下机器人、北斗导航卫星等。我国自主的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标志着我国海军开始进入航母时代;第四代战斗机歼20与战略运输机运20的服役,使我国的空中打击力量实现质的飞跃;弹道导弹东风

21、东风41,保卫我国的国土更加安全;战略核潜艇的服役,为我国的大海提供了坚固的壁垒;航天测量船远望号的全面使用,为我军提供更加宽阔的视野等等,这些是我国推进深化国防建设的最好证明。

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也是实现我国伟大“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又是维护国家安全,确立中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保障。

新时期的我国军队改革与现代化。目前,世界新军事革命已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并呈现新的发展内涵:体制编制的联合化、小型化、自主化趋势更加明显;武器装备呈现出向数字化、精确化、隐形化、无人化的多方向发展趋势;联合作战形态向非接触、非线性、非对称、非正规和无形、无声、无人作战方式发展;军队指挥形态更加扁平化、自动化、网络化、无缝化、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化国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如今,主要国家纷纷提出军队建设新的发展目标。世界各国的军事改革和军事转型多样化、多元化、多形态、多领域的进行。美军提出“二次转型”目标,建设一只新型联合部队;俄军“新面貌”改革调整完善阶段;日本提出“机动防卫力量”构想,着力建设多能型的自卫队;欧盟主要国家提出了“建设一支规模小、装备精、轻型化、多机动、快速反应的实战型军队”的建军方针;一些国家发展多维度的作战空间已不再局限于海陆空天四维空间。

对于新时期的世界军事革命,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建造一支能打仗、能打胜仗的军队。推进军队改革,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

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加强对军队党的建设,开展红色相关教育活动,人民军队永远跟党走,培养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树立革命理想,遵守政治纪律,其中对一些军中的腐败份子,败坏军队优良品德的军队人士进行积极打击,建造一支优良作风的人民军队。

改革强军是创新军队建设的强大动力,抓住军队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的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对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军队力量结构优化调整,将原有的军区,调整为五大战区;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裁减军队人员约30万;调整改善军种比例,成立新军种,改革部队编成。创新武器装备着实发展,各种新型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服役等。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坚持用强军目标审视改革、以强军目标引领改革、围绕强军目标推进改革。

科技兴军是围绕打赢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加大军事科技投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军事技术,提高军队建设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世界主要国家大力发展新兴技术,积极运用无人、隐形、水下、反导、太空、网络、远程打击、光学、动能、定向能等新技术新手段,以快速打破军力平衡,确立自己主导的“战争规则”。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积极推进新技术发展,实现装备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加大军队现代化技术研究投入,实行“太空梦”项目,大力发展空间对抗、网络进攻和电子战能力等现代化作战;同时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军民科技融合,加快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奋力开拓强军事业发展新篇章。坚持创新驱动,落实科技强军战略,努力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谋取更大军事竞争优势。

依法治军是围绕从严治军依法治军目标,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加强对军队人员的法制教育,强化法制意识。加强健全完善军事法规制度体系,加大军事法规制度执行力度,推进军队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全面提升我军能打仗、打胜仗能力。

为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要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建造一支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国防与军队建设 篇3

3月4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傅莹例外地没有直接谈及2013年军费的具体数额,而是强调,观察一国国防力量的方向,主要是要看其国防政策的内涵、政策的性质,而中国的国防政策一贯是“和平的,防御性的”。

“像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保卫自己的安全,这对世界不会是一个好消息。”她說。

如何看待军费问题,如何看待武器装备与人的关系,应该树立怎样的现代战争理念——围绕这些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战略学者、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余爱水少将。

中国军费应继续调高增幅

《瞭望东方周刊》: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军费开支都会成为关注焦点。军费规模是否适度事关重大,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国家利益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如何从战略高度科学理性地加以把握?

余爱水:军费规模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根据诸因素对军费进行调整很正常,也是军事与经济互动规律的内在要求。

军费的增减是军费存在的基本趋势。但是,军费增减的幅度及持续时间,必须依据理性原则来确定。在极特殊情况下,诸如经济严重衰退或安全压力增大,迫于生存需要,采取偏重一方的政策,以解危机、危亡,是完全必要的。但这种偏重应是短时期的,而不能成为长期的政策稳固下来,待到危机、危亡基本消除,必须迅速转入正常状态,即同步、协调、平衡发展状态。同时,对未偏重的另一方要实行弥补性举措,使之大力加快追赶步伐,以适应国际综合竞争的形势,保持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都在2%~5%之间,而中国则大大低于这个比例,其军费规模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处于底线状态。对中国而言,需要深入思考、总结军费规模变迁历程中的经验教训。

军事与经济不是单向服从服务关系,不仅军事要服从服务于经济,经济也要服务于军事,必要时,经济还得服从于军事,两者相依互动,共同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

在一定历史阶段,军事可以而且必须有所削减、压缩,以确保、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同时在特定背景和条件具备情况下,经济某些方面也有必要控制、紧缩,以向军事领域大幅倾斜,强力超速推进军力跃升。

目前,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已到了迫切需要加倍补偿和强化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个时期,不仅与一些国家军事实力对比会出现更大差距,同时给国家整个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也将是无法挽回的。中国军费近几年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还很不够,今后还应继续调高增幅。这既是经济决定军事的直接体现,又是军事驱动经济的客观要求。

根据需要与可能,在今后5~7年内,中国的军费占GDP比例可控制在4. 5%左右。此后,再逐步回落到3%~3. 5%。因为现在是军费补偿期,而不是正常期、发展期,按照军事与经济互动原理,军费投入需要经历一个正常加弥补的过程,然后再转入正常状态,才能获得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综合利益最大化,使国家保持可持续发展。

不能用牺牲生命的思路节省军费

《瞭望东方周刊》:怎么看军队的职能?和平时期,军队的职能似乎增加了。

余爱水:解放军为人民服务的最高表现就是保卫和平,为国家和人民提供和平的劳动生活环境,这是军人最神圣、最崇高的使命,其他方面做多少事都无法与之相比。能打仗、打胜仗是军队和军人的根本职责和职能所在。

在信息化战争中,不可沿袭以大量牺牲将士生命来换取胜利的作战思想。牺牲了几十万甚至百万人换取战争的“胜利”,这是不可思议的。军人的生命也应珍惜,也要得到保护,哪怕是在战争中,也需要尽一切可能把伤亡降到最低。这就需要对作战理论和指导原则进行重大调整,使之产生革命性变化。

《瞭望东方周刊》: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是不怕牺牲,怎么看“为了胜利不惜伤亡代价”的观念?美军强调“零伤亡”,我们能做到吗?

余爱水:零伤亡不是美国人的专利,是战争发展的规律,是我们应该谋求的一个思想,也是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

我们的零伤亡不仅要体现在战争中、战场上,更要表现在推迟战争的发生、延长和平时间上。推迟战争发生、延长和平时间,要靠我们具备打赢的能力。打赢的能力越强,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就越低,和平持续的时间就越长。

要用经费换生命,用投入换信念。要用加大国防投入、大力发展先进武器装备来换取和平,从而换取低伤亡、零伤亡,而决不能用勇于牺牲生命的思路和办法来节省军费投入,那样太残酷了。

再勇敢的人也比不上无人武器装备的“勇敢”

《瞭望东方周刊》: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军队武器装备很好、很先进,军人的素质很高,在世人心目中这支军队很强大,可能它永远不会打仗。

余爱水:军队可以起到慑战、止战、消战的作用。

人和武器的关系,要科学理性加以分析。从即时和现实的角度讲,当作战双方武器装备先进程度比较接近的时候,人的决定性因素就显示得更充分。当武器装备差距拉大特别是出现代差甚至隔代差时,人的决定性因素就会发生明显而重大的变化。武器装备处于明显劣势的一方,企图用所谓人的决定性因素去改变战争的结局几乎不可能,尤其在信息化战争的背景下。

相反地,武器装备明显占优势的一方,其意志力将会随着装备的强势而增强,智慧力也必然增强,因而取胜的把握更大。这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的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个战争规律。

我们不能把人的决定作用变成一种幻想,拔高到一个不切实际的状态。不能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要拿到战争规律中来检验,拿到战争游戏规则中来考验。

nlc202309011219

《瞭望东方周刊》:这个时候的武器已经不是单纯物质性的了,已经把人的智慧凝结在里面了?

余爱水:这个时候的武器已经成为“超人”,武器上已经附着了人的“灵魂”,已经展现出人性、人格,装进了人的智慧、人的意志,其意志力、智慧力远远超过了人本身的意志力和智慧力。再勇敢的人也比不上无人武器装备那样的“勇敢”。

新的军事革命首先是人的革命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对人的决定作用、决定因素,多年来大家都是认可的。但具体到推进军事变革,如何关注人,如何充分发挥人的决定作用,有人认为推进军事变革是一种物质的变化,一种体制编制的变化,一种武器装备的变化。那么,人在其中是怎样变化的?

余爱水: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目前存在的一个最大的误区。

新军事革命或叫新军事变革,首先是理论上的变革、思想上的变革、观念上的变革,所有这些都直接来源于人。理论和思想观念上的革命是一切革命的先导,科技革命、装备上的革命、物质上的革命,都是思想理论革命的执行者、落实者、体现者。一切革命都发生在人的身上,都是由人引发的,都是人的意志的体现,都是由人操作的、评估的。新的军事革命第一位是人的革命。

《瞭望东方周刊》:历史上,中国人最强调人的因素第一。你怎么看?

余爱水:我们以往讲人的因素第一,一个很大的偏差和误区,主要是讲人的精神、人的思想政治因素的第一,而没有很好地包含甚至排除了人的智力因素的第一,人的综合素质的第一。

在信息化背景下,人的科技素质、文化素质、战略素质往往是占主导地位的,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构成人的综合素质。我们用人的勇敢精神、牺牲精神、吃苦精神来包容和替代人的所有因素,这就发生了偏差。人的因素第一,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在当今世界,乃至未来、永远的未来,都是一个始终不变的定律。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历史,都是围着人来展开和运动的,人不能成为第一因素,就没有人类历史的运动。

失去智慧的勇敢精神将一事无成

《瞭望东方周刊》:在今天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入、不断掀起高潮的时代,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从来没有这样高过,仅有一种吃苦的精神、不怕死的精神,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军事变革的需要。

余爱水:是的,它们甚至会成为负面的东西。人在没有获得科学素质之前的牺牲精神、吃苦精神,往往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人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下,越不怕吃苦、不怕死,越容易打败仗,越容易给事业和建设带来损失。这种吃苦和不怕死精神,只有在智慧的力量主导下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挥正确作用。

武器装备处于机械化状态之前,以人力为主的时代,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对战争的胜利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装备比较差的时候。越是武器装备现代化、信息化程度高的时候,人的勇敢精神与智慧相比,其份量就越来越显现衰减,而智慧的力量越来越上升。

勇敢精神要寄托在智慧上,以智慧为平台、为载体。失去智慧的勇敢精神,将一事无成、茫然无措、无能为力。

以劣胜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瞭望东方周刊》:怎么看现在的武器装备?

余爱水:武器装备是人的意志力、智慧力的結晶。很难想象,一个国家武器装备长期落后,能说明这个国家军人的创造力、积极性和人的第一因素、人的决定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一个军队人的决定因素得到很好发挥,既使现在武器装备有些落后,未来的武器装备也一定会是先进的。

人类战争的规律,主体方向从来不是以劣胜优,以劣胜优是违背客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我们可以找到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战例,但是这种战例在所有战例中所占比例很小很小。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过去批判唯武器论,但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唯意志论,好像一强调以劣胜优,就不需要发展武器装备。

余爱水:我们过去曾经以劣势装备打败过优势装备的敌人,但那是无奈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够获取优势装备,再加上人的第一因素和决定作用,是不是比劣势装备取胜的把握更大?

人和武器有四种关系,第一种是武器优人也优,第二种是武器优人不优,第三种是武器劣人优,第四种是武器劣人也不优。作为一个国家进行战略策划的时候,一定要谋求双赢,武器优人也优。只有这样,才有全胜的把握,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如此。

国防与军队建设 篇4

1 当前军事资源配置存在的基本矛盾

军事资源是战斗力生成的物质基础, 是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必要前提, 当前军队资源配置总体良好, 无论从资源配置规模还是配置结构上看, 基本满足了军队建设的需要, 但距离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一) 建设强大人民军队要求军事资源供给充足与现实资源供给匮乏有限存在矛盾

加快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是当前军队面临的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准备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军事训练由机械化条件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训练转变, 高标准完成后勤战备保障, 促进装备跨越式发展, 推进人才和信息化建设等, 对军事资源需求相应增多, 从军队现实军事资源供给情况看, 尽管军费投入不断增大, 但距离成功建成强大人民军队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而这些矛盾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增加了军事资源最大程度优化配置的难度。

(二) 建设强大人民军队要求军事资源配置集中与现实资源使用零星分散存在矛盾

重点部队相对领先的战斗力、军事行动的突发性时效性决定了分配军事资源保障要注重集中配置, 以形成规模优势, 形成保障拳头, 形成整体军事效益的最大化。建设强大人民军队, 必然要求统筹资源配置, 把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 突出热点, 解决难点, 保障重点。但从现实情况看, 还存在军事资源配置的大锅饭和各自为政的情况, 没有形成保障合力, 影响了加快军队整体建设的效率。

(三) 建设强大人民军队要求军事资源筹集多元与现实资源来源渠道单一存在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技术条件下, 军事经济与国民经济日益融合, 利用现实和潜在的资源来加快强大人民军队的建设, 不仅是可能的, 更是必要的。信息化条件下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需要组织多方资源, 整合各种力量, 使之形成有机整体, 为加快军队建设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从现实情况看, 当前军事资源来源单一, 大部分部队的军事资源主要依靠上级拨付, 困扰军队资源保障的问题还在各级不同程度的存在, 影响了强大人民军队的建设步伐。

2 对军事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解决任何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主客观情况, 深挖根源, 对症下药。军事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就是在国际国内现有物质技术条件下, 在同样战斗力要素下, 寻求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结构, 以达到军队体系战斗力的最大化。当前, 军事资源配置存在上述矛盾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主客观进行分析:

从客观上看, (1) 当前部队体制编制不尽合理, 尚未形成扁平化、网络化的军事编制, 这将从根本上制约军事资源最大效能的发挥。 (2) 军事经济体制跟不上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需求, 我国原有的军事经济体制是一种完全排斥市场作用的产品经济, 由此决定了原有经济体制下的军事经济运行时一种完全排斥军事产出品价值的运行, 军事资源配置完全由政府行政决定, 与市场发挥作用的军事产出品价值运动形式截然不同, 原有军事经济体制下的军事经济运行是以指令性计划直接推动事物运动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这呈现出低效率状态。 (3) 科学技术短缺, 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对抗能力, 最终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 (4) 受军事资源外部效应影响, 外部军事资源既包括国内军地两用资源, 又包括国外军事资源在现实中, 还可以不通过影响军事产出品价格而直接影响其他军兵种的环境和军事经济利益等, 其他军兵种再通过类似的外部效应影响了军队战斗力军事资源的配置效果。

从主观上看, (1) 军事统计的不够准确, 高层决策行为的不尽合理将直接导致部分军事资源超常规配置, 但因军事统计工作手段的相对落后、统计过程存在中虚报假报、军事经济预测不准确及决策程序的非民主、非科学化等, 导致了军事统计的低水平低质量; (2) 受困于观念上的桎梏, 军队各部队及相关机构存在着互相争夺利益, 思想固步自封, 整合意识不强, 效益意识不强地情况, 军地、与其他军兵种和部门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冲突, 从而导致军事资源配置的不顺畅, 降低了军事资源优化配置的实际效果; (3) 限于管理水平的制约, 各级部队在规划利用、优化资源配置的实际工作中, 简单、粗放、无序和过度依赖经验管控等落后的管理方式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这加剧了合理调控资源的矛盾, 弱化了资源优化配置效果。

3 对优化军事资源配置的初步思考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必须优化军事资源配置。其基本途径是以以能打胜仗为标准, 强化军事资源整合优化意识, 总结特点规律, 探寻优化模式;关键是把强大人民军队的建设目标与实际成效有机对接、统筹运作, 体现和把握好军事经济的双重属性, 双重效益, 为形成军队能打胜仗的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一) 体制创新, 建设与使用相对分离合作

军事资源能否有效配置,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资源配置体系。根据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要求, 应适应自身国情军情, 分层次构建建设与使用相对分离且合作的资源配置体系, 强化各级综合计划、协调职能, 避免各自为政、多头分配和重复建设。 (1) 在国家立法与行政机构层面, 在中央军委、总部的统一领导下, 协调各军兵种与地方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国防动员的关系, 由军队部门提出需求, 人大和党代会进行审核监督, 国务院实施制定及执行总的资源配置计划等。 (2) 各独立军兵种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 其在资源配置的决策、执行工作问题上, 要与总部机关和兄弟军兵种多方协调, 明确自身职责、能力、建设方向。 (3) 明确军队内部涉及军事资源规划配置工作直接相关的领导和机构的职责, 对预算、计划的分析评估, 执行预算过程中的财务保障, 物资器材的研发、筹措、存储、运输、补给, 以及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 均需明确相应责任人员。

(二) 宏观调控, 需求与配置紧密结合

根据军队转型的形势任务与能力需求确定预算, 是规划资源配置的首要任务。为使军事资源配置与国家安全及军事战略规划需求更加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 提高转型中军事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效率。可把军事资源配置分为规划、计划、预算与执行的过程, 其中预算与执行同步进行, 以执行加强资源规划配置效果的反馈能力, 更有效地管理资源配置的全过程, 提高军事资源规划和配置效率。具体说来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 规划阶段, 由远期到近期、由宏观到具体, 根据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规划, 提出能力任务要求, 确定主要的军事规划和优先发展项目, 并为后续的阶段提供指导和实质的军事资源配置; (2) 计划预算阶段, 同步展开、分别进行、有机对接、年度调整, 因为转型阶段的每个任务的完成均需要一个周期, 可采取五年工作规划的形式, 将军事资源配置的过程按照第一年为预算财年, 制定未来三年 (含预算财年) 的军事资源配置计划及预算, 这两项工作密不可分、同步展开, 通过完成对军队各部队计划的汇总、分析、审查等工作, 由军队党委宏观把握, 作出军事资源配置决策; (3) 执行阶段, 宏观调控、综合评价, 承上启下, 在军事资源的配置过程中, 可通过军队各部队对各自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自评, 再由军队组成的专家组及专门机构进行详细评审, 综合打分, 对军事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跟踪, 通过统筹对正常与特殊情况下的军事资源配置进行调控, 从而提高军事资源使用效率, 有效避免军事资源无效或低效配置问题, 并为下一阶段的军事资源配置做好准备。

(三) 人才为先, 复合与专业并重培养

在建设强大人民军队转变过程中, 军队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军事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保证。军事经济人才是我国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国军事经济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 我国在人才培养观念、模式和机制等方面, 仍存在着许多的制度问题, 制约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数质量,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军事资源的有效配置。 (1) 首先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信息化战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军队转型建设的核心因素也是人才建设, 具有复合且专业的军事经济人才是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当优先考虑人才培养, 从长远的角度建立健全军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机制, 加大对人力资源建设力度, 增加对高素质军事经济人才的培养投入。 (2) 采用多种措施提高军事经济人才培养, 可完善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合作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地方院校在经济学、商学等学科资源优势, 定期培训, 拓展我军事资源配置人员的视野和业务水平, 优化其能力机构, 使其既具有系统科学的经济学知识, 又能结合军队转型实际开展工作。 (3) 完善军事经济人才的选拔、任用、培训和考核机制, 军事资源有限, 但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刻不容缓, 这就军队要求参与军事资源配置相关工作的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业务水平, 完善用人制度, 实现人才与岗位相匹配, 能力与要求相匹配, 为建设强大人民军队提供大量的人才储备, 以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 如期提高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约瑟夫o Eo斯蒂芬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11.

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篇5

遵循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1、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题、主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密切相关。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特别是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指导方针。这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起着选择路线方向、抓住关键问题、确定动力机制的重要作用。国防和军队建设始终与党的要求相符合,与国家发展同脉动。“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切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胡主席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形势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要求出发,着眼不断增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力量支撑和坚强安全保障,明确提出了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重大战略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的确定,与经济社会发展主题主线的确定,时间衔接、思想一致、内容契合、功能互动,是同一主旋律在不同领域的生动体现。

2、主题和主线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与主线并列使用的情况下,具体分析二者的关系,可以看出:主题强调的是基本方针,主线强调的是基本途径;主题规定了发展过程的主导价值,主线规定了发展过程的主导机制;主题的性质决定了主线的样式,主线的确立保证了主题的贯彻;没有主题,主线就缺少灵魂,没有主线,主题就只能悬置。

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把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军队建设的战略任务,努力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水平,不断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新局面。

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就是要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军队战斗力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自觉运用科技进步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规律,把战斗力生成模式切实转到以信息为主导、以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为增长点、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上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官兵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来,转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上来,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促进军事斗争准备水平的提高,推进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坚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来衡量和检验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领域建设成效,通过发展新型作战力量提升军队整体作战能力,切实转变军队建设发展方式和军队保障方式。

3、主题和主线是把握趋势、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的基本遵循。

经济社会主题是执政党根据对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分析判断而确定出来的。确立科学发展这一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就能够着力解决阻碍发展的矛盾问题,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贯彻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为实现科学发展目标而共同奋斗。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题,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军队建设环境变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阶段,着眼履行军队历史使命要求,针对军事能力与军事任务还不相适应的问题,确定的一个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纲”。主题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确立的主要原则,是奋斗的主要目标。确立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表明,面对更趋复杂的安全和发展外部环境,面对更加艰巨的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使命,我军必须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着力解决影响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突出问题,努力把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内在矛盾的主要途径,是按照主题要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线,是确立科学发展主题并使之进入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的必然要求,是对战斗力要素及其结合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正确反映,是对信息技术条件下战斗力关键因素和基本形态的准确把握。确立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这一主线表明,提高军队的科学技术含量,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成为世界军事发展的主要趋势,过去那种单纯依靠增加人员规模和一般技术武器装备数量来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必须推进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切实把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进步上来。

4、胡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与主线的战略思想,是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坚持科学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基本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十二五”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主题和主线的确立,使我们对以往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当前和今后发展的战略方针有了更为自觉的认识。牢牢把握这一主题和主线,就能够在诸多目标当中明确主要目标,在诸多“招数”当中抓住主要“招数”,在诸多问题当中把握主要问题,在诸多方针当中服务主要方针,确保在重要时期、关键时期平稳快速发展,取得切实成效。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将有力推动有效履行使命能力的提高。从能力的生成机制看,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能力要以资源为基础,一般来说,可支配资源越多,能力基础越厚实。但如果资源分配使用不合理,没有真正主要用在能力建设上,资源也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不仅是硬件的能力、武器装备的能力,而且也是软件的能力、编制体制的能力。如果编制臃肿、体制繁琐,武器装备的效能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围绕提高有效履行使命能力,全面加强部队建设;才能增强军费使用的科学性和效益,让有限的军费转化为更大的战斗力。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将有力推动我军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自己。科学发展是贯穿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主题,也是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就能够从国家安全发展的大局出发搞好军队建设的战略筹划,积极主动地把风险挑战转化为军队改革发展的动力机制,更加有效地发挥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的发展环境、空间和条件。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将有力推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当前,国防和军队深化改革主要不是在数量规模上做文章,而重点是要解决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调整和优化军队组织形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一方面为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提供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保证,一方面又需要依靠科学发展观指导,依靠符合科学发展的改革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既勇于迈出改革步伐,又坚持科学慎重态度;立足军队改革发展全局,正确处理深化改革、保持稳定、提高战斗力三者关系,尽可能降低改革的风险和代价,掌控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节奏。

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是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战斗力高低强弱的决定性因素,战斗力要素的内涵发生根本性变化,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必然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否则,维持原有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势必迟滞拖延军事能力的提高,难以有效履行军队使命,“该出手时出不了手”。战斗力生成模式涉及到军队的技术结构、组织形态、人员素质等,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实质上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场深刻变革,必将促进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各领域的整体提升。

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是解决我军建设两个“不相适应”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我军武器装备建设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信息化建设总体技术水平还不高,存在着影响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矛盾和问题,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不足,等等。这些问题说到底都是战斗力生成模式尚未完成转变所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依靠模式转型提高我军现代化水平和军事能力。

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贯彻这一主线,才能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部队,推进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统筹谋划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的体系配套,不断完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融合机制,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高融合层次。

5、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确理解和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中坚持好这一主题、贯穿好这一主线的前提。

主题决定主线,主线深化主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指导原则,决定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的基本遵循,决定了以什么主线建设军队。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战斗力作为军队发挥功能的基石,必须不断提高更新,用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赋予战斗力以新质,用系统优化的科学标准构建新型战斗力生成模式,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引导我军战斗力建设,科学发展主题决定了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这一主线。确立主题,还要有主线与之相配合,主线具有独特作用。在2005年底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胡主席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思想。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对这一思想的认识更加深刻。明确提出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已成为实践的逻辑与思想的逻辑的必然要求。主线作为基本方法,是使主题向实践深化的基本途径;主线作为关键问题,是使主题向实质深化的焦点所在;主线作为贯穿线索,是使主题向各领域深化的中介条件。切实增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紧迫感,把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国防和军队发展的主线,贯穿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全过程和各领域,正是科学发展主题的深化。

主题是主线的出发点,主线是主题的落脚点。确立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主题,就要继续回答和解决依靠什么主要方式、通过什么主要途径,把科学发展落在实处、变为现实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主要矛盾的问题。可以说,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是形成主线的出发点,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推进主题的落脚点。没有科学发展,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就缺少目标牵引;没有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科学发展就很难落到实处。战斗力生成模式既是科学发展的落脚点,同时也是科学发展主题的生长点。正是基于对我军战斗力建设的基础与现状的全面了解,基于对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形态、作战样式、组织形态新特点新规律的深刻认知,才能够从具体到普遍,提炼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纲领。

主题为主线确立标准,主线为主题提供支撑。主题既提供目标导向,也提供价值导向、标准导向。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只有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有正确的方向、科学的内涵、强大的动力,才能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确立目标、标准和牵引。战斗力生成模式怎样转变、转变成效怎样检验,都要符合科学发展主题要求,都要保证增强军事斗争准备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能力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主导作用,抓好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的融合集成,着力培育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主线既体现和实践着主题,也证明和支持着主题。贯穿主线就是坚持主题的实际证明,就是支持主题的重要活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速度、进度和力度,在很大程度上确证着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推动科学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国防和军队建设就有了发展的重点、建设的抓手、工作的聚焦,就能够获得支撑、力量和保障。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成效越为显著,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就越为扎实。

6、主题已确定,主线已明确。进入“十二五”时期,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必须坚持主题与主线的统一。

坚持主题与主线的统一,就要切实体现在“五个更加注重”上。“五个更加注重”突出了贯彻主题主线的着力点,从不同方面加强了主题与主线的统一。更加注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部队,是贯彻主题主线的思想政治要求,思想政治建设增强了贯彻主题主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加注重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是贯彻主题主线的军事职能要求,军事斗争准备蕴含了贯彻主题主线的指向性和迫切性;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是贯彻主题主线的动力机制要求,改革创新促进了贯彻主题主线的进展和深化;更加注重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贯彻主题主线的治军方针要求,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提供了贯彻主题主线的法制基础和纪律保障;更加注重提高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是贯彻主题主线的质量效益要求,质量效益确立了贯彻主题主线的价值准则和检验标准。

国防与军队建设 篇6

关键词:军队,军事,资源,优化配置

军事资源配置是否科学合理则直接影响军队履行使命和任务的能力, 在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 正确认识当前军事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可行的对策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前我国军队军事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 军事资源需求与现实供应之间存在矛盾

无论是军队训练信息化建设还是装备、设施的建设, 都需要庞大的后勤保障, 可见当前我国军队对于军事资源的需求量正在呈现爆炸性增长, 与此同时, 虽然军费投入也逐年增长, 但距离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即对军事资源来说, 真实需求与现实供应之间存在矛盾, 而且这一矛盾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 二) 军事资源统筹不力

基于军事资源整体需求量大而供给不足的现实考量, 为使军队军事效益最大化, 就应当对有限的军事资源进行整合和科学统筹, 使军队发展能够突出重点, 而现实情况却是军事资源的配置较为分散, 对于资源的使用也是各自为政, 严重影响军队整体的建设步伐。

( 三) 军事资源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军事资源的来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利用国民经济的成果、使各项资源为军队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是可行的, 而且在军事资源相对匮乏的今天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当前我国军事资源的渠道还较为单一, 主要还是靠上级拨付经费的传统方式, 不但无法满足军队发展对军事资源的需求, 而且还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

二、我国军事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现实来看, 当前我国存在军事资源配置不科学等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军队体制编制的局限性使得军事资源的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第二, 我国传统的军事经济体制在今天较为落后, 其是一种排斥市场作用的产品经济, 这就决定了军事资源的配置的行政化特色, 这也是我国军事经济效能低的关键原因所在; 第三, 缺乏军事经济方面的人才, 影响了军事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四, 军事资源的配置受高层决策行为的影响较大, 一方面由于军事统计手段的落后使得统计不尽准确, 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存在徇私舞弊等行为, 使得军事资源配置决策很难实现民主和公平; 第五, 军队领导思想较为落后。

三、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背景下军事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

( 一) 改革军事资源配置体系

军事资源配置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军事资源能否有效配置, 因此, 应当顺应我国军事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强化协调职能, 避免各部队各自为政和多头管理的情况, 具体来说,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各部队、军种以及国防工业单位关于军事资源方面的工作都应当在中央军委和总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并且要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和党代会的审核监督作用, 减少徇私舞弊行为, 其次, 要明确各个军种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向, 为军事资源配置的决策提供参考。再次, 要明确军队内部关于军事资源配置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能, 明确领导和机构的职责, 在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均明确责任人, 对于徇私舞弊、尸位素餐等行为一经发现绝不姑息。

( 二) 将军事资源配置与军事战略规划需求紧密结合

实际工作中, 军事资源的配置可分为规划、计划、预算、执行等步骤, 具体来说, 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军队的发展远期和近期规划, 确定军队中需要重点发展的范围, 以此作为后续军事资源配置的指导。计划和预算两项工作密不可分,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同时进行, 是根据军队中各个部队的工作计划进行汇总、分析和审查, 由军队党务委员会根据审查结果来决策军事资源配置方案。执行阶段主要是对军事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 通过各部队内部的自评和专门机构的评审对资源配置工作进行打分, 避免军事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以及资源不足情况的发生, 并为下一个阶段军事资源配置得以不断优化提供经验和参考。

( 三) 加强军事经济人才的培养

高素质的军事经济人才是军事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国在军事经济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观念还是机制都相对落后, 为了培养合格的军事经济人才, 就应当: 第一,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将人才培养作为长期的、持续的事业,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加大对军事经济人才培养的力度; 第二, 完善军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和渠道, 可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资源优势, 与之展开合作, 通过定向输送人才、定期培训扥诸多方式不断提升军队军事经济人才的软实力; 第三, 健全和完善军事经济人才的任用和考评机制,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激励措施促进有限的军事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背景下, 对军事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是保障我军形成强大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历史时期, 要加快国防现代化的步伐, 就要正视当前在我国军队中军事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找出症结所在, 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军事资源在军队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苑敏, 高进胜, 傅昊.论军事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拓展[J].军事经济研究, 2010 (12) .

上一篇:APC下一篇:动漫原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