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下段

2024-06-28

输尿管下段(精选八篇)

输尿管下段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500例患者术前均经B超、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 (IVP) 和 (或) CT确诊, 并均无ESWL禁忌证, 且无重度肾积水、尿路感染、尿路畸形、肾衰竭。男989例, 女511例, 年龄19岁~58岁, 平均年龄39.6岁, 结石直径0.6 cm~1.1 cm.随机分为呋塞米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0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结石大小、病史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呋塞米辅助治疗组在碎石前20 min给予呋塞米20 mg肌注, 2组患者均采用科达NE-VD型电磁式体外冲击波碎石机, 联合SIUI CTS-280 B超定位, 患者取俯卧位, 冲击电压13~15 kV, 冲击次数800~1 000次。在碎石过程中密切观察结石粉碎情况, 有无结石粉末经输尿管蠕动而进入膀胱, 并分别加以记录。2组患者碎石术后均给予抗感染、解痉等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在碎石过程中结石碎片全部进入膀胱, B超或腹部平片未见结石影像;有效:结石粉末部分进入膀胱;无效:在碎石过程中无结石粉末进入膀胱。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呋塞米辅助治疗组在碎石过程中结石碎片全部和部分进入膀胱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χ2=593.38, P<0.01.

3 讨论

在所有的输尿管结石中70%位于输尿管下段, 其治疗方法有三种, 即保守治疗、碎石治疗及手术治疗。自体外冲击波碎石机问世以来, 其以安全有效、定位准确、经济方便、创伤小的优点被普遍认为是治疗2 cm以下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方法[1], 但ESWL治疗仍存在一定并发症, 如:血尿、疼痛、感染、消化道损伤等。另外, 据报道ESWL可造成患者血压升高以及男性精子减少, 故如何提高单次ESWL治疗有效率已成为临床备受关注的问题。呋塞米, 也称速尿, 通过抑制髓袢升支髓质部和皮质部对钠、氯离子的再吸收而发挥其强大的利尿作用, 增加输尿管蠕动, 从而达到促进排石效果。临床上肌肉注射30 min达高峰, 持续作用时间4 h~6 h[2], 利用呋塞米的药理作用, 选择在最佳药效时间进行ESWL治疗, 从而达到满意疗效。本组病例表明碎石过程中结石碎片完全进入膀胱, 辅助治疗组为278例 (37.1%) , 对照组30例 (4.0%) , 2组差异明显。

输尿管结石由于输尿管管腔狭小[3], ESWL治疗中结石碎石片震动磨擦, 可引起输尿管壁水肿, 不利于结石的排出;ESWL治疗前使用呋塞米, 肾内利尿增加, 随着肾内尿液的排出, 减少了结石周围黏膜的水肿及合并感染的机会, 促进了结石排出, 缩短了肾积水造成肾脏损伤的时间[4]。

综上所述, 呋塞米辅助ESWL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疗效确切, 可以提高单次ESWL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排净率,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吕家驹, 尉立京.坦索罗辛和硝苯地平在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排石中作用的比较[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6, 27 (9) :612.

[2]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192-1199.

[3]吴阶平.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652.

输尿管下段 篇2

【关键词】坦索罗辛; ESWL; 输尿管下段结石

【中图分类号】R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60-01

输尿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病之一,70%的输尿管结石位于盆腔,即输尿管下段结石。其发病率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院2009年1月一2011年8月采用坦索罗辛联合ESWL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1月一2011年8月在我院就诊,经B超和KUB或IVU确诊为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患者214例,结石直径0.4一1.OCm。排除明显肾积水(肾集合系统分离>2.5cm)、严重发热(体温>38℃)、多发性肾结石、肾功能衰竭、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214例患者随机分2组,实验组112例,男48例、女64 例,年龄18-53岁,平均(37土14)岁,结石直径(7士2)mm。对照组102 例,男54 例、女 48例,年龄21一55岁,平均(39士12)岁,结石直径(7士2)mm。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结石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门诊行ESWL。治疗使用电压14kV,使用频率60一70次/分,治疗冲击波次数为2000一2500次,两次碎石时间间隔7一10天。碎石后给予静脉输液,使用广谱抗生素5一7天,每日饮水量>2500mL,适量增加运动量。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坦索罗辛0.4mg/日,口服5一7天。患者均随访至2周,每周复查1次,包括询问症状、体格检查、B超及X线摄片,检查记录结石是否已排出、排石时间及药物排石治疗的副作用。

1.3疗效标准

治愈:结石排出,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B超或KUB片示结石阴影消失,尿路梗阻、肾积水消除。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B超或KUB片示结石位置下移。无效:结石未排出,临床症状无改善, B超或KUB片示结石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录入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治愈例数(率)、有效例数(率)分别为20(17.86%)、84(75.0%);对照组治疗后治愈例数(率)、有效例数(率)分别为9(8.82%)、74(72.5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6.3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均无因不能耐受而中断药物治疗者,服药期间无明显副作用发生,一般在碎石后10天以内结石陆续排出。见表1。

表1两组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注:X2=6.39,P<0.05

3 讨论

输尿管下段结石治疗原则是祛除结石,解除梗阻,保护肾功能。治疗方法分为无创的保守治疗、微创的ESWL、输尿管镜取石术等以及创伤较大的开放手术。文献报道直径4一10mm输尿管下段结石的自然排石率为35%一57%[2],因此,临床上对于输尿管下段结石直径≤1cm、肾积水较轻、无需紧急处理的病例可先采取4一6周的保守观察治疗。超过3个月不能排石者则需改变治疗方法,对于结石小于1.0cm患者,目前仍以原位行ESWL治疗为首选, 由于输尿管結石向下移动时能刺激自主神经,兴奋输尿管及膀胱肾上腺素能受体而出现输尿管平滑肌痉挛、膀胱三角区的刺激并伴有疼痛导致结石排出困难, ESWL术后,结石如不能顺利排出则可能会导致石街等并发症, 因而治疗过程中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剂的应用有助于结石排出,所以临床在ESWL术后还常给予钙通道阻滞剂、皮质类固醇以减轻平滑肌痉挛和局部炎症以促进排石,但患者可能因为头痛、乏力甚至低血压、心悸等并发症导致被迫停药[3]。

我院采用坦索罗辛联合ESWL碎石后的治疗,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坦索罗辛是一种高选择性a受体阻滞剂,能阻断a-1A,a一1D两种受体亚型。坦索罗辛通过阻滞a一IA、a一ID受体松弛了输尿管平滑肌,而不影响输尿管的自然蠕动,在结石周围的输尿管上、下端形成了一个压力梯度,减轻了结石对输尿管壁及膀胧三角区的刺激,促进了结石的排出[1]。由于坦索罗辛不阻断a一IB受体,因此多无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我院应用坦索罗辛联合ESWL治疗总有效率92.86%,而排石过程中无肾绞痛发生,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消失或明显减少,表明坦索罗辛联合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能提高排石率,消除疼痛,缩短排石时间。由于坦索罗辛在临床使用中安全、副作用小,易于门诊患者使用,且又没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可作为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一线用药[4-5]

参考文献

[1]陈铁峰,牛明时,时小江等.坦索罗辛配合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9,18 :66.

[2]吕家驹,尉立京,张辉,等.哈乐和心痛定在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排石中的作用比较[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9:612-614.

[3]丁森泰,吕家驹,叶章群等. α受体阻滞剂在输尿管下段结石治疗中的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5:394-396.

[4]王可兵,夏宏辉,李文杰等. 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J]海南医学,2009,2:10-11.

输尿管下段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02年3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无明确原因下腹部疼痛的196例患者行超声检查, 年龄30岁~89岁, 平均年龄58.5岁, 结石最大者0.6 cm, 最小者0.3 cm.

1.2 使用仪器

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 MHz.

1.3 检查方法

检查前患者空腹, 取仰卧位, 膀胱充盈, 肥胖者行清洁灌肠。首先观察双肾情况, 了解有无肾积液, 沿输尿管走行区纵向扫查, 了解有无输尿管扩张, 着重观察输尿管近第三狭窄处有无异常回声, 若观察到强回声, 后方伴有声影者, 高度怀疑输尿管结石可能。同时利用彩超多普勒效应耐心观察双侧输尿管喷尿现象, 正常输尿管喷尿为双侧向膀胱内交叉进行或单侧交替进行。

2 结果

196例无肾积液性输尿管下段结石, 113例为左输尿管近第三狭窄处结石, 83例为右输尿管近第三狭窄结石, 近第三狭窄处上方1 cm以内。患者多以急诊或院外转诊收住院, 患者下腹部呈间断性疼痛, 并向会阴部放射。辅助检查尿中发现红细胞, 彩超发现输尿管下段强回声, 诊断输尿管结石。遂经中药排石或体外碎石后排石得以证实。跟踪观察排出体外结石标本, 外形多呈细长条状或小颗粒状, 表现多光滑, 质地多坚硬, 外力不易粉碎。结石排出后复查, 输尿管未见异常回声。结石排入膀胱内者, 膀胱充盈状态下, 可观察膀胱内强回声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患者疼痛症状消失。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多易造成肾积液或上段输尿管扩张, 沿输尿管走行区的扩张段纵行追踪, 超声易于诊断, 但对于无肾积液性输尿管下段结石, 不造成上段输尿管扩张者往往易于漏诊, 上述病例中下级医院超声诊断多为正常, 转至我院复查诊断为输尿管结石。究其原因多由于结石呈细长条状或体积较小, 其走行与输尿管长轴呈平等状态, 结石表现多光滑, 没有造成输尿管完全阻塞, 肾脏排尿顺畅 (见图1) 。临床上可观察到结石移动现象, 结石可随患者呼吸或肠管蠕动自行上下移动。典型者可观察到结石部分通过第三狭窄处伸向膀胱, 嵌顿于第三狭窄, 患者出现剧烈疼痛, 引起上段输尿管扩张和肾积液, 又可自行全部回缩到输尿管, 肾积液消失。若通过腹壁从结石下方加压, 结石可逆行向上移动。输尿管有较厚的平滑肌层, 可做节律性的蠕动, 使尿液不断地流入膀胱, 如因结石阻塞, 可产生痉挛性收缩而产生疼痛即肾绞痛[2]。上述病例虽临床症状明显, 但未出现肾积液和输尿管扩张而被超声医生忽视造成漏诊。由于输尿管的解剖位置受肠管干扰, 若输尿管不扩张, 超声难于观察, 或者易与肠管内强回声混淆而造成误诊。

诊断输尿管近壁内段结石, 也可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输尿管口向膀胱内喷尿现象的变化, 检查前嘱患者大量饮水, 将探头置于输尿管开口处, 进行动态观察。正常输尿管开口向膀胱内喷尿呈明亮的红蓝图像, 并可见双输尿管开口喷尿呈交叉现象或单侧交替进行, 彩色图像起始于输尿管开口, 抵达对侧膀胱壁。而一侧输尿管第三狭窄处有结石时, 造成完全阻塞者, 输尿管口无喷尿现象, 不完全阻塞者彩色光带较健侧明显变窄, 射程较健侧缩短。由于彩超对流动物体的敏感性, 对观察输尿管喷尿现象更为便捷。通过喷尿现象的动态观察, 可给检查者提供诊断依据。

通过对196例无肾积液性输尿管结石的超声诊断结果的分析, 寻找特殊类型的输尿管下段结石的诊断技巧, 以引起超声医生的重视。上述病例中男性患者在排除腹部其他急腹症的无明确原因下腹部疼痛, 女性患者排除妇科急腹症者, 虽未出现肾积液和输尿管扩张, 但仍要考虑输尿管结石可能。超声能明确诊断X线不能显影的阴性结石或不适宜做造影检查的泌尿系结石的诊断, 且可以做动态观察和重复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对无肾积液性输尿管下段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96例无明确原因下腹痛行超声检查确诊为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无肾积液性输尿管下段结石的超声表现。结果 113例为左输尿管近第三狭窄结石, 83例为右输尿管近第三狭窄结石, 196例输尿管结石均未出现肾积液和上段输尿管扩张。结论 无肾积液性输尿管下段结石易发生漏诊, 超声可以作出明确诊断。

关键词:肾积液,输尿管下段,结石,超声诊断

参考文献

[1]裘法祖, 孟承伟.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489-490.

输尿管下段 篇4

1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患者入选条件

年龄18~60岁,经B超、KUB和(或)IVU证实的输尿管下段单个结石。

1.1.2 患者排除标准

患有多发性结石、严重嵌顿性结石、严重肾积水、同侧开放取石史、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消化性溃疡、低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妊娠妇女、对盐酸坦索罗新过敏者及正在使用与研究药物有配伍禁忌或影响研究药物疗效的药物(包括高血压患者服用α受体拮抗剂和钙拮抗剂)者。

1.1.3 检查方法

治疗前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KUB及B超对结石进行定性及定位。

1.1.4 药物使用前知情同意

使用前向患者充分解释治疗方案、 用药可能出现的药物反应以及观察记录排石的方法。

1.2 治疗方法

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到本院就诊的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中,符合标准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8例,多饮水,观察结石自行排出;治疗组28例,睡前服用盐酸坦索罗新(坦洛新缓释片,0.2 mg/片,昆明积大制药厂)0.4 mg,连用2周至结石排出。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收集每次排尿并采用网孔为2 mm的网筛将尿液过滤,截留可能排出的结石,若发现结石排出,即行B超和/或KUB检查确认;其他患者在治疗后的第7天、第14天行B超检查,必要时行KUB检查,以确定结石是否排出。药物排石期间出现输尿管绞痛者,用消炎痛栓剂0.1 g肛塞镇痛或肌肉注射盐酸曲马多75 mg。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价

1.3.1 主要观察指标

结石排出率、所需时间、止痛药物使用次数和剂量以及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1.3.2 结束随诊依据

确认结石已排出,到用药时限或实验失败,改用外科治疗为止,包括:①对盐酸坦索罗新过敏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②发生消炎痛栓及曲马多难以控制的绞痛且需用其他解痉剂者;③治疗期间患者要求改用体外碎石或腔镜微创治疗者;④因各种原因要求停药或者失访者;⑤用药2周以上结石未能排出者。

1.4 数据处理

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0.0软件。组间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对照组患者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1.6)岁,结石直径[6.1 ±1.5 (4.6~7.2)]mm,治疗组男15例,女13例, 平均年龄29.8岁,结石直径[6.3 ±1.9(4.8~7.3)]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果见表1。对照组排石率为25%(7/28),治疗组为何89%(25/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排石时间分别为(7.6±2.4)和(6.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未发生明显药物不良反应,仅1例服药初期出现轻微头晕乏力症状,3 d后消失。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绞痛无需紧急处理及外科干预,均得到随访。治疗组2例出现疼痛给予消炎痛0.1塞肛,1例加用肌注曲马多75 mg止痛,对照组3例出现疼痛均用消炎痛塞肛0.1止痛。2周后未排出结石患者均给予ESWL治疗。

3讨论

目前各家对输尿管下段结石自然排出率报道不一[1,4],40%直径6 mm以下的下段输尿管结石可以随尿液自主排出;而另有研究则认为,仅25%直径在4~6 mm的下段输尿管结石可在3周内自主排出;而直径大于8 mm的下段输尿管结石则很难自主排出。结石在输尿管梗阻的主要原因为:结石体积、输尿管腔狭窄、输尿管平滑肌痉挛、结石停留处粘膜水肿等。体积较大的结石和输尿管腔存在狭窄时排出困难,需要外科干预,后几个因素可用药物解决。对于输尿管下段结石有两种较为普遍的治疗方法:一种是药物治疗,促结石排出;另一种是ESWL治疗及腔镜微创治疗。排石药物主要包括钙通道阻滞剂、激素(性激素或糖皮质激素)、前列腺合成酶抑制剂和α1受体阻滞剂。前3类药物虽有一定的排石效果,因不良反应较多而未被广泛使用。而对α1受体阻滞剂的研究取得满意疗效,最具应用前景[5,6]。

α1受体阻滞剂的排石机制已基本阐明。α1受体不仅存在与下尿路平滑肌中,也广泛存在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血管中。基于α1受体分子及药理学的多样性,Hancock等将其分为α1A亚型(作用于近端输尿管、前列腺及膀胱出口处)、α1B亚型(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及α1D亚型(被认为对于松弛逼尿肌和缓和输尿管尤其是壁内段输尿管的痉挛最为有效)。国外最新的研究表明,肾上腺素受体亚型(α1A α1D)阻滞剂-坦索罗新用于下段输尿管结石的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6]。理论上,α1受体阻滞剂的排石效果及安全性与输尿管中α1受体的类型和分布有关。坦索罗新对α1D受体亲和力很强,与α1D受体的结合能力分别是α1A受体和α1B受体的3倍和17倍。

输尿管结石的排出不仅与结石位置及形状有关,同时还和输尿管和逼尿肌的收缩强度,以及位于其平滑肌的肾上腺素受体的刺激有关。在结石的排出过程中,最难通过的是输尿管的末端,即输尿管膀胱壁内段。但就是输尿管的远端平滑肌含有丰富的α1受体,坦索罗新可选择性地阻断输尿管壁、膀胱颈、前列腺腺体及被膜的平滑肌α1受体,降低平滑肌张力, 抑制输尿管蠕动,降低输尿管内压,增加尿液的传输力,提高自主排石的成功率[1,2,3,4,6]。本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排石率分别为89%和25%,说明坦索罗新具有很好的排石效果,降低了外科干预,而且费用低、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一种新的选择。

摘要:目的评价盐酸坦索罗辛(Tamsulosin)治疗输尿管下段小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盐酸坦索罗辛0.4mg/d,连用2周;对照组28例,多饮水,等待排石。观察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止痛药物使用次数和剂量以及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完全排石率89%(25/28),对照组完全排石率25%(7/28)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结石排出时间分别为(6.8±2.2)d和(7.6±2.4)d,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盐酸坦索罗辛有明显促进输尿管下段结石排出的作用。

关键词:盐酸坦索罗辛,下段输尿管,结石

参考文献

[1]孙西钊,叶章群.尿路结石的药物排石疗法.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7,28;210-212.

[2]Porpiglia F,Ghignone G,Fiori C,et al.Nifedip ine versus tam-sulosin for the management of lower ureteral stones.J Urol,2004,172(2):568-571.

[3]DellabellaM,Milanese G,MuzzonigroG.Randomized trial ofthe ef-ficacy of tamsulosin,nifedipine and phloroglucinol in medical ex-pulsive therapyfordistal ureteral calculi.J Urol,2005,174(1):167-172.

[4]Gravina GL,Costa AM,Ronchi P,et al.Tamsulosin treatment increases clinical success rate of single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of renal stones.Urology,2005,66(1):24-28.

[5]Autorino R,De SioM,Damiano R,et al.The use of tamsulosin in the medical treatment of ureteral calculi:where do we stand?Urol Res,2005,33(6)460-464.

输尿管下段 篇5

关键词:排石颗粒,坦索罗辛,输尿管下段结石

作为泌尿外科常见病的输尿管下段结石,尽管现阶段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进步,但总的趋势仍是朝着高效、安全、经济、创伤小的方向发展。但对直径<9mm的结石,由于患者大多不愿手术,药物排石在临床上仍然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中高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由于排石作用令人满意,受到泌尿外科医师的厚爱。本院2010年9月~2012年10月采用坦索罗辛联合中药排石颗粒对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疗效令人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23~65(40.2±7.3)岁。患者结石直径4~9mm,均行B超、KUB或IVU检查,明确诊断为单纯性单侧输尿管下段结石。排除严重肾积水、输尿管狭窄、急性泌尿系感染、严重发热(体温>38℃)、多发性尿路结石、高血压、糖尿病、对α受体阻滞剂过敏、哺乳期或妊娠期的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1~60(38.2±7.9)岁,结石平均直径6.6±2.7mm。治疗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2~61(37.4±7.5)岁,结石平均直径6.4±2.4m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平均结石大小、性别比例、平均年龄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向所有患者解释本次研究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排石颗粒1包/次,tid;治疗组给予排石颗粒同时加坦索罗辛0.4mg/次,qd。维持治疗2w或结石排出时结束治疗。所有患者都要求多做蹦跳运动,多喝水,饮水2500ml/d以上,同时收集尿液,观察结石排出情况。每周均返院复查,包括行B超或KUB检查、记录病情发展变化及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果发生肾绞痛随时医院就诊,予以双氯芬酸钠栓50mg肛塞或杜冷丁50mg肌内注射处理。2w观察期结束时结石仍未排出者依据病情并和患者充分沟通,最后决定是否继续保守治疗或是选择输尿管镜下碎石治疗或行体外冲击波碎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观察期内排石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0%(4050)和42%(21/50),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χ2=15.17,P<0.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排石时间分别为(6.6±1.5)d和(9.9±1.8)d,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P<0.05)。见附表。2w内出现肾绞痛再发而需要镇痛处理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例(4%)和10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4.64,P<0.05)。两组均无中断治疗的病例,均无明显的药物副作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Δ:P<0.0001;#:P<0.05

3 讨论

对于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有体外冲击波碎石、保守治疗、输尿管镜下碎石及开放手术等。有研究证实,对于肾积水较轻,如果输尿管下段结石的直径在8mm以内,如果病情无需紧急处理的,应先行4~6w的保守治疗[1],直径<1cm的输尿管结石临床上皆有排出的可能性[2],只有当保守治疗失效时,才考虑输尿管镜治疗或ESWL。

输尿管腔狭窄、输尿管平滑肌痉挛、结石体积大小、结石停处黏膜水肿等为结石在输尿管梗阻的主要原因[3]。所以,根据以上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恰当的药物治疗能够有益于促进结石的排出和临床症状的减轻。而治疗的关键则是如何解除或减轻输尿管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研究证实输尿管存在较高密度的a1受体,尤其在下段广泛分布交感神经纤维末梢且以a1A/a1D受体最多并有较高结合活性[4,5]。作为对a1A/D受体有高度选择阻滞作用的坦索罗辛,它既能够阻滞输尿管下段的a1D受体,使输尿管下段平滑肌及时松弛,增加结石上下输尿管压力梯度,促进结石排出[6];同时又能阻滞膀胱三角区的a1A受体,减弱结石对膀胱三角区的刺激[3],降低后尿道压及排尿阻力,缓解结石所致的下尿路刺激症,减轻疼痛,对结石的排出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两方面都可以使输尿管下段平滑肌痉挛起到缓解作用,从而使输尿管蠕动得到抑制,尿液的传输力得以加强,达到排石和止痛作用。

排石颗粒是临床上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一种中药制剂,方中金钱草、车前子利尿排石;木通、石苇通络化石;忍冬藤通络散结。全方具有较强的排石作用,能够增强输尿管蠕动,增加尿量,稀释药液,降低草酸类聚结和尿酸结晶,从而将结石排出体外[7]。主要药物金钱草中含有黄酮类、胆碱、挥发油、甙类、甾醇、氨基酸、内脂类等多种成分,其中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成份中酚羟基及羰基可以与尿液中的钙离子络合作用,使钙离子的浓度降低,使草酸钙的过饱和度得以减少,使草酸钙晶体的生长得到抑制[8]。单味中药金钱草、车前子对预防大鼠肾结石的形成有确切效果,并与西药枸橼酸钾相当,其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增加尿中草酸钙结晶的排泄而达到的[9]。

本研究说明,无明显肾积水,直径<10mm的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患者,对其采用坦索罗辛联合中药排石颗粒进行治疗,两者间有相互协同互相加分的效应,对结石排出率可明显提高,使排石时间缩短,肾绞痛的发生可能变小,镇痛剂的使用减少,为临床对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治疗提供了另一种更优的选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Cooper JT,Stack GM.Intensive Medical management of ureteralcalculi[J].Urology,2000,56(4):575-578.

[2]那彦群.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44.

[3]Autorino R,DeSio M,Damiano R,et a1.The use of tamsulosin in themedical treatment of ureteral calculi:where do we stand[J].Urol Res,2007,33:460-464.

[4]Sigala S,Dellabella M,Milanese G,et a1.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of alpha ladrenoceptor subtypes in the human ureter[J].NeurourolUrodyn,2005,24(2):142-148.

[5]Yucel S,Baskin LS.Neuroanatomy of the ureterovesical junction:clinical implicatiorm[J].J Urol,2003,170(3):945-948.

[6]Dellabella M,Milanese G,Muzzonigro G.Efficacy of tamsulosin inthe medical management of juxtavesical ureteral stones[J].J Urol,2003,170(6Pt 1):2202-2205.

[7]张丽,朴晋华,张蕻.排石颗粒主要药效学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7):532-533.

[8]俞仑青.金钱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概况[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4(5):131-132.

输尿管下段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2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其中, 男19例, 女13例, 年龄19~78岁, 平均年龄 (39.0±6.2) 岁;27例单侧, 5例双侧;结石大小为0.4 cm×0.8 cm~1.7 cm×1.7 cm;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伴有侧肾积水症状。

1.2 方法

首先, 对所有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截石位, 在患者尿道外口将输尿管镜插入, 直到膀胱位置;然后运用F4输尿管导丝进行引导, 沿着导管逐渐接近输尿管口位置, 使用输尿管镜鞘边缘对管口内下方进行轻压, 将测外上方的间隙暴露出来, 使用导丝围绕或者旋转镜鞘, 使用液压灌注泵, 使用“上挑”旋转入镜, 将输尿管镜推入到输尿管中, 插到结合位置, 针对输尿管扭曲部位的进镜, 如看不到输尿管管腔近心部分, 则表明出现扭曲, 需要限制呼吸运动, 转变进镜角度, 避免盲目跟进;然后插入气压弹道碎石探杆, 如结石不易固定, 则运用石篮对结石进行固定, 避免结石出现上移现象损伤输尿管[2]。将碎石机启动进行碎石, 将冲液压设置为50 m L/min, 粉碎结石不超过3 mm, 如碎石量较多, 则要使用取石钳取出碎石。碎石完毕后, 采取D-J管进行内引流, 1周后, 给予KUB进行复查;如出现残留结石, 则运用保守排石方式或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5周后, 拔除D-J导管, 并给予X线复查。

2 结果

本组研究中32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 31例患者经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取石成功, 取石成功率为96.9%;1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取石不成功, 转为开放手术治疗。术后, 8例患者不同程度出现血尿症状, 3例患者发生肾绞痛, 给予保守治疗后, 症状全部消失。术后恢复良好, 疗效较满意,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泌尿系结石作为一种全球性疾病, 以往主要采取手术治疗。近年来, 随着输尿管镜碎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不断完善, 超过90%的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采取微创治疗, 并取得成功。其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逐渐代替以往的开放手术。目前, 临床中对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进行治疗, 主要采取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镜与气压弹道碎石术相结合, 与液电、冲击波、激光碎石术以及超声相比, 设备技术比较简单, 价格低, 且不会产生较大的辐射和热效应, 不会损害组织, 具有较高优势[3]。对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进行治疗时, 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进行治疗, 要保证置镜成功和有良好的麻醉处理, 其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 对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 麻醉效果良好, 能够保障进镜顺利, 增强操作的安全性,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给予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进行治疗时, 不仅要注重提高碎石成功率, 还要注意避免损伤输尿管, 轻柔进镜, 使用导丝进行引导时, 要确保在进镜没有阻力、导丝无打折的环境下进行推进[4,5]。在本组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给予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进行治疗, 31例患者经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取石成功, 取石成功率为96.9%;1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取石不成功, 转为开放手术治疗。术后, 8例患者不同程度出现血尿症状, 3例患者发生肾绞痛, 给予保守治疗后, 症状全部消失,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综上所述, 对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采取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进行治疗, 疗效较为确切, 造成组织损伤较小, 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能够将其作为输尿管下段结石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 指的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汪花香, 郑秀莲, 郑汉琪.输尿管镜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手术配合体会[J].吉林医学, 2007, 28 (2) :202-203.

[2]张莉蓉, 荆会玲, 南彩转.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手术配合[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27) :3764.

[3]赵云.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手术配合[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 (4) :415-416.

[4]Grasso M, Conlin M, Bagley D.Retrograde ureteropyeloscopic treatment of 2 cm.or greater upper urinary tract and minor Staghorn calculi[J].J Urol, 1998, 160 (2) :346-351.

输尿管下段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8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32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30.2岁, 治疗组中男28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28.3岁。患者的结石直径为 (6±2) mm, 均为单侧输尿管下段结石。经比较,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 包括口服左氧氟沙星0.2g, 2次/d, 用药期间大量饮用开水, 一方面是可增加尿量, 加大尿液的排出, 以冲洗尿路、促进结石向下移动, 另一方面还可稀释尿液, 减少晶体沉淀, 同时让患者适当参加跳跃、慢跑、跳绳等活动, 以助结石排出。对照组患者服用排石冲剂1包 (12g) 冲服, 2次/d,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予坦索罗辛 (坦洛新) 0.4mg, 1次/d, 疗程均为两周, 每周复诊了解结石排出情况及结石排出时间, 比较两组结石排出率, 并观察患者在用药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结石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治愈:结石完全排出, 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患者身体康复;有效:部分结石排出或结石下行, 肾积水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 结石数量、大小、位置无改变, 肾积水无改善。结石排出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组内患者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 数据以 (±s) 表示, 采用χ2检验及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石排出率

经两周治疗后, 治疗组中有35例患者排出结石, 结石排出率为81.40%, 对照组中有27例患者排出结石, 结石排出率为62.79%, 两组比较排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在治疗期间, 治疗组患者无药物过敏或副作用现象发生, 对照组患者有4例出现肾绞痛病症, 经镇痛药治疗后恢复正常。除此外,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其它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2.3 结石排出时间

根据观察记录, 治疗组患者的平均排石时间为 (4.56±0.74) d,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排石时间为 (8.12±0.68) d。治疗组患者的平均排石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治疗原则是[3]去除结石、解除梗阻、保护肾功能。随着医学的发展, 关于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除了采用保守治疗外, 还增加了外科手术治疗。但无论是从患者的医疗费用还是对患者的身体康复情况来看, 外科手术治疗不是首选的方案, 大多患者均会采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方法包括采用药物治疗、多饮水、多做运动等, 因为大部分输尿管结石不需要特别处理可自发排出体外。

有研究表明[4], 人体的输尿管平滑肌中存在α1受体, 并且可分为三种亚型即α1 A、α1 B和α1 D, 在输尿管下段α1 D受体分布最高, 其次为α1 A受体。α受体对远端输尿管痉挛和逼尿肌收缩所起的作用最强, 因此, α受体阻滞剂是目前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理想药物。盐酸坦索罗辛是一种高选择性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一方面通过阻滞输尿管下段的α1 D受体抑制平滑肌痉挛, 另一方面通过阻滞前列腺、前列腺尿道及膀胱三角区的α1 A受体, 减轻三角区的刺激, 两方面协同, 松弛结石排出通路, 促进结石的排出。

综上所述, 坦索罗辛联合排石汤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效果疗效明显, 与单独采用药物治疗相比, 提高了结石排出率, 缩短治疗时间, 提升患者康复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 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坦索罗辛联合排石汤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86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3例, 对照组应用排石汤配合饮水、运动疗法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盐酸坦索罗辛, 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经两周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的结石排出率为62.79%, 治疗组患者为81.40%, 两组比较排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坦索罗辛联合排石汤可促进输尿管下段和膀胱壁间段结石排出, 无明显副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使用并推广。

关键词:坦索罗辛,排石汤,联合用药,输尿管下段结石

参考文献

[1]熊玮, 王坤杰, 王莉, 等.坦索罗辛用于输尿管结石排石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7, 8 (7) :506-507.

[2]丁森泰, 吕家驹, 叶章群.α受体阻滞剂在输尿管下段结石治疗中的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7, 22 (5) :394-396.

[3]贺利军, 王义, 胡卫星, 等.坦索罗辛和山莨菪碱对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 (ESWL) 术后辅助排石的疗效比较[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8, 13 (3) :201-202.

输尿管下段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郏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08年6月~2013年6月期间81例输尿管下段损伤行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治疗的住院病历, 经B超、排泄性尿量造影或逆行输尿管造影等检查确诊[2], 均为医源性损伤, 其中男44例, 女37例;年龄26~56岁, 平均 (39.6±8.3) 岁;盆腔手术致伤25例, 腹部肿瘤手术致伤22例, 腹部脏器手术损伤34例;术中发现输尿管损伤28例, 术后发现输尿管损伤53例;损伤后发生输尿管狭窄39例, 坏死15例, 破损10例, 混合损伤者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时间和损伤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行带蒂大网膜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行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治疗, 常规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硬膜外麻醉后在下腹部正中处做切口, 保持切口与腹股沟平行, 然后将组织逐层进行分离, 充分显露膀胱前壁和输尿管下段, 游离膀胱顶部及其侧后面, 然后在患侧膀胱顶壁和前壁做一壁瓣, 壁瓣宽度约25 mm, 然后在壁瓣末端两角引出牵引线, 在膀胱瓣间包括Fr16~Fr18导尿管, 最后在缝合时降低黏膜层损伤。根据手术需要拔出导尿管后在近端输尿管放入双“J”管, 并通过壁瓣引入膀胱。常规放置膀胱造口管后缝合膀胱壁, 最后常规放置引流管。

1.3 疗效判定

①手术疗效:B超或逆行输尿管造影等检查显示输尿管完全通畅, 输尿管损伤症状完全消失者为显效;B超或逆行输尿管造影等检查显示输尿管基本通畅, 不影响排尿功能, 输尿管损伤症状明显改善者为有效;B超或逆行输尿管造影等检查显示输尿管异常, 且有不同程度排尿障碍, 输尿管损伤症状未见改善, 甚至加重者为无效。②并发症情况:记录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分析相关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校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校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疗效

术后, 对照组显效21例, 有效7例, 无效12例;观察组显效29例, 有效8例, 无效4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 χ2=5.234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并发症情况

术后, 对照组发生尿路感染0例, 血尿2例, 尿漏4例, 无肾萎缩病例;观察组发生尿路感染2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88%略低于对照组15.00%, χ2=1.332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输尿管位于腹膜后, 其周围被丰富的脂肪组织保护, 腹腔手术中钝性分离很少累及输尿管, 但输尿管长且细小, 多种腹腔手术需要暴露输尿管, 暴露术野不清或腹腔出血量较大时, 手术器械极易损伤输尿管, 若术中发现输尿管损伤及时, 多数患者预后较理想, 若在术后发现, 极易引起一系列输尿管损伤并发症[3]。

带蒂大网膜输尿管成形术是使用带血管蒂的大网膜将缺损的输尿管进行包绕, 形成大网膜套, 利用大网膜质地柔软和活动延展性强等特点过渡尿液, 且强大的吸附修复能力强化了与其他组织的粘连能力, 因淋巴引流丰富能够降低手术感染[4], 该手术对施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 若操作不慎, 极易引起大网膜血供不足而影响手术疗效。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是在膀胱壁上取瓣, 然后将缺损输尿管包绕, 膀胱动脉直接供血,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具有操作简单、直观和供血路线短等优势, 且将膀胱与输尿管直接连接, 导尿更加通畅, 从而缓解输尿管损伤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总之, 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输尿管下段损伤优于带蒂大网膜输尿管成形术,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但抗感染能力不如带蒂大网膜输尿管成形术, 临床可根据病情需要科学选择手术方法, 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摘要:目的 分析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输尿管下段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81例输尿管下段损伤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行带蒂大网膜输尿管成形术治疗, 观察组行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治疗, 分析两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88%略低于对照组15.00%, P>0.05。结论 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输尿管下段损伤优于带蒂大网膜输尿管成形术,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但抗感染能力不如带蒂大网膜输尿管成形术, 临床可根据病情需要科学选择手术方法, 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关键词: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输尿管下段损伤,带蒂大网膜输尿管成形术

参考文献

[1]王锡山.直肠癌手术中输尿管损伤的预防措施.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4) :320-322.

[2]李四明.医源性输尿管中下段损伤的探讨.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4) :133.

[3]曹益.膀眺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输尿管下段损伤的疗效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3) :35-36.

上一篇:小儿急性肾炎下一篇:中医治疗颈椎病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