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免疫自身抗体检测

2024-05-12

生殖免疫自身抗体检测(精选七篇)

生殖免疫自身抗体检测 篇1

1 单一自身免疫抗体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影响

1.1 ASAb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影响

女性血清中AS-Ab以Ig M为主。进一步对占女性血清主要类型的Ig M和占精子表面主要类型的Ig G、Ig A与卵子成熟度、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的关系分析发现, ASAb阳性患者行IVF的受精率和卵裂率显著低于抗体阴性患者, 而两组之间的卵子成熟度和优胚率均无明显差异, 说明ASAb对IVF的影响较大。研究发现ASAb阳性组受精率和平均胚胎评分明显低于输卵管因素造成的不孕组, 然而其种植率却明显高于该组, 因此, 认为针对精子的细胞或体液免疫的出现增加了子宫对移植的胚胎的接受能力。但也有研究表明, 女性患者体内的ASAb对胚胎着床及着床后的发育影响不大。

精液中ASAb与IVF之间的关系也有研究。通过对16篇有效的文章荟萃分析统计显示, 精液中ASAb阳性IVF妊娠失败风险的比值比是1.22, 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 (ICSI) 妊娠失败为1.00, 总体为1.08。荟萃分析表明, ASAb阳性组和ASAb阴性组相比, IVF临床妊娠率没有显著差异, 提示精液中ASAb和IVF妊娠结局没有相关性[2]。也有研究比较了不孕夫妇精液、血清、卵泡液中ASAb的浓度和IVF结局之间的关系, 结果证实不同浓度组ASAb阳性患者受精率和妊娠率均没有差别, 提示精液、血清、卵泡液中ASAb水平和IVF妊娠结局可能无关。

ASAb阳性治疗手段包括糜蛋白酶和半乳糖预处理后人工授精 (IUI) 、IVF或ICSI。结果似乎只有ICSI能够获得和ASAb阴性患者相同的受精率和妊娠率[3]。但是选择ICSI标准不一, 有些中心常规选择ICSI, 有些中心仅在典型病例或者其他治疗手段无效情况下才选用ICSI。

1.2 抗卵巢抗体 (AOAb) 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影响

AOAb是一种位于卵巢颗粒细胞、卵母细胞、黄体细胞和间质细胞内的自身抗体。该抗体的产生原因尚不清楚, 有研究用ELISA方法测定IVF患者血清中不同类型AOAb发现, AOAb的Ig G、Ig A、Ig M均显著升高, 提示促排卵药物的作用及反复多次卵巢穿刺均可能导致AOAb的产生。AOAb可能通过阻碍卵母细胞成熟, 影响卵子的排出, 影响胚胎细胞分裂, 透明带的异常改变精子的穿入和胚胎的着床, 从而降低卵巢的生殖内分泌功能, 造成受精卵种植和着床失败。不孕症妇女中AOAb的阳性率高达36.7%~59.7%, 有报道初次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 治疗的患者, AOAb抗体阳性者的妊娠率为10.53%, 明显低于抗体阴性者的31.72% (P<0.05) 。AOAb和一些细胞因子的出现 (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 , 导致了IVF-ET的失败, 可能AOAb影响IVF受精率和卵裂率, 从而影响不孕妇女辅助生殖技术的结局。

AOAb产生可能和IVF妊娠失败相关, 因此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加IVF妊娠成功率。在既往IVF妊娠失败患者中, 选择了AOAb抗体阳性的患者来分析糖皮质激素对IVF妊娠成功率的提高作用, 100例AOAb阳性且至少2次IVF失败患者在开始周期治疗前应用0.5 mg/kg的泼尼松龙, 患者妊娠后一直服用到怀孕3个月。结果AOAb水平较应用泼尼松龙的前一周期显著降低, 胚胎级别得到改善, 妊娠率、种植率和活产率明显升高。[4]

1.3 抗子宫内膜抗体 (EMAb) 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影响

EMAb是一种以子宫内膜为靶细胞并引起一系列免疫病理反应的自身抗体, 产生原因与异位子宫内膜的刺激及机体免疫内环境失衡有关。实验中EMAb可以和子宫内膜中的抗原结合, 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激活补体系统, 使子宫内膜腺体功能受损, 导致营养胚胎的糖原分泌不足, 干扰和妨碍受精卵的着床和胚囊的发育。

EMAb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标志性抗体, 正常的子宫内膜不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但是异位的子宫内膜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推测EMAb与子宫内膜组织结合, 导致子宫内膜功能障碍, 主要影响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种植环节。对不明原因不孕女性行IVF治疗妊娠结局的分析, EMAb阳性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生化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 抗体阳性组流产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 持续妊娠率均低于阴性对照组。EMAb的存在会引起不明原因IVF妊娠流产率增高[5], 也提示EMAb主要干扰了胚胎种植过程, 从而降低了持续妊娠率。

1.4 ACA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影响

ACA是一组研究最多的针对各组磷脂的自身抗体, 常与反复自然流产、FGR、死胎、子痫前期以及栓塞性疾病密切相关, 即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 。ACA通过作用于胎盘血管内皮细胞的膜磷脂, 使前列环素合成释放减少;干扰血栓调节素及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的释放, 抑制抗凝血酶Ⅲ及抗凝血蛋白Ⅰ, 干扰蛋白质C系统的活化, 降低蛋白C和蛋白S对V因子的灭活等多种病理机制, 导致血栓形成和滋养层细胞功能改变, 不能为排卵期子宫做好充分的供血与供氧, 从而引起不孕、早期流产或IVF反复种植失败。

ACA阳性明显影响IVF-ET的结局, 可能的原因是在IVF-ET过程中ACA能够影响胚胎种植、胎盘形成和早期胚胎发育, 其可能机制是ACA和可能同时存在的狼疮因子能够导致血栓形成, 使得胚胎移植部位的血供减少, 且ACA作用于滋养层表面的磷脂依赖抗原, 引起不同滋养细胞之间磷脂粘附分子断裂, 使合体滋养细胞层形成不足, 造成子宫对胚胎接受性下降, 干扰胚胎着床及着床后的早期发育, 降低IVF-ET的妊娠率。

ACA阳性在习惯性流产中所占的比率是12.4%, 与不明原因不孕和复发性流产均有相关性, 而且ACA可能与IVF-ET种植失败有关。英国79家生殖中心调查反复IVF-ET失败病因, ACA和狼疮抗凝因子是最常建议的检查项目[6]。ACA阳性患者行IVF-ET的体外受精率、妊娠率、种植率显著低于抗体阴性组, 而且流产率显著升高, 因此ACA和IVF-ET结局呈负相关, 降低ACA水平临床上对IVF-ET患者有利。

2 多个自身免疫抗体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影响

观察在3种自身免疫抗体ACA、AOAb、ASAb共同存在时IVF的妊娠率, 发现阳性抗体种类越多, 其妊娠率越低, 3种抗体可能通过不同机制作用于胚胎着床及着床后的早期发育阶段, 共同来降低IVF-ET的成功率[7]。另一项研究观察了4种自身免疫抗体ACA、ATA、HCG抗体 (HCGAb) 和EMAb对IVF妊娠结局的影响, 抗体阳性组虽较阴性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低, 但差异无显著性, 然而各抗体阳性组流产率均高于阴性对照组, 持续妊娠率均低于阴性对照组[5]。上述两项研究表明, 多个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患者可能使IVF妊娠率降低, 流产率升高。

对抗体阳性患者, 适当行抗免疫治疗, 如免疫抑制剂等, 是否可以提高IVF-ET妊娠率?有报道52例血清非特异性抗体阳性患者, 其中包括ACA、ANA、抗双链DNA抗体、类风湿因子和狼疮抗体, 服用泼尼松10 mg/d, 阿司匹林100 mg/d, 在每个促排卵周期的前一月即开始应用, 结果IVF临床妊娠率为32.7%, 妊娠并发症 (早产、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发生均没有增加[8]。此研究提示, IVF周期治疗前应用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和阿司匹林抗凝因子可以提高反复IVF失败且多个抗体阳性患者的妊娠率。

3 自身免疫抗体对辅助生殖技术结局的影响

作者检索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生殖中心2012~2013年7827个IVF周期 (年龄<40岁, FSH<10 U/L) 的临床数据, 分析了ASAb、AOAb、EM-Ab及ACA 4种抗体与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关系 (待发表) 。结果发现:①任一种抗体阳性与阴性组比较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2种抗体ASAb和EMAb阳性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阴性组 (OR=1.417, 95%CI 1.023~1.963) , 两组流产率没有差别 (OR=1.568, 95%CI 0.862~2.855) ;AOAb和EMAb阳性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阴性组 (OR=1.416, 95%CI 1.009~1.987) , 而流产率显著高于阴性组 (OR=2.022, 95%CI:1.152~3.546) 。③3种抗体ASAb、AOAb和EMAb阳性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阴性组 (OR=1.835, 95%CI 1.192~2.826) , 阳性组流产率显著高于阴性组 (OR=2.304, 95%CI 1.183~4.487) 。分析可能的原因是:本中心对于多个抗体阳性患者行IVF治疗时, 在周期开始前常规应用泼尼松直至妊娠3个月, 应用泼尼松可能降低了多个抗体在IVF治疗周期中的阳性比例, 从而可能通过IVF提高了多个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妊娠率, 但是这部分患者的流产率仍然没有显著改善。而对于抗体阴性组行IVF治疗患者本身不存在自身免疫性不孕的问题, 但可能存在其他的无法改善的病因, 其IVF的临床妊娠率反而低于经过泼尼松治疗后的抗体阳性组患者。

总之, 自身免疫抗体对辅助生殖技术存在多方面影响, 研究者们已在自身免疫抗体影响不孕的机理及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妊娠率、流产率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大多数研究认为, 自身免疫抗体对辅助生殖技术存在许多负面作用, 影响辅助生殖技术过程中卵子发育、受精、种植等重要环节, 从而降低了辅助生殖技术的妊娠率, 同时多个抗体阳性的患者流产率显著升高。免疫学作用机理复杂多变, 在辅助生殖技术过程中要统观全局, 对于多个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患者重点关注, 及时干预, 从而提高妊娠率, 减少流产率, 同时对于单一抗体阳性患者避免过度治疗。

参考文献

[1]Bobak L, Bobakova D, Vaczy Z, et al.Incidence of antibodies in women after failure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J].Bratisl Lek Listy, 2014, 115 (3) :145-149.

[2]Zini A, Fahmy N, Belzile E, et al.Antisperm antibodies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pregnancy rates after IVF and ICSI: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Human Reproduction, 2011, 26 (6) :1288-1295.

[3]Check J H.Antisperm antibodies and human reproduction[J].Clin Exp Obstet Gynecol, 2010, 37 (3) :169-174.

[4]Forges T, Monnier-Barbarino P, Guillet-May F, et al.Corticosteroids in patients with antiovarian antibodies undergoing in vitro fertilization:a prospective pilot study[J].Eur J Clin Pharmacol, 2006, 62 (9) :699-705.

[5]邹淑花, 杨宗芝, 张鹏, 等.自身免疫异常对不明原因性不孕女性IVF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华男科学杂志, 2008, 14 (4) :343-346.

[6]Tan BK, Vandekerckhove P, Kennedy R, et al.Investigation and current management of recurrent IVF treatment failure in the UK[J].BJOG, 2005, 112 (6) :773-780.

[7]董娟, 王波, 邓小惠, 等.免疫抗体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 21 (8) :478-481.

4种血清生殖免疫抗体检测模式研究 篇2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5年5月-2009年5月在本院生殖医学中心门诊诊断为不孕不育症的女性患者,年龄20~43岁,平均27.5岁,共1 071例。

1.2诊断标准

依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6版制定的诊断标准。

1.3研究方法

1.3.1 标本采集

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mL,分离血清备用。

1.3.2 实验方法

采用金标斑点渗滤法检测4种抗体,试剂盒购自郑州博赛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4种抗体总阳性率

在1 071例不孕不育患者血清中,4种抗体的总阳性率(含2种及以上抗体阳性者)为28.48%(305/1 071)。其中仅单一抗体存在病例的阳性率为18.49%(198/1 071),2种以上抗体并存的病例阳性率为9.99%(107/1 071)。

2.24种抗体阳性检出率

AhCGAb的阳性率最高,为14.47%(155/1071);AsAb次之;EMAb与AOAb检出率最低。结果见表1。

2.34种抗体检测组合模式

两种及以上抗体并存的病例结果组合模式阳性率为9.99%(107/1 071);两种抗体阳性组合模式(模式4、6、7、10、11、13)阳性率6.91%(74/1 071);3种抗体阳性组合模式(模式8、12、14、15)阳性率1.96%(21/1 071);4种抗体阳性组合模式(模式16)阳性率1.12%(12/1071)。在各种组合模式中,模式11、10、6和13的阳性率均超过1%,占多种抗体并存阳性组合模式的64.21%。模式11阳性率较高,为2.33%;模式10为1.31%;模式6和13基本一致,为1.03%;模式8阳性率最低,为0.09%。以AhCGAb阳性的多种组合模式阳性率6.53%,AhCG阴性的多种组合模式阳性率2.33%。结果见表2。

单种抗体阳性率与多种抗体阳性组合模式的阳性率比较,P<0.05; AhCGAb阳性与阴性的多种抗体阳性组合模式的检出率相比较, P<0.01。

3讨论

据WHO调查,15%的育龄夫妇存在不育问题。文献[1]报道,育龄夫妇不育发生率为12.5%。近年来研究发现,不明原因不孕妇女患者体内存在多种免疫性不孕抗体,并证实了这些抗体对不孕产生的影响[2]。免疫性不孕抗体的产生均是由于感染、外伤等因素导致屏障被破坏,异常抗原产生,免疫调节失调而引起的超出正常限度的免疫反应的结果。这类抗体干扰破坏内分泌、排卵、受精、着床等各环节而导致不孕[3]。

本次结果表明不孕不育妇女血清生殖免疫性抗体阳性率28.5%,与张晓峰等[4]报道相近。AhCGAb、AsAb、AOAb、EMAb阳性率分别为14.47%、10.74%、8.87%、8.59%;4种生殖免疫抗体阳性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种抗体阳性率为19.61%,多种(含2种)抗体阳性组合模式阳性率为9.9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生殖免疫自身抗体在女性不孕不育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对患者实施多项自身抗体联检是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免疫性不孕不育可由几种不同的免疫原引起,因而使影响不孕不育的免疫因素变得更为复杂。

在本次临床病例资料中,AhCGAb阳性率最高,阳性率为14.47%,与李天贺等[5]报道相近,而与文献[1,4,5]报道AsAb阳性率最高存在较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受检人群的选择不同造成。hCG在配子着床和维持妊娠中有重要作用,可被特异的AhCGAb灭活,引起停育,因此AhCGAb有肯定的致不孕作用[6]。

AsAb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感染、外伤或男方精浆中免疫抑制因子减少。AsAb在不孕不育症妇女中有较高发生率,是导致流产和不孕不育症的重要原因[1]。资料[6]表明,约有10%~30%不孕女性的血清中,可检出ASAb。本次结果AsAb阳性率10.74%,与报道基本一致。

在多种抗体阳性检测结果组合模式中,模式11(AOAb/AhCGAb+)阳性率最高,而模式8(AsAb/AOAb/EMAb+)阳性率最低。在实验室检测中,若检测结果为模式8时,需要对标本进行复查,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何种因素导致此结果模式的产生尚有待进一步研究。AhCGAb阳性与阴性的多种抗体阳性组合模式检出率分别为6.53%、2.32%,两组模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余3种的结果组合模式间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因此,以AhCGAb阳性的多种抗体阳性组合模式结果在治疗过程中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对生殖免疫自身抗体的多种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了解生殖免疫系统紊乱的变化规律和生殖免疫平衡紊乱的严重程度,从而提高不孕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摘要:目的:探讨4种生殖免疫抗体检测模式与女性免疫性不孕的关系。方法:对1071例不孕症妇女血清采用金标斑点渗滤法检测抗hCG抗体(AhCGAb)、抗精子抗体(AsAb)、抗卵巢抗体(AOAb)和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结果:发现4种抗体总阳性率为28.48%,AhCGAb、AsAb、AOAb、EMAb阳性率分别为14.47%、10.74%、8.87%、8.59%。4种生殖免疫抗体阳性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仅单一抗体存在病例阳性率为18.49%,2种及以上抗体并存的病例阳性率为9.99%,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hCGAb阳性与阴性的4种抗体组合模式阳性率分别为6.53%、2.32%,两组模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生殖免疫抗体在不孕不育妇女中发生率较高,是造成妇女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种抗体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了解生殖免疫系统紊乱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免疫性不孕,抗体,阳性率,检测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宇烽.免疫性不孕不育症二例诊断与治疗评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8,31(8):953-955.

[2]王丽,黄萍,黄晓燕,等.1020例免疫性不孕患者的治疗结果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4):234.

[3]黄绍坤,曹茵,张建鸿.760例继发性不孕不育女性患者的免疫学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11(1):76-77.

[4]张晓峰.检测不育不孕患者免疫性抗体的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7,17(5):52.

[5]李天贺,关志宝,逯静茹.多种自身抗体联检对女性不孕不育的诊断价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3):4564-4565.

生殖免疫自身抗体检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资料为本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各类肝炎患者共计89例, 以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51例作为AIH组, 以38例其他类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13例, 女25例;年龄为19~72岁, 平均 (46.37±14.25) 岁;药物性肝病1例, 甲肝2例, 乙肝29例, 丙肝6例。AIH组中男18例, 女33例;年龄为18~76岁, 平均 (47.56±16.09)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于1999年制定的评定标准进行诊断[3]。

1.2.2 检测方法

采集全部患者静脉血3mL, 以3000r/min对血样进行血清离心分离, 采取酶学与免疫学检测。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抗线粒体抗体 (AMA) 、抗核抗体 (ANA) 以及抗平滑肌抗体 (SMA) 进行检测, 使用德国欧蒙公司出品的试剂, 使用样品缓冲稀释液以1∶100比例进行稀释, 于已经包被抗原之微滴定板孔中加入稀释血清25μl/每孔, 进行阳性、阴性对照后封板, 温育30min后加入FITC标记抗人IgG20μl, 再温育30min, 洗片、封片, 于荧光型显微镜下观测结果, 以滴度≥1∶100作为阳性判定。采取免疫印迹法对抗-LKM-1、AMA亚型-M2 (AMA-M2) 、抗-LC-1以及抗-SLA/LP抗体进行检测, 采用德国欧蒙公司出品的试剂;先以1∶100稀释血清, 再于已经包被抗原之微滴定板孔中加入血清稀释液50μl/每孔, 进行阳性、阴性对照后封板, 在室温条件下采取水平摇摆法孵育30分钟, 洗膜以后加入酶标记抗人IgG, 于室温下再次孵育30分钟, 洗膜并加底物到达反映区, 显色10分钟后以水洗法终止反应, 使用标准对照条带对特定区域的条带加以观察, 以清晰强着色带为阳性判定标准。生化指标TBA、ALT、ALP、AST以及GGT的检测使用美国Beckman-coulter设备以及原装配套试剂检测。

1.2.3 统计学处理

对比两组生化指标及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均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计算。

2 结果

AIH组AN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具体数据见表1。

两组各项生化指标测定值均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性, P<0.01。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以肝细胞作为靶抗原所引发的自身免疫性肝病, 病情可持续进展为肝硬化。血清当中出现高浓度的循环自身抗体是实验室诊断AIH的先决条件[4]。抗平滑肌、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肾微粒体以及抗线粒体等抗体均与AIH的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自身抗体对于AIH的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次研究中AIH组中ANA检测阳性率为87.93%, 而对照组中ANA的阳性率则仅为5.26%, 并且对照组其他各项自身抗体阳性率均为0。本次研究中AIH组各项生化指标测定值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性, P<0.01。表明AST、ALT、ALP、TBA以及GGT这些传统的生化指标当中如ALT、AST、以及TBA出现升高趋势则可倾向排除AIH, 从某种意义上说, 单纯的ALP或者 (和) GGT出现升高, 在排除肿瘤与胆结石等因素的基础上可考虑为AIH的前兆。

摘要:目的 研究生化指标联合自身抗体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以本院收治的5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患者作为AIH组, 以本院同期收治的38例其他类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生化指标与自身抗体检测结果。结果 AIH组自身抗体AN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各项生化指标测定值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0.01。结论 生化指标联合自身抗体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性意义。

关键词:生化指标,自身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梅, 王敏, 宋丽媛.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0, 23 (5) :590-592.

[2]谢林森.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肝功能和自身抗体测定[J].中国厂矿医学, 2009, 22 (1) :74-75.

[3]赵友林.自身免疫性肝病血清生化指标及各种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5) :6128-6129.

生殖免疫自身抗体检测 篇4

目前, 只有为数不多的特殊实验室开展抗SLA/LP抗体检测。最近, 在DNA水平上发现了SLA/LP靶抗原是一种细胞质分子, 可能是50kDa一种蛋白, 参与蛋白质 (tRNA相关蛋白) 生物合成的调节, 现已清楚证实抗SLA/LP具有最重要诊断价值。ANA和ASM在AIH比较常见, 但是在10%~20%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和其他疾病的患者血清中也可出现阳性。而仅在大约1%的成人AIH患者血清中抗LKM-1阳性, 在儿童中更高。在1%~2%血清学上HCV阳性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LKM-1。与所有其他自身抗体相反抗SLA/LP对AIH具很高特异性且在病毒性肝炎中却为阴性。在1/3AIH患者中血清学检测抗SLA/LP可准确地排除病毒性肝炎, 必须寻找一些诊断价值比ANA、nDNA、ASMA和LKM更好的参数来丰富AIH血清学指标。

自身抗体检测为AID诊断提供有价值依据, 高滴度自身抗体对ALD有诊断价值, 分析肝功指标、免疫球蛋白、血清蛋白电泳等实验数据也有助于ALD的诊断。我国是慢性肝炎的高发区虽以病毒性肝炎为主, AIH在我国并不少见, 随着人们重视和检测诊断水平提高AIH发病率还可能呈上升趋势。抗LKM-1和抗SLA/LP在我国肝病患者中出现的比例较低, 抗LKM-1和抗SLA/LP是ALD特征性抗体, 检测其对AIH诊断具重要意义。大多患者同时还伴有ANA、AMA、SMA和/或LSP等抗体阳性。虽抗SLA/LP在AIH中的阳性率只有30%, 但其阳性预测值几乎近100%, 每一个阳性结果基本上就可诊断AIH (如存在相应的临床症状) 。PBC在我国肝病患者中约占1%~2%, 临床已出现典型症状者一般均有高水平AMA和M2抗体, 多数患者ANA阳性, 有较典型荧光模式, 细胞因子水平升高, 提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可能与发病机制相关。

虽然自身抗体检测是一种重要而有力的新型诊断检测工具但是在实践应用中应结合受检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它诊断程序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自身抗体作为ALD诊断标志物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其在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报道并不多, 事实上某些自身抗体除本身的诊断价值外, 还具有预测病情的作用:如SLA、抗肌动蛋白抗体 (AAA) 、抗LC-1、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 (anti-ASGPR) 、抗染色体抗体 (antichromosome Ab) 、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 (CCP) 和anti-LKMⅢ抗体与AIH的发生、发展及恶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SLA与某些AIH患者严重肝组织学改变、长期维持治疗、停药后再度恶化以及肝衰竭的发生相关;抗核膜的抗原 (Sp100, gp210) 抗体和抗着丝点抗体 (ACA/CENP) 在PBC中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其中抗gp210抗体存在于25%的AMA/M2阳性PBC血清中, 在M2阴性PBC血清中达到50%。该疾病对抗gp210的特异性接近100%。与M2相比, gp210有预警重要性, 并且与末期肝病有关。抗gp210可提示PBC患者有较严重的界面性肝炎、小叶炎症及易进展为肝衰竭等。抗AMA-M2、抗M2-3E (2-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PML) 抗体、抗gp210联检对PBC诊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而对AIH诊断意义不大, LKM-1对PBC诊断没有价值, LKM-1对AIH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LD自身抗体谱检测对PBC、AIH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目前尚未确定初始治疗失败或不完全效应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AASLD指南推荐强的松龙 (60 mg/d) 单一疗法或强的松龙 (30 mg/d) 和硫唑嘌呤 (50 mg/d) 联合疗法。至少持续1个月, 其后在临床改善后强的松龙每月减低10 mg, 硫唑嘌呤50 mg。继续减少剂量直至达到常用的维持剂量。最近布地耐德和吗替麦考酚酯 (MMF) 分别作为强的松龙和硫唑嘌呤的替代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现有资料[7]认为布地耐德和强的松龙, MMF和硫唑嘌呤之间比较, 对AIH的疗效相近, 布地耐德和MMF可避免相应药物不良反应, 作为不能耐受患者的替代治疗。

相信, 随着自身抗体检测技术不断改进及应用, 对其检测的重要性日益得到体现, 不明原因肝损伤患者能得到正确诊疗。

摘要: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临床肝病学具重要意义, 检测结果能作为医师其它有效诊断方法和信息的辅助手段。在实践应用中应结合受检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它诊疗程序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关键词: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炎,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

参考文献

[1]高春芳, 房萌.自身抗体与肝病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0, 18 (5) :335-337.

[2]张利方, 郑山根, 阎有功.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检测与病毒性肝病的相关性[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 12 (6) :745-748.

[3]Silveira MG, Lindor KD.Overlap syndromes with autoimmune hepatitis in chronic cholestatic liverdiseases[J].ExpertRevGastroenterolHepatol, 2007 (1) :329-340.

[4]林菊生, 余金玲.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诊治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0, 18 (5) :332-334.

[5]孙桂荣, 刘明军, 田字彬, 等.肝病相关自身抗体对原因不明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诊断评价[J].中华消化杂志, 2009, 29 (11) :763-764.

[6]奥敦托娅, 乌云, 娜丽, 等.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和临床诊断研究概况[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8, 31 (21) :114-116.

生殖免疫自身抗体检测 篇5

1.1 一般资料

采用我院2014 年6 月至2015 年5 月健康体检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患者及病毒性肝炎患者共289 例。

1.2 检验项目和方法

免疫印迹法检测抗肝抗原:试剂由德国欧盟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提供, 检测抗平滑肌抗体 (SMA) 、抗线粒体抗体M2 (AMA-M2)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 (LKM-1) 、抗肝细胞溶质抗原Ⅰ型抗体 (LC-1) 、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 (SLA/LP) 。将膜条置于欧盟免疫印迹仪上, 仪器自动操作, 标准对照条带图, 观察特定区域条带, 可见清晰的着色带, 判断为阳性。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 (ANA) :试剂由德国欧盟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提供, 以HEP-2/ 猴肝为抗原基质按试剂盒要求操作, 制片后甘油封片,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细胞或组织内出现特异性荧光判为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间接免疫荧光法ANA检出情况

ANA在病毒性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AIH、PBC、PSC、的阳性率分别为37.3%, 4.8%, 69.4%, 87.9%, 50.0%。ALD ( 自身免疫性肝病) 组阳性率较高, 荧光滴度多≥ 1:320, 核型以胞浆型及颗粒型为主, 也有均质型、核仁型, 核点型、核膜型等核型。病毒性肝炎组ANA阳性率较低, 且滴度多<1:320, 正常人可出现弱阳性 (滴度1:100) 。AIH组ANA阳性率 (70%) 和PBC组ANA阳性率 (87.9%) 显著高于病毒性肝炎组 (40%) 和健康对照组 (4.7%) 。

注:与病毒性肝炎组比较, aP<0.05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bP<0.05

2.2 免疫印迹法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出情况

在病毒性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AIH组、PBC组、PSC组的总阳性率、 分别为, 1.7%, 0.0%, 70.6%, 94.3%, 2.6%。AIH组LKM-1、LC-1、SLA/LP和ASMA阳性率分别为11.1%, 8.3%, 2.8% 和48.4 %, 显著高于病毒性肝炎组 (1.7%, 0.0%, 0.0%, 1.3%) 和健康对照组 (P<0.05;PBC组AMA-M2 阳性率 (94.3%) 显著高于病毒性肝炎组 (3.3%) 和健康对照组 (0.0%) 。

注:与病毒性肝炎组比较, aP<0.05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bP<0.05

3 讨论

中国是慢性肝病的高发地区, 病毒性肝炎占绝大多数比例, 但非病毒性肝病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AIH是一种非病毒性肝炎, 是以肝脏损伤为主要表现, 由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临床可能表现为与急、慢性肝病和暴发性肝衰竭 (偶然情况下) 等有关的非特异性症状, 其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 临床上经常与病毒性肝炎的症状相混淆, 但两者的治方法却不相同。AIH是一类肝实质性病变,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它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肝小叶周围有碎屑坏死, 也可以伴有桥样坏死, 有明显的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但是肝细胞可呈水肿变性和气球样变, 肝小胆管并无损伤的征象, 随着病情的进展, 肝小叶组织增生, 最终导致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 患者经常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 AIH与自身免疫相关, 以多种自身抗体如ANA, ASMA, SLA/LP, LKM-1 和LC-1 的存在和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为主要特征。ANA是临床上最早发现的、也是该病最常见的一种自身抗体, 阳性率约75%, 但对该病是非特异的诊断。也可出现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 并且在健康人群和老年人中也可出现阳性。本组研究ANA的阳性率为70%, 以胞浆型和核颗粒型的核型为主, 也可见均质型、核膜型、核仁型、核点型、和混合型等。本组资料PBC患者ANA和AMA-M2 阳性率比较高, 分别为87.9% 和94.3%。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根据自身抗体的种类将AIH分为3 种亚型:Ⅰ型的主要特征是ANA、ASMA阳性;Ⅱ型得主要特征是以LKM-1、LC-1 阳性;Ⅲ型的主要特征是血清中溶性肝SLA/LP抗体的出现。AIH临床上无特异表现且分型多容易漏诊。因而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联合检测自身抗体对提高AIH的诊断率, 帮助分型及与其他自身免疫性肝病PBC、PSC的相互鉴别治疗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多种免疫学方法联合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抗体在AI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用289例健康体检患者、AIH患者及病毒性肝炎患者,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 (抗核抗体) , 免疫印迹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M2 (AMA-M2)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 (LKM-1) 、抗肝细胞溶质抗原Ⅰ型抗体 (LC-1) 、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 (SLA/LP) 和抗平滑肌抗体 (SMA) 。结果 AIH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的阳性率和免疫印迹法检测SMA、LKM-1、LC-1明显高于健康体检及病毒性肝炎组, 而AMA-M2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中阳性率可达94.3%, 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PSC) 则很少检测出自身抗体。结论 免疫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联合检测AIH的相关抗体, 可提高AIH的诊断率, 也可鉴别AIH, PBS, PSC 3种自身免疫性肝病。

生殖免疫自身抗体检测 篇6

关键词:肝炎,血清,自身抗体,临床检测

我国是肝病的比例居于世界之首,尽管肝病患者中大部分是病毒性肝炎,但也有部分临床肝炎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而肝功能指标异常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以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1]。目前对AIH以及PBC的临床界定主要是通过检查患者血清中相关的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的检出阳性率是区分AIH以及PBC的重要标志物[2]。本文将38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进行血清自身抗体免疫检测,从而探讨其对AIH的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8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为12~75岁,平均年龄为(45.5±3.8)岁,其中PBC 11例,AIH 27例:分别为I行14例,II型10例,III型3例。以上所有患者病毒感染指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但患者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异常。患者排除因酒精、药物、遗传性肝病、肝肿瘤、重叠综合征以及寄生虫感染等病例。选取35例确诊为病毒性肝炎患者为对照1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10例,患者年龄为2~78岁,平均年龄为(44.5±4.8)岁,其中HAV患者10例,HBV患者15例,HCV患者6例,HEV患者4例。同时选取35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2组,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为18~68岁,平均年龄为(42.8±5.2)岁。对照2组患者均已排除心、肝、脾、肺、肾等功能异常的患者,患者肝功能指标正常。

注:与AIH-II、AIH-III相比,P*<0.05, P*<0.05,与AIH-I、AIH-III相比,P°<0.05, P*<0.05,与AIH-I、AIH-II相比,P#<0.05

1.2 方法

1.2.1 免疫荧光法检测

分别于清晨空腹抽取3组患者静脉血液,对其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ANA(抗核抗体)、SMA(平滑肌抗体)、LKM-1(抗肝肾微粒体)、LC-1(抗肝溶质抗原1型抗体)、AMA-M2(抗线粒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SLA/LP(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所用试剂由上海生物试剂公司提供。分别以(大鼠胃以及HE2细胞)作为抗体为基质冰冻生物薄片作为抗原,待血清稀释浓度为1/100后放进温水中加热30min。对样本洗涤后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对样本进行洗片,封片后将样本放在免疫荧光纤维镜中进行镜检,当组织或细胞内出血黄绿色荧光时则为阳性。

1.2.2 病毒标志物检测

对各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进行测定,包括抗-HCV、抗-HAV、抗-HEV、Ig M/Ig G以及乙肝两对半,其中HBV试剂盒由上海华实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甲丙戊试剂盒则由北京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方法

分别观察三组患者血清中患者血清中ANA、SMA、LKM-1、LC-1、AMA-M2、SLA/LP、的阳性反应情况,患者各项免疫指标,只有有1项为阳性,则判断结果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与对照1组及对照组2组相比,观察组ANA、SMA、LKM-1、LC-1、AMA-M2、SLA/LP阳性检测率显著增高(P<0.05),结果见表1。

2.2 AIH亚型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27例AIH患者中各种亚型检测结果为AIH-I 18例,AIH-II 5例,AIH-III 4例,具体检测结果见表2。

3 讨论

随着临床医生对免疫性肝病认识的深入以及实验室对免疫性肝病质谱的开展,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检测率不断上升,这为不明原因性肝病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了临床诊断的依据[3]。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均是不明原因性肝功能异常经多家医院诊治仍查不出原因,但经自身抗体检查后最终确诊。根据血清中AIH种类可将其分为I型、II型、III型等亚型,其中I型较为常见,II型及III型检测率较低。本文中27例AIH患者中各种亚型检测结果为AIH-I 18例,AIH-II 5例,AIH-III 4例,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不同类型的AIH亚型,其血清检测指标具有差异性。

PBC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因此常造成误诊[4]。本组PBC患者检测指标中AVA、SMA这两项阳性检测率显著高于AIH以及两组对照组,因此在临床检测上可通过对这两项指标检测确定将不明原因的肝炎患者进行分类。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与对照1组及对照组2组相比,观察组ANA、SMA、LKM-1、LC-1、AMA-M2阳性检测率显著增高(P<0.05)。因此对肝功能异常的肝病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能有效查出肝性病变的原因,对早期的分型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永哲.自身抗体检测技术临床推广应用和质量保证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9 (9) :769-770.

[2]张利方, 阎有功, 郑山根, 等.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意义[J].检验医学, 2005, 20 (3) :253-255.

[3]蔡晓燕, 董光富, 崔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63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2) :2208-2210.

生殖免疫自身抗体检测 篇7

关键词:化学发光酶免疫法,免疫印迹法,胰岛自身抗体

糖尿病为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较常见。糖尿病的分型方法经过多次修订,目前最常用的是根据病因分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期糖尿病[1]。该分型方法主要依据为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胰岛素水平,对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具有局限性。随着糖尿病相关免疫标志物的研究逐渐深入,依据血清免疫标志物进行糖尿病分型逐渐成为临床主流趋势。糖尿病相关主要血清免疫标志物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抗胰岛β细胞抗体(ICA)、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2]。目前,糖尿病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放射配体法、化学发光酶免疫法(CLISA)、免疫印迹法(IB)等[3]。该文通过对该院内分泌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42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CLISA法和IB法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以比较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内分泌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42例糖尿病患者,其中T1 DM患者15例,T2DM患者127例。T1DM患者中男7例,女8例,年龄为11~38岁,平均(20.18±7.56)岁;T2DM患者中男68例,女59例,年龄为15~56岁,平均(27.04±10.7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另选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为18~58岁,平均(28.19±11.25)岁;空腹血糖水平均正常,无糖尿病家族史。

1.2 检测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清晨对受试着采集空腹静脉血2 ml,室温静置30 min待血凝固,以3000 r/min速度离心10 min,将血清分离出,-20℃贮存备用。

1.2.2免疫印迹法

糖尿病自身抗体免疫印迹试剂盒由深圳市伯劳特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依据说明书进行操作,5.8 kD区带位置显色即为IAA阳性,56 kD区带位置显色即为GADA阳性。

1.2.3化学发光酶免疫法

IAA和GADA化学发光酶免疫试剂盒由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提供,依据说明书进行操作。仪器选用半自动LUMINO发光仪。血清IAA水平>100 IU/ml即为IAA阳性,GADA水平>30 IU/ml即为GADA阳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IAA和GADA检测结果

T1DM组CLISA法IAA和GAD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DM组IB法IAA和GAD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敏感性和特异性

CLISA法检测IAA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明显高于IB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ISA法检测GADA敏感性明显高于IB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测GADA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临床较常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期糖尿病。T1DM为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胰岛素生成功能受损所致,T2DM为胰岛素抵抗并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所致。TIDM作为糖尿病的一种分型,在发病过程中血清中常存在一定量的胰岛细胞抗体[4]。所以,检测胰岛自身抗体成为糖尿病分型的重要依据。自1974年研究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在T1DM患者的血清中检出ICA以来,伴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与改进,GADA、IAA等其他胰岛自身抗体被陆续检测出来。胰岛自身抗体常用检测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放射配体发、酶联免疫吸附法等。针对这几种抗体的试剂盒已经在市场上被大量供应,但是由于生产厂家不同,产品质量差异,加上实验室条件和实验人员操作技巧的不同,检测结果往往存在较大误差。

GAD为存在于人和动物胰岛、脑等组织中的生物合成酶,主要参与抑制性神经递质氨基丁酸的合成。目前已发现的GAD有两种分子异构形式,为65 kD的GAD65和67 kD的GAD67。人胰岛组织表达以GAD65为主,GAD67表达量极少,不易为一般方法检出。T1DM患者血清中GADA多为GAD65抗体,仅能识别GAD65,而GAD67则能结合GAD65,故采用GAD65作为抗原就可检出几乎所有GADA[5]。

IAA不是糖尿病特异性抗体,能与胰岛素发生结合,在甲状腺疾病患者、部分正常人以及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患者中也可被检测出阳性。据统计,新发T1DM患儿中IAA阳性率可达50%~70%,而在新发T1DM成年患者中只有20%~30%[6]。血清中IAA大多与胰岛素结合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丧失原有生物活性。IAA为T1DM患者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并成为药用胰岛素效果评价的较佳指示物。

化学发光法为一种分子发光光谱分析法,主要依据待检物浓度与检测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在一定条件下呈线性定量关系的原理,通过仪器检测体系化学发光强度,从而确定待测物含量。化学发光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简单快捷、检测时间短等优势而在临床广泛应用[7]。免疫印迹法也称为酶连免疫电转移印斑发,是将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技术和高分辨率凝胶电泳相结合的一种杂交技术,可将待测抗原吸印并转移至膜上,然后检测能与其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免疫印迹法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分析容量大等优点,逐渐成为检测蛋白质特性、表达和分布的最常用方法,包括多肽分子的质量测定、组织抗原的定性定量检测、病毒抗体或抗原检测等[8]。

该研究通过对健康体检者、T1DM及T2DM患者分别采用CLISA法和IB法检测胰岛自身抗体,以比较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T1DM组CLISA法IAA和GAD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DM组IB法IAA和GAD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T1DM患者胰岛自身抗体水平较T2DM患者和健康体检者高,两种方法均可作为分型依据。CLISA法检测IAA敏感性为40.00%,特异性为100.00%,明显高于IB法;CLISA法检测GADA敏感性为53.33%,明显高于IB法,两种检测GADA特异性无明显差异。该结果表明,CLISA法较IB法对胰岛自身抗体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患者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CLISA法较IB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23.

[2]杜文胜,何应中.三种胰岛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诊断的临床价值[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34(6):629,632.

[3]邹德辉,马悦,李晓璐.两种方法检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抗体的结果比较[J].中国医疗前言,2011,6(1):70,78.

[4]Fourlanos S.A clinical screening tool identifies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J].Diabetes Care,2006,29(11):970-975.

[5]Katulanda P,Shine B,KatulandaGW,et al.Diabetes mellitus among young adults in Sri Lanka-role of GAD antibodies in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The Sri Lanka Young Diabetes study[J].Diabetologia,2008,51(8):1368-1374.

[6]徐晶.免疫印迹法检测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的评价[J].中外健康文摘,2013(37):74-75.

[7]Wenzlau JM,Jubl K,Yu L,et al.The cation efllux transporter ZnT8(Slc30A8)is a major autoantigen in human type 1 diabete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7,104(43):17040-17045.

上一篇:怎样上好小学体育课下一篇:留守幼儿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