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幼儿教育问题

2024-05-12

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精选十篇)

留守幼儿教育问题 篇1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很多儿童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缺失的父母关爱会对孩子的行为、性格、心理和智力发展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长时间不在子女身边,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比较淡薄。其次,由于承担留守儿童教育任务的多半是祖辈,这些长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根据儿童的实际开展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另外,由于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会隔很长时间才会跟孩子联系,无法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有的是直接给钱了事,有的不痛不痒地说两句,根本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师无法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不能与家长进行密切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1.家长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从留守儿童家长层面注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与老师进行交流。即使不在子女身边,也要利用现在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儿童的思想状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与老师进行沟通,掌握子女的学习状态,与教师探讨儿童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其次,留守的祖辈也要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不要认为自身的职责就是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是要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人生经历总结等教授给孩子,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水平。

2.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能够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首先,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落后是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根本原因,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养老等各项保障制度,发展新农村经济,在改善农村生活状态的同时促进农村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好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其次,稳定和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队伍。根据上文中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缺乏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家长不在身边,优秀教师的缺乏等等人才的缺乏,甚至整个农村都没有完整的劳动力,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因此,需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施展才华、获取经济利益的机会,让农民更加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3.集中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支持

首先,在政府和相关职责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大力的支持,在人力帮助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采取措施,减轻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压力。政府要为农村留守家庭给予一些直接的扶持措施,如为农民工儿童进城提供便利;乡镇、村和妇联单位要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重视起来,建立相关的监管体系。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家长共同研讨留守儿童的教育,共同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相关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其中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亟须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政府、相关职责部门和家长、教师要全部行动起来,共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转型与变迁对我国很多的农村家庭产生了深刻影响,大量留守家庭的出现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成为当前热点的社会话题。在关于留守儿童的众多问题当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基于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为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2.

[2]袁凤琴,袁真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82-84.

[3]温晓帆,柴瑞桢.探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2(4):186-188.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 篇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

林家坪镇中心校 刘海有

曾几何时,面向黄土背朝天农民,纷纷离开祖辈辛勤耕作的贫瘠土地,到外面世界去发家致富。而将正在中(小)学就读的孩子留在老家上学,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类学生的教育,也日益成为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亟待解决。

问题一:家庭教育出现死角 父母外出赚钱,孩子的教育咋办呢?

现在不少村庄都是老弱病残看门照户,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淘金”。谁来监护、管理孩子,就成了首要问题。据调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监护及管理多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些老人对隔辈子孙“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掉了”,疼爱有加,管理出现死角。而且有些老人对孙辈儿也颇动脑子,无奈教育方法多是过去的一套,好心不得好报,不少孩子一听老人唠叨,就退避三舍,撒脚丫就走,半句也不想听。要不就是左耳进,右耳出。更有甚者“你让朝东,我偏向西,你让撵兔,我偏赶鸡”,逆反心理让人哭笑不得。可怜这些老人,一提起孩子,只有无奈叹息。若把孩子托付给其他亲友,则更是“深不得,浅不得”双方更是缺少感情沟通,其教育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了。即便有的父母隔三岔五打电话问询孩子的情况,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收效甚微。这可以说是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死角的原因吧!

父母外出谋生本也无可厚非,然而对子女的管教问题却不可忽视。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对孩子的放任自流,毁掉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业吧!

问题二:花钱大手大脚,无节制

浅谈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幼儿 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40-02

留守幼儿指的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城市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由他人抚养,不能与父母一起长期生活,且没有达到小学入学年龄。由于幼儿正处于关键的身心发展阶段,他们的语言、思维、感知等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一年龄段幼儿所接受的教育影响较大。所以,幼儿园需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关注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园办学质量

幼儿教育是学龄前期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正规幼儿园的出现犹如雨后春笋,这是留守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之前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各级政府部门需通过多个渠道继续增大对农村幼儿园的资金投入和监督管理,完善幼儿园的各项基本设施,让幼儿园有能力、有资本为广大留守幼儿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幼儿园应充分意识到强化农村留守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构建留守幼儿教育与管理小组,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为此,幼儿园首先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活动,并管理好幼儿保育人员,提升整体幼儿工作人员的师资力量、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同时,幼儿园需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幼儿,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与游戏材料,为其构建成长记录档案,定期举办幼儿教育研讨会,针对各个班级中留守幼儿在园中的生活、学习进行交流,一起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制定适当的计划,通过科学合理的举措,为广大农村留守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举办各类培训活动,提升监护人教育理念

农村留守幼儿一般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照顾,但是这些监护人往往对幼儿教育了解的较少,并因孩子的父母不在家而对他们过于宠爱。所以,幼儿园一方面需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流和培训活动,定期组织农村留守幼儿监护人观看关于幼儿教育类的视频,鼓励他们相互交流教育经验,提升其对幼儿教育的行为能力与认知水平。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农村留守幼儿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身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其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比较丰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幼儿园教师应和他们积极配合,共同教育幼儿,激发与调动老人参与幼儿教育的热情,了解其存在疑惑的问题或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有目的性的邀请专业人士举办幼儿教育知识讲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家庭幼儿教育方面存在的典型或突出问题,幼儿教师需为监护人提供可行的建议与方法,帮助他们指导如何处理幼儿教育问题。通过有效举措强化农村留守幼儿监护人的教育理念,汲取精华部分,去其槽粕,改善他们的教育行为,积极配合幼儿园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幼儿,改善教育效果。

三、开展家园互动活动,满足幼儿亲子的依恋

农村留守幼儿虽然远离自己的父母,但是父母作为他们的第一监护人,在教育和管理孩子时也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不可忽视父母的教育作用。为此,幼儿园需帮助农村留守幼儿和父母之间构建一座能够相互沟通的桥梁,增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亲子交流和互动频率,让幼儿觉得父母虽然外出务工,但是仍是关心自己的成长,尽量避免叛逆、不服管教现象的出现。开展家园互动活动,增强幼儿亲子依恋,幼儿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当农村留守幼儿的父母在家时幼儿教师可进行家访,告知他们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鼓励父母们能够尽量留在家中给予孩子更好的照顾,以便可以弥补幼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还能够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展开。其二,对于不方便回家探望孩子的父母,幼儿园可设立亲情电话,让幼儿能够和远在城市务工的妈妈、爸爸进行通话,将自己在家中和幼儿园中的表现告知他们。比如,自己学会系鞋带、穿衣服,获得同学的称赞和老师的奖励等,以此满足父母对孩子的思念之情,缩短父母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实现亲子依恋。

四、整合幼儿园和社会,解决幼儿的教育问题

要想真正解决好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应整合多个方面的力量,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幼儿园和社会双方的努力共同优化幼儿教育。从幼儿园角度来讲,幼儿园教育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成长的关键渠道,这就要求幼儿园的领导和角度应重点关注留守幼儿,给予他们多一些关心和照顾,通过强化管理,构建师生比例、层次结合、布局合理以及规模适当的幼儿教育体系,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保证幼儿园开设的教学科目,实施的教育模式、管理方法、保育工作等符合农村留守幼儿的实际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即使父母不在家,同样可以得好好的照顾,保持儿童的天真,避免产生心理问题或性格问题。从社会角度来讲,幼儿园应起到领头作用,带头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为广大农村留守幼儿营造一个能够保证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活环境,共同解决教育问题。尽管幼儿园生活是留守幼儿的主要生活方式,但是其他社会方面的因素同样能够影响到他们的发展与成长。为此,幼儿园需联合相关的乡镇教育和宣传部门等增强文化建设,构建一个全社会都关注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氛围。

五、总结

幼儿园是解决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主要力量,不过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幼儿园为主导从多个方面处理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所以,幼儿园需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联合家庭、社会等还给农村留守幼儿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高红. 影响农村留守幼儿健康成长的三个问题[J]. 甘肃教育,2014,21:25.

[2]闫江涛. 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01:111-114.

留守幼儿教育问题 篇4

关键词: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教育

一、留守妇女现状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留在农村照顾家人的女性。她们任劳任怨,负担家庭农业生产和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随着城镇化的开展,农村留守妇女数量巨大,她们由于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而缺乏对子女的教育能力。留守儿童的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黑龙江省政协的一篇近期报告中指出,黑龙江省现有农村留守妇女39 万人,儿童12 万人。

二、留守妇女在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留守妇女劳动强度高,无暇顾及儿童教育。由于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挑起了家庭重担,留守妇女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还需要照顾家庭,照顾家庭中的老人和孩子。留守妇女已经成为打工家庭的支柱。黑龙江留守妇女除农闲时间外,繁琐的家务劳动占据了不少时间。一方面繁重的农活使她们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家务劳动又牵制了她们剩余的时间与精力。留守妇女的劳动任务重,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有些人还会让孩子帮忙做农活,让孩子承受过重的农业劳动,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二)留守妇女文化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留守妇女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她们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的影响,在父亲外出务工的情况下,母亲的对孩子的教育关怀就显得迫切和重要。农村家庭中母亲的文化水平会影响孩子对社会事物的认知。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母亲相对其子女就形成居高临下的“优势”;中等文化水平的母亲相对其子女来说是" 平势";而初等文化水平的母亲相对而言就成为一种“劣势”。再从学习成绩上看,高等文化水平的母亲,其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高于中下等文化水平的母亲子女;但据调查,黑龙江省留守妇女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据了70% 左右,剩下的是没上过学的。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这些留守妇女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孩子会脱离母亲的掌控,甚至有越轨行为的产生。

(三)留守妇女观念存在问题。由于农村的一些传统观念,留守妇女对子女的教育总体期待过低。部分妇女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标准定在初中毕业的目标上,对孩子的要求较低。近些年的学习无用论思想影响到了很多留守妇女对教育的看法,很多人希望孩子初中毕业后跟着家人去打工赚钱,这种观念影响了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有一些人对女孩子上学的要求和期待还停留在过去,表现出一种男女不公平的教育歧视。

三、在留守妇女对儿童教育方面的对策研究

(一)减轻留守妇女的劳动负担。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乡镇中发展适合女性生产经营的产业或非农就业渠道,也可以制定农民工农忙假和探亲假的制度,在农忙季节让农民工回乡帮助留守妇女劳作,减轻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引导留守妇女进行农业生产合作,以小组的形式相互帮助,减轻农业劳动压力。

(二)弥补留守妇女的教育漏洞。对农村留守妇女要经常进行知识、科技、技能、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同时要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由基层政府牵头,组织中小学教师在农忙时、假期中,在学校和村中办留守儿童的集体辅导班,减轻留守妇女的压力,同时在农闲时对留守妇女进行教育,提高她们的自身素质。

(三)提高留守妇女的认知水平。留守妇女在教育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不要总想着眼前的困难和利益,要多为孩子的的未来和成长打算,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努力。应努力改变留守妇女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学是一种投资,收益不在一时,而在一世。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要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因为现在的困境牺牲孩子的前途。可以组织留守妇女一起接受培训,请大学的师生志愿者现身说法谈谈家庭困难现状一样可以通过上学获得光明的前途。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功能。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留守妇女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能体现出来。学校方面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内心想法。留守儿童所在中小学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学校可以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的、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特别要重视留守母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涨宝等.农村社会工作[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叶敬忠、吴慧芳等.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宋晨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0.

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5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江源小学 何红娣 电话:*** [论文摘要]“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所在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普遍存在缺陷,这是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沦为失足青年的其中一个原因。本文是以河源市江源小学为例做的一个调查报告。身为一个“教育者”,我们能够为这些孩子们的生存、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做出哪些努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江源小学:心理问题

江源小学是属于河源市城郊的一所学校,在校学生有1293人,其中留守儿童有264人,占了在校学生的20.5%。留守儿童中,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的有156名,占总数的59.1%;父母均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有99名,占总数的37.5%;约2.7%的留守儿童寄住在亲戚朋友家;还有约0.76%的留守儿童在监护人那一栏上是空白的。他们又该如何生活?这些数据,正是一个地方的真实。在当下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河源,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让家庭的生活条件更好,陆续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儿童的人数也随着这种情况的普遍化而增多。外出务工的人员为他们入驻的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他们的家乡,留守儿童的问题却随“父母缺席”的状况增多而有不断发展和恶化的趋势。

2012年初,我校对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多方调查。一是询问学生,通过提问了解其自身的基本情况;二是由学生引见,与其家中的长辈(父母或祖父母)进行交流;三是在走访的过程中向留守儿童发放调查问卷。多方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校的留守儿童中的70%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无助、学业失控、心理失衡等困难和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行为欠佳。其中的大多数,他们的身上普遍有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网络游戏、抽烟等等不良行为或坏习惯。这些行为的人产生往往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从心理原因上来分析:

一是“缺爱”。很多时候,孩子们得到来自学校的表扬和奖励,通常第一时间会想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来自至亲的鼓励无法实现,心理上难免有失落的感受。有时在外受了委屈,回到家里,却找不到可以尽情倾诉的对象。由于情感上的缺失,很多小孩子在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就“学”别人,跑到网吧里,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寻安慰。本身不谙世事,其作为也无人控制,这些孩子很轻易地就陷入了网络的“温柔乡”一发不可收拾。

二是“拜金”。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经济条件较好,他们为自己对孩子缺乏关爱而感到愧疚,又无法回到孩子身边,于是就借用金钱的力量,给自己孩子大把大把的钱,期望借此表达对孩子的爱。这样的条件使一部分孩子只记住了钱,却无视了父母。有的爷爷奶奶过分宠爱孙儿,不教育他们要节俭。没人限制,孩子就只懂得满足自己。在钱的推动下,孩子们学

会了挥霍、攀比、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

三是“犯罪”。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境不好,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无法提供哪怕是最基本的生活供给。孩子身体羸弱、营养不良不用说,更因为有“希望像别的同学一样上学、生活,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想法,也想获得别人的认同,却在现实的刺激中产生了心理偏差,羡慕的心情变换为虚荣心,家里没有资金来源支撑他们的幻想,就到外面去偷。习惯成自然,于是又出现了一个“失足者”。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彻底脱离社会的正轨。

四是“厌学”。在我们调查的这些留守儿童中,虽然不乏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成绩处于中、下游的人占大多数。由于监护人大多只是一位至亲或是祖父辈,老一辈本身的文化程度较低,没有能力为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只有父亲或母亲在家的,大人每天忙着干活,抽不出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业。孩子不懂,又没人辅导、监督,惰性和疑惑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有的孩子不写作业,甚至有不上学的现象产生。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也不强,最终只会导致产生厌学情绪,随后逃学、成绩变得一塌糊涂,最终结果——就是辍学回家。

留守儿童的种种心理问题,主要影响因素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作为老师,学生的家庭状况我们不能说百分百了解,但学生在学校的状况,我们绝对是最清楚的。就学校和留守儿童的关系,社会上有那么一些说法。摘录如下:留守儿童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这意味着,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采取特殊的观察,关爱,保护、援助手段,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没有一个既定的方案。每个特殊儿童有本属于他或她的“病历”,每个问题儿童都有个他或她的独一无二的“治疗方案”。这不但组要家庭、学校、社区、社团与政府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而且还需要一大批热心的,能胜任的“教育者”。从留守儿童一方面而言,很需要家庭以外的“一对一”式的特殊关怀和指导。

虽说如此,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关爱越少的效应。有部分留守中的小学生倾诉说:“老师就连排座位时都把我们排在最后面的边上,似乎我们这些人可有可无”。有些老师不自觉地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一块“心病”。他们提到留守儿童的时候,会不自觉的罗列他(她)的缺点、错误和毛病。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严格到位的家庭管教,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确实相对调皮和难以管理,但把留守儿童视为“异类”和“心病”,只会加速将留守儿童推向歧路和深渊。

其实,学校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式上存在的缺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能完全责怪那些常年工作在农村艰苦环境中的中小学老师。因为在道义上和在条件、资源、制度上,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校领导对待留守儿童,具有正常义务,但不具有非正常的义务,这方面同样存在自由处置的权利,可正常管理,也可当“保姆”(父母替代型)。当留守儿童在学校就学期间出现严重问题,如辍学、失学、离家出走、死亡、违法违纪等情况时,社会与政府问责学校的依据、权利、程序、标准在哪里?这无疑是一个值

得思考的问题。

归根结底,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得到解决,学校必然也要做出努力。在这方面,江源小学开展了“一对多”和“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一对多”即一个老师关注多个学生,并从他的生活学习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和观察,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一对一”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同学帮助一个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上不再感到孤独无助,从同学身上感染到积极、正面的力量。以此同时,江源小学还为家境贫困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多次募捐活动,在生活方面和心理辅导方面也提供了相应的帮助。一大批热心于教育事业的老师,主动为有潜力的留守儿童义务“开小灶”,让留守儿童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学习的激情。另外,希望家园和七彩小屋的投入使用,使孩子们有了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文体活动的快乐阵地。让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在此,作为“教育者”中的一员,我还有一些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小小建议: 1.社会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除了政府、学校外,其他部门和各界人士也应有所关心。他们可以通过学校建立一个爱心基金会,帮助需要的儿童。

2.学校可开通“心情热线”,并设立“心情聊天室”,负责的老师承诺保密与孩子的谈话内容,让留守儿童有机会放心地、安心地把自己的不快、烦恼告诉老师,从中得到自己所需的、关于生活的疑惑的指导和解答。

3.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大多是一个村或临近的几个小村镇,居民彼此之间都较为熟悉,村级干部作为这些小村镇的名人,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对留守儿童进行走访慰问,了解他们学习、生活情况,看哪些地方还需要帮助。另外,村组干部应组织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学习,让他们明白监护人的作用、义务、责任,给留守儿童正确的指导。还有年轻的党员可以集中行动起来,去帮助留守儿童,发挥好党员的作用。

4.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基本资料给其父母打电话,鼓励在外务工的父母经常和孩子交流、了解情况,同时也要加强这些父母和校方的交流和沟通,相互间及时反映、了解情况,尽快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 多沟通 多引导 多鼓励 多表扬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48-01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键全发展形成的影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成了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正面教育或教育不当,将不仅会出现成绩下降现象,还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更是班主任值得重视的问题,以下结合自己的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建立档案、多沟通

据调查,有15%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0.2%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就比较冷漠,孤僻等不良心理。班主任要想真正关爱好留守儿童,首先就应对留守儿童有全方位的了解。班主任要积极地为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档案,以起多沟通的作用。如: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年龄等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同时,并适时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同时,与家长沟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2 用心关爱、多引导

父母“关爱缺失”导致严重的“感情饥饿”,这是留守儿童的共性。上世纪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引力的心理》中指出:“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该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以连接母子之间的“爱”,因为他们可以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如由于在感情上缺少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该用真爱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在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首位,因为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健康成长。

3 利用活动、多鼓励

留守儿童往往存在慵懒、冷漠、不思进取的心态,矫正的良方是“集体精神”,班主任只有把工作做到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集体活动之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同时要积极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让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活动,有序的培养他们的文明习惯,组织他们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中,我们应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多鼓励他们报名参加各项比赛,并告诉他们比赛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家一起来享受比赛的过程,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们班的余志强,在老师们的眼里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留守生,在一次校运会报名期间,我鼓励、动员他报名参赛,并让他看到我的真情:孩子,我只在乎你的参与,成绩是其次。之后,他每天自己去训练,在比赛中他的成绩虽然不理想,但却令我看到他的另一面,在校运会期间我们班的啦啦队、救护队中都看到他的身影。当看到他手捧班总分一等奖的奖状在默默地笑着看时,我就知道他已融入我们这个大集体了。自此,他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

4 挖掘闪光、多表扬

留守儿童大部分性格比较孤僻、自卑、害怕群体生活。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如何转化他们呢?我的经验是挖掘其闪光点,善待他们,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都会有发光的时候。比如,班上的甄健强,家境比较特殊,父母外出打工,常年寄居在年迈的外公家,从小性格孤僻,不参加班集体活动。但他爱好打篮球,且有一定的球技。我利用一次校际篮球比赛对他进行转化教育:“我很早就发现你有打篮球特长,现举行校际赛,班中同学一致推荐你去参加,你愿意吗?”听后,他有点吃惊,但我从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乐意接受。此后,我又多次和他聊天,鼓励他树立信心,用我的球技和他比赛,他果然变了,每天下午都留下来与班的其他同学训练球技,最后,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从此,他完全变了,非常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成绩也提高很快。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闪光点,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总之,留守儿童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新使命,班主任有责任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作为班主任应该多关心、爱护留守儿童。尽量做到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爱,让爱渗透他们的心灵,温暖他们那颗冰冷的心,让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

[2]何宇,郭俊位.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浅析及对策探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12).

[3]李文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社会[J].2004(12).

[4]陈绪忠,王莉萍.留守中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探索[J].沈阳教育学院报,2005(10).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7

1 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 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 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 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2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学习较差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 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 身体不好, 文盲的比例较高, 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2 性格缺陷

在留守儿童中, 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 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 不会管, 外出父母则管不到, 留守学生无形中形成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2.3 心理障碍

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 关注不够。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 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 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 农民工在城市务工, 本身收入不高, 居无定所, 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3 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 问题更加凸显, 因此, 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

政府应加大投资, 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 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 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在打工子女学校里, 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 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的状况, 应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 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村邻里管护网, 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 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 及时沟通、及时了解, 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 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 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 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汪志强,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林业实用技术, 2010 (6) .

[2]张志辉, 农村儿童教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4)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篇8

不久前,我接到了李炜同学的一则短信:老师,我现在刚到大学校园,我的成长离不开您的帮助,感谢老师,难忘师恩。欣喜之余,不免想起这个小个子学生刚入学时的情形。初次接触,我就觉得他的个性有些腼腆。他是父母一起陪着到学校报名的,父亲木讷老实,母亲热情健谈(言谈举止与一般农村妇女颇有不同,交谈后才了解平日里就喜欢看书)。报名后他的母亲与我侃侃而谈,向我介绍了他的情况。父母在广东打工,他自小就陪在父母身边读书,六年级才转回到家乡小学就学,这次父母专程回乡送他入学,过一两天又要出门打工,家中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无力照顾他,他只好在校寄宿。他父母再三拜托我要多关心他。

随后的一个学期里,李炜同学凭借不俗的成绩奠定了年级“一哥”的地位,也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他学习刻苦勤奋,放假经常没有回家,就留在教室里独自一人埋头苦读;为人内向,平时不爱与人接触,也很少与同学一起打闹、玩耍、运动,甚至有些孤僻的倾向。我既为他的努力而高兴,又暗自为他的不合群而担忧。我多次就这个问题与他谈心,了解他的心理动态,鼓励他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动员同宿舍的同学多与他交流,有活动要找他参加;让他与同班同学结对子,鼓励同学多向他请教学习的问题,也让他在学习上多帮助同学,以求共同进步;我还多次主动打电话向他父母汇报他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情况,建议他的父母可在固定时间打我的手机与他通话,多关注他的思想变化,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我发现他能融入集体了,虽然依旧沉默寡言,但课间与同学多了几分谈笑,在同学向他请教的时候没有了不屑、不耐的神情,集体活动也能见到他那单薄的身影……一直持续到他考入重点高中,我仍能从各种渠道了解到他的状况。每年春节,他总会约同学到家中给我拜年,汇报他一年来的学习生活。我分享了他的一份份成功的喜悦:每次考试取得好名次,与同学融洽相处,被授予三好学生……直到这次被本一院校录取。

李炜同学是留守儿童中自觉性强、品学兼优的代表。我也接触过这样一位学生,他叫黄超,也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无暇顾及,在初二时把他转回家乡读书,寄住在外婆家。因为乍到一个陌生环境,黄超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对父母滋生怨恨情绪。又遇到学习的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的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父母偶尔回来,也因为心怀愧疚,不忍责骂,总是以钱打发了事。久而久之,黄超就寄情于网络游戏,时常逃课到网吧打游戏。

它以项目小组为基本单位,针对幼儿教育专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或实际工作中的典型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由项目小组学生协作完成。小组项目式实训活动立足于幼儿园实地操作,面对真实的职业情境和典型的工作任务,譬如保育活动、环境创设、游戏活动、教育教学活动、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问题以及家园工作问题等,采用模仿幼儿园班级教师组织结构的工作小组形式,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展开

初三时,我接任他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我几次找他谈心,他都闭口不言,令我无从着手。与他的父母联系,他的父母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逃课依旧进行中,有一次,我大动肝火,在班会上严厉批评他,他竟然公开出言顶撞,随后一甩头“潇洒”离去,留下瞠目结舌的我。面对这样的“刺头”,我有种无力的感觉,但为人老师的责任感驱使我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反复耐心地找他谈心;一次次地把他从网吧中揪出来;“威胁”网吧老板不得收纳未成年人,否则就举报;一发现他没有完成作业,就在放学后留下来,陪着他做好;时常在放假时去家访……面对我这种“死缠烂打式”的“无赖”做法,黄超由一开始的无动于衷到后来的一丝感动,他也在变化中。看着他的一点一滴的改变,我累并快乐着。一直到毕业后,他外出深圳打工,开始理解我的做法,经常发短信向我问好,几次组织同学聚餐时,事先都打电话邀请我务必参加。

从李炜与黄超的经历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个中难出一两个;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因为年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是深不见底的代沟。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极易在心理、生活、人生观等方面产生偏差性的问题。在这些留守孩子的身上,体现出来的劣迹比较多,如性格孤僻、抑郁、放荡不羁、自傲、吸烟、进网吧、早恋、缺乏自制力、学习成绩差等,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由上述现象不难看出,这些孩子的共性为自制力差,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但又想在某些方面表现自己。其异常表现有两点:一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者,他们的性格普遍显得孤僻、抑郁,有的还有偷窃行为;二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这些留守孩子大都显得自傲、放荡不羁,吸烟、进网吧。

透过这些现象分析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这些孩子缺乏一种和谐的关爱。如何教育好这些农村留守孩子呢?

首先,我们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正视这一社会现象,引起社会、学校的共同重视。

第一,要呼吁社会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多搞“雪中送炭”工程,少搞“锦上添花”工程。尽快将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搞好。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要合理配备好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师资编制。

第二,要呼吁家长多给孩子一份关爱,不只是在生活上的,精神上更重要。多写封书信,多打个电话,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给孩子一份鼓励,一份安慰,一份真爱。多和班主任沟通,配合做好教育工作,不要挣了票子,误了孩子。

第三,要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清除黑网吧等诱惑少年儿童的有害场所。

积极主动和富有创意的互动研讨与综合实践,能够发挥学生实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开展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学生能够毕业即上岗,上岗即到位并能适应多岗位,学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积极开展顶岗实习活动,使学生在全程化、阶梯式、零距离接轨的职业能力训练中,提高职业素质。

一切都会

有转机

王随旺

(焦作市第二十三中学,河南焦作

摘要: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一个孩子,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家长和老师要设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身潜力,让他们树立自信。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并且得到孩子的信任,那么“差”的学生就会成功转化。

关键词:培优扶弱教育方法家庭教育

教科所的领导让老师写一篇有关培优扶弱的文章,没等领导的话说完,我的思绪已经飞到了几年前,下面我介绍学生田心原的成长故事。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心原的父母也不例外,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心原从小练过乒乓球,拉过小提琴,上过奥数、作文、英语、书法等多种辅导班。但是,他却像一块扶不上墙的松泥,一没人看着就会失控。因此,虽然花很多钱东学西学,效果并不显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心原要升五年级时,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了兴趣班跟我学吉他。

玩是孩子的天性。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心原活泼、好动、爱玩。在一年的边玩边学中,我隐隐感到,他的手指的协调性、力度、速度都尚佳,是一个挺不错的练琴材料。正当我自信满怀,对他练琴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时,他却不来练了。原因很简单,升六年级了,学习紧张了,父母不让练了。现在想起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多么重要。历史上那么多伟大的人物,如居里夫人、林肯总统、画家毕加索等。如果不是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小时候正确引导,强有力地支撑,就不会有他们以后杰出的成就。多数情况下,孩子在家庭教育中迷失了方向。练琴或许会占用学习文化课时间,但如果处理好练琴和学习的关系,则反而会有助于文化课的学习。

很遗憾,心原停止练琴后,不仅文化课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厌恶学习。出现诸如逃学、打架、迷恋网吧等现象,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父母用了很多办法,如跟踪,限制零花钱,把他关在屋子里,暴力教育等,都无济于事。最经典的一次,晚上把他反锁在屋子里,他从四楼的下水道扒下来,跑到网吧玩个通宵。刚开始心原夜不归宿泡网吧,他父母还到处寻找,慢慢地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他的父母都麻木了,干脆不管不问。

他父母来找我时神情近乎绝望。心原重新来到我的面前,从头到尾只是呆呆地坐着,一双无神的眼睛盯着自己衣服上的纽扣,问一句哼一声,不问一声不吭。我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那个爱说爱动的可爱的心原?

其次,要不断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管理措施要进一步完善,做到科学化、常规化、经常化、规范化。

第一,班主任要掌握好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经常注意其思想动态,对其进行动态化跟踪管理。多与他们接触,培养感情,当好他们的第二监护人。如班主任可利用主题班会等活动,给留守儿童开个生日Party,也许会给他们一点应有的家庭温暖。

第二,充分发挥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经常开展活动,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让留守儿童在各项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我克制能力。

第三,经常开展文体活动,活跃学校生活氛围,如唱歌、弹琴、球类、田径等。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生活的乐趣,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使他们的

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很清楚这样的孩子其实最缺乏自尊自信。如何树立他的自尊自信是关键。要帮助他树立自尊自信,老师就要付出耐心和爱心,以及永不言败的信心。当然,对于一个被班主任评价为刀枪不入的学生,对于一个父母将要放弃的孩子,要想转变他并非易事。它在时刻考验着我,也在不断激励着我。记得有一次,我教他练一支曲子,其中几个小节就是弹不好。不是技术问题,技术上可以轻松把握,问题出在音的时值和节奏上。几次训练失败后,我不免有些急,说话声音有些高。当时我只顾看他的手指,没在意他的表情。一抬头,只见他正恶狠狠地瞪着我,右手拽着吉他弦,“嘭嘭”两声,两根吉他弦被他拽断了。我忍不住大吼一声:“不想练滚,我没有义务教你。”这时的心原已泪流满面,愣愣地坐在那里哭。接下来,我的语气有了大转变,尽量说些与练琴无关的话,还真诚地留他在家里吃饭。吃饭中心原的情绪稳定多了,偶尔说些他小时候鲜为人知的故事,也算是对他过激行为的一种歉意。

有了这一次的打破僵局,我和心原之间逐步建立了信任。除了交流一些练琴方面的事外,我会不经意问他一些过去的事,都能得到他的回答,并且他还时不时地主动问我一些问题。就像磨合过的汽车,我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顺畅了。我隐约感到他越来越喜欢我了,也很愿意在我面前有好的表现,这些让我很欣慰。

人的目标总是不断变化的,一个目标实现了,新的目标就会出现。原来心原的父母仅仅是抱着让他戒掉网吧的心愿,现在看到他把痴迷网络的劲头用在了练琴上,欣慰的同时和我商量确定下一个目标:报考音乐学院附中,走音乐专业道路。毕竟,心原有一定的基础,很快就超过了好几个学员。虽然离考试仅剩半年多时间,但他练琴有股疯狂劲头,有一次一直站了八个小时,失控摔一跤,最后他顺利考上了四川音乐学院附中。

在音乐学院附中,虽然他的专业成绩名列前茅,但他缺失的文化课和对学习文化课不在乎的态度却令人担忧。偶尔的通信、通话和假期间面对面的交流不知对他能起到多大作用,但从他自信的神态里,我对今后的教育生活更加坚定。正是从那以后,每当遇到表现失常的孩子,我总抱着期待。也始终相信,只要能得到家长的鼎力合作,得到孩子诚心的信任,就一切能有转机。

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四,有计划地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如读书、书画、作文、学科竞赛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渐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第五,对那些家长都不在家,双休日回家无人照顾的留守儿童,学校要想办法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和学习上的安排,并轮流安排教师假日值班关照。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探析 篇9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 学习问题。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 孩子的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而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或者亲友照料, 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道德以及人格方面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落后、家务负担过重等原因, 很难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和督促。生活在亲友家庭中的留守儿童有着寄人篱下的感觉, 心理压力较大, 而亲友对孩子进行监管的同时又担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最终导致监管不力。农村学校教育基于应试教育理念, 片面追求升学率。师资力量薄弱, 经费短缺, 教师教学和家务负担过重, 办学条件较差, 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教育, 加之缺乏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有效沟通, 监管不到位, 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 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2. 心理问题。

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 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发展、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 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 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父母亲情的缺失。但是, 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 教育理念匮乏, 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心理辅导、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亲子关系缺失使留守儿童无法形成安全依恋, 而他们正处于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面临一系列身体、心理、生活和社会问题, 茫然不知所措, 无从诉说, 长期压抑, 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常表现为意志力薄弱, 自卑, 冷漠, 敏感, 充满敌意等, 属于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

3. 道德问题。

任何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社区组织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发达国家的有效帮助形式, 其中对儿童的帮助是重要内容。我国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农村文化市场环境和安全环境较差, 一些治安盲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有效监管、心理问题无从排解的情况下极易走上错误甚至犯罪的道路。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 儿童的道德发展先后历经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而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 监护人监管不力, 学校忽视个性教育, 无法弥补亲情的缺失, 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和解决, 导致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 丧失积极的生活态度, 形成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违反校纪, 沉溺网吧, 小偷小摸, 打架斗殴等, 从而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 留守女孩甚至成为性侵犯的对象。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把留守儿童工作至

于管理和服务体系中,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 加强师资配备, 改善办学条件,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培育良好的农村风气, 提高整体的教育理念, 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快农村建设的步伐, 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打工者留在本地, 以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 兼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更有利于他们的安全。

配备专门保育人员或生活老师承担起一定的监护责任, 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和照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让孩子体验成长的快乐, 顺利地渡过人生的关键时期, 让留守儿童居有定所, 情有所依。提高其安全意识, 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的性安全教育, 提高留守女童性安全防范意识, 强化留守儿童父母、农村社区对留守女童的监护责任。同时, 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平等互助、自强不息的学校氛围, 鼓励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开朗、乐观地生活和学习。

3. 外出务工的家长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孩子进

行有效沟通, 联系留守子女的监护人、老师等, 及时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并在节假日期间和孩子团聚, 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关爱, 而非仅仅物质上的满足, 及时了解问题, 解决问题, 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4. 社会力量也要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通过宣传工作, 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

希望工程及各类基金会和社会捐赠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发挥作用。完善农村社区建设, 建立图书馆和活动室等, 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义务劳动以及各种竞赛,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维系着千千万万的家庭, 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协同努力,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文化道德修养, 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5, (1) .

[2]古桂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政府职责研究[J].黑河学刊, 2010, (7) .

[3]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4]王江荷.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问题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心理研究, 2009, 28 (2) .

关于农村留守教育问题的思考 篇10

一、“留守子女”出现的问题

(一) 学习成绩不佳

我曾在学期中的几次重要考试后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周末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 常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子女相比, 厌学人数较少, 成绩差的孩子比例较低。成绩好的学生都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成长, 而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或者是比较调皮的学生, 很大一部分是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或打工。这些学生多由爷爷奶奶照顾, 再加上农村老年人大多都是文盲, 往往只能照顾一般的生活起居, 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 素质、品质、个性发展不好

青少年是素质、品质、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父母的关爱,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素质、品质、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温暖与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也无法代替的。这些留守孩子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 往往容易患上种种心理病症, 如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读书上进的观念淡薄, 厌学甚至逃学, 或者上课调皮。不少孩子中还出现了过早与异性交往, 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 并且姐妹、哥们义气重等不良行为。

(三) 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

进城务工, 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 从而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比如, 在对金钱的态度上, 对家庭价值的理解上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或者通过家庭本身的变化影响孩子。部分留守孩子觉得读书不重要, 还不如像父母一样早早进城闯荡来得实在。这些思想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子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违法和越轨现象严重

农村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 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作用下, 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 “留守子女”违法乱纪现象严重, 逃学、旷课、不交作业, 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的关爱而过早地谈恋爱, 寻求关爱, 甚至做出一些出轨的事情。在这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 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的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和抵抗力, 需要家长给予正确引导和教育。

二、“留守子女”问题的分析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如此严重, 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败所造成的。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长年不在家, 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创伤, 相当多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 是因为他们对金钱的关心多于对自己的关心, 父母不够重视自己, 他们感觉自己缺少家庭温暖, 即使父母在经济上给了他们不少, 但无法承受父母不在的那份孤独与凄苦, 这是什么物质生活都不能驱逐的一种体验。长期处于这样的负面心理体验中, 极易使人消沉、阴暗。因此一部分孩子的社会认识与社会评价就会偏离, 几乎一半的孩子对社会、对学校不满, 与他人不能融洽相处, 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冲突, 甚至极度仇视社会。并且社会对“留守子女”的评价也很低, 老师、同学认为他们冷漠、自私、内向、孤僻、学习成绩不好。家庭教育本已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的无效更令“留守子女“的成长环境充满了变数。

三、改善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状况的建议

我认为, 改良家庭教育是解决“留守子女”问题的前提。大多数父母外出务工挣钱都是为了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却错将手段当成了目的, 疏忽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 为人父母者应该掂量天平两边的重量作出一个明智的选择。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至少留一个亲人在孩子身边, 与他 (她) 共享成长的欢乐和烦恼。如果双亲必须外出打工, 应该在精神上给孩子足够的引导与支持。如经常进行电话交谈, 信件交流, 始终做其精神上的支柱。

其次,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留守子女”的特殊性及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农村教育的实施, 当前正由外部条件的保证与改善过渡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上, 教师应该注意教育过程的公平, 使成长环境已经不利的“留守子女”得到更多的来自老师的温暖, 以此来冲淡父母远离的负面影响, 用崇高的师爱来引导他们的成长。

再次, 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基层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严厉打击各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不良社会现象, 如黄、赌、毒等, 加强社会监督与犯罪预防, 创造一个关心和有利于下一代成长的健康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生殖免疫自身抗体检测下一篇:律动的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