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2024-06-26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共8篇)

篇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现状与教育措施

晓街完小李富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我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为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不断增长,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样的状况,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师,不得不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下面,就根据我校的留守儿童的状况,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家庭不健全,不仅给留守儿童的学习

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对留守儿童的品德带来不良影响。

通过观察研究,我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表现在: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有很多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1-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

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

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

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

其他儿童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

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

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调查表明,亲子抚养

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

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

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

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

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

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倾诉对象多半是教师,同伴。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

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

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

会,而监护人又无睱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

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

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

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

形成过程更艰难。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

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

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

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

漫,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

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

负同学等行为,有的游戏,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

到难以控制。

5、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

改善,还有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

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

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

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石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

普遍较差。

6、安分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

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既然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力和缺乏亲情造成的,那

么解决的出路也应该着重放在加强管理和营造亲情上。结合本校留守

儿童教育实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设立留守儿童成长袋。可在每一个留守儿童入学之初,就给

他们设立一个成长袋,里面详细地记载留守儿童家庭成员情况,在校

在家的相关表现,对他们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心理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2、创建家长热线制。学校对每个留守儿童家长的电话号码应登

记入册。定期向留守儿童家长通报其子女在校的相关表现,让每一个

留守儿童在成功的时候,能及时地得到家长的赞许;在遇到挫折的时

候,能及时地得到来自家长的鼓励。同时,也让他们与子女进行定期

沟通,互致问候、互通信息,增进彼此间的亲情,从而为留守儿童与

父母之间架设一条空中桥梁。

3、建立校园心理咨询网络。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难以进行自我疏导,家长又不在身边,天长日久各种问题必然郁于胸中,积少成多形成很多心理问题。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在校园内设立校长信箱。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量,可以以写信的方式寻求帮助。学校定期定时开启信箱,由专人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对留守儿童的个人隐私予以保密。其次鉴于建立校园内部电话系统,投资较少,又便于师生沟通,相关学校可以考虑建立。这样留守儿童就可以不分时段,随时就生活、学习、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咨询老师,及时获得帮助。该项措施已在教育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实施关爱工程。为了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学校应对留守儿童施以特殊的关爱,如建立留守儿童生日卡制度。在每个班级建立留守儿童生日卡,详细记载班级中每个留守儿童的生日信息。每逢留守儿童生日时,让全体师生为他点烛祝贺,共唱生日歌,表达大家真诚的祝福。这样通过施行关爱工程,就可以让学生心有所暖,神有所依,学有所进。

篇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汉南区邓南中心小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首先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近期,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分析,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为了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调查共涉及我校1-6年级6个班,总人数47人,在47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27人,占全校人数17.4%,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也大,占在校生的大部分,我校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大,总体比例偏高。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有90.2%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调查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睱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

漫,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5、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石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6、安分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措施。如果对留守儿童问题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必将给留守儿童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心理负担,社会也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还有可能影响到下一代人口的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既然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力和缺乏亲情造成的,那么解决的出路也应该着重放在加强管理和营造亲情上。结合本校留守儿童教育实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设立留守儿童成长袋。可在每一个留守儿童入学之初,就给他们设立一个成长袋,里面详细地记载留守儿童家庭成员情况,在校在家的相关表现,对他们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心理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2、创建家长热线制。学校对每个留守儿童家长的电话号码应登记入册。定期向留守儿童家长通报其子女在校的相关表现,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在成功的时候,能及时地得到家长的赞许;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及时地得到来自家长的鼓励。同时,也让他们与子女进行定期沟通,互致问候、互通信息,增进彼此间的亲情,从而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架设一条空中桥梁。

3、建立校园心理咨询网络。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难以进行自我疏导,家长又不在身边,天长日久各中问题必然郁于胸中,积少成多形成很多心理问题。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在校园内设立校长信箱。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量,可以以

写信的方式寻求帮助。学校定期定时开启信箱,由专人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对留守儿童的个人隐私予以保密。其次鉴于建立校园内部电话系统,投资较少,又便于师生沟通,相关学校可以考虑建立。这样留守儿童就可以不分时段,随时就生活、学习、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咨询老师,及时获得帮助。该项措施已在教育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实施关爱工程。为了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学校应对留守儿童施以特殊的关爱,如建立留守儿童生日卡制度。在每个班级建立留守儿童生日卡,详细记载班级中每个留守儿童的生日信息。每逢留守儿童生日时,让全体师生为他点烛祝贺,共唱生日歌,表达大家真诚的祝福。这样通过施行关爱工程,就可以让学生心有所暖,神有所依,学有所进。

篇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缺失,需要加强人文关怀

城市工业是社会进步的生力军,随之“农民工”在城市也应运而生,“留守儿童”伴随农民工的出现而出现。许多农民千里迢迢进城打工,迫于城市教育资源的紧张,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转到亲戚朋友家就读。孩子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失落,因为他们都是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儿童,这一时期他们非常天真可爱,总爱把一天所发生的见闻回家后唠叨给父母听,若回家见不到朝夕聚室而居的父母,就会心灰意冷,这样长期以来在青少年中极易形成孤独症。有个孩子今年14岁,8岁那年父母一起去苏州打工,把他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照管,家中十多亩地。自父母走后,第二年起这位可爱的孩子变得孤独自闭,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很快下降,直至最后厌学,性情暴躁,常与大人争吵,最后干脆辍学。十二岁那年不得已父母把他带到苏州,据最近了解已患有自闭性人格障碍。针对上述现象作为农村计生、教育等机构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当地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帮助留守孩子使之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缺失,需要加强有效监护

“留守儿童”从小失去家庭的教育与监护,他们离开大人后行为上无拘无束,严重影响了他们良好习惯及人格品质的养成。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根本无法判别是对是错,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处于他律阶段,自律性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更有甚者,为了多睡一会,竟向爷爷奶奶撒谎说肚子疼,不吃饭,估计快上课时匆匆赶到学校,等到下课时买包方便面充饥。还有一部分孩子聚集在一起到某一孩子家打游戏,看VCD一玩就是十二点多,干脆几个人拥挤在一床,形成夜不归宿的现象。有几个留守儿童结集在一起时常有偷窃行为,后经公安部门介入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并责令其家长监护这些孩子。这一案例说明留守儿童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阶段,家长的言行对他们的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不听祖辈的管教,祖辈也只能听之任之。由于缺少他律性,他们生活散漫,无学习动力,无目标计划,在学校学习成绩较差,经常丢三落四,生活无规律可循。

怎样才能有效地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护与教育其意义重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键是一个“爱”字,这是他们最想要的,作为镇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者应用自己的情爱来弥补他们心灵深处早已失去的父母之爱。留守儿童内心深处都有难以言表的失落感、空虚感。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妇联、计生、文联、关工委等组织一起行动包片到人,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有了爱的基础,他们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就会对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有一种悦纳的感受。也同时对学校的整体管理工作是一种促进。

三、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缺失体能下降,需要营养科学和体能训练

这里的生活质量是指留守儿童在家中的饮食卫生、营养摄取、居住条件等生活状况。留守儿童他们大都和祖辈或亲朋生活在一起,孩子容易养成主食吃得少零食吃得多的不良习惯。如早上起来得晚,不吃饭就到学校附近的小店买零食充饥。再有,这些留守少年他们父母只能在年终回家一趟,来不及洗刷他们的衣被,小孩子没有养成洗衣叠被习惯、床上长期不整理,室内环境真可谓“脏、乱、差”。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极有可能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损害。虽然家长考虑到孩子的营养不断寄钱回家,但这些孩子并没有用在补充营养上,而是拿钱进台球室、网吧、游戏厅等。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质量下降,需要建立新的教育机制

目前,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同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此外,受出外打工的家长影响以及大儿童就业形势严峻,留守儿童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有48%的孩子学习成绩为较差,40%的儿童成绩中等偏下。

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建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

1、以当地党委、政府为主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在学校,乡镇党委与学校领导、学校领导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包保责任人(任课老师、指导老师)、教师与儿童家长每年签订责任状或责任书,建立梯级包保制。包保期间,各负其责,协调管理。在村里,应成立由村干部、无职党员、德高望重的长者、妇女和群众代表组成留守儿童管理小组,对本村未成年人出现的各种情况,利用村规民约、伦理道德、各种法律法规等进行评判和监督。

2、以组织部门、关工委为主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组建由组织部门、关工委牵头的“六老”义务家长队伍。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六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对留守儿童学习的辅导和监督。本着就近就亲的原则,由“六老”志愿者担任留守儿童的“义务家长”,并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这些“义务家长”一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另一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进行教导,行为进行引导,心理进行疏导,生活进行帮助。

3、以民间力量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的机制。在中小学附近有居住条件的群众在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帮助和指导下把留守儿童集中到自己家中进行有偿监管。托管者除聘请专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外,还对其进行一般性学习辅导。特别是离退休老师,可以对留守儿童的行为教育及业余爱好进行培养。也可以联合多方力量形成“大家庭”,相对集中地有分工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管理和教育。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存在心理、行为、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形成原因复杂,危害性严重,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必须形成合力,不断探索解决的途径,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世强,覃章梁,王耀辉,肖雪刚,冯耿圆.全面小康和精准扶贫不可忽视的群体——关于解决农村“三留守”人员困难问题的调研报告[J].政策,2015(12).

[2]赵秀峰.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5).

[3]推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J].中国妇运,2015(04).

[4]符婧.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研究[J].求知导刊,2015(12).

篇4: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沟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背景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伴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材特别是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材,给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管理也带来了新的困难。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的教育问题

1、学习教育缺失 辍学率不断上升

农村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与人格培养,同时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这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的影响,有的同学认为读书不如打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场所也逐渐增多,特别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这些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学习的热情,最终导致学习成绩普遍不好,进而走上了辍学的的道路。这样就使得许多农村留守儿童连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2、情感教育缺位 人格发展不健全

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由于留守农村的老人有大量繁重的劳务,又和孩子有代沟,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很難找到倾诉的对象。由于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有了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他们与祖辈之间观念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存在障碍,同时对老师存在着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向老师请教,容易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受到影响。由于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并且又无人约束,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社会持有不满的态度,进而进行泡网吧、聚众赌博、偷窃、抢劫、打架斗殴等活动,容易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有时甚至酿成惨剧。

3、素质教育缺乏 道德养成不自觉

孩子接受的健全教育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就会看父母,父母怎么做,他们便会怎么做。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标,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老师的父母并没有履行好他们的职责,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并没有从生活、学习、行为等方面引导和鼓励他们,反而过分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忽略了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而“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那些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拿决定,但是小孩子是非观念又不强,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

三、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事关重大,如何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理性的方式妥善解决。

首先就是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愚昧的状态,解决“三农”问题,留住父母,提高农民的收入,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兴建打工子女学校,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机制、适当降低教育收费,使留守儿童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在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的同时,应该把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考虑进去,多给他们一些情感补偿,长远来看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也包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

篇5: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

伴随着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的增加,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日渐凸显,不容忽视。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和未来社会的主人,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心理和文化的教育,实在令人堪忧,一方面可能造成国家人才的损失,另一方面有可能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股潜在力量。文章从国家未来人口素质战略和长治久安的高度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现状 原因 对策 问题 农村

所谓留守儿童[1],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从宏观上说,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与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紧密联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增多的问题,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从微观来说,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局限,他们大多选择和孩子留在家里独自进城打工赚钱。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术界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起始于2002年左右,相关专家在湖北、福建、河南、四川等地的调查揭示了留守儿童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以及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性发展方面受到的影响[2-5]。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留守儿童中重要群体,其基础信息依然比较缺乏。段成荣和周福林的研究表明[6],86。5%的留守儿童居住在农村,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基础信息的研究却极少。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分布、性别年龄结构等基础信息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受教育情况等最受关注的问题还不为我们所知。鉴于此,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7],概括和分析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各项基本特征,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各方面的问题提供基本依据。同时,本文还将围绕目前备受关注的留守儿童热点问题,重点阐述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家庭照料状况等。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亲情缺失。据有关调查显示:约73%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3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沟通较少,很多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在父母务工回家时对父母投以陌生和惧怕的眼神,不愿让父母抱,更不愿开口叫父母;而处于学龄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甚至也只是在父母给生活费的时候才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亲子情结淡化、沟通冷漠化,“世上只有奶奶好”是他们亲情缺失的真实写照。

(二)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几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分析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8]

(三)性格缺陷。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囚,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子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9]

(四)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10]

(五)安全缺保。由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监管衔接上的缺失,加之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有效监护及他们对危险缺乏识别和自救的能力,因此溺水、触电、被拐卖、食物中毒、女童被委托监护人性侵犯等事故就时有发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威胁。[11]

(六)生活缺助。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有一位近80岁的农村老人,曾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带过7个留守儿童,大的读高中,小的三四岁。在生活方面老人本身就需要自己的儿女照顾,但是反过来还要帮带7个孩子,造成老人生活失扶、留守小孩生活失助的现象。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增加了劳动负担,年龄稍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就不得不过早地参加家务劳动。遇有疾病时,由于老人缺乏医疗意识,不及时带小孩到医院就医或胡乱弄一些土药方给小孩喂服,小病拖成大病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留守儿童对目前生活状况不满意,有5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生活的不快乐。

(七)心理问题。由于经济原因,民工回家次数很少,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家长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质弥补,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同时,监护人通常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厌世自闭、情感冷漠、社会逆反、行为孤僻、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二.留守儿童形成原因

留守儿童其实是“三农问题”的副产品,我们可以从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一一农村打工者在城市较低的收人和经济地位。从个体层面讲,农村父母在城市中较低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很多子女的留守状态。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存在,折射出流动农民工在城市中经济和社会的弱势地位。从制度层面讲,我国教育政策的设计与执行的矛盾对留守儿童起着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具体来说:

(一)义务教育的制度性障碍。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及其派生的其他相关制度是留守儿童出村入城就学难的制度性障碍。由于当前我国的户籍不仅仅是具有人口登记的基本功能,还在户籍上附加了许多权益和福利,如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致使农村儿童在城市中不能享有与城市儿童平等的权利进入同样的公办学校享受同样的义务教育,导致孩子无法随父母外出务工、被迫留守在家乡就学。近年来,我国逐步确立的“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当前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体制与户籍制度直接挂钩,按户籍分配教育资源的拨付制度又直接导致了进城的农村流动儿童教育经费缺失和流入地政府负担加重、义务教育经费困难重重,农村儿童进城就学问题无法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机能单一,资源严重不足。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毫无疑问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但学校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文化教育,对基本生活技能、言行举止、生理及性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化教育有其局限性和单一性。社会化理论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具有先主性。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上的正确引导,所接触到的农村社会环境有些具有极其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不良的遗留文化或庸俗文化。这些儿童尚不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对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极易产生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偏离,并由此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及其功能的弱化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

(三)教育管理方式简化,忽视对留守儿童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乡村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相适应,只注重应试教育,方式简单化,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理、心理课程,更不用说配备专业教师,没有注意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忽略了留守儿童的生存、安全、道德、生理、心理以及法制教育等问题。教育管理理念也还只是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受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大都偏爱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有的老师把成绩不太好的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谈起留守儿童时,几乎每个老师都能够罗列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很多教师认为大多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没有“家教”,不讲卫生,缺乏礼貌,对他们存在诸多偏见。许多留守中小学生无奈地倾诉:“老师就连排座位时都把我们排在最后面。”同时,乡村小学老师普遍教务负担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关注留守儿童的特殊性,进行有效地管理教育。

(四)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弱化。农村留守儿童很难在短时间内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部分基层干部全力以赴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农民收成和收益求衡量绩效,关注的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及其所带回的经济收入,并把此视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对相伴产生的留守儿童监管和教育问题却缺乏认识。只考虑为农民抓票子,没去考虑为农民带孩子,更没有采取实际可操作的管理措施,有效的政策性文件更难以出台,基层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功能弱化。

我们需要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三农问题,而是一个急需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而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解决好,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理解,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根本解决。学校家庭要倾情参与,政府、社会各方面要齐抓共管,紧密协作,共同努力,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留守子女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子女教育的问题。

三.留守儿童的对策分析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既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更需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网,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12] 首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并做到家长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即使双方外出,也应该增加回家的频率,或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其次,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尤其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成年后将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还要有对子女进行全方位教育的意识,注重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最后,要强化监护人的角色意识。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履行其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爱与严相结合,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因此学校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首先,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联系。学校要记录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其次,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学校要及时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家庭情况变化,尤其应该明确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所在,针对他们所缺少的家庭教育“对症下药”,比如:对行为不端的留守儿童严加管束,对缺少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多加关爱,对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加强辅导。

再次,重视教育的理论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向他们解释生活的道理,让他们学会体谅父母,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应提供适合儿童的图书、报纸杂志等读物,并且增加儿童的娱乐设施,增添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及生活上的乐趣。

又次,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将心理咨询室引进农村中小学,配备心理教育教师,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最后,在农村家庭功能不健全、家长教育素养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要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教育和培训,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提高监护能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三)加强社会的综合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首先,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公平的义务教育政策。要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13]

其次,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农村中小学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但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倾斜,使农村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因此,国家和政府应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大力扶持农村中小学,切实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再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乡土环境。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就在于在提供物质性公共品共给的同时,也提供非物质性公共品供给,共建一种经济成本相对较低,生活质量却相对较高的乡土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农村能否长期稳定,城乡能否良性互动,中国现代化转型能否顺利完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能否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的关键。

最后,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功能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当前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三农”问题的衍生物,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化进程而产生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存在是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各有关方面应相互协力,面向留守儿童构筑起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制,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6: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姓名:李刚 学号:111153013300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日夜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许多农村父母纷纷外出务工,由此形成许多问题儿童。这些问题儿童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大家庭,有且只有充分了解实际情况,找出问题所在,集社会、政府、家庭、学校之力,才能从根本上把这一社会问题解决。

篇7: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湖南省汉寿县洋淘湖中学教师李志伟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的地位与命运,是一个民族地位与命运的标志儿童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据央视报道,2008年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溺水是头号“凶手”。花蕾般的生命,过早地凋零,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农村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面临着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事实上,近些年来,由于疏于监护,安全教育缺位等问题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关注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责任。

一、留守儿童的安全现状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状况主要有:不守纪律,甚至出现违法现象;参与不良娱乐活动;交往行为失控;安全隐患。这些都是令全社会担忧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外部条件的相对安全,特别是需要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根据有关报道,有28.5%的留守儿童遇到过其他不安全状况,甚至有26.5%的留守儿童有过轻生的念头,暴露出留守儿

童安全方面存在隐患。在对留守儿童的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安全感,他们一方面经常在为外出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担忧,另一方面总感觉自己“没有人管”。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由此而引发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焦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来自社会环境的问题。在儿童拐卖事件中,受害最大的群体就是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群体。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问题也值得警惕。由于远离父母的保护,孩子处于明显弱势地位,这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今年来,儿童受侵害事件屡有发生,显然暴露了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力的现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很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2.日常生活中得安全隐患。目前,专供“留守儿童”娱乐玩耍的场所,因此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之下,“留守儿童”只能寻找同伴漫无目的地玩耍。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学校安全教育较少,自我防范意识和安全意识缺乏,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溺水、车祸、触电、斗殴、自杀等人身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其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另外,一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的放任,没有养成良好的品行,行为上出现偏差,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儿童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舒适安全的外部环境,更需要父母营造的温馨安全的家庭环境。在单亲监护中,留在家中的母亲(父亲)由于紧张繁忙的农田劳作,基本上没有时间管教自己的孩子;在隔代监护中,祖辈更多的是给予留守儿童物质上的满足,在生活、道德上的管束则采取了宽容放任的态度;在上辈(亲戚、邻居或朋友)监护中,监护人在心里上有所顾虑,在教养过程中不愿严格管教;在自我监护中,由于他们年幼无知、自控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其生活基本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因此,不管是那种监护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监护不力情况,许多留守儿童行为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致使他们在心里上缺乏安全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常常处在恐惧、紧张和不安之中。此外,由于农村的宣传资源缺乏,使得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因而不利于他们对安全风险的认知及风险防范知识的普及。

三、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一些做法

虽然从现实情况来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没有一蹴而就的标本兼治的“特效药”,但是一些积极而行之有效的做法却值得我们去尝试。

一是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改革或废除城乡二元制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科学、合理流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农村青壮年劳力在本地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这样他们就用不着为

了生计而东奔西走,背井离乡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将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锐减而迎刃而解。

三是受托监护人、学校、社会要为农村留守儿童织起严密的安全保护网。受托监护人要克服困难,真正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农村学校要开足安全知识教育课,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社会要力所能及地位为农村留守儿童提高安全保障,比如可以以社区为单位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一些积极而又健康的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五是依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刑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篇8: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辞海》中指出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它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2];邓佐君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指出“一般认为,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 以亲

子关系为中心, 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 家庭 (主要指父母) 对个体 (一般指儿童青少年) 产生的影响作用”[3];李天燕在其《家庭教育学》中则指出“现代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现实家庭生活中, 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 (主要是父母与子女) 之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相互教育”[4]。因此, 我们应看到家庭教育既指家庭中年长者对儿童道德情操、行为习惯、智力开发、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指导与传授, 也是父母等家庭中的年长者与儿童进行互动的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只是被动地接受长辈的教导, 同时也响应长辈的教育, 对长辈产生影响。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很多, 李天燕认为, 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了“家庭的健康教育、家庭的情感教育、家庭的智能教育、家庭的人生指导教育”[5], 张风琴指出“家庭教育为儿童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社会规范奠定基础”[6], 因此, 可以说从价值观念的形成到生活习惯的培养, 从智力的开发到知识技能的学习, 家庭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父母外出, 留守儿童又能在家庭中习得什么, 家庭教育又能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 外出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内容。

实地调查发现, 约半数的外出父母与儿童联系的频率在一周左右;还有近一半的儿童则要十天、半个月, 有的甚至一个月、几个月才能和父母联系一次。在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日常的联系方式上, 打电话最为常见, 几乎所有的外出父母都通过电话这一现代通讯方式与在家的子女维系彼此之间的那份亲情;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儿童表示平时父母会给自己写信。而留守儿童与父母每次通话的时间则有约半数的只有4~10分钟, 能聊上半个小时的少之又少。再来看外出父母打电话时与儿童交流的内容, 说得最多的不是情感上的倾诉、心灵间的沟通, 而是对儿童学习情况的关注,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父母在打电话时都会询问儿童的学习情况。外出父母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关注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实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就是要为子女将来的教育准备必要的资金, 受这样务工动机的驱动, 对于子女的学习就不得不给予压倒一切的关注, 再受到城市文化氛围的熏陶及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对子女的学习就看得比什么都重, 而恰恰忽视了对子女道德素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关注。

(二) 现有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内容。

1. 单亲监护下的留守儿童能得到相对较好的家庭教育。

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 其留守在家的那方父母, 受外出一方的重托同样将学习看作是儿童当前生活的重心, 有的儿童甚至因为想帮助辛苦劳作的家长分担一点家务, 耽搁了一点学习的时间而遭到责备。但比起祖辈监护、亲朋监护和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来说, 单亲监护下的儿童能得到的在行为规范、生活习惯、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要多一些的, 尤其是母亲监护的儿童。一般母亲在照顾儿童上要比父亲细心、耐心、周到。留一个家长在家, 对儿童各方面的培养要好很多, 儿童碰上了什么问题, 遇到了什么困难都能够很快找到一个长者给予指引和教导。

2. 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很多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家庭教

育。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 多数都没有能力辅导儿童学习;沉重的农活、家务活负担已经压得他们年迈的身体喘不过气, 能在生活上让儿童吃饱了、穿暖了就已很不错, 根本无暇去顾及儿童思想上、心理上的变化;农村里长年闭塞的生活, 落后价值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 许多祖辈教育儿童的内容也已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

3. 亲戚朋友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多数也不能得到全面、细心的教育。

实地调查发现, 父母外出将子女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情况:儿童的祖辈过世, 没有至亲的祖辈可以托付;亲戚朋友家能给予儿童成长某些方面的帮助, 比如亲戚朋友家离儿童上学的学校近, 或亲戚朋友是有知识文化的人, 能辅导儿童学习。第一种情况下由亲朋监护的儿童大都只能得到叔伯婶婶或阿姨生活上的照顾, 叔伯阿姨本身也有自己的家庭、子女, 他们考虑更多的肯定是如何将自己的子女教育好, 至于代为照管的留守儿童能平平安安不出事就万事大吉了。第二种情况下由亲朋监护的儿童很显然在学习上被压得很紧, 如果说这样的亲戚朋友能给予儿童一些教育的话, 主要是学习上的辅导。

4. 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可以说其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家”只有他一人坚守着, 没有与父母长辈面对面的直接互动, 其家庭教育从何谈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庭教育不光是长辈单方向的传授,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也用眼、用心的学习着长辈待人处事的做法、劳作生活的习惯与技能。父母的长期外出, 这样的受教育机会在留守儿童这里几乎消失了没有见过父母对待祖辈的孝顺, 长大后这些留守儿童将怎样去孝敬自己的父母;没有机会与父母到田间地头去辛勤的劳动, 长大后这些留守儿童将如何去面对生活的压力;没有感受过父母给予的爱与亲情, 长大后这些留守儿童将如何去给予他人爱与关心。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境况, 家庭中各成员不同的文化素养等原因, 家庭教育还分为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很多研究都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过探讨, 尤其强调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关系和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行为意识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来自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 (DianaBaum rind) 的研究认为儿童教养方式有两个主要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向儿童提出要求, 第二个维度是对孩子的责任两个维度的组合产生了四种儿童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专制型教养方式;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漠不关心型教养方式。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具有了不一样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同的影响。经过实地调研发现, 外出务工的父母、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祖辈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可以进行如下的归结。

(一) 外出务工的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

1. 物质满足型。

尽可能地让留守儿童在金钱、物质上得到满足, 很少关心孩子精神上的需要。父母长年外出务工, 不能和孩子经常在一起, 心理上总会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 于是就用金钱或物质尽量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以为这样是对孩子的一种补偿。有这样想法和做法的家长还不在少数, 特别是一些自我监护的孩子的家长, 不少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提到外出的父母曾对他们说“要多少钱爸爸妈妈都会给你”。其实, 物质上的满足并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全部需要, 如果仅在物质上满足儿童而忽视他们精神上的需要, 不对孩子进行关心和教育, 反而对儿童的成长非常不利。不少留守儿童表现出自我约束差、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体谅人的性格特征与其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2. 不闻不问型。

父母外出打工, 对留在家里的儿童漠不关心, 很少打电话甚至从来不与儿童联系, 就算回到家里的时候和孩子交流也很少。父母长年在外打工, 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本来就已很少, 如果还不注重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 不仅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与父母感情淡漠, 对自己信心不足, 而且对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如何与人相处也会产生很消极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外出家长的思想意识中缺少了对儿童教育的重视, 为数不少的家长不与儿童进行沟通或不懂得如何与儿童进行有效地沟通。在与留守儿童接触的过程中发现, 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得木讷、胆小、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很大程度上就是和与其父母的交流沟通少有关。特别是由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 更需要外出的父母多与他们联系和交流, 因为不少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纪已大, 农活又多, 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们缺乏时间和精力给予儿童关心, 与儿童交流。

3. 关爱有方型。

外出的父母经常打电话与儿童沟通联系, 鼓励儿童上进, 给儿童讲外面的事, 带儿童去打工的地方见世面。显然, 与儿童经常沟通联系, 既注重了儿童物质上的需要, 又注重了他们精神上的需要。采取恰当合适的教育方式, 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实地调研发现, 通常有着较好职业、稳定收入的外出父母, 长期受到了城市文化氛围的感染, 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经常与儿童联系和交流, 给予儿童生活上的关爱、学习上的支持、心理情感上的沟通, 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得到了父母良好的教育和辅导, 能够健康地成长。

(二) 现有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养方式。

1. 单亲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养方式。

外出的一方家长将教育子女的重担托付给了留守在家的配偶身上, 使得留守在家的一方对子女的管教更加严格, 督促孩子好好学习成了他们和子女互动最多的内容。调研中, 很多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告诉我们, 父母在学习方面施加给他们很大的压力, 让他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很大的约束。

2. 祖辈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

祖辈教育儿童的方式则存在两个极端:要么对儿童严加看管, 打骂被他们认为是最好的管教方式;要么就对儿童溺爱异常, 觉得子女把孩子交给自己, 自己就不得让孙辈受一点累, 受一点伤害。大多祖辈年老体弱, 不仅要辛苦劳作、操劳家中的全部农活, 还要承担起照料孙辈的责任, 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因此, 他们中的许多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就失去了太多的耐心, 更不会考虑教育儿童时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方式, 只是简单地采取在他们看来最有效的方式———打骂。打骂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鼓励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 重要他人对儿童的期望会影响到儿童的表现, 如果一味地只是打骂, 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 让他们缺少自信, 降低他们的成就动机。但调研中也看到, 还有一部分祖辈对孙辈非常溺爱, 不仅不让儿童干活, 而且对儿童的要求有求必应, 过分骄纵, 使得儿童不懂得自我约束, 做事情我行我素。祖辈对留守儿童的溺爱也给儿童的成长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造成一些孩子利用爷爷奶奶对自己的溺爱, 贪玩好耍, 好吃懒做, 有的甚至骗钱出去上网打游戏、拉帮结伙干坏事, 耽误了学业、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当然, 也有一部分祖辈, 他们或者是本人受过较好的教育, 或者是比较重视儿童的教育, 懂得以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孙辈进行教育, 使孙辈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也健康茁壮地成长。他们只是农村中老一辈人中很小的一部分, 不具有代表性, 但是他们却应是留守儿童祖辈教育的好典范。

三、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建议

古人云“养不教, 父之过”, 孟母三迁的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 很早人们就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今天, 我们更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意义, 尤其是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但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它不仅需要儿童现有家庭的付出, 更需要其外出父母的努力。

作为儿童现在生活的监护人, 不管是单亲还是祖辈, 或是亲戚朋友, 都应该让儿童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不只是生活上的细心照顾, 情感上的交流也非常重要;其次, 要尽量避免儿童受到过多大众传媒等外界文化的教导, 不要因为劳动的繁忙而把孩子天天放在电视机前面, 忽视了与孩子的互动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中还要以身作则, 给儿童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辛勤劳动, 和善待人, 也要让儿童参与到劳动中、家事的管理中, 从小学会生活的技能、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 要对儿童进行父母外出务工挣钱辛苦的教育, 让儿童有一颗感恩的心,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而儿童外出的父母则应多与儿童联系, 勤打电话, 勤写信, 注重深入地与儿童交流情感和内心想法。虽然打电话方便、快捷, 但是写信是值得推荐的方式, 因为通过写信不但能培养儿童独立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 也更有利于父母对儿童进行全面直接的教育。此外, 父母对儿童的教育内容不应只注重学习方面的教育, 还应重视儿童兴趣、爱好等的培养。

针对目前农村儿童家长和监护人普遍存在的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和教育技能的现状, 社区、政府应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现有监护人、外出父母的培训责任, 让他们都能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 如何采用正确、有效的教育方式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不要在打骂声中长大, 不要在父母的忽视中长大, 也不要在父母的禁锢中长大, 让他们在一个充满关爱自由的空间更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大卫.切尔.家庭生活的社会学[M].中华书局, 2005:2

[2].《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1023

[3].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7

[4].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5

[5].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16

上一篇:制定计划如下下一篇:江西省女企协2011年度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