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2024-05-27

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精选8篇)

篇1: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年龄大约在16岁以下,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其它地区打工而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由此形成的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并需要照顾的儿童。换句话说,即没有随外出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上学的农村人口的子女。因此被称为“留守学生”、“留守孩”、“留守子女”等[1]。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偏差和过错,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学校、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严重问题所致。因此,在冷静思考和全方位分析的基础上,寻求走出困境、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途径,促进其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只有全面、充分的认识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现状,才能最大效度的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现状的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政治思想观念淡薄

留守儿童政治思想素质差,政治思想观念淡薄,大多数留守儿童无奋斗目标,没有远大理想,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不全面,认为爱国主义只是形式传承。例如:当问及民族精神时,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甚至对当前国家的形式政策知之甚少,总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紧要。

2.农村留守儿童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比较突出,换句话说,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规划,只是盲目地对所谓的电影明星崇拜和追捧,并认为多挣钱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标,缺少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从而使大部分留守儿童陷入“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理想即钱”的功利性目的中,最终导致这部分留守儿童价值观错位,人生偏离主航道。

3.农村留守儿童法制、纪律观念不强

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却由于其父母的外出而难以得到关爱,加之农村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脆弱、任性、倔强、自私,缺乏同情心和爱心,行为乖僻,逆反心理特别严重。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及纪律观念都较为薄弱。加之祖辈监护人的管理局限及其对留守儿童的溺爱和放纵,常常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好逸恶劳、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是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2]

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上的缺失,且极端的压抑会带来心灵上的伤害,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使留守儿童最终形成性格偏激的倾向,出现稍有不顺心如意的地方就会走向极端,以致使这些留守儿童心理扭曲,造成严重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极易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

篇2: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外国语学院2011级2班彭丹20110541138

前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就业的同时,他们的大多数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亲戚代养或寄养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和子女长期处于两地分离的局面。从此,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大量的农民工父母“别家离子”,常年漂泊在外,无非是为了家里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事与愿违,就是因为他们长期在外,孩子因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受教育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流动儿童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才得到各方关注,专门针对其教育问题解决的政策法规也相继颁布。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适应了当前乡城人口迁移的态势。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没有纳入常规管理,社会只停留在呼吁的层面。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建议

正文: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及其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1)农村中小学父母外出打工者众多。依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指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约为1980万,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000万。

2)低年级学生家长比高年级学生家长打工人数多。小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比初中家长外出打工的要高出10到30个百分点,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又比高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多10到20个百分点。

3)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 徽、湖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在重庆、江西、安徽 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此外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海南、江苏、浙江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危机。留守儿童大都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务工,孩子往往就成了家中的“孤儿”。如果是由祖辈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过多的溺爱,这样容易形成孤僻、任性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生活还是对将来的人生,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果是托付亲戚监护,由于中国农村的特殊情况,亲戚们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由于长期缺乏管束,一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成了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的主谋或被害人。

2智力教育下滑。根据《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表明:从总体上看,留守儿童现在成绩和父母外出打工以前相比呈现了下滑的趋势,在班上排名上等和中等的人数有所减少,而中等和下等的人数则增加了一些。由此可以看出,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部分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降。

3情感教育缺失。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可是在这个时候留守儿童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周宗奎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有失落感,有寄人篱下的不适 感,他们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缺失和相关法规不合理。

以户籍制度为主要标志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资源配置,客观形成市民与农民的发展机遇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同样体现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上,农民工虽然进了城,找到了工作,但他们的子女却不能享受城里人同样的受教育权利,由于他们的户口没有迁移,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仍由原住地教育部门负责。他们的子女若在城里就读要缴名目繁多的各项费用,如择校费、赞助费、借读费等。大部分农民工面对如此高昂的费用,只能无奈地将其子女留在老家接受教育。涉及农民工子女上学相关的全国性的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1998年3月2日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法规虽然为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了支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规定存在明显不合理的地方。

(二)经济因素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教育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义务教育在农村基本成了农民自己的义务。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统筹农民直接承担义务教育费用,改革前总数100亿元左右,改革后,实际这部分资金合到了农业税中,表面上是政府预算,实际上仍来自农民,因为乡镇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民交纳的农业税。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是中央和省13%,县级9%,乡镇78%。2006年虽然取消了农业税,但这里有一个如何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的问题。多年来,广大农村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学,农民经济力量有限,农村义务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而政府投入农村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2007年已经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向实现教育公平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过高的高等教育费用,加上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残酷现实,使大多数农民们望而生畏。目前,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1年的纯收入。1个4口之家的西部农村贫困户家庭,即使有3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1年的纯收入还供不起1个大学生。

(三)“新读书无用论”。

李庆丰认为:由于他们的父母打工照样能够挣钱,出现了“新读书无用论”。这些因素使得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上学前途缺乏信心,同样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滋长蔓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学生中途辍学,过早地踏上社会的现象。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村子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这不单单是其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协调合作。

向东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差距。

我国农民的贫困,根源在于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的户籍制度安排,把大部分的福利分配给了城里人。根据世界银行对38个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研究报告称,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超过2:1的国家十分罕见。国家统计局的一位官员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是是5:1,甚至是6:1。中国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世界之最。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是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从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同时,逐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以实现社会关怀。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来看,各部委应尽本部门的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的时候才采取补救性措施,因应提前做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针对你农村打工人群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提出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政府应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教育的应对。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共同责任,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我国农村社会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方面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只有不到去不时间的1∕3,而其他时间大部分实在家庭和社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就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也具有了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一是因为基层党务机关人员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中有大批人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有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经济相对比较富裕,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立某种机构,来管理和监护其子女,使他们能安心在外务工。因此,在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有基层是个区域、学校和共青团三家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也能够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我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

在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和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生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我们更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应该呼吁所有学校要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我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和谐的发展。

6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自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做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存在于完整,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时间不能距离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联系。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更有更多的关心。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学生一般通过日记本方式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父母以书信与子女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同时,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的老师应保持经常性联系,向老师请教教育子女的方法方法,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小结: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基本权利难以保障、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户籍制度矛盾和家庭教育缺位造成的。从教育的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家庭的协调合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政府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的课程;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人共同方式。

参考文献

[1]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6.[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4]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5]李真.流动与融合[M].团结出版社,2005:42-57.[6]吴兴陆.农民工定居性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1).[7]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72—80.

[8]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9]时伟,谢振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5).

[10]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影响.上海教育科研.2002(9).[11]刘纯根.关心农村留守儿童也是农村建设内容.2006.[12]苏明.国民经济转型时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49).

[1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篇3: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等几个主体, 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来探寻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家庭层面

家庭在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 家庭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几乎处于一个缺位的状态,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仅仅就是电话那头的一个声音, 是每年春节短暂的相聚, 缺少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在思想观念层面出现问题。与此同时, 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自己的爷爷奶奶监管, 一方面是隔代教育很容易溺爱, 导致留守儿童养成不好的习惯;另外一方面, 祖辈一般囿于体力和精力, 很难进到监管者的责任。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已经成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社会层面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但是反观农村的社会环境发现, 农村精神文化贫瘠, 各种社会不良思潮在农村不断蔓延, 这给留守儿童这群体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毕竟儿童正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这种不良的社会思潮肯定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思想健康。另外一个层面, 各级地方政府在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层面也明显不足, 政府没有承担起自身的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对于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各级地方政府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政府职责的缺位导致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无法实现, 这也影响到了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

(三) 学校层面

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都缺失的背景下,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更加凸显, 但是农村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 而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却是明显不够。农村学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这从课时安排方面就可以略窥一斑, 学校教学目的的功利性导致思想政治课程安排很少, 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此同时, 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老师, 该门课程很多时候都是别的学科老师兼任, 教师专业水平的有限也影响到了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 加强家庭思政教育作用的发挥

针对家庭在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的问题, 本文认为应进一步的发挥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限制于各种条件, 短期内将留守儿童带到其父母工作所在地进行就学是不现实的。在这种背景下,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加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 改变以往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而主要采用物质奖励的做法, 不能因为自己孩子不在身边就对孩子所提出来的各种物质需求进行无条件的满足, 长期这样的话很容易让儿童形成一个错误的心理状态。只有通过加强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 才能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关爱, 从而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鉴于此, 父母以及祖辈应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 在孩子精神出现困扰时应及时的给予引导和帮助。

(二) 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社会氛围

社会氛围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针对农村目前整个社会风气不良的情况, 政府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来将各种不良社会风气消除, 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 政府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 应想尽办法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给留守儿童建立一个温暖的活动场所, 让留守儿童在这样一个活动中心获得思想层面的健康发展。当然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还需要整个社会舆论营造出一种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 使得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能够关心这一群体, 为这一群体思想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三) 注重学校思政工作效果的提升

学校思想政治的良好开展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农村学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 通过采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选择具有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引导留守儿童的思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学校可以配备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通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 给这一群体提供更加全面的思想教育引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 还应该拓展到课堂以外, 通过与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 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教育体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难以绕过的难题, 鉴于此, 各级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 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来确保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在儿童思政教育中作用的发挥, 从而实现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在二元经济体制的制约下, 我国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导致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受制于各方面的因素, 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 子女并不能跟在身边接受教育, 由此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 这部分儿童因为缺少家庭的关爱, 很容易在思想观念方面产生问题。如何来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确保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已经成为社会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的一项工作。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期实现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苗小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研究综述[J].传承 (学术理论版) , 2010.

[2]王秋香.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云梦学刊, 2007.

篇4: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政治思想再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42-01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年龄大约在16岁以下,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其它地区打工而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由此形成的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并需要照顾的儿童。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偏差和过错,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学校、社会的政治思想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严重问题所致。因此,笔者站在农村一线教师的角度谈谈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思想政治再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现状分析

1、政治思想观念淡薄。留守儿童政治思想素质差,政治思想观念淡薄,大多数留守儿童无奋斗目标,没有远大理想,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不全面,认为爱国主义只是形式传承。例如:当问及民族精神时,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甚至对当前国家的形式政策知之甚少,总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紧要。

2、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比较突出,换句话说,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规划,只是盲目地对所谓的电影明星崇拜和追捧,并认为多挣钱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标,缺少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

3、法纪观念不强。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却由于其父母的外出而难以得到关爱,加之农村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脆弱、任性、倔强、自私,缺乏同情心和爱心,行为乖僻,逆反心理特别严重。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及纪律观念都较为薄弱。加之祖辈监护人的管理局限及其对留守儿童的溺爱和放纵,常常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好逸恶劳、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是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心理存在问题。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上的缺失,且极端的压抑会带来心灵上的伤害,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使留守儿童最终形成性格偏激的倾向,出现稍有不顺心如意的地方就会走向极端,以致使这些留守儿童心理扭曲,造成严重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极易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

二、留守儿童的现状形成原因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迫于家境困难。大部分家庭父母出门打工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生活困难,且附近村落有打工致富的先例。同时迫于生活压力和对更多经济利益的追求,许多青壮年夫妻都加入到打工的行列之中。

2、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和农民工维权意识的薄弱导致留守儿童父母长时间滞留在外。留守儿童父母待在家中的时间越来越短,即使春节回家也最长不超过半个月。有的仅有一个星期左右的假期。这是由于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家长是在私企工作,随时就有被辞退的可能,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和寻求稳定的工作,大多数家长会牺牲和孩子团聚的机会。与其他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

三、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思想政治再教育对策

1、强化班主任再教育工作,认真上好班队课。

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在学校主要是由教师通过结合各科教学来抓。但班主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再教育尤其重要。班主任要认真上好每一节班队课,由于教学质量考试制度还没有改革完善,大多数班主任只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每周一节的班队课没有认真上好,有的干脆用作主科教学。这样对学生常规政治思想教育没有做好,更谈不上对留守儿童政治思想再教育。作为班主任,每周的班队课上首先要总结上一周学生学习情况,对出现的好人好事及时给予表扬,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及改进意见。开展政治思想再教育活动,班主任需反反复复,持之以恒,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找他们谈心,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可以通过班队课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让留守儿童,学生在班队课中多发言,让他们把苦恼说出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逐步减少他们的自卑感。

2、开展各种团队活动,对留守儿童政治思想再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是性格孤僻、自卑,因此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来使他们的性格开朗、活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我校长期以来均坚持认真开展各种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团队活动,每学期均开展一至二次大型活动。2015年,活动内容有“书法绘画”,“劳动实践”,“故事演讲”,“青少年卡拉OK歌手大赛”等形式。通过这些活动,大批的留守儿童在思想上受到了再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从而脱颖而出,成为拔尖的优秀人材。各种团队活动不但能使留守儿童各个方面得以发展,而且和学科成绩密切相关,活动开展得多,学生思维得以开拓,脑筋变得聪明,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积极发言,大胆提问,发挥其主体作用。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凡是团队活动开展得好的班级,对留守儿童的再教育就做得比较成功,学生的学习成绩均得以大幅提高。由此可见,抓好团队工作能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进步,成绩提高。

3、开展法纪再教育工程,强化法纪意识。

留守儿童除了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精神上给予温暖外,还要在思想上给予形成浓厚的法纪意识。开展法纪再教育工程,是我校对留守儿童政治思想教育的一大新举措。我校政教处每学月坚持对学生召开一次德育专题讲座,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如“禁毒宣传”,“反邪教宣传”,“安全知识竞赛”等。每次活动后,要求学生写出学习心得,加深学习印象。每期还聘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上一次法制课。进行“交通法规”,“法律常识”等培训,从而在全校掀起遵纪守法,争当文明学生的高潮。多年来,我校学生中没有重大违法行为产生,有效地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政治思想再教育:

篇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2008-10-19 19:38:40)转载杂谈 ▼

标签:

分类: 学生家长的体会文章

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4、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5、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理论指导专家:王学万(县教科所副所长 中学高级教师)

何孝清(县教科所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

杨光胜(城郊联合学区业务专干 小学高级教师)课题组组长:

卢桂荣(兴隆小学校长,小学一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课题组成员:

马如果(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清宏、张 毅(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李勇祥(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周冬梅、向春亚(小学一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肖慧玲、鲁小艳、吴艳艳(小学高级/小学高级/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滕树英、周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田华、张桂花(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三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杨仕萍、全蓉燕(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欧冬秀、周桂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一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08年2月——2008年6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9年1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八、开题结论: 专 家 论 证

签名:

年 月 日 自 我 论 证

签名:

年 月 日

九、开题论证专家数据表:

姓 名 职 称 任 务 签 名 卢桂荣 小学一级教师 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马如果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清宏

张 毅 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李勇祥 小学高级教师 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周冬梅

向春亚 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肖慧玲 鲁小艳

吴艳艳 小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滕树英

周 萍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田 华

张桂花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三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杨仕萍

全蓉燕 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欧冬秀

周桂珍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一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

篇6: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一、选题依据(选题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论断在我们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 30%,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 40%。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2000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留守儿童”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留守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有些留守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电子游戏、赌博;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在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面育人目标的达成。关注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它最终会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会影响农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选题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本选题已有的研究和不足)

由于国情差异,国外的留守儿童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突出,所以国 外对于留守儿童的课题研究几乎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主要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但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全国妇联2008年初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对留守儿童的上学率作了一个统计,充分肯定了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虽然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上侧重于一般理论研究,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三、选题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难点)

(1)研究目标:

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状况,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分析留守儿童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探

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可靠地依据,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2)研究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及学习的调查研究

3、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调查研究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的分析

5、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与方案

(3)研究中拟突破的难点

留守儿童的数量大,范围广,因此小部分,小范围的调查研究难以具有普遍性。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因素复杂,只有控制好无关变量才能使调查研究就有科学性和准确性。研究中可供参考的课题研究成果较少。

四、选题创新点

留守儿童现状,尤其是教育方面的问题,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不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整个的问题。

五、选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了解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农村留守

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从而寻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以此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教育方面的发展)。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

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对各区一些具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留守

儿童基本情况。、教育实验法: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系统分析法:通过收集的资料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

原因。、经验总结法:运用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和手段。

六、选题研究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第二阶段:撰写开题报告

(3)第三阶段:收集资料,拟定大纲,完成初稿

(4)第四阶段:论文修改、定稿、答辩

七、参考文献

[1]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6.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 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2005,(7).

[4]雷万鹏.中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 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6]时伟,谢振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5).

[7]彭金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林 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3(3).

[9]赵红国.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教育教学.2007.(7月下旬刊)

篇7: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个案及教育反思

【摘 要】留守儿童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产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留守儿童由此产生。这些“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亲情关爱,思想行为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面临诸多的成长问题。正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对身边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进行具体分析,以生动的事实探讨和反思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个案;教育;反思

在当下的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日益增加,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亲戚家寄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今年6月18日,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就指出,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对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加之年老长辈们的溺爱和放纵,逐渐养成一些不良恶习,无论在家教环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成了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问题个案的描述

刚接手班主任工作,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次由于上课纪律问题,我要求全班同学下课后全部留下整顿。开始大家都乖乖就范,不敢轻举妄动。但不到三分钟,一位黑个子学生居然一点也不顾及老师的尊严和感受,怪叫一声,带着一伙人扬长而去。还没等我回过神来,一看教室几乎空了一半。带头者,正是全校一个出了名的问题学生――杨某。这不明摆着跟老师作对吗?我一时怒不可遏,想立即上报学校政教处从重处理了事。后来冷静下来想了想,觉得上报学校处理,事情可能会越闹越大,最终将难以收场。这杨某,个性倔强,天不怕地不怕,十足一个“刺头”:迟到旷课,无心向学;不守纪律,胡闹起哄;动辄打骂同学,不服管教,顶撞老师……所有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他一样不少。试想一下:简单处理,必然会引起更大的反应。学校处理最重也就送回家庭教育一周,一周之后呢?我如何再做教育工作?他还会听你的吗?他手下一帮人,到时他挑动这么多人一起向你“开火”,你如何应对?再说,危机可能就是转机,我何不趁此机会找寻教育转化之机?

但教育转化的突破口在哪里呢?我苦苦思索。

经过一夜的思索,我决定采取“冷处理”的做法。第二天他来班上课,第一节还是我的课。我没有批评他,就像从不发生这件事一样。但我观察他,神色有点紧张。我上课时,不时用眼瞟他一下,他好像觉得浑身不自在,不敢和我对视,恐怕也担心老师会报复他吧。但我一直不动声色。奇怪的是,一连三天,班里纪律比平时好很多,没有了平时的吵吵嚷嚷。我也一时窃喜:想不到我这一招,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直到第三天下午,我才开始了我的工作。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我们常常说,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因此,我抓紧进行了家访。通过对他家里的叔叔、邻居和与他同村的同学的走访,我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

他的父亲是老来得子。当年由于家贫,五十多岁才与一位身有残疾的外省女子结婚。六十多岁才有了他这个儿子。所以喜出望外,疼爱有加。然而,除了一味的溺爱,却由于年岁已大,无力管教;加上缺乏文化、思想落后、方法陈旧,不懂换位思考和因材施教,明显存在隔代教育的现象。面对儿子屡屡犯错,要么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要么以打骂与训斥为主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久而久之导致小孩在思想品行、心理和学习等方面出现了问题。

他的母亲是外省人,下肢有残疾,行动不便,与他父亲是老少配。在家中他排行最小,上面有两个姐姐,且都已经嫁人。这种家庭环境,养成了他骄纵的个性。到他读小学三年级时,父母为了讨生活长期外出拾荒,疏于管教,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现在跟他叔叔生活。叔叔是个五保户,加上年岁已大,根本管不到他。他从小学至今,“恶贯满盈”,愈演愈烈,俨然一个“黑老大”。

不仅如此,他还有个黑老大的大姐夫。据说这个“黑老大”是一个涉黑团伙小头目,平时横行乡里,威风八面,人们对他也退避三舍。这个“刺头”小时候跟他姐姐生活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从小耳濡目染,自然受到“黑”的熏陶,长成了一副“黑”的嘴脸,“天下老子第一”,根本就不把老师放眼里。

所有这些,导致了杨某不思进取,天天混日子,得过且过。甚至还天真的认为,不用读书,只要够“黑”,一样可以吃遍天下。思想严重扭曲。

三、我的教化措施及过程

对于这么一个“刺头”,我觉得要教育感化他,在情感上,我要尝试去爱他、亲近他,走进他的生活与内心,与他交朋友。因此,我在充分了解其家庭教育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转化方法:

首先,我找来他最崇拜的人――他的大姐夫,通过与他大姐夫沟通后,要求他大姐夫协助做有关工作。他的大姐夫虽然个性强悍,但为人讲义气,明事理。当听说他从小寄以厚望的小舅子如此做派,他也十分生气,并表示愿意配合老师的工作。接着,我再与他最亲近的姐姐联系,让她也帮助教育。

其次,与他交朋友,走进他的内心。在与他多次的交谈中,知道他喜欢踢足球,就跟他一块聊足球,还为此专门组织了一次班里足球小组赛。虽然我不亲自下场与大家一块踢球,但一直站在场外指点和鼓励他们。我发现他踢球脚法娴熟,还踢进一球。我找到他的闪光点,加以表扬鼓励,以此拉近关系,联络感情,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再次,委以重任,让他协助管理班上纪律,信任他,以示对他的重视。他也居然不负众望,把整个班级管理得比以前好了很多。在工作中,他还发明了一种方法:有谁违纪,他就把人找出来替他管理班上纪律,直到代替者再找出替代者,如此类推。这一招非常灵验,居然把大家都镇住了,大家都怕被逮住,做“替罪羊”(他们戏称),都变得乖巧了很多。我也因此大大表扬了一番杨同学。

当然,事情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一天,班长报告说,杨同学下午没来上课。我立即与他叔叔联系,后来知道,他因为一点小事与村里人吵架,把人打伤了,自己也失踪了。家里正满世界找他。我一边安慰他的叔叔,一边发动全班同学寻找他的踪迹,大家费了很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才在一家网吧找到了他。我把他直接接回了学校,与他谈了整整一个晚上,还叫他到我的家里一块吃了晚饭,才送他回家。通过促膝长谈,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给人家赔礼道歉,如果人家有伤,还希望叫家人赔偿人家的医药费。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杨同学这段时间虽然思想上有了进步,行为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他的基础比较差,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学习搞不好,转化就难有大的效果,也难持久。他自己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我想,要将他的学习搞上来,必须先增强他的学习自信心。我开始酝酿着帮扶的方案。

第一,我给他制定了一个较低的学习目标,让他努力一下就能达到,以此增强他的学习信心;第二,我与其他科任老师保持经常沟通,对他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表扬,让他多些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由厌学转变为好学乐学;第三,安排学习小组,每天都跟进他的学习,有什么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以此推动他进步;第四,我还常常找他谈有关学习的方法和体会,在方法上、情感体验上给予他及时的帮助与肯定。通过一个阶段的共同努力,杨同学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他自己的学习信心也更足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转化,杨同学身上的“问题”明显减少了,人也变得乖巧开朗很多,对人也有礼貌多了,连他的叔叔也来电说,孩子也懂得孝敬自己了,回家也会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跟邻里的关系也改善了。学习也明显有了进步,厌学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期末考试语文、政治、地理三科都及格了,按他自己说的,第一次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因此学习的信心更大、后劲也更足了。期末还被学校评为进步最快的学生,受到学校的表彰。

四、我的教育反思

通过对杨同学的教育实践,我深感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重要与不易,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更是如此。“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教育转化也“非一日之功”,不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教育转化关键要做到“三心”具备,缺一不可。

一是爱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尤其如此。面对留守儿童,面对问题学生,我们不妨反问自己:你对他们是否怀有发自内心的爱?是否感到每一个孩子都重要?是否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最好的未来?对问题学生我们应有的基本态度是:不离弃、不抛弃、不放弃。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种教育的反差告诉我们,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这种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的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他们沐浴爱的阳光雨露,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对杨某,我深感自己做到了,将爱心更多的倾注在他的身上,才有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是信心。信心是教育力量的源泉。面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教师是否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可能?是否相信自己的教育效能?是否对自己争取与整合的各方面教育资源的能力有信心?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教育者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工作中,如果失去信心,不论对学生还是对自己、对自己整合的一切教育资源,都会失去教育的动力,最终无功而返。

三是耐心。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问题学生中的留守儿童更是如此。反复是常态,教育者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问题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教育过程就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如果因为教育受挫就放弃,就不会取得成功。要知道,教育好一个问题学生,要比培养一个优秀学生更有价值和意义,教育工作者起码应有这样一种认识、一种觉悟。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我们更应该有这种共识。

除了“三心”,我们还要有教育的智慧和艺术,变换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动用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和手段。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考虑的。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明确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愿我们一起努力,直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担负起国家和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

作者简介:陈文燕(1976―),女,广东省吴川市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田景正,《农村教育》2006第6期。

篇8: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向城市, 于是产生了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使得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 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引导, 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担忧。新形势下, 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根据留守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他人寄养型。[1]当前, 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堪忧, 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道德情感淡薄, 道德认识模糊

道德情感是随着人们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产生和形成而发展丰富起来的。[2]父母外出打工, 与子女聚少离多, 亲子之间互动频率降低, 导致亲情缺失。传统意义上的双亲教养模式改变, 各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出现, 使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不良变化, 继而引发心理问题, 无形之中造成他们道德情感的冷漠。同时, 父母长期缺位, 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认识方面缺乏正确的认知, 道德认识模糊。

(二) 道德意志薄弱, 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 克服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3]拥有坚强道德意志的人, 能利用客观条件, 克服困难, 实现目标, 反之相反。留守儿童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 大部分都是隔代抚养, 缺乏父母的管教, 道德意志薄弱, 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从而使道德滑坡。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4]大多数留守儿童长期和祖辈们生活在一起, 他们认为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就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 缺乏对孩子进行道德和精神层面上的教育。这种溺爱的监护方式造成了自制力不强的留守儿童任意妄为, 道德行为失范。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农村发展相对缓慢, 城乡差距拉大。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三农问题的表现,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主要从家庭、学校两方面分析其成因。

(一)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但是,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不完整, 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 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的偏离。同时, 他们大多由祖辈们照看, 祖辈们文化程度较低, 不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 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处于缺失状态。

(二) 学校道德教育的薄弱

学校作为专业化的教育机构, 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课堂, 学校在留守儿童德育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说: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 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通过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经验,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使其逐渐社会化。”[5]但是,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 学校一直把成绩看作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致德育地位得不到贯彻落实, 这种现象在农村的教育中更为突出。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 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

(一) 发挥农村中小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般来说, 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较差, 师资力量薄弱, 没有寄宿条件, 为此, 学校要积极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寄宿条件。班主任可以建立成长档案袋, 记录学生的成长状况, 定期与学生沟通, 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等, 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跟踪教育。学校在保证基本课程的前提下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丰富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 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爱。

(二) 加强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

除了发挥学校、家庭的作用外, 社会组织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 社会组织要综合整治农村中小学学校周围环境, 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留守儿童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锻炼留守儿童的意志力, 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安抚他们孤单的心情, 增强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心。

(三) 强化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当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 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迫于压力, 即使外出打工, 也要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 定期与他们见面, 以便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同时, 父母也要经常与班主任进行沟通, 全面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 对于他们的心理变化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晓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3) :6.

[2]肖祥.论道德情感与感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1) :200.

[3]陈敏.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08, (6) .

[4]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学参考书 (德育论分册)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11.

上一篇:昨天明天今天作文下一篇:主持词选举办法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