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

2024-05-04

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精选十篇)

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 篇1

3G系统采用码分多址 (CDMA) 和分组交换技术。三种主流的技术标准:WCDMA、CDMA2000、TD-SCDMA。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世界标准;语音不是在IP网络结构上;数据传输达不到速度要求。

国际两大3G标准化组织:3GPP和3GPP2。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即3GPP) 成立于1998年12月。成员包括欧洲ETSI、日本ARIB和TTC、中国CCSA、韩国TTA和北美ATIS。3GPP的目标是在ITU的IMT-2000计划范围内制订和实现全球性的 (第三代) 移动通信系统规范, 致力于WCD-MA的发展。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2, 即3GPP2) 成立于1998年12月, 成员包括:TIA (北美) 、CCSA (中国) 、ARIB/TTC (日本) 和TTA (韩国) 。3GPP2其致力于使ITU的IMT-2000计划中的 (3G) 移动电话系统规范在全球的发展, 它是从2G的CDMA或者IS-95发展而来的CDMA2000标准体系的标准化机构。

WCDMA有Release 99、Release 4、Release 5、Release 6等版本。WCDMA (宽带码分多址) 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 (DS-CDMA) 、频分双工 (FDD) 方式, 码片速率为3.84Mcps, 载波带宽为5MHz。基于Release99/Release4版本, 可在5MHz的带宽内, 提供最高384kbps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WCDMA能够支持移动/手提设备之间的语音、图象、数据以及视频通信, 速率可达2Mb/s (对于局域网而言) 或者384Kb/s (对于宽带网而言) 。

HSDPA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ages Access) 技术是实现提高WCDMA网络高速下行数据传输速率最为重要的技术, 是3GPP在R5协议中为了满足上下行数据业务不对称的需求提出来的, HSDPA是与R99的信道在同一载波上, 只是为HSDPA增加了专门的信道, 只需要进行软件升级即可。HSDPA下行峰值速率理论最大值可达14.4Mbps。

HSUPA (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 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 。HSUPA通过采用多码传输、HARQ、基于Node B的快速调度等关键技术, 使得单小区最大上行数据吞吐率达到5.76Mbit/s, 大大增强了WCDMA上行链路的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和频谱利用率。HSUPA引入了五条新的物理信道E-DPDCH、E-DPCCH、E-AGCH、E-RGCH、E-HICH和两个新的MAC实体MAC-e和MAC-es, 并把分组调度功能从RNC下移到Node B, 实现了基于Node B的快速分组调度, 并通过混合自动重传HARQ、2ms无线短帧及多码传输等关键技术, 使得上行链路的数据吞吐率最高可达到5.76Mbit/s, 大大提高的上行链路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

HSDPA是WCDMA下行链路方向 (从无线接入网络到移动终端的方向) 针对分组业务的优化和演进。与HSDPA类似, HSUPA是上行链路方向 (从移动终端到无线接入网络的方向) 针对分组业务的优化和演进。HSUPA是继HSDPA后, WCDMA标准的又一次重要演进。

CDMA2000即CDMA2000 1×EV, 1xEV的意思为“Evolution”, 表示标准的发展, DO意为Data Only (后来把Data Only改为Data Optimized, 表示EV-DO是对CDMA2000 1X网络在提供数据业务方面的一个有效的增强) 。CDMA2000 1×EV-DO (Data Only) , 采用话音分离的信道传输数据。CDMA2000 1×EV-DV (Date and Voice) , 即数据信道于话音信道合一。CDMA网提供两大类应用, 语音和数据。根据应用CDMA2000演进可分为继续提高语音容量, 从CDMA2000 1X演进到1X增强版或从CDMA20001X标准演进到EV-DO版本0, 然后从EV-DO版本0演进到EV-DO版本A以及EV-DO版本B再到EV-DO增强版。

CDMA2000 1X到1X增强版的平滑演进是利用1/8空白速率帧, 使用更有效的闭环功控、反向链路提早结束、前向链路提早结束、前向链路干扰抵消 (QLIC) 、QOF等技术, 采用双天线接收的话, 则每扇区的容量可达120个同时通话。1X增强版显著增加了语音容量, 同时让网络和频谱投资最大化。

从CDMA2000 1X演进到EV-DO版本0, 在原有的1X基站上增加一个专门用来做高速数据传输的载频, 还需要增加新的PCF (分组控制功能模块) 。兼容特性使得1x EV-DO可沿用现有网络的规划及射频部件。1x EV-DO基站还可与CDMA2000 1X的基站合一, 并允许用户经由1X的载波使用高质量的话音服务和通过1x EV-DO的载波使用高性能的移动数据业务。

从EV-DO版本0演进到EV-DO版本A, 只需对EV-DO版本0网络设备进行软件更新, 升级基站中的信道板, 基站系统中的其他硬件设备则完全可以保留重用。针对网络的不同情况, EV-DO版本A标准还支持终端在EV-DO版本A和EV-DO版本0网络之间的快速切换。终端和网络的后向兼容性保证了运营商可以逐步向版本A演进, 保护了对原版本0网络和终端的投资。由于EV-DO版本A设备已经成熟, 可以选择跳过EV-DO版本0而直接从CD-MA2000 1X升级为EV-DO版本A。EV-DO版本A到EV-DO版本B, 基站和终端之间可以在前反向多个载波上同时传送数据, 从而获得更高的峰值传输速率和系统吞吐量。EV-DO版本B可以通过支持多个载频的EV-DO版本A基站进行升级来实现, 这需要对基站和基站控制器进行软件更新。EV-DO版本B完全后向兼容EV-DO版本0和EV-DO版本A。EV-DO版本A和EV-DO版本0终端可以无缝接入到EV-DO版本B网络中获取服务。EV-DO版本B网络可以更有效地支持Vo IP和可视电话等实时业务。EV-DO增强版完全后向兼容EV-DO版本0、EV-DO版本A和EV-DO版本B。EV-DO版本B、EV-DO版本A和EV-DO版本0的终端可以无缝接入到EV-DO增强版网络中获取服务。

2在3G之后, 第四代 (4G) 移动通信更先进的技术旨在建立一个新的全IP化的接入网和与固网融合的纯IP核心网, 目的是提供宽带移动无线接入

3G向4G的演进路线为:WCDMA和TD-SCDMA, 均从HS-DPA演进至HSUPA, 进而到LTE (3GPP长期演进项目) ;CD-MA2000沿着1xEV-DO.0、1xEV-DO.A、1xEV-DO.B, 最终到UMB, 超移动宽带 (Ultra Mobile Broadband) 。

3G LTE使用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以及它的后续技术OFDMA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技术) 是未来无线宽带技术的基础。同UMB一样, LTE也采用了OFDM/OFDMA作为物理层的核心技术, 不同的是LTE不再支持CDMA, 而UMB为了保持良好的兼容性仍然支持在总带宽中分出一部分带宽来支持CDMA。LTE在20MHz频谱带宽能够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率;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提高小区容量;降低系统延迟, 用户平面内部单向传输时延低于5ms, 控制平面从睡眠状态到激活状态迁移时间低于50ms, 从驻留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小于100ms;支持100Km半径的小区覆盖;能够为350Km/h高速移动用户提供大于100kbps的接入服务;支持成对或非成对频谱, 并可灵活配置1.25MHz到20MHz多种带宽。UMB是可以在1.25MHz和20MHz间以约150KHz的频率增量灵活部署, 支持频段包括450MHz、700MHz、850MHz、1700MHz、1900MHz、1700/2100MHz、1900/2100MHz (IMT) 和2500MHz (3G扩展频段) , 可与现有的CDMA20001X和1xEV-DO系统兼容, 但在数据传输速率、延迟性、覆盖度、移动能力及布建弹性等方面都更具优势。UMB系统继承了1xEV-DO系统的自适应编码调制、HARQ (物理层混合重传) 以及Qo S控制机制, 结合了CDMA、TDM、QOFDMA (准OFDMA) 、LDPC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等其它先进技术, 同时引入了基于MIMO (多路输入输出) 、SDMA (空分复用接入) 和Beam forming (波束赋性) 等多天线技术。在4G网络中将主要使用以下一些核心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 (OFDM)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 (OFDMA) .OFDM是在频域内将给定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 在每个子信道上使用一个子载波进行调制, 子载波并行传输。每个子信道是相对平坦的, 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的是窄带传输, 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应带宽。OFDM可以消除或减小信号波形间的干扰, 提高了频谱利用率。OFDMA是OFDM调制的一种形式, 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好的抗衰落性能。对于低数据率用户, 需要更低的发射功耗, 具有恒定而不是随时间变化的更短延迟。OFDMA会把副载波的子集分配给各个用户, 以信道状态的反馈能执行自适应用户到副载波的分配。与OFDM相比, 快速衰退、窄带同频干扰性能都得到了提高, 改进了系统的频谱效率。

软件无线电是把尽可能多的无线及个人通信功能通过可编程软件来实现, 使其成为一种多工作频段、多工作模式、多信号传输与处理的无线电系统。也可以说, 是一种用软件来实现物理层连接的无线通信方式。智能天线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以及数字波束调节等智能功能, 智能天线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产生空间定向波束, 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 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 达到充分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消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多输入多输出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技术利用多发射、多接收天线进行空间分集的技术, 采用分立式多天线能够有效地将通信链路分解成为许多并行的子信道, 从而大大提高容量。MIMO系统能够很好地提高系统的抗衰落和噪声性能, 从而获得巨大的容量。在功率带宽受限的无线信道中, MIMO技术是实现高数据速率、提高系统容量、提高传输质量的空间分集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是一个基于全IP的网络, 可以实现不同网络间的无缝互联。核心网独立于各种具体的无线接入方案, 能提供端到端的IP业务, 能同已有的核心网和PSTN兼容。核心网具有开放的结构, 能允许各种空中接口接入核心网;同时核心网能把业务、控制和传输等分开。采用IP后, 所采用的无线接入方式和协议与核心网络 (CN) 协议、链路层是分离独立的。IP与多种无线接入协议相兼容, 因此在设计核心网络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不需要考虑无线接入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和协议。

综上,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呈现趋势传送宽带化、应用个性化、接入多样化、网络数据化、系统互补化及有线、无线一体化的大趋势, 宽带无线市场必定潜力巨大, 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彭林.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ISBN]750538361.

[2]康桂霞, 田辉, 朱禹涛, 杜娟.CDMA20001x无线网络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ISBN].978-7-115-16664-7.

[3]张智江, 朱士钧, 严斌峰, 张云勇.3G业务技术及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ISBN]978-7-115-14353-2.

[4]罗凌, 焦元媛, 陆冰.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业务 (第二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ISBN]978-7-115-15962-5.

第三代移动通信论文 篇2

摘要

第三代移动通信(3G)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关于3G的发展策略、标准化工作进展、最新技术与产品、市场运营等情况备受瞩目。本文简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系统原理并概括了IMT-2000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方案,其中主要介绍了CDMA2000系统的相关原理。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移动通信做了简介并回顾了移动通信的三代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开始正式介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基本系统模型,3G的特点,其不同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的要求以及建设3G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部分介绍的是3G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即无线传输技术的标准方案,先是回顾了各国于2000年前先后提出的各种技术标准,然后总结了目前较通行的三种主流技术标准,主要涉及这三种标准各自的演进历程及相互之间技术性能的比较;第四部分涉及到了此次毕业设计中要研究的CDMA2000系统,对其进行了简要概括并以CDMA2000 1x为例介绍了CDMA2000系统的关键技术,最后给出了其典型系统结构图及各模块的初步描述。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目 录

第一章 前 言...............................................................................................................................3 第二章 3G的相关知识................................................................................................................4 2.1 3G概述................................................................................................................................4 2.2 3G的历史............................................................................................................................4 2.3 3G发展的外部环境(3G与Wi-Fi技术).......................................................................5 第三章 3G的世界应用状况分析...............................................................................................8 3.1 国外发展概况.....................................................................................................................8 3.2 我国3G进展概况...............................................................................................................8 3.2.1 试验简况.....................................................................................................................8 3.2.2 TD-SCDMA产业发展状况............................................................................................9 3.2.3 通信行业标准出台.....................................................................................................9 第四章 3G在国内市场的应用现状..........................................................................................10 4.1 快速发展的一年...............................................................................................................10 4.1.1 基站升级...................................................................................................................10 4.1.2 用户发展...................................................................................................................10 4.1.3 网络资费...................................................................................................................10 4.2 三大运营商对比...............................................................................................................10 4.3 存在问题...........................................................................................................................11 4.3.1 资费过高仍是普及阻碍...........................................................................................11 4.3.2 3G业务两极分化......................................................................................................11 4.3.3 内容建设不足..........................................................................................................11 4.4 4G影响距离还远..............................................................................................................11 4.5 3G行业应用初露苗头......................................................................................................12 第五章 发展展望......................................................................................................................13 参考文献.......................................................................................................................................14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第一章 前 言

3G(3rd Generation)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只能进行语音通话;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制式手机(2G)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受电子邮件或网页;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确定了全球3G三大主流标准,分别是WCDMA、cdma2000、TD-SCDMA和WiMAX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第二章 3G的相关知识

2.1 3G概述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这样的解释或许太枯燥了,简单地说,3G实际上就是一个宽带的无线网络。而启动这个无线宽带网络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为用户实施各种新的应用,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

2.2 3G的历史

从1G到2G 在3G出现之前,其实是没有1G和2G的。换句话说,1G到2G这个名词是随着3G的出现而为了有别于以往的行动通讯技术才应运而生。在80年代初期,个人通讯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PCS)开始流行,当时有许多国家提倡应该要在个人通讯上实现移动化(mobile),为了实现这个需求,各种不同的通讯技术纷纷被提出,如早期的卫星电话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时无线基地台建置成本还是相当高昂时,卫星电话等许多空中无线通讯平台都是被看好的技术,但是最后普及的却是美国的AMPS系统。AMPS系统最早是在70年代美国开始试验,后来在1981年斯堪第那维亚开始了商业化服务,而日本在1980年也开始了商业运转。早期AMPS系统是提供给车辆上可用电话为主要目的,客户锁定为特定的商业人士。但是后来因为广受欢迎,价格渐渐普及化,而AMPS也系统不断地在改良,到了1990年中,美国将AMPS系统变成一个全国性的服务。它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细胞式(或称蜂窝式,因为每一个基地台彼此间服务的范围彼此紧邻而成一个细胞网络)系统,可以允许每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基地台的服务范围内可以拨出和接收电话。这是现今所有行动电话网络的始祖,即使到现在全世界的行动电话还是采用地面蜂巢网络得架构,丝毫没有改变。AMPS系统即是我们所俗称的1G。一直到1990年,AMPS系统趋于饱和,于是许多公司提出其它的解决方案。北美提出两种解决方案,欧洲提出一种。北美两种方案分别是NA-TDMA与CDMA系统,欧洲则提出GSM系统。这三种即是俗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称的2G,而CDMA后来则演变成所有3G相关技术的先趋。GSM系统台湾翻成「泛欧式数字细胞行动通信系统」,但是实际上他的全名是行动通信全球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1982年欧洲的AMPS系统已经进入了商业部署,但是欧洲当局预期行动电话将会有长足的进步,于是促使「欧洲邮电管理会议」研拟新的行动电话技术。该会议成立一个特别行动电话小组(Group Special Mobile or Special Mobile Group),而该小组的成员以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自称GSM,这就是GSM的由来。GSM主要设计的目的是可以国际漫游,这也是其它标准如CDMA IS-95没有的优点。而GSM也不同于AMPS系统,它是纯数字的讯号,不像AMPS是模拟讯号,所以GSM可以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服务频宽,最高可达9,600b/s,以当时而言已经是很够用了。GSM因为目标放在国际漫游上,所以后来全球市场将近70%都是GSM系统,而采用CDMA标准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韩国这些国家,因为无法与其它国家互通而被有些使用者冠上了「通讯孤岛」之类的称号,这是GSM非常成功的一点。NA-TDMA是美国所提出的另一个AMPS改进方案。TDMA全文是分时多任务接取(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NA指的是北美,所以NA-TDMA指的是北美分时多任务接取系统。NA-TDMA经过许多版本的修订,最后主要的版本是IS-136(Interim Standard 136,中期标准136号)。IS-136是AMPS的延伸,可以在AMPS系统环境上操作,可以提供短信息服务。北美很多提供IS-136服务的公司标到1900MHz的频段,而后来IS-136中模拟话音通道的技术采用GSM技术,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我们的三频手机(GSM900、1800、1900)可以在北美某些地方使用的缘故。值得一提的是,GSM一开始设计时允许用户数据与手机分离,于是有SIM卡的设计,但是CDMA与NA-TDMA没有,所以CDMA与NA-TDMA的手机号码是烧在手机上不能随意更改的。

经过了AMPS系统与GSM、CDMA与NA-TDMA等系统改进,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在1990年就提出3G的概念,称为IMT-2000标准(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2000)。但是这个标准只是提出一个大略的描述,说明3G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性,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到了1998年,ITU接受15个关于IMT-2000的技术标准建议案,其中采用卫星的有六个,9个采用地面基地台建议案(又是一次卫星与地面技术之争)。而地面建议案中,如果是采用多任务接取技术的项目,有八种采用CDMA相关技术,所以CDMA几乎是成为IMT-2000标准的主流。

而后的两个重要组织确定了这些标准之中何者出线。一个是3GPP,一个是3GPP2,各组织成员纷纷在ITU提案希望可以争取关于标准之制订。一直到了1999年11月,从所有相关建议案中选出了四项技术,分别是WCDMA、cdma2000、UTRA TDD、EDGE。EDGE是IS-136的升级版本,UTRA TDD后来变成了TD-SCDMA。3G的标准演变就此确定。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2.3 3G发展的外部环境(3G与Wi-Fi技术)

谈到一个事物的发展,其周边环境如何也是必须要提及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项技术可以脱离周围的环境而发展。3G也是如此。在3G诞生并发展的同时,也有着多种其他的网络技术在发展着,其中就有目前发展势头也非常良好的WI-FI。以下就着重比较2者,让我们看看,3G是否更有发展前景呢。

WI-FI(Wireless Fidelity),就是无线保真。其技术与蓝牙技术一样,同属于在办公室和家庭中使用的短距离无线技术。该技术使用的使2.4GHz附近的频段,该频段目前尚属没用许可的无线频段。其目前可使用的标准有两个,分别是IEEE802.11a和IEEE802.11b。该技术由于有着自身的优点,因此受到厂商的青睐。

Wi-Fi技术突出的优势在于:

其一,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基于蓝牙技术的电波覆盖范围非常小,半径大约只有50英尺左右约合15米,而Wi-Fi的半径则可达300英尺左右(约合100米),办公室自不用说,就是在整栋大楼中也可使用。最近,由Vivato公司推出的一款新型交换机。据悉,该款产品能够把目前Wi-Fi无线网络300英尺(接近100米)的通信距离扩大到4英里(约6.5公里)。

其二,虽然由Wi-Fi技术传输的无线通信质量不是很好,数据安全性能比蓝牙差一些,传输质量也有待改进,但传输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11mbps,符合个人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其三,厂商进入该领域的门槛比较低。厂商只要在机场、车站、咖啡店、图书馆等人员较密集的地方设置“热点”,并通过高速线路将因特网接入上述场所。这样,由于“热点”所发射出的电波可以达到距接入点半径数十米至100米的地方,用户只要将支持无线LAN的笔记本电脑或PDA拿到该区域内,即可高速接入因特网。也就是说,厂商不用耗费资金来进行网络布线接入,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拿WiFi与3G来比较,一般而言,3G拥有涵盖范围广、语音通讯与高移动性等优点,但建置成本高与静止时2Mbps的传输速率远逊于WiFi等缺点;而WLAN则有建置成本较低与固定范围内较高传输速率等优势,此外,VoWLAN正快速发展,一旦这样的技术成熟后,WLAN对于语音资料的传输成本上也将相较于3G来的低,不过WLAN只能在固定范围中提供有限移动性[11]。所以,既然这两个技术各擅胜场,且有互补的可能性,因此整合彼此的长处将可能带来更大的好处,例如在户外没有WLAN提供的地方或高速移动下,3G就是目前必备的解决方案,相反的,在户外有WLAN服务提供的地方则当然优先使用WLAN以获得较高数据传输率与较低成本的通讯,故这样一来在保障移动性的前提下,降低了整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体的通讯成本,并也提供了更高品质的语音与数据服务。

WI-FI有2点是优于3G的:它当前已经存在;它的部署费用便宜。但是WiFi技术也存在一个与3G相同的问题: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如何利用它来赚钱。

WI-FI究竟是不是会取代3G,我们是否有必要继续3G网络的建设呢?也许是有威胁的,但是目前3G市场的发展却给予了我们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3G将步入我们的生活。这里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全球已经部署的WCDMA基站已经成千上万,整个移动产业为3G付出了太多太多,不论是制造业、运营业。从这个角度出发,3G也不会轻易被抛弃,3G在全球进入成熟的商用和繁荣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第三章 3G的世界应用状况分析

3.1 国外发展概况

到2004年9月底,全球在3G核心频段发放120张许可证。核心频段有FDD(频分双工)和TDD(时分双工)两种方式。在120张许可证中,FDD+TDD组合方式有100张,大多数欧洲的运营商都采用这种形式。从技术角度看,采用WCDMA技术的共116张许可证,其中有19个国家的38个网络已商用的,用户数为1060万;采用TDD技术的有101张,目前尚未有商用网络;采用cdma2000技术的有3张,目前尚未有商用网络,但在原有频段升级到cdma2000 1x和1x EV-DO/1x EV-DV的约有80个商用网络,cdma2000用户为1.13亿,EV-DO用户930万。

由统计数字看出,cdma2000 1x发展迅速,已经在全球大规模商用。其原因得益于技术的成熟性以及能后向兼容,但目前运营商仍在2G网络的频段上运营,全球尚未有3G核心频段的网络运营。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移动增值业务的开展,支持更高数据吞吐量(2.4Mbps)的cdma2000 1x EV-DO的商用运营商由2003年底的5个增加到目前的10个,用户达到930万,90%以上的用户集中在韩国。

3.2 我国3G进展概况

到2004年9月底,我国移动用户数为3.2亿,占全球移动用户总数的20%以上。

3.2.1 试验简况

2001年6月至2003年8月,进行了MTNet测试;2003年10月正式启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试验;2004年9月完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网测试。在现网测试阶段,涵盖了TD-SCDMA、WCDMA和cdma2000三种主流技术的15个国内外主要设备厂商的25套系统,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组成模拟商用环境,同时搭建了WAP、MMS、定位、JAVA、流媒体、多媒体邮件、BREW、可视电话等移动增值业务平台。在信息产业部领导下,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参加,由技术标准研发和网络运营的专业技术人员对3G技术、设备、终端和增值业务进行了全面的验证。试验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六大部分:

(1)无线网络性能测试。测试三种3G网络在不同业务(话音、可视电话、中高低数据速率)的覆盖特性,不同地理环境的覆盖特性,以及不同业务的容量特性,切换、功率控制、接续质量等性能。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2)终端测试。测试三种3G技术各种终端的功能和性能,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的支持情况,以及耗电特性等。

(3)互操作测试。测试每一种3G技术不同厂商的终端和系统之间(无线接口),终端和业务平台之间,不同厂商的系统之间(如Iur接口)的互操作测试,以及不同3G和2G系统之间的切换、漫游和互通等。

(4)业务测试。测试三种3G网络对基本话音、可视电话、分组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以及对WAP,流媒体,MMS,Java,定位等增值业务的支持情况。

(5)干扰测试。测试三种3G技术在共站址、邻站址、相邻频段情况下的相互干扰情况,3G与2G技术(GSM和CDMA)之间的干扰测试,以及与PHS之间的干扰等。

(6)网管和计费测试。包括每个厂商设备的网管功能和网管接口及信息模型的测试,计费功能的测试等。

这次试验为我国客观地了解和认识3G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推进3G技术、设备和业务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试验过程和结果对发展3G的科学决策、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和网络运营起到积极的作用,为3G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2 TD-SCDMA产业发展状况

从2003年底TD-SCDMA产业联盟成立以来,其成员不断扩大,在信息产业部组织的3G技术试验的推动下,包括无线接入网、终端芯片、手机、核心网络、仪表等TD-SCDMA产业链的多厂家参与的研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TD-SCDMA的实用化进程也明显加快,TD-SCDMA系统的设备取得阶段性成绩,大唐/普天和中兴公司已提供系统设备参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终端芯片产品的开发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已驶入快车道。

在3G技术试验中,从2004年5月份开始,大唐/普天对TD-SCDMA系统进行了设备和接口功能测试,包括无线接入子系统设备,Iub接口、Iu接口等。9月份进行外场的覆盖和容量等性能测试。另外,中兴公司开发的TD-SCDMA系统也参与了测试;大唐开发的手持测试终端也在8月底开始在测试中应用。

3.2.3 通信行业标准出台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织了科研院所、大学、运营商和制造商等相关单位,从1999年开始,研究了包括WCDMA、TD-SCDMA和cdma2000三大主流技术的标准。从2004年初开始,全面启动了3G系列标准的起草及审定工作。这一工作是以近年来跟踪了解和编写的大量预研报告为基础,基于3G模拟实验和现场实验,最终完成了包含WCDMA、TD-SCDMA、cdma2000及业务应用共四个子体系的3G系列标准共98项的起草工作,为3G在我国的商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第四章 3G在国内市场的应用现状

4.1 快速发展的一年

2009年是3G的起步年,而2010则是公认的3G高速发展年。一年以来,国内三大运营商的3G网络均已基本覆盖全国,3G用户数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创造了全球3G发展的记录,目前已经进入了3G业务拓展与应用全面推广阶段。

4.1.1 基站升级

原有的三大运营商中,联通WCDMA由于可在2G基站直接升级,所以更新很快,在去年当年就已经在覆盖率上追平了当时建设最为完善的中国电信CDMA2000网络。相比之下,移动的TD-SCDMA虽然早期架设进度不快,但由于具有国家支持,在2010年中旬也开始进行TD网络第四期建网的招标,并确定将于12月30日之前将4期建设全面完工。据悉,中国移动在TD第四期的建设规模上大大加强,已经达到了前三期的总水平,将对大大完善网络的覆盖情况,这里面除了新增101个覆盖城市,原有覆盖的238个城市也将进行完善。

4.1.2 用户发展

在用户方面,根据工信部的调查,截至10月我国的3G用户数量总和已经达到3864万,比2009年底增长了2538万,仅仅10月就新增364.6万。在这3800多万用户中,三家运营商都占据了1000万以上的用户数。

4.1.3 网络资费

至于备受关注的网络资费,几家运营商的情况都相差不远。根据3G业务的不同,也是迥然不同。3G手机方面资费一直在不断的下调,各种促销活动也是五花八门,而3G无线上网则一直比较稳定,资费没有太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这一年的3G网络更加完善,市场占有率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总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之前的预期。下面,我们就几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一下分析。

4.2 三大运营商对比

我们都知道,WCDMA是世界上普及率最高,最成熟的3G网络,中国联通自从3G商用以来,也一直给人以高价位,高品质的印象。由于手机产品适用性的先天优势,所以目前在手机网络普及方面联通做得更出色一些。而3G上网方面联通WCDMA由于技术的优势也得以凸显。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资费方面联通自从商用之后在手机套餐上面逐渐降低门槛,以提升普及率,不过总体价格仍然比较高;而上网方面,WCDMA也一直保持着纯流量计费的形式,价格普遍比较高昂。

作为自主研发的3G标准,中国移动的TD-SCDMA虽然技术成熟度还有不足,不过由于背后拥有国家支持,所以发展趋势也不错。在手机方面由于大品牌厂商并不积极,所以产品可选则范围仍然较少,间接导致了用户数量庞大的中国移动在手机3G推广上的劣势。在3G宽带方面,得益于商用之初的低廉资费,移动TD网络在这一年中的建设及发展速度还是很不错的。但除了3G上网,中国移动目前还在单独推广WiFi热点网,虽然在覆盖面上还不能和3G相比,但更低廉的资费以及不错的速度都让WiFi网对原有的3G上网形成了冲击。

尽管是市场占有率最低3G标准,但中国电信的价格还是最为低廉的。不过相比移动及联通,电信的发展两极分化更为严重,手机客户群长期处于劣势,而绝大部分的电信用户都是3G宽带的用户。在3G上网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做法相似,早在3G刚刚商用之初就在大规模发展WiFi网络业务,不过和移动不同的地方是,电信的WiFi是作为3G网络的弥补,是包含在3G服务中的,无需另收费。

4.3 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3G整体发展已经逐步进入正轨,但目前的3G还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4.3.1 资费过高仍是普及阻碍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目前90%以上的网友对3G普及主要的阻力在于资费过高,这个结果完全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的。当然,虽然运营商们也都在这个问题上面很清楚,但出于多方面的考虑,短时间内资费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几乎相当低,毕竟我国人数过多以及网友的使用习惯等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一旦资费大幅下降则必然带来诸多的连锁反应。

4.3.2 3G业务两极分化

一方面,3G手机不断打着、促销,依旧很难揽入新客户。另一方面,3G上网卡不限时不限流量的包月逐渐取消,3G上网的套餐也似乎越来越不优惠,但上网卡销售并未受到太大影响。3G业务这种一冷一热的现象值得运营商重视。

4.3.3 内容建设不足

3G的普及虽然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但相对而言,用户们在3G业务的使用率上还是很低,大部分用户还主要是使用3G的数据业务。而视频通话等业务价格偏贵,影响了人们的使用。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另外一方面,国内的运营商目前在内容开发上面还远远不足,虽然目前各家运营商都仿造苹果的路线开设了应用商店、手机阅读等业务,但对用户真正有用的应用还非常少。

4.4 4G影响距离还远

谈到发展趋势,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目前几种3G的技术演化。WCDMA的技术演化进程如下:

GSM → GPRS → EDGE → WCDMA → HSDPA → HSUPA → HSPA+ → LTE FDD TD-SCDMA的技术演化进程如下:

TD-SCDMA → TD-HSDPA → TD-HSUPA → TD-HSPA+ →LTE TDD CDMA2000的技术演化进程如下:

CDMA → CDMA1X → CDMA2000 EV-DO Rev.0 → Rev.A →LTE FDD 从以上的技术演化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联通WCDMA及电信CDMA2000分别从2G时代的GSM及CDMA逐步演化而来,而TD-SCDMA则是全新的技术。在发展的中后期,他们都将会逐步发展为4G的LTE FDD。

虽然4G标准目前已经确定,但无论从建设及发展的角度看,4G的商用距离我们还很遥远,截至现在,仍然没有4G大规模商用的具体时间表,而LTE本身也只是一个远景规划,相信最快也要在三至五年后才能逐步明朗。所以在短期内,现有的2G及3G还将是市场的主流,而3G也会继续高速发展下去。

4.5 3G行业应用初露苗头

除了3G的民用之外,行业应用在近段时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也被看作是3G在未来发展中的高盈利点。由于在技术方面3G网络比2G网络具有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多样化的应用,所以能更好的满足用户语音、视频、移动办公及数据等方面的需求。

目前三大运营商在3G的行业应用上正不断的加速发展,而拥有先天的技术优势的联通WCDMA在行业应用这一块已经占据了先机。

中国联通在下半年密集与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奇瑞、江苏金龙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多家汽车制造商将采用中国联通的汽车信息化系统,为汽车售后服务提供包括位置、远程诊断、求援等通信支持。通过迅速抢占该市场,联通已经和大多数国内汽车制造商签订合作协议。

虽然起步略晚,但近期中国电信在医疗、农业、交通、金融等各个领域抓紧布局;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也在交通、支付等领域布局,三大运营商在行业应用上都不甘与落后。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第五章 发展展望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国务院会议精神,正式将3G移动通信运营牌照发放给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家电信运营商,目前3G频段也已经正式分配。其中中国电信获得的是cdma2000制式,频段是1920-1935MHz和2110-2125MHz,其3G制式基于FDD(频分双工)模式;中国移动获得的是TD-SCDMA制式,频段是1880-1900MHz和2010-2025MHz,其3G标准基于TDD(时分双工)模式;中国联通获得的是WCDMA制式,频段是1940-1955MHz和2130-2145MHz,3G标准也基于FDD模式。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消息,相关分配方案已经正式通知三大运营商。自此,中国的移动通信正式开启了3G时代。

展望后3G时代的技术潮流,能够超越3G而实现个人通信“超级链接”的网络技术——3G长期演进技术LTE(简称LTE)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LTE解决方案是3GPP组织发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标准,由于美国高通公司在3G时代占据了技术的核心专利,LTE阵营处心积虑搞OFDM以绕开高通主要技术。与3G相比,LTE具有更高容量、更高频谱效率和低时延的特点,并完全支持与3GPP2组织的CDMA网络的互通。采用LTE技术,CDMA运营商可以融入到3GPP部署的移动网络中,获取规模化效益,支持LTE终端的全球漫游。

目前,移动无线技术的演进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WCDMA和TD-SCDMA,均从HSPA演进至HSPA+,进而到LTE;二是CDMA2000沿着EV-DO Rev.0/Rev.A/Rev.B,最终到UMB或LTE;三是802.16m的WiMAX路线。这其中LTE拥有最多的支持者。原本就运营GSM/WCDMA的英国沃达丰、日本NTT DoCoMo、西班牙电信、法国电信、美国AT&T和Verizon、中国移动等世界最主要电信运营商已经决定采用或测试LTE技术。而全世界最优秀的CDMA运营商也都在部署LTE或HSPA作为其的下一代网络:美国Verizon、Alltel,日本KDDI、韩国SK电讯和韩国电信(KTF)、澳大利亚电信(Telstra)、和记电讯(澳大利亚、越南),以及较小的加拿大贝尔和Telus、泰国CAT、新西兰电信。因此,未来在宽带无线移动技术领域,LTE将成为主流技术,并占据移动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参考文献

[1] 孙立新等编著,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12月

[2] 尤肖虎、曹淑敏、李建东,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与展望,电子学报,vol.27,1999年11月

[3] cdma2000系统总体设计规范,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总体组,2000年12月

第三代移动通信项目通过验收 篇3

本报讯 日前,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组织专家组对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承担国家移动通信产品开发与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与产品开发项目》进行了验收。

该项目于2003年启动,在移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大唐移动完成了ITU、3GPP和CCSA TD-SCDMA标准的开发与完善,提交了数百篇技术文稿,并开发出基于LCR的TD-SCDMA基站和TD-SCDMA/GSM双模终端产品样机。通过该项目所开发出的TD-SCDMA基站和终端产品,已成功地通过了信息产业部组织的Mtnet测试和产业化专项测试,各项技术和业务指标达到了TD-SCDMA标准的要求。

在项目执行期间,大唐移动累计申请60项国家专利,其中已获得授权18项,从而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该项目通过专利授权等方式积极开展与系统、终端等厂商的合作,促进了TD-SCDMA产业链的完善。

验收组专家经过认真讨论,认为该课题较好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TD-SCDMA系统和终端产品的成熟,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综)

我国改善互联网稳定性

本报讯 日前,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和美国威瑞信(Verisign)公司在京联合举行开通仪式,共同宣布正式开通在我国境内设置的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J和COM/NET顶级域名服务器镜像服务器。

域名根服务器和顶级域名服务器是互联网上最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直接关系到全球互联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国互联网作为全球互联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目前,我国互联网网络规模、用户规模居全球第二位,互联网用户数超过1.23亿。随着我国互联网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应用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境内的域名服务器发向国外域名根服务器和COM/NET顶级域名服务器的请求越来越多,既耗用大量的国际网络带宽资源,又影响用户的网络访问速度和上网体验。

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 篇4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所谓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3G网络技术,与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即1G)与第二代数字手机通信技术(即2G)相比,3G手机主要是将无线通信和国际互联网等通信技术全面结合,以此形成一种全新的移动通信系统。这种移动技术可以进行图像、音乐等媒体形式的处理,除此之外,也包含了网页浏览以及电话会议等一些商务功能。为了支持以上所述功能,无线网络务必要可以对不同数据传输的速度进行充分的支持,即无论是在室内、外还是在行车的环境下,都可以提供最少为2Mbps、384kbps与144kbps的数据传输速度。

1.1 WAP应用模型

WAP为无线应用协议,主要是在移动电话、因特网以及PDA三者之间进行了全球通信开放标准,其运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手机用户与使用无线设备的用户之前可以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享受更为先进的服务。WAP主要包含了各种协议,其主要的作用为无线通信设备接口的标准化,运行的基本原理是将网站中的基本内容进行转换,随后再应用无线网络将其传输至移动终端,保证移动终端可以利用无线网络进行Internet访问[2]。WAP代理主要进行无线通信网与因特网之间的连接,以此构成因特网络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交互,进而实现消息的编解码,把目标服务器中的基本内容转变成为可以被客户端掌握的二进制模式,以此将数据包数量与大小减少。

1.2 WAP协议和Interner协议对比

WAP协议本身是一种全球开放的统一标准,为了将显示屏、内存以及无线传输带宽等元件中存在的移动终端限制取消,WAP也优化、扩展了因特网内的Web技术[3]。除此之外,也对软件与硬件接口进行了定义,可以支持现阶段运用的多数无线设备,其中主要包含了移动电话等一些移动终端设备。WAP的基础为Http/Html架构,再通过对无线通讯特殊属性以及无线通讯网络对通讯协议进行设计。

WWW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各层均能够为上层提供服务。开发人员可以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服务的开发。利用层次化的设计方式,WAP结构也为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创造了可伸缩与扩展的发展环境[4]。各层协议栈都有定义接口,能够被上一层协议运用。其中WAP协议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1)WAE:WAE中同时结合了WWW与移动通信技术,并且主要有微型浏览器、WML等一系列功能,应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兼容环境的建立,以此为运营商与服务提供人员可以在不同无线平台中建立有效的应用程序提供便捷性。(2)WSP:WSP是一种无线会话层协议,现阶段WSP主要包含了WSP/B服务等一些协议。(3)WTP:WTP为无线事务处理协议,主要是为互联网提供事务处理服务,对无线数据网进行优化。

二、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互联网

2.1基于3G的数据传输

现阶段在无线通信中已经对高速电路交换数据进行了广泛的运用,将单个业务信道中数据的速率由9.6kb/s提升至14.4kb/s,并且将四条信道同时复用在相同的时隙内,进而将数据经营人员传送可达57.6kb/s的传输速率,同时这也是现阶段运行数据传输速率的6倍以上。但是诺基亚所研发的GPRS,能够在1载频或是8个信道中进行捆绑,将各个信道数据的传输速率提升至到14.4kb/s,为此,GPRS的最大传输效率最高可达115.2kb/s。这种数据传输方式主要运用了TDMA的语音传输方式,分组的形式主要为数据传输,同时这也代表用户一直是在线按流量计费,将服务成本迅速降低。该技术介于2G与3G之间,一般会被称作势2.3G无线通信技术,以上所属三种技术均是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不断过渡的通信技术。

2.2 3G无线接口标准与特点

早在1999年芬兰已经开会通过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所囊括的无线接口技术标准。以此也可以得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是将宽带CDMA系统作为主要系统,CDMA也就是码分多址技术,而移动通信的主要特色便是运用多址技术,多址技术即基站四周移动台所运用的基站进入与接收信号相关技术,只有移动台占领了一个信道,以此才能够进行移动通信[5]。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的互联网技术目标主要是实现全球性的移动综合业务数字网络,该网络中不仅综合了无绳、移动数据以及移动卫星等一些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功能,同时也能够提供固定电信网络的兼容服务,同时提供话音与非话音服务。

2.3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结构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中主要包含了四个功能子系统,为核心网、无线接入网、移动台以及用户识别模块四种。在这其中无线接入网主要应用了ITU基础上的五种接入标准,但是核心网则应用了将2G电路交换行水升级为高速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基本形式。第三代核心网中涵盖了移动交换网与业务服务网两种网络形式,移动交换网主要负责进行无线网与固定网之间的连接与终端移动性能功能的管理,而业务服务网则主要为移动用户提供和固定用户相同的业务与服务,例如用户可以享受到电子商务、计费以及呼叫等一系列服务。

结束语:文章中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对互联网的发展技术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通过文章中的分析,全面实现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此推动我国网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承先.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7,06:73-77。

[2]钟伟.21世纪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模式研究[J].通信技术,2008,10:218-220。

[3]曾志芳,钟亦平,张世永.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互联网[J].计算机科学,2002,03:14-15+31。

[4]刘佳,王军峰,徐越群.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解析[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65-67。

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 篇5

一、判断题(共10道小题,共100.0分)

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最后一百米”的固定无线接入解决方案,是实现移动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A;] 案: 得分: [10]

标准答

A;

案: 试题分

10.0

值: 提示:

CWTS是指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组织。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A;] 案: 得分: [10]

标准答

A;

案: 试题分

10.0

值: 提示:

1999年11月5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 TG8/1第18次会议上最终确定了三类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流标准,分别是WCDMA、cdma2000、TD-SCDMA、GSM。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B;] 案:

标准答

B;

案: 得分: [10]

试题分

10.0

值: 提示:

3G系统采用无线窄带传送技术,复杂的编译码及调制解调算法,快速功率控制,多址干扰对消,智能天线等先进的新技术。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B;] 案: 得分: [10]

标准答

B;

案: 试题分

10.0

值: 提示:

3G能提供多种业务,能适应多种环境,其中车速环境、步行环境、室内环境速率均能达到2Mbit/s。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B;] 案: 得分: [10]

标准答

B;

案: 试题分

10.0

值: 提示:

当3G开发和商用正在进行时,移动通信业界有关后IMT-2000(Beyond IMT-2000)的研究已经开始了。后IMT-2000曾被称为第四代移动通信(4G)。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A;] 案: 得分: [10]

标准答

A;

案:

试题分10.0

值: 提示: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必须都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的通信方式。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B;] 案: 得分: [10]

标准答

B;

案: 试题分

10.0

值: 提示:

采用频分双工的模式,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频段。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A;] 案: 得分: [10]

标准答

A;

案: 试题分

10.0

值: 提示:

从核心网(分组域)看,3GPP R5/R6版本迭加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可提供多媒体的业务。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A;] 案: 得分: [10] 提示:

标准答

A;

案: 试题分

10.0

值: 时分双工的特点是利用不同频率信道(即载波)的不同时隙来完成接收和发送的工作。

 正确  错误

知识点: 1 test 学生答案: [B;] 得分: [10] 提示:

标准答

案: B;

试题分

值:

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 篇6

3G是3rd Generation的缩写, 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于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 (1G) 和第二移动通信技术 (2G) 而言,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技术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 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 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it/s、384kbit/s以及144kbit/s的传输速度。2000年5月, 国际电信联盟 (ITU) 将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个无线接口标准写入3G技术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 (简称IMT-2000) , 并将这三个标准确定为3G主流标准。

2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多径衰落

这存在于所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将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 从而产生多条传播路径。不同路径的信号到达接收机时, 由于天线的位置、方向和极化不同, 使接收信号的幅度、相位起伏变化, 产生严重的衰落现象。为了保证通信质量, 不得不增加信号功率, 这就直接影响了系统的容量。

2.2 时延扩展

不同路径的信号有不同的传播时延, 当时延超过检测脉冲宽度的10%时, 脉冲间的干扰就明显存在, 从而限制了移动通信的数据速率。

2.3 多址干扰

由于3G系统采用CDMA技术, 即采用不同的扩频码字来区分用户, 这就要求各用户的扩频码具有强自相关性和弱互相关性。但实际上各用户间的互干扰不可能完全消失, 所以CDMA系统是干扰受限系统, 就是说来自本小区和邻近小区用户的干扰成了决定系统容量和性能的主要因素。多址干扰是3G系统所特有的一种干扰。

2.4 远近效应

在各移动台均以相同功率发射信号时, 基站接收到的近处移动台发射的信号功率将远大于远处移动台发射的信号功率。远近效应就是指近处大功率信号对远处小功率信号产生的很强的干扰。它也是一类多址干扰, 不过在3G系统中这种多址干扰表现十分突出。

3 国外运行商提高的经验

国外运营商经过多年摸索, 在3G市场上取得了飞速发展, 主要有以下经验可供借鉴:

3.1 利用了3G的技术优势, 推出差异化的业务, 引导行业理念。

3.2 在业务的推出上有层次、有步骤, 逐步培养了用户对3G业务的使用习惯。

3.3 推出全方位的3G业务适用于各类用户群, 从而使3G得到迅速发展。

4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影响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自从诞生以来就对现代的通信技术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使现代通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通信服务。

4.1 以国外的第三代通信运行商为例:

4.1.1 无线音乐

无线音乐服务指的通过移动通信终端和移动通信网络提供的数字音乐服务, 包括基于手机实现的彩铃、歌曲点播、铃声、歌曲下载等服务。无线音乐是移动数据业务收入来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的音乐内容、广泛的终端支持、完善的版权保护、灵活的计费方式是促进无线音乐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

4.1.2 位置服务

位置服务又称定位服务, 是由移动通信网络和卫星定位系统结合在一起提供的一种增值业务, 通过一组定位技术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或他人以及通信系统, 实现各种与位置相关的业务。目前位置业务产业链相关环节已经逐渐成熟, 相关的技术、平台以及终端性能都明显提高, 尤其是GPS技术与手机终端相结合, 使位置业务的形式更加多样。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位置业务方面开展得尤为领先。

4.1.3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 也称为手机支付, 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随着移动通信的重点从基础通信领域向生活领域的延伸, 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将逐步提速。日韩市场移动支付发展比较成熟, 手机具备了交通卡、购物卡、信用卡等多重功能。移动支付的大力发展, 需要包括终端、银行、商家、运营商等价值链各个环节的配合。

4.1.4 手机游戏

手机游戏是指运行于手机上的游戏软件。手机游戏已经成为国外运营商数据业务收入来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随着手机终端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手机游戏内容的日益丰富, 手机游戏市场将不断扩张。

4.1.5 SNS业务

SN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 专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SNS与移动终端的结合, 更加方便了用户的使用。SNS业务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下载, 用户还可以上传内容, 联络朋友, 成为3G时代最受欢迎的业务之一。国外运营商大多选择和传统的知名SNS提供商合作, 以更多地吸引用户, 保持用户的忠诚度。

4.1.6 移动广告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移动带宽资费的不断下降, 移动广告成为运营商最重要的下一个盈利增长点之一。移动广告市场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但受到用户需求、政策监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目前在移动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

4.2 以中国的第三代通信运行商为例

中国移动对3G业务进行了整体规划, 将业务分为标志业务、重点推广业务和基础类迁移业务。标志业务即只能在3G网络上实现的业务, 例如可视电话业务;重点推广类业务指在2.5G上成功应用但需要迁移的业务, 例如移动音乐、游戏等;基础类业务指在2G网络上广泛应用的业务, 例如短信等。下面就中国移动基于3G网络能够提供的标志性3G业务进行介绍。

4.2.1 可视电话

可视电话是利用电话线路实时传送语音和图像的一种通信方式。如果说普通电话是“顺风耳”的话, 可视电话就既是“顺风耳”, 又是“千里眼”了。TD-SCDMA和WCDMA都是基于电路域提供可视电话, 不需要业务平台支持。

4.2.2 多媒体彩铃

可视电话的多媒体彩铃业务是一项由被叫用户定制的业务, 基于TD-SCDMA的3G用户拨打视频电话时, 在呼叫建立前被叫振铃的过程中, 向为主叫用户提供一段绚丽、悦耳的多媒体视频或者动画来替代普通回铃音。

4.2.3 视频留言

视频留言业务是指用户通过拨打专门的接入号码或者在拨打他人电话遇忙、无人接听等情况下通过本地摄像头和录音设备进行包括视频、音频的多媒体留言的业务。被呼叫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或者手机终端收看留言。

4.2.4 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业务为移动用户提供视频会议服务, 实现多方的音频和视频通话, 并具有会议管理和控制的功能, 如创建和结束会议, 会议发言控制等。

4.2.5 手机电视

中国移动和中广传播公司共同利用CMMB技术在TD-SCDMA手机上推了手机电视业务, 可以为用户提供随时、随身的电视服务。

摘要: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在同一时间提供语音数据综合服务与移动多媒体服务。目前人们常称其为未来移动通信系统, 它彻底解决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弊端, 是目前最先进的移动通信系统。以下主要探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影响。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海东.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与新技术及标准规范实用手册[M].北京:科大电子出版社, 2005.

[2]李小文, 李贵勇等.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信令及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3]钟伟.21世纪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模式研究[J].通信技术, 2008, 41 (10) :218-220.

[4]刘芸.3G技术对我国移动通讯服务市场的影响[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7, 20 (3) :62-63.

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 篇7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码分多址,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3G业务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3 G)

3G是英文The 3rd Generatio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于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 G)和第二代G S M T D M A等数字手机(2 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二、3 G中的关键技术

IMT-2000可以使用多种技术,如码分多址技术、功率控制、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多用户检测、语音激活技术等,并充分挖掘无线信道的潜力,从而获得系统容量的大幅度增加。

1. 码分多址(C D M A)技术

码分多址属于扩频通信, 是在发送端用各不相同的、相互准正交的地址码调制其所发送的信号;在接收端利用码型的准正交性,通过地址识别从混合信号中选出相应的信号。C D M A的特点是:

(1) 网内所有用户可以使用同一载波,在频域上占有相同的带宽, 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在时域上可能占有相同的时间段。(2) 为了传送不同的信息,需要设置不同的信道。(3) 双工通信方式有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两种方式。

CDMA不同于一维多址划分FDMA和TDMA, 属于时频二维域上的划分, 三种多址技术的比较如图1所示。在3 G移动通信应用中,W C D M A系统是典型的C D M A/F D M A的混合应用,而TD-SCDMA系统是C D M A/TDMA/FDMA的混合应用。

2. 功率控制技术

在C D M A蜂窝移动通信中,所有用户在通信过程中共享同一个无线频道和时间段,所以其中任一个用户的通信信号对其他用户的通信都是一种干扰。为了获得高质量的通信和大的系统容量,就要采取功率控制,美国Qualcomm公司首先攻克了功率控制技术,功率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控制发射端的发射功率,有效地解决远近效应和边缘问题,同时还有减少小区间的多址干扰。功率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3.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是致力于空域资源的开发,是一种解决目前频谱资源缺乏,无线系统容量不足的有效途径。智能天线是基于自适应天线阵原理,利用天线阵的波束赋形产生多个独立的波束,并且自适应地调整波束方向来跟踪每一个用户,达到提高信干比SIR,增加系统容量的目的。采用智能天线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天线已成为一个最活跃的领域。

对于移动通信系统, 一般只考虑在基站使用智能天线。这主要是因为CDMA系统的上行链路是弱链路,再有基站对天线阵列的功率、体积等没有严格的限制,而移动台的尺寸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智能天线技术更适应于CDMA-TDD移动通信系统。我国自主研制的TD-SCDMA系统中使用了自适应智能天线技术。当然在CDMA-FDD的系统里也是可以采用,只不过是实现起来算法更复杂,实现更不容易。

4. 软件无线电技术

软件无线电的核心思想:构造一个具有开放性、标准化、模块化的, 将各种功能, 如工作频段、调制解调类型、数据格式、加密通用硬件平台模式、通信协议等用软件来实现, 并使宽带A/D和D/A转换器尽可能靠近天线, 以研制出具有高度灵活性、开放性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软件无线电摆脱了面向某种或几种用途的设计思想,通过模块化、标准化的通用硬件设计,把通信功能从完全依赖于硬件的状态下解放出来。

SDR是当今计算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无线电通信中应用的产物。它在我国提出的TD-SCDMA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T D-S C D M A系统的基站和终端都采用了高速数字处理器和高速A/D变换器, 处理速度高于每秒五千万次, 全部基带信号处理和变换都用软件来完成, 3 G中也用到了其他关键技术。

三、3 G移动业务种类

1.3G业务概述

3 G是一种网络承载技术,与前两代系统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在高速移动环境中支持144k b/s,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支持384 kb/s,静止状态下支持2Mb/s。

(1) 通信类业务:通常包括基础话音业务、视像业务,以及利用手机终端进行即时通信的相关业务。(2) 娱乐类业务:与现有的手机娱乐业务多半依靠文字类的短消息传递相比,3 G的娱乐类业务称得上“声色俱佳”。(3) 资讯类业务:由于3 G网络的大容量与高速率,3 G运营商所提供的资讯类业务大多摆脱了2 G时代的纯文字内容,更多地通过视频、音频来实现资讯内容的实时交互性传达。(4) 互联网业务:3G通常被认为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融合的一个典型运用。运营商在开发3 G业务时,除了延续移动通信的传统业务外,也开发了与互联网有关的业务。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 几种典型的3 G移动业务

(1) 多媒体消息。普通的S M S文本消息只能发送文字, 多媒体消息可以是文字、图片和视频片断的一种或几种形式的组合。图片明信片是一种多媒体消息,该服务用来在节假日或者庆典场合代替纸制卡片给人们以祝福;图片消息是另外一种多媒体消息,可以将自己拍下来的照片当作消息发送个朋友和家人;视频消息是一种高级的饿多媒体消息,可以将多媒体视频断片以短信的形式发送给他人。

(2) 彩铃业务。3G可提供彩铃电信增值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相关网站上从多样的商业音乐、个性化短消息、祝福语和语音广告中进行选择定制自己的铃声, 从而取代接听时单调的手机铃声。

(3) 手机定位业务。该技术可实现5~50m高精确度定位,这就意味着你从马路一边走到另一边,都能在手机上精确表现出来,同时用户可以知道附近是否有酒店、车站等其他有用的信息。3 G提供的移动定位服务包括的类型有:紧急救援、车队管理、汽车救援、货物跟踪、物流管理、基于位置信息的广告、选择性的大众广播、与位置信息相关的收费等。

(4) 可视电话。在移动环境下,通过终端提供可视电话将成为3 G中的一个重要业务。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通信的需求将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语音通信,不管语音通信的效果如何好,人们总会更倾向于面对面的交流。在宽带得以保证的3 G中,可视电话将逐步流行起来。通过终端上安装的微型摄像头或者其他分离的摄像装置(通过线揽或者红外方式连接到终端)采集通话者的图像,然后在终端上进行压缩编码并通过无线信道传送出去,在对端进行解压。在3G中,由于编码学的长足发展和IP方式的引入,基于I P方式的可视电话将进一步降低运营商的成本,促进用户更多使用可视电话进行通话。

(5) 移动银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银行也逐渐发展起来,可能成为3 G业务的一个增长点。移动银行所有客户能够获得他们银行账户的结算信息、支付账单、购买和抛售股票和其他金融投资并可以带着他们的移动电话去购物。人们经常会有另外的需要,比如借钱给朋友或亲戚。如果双方都能通过移动电话访问移动银行进行交易,那么直接把钱借给别人就没有什么困难,这种自助式的通用移动银行很可能会出现。

(6) 移动游戏。移动游戏是一项创新的业务,它是娱乐业中利润增长最快的,可能成为3 G业务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由于3 G移动手机芯片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和显示屏幕的质量越来越高,为游戏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平台。由于3 G手机的普及率将会比P C高,加上3 G网络对数据的支持比以前的网络有很大的改善,从而能够允许更多人同时进行远程游戏。

(7) 即时通(PTT, Push To Talk)。PTT又叫一键通业务,该服务使得手机终端用户能够在分组交换网络上,通过只按一个按键就进行一对一或群体即时通话。该服务采取“半双工”模式,也就是说同一时间只有一人能够讲话,从而更便于群体交流。该服务可以使用户能够在通话群中灵活地选定或者变换通话对象,从而用户可以轻易地与通话群体中的所有人或选择部分人进行P P T通话。它是一种全数字传输的VoIP技术,其完全基于SIP和IMS的设计,很好地保证了互通性、可量测性和向未来3 G的平滑过渡。

四、结束语

随着通信新技术的发展和逐步的应用,移动通信的业务形式更趋于多样化,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和精彩。

参考文献

[1]刘志宏朱毅虹:3G业务及其发展思路湖北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廖晓摈赵熙.编著: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系统技术与应用基础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94-96

[3]段琳:智能天线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5) 第3期

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 篇8

1 软件无线电技术

目前无线通信新体制、新系统和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将逐步由以硬件为主转移成以软件为主。软件无线电是通过DSP软件实现无线电功能的技术。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思想是尽可能在靠近天线的部位 (中频甚至射频) , 进行宽带A/D和D/A变换;然后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进行软件处理, 以实现尽可能多的子线通信功能。它作为一种新的通信体制, 为通信多种标准的统一建立了桥梁。它无分利用现代先进的通信与信号处理、微电了和软件等技术, 实现多媒体、多模式的通信系统无缝连接。它的最大特点是:基于同样的硬件环境, 由软件来完成不同的功能;对于系统升级和多种模式运行, 则可以自适应地完成。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多模、多频率和多用户的特点, 面对多种移动通信标准, 要在未来移动通信网络上实现多模、多频率、不间断业务能力, 软件无线电技术将发挥重大作用。例如, 基站可以承载不同的软件来适应不同的标准, 而不用改动硬件平台;基站间可以内软件算法协调, 动态地分配信道和容量, 网络负荷可自适应;移动台可以自动检测接人的信号, 以接入不同的网络, 且能适应不同的接续时间要求。

2 功率控制技术

在CDMA系统中, 功率控制被认为是所有关键技术的核心。CDMA功率控制的目的是克服远近效应, 使系统既能维持高质量通信, 又不对占用同一信道的其他用户产生个应有的干扰。功率控制分为前向功率控制和反向功率控制, 而反向功率控制又分为仅由移动台参与的开环功率控制和移动台、基站同时参与的闭环功率控制。

2.1 反向开环功率控制

CDMA系统的每一个移动台都一直在计算从基站到移动台的路径衰耗。当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很强时, 表明要么离基站很近, 要么有一个特别好的传播路径。这时移动台可降低它的发射功率, 而基站依然可以正常接收。相反, 当移动台接收到的来自基站的信号很弱时, 它就增加发射功率, 以抵消衰耗, 这就是开环功率控制。开环功率控制的反应时间既不应太慢, 也不应太快。如反应大慢, 在开机或进入阴影、拐弯效应时, 开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如果反应太快, 将会由于前向链路中的快衰落而浪费功率, 因为前向、反向衰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移动台接收的尖峰式功率很有可能是由于干扰形成的。

2.2 反向闭环功率控制

CDMA系统的前向、反向信道分别占用不同的频段, 收、发间隔为45MHz。这使得这两个频道衰减的相关性很弱。在整个测试过程中, 两个信道衰减的平均值应该相等, 但在具体某一时刻, 则很可能不等。这就需要基站根据目前所需信噪比与实际接收的信噪比之差随时命令移动台调整发射功率 (即闭环调整) 。基站目前所需的信噪比是根据初始设定的误帧率随时调整的 (即外环调整) 。

2.3 软切换时的闭环功率控制

在软切换时, 移动台同时接收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站对它的功率控制命令, 如果有上升和下降的功带控制命令, 则只执行让它功率下降的命令。

2.4 前向功率控制

前向信道总功率是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导频信道、同步信道、寻呼悟道以及所有的前向业务信道的。因为不同移动台可能处在不同的距离和不同的环境, 基站到每一个移动台的传输损耗都不一样, 因此基站必须控制发射功率, 给每个用户的前向业务信道都分配以适当的功率。这种基站视具体情况对不同业务悟道分配不同功率的方法称为前向功率控制。

前向功率控制可避免基站向距离近的移动台辐射过大的信号功率, 也可防止或减小由于移动台进入传播条件恶劣或背景干扰过大的地区而产生较大的误码率, 引起通信质量的下降。

3 多径分集接收技术

在CDMA系统中, 随参信道的衰落会严重降低通信系统的性能。如果在接收端同时获得几个不同路径的信号, 将这些信号适当合并构成总的接收信号, 则能够大大减小衰落的影响, 获得分集增益。目前常用的分集类型主要有空间分集、频率分集、角度分集、极化分集4种类型。在接收端, 只需将收到的分集信号按照一定的接收原则进行合并。常用的合并方法为:选择性合并、最大比合并和等增益合并。

3.1 选择性合并

所有的接收信号送入选择逻辑, 选择逻辑从所有接收信号中选择具有最高基带信噪比的基带信号作为输出。

3.2 最大比合并

控制各支路增益, 使它们分别与本支路的信噪比成正比, 然后再相加, 从而获得接收信号。这种方法是对M路信号进行加权, 再进行同相合并, 最大比合并的输出信噪比等于各路信噪比之和。所以, 即使各路信号都很差, 以至于没有一路信号可以被单独解调时, 最大比方法仍能合成出一个达到解调所需信噪比要求的信号。在所有已知的线性分集合并方法中, 这种方法的抗衰落性是最佳的。

3.3 等增益合并

在某些情况下, 在最大比合并中因需要产生可变的加权因子并不方便, 因而出现了等增益合并方法。这种方法也是把各支路信号进行同相处型后再相加, 只不过加权时各路的加权因子相同。这样, 接收机仍然可以利用同时接收到的各路信号, 并且接收机从大量不能够正确解调的信号中合并出一个可以正确解调的信号的概率侧目大, 其性能只比最大比合并略差, 但比选择性分集好不少。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是以提高容量需求和频谱利用率为标志的, 网络结构的规划不仅要受区域覆盖的引导, 而且必须同时考虑网络结构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更便于通信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以满足预定业务量的要求。

摘要: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是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本文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软件无线电技术、功率控制技术和多径分集接收技术三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软件无线电,功率控制

参考文献

[1]宗建华.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与关键技术及发展前景[J].电子技术应用, 2002 (3)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问题探析 篇9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防范对策

第三代移动通信, 也就是现代生活中常提及的3G网络, 这是继模拟语音和数字语音两代移动通信之后的新一代通信。相对于前两种移动通信,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功能更加强大, 不仅仅能够处理音乐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还能够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网页浏览等多种信息服务, 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必然趋势。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问题

首先,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具备了强大的功能, 能够通过无线网络等方式, 实现有效的语音和信息通信,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无线网络的密码保护比较简单, 一旦被解码, 就容易出现被窃听等问题, 导致个人重要信息外露, 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其次, 在无线范围之内, 如果存在密码共享, 在共享范围之内, 整个网络的流量就能够被任何人分析、监控甚至改变, 如果进行流量分流更改, 就会引发部分设备能够获取更多的流量, 而其它设备则获取相对较少的流量。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的防范对策

1. 加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制度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 第三代移动通信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善, 使得一些不法分子, 钻法律的孔子, 用第三代移动通信进行犯罪活动。为此, 我们需要加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设。以此来对利用第三代移动通信进行犯罪活动的不法分子进行制裁, 用法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使我们第三代移动通信能够有一个更加合法的环境, 保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 从而让人们能够放心的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2. 加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的技术研究。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黑客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一些新型的病毒也在不断出现。因此, 为了保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技术研究的人财物力的投入, 以保证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能够有着更为优秀的防御各种病毒的软件, 能够对那些过期的病毒防御软件进行升级, 以确保人们能够安全地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

3. 加强个人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代移动通信虽然能够是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因此,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 加强个人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重要的认识。我们要遵守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 文明合法地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不去浏览一些非法网站和使用一些非法软件, 这样可以避免被病毒入侵, 导致电脑崩溃, 从而避免个人信息被盗。我们要合法地利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不受利益的蒙蔽, 而去利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做一些违法违纪的事。

此外,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学习, 了解必要的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安全技术, 从而利用最新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和软件, 来预防网络病毒和木马的入侵, 从而很好地保证自己的网络信息的安全。这样才能够安全、放心的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让我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利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让他更加便利我们的生活。

三、总结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地被运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能够更及时的了解社会信息, 和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并不是那么完美,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不能完全依赖第三代移动通信, 我们需要加强自身网络技术知识的学习, 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安全的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参考文献

[1]邓娟, 蒋磊.3G网络时代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浅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06期

[2]李明辉, 林健, 夏靖波.基于3G技术的地空数据链组网建设构想[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 (下册) [C]2007年

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 篇10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 在2009年1月7日获得3G牌照之后, 就全力以赴进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3G) 的网络建设。相对2.5G (GPRS/CDMA 1X) 100kbps左右的速度, 3G能够达到384kbps的下载速度, 也因此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高速数据业务, 比如IPTV、视频通话、WLAN、彩铃、流媒体等业务, 其中SP提供的移动支付业务就是最有潜在价值的高速数据业务。

SP是 (Service Provider) 服务提供商的英文缩写, 是移动互联网APP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负责根据客户的要求开发和提供适合手机用户使用的服务。目前SP可以分成三大类:

(1) 门户型:通过门户网站来提供短信服务, 比如新浪、网易、中华网、搜狐、等几家。 (2) 专业型SP:主要是提供应景的短信来吸引客户。 (3) 专项型SP:其代表是腾讯公司, 通过在线聊天来吸引客户, 然后进行QQ衍生服务。

移动支付是指利用移动智能终端 (如i Pad、智能手机、上网本) 、通过3G移动通信系统来支付购物、享受服务等带来的电子账单的商业交易活动。移动支付可以在移动设备、自动售货机、票务机、POS机等多种移动与固定终端上实现。

2 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

在国内, 移动支付已开展的业务有:

(1) 手机钱包, 面向六大领域, 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其中也包括买保险、充值卡、买彩票、炒股、缴水电费、订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2) 手机银行。各银行的手机银行产品纷纷上线, 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理财需求。从功能上说, 银行的所有非现金类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完成, 包括查询、缴费、转账、汇款、支付、结算、外汇交易等等。

而移动支付的应用技术有:

(1) 短信 (SMS) 技术, 是移动通信里应用最广泛的服务。目前, 短信作为移动支付的手段, 可以实现诸如“手机钱包”、充值、缴费、买彩票、电影票及手机银行等功能。也是在我国比较成熟, 采用较多的移动支付技术; (2) 无线接入协议 (WAP2.0) 技术, 有利于实现电子商务所需的端到端安全性, 可以提供TLS隧道; (3) JAVA/BREW技术, 两者都是支持无线数据业务开发的技术。与无线JAVA相比, BREW是更底层的技术。但是无线JAVA是开放的, 而BREW则被高通所垄断。这一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REW的发展。目前, 联通与高通一起推BREW, 而移动则看好JAVA; (4) 近距离非接触技术, 比如RFID。在我国, NFC和SIM pass被视为目前国内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领域最有可能的两大技术标准。二者都在手机中加入了基于RFID (射频识别) 技术的芯片, 用于与支付应用时的收单设备进行近距离的实时通讯, 同SIM卡进行连接, 以实现把支付业务捆绑在持有手机的用户上。

3 移动支付业务的完善

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由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 (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 、商业机构、SIM卡供应商、手机供应商、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 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 移动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而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在国内, 移动支付业务仍然称不上热火朝天, 一是移动网络系统不完善, 目前还没有有效抵制手机病毒的防护软件的手段;二是相应的智能终端价格太高;三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安全问题, 无线数据传输过程中, 客户身份信息、信用卡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问题仍然比较多;四是目前许多开通手机钱包业务的移动运营商多采用短信、WAP等远程控制的方式完成支付, 过程繁琐, 其便利性还不如传统的货币或信用卡。

移动支付业务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⑴移动运营商要设法提高市场的认知度, 同时提高手机信号的保密性能, 并与设备制造商共同推出一些性价比高、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的智能终端;⑵完善SP公司的运营与信用评级, 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营及资金风险进行控制, 包括利用金融法等法律规范在准入资质、资金支付、保障机制、监督管理方面进行规定, 以保障网络交易支付的稳定可靠。⑶移动支付必须要有众多商家的支持, 而这就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因此, 国家必须成立相关的机构来完善各方的行为, 让大家实现共赢, 相信这样一定会得到众多商家的支持的;⑷文化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微博等新技术来培养新客户, 新的生活模式, 让大家都能够明白移动支付是便利的、是安全可靠的、操作简单的, 而且是时尚的。

总之, 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对移动通信运营商来说, 在话音业务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 移动通信与金融业务的结合, 无疑将成为发展移动增值业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如果我们能够在法律、法规、市场准入、信用评级、3G系统与智能终端完善方面进行努力, 那么移动支付必然成为一个新的产业。

参考文献

[1]朱锦茂.网上银行的发展及其主要法律问题[J].金融法苑, 2003, (3) .[1]朱锦茂.网上银行的发展及其主要法律问题[J].金融法苑, 2003, (3) .

[2]夏露.电子商务在线支付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 2001, (5) .[2]夏露.电子商务在线支付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 2001, (5) .

[3]陈媛媛.国内在线支付的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3) .[3]陈媛媛.国内在线支付的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3) .

上一篇:水电企业管理提升下一篇: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