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前提

2024-06-15

文化前提(精选十篇)

文化前提 篇1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前提,跨文化言者意义,语用语言前提,社会语用前提

一、跨文化言者意义的概念

关于意义, 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在语义层面上, 它被看作是语言文字本身固有的抽象意义, 由语言本身的词汇和语法特征来决定, 不受任何交际因素的影响。在语用层面上, 意义是依赖与情景、交际环境等因素, 并反映交际这意图的具体意义。从跨文化交际层面来看,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有各自一套说话规约或习惯, 那么一种文化中的编码信息必须在另一种文化中解码。跨文化言者意义就是指交际者在交际中, 结合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社会习俗是非标准等文化因素, 基于语义层面上的意义, 它是表达交际者交际目的的交际意义。

二、语用前提和跨文化语用前提

对前提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 这个概念引起语言学界的兴趣。语义学家把它作为一种语义关系来研究。其后, 语用学的兴起又给这个概念的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视角。语用前提概念由Robert Stalnaker于1972年提出来的, 他提出:语境利于话语的正确理解。如下例:

The cat is on the mat. (转引于May, 2001:185)

不管这句话是真是假, 其前提是存在猫和垫子。但这句话没有告诉我们其它信息如这只特殊的猫对主人意味着什么, 或者说话人说话的语境。主人可能绝望地叫喊到:“猫坐到垫子上了。”向屋子里离猫最近的人传递某种信息, 如:“快!猫要到垫子上了, 快把它赶开。”如果这句话出自于一位语言学家, 他试图把这句话作为理解前提性质的例句, 那么同样一句话的意义完全不一样。所以, 我们可以得出:语用前提和特定的语境密不可分。

什么是语用前提, 国内外很多语言学家对它都有所阐述, 有的定义很概括, 有的定义比较狭窄, 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说法。第一种认为语用前提指的是说话人对言语语境所作的设想。按照这一观点, 自然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用于交际的, 每当说话人使用一句话语时, 他总是对语境持有某些设想。第二种理解把语用前提看作是施行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第三种对语用前提的理解是把它看作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 或是说背景知识。从上述几种论述来看, 学者们对语用前提的理解还是有一个共同之处的, 即语用前提的核心是交际双方共有的或共知的知识, 即双方的背景知识。只有在这种共有知识的基础上, 说话者才会对听话者说某句话, 并肯定听话者能理解他的话, 另一方面, 也正是有了这种共有知识, 听话者才能正确理解说话者对他所说的话语。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 因此, 跨文化语用前提显然同上述的语用前提是不同的。笔者受到Jenny Tomas对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这两对概念启发, 将跨文化语用前提分为“语言语用前提”和“社交语用前提”。前者指从语言内部系统如:字、词、句、语音、语调等方面的共享知识去研究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后者指从交际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共享知识去推断跨文化言者意义。

(一) 语用语言前提和言者意义的推断。

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 言语表达离不开对字、词、句及其上下文的理解, 一旦解决了它们的模糊性与歧义性, 我们就能从抽象意义到说话者所传递的真正意义。这种言者意义不需要借助特殊的客观因素如语境等就能推导出来。

此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语音语调来推导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不同的语音语调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和话语意义如:喜怒哀乐等感情色彩, 也可以表现犹豫矛盾等心理, 也可以指警告、威胁等意思。如:

(1) 我们赢了。

(2) 我们赢了?

(3) 我们赢了!

第一句是陈述句, 它只是客观地告诉别人这个消息, 其语气比较平缓自然;第二句是疑问句, 语气向上平升, 表示向别人询问消息是否确实或半信半疑;第三句是感叹语气, 表示说话人非常高兴, 异常激动甚至在欢呼。

(二) 社会语用前提和言者意义的推断。

基南 (Edward L.Keenan) 认为:“有许多句子的言语要得到 (按原意的、符合说话者意图的) 理解则要求先满足某些文化方面的条件或情景。”因为交际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在言谈规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听话者要准确地捕捉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应分析语言又考虑文化, 从研究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 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导出语言载体所承载的全部信息。

为了说明社会语用前提和言者意义的关系, 我们用公式表示:

Ar (……) B

A是说话者的言语, B是听话者的推断, r是社会语用前提, (……) 是借助r等知识系列来进行推理的过程。如下例:

一位美国人问一位日本同事是否要他刚看完的一份英文报。

A:“Do you want this newspaper?” (你要这份报吗?)

J:“Is this yours?” (这是你的吗?)

A:“Yes, do you like to have it?” (是啊, 你要吗?)

J:“Have you finished reading it?” (你看完了吗?)

A:“Yes, do you want it?” (看完了, 你到底要不要?)

在上述例子当中, 日本人的推导含义的过程必然如下:接收话语信息——根据即时情景知识 (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 预设意图 (回答是或否) ——调入其社会语用前提 (面子心理:日本同事虽然想要, 但是觉得马上给予肯定回答有些不好意思, 所以首先婉转地询问一下, 若对方已看完, 又不想保留, 自己再要, 其实已知对方已看完, 并不想保留, 但是免得对方认为自己“来者不拒”) ——所以没有直接的回答对方的问题。这里要指出的是日本人表示否定意见的方式常常非常间接, 他们常用像“Do you think so?”这样的文句来表示反对, 以至于非日本本族文化的人难以辨认他们究竟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自己的观点。

从上述推导过程可以看出:社会语用前提是理解跨文化交际言者意义的基础, 离开了这一前提, 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不了解语言所负载的这种文化信息, 有效交际势必受阻。

三、总结

当今世界,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要想促进相互理解和信赖, 就得首先学会理解别人的言语行为。这不仅是语言的交流, 也是文化的理解、文化的沟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应该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注意文化之间的雷同和差异, 通过学习了解别国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 并在交际中保持良好主观心态, 充分享受跨文化交际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和乐趣!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澍心.话语、意图和语境[J].云梦学刊, 2006 (5) .

[3]王福祥, 吴汉樱.文化与语言[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企业文化的五个前提 篇2

有哪些基本共识呢?这里权且列出五个前提性的内容:

第一,企业文化是一项深浅自悟的内容。文化有如读书,深者读之愈觉其深,浅者读之愈觉其浅。现实中大家对于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意义、方法、路径等的认识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理论界如此,咨询界如此,企业界亦如此,这本身是一种正常现象。对于咨询机构而言,如果客户属于“深者”,咨询往往难以提供相应的价值服务;如果客户属于“浅者”,咨询又往往难以得到客户的认同和认可。

第二,不求基业长青,勿谈企业文化。这种说法可能有些极端,核心目的在于阐明企业文化与基业长青的内在逻辑关联,当然这里的“基业长青”是指理念信仰和价值诉求层面。如果一间企业、如果一间企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不是为了致力建立一家长久的、伟大的组织,而仅仅是为了赚一把钱的话,谈文化有何意义呢?这个时候所谓的“文化”不过成了一种装点门面的幌子和统驭员工的工具,而客观上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企业领导人比比皆是,借“文化”之名行“投机”之实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我们的现实,也是我们的悲哀。

第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假设和选择。假设什么,就会 选择什么。如果你假设物质力量大于精神力量,现实利益大于理想追求,你就不会相信什么基业长青之类的说法;如果你假设这个世界需要的是投机取巧而不是规范和理性,你就不会选择万科那样的道路;如果你假设人性恶而不是人性善,你讲在口上挂上墙上的以人为本等等就不过是一种幌子和工具;等等,

常常有人喜欢对企业文化进行正误判断或优劣区分,在我看来文化本身没有正误之分,没有优劣之别,本质上反映的不过是不同企业的情景假设和价值选择而已。

第四,文化确立一定是一个强势过程。价值观的确立是何其之难,不经过心灵的艰难砺炼,不经过非常的甚至是生死危机面前的痛苦选择,就像现在许多企业那样整出一套花里胡哨的东西摆给人看讲给人听自欺欺人,这样的文化有何生命力?记得以前在一篇博客中谈到过阿里巴巴的例子,更为知名是GE的做法,价值观与业绩作为评价GE上至CEO下至普通员工的两个核心维度,而价值观在其中又扮演着决定员工生杀大权的唯一角色。任何一家企业的文化一定有人认同有人不认同,有人适应有人不适应,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很大意义上就是通过强势的选择和淘汰机制将合适的人留下来,将不合适的人剔除出去。

文化前提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改教学 人文化

一、新课改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之前语文课堂更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包括字词识记、段落大意、作文技巧等,故语文课常常死气沉沉,没有生气。而语文课堂应该是活泼的、新鲜的、充满活力的、最具感染力的。新课改的课堂恰恰弥补了这个缺憾,它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新课改的高中语文课改教学更具人文精神,更重视学生得参与过程及方法指引,更加开放和有创新意识。学生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在自由的天空飞翔!

二、新课改要注重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 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 。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三、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只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文章),潛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精神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世界的感悟。语文的这些特质要求教师在高中语文课改教学中不能做“中转站”、“转运站”,而必须做到“披文入情”。首先,语文教师要透过课文里那些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者;进而,要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精心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一张一弛去放去收。“教育就是唤醒”,要坚信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高中语文课改教学,不仅要传诗情文意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评价自我情感的条件。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感悟、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和被动者,而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师生只有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更有利于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必定没有活力,而没有活力的课堂就必定无法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必定无法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高中语文课改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四、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 ;《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高中语文课改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 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也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小结

文化前提 篇4

四大名著作为一座深受影视制作者青睐的文学富矿, 曾经多次地被国外传播者改编成影视文化作品。对四大名著的异邦改造, 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是我国的优秀文化本身固有着这样一种因素, 能够反映人类共同的心理倾向和情感需求。我们可以用一种坦然的、大度的心态对待海外对中华文化一些内容的改编。而进行改造时, 也需要预设一定的文化前提, 遵循一定的文化要求, 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大胆创新改编,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原著、尊重原著, 并且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文化间的差异。伴随着经济贸易的全球化, 各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也日趋频繁, 文化全球化有可能产生如亨廷顿所说的文化与文明间的冲突, 但它同时也可能产生文化的融合与共存, 出现一种文化共识, 一种人类所共同推崇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趣味。而在跨文化传播时,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 而尊重他者的文化与差异, 在当今跨文化语境传播中存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 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态度。法国著名社会活动家米歇尔·苏盖在其著作《他者的智慧》中提出, 差异只要是可辨别的, 都不会妨碍对话——不仅可以对话, 还能带来有益的结果, 关键是我们要有一种“他者的智慧”。而所谓他者的智慧, 米歇尔·苏盖认为不是对他者知识优越性的承认, 而是一种态度:“当我意识到他者的相异性, 将他者视为异于我的人, 当我完全接受其相异之处的时候, 我表现出的是一种他者的智慧。” (1) 而在个体的实践中, 他者的智慧则表现在“当我拒绝将他变成和我一样的人, 将他限制在我的语境中, 当我试图不再将他纳入自己的范畴之中, 吞食他, 并将自己的节奏和做法强加于他的时候, 我表现出的是一种他者的智慧。当我懂得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互相支持, 共同努力, 当我明白自己无法享用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的时候, 我表现出的是一种他者的智慧。” (2) 从这一角度来说, 对于中国四大名著的改编, 国外的传播者有的做到了尊重原著, 在利用并分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经验的同时, 从中探寻出具有普遍意义, 能被彼此都接受的艺术形式与内涵, 在相异性中寻找相似性, 寻求文化间的共同价值, 加以发挥改造, 产生了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改造后的作品中有很多象征着中国文化的符号呈现, 分散在从服饰、场景、道具到对话情节安排的各个方面。如朝鲜版歌剧《红楼梦》, 用朝鲜语将《红楼梦》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出来, 具有超乎想象的艺术美。这台《红楼梦》歌剧做到了对原著的尊重, 也认识到了文化间差异, 在故事情节上成功地再现了传统文本的内容, 而在音乐创作上则表现出颇似朝鲜民歌《阿里郎》和《道拉基》的味道, 旋律流畅、情绪饱满, 富于画面感。而有些异邦改造后的文本则将原著变得面目全非, 虽然宣称是对四大名著的改编, 但只是徒有表面形式, 而根本没有尊重原著, 忽视了原名著读者对新文本的期待。这种牵强附会的改造做法不仅是对中国文化与差异的不理解与不尊重, 也会对传播效果带来危害。因为对于一些熟悉了解四大名著的人来说, 在未见到改编后的文本之前就预先期待它们, 主要是出于对名著及其与后来文本之间联系的信任。如果这种完全不尊重名著的变异文本多次出现, 而人们的期待多次得不到满足, 那么他们会对这种宣称“改编”的文本与名著间的关系产生怀疑, 并由此再也不信任类似的文本。例如, 2001年《西游记》被美国NBC电视台改编、拍摄, 在此片中人们熟悉的唐僧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美国人尼克, 卷入到一场拯救吴承恩和他的原著《西游记》的大战中。而观音则变身为美国版的摩登女郎, 不再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赋予的特定形象出现, 而且她以一个现代人的姿态谈起了恋爱。这种刻意的改动在片中随处可见, 如在猪八戒和孙悟空等人的对白中, 经常出现典型的美式幽默对白, 不停有“咖啡”“法庭”等现代词汇冒出来, 似乎是达到了营造喜剧效果的目的, 但这种改编却让中国观众难以接受。

其次, 异邦改造要遵循的文化前提是承认并发挥在文化传播中科技的力量。人类从远古发展至今, 每一次的突破与飞跃都依靠着技术的进步。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 技术延伸了人的各种功能, 如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一样。科技凭着强大的渗透力, 正一路高歌引导着人类在各个方面建构着世界。如此全方位的渗透, 文化也不能置身于技术化的浪潮之外。技术对于文化的介入可以说是跨文化传播中一个重要表征, 技术作为全新的文化、审美手段, 进而改变了文化、审美本身, 导致了人类文化的对象、范围、形态的扩展。 (3) 中国传统的文字版本的四大名著虽然在海外流传的时间非常久远, 然而许多国外的读者对于它们的了解, 恐怕主要是观看根据原著改编成的电影和电视剧。一方面由于四大名著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国外读者对此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是先进的技术包装下的新文本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视觉的冲击力与形象性远比白纸黑字来得轻松自在, 像电影《功夫之王》《三国之见龙卸甲》, 日本、韩国的三国网游、漫画等, 尽管它们在一些文化精英们看来可能不是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但是它们带给人的视觉刺激与娱乐享受恰恰将技术的魔力发挥到了极至, 将国外的读者带进了时空隧道, 带到了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 而对于国内的人们来说则是带着原有对四大名著故事的了解踏上了重温经典的浪漫之旅。而相比之下, 一些不适应技术发展的文化却受到冷遇, 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如传统的京剧、豫剧等, 因为技术对传统剧目几乎是无能为力的, 充其量不过是它们的简单录制, 无法深度参与。 (4) 所以说, 国外传播者对四大名著的改造, 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 加入科技的力量, 可以更好地表现原著, 也可以更容易赢得本土及中国人的欢迎, 在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收获更好的经济利益。

对四大名著的异邦改造, 我们要看到其背后蕴含着的深刻文化意义, 那就是人类走向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时关于全球文化理应达成一种共识, 各民族中的优秀文化传统不应该被限制在特定地域, 而应成为可以世界共享的文化、审美成果, 真正实现文化的全球化。

摘要: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跨文化传播越来越频繁, 多次被国外的传播者改编成各种影视文化作品, 对四大名著的异邦改造必须遵循一定的文化前提, 那就是首先要了解原著、尊重原著, 在此基础上承认并发挥文化传播中科技的力量。

关键词:四大名著,异邦改造,文化前提

注释

1乐黛云.跨文化对话 (24辑)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50.

2乐黛云.跨文化对话 (24辑)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51-52.

3潘知常, 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120-125.

文化前提 篇5

关键词: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内容:

胡总书记曾说过,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在这个文化大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应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努力。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要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二、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

简单而言,公共文化活动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利而主办的,公共文化权利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终极目标,也就是说,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以人民群众、以实现公众的文化权利为第一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我们却往往背道而驰。我们的公共文化活动,有许多的是为了上级所布置的某项工作任务,或者为了配合某些经济的或者其他的什么活动。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证全体民众享受到基本的精神文化产品(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保证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是对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的基本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就是要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除生存权外的基本的文化权利,实现其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英语交际的前提 篇6

1.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交际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交际环境,围绕所学语言内容和知识进行具有交际性特征的语言实践活动。它虽不是完全自然的交际性活动,但与机械的语言操练相比,更贴近生活、真实自然。例如在教授对话时:- Who’ s that boy?- Which boy?- The boy in the blue coat.- That’ s Li lei.教者用这个对话做Play the guessing game. Ask:Who’ s that girl / man / woman? Which girl / man 。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交流

2.坚持让学生用英语做值日生汇报。为了训练培养学生在公开场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我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让两位学生用英语做值日生报告。初一时,因为所摄取的语言信息量少,值日报告内容只限于出勤、天气、日期之类的事。例如:Who’ s on duty today? Are we all here today?Who’ s not here today?What’ s the date today?What day is today?What’ s the 前天前恬材并与其同步进行,请别人回答,我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承前启后的相关内容进行活动,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把Duty report引申到Free talk,如为了引出动词"have"的用法,在值日报告中先复习"There be"句型: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our class? There are sixty.Is there an eraser in your pencil-box? --Yes, there is.然后再引出"have"句型。Do you have an eraser? --Yes, I do.Does he have an eraser? --No, he doesn’ t.利用课前5分钟,学生通过Duty report: Say me, Say you, Say the weather, Say sth等话题,将身边的人和事讲给同学们听,使他们在理解和被理解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通过Free talk,用英语提问,为每个学生提供在众人面前说英语的机会,学生愿意听,乐于说,其乐融融。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效果极佳。

3.适时就交际的过程给予真实的评价。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代,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初学者开口说英语,既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又害怕出错而羞于尝试。这时,教师的及时肯定和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在圆满完成任务以后,教师可以翘起大拇指惊喜地叫一声:Very good! / Wonderful! /Excellent! / You’ re really clever.等等,这些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教师的肯定和鼓励给予学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深切的期望,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课堂交际更加活跃、真实、自然。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学中,口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前提,是新世纪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勇于挑起世界赋予我们的重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亦非一日之功,为了能让每个学生说好英语,教师应注重自身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的提高,从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

文化前提 篇7

一、历史名镇所成立的背景

自2003年开始,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和保护工作开始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截止目前, 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已连续公布四批25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历史风貌;2006年国家拨付9.8亿元用于十一五期间名城名镇名村基础设施改造和历史环境的整治, 2008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促进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步入法制化轨道。

但同时,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和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 随着经济社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很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没能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致使极具价值的镇村历史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另一方面, 历史镇村大多都是历史悠久的聚落, 各方面基础设施都有着简陋、老化的问题, 消防设施的匮乏致使灾情隐患众多, 群众要求改善居住生活环境的愿望日益迫切。目前各地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不少古城镇、古村落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保护, 致使历史环境和风貌受到很大程度地破坏。

二、历史名镇所发展定位

历史文化名镇研究所作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院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门机构, 主要是基于城乡规划的平台, 开展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工作, 向上拓展至历史文化名城, 向下延伸至历史文化名村, 以期在我国文化遗产研究和城乡规划领域取得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

三、历史名镇所业务范围

历史文化名镇研究所将基于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承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保护政策和技术标准研究, 保护技术服务, 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承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保护规划技术审查、保护技术培训以及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评选及技术研究等工作。其中, 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政策研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技术标准研究;承办住房城乡建设部、文物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承办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技术审查;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技术服务及教育培训;承办住房城乡建设部、文物局交办的有关保护工作等方面。其他方面也包括:县 (市) 域和镇、乡、村规划研究;县城镇、独立建制镇、乡、村庄的建设研究;城镇总体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镇、乡、村的规划编制;旅游规划的研究与编制等。

四、未来展望

爱——教育的前提 篇8

纵观历史, 古今中外许多大教育家、大思想家都对教育爱的重要性进行过阐述。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的前提。”说明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 教育工作者最需要有爱心。在中国, 从三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仁爱”、墨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墨子的“兼爱”, 到近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思想都说明了爱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无形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展现教育的魅力。同时, 这种力量是无形的, 却也是意义重大的。“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对其所教授知识的兴趣,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个老师对学生付出了多少爱。

师爱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 而是在实际行动、言传身教中转化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点滴渗透, 沁人心脾, 感染人心、鼓舞斗志、感染人于无形之中。那么师爱到底是什么?师爱是信任、是尊重、是关怀、是严格要求、是理解、是宽容、是身体力行、是言传身教……师爱应该平等地给予每一个学生, 不分贫富、美丑、成绩等等。师爱给予优秀生, 是锦上添花, 这部分学生成绩很好, 但不意味着他们十全十美, 优秀学生也是瑕瑜互见的, 老师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 又要看到他们的不足。老师要爱他们的优点, 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改正不足, 促进其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师爱普照中等生, 是关心备至, 这部分学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小群体, 平时默默无闻, 其实心思敏感, 老师的爱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场及时雨, 能滋润他们的内心, 打开心扉, 积极争取进步;师爱惠及后进生, 是雪中送炭, 暖人心扉, 这一部分学生往往是学习习惯不好, 缺点较多, 所以我们要拿着放大镜去寻找优点、放大优点, 培养其学习兴趣, 抓住契机, 促使其转变。师爱形式是多样的, 目的却是专一的, 它渗透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那么, 如何让爱充满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呢?

首先, 微笑是最美好的容颜、是最锋利的武器, 它能够打动一切冰冷的内心, 能够划开浓重的雾霾找到阳光。讲课时、给学生讲题时、与学生谈心时……把微笑时常挂在脸上, 学生会如沐春风, 对老师倍加信赖。老师的工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青年学生总会以自己的偶像作为模仿对象。由于他们在学校待的时间最长, 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就成为他们最为关注的一个群体。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老师言行要一致、举止要端庄, 要有良好的品格, 保持教师行业特有的清高廉洁, 不受当今社会上很多负面东西的影响, 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最后,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爱学生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 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习惯、兴趣、爱好等等。要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 以诚相待, 让爱充满我们的内心。对待学生不能简单粗暴、不能讽刺挖苦。老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赞美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对自己的爱。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篇9

在阅读的基础上再进行写作教学的训练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写作的关键在于文章的谋篇布局与修改。

1. 作文成功的关键———谋篇布局

作品是作者感情流淌于笔端的产物。它是作者思想的浓缩精华, 可见一篇文章的好与否关键取决于谋篇布局。那么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这已经构成作文教学的“围城”, 制约着作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何引领学生冲出作文谋篇布局训练的“围城”呢?

首先, 切题要准确。当前考试对作文的要求一般为命题作文 (包括直接命题、半命题) 、材料作文 (材料拟题、话题) 这两类。学生应当认真看材料, 仔细读要求。看作文是属于哪一种情况。做到审题无误, 入题准确。其次, 立意要新颖深刻。所谓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篇文章的好与否, 立意起了绝对的作用。怎样的立意才算好呢———新颖、深刻。第三, 材料选取“新”。在写作时如果选取的材料是别人写过的, 或者说是年代久远的, 那么写出来的内容就是老生常谈。所以说一篇好作文, 一定有新材料, 因为材料出新, 才能看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思维观。第四, 文章语言要“美”。这里的美并非仅指辞藻的华丽, 而是指语言的运用形象、生动、准确、简练。第五, 文章结构要“巧”。一篇文章的好坏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其结构的设计是否巧妙。其表现为:文章的体式要新, 如标题式、书信式、问答式、日记式、辩论式;又如总体结构要明显如:开篇点题、过渡自然, 首尾呼应等。这样就使文章的结构五彩斑斓, 夺人眼球。第六, 要彰显文章的亮点。亮点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如:醒目的标题、精彩的开头、文采飞扬句段、诗词名句的引用等, 这样就会让读者特别是阅卷者发现文章的闪光点, 就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作用。

2. 修改———作文成功的保障

“一篇好的作文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形象的写出了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当前, 学生的写作, 很大一部分同学没有注重对文章的修改, 这也是制约作文写作教学整体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做好学生作文的修改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初期可以利用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修改。

最好四人一组较宜。讲清修改要求:看同学的作文是否有错别字, 用笔在该字下面画出横线, 并在评语栏处作上相应的符号以便同学订正;看同学的作文是否有病句, 并加以改正;看同学作文标点的运用是否有问题, 用笔划出, 并改正;看同学作文的中心是否明确, 选材是否新颖;还可以对该文章较突出的写作特色如:修辞方面、引经据典方面、语言方面、文章的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

按照如上要求, 把小组内其他三篇作文再进行阅读修改, 并做好评语和打等级的工作;小组内都评阅完毕后, 在组长的组织下, 进行小组内讨论, 归纳。各小组推荐1-2篇优秀作文, 并选派组员对该作文内容、评语及等级进行朗读, 全班同学进行赏析。

幸运的前提:改变自我 篇10

一天, 这位年轻人来到了一座寺庙, 拜见住持。 寒暄之后, 他便滔滔不绝地向老和尚介绍起投保的好处来。 老和尚很有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 然后平静地说:“你的介绍丝毫没有引起我投保的兴趣。 ”

年轻人愣住了。 老和尚接着又说:“人与人之间, 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 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 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 将来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 ”最后, 老和尚语重心长地说:“小伙子, 先努力改造自己吧! ”

从寺庙里出来, 年轻人一路思索着老和尚的话, 若有所悟。 接下来, 他组织了专门针对自己的“批评会”, 每月举行一次, 每次请五个同事或投保客户吃饭。为此, 他甚至不惜把衣物送去典当, 目的只为让他们指出自己的缺点。

每一次“批评会”后, 他都有一种被剥了一层皮的感觉。 他把自己身上那一层又一层的劣根性一点点剥落下来。随着劣根性的消除, 他感觉到了自己在逐渐进步、 完善和成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化前提】相关文章:

前提条件05-10

扣工资前提05-03

付款前提合同06-14

课前提示05-04

制订的前提06-09

低碳环保前提05-18

爱情是婚姻的前提06-22

乐学是学好的前提07-09

践行三严三实的前提08-17

备课——有效教学的前提09-11

上一篇:潜在责任下一篇:氢气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