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提示

2024-05-04

课前提示(精选三篇)

课前提示 篇1

一、借力课前提示, 帮助学生理读

所谓理读, 就是通过阅读, 梳理文本中的精髓部分, 对文本重点进行整体把握。在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前提示中, 教材编者已经采用了最简洁的文字, 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键情节、思想主题等基本的要素, 教师可以以此进行教学引导, 帮助学生理读课文。

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课文《孙权劝学》这一内容时, 课前提示语中提到了文本的语言形式为“简练生动, 尤其是人物对话”, 也提到了人物形象“孙权善于劝学、吕蒙才略长进”, 由此, 学生根据以上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读, 将学习重点分为三个方面:其一, 要通过文中的对话描写, 学习以对话方式写人叙事的写作方法;其二, 要通过文中的人物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 体会对孙权、吕蒙、鲁肃三个人物的微型描写;其三, 要通过品读文本的语言风格, 把握字简义丰、质朴生动的写作特点。

通过课前提示的内容, 学生确立了这三项重要的学习任务, 由此体会到对话在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上所具有的作用, 领悟到文言文质朴生动的文风, 由此从这篇课文中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 而且内化于心, 对写作技巧也有了相应的提升。

以上环节, 教师借力课前提示, 让学生理读文本中的精髓部分, 确立学习任务, 有效把握文本, 实现了阅读课堂的教学实效。

二、借力课前提示, 带领学生概读

概读是提高学生理解力的一个重要阅读方式, 具体表现在对文本信息的宏观把握和整体感悟上。在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前提示中, 已经对文本有了纲举目张的宏观提示, 有助于教师将此作为抓手, 引领学生进行概读。

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教材《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 提示语中就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概要提示:智多星吴用巧妙设计, 杨志费尽心机。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斗智斗谋, 结果如何呢?通过这个课前提示, 学生能够对文本情节有一个概读:杨志如何护送生辰纲?吴用如何设计的妙计?如何智取生辰纲?这一明一暗的两条线, 如何交织在一起?通过概读, 学生对杨志这个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精明警惕, 机关算尽;吴用等人则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生辰纲明押暗夺, 实际上代表了腐朽的封建势力的瓦解。

以上环节, 教师借助课前提示语, 让学生循着脉络进行概读, 对课文的故事情节不但能够宏观把控, 而且为下一步深入品读细节部分, 做好了铺垫, 有效提升了阅读的实效性。

三、借力课前提示, 引导学生探读

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学生探读的过程, 也是教师带领学生突破难点, 攻克文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教师借力课前提示, 可以让学生找准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 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课堂探读。

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小石潭记》时, 根据教材的课前提示:柳宗元贬官后, 内心郁闷愤懑, 常探访山水。学生在学习这篇文言文时, 探究的重点和难点, 就在于如何理解柳宗元的内心情感, 从这个提示语中, 学生可以探读到这篇文言文的写作背景, 正是柳宗元在文中体现出来的“由乐到凄”的转变过程, 从而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古代仁人之心的深刻内涵所在。根据这一提示语, 我布置了拓展性的探究任务, 让学生继续进行资源拓展, 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找出相似的一篇进行解读, 把握山水游记的特点, 体会柳宗元的内心波澜, 由此深入理解柳宗元的思想, 让学生对柳宗元的整体创作背景和文本中的情感脉络有了透彻的感知。

以上环节, 教师借助课前提示, 让学生探读文本, 解读文本的情感和思想脉络, 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巧用课前提示,提高教学效率 篇2

关键词:课前提示 教学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较大变化,典型之一就是每节内容前面的“课前提示”。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课前提示真的不容忽视,巧妙利用,可以使课前提示展现出神奇的力量,从而使历史教学更加有效。那么,如何巧用课前提示呢?

一、用作学生自学的阅读提纲。

对学生来说,打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精炼生动又富于启发性的课前提示,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学生可在其引领下一步步进入历史知识的王国。“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军机处”两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的提示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两目的基础之上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深入思索。“清朝的边疆政策”一目意在使学生明白虽然明清强化皇权的措施弊大于利,但是这一时期并非漆黑一片,清朝的边疆政策就很成功,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这样学生依据课前提示,一步一步地去探寻历史的真相,就会了解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

二、用作教学提纲。

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本线索,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提示中的“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指出了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途径与特点------新变化。“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指出了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这样本节的 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即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途径、特点、影响,通过课前提示清楚地揭示出来,教师可作为授课的提纲。

三、用作导语。

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如同戏剧中的“序幕”,好的导语能立即抓住学生 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编拟了许 多富有启发性的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对知识的关切与渴望。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的课前提 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这样的课前提示简直就是准备好的悬念导入,一串长长的问号马上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类似的课前提示几乎每课都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适时采用。

四、抓住重点、难点。

大部分课前提示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而归纳出的总结性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如“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就是本课的重点,“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要向学生着重讲清楚明清两朝为何要空前地强化皇权?采取了哪些较为极端的方法?要让学生着重掌握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雍正帝设军机处、军机处工作的方式及清朝的密折制这些基本知识,要让学生认识到明清是我国专制时代的晚期,其所采取的强化皇权的措施是前朝基础上的深化。交待清上述知识,学生对本节的重点也就掌握了。对难点“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措施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产生的影响已经是弊大于利,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外交等发面概括。

五、用作课堂提问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习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教学活动带有鲜明的问题性,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前提示大多是结论性语言,而论从史出是历史学基本原则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课前提示因势利导,通过抓关键词的过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前两课学生刚学过从秦朝到元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规律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而教授第四课时,利用課前提示的“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这样的结论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探求和思考,当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皇权的强化达到了顶峰,随即又提出:“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必将会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在讲授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之后,教师可利用提示中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有没有利?利大还是弊大?继续启发学生的思维。总之教师可利用课前提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把握时机,一个一个提出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六、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中的不少课前提示注重每一个时期的特征,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化和升华了教材内容。通过“明清加强君主专制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的课前提示,引导学生感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即有利有弊且弊大于利。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发展地看待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也会对历史人物的功过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的能力。

七、用作课后小结的依据。

结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不可忽视的最后环节。好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结尾的方式很多,依据课前提示可进行概括式结尾。在讲授完本课后,可按照课前提示指出:明清时期,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帝王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非常措施使得皇权的强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虽对己有利但实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在世界局势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我国却因上层建筑未能与时俱进而落后于西方,从而注定了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悲壮。

课前提示 篇3

1. 可作为导语。

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有如戏剧中的“序幕”, 一开始就能立即抓住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新教材的课前提示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点, 精心编拟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 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而且它的问题是紧跟着前面一课的内容而设的, 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体系。如《辛亥革命》一课的课前提示:“《辛丑条约》签订后, 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 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 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这样的课前提示简直就是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 类似这样的课前提示几乎每课都有,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2. 指出了重点、难点。

大部分课前提示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如“《辛丑条约》签订后, 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 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 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讲的就是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进程, 就是本课的重点, 而“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 要向学生着重讲清义和团运动失败后, 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内外交困, 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了兴中会等革命团体, 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在同盟会的领导下, 革命党人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 革命党人又在武昌发动了起义, 起义胜利后, 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交待清上述知识后, 学生对本节的重点也就掌握了。对难点“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教师首先问:“中国封建社会最核心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在何时被推翻?”学生回答后, 再问:“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又有人说它失败了, 这两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后, 再讨论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以认识革命的必然性和曲折性;体会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 认识它对国家的推动和影响。从而掌握本课的难点。

3. 可作为教学提纲。

新课程的课前提示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它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 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如提示中的“《辛丑条约》签订后, 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 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 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这段话, 这就讲出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结果。“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则提出了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这样, 本课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及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历史意义等, 都通过课前提示清楚地揭示出来了, 教师可将之作为授课的提纲。

4. 可作为课堂提问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和解决问题是紧密联系的, 未知的世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学生接触到某些新的不大理解的知识时, 便会产生思维。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 所以教学活动带有鲜明的问题性, 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前提示大多是提出一系列生动有趣的问题, 这就非常便于教师利用课前提示中的问题因势利导, 通过释题的过程, 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前一课学生刚学过“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道了中华民族正在最危险的关头, 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而教授第十六课时, 利用课前提示的“《辛丑条约》签订后, 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 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 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这样的语言必然会引起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思考, 然后教师随即提出:“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必将激起学生很大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展示本小组的讨论成果,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如下正确结论: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看, 革命取得了胜利, 这些也是它的意义所在。总之, 教师可利用课前提示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恰当地把握时机, 一个一个地提出来, 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5. 可作为指导学生自学的阅读提纲。

对学生来说, 一打开课本, 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精炼生动、又富于启发性的课前提示, 一开始就把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了。学生可带着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步步进入历史知识的王国。“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 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清末民主革命风潮”和“武昌起义”两目, “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则可引导学生阅读“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这一目, 就这样, 学生依据课前提示中的问题, 一个一个地去寻觅答案, 就会了解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

6. 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中的不少课前提示都注重每一个时期的特征,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深化和升华了教材内容。革命党人终于推翻两千多年的帝制的课前提示, 培养学生树立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失去了历史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结合课前提示中的问题“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 对历史事件实事求是地评价的能力。

7. 可作为课后小结的依据。

结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是不可忽视的最后环节。好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 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结尾的方式很多, 依据课前提示可进行概括式结尾。在讲授完本课后, 可按照课前提示进行归纳、概括、总结, 并指出:在中华民族受到空前危机的时候, 在清政府内外交困的情况下, 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看, 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但从它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看, 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

总之, 新课程的课前提示有利于教和学,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提示的功能,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摘要:课前提示是学生最先看到的新课内容, 怎样才能发挥课前提示的最大作用呢?教师怎样利用这个提示进行授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七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课前提示

参考文献

[1]赵世瑜, 等.历史必修 (1) 政治文明历程[M].长沙:岳麓书社, 2004.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课前提示】相关文章:

微课调皮的提示语05-14

“活用”提示语 微课教学实录06-26

上一篇:伦敦的双重生活下一篇:建设新农村文化自觉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