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观念变化的就业

2024-06-09

大学生观念变化的就业(精选十篇)

大学生观念变化的就业 篇1

一、调查和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性难题, 涉及千家万户, 如果解决不好, 将对社会良性运转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既是维护广大高校毕业生切身利益的必然之举, 更是保障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当今的严峻就业形势下, 高等教育工作者如何及时掌握就业信息, 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态势, 引导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是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因此, 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变化, 对我们有的放矢地推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 地域与就业分析。

从区域角度看, 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多, 吸引力相对较强, 仍是毕业生争相涌入的热门城市。而中西部省区和中小城市尽管也有很大的人才缺口, 但由于条件相对艰苦、发展前途受限等因素影响, 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在初次择业时就定位于此类地区。因此, 大量需要毕业生补给的地区, 往往招不到所需人才, 形成了“有地方没人去, 有人没地方去”的就业怪圈。

2. 人口与就业分析。

总体看, 1999年全国招收160万大学新生, 大学入学率为48%。经过12年的扩招政策, 2010年657万人考入大学, 入学率上升为69.4%。到2014年, 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27万人规模, 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 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 毕业生就业观念亟需进一步转变 (图1) 。

实际看, 虽然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原因, 从2009年开始到今后一个时期, 适龄高中毕业生人数逐步小幅下降。但依据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看,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增加, 加之前些年就业率不高造成的潜在就业人群累积影响, 可预见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

3. 学历与就业分析。

从学历方面看, 高学历毕业生似乎应该更具就业优势, 但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 高学历不一定等于高就业率。从毕业生实际就业率看, 专科生由于工作期望务实, 反而成为就业大战中的赢家。同样, 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不一定弱于传统强校。以我市唐山学院为例,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市属综合性院校, 虽然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 但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 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计3809人, 截至2014年9月, 已就业人数3528人, 总体就业率92%。其中, 协议就业1851人, 占48%;升学495人, 占13%;其他形式就业1182人, 占31%。这使得在高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院校为生源问题而苦寻对策的新形势下, 确保了学院入学提档线和入学人数得以逐年同步提升。简言之, 就业率就是唐山学院的“金字招牌”。

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背后, 是一系列扎实工作和优异数据给予的有力支撑。多年来, 唐山学院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实践培养、招聘安排等方面, 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 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收到良好效果。2014年, 学院各系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 新增机械、电子、商贸等就业基地18家;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服务校园行”专题讲座、组织SYB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及活动, 取得了良好效果。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 92%认为该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 知识结构合理, 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85%认为该院毕业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等职业素质优秀;83%认为该院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

1.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既有条件为基础, 确立发展方向, 提供奋斗的方法和步骤。这可以把社会职业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地结合起来, 帮助大学生设计好成长之路。因此, 将要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做足准备工作。首先, 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 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先有大目标, 再完善小目标。其次, 在做职业规划时, 不能只给自己描绘美丽蓝图, 一定要将现实客观因素考虑在内。例如, 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一旦遇到风险, 很多人无力承受失败和资金损失等后果。

2. 保持就业渠道畅通, 实现就业方式多元化。

目前, 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般有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其中, 比较热门的大概有四种:一是选择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成为国家公务人员, 工作较为稳定, 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二是选择报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服务西部”志愿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去, 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大众。三是选择自主创业。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 或者在城市靠专业特长创建公司。四是选择参军入伍。既有不错的收入, 还有锻炼成长的机会, 选择退伍再就业又有政策倾斜。但是, 报考公务员受专业、户籍、是否党员等多种因素限制, 学校推荐岗位一般要求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 这些只适用于少数人群。而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 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需求。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依据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形势,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广大毕业生要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 彻底摆脱落后的划分行业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 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 先就业再择业, 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创造一片天地。

1. 就业群体定位的变化。

过去, 很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知识分子”, 认为应从事比较体面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 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逐渐趋于理性, 认为大学毕业后也是普通劳动者, 工作平台适合就行。当然, 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 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走向现实。

2. 对薪水收入和福利等期望值的变化。

调查数据显示, 7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底薪应在1000~3000元水平, 22%的同学认为应在3000~5000元左右, 6%的同学认为应在5000元以上, 1%的认为在1000元以下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从整体看, 价值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 但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7%的同学, 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 从而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3. 面对竞争时的态度选择上的变化。

在激烈的竞争下, 70%的人选择态度是努力改变, 但还有30%的同学并没有调整好心态, 回答将以听之任之的态度去面对, 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4. 面对竞争寻找因素主动提升自我的选择变化。

在自我认知方面, 能否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不足是成长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统计数据显示, 在谈到欠缺因素时, 38%的同学认为自己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所欠缺;32%的同学反映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要提高;16%的同学认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提升, 还有14%的同学找出了很多个人因素, 可见大部分同学能够看到不足, 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做出相应改进, 不断克服缺点不足, 提高综合能力。

5. 适应社会需求, 就业理念多元化。

过去, 有很多生源地为县域或农村的大学生, 不愿意去基层或回家乡。如今, 随着就业市场形势的紧张, 大学生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才是最好的就业出路。此次调研中, 学生的选择多种多样, 普遍愿意从点滴做起, 用知识和双手去开创未来。

大学生观念变化的就业 篇2

现在的就业形式在这里我不像多说,大学生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在调查过程当中了解到,现在大学生也正视到了这一点。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面临怎样的难题那?具体请看调查报告

下面是调查过程:

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

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

据了解,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大学生观念变化的就业 篇3

一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在较长时期内,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是我国的一项全局性重要工作。云南省经济相对欠发达、基层农村贫困度深面广、待就业人口持续增长、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工作面临许多困难,任务艰巨,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但经济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

普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事关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及其家庭的幸福,事关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就业率的高低,对学校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深刻领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

1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人才强国的百年大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2年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水平为17.8%,发达国家为61.1%,我国刚达到15%,特别是从业人口中具有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不到5%,这反映出我国劳动者素质偏低。目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正往纵深方向发展,各项事业建设急需大批人才。高校毕业生不是供大于求,而是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树立人才强国战略思想,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的目标,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的历史责任。

2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普通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如果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业可就,家长的教育投资就得不到回报,其“望子成龙”的愿望就无法实现,他们将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对扩招的感激就会变成“抱怨”,这不仅影响高校的形象,还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能否让毕业生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扩招成果的巩固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因此,尽最大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体现,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3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国家的一件政治大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就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影响力大,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给毕业生以满腔热情的人文关怀,全面审视我们的各项工作,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工作,让毕业生充分就业,以稳定改革发展的大局。

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对策

经济体制的变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标准。面对市场,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龙头是毕业生的就业,关键是要进行制度创新。下面从就业的角度,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做如下思考。

1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高校必须树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人才观。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并不意味着学生走出校门就是人才。要成为人才,就要使毕业生能就业、能创业,并且有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才的价值。高校必须树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发展观。学校要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积极推进科研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高校的职能作用。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今后推动高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哪一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只有转变观念,面向市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充分体现应有的竞争力,学校才会有更快更好的发展。

2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每年我们提供的就业职位数与毕业生的比例均在4:1以上,但在离校前落实就业单位的只有10%。“有业不就”则是学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让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我们要帮助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利用“两课”教学、学生党团活动、主题班会及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就业形势,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非公有制企业、走向艰苦行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与服务人民结合起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强创业教育,就是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准确地把握创业机遇和有利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择业、勤奋立业、艰苦创业和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大力倡导并积极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毕业教育,就是通过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进一步坚定服务于祖国、奉献于人民的意识和责任感。引导毕业生树立“今天以母校为荣,明天以工作业绩为母校增添光彩”的集体荣誉感。严格按照毕业教育程序开展工作,认真组织毕业生完成教学实践、论文答辩、毕业鉴定等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安排好毕业典礼,通过庄严而神圣的仪式,使学生受到一次终生难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走向社会。

3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以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

“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以及自主创业个体。从我国的社会实际来看,吸纳社会劳动力最多的是基层,这一点不可否认。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日益成为社会普通的劳动者,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也必然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多的地方。基层天地广阔,打开这一空间需要时间,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加大工作力度,抓紧时间开展工作,力争短期内形成积极导向,工作抓出实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可以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4切实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让学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

首先,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前景,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立业与创业的关系。其次,要宣传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宣传各级政府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就业信心。高校要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作用,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收集人才需求情况,让毕业生了解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有计划地邀请地方党政负责同志、知名学者、企业家、成功校友等来学校举办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和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让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地了解就业形势,把握相关政策精神。

5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学生在考虑到就业问题时,很多问题需要自己决策,很多工作需要自己去做,在理不清头绪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压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可以先考虑的事先考虑,可以先做的事情先做,尽早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帮助学生处理环境适应、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通过开展专题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活动等,缓解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切实减轻其心理负担,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6建立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高校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我们要通过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场地建设和一系列制度建设形成毕业生就业的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建设,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积极作用,从新生进校开始,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把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德育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计划,统一落实。要加强就业指导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高效、准确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需求信息。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随时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不断加强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队伍,通过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个性化,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7加强就业统计,落实就业评估

大学生观念变化的就业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工作,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谐校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变化发展, 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由昔日的“天子骄子”转变为“平民百姓”, 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 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 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来说, 就应该重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 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 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目前, 就整体状况而言,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能够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问题。但是, 有一部分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 由于家庭、院系、个人等各方面的原因, 也会表现出以下几种非正常现象。

一、就业动机方面

部分学生把未来事业成功与否、个人幸福与否全都寄托于就业的成败上, 整日忧心忡忡, 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 专业是否对口, 从而产生了焦虑、失眠等心理障碍, 这就不同程度地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与之相反, 有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无需自己费心, 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竞争意识缺乏, 就业知识和能力缺乏, 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当就业受挫时才发现悔之晚矣。

二、就业期望值方面

很多大学生虽然意识到就业市场形势十分严峻, 但仍不能理智而现实地面对就业问题。一种是期望能选择稳定的职业, 一劳永逸;一种是期望自己一就业就获得高职高薪, 没有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三是期望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自我价值, 没有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四是期望就业的单位一定与专业对口, 认为就业必须专业对口, 才能人尽其才, 对于非本专业的只需稍作努力和调整就能够胜任的职业视而不见, 人为地将就业渠道变得狭窄。

三、价值取向方面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的就业出发点往往是“我想做什么”, 而不是“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同时, 在地域选择上, 不愿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而是以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目标;在单位选择上, 轻视中小企业单位, 热衷于大型企业、高新企业;在岗位选择上, 不愿从基层做起, 从艰苦的工作做起, 而是要求职位体面、待遇高、条件好。

从以上可以看出, 每个毕业生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单位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要求, 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毕业生个人的要求不可能都得到满足。那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对于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 从而构建和谐校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就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作一些探讨。

(一) 从实际出发,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建立合理的职业理想。

首先, 正确认识自我, 调整就业心理,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活动既是人们利用自身已有的职业能力为社会服务的途径, 又是人们通过自身职业能力进行谋生的手段。就业观念不同的人, 二者的比重是迥然不同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认真把握自己, 尽可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从而把求职的期望值调适到与自己能力和素质相当的水平上;要确立适当的择业目标, 避免从众心理, 避免理想主义, 克服依赖心理;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就业中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克服依赖心理, 自主创业, 终身学习, 同时积极面对市场化条件下的挑战与机遇, 了解市场、认识市场、适应市场, 树立市场观念及“双选”观念。大学生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与优势所在, 才能找到与自己天赋和个性最为相符的行业和职位。

其次, 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保持良好心态。充足的信心是带着我们飞越重重困难的翅膀, 乐观的心态是帮助我们抵御失败挫折的盾牌。良好的就业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 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 求职失败, 万不可因此自卑, 而是应该认真反思, 吸取经验和教训, 努力争取新的机会。

再次, 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的意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 而且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 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 付出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最后, 做好就业技能准备, 增强就业竞争实力。大学生一入校就要自觉地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 认真学习, 刻苦钻研,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只有如此,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同时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巧, 例如指导学生做好求职简历, 搜集若干成功的学生求职简历, 精选其中优秀简历进行再设计, 以供学生借鉴;用报告、讲座的方式提醒和指导学生, 写一份极具个性的简历;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鼓励大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和企业。就业教育能使大学生及早找准方向, 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 做一个合格、有用的新型人才。

(二) 加强就业指导, 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

首先, 加强就业指导, 增强就业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择业技巧指导、创业指导, 帮助大学生学习就业政策, 分析就业形势, 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树立信心, 全方位打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 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应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科学地调整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划, 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从而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最后, 家庭应配合学校教育, 增强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带头克服传统就业观念, 引导子女形成“先就业后择业”、“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 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帮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识, 主动积极争取就业机会, 促使子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总之,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大学生要确立好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竞争意识, 克服攀比、焦虑、恐惧、依赖心理, 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 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展其所长,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刘琰, 任化娟.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倾向性误区及其应对策略.天中学刊, 2009.6, (3) .

[2]杨巧云.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8.8, (12) .

[3]李守峰, 王泰宁.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滨州学院学报, 2010.8, (4) .

大学生观念变化的就业 篇5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青年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下面是对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结果分析。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不同就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都越来越重视人才素质,把人才招聘作为实现本单位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这说明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知识和能力。其中包括基础知识、道德修养、问题解决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转型期用人单位尽管也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和测试等外在的评价指标,但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第二,与学生单方面能力相比,用人单位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具体的标准调查中,分析能力、适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第三,不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等“硬素质”标准受到重视,学生的敬业精神、工作中的主动性和进取性等体现学生“软素质”的指标也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评价的标准。第四,与学生个人能力相比。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更受重视,只有把个人的才能发挥与用人单位融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促进单位发展。第五,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评价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学校品牌和学历层次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以上是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那么,在当今青年的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是什么呢?青年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中,党政机关干部被列为第一。这与近年来公务员的待遇不断提高、工作较稳定、工作压力相对其他行业小有主要关系。因此,这一职业在青年中成为热门专业。此外,教师、医生、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也被不少青年认为是最理想职业。在当前就业形式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青年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职业“前途好”,其次是“收入高”,第三是“工作稳定”,与九年前相比,今天的青年更看中所从事行业的稳定性,这与当前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密切相关。

要使前途有更好的发展,现在的青年认为“掌握新技能”、“争取获得更高的学历文凭”“掌握更先进的知识”“提高专业学识 ”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可见,青年人普遍意识到知识和能力对就业的重要作用。与前十年年相比,今天的青年人更看中的是“新技能”、“更高的学历文凭”,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社会在对人才选拔上的微妙变化。可见,青年人的择业观正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而发生变化。为适应社会的需要,青年人普遍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新技能和先进的知识装备自己,以提高自己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

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对一些青年来说能有一份工作已经觉得不容易。那么对已拥有工作的青年,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到底如何呢?在国家最新发布的调查结果表明:对目前这份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的占36。5%,“满意”的占34。7%“不太满意的占”34。7%,“完全不满意”的占 5。1%,持“满意”态度 和“不满意”态度的比例相当。接近四成对满意这份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对工作满足感来自哪些方面呢?最新发布的调查结果表明:学以致用、对社会有贡献,符合志趣是目前这份工作带给青年最大满足感前三位原因。那么据调查,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原因有“收入低,前途不理想,福利少,假期少。”进一步分析发现,青年的职业与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公务员对自己职业满意度最高。从性别上看,女性的工作满意度高于男性。

我国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认识和工作搜寻努力程度方面都存在明显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毕业的职业认知能力较低。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我的个性和职业能力的知识,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努力不足。从大学生的求职费用上看,求职费用在500元以下的占51。9%,500-1000元的占23。8%,在搜寻工作“联系的单位”上,有13%的没有做出任何努力(联系了0个单位),29。1%的联系了1—3个单位。27。5%的联系了4—6个单位,30。4%的联系了7个

单位以上。在搜寻工作“到过的城市”问题上,有54。9%的到过1个城市,8。9%的到过4个以上城市。由此看来,部分大学毕业生的搜寻费用偏低,搜寻工作的空间较小,表明工作搜寻努力不足。由于工作搜寻努力程度不够,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信心不足,有30%的大学生的回答是“一般”和“没有信心”的。

由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职业认知能力较低,工作搜寻努力程度不足,不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如何加强高校就业指导的对策呢?第一,前面的分析表明,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影响着大学生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而工作搜寻又进一步影响着大学生的求知结果。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一方面,高校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对自身职业的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准确认识,而且还要培养大学生运用各种渠道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还要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各种职业,把握国家及各省市就业改革的动向和具体就业政策,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

第二,高校就业指导的对象应该包括每一个年级的大学生,由于良好的职业认知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大学生在长期生活学习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认知能力离不开以前的经历和教育,所以高校就业指导不仅要针对大学毕业生,也要针对其他年级的大学生。

第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由于职业探测能力是大学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探测能力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好社会转型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如下对策与思考:

第一,适应时代变化,从根本上转变就业指导观念,建立长效就业指导机制。首先要适应转型期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把就业指导教育观测整个大学教育全过程。把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根据转型期社会对人才录用标准的变化,积极参与与推进高校人才录用标准的变化,积极参与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要和国情教育,德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用人需要标准变化,平衡自我期望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适应转型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评价标准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置。第三,改变那种只重视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文化涵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模式。把德育课程建设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和思想道德品格。加强学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硬素质”,也具有良好的“软素质”。这是做好高校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美国人婚姻观念的变化 篇6

这项有关婚姻和父母的调查,由受访者从给定的9个“结婚成功”的必要条件中进行选择,结果与1990年时的调查同样,选择“贞节”的最多,达90%以上。其次,选择 “充实的性生活”的也与上次调查同样,居第2位,其比例由67%上升至70%。而上次调查以65%居第3位选择“孩子”的,这次减少了24个百分点,跌至41%,在9个选项条件中跌至第8位。 相反,上次以47%居第4位选择“分担家务”的,这次增加了15个百分点,占62%,升至第3位。此外,推举“适当的收入”的为53% (上次为46%),居第4位。

有关这一变化,拉特格斯大学的专家巴巴拉·达夫先生认为,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文化正在很好地展现。过去为了培育孩子的一些价值观,诸如牺牲、稳定、信赖和成熟等,现在也许被认为是老套陈腐的东西。

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结婚率,白人在80%以上,西班牙和葡萄牙裔人为70%,黑人为54%。

对于婚前性行为,认为有损伦理道德而视为坏事的,黑人比白人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裔人都多。

转变观念,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篇7

近几年高等职业院校迅猛发展, 数量逐年剧增。从数量上看, 高职教育足以撑起高等教育的半边天, 并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理论方面不如本科学生, 实践动手能力不如中专生。目前,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存在很大错位, 高职每年有大量的学生毕业, 但寻找工作岗位遇到困难, 而很多企业到处寻找合适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 要缩短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距离, 促进职业更新与教学改革协调发展, 搭建企业与学院共同发展的桥梁。

二、高职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原因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大致有:学习目标模糊, 学习主体能动性不强, 学习习惯不好, 学习规律缺失, 学习方法匮乏, 实践动手能力差。这些现状严重阻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正常发展。

高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只知道学科体系, 没有按课程的能力目标重组教材。教师不了解职业岗位要求, 不善于进行能力需求分析、不熟悉实际项目、课程案例匮乏、实训项目极少;几乎完全受课本内容和顺序的局限, 不会补充实例。二是内容—过程并非一体化。缺少对于实践项目背景和解决问题的线索的探索;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缺少单项训练、综合实训。三是课程是以教师为主体, 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 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不了解新时期学生的兴奋点、兴趣、积极面, 只看到学生的缺陷。四是对知识缺少三维组合能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三者往往只有知识一项。只教书, 不育人。

三、改变高职教育现状的措施

高职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型实用人才, 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 将成熟的技术或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或服务是这类人才的根本需要。只有明确特定的培养目标, 才能确定课程的专业地位及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确定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编写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高职教育课程的理论教学要把握一定的尺度, 重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进而强化学校对社会的服务功能。

1.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它主要在于打破学科体系, 采用“能力目标”的教育模式,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第一, 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 分析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第二, 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 分析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第三, 要分析综合能力是由哪些单项能力所构成, 这些单项能力又由哪些能力要素所组成, 而这些能力要素是应该知道的知识点、应该会的知识点;第四, 要以所确定的能力要素为基础, 调整组合成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2. 要从相应的职业岗位群或相应的技术领域的要求出发, 设置高职教育的课程。

必须突破以学科本位的逻辑体系来设计课程的方式, 按照学生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来设置, 强调以能力为本位, 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善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课程按知识的相关程度划分若干模块, 专业知识提前渗透, 实践教学相对独立, 与理论教学平行并进, 课程之间教学内容有机衔接、灵活配合。

3. 创建工学结合模式,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形式多种多样, 但无论是什么形式, 它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既学习又工作, 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工作, 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有报酬的工作, 因为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

当然, 工学结合不是简单地先学习再工作, 高职院校要以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 以“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为基础, 以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为条件, 以完善现代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机制为保障, 将工学结合深度引入到入学专业教育、理实一体课程、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执业资格考核、职业生涯规划等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都遵循学生职业认知过程、职业成长历程, 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学习的工作过程与适应未来的学习过程, 实现“在学习中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教学风貌, 使学生在经历一次次不同的具有学习性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快乐地、有成就地跟着教师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会工作。同时, 还要提高学生完成工作时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

4. 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取各种措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我们的教学还是重视教学生系统的知识, 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兴趣的培养较为忽视, 这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加以重视, 不仅要学会做事, 而且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和各种具体情况。学习的主人是学生,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被忽视,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发展, 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因此, 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特点、兴趣爱好等,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安排教学活动, 这是成功教育的前提。而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或者“拿学生去配书”或者“拿书本来配学生”, 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创造条件,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眼睛, 使他们多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他们多干;解放学生的头脑, 让他们多思考;解放学生的嘴, 让他们多说;解放学生的空间, 拓展他们的生活领域, 多接触自然和社会;解放学生的时间, 让他们拥有更多的空闲,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5. 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的。

倘若脱离社会, 高等职业教育则是闭门造车, 向社会输送的也是无用之才。所以, 必须面向社会办教育, 将整个社会均视做实施教育的平台, 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诸多鲜活的东西、了解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社会即学校”说明“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要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传统的学校必须予以改造, 依照社会的需要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造。将社会中的内容挑选后移入校园, 充实学校的教学, 不运用社会的力量, 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 便是盲目的教育。必须使学校与社会间产生“互济”作用, 促进教育发挥更大的力量。

学校与社会是唯物辩证关系, 即社会决定学校, 学校为社会服务。另外, 要避免学校的教学改革脱离社会实际需要, 使高职院校成为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生活的助推力。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办学模式, 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后备人才, 使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

四、结语

单纯地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不是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传授职业知识, 对职业进行指导,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高职教育课程应该突出“能力本位”, 教师应结合社会需求, 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满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2]刘清涛.谈高职教改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5.

[3]刘春霞.转变观念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9.

大学生就业应放下精英观念 篇8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把就业难归因于精英观念。他说:我不相信中国大学生多了。只要我们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 就不存在就业问题。《中国青年报》3月4日刊登乾羽的评论说, 就业难一直是重要的社会议题。当大学生的培养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时, 大学生就业必然要呈现相应变化, 就是放弃自视甚高的精英观念, 脚踏实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自认为精英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难免会碰壁, 结果要么是务实, 要么是回避。如果能跨越狭隘的精英观念, 务实的态度会让更多大学生找到工作。

对精英观念的理解未必一致, 但精英观念在妨碍大学生找工作方面的弊端确已体现。当面临巨大就业压力时, 大学生放下精英观念已成为一种必然。但放下精英观念是有前提的, 必须为大学生们提供面对世俗竞争的能力, 必须为他们提供更平等的就业环境。同时, 大学生的真正价值会因责任感和务实的进取心而更充分地呈现出来。■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前法律观念的培养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观念,现状

现在高校中每年的三月到五月份, 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 终于到了展现自己能力之时, 可以用自己在校学习的一技之长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赚取自己的薪水。现在的求职很难, 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成为优胜者, 求职者往往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全盘接受, 而不考虑法律问题。然而, 纷至沓来的求职陷阱, 加上依法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淡薄,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纠纷呈上升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找工作不但难而且险”, 这是一位曾经遭遇就业陷阱的毕业生发出的一句感慨。2006年12月, 在一场招聘会上, 他应聘了一家单位, 到单位后才知道那家企业搞的是非法传销, 最后虽然虎口脱险却白白耽误了时间, 浪费了钱财。在对以往自主择业的毕业生的调查中得到, 有很多人遭遇过就业陷阱, 而遭遇收费陷阱、试用期陷阱、无偿占有智力陷阱比例则更高。一些利欲熏心的冒牌公司利用了毕业生求职心切、经验不足的软肋, 榨取钱财, 而一些本来没有用人需求的正规公司也利用强势地位, 往往不签合同就廉价使用毕业生的劳动力。面对五花八门的就业陷阱, 求职者们大都以无奈应对。

大学生面临的几种常见就业陷阱有:

陷阱一:巧立名目, 收取费用。

以录用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屡见不鲜, 但仍有不少求职心切的毕业生, 掉入此类陷阱。

陷阱二:弄虚作假, 不讲诚信。

一些公司为了吸引求职者, 常常在介绍招聘岗位信息时歪曲、编造、美化, 极尽包装之能事。这些公司经常以高薪为诱饵, 迫使应聘者立刻签订合同以及约定高额毁约金的方式, 千方百计套牢求职者。

陷阱三:以招聘为名, 传销之实。

其共同特征是:先许以优厚待遇, 当求职者上门应聘时, 公司以种种理由提出要对求职者进行“考察”。就是监禁, 属于违法行为。让求职者向单位交纳资金, 而且有人看守, 必须骗到下一个才可能自己“解放”。坑害了很多求职者。

陷阱四:不签订就业协议书。

如果不签订协议, 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城市。而这些关系的办理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 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适用房、评审职称等。

二、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的做法

(一) 发挥职业发展中心的作用

职业发展中心是我院学生发展的主管部门, 在学生入校后就开始为学生制定学生发展规划书,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这其中就包括对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就业时的法律教育。结合每年出现的就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 制定相关的教育措施, 有效防止和杜绝就业过程中种种不良行为对大学生的侵害。特别是要发挥由各地政府经营并领导的就业场所或人才交流中心的主导作用, 对进入招聘场所或人才交流中心的用人单位进行事前资格审核, 将不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以防患于未然, 改变现行的交摊位费就可进场招聘的做法。如在一定时限内取消进入人才市场招聘人才的资格, 并将其列入黑名单, 上榜张贴或发给进场招聘的大学生引以为戒。对招聘过程中发生问题、矛盾或纠纷进行协调, 回答大学生的各种询问。事后加强反馈与抽查, 如建立专线举报电话, 开通网站主办专门举报网页, 发放问卷调查表, 派人进行抽查等途径, 促使用人单位严格履行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种制度。

(二) 发挥学院校园网媒体正确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

每当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时, 在学院广播上安排一定的时间宣传相关内容;在校园网上开辟就业专栏, 定期向学生公布相关用人信息, 表扬或曝光不良行为及企业, 登载招聘黑名单, 列举就业陷阱等, 既可以引导学生就业行为, 又可以有效制止招聘过程中的不轨行为。

(三) 强化对大学生就业的教育

第一,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我院教师在讲授课程时, 要经常考虑一些问题: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到底有何用, 哪些单位或职位有用?社会需求怎样?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我们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否相符, 差距在哪里?怎样去改进?等等, 即本着学校的校训“为融入社会走进来, 为服务社会走出去”进行教学。切实改变目前存在的教的不知道用的, 也不去关心用人单位的情况教用脱节的现状。我院正在进行订单式培养模式试验, 即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 建立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这样既可以有效防止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落入各种陷阱, 又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用脱节的现象。

第二,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学院成立职业发展中心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进行教育, 包括法律、心理、教育学、管理在内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以确保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同时, 学校职业发展中心选编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学生阅读, 如劳动法、合同法、常见的就业陷阱案例等, 以示提醒。

三、总结

高职教育工作在我国现在正在处于发展阶段,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还有待加强。我们国家的教育理念由知识本位过渡到能力本位、现在又该由能力本位过渡到人格素质本位了。这就要求各个院校不仅要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 更要培养有素质、人格健全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胡传健.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8, 08.

[2]陈柏松编著.现代化高职教育探索之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3.

[3]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型模式[J].职教论坛, 2003年第10期.

[4]郭训武.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9.

大学生观念变化的就业 篇10

一、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众所周知, 在我国高校多年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下,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人数超多、压力较大。另外, 全球金融危机也使得各个企业普遍要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压缩企业人数, 社会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面临这些现实问题, 我国的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 一定要树立自信心, 仔细分析我国的就业环境, 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利用我国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性扶持, 把握好政策的导向, 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及兴趣、爱好, 找到适合的职位。

虽然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等社会经济背景不利于我国大学生就业, 但是我国的经济仍在持续发展。我们大学生应该通过分析, 找到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行业, 多方面考虑就业的人群结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条件, 充分对我国社会的就业市场进行了解, 从而才能够找到与自身期望最接近的职位信息, 才能提高我们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提高综合素质

在充分把握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环境下, 我们需要引入市场营销观念。我们知道, 市场营销观念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一切以消费者的需要为中心, 以市场为核心、出发点。因此, 在了解我国就业市场之后, 我们大学生要认清自身作为一种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所在。例如, 我们大学生要明白自身所学的专业及特长是否是用人单位所需求的, 以及用人单位的关注点。目前,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为各类企事业单位。这些企事业单位应聘人员的标准主要有:具有该岗位要求的能力及工作经验, 学习创新能力较强, 沟通合作能力较强, 这样的求职者能够给用人单位省去大笔的培训费用并且能快速到岗。同时, 在任何企业当中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都是必备的能力之一。因此, 大学生在就业时, 应该明确用人单位的意向, 明确自己的“消费者”——各企事业单位的基本“需求”。

除此之外, 我国的大学生还应该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刻苦学习、不怕吃亏的精神。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只有怀有一颗不怕吃苦、吃亏, 努力向上的进取心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赢得企事业单位的青睐。

了解了就业市场的环境、明确了就业市场的需求, 我们大学生还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促销策略”, 即通过各个方面的技巧, 向企事业单位更好地传递自身的信息, 激发企事业招聘者的注意力, 提高成功就业的几率。

(一) 提高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应聘的过程中, 除了基本的笔试内容, 就是以谈话、询问为主的面试。如何在陌生人之前 (考官) 推销好自己是对大学生口语能力的一种考验。有的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好, 但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考官了解并欣赏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成绩, 这就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体现。而有些学习成绩比较好, 但口语表达欠佳的同学反而在面试的过程中不容易成功。在面试中, 大学生要谨记语言表达简明、态度端正、语速适中, 声音洪亮, 一定要说普通话。

(二) 有的放矢, 提前做好准备

在应聘前一定要对用人单位有所了解, 包括各种基本情况, 例如单位的发展状况、工作的性质、基本人员情况、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晋升机会和考官的性格等, 以便我们大学生在面试时最佳地表现出自身的才华和能力。

准备好基本问题的答案, 尽管不同的面试、不同的单位、不同的招聘人员会提出不同的问题, 但是大学生可以根据基本的面试问题准备好自身的回答内容。比如在面试中, 考官经常会让你做一个简短的介绍, 有时候会要求做英文介绍, 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应聘前要准备好中英文的自我介绍。这样在面对自我介绍环节时, 才能显得从容自信。

(三) 穿着得体, 注意行为举止

在应聘时, 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穿着和打扮, 大方得体的装扮往往会给面试加分, 而与应聘的职业性质不相符的装扮则会减分。同时, 在应聘时, 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 例如, 面试要提前到场、进门需要敲门, 面对考官要微笑, 说:“您好。”回答要谦逊、有礼貌。

(四)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招聘也是一种考试, 大学生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在应聘时, 不断地总结以往的经验, 吸取失败的教训, 总结自己的长处及优势, 不断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秦军, 蓝红.谈大学生就业与自我营销[J].科技资讯, 2011 (20) :37.

上一篇:高校地理实验下一篇:卫生法学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