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需要和能力

2024-06-18

儿童的需要和能力(精选九篇)

儿童的需要和能力 篇1

1 当代电视新闻编辑发展现状

在信息交流和社会文化高速发展, 越来越多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 新的思想, 新的观念也随之变化, 而在受众心理需求持续提升的基础上, 电视媒介也从量变上升到了质变的阶段。在时代的召唤下, 电视新闻也从预测式转变为直播式, 这就使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发生了变革, 从传统的排列组合型转变为了相对复杂的创作型时代。作为新闻每个环节控制者的编辑也从传统的编排节目、改题、审稿等, 向系统地、全方位的运用现代化各项操作工具进行新闻采编进行全新的转变。

2 电视新闻编辑能力和素养提升的意义

电视新闻是一种以当代电子技术作为主要采编手段, 并结合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符号信息, 对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物进行报道的系统工程。而电视新闻编辑则要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审查、筛选和整理加工。电视新闻和广播、报纸新闻相比, 具有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传播信息, 这不单单局限于文字的表述, 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声音和图像的元素, 并且编辑工具和传播手段也具备显著的特性。因此, 电视新闻编辑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就和其他领域的新闻编辑有许多差异, 那么, 提升电视新闻编辑的能力和素养, 既是加快电视新闻编辑行业发展稳步提高发展的需要, 更是当今信息传媒时代的要求。

3 当代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3.1 具备统筹能力与策划素养

当代电视新闻的各种节目已逐步实现品牌化经营与管理, 新颖独特的模式就成为了吸引观众眼球的主要手段, 当然, 这整个过程都需要新闻编辑的主要参与。因为以往的电视新闻大部分是记者作为主导, 从选题, 到采访, 再到写作, 最后进行编辑, 这都是由记者负责完成, 新闻编辑仅仅只是把记者的作品和思想串联成为一个完整的节目, 这样就很难让新闻节目有鲜明生活的品牌特色, 由于记者的自行选题, 其采制方式也具有差异性, 而新闻编辑也只是单纯的拼凑, 这样节目很难能具备整体风格。当代新闻节目里面通过编辑闻组织策划的各种主题报道已经越来越多, 对于某话题、某方面、某阶段、某地方进行采访, 并制作有分量、影响和深度的电视新闻, 这也表明大家注意到了此问题。

当代电视新闻编辑就不单单要做好节目编排、图像编辑和文字修改等相关工作, 更要注重任务的统筹与策划工作。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协调记者与编辑的关系, 由编辑按照记者的选题, 对其进行策划, 经过相关领导审核定题后, 再由记者继续执行。这样就能够一定程度消除个人因素对于电视新闻栏目的弊端, 在有效的控制新闻节目质量的同时, 还能够强化整体编辑效力, 改善记者不能理解编辑的相关采编要求, 以及编辑不清楚记者采访真实动机的现象。另一方面, 由于对新闻节目播出前进行了统筹的指挥和安排, 这就可以保证新闻栏目的准确播出, 并且可以引导新闻节目播出, 各项节目次序与位置的调整, 少数节目内容的更改、变动或重排。

3.2 具备审美能力与美学素养

电视新闻的文字语言以及画面语言是其美的体现, 因此较好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就可以让电视新闻更加的丰富多彩。现代观众随着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 对于电视新闻的需求不仅仅只是获取信息, 还要实现美的享受过程, 从精神上、思想上引起共鸣。新闻作品虽然不是艺术品, 但它和文学作品与另外的艺术形式同样具备美的规律, 其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现场感受和声画结合, 这也决定了它比广播和报刊新闻更加具有美学的特征、更具有吸引观众的优势。出色的电视新闻作品理应是图像、文字、字幕、同期声、解说等各项要素的有机结合, 而新闻编辑就要从多种多样的画面中筛选出最具表现力和冲击力的出色画面, 并把一些枯燥乏味的数据做成新颖直观的图表, 把中英字幕和整个新闻的字体、大小、色调完善搭配等等, 这一切都需要其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来决定, 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地去展示美、发现美与创造美。

3.3 具备采编能力与知识素养

采编能力乃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本领, 而知识素养则是提高其采编能力的有力保障。在这个科技化、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大背景中, 多学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就要求人们对于知识快速有效的吸收, 因此新闻采编人员也需要强化知识的结构与素养。新闻是运用最为广泛地、直接地反映出文化、经济、科技等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基本发展状况, 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就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以强化自身在文学、科技、法律、经济等每一个方面的知识素养, 这样才能提高和完善实际报道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当然, 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修改原稿中的所存在的知识性错误或是伪科学, 那么将新闻报道出去之后必会贻害无穷, 这就要求新闻编辑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敏锐性外, 还应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 以能够及时的发现错误并解决问题。

3.4 具备剪辑能力与技术素养

新闻节目的剪辑工作主要包括多条新闻剪辑组合、单条新闻剪辑成片、切换导播这三部分, 这些工作均由新闻编辑来完成, 因此熟练专业的编辑技术, 不光可以做好新闻包装, 还能够为新闻剪辑争取更多的时间, 从而保证新闻报道能及时、有效的播出, 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当代科学技术为电视新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新闻跟踪”、“现场直播”作为新的新闻形式出现, 这就使新闻的大众化与时效性的特性尤为凸显, 电视上的新闻发生事件都是编辑的直接参与沟通, 这些均可借助电子科学技术, 不断提高新闻的各项传播效果。与此同时, 这也对当代新闻编辑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新闻编辑紧跟时代的步伐, 掌握更新最全的资讯, 另一方面要求新闻编辑在增加文字写作能力的同时, 更要了解和熟悉现代科学技术与各项传播方法, 并掌握科技化、现代化的多种传媒手段。

3.5 具备认知能力与新闻素养

新闻素养是当代电视新闻编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素质, 是他们准确、快速地辨别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事件的能力。一名出色的新闻编辑不单单懂得什么是新闻, 更要明白怎么样策划、报道新闻, 并对其效果进行有效预测。这就决定了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一方面要加强政治品质素养, 提高政治敏锐性, 见微知著, 作为优秀的社会价值引导者, 引导观众坚持正确的社会方向, 抵制错误的糟粕的思想侵袭, 另一方面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 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 要在大量的稿件里面筛选出价值高的、准确的、真实的、有引导性的新闻来。要想使认知能力和新闻素养得到提高, 新闻编辑还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奉献感和使命感, 要通过不断积淀知识与思想, 强化对现实生活精于发现与勇于探索的能力。

4 小结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各行各业都要时刻处于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过程中, 只有不断的自我提升, 才不会在社会发展中被淘汰, 同样, 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支柱之一的电视新闻行业, 新闻编辑只有具备上述的能力和素养后, 才能够培养出深刻的洞察力, 独特的编辑思路, 出色的敏感性;才能编辑制作出有思想、有文化、有层次、有深度的新闻节目,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于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电视行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电视媒体人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专题栏目的不断发展, 悬念被广泛应用到各类电视节目当中, 对于引发观众好奇心, 吸引观众眼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什么事悬念

悬念, 又叫做“扣子”, 主要指在相应的文稿中作者有意设置的容易引起人们疑惑和难解的地方。设置悬疑的主要目标是引起相应受众的注意, 然后使受众带着问题看或者听下去。所以悬念起到的作用就是吸引眼球、激发受众的兴趣。

通常情况下, 电视专题片主要对特定的社会现象及人生课题进行专门的、深入的报道和反映, 对于电视专题节目来说, 成功设置悬念可以提高收视率, 更可以进行节目形式创新[l]。

2电视专题节目引入悬念的必然性

首先, 电视专题节目具有叙事性特点。从文体的形式上来看, 几乎所有的电视栏目都是叙事性的问题。电视栏目讲究图像优先的原则, 同时结合语言叙述和文字叙述, 可以对现场进行同步的记录描述, 也是当前最为先进的叙事媒介。因为电视叙事所具有的这种叙事包容性, 所以必然会加入一些悬念, 使叙事更加具有趣味性[2]。

其次, 大众文化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原则。电视节目是一种大众通俗文化样式, 如果想被大众接受, 就一定要借助叙事。叙事是进行大众文化传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 大众消费艺术就是消费叙事, 大众更喜欢叙事而不是理念, 加入悬念可以使叙事

悬念设置在电视专题节目中的应用

文丨饶玉婷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年来, 电视传媒业更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着观众的眼球。除要有丰富、新鲜的文化内容, 更要有巧妙的节目制作手段, 这样才能使电视节目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将简单分析悬念设置在电视专题节目中的应用, 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悬念设置;电视专题节目;应用

参考文献

[1]孙运民.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新闻爱好者, 2010 (6) :64-66.

[2]崔艳.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广电传媒, 2011 (10) :50-51.

客服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篇2

作为一个客服人员,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处世不惊”的应变能力

对于客服人员很重要的是处世不惊的应变力.作为客服人员每天都要面对着不同的客户,很多时候客户会给你带来一些真正的挑战.比如说,像一线的客服人员,在宾馆工作的,在零售店里工作的,做电话接线员的,做电话客服人员的,都会可能遇到一些挑战性的环境.举个例子,零售店里有个客户来投诉了,可能喝了一点酒,进来就砸柜台,这个时候,作为客服人员你怎么办?有些客服人员可能一下就吓哭了,从来没见过这种样子,客户怎么这么不讲理?赶快报警吧!打电话吧!而一些非常有经验的客户服务员就能很稳妥地处理这件事情.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应变力.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恶性投诉的时候,要处世不惊.二、挫折打击的承受能力

销售人员经常会遇到一些挫折打击.客服人员有可能遭受什么样的挫折打击呢?比如说,你会不会被客户误解?会不会迁怒于客服人员?因为他遭受到了太大的打击,所以需要有一个发泄的渠道.因此,客服人员需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三、情绪的自我掌控调节能力

情绪的自我掌控和调节能力是指什么呢?比如,每天接待100个客户,可能第一个客户就把你臭骂一顿,因此心情变得很不好,情绪低落.你也不回家,后边99个客户依然在等着你,这时候你会不会把第一个客户带给你的不愉快转移给下一个客户呢?这就需要掌控情绪,调整自己的情绪,因为对于客户你永远是他的第一个.因此,优秀的客服人员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四、满负荷情感付出的支持能力

什么叫做满负荷情感付出呢?就是你对每一个客户都提供最好的服务.不能有保留,不能说,因为今天需要对100个人笑,估计笑不了那么长时间,所以一开始要笑的少一点.做客户服务可以吗?不可以.你对待第一个客户和对待最后一个客户,同样需要付出饱满的热情.五、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心态能力

什么是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良好心态?客服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需要不断地去调整,客服人员外在呈现出来的能力,必须要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做支持,而这种内在的东西就是素养,那么,客服人员究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1.要注重承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没有人愿意和不讲信用的人打交道.日常交往中都是如此,何况对待上帝呢?诺言就是责任,说到就要做到.2.要以宽容为美

有时,客服人员可能会面对一些“不讲理”或脾气暴躁的客户,这时要能够理解他:因为他很生气,如果我是他的话可能我也会很着急;把问题解决了就好了.3.要谦虚诚实

对待上帝要谦虚.诚实,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相对而言,诚实更重要.一个人的谎言可能侥幸维持,但你的企业不是你一个人,谎言迟早会被戳穿,这样只会激怒你的客户.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客户真诚交流,更能为你的企业留住客户.4.要有同理心

我们都听说过同情心,但是服务过程中更需要同理心,那么,什么是同理心呢?就是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客户的想法和处境,这就是同理心。

5.要积极热情

积极热情的态度会传递给周围每一个人,会营造出一种温馨融洽的氛围,客户也会对你顿生好感.谁也不愿意和每天哭丧着脸的人交往,客服人员必须牢记:客户永远喜欢与能够给他带来快乐的人交往.6.要有服务导向

儿童的需要和能力 篇3

【关键词】儿童 自护教育 自我保护 影响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概述

笔者以重庆市北部新区R街道W社区的56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在社区进行自护教育的过程中,根据自编前测、后测问卷及访谈记录,了解儿童在参加自护宣讲以及相关形式的活动以后,在消防、安全及救护意识和相关知识方面的变化,以期探索出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良好途径和方法。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重庆市北部新区人和街万寿山社区的儿童(4-8岁),总人数56人,有效问卷数52,问卷回收率为92.86%。被观察者由15名男性儿童及37名女性儿童构成,其中留守儿童数量为6人,均为女性。自编封闭式问卷,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共3个项目;第二个部分为正式问卷,共20个题目,包括消防知识、救护知识、安全知识和自然灾害四个维度。问卷均采用单项选择题形式。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数据统计分析

由表1可知,在本次自护教育前后的消防知识、安全知识和救护知识教育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经过自护教育宣讲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后,儿童在消防、安全和救护知识方面有明显提高,安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而在自然灾害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此次调查的被试儿童中预防自然灾害的知识储备较多。

由表2可知,自护教育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在自护教育过程中男生和女生的效果无明显变化。在本次调查中可能因为被试男女比例不协调,导致结果误差。

由表3可知,W社区儿童的消防意识在前后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在前测的分数低于后测,即此次自护教育的宣讲有效果。

由表4可知,W社区儿童的消防意识在前后测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前测的分数低于后测,即此次自护教育的宣传有效果。

由表5可知,W社区儿童的救护意识在前后测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前测的分数低于后测,即此次自护教育的宣传有效果。

由表6可知,W社区儿童的自然灾害意识在前后测上存在显著差异。

由图1可知,在消防知识维度的调查中,第三题关于消防灭火措施题目的正确率明显低于其余四个题目,表明这道题目对于儿童偏难。在之后的教育过程可以增加对于消防应急措施的知识教育。

(二)数据分析的结论

由以上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开展自护教育宣讲和有关的活动,对社区儿童的自护意识有所影响。大部分社区儿童在接受自护教育后,在消防意识、安全意识、救护意识及自然灾害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比较显著地提升,同时也发现了被观察者在安全知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完善自护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依据。

三、加强儿童自护教育的思考

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救助的能力在个人的健康成长和自身的发展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至关重要。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发展更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所以在儿童当中开展自护教育势在必行。

(一)完善儿童自护教育机制

首先,加快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方面的制度建设。在《纲要》的指导下,制定适合各个地区的实施方案。对于学校或者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可以多部门联合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各个部门在方案的指引下,各负其责,做到事前有预防、事中有预案、事后有评估和报告,真正地防御,干预无漏洞。

其次,加大对于自护教育的资金投入。加大社区公共安全设施的投入,避免因为安全隐患带来的儿童伤害事故。在自护教育活动和课程设置上,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保证社区和学校在开展相关活动的时候无后顾之忧。

再次,在监督机制方面,完善现有的行政监督机制,保证国家关于安全教育的方针政策能够很好地贯彻落实。同时也可以设想启动“第三方”监督模式,可以是自发的民间组织或者是由行政机关委托进行安全教育的机构完成。

(二)创新儿童自护教育方法

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于儿童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规范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儿童都相对集中的地方,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同伴之间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确定适合学生年龄层次的自护教育内容。笔者认为应当包括儿童安全意识的培养、儿童对事物安全度的判断,以及在发生突发事故时,儿童力所能及的应急处理方式和自救方式等多个方面。

其次,把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创新自护教育形式。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开设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找好切入点,采用适当的方式,比如图文并茂的解说、小品相声的演绎、模拟演习、文艺晚会、讲座等方式,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通过听、看、亲身参与的方式,寓学于玩,逐渐引导儿童将精力专注其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三)发挥家庭在自护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空间,在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安全教育和自护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家庭在自护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由于儿童年纪比较小,心智还不成熟,同时又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生活常识,还不完全具备对事物的安全性的判断,所以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救助常识及技能方面的教育。

其次,培养儿童自主解决问题和应对问题的能力。目前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隔代抚养的现象较为普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比较严重,让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注意让孩子独立地去面对困难,自主地解决问题,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最后,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家长应当注重在各项体育活动当中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肢体的灵活性,从而有效地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1-08/05/content_6549.htm,2011-08-05.

[2]黄翼.论生命化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建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5).

试论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篇4

一、提供丰富、适宜的幼儿读物,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三四岁的孩子已经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他们说话的语音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时家长一定要多与孩子进行对话交流,每天留出一些固定的时间来和孩子聊天,可以和孩子聊聊在幼儿园的情况,或者今天开不开心等。与此同时,还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多样化的语言环境,用不同的方法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家长可以经常念一些简短、押韵的儿歌给孩子听,甚至把一些和生活相关的儿歌打印出来,贴在家里一些相关的区域。比如,在卧室里贴上这样的儿歌:小胳膊,穿袖子,穿上衣,扣扣子;小脚丫,穿裤子,穿上袜子穿鞋子。同时,在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念给孩子听。除此以外,还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生动的儿歌,编一些简单的动作,做语言游戏。三四岁的孩子是很喜欢看书的,家长可以选一些图案简单、清晰、故事情节有趣的图画书给他看。在陪孩子看书时,除了依照图片的顺序讲故事给孩子听,还可以利用某个图画来训练孩子的推理能力。另外,可以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讲故事《三只小猪》之前,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从故事的名字中猜猜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故事?”“他们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就比问孩子“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要好得多,因为前面的问题更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二、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丰富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四五岁孩子说话已经比较清晰和流利,他们开始会分辨不同的语音,这时是孩子的口腔语音定型期,是孩子语音发展的关键期。四五岁的孩子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词语,并且对词语的意思也更了解了,他们特别喜欢和人交流,并且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家长要多带孩子外出,增加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孩子的经历。游玩时和玩完后家长还可以和孩子聊聊看到了什么,以加深孩子的印象。游玩购物时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大胆地和其他孩子或者成人说话。比如,孩子想要买东西,可以让孩子自己和售货员说。带孩子看风景时,可以跟孩子说一些优美的词汇,让孩子在直观的情境中感受抽象的词语,这样比在课堂中和书本中学习词语要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四五岁也是孩子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要特别重视孩子的阅读教育,除了要选择适当的图书,在提问方式上也可以做一些改变。比如,家长可以让孩子站在某个角色的立场想问题,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如果你是小红帽,碰到大灰狼,你会怎么办?这样的问题4岁的孩子已经有能力来回答,而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把话说完整,并且把话说得更规范。另外,家长可以开始引导孩子关注文字。一般来说,大多数4岁宝宝会对文字开始产生兴趣,在阅读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边读边指文字,吸引孩子看。也可以在家庭环境中出现一些文字,如给家用电器、桌椅板凳贴上名字,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也可以感受文字的存在。

三、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

五六岁的孩子说话已经相当流利连贯,只要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基本能将话说完整。这时大多数的孩子能将故事情节完整地讲出来,而且条理比较清楚。五六岁的孩子常常会拿着书或指着标语问:“这是什么字?”这些行为都说明孩子有识字的愿望。在这个时期,家长除了要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交流以外,还要注意让孩子把话说完。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家长可以事先和孩子进行交谈,给孩子一些任务。如要去海洋馆玩,家长可以事先简单地告诉孩子玩的内容(要求孩子把看见的海洋动物或者有趣的事情告诉爷爷奶奶),并在游玩的途中多拍一些照片,边看照片边和孩子讨论。6岁的孩子很快就要上小学了,这个时候要加强孩子对于书面语言的兴趣。每天晚饭后或睡觉前,可以选择一本孩子最喜欢的书读给他听。对于内容比较多的书,家长可以先讲一遍,或者在某个精彩的片段停下来,让孩子自己接下去。在选择图书的时候,家长可以扩大选择范围,历史故事、童话、民间故事都很适合五六岁的孩子。好的图书是孩子语言学习的榜样,家长可以将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地方,让孩子有兴趣的时候随时可以阅读。

四、结束语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只有把握住幼儿学习的心理,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热情,促进幼儿语言的良好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根据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更多的孩子尽快地用对的方法把语言能力发展起来,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从提供丰富、适宜的幼儿读物,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丰富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三方面研究幼儿语言的教育和发展。指出只有把握住幼儿学习的心理,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热情,促进幼儿语言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幼儿语言,交流,阅读,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涛.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课堂提问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3).

儿童情绪伪装能力的发展和影响因素 篇5

情绪伪装体现了情绪的社会性和适应功能,是情绪的一种调节策略.该文综述了有关儿童情绪伪装的.研究,分析了影响情绪伪装的家庭、同伴、文化等外部因素和言语能力、性别角色、气质特点等内部因素,探讨了儿童情绪伪装研究的未来方向.

作 者:史冰 苏彦捷 Shi Bing SU Yanjie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 刊 名:心理科学进展  PKU CSSCI英文刊名: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13(2) 分类号:B844 关键词:情绪伪装   表现规则   心理状态   社会环境  

儿童的需要和能力 篇6

浙江省团校副教授戴雅娟老师,常年致力于少年儿童游戏创编与组织指导,她以规则意识培养为目标,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在省内进行了几年的探索。实践证明,游戏活动是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会议讲话还是考察调研,反复强调“规矩意识”,并明确提出“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排在首要位置”。“规矩意识”提到了我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强化规则意识”必须要从小抓起。

一、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规矩?“规矩”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规则。

“规则”就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一些通则。通俗地讲,就是“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现代法治社会就是一个需要靠良好的规则系统来维系的社会。法律往往是多种规则的混合,其中既有技术规则,也有游戏规则,更有道德规则。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少年儿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遵纪守法,遵循社会规则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问题少年,不知“法”为何物,当被问及为什么犯罪时,一脸的茫然,因为以前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有时即便知道,也因为经不起诱惑或心存侥幸而犯罪;学校里的好学生,家庭中的好孩子,他们有时也会违规。他们在学校里,能遵守校纪校规,但是出了校门,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或在长辈和父母的宠爱中,没有了规矩。有时因为环境变化,不了解规则而违规,有时即便知道规则,因为没人监督而违规。2015年8月12日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强化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只有在良好的规则意识的支配下,他们才可能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或在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也能遵守规则,而不是将“情况特殊”作为违规的借口,或通过有意曲解来敷衍了事,结果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规则意识”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就是现代公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使人懂得明辨是非与善恶;知道规则还不够,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有了意愿,即使在没有外在强制的场合,也能自觉遵守规则,这是规则意识第二层次;规则意识的第三层次是遵守规则的意愿内化为人的内心的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当然只有愿望是不够的,还要有遵守规则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规则意识的增强,这是相互促进的。从规范向习惯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培养少年儿童的规则意识,将对他们一生都有重大的作用,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二、游戏活动在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中有独特作用

游戏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一种特有的教育活动;是少年儿童认识世界、模拟改造世界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是少年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渴望成年人的社会活动与其生理、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产生矛盾的产物;是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是社会生活的初级形式。游戏活动具有教育性、趣味性、竞赛性、活动性等特点,因此游戏活动在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上有独特的作用。

(一)游戏能满足少年儿童正当的意愿和趣味性

游戏的趣味性能满足少年儿童正当的意愿和趣味,正当的意愿和趣味从何而来?从少年儿童的需要中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指出人们的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实现某种需要,阐述了人的行为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浙江省团校教授汪祥沧同志,在对杭州市少年儿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少年儿童需要的六个层次:求生、求乐、求知、求群、求尊和求新。他认为求生,吃饱、穿暖,生存环境安全,同样是少年儿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求乐,是少年儿童的第二需要,他们喜欢轻松、欢愉、兴奋、快乐,不喜欢压抑、单调和腻烦,追求快乐生活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少年儿童的天然需要,因为游戏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愉悦。所以少年儿童喜欢游戏活动。因此我们要融规则于游戏之中,让他们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

(二)“规则”是游戏活动的主要组织部分

首先,“规则”是游戏活动中的主轴,是游戏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要游戏首先要了解规则,而且必须遵守规则,否则就不能顺利进行,即便是玩最简单的游戏,也有一个学习规则、遵守规则的过程。如,玩“跳跳棋”。先要知道规则,了解怎么玩,然后根据规则要求来玩。所以,游戏活动是很有效的学习规则、培养规则意识的活动载体。

其次,游戏的竞赛性不仅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更让学习规则、遵守规则成为玩游戏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抗性竞赛游戏,首先必须制定公平公正的规则,每个参赛队员必须遵守竞赛规则,否则视为违规。竞赛性游戏的规则具有“强制性”,参加竞赛的队员必须认真学习规则,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会在游戏中被淘汰或受到惩罚。非对抗性游戏,也有竞赛性。如个人游戏,也要制定规则,只不过是自己和自己比,规则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的。如“搭积木”这样的游戏,也会制定一个规则:“用现有的材料搭建一座桥,不用胶水等辅助材料。”然后根据规则要求搭桥,桥建成后,对自己的作品内心有个评价,也就是自我竞赛,当然这个自我竞赛是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规则”作为依据,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nlc202309081554

三、游戏中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的策略

什么样的游戏活动能够培养少年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创编各类游戏活动,并科学、合理地组织指导。

(一)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游戏是少年儿童模仿成人生活的一个过程,他们像成人一样渴望成功,获得快乐。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创编角色游戏,让少年儿童在角色游戏中了解社会规则知识,同时,在不断践行规则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规则意识。如“模拟少年法庭”通过让少年儿童亲身“审案”,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同时在角色的扮演中,每个队员都必须遵守规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杭州市建造了一个“DU都城”体验馆,馆内是一个模拟小社会,有各种商店、邮政局、公安局、银行、工商局、法院等体验馆,少年儿童如果想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就得学习这个行业的规则,而且必须遵守行业规则,否则就不能胜任这项工作。“DU都城”体验馆,让少年儿童体验成人世界里的各种规则,在不断学习规则、遵守规则、执行规则的实践中,强化规则意识,在“DU都城”里,不遵守规则将一事无成。

(二)在拓展游戏活动中,强化规则意识

只有当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少年儿童内心的需求,才算真正培养少年儿童的规则意识,但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做几个游戏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都可以成为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的素材。拓展游戏活动, 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文艺作品、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开展游戏活动,选一些与“规则”有关的文艺作品,通过讲一讲、演一演、看一看、评一评,让队员明白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如观看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然后来评一评。组成“侦探分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公园、社区“甄别”市民行为,并把市民的违规情况记录下来。在学校里,建立劳动岗位,制定岗位职责,每个队员认领至少一个岗位,并要求队员按照岗位要求履行职责。在家庭里,引导队员制作一份学习、娱乐的作息时间表,请爸爸妈妈当评委,每天一评,做到了打个“五角星”,没做到打个“叉”,一周一总结等。通过不断实践、训练,让遵守规则成为少年儿童生活的第二需要。

(三)在团队合作游戏活动中,提高规则执行力

团队合作游戏,需要团队成员互相配合、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必须牢记游戏规则,每个人都必须执行团队内部的“约定”即“规则”,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同时还要学习执行规则的技能,否则,游戏就无法顺利进行。如“理想天梯”团队游戏,每个团队成员都要学习用一根管子和另一个人组成一节梯子,若干节梯子搭成“理想天梯”。每一个成员要借助“理想天梯”勇敢地从梯子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理想彼岸)。在这个游戏活动中,队员不仅要学习规则知识,遵守游戏规则;还学习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学会相互帮助、互相鼓励,学习搭梯技术,从而提高执行规则的能力。

(四)科学合理组织指导游戏活动,发挥教育性效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创编游戏活动对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很重要,而科学、合理地组织指导游戏活动,能让游戏活动发挥更大的教育性效能。

1.学习规则,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

遵守规则的前提是先认识规则,假如少年儿童不了解规则,那就无从谈是否遵守规则了。2006年笔者带10多名队员参加一个国际露营活动,第一天开营,就在营地评比栏中,出现了我们队员违规的记录。如在营地内奔跑、垃圾不分类等等。经过了解,并不是队员思想觉悟不高,而是因为地区差异等原因,队员们不了解营地规则。于是,我们迅速组织队员学习营员手册,老师和队员一起对照营员手册逐条学习、检查。知道规则没有违规打钩,知道规则违规了批叉,不知道规则违规了则画圈。对那些不知道的规则进行重点学习。此后,队员们严格根据营员手册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收获快乐。

2.注重规则合理性,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合理的规则,能提高队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所以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要注重规则的合理性。如“抓子”游戏。规则:5个沙包代表5个“子”,第一关:游戏者抛一“子”到空中,然后从桌子上拾一“子”,再去接空中的“子”,接住,过关。要求游戏者只用一只手完成。第二关,要求从桌子上同时拾两“子”再去接空中的“子”。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小学高年级的队员经过努力能够闯关,低年级的队员要闯关则很难。笔者曾遇见一个小女生,闯过第一关后,第二关怎么也闯不过去。年龄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略显大的“子”,对小小的手来说,抓了两个“子”,再也接不了第三个“子”了,这时她会不自觉地用另一只手去帮忙。

3.灵活运用指导策略,强化规则意识

游戏规则是在游戏过程中的行为准则,通过游戏活动可以训练他们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和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当有队员违反规则获得“成功”时,表扬遵守规则的队员,并判明遵守规则的队员获胜,以此来暗示和规范违规队员的行为。在执行游戏规则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要有例外。如“抓子”游戏中的小女生,如果我们做出让步,让小女生过关,那么就会让她错误地认为,不遵守规则也能“过关”。我们既要“有令则行”,在游戏的过程中执行游戏规则,也要对不合理的规则做好解释,并在以后的游戏中进行调整。如“抓子”游戏,游戏规则可调整为:高年级队员闯两关胜出,低年级队员只要闯过第一关就算胜出。

在组织游戏过程中,游戏介绍完后,要适当地进行停顿,让队员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规则的心情,假如他们对规则漠不关心,也没关系,不要对规则进行重复的讲解,而是马上开始游戏,让知道规则者获得胜利,久而久之,每当游戏时,队员们除了想知道游戏的内容,更想了解游戏的规则。同时我们可用一个相同内容的游戏,以不断改变游戏规则的方法,调动队员认识规则的积极性。如“大风吹”游戏。老师说:“大风吹。”队员问:“吹什么?”老师说一个特征,如“穿白色衣服的队员”,要求凡是有此特征的队员离开原来的位置,重新寻找新的位置。规则是:有老师说到特征的队员必须离开原来的位置,如果有队员没有离开,其他队员可举报,没有找到位置的队员要出列。我们也可以把“大风吹”改成“小风吹”,规则是:老师说:“小风吹”,有老师说到特征的队员不要离开原来的位置,没有老师说到特征的队员要离开原来的位置,重新尋找新的位置,所有违反规则的队员都出列。

无论是选择、创编游戏,还是组织指导游戏,都要从满足少年儿童正当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组织少年儿童开展角色游戏、团队合作游戏、拓展游戏,以实现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的目标。

儿童的需要和能力 篇7

关键词:少年儿童,明辨是非,意识能力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 今天的少年儿童就是明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重视发展对少年儿童的教育, 大力提高教育水平, 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 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决定意义。

少年儿童好奇心强, 接受新鲜事物快, 天真烂漫, 探索性强, 发展空间巨大。这个阶段, 他们身心成长迅速, 思想意识正在形成。抓紧机遇, 及时给予教育、启发和指导, 培养他们具有自觉明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 不仅对他们澄清生活中随时随地遇到的疑惑有利, 而且对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大有裨益。

当今世界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和平和发展是全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政治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的格局错综复杂。文化的互相碰撞和交融, 教育的彼此渗透和交流都空前扩大。这是我们培养少年儿童明辨是非意识和能力不能不重视的大视野、大环境和有影响的重大因素。

20多年来, 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 我国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绩;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呈现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文化教育蓬勃发展,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社会保障体系日渐扩大,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新事物、新风尚不断涌现。这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有利于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但同时,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时期, 也出现了许多具有负面效应的事物。如企业破产, 职工下岗, 权钱交易, 贪污腐败等。这些社会前进中出现的积极、消极, 正面、负面的现象, 少年儿童或耳闻目睹, 或心感身受, 在他们头脑中都会产生是与非的印象和疑问。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判断标准, 分清是非, 决定弃取, 从而增强其疾恶从善的意识和能力。

发生在少年儿童生活和学习中的见闻和事例, 他们内心对事物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看法, 可以直接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和分析, 是培养他们形成明辨是非意识和能力的最好凭借, 值得予以特别关注。例如, 父母对孩子应该如何关爱, 家庭中发生的矛盾, 学校里老师对同学的表扬、批评, 考试排榜的做法等。这些事或者就是他们自身的经历, 或者就发生在身边, 来龙去脉清楚, 感受深刻。教育者可以借此构筑起很大的教育平台, 通过主题班会、辩论会、个别谈心等形式, 引导他们去分辨、思考、判断。长此下去, 他们明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爱憎分明的情感也能一天天培养起来。

判断是非, 必须掌握正确的标准, 并且态度客观。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对少年儿童进行深入的符合其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小培养实事求是的理念和高尚的价值取向;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使他们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学会劳动, 学会审美, 学会健体, 学会合作, 发展完善人格;引导他们克服偏执性和片面性, 注意从多方面去分析事物, 锻炼相互交流探讨和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耐心。这些都是发展他们明辨是非意识和能力的基础。根深方能叶茂, 本固才有枝荣。

少年儿童的理性思维能力正处在初期发展阶段, 他们更多的是利用形象思维, 通过事物间的互相比较和自身的直接感受去判定是非好坏。知道的事情越多, 阅历越丰富, 对他们越有益。因此, 除了上课之外, 听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报告, 参拜烈士陵园, 看各种展览, 投身多种多样的比赛活动, 看电影, 听故事, 参加公益活动, 帮助孤寡老人做事情, 参观旅游, 游戏娱乐, 都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 增加知识, 积累体验, 陶冶情感。教育者应组织多种活动, 利用各种方式和多种媒体, 向少年儿童提供富有启迪和教育的素材和实例, 为他们增加储备, 打好发展相关能力的基础。

少年儿童对事物是非的判断常常是直观和表面的。他们经常把新遇到的需要做出评价的事物与已知的事物作比较, 分出相同点和差异点, 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 听一个故事, 他们能从情节中较快认识到哪个人是好人, 哪个人是坏人, 谁跟谁是“好伙的”, 谁跟谁是“坏伙的”;这个故事跟另一个故事比较, 哪个更好, 更有趣儿。至于好人好在哪里, 坏人坏在何处, 故事的趣味是怎么来的, 他们想得不多。他们的认识缺乏有深度的理性分析。推动他们进一步积极思考、明辨是非的办法就是逐层深入地多问几个“为什么”, 使他们弄清自己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对教育者说, 这是点拨、启发、引导;对少年儿童说, 则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是“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认识飞跃。

在判断事物是非时, 少年儿童容易发生的另一个问题是认识的片面性。他们靠敏锐的观察感觉能很快捕捉到事物最突出的某些特征, 而忽略另外一些不明显的特征。在交流探讨中, 注意表达和维护自己意见多, 冷静细心听取别人意见少, 阻碍了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这种情况下, 教育者如能及时提示他们换一个角度去考察分析, 就可能使他们思路开阔, 看得更全面一些。他们之间发生矛盾, 产生是非分歧, 可以通过“换位思考”去彼此加深理解, 统一不同认识。

世间事物千差万别, 是与非常常彼此纠葛在一起, 表现形式复杂。少年儿童生活领域比较狭小, 认识能力正处在发展阶段。教育者在引导启发时, 一定要尽量贴近他们的实际, 合乎他们的接受能力, 做到深浅有度, 难易适当, 留有余地。

同时, 教育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与他们平等相处, 做可亲的朋友。他们讨论问题, 教育者不能越俎代庖。对他们暂时分辨不清、没有辨明的是非, 教育者也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他们。可做进一步的指点, 给以时间, 促其加深分析思考。对他们坚持自己片面或错误见解, 教育者也不可采取简单粗暴做法, 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探索锐气。必须尊重他们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坚信, 教育者抱着他们走, 永远没有让他们自己锻炼着走, 会使他们成长得更快。

特殊需要儿童的行为改变 篇8

关键词:行为改变,特殊儿童,问题行为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理论

(一)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根据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巴普洛夫发现的学习的基本的机制, 巴普洛夫提出了习得律、实验性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等。

(二)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用“斯金纳箱”进行了关于操作条件反射的实验, 斯金纳认为, 强化在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他强调学习过程就是模仿过程。

(四) 认知行为改变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贝克、梅晨保等人为认知行为改变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行为改变方法

(一) 正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 一个行为发生后, 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 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二) 负强化法

在某个确定的情景中, 孩子做出了某种行为之后, 使得引起他厌恶的刺激消失, 那么, 今后在同样情境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增大。

(三) 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 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 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四) 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 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 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 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五) 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 (榜样) , 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当事人 ( (学习者) 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六) 处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 ;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 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总之, 行为改变技术是指通过脑AT技术测试后, 再通过生涯规划技术、潜能教育技术规划后的行为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实施某些程序和方法, 制作专项训练计划, 来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行为, 对于不良行为的治疗和行为的矫正, 以达到改进其生活的某些方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08.

特殊需要儿童玩具的投放 篇9

【关键词】特殊需要儿童 ; 玩具 ; 投放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72-01 玩具作为游戏的支柱在幼儿的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普通幼儿眼里,只要能玩耍的物品都是玩具,而且对探索新玩具表现出极大兴趣。特殊需要儿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身心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状态,跟普通幼儿的发展轨迹有着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他们同样喜欢玩耍,对玩具有着同普通儿童一样的喜爱。不同的是普通幼儿在老师及家长的指导下,做到不食用玩具、保持玩具清洁卫生。特殊需要儿童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在玩玩具的时候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做好特殊需要儿童玩具的投放是当前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一、特殊需要儿童的特点

在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玩具投放时,必须要了解各类特殊需要儿童的特点,只有搞清楚了各类儿童的特点后,才能为他们提供准确的玩具投放。

目前特殊需要儿童主要有: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情绪或行为障碍、自闭症候群学生、肢体残疾与病弱学生、注意缺陷及多动障碍学生等。而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不按照以前学生类型来形成专门的某一类学生,而是招收各种类型学生的综合性学校。特校里的班级也是以各种类型学生混合的形态存在,大到每一类学生,细到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虽然特殊儿童的类型比较多,但在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学生重要集中在智力障碍,自闭症、肢体残疾等类型。大多数学生都伴随着情绪、行为等问题。

他们有着共同特点:智力水平较低、语言发展缓慢、沟通能力较差、感知觉反应薄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表现在控制能力较弱、常发脾气,对外在事物漠不关心,大多有自伤、攻击、破坏等行为。注意力方面,无法静坐、易分心,记忆力差。注意力短暂,缺乏兴趣等。除此外,这些儿童还会咬食玩具,且不懂得保持玩具清洁。

二、特殊需要儿童玩具投放中的问题

1.无次序、混乱投放。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玩具的投放比较混乱,存在着多种在同一储存箱的现象。没有对玩具进行分类、按玩具功能、适用地点投放,只是在孩子需要玩的时候,临时投放在某一处,无固定地点。

2.安全性差、不卫生。由于玩具的重复、循环利用的关系,好多玩具在一天之内会被不同的孩子接触,接触次数较多。每个孩子的玩法、身体状况不同,(如脑瘫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口水,这样带有口水的球得不到及时消毒,转而转到下一位学生中手中。自闭症学生有撕咬东西的习惯,咬过的玩具不能及时清理出来,跟没有损坏的玩具一起存储。)导致同一玩具携带病毒细菌的概率大大提高,而好多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无法做到定期消毒。不仅如此,好多球类由于年代及长期在外受风雨的影响,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3.监管不足、投放密度过大或过小。在投放玩具前,没有对玩具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为了搞活动临时性的及拿及用。在地点的选择方面,胡乱选择几个地点即可开始。在玩具数量方面有时过多,有时过少。过多时导致学生选择困难,且对玩具乱丢乱扔,难以收拾。过少时导致学生为同一玩具相互推搡、你争我抢。在玩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比较分散、玩法不同,教师又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缺乏监管。

4.玩具的层次问题。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的儿童对玩具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师在提供玩具时不应千篇一律,而应根据幼儿的年龄、身心发展特征提供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玩具。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表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处于不同的游戏阶段,尽管幼儿的游戏主要处于象征性游戏阶段( 2~7岁),但各年龄段幼儿表现出的特征和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各年龄班幼儿的游戏和玩具应有所区别。教师在提供玩具时应该体现层次性,以便使玩具更好地发挥“教科书”的功能。[1]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在提供玩具时缺乏层次性,各年龄段、各障碍类型特殊需要学生的玩具无论在数量、种类还是结构上都大同小异,各学龄段的特殊需要学生玩着几乎相同的玩具,一个特殊需要儿童从低学龄段到较高学龄段的玩具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导致有的玩具对大年龄幼儿来说因过于简单而不能激发其操作欲望,有的玩具对小年龄幼儿来说又因过于复杂而使其不感兴趣。(比如,有的孩子从一开始就玩雪花片、积木,到其快完成义务教育时还在玩积木、雪花片)

5.玩具的选择及功能。陈鹤琴十分强调儿童玩具的年龄特征,他认为人生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游戏,也有相应的玩具。[1]每一件玩具都有其独特的功能,目前特殊教育学班级玩具的投放时,教师对玩具的选择比较单一,都是让大家一起玩同一种玩具,不能根据班级儿童的个人特点及玩具相对应的功能來选择适宜的玩具。导致部分儿童兴趣的下降,参与度降低。

三、特殊儿童玩具投放应注意的原则

1.根据玩具的功能及种类、损坏程度进行归类,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置玩具。合理划分各区角的位置,应相对隔开,保证各区角活动的顺利进行。

2.定期消洒消毒、缺损及安全检查。对特殊儿童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对玩具进行定期的消洒消毒,对缺损及存在安全隐患的玩具进行剔除及补进。

3.玩具的选择。在玩具的选择上应满足适应性、安全性、趣味性及符合卫生要求,玩具应便于清洗消毒 ,凡是不易洗刷、 烫泡和曝晒的玩具最好不用 。

4.加强监管,不断观察调整。在玩具的投放及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管,避免误食玩具或地面杂物的情况出现。合理安排玩具的层次。并根据观察进行更换调整。

四、特殊需要儿童玩具投放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而想要游戏,就离不开玩具。广义上讲,任何一种可以给人们带来益智性和和谐向上的游戏的物品及其展示的信息软件,都可称之为玩具。但因特殊需要儿童其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不是所有的玩具都对其有益,有些不健康的玩具还可能给幼儿带来不可逆的终身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如何及怎样为特殊需要儿童科学选购、提供玩具及如何投放玩具对科学进行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下一篇:全阴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