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24-06-22

读者(精选十篇)

读者 篇1

一、网络时代的《读者》文摘

近年来有诸多研究集中在网络对印刷媒体的影响上, 其结论包括: (1) 窄众媒体受到互联网冲击, 应该推行地方性、大众式媒体的模式; (2) 互联网应该成为传统杂志的延伸而不是重复, 利用网站点击率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为上策等等。 (4) 而对于将网络时代作为受众的《读者》的社会文化情境则缺少宏观的研究。在此, 本文将首先概括网络时代对于阅读本身带来的几种可能影响。

首先, 网络时代可供阅读的材料数量急剧膨胀。除去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之外, 许多信息类网站成为新的信息发布机构, 而博客、讨论版等大众发起的媒体更是掀起几乎失控的信息洪流, 使得印刷媒体退减为人们阅读的一种选择和部分构成, 《读者》也不例外。

其次, 网络时代阅读方式逐渐多元, 除去印刷出版物, 网站、电子书、手机报等也成为人们的阅读选项, 一个读者可能同时经由几种方式获得信息, 印刷媒体成为可选项。

最后, 网络时代改变了阅读的意义。由于可供选择的材料急剧膨胀以及多元阅读选项和阅读经验的获得, 阅读本身已经具有新的意义。仅举一例, 传统的阅读方式是单向性的, 而网络时代的阅读则常常伴随更便捷的多重互动;传统读者既很难与作者沟通, 也不容易与同一作品的其他读者做交流。因此, 不从阅读对象、阅读选项以及阅读的意义等方面概观网络时代的读者阅读情境, 很难进一步对某一具体媒介内容进行分析, 探讨新世纪的《读者》阅读情境, 必须以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文化背景。

二、文摘模式面临摘文读者

诸多传记都绘声绘色地记载了美国《读者文摘》创始人如何通过绝妙的构思创造了文摘形式的杂志, “由于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足够的机会阅读所有书籍、报刊;而且, 在多方面的内容中, 人们感兴趣的可能只占一部分。” (5) 因此, 经过摘录又保留了文章原汁原味的文摘开始大受欢迎。在互联网时代重新检讨上述问题, 我们发现, 其解决方案早已经超出创办一本文摘类杂志这一种可能:人们不可能阅读所有的书籍报刊, 不过很有可能迅速浏览大量书籍报刊的电子版本;人们可能只对多方面内容中的一部分感兴趣, 不过他们可以迅速将其电子版本下载、编辑并制作成可供个人阅读的文摘。

可以说, 今天的读者已经从被动的文摘阅读者转化成具有多重身份的文摘阅读者与摘文编辑者/阅读者。不过, 以个人阅读经验为背景的读者摘文, 与专业文摘类杂志基本上保持平行的发展轨迹, 一方面, 读者通过互联网等媒介收集各种信息, 并且时时更新, 构成动态的也是更加个性化的阅读内容;另一方面, 专业文摘杂志, 依靠其强大的编辑力量和专业知识, 继续为广大读者提供基础阅读材料。怎样为具有多重身份的网络时代读者做内容补充, 是文摘类杂志当下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文摘类杂志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 其主要阅读群体可能与中国的网民产生交集, 但并不完全重合, 因此多元且交错的阅读群体, 是文摘类杂志在新世纪阅读语境中的受众构成特征。

三、新阅读语境下的《读者》价值观

读者的选题方针曾被概括为“十分精粹和富有情趣的内容向人们揭示了生活的可喜与可爱”。 (6) 在《读者》创刊之初, 这种“生活的可喜与可爱”曾经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语境下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而《读者》自1981年创刊到现在, 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 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社会变动的时期, 因此其承载的社会意涵也需要针对社会变迁做出相应的解读。

可以说, “揭示生活的可喜与可爱”与美国《读者文摘》的选题标准“每篇都有长久的价值和趣味, 以浓缩和恒久的形式表现” (7) 异曲同工。不过, 即便严格依据这一编辑方针完成文摘杂志, 仍然会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凸显出不同的社会意涵。例如, 南方朔曾经这样批评美国的《读者文摘》:不企图告诉读者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 但它所贩卖的却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元素:对爱、安全、财富、成功、健康、宗教信仰的渴望。 (8) 南方朔还将《读者文摘》认定为“美式意识形态的最大鼓手”, 称其在冷战时代强力推行“软调保守主义”。《〈读者〉传递了怎样的社会价值观》曾经分析了《读者》从创刊至2000年共二十年杂志文本的内容, 并且根据时间分期讨论了不同历史时期《读者》所传递的社会价值观有怎样的变化。显然, 在中国社会继续发生剧烈变化的新世纪这十年, 有关其传递价值观的变化的讨论需要继续下去。不过延续上面的讨论, 在阅读语境发生显著变化的新世纪, 仅对其文本进行分析, 可能就忽略这种变化了的阅读语境中最重要的因素———读者, 而在这种新语境下, 判断《读者》是否仍是鼓舞人的力量, 都需要其读者的参与。■

参考文献

①数据来源于国务院新闻办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2006年公布的数字。参见人民网的报道:“钱竹:《读者》等刊物的发行量调查报告”, 网址: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82179/82180/5640403.html, 2006年04月24日上网。

②参见《渤海早报》 (2009年8月24日, 第35版) 文章“《读者》发行量亚洲第一, 《读者文摘》要申请破产保护, 中美俩“读者”境遇各不同”。

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字, 截至2009年12月31日, 中国网民为3.84亿。参见其网站公布的信息:http://research.cnnic.cn/。

④例如, 李锋在“互联网对传统平面媒体的影响与启示”中, 分析了窄众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面对的种种困境。参见, 《中国报业杂志》 (2007年第6期) , 转引自人民网, 网址: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88454/116905/6921424.html, 2008年2月25日上网。穆广菊认为, 数字化是未来期刊的发展方向。参见其文章:“期刊, 在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对接中再生”, 《传媒》 (2006年第7期) , 转引自龙源期刊网, 网址:http://www.qikan.com.cn/report/2006/right.htm。

⑤参见陶丹:“美国《读者文摘》的创新理念”, 《中国记者》 (2004年第9期) , 第72页。

⑥参见徐丽、罗维扬, “文摘期刊的两个杰出代表———《读者》与《新华文摘》之比较研究”,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1年第9期) , 第32页~39页。

⑦参见赵晓兰, “《读者文摘》的办刊理念与文化主张”, 《出版工作》 (2006年第5期) , 第69页。

读者和读者文摘的分析比较 篇2

“我到美国去,看到一个家庭有两本书,《圣经》和《读者文摘》,马上就对这个家庭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觉得不同肤色的人立刻就可以沟通了”。三毛这样说过。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发达和开化的国度,《读者文摘》的脉脉人情关怀,也许像《圣经》的包容万物一样,给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人们无尽的细腻和感动。

两种文明的智慧碰撞,两种意识形态的求同存异。2002年11月21日,中国《读者》杂志主编彭长城和美国《读者文摘》董事长兼CEO唐瑞德先生在北京敦煌大厦握手言好,会面完毕,彭长城用拉面招待了这位远涉重洋而来的同行。

相似的刊名,同样追求真善美和人文关怀,同样富有平淡中蕴藏力量的朴素美,同样为万千读者插上了梦的翅膀,甚至连风格都极为相近,不知情的人或许会以为这两份各在东西雄踞一隅的杂志出自同门,或者即便不是同胞兄弟也必定有着深刻的渊源。其实不然,这两份杂志巨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血缘关系”,一直以来,他们在各自的读者王国里书写着各自独特的传奇,唯一一次正面交锋是在1993年,那一年,一直与美国《读者文摘》同名的中国《读者文摘》因为姓名权之争被迫更名《读者》。其他时候,二者受其不同的经营理念指导,在有关受众定位,内容选取方面都各成一家,风格迥异。

在此,本文主要在经营和办刊理念、受众定位、内容选取风格上对这两份杂志的异同做一分析比较。

一、关于办刊理念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读者文摘》,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在创刊之后的三年里,《读者》杂志以令人惊叹的发展势头迅速崛起,杂志创刊一年,发行量达到16万,1982年底,发行量达到42万,1983年,发行量突破136万。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读者》一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发展的契机,在国内许多大众刊物发行量下滑的时候,《读者》的发行量却一直遥遥领先,不仅在国内期刊中稳居首位,并且在海外华文期刊市场中占有很大份额,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我国期刊发行量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四的骄人业绩,成为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奇迹。

《读者》深处中国内陆的西北角,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获取信息资源、开发期刊市场条件都不很优越,许多报刊和杂志都选择将自己的大本营,设在东部或沿海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然而读者人并没有被这些外部的环境所限制,并且不断推陈出新,坚持精益求精,克服了诸多困难。《读者》杂志多年以来,始终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以“打造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为口号,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遵循“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这一办刊理念,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

而当前世界上最畅销的杂志之一《读者文摘》1922年创刊,在世界上有着巨大影响,被称为“比《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更能影响美国的大人物。它拥有48个版本,涉及19种语言,并畅销于世界60多个国家。这份每月出刊的杂志文章风格简明易懂,内容丰富广阔,且多富含恒久的价值和趣味;同时,它还致力于为各个年龄、各种文化背景的读者提供信息、开阔视野、陶冶身心、激励精神。它所涉猎的主题有健康保健、大众科学、体育运动、美食烹饪、旅游休闲、金融与政治、家居与园艺、艺术与娱乐、商业与文化。其他固定的专栏还包括了笑话、谜语、测试、动画及读者来信。《读者文摘》是以通过为各个领域的读者提供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尽可能广大的读者群的。

《读者文摘》是一本大众读物,百姓读物。从创刊至今的八十余年当中,它一直在追求和坚持一种目标,一种风格,这就是:它所选择的题材多半是人人关心的话题:生活、家庭、婚姻、爱情、友谊、成就、健康、竞赛。这些内容充满了人情味。它的文章突出积极方面,强调成功、光明,颂扬仁慈善良战胜贪婪邪恶,使读者心理得以宽慰,精神变得乐观。《读者文摘》杂志董事长唐瑞德的评价则是:“《读者》受欢迎大概因为它是一本梦一样的杂志,帮助了人们生活。”

一个旨在使读者心理得以宽慰,精神变得乐观;一个倾心为读者奉献真善美,帮助人们生活,都注重人性美,尽显人文关怀;都致力于大众的心灵启迪和精神的升华;都强调精致的生活与自由快乐的心灵。这就是两个杂志的共同点,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当然,两者在办刊理念、运作方式上面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在办刊理念方面

1、《读者》注重培养特有气质,塑造杂志人格,而《读者文摘》则强调刊物的“普世情怀”,即寻求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的共同点,力求达到和谐和共容。

《读者》的核心读者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除此之外,其读者群主要集中在中学生、专家、学者、院士等阶层中。这些阶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知识和文化层次比较高,阅读的能力较强。因此读者强调特有气质,为杂志塑造一种独特的人格,在文章的选取和主题的确定上都强调知识性和高品位,以为读者提供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特别心理,使读者乐于接受并赞同其观点。而在美国,《读者文摘》的普及度堪比圣经,她的目标受众群体是中年人,而中年人是一个与社会融入度较高,接受能力比较强的群体,因此在办刊理念上,更注重平民化和大众化,它不追求整齐划一的行文格式和深邃晦涩思想内涵,且并不吝于使用民众乐于接受的大众化的流行,让人并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便能了然于心,且读来有一种来自乡间的纯朴和原始,更有生活的气息。

2、《读者》注重博采中外,荟萃精华,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而《读者文摘》更注重精于细微处,帮助人们生活。

如果说《读者》像一位孜孜不倦的导师,时时为你的心灵掌舵,教你如何取舍,如何成长,那么《读者文摘》更像是邻家的老爷爷,常常用他饱经的风霜和流年的积累来充实你的经验,让你少栽些跟头,多长点教训。喜欢《读者》的人也许会多一些优雅和睿智,而喜欢《读者文摘》的人却有着更多的精明而坚韧。《读者》更多的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明文的底蕴和积淀何其深厚动人,让人在欣喜之余有一种思考,而读者文摘则侧重于向我们展示生活的海洋和奇瑰丽和富有,让人在思考之余有一种获得。

3、受众是一份杂志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实现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方面,《读者》采用了一些列的方法来实现充分尊重读者,与读者建立亲情纽带的目标。这一点课看成是《读者》比《读者文摘》的高明之处。

(1)采取稿件双向互动的采编形式、实行“一稿三酬”的稿酬制度

《读者》健康向上的文化力量源自读者,每期《读者》上的五十多篇稿件绝大部分是从几千位读者荐稿中选出的。每年全国各地有几万名读者自愿充当他们的业余编辑,在支付稿酬的具体做法上也向国际靠拢,实行一稿三酬的稿酬制度——原作者、原刊发媒体、荐稿者均享有稿酬。这种独特的稿酬制度,是《读者》的首创,充分体现了对版权的尊重,对作家、出版者及荐稿者的尊重。(2)采取高质低价的价格策略、坚持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视读者为亲友、尊重读者选择、鼓励读者参与的《读者》自创刊以来,一直秉承高质低价,坚持大众化、平民化的风格,它的每一次提价,每一次印刷风格和纸张的变化,都事先征求读者的意见。在刊名变更等重大事项上,更是充分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

(3)恪守《读者》道德,确立服务读者、回报社会的公益观念

《读者》成功不忘回报社会,为希望工程,中国青年基金会的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这充分显示了她作为中华民族期刊第一品牌的大刊风范。

4、较之《读者》对来说,《读者文摘》更强调一中实用主义的理念,她的著名的“编辑三问”里边有一条是这样叙述的:“它实用吗——是不是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谈论话题 ”,因此她更倾向于用一种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受众都关心且喜闻乐见的的形式来表达其主体和精神。她乐于选取有关生活、家庭、婚姻、爱情、友谊、成就、健康、竞赛等方面的典型事件,读者读完之后往往会觉得有一种收获,这种收获对读《读者》的人来说也许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和顿悟,而对《读者文摘》的读者来说,这耕读偶的表现为一种生活经验与阅历的丰富。

二、在内容方面

在内容的选取上,这两份杂志都坚持为读者提供真善美的阳光主题;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标尺,通过优美的故事、文字和图画,一以贯之地铺陈和展示,影响、感染人着人们;在文章体裁的选取上,二者都注重从与生活有关的细微处入手,生活、家庭、婚姻、爱情、友谊、成就、健康、竞赛等都是他们关注的主体;都在字里行间传达着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给人们以心灵的抚慰和满足;都注重使用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表现大主题,惯于从一滴水来反映生活。当然,在很多方面,二者也都坚持着各自的风格和特征:

1、在内容的选取上《读者》强调一种优雅与品味,而《读者文摘》更多的是注重一种通俗和大众化。

二者的风格随相似,但在骨子里,相较于《读者文摘》的直爽和旷达,读者像是邻家小妹,温婉端庄,含情脉脉。创刊26年来,《蠢人的天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如能再活一辈子》《母亲的帐单》《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一碗清汤荞麦面》„„等最具影响力的文章,至今还留在许多读者心底。

2、在文字风格的塑造上,《读者》善用温馨流畅的文字感染读者,语言清丽淡雅,严肃而不失风雅。《读者》前任主编胡亚权曾说“我们把《读者》人格化,努力使她有思想、有追求、有风骨、有情致、有志趣、有格调、有性格、有内韵,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可见《读者》的文字风格是在努力朝一中充满文化气息的方向发展。,而《读者文摘》杂志的风格以温情和人性见长,他们“用持久的、人性的东西打败了时尚的、热点的东西”。通俗的讲,就是真善美的东西。在保持原文精华的基础上,使语言更简练、通俗,看似波澜不惊实则蕴涵深意,语言诙谐质朴,虽不施华丽的辞藻,依然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和内心的感动。

3、在表达的方式上,二者都强调与读者心灵的交融和对话,区别之处在于,《读者》更喜欢用一中富有诗意的格调来表达,讲究生动和美感,使读者在读完她的文章之后之后好像是阅读了一篇名著或者是感情浓烈的散文,而《读者文摘》更强调一种实用主义的思想,《读者文摘》杂志服务的每个编辑都知道的编辑三问充分显示出了这一点:

它可以被引述吗——会不会是读者思索和讨论的东西;

它实用吗——是不是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谈论话题;

它有恒久的趣味吗——是否一两年后仍然有意思。

因此,与《读者》追求清丽风雅的格调不同,《读者文摘>更善于以一种街头巷尾民众闲聊的口吻和手段来吸引大众的眼球。

三、受众方面

《读者》的核心读者是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在所有刊物中,除个别的英语读物外,《读者》的占有率是第一位的。但其读者群并非仅仅是年轻人,她读者群结构的多样性令人目眩,在中学生、大学生、专家、学者、院士等社会各阶层中,有很多人钟情于《读者》。然而对这些人群做一个横向的剖析,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数都集中与社会的中上阶层,一批知识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读者》在创办初期就将核心受众群定位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事实上它的成功也在于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满足了这一部分读者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文化复兴的年代,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亲情的呼唤,在十年浩劫后显得格外突出。《读者》在这时候诞生,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它的成功可以说是它的精神内涵与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很契合的结果。

对《读者文摘》来说,受众则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虽然最初他的目标受众群体是中年人,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她的受众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以说从9岁到90岁都有人在读《读者文摘》,甚至在不同德国家,都有那么一部分人是她的忠实受众。就像三毛说的:“我到美国去,看到一个家庭有两本书,《圣经》和《读者文摘》,马上就对这个家庭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觉得不同肤色的人立刻就可以沟通了”,因此《读者文摘》是一种平民化的大众刊物,不论哪个阶层,不论文化层次、知识水平有多高,在她身上总会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用创始人戴维斯•华莱士自己的话来描述《读者文摘》,它“以非常广阔的媒介形式,致力于丰富各种年龄与文化层次的人们的生活。使他们受到教育,并得到娱乐”。

读者 篇3

1、金丝沙画的简介与制作过程

金丝沙画手工制作而成,做工精致,画面生动,既高贵精美,又古朴典雅,具有天然的审美价值。画材选用镀金金丝、天然彩沙为原料,以天然彩色沙石的色彩为画的颜色,用镀金金丝定出图案的轮廓。画片厚度在几厘米,金属丝、彩沙合成一体,画面平整光滑,图案清晰逼真,颜色五彩缤纷,画面栩栩如生,永不褪色。制作一幅这么精致的金丝沙畫大家可能认为难度非常大,其实一点都不难,也无须绘画功底,只要用心学习,听李老师讲解,跟着李老师制作,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踏图、涮胶粘丝、上沙制作沙画的全部过程。

2、为什么不在当地招收学员

天津雨轩金丝沙画工作室李继文老师经常参加一些展会,他的金丝沙画每到一处火爆一处,沙画被一些酒店、饭店、企业、个人看中都争相购买,不断地打开了市场,现需求量很大,以他一人的力量是完不成这么多定单的,李老师就想到了招收学员来帮他做画。“希望我招收的每位学员都是喜爱金丝沙画的,自己热爱的东西才能把他做的更好。还有就是我曾经也是一个下岗职工,我希望我能带动这些人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点,也算为社会尽一点微薄之力吧。”

3、什么样的合作方式

合作方式也很简单,学员只须先交520元(两幅金丝沙画的材料费)即可,无须别的学费,学习中食住全部免费。等沙画制作完成,李老师会将材料费520元和460元(两幅沙画的手工费)共980元一起汇给学员,让学员在家就可以轻轻松松赚手工钱。如学员的作品出现小毛病,本工作室负责修改,不扣学员一分钱的加工费。有了第一次诚信合作的基础等到下次合作时就无须预付材料费了。

相关链接:

地址:天津市蓟县雨轩金丝沙画工作室

电话:022-89155228

手机:13512818686(欢迎考察,短信来函勿扰)

读者意见对读者制度建设的积极影响 篇4

1 读者意见的收集

1.1 在读者利用图书馆过程中收集读者意见

我们可以采用观察法和口头询问法了解收集读者意见。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 观察者对观察对象进行有目的观察, 以感觉和知觉的形式来认识、观察对象的各种特征。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 馆员在图书馆服务范围内对读者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以及读者服务过程中的效果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 掌握读者需求规律和服务规律。事实上观察法是研究读者行为与心理活动的最常用和最适用的方法。

口头询问法是一种通过个别交谈取得资料的方法。有时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是以抱怨的方式表达。这就要求馆员在接待读者的过程中, 耐心听取读者的意见, 通过交谈, 随时关注读者对服务工作的评价。

观察法和口头询问法都能随时了解到读者的意见, 收集方式真实、可靠。这是收集读者意见最重要的收集方式。

1.2 通过座谈会的形式集中收集读者意见

通过不定期地召开读者座谈会, 可集中收集读者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各种建议和意见。通过座谈会的形式, 和读者面对面交流和沟通, 不但可以向读者宣传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和服务举措, 还可解决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种方式收集的意见比较集中、全面。但座谈会召开的次数毕竟有限, 可作为一种补充形式。

1.3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读者需求

问卷调查就是以书面提问回答的方式调查读者的一种方法。即将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格, 请被调查者填写, 然后将调查表收回, 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 引出结论。这种方式针对性强, 比较全面、科学。

1.4 通过网络收集读者意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个人电脑的不断普及。通过网络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读者越来越多。而网络正成为人们发表意见和看法的交流平台, 读者意见多发表在网上咨询台、校园BBS上。目前, 各馆都比较重视, 多数图书馆会安排专人负责答复, 或适时, 或集中答复。通过网络收集的读者意见比较真实, 也是将来图书馆收集读者意见的重要途径。

2 读者意见对读者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

2.1 重视读者意见、及时修改读者制度

读者制度是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时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守则。读者制度制定时会考虑图书馆的性质、任务、服务设施、服务项目的特点;考虑到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执行读者制度时, 不仅要求馆员对各类型读者一视同仁, 对违反读者制度的行为按条文严格处理, 而且还应随时了解读者对读者制度的意见或者抱怨, 时代在发展, 读者制度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读者意见被视为读者制度改革的原动力。如某高校图书馆修订前的《遗失图书赔偿办法》中规定:专业图书丢失后, 如赔偿, 可按同种书刊赔偿, 并另交加工费5.00元。不能按同种书刊赔偿的, 按书价的5~10倍赔偿。遗失书刊如有超期, 需缴纳超期滞纳金, 办理赔书手续时减免一个月的超期滞纳金。此办法在执行的过程中, 不断有读者提出异议, 书价越来越高, 一本图书按5~10倍赔偿后, 金额高达百元, 读者感到难以承受。确实近年来, 书刊价格不断攀升, 著名出版人黎波就表示, 在出版圈内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图书黄金定价, 也就是最能为市场接受的价格, 这个黄金定价几乎年年在涨, 5年前一本书的黄金定价为18元, 去年升至24元, 今年上半年涨到26~28元。该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读者对《遗失图书赔偿办法》的意见, 及时修改了《遗失图书赔偿办法》, 修改后规定:遗失专业书刊按3倍赔偿, 书刊价格超过25元时, 按2倍赔偿, 且办理赔书手续后, 不再缴纳遗失书刊的超期滞纳金。《遗失图书赔偿办法》修改后, 不但降低了馆员执行制度的难度, 而且深受读者的欢迎。

据统计, 国家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人次在2002年达到最高峰后, 4年来呈下降趋势。2006年较2004年锐减55万人, 是近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 对下降原因,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玉辉分析, 网络普及对整个图书馆业颇有冲击, 社会风气浮躁, 也使许多人不能静下心来捧起书本。“此外, 我国图书馆自身也存在问题。以国家图书馆为例, 和国外一些图书馆相比, 存在馆内空间狭窄, 阅读环境相对较差, 服务不够人性化等问题”张玉辉说。为此, 从2007年开始, 国家图书馆确定每年9月9日为“国家图书馆日”, 进一步推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积极互动。国家图书馆面临的读者人数减少问题是目前图书馆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高校图书馆也同样面临到馆人数减少的问题, 到馆人次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如某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多方反映可借图书册数 (本专科生读者每人限借4册图书) 太少, 不能满足其学科学习的需要, 希望能增加可借书册数。读者提出的此项建议得到该图书馆馆领导的高度重视, 考虑到近年来本馆图书资源年增长量稳步提高, 馆藏图书资源满足读者借阅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具备了提高读者可借图书册数的能力。于是, 将本专科生读者的可外借图书册数由最早的每人4册图书提高到每人8册。样本图书从不对本科生读者开放到采取限时外借, 限借1册, 逐步增加到每人限借2册。图书馆增加读者的可借书册数, 不但可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而且可广泛吸引读者到图书馆来, 提高读者到馆人数, 使图书馆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得到体现。

2.2 尊重读者, 树立“读者总是对的”的意识

目前国际企业界备受推祟的CS管理就蕴含着“顾客总是对的”这一意识。当然, 这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一种科学判断, 也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 但它是企业致胜法宝。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中也是适宜的, 只要读者的过失不会构成图书馆的重大经济损失, 那就要将“对”让给读者, “得理也让人”既是管理者对员工服务行为的一种要求, 也是员工素质及图书馆形象的一种反映。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使读者满意并成为可靠的“回头客”;二是不应把对图书馆或服务工作有意见的读者看成对立面, 而应设法消除他们的不满, 获得他们的好感;三是应该牢记, 同读者发生任何争吵或争论, 图书馆绝不是胜利者, 因为你将失去读者。在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 遇到纠纷, 责任无法界定的时候, 处理问题的方式更能体现其服务理念。界定责任时, 既要严格执行图书馆的相关制度, 又要体现“读者总是对的”的意识, 尊重读者, 维护读者的合法权益。如某高校图书馆为提高样本书的利用率, 为读者提供样本书限时外借服务, 本专科生读者每人限借2册, 借期为7天, 超期一天缴纳滞纳金0.50元。用贴在样本书书脊上的红色标示将样本图书与其他图书区别开来。红色标示比较容易脱落和撕掉。有极个别学生读者还书时, 会拿着没有贴红标示的样本图书, 告诉馆员, 借书时, 样本书上就没贴红标。遇到这种很难界定的事件时, 馆员有一个处理原则:多从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充分信任读者, 尽其所能使读者得到公正的待遇。在处理此类事件时, 馆员会多途径了解情况, 认真听取读者的陈述, 尊重读者对事件处理的意见。只有牢固地树立“读者总是对的”的意识, 体现“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观念, 才能时时处处以读者的利益为第一生命, 急读者之所急, 想读者之所想, 千方百计满足读者需求, 才能真正发挥图书馆的各项社会职能。

3 积极推行读者“参与管理”模式, 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互动

读者“参与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培养读者的图书馆意识和依靠读者的经验和能力来推动图书馆服务工作为目的的读者活动组织。国家图书馆为了改变读者人次不断下滑的状况,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读者联系沟通。例如2006年12月, 10位读者荣获2006年国家图书馆“文津读者奖”, 并受聘为2007年特邀读者评议员。这也是国家图书馆首次特邀读者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国家图书馆“文津读者奖”活动创办以来, 已有100多位读者获奖。获奖者将定期对国图服务的各个方面, 如服务水平、馆室环境、设备设施、编目质量等进行测评, 以完善国家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社会评价制度, 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采取读者“参与管理”模式, 可使读者更好地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中来, 让读者的意见有一个更为畅通表达的途径。

对读者意见的收集过程中, 还需要注重馆员培养, 提高其技能和能力 (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 , 加强图书馆业务学习与培训, 发挥馆员的能动性, 提高馆员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使图书馆的作用得到更好的体现。如果我们某个图书馆不重视读者意见、不能为读者提供满意服务, 必然会造成读者的流失。从某种意义说, 读者人数减少潜伏着图书馆的生存危机。因此, 我们图书馆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 提供令读者满意的服务, 来吸引更多的读者, 图书馆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徐引箎, 霍国庆.现代图书馆理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

《读者》读书笔记 篇5

《读者》是一本杂志,是半月刊。每到一个月的14号和30号,我都会拿着四块钱,飞奔着去报亭买到最新一期的读者。读者是由一片片短小精悍的文章而组成的。每一期的故事,都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有时候,会介绍一些名人背后的故事;有时候,会从一件件小事中体验出一条条人生哲理;有时候,在那一小块的地方,会放一首浪漫的诗歌;有时候,会介绍一些新名词,让我们从此不再落伍。看完《读者》,时而开心,时而伤心,时而愤怒,时而感慨……

《读者》中我和妈妈最爱的板块——言论。言论是写一些当今流行的一些话语,或者是讲得很有道理的话。一些讲得特别好的话我还会把它写到我的签名上面。在这一期里,我看到了“职场三定律”:“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他总能概括得很好。还有约翰·列侬说的一句话:“老师问我长大想做什么,我说‘快乐的人’。老师说我不懂问题。我告诉老师,是他不懂人生。”真的,说的太好了,每读一期读者,我仿佛长大了很多。

这期令我最深的故事,是一篇叫《微爱情》的文章。不是我早熟,是这篇文章真正的让我体会到了爱情这个东西。它由十一个小故事组成,来说明了爱情这个让人无可救药的东西,说明了爱情的浪漫,我把其中我最爱的一个故事摘抄下来:

“火车上,他拿着手机发微博:‘在火车上,我对她一见钟情,但她讨厌烟味。不知为什么,她一直望着窗外……’他默默地看着她,心想她一定不知道的。过了一会儿,微博上有人回复了他:‘因为窗玻璃上有你的影子。’他抬头一看,她正微笑地看着自己。”短短的两条微博而已,真正的让我体会到了,微爱情的力量。

读者信箱、读友笔会、读者设计 篇6

山东省 邹县 薛建华

答:先看一看两种枪弹的一些参数:M193弹全弹长57.3mm;弹壳长44.5mm, 弹底缘直径9.5mm,弹壳口部直径6.42mm,全弹质量11.8g,弹头质量3.56g; SS109弹全弹长57.4mm,弹壳长44.7mm,弹底缘直径9.6mm,弹壳口部直径6. 42mm,全弹质量12.5g,弹头质量4.0g。两种枪弹的弹壳、弹头及整体枪弹的外观形 状相同,尺寸略有不同,用人眼的确是看不出来的。

另外,从外观上很难辨别的原因还在于,两种枪弹都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家公 司在生产,生产的品种有百种以上,弹壳有黄铜的也有钢的,弹头多数为金属被甲 (FMJ),也有被甲软尖(JSP)、尖头软尖(PSP)等型式,弹头质量也有所不同: M193弹弹头质量从3g左右到6.62g都有,多数为3.56g,质量最轻的是美国格拉泽安 全霰弹公司生产的,其弹头质量2.92g;SS109弹弹头质量绝大多数为4.0g,也有

3.5g左右的。两种枪弹虽然种类很多,但 由于弹壳与枪管弹膛配合的形状尺寸相同,全弹长度也变化很小,因此它们在配用武 器上可以通用。

所以,只从外观形状是无法区别两种枪弹的,要区别的唯一方法是看枪弹的标 志。

问:近来出现了战术手枪、战术霰弹枪的概念,它们与战斗手枪、战斗霰弹枪 有什么区别?

新疆 乌鲁木齐市 梁建国

答:过去称作的“战斗手枪”、“战斗霰弹枪”正在逐渐被“战术手枪”、“战术霰弹 枪”的称谓所代替。这是由于当今世界军事格局及战争形态发生了变化,士兵的角 色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步兵手中的基本武器的功能也正从单一功能向多 功能转变,若我们现在仍提“战斗手枪”、“战斗霰弹枪”就显得过时了。由此,我们 也可以看出,武器称谓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武器性能、功能发展的本质。

问:北约5.56mm普通弹的侵彻性能如何?

甘肃省 酒泉市 王英明

答:北约SS109普通弹的侵彻性能技术指标是,在规定射程上,半数以上可以击 穿下列目标:射距25m,击穿6mm厚的装甲钢板;射距50m,击穿5mm厚的装甲钢 板和前后各一块3.5mm厚的软钢板;射距50m,击穿1mm厚间隔25mm的8块软钢 板;射距50m,击穿10块25.4mm厚间隔25mm的松木板;射距240m,击穿10mm 厚的软钢板;射距300m,击穿15mm厚的铝装甲板;射距640m,击穿3.45mm厚北 约轻武器制式靶板钢;射距1 150m,击穿德国制式钢盔;射距1 300m ,击穿美国制式钢盔。

金云凤 供稿

(编辑/王晓涛)

读者设计

5.8mm手枪弹采用铝合金弹头壳的构想

5.8mm手枪弹作为自卫手枪弹药,能量多有剩余,但是作为冲锋枪弹药,能量就明显不足,在50m距离上不能击穿凯夫拉防护装置,因此它不能作为战斗枪弹使用。

提高弹头威力主要是提高弹头初速,虽然加长枪管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弹头初速,但增加到一定限度弹头初速就不会再提高了,另外,在战术上也不允许枪管太长。然而,明亮的枪口焰和巨大的枪口噪声说明这时的膛压并不小,弹头与枪管之间的摩擦也较大,如果能改变弹头结构,减小这个摩擦力,一定能提高弹头初速。

用铝合金作弹头壳代替目前的覆铜钢弹头壳,把钢心铅柱组合的弹心装入铝合金弹头壳内经过旋压成为全被甲弹头。这样的弹头在发射时由于铝合金比覆铜钢的硬度小,更容易挤进线膛,而且不会产生过大的导转侧力。

山东省 单县 牛新征

山东省单县读者牛新征来信提出,用铝合金代替目前的覆铜钢弹头壳以提高初速,这一构想的显著优点在于减轻了弹头在膛内的阻力。但铝合金弹头壳在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条件下难以保持应完成使命的性能。下面提出几点意见,共同讨论。

弹头壳的作用有两个:将组成弹头的元件(铅套、钢心、铅柱等)组合在一起,并保持符合弹道性能的弹头外形;满足弹头在膛内运动和飞出枪口后的强度要求。弹头在膛内运动受到诸力的作用如火药燃气压力、膛线导转侧对弹头的压力、导转侧与弹头之间的摩擦力、直线加速度产生的惯性力、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等,其中影响弹头壳强度的,在膛内主要是膛线导转侧对弹头的压力,弹头出枪口时主要是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因此,要保证弹头壳的功能选材是关键。

过去的弹头壳一般用黄铜、铜镍合金制作,现在一般用F11覆铜钢制作。F11覆铜钢的抗拉强度为295~390MPa,伸长率不小于28%,在高强度铝合金中也可以找到相应强度的材料,如2A16高强度铝合金,其常温条件下的抗拉强度大于 355MPa,伸长率不小于8%,但在温度达到300℃时抗拉强度下降到69MPa。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铝合金弹头壳的问题,材料的伸长率较低,说明材料比较“脆”,在弹头挤进线膛和导转时容易使弹头壳产生划破或撕裂现象,如果过多地增加弹头壳的厚度,虽能解决撕裂的问题,但新的问题——弹头质量明显下降——又出现了,这也是不允许的;铝合金材料在温度升高时强度会显著下降,不适于制作在枪膛这样高温高压环境下工作的零件,在这样的环境下铝合金弹头壳在膛内运动时容易产生金属积瘤或因材料强度不够而破裂,弹头出枪口后也会因为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和高温造成的材料强度不足而使弹头壳破裂,尤其是连发时由于枪管温度很高更容易使铝合金材料积瘤甚至贴膛。

改变材料、提高枪弹初速、改变枪弹性能是个系统问题,起码目前用铝合金制作弹头壳在技术上还不成熟。 任 雨

(编辑/魏开功)

更 正

本刊2002年第1期第37页右栏第26行中的“7500万”应为“750万”,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歉。

读友笔会

曹 旻 男 17岁 中专

上海市宝山淞南五村29号102室 200441

最喜爱的轻武器及感想 HKP7M13手枪 P90单兵自卫武器、95式突击步枪、88式5.8mm步枪 只有冷酷的人,没有冷酷的枪

周 竑 男 29岁 大专

湖南省新邵县第一中学图书馆 422900

最喜爱轻武器及感想 勃朗宁手枪、以色列乌

齐冲锋枪 希望国产轻武器能更上一层楼

袁尚彬 男 19岁 大专

湖北省襄樊市201信箱驻警 441021

最喜爱的轻武器 81式7.62mm自动步枪、工字牌B3-1气枪

霍 克 男 23岁 大专

江苏省仪征市真州东路13号 211400

最喜爱的轻武器及感想 HK USP 0.40英寸手枪、柯尔特M4A1卡宾枪、雷明顿M24狙击步枪 战斗团队的轻武器装备应符合精简、高效、高度的可靠性原则

邱 刚 男 19岁 高中

浙江省江山市91726部队 324109

最喜爱的轻武器 德国MP5冲锋枪、美国M60机枪、苏联AK47突击步枪

张以惠 男 18岁 高中

江西省泰和县第三中学 343700

最喜爱的轻武器及感想 下挂式榴弹发射器 愿中国轻武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李 伟 男 22岁 中专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中路南三段玉林北路2-1号人和宾馆 610041

E-mail:0838LW@163.com

最喜爱的轻武器及感想 冷兵器 兵贵神速,出奇才能制胜

读者 篇7

一、《北斗》与丁玲的读者意识

1. 为读者办刊。

《北斗》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 创办于1931年9月, 丁玲时任主编。主编《北斗》, 可以说是丁玲正式走上编辑生涯的开端。在《北斗》创刊号编后记中, 丁玲这样写道:“当然动机还是觉得现在可以读的杂志太少了。我自己就感到这方面缺少的难过。所以我立志要弄出一个不会使读者过分上当的东西来。”尽管丁玲当时是接受组织的安排而留沪主编《北斗》的, 但她既已接受任务, 在这编后记中写得明了:“立志要弄出一个不会使读者过分上当的东西来。”短短几句, 反映出丁玲编辑思想中明确的读者意识。她没有把编刊物作为一项任务, 也没有把编刊物看作是编辑和作家“一伙人”的事, 而是一开始就抓住了编辑工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刊物是办给读者的。

2. 用内容抓住读者。

丁玲主编《北斗》, 在内容上并不强求一律, 也不固守于一种模式, 而是更多地考虑读者的需要, 尽量使刊物的内容丰富。一方面, 她耐心地请冰心、叶圣陶、沈从文等给《北斗》写稿, 尤其是对鲁迅, 她“巴不得每期都有他的文章” (2) , 而且即使鲁迅的文章登得多, 读者也不嫌多, 反而很欢迎, 每期的销行很快便是证明。另一方面, 她又很注意选登反映大众生活的新人新作, 在《北斗》编后记中, 她多次向读者推荐介绍这些出自工农作者的作品, 还鼓励《北斗》的读者尽力多寄稿子, 她说:“我们非常重视这些作品, 因为这里面更能反映大众的意识, 写大众的生活, 写大众的需要, 更接近大众, 为大众所喜欢;同时也就更能负担起文学的任务, 推进这个社会。”

3. 重视与读者的交流。

作为编辑, 编后记是丁玲和读者交流的方式之一, 她在编后记中详细而中肯地向读者介绍每一期的内容、预告下一期的计划, 郑重地向读者推荐作品、提醒读者应该注意的地方, 并且真诚而恳切地向读者说明某些方面的不足及其原因, 对于刊物上因校对出现的错误更是严肃地予以纠正, 文字朴素, 娓娓道来,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读者的默默关切之情。同时, 她还通过书信往来与读者交流, 很珍惜读者的来信。1979年在《写给丁玲的四封信》附记中她说:“1931年, 我在上海编辑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时候, 收到过许多读者来信。这些信通常我都亲自作复, 同时把来信珍藏着。”另外, 丁玲主编《北斗》期间, 还举办读者座谈会, 与沙汀、艾芜就是在《北斗》读者座谈会上认识的。

二、丁玲的读者意识和她的群众观点

丁玲作为一名编辑家, 她的编辑思想中鲜明的读者意识, 不是来自市场经济下人们对读者的普遍重视, 而是来源于她内心深处的群众观点。

丁玲是湖南人, 1904年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4岁时父亲去世, 她跟随贫困的、当小学教员的母亲辗转漂流。受母亲的影响, 丁玲从小养成坚强、独立的性格。她后来又到长沙、上海读书, 成长为一名有思想的新女性。特别是1931年胡也频的惨遭杀害, 更给丁玲带来巨大的思想震撼, 她也由此踏上了革命工作道路。在多年的革命工作中, 她一贯相信, 群众是生活的主人。作为作家, 她说:“用大众做主人”, “不要使自己脱离大众, 不要把自己当一个作家。记住自己就是大众中的一个, 是在替大众说话, 替自己说话。”作为编辑, 她说:“文学艺术工作的成就和缺点都凭借刊物到群众中去发生好的或坏的影响”, “联系群众, 是刊物的首要任务” (3) , “我们要将我们的刊物办好, 不只是需要我们的工作与群众有联系, 对群众有教育意义, 而且要大大的打开窗子, 让读者的呼声冲到我们的编辑部来, 使群众有高度的热情来批评我们, 指摘我们的错误, 即使是最小的疏忽也不放过”。 (4) 让文艺报刊真正为群众所有, 按照群众的意见不断地改进编辑工作, 这是丁玲编辑思想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 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 并使他们得到发展。” (5) 在丁玲一生的文艺工作中, 她具有鲜明的群众观点, 1949年她曾提出“作人民的文艺工作者”。 (6) 丁玲多年从事文艺报刊编辑工作, 在编辑活动中她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工农兵的文艺方向, 她时刻心系人民群众, 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融入群众的感情, 满足群众的需要, 并重视引导、提高群众, 真正做到心中有群众, 全心全意为群众而编辑。

正是因为丁玲有这种强烈的、自觉的群众观念, 所以她的编辑活动自然渗透一种明确的读者意识, 即站在大众的立场, 为广大读者服务, 为读者办刊。

三、丁玲的读者意识对当代编辑的意义

1. 树立牢固的群众思想。

群众永远是生活和历史的主人, 正如丁玲所说:“联系群众, 是刊物的首要任务”。只有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内容才会触动人心, 永留史册。在编辑活动中, 编辑应当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 关注民生, 关切民情, 真正使自己的编辑活动体现编辑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编辑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编辑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一切编辑工作的价值是在为群众服务并被群众接受中实现, 才会从根本上重视读者, 做到为读者而编辑。

2. 重视与读者的交流, 对读者认真负责, 热爱读者。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在以前读者并未受到重视的年代, 像丁玲一样的老一辈编辑, 抱着为人民服务、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认真倾听读者的意见和呼声, 兢兢业业地为读者办刊;而在时下这个越来越重视读者、视读者为“上帝”的时代, 许多编辑在行动上却越来越疏远读者, 不再倾听读者的心声, 对读者来信置之不理, 对自己编辑的刊物上出现的差错不以为然等。因此, 要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编辑就必须像编辑前辈一样, 热爱读者, 重视与读者的交流, 倾听他们的心声, 并请他们批评指正。

3. 坚持文化缔构编辑观。

为读者办刊, 决不意味着简单地迎合读者, 满足读者一切正当的非正当的要求。“人类编辑活动的历史, 是缔构社会文化的实践过程”。 (7) 编辑工作一切为了读者的编辑思想, 正是要通过服务读者实现其缔构社会文化、推动社会文明前进的最终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 编辑工作价值才会得以实现, 只有通过社会上大多数的读者的文化行为, 社会文化才会得以构建。因此, 我们要编出高质量的出版物, 要用内容抓住读者, 既要服务读者, 又要引导读者, 这才是真正地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丁玲说:“我立志要弄出一个不会使读者过分上当的东西来。”而当代编辑确实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们要努力使刊物不致使我们的读者上当。

注释

1 丁玲.我的自传.左右说丁玲[M].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2.

2 颜雄.琐忆:丁玲说《北斗》 (上) [J].娄底师专学报, 2004, (1) .

3 丁玲.为提高我们刊物的思想性、战斗性而斗争[M].丁玲文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4 丁玲.《文艺报》编辑工作初步检讨[M].丁玲文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5 蔡特金.回忆列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 (第2卷) [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6 丁玲.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M].丁玲文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读者 篇8

1.1. 高职图书馆建设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大量的中专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 这些学校在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下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投入下得到了长足发展。而由原来中专图书馆转变而来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借此东风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快速发展。

如今的图书馆, 不再是以前偏安一隅不起眼的中专图书馆, 代之而起的是漂亮的大楼, 大多数高职院校把图书馆建筑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集大气、美观和实用于一体, 体现了学校对知识的尊重。为了满足读者的学习和科研需求, 不但图书采购经费年年增长, 办馆实力也普遍增强, 馆藏初具规模, 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同时, 为了提高图书馆建设专业化水平, 不断引进图书馆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 改变了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图书馆是清闲养老的地方”的观念。[1]

总之, 如今的高职图书馆无论在馆舍面积、阅读环境、现代化设备及人员构成等软硬件水平上都是以前所难以企及的。

1.2 读者服务工作现状。

如今, 高职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主要有图书借还, 书目查询, 报刊阅览, 电子资源使用等。这些服务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纯手工闭馆借阅, 有的甚至是以藏为主的管理模式相比, 当然进步不少。然而, 随着时代的进步, 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这些服务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内心需求。受惠于时代的发展, 高职图书馆的服务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越。因而, 陈旧的服务理念与落后的服务意识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 由于图书馆的历史原因, 馆内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馆员的服务意识陈旧落后, 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些原因使得高职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停滞不前, 进而阻碍了图书馆功能的进一步发挥。[2]

另外,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量的极大膨胀, 纸质书刊作为传统的信息载体, 逐渐退居二线, 不少读者不再愿意借阅图书。借阅量上不去, 使得有些图书馆想通过与其他部门的配合强制读者每周或每月必须借足几册图书。利用此种治标不治本的作法来确保馆藏借阅量, 并不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思考问题, 并没有真正考虑到读者的内心需要, 且容易引发读者的逆反心理。

高职院校的读者, 除教师以外, 都是20岁左右的学生。一方面他们朝气蓬勃, 满怀激情;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有遇事易冲动, 神经发达, 缺少理性的不足。从而在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摩擦。

要扭转读者服务工作现状, 需要我们图书馆人结合服务的对象, 更新服务理念, 善于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来深化读者服务工作。

2“以人为本”, 深化读者服务工作, 激发读者阅读潜能

2.1 借助图书馆网站或校内BBS, 做好图书馆宣传和沟通工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图书馆已不再是人类求知的第一站。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更方便也更自由的阅读方式, 它具有新颖性、广博性、沟通性和便捷性等特点, 而这些是传统图书馆无可比拟的。[3]

但是, 图书馆并不是已经一无是处了, 图书馆有优质的资源, 这些资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较之互联网资源的海量而无续性, 同样能吸引读者的眼光。所以, 借助图书馆网站或校内BBS, 不但要让读者意识到图书馆的存在, 更要让他们认识到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能充分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

2.2 用多媒体教室或报告厅定期邀请专家讲座或播放讲座视频。

20岁左右的年龄是追星的年龄。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程度的追星, 他们几乎关注着自己喜欢的明星的一切, 模仿明星的演唱、舞蹈等。同时, 20岁左右又是一个世界观, 人生观尚未形成且将要形成的年龄, 如何引导他们是关键。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借鉴一些大型公共图书馆的做法, 请一些深受读者欢迎的学者专家等成功人士来做讲座, 凭借他们的机智、幽默、博学、善辩,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让读者认识到阅读的乐趣, 领略追求知识的魅力, 转变他们的追星方向, 由原来的影视明星而改向学术明星, 并且学习学者、专家等成功人生的生活经验, 磨练自己的意志, 去攀登知识的高峰。

聘请成名的专家学者来校做讲座, 会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时空的限制, 而互联网上的讲座视频正好弥补了这一资源, 只需平时留意收集即可, 同样能起到引导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人生品质的作用。

2.3 借助学生社团组织读者活动, 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图书馆可以借助社团的力量来开展读者活动。

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具有独特的功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存在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 可以满足学生被他人承认的需要, 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需要;从学校的角度看,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存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是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是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需要。[4]

为更好地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高职图书馆可以通过社团开展读者活动。例如可以通过社团, 在每一届读者进校时, 推荐有利于读者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读书目;可以定期组织开展百科知识竞赛或文学知识竞赛等, 激发读者的竞争意识和阅读潜能;可以不定期地做一些读者调查工作和召开读者座谈会, 全方位了解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通过这些活动, 主观上使读者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客观上也扩大了读者的知识面, 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而这些活动的开展也是以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

2.4 开设信息检索课程及设置参考咨询岗位。

信息检索课程和参考咨询工作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已经是相当成熟和普遍。一般来说, 普通高等学校的信息检索课程已经被作为是每位学生读者的基础必修课。而参考咨询工作也有专职的岗位, 规模大的学校甚至设有参考咨询的部门。这些条件对高职院校及其图书馆来说是令人羡慕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人员编制上很紧凑, 无法腾挪出专门人才来开设信息检索课和设置参考咨询岗位。然而,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 普通低下的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意识使得开设信息检索课程及设置参考咨询岗位显得日益迫切。为解决人员短缺与需求迫切之间的矛盾, 在现有条件下, 高职院校可以以任选课的形式开设信息检索课程, 满足主观上需要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意识的读者的要求。因为任选课授课时间一般在晚上进行, 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图书馆日常工作的压力。就参考咨询工作而言, 图书馆可抽出相关人员以每周一天或半天的工作量为读者提供参考咨询服务。以后可以随着条件的改善和专业服务人员的不断引进, 再视情况做调整。

小结:时至今日, 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也应与时俱进, 以全面提高读者的素质为立足点, 提升全体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 更新服务理念, 充分发挥如今的现代化技术条件, 使读者服务工作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摘要:首先简要论述了高职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及当前读者服务工作现状, 接着列举式地提出了深化高职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四个措施, 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读者阅读潜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阅读

参考文献

[1]袁豪杰, 周萍英.示范性高职图书馆现状与发展模式探索[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 (4) 9:7.

[2]何文秀.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探讨[J].图书馆论坛, 2007 (5) 1:44.

[3]陈新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刍议[EB/OL].http//:www.jnrp.cn/xb/2007/200704/%E9%99%88%E6%96%B0%E6%B0%91.doc.

读者 篇9

一、新时期读者对情报需求的特点

(一) 情报需求的特点

1.情报需求的伸缩性

对于没有任何情报资料的需求者来说, 他们最初的情报需求可能是同样的, 但在满足了一定情报需求之后, 他们就会在情报需求的层次、项目和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这种伸缩性在情报市场中比在物质市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2.情报需求的复杂性

由于情报需求者各方面条件不同, 他们对情报需求与满足方式自然不一致, 因此文献情报服务必须面对这种情况, 采取多种服务方式和服务项目来满足。以高校为例, 高校是产生情报信息的部门, 也是情报需求的部门, 而且产生和需求的频率很高, 因而有其特殊的重要性。按知识结构大体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 (工程师) 、助教、研究生、本科生, 此外还有校、院、系领导及教学科研管理部门, 他们是高校情报的主要用户。教授, 对情报需求的特点是“尖”“新”“全”, 即不仅要了解学科前沿的一般情况, 还要掌握前沿冒尖的东西, 即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前景及今后的预测。所要求的情报要新, 对各种动向反应要敏感, 在我国图书馆信息技术正在起步, 对资料时间上的要求, 至少要“新”到当年;全, 则是所利用的文献要全, 要有多方面的文献, 他们比较强调外文期刊, 国际学术会议录, 博士、硕士生学位论文及本学科国际权威专著;在文献的语种方面, 最好能获得英、俄、日、德语种文献。此外他们还很重视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以此来丰富并发展本学科。讲师, 主要从事教学工作, 也有一部分搞科研, 对教学而言所需的材料主要是教师和参考书, 对文献一般引用较少, 但在编写教材时则要参阅更多的资料和了解学科发展动向。这部分人为数很多, 一般占教师总人数的60%, 特点是人多需要量少。研究生, 在研究生阶段的前期主要任务是修满有关课程的学分, 后期主要任务是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写出高水平的研究生论文。做实验、写论文, 首当其冲是提供本课题研究的情报文献背景及研究现状。因此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文献和情报, 对此他们是十分重视的, 他们不仅要求手工检索也要求机器检索。他们对文献情报方面的要求, 一般由导师提出和确认, 其内容和广度大体与导师相同 (因为导师要求研究生做到的他本人必须先做到) , 只是在深度上低一个档次。以上可看出, 不同职称的人, 根据所从事的工作, 对文献需求各有侧重。

3.情报需求的发展性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会产生新的情报需求者, 如我国乡镇从不需要情报到需要单项生产技术的情报信息, 进而发展到需要综合性的情报信息。

4.情报信息的可变性

随着社会各种条件的变化, 情报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或由誉在需求变为显在需求或由微弱需求变为强烈需求, 如我国专利制度实施以后, 使得查找专利的需求者增加, 而在此以前, 这些需求者可能是潜在的。

(二) 新时期读者对情报需求特点

以知识经济为主的信息时代, 读者由于对知识的需要和对情报的重视, 从而对情报需求的共同点越来越集中。

1.读者对情报的需求终身的特点

中国有句“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话, 表达的是人一辈子都要学习的思想。建设现代化的国家, “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概念正在提出, 在以往发展节奏较慢的社会中, 承袭老一辈的谋生技能或掌握一种谋生手段就可以过活一辈子, 但在快节奏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却已经不行。面对信息时代变化, 年纪大、经验多的传统优势已变得不明显。可以说, 在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竞赛中, 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现代社会的加速度发展, 使不同读者产生了比以往时代更为强烈的不断对文献情报需求的特点。正是在此情况下, 人们愈加关注“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哲理。随着图书馆读者工作依据读者需求特点而开展创新服务, 读者情报需求终身的特点的理解也将不断深化。

2.读者对情报需求的自主特点

由于信息技术在文献情报信息领域的迅速发展, 读者对情报需求的自主特点表现在:一是在对情报的主动特点, 以便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二是读者对情报需求选择的特点, 以便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生存的技能;三是随时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对情报需求具有主动性的特点。

进入信息时代, 读者对情报需求自主的特点, 变得愈加突出起来, 其原因在于:现代社会激烈竞争造成的压力, 机会以及对社会更多的依赖, 使读者对情报需求的主动性变得更加激烈起来, 现代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使读者有了较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因此满足学习“消费”的条件比以往更好。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图书馆各系统中的应用, 为读者的情报需求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3.读者对情报需求的开放特点

绝大多数情报需求者在社会组织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其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及空间是相对固定的, 很难在固定时间和封闭空间进行情报需求, 由此也就使读者对情报的需求呈现出开发的特点。但是在教育资源和情报信息源不足或分布不均问题, 加之信息技术发展还不足以解决这种不足或不均问题的传统社会条件下, 对于情报的需求者来说, 对情报需求受到抑制, 进入信息时代后, 虽然读者对情报的需求与文献资源不足或分布不均的矛盾依然存在, 但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情报信息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却在相当程度上放大了现实不足的情报信息资源, 并使分布不均的信息、情报资源在虚拟现实中得以均衡, 为读者超越时空限制进行情报需求提供了现实可能。

4.读者对情报需求的功利特点

现代读者的情报需求的根源在于人对全面发展的追求, 直接地说推动读者对情报需求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现代社会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现实考虑。可分三类:一是想谋求更为理想的社会角色, 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二是保住已有的社会角色而不被社会淘汰;三是在社会结构性调整所造成的流动中找到适合于自己扮演的角色。这体现着现代读者对情报需求的功利特点。特别是当这种需要必须通过付出金钱、时间精力的代价才可能得到满足的时候, 读者对情报需要的功利特点就会变得愈加明显。

二、新时期读者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进入信息时代后, 读者在现代社会中所感到的竞争压力、流动的机会和对社会的更多依赖, 使读者产生了比之以往时代更为强烈的情报需求,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迅速进步, 也为满足这种强烈的情报需求提供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支援。对于情报需求来说无疑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过的大好发展机遇。图书馆读者工作针对新时期读者对情报需求的不同特点, 而不断创新和发展变化。

(一) 读者工作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读者对情报的需求, 离不开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庞大系统, 探讨读者对情报需求的特点, 就在于构建能够满足读者情报需求的读者工作新系统, 不同读者对情报的需求不同, 新时期图书馆读者工作要根据上述读者对情报需求的不同特点, 建立适应现代读者需要的读者服务工作, 就是采用现代的信息技术, 建立情报资源体系, 针对特定用户群开展情报服务, 使用光盘、网络等手段, 使情报查找方便。

1.关于读者服务工作观念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改革问题

信息时代开展情报信息服务, 以信息和知识为主, 不以书为单位, 逐渐向数字化的情报信息发展。在传统的读者工作极其管理模式中, 作为情报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决定信息情报收藏、开发与利用等, 读者只能是被动的需求者, 其对文献的需求也被限制在特定时间空间里。这种模式对部分低层次读者来说是需要的, 但对新时期的读者来说则是不相适应的, 读者情报需求需要的自主、开发特点, 要求情报的管理者在帮助读者确定对情报需求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指导帮助和支援服务, 也要求在读者需求的情报资源方式、时间、空间等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选择条件。虽然我们现在对现代读者工作及其管理模式的认识还不清晰, 读者工作的原则是满足读者的需要, 近年来, 普遍被人们认同的针对读者不同的特征, 区别服务的服务理念, 为我们认识和解决传统的读者工作与现代读者自主和开放式的对情报的需求问题提供了思路。

2.关于良好读者工作环境的营造问题

读者工作在旧的垄断性事业进行管理的情况下, 直接决定了读者工作的组织式机构生存发展, 同读者对文献情报的需求和功利特点, 没有直接的影响和联系。因此带来了传统的读者工作规范、有序的特点, 同时也带来了读者工作活力缺乏和对读者对情报的需求不能主动适应的僵化弊端。伴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作为具有情报信息资源中心地位的图书馆, 面临着巨大改革挑战, 在利益驱动下, 不同层面和种类的情报信息组织或机构都在努力研究和探索如何满足新时期读者对情报的需求问题, 传统读者工作体系的僵化弊端正在得到克服。笔者认为读者工作要对读者对情报需求的功利进行认可, 读者工作的创新要适应现代读者对情报的需求。

(二) 依据读者对情报的需求采取的措施

1.基础工作

这是经常地、持久地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工作, 它有一定的针对性, 但又不是具体到为某人某课题服务但要持之以恒, 本校乃至本系统的成功常窝于这种基础工作之中, 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 应开展的工作:一是中文核心期刊题录索引、文摘和重点中文图书专著目录, 主要提供读者图书情报信息、了解动向用, 因为不存在语言障碍, 它的读者可以是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同行;二是外文核心期刊题录索引、文献和重点外文图书专著目录用, 这是根据读者反映的要求、供信息扫描用, 对正、副教授及部分讲师, 他们的外语水平较高, 可以直接提供原文而不经翻译。这样可以做到快, 也可以减少由于翻译而引起失真现象。这部分读者可以采用“送情报上门”的方式, 以最快的速度服务于读者。而对大多数外语水平不高的读者, 还须译出在公共阅览室展出;三是编制国际学术会议录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索引, 主要为正、副教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服务, 一般可以不用译出;四是编制专利目录和产品标准目录, 为学校和本校系统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服务。一般只需要译出文献的篇名, 如读者需求全文则另行代译;五是编年鉴、手册、索引和国外 (同类大学) 简介, 提供校、系和导师用;六是按分类途径和作者途径编制本校重点专业、重点学科的文献篇名索引。

2.目标服务

以本校的重点学科、重点科研项目及学科带头人为目标, 瞄准为其服务。一是定题服务, 即重点科研项目从选题、中间试验到最终成果鉴定, 都要提供情报背景及情报分析研究材料;二是定人服务, 为学有专长的知名学者单独提供情报服务;三是瞄准国外同类学校、同类重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 进行文献跟踪, 为本校服务。

3.咨询服务

一是辅导读者使用中外文工具书, 特别是一般教师和本科学生要具体指导;二是宣传计算机检索文献的优越性, 协助用户选择关键词, 写好检索式, 填好咨询单, 利用校园网等网络终端;三是做好教学科研中的其他咨询服务。

4.提高情报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

做好新时期读者工作必须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一是图书分类方法要掌握, 注意交叉科学;二是学习目录学;三是熟悉和熟练使用计算机;四是遵守职业道德。

(三) 读者对情报需求的最佳结构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情报需求的特点有:求快、求实、求新、求近、选择、求专、求静、习惯、求知、探索和创造等心理特点。因此可以说, 情报需求的特点就在于对文献情报有着广泛全面及时省力的需求。由此我们可以构筑一个情报需求的最佳结构:一是最小的代价, 使需求者耗费最小的精力, 使用最小的物质, 冒最少的风险;二是最高的效率, 使需求者在最少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三是最恰当的情报, 使需求者从浩瀚的情报流中得到小量化、最优化的对口服务;四是最好的效应, 使需求者经过情报活动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劳动效果好, 能实现预期目标。这就是情报需求的最佳结构, 图书馆读者工作根据这一结构有针对性的、创造性地开展, 使读者工作得到持续的发展。

摘要:进入信息时代, 读者对情报需求变的比以往时代更加强烈,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读者对情报需求的特点入手, 探讨图书馆读者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针对性的指导读者工作的创新发展, 开创读者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读者,情报需求:读者工作

参考文献

[1]彭斐章著.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研究[M].湖北,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5.23-24.

[2]陈汝翼.论高校情报需求[M].辽宁:大连工学院出版社.384-395.

[3]刘秋梅.世纪之交我国情报检索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 2002.8.24-25.

读者 篇10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使读者充分利用好图书馆已经具备的各种资源,使有限的经费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因此,图书馆应重视读者需求,了解读者使用文献资源的特点及服务需求,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更具针对性,从而发挥最佳效益。近年来,铜仁学院图书馆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在馆藏资源结构上进行了很大调整,在丰富纸质文献的同时,电子资源的经费投入也有大幅增加,并提供基于网络电子资源的各种高层次信息服务,目标是为铜仁学院师生创造更好的利用文献的环境。

为及时了解广大读者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需求情况,全面掌握文献资源的使用和服务情况,提高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依据,铜仁学院图书馆定期展开了读者问卷调查。本文就读者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

1 读者调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问卷由25个问题构成,主要从馆藏资源分布、馆藏资源的专业性、丰富性等几个方面询问了读者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满意情况以及读者建议增设的资源类型,调查对象面向本校广大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调查问卷采用社会调查中最常使用的抽样问卷调查方法,所收集的原始数据比较可靠,能较真实地反映调查对象态度和倾向。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其中教学科研人员占63份,学生占32份,回收率为95%。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归纳、统计与分析,笔者发现读者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些读者还提出了好的建议。下面根据此次调查问卷所涉及的内容予以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2 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满意度调查统计

2.1 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布熟悉情况

据调查统计,12%的被调查者熟悉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布,81%的被调查者基本熟悉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布,7%的被调查者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布不熟悉。

2.2 图书馆已购文献资源的丰富程度

笔者对图书馆已购文献资源的丰富程度进行了调查,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本校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大多数认为图书馆已购资源比较丰富,比例达到84%,在以后的工作中,图书馆会根据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丰富图书种类和数量。

2.3 对于图书馆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所占比例满意度调查

调查显示,46%(44人)的被调查者认为比例合适,32%(31人)的被调查者认为纸质图书多,20%(19人)的被调查者认为电子图书多。

2.4 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专业性(或学术性)的满意度调查

笔者针对图书馆馆藏资源专业性(或学术性)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

由此分析可见,被调查者对图书馆馆藏资源专业性满意度最高的是电子资源,其次是期刊,而满意度稍低的是传统的图书资源。

2.5 图书馆纸质图书的新颖性(或及时性)满意度调查

在95名被调查者中,认为图书很新颖的有14人,占总比例的15%,认为图书较新颖的有12人,占总比例的13%,认为一般的有35人,占总比例的37%,认为图书更新不太及时的有20人,占比例的21%,认为图书馆图书陈旧的有14人,占总比例的15%。

2.6 对本馆各种类型文献和信息资源的满意度

对于铜仁学院图书馆各种类型文献和资源的满意度,笔者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本馆的文献和信息资源基本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基本可以让读者满意,而读者不满意的正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今后要努力改进的。

3 读者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情况调查统计

3.1 受调查者经常查阅的文献类型(见表4)

表4显示,本馆读者经常查阅的文献类型比重最大的是数字资源,其次是图书,比重最小的是期刊,这就说明本馆今后要更加注重数字资源的建设。

3.2 读者最喜欢到图书馆借阅的图书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最喜欢借阅的图书分别是文学类和专业类图书,各占总比例的53%(人数分别为52人和50人),喜欢借阅普通读物的有30人,占32%,语言类图书为28人,占29%,计算机类图书为14人,占15%,其他图书为16,占17%。

3.3 希望图书馆增加的文献类型(见表5)

对于读者希望图书馆增加哪些类型的文献这一问题,笔者也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读者最希望增加的文献类型是传统的纸质图书,占到总比例的57%,其次读者希望更加丰富电子图书的种类,而外文期刊则没有受到更多的重视。

3.4 希望图书馆增加的中文图书(含具体专业)

在本题中,被调查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选项以及填写自己相关学科的具体专业。调查结果显示,65%(62人)选择了文学类,11%(10人)选择了语言类,13%(12人)选择了休闲娱乐类,0.4%(4人)选择了其他图书。在具体专业的填写上,被调查者填写较多的学科专业有:管理学、经济学、音乐理论、农业技术、水产养殖、园林景观、广告出版、食品加工、美术、摄影等。

3.5 希望图书馆增加的外文原版图书类型

调查显示,读者希望图书馆增加的外文原版图书类型及比重分别是:专业类:22%(21人),文学类34%(32人),语言类42%(40人),其他13%(12人)。

3.6 图书馆已买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见表6)

调查显示:在本馆已购数据库中,利用率最高的是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其次分别是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万方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利用率较低的是EBSCO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和软件通数据库。

3.7 读者经常使用的图书馆数据库情况

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25%(24人),北大法律数据库18%(17人),人民数据库27%(26人),ilearning外语自主学习资源库34%(32人),汉斯出版社28%(27人),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19%(18人),中外文核心期刊查询系统13%(12人),免费电子报纸导读11%(10人),博图外文电子图书9%(9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12%(11人),北大法意数据库5%(5人),博看期刊数据库4%(4人)。

3.8 读者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程度

虽然图书馆已具备数字资源,但读者是否能熟练、有效利用呢,笔者对此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7。

调查结果表明:在95名被调查者中,会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人数为84人,比例达到88%,表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3.8 读者阅读目的情况调查

读者的阅读目的调查统计结果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铜仁学院图书馆读者以“提高个人知识和涵养”为最重要的阅读目的的占36%,远远高于其他阅读目的;其次为复习备考,占21%;再次是休闲娱乐,比重占到13%。

综上所述,读者到图书馆阅读首先是为了提高个人知识和涵养;其次是为了复习备考、休闲娱乐。这提示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人员,图书馆馆藏建设应以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主,同时应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

4 调查问卷其他情况说明

在此次调查问卷16题中,读者向图书馆推荐好书更乐意使用的方式是在图书馆网站上提交;大家选择获取图书馆新书信息的途径是在图书馆网站上公布,认为铜仁学院图书馆的报刊能够满足使用的人数达到56人,表明图书馆订购的报刊基本能满足大家的使用。对于第19题,一些读者对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和希望:有的读者认为,图书馆有的藏书内容过于陈旧,观点、思想过时,又占据空间,建议淘汰;有的认为自己专业类图书太少(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有生化系和音乐系)特别是一些最新的图书资料;还有的读者希望书库管理人员能及时整理图书,及时整架,以便图书查找;有的读者还希望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此外,部分读者还提出图书馆应该有一个悠闲舒适的环境供读者学习。

5 读者的建议及图书馆的努力方向

综合读者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可以发现馆舍条件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馆舍太小,希望增加自习座位,设置专门的24小时自修室,增加电子阅览室机位,增加储物柜,新增冷暖空调和开水房,设置复印设施与小卖部等。

读者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增加开放时间,制止读者占座现象,禁止在阅览室接听手机,书目文献阅览完以后要及时归位整架等。

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增加馆藏数量,及时更新馆藏,多进专业类、文学类、外语类、计算机类、考研类、文史哲类、法律类、古籍类与工具书类新书,增加新书的复本量,增加期刊种类,多订购艺术类及生化类全文数据库等。

此次读者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和对文献信息需求的规律和特点,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有着实际的指导作用,读者的需求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希望,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的努力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切实解决好读者反映的问题及提出的宝贵意见,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重要职能,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高效、快捷、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海清,刘秋林.论高校图书馆在我国教育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图书馆,2004(1).

[2]孙利民.了解读者需求优化读者服务--吉林省图书馆读者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8).

[3]杜红霞.浅谈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者】相关文章:

从读者心理谈报纸编辑的读者意识09-10

吸引读者05-13

读者地位06-17

读者心声范文05-16

读者角度范文05-16

读者分析范文05-16

读者文明公约04-16

读者服务05-18

读者读书笔记05-19

读者培训05-02

上一篇:生物基础教学下一篇:企业避免伤害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