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础教学

2024-06-22

生物基础教学(精选十篇)

生物基础教学 篇1

( 一) 对《 生物基础》 在中职涉农专业教育中的定位认识不准

中职涉农专业教育以培养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教育部提出理论教学“ 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部分学校片面理解对《 生物基础》“ 够用”的要求意义, 不清楚学习《 生物基础》 对于培养“ 实用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同时受市场的影响, 许多学校都在调整教学计划, 减少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 另外学生也片面地理解职业教学是为学到实用型技术。 这样一来, 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 生物基础》 的积极性。

( 二) 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由于《 生物基础》 是几个涉农专业的通用教材, 因此教材内容覆盖面比较广。 但是对于某一专业的学生来讲的话, 教材难以反映出本专业应该重点学习的内容。 再加上教师对教材研究不透彻, 无法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进行合理取舍, 学生无法把握应该学习的重点, 影响了《 生物基础》 课程的教学效果。

(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 生物基础》 课堂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信息吸收率较低。 另外部分中职院校比较注重技工类专业的专业技术教学, 投入很大, 配备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 但是对涉农专业重视不够, 投入较少, 使得《 生物基础》 教学用具与设备配置不足, 教师难以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 四)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 生物基础》 课程考核基本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 不太注意对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 部分学生考前圈重点、复印笔记、突击复习一两天等方式准备考试就能基本过关。 因此, 那些平时用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的学生, 在最终成绩方面与不努力的学生往往差距不大。

二、中职涉农专业《生物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 一) 明确《 生物基础》 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

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认识到《 生物基础》 课程对于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性, 根据专业需要积极调整教学计划, 从增加课时和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上体现出学校和教师对《 生物基础》 课程的重视程度, 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 生物基础》 课程的意义。

( 二) 精选、重组教学内容

教师将教材进行分割重组成不同的板块, 不同专业的学生重点学习不同板块的内容。 这样通过《 生物基础》 课程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组, 既满足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需要, 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 三)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案例引导法、问题情境法

采用案例引导法、问题情境法引入生物学概念, 不仅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还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例如, 教学“ 光合作用”时, 教师提出: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有何关系?先分组讨论, 然后每组选一个代表回答, 而后进行总结。 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 学生对“ 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有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 2) 对比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适时采用对比法, 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新的生物学概念,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 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之间相同的细胞结构和不同的细胞结构。 通过对比分析, 使学生找出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难点。

2.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 制作精美的幻灯片, 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成一个个鲜活的符号呈现给学生, 使抽象的、深奥的知识简单明了。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板书, 要使板书和多媒体达到“ 静”“ 动”相结合。

( 四) 考核方法的改革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计划 篇2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计划

何兆福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现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所带的课程具体情况特制定以下教学计划。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阐述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基础的基本内容。本教材的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免疫学基础和人体寄生虫三大部分。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此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生物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2、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熟悉免疫学知识在实际护理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4、建立无菌观念,学会常用病原生物标本检查的操作技能。

5、具有良好的急诊护士职业素质、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修养。

6、具有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时间分配

第一章 微生物概述

2学时 第二章

细菌概论

10学时 第三章 免疫学基础

6学时 第四章 临床免疫

5学时

第五章 常见病原菌

4学时 第六章

病毒概述

2学时 第七章 常见病毒

4学时 第八章 其他微生物

2学时 第九章

人体寄生虫概述

2学时 第十章

常见人体寄生虫

4学时

三、教学思路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启发学生逻辑思维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训练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态度,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平时测验、实验、见习及考试等方法进行综合考核,来评价学生学业的成绩。

生物基础教学 篇3

关键词:课程价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素质教育

《基础生物学》课程是大部分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其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而且随着生命科学的日益发展,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理论和技术,给《基础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作者针对在该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本学科课程设置的目的,提出如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提高对《基础生物学》课程价值的认识

生物科学和信息技术是影响21世纪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重要学科。近20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高科技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生物工程专业《基础生物学》教学的任务是按照生物工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具有从事社会生产、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能力,树立生命科学的观点,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由此可见,《基础生物学》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二、注重教材建设,精选教学内容

对于工科院校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基础生物学的相关背景知识,如果按照以往传统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授课,很可能导致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容易造成学生把握不住学习重点,不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我们根据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对《基础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分为4个部分,并组织相关专业方向老师分别进行讲授。第一部分内容主要为细胞、分子和基因工程的基本知识,考虑到在后续课程中还将开设《细胞生物学》《动植物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还会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因此,对该部分内容只做简要介绍,将学生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和衔接,多介绍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动态,重点补充一些遗传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及取得的相关成果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二部分主要为植物学的内容,由于农业生物技术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设置中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对植物学内容进行了增加。

三、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

1.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突出学生在受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融入生物工程国内外前沿科研成果,引导学生课外自学,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对一些颇有争议的前沿话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通过网络、图书馆数据库等各种渠道查阅文献,了解课堂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动态,学习撰写简单的学术报告,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2.以科研项目为驱动,丰富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我院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与生物工程以及现代农业技術相关的公司企业较多,并且公司注重科技创新,与生物工程专业有较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革新理论教学内容,紧密围绕当地生物工程产业发展要求,结合专业的科研特色,把与生物工程技术相关的教师科研项目作为案例引入理论教学中,以科研项目和成果促进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大大加强了《基础生物学》课程的特色。科学研究促进理论教学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改革考核形式,深化素质教育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相对于传统的闭卷考试,本课程灵活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并重的方式,即将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拆分为闭卷考试方式与组会讨论、课题答辩、论文报告、实践探索等平时成绩相结合,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论文报告要求学生自主选题,通过查阅文献,就某些前沿或有争议的话题,结合分组讨论、课题答辩等方式,撰写论文,对写作优秀者加分。

参考文献:

[1]林跃鑫,林琳,谢必峰,等.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初探.化工高等教育,2005(84):27-30.

[2]崔凤杰,孙文敬,黄达明,等.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轻工科技,2013(173):142-144.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01223-286)和学院教学改革项目。

(作者单位 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篇4

目前经常可以在大学生实验竞赛中或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活动中或是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中,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较差,缺乏严格的基本训练,不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要想改变这个现象,就必须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特别是轻视基础实验的观念,从基础实验抓起,并且与时俱进地改革生物学基础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扎实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对各种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激发其求知欲并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迫切要求。本项目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 《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模式, 完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向应用型转变,增强社会竞争力,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1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 《生物学基础实验》 课程体系

《生物学基础实验》涵盖了普通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和遗传学实验,其改革的目的就是为避免各学科实验项目之间内容重复、相对脱节、缺乏联系。在合并 《生物学基础实验》之前,各学科的基础实验只是依附于理论教学,仅仅作为理论验证的一种手段。学生只是按规定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规程进行观察、测量、获取数据,在 “一切现象和变化都在意料之中”的思想支配下被动完成各个实验[1],缺乏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迅猛的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重高新实验技术轻基础实验技术的趋势,基础实验课时数逐年减少。俗话说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再华丽的房子也只能画在纸上。 因此在 《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中应按普通生物学实验、 细胞生物学实验和遗传学实验三门基础实验的内在联系合理设置不同层次、不同模块的实验内容,在内容上相互衔接,并综合提高,形成独立且平行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体系,真正实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同步协调发展[2]。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 《生物学基础实验》 的教学内容

2. 1基础实验中验证实验内容的重组和优化

基础实验的任务主要有二方面: 1训练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实验操作、基本仪器的应用;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帮助理解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3]。显微镜的使用、动植物宏观的形态结构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制片、染色技术等是生物学基础实验的最基本的实验内容。在普通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和遗传学实验都有交叉和重复,因此要对 《生物学基础实验》实验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删除或更新那些不符合现代科学发展方向的实验内容,合并那些简单而且实验步骤相似的验证性实验内容,由浅入深,相互衔接, 使生物学基础实验内容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方法、操作技能为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素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2逐步引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

以前我校的普通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和遗传学实验都是针对专业基础课分别开设的,实验内容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生物学基础实验的教学内容改革思路就是让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适当引入部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从验证性向探索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及染色体行为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 “植物多倍体的诱发和鉴定”这一综合性实验。 让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设置几个变量,如: 不同的实验材料,不同的秋水仙素浓度,不同的处理时间等,考察秋水仙素处理诱导多倍体的情况,然后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这样带着问题去实验,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3改革 《生物学基础实验》 的教学模式

3. 1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着重强调教师的 “教”, 全部的教学设计都要围绕 “教”而展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限制[4]。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对实验结果的观察验证上,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客观上压抑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在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将部分验证性实验重新进行探索性设计。例如,在DNA的细胞化学———Feulgen反应的实验之前,提出问题: 1用Schiff试剂染色前为什么要将材料放在1 mol/L的盐酸中? 能否用硫酸、醋酸代替盐酸? 2材料在60 ℃ 盐酸溶液中浸泡8 ~ 10 min的目的是什么? 升高温度,缩短时间或降低温度延长时间能否达到目的? 3用Schiff试剂染色为什么要遮光染色30 min? 不遮光延长时间能达到目的吗? 等等,让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2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开放式教学方法

以前由于受实验教学学时的限制,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如,实验材料的准备、培养; 玻璃器皿的清洗; 试剂的配制等都是由实验员做,学生实际做的仅仅是实验内容中的一部分, 学生对整个实验内容和过程无法全面掌握。现在我们制定了开放实验室的制度和措施,既为学生创造了动手锻炼和发挥创新思维的空间和条件,又充分利用了我校生物工程实验中心的教学资源,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室教学资源的整体效益。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前后的各项工作,如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试、实验结束后试剂的归类整理、玻璃器皿的洗涤干燥等。实验中遵循以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通过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数据得出并解释实验结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 3在实验教学中引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不断减少实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引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较好的实验目的。视频教学能将静止的、不能直接表现的实验操作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6]。结合实验教学电子教案、多媒体网络课件和示教显微镜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实验教学,由传统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为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 “静” 的变为 “动” 的[7]。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例如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实验中,分离果蝇唾液腺是实验成败的关键。许多学生在分离果蝇唾液腺时无从入手,分不清哪部分是果蝇唾液腺,通过显微摄影把分离唾液腺的过程和结果拍摄下来,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3. 4积极开展 “第二课堂” 的科研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展课堂教学以外的科研训练,是培养大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 “广州大学城校际实验综合技能邀请赛”中有一项竞赛内容 “酵母细胞的计数———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就是考察学生对血球计数板及显微镜的使用。还有 “生化技能大赛”等都是考察学生基本的操作技术。除了参加竞赛以外,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实验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改革基础实验的考核方式

一个好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指导教师可以从中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学生也可以从中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基础实验的考核内容应该 “多元化”包括: 预习、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态度、与人合作能力、实验报告等每一个环节。形式应该 “多样化” 包括: 面试、笔试和实验操作以及学生自价和同学间的互评等相结合。 评价原则主要根据学生是否通过实验得到动手能力、应用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8]。相对公平、公正、客观、有效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激发其求知欲并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创新能力的获得打好基础,使其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

5结语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综合、创新和科学能力等方面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基础实验教学,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增强学生动手、动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以后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及增强社会竞争力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生物学基础实验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基础,在促进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实验教学现状,就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内容重组优化、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见解。在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提高了综合素质。

生物工程基础 篇5

摘 要:生物工程技术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技术之一,生物工程产业已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首先对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出生物经济的概念;然后重点介绍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化工、药学、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并论证了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对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进行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 生物工程技术经济发展生物经济

生物工程技术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技术之一,生物工程产业已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在世纪之交已经以众多的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卷新世纪的宏图,从医药革命到绿色革命,从新能源到永续的生态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稳步发展的时期。

据统计,1996~2001年在人类健康和动物医学领域的世界生物技术贸易额为400亿美元;农业食品领域的生物技术贸易额为200亿美元;1996~2001年生物技术产品将以每年平均19%的速度增长。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农业与食物、人口与健康,以至人类自身的遗传进化等重大课题,都将产生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工程已在农业、医药、食品、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并有跃居于当今世界各学科、各产业榜首的趋势。1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经济

1.1 生物工程技术概念

生物工程是生物学与工程学的有机结合,或生物科学原理在产业方面的实际应用,是现代生物学,特别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加工工艺学等综合应用于生物系统的一门交叉科学技术。它由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酶工程四大工艺子系统组成。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使被改造的生物具有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和新功能,它们是生物工程的基础和技术源头;发酵工程、酶工程则是上述新的生物或其新性状和新功能企业化与商品化的工艺技术[2]。

1.2 生物经济概念

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日益彰显出对经

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生物经济。生物经济是指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生物经济是21世纪继信息经济之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点。2生物工程技术推动食品经济的发展

民以食为天,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何况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食品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营养和保健型。无疑某种技术能推动食品产业的发展,逐渐实现人们对食品的需求,那么这种技术必定推动经济的发展。

2.1 生物工程技术在茶叶中的应用

利用传统茶业与现代生物技术“杂交”的新兴技术——茶叶生物技术,可以解决困扰茶叶在栽培育种、病虫防治、加工贮藏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在从根本上改造传统茶叶产业的同时,为我国茶叶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

在陈君君的报道中列举了基因工程在茶学领域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在茶业上的应用较滞后,目前还处于基因组DNA 提纯和鉴定阶段,其应用主要包括:RAPD 分子标记技术、茶树基因的分离和克隆、茶树遗传转化系统。据报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Bt 基因、Intron GUS 基因和NPT1 基因转入茶树中,获得了GUS 瞬间表达。通过对根癌农杆菌介导茶树转化研究,报道了茶树较为适宜的农杆菌转化系统;细胞工程在茶学领域中的应用——现今在茶学领域中主要应用的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细胞融合或体细胞杂交技术;发酵工程在茶学领域中的应用——近年来,茶叶深加工急剧升温,利用食用菌及有益微生物发酵开发具有特殊风味及营养保健功效的新型茶叶制品受到人们的重视;酶工程在茶学领域中的应用——目前,用于茶学领域的酶类主要有多酚氧化酶、单宁酶、β-葡萄糖苷 酶、多糖水解酶和蛋白酶。多酚氧化酶主要用于催化茶叶中多酚类氧化生成茶黄素和茶红素,同时使香气前体物质发生偶联氧化,产生各种香气成分形成红茶基本风味;单宁酶是一种水解酶,可促使茶叶多酚类化合物中的没食子类水解,主要用于处理在速溶茶和液体茶饮料生产中出现的“冷后浑”现象;多糖水解酶用于水解茶叶中多糖类物质,而生成各种单糖和寡糖;β-葡萄糖苷酶主要用于释放香气,是将茶鲜叶中香气前体物质转化成游离态香气的关键酶,是乌龙茶花果香气物质形成的基础;蛋白酶主要用于降解茶叶中蛋白质而生成各种氨基酸,从而改善茶叶的香气和鲜爽度[3]。

生物技术在茶学中的应用起步较晚,但是在茶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传统技术已很难满足需要,应充分利用生物技术,提高茶叶品质,促进我国传统茶业的改革及产业化,巩固和提高我国茶叶的国际地位及市场竞争力。

2.2 生物工程技术在养猪市场的应用

在养猪生产中,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构建转基因猪,对有害基因进行早期剔除,以培育猪新品种,利用各种生物工程技术处理猪场废弃物、开发饲料资源、对饲料进行生物脱毒,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基因工程疫苗和诊断试剂等,将有利于提高养猪生产经济效益,为养猪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作出贡献。

1989年Pursel把IGFI基因转入猪中,首次获得表达IGFI的转基因猪,1998年培育出IGFI转基因猪群,结果表明,其脂肪减少10%,瘦肉增加6%一8%。1989年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与中国农业大学陈永福等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POMT—PGH导入猪的受精卵原核,1990年春得到了我国的第一批转基因猪,生长速度超出对照组40%。1997年,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与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所合作。将抗猪瘟病毒(HCV)的核酶基因导入猪中,获得抗猪瘟病毒的转基因猪。

2009年,我国明确提出启动和组织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其中转基因猪专项以实现生猪生产高产、高效、优质为目标,采用体细胞克隆、基因打靶等转基因猪制备技术,创制转基因猪育种新材料,为最终培育转基因猪的新品种和产业化奠定了基础[4]。

展望未来,生物技术在养猪业中的应用大有可为。利用生物工程应用于养猪业,将有利于降低养猪业成本,提高养猪业经济效益,为养猪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作出贡献,并增强我国养猪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3生物工程技术推动化工业的发展

生物工程在化学工业方面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它不仅可提供大量廉价的原料和产品,同时将引起传统化学工业的工艺改革,出现省能源,少污染的新工艺。

美国鲸鱼座基因工程公司提出了一种精巧的蘸促合成生产环氧乙烷的方法,目前已实现了工业化大生产,使石油气的利用出现了新的突破。他们以乙烯或丙烯氧化环氧乙烷或环氧祷烷,这是的确凉,双氧树脂和合成洗涤剂的原料。用这种方法生产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其产值可达上亿美元以上,而用传统化工工艺一

般采用乙烯或丙烯的直接氧化,需高温高压,易爆,或用传统的抓氧化工艺,将产生大量抓化氢,三废严重。现在改用生物工程技术,主要使用三种酶,即吡喃一一过氧化物酶,硫代过氧化物酶及环化酶,不仅投资少,节能省耗、无公害,而且副产品却是可供食用的果糖和作洗涤助剂的葡萄糖酸。成本比传统化工方法可下降一倍以上。生物工程可望在产值亿美元的塑料工业中作出重要的贡献[5]。

3.1 生物工程技术在石油化工上的应用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多,可以利用各种原料,按照人们的需要,生产出丰富多采的化工新产品,开辟化工原料生产的新途径。日本工业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预测,到本世纪末,利用生物工程生产的大吨位化工产品,产值将达到500亿美元,化工产品用生物工程技术来生产,年底可望达到一定量。将生物技术引入生物固氮和氮肥工业,其意义也非常深远。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将有利采油的微生物的代谢物提取出来,与化学表面活性剂复配,直接应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VT驱油剂,通过室内研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进行了现场试验,提高采收率可达到11%以上,被证明是很好的生物工程产品,有良好的推广前景[6]。生物工程技术推动生药学发展

生物技术药物及疫苗主要指利用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开发生产的药物和疫苗,包括以重组蛋白质为主的基因工程药物,预防治疗用新型疫苗,抗体,核酸类药物、小分子多肽药物等。基因治疗有可能作为另一类新型生物技术药物。

截至2001年底,全球生物技术公司已超过3600家,其中,美国1610家,占总数近一半,欧洲近年来以英国、德国、法国为代表,加大了生物技术方面的投入,目前共有生物技术公司1351家,加拿大420家;而在1990年,当时生物技术最发达的北美地区仅有1257家,全世界不超过1800家,十年来生物技术公司数量增长超过了一倍。从产品销售情况看,全球生物技术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名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名的增长速度。另外,生物技术药品销售额占整个医药行业销售额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这个比例已从1995年的不足4%提高到2000年的9%,2001年全球生物技术药品销售总额已突破300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了134%,其中,促红细胞生长素(EPO)占28名,重组人胰岛素占1 8%,干扰素及集落刺激因子各占15%,生长激素11%;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占4%。据有关专家预测.目前全球生物技术市场每年以超过lO名的水平增长,到2006年生物技术产品总销售额将达到620亿美元,其中生物技术药品达400亿-450亿美元[7]。

5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脱离环境的支持,所以要坚持环保意识,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在快速增长的时代,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所为我们必需开发一种手段—生物工程技术—去解决面临的环境问题。

生物工程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处理中以其独有的特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包括:利用生物固氮避免化肥污染;利用生物防治取代化学农药;培育有利于环境的生物新品种;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废弃物的生物综合利用;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5.1 生物工程技术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废水的生物处理法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降解恶臭物质与有机废物的方法。主要分生物过滤法和活性污泥法两种。生物过滤按滤料及过滤方式不同又分为生物滤池法和生物滴滤池法;活性污泥法则按气液接触方式不同又可分为生物暴气法和生物洗涤法。生物过滤法的特点是微生物处于固着态,实际上属于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与废水处理的活性污泥类似,微生物处于悬浮态。废水生物处理具有处理彻底、成本低等特点。

目前在我国的污水处理中,生物处理技术已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技术及管理水平的限制,大部分仍旧采用传统的生物工程技术,这已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发展环境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课题。

5.2 土壤生物工程技术

土壤生物工程是采用存活植物及其他辅助材料来构筑各类边坡(山地斜坡、江河湖库堤岸、海岸坡岸等)结构,实现稳定边坡,减少水土流失和改善栖息地生境等功能的集成工程技术。现代土壤生物工程要求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对实际的植物和土壤系统作出周密的考察和设计,利用植物对土壤结构的强化,对表层[8]

土壤颗粒运动的限制,以及对边坡生态系统的改善等作用,不仅能够稳定边坡和控制水土流失,还能恢复边坡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起到生态系统演替有序和优化景观的效果。

经过三年的土壤生物工程分期建设,古黄河滨河绿化带共增加水生、湿生植物8类20余种,乔灌木37科82属53000余株,且较少人工管护,但却获得了极佳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为城市中心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成为城市防洪减灾的绿色屏障[9]。

6结束语

宏观整个社会的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使得粮食短缺得到了缓解;在化工上的应用,让物质的合成更加简便,石油的开采效率更高,推动着化工产业经济的发展;在药学上的应用,使得某些药品的开发不再是个梦,让一些曾经是顽疾的不再困扰着人们;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绿化。综上所述,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7引文

[1]刘昕,袁建平.中国生物工程新进展.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23卷5期:4-7.[2]孙毅.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现状与展望,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5卷22期: 142.[3]陈君君.生物工程技术在茶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2期:362-363.[4]冯政,刘贵生,武华玉,黄京书,郭万正,梅书棋.现代生物技术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猪业科学.2011年08期.[5]姜力.论生物工程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消费导刊.2010年 8期.[6]赵力 ,康万利,金艳方.生物工程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应用研究.2006中国油气钻采新技术高级研讨会.[7]高文远,肖培根.生物工程技术与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中草药.2008,39(7).[8]戴燕宁.关于生物工程技术与水污染控制的思考.科学之友.2011年 6期: 11-12

生物基础教学 篇6

【关键词】中职护理 病原生物 免疫 教学思考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三大部分,是中职护理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后期学习护理专业课和临床护理工作都非常重要。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刚接触到本门课程时,由于理论课深奥难懂、实验课枯燥乏味,常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有的学生认为,护考中没有包含本门课程,所以学习时也不太重视。现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希望对以后的教学能有所裨益。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多是初中毕业后就入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起点低,理解能力差,对于学习他们普遍缺乏兴趣和主动性,遇到较难的课程,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反感、退缩等不良反应。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从简单的知识入门,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首先,为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教材可作适当调整,应选择在前半期学习较直观易懂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在后半期学习较抽象难懂的免疫学基础。其次,结合教学大纲,整理重点内容和学习难点。重点内容仔细讲解,如微生物的种类,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等等。而难点内容应选择性的讲解,比如免疫分子的种类、作用,免疫应答的过程,应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拉出主线,不宜过于详细。这种很难的内容讲得越详细知识的深度也就越深,超过了中职学生的理解力,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学生反而越听越糊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结合中职护理工作的需要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护理治疗工作,很多理论性强的知识,在护理的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用到。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應重点选择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的知识。在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学习中,重点介绍日常护理常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不同的病原生物侵入机体的途径和如何针对这些途径进行预防。比如流感病毒的侵入途径,针对它的侵入途径该如何预防,有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方法。在免疫学中,除基础理论的学习外,应重点讲解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免疫预防知识,比如疫苗的种类、用途、接种方法、注意事项等。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灵活多样

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强,特别是免疫学,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抽象难学。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灌输式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性。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她们期望老师能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枯燥的内容讲懂。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把医学课堂完全的变成故事会,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更生动有趣。一方面:可以适当的选择多媒体教学,把理论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和原理做成动画的形式显示,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静态的教材动态化,更直观易懂。而有趣的动画也大大减少了课堂中打瞌睡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Barrows教授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医学生通过解决结构不良的临床病例问题来学习临床前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以一些有趣的案例开头,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是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临床护理工作,操作性非常强,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结合我校特点可先进行多媒体、录像由教师进行演示性实验,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另外还可到附属医院进行参观教学,比如医院不同环境对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相关免疫检验应用,免疫预防的应用等,这些都可以在医院直观的看到,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三、总结

总之,通过对教学中问题的反思,中职护理的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护理临床工作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宝恩,苏盛通.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2]刘桂英.药理学教学改革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2012(4):99.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法浅析 篇7

1 提问式教学法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提问式教学法分成授课前、授课中和授课后提问3个阶段。有些问题先提出来, 再让学生回答;有些问题提出来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有些问题教师可自问自答;通过对授课过程中的每个问题进行论述, 使教学内容相联系, 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例如:在讲解微生物的概念时, 采用以下开场白:“微生物从字面上看即微小的生物, 那么苍蝇、蚊子也很小, 它们是不是我们要研究的微生物呢?不是。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有的学生回答是细菌、病毒, 从而引出微生物是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 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讲解结核分枝杆菌时, 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林黛玉、茶花女, 还有林徽因死于何种疾病么?”由此介绍结核病及其病原体, 指出结核病为传染病的第一杀手。在讲授抗原时, 提出问题:“卡介苗、麻疹疫苗、流感疫苗等为什么能分别预防结核、麻疹、流感?”由答案引出抗原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讲解超敏反应时, 提出问题:“青霉素过敏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人吃鱼、虾、蛋、奶等食物会过敏?”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引发其学习兴趣。

2 比喻法与图解式教学法

抗原、抗体是免疫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可利用图1讲解抗原的相关内容。

同时, 举例提出:细菌、病毒是最常见的抗原, 由此制成的各种疫苗也是抗原, 它们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 并能与相应抗体、效应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理解中记忆, 将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另外, 还可巧借比喻讲授相关知识。如讲解抗体时, 结合抗原的概念, 把二者比喻为“一对冤家”。解释没有抗原的刺激, 就没有抗体的产生, 抗体的产生依赖抗原, 而抗体最终要清除抗原,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2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在讲解免疫系统时, 把机体比做国家, 把免疫系统比做国家的国防, 把免疫细胞比做部队, 使学生理解三者各自的作用。在讲解超敏反应时, 把免疫应答比做双刃剑, 即正常时对机体有利, 异常时会引起疾病。

3 学导式教学法

寄生虫各论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作必要指导为辅的学导式教学法。其基本步骤为:教师列出自学提纲;学生按照提纲自学, 教师不断巡视, 启发并答疑;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该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猪带绦虫的学习提纲为: (1) 猪带绦虫的的形态; (2)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感染阶段、感染方式、中间宿主、终宿主、寿命; (3) 所致疾病; (4) 防治方法。

4 点睛式教学法

例如:讲述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后, 采用点睛式教学法指出其特点为抗、馋、懒、奸、滑5个字, 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加深理解和记忆。此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思维, 把生物学特性等枯燥乏味、易于混淆的内容转变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

5 逆向式教学法

逆向式教学法即打乱教科书的常规编排顺序, 根据具体对象, 先讲解其所致疾病和预防原则, 再推导出其生物学特性。如讲解结核分枝杆菌时, 先介绍其所致结核病的危害及临床表现、预防与治疗, 然后介绍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避免重复模式化讲解的单调性。

6 对比式教学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微生物各种病原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知识点易混淆, 通过将相似的病原进行比较, 使其共性和个性一目了然, 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分析, 对比易于混淆的微生物内容, 如表1所示。

学习病毒内容时, 无论在生物学特性还是致病性方面, 注意将其与细菌相比较, 以便学生理解。同时突出病毒性疾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缺乏有效药物治疗的特点, 强调特异性预防 (疫苗接种) 的重要性。

7 讨论式教学法

针对学生在细菌各论学习中出现记不住、理不清、易混淆、枯燥乏味、缺乏兴趣的情况, 在教学中可采取在教师指导下, 组织学生讨论的教学法。首先选择针对性强且简单的临床病例进行讲解, 如破伤风病例。然后确定讨论范围, 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最后教师针对重点问题进行小结。小结主要是归纳总结讨论要点, 回答学生提出的倾向性问题。

对2007级护理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94.52%的学生反映该教学法很好,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使课堂气氛活跃, 提高了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8 多媒体技术

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之处, 使得微生物学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对课堂教学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像展示,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 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重现性强的优点可以缓解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生物基础教学 篇8

1 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求面面俱到, 而是根据临床实用性及护理专业的特点来筛选, 力求重点突出。比如微生物重点讲解细菌的总论, 各论每一节只提一至两种细菌。病毒重点介绍流感病毒、SARS病毒、乙肝病毒、HIV、狂犬病病毒等。其它微生物则以梅毒螺旋体为主。免疫学重点介绍抗原、免疫球蛋白、免疫细胞、超敏反应、免疫学防治等。联系护理工作的特点, 尤其突出如结核菌素实验、输血反应、过敏皮试、胰岛素注射部位等内容。通过精选教学内容, 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消化和掌握所学知识。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应结合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要求,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2.1 设疑法

设疑法教学是恰当引用生活现象进行启发教学, 通过巧妙设疑导入新课的主题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1]。例如, 在讲抗原时, 通过提问“什么样的物质是抗原?空气、水是不是抗原?牛奶、鸡蛋、花粉呢?”从而引出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在介绍狂犬病病毒时, 可以通过设疑“如果人被疯狗咬伤了, 可能会引起什么疾病?为什么?该怎么处理?”, 自然导入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预防原则。

2.2 比较法

比较法教学是把容易混淆且有些内容难以理解、记忆的知识求同存异, 列表比较, 便于学生记忆[1]。比如, 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规律、活疫苗和死疫苗、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内毒素和外毒素等, 都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在比较时, 先让学生归纳, 然后由老师总结、解析。通过这种方法, 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又使学生加深了印象。

2.3 形体演示法

抗体的结构及如何结合抗原相当抽象, 即便运用图片讲解, 学生也容易糊涂。若以老师自身形体作为演示则非常形象, 学生容易理解。老师保持身体直立, 两臂朝上45°伸直。此时, 老师的躯干相当于抗体的躯干, 手臂相当于抗体的两臂, 手则等同于抗体的可变区。手变换动作可以抓东西, 可变区也可以通过其不同的空间构象“抓东西”——结合抗原。换言之, 可变区即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的部位。老师的手臂可以自由旋转、运动, 是因为有肩关节。抗体的两个手臂同样可以, 因为它也有自己的“肩关节”——铰链区。通过形体演示法,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 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4 归纳法

归纳式教学是对繁琐的知识进行提炼、归纳, 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取代复杂、繁琐的表达[2]。例如, 结核分枝杆菌的抵抗力可归纳为“四怕” (对乙醇、湿热、紫外线、链霉素及异烟肼等抗痨药物敏感) 和“四不怕” (对干燥、酸或碱、碱性染料和青霉素不敏感) ;流感病毒的抗原漂移可归纳为“点、小、量、无、中小”, 即病毒抗原发生的是点突变、变异幅度小、属量变, 无新亚型出现, 引起中小流行。通过精简归纳, 便于学生记忆, 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 理论联系临床

为了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 将枯燥、深奥的知识紧密结合临床。例如, 在介绍Ⅰ型超敏反应时, 先提问“在给患者注射青霉素或破伤风抗毒素之前, 要作什么?”, 学生能够轻易回答“作皮试。”。“为什么要作皮试?”“避免发生过敏反应。”“什么是过敏反应?它属于哪型超敏反应, 是如何发生的, 有什么特点?哪些疾病属于过敏反应?如何防治?”通过这种方式, 让学生逐步认识Ⅰ型超敏反应, 并帮助其今后能将相应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和日常生活。又如, 在讲解结核分枝杆菌的抵抗力和传播方式时, 可以诱导学生思考“在护理结核患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自然联想到:要戴口罩;患者的痰应该吐到装有水的痰盂里;患者使用过的被褥可以经太阳光暴晒消毒;如果怀疑伤口接触到结核分枝杆菌, 可以用乙醇消毒。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还能学以致用。

4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通过教学设计, 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 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 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新颖、省时、重点和难点突出, 且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微观到直观、由抽象到具体、由静态到动态、由枯燥到趣味等优点[3]。微生物及抗原、抗体等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形象、直观、三维的图像,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抗体的调理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 、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等抽象难懂, 通过生动的动画,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也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教学在医学课程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5 激发学生的求知、求新欲望

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发展迅速, 我们通过教会学生阅读、查阅文献, 撰写医学综述,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拓其学习潜力, 激发其求知和求新欲望。此外, 我们还邀请本学科专家作学术讲座, 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某些研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发展方向等, 并提升学习的兴趣。

总之,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 只有根据本学科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雪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 2008 (24) :287.

[2]郑峰.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初探[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3) :338-339.

生物基础教学 篇9

一、示范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苏教高[2005]14号文件, “示范中心”建设应高标准、高起点, 加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的力度, 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实验室效益, 在同类高校、同类学科中争创一流, 形成特色。通过建设达到以下要求:

1. 在观念上, 具有先进的、以人为本的实验教学理念。

2. 在机制上, 形成有利于资源优化整合的良性运行机制。

3. 在教学上, 构建结构优化、各具特色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4. 在管理上, 形成网络化、开放化的实验室管理模

式。

5. 在环境设施上, 具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现代化的实验教学环境。

6. 在队伍上, 拥有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研究能力强、教学与管理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学与管理队伍。

二、示范中心建设的具体内容及措施

1.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 构建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的,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与理论教学既有机衔接又相对独立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实验教学内容既考虑到学科的知识体系, 又顺应生命科学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与科学研究、社会应用和中学新课标的推行密切联系, 形成良性互动;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 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按照3+1模式构建, 即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三个层次和开放性实验。

验证型实验:旨在系统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独立实验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启迪学生创新意识, 为必修实验;基本型实验包括基本技术与经典的验证性实验, 约占实验课程的60%~70%。本层次着眼于学生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也是整个实验体系的基础, 必须严格训练, 为以后开展高层次专业实验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型实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实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培植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综合型实验包括综合型实验课的开设和每门课程中开设提高性实验项目, 约占实验课程的20%~30%。

设计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突出大学生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教师科学研究、大学生科研立项、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和大学生创新大赛等活动进行。由指导教师给出实验题目, 或学生自己选择实验题目,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验、预约开放实验室。学生通过研究型实验的开设, 以期能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 提交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完成高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 (设计) 、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此类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提供一个平台。

开放型实验:为了切实提高实验对学生的吸引, 创造一个宽松、便利、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开放实验环境, 对于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从实验室开放的时间、空间及管理等方面建设开放型实验室。在空间上, 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要求, 由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 甚至具体到设计课题全方位保障;在时间上, 适应不同培养阶段的要求, 适应生活学习规律, 打破了正课时间的限制;在管理上, 适应教学、科研需要, 打破专业和隶属关系限制。

2.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重视实验教学方法研究。以开放式实验教学思想指导实验教学全过程,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依照认知规律的递进原则循序渐进、形式灵活多样, 逐步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模式。

实验采取多元模式开展教学, 即统一模式、开放模式、导师模式。

统一模式:即传统教学模式, 适用于验证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采取分班分组, 统一安排。实验安排由浅到深, 由简单到综合。积极研制和引进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自学系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开放模式:适用于开放型实验和毕业论文 (设计) 。中心每个实验室每年必须提供一定数量可供选择的开放型实验项目和毕业论文 (设计) 课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自主选择, 自主设计, 自主实验。

导师模式:适用于设计型实验项目和毕业论文 (设计) 。是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方式完成实验教学。学生实行自主管理,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发掘学生创新潜能, 鼓励学生探索创新。

(2) 实验教学手段的改进

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大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积极开发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系统。目前已建成动物学、生物化学两门省级精品课程, 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态学三门校级精品课程。

3. 实验队伍建设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高等学校的灵魂, 是确保教育质量、发展科技的基础。培养和引进一批实验教学骨干, 充实和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要求新进入实验队伍的人员, 一般应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要有计划进行培训, 可以送到兄弟院校对口专业学习, 也可以由学校组织进行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培训, 使现有技术人员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同时, 实验人员应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 要爱岗敬业。因此, 实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应当并重, 以促进实验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中心”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老中青搭配, 教授、副教授、讲师及博士、硕士形成梯队结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 教学、科研、技术兼容, 核心骨干相对稳定, 形成动态平衡。现有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人员26人, 其中, 教授6人, 副教授10人, 博士6人、其中在读博士4人。建立了一支教学、科研、技术兼容,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互通, 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中心”不但要求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高质量地完成教学活动、参与实验教学改革, 还鼓励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实验中心近年来承担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厅项目、10多项市级项目以及20多项校级科研项目的实验工作, 获得3项国家专利, 发表10多篇SCI论文。另外还获得20多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4. 信息平台的建设

(1) 建立有50台微机的机房免费对学生的开放, 可处理数据、分析结果、书写或提交实验报告、查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撰写设计实验论文等。

(2) 建立了网络教学系统, 用于实验预习、实验讲授、实验技术交流、网上选课和教学效果反馈等, 使网上教学资源共享。

(3) 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正在建设中)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宗旨是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下, 为教师提供最优化的实验教学资源, 最简便有效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方法。通过主页可以链接到各个教学实验室, 浏览与查阅各实验室的教学安排,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内部管理信息化。力争使信息化管理后的“中心”, 成为一个集实验教学、实验教务管理、实验室设备管理、实验室仪器药品管理、实验室资料管理、实验室开放管理为一体的管理系统。

5. 设备和环境的建设

大型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础条件, 在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高校大型贵重仪器公用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使教学、实验、科研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型仪器设备面向学生开放,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用。实验中心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设备总值636多万元。配备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基因工程成套设备、酶标仪、显微数码互动、荧光分光光度计、生物信息学实验设备、高速冷冻离心机、荧光倒置显微镜等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实验室经过标准化建设, 配备了标准化实验台、多媒体、通风橱、安全设施等。大楼安排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 全面负责实验大楼的安全, 实行物品出入登记制度。聘请专职清洁工, 每天打扫卫生, 保持大楼、走廊和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实验室环境幽雅、通风透光、宽敞舒适、干净卫生,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为加强实验室的管理, 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中心建立了《实验人员工作职责》等10项管理制度。

三、特色

1. 形成了3+1模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我们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 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符合学科特点又具有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实验课程新体系, 即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三个层次和开放实验。

2. 坚持生物科学专业的师范性,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师技能培养体系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属于师范类专业,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系统掌握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专业发展潜质的, 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生物学和相关课程教学与教育管理的专门人才”。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时, 我们注意认真处理好学科性和师范性的关系, 注重紧密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和推行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标准, 在加强学生学科素质培养的同时, 特别注重学生教师技能的培养,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师技能培养体系, 即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实习, 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教师技能培养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 要求每个学生进行1项中学生物学探究实验的设计并实施, 制作一堂中学生物学课的多媒体课件, 说好一堂课, 讲好一堂课, 写一篇教学总结或教学研究小论文。

3. 建立“时间、空间、内容和管理”等多种形式的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

“中心”做到实验时间、实验空间、实验内容和实验管理的全方位的开放服务。“中心”除了承担我院和黄海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外, 还承担本科毕业论文实验、全校理科专业普通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以及全校学生的生命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开放实验。此外, 所有实验室向校内外开放。一是对本院学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课外实验;二是对非生物专业学生开放的兴趣性验证性实验;三是对全市中小学生开放;四是对盐城片高校联合体、企业公司的开放;五是优秀学生的创新实验。中心还与校外的20多家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与一些公司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并就公司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产品检测、新产品开发等展开了联合攻关,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网络教学资源丰富, 建成了以省级精品课程为代表的优质课程群

生物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专门的网站 (http://swsf.yctc.edu.cn/) , 网上教学资源丰富,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化学习平台, 建成实验预约、实验预习、物质管理、毕业论文管理等多个管理系统, 运行状况良好。建立了一个数码互动实验室和一个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每个实验室配备有计算机, 并与网络连接。

四、结束语

基础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深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的队伍建设和管理, 已经建设成为省级基础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几十年的实验教学实践, 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并具有自身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 对学生的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训练, 以及严谨的科研态度、科研习惯的培养起到了较大的帮助作用。

摘要:本文以江苏省级“示范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为出发点, 结合本校实际介绍了基础生物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的具体规划和措施, 提出了特色。

关键词:示范中心,实验教学体系,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关于启动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Z].苏教高[2005]14号文件.

[2]梁向晖.基础化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2) :78~80.

[3]张彪, 扬凤萍, 潘志明, 等.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2) :76~79.

生物基础教学 篇10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统一, 忽视任何一方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不会被忽视, 反而会被强化, 而常常被忽视的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总是按自己的意愿、模式、目标、要求来引导或塑造学生, 而学生并不是静态地等候、期待, 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志趣。这样一来, 学生和教师从一开始就没有走在一起, 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自然就不能产生共鸣, 就会出现文章开头所说的“教师辛苦, 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局面。事实上, 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而通过教师正确引导所培养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则可使学生终身受益。那么, 教师该怎样正确引导呢?

1 了解学生, 做到有的放矢

“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这样的道理尽人皆知, 教师要搞好教学就更应该了解受教育的对象, 依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因素等情况因材施教。

大家都知道, 现在中专学生基础差, 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考不上理想的高中而来中专学校学习的, 所以他们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差。微生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会感到茫然;而免疫学的知识更加抽象, 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听不懂, 很枯燥。由于听不懂而生厌学之感, 又因厌学导致更加听不懂, 如此恶性循环, 教学效果自然很差。

根据这种情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而形象的比喻, 甚至采用做游戏的方式, 结合生活中熟悉的知识或常识来讲解书本上枯燥的知识。比如在讲到免疫球蛋白分子结构的时候, 免疫球蛋白分子上存在“可变区”和“恒定区”, 而这2个区域又是理解免疫球蛋白功能的关键。学生对于这个“可变”和“不变”不是太理解, 不清楚为什么同一个分子会出现“可变”和“不变”2个区域。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知识点, 笔者设计了如下游戏, 游戏规定:教室前4排的学生座次不准变, 后几排的学生座次可以在听到口令后随意交换, 然后每换座位一次我们就照一张照片, 如此便得到若干张照片, 之后教师将照片在电脑上放给学生看, 让学生比较照片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最后告诉学生, 我们可以将每张照片看成一个免疫球蛋白分子, 每一名学生代表一个氨基酸分子。通过比较这些照片就会知道照片上学生位置的改变是随着照片的不同而改变的, 这样就很轻松地理解了“可变区”的“可变”和“恒定区”的“不变”。

2 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包含2层含义:一方面是学生愿意学习, 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道如何自学。也就是说学生既要想学, 又要会学。

教师以往的教学理念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出现,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样化而且方便、快捷, 同时, 知识更新也很迅速, 现在学生的有些“惑”可能教师也未必能“解”得了。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 做些相应的改变, 那就是:教师有一杯水, 但是可以给学生一条河。告诉学生自己的一杯“水”取自何处。当然这条“河”里会有“鱼”, 同时也会有“泥沙和垃圾”。教师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甄别能力, 使学生在取“水”的同时能够摈弃糟粕, 汲取精华。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所获取的知识不比教师直接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给他们的少, 相反, 他们得到的会更多、更丰富。

为了能做到这点, 笔者在教学中对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了尝试。即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当教师讲课, 教师做学生聆听。教师提前2~3天给学生布置作业, 告诉学生要讲的课题, 让他们充分准备。学生要讲好一节课就必须认真看书, 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 并组织好语言进行讲解, 而且还要让别的学生听懂。教师都知道, 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让自己懂比较容易, 但要做到让别人听懂自己的讲解则比较困难。要做到这点, 学生就必须查阅相关资料, 补充知识, 丰富教学内容, 这样就可以将知识扩展到书本之外。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一位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该章节的某一部分知识点, 而另外一位学生可能会注意到另一部分知识点, 多找几位学生上台讲课, 基本就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覆盖。最后教师再进行小结并点评, 告诉学生哪里讲得好;哪里较为欠缺;哪里要重点讲;哪里可以一带而过;如何抓住重点等。最后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加以系统化, 学生就能全面掌握该章节所要掌握的知识及部分书本之外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角色互换的教学实验, 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可以理解做教师的辛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学生会知道怎样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重点并加以掌握。我们知道, 任何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要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 而知识的积累与贯通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之后, 学生的求知欲就会提高。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方面。因此,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而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能力, 便能“日参省乎已”, 便能“学而后知不足”。

3 师生共同营造乐学的氛围

乐学的氛围要求学生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 教师不把教书当作一种操作。而要达到这种境界, 就必须从师德、师艺和教学过程的优化等方面为教师设定一个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对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具的使用、活动场所的美化乃至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的控制等, 均在具体界定的范围之内。教师严教而不随意, 学生精学而不觉苦, 由此才可以真正使教与学愉快交流。

学生比较喜欢上实验课, 因为在实验课上他们可以尽情地“玩”, 也就是说学生比较喜欢自己动手操作, 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而以往实验课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讲解理论课, 而后告诉学生如何操作。学生仅仅是按照教师事先拟订的操作过程“做”一次而已。至于为什么要那样操作, 学生就不得而知了。在实验课方面, 笔者也曾做过一些尝试。如在讲到“抗原”这一章时, 先简要介绍抗原的概念和理化性质, 使学生对抗原有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要做的实验是抗原的制备, 要求学生先熟悉一下实验目的、原理以及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做实验前就要先熟悉教材, 了解实验过程中要掌握的有关知识, 特别是实验目的。在这个了解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产生一些疑问, 会提出来一些“为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为什么”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做实验, 学生会对实验充满期待和探索意识, 希望能够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当然上实验课的热情就会更高, 兴趣会更大。对于学生的疑问, 实验课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给予解决, 而是让学生继续思考, 并将他们提出的问题公布给所有的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进行思考, 进行讨论, 共同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再听理论课的讲解时就会尤为认真, 生怕错过问题的答案;教师对与学生所提出问题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要详细, 这样就会与学生产生共鸣。而且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其对该问题以及问题答案的印象便会十分深刻, 记忆就会牢固、持久。

4 寻找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

学生是比较关心时事的, 以这些时事和周边的新鲜事物为话题来导入课题, 并结合书本知识加以延伸, 这样学生就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寻找解决生活中遇见问题的方法。如结合SARS、禽流感讲解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方式与预防措施;结合EV71讲解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结合“红丝带行动”讲解HIV和AIDS的知识、对AIDS的预防以及如何对AIDS患者进行关怀和关爱;在教学中融入环保意识[1]等。时下的流行话题会使课堂内容变得生动, 学生听课也会兴趣盎然, 不会再感到枯燥了。

再如笔者在讲到细菌体外培养生长曲线时以一部公益广告片导入课题:第一个场景为一条金鱼在鱼缸内自由自在地游玩;第二个场景是鱼缸内有数十条金鱼勉强可以游动;第三个场景变成鱼缸内数十条金鱼堆积在一起, 相互挤压, 无法游动。这是一部宣传计划生育的公益广告片。以此作为切入点, 学生就能够理解我们现有的生活空间、资源等有限, 人口过度增长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由此便可真正理解并掌握细菌在体外培养时会出现生长曲线的原因, 同时会充分理解国家制定计划生育这项国策的深远意义, 并能作为义务宣传员宣传国家的这些政策,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5 优化教法, 注重学法

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行为, 它是“教”与“学”的整合, 那种只研究教法而不注意培养学生学法的教学是不全面的, 我们不要把教法和学法人为地割裂开来。一般来说, 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法, 学生必然会有相应的学法;教法不科学, 在这种教法影响下的学生的学法就不可能科学。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地使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 真正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教师引导还应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除环境的影响外, 如何树立学生学必有成的信心, 培养其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以及加强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等, 都存在一个如何引导的问题。引导得当, 定然能够使学生在一个优美、健康、向上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努力消除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6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加强对他们责任心的培养, 不仅对每名医学生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更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医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 使医学生逐渐形成责任心。有了这份责任心, 医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责任重大, 如不认真学习, 日后步入工作岗位时就会力不从心, 不仅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而且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造成患者死亡。如笔者在讲解无菌及无菌操作时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建立无菌观念, 在以后的临床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以免发生医疗事故,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在讲到同种异型抗原、ABO血型系统、交叉配血和输血时, 可以给学生讲几个异型输血造成医疗事故的案例, 分析出现这种医疗事故的原因, 要求学生在进入临床以后要胆大心细, 镇定, 认真核对, 以免出错。反复强调医生、护士在为患者诊治的过程中, 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额外的经济负担。为了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不愧对“白衣天使”的称号, 学生自然就会认真学习而不辱使命。

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行为。教师作为先学者, 自能从求知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学有所得的喜悦。因此, 我们主张执教者不要忽视自己的求知过程, 以先学者的体会为基础, 引导学生借鉴先学的成功经验, 按照认知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和释放出来, 这样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也才算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 真正解放了自己。每位执教者都必须明白:不要认为学生自己看材料、找教参书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好像就有损于教师的威信, 其实, 一方面这恰恰证明了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了;另一方面, 放手让学生自学并非哗然无序, 而是这充分体现了教师正确引导之下的主动学习。这期间教师的任务并不轻松, 教师要在不间断地对自身的业务素质提出更新、更高要求的同时, 努力探索启发、质疑、提问的最佳途径。面对任何一个知识点, 执教者都要和学生一道遵循分解、质疑、切磋、确认这一认知规律, 抓精华, 讲精彩, 练精要。如此, 教师优教, 学生勤学, 谁还能说教与学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呢?

摘要:中专卫校教师要改变目前学生厌学、教师辛苦教学的现状, 可以从寻找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结合点, 优化教法, 注重学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等方面入手,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生共同营造乐学的氛围, 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关键词:教学方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探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外籍教师的研究生教育下一篇: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