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地位

2024-06-17

读者地位

读者地位 篇1

1 文化的内涵

“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模式的系统, 即包括显性模式, 亦包括隐性模式。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 或是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这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另外, 罗伯特?拉多以及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儿也都提出了文化行为所体现出来的模式化的特点。对于文化的含义, 来自英国的著名学者泰勒也做出了特别经典的一种解读, “所谓文化或文明, 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虽然不同的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对文化的解读的手法不同, 但是都是对文化的特点的充分总结。就是文化都具有很大的涵盖性的特征, 它可以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 英美文学翻译与文化传递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之前曾经对语言和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归纳总结, 说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以及很多研究的成果都是要通过语言表达的, 在研究发现的时候也离不开语言的支持, 他们的出现都是需要语言提供基本的成分和结构组成, 在这中间, 作为基础的语言在翻译中就起到了很主要的文化传播的责任。另外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经说,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个成功的翻译, 熟悉不同的两种文化要比掌握两门语言重要得多, 主要是因为, 语言仅仅在其存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其特定的含义与意义。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 更是如此, 比如说,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 有一句是这样说的, “我的儿子 (son) , 你为何躲在阴影里 (shadow) ?”对于“too much sun.”, 哈姆雷特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进行回答, 其中sun和son音同词不同, 可以理解成为一种暗讽的手段, 进行不着痕迹的讽刺, 主要是讽刺哈姆雷特的叔父暗藏心机的抢夺王位, 还假意惺惺的表现关心。作品中关于文化背景的暗喻, 在翻译的时候是表现不出来的, 作品翻译过来的时候一般都要依据书本注解对这部分的内容的深刻含义进行解读, 也就是他的双关用法暗含讽刺的寓意, 在文学作品的直译中, 很难将作者的睿智用心体现出来。这个例子就说明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一定存在的, 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要想实现所有表达的价值和效果完全形同, 是完全不可能的。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首要问题就是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想要找到差异, 最先要做的就是分析探讨不同的文化差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 思想和文化差异

根据尤金奈达的理论,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个成功的翻译, 熟悉不同的两种文化要比掌握两门语言重要得多, 主要是因为, 语言仅仅在其存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其特定的含义与意义。语言文化的特征包括物质文化特征与精神文化特征两个部分, 由此可以推出形成中西文化差异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影响, 包括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的精神思想差异, 还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影响的物质存在。英美国家的思维方式比较倾向于逻辑与抽象思维的应用, 而在中国, 着重强调的是形象思维方面。再有就是中西方的历史传统不同, 宗教信仰不同, 哲学思维, 语言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不同, 都会造成中国读者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理解的阻碍, 加大对其文学作品的含义的解读的难度, 与表达思想的掌握程度不够。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人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 要让中国读者能够透彻的, 详细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以便帮助其理解作品。

首先是个人隐私方面的差异,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 隐私话题基本上是一种禁忌。在《Vanity Fair》 (名利场) 中, 主人公James在宴会上偶遇幼时朋友, 询问对方现状, 一句“你现在在哪里工作呢”, 对方没有回答, James继续追问, 对方终于发怒, 这是因为James的问题触及了他人的隐私,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 有涉及到隐私方面的内容一定要多加思考再理解;其次是血缘关系的差异, 中国人的亲戚的称谓的复杂程度是仅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有效地, 在英美现实生活以及文学作品中男性统称为“uncle”, 女性统称为“aunt”, 虽然有“brother in low”之类的词语来与brother进行区分, 但在一般文学作品中, 还是依然延续其生活中的称呼, 这是对英美文学作品中人物关系理解比较难把握的一点;称谓以及日常交际的差异,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虽然也有Old jacket等类似的说法, 但意义却和中国的“老张”, “老李”等表示亲切的称谓的语气完全不同。在《Jane Eyre》 (简爱) 中, mikye曾说到“the old jacket, god damn it”, Jane Eyre马上说“天啊, 你怎么可以这样诅咒他”, 主要原因是美国人害怕衰老, 在这句话中old jacket含有老妖怪以及老不死的意思。除此之外, Little jacket之类的语言有不屑与鄙视的含义, 这是与我国文化完全不同的地方。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 要加入观察和比较, 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内涵, 争取最大限度的原汁原味的展现原著的思想内容。

4 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对于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一般采用归化和异化的方式解决。在强势文化中一般都采取将民族中心主义态度作为主要的思想, 尽量使英美文学作品符合我国汉语的存在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点的归化, 将原作者带入到译语的文化中来。因为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明显的差异,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重要的语句实行归化的手段是很有效果的, 像, History on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这句话在翻译的时候, 就非常有必要作出归化翻译成, “美国现代文学史”;异化在现今的文学作品翻译中非常常见, 异化是说, 在现有的文化价值观受到偏离主义的影响的时候, 接受西方国家的语言文本的语言和其文化背景, 将读者带入到英美国家的文化氛围中去。这些内容包括很多方面, 包括英美文学作品中国名, 地名, 代表文化表达的词汇, 以及一些具有内涵却通过食物表达的词语的详细的翻译方法。这种异化的例子有很多, 例如I’d rather be a headmaster in a distant uncomfortable town than be a teacher in a nice city.异化翻译成“我宁愿在条件差的边远小镇当校长, 也不愿在条件优越的城市当教员。”异化与归化的手法在我们国家的翻译历史上存在很久了, 也确实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对《飘》进行翻译的时候, 傅东华先生所采用的翻译手法就是归化, 这是比较成功的一个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例子。傅先生为了使《飘》这部作品能够深入人心, 在翻译的过程中, 先生将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加上了中国传统的姓氏, 像“郝思嘉”“白瑞德”等, 同时还对翻译中的归化手法做了解说“目的是忠实于全书趣味精神, 不在求忠实于一枝一节”引自 (《飘》序) 。多元系统假说认为, 文学作品翻译者往往运用归化手法在强势文化的多元系统内, 而在弱势多元系统内更多采用异化或阻抗式翻译策略。在英美国家比较强势的文化系统结构之内, 归化翻译作为一种比较强势的文化内容存在于整个文化系统内, 属于强劲流派的一种。但是在落实到中国的文化领域中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 这种归化却并不可取, 它很有可能会使中国读者对英美文学作品产生误读, 造成心理误解, 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5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读者的地位

我们可以通过对很多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总结出一些经验, 在对所有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 所要面对的受众目标都是读者, 文化翻译的所有内容都是针对读者进行的, 也就是说, 读者可以有效的衡量出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准及其表达的背景环境及文化传承。最好的翻译是在表达其原文的基本意思之外还要表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文化效应, 这样说来作者在一部文学作品中处在终结者的位置也就不足为怪了。同时也可以确定, 读者子整个英美文学作品的传播中, 所处的是极其重要的位置, 重要的程度是奇特方面所不能比拟的, 在英美文化传承中的交流传达的时候, 一定要最先思考读者的感受。根据奈达之前提出的翻译理论, 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四个阶段, 其中的检验阶段中读者是最具有发言权以及评判权的。评判的指标就是著名的奈达提出来的“动态对等”或者“功能对等”。在相同作用效果的翻译中, 作为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读者, 是决定翻译与否的最主要的因素, 读者作为最后的翻译的部分是整个文化交流活动中的重要的参与者中的主要的一个部分。在读者对一篇或一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文进行理解的时候, 因为会受到姚斯的“期待视域” (Horizon of Expectation) 的制约, 会不自觉的依靠自身的母语语法以及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与知识掌握对译文内容进行理解。这样说来, 如何处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也就是异化和归化的处理就是决定对译文理解程度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6 结束语

通过对诸多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文本的解读, 以及研究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与习惯, 总结出了异化以及异化两种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优势。通常规划都是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想要防止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出现语言理解的障碍, 使读者根据书籍内容了解英美国家的人文思想文化, 在进行文化传递的过程中, 基本都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究其根本, 异化方式的采用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保证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实现规划的最终目的, 简单来说, 就是让读者根据翻译者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风土人情, 原文意思与自身周围环境的实际文化氛围和语言特征进行理解, 争取深入认识, 透彻分析最后在文化的意义上实现真正的归化, 最大限度的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

摘要:英美与中国文化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在文学作品翻译上也能够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的诞生一定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基础, 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着重认识到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手段的不同, 争取能够实现英美文学翻译的文化传递, 由此确定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读者的地位以及作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传递,读者地位

参考文献

[1]贾彦德.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刘超先.中美称渭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8.

论读者在图书馆的主体地位 篇2

摘要:文章论述了读者在图书馆的主体地位,说明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读者这个主体来完成的,提出了图书馆的方针任务应以读者为重,切实体现读者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读者;主体地位

不管图书馆有多少工作,不管图书馆有多少藏书,其目的都是为读者服务。读者是图书馆一切活动的主体,是图书馆活动的归缩,没有读者就没有图书馆的活动过程。读者以馆藏文献为利用基础,而图书馆则以读者为服务主体,“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多年来的方针任务,读者在图书馆各项工作实践中早已突显了他们的主导性。

1.馆藏文献必须以读者为服务主体

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是为读者存在的,它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求知需求,参考需求,学习需求,研究需求,自我发展需求而存在的一个有机体。它以读者为服务主体,以读者受教为最终目的。馆藏文献失去了读者这一服务主体,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它的藏书必须要满足读者需求。首先,馆藏文献的建设和发展是以读者为基础,以读者的需求为发展方向的。不同的图书馆有着不同的读者,因而藏书建设将因读者对象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藏书建设,以满足大多数相同读者的共同需要。比如,外国语大学的藏书一定是根据其所设专业以各语种的图书为主要藏书方向以满足各语种读者的需求。再比如,南方航空大学则主要以航天科技类图书为主要藏书,以满足读者对航空航天方面知识的需求,使其能更好地完成其专业,拓展读者这方面的知识面。其次,馆藏文献是为了使读者利用文献资料,方便读者查阅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公共文化设施,读者就是它的服务主体,脱离了读者这一主体馆藏文献也就失去了意义,因而馆藏文献必须以读者为主体。

2.文献采集必须以读者为服务主体

图书馆的文献采集是以本馆的具体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本馆的读者利用为目的,读者是文献采集的主要研究对象,文献采集必须以读者为主体,首先要弄清读者的类型,读者的层次,读者的特殊要求,其次要弄清读者的阅读需求,比如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文献,要做到采集准确必需要以读者为主体,征求他们的心声,将定书单和书目等向读者推荐,由读者直接参与选书,建立读者“采集图书意见箱”,随时收集读者反馈的图书阅读需求。文献采集考虑的是读者的实用性,必须以读者为主体进行采集,否则,脱离了读者这一主体,也就脱离了实际。图书采购的深度和广度必须切合实际,根据大多数读者的文化层次来定,比如,专科院校的读者只适合专科类的或较高一点的专业图书资料,而不能以研究生或博士生读者研读的资料来满足他们,因而在文献采集上读者的主导性是毋庸置疑的,读者是文献采集的主体针对对象,是文献采集的主要服务目的。

3.图书宣传必需以读者为服务主体

图书宣传的意义在于沟通密切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在于使读者深入了解馆藏内容,新书内容,以便及时利用图书馆。从文献宣传的意义上我们不难看出,文献宣传的主体对象依然是读者,读者是文献宣传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文献宣传的主体,新书的展览和陈列,新书的通报,新到科技文献目录及专题题录报道,报刊索引目录,科技文摘报道,专题书展,科技快报,科技水平动态,社科文艺书刊的宣传等,无一不是图书馆在向广大读者做有序的推荐,介绍,宣传,没有了读者这一客观存在的主体,所有的宣传工作都是无价值和意义的,因而读者也是图书馆宣传工作的主体。

4.文献加工必须以读者为服务主体

读者的存在,读者所从事的文献检索,信息接受,都来自文献的二次加工,是读者对文献加工资源的消费和利用,马克思说:“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因为消费创造出生产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⑴正是因为图书馆有读者这样一个消费主体,所以才有文献的二次加工生产。二次加工生产是为了用较好的服务手段向读者提供最好的信息及信息媒体服务,如:图书馆为读者专门设立的目录检索,这些目录都是图书馆工作者对文献进行的二次加工成果。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是多方面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读者的利用直接约束着图书馆文献加工,没有读者这样一个“消费”群体,也就无所谓文献的加工业务,文献的二次加工目的是完全为读者服务,以读者的科学利用为基础,因而读者需求是文献二次加工的主要目的,是主体服务对象。

5.读者工作必须以读者为服务主体

读者工作必须以读者为主体,实现读者的阅读需求,而为读者找书,为读者服务又是读者工作的重心所在。读者的多少,读者流通率的高低,阅读效果的好坏,无不围绕着读者这一主体,读者工作的效率也由读者来评价。读者对文献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读者利用文献,获取信息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读者工作成效。读者对读者工作的主导意识在图书馆是显而易见的,不是读者工作主导读者,是读者主导了读者工作,读者工作是以读者为主体展开的,没有读者何谈读者工作,主体的消失,是读者工作内容的消失,因而读者在读者工作中的地位无可厚非。

6.加强读者对自身主体意识的认知

大部分读者并未认识到自己在图书馆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大多认为图书馆是主体,而自己仅仅是从属于这一主体的“外人”,因而在利用图书馆时往往很被动,没有主人的自主精神,这种心理对他们使用图书馆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对读者的主体意识教育应是我们要做的一步工作。尊重读者,了解读者,服务于读者,让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同时有一种归家的感觉,使读者清楚地意识到图书馆是专门为他们而设立的,是专门为他们提供阅读,参考,咨询服务的,是他们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场所,他们是图书馆的真正主人,享有者和利用者。对读者主体意识的加强,能使读者对自我地位有一个确认,能使读者增强在图书馆的自信度,使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一切活动中,找准自我的价值,这对于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更好的利用图书馆,否则,读者将会表现出消极与被动,这同样也不利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宗旨。读者对自身主体意识的认识有利于读者能动性的发挥,使其在文献选择上有一定的主动性,对图书馆的利用更加有效。

7.图书馆制定的方针任务必须以读者为主体

图书馆的功能是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制定的方针任务必须 以读者为主体。几十年图书馆事业的实践表明,图书馆事业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还具有科学的教育性质。图书馆是横跨各个学科的综合性的科学知识管理部门,它的基本职能一是系统收藏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典籍,二是积极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图书馆就其本身的性质而言,是传承文化,教育于人,其核心离不开读者这一主体,因而图书馆制定的方针任务应以读者为主体,以为读者服务的中心思想来制定,使图书馆在一定的方针任务下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使每个馆员都有读者是图书馆的主体意识思想,充分体现读者的主体地位。

列宁说“值得图书馆骄傲和引以为荣的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少本珍本书,有多少十六世纪版本或十世纪的手稿,而在于如何使图书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流传,吸引了多少新读者,如何迅速地满足读者对图书的一切需求”。⑵列宁早在上个世纪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图书馆和读者的关系是知识的传播与被传播的关系。可见读者在图书馆具有重要位置,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读者来完成的,没有读者就没有图书馆的存在,图书馆的存在是以读者为主体存在的,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主要因素,图书馆的存在也不例外,是以读者的需求为主要因素,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主体。(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28-29页。

[2]《列宁论图书馆工作》,14页。

[3]《图书馆学研究论文集》,王桂艳,读者主体论浅说,214-220,书目文献出版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者地位】相关文章:

从读者心理谈报纸编辑的读者意识09-10

吸引读者05-13

读者06-22

读者心声范文05-16

读者角度范文05-16

读者分析范文05-16

读者文明公约04-16

读者服务05-18

读者读书笔记05-19

读者培训05-02

上一篇:中国风味下一篇:王阳明“心学”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