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材料“物性”

2024-06-23

陶瓷材料“物性”(精选九篇)

陶瓷材料“物性” 篇1

漆画材料语言的物性即漆画的物质特征,是由漆画的材质表现力而决定的,正是由于漆画中传统漆艺历史的独特性以及“漆”较大的包容性,造成了人们对材料关注的提升,也决定了材质美成为漆画属性之一,所以首先漆画的物质特性来自“漆”及其所涵容的材料。我们找到漆画中“物”的本源所在,进而研究“物性”的精神内涵。“物性”本文中的粗略含义即是“物质特性”,是区别于物质表现特征的一个复合概念,不仅包括漆画中物质材料的“物”,还包括这种“物”所带来的视觉审美内涵,主要作用于视觉功能的特性因素,即“物”的性质。简要来说本文中所讲的漆画材料语言物性,是包括物质材料在内且具有物质材料审美特质的统称。这种物质特性的表现力在天然漆与合成漆甚或化学漆中的张力是不同的。天然漆含蓄、深邃、蕴藉而又典雅,画面具有沉着丰润的色调优美含蓄的色泽,给人一种深沉内敛的历史沉淀的美感;物质材料在化学漆中可以更好的并置表现,是艺术家对空间性的把握,而天然漆则是对物质材料的时间顺序的把握以及对天然物质的敬畏与尊重。虽然两者均为物性材料特性,就天然漆和化学漆的材料功能来看,天然漆材料的应用带来的是更精神性的审美特质,而化学漆材料则更多地是视觉的外在审美。物性是内心释放的方式和渠道。漆画之所以是绘画,源于其为画家的表现提供了可能,这就是“物性”的价值体现。

二、漆画材料语言的心性

假设材料作为一种语言在漆画中得以展现的话,那本文中的材料语言的“心性”即是“思想”,或思想所形成的结果其核心的意义是通过不同的材料语言来阐释从视觉到内心的“美感”。在对“心性”的诉求和表现上笔者认为绘画的目的是相同和相通的。如我们对个人情绪的表达、对具象事物的表现、对回忆的挖掘、对美妙身体的诠释、对人生的思考甚或是对无形的“相”的物化表现,这些隶属于绘画创作的基本原则符合所有艺术创作的标准。如行动艺术的核心目的是艺术家通过“行为语言”将其内心对事物的看法或态度展现,通过直接且明喻的方式作用到欣赏者的思想中。如水墨的写意对内心的宣泄和对精神的旷达与超脱,工笔对严谨事物的控制;如雕塑中的浮雕、立体等通过各种方式的视觉的可触性以及客观或主观地再现的某种真实去直抵观赏者的内心。因此,本文中对漆画材料语言的“心性”研究是基于所有艺术形式的材料审美特征且适用于所有艺术形或的基本概念。

三、材料语言的心性美

“材料语言”是在漆画的创作和完成过程中,物质材料与绘画要素相结合,通过漆的运用和气的包容性,改变材质的样貌特征,进而完成为艺术家诠释自己思想而服务的物质材料表达。宏观的材料本是孤立存在的,而画面语言则是需要图形、色彩、空间等通过与漆结合表现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假设漆画创作是一次“朗诵”,那材料语言则是朗诵者将要使用的“语种”和“词汇”,在漆画的绘制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语言是在材料之上的意义,是我们可以通过其诉说自己心灵的通道,是“声音”。因此材料和语言在漆画的创作中是一体的,同样是为了表述艺术家的灵魂和立场,如同“声音”和“语种”的关系。如在天然漆中对黑夜中日晷般的朦胧深邃的意境表现,这是最初我们的前辈依托材质而创立的天然漆自身的词汇特质,和所进行的自足的诉说,艺术家顺其势能而创作。尽管没有改变材质的特性,但无数前人正是通过这样与“材料语磨合中”,对自身的把握和顺从中,才沉淀了今天我们对材质新的认知。从工艺美术的角度出发,材料变成了为我所用的且不可或缺的表现载体和目的,通过工艺处理,将原本粗糙或者没有规律的材质变成符合人需要的图腾纹样或装饰图案,丰富画面的视觉表象,凸显肌理带来的愉悦。传统器物与传统纹样的契合体现了材料驾驭的多种可能性。而在现代漆画中,其工艺美的含义是不同的。虽然画面的目的并不在于呈现材质外在美感,但对材质应用的经营策划和细腻表现,仍然能为画面整体添彩。作为画面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材料的合适选择与应用,对作画过程的经营和掌控,对肌理图形与主体的被表达关系,都需要作者精心经营。

四、物性到心性的转变与升华

传统的漆器装饰中,材料为单纯的装饰美而服务,实现了最初的由物性向心性的转变,即材质物性的美感和转变为肌理的视觉感官愉悦。典型的例子如螺钿,螺钿的七彩光辉在传统的漆器装饰中显得熠熠生辉,格外璀璨。可能由于宋元明清之际的华彩不会如同今天一样繁华,所以金、银、螺钿等反光材质在传统漆器装饰中经常出现,可见人们自古至今都对美好的事物向往与追求。

但从漆画材料语言的“心性”或“精神性”出发,材料的肌理是“物性”图形要素,而画面主题与意境则是“心性”的诉求,从中可以感受到材质的拘泥和局限,是一种不自发的美。如果古人也能像我们一样可以对装饰性纹样进行艺术上的关照的话,那一定可以感受到材料是一种被束缚的物性之美。有了基础的碰撞,漆画的“物性”将观赏客体吸引到了作品前面,为接下来的“心性”体验打下基础。艺术作品的功能是沟通,通过不同形式的沟通引发观赏者的思考与美感,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对“合适”有阐述,在物性的基础上,引发观赏者合适的“心性”,这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观赏可以通过合适的沟通漆画作品中,体验感悟作者的激情和话语,进行思想的沟通。因此,在对材质的审美形式和水平上,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和蜕变。在创作中,当画面表现的需要与绘画形式的选择,材料运用的方式都在某种“合适”的条件下时,就可能产生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这一切视乎冥冥之中被引导和暗示,这是“心”的需要得以在“物”的配合下完成的历程。

LCP物性简介 篇2

LCP有异常规整的纤维状结构,性能特殊,制品强度很高,并不亚于金属和陶瓷。拉伸强度和

弯曲模量可超过10年来发展起来的各种热塑性工程塑料。机械性能、尺寸稳定性、光学性能、电性能、耐化学药品性、阻燃性、加工性良好,耐热性好,热膨胀系数教低。LCP 液晶聚合树脂不仅能够承受高温… 而且具有卓越的全面性能,可提高模塑生产率。用其取代陶瓷、热固性塑料、PPS 塑料或其他种类的 LCP 塑料,则可缩小零件尺寸,改进性能,加快生产速度、降低系统成本,有助于开发新的市场。这种塑料具有下列特点和性能: · 高温电气/电子装配:能承受 SMT 装配工序操作,包括无铅回流焊接。· 卓越的热老化性能,在高温下保持固有特性。· 设计灵活性:卓越的流动性-长路径,薄壁,复杂的形状。· 优异的耐化学腐蚀性。· 内在阻燃性。· 精确度:尺寸稳定性极佳,模塑收缩率低,热膨胀率低。· 模塑速度:周期循环极快。· 劲度、强度和韧度的完美平衡。· 卓越的抗蠕变性。· 在宽广的温度范围内具有卓越的介电性能。典型的用途:用于制造各种零件,可用于电气/电子、照明、电讯、汽车点火和燃料处理、宇航、光纤、电动机、成像装置、传感器、烘箱器皿、燃料或气体阻挡结构等。新产品!Zenite® LCP 树脂,具有更强的耐冲击性和熔合线强度。液晶聚合物[LCP] LCP 是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液晶聚合物之一。该材料不但能够承受高温.在熔融状态下,分子间的缠绕非常少,只需很小的剪切应力就可使其取向。因其在液态的形态下显示出结晶物的性质。而且具有卓越的全面性能,可提高模塑生产率。产品特性: ★高温电气/ 电子装配:能承受SMT 装配工序操作,包括无铅回流焊接。★卓越的热老化性能,在高温下保持固有特性。★卓越的流动性-薄壁,复杂的形状。★尺寸稳定性极佳,模塑收缩率低,热膨胀系数极小,可与金属相媲美。★在成型时,分子链朝着流动的方向排列,产生一种好似其分子自身将其增强的自增强效果可获得极高的强度和弹性模量。★优异的耐化学腐蚀性。★模塑速度:周期循环极快。★卓越的抗蠕变性。★阻燃性。★在宽广的温度范围内具有卓越的介电性能。主要应用:印刷电路板、人造卫星电子部件、喷气发动机零件、汽车机械零件、医疗方面.因为其具有高强度、高刚性、耐高温、电绝缘性等十分优良,被用于电子、电气、光导纤维、汽车及宇航等领域。用液晶作成的纤维可以做渔网、防弹服、体育用品、刹车片、光导纤维几显示材料等,还可制成薄膜,用于软质印刷线路、食品包装等。热致液晶聚合物还可与多种塑料制成聚合物共混材料,这些共混材料中液晶聚合物起到纤维增强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强度、刚性及耐热性等。热致性液晶聚合物在热、电、机械、化学、加工方面优良的综合性能使之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其产品被引入到多个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中,被誉为超级工程塑料。本公司专业代理美国杜邦,日本宝理LCP塑胶原料等高温工程料.

陶瓷材料“物性”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 工业技术的创新, 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如今天然气尤其是LNG已经深入到许许多多人们的生活中, 就算在农村, 很多农民也渐渐的接受了天然气。到现在为止, 液化天然气每年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比例, 在全球液化天然气也是主要的使用能源之一, 我国也将其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重点工作。液化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使用方便且相对很安全的一种清洁能源, 其主要成分是甲烷, 此外还含有少量的乙烷、丙烷等[1]。液化天然气的来源方式主要是通过气田的开采, 但是直接开采出来的还并未是我们所说的液化天然气, 它还需要经过脱水、重烃类分离、酸性气体分离以及在-162°C进行液化, 最后才能形成我们所说的液化天然气。由于液化天然气的沸点是如此的低温, 因此如何选择低温材料来保存就需要非常谨慎, 其次存储液化天然气的阀门也同样谨慎对待, 阀门的可靠、安全可以防止液化天然气的泄露以及因泄露导致爆炸。

1 超低温阀门的设计

阀门是一种在液体运输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件, 其主要的作用是对运输的液体进行引导流动方向、调节液体流动速度、控制是否液体流动、运输中防止液体泄漏等等。LNG超低温阀门是一种特殊材质制成的阀门, 普通的阀门主要考虑房腐蚀, 但是对于LNG超低温阀门则需要在考虑防腐蚀的前提外, 还需要考虑-162°C低温的影响, 一般材质在这种低温下很难保持好韧性以及好的稳定性, 在如此低的温度下一般的材质稳定性不够容易发生变形, 从而导致阀门出现缝隙, 出现液化天然气泄漏的情况。

液化天然气超低温阀门设计首要需要考虑的是其气密性, 即是说如何设计可以有效的减少LNG的泄露, 首先为了减少装置之间的耦合性因素, 对于阀门我们需要其整体成型的锻造, 从而减少零件之间的耦合性;其次, 阀门与容器之间必然会存在衔接处, 对于衔接处的焊接需考虑到以后长期低温对焊接处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焊接工艺的时候需要特殊考虑。等离子堆焊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种焊接技术, 早在50年代时候其就已经被广泛应用[2], 近年来, 科学家已经将该技术推广到多种材料领域, 包括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等离子堆焊技术以等离子弧作为焊接时候所需提供的热源, 然后将焊料和母料表面熔化, 从而使焊料在母料表明形成一种冶金结合物, 这种冶金结合物具有很好的耐磨性、抗腐蚀性以及很强的硬度等特性。

阀门的设计方式上通常有闸阀、球阀、蝶阀、截止阀、止回阀等等, 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特点。闸阀, 在超低温条件下使用的闸阀是一种单向密封的阀门, 需要在阀体上表明介质的流向。球阀, 在超低温条件下通常采用顶装式结构, 其密封性较差, 通常将其使用于带颗粒物体的流体。蝶阀, 在超低温条件下需要双向密封, 阀门密封性、可靠性较好。截止阀, 在超低温条件下采用锥面或者球面密封, 密封性较好。止回阀, 在超低温条件下采用旋启式或轴式。主要考虑低温时的密封性以及可靠性, 本文采用截止阀。

2 材料低温物性研究

液化天然气的沸点为-162°C, 所以LNG阀门的正常温度应该也是-162°C, 在如此的低温条件下, 一般的金属材料将会表现出一种冷脆的现象, 这也就以为着若使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阀门材料, 那么其安全性、气密性、稳定性等都将成为很大的疑惑点。因此, 为了防止这种冷脆的现象, 那么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就应该放弃常用的金属材料, 寻找耐低温的材料。奥氏不锈钢是一种具有良好韧性、强度、焊接性且耐腐蚀的面心立方结构材料, 且其在温度上下浮动中有着较低的膨胀系数, 在接近-200°C时候也不表现出冷脆现象, 其主要含量有Cr和Ni, 两者含量占三分之一左右, 其余还含有C、Ti、N、S、P等, 常见的奥氏不锈钢有AISI304, AISI304L, AISI316, AISI316L等, 据有关资料显示AISI316L的稳定性最佳, 常用做超低温材料, 因此在选择阀门材料时候选择AISI316L作为制作LNG超低温阀门的主要材料。

此外, 三氟氯乙烯的聚合物PCTFE也是一种常用的超低温材料, 它属于一种热塑性树脂, 具有较好的硬度、耐磨且在超低温时候不易冷脆、稳定性高、可靠性好的特点。它的耐低温条件可以达到接近绝对零度, 在渗透率上具有最低的渗透率, 可以说机会不渗透任何气体。膨胀石墨也是一种耐低温、抗腐蚀且密封性较好的一种材料, 在超低温度条件下其具有较小的热膨率、渗透率以及较好的弹性, 因此在设计超低温阀门时候其常常作为填料, 因为其以增强阀门的气密性。

3 讨论

在如今这个社会生活中, 人们的生活基本上离不开天然气特别是液化天然气, 这自然而然的就会带动液化天然气工厂的发展, 因此越来越多的液化天然气需要运输到各个接收站和气化站, 因此LNG超低温阀门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 其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等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对LNG超低温阀门的设计以及耐低温材料的选取上就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保证在超低温条件下阀门能正常工作, 且不能发生泄漏现象以及阀门装置安全可靠。本文通过分析研究, 得出低温材料选取奥氏不锈钢作为LNG超低温阀门的主要材料, 采用截止阀设计方式设计阀门, 通过等离子堆焊技术对阀门进行焊接。取材上以超低温耐磨、耐腐蚀、不易冷脆等因素为主, 阀门的设计方式也采取在超低温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密封性以及安全可靠性为主, 焊接技术同业也以密封性、硬度高等特点为主。

参考文献

[1]孙奇.LNG超低温阀门的设计及材料低温物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3.

植物性油料的加工 篇4

姓名:邓文力

学校:河南工业大学

摘要:

植物油料加工产业是一个传统的产业,随着当今先进的工业技术、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植物油料加工领域的渗入与应用,植物油料加工产业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朝阳产业。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在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背景下,植物油料加工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已成为“粮油生命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植物油料加工产业的主营产品是食用植物油。目前,我国人均占有量已达到全球食用植物油人均占有量19.48Kg的水平。关键词:

植物油料加工产业,大豆油加工工艺,菜籽油加工工艺,芝麻油加工工艺 正文:

小的时候,家里种过油菜花,在记忆里,那些只是作为食用菜苔而已,为长大之前就都被人或家畜食用了,直到我上初中后,有一年的油菜花被留了下来,一小片的金黄色最后化成了几袋油菜籽,有些许灰色多为黑色。之后,奶奶用这些菜籽去镇上的榨油作坊榨了好几桶的菜籽油。由于村子地处偏远山区,这里的人们家家都有养猪牛鸡,有的人家还养了鸭子,鹅还有羊。田里种水稻,地里种玉米和小麦还有大豆等,基本都是自给自足,过年的时候家家都会杀头猪,都会炼制猪油。所以我们那里一直都是食用猪油的,直到我上初中了那会,才开始出现菜籽油,我也是那时才知道菜籽油原来是用油菜籽榨取的。后来,慢慢知道了大豆油,花生油等,那么植物油料都是怎么加工的呢?加工产业发展如何呢? 根据这学期所学习的《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我了解到植物油是以富含油脂的植物种仁为原料,经清理除杂、脱壳、破碎、软化、轧坯、挤压膨化等预处理后,再采用机械压榨或溶剂浸出法提取获得粗油,再经精炼后获得。目前,国内的中小型压榨企业多采取油料产地加工和低温压榨技术,降低了运输损耗和成本。大豆油加工工艺:

我国的植物油加工主要以大豆油为主,大豆油的制取一般有压榨法和浸出法两种方法。压榨法是用物理压榨方式,从油料中榨油的方法。浸出法是用化工原理,用食用级溶剂从油料中抽提出油脂的一种方法。不管是压榨法还是浸出法制取的油脂都不能直接食用,它被称为毛油。毛油中含有多种杂质,有原料中的杂质,也有榨取和浸出过程中产生的杂质。需要经过精炼去除杂质,才能符合国家标准,才能成为可以食用的成品油。然而,我国大豆每年有4000万吨需要进口,其中有2000万吨来自美国的大豆,所以最近的中美贸易关税战,美国就以大豆为主要武器威胁中国,好在俄罗斯,印度等国都很愿意并期待成为中国大豆进口贸易伙伴。除了大豆油的加工外,还有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等植物油加工。菜籽油的加工工艺:

油菜籽含油量较高,菜籽油的制取一般采用压榨工艺、预榨-浸出工艺,其中压榨工艺与大豆油生产类似,而预榨-浸出工艺比较先进、经济、合理。原理是先将经过前处理的油菜籽进行预榨,提出一部分预榨菜籽毛油(以减轻后续浸出的负荷),然后将预榨饼进行浸出,浸出的混合油经蒸发、汽提后得到浸出毛油;最后对预榨菜籽毛油和浸出毛油进行精炼,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成品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的加工工艺与菜籽油的加工有许多雷同之处,这里就做介绍了。芝麻油加工工艺: 水代法在油脂制取中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方法,其原理与压榨、浸出法均不相同。此法是利用油料中非油成分对水和油的亲和力不同以及油水之间的相对密度差,经过一系列工艺过程将油脂和亲水性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分开。芝麻的细胞中除含有油分外,还含有蛋白质、磷脂等,它们互相结合成胶状物。经过炒籽,使可溶性蛋白质变性,成为不可溶性蛋白质。当加水于炒熟的芝麻酱中时,经过适当的搅动,水分逐步渗入到麻酱之中,油脂就被替代出来。结论:

我所学习的专业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主要学习知识是粮食加工机械的设计和工艺流程,由此,油脂的加工工艺对于我们来说,完全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我相信,随着机械行业和加工产业的发展,我国在植物油加工方面,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参考文献:

《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第二版 主编:刘玉兰

科学出版社 《我国美豆进口》 凤凰网新闻

来源:粮小咖 《天下粮仓》 网站

《我国植物油加工发展情况》 农业新闻

陶瓷材料“物性” 篇5

1 实验

1.1 冲击实验设备

采用落锤冲击实验机(9250HV型),在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检测中心实验室进行落锤冲击实验。落锤冲击实验机落锤质量为7~30kg,冲击速度为3~10m/s,冲击能量满足实验要求。对多孔金属材料进行冲击实验,分别测得材料应力-应变关系和吸能量关系曲线。落锤式冲击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2 实验材料

当闭孔泡沫材料的厚径比大于6时,试样自身的尺寸效应可以消除。不同几何尺寸对材料吸能性能有一定的影响,选择材料孔径约为2.5mm,材料几何尺寸大于15mm时即可消除自身的尺寸效应。因此,本实验材料最小厚度为30mm,消除自身尺寸效应后考虑几何尺寸对材料吸能性能的影响。采用落锤式冲击实验方法进行吸能性能分析,实验材料均为Al-Si6基CCAF材料,尺寸分别为30mm×30mm×30mm、30mm×30mm×45mm、30mm×30mm×60mm和30mm×30mm×90mm,Φ30mm×30mm、Φ30mm×45mm、Φ30mm×60mm和Φ30mm×90mm,Φ45mm×30mm、Φ45mm×45mm和Φ60mm×60mm。实验材料如图2所示。

选择材料尺寸均为Φ30mm×40mm、不同材料密度(0.35g/cm3、0.55g/cm3和0.70g/cm3)、不同孔隙度(65%、75%和87%)以及材料孔径(1.0mm、2.5mm和4.0mm)的Al-Si6基CCAF材料。实验材料如图3所示。

2 实验结果

2.1 立方体材料冲击吸能性能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不同尺寸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规律具有一致性,均表现出弹性阶段较明显,应力达到峰值后突然降低,且降低幅值都较大。随着立方体尺寸的增加,材料应变值减小,且应力值也降低;通过吸能特性曲线也可看出,材料体积增加,应变值减小,也同样说明材料易发生孔壁破裂或材料整体破坏[14],不宜用作缓冲吸能功能材料。

图4和图5为不同几何尺寸立方体材料应力-应变和冲击吸能特性关系对比曲线。由对比曲线可知,随着材料几何尺寸的增大,在冲击作用下材料应变值减小,且材料吸能量均在50J左右,说明材料几何尺寸增大,极易产生材料孔壁破裂或整体失稳破坏,造成材料抵抗冲击[15,16]载荷能力降低。通过对比可知,对于立方体材料,试件高宽比在1.0~1.5之间为宜。

2.2 圆柱体材料冲击吸能性能分析

通过不同几何尺寸圆柱体材料应力-应变关系对比可知,各材料应力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具体表现为随着应变的增加,应力出现明显弹性阶段,达到峰值后迅速降低,减低幅值都较大,但材料几何尺寸增大,应变值逐渐减小,出现与立方体材料类似的结果,且材料抗压强度值减小,说明抵抗冲击载荷作用减弱。由吸能特性曲线可知,随着圆柱体高度的增加,材料吸能值没有明显变化,而应变值减小,说明材料高度增大后,材料易发生孔壁破裂和整体斜剪破坏,也不宜用作缓冲吸能功能材料。

图6和图7为不同几何尺寸圆柱体材料应力-应变和冲击吸能特性关系对比曲线。

由应力-应变对比曲线可知,随着圆柱体材料高度的增加,材料抗压强度值在不断降低,同时材料应变值也减小;吸能特性对比曲线表现为随着圆柱体高度的增加,材料体积的增大,应变值减小,吸能量却无明显变化,也说明了圆柱体高度增加后,抗压强度值降低,应变量减小,材料容易发生孔壁破裂或结构失稳破坏,抗冲击作用[17]减弱。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可知,对于圆柱体材料,试件高宽比在1.0~2.0之间时缓冲吸能作用发挥较好。

2.3 不同直径材料冲击吸能性能分析

图8和图9分别为不同几何尺寸的泡沫材料冲击应力-应变和吸能特性关系曲线。

由应力-应变关系可知,当材料高度均为30mm时,应力-应变关系较一致,弹性阶段明显,抗压强度值较大,且峰值后降低幅值也较大,材料应变值较大,同时吸能值也较大。随着材料直径的增大,材料抗压强度值增加,且峰值后降低幅值减小,应变值逐渐减小,吸能量基本保持不变,说明材料直径的增加,提高了抗压强度值,增强了材料抗冲击能力,但增加直径的幅度也是有一定界限的,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可知,圆柱形和立方体形材料高宽比为1.0左右较好,直径可根据实际使用确定。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密度对冲击吸能性能的影响

对不同密度的Al-Si6基CCAF材料冲击破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在相同冲击载荷作用和相同材料尺寸条件下,随着材料密度的增大,材料变形量减小,说明材料抗压强度增大,但在材料外表面出现明显的裂纹,材料抗冲击能力降低。材料密度越小,变形量越大,说明材料抗压强度较低,冲击作用后材料容易形成“饼状”。当材料密度为0.55g/cm3时,材料产生一定的变形,且材料整体性较好,吸能效果也较佳。

通过对不同密度的Al-Si6基CCAF材料冲击实验结果对比可知,应力-应变对比曲线(图10)中表现为材料密度越大,抗压强度值也越大,但峰值后的突降也越大,说明材料孔壁易发生破裂或破碎,抗冲击能力降低。材料密度越小,抗压强度值也越小,提供大初撑力效果差。从吸能特性对比曲线(图11)中可知,当材料密度为0.55g/cm3时,材料吸能量最大,且材料应变值也较合适。因此,对于冲击吸能效果良好的泡沫材料密度在0.35~0.70g/cm3为宜。

3.2 孔隙度对冲击力学特性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孔隙度的Al-Si6基CCAF材料冲击破坏结果对比分析可知,在相同冲击载荷作用和相同材料尺寸条件下,材料孔隙度越大,变形量也越大,且有部分破碎块体从材料中抛出,说明随着孔隙度的增大,材料抗压强度降低,抵抗冲击载荷能力[15,16,17]减弱。材料孔隙度越小,变形量越小,抗压强度越高,但不适合作为提供大变形吸能材料。

对不同孔隙度的Al-Si6基CCAF材料冲击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其应力-应变对比曲线(图12)呈现出随着孔隙度的降低,材料抗压强度值增加,峰值后降低幅度也较大,材料孔壁和结构面极易产生破裂和破坏。同样材料孔隙度越大,抗压强度值越小,材料也极易产生破坏,材料抗冲击能力都较低。通过吸能特性对比曲线(图13)也可知,当孔隙度为75%时,吸能量最大,应变值也较合适。因此,选择冲击吸能效果良好的泡沫材料孔隙度在65%~87%之间。

3.3 孔径影响的动态力学特性分析

根据不同孔径的Al-Si6基CCAF材料冲击破坏结果对比分析可知,在相同冲击载荷作用和相同材料尺寸条件下,随着材料孔径的增大,变形量增加,说明材料抗压强度降低,抗冲击能力减弱。材料孔径越小,抗压强度越高,但变形量小,也不适合作为让位缓冲材料。

根据不同孔径的Al-Si6基CCAF材料冲击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从应力-应变对比曲线(图14)中可以看出,随着材料孔径的增大,抗压强度值降低,但变形量增加;孔径越小,抗压强度值越大,且峰值后降低幅值也较大,说明材料受冲击载荷作用影响较大。从吸能特性对比曲线(图15)中可知,当材料孔径为4.0mm时,材料吸能量最大,但材料应变值也最大,说明抗冲击载荷能力较差;当材料孔径分别为1.0mm和2.5mm时,材料吸能量相当,但当孔径为1.0mm时,材料应变量较小,也不适合作缓冲材料。因此,选择冲击吸能效果良好的泡沫材料合适孔径为1.0~4.0mm。

4 结论

(1)材料几何高度增加,冲击作用下应变值减小,吸能量有减小趋势,极易产生材料孔壁破裂或整体失稳破坏,立方体试件高宽比为1.0~1.5,圆柱体试件高宽比为1.0~2.0时缓冲吸能作用发挥较好。

(2)随着材料直径增大,抗压强度值增加,且峰值后降低幅值减小,材料抗冲击能力增强,但直径增加有一定界限,圆柱和立方体形高宽比为1.0左右为宜。

(3)材料密度越大,抗压强度值也越大,但峰值后突降也越大,冲击实验结果说明材料密度为0.35~0.70g/cm3时吸能效果较好。

(4)材料孔隙度越大,抗压强度值越小,材料易产生破坏,抗冲击能力也较低,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冲击力学性能良好的材料孔隙度65%~87%为宜。

(5)材料孔径增大,抗压强度值降低,但变形量增加,受冲击载荷作用影响较大,根据冲击力学特性实验结果得到良好吸能效果的材料孔径为1.0~4.0mm。

摘要:几何尺寸和物性参数对铝硅闭孔泡沫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影响较大。消除材料自身尺寸效应的影响,采用落锤冲击实验方法对不同几何尺寸和物性参数的泡沫材料进行冲击实验,研究几何尺寸和物性参数对材料冲击吸能特性的影响。冲击实验结果表明:(1)材料几何高度增加,冲击作用下应变值减小,吸能量却有减小趋势,说明材料几何高度增大,极易产生材料孔壁破裂或整体失稳破坏,造成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能力降低,立方体试件高宽比在1.0~1.5之间为宜,圆柱体试件高宽比为1.0~2.0时缓冲吸能作用发挥较好;(2)随着材料直径增大,抗压强度值增加,且峰值后降低幅值减小,应变值逐渐减小,说明材料直径的增加提高了抗压强度值,增强了材料抗冲击能力,但直径增加有一定界限,圆柱和立方体高宽比为1.0左右为宜;(3)材料密度越大,抗压强度值也越高,但峰值后的突降也越大;材料孔隙度越大,抗压强度值越小,材料易产生破坏,抗冲击能力也较低;材料孔径增大,抗压强度值降低,但变形量增加,受冲击载荷作用影响较大;(4)对比结果得到冲击吸能效果良好的泡沫材料合理物性参数,密度为0.35~0.70g/cm3,孔隙度为65%~87%,孔径为1.0~4.0mm。

漫谈俄语名词动物性/非动物性范畴 篇6

在俄语中,动物名词通常指有生命的物体,反之,非动物名词一般与无生命的物体相联系。然而,我们在实际言语应用中,总会遇到相当狡黠的“假朋友”,依照往常的生活经验不假思索,加以定性,进而归错了类,辨错其性,贻笑大方。

其实,语法范畴中的动物名词/ 非动物名词出现跟现实中划分不一致的现象实属正常。例如,客观世界生命体表示人或动物的集合名词 народ(人民),толпа(人群),войско(军队), стая,стадо(动物群)等与植物名称都被列为非动物名词。而我们习以为常非生命体 мертвец(死人), кукла(洋娃娃),валет(扑克牌J) 等却被划为动物名词。针对这种语言与现实两方界定脱节的情况,俄罗斯学家在该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一些专家将之归结为语言中的主观表现。

Л.Ельмслев认为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评价是动物性/ 非动物性对立的基础,“主观分类……极少建立在物理属性上,而往往依据对该客体想象或现实的角色、功能。” 他强调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叙述的焦点。

Ю.С.Степанов同样把动物性/ 非动物性范畴跟人类中心论的思维定式相联系,认为“将外部世界与人参照对比, 把一些事物视为与人等同,把另一些视为与人异化,恰恰是语言中称名的基础。”

笔者认为,俄语名词动物性/ 非动物性范畴与客观世界的这种对应关系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语言中的一种积极表现,是俄罗斯民族认识世界特有思维方式的折射,不能跟严谨的科学界定混为一谈,此为历代传承下来的语言规则,背后有着深刻的认知模式。接下来,我们试图将不易确定语法动物性/ 非动物性范畴的典型名词大体归类,逐一分析,方便俄语学习者今后正确辨别其行性范畴。

2、表逝者名称

人们对死亡的概念与对自然界生命的理解紧密相关,死亡便是失去生命。然而,碍于早期人类思维发展的影响,人们认为即便躯体死了,还有灵魂,生命仍以某种方式残留下来。由此,表逝者的名词便有不同的归属。

Труп(尸体)的语义中明显缺失生命体这一义素,因为其语义构成为死亡的生物体躯壳。完全丧失人的气息,即可指死人的尸体,也可指鸟兽的死尸,人们认识的聚焦点集中在死去动物的物质躯壳上,仿佛看到的只是一具具无法言语,失去活物机能的横尸,故而,труп被处理为非动物名词。例如:

Возчик бросают трупы на сани сдеревянным стуком.(车夫把尸体抛到爬犁上,发出木质咚咚敲击声。)

而 мертвец,покойник,和名词化的形容词 усопший ,умерший ,покойный则被当做动物名词,尽管本体层面属于非生命体,因其中有曾经为活物、人这两义素作为支撑。例如:Говорят даже, что онмертвецов умеет оживлять и заставляетсебе служить.(甚至有人说他能让死人复活并为其所用。)

需要指出的是,名词化的词汇经常跟具有动物性的动词搭配使用:умерший говорил ,покойный верил, 充分证明其动物性。

3、表植物名称

植物相对于动物和人是生命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但是,受历来可否移动作为判断生命体/ 非生命体的标准,无法依靠自身力量移动的植物与无机自然界一同构成了静止、 非动的组成部分。我们把失去肢体活动能力的人喻为植物人,由此可见一斑。А.Ицкович认为,可以移动的物体即为有生命的,植物自然为无生命的物体了。语法表现为四格同一格的非动物名词语法标志。

4、表玩偶、棋牌游戏名称

在儿童游戏中,кукла(洋娃娃)积极履行人所应有的功能进行参与,小伙伴们给 кукла梳洗着装打扮,哄其睡觉,喂其吃饭,俨然把之当做人来对待相处。因此,在这种游戏氛围语境下,кукла显然获得了人的因素成为动物性名词。例如:

Перед сном ты опять играла у меня вкабинете. Кормила кукол.(睡前你又在我办公室里玩,给洋娃娃喂食。)

又在棋牌游戏中,ферзь(棋王后),валет(扑克牌J),туз(纸牌A)被用作动物名词,顾名思义,因其各自在游戏相应的位置履行所规定的职能,按照一定的身份地位,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交织于形色关系网中,扮演着分门别类的角色,类似人类社会相应的组织部署、等级划分。Б.Н.Проценко指出,在棋牌游戏中,ферзь, валет有各自的意志,能够独立自主地行动。例如:

Ведь с вашей сдачи мы получили наруки козырного туза.(之后我们得到你打出的王牌。)

5、结语

综上所述,俄语名词动物性/ 非动物性范畴划分的标准并不完全与客观世界生命体/ 非生命体的科学界定相吻合, 而有出入的典型场景代表词往往跟俄罗斯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模式、思维方式密切联系,通过丰富的联想手段,被认为是动物性/ 非动物性名词,凭借自身固有的义素,进而获得其四格同一格或者四格同二格两种对立存在的语法变格形式。

摘要:俄语名词动物性/非动物性范畴的划分并非完全依据客观世界生命体/非生命体科学分类,而是根据俄罗斯民族对世界独有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在具体特定场景的烘托下,连带自身所具有活物甚至人的义素,被认为成相应的动物性/非动物性名词,进而获得语法变格的外在表现形式。

物性的精神界域 篇7

在中国,水是传统绘画材料的生成与运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这有如生命与水的关系一样,水将中国画所有的物质材料连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千变万化的精神世界。水是中国绘画最朴素自然的物质材料,它的有形与无形、有为与无为、在场与离场都诗性地统一在成画的过程中。在古代绘画中如果要寻找一条连接人与自然的精神命脉,水将是最具精神指向且同时兼容内省与外化两种品质的物质象征。在传统绘画中除颜料以外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对于古人而言并非全为绘画所专用,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思想界域、观看界域和生活界域的和谐统一,其中物性与人性的精神界域是自然通畅的,如同没有被污染的水一般自然而然,人、物、自然三者相融相合,生成一个和谐的精神生态。水的纯洁净化使它的物质想象具有了原初的精神力量,水既是一种生命物质,也承载着人对德的愿望,水之德契合着人的精神追求,水的空灵澄澈、动静自在不但体现着传统的审美理想,也映照着古人的精神家园。由此,物质的性灵神气与精神的性灵神气达成一个互通的界域。

在西方,架上绘画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形成了带有鲜明时代印迹的物质材料系统,而每一个物质材料系统又都顺应了特定时代某一种审美表达的精神需求。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丹培拉绘画的物质媒介本身所呈现出的明澈静洁、坚定持恒的物质特性,与其所描绘的宗教题材存在着精神上的共鸣和相融性,这使得丹培拉物性中内在自然的光华焕发出一种高贵而神圣的静穆品格,较之后世用油彩所绘宗教画,更能唤醒观者心中单纯崇仰的宗教情感,即便穿越千年时空,那画中所传递的高贵与圣洁也丝毫不曾褪色,依然能荡涤现代人的浮躁与贪欲。参与圣像画制作的画家将自己虔诚的宗教情感仪式般地倾注到绘画的每一个环节中,进而画家的人性与丹培拉的物性在宗教精神的表达中实现了自然的融通。伴随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启蒙和广泛传播,“人文精神”逐渐取代“神性”成为绘画的表现核心,绘画借宗教之名表达俗世情感,进而再现活生生的人,成为那个时代赋予艺术家普遍的精神追求。于是,更适于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机与活力的油彩成为越来越多画家的选择,从丹培拉材料向油性材料衍化的过程,是物性的精神界域由静穆的神性向鲜活生动的世俗欲望坠落的过程。油彩材料的物性品质中所具有的包容性与可塑性极大地顺应且满足了几个世纪以来画家们各种再现性表达的审美愿望与精神诉求。

直至20世纪,传统媒材之外的真实物被引入绘画,使得绘画与现实的关系被重构成一种新的观看与思维方式。这种新方式将物质自身品性解构重组于绘画的同时,物质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特定信息使绘画具有了新的精神解读的意义。一方面,物质材料是实在的、可触摸的,因而它是真实具象的;而另一方面,当它成为画面结构的组成要素时又具有了抽象的意味。也就是说具象的是材料的物质外观,抽象的是其精神内涵,物质的精神内涵源于其自身所包容的历史的、人文的、自然的,甚至是价值的、质地的信息。只有当精神被感知的时候,物质材料介入绘画才具有真实的意义。相较于古典绘画再现现实的真实,真实物的介入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将绘画与现实的关系引入新的哲学思考。在这条路上绘画发展已呈现出更多富于个性的可能,从二维走向多维,使当代语境下的艺术表达空间的探索与拓展更具独立的精神价值。

当代的绘画创作在物质材料、技法风格的选择上更自由,物质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已非常广泛,材料艺术语言的领域在无限扩大。随着观念的发展和现成品的引入,已没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材料了,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其他非实体性事物都有可能作为材料被使用到艺术创作中去,或者其自身就是艺术品。一方面,这符合当代社会人性化、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体现着人类精神与智慧的空前拓展,释放着艺术家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就是置身在这种多元嬗变、错综繁杂的当代文化现实之中,材料语言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从本质上讲应是艺术家作为主体的精神诉求,主体的内在精神与材料的物性隐喻之间应是一种自然应和的统一界域,因此,这种和艺术家主体精神表达密切相关的材料选择,对艺术创作而言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物质材料作为艺术家观念价值的直接体现,必然要从研究物性入手,同时以当代生活中的自我感知为依据,向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回返去确定精神的起点,这个起点将开启着物性审美与精神诉求之间相互交融的通道,只有在满足了精神表达的需要时,物性的审美价值才能显现,才能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物性的生命力在于其自身的人文背景在经过艺术创造之后所散发出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材料语言与时代进程发生关联不可或缺的桥梁,材料物性在视觉化过程中所生成的精神隐喻,实现了艺术家思想的审美物化。从而使观者在对物质材料本体进行审美感悟的同时,也体验着艺术家对世界的人文关怀,而材料物性也进入到特定的精神界域。

数字岩心物性数值模拟 篇8

获取数字岩心的两种主要方法是直接成像法[1]和数值重建法[2],直接成像法更为直接、准确、逼真[3]。近年来,随着CT分辨率不断提升,CT在石油行业得到广泛应用。CT扫描法可以直观准确的建立岩心微观孔隙结构[4];并且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CT的分辨率不断提升,其在数字岩心分析方面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作者运用CT扫描技术获得岩心的切片序列图。计算出CT序列图的分形维数来定量表征岩石的均质程度。然后将序列图输入到最大内切球模型中计算出相应的渗透率以及孔喉参数。将数字岩心数值模拟得到的参数和压汞法测得的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对比,分析了岩心物性数值模拟和传统的物性实验之间的关系。

1 CT扫描建立三维数字岩心

运用CT扫描技术可以清楚的观察岩心内部孔隙结构分布,并对其进行定量描述,有助于对岩心的渗透性、连通性等结构特性开展深入研究。

X射线CT扫描技术利用同步加速器产生高能量X射线,对岩样一定厚度层面进行扫描。由于岩样中不同组分对X射线的穿透能力不同,通过计算岩样各组分对X射线的吸收量来得到岩石CT图像。CT图像上各个像素点的灰度值由CT数表示,CT数与相应矿物X射线线性衰减系数相关。

利用CT扫描技术得到岩心二维灰度图像如图1(a)所示,因为孔隙和骨架对X射线的穿透能力不同,灰色表示骨架相,深色表示孔隙相。由于部分容积效应,圆柱形岩心的表面部分成像不够清晰[5],用白色方框对CT图像进行分割,选择区域内的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获得岩心二值图如图1(b)所示,图中骨架相由黑色表示,像素值为0,孔隙相由白色表示,像素值为255。

2 压汞法测定毛管压力曲线

毛管压力曲线是毛管压力和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利用岩石毛管压力曲线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确定储层的储渗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均质系数、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岩石润湿性、岩石比面、孔喉尺寸分布、驱油效率等。

2.1 均质系数

均质系数α反映了平均孔隙直径与最大孔隙直径的偏离程度。均质系数的取值在0~1之间变化,均质系数取值越大,孔隙分布越均匀。计算方法为

式(1)中:Dmax为最大孔隙直径,为平均孔隙直径。

2.2 渗透率

渗透率,是用来表示岩石渗透性大小的参数。渗透率从量化角度反映了岩石本身传导液体的能力,它由岩石的结构完全决定。当流体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岩石渗透率仅仅只与多孔介质本身的结构有关。渗透率可以由达西公式进行计算。

式(2)中:Q表示在压强差ΔP下通过的流量。μ为流体的黏度系数,A为流体流经的横截面积,K为渗透率,L为压力的作用长度。

3 最大球建立孔隙网络模型

基于最大内切球建立孔隙网络模型,首先需要遍历孔隙空间中的每一个点,并以其为球心,逐渐增大这个球的半径直至接触岩石表面生成最大内切球。遍历完成之后,孔隙空间中将充满一系列相互交叠、包含的球,删除掉所有被完全包含的冗余球,剩下的最大内切球链路可以用来表示原来的孔隙空间。然后,将最大内切球链路上的局部最大内切球作为孔隙的起点,局部最小内切球作为喉道的起点,然后,对最大内切球链路进行划分,将链路分为孔隙部分与喉道部分。最后,则根据原始孔隙空间的形态信息,将孔隙与喉道抽象为具有不同横截面形状的管道对象,使经典的物理学公式能够直接使用。

基于最大内切球建立孔隙网络模型的核心在于链路上孔隙和喉道的划分。谢俊熙[6]在固定比值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修正的孔喉分割方法,为不同情况的孔隙喉道链路确定不同的分割参数。刘雨晨[7]提出了一种岩心孔喉分割优化算法,使用一系列的球拟合孔隙空间,将这些球连成链路找到局部最小球,在其球心的位置生成喉道面,之后进行筛选去除掉不合理的喉道。使用改进后的孔喉分割算法可以更为准确的分割孔隙和喉道,建立更加符合真实岩心的孔隙网络模型。

4 分形维数测定岩石均质性

分形是描述不规则几何体的有效工具。自相似性和标度无关性是分形理论最主要的两个特性。自相似性是指几何对象在局部放大后和整体相似的特性。标度无关性是指,当观测标度变化时,几何体的性质保持不变。

1967年,Mandelbrot在自己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分形的概念[8]。Katz等[9]对多孔介质孔隙结构中存在的分形特征进行了证明,并且计算了相应的分形维数,分析了分形维数和储层均质性之间的关系。唐红瑛等人[10]利用毛管压力曲线资料分析研究了砂岩岩心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并指出D2分形维数(2~3)可以较好的反映储层的均质程度。张婷等[11]分析了分形维数和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指出分析维数和孔隙表面粗糙程度、孔隙大小分布、孔隙几何形状等均有关系。

本组成员对D2分形维数测定岩心非均质性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12]。利用计盒法、离散法计算了岩心三维模型的分形维数,对多组岩心样本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微观孔隙结构具有分形特性,但仅限于一定的范围内,超过该范围,则不能表现出分形特性。并且分形维数是刻画岩石非均质程度的重要参数。分形维数的大小和岩石的均质程度正相关。孔隙的非均质性决定了孔隙大小分布的均匀程度,这对岩石的油藏性能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其渗流特性。

5 数字岩心实验参数分析

利用CT序列图生成岩心三维模型,将生成的三维图像输入到最大内切球模型中,计算出岩心的渗透性以及相关的孔喉参数,再计算出岩心三维模型的分形维数来定量表征岩石的均质性强弱,最后将结果和铸体薄片图、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多组岩心样本进行了实验分析,因为论文篇幅有限,本文中展示三组实验数据。

5.1 实验1

5.1.1 压汞实验

利用压汞法测出的岩心毛管压力曲线如图2所示。其中左图是岩心的毛管压力曲线图,上方是进汞曲线,下方是退汞曲线。右侧的图是孔喉分布直方图。并将压汞法测得的各项参数整理后列于表1中。

5.1.2 图像分析

图3为铸体薄片图像,图像尺寸4 320×2 880像素,点长度1.09μm/pixel。

对岩心进行CT扫描得到990张序列图,图像宽980像素,高1013像素,分辨率为3.41μm/pixel,去除掉部分效果比较差的序列图后再进行二值化处理,共获得800张二值图,图像宽685个像素、高680像素。利用二值图重建出岩心三维模型如图4所示,岩心三维模型的尺寸为685×680×800体素。

利用最大球模型提取出岩心的孔隙网络模型并计算了相关的参数,将得到的参数和铸体薄片图分析得到的参数列于表2中。

岩心中孔喉的尺寸分布对于岩石的连通性、渗透性等结构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以直方图的形式列出岩心三维模型、铸体薄片图中孔隙尺寸分布如图5所示。

5.2 实验2

采用和实验1相同的方式处理实验2的CT序列图,将压汞实验结果整理后列于图6和表3中,将岩心三维模型、铸体薄片图的数据整理后列于图7和表4中。

5.2.1 压汞实验

5.2.2 图像分析

5.3 实验3

采用和实验1相同的方式处理实验3的CT序列图,将压汞实验结果整理后列于图8和表5中,将岩心三维模型、铸体薄片图的数据整理后列于图9和表6中。

5.3.1 压汞实验

5.3.2 图像分析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孔隙参数分析

分别分析这三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毛管压力曲线测得的孔隙度最大、平均孔喉半径最小,CT序列图像得到的孔隙度最小、平均孔喉半径最大,铸体薄片图像得到的孔隙度和平均孔喉半径都在这两者之间。

分析铸体薄片图像、CT序列图的制作原理可以解释上述实验结论。铸体薄片图是把染色树脂或液态胶通过真空加压灌注到岩石孔隙中,待树脂或液态胶固化后磨制成的岩石薄片[13]。将树脂或液态胶注入到岩石中的压力要远远的小于压汞实验中的进汞压力,岩石中很多微小的孔隙和喉道并没有被填充,故铸体薄片图的孔隙度要小于压汞实验得到的孔隙度,而平均孔喉半径要大于压汞实验得到的平均孔喉半径。实验所用的岩心直径为3.31 mm,分辨率为3.14μm/pixel,CT扫描图像分辨率不够高。虽然目前CT扫描的分辨率可以达到纳米级,但是CT的分辨率和岩心样本的尺寸之间存在矛盾,分辨率提升以后样本的代表性和普适性受到限制。在这三组实验中,CT序列图的分辨率为3.41μm/pixel,而铸体薄片的分辨率为1.09μm/pixel,故CT序列图只能反映更大的孔喉,对于较小的孔隙和喉道则不能显示。因此,CT序列图的孔隙度最小,而平均孔喉半径最大。此外铸体薄片图像只能得到二维数据,而岩心三维模型还能获得三维数据,如孔隙体积、喉道截面面积等。

5.4.2 均质性分析

岩石的非均质性是指岩石地质、物理性质的空间不均一性。对于岩心三维模型可以用分形维数进行非均质性刻画,分形维数的取值在2~3之间变化,取值越大,岩心三维模型越不均质,岩心三维模型的分形维数反映了三维的均质性。对于铸体薄片图像可以用均质系数进行刻画,均质系数的取值在0~1之间变化,均质系数取值越大,孔隙分布越均匀,铸体薄片图像的均质系数反映了二维的均质性。对于压汞实验,当毛管压力曲线上汞饱和度为50%的情况相应的毛管压力为饱和度中值压力,此时的孔喉半径为饱和度中值半径,通常可以等同于平均毛管半径。当岩石非均质时,饱和度中值半径和平均毛管半径不再相等,两者会有一个差值,当这个差值越大时说明岩石越不均质。此外,还可以利用均质系数、分选系数、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均质性判定。

对于三组实验数据,岩心的分形维数分别为:2.568 4,2.610 0,2.587 2;铸体薄片图的均质系数分别为:0.25,0.19,0.21;压汞实验得到的均质系数为:0.23,0.13,0.15;压汞实验中饱和度中值半径和平均毛管半径的差值为:0.98,4.46,3.73;从压汞曲线上可以看出实验1中毛管压力曲线中间段比较平缓,实验2中曲线走势最陡峭。

从岩心三维模型、铸体薄片图、压汞实验中得到的均质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实验1中的岩心均质性最好,实验2中的岩心均质性最差。并且岩心三维模型的均质性分析结果和铸体薄片图、压汞实验得到的均质性分析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5.4.3 渗透性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压汞实验中测得的三组样本的渗透率分别为:48.3 m D,148 m D,697 m D。将岩心CT序列图输入到最大内切球模型中得到的渗透率分别为:0 m D,191.134 m D,29.652 m D。在压汞实验中样本三的渗透率最大,而在岩心三维模型中样本二的渗透率最大。渗透率的预测公式为

式(3)中:φ是岩石的孔隙度;r是孔喉半径;τ是迂曲度,表示孔喉的迂曲程度τ=1.5~5.5。

根据预测公式可知,渗透率与孔隙度、孔喉半径成正比。实验2中岩心三维模型的孔隙度和平均孔隙半径在三组样本当中最大,而实验1中岩心三维模型的孔隙度和平均孔隙半径最小,故样本二的渗透率最大,而样本一的渗透率最小。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由于成像设备的原因,CT序列图不能显示微小的孔隙,岩心三维模型的孔隙度要小于压汞实验的孔隙度,而岩心三维模型的孔喉尺寸要大于压汞实验的孔喉尺寸。并且由于岩心三维模型中去除掉了很多微小的孤立孔隙,孔隙的连通性得到提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岩心三维模型的渗透率和压汞实验得到的渗透率有一定的出入。

6 结论

名物性数量阶梯词语的发展 篇9

大小阶梯:巨、大、中、小、微。雨量阶梯: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颜色阶梯 (如从黄到紫) :黄、橙黄、橙、橙红、朱红、大红、深红、玫瑰红、红紫、紫。名物数量阶梯:极少数、少数、一半、大半、大多数、绝大多数。

本文用解剖一只麻雀的办法, 来考察一个序列的意义和发展。表示数量多少的名词阶梯包含“一半”、“大半”这些兼有名词性的数词, 它们像名词一样经常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故放到一组。

根据材料, 这个系列最早产生的词应该是“半”。《易·系辞下》:“知者睹其彖辞, 则思过半矣。”《论语·乡党》:“必有寝衣, 长一身有半。”“半”在上古也作动词和构词语素, 后用双音词“一半”固定成名物数量。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时逢楚汉天下三分, 鸿沟一半, 以我明略来□匡赞。”《乐府诗集》无名氏《绵州巴歌》:“织得绢, 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 一半属玄武。”“一半”用于可数和不可数的名物, “半数”用于可数的。《朱子语类·论语》:“盖用其半数, 谓如黄钟九寸, 只用四寸半, 余三律亦然。”

以“半”为中心减增, 产生了“少半”和“太半”, 这在春秋时候已有了。我们先讨论小量部分。《管子·国畜》:“千乘衢处, 壤削少半。”又《海王》:“终月, 大男食盐五升少半。”这些“少半”当表示三分之一, 见下文“太半”。“少半”又作“小半”, 少、小二字在上古书心准双声, 宵部叠韵, 是同源分化字。“小半”的出现晚一些, 实际上也不拘于确数。《晋书·天文志》:“青赤气如小半晕状在日上, 为负。”宋许叔微《类证普济本事方·青金丹》:“ (青金块) 刮下研如粉, 留小半为散。”

稍后起的小量名词是“少许”, 量大致同于“小半”或更少, 意义很模糊, 用于不可数的量。晋葛洪《抱朴子·黄白》:“然率多深微难知, 其可解分明者少许尔。”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笨曲饼酒》:“以所量水煮少许粱米薄粥, 摊待温, 温以浸曲一宿。”

“少数”用于可数的量, 意义重在比例, 所以如果基数大的话, “少数”的量也较大。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其少数未曾转送者, 竢秋成和市。”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統类·神宗城茂州》:“器甲如不精利及有少数于近便, 州军差官简选以备移用。”

“一点”表示很少的量。唐诗中说凌晨“遥望船窗一点星”, 不好确定是一颗还是很少的意思。《敦煌变文》口语化, 我们找到了5个表少量的“一点”。如:“灾障年年无一点, 吉祥日日有多般。”“好行未曾行一点, 不依公道望千春。” (57;79) 。宋《五灯会元·洞山聪禅师法嗣》:“山僧说禅如蚝蜢吐油, 捏着便出, 若不捏着, 一点也无。”也说“一些”。宋《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一夜热乱, 不曾吃一些物事, 肚里又饥。”宋朱鉴《文公易说·彖上传》:“问:‘变者化之渐, 化者变之成。如昨日是夏, 今日立秋, 为变到那全然天凉没一些热时, 是化否?’” (“一些”后来表示不定量, 不属本阶梯词群了)

“一点点”表示极少量, 起源较晚。《敦煌变文》有一例“一点点”:“往施为, 没计避, 一点点怨家相逢值。” (79) 此例不能确定是表极少量。典型的“一点点”出现在现代汉语里, 如:“这条鱼, 妈妈只尝了一点点。”这往往表示只吃了一口。一些地区也用“丁点”, 叶文玲《小溪九道弯》:“老少两个光棍, 没丁点东西, 一眨眼就搬完了。”

“极少数”意义同于“一点点”, 用于可数的事物, 也强调比例。毛泽东《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1948) :“坚决的反革命分子只占极少数。”又如:“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 只有极少数具有批判能力。”有时也用“个别”, 但“个别”一般用作形容词。

再说一半以上。先出现“太半” (大半) 。《管子·国畜》:“万乘衢处, 壤削太半。”太半和少半曾有较明确的量。《史记·项羽本纪》:“汉有天下太半。”裴骃集解引韦昭:“凡数三分有二为太半, 一为少半。”按, 所谓三分之二、三分之一, 言其大概而已, 传统的数量并不求准确。《说文·米部》:“粲, 稻重一石, ……为米十斗曰, 为米六斗太半斗为粲。”又写作大半。《史记·淮阴侯列传》:“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宋苏轼《乞赈济浙西七州状》:“熙宁中饥疫人死大半, 至今城中寂寥。”它们所代表的量可数或不可数。近代又有“多半”, 《西游记》第五十三回:“师父吃了有一少半, 还剩了多半。”

再晚出现了“多数”, 可数名词。宋黄震《黄氏日钞》:“ (官员) 方且欺罔, 捻合虚张, 多数以高地而为良田, 以荳麦而为租米, 以所产三斗五斗而为八斗一石。”也说“大多”, 但“大多”早期较随便, 往往就是强调“多”, 不如现代的“大多数”清晰。宋李樗、黄櫄《毛诗集解·召南鹊巢诂训》:“其所谋者, 大多是非混淆。”《曾国藩家书·乱世婚嫁宜早》:“惟疮久不愈, 癣疾如常, 夜间彻晓不寐, 手不停爬。大多劝买一妾代为爬搔。”

“多数”和“大多”, 比它们的前身“多”要明确些, “多”的名物化是泛指许多事物, 不一定达到一半以上。《史记·苏秦列传》:“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 而使人刺苏秦。”《梁书·处士》:“恣心所适, 致醉而归, 士大夫多慕从之。”这些“多”不能进入本阶梯词群。在“多数”和“少数”相对待而言的时候, “多数”泛指一半以上到99%;“多数”和“大多数”相对而言的时候, 则要比后者少些。

“大多数”大约百分之六十几到百分之八九十。“大多数”是白话, 似乎现代才见于书面语。鲁迅《故事新编·理水》:“于是大多数就推定了头有疙瘩的那一个, 以为他曾有见过官的经验。”又如:“这些酱油不合格的是大多数。”“大多数”一般比“多数”多。

比“大多数”多一些就是“绝大多数”, 大约百分之八九十到100%之前。它出现在现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虽然其中也可能有些人是暂时的投机分子, 但是绝大多数却都是在为着共同事业努力工作着。”另如:“不要只看见个别, 看不见绝大多数。”“大多数”和“绝大多数”都是固定词组, 当代使用频率很高。

“全部”, 约在宋代出现。《资治通鉴·唐纪》:“又讨吐谷浑于墨离军, 虏其全部而归。”此“全部”似有“整个部队”的嫌疑, 后面的例子较典型。《朱子语类·尚书》:“但言行录上有少许, 不多, 不见有全部。”元《宋史·兵志》:“惟全部土丁、邕钦洞丁、广东枪手改为保甲者则肄焉。”名物化的“全”偶尔也用作全部义, 宋沈该《易小传·上经》:“故十有八者, 乾坤之数, 奇耦之全。”

本阶梯的词语, 到现代已发展成空前丰富的系统, 从少到多依次是:极少数 (一点点) →少数 (少许、小半) →半数 (一半) →多数、大多数 (大半、大多) →绝大多数→全部。即使不计“多数”和“大多数”的差别, 也有6级。它们除了“半数 (一半) ”和“全部”以外, 都是模糊量。细分起来, 模糊量则能达到“极少数、少数、多数、大多数、绝大多数”5级, 已分得很细。这有效地提高了日常用语的量的表达力。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也很有意思。最先产生的是“半”, 中分的结果, 这是不需要什么观察力就能分出来的。就像我们要把一张纸分开来用时, 不假思索地对剖成两半。又像我们分类时喜欢采用二分法, 然后才在其中一类中细分。在一半的基础上往两头延伸, 分辨出略细的差别, 出现了表示多数和少数的名词:南北朝唐宋的“少许”、“少数”、“多数”、“大多”、“一点”。最后才从这些大块的模糊量中分化出更细的模糊量, 即现代的“大多数”、“绝大多数”、“一点点”和“极少数” (可能“大多数”和“一点点”在清代已有个别用例) 。本阶梯的词语经历了从粗分到细别的过程, 对事物进行囫囵把握到粗分到细别, 是概念体系和词汇体系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这也许能提示人们, 汉语的模糊性并非一成不变。我们许多人推崇混沌的整体认知, 不是什么好事, 人类趋向于越来越清楚地分辨不同的认识对象, 这是自然规律。

中古时虽已出现了多个模糊量级词项, 但是使用甚少, 在数百上千年里不大发展。例如, “一点”见于唐代, 而宋元的《太平广记》、《证类本草》、《挥麈录》、《辍耕录》、《说郛》, 和明代的《本草纲目》、《元史》无一用例, 口语化的《五灯会元》有1例, 《水浒传》6例。“少数”已见于宋代, 可是明清的重要语料《本草纲目》、《通雅》、《醒世因缘传》、《西游记》、《包公案》、《施公案》、《红楼梦》、《明夷待访录》等均无用例。“多数”也见于宋代, 而《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官场现形记》等均无用例。

上一篇:会计诚信下一篇:体验与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