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检验机构

2024-06-18

质量检验机构(精选十篇)

质量检验机构 篇1

1检验能力的表达

以往在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中, 表达检测能力时, 无论是否具有某产品的全部检验能力均使用产品名称进行描述。而在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中, 不能继续采取这种方式描述[1]。根据《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检验能力的要求和我省有关部门的工作指南, 粮油检验机构在表达检验能力时, 建议采用以下三种表述形式:

1.1对能够进行全项目检验的食品, 按食品名称填报;

1.2对一些仅能做部分项目检验的食品, 按照检测参数填报;

1.3针对通用标准中分类检验项目的, 按照项目大类填报。

2体系文件的改编

粮油检验机构原有的体系文件均是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条款进行编写的, 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提出了若干条特殊要求, 建议将这些要求融入到原有的体系文件中。

2.1《质量手册》的改编

在改编工作中, 要逐一梳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每个条款, 原有《质量手册》中已经制定的不做改动, 而对于新增加的特殊条款, 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在手册中进行描述和要求, 不适用的条款可不做要求[2]。

2.2质量体系其他层次文件的改编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4.4条款规定“食品检验机构应依据《食品安全法》, 针对所开展的检验活动, 制定相应的检验责任追究制度、检验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预案等。”4.5条款规定“承担政府委托监督抽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等任务的食品检验机构还应当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因此, 应在原《程序文件》中新增这五种制度, 同时要保证其他程序文件与《质量手册》和《记录表格》在接口上保持一致性, 在运行上要保持有效性, 在内容上要保持系统性、全面性, 在结构上保持适应性。

3人员配置

3.1食品检验机构使用的人员应正式聘用, 且保证所用的涉及检验环节的人员只能在一个食品检验机构中执业;不能聘用食品安全法规和其他相关法规禁止从事本行业工作的人员, 所有检验人员不得兼职。作为检验人员应承诺本人仅供职于该检验机构, 且为合法人员, 同时签订相关承诺书。

3.2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人员应持相关从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称方面要求30%以上的检验人员需具有中级以上 (含中级) 职称或同等能力。机构应按全年业务量配足工作人员, 并保证其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足以满足工作需要。

4仪器设备资源

粮油检验机构应根据检验能力, 按照国家相关食品检验标准的要求, 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需特别指出的是, 根据《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5.2.1条款规定“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具备固定的检验工作场所以及专用于食品检验活动所需的冷藏和冷冻、数据处理与分析、信息传输设施和设备等工作条件”。

5检测方法

开展检测活动须严格依照相关检测技术规范或标准。有些检验机构仅以质监局标准院的标准方法作为检测依据, 建议结合实际和经验, 制定完善健全的标准查新机制。特别是近年来, 粮油领域的许多产品标准和检验标准都进行了更新, 所以需要认真做好标准查新工作, 确保采用的方法都是现行有效的。此外, 不可随意丢弃或销毁作废的标准, 因为市场上可能仍有按老标准方法生产的产品, 当这些产品出现质量纠纷时, 需用以往的标准作为检测依据[3]。

6环境要求

6.1样品制备和贮存环境

一般情况下, 粮食、食用油等不易腐的食品适用于常温贮存。对于粮食加工品的贮存条件, 应根据包装食品中标注的贮存条件确定。常温贮存的基本要求是:贮存场所清洁卫生、阴凉干燥;避免高温、凉暗处是指避光并不超过20℃, 常温是指10~30℃。

6.2技术档案贮存要求

技术档案是检验工作的证据。检验机构须在一定时期内完好地保存技术档案, 这是检验机构的责任和义务。技术档案应贮存于防止损坏、变质、丢失的适宜的环境设施中。

6.3检测环境要求

检测环境首先应满足仪器设备正常运转的要求, 操作人员应关注仪器所在环境的变化情况。当设施和环境条件对检测结果质量有影响时, 应具备监测和控制环境条件的能力。当环境条件出现波动时, 能及时发现和调控这种波动, 避免影响检测结果的质量。

实验区应与行政办公区分离。实验的相邻区域间若存在互相影响应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需要控制的区域和范围要有明确标识。在检验活动中要保证人身健康和安全不受危害, 环境不受威胁。应配备相应的急救设施, 制定急救方案。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考核机构是否具有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 检查该体系是否能够持续有效运行。因此, 笔者认为粮油检测机构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 明确责任分工, 人、机、料、法、环多方协作, 保证建立的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检测结果客观公正, 顺利通过资质认定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群.对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的几点认识[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3, 28 (3) :32.

[2]王群, 王雯.对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质量体系文件制定的探讨[J].安徽科技, 2012, (2) :32-34.

[3]缪海琼.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分析及持续改进[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11, (4) :42-43.

质量检验机构 篇2

第一条为推进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规范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行为,做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国家粮食局关于建立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系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粮食局根据开展粮食质量检验监测工作的需要,依托现有粮食检验资源,择优选用,建立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直接承担国家粮食局委托的检验监测任务。

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以下简称国家监测机构)的原隶属关系不变,人、财、物管理关系不变(中央财政给予投入且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国家粮食局质量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国家监测机构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监测机构分为省级监测中心、区域监测站和综合检验中心三类,实行统一命名挂牌。省级监测中心按“省名+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命名,区域监测站按“省名+所在地名+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命名,综合检验中心按“所在地名+国家粮食检验中心”命名。

第五条国家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独立法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粮食检验机构等属于非独立法人的,须经本单位法人代表授权,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有稳定的公益性事业经费保障。

(三)计量认证有效。

(四)具有与承担的粮食检验监测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场所、检验仪器设备、配套设施和环境条件。

(五)具有与承担的粮食检验监测任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第六条国家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检验能力:

(一)省级中心:能够依据国家和行业粮油标准以及国家有关规定,检验各类粮油产品的质量、内在品质和卫生安全项目;具有结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开展主要粮油产品质量跟踪和标准研究验证检验的能力。

(二)区域监测站:能够依据国家和行业粮油标准以及国家有关规定,检验当地主要粮油品种的各项质量、内在品质和主要卫生安全项目。

(三)综合检验中心:具有比较全面和完备的粮油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专业化检验能力,具有较强的粮油标准研究和参与国际验证检验的能力。主要依托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粮食检验机构建设。

第七条国家监测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协助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做好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粮油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

(二)协助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粮食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经费预算,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三)承担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委托的储备粮及其他政策性粮食的例行监测、质量监督抽查与普查工作。

(四)开展收获粮食的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原粮卫生监测,提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项目、重点监管对象,以及粮食收购质量控制、当地粮食出库必检项目与强制检验的政策建议。

(五)在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下,指导粮食经营者建立粮食质量安全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粮食出(入)库检验制度、出证索证制度、储粮药剂使用与管理制度、质量档案制度等;协助开展对粮食经营者履行粮食质量安全责任、执行国家粮油质量安全标准与技术规范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减少产后粮食损失。

(六)承担收购、储存环节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督检验和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粮食的出库检验工作。

(七)承担粮食质量安全重大事故与纠纷的调查、鉴定和评价,接受委托、仲裁等检验工作。

(八)收集、报送当地粮食质量安全信息,提出有关工作建议和意见。

(九)开展有关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技术、检验方法、检验设备等技术研究,承担国家、行业和地方粮油标准的制修订及验证工作。

(十)开展有关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第八条国家监测机构应当承担下列义务:

(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验报告,妥善保管备份样品和检验档案,并做到随时备查,可以溯源。

(二)履行检验数据保密义务,未经委托方同意,不得擅自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检验数据。

(三)不得从事可能影响检验公正性的经营活动或其他业务,管理与检验技术人员不得在粮食经营企业兼职。

第九条实行定期监督评审制度。国家粮食局定期组织对国家监测机构的监督评审。

(一)优选粮食质量管理、粮食检验和计量认证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颁发《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员聘书》,纳入监督评审专家库。

(二)定期从监督评审专家库中抽调专家,组成监督评审组,对国家监测机构进行监督评审。每个国家监测机构在3年内,至少接受1次监督评审。

(三)监督评审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监测机构的基本条件、检验能力、工作业绩和履行职责义务等情况,评定结果的认定,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自查)表》(见附件)的要求执行。

第十条国家监测机构应于每年12月30日前向国家粮食局报送年度工作总结,并附《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自查)表》。发现重大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以及发生领导班子成员变更情况时,应当及时报告。

第十一条实行检验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国家监测机构应建立检验技术人员考核档案,记录检验技术人员业务培训、技能培训及考核情况,检验技术人员每年参加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80个学时。国家粮食局定期组织国家监测机构的检验技术比对考核。

第十二条国家粮食局为授权挂牌的国家监测机构颁发《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证书》(以下简称机构证书),并予以公告。机构证书有效期为3年。

国家监测机构在机构证书有效期满前3个月,须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向国家粮食局提出换证申请。国家粮食局根据申请机构完成任务、机构自身建设和专家评审考核结果等情况,确定是否延续授权。准予延续的,核发新的机构证书。

对申请机构的性质、资质、办公场地、检验能力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必须重新考核。第十三条国家粮食局为国家监测机构颁发“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检验专用章”(以下简称国家检验专用章)。国家检验专用章应当在机构证书有效期内使用。

国家监测机构应专门登记国家检验专用章使用情况,严格审批程序,注明使用事项、时间、经办人和审批人等。国家检验专用章的使用登记应长期保存。

第十四条国家检验专用章仅限用于执行政府部门下达的检验、监测、抽查等任务时使用,不得用于出具企业委托检验报告和证明等其他业务。

第十五条国家监测机构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粮食局将予以警告、要求限期整改,直至撤消授权挂牌名称并收回机构证书和国家检验专用章:

(一)计量认证失效仍向社会提供数据的;

(二)出具虚假报告的;

(三)监督评审不合格的;

(四)比对考核连续两年出现不满意结果的;

(五)检验能力下降,不适应检验工作要求,或检验数据出现较大错误造成严重影响的;

(六)管理不规范,效率低下,或未履行职责义务的;

(七)瞒报、迟报或不报重大粮食质量安全事件的;

(八)违规使用国家监测机构名称和国家检验专用章的;

(九)违规开展影响检验监测结果公正性业务活动的;

(十)发生严重泄密事件的;

(十一)其他违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十六条国家粮食局按本办法第十五条做出处罚的,由相关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落实。

质量检验机构 篇3

关键词:评价机制 评级质量 合规经营

近年来,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信用评级机构越来越被市场所认知,但随之而来也面临着甄别优劣、加强监管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探讨建立评级机构评价机制的必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证券评级机构现状问题

目前国内评级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评级市场整体也处于混沌状态,既面临国外评级巨头的市场进入压力,又存在政策导向不明确、市场环境欠完善、参与主体良莠不齐、收费标准偏低且不统一、部分评级公司忽视评级技术和评级质量的提升等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证券评级机构总体评级质量不高,影响投资者对评级结果的认同

各证券评级机构发展阶段不同,市场地位不同,经营理念偏差较大,对评级模型、评级体系的研究投入不足,加之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内部管理水平较为落后,进而导致评级机构总体评级质量不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级结果虚高,评级结果客观性、稳定性偏弱,没有充分发挥债券利率定价的引导作用;二是评级报告本身的信息量、风险揭示和分析深度不足,导致沦为发行和交易环节的要件,未起到信用评级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根本作用。

(二)证券评级市场竞争失序易导致行业地位走低,弱化评级行业的公信力

与一般行业存在较大不同,评级行业参与主体过多,易导致过度竞争、不合理竞争的逆向结果,即市场普遍存在级别走高、收费下降的现象。只要有评级机构因为短期行为而放宽评级标准,其他机构迫于竞争压力也会跟进,整个评级结果的权威性下降,评级行业的市场地位走低,将弱化评级行业的公信力。

(三)针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处罚力度偏弱

面对快速扩张的证券评级市场,证券评级机构的准备并不足,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素质和数量不足引发的人员压力,发行人和承销商抢报项目带来的进度压力,内部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导致的报告流转审核压力,都会使得评级机构做出牺牲合规而满足业务发展的选择。尽管监管机构每年都进行合规严查,要求评级机构编制合规报告,加强信息披露,但对于违规现象监管处罚力度仍偏弱。对于严重违规和一般违规现象界定不清,没有采取合适到位的处罚措施,使得宽进严管监管思路效果打折扣。总体而言,监管处罚需面临平衡问题,监管机构需要更有力的工具来对证券评级机构进行日常监管和评价,这就需要建立评级机构的评价机制。

(四)投资者及发行人对于评级机构的选择缺乏客观有效评价依据

检验评级机构最好的方法是违约率。标普、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就是通过上百年评级市场经验积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违约率,才使其拥有评级市场的话语权,证明其评级技术和评级质量。而我国由于债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且发行的大都是大型企业高等级或有担保债券,风险厌恶型市场的典型特征使得违约现象较少发生,从而开展违约率检验缺乏足够数据支撑。

近年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债券市场风险有所暴露,导致违约现象增加,但仍不足以用散发的违约事件证明某家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或者说出现违约就视为评级机构的责任。

现在替代违约率采用的利差检验方法利差影响因子多,各评级机构检验方法不同,导致很难形成权威的评级质量检验结果。各评级机构都倾向于采纳有利于自身的检验方法,导致评级结果一定程度上缺乏可验证性,投资者及发行人对于评级机构的选择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依据。

证券评级机构监管未来发展演进方向

从国际市场看,信用评级服务最早从美国向其他国家输入,带动各国纷纷建立评级机构和评级体系。但早期各国对评级机构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监管仍相对宽松,对外国评级机构市场准入限制较少。但国际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演变过程中所扮演的推波助澜作用使得危机向全球蔓延,引发了各国对评级市场监管政策的反思。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搭建多层次的监管框架,强化对外资评级机构准入、评级机构评级流程规范、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等多方面的监管。欧盟在深陷因美国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推动而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无法自拔后更加意识到培育本土评级机构,掌握评级市场话语权对维护国内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性,发展本土评级机构成为其改革的重要目的。

从各国对评级市场监管的实践来看,各国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政策逐渐趋同,强化信息披露成为各国监管国内外评级机构的普遍共识。金融危机后,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均强化了对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评级流程及评级结果等方面的信息披露监管,意在确保评级机构的独立性、胜任能力和评级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同时也对评级信息的披露方式进行了详细规定。因此,我国对评级行业的监管也应将强化信息披露作为监管的主要方面,让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流程、结果处于阳光下,接受市场监督,以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强化信息披露监管上,监管部门根据宽进严出、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可着重从以下几点要求证券评级机构进行披露。

(一)评级结果和评级表现的披露

监管部门应要求评级机构将评级结果在统一的平台向公众披露,同时对发布时间做出具体规定,让市场及时掌握评级结果,并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二)评级流程与评级方法的披露

评级机构在公布评级结果时,应同时告知投资者关于级别所依据的评级流程和方法。此外,评级机构还应及时公布评级流程和评级方法的变化,并对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做出说明。监管部门应特别要求评级机构说明评级方法的局限性,对评级中未涉及的风险进行披露。

(三)内部管理制度的披露

nlc202309090201

为更好地保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评级机构应向公众披露其相关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包括:回避制度、合规制度、业务隔离制度、离职人员回顾审查制度等方面。在信息充分披露的基础上,可由监管机构或行业自律组织建立评级机构评价机制,帮助市场更好地对评级机构进行评价和判断,对于监管机构现场检查和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用量化指标纳入评级机构评价机制中。

建立评级机构评价机制的意义和作用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等机构已纷纷启动推出各自的评级机构评价办法,建议证监会或证券业协会也推出符合证券评级监管需求的评级机构评价机制,通过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专家评价与投资者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对证券评级机构打分,为投资者及发行人提供选择评级机构的客观有效依据。建立该机制的意义在于:

(一)对于投资者的意义:帮助投资者甄别评级机构,充分发挥评级在风险揭示和债券定价方面的作用,改善投资者服务质量

我国规定所有评级机构采用统一的级别标识,且发债级别门槛较高,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级别差异并不大,投资者主要是希望通过债券评级报告了解到发行人的信息和真实风险。因为投资人无法进行现场调查,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取得第一手资料,所以要依靠评级报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么对于证券评级机构打分,尤其是对于报告质量打分,可以赋予投资者投票权,从而促进评级机构改善投资者服务质量。

(二)对于发行人的意义:通过提高评级机构透明度,降低发行人级别寻租空间,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对于发行人而言,希望获得更高的级别以降低融资成本是其根本动机,但这需要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评级机构评价机制可以提高评级机构的透明度,如果市场形成了对评级机构优劣的区分认识,发行人就不会选择市场普遍不认可的评级机构,即便该机构给出较高的信用等级也不会在信用利差上获得降低,从而降低发行人级别寻租的空间,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三)对于监管机构的意义:建立统一、透明、有效的监管和扶持规则,培育具有市场公信力的证券评级机构

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级机构评价机制,可以弥补监管处罚手段的不足,通过评价指标的细化和调整,事先给予市场统一、透明、有效的监管和扶持规则,而不是在事后通过检查来发现问题,这样更加有利于培育具有市场公信力的证券评级机构,让合规、高效、公平、公正的评级机构脱颖而出。

(四)对于证券评级行业的意义:促进信用评级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合规经营,切实提高评级质量,增强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建立评级机构评价机制对于证券评级行业的作用更加直接,可以让评级机构认识到自身的薄弱环节,加强内部管理,重视合规经营,学习同业优点,加大对评级技术和评级质量提升上的投入,切实提高评级质量,增强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满足投资者、发行人和监管机构三方的需求。

信用评级机构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级监管机构的相关评价体系介绍

1.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机构考核评价办法》

201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信用评级机构考核评价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考核评价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及机构治理、执行合规性监管要求情况和市场表现及评价3大类、10个项目、29个指标。总体原则是“规范引导、科学量化、属地评价、分类管理”。

按信用评级机构考核评价得分高低划分为四等,其中100~85(含)分为A等,85~70(含)分为B等,70~60(含)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考核评价期内信用评级机构如发生违反《办法》规定的行为的,考核评价等级直接定为D等。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行可将评价等级为D等的机构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对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要求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上报整改情况。而对正式评价等级为A等和D等的,信用评级机构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通报。

该考核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分类监管,所以其为执行合规性监管要求情况赋予最高的权重,但对市场表现及评价的指标欠完善。

2.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使用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评价规则(试行)》

2015年10月,根据《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监管的通知》(保监发[2013]61号),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了《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使用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评价规则(试行)》的通知。

评级机构评价指标由机构素质评价、评级质量评价、监管机构评价3大类以及减分项组成,合计11个评价指标、24项评分内容。

对于评价结果的公布和使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每年将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对评级机构的年度评价结果,可作为保险机构选择外部评级机构的参考,不可作为其决策依据,也不得用于评级机构的同业竞争。

该评级规则的特色在于强调评级质量评价也即投资者评价,为此设计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调查问卷》,细化了评级质量、报告质量、服务质量的考察重点,打分结果较为实用,但其对监管机构评价设置的权重较低。

(二)信用评级机构评价指标设计

结合上述两套评价指标体系思路,根据证券评级机构的监管目标和特色,建议设计以下信用评级机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制度建设与机构治理、评级质量评价、合规性评价和重大事项扣分四部分。

1.制度建设与机构治理

具体可从公司评级业务的管控流程与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团队素质、研究能力、评级独立性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1)管控流程与内部管理:包括公司部门设置、内控体系、管理水平等。

(2)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包括按照相关规章文件要求,管理业务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以及公司对于具体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评价。

nlc202309090202

(3)团队素质:包括证券评级从业人员数量、学历结构中硕士以上人员占比、3年以上经验分析师占比。

(4)研究能力:包括评级方法与模型的完备性、行业评级方法、行业定期研究报告、创新产品的研究情况。

(5)评级独立性:包括评级机构独立性、部门设置独立性、评级人员独立性、评级结果独立性。

2.评级质量评价

具体从报告质量、评级质量和服务质量三方面进行评价。

(1)报告质量:包括评级报告的风险揭示作用、逻辑性、可读性、内容深度、评级依据和基础信息的时效性。

(2)评级质量:包括评级的客观性、前瞻性和稳定性,定期跟踪评级的及时性,对信用事件或其他特定事件作出反应即不定期跟踪评级的及时性。

(3)服务质量:包括服务的及时性与主动性,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合规性评价

具体包括评级程序合规性、信息报送及时性、信息披露规范性和及时性、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和配合情况四个方面。为体现评级机构竞争市场化、监管要求严格化,对于评级机构运行合规性的评价显得尤其重要。

(1)评级程序合规性:具体包括评级项目组构成及资格合规性、尽职调查有效性、三级审核执行情况、信评委评审规范性、评级报告内容及格式规范性、作业时间充足性等6个方面。

(2)信息报送及时性:包括季度报告、年度报告、合规报告、重大事项报告及其他监管要求上报事项的及时报送。

(3)信息披露规范性和及时性:包括公司基本信息、内控制度、评级方法、评级报告及评级业务信息披露等的规范性和及时性。

(4)监管部门的沟通和配合情况:包括对于监管部门询问与检查的配合情况,以及与监管部门沟通的主动性等。

4.重大事项扣分项

包含评级报告内容严重不实、评级机构违法、评级机构出现重大违规事件及监管部门通报批评四个细项,一旦出现上述问题,经核实责任在评级机构的,由行业内评审专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扣分。

对于评价体系的执行,可采取行业内专家评价、投资者评价和监管部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然而,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价结果仅是对各评级机构表现的阶段性评价,可供市场参考,建议不用于评级机构的同业竞争。

(三)评价权重建议

评价权重可根据监管的需要和实际打分测试的结果进行调整,建议对合规性评价赋予更高的权重,如40%~50%,目的是让评级机构重视合规管理,不因业务发展忽视合规管理。对于评级质量评价原本应该赋予较高的权重,但是考虑到该部分评价需要投入人力组织投资者评分,在前期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可以赋予30%左右的权重。待操作程序成熟后,再适当提高权重。而制度建设与机构治理是基础,权重不宜太高,在20%~30%比较恰当,在细项上建议提高研究能力及团队素质的权重至10%~15%。

(四)评级机构评价机制建设

建议每年由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一次证券评级机构的年度评价,采取行业内专家评价、投资者评价和监管部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家评价可采取查阅报送资料、抽查报告、匿名互评的形式,投资者评价可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监管部门评价可依据日常监督和现场检查的结果开展。在评价结果公布前,为了体现与监管检查的区别,可设置答疑程序,对于得分非常低的指标要求评级机构解释,以帮助评级机构认识问题,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对于分数最低的一两家评级机构提醒其改进内部管理和评级服务质量。最后,评价结果由中国证券业协会在官方网站上披露,但评级机构不得转载,或用此评价结果进行公司宣传。

作者单位: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鹿宁宁 罗邦敏

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的法律责任 篇4

一、职责权限

1. 承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监督抽查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规定,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对种子质量进行检验。这时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对检验结果不保证肯定结论的正确性, 只保证否定结论的准确性。

2. 向行政机关、司法机构、仲裁机构以及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检验服务, 如通常所说的仲裁检验、贸易出证、认证种子检验等, 这时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对检验结果, 不仅保证肯定结论的正确性, 还要保证否定结论的准确性。

3. 其他委托检验, 只对来样负责, 不联系到种子批。不仅保证肯定结论的正确性, 还要保证否定结论的准确性。

二、法律责任

1. 与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应当依法按照有关标准, 客观、公正地出具检验结果。所为客观, 是指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在出具检验结果时, 必须做到实事求是, 不得带有主管偏见。所谓公正, 是指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在检验过程中, 要以独立、超脱的地位, 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实施检验, 不得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如果违反这些规定, 出具虚假证明, 对因种子不符合种用标准规定给农民造成的损失, 与种子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所谓连带责任, 是指在同一债权债务关系的两个以上的债务人中, 任何一个债务人都负有向债权人履行全部债务的义务;债权人可以向其中任何一个债务人或者多个债务人追偿。也就是说, 对因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证明给农民造成损失的, 农民可以向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种子生产者、销售者要求赔偿损失, 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应与种子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承担赔偿农民损失的连带责任。

2. 承担行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六十八条规定, 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证明的, 还要依法追究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的行政责任。

(1) 罚款, 既要对单位罚款, 也要对有关责任人处以罚款, 罚款的具体数额由行政执法机关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 没收违法所得, 这里的违法所得, 是指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所获得的违法收入。

(3) 情节严重的, 取消其检验资格, 对种子质量检验机构伪造检验数据或者出具虚假证明次数较多, 造成损失较大, 影响恶劣的, 取消其检验资格。

(4) 警告, 即由行政机关对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劝诫。

(5) 是纪律处分, 即对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

3.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里主要是指违反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的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 情节严重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罚金。”“前款规定的人员, 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 犯前款罪的, 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一款规定的人员, 严重不负责任, 出具的证明有重大失误, 造成后果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质量检验机构 篇5

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能力验证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能力验证活动,提高检验机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保证检验数据准确可靠,根据《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申请考核检验机构的能力考评和已获得考核合格证书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能力验证采用比对试验方式,按照计划要求可以分为指定比对和全国比对、检测比对和定性比对等不同类型。

申请考核的能力验证活动采用指定比对方式,监督管理的能力验证活动采用全国比对方式。

鼓励申请考核的检验机构预先参加全国比对的能力验证活动。

第四条 农业部统一负责检验机构能力验证工作的监督管理。

国家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负责能力验证计划编制、样品制备管理、数据统计分析和能力评价、能力验证报告制作以及新项目开发等组织实施工作。

第五条 能力验证应当按照科学合理、程序严谨、资源共享

3验证样品的检验工作,并向国家中心报送检验结果。

第十二条 国家中心对报送检验结果与样品已知值进行统计分析,向考核机关提交能力验证报告。

能力验证报告内容包括能力验证项目的能力表现和考评合格和不合格的判定结论。

第三章 全国比对的设计和运作

第十三条 国家中心应当根据检验机构监督管理的需要,每隔5年编制能力验证计划。

能力验证计划内容应当包括目的和目标、验证项目、试验设计要求、作物种类、验证轮次、时间安排、拟参加的检验机构、统计方法和能力评价标准等事项。

能力验证计划编制应当目标明确,作物种类和验证项目选择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第十四条 能力验证活动应当定期开展,原则上每年安排2轮。试验设计以检测比对为主,也可以采用定性比对,每轮一般采用同一作物种子的3个质量水平不同的验证样品。

第十五条 能力验证计划实施前应当通过评审,由国家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计划的目标、试验设计和验证项目、可行性等进行审查,评审通过后由农业部公布实施。

第十六条 根据公布的能力验证计划,结合检验机构考核合格证书的检验范围,国家中心确定每年参加能力验证活动的检验机构名单。

5定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检验机构能力评定标准分为结果满意(用A表示)、结果较为满意(用B表示)、结果有问题(用C表示)和结果不合格(用BMP表示)等4级。检测比对以每轮3个样品的Z比分绝对值之和作为评定标准,其中∑Z≤3.5为A;3.5<∑Z≤5.3为B;5.3<∑Z≤7.0为C;∑Z>7.0为BMP。

第二十三条 定性比对结果采用正确或者错误检出指定种子的百分率。根据验证项目的要求,正确或者错误检出指定种子的数目与样品中加入的指定种子数目相比,并通过加入作物种类确定难度进行系数修正,然后计算正确检出百分率或者错误检出百分率。

定性比对的A、B、C和BMP评定标准在统计处理和能力评价指南中予以明确。

第二十四条 能力评价完成后,国家中心向检验机构发送能力验证结果报告,反馈能力验证结果。

能力验证结果报告主要包括检验机构参加验证项目的能力表现,对于结果评定为C或者BMP的还附有相应的改进意见或者建议。

结果报告所涉及的统计评定数据和图示含义,可以参考能力验证结果解释的有关说明。

第二十五条 5年能力验证计划为一周期,每一周期结束后对检验机构能力做出总体水平评价。总体水平评价以5年计划的最

7应当严格保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泄露。

第五章 结果使用和处理

第三十条 每轮能力验证活动结束或者为期5年的能力验证计划完成后,国家中心应当及时将能力验证结果、工作完成情况等相关事项报告农业部。

农业部向省级考核机关通报检验机构的能力验证结果。第三十一条 总体水平评定为A和B的检验机构名单,由农业部向社会公布。列入名单的检验机构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优先选择承担种子检验任务的单位。

第三十二条 检验机构预先参加全国比对的能力验证活动,其结果可以作为检验机构能力的有效证明。结果评定为A和B的检验机构,在申请考核时应当简化能力验证考评项目或者免除能力验证考评。

在全国比对中总体水平评定为A和B的检验机构,在随后的考核复查评审中应当简化相关项目的能力验证考评或者免除能力验证考评。

第三十三条 能力验证结果轮次评定为C的检验机构,考核机关应当督促其认真查找和分析偏离原因,实施有效的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及其实施有效性记录应当报送考核机关备案,并作为检验机构随后考核复查评审的重点评审内容。

第三十四条 能力验证结果轮次评定为BMP的检验机构,考

9同的次级样品对净度、发芽率、水分和生活力等项目检测所进行的对比。

(五)定性比对,是指在验证样品中按照不同目的加入已知的其他种子、异品种种子、特定转化事件的转基因种子等项目定性鉴定所进行的对比。

(六)能力验证计划,是指为评价检验机构能力而设计和运作的工作实施方案。

(七)能力验证活动,是指能力验证所涉及的开发、设计、计划、运作、评价、报告等一系列工作。

(八)Z比分值,是指在识别并剔除离群值后,利用检验机构检测值与检测结果平均值之差,再除以标准偏差计算所得的结果。

第三十七条 国家中心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前期试验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新项目的能力验证活动。

第三十八条 能力验证样品制备管理指南、统计处理和能力评价指南、能力验证结果解释等技术文件,由国家中心另行制定。

第三十九条 国家中心组织实施能力验证活动所需费用按照有关规定列入国家财政预算。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二、关于统计方法和能力评价标准

《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办法》从立足建立长效机制角度,第二十三条规定能力验证活动应当定期开展。这就要求能力验证的设计要求、统计方法、评价标准应当统一、相对固定,以确保验证结果具有可比性。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开展能力验证活动已经50多年,制定了全球种子检验机构能力验证的轮次评价标准和总体评价标准。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依据这一标准,80~90%以上的检验机构可以评为A、B级,只有个别检验机构评为BMP级,表明这一评价标准水平并不是很高。经过反复讨论,本办法决定采纳ISTA规定的内容,在第十四、二十二、二十三和二十五条作了相应的规定。

三、关于能力验证活动的工作要求

为了确保验证结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保证能力验证活动有序开展,本办法对参加能力验证活动规定了工作和纪律要求,明确参加验证活动的检验机构应当履行独立按时完成、如实上报结果、保存结果记录等行为规范(第二十六条),要求国家中心在计划设计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第二十八条),还明确了验证结果信息公开前的保密纪律要求(第二十九条)。

四、关于能力验证结果的利用和处理

公共研发机构服务质量控制研究 篇6

[关键词]公共研发机构;服务质量;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4-0113-04

公共研发机构作为非营利研发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利润分配,为公众提供准公共产品,履行着政府的扩张性、延伸性职能。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不讲经济效益、服务质量。既要弥补市场失灵,又要弥补政府失灵,使得公共研发机构的社会使命日趋多维。越来越多的公共研发机构被动应付不同的社会需要:既要照顾地区间平衡问题,也要承担国家下达的任务,还要保证研究成果和服务质量。因为只有通过公共服务,公共研究机构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让给研究成果的最终用户——社会公众/顾客。但目前大多数研发机构仍主要关注和服务于国家政策需要和国家利益,兼顾产业、企业和社会公众。随着研发经费的来源将从以政府为主向更多地获取社会资金、特别是产业和企业投入为主的转变,公共研发机构的服务对象更加广泛多样。同时,由于组织使命和宗旨的刚性约束、研发人才的专业性、研发过程的复杂性、创新产出的多样性、产品生产过程的垄断性,产品供给和需求弹性大等因素影响,过程质量难以全面衡量与有效控制,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不被重视,服务质量呈低水平竞争态势。为此,本文尝试从过程质量控制角度,结合Servqual模型,提出公共研发机构过程质量控制的一般模型,为公共研发机构的质量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操作思路。

一、有效控制公共研发活动服务质量的理论基础

1.公共研发活动产品生产过程具有正溢出效应

公共研发机构作为介于政府部门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非营利性组织,从事着各种政府引领的公共研发活动。作为公共研发活动的产出结果,公共研发产品有两类:服务于现实的短期社会需要、旨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应用研究及其产品;服务于长远国家利益的纯理论的、非营利性的基础研究及其产品。而后一种公共研发产品生产过程存在正溢出效应和“市场失灵”现象,营利性企业不感兴趣也无意涉足其中,公共研发机构则可以弥补政府的服务“真空”。Hall(1996)估计私人R&D投资报酬率在10%-15%之间。而总社会报酬率远远大于私人R&D投资报酬率(见表1),即R&D的溢出效应使企业投资者无法独占创新利益,企业R&D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公共研发活动的社会报酬率大于私人投资报酬率,使研发产品具有公共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等性质,也为公共研发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公共研发成果(主要是基础知识方面的)在收益上是非独占性的,在消费上是非排他性的,成果创新者难以获取从创新活动中产生的全部收益。不仅如此,有时甚至通过科技溢出为全社会各类组织有偿、甚至无偿地使用。由于服务对象广泛、分散,有时甚至没有特定的目标群体,公共研发机构服务质量就极容易疏忽,或不太注意改善服务质量。

2.公共研发机构具有不断改进公共服务质量的社会使命

从委托一代理理论角度看,上述两类公共研发活动都存在委托一代理关系,政府部门或企业等社会组织承担着委托人或者说客户的角色,公共研发机构则承担着服务商、营运商的角色,两者之间形成了服务与被服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汤世国认为,产业部门是欧洲研发机构服务的最大部门,有一半以上的研发机构重点是为产业提供支持,其次的重点是能源和自然资源部门、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服务部门。因此,公共研发机构在其研发活动中也面临如何应对多种服务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问题。尽管公共研发机构受到利润不分配的刚性约束,不存在营利动机,但依然要讲求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问题。公共研发机构只有不断提高公共研发产品的质量,才能满足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不断增长的公共研发需求。从“新公共管理运动”思潮看,可以将企业运作过程中重视成本、品质、顾客满意等策略工具注入其中,将全面的质量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质量周期、质量控制等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引入公共研发活动过程中。换言之,公共研发机构的存在使命,就在于向包括社会公众在内的全体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因此,必须追求服务质量,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3.公共研发机构的公共服务质量具有可控性

公共研发服务属于复杂性服务,服务内容、涉及领域、服务对象及其不同的质量感知度等,催生着研发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各种行政行为。行政官员难以看透和理解服务的中心环节,也就很难界定和控制服务质量,从而确保效率与效能。强调复杂性不是要回避问题,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问题有简单与复杂之分,终究都可以解决,只在时间长短;复杂问题采用复杂的解决之道。从理性的工具视角看,公共研发服务质量可以通过复杂的过程模型控制服务质量,测量公共服务质量与其预期目的是否一致,也影响到后续的公共研发投入决策和行动。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有效途径就是控制服务过程的质量,将质量问题控制在发生过程中。借助于质量控制工具或模式,可以实现研发服务成本最小化,并使公众/顾客能够接受尽可能最优最好的服务,进而提升对服务本身及公共研发机构的总体支持和信任。

二、公共研发机构服务质量的过程控制模型

1.服务质量过程控制模型的提出

目前企业逐渐把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竞争要素,重视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有些学者对企业服务质量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如徐金灿在对大型商场研究基础上,提出该行业的服务质量主要有保证因素、有形因素、售后服务因素、方便因素和可靠因素。陈学军的研究发现饮料行业服务质量的5个因素,即服务技术、服务可靠性、服务承诺、责任性和服务环境。台湾学者叶凯莉和乔友庆研究银行业的结果表明,服务质量主要由消费者导向、效率性、确实性和可靠性等4个要素构成。尽管关于公共研发机构的服务质量要素还少有论述,但借助于企业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公共研发机构的一般服务质量要素主要有服务技术、服务可靠性、服务承诺、服务效果、服务面向。

就公共研发机构而言,服务形式包括研发成果公开与宣传、研发信息咨询、技术转让服务、企业和高校等单位科技成果鉴定服务、协作服务(如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从事研发、相互间双向兼职)等。但不管哪一种形式,都包含着上述的一般服务质量要素。并且每种服务形式都要经历初始态、进行态、完成态等三种服务状态。通过服务形式向量和状态向量相乘得到的矩阵,实际上可以表示某种服务所处的质量状态。对研发服务形式向量和状态向量作以下定义:

在Pi·k这个状态矩阵中的元素,描述了所有的研发服

务质量控制状态。其中,Pil表示各种研发服务形式的初始态,Pi2表示各种研发服务形式的进行态,i3表示各种研发服务形式的完成态。当某一项研发服务质量控制状态进入完成态时,系统自动激活研发服务质量实行流程中的下一个初始态,触发下一个研发服务项目。从最初的研发服务项目t1的初始状态P11到最后的研发服务项目tn的终止状态Pn3,构成了整个研发服务质量控制周期。在整个研发服务质量控制周期中,质量控制状态的有序转变有效地控制了每个研发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当一个研发项目服务质量要求都执行完毕时,下一个研发服务项目的初始态才会被激活。当其变成最后一个研发服务项目的进行态Pn2时,必须满足所有的子研发服务项目的质量状态都已经是各自服务流程中的完成态Pi3。当所有服务项目质量控制状态都进入完成态后,质量控制生命周期结束,与此相关的公共研发服务质量结果信息被传递到服务者那里。这样,每个子服务项目的执行过程都要受到前一个服务项目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的约束,有效地把服务质量控制在每一个执行过程,避免了质量服务过程中客户不满意状态的积累,做到了对服务质量状态进行有效的全程控制和监督。

2.基于Servqual模型的公共研发过程服务质量的改进模型

公共研发机构服务质量,可以从专业角度、组织角度和公众/顾客角度加以评判,但主要是通过公众/顾客对服务的感知而决定的。公众/顾客对公共研发服务质量的一般感知要素有:服务价格、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即接受服务的数量)、服务项目及其成果的先进性或适应性、服务效果的影响面、双方沟通的舒适和和谐度。因此公共研发服务质量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公众/顾客对公共研发服务质量的评价不仅要考虑公共研发服务的结果而且要涉及服务的过程。

Parasuraman提出的Servqual模型,其基本原理是根据顾客对提供服务的组织的质量感受评价服务水平,共包括:能力(员工知识和技能、组织研发能力)、有形性(服务实体)、可信度(服务企业的可信任和替顾客着想)、专业化(员工完成服务的效率)、响应性(员工提供服务的意愿)、可接近性(易于并方便接触)、礼貌(客气、尊重、周到、友善)、沟通性(有效表达及倾听)、安全性(无风险及隐私性)、移情性(理解顾客)等10个变量。其中后7个变量均与过程质量有关。目前,Servqual模型已经成为服务质量评价的权威性工具,其有效性、可靠性和预测性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针对公共研发活动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在Servqual模型基础上,用服务公众/顾客的响应性、服务效率的先进性、服务方式的贴近性、服务态度的可接受性、双方交往(或沟通)的公平性等5个变量来表征公共研发服务的过程质量。至于安全性(无风险及隐私性)与公共研发活动的创新性相悖;移情性(理解顾客)则被包含在双方交往(或沟通)的公平性变量之中。

其实,在公共研发产品生产过程中,公共研发机构提供的服务、公众/顾客等感受到的服务、公众/顾客等对服务的期望三者之间并不完全一致。Parasuraman认为消费者在实际消费行为及评价中存在双重标准。一种是“理想标准”,达到或超过此标准能给消费者带来满意或喜悦。另一种是“可接受标准”,一旦低于此标准,会引起消费者极大不满。两种标准间的区间,称作“可接受区间”(zone of tolerance)。服务要素的接受区间受消费者经验及要素重要程度影响。要素越重要,消费者越重视,接受区间越小。如图1。

如前一节所述,研发服务状态向量包括初始态、进行态、完成态;研发服务质量的状态矩阵P=T□S。每一个科技服务项目的初始态Pil定义在不可接受区,进行态Pi2定义在可接受标准和理想标准之间的可接受区,完成态Pi3定义为达到理想标准、让公众/顾客获得满意和惊喜的理想区(或超出期望区)。如此,我们在研发服务质量流程中重点考虑如何改进初始态的令公众/顾客不可接受的服务质量要素,控制进行态的服务质量要素以便尽可能远离可接受区的下限,维持完成态的服务质量要素,最终确保每个研发项目的服务质量整体维持在可接受区及其上方。

但由于公共研发服务质量要素、形式和质量状态的多样性,不同的研发服务项目的关键质量要素和公众/顾客感知的质量要素可能不尽一致。对此,可以采用AHP等方法进一步确定各关键要素的权重后再进行评判和控制。

三、公共研发机构服务质量的实践控制策略

1.正确把握和了解公众/顾客的研发服务质量期望

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公共研发机构,长期以来处于寡头垄断状态而忽视服务精神的存在,对公众/顾客的服务质量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在初始的理解上就存有偏差。一般而言,公共研发机构拥有三类顾客:公共研发服务的相关上级政府管理部门及投资者、购买方,如国家研发基础条件平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享受公共研发服务的广大社会公众;与公共研发机构发生往来的其他个人、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三类公众/顾客对公共研发服务质量的感受不尽相同。因此,作为研发管理部门,重在“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利用市场化管理机制保证公共服务供应的充分性、及时性与满意度,做好民意调查与政府适度监控,赋予顾客充分的服务选择权和决定权,让他们有机会来评价公共研发服务效果,进而改进公共服务的品质。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尤其是当公共研发机构的基础研究项目在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没有成果,投资方得不到回报时,作为投资方的顾客(国家研发管理和资助部门)和享受服务成果的广大社会公众就会产生失望情绪甚至不愿资助与关注公共研发部门。要提高公众满意度,就要提高公众的附加价值。而要提高公众的附加价值,一方面增加公众的总价即增加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和形象价值;另一方面降低客户的总成本,即降低公众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心理成本。

2.合理采用公共研发服务质量的控制技术

公共研发服务质量评价过程本身就是价值的主观感知过程,因此,服务质量控制主要采取以控制过程质量(或“软质量”)为主、以控制技术质量(或“硬质量”)为辅的技术路径。

公共研发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活动,生产过程充满不确定性。过程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超越公众/顾客原有的经验体验、对同类服务的经验判断和对理想服务的预期,使之产生满意的心理体验。就公众/顾客的经验体验而言,他们更看重“软”要素的影响力。因此,主动控制影响过程质量的“软”要素,可以提高过程要素对公共研发服务质量的贡献率。具体而言,(1)要控制研发机构的消极行为、利己行为,减少交易成本、代理成本,不断增进与公众/顾客之间的彼此信任。(2)克服政府研发资助政策的惰性、僵化,弘扬科学家的自由探索精神,提高公共研发主体和公众/顾客的知识共享空间,营造“双赢”格局。(3)提高公共研发机构和参与主体的开放性、独立性、快速反应能力和“自组织”能力。

技术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公共研发活动的产出——成果上,强调结果的公平性。公共研发活动过程存在很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性。无论哪一种服务对象,由于专业知识背景、专业技术能力和以往经验的局限性,往往难以判断公共研发服务结果的质量高低。因此,结果的公平性除了强化初始的制度设计、形成路径依赖的良好循环外,还要强调公共研发机构及科学家们的自控力量,依靠他们的科学良知和道德自律,切实履行自己的服务使命。

3.正确使用公共研发服务质量的评价手段

服务质量是检验和衡量公共研发服务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通过服务质量评价手段,将控制政府科技投入的时机及强度,把握各研发服务项目所处的质量状态,缩小服务差距,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公众满意的价值追求。

根据公共资源的稀缺程度,公共研发服务可分为无偿性服务和有偿性服务。无偿性服务是不产生拥挤、全民享受的服务,要求在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有偿性服务则不然。因此,在评价公共研发服务质量时,要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研发服务,构建不同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同时,以公众/顾客需求或市场为导向,设置一些普遍性的共同指标;强调研发服务创新,对创新产出的计量、创新性服务指标给以更高的权重;强调过程质量指标的设置比例等等。

总之,随着公共研发机构和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的发展壮大,公共研发机构服务质量及其过程控制开始进入研究视野。但是,公共研发机构既非政府又非企业,其服务质量控制模式、方法没有先例可循。加之“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仍被视作“黑箱”,避而不谈。因此,本文更多地是从理论角度加以剖析、构建相关模型,只是对公共研发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初步研究成果,实证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质量检验机构 篇7

检验报告结果的可靠性, 与抽样是否规范、样品封存与流转是否得当, 检验依据是否有效、检验设备是否完好、数据处理是否正确、报告编制是否规范等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因此, 要提高“产品”质量就必须加强对整个过程的全面管理, 即从检验业务受理开始, 经过抽样、样品接收处置保管、样品检验、数据处理、检验报告的编制和签发到报告投诉处理的全过程都要严格把关, 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 样品的抽取、标识及流转要科学规范

1.1 样品的获取要规范

质检机构的样品来源渠道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由委托单位选送样品来要求检验, 这种情况需要按照委托方要求的检验项目和检验依据, 对样品进行检验, 并出具检验报告, 其结论只对委托的样品负责;第二种情况就是要求质检机构派出人员到现场抽取样品, 通过对所抽取的样品进行检验来判断该批产品是否符合要求, 这种情况就要求采用正确的抽样方法, 使样品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 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科学可信, 其结论要对产品批次负责。所以, 在抽样过程中应特别注意: (1) 遵循抽检分离的原则, 组织至少2名熟悉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的人员参加抽样; (2) 抽样时应严格按方案抽取样品, 以保证所抽样品具有代表性; (3) 抽样过程中抽样人员应会同被抽样单位人员认真填写抽样记录, 做到信息全面、程序正确、手续完备。同时, 为防止样品被“调包”, 抽样人自始自终都要在抽样现场, 并在抽样完成后在样品封口处加贴样签以防被拆包。

1.2 认真做好样品的接收、流转和样品的标识

对于委托检验, 当样品送到实验室后, 样品管理员应协助客户办理委托手续, 填写委托单, 保证客户的需求得到真实全面的反映。然后, 样品管理员按检验要求检查样品的外貌特征、数量、规格、型号、附件、要求 (贮存条件、处置要求、维护要求、检验说明、保密及是否退样等) 以及安全警示等。如客户有特殊要求, 应报请技术主管进行合同评审。对于抽查检验, 当样品到达实验室后, 样品管理员应认真检查样品是否符合抽样单对样品的描述, 封样部位是否完好, 是否与标准状态有所偏离, 样品有包装的, 必须打开包装检查。尤其是批量交接样品时, 更应该注意清点样品的数量和核对相关信息。当确认无误时, 对样品进行分别编号和登记。加贴样签并标注唯一性标识。另外, 对未检、在检、已检、留样的样品要分别加贴标签。在样品到达实验室后, 已检品与待检品、相互影响的样品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分别存放, 明确标识。检验完毕后剩余的样品应及时流转回到样品管理室, 由样品管理员联系受检方及时领取退样, 无需退样的样品由样品管理员按体系文件要求统一集中处理。

2 样品的检验过程要严格把关

2.1 正确选择相关产品的检验标准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的前提之一

正确选择标准的一般原则是:产品属于强制性标准范围的, 要优先选用强制性标准检验, 不属于强制性范围的, 应选用国家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 若上述两种情况都没有, 则应选择被检产品生产企业经备案的企业标准。质检机构在进行资质认定时, 要求申报的检验项目必须对应有效的检验标准, 因此, 实验室必须配备与检验项目相对应的标准, 并对检验标准定期进行仔细的核查更新, 将作废标准及时撤出作业区, 现行标准全部受控。

2.2 加强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的管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实验室环境管理:将实验室按不同的检验项目进行分类命名编号, 列出环境要求 (如温度、湿度) 、环境控制设备 (如空调器、温度计、加热器等) 、环境受控状态及环境记录等。

(2) 建立设备台账:要详细列出实验室所用的仪器设备名称、档案编号、规格型号、技术指标、检验量程、设备所在地、制造厂商、出厂日期、购置日期、数量、校准周期、设备状态、保管人、备注等信息。

(3) 有效运行设备校准和检定程序, 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凡对检验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影响的测量和检验设备, 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或检定。在检验工作中, 必须按检验方法标准的要求, 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 并加强对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 保证其处于完好状态。在使用仪器设备时, 应及时填写仪器设备运行记录, 以便于检验结果的量值溯源。制定并实施仪器设备周期检定计划和运行期间比对、核查计划, 每台仪器都应有专人维护管理, 确保所有在用仪器正常工作。

(4) 严格执行标准物质的管理制度:质检机构使用的标准物质也属于计量器具, 必须按规定购买、保管和使用, 它不同于一般的化学试剂, 更不能超期使用。

2.3 严格按照检验程序实施检验, 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检验过程中, 由于受检验方法、仪器设备、试剂质量、环境条件及检验人员素质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出现实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检验人员应尽量减少实验误差, 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性。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在做检验工作时, 应认真翻阅检验所依据的标准, 并全面了解检验项目要求、检验方案、检验步骤、检验设备、检验数据的收集归纳和整理、检验对象的性能等, 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 控制检验环境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正确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合理舍弃离散数据。此外, 还应熟练地掌握检验设备一般故障的分析排除, 并了解检验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措施。

2.4 规范填写检验结果原始记录, 正确进行数据处理

原始记录不只是出具检验报告的依据, 还是检验机构的重要基础资料, 也是质检机构检验人员素质、工作质量的表征, 更是检验结果“溯源”的重要依据。在填写试验原始记录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常检产品的原始记录尽量格式化:即将检验中涉及到的诸如产品名称、检验项目、仪器设备、计算公式、计量单位等不变的内容事先写入原始记录, 而将检验过程中样品的称量重量、仪器读数、标准溶液浓度、温度、时间、计算结果等可变内容留下在检验过程中填写, 这样既可以简化原始记录的编制过程, 避免重复性的工作, 也有利于试验原始记录的规范。

(2) 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并注意几个原则:一是优先采用符号原则, 二是计量单位的汉字名称或符号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使用原则, 三是计量单位汉字名称与符号不能混用原则。

(3) 原始记录中记载的信息必须完整、清晰、原始、真实。需要修改的内容采用杠改形式, 同时保证原有字符清晰可见, 修改人在修改处签名或盖章, 严禁随意涂改。

(4) 数据处理:检验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 一般可按照GB/T 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的要求进行处理, 并注意特殊数据的处理方法。

2.5 建立数据比对制度

数据比对制度重点是对“数据”是否准确可靠的检查, 它是将同一样品的某些指标由不同的检验机构、不同的检验人员或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比较其数据的差异, 进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方法。比对验证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类: (1) 仪器比对试验; (2) 人员比对试验; (3) 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 (4) 不同检验方法之间的验证试验; (5) 对保留样品的重复测试; (6) 样品不同特性间相互关系验证试验。比对与验证试验实质上是对实验室检验能力与检验水平的真实考查, 通过比对考核既可以验证质检机构的检验能力水平, 同时也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对个别检验数据出现偏差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找出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进行纠正。

3 报告的编制及审核应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制度

3.1 质检机构在编制检验报告时, 应注意检验报告的规范性

检验报告的内容要全面、准确, 至少应包括以下信息[2]: (1) 标题; (2) 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以及与实验室地址不同的检验地点; (3) 检验报告的唯一性标识 (如样品编号) 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及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 (4)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必要时) ; (5) 检验依据的标准编号及名称 (如委托检验无依据标准, 必须明确说明所用方法及协议情况) ; (6) 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 (7) 检验类别, 如委托检验、监督检验或仲裁检验等; (8) 样品接收日期或抽样日期, 出具报告的日期; (9) 如与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相关时, 所用抽样计划的说明; (10) 检验的结果及标准要求值; (11) 检验人员及报告审核人、批准人签字; (12) 必要时, 结果仅与被检验样品有关的声明; (13) 注意事项, 如检验报告无检验专用章无效、如对检验结果有异议应如何处理的说明等; (14) 检验结论, 用语一定要科学严谨、简明扼要, 不能产生歧义。

3.2 实行“三级”审核制度, 即主检、审核和批准

在程序文件中应对具有三级审核签字权的人员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识别。报告打印完毕后, 主检人员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定, 并签全名确认;审核人员对样品信息、数据的处理、结果判定和录入的准确性进行审核, 并签全名确认;最后由批准人审查检验报告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合法性, 并签全名批准。检验报告一经形成, 应与原始记录, 抽样单 (或委托单) 和检验标准 (或检验协议) 一并按规定期限存档, 专人管理, 专柜存放。

3.3 建立报告的修改与收回制度

审核人在审核过程中, 发现原始记录或报告打印错误时, 应通知相关人员进行核对、更改, 审核人不得代行更改。报告发出后需要修改的, 应收回原报告, 经修改后的检验报告由相关人员亲笔签名后重发。当发现诸如测量或检验仪器设备有缺陷等情况, 而对报告、更改报告或补发报告所给出的结果的有效性有怀疑时, 应立即通知委托方, 按纠正措施程序处理。

3.4 控制检验报告差错率

检验报告差错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交验报告审核出现的差错 (或缺陷) 报告份数与交验报告总份数的百分比。

即:检验报告差错率 (%) = (交验报告差错份数/交验报告总份数) ×100。

差错率有两种, 一种是过程差错率, 即各检验室在检验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二是编制报告差错率, 即最终出具的检验报告出现的差错。使用差错率更具警示作用, 时刻提醒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检验人员消除差错和缺陷, 持续改进质量, 向零缺陷奋斗。

4 加强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和质检机构业务水平

影响检验工作质量的因素很多, 但人是质检机构进行各项活动的主体, 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质检机构能力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因此, 质检机构应以人为本, 重视人才的培养, 用物质鼓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培养学科带头人, 造就高、精、尖人才。具体做法可采取:

(1) 根据产品标准、检验方法变更、设备更新和开拓新检验领域工作的需要, 通过外派培训学习, 学习新标准、新的检验方法、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等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 不断提高现有检验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

(2) 质检机构组织自学或邀请国内外技术专家、学者讲学, 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学习。对新上岗人员重点组织培训学习,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总之, 检验人员队伍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检验报告的质量, 各质检机构应不断加强质检人员队伍建设, 从根本上提高质检机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贺国勋.谈质检机构检验报告质量的提高[J].标准计量与质量, 1998 (3) .

检测机构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管理 篇8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人们对食品品质和质量要求也逐渐严格,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各领域地高度关注, 食品检验行业风生水起。目前, 我国拥有各级农产品检验检疫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等检测机构达24 000个, 检测机构数量上的增长十分可观, 但关于质量管理工作相对落后, 未能发挥监督与管理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导致食品检验行业市场秩序不稳定, 在一定程度上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工作质量管理的关键在于预防和源头治理, 主要管理对象包括食品检验人员、样品管理人员、合同评审人员、设备采购人员、报告发放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等多岗位技术人员。

食品检验行业工作质量管理现状

近年来, 食品市场发展迅速, 食品检测机构应运而生, 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检测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政府、民营、外资三大类检测机构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由于客户的需求趋向多样化, 综合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关键。2010年5月, 专门为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服务的“我要测”网站正式建立, 形成一种高质自主化服务体系, 检测机构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各类检测项目信息和举办的研讨活动等;2014年11月, 食品检测行业首个移动终端服务检测平台正式上线公开测试, 用户可通过手机上网查询各种项目检验服务。

全国各个省、市、县都设有质量监管检验所并配置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 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 导致各地配置的完善程度和专业程度有所差异, 存在布局分散、信息不完整、体制不健全、数据不精准、建设利用率低和检测队伍水平低等问题, 严重制约着食品检验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改变这种现状, 不少地方越来越重视工作质量管理, 并以此为基础, 制定多项管理制度, 但由于我国食品检测工作质量管理发展较晚, 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导致在管理中依然存在很多主客观问题。

食品检验行业工作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样品采集不合理

食品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存在不少漏洞。样品采集是一项复杂、工程量大的工作,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采集的相对费用较低, 导致检测机构失去工作动力。同时检测机构缺乏统一规范的样品采集标准, 不少样品采集工作人员根据自身工作习惯和经验开展工作, 导致存在测定对食品安全影响较小的因素、重复测定达标产品等问题;不同采集人员的采集方式和理解方式也不同, 导致采集文书填写格式不统一, 样品采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难以确定;样品采集人员很少与被检测单位的管理人员沟通, 导致样品采集不完全, 影响整个检测工作顺利开展。

检测方式不科学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不少食品检测机构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均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的要求, 检测机构检测方式存在不合理和不科学之处。例如, 检测机构未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 疏忽对仪器设备和工作环境地有效监控, 未形成定期检查和维护的工作意识, 导致检测实验室中的仪器准确性和灵敏度无法得到保障, 对检测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检测机构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适时地更新设备, 采用先进的检测方式, 导致检测结果不符合现代化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

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

不少检测机构虽拥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 但缺乏检测检验, 他们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上, 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做好食品检验工作, 检测能力较差。同时缺乏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 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 导致工作质量管理出现混乱的局面, 使品检验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在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仍有不少检测机构未完成信息化体系建设, 导致工作质量管理水平得不到提升。机构内部对客户信息和跟踪服务处于较落后的状态, 后期综合服务质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优化样品采集方案和管理工作

样品采集人员要根据被检测单位的具体情况, 从样品质量、产地、抽检地点和季节角度优化样品采集方案, 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增加不同产品的检验次数, 减少相同产品的检验次数。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尽可能节省时间和费用, 从而提升食品检测质量和效率。

采集样品后还要做好样品管理工作, 包括样品收发、制备、测试和储存, 都要严格按照标准规定和样品要求执行, 做好唯一性标识管理和检验状态标识管理, 避免不同样品发生混淆。样品流转要按照出入库登记要求进行移交, 避免在流转过程中出现丢失或损坏事件的发生, 检验工作开始前, 应由专业技术人员对样品的完整程度进行鉴定, 确定样品可进行检测后才能开始检验工作。在检验工作结束后, 同样应由专业技术人员处理善后工作, 对存在有毒性或可能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的危险样品进行技术处理, 避免直接进入人们的生活圈而导致严重后果, 确保不会环境造成污染。

采取科学可靠的检验方法

科学可靠的检验方法是保证高质量工作的前提, 实验室食品检测工作人员应根据实验环境和被检测食品种类的不同, 选用科学的检验方法, 以行业标准为基础, 确保检测方法和标准的有效性。检测机构还应不断完善和提高现有的检验水平, 创新和发展简便的检测方式, 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检测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食品检验过程中, 要对农药残留量、兽药或抗生素量、添加剂、重金属及有害物质、毒素微生物和接触材料等项目进行检验。在检验仪器选择上也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 例如, 利用电子天平称量食品样品、标准品和检验用试剂重量;利用冷冻离心机提取分离被检验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或污染物, 同时通过索氏提取器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利用恒温循环水浴进行食品检验前处理;利用红外接种环灭菌器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对接环的快速灭菌。

提高检测人员专业素质水平

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对实验室技术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提高检测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势在必行。开展继续教育活动, 制定专业检测人员的长期培训计划, 分层次和步骤进行培训, 各部门根据当前和预期业务发展需要, 采取适当措施提高检验人员检测技术能力和工作质量, 提高对食品质量状况的分析能力和水平, 加强工作人员对标准检验规范的学习和理解, 不断学习新的检验方法、新标准知识、误差理论、数据处理、不确定度等专业技术知识。全面增加检测机构内部检测人员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 培养更加专业的高水准人才, 培养集理论知识和实践综合能力优势于一身的全方位人才。同时还要单独设置质量管理和监督部门, 招聘具有管理经验的人才担任负责人, 并保证该部门人员不参与食品检测工作, 保证质量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加强信息化建设

我国食品检测行业未来将向着全程一站式服务的方向不断发展, 除全面建设完善的LIMS管理系统外, 还要根据民众和被检测单位的实际要求, 为其提供自助服务空间, 方便被检测单位随时查询想要获取的信息, 同时提供多角度的人工客服服务。检测结构内部配置专业的IT人才, 对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监控, 尽可能避免出现系统崩溃等严重事件。每个检测机构应根据地方特色, 通过差异性发展和建设地方特色路径确保食品检测机构健康发展。例如, 在手机上单独建立检测机构与被检测机构间的联系页面, 包括在线委托服务、动态跟踪、在线咨询和问题回馈等多个模块。

加强对检测工作环境的监控和管理

实验室检测环境质量对检测工作质量也有一定影响, 包括检验方法、仪器设备状态、技术档案保存和管理、样品制备和保存等相关工作, 如果中间任何环节出现差错, 将会影响整个检测结果。加强对检测工作环境的监控和管理, 有利于培养检测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工作意识, 提升检测机构工作质量和效率。

检测记录质量管理

记录是评估被检验食品质量的客观证据, 是具有科学性的参考依据。检验过程需要记录大量的数据, 如果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数据采集、记录、整理、处理和保存等工作, 将给检验结果留下隐患。因此工作人员在数据记录时, 要遵循及时、真实、完整、规范等原则, 保证检验报告信息的完整和正确;检验报告与样品信息要保持一致, 以便日后快速查询原始样品信息;检验报告结论叙述要符合专业用语要求, 符合相关规范、细则规定。另外还要保证检验纸质报告保存5年, 保存期间要防止火灾、潮湿、尘土、盗窃等情况地出现。

检验结果质量管理

检验结果是整个检验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也是食品质量鉴定的关键步骤, 对检验结果质量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定期抽查检测报告, 实行再检测工作, 提高检测人员的责任意识;要求检测人员通过不同检测方式或手段进行重复检测, 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参与其他检测机构举办的食品检验心得交流活动;分析样品不同检测指标结果的相关性。检测机构还应要求技术负责人对监控方法、监控计划和监控结果进行评估, 分析质量控制效果, 对检验结果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及时应对措施。

结语

采供血机构检验工作的质量管理 篇9

1质量体系建设

按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监控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写我们应该做的,做我们所写的,记录我们所做过的,保证检测结果的溯源性,更进一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2质量体系管理

2.1人员管理

2.1.1质量知识培训对每一位员工都要进行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血站基本标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基础知识包括质量体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信息管理、质量改进等。

2.1.2质量意识培训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质量,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要清楚自己的质量职责,树立“质量就是生命”意识,常抓不懈。经常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提高质量意识。

2.1.3专业技能培训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工作人员的知识需要更新,如核酸检测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等。可到先进的部门或单位进修,或参加各种检验技术学习班,或请专家授课或现场指导,让每个员工都得到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

2.2试剂管理

建立血液检测试剂证照审核程序,在采购前和验收时核实应具备的有效证照文件。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检查验收内容主要有:1)验明药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2)外观检查(运输包装箱完整无损,运输冷链符合要求,试剂包装盒完整无损,无液体泄漏);3)到货数量和销售凭证(购货单位、试剂、供货商等名称,规格、批号、数量、价格)。对每次购进的试剂进行质量抽检,包括试剂说明书,严格控制未按试剂说明书进行试验操作的情形发生。试剂按规定条件进行保存,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试剂性能出现衰减,及时评估纠正。或终止使用。

2.3仪器设备管理

实验室应当对需要校准的检测设备和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进行校准检定。校准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新的或者经过大修的检测设备在正式使用之前应经过确认。新设备的确认应包括安装确认、运行确认、性能确认。如果使用多台设备检测同一个项目,应对设备之间的性能和差异进行比较。按时正确地维护是保证仪器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设备日常维护要纳入到SOP中,大型设备要进行日维护、周维护、月维护、年维护。维护保养是分层面的,应根据实际运行工作量情况制定适当的维护方案,进行不同层面的保养,明确维护人员的责任,以持续保证整个实验的质量。定期检查自动化检测设备试验参数的设置,保证参数的正确性。

2.4试验环境管理

试验环境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保证实验室温度、湿度既要符合试剂使用要求,又要符合仪器设备使用要求,卫生整洁通风良好,照明充足。制定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理规程,员工要遵守生物安全规则,保护自身安全[2]。

2.5检验前中后管理

2.5.1检验前管理:血液标本的质量是检测结果准确的基础,血站血液检测的标本是献血者血液的一部分,采血者在采血留样时严格按照SOP操作,为了保证生物安全,血袋向真空管流动过程中要自然流动,血液留样后要及时检测,注意标本的保存和运输,同时避免剧烈振动。溶血的标本易造成假阳性或检测结果偏差,标本一旦溶血及时更换,保证结果的准确[3]。

2.5.2检测中管理:严格遵从既定的检测程序,以保证检验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2.5.3检测后管理:及时准确地发出检验报告。签发报告前,应对签发每批标本检验过程以及关键控制点进行检查,以保证该批试验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检测结果分析和检测结论判定应由经过培训得到授权的技术人员进行。标本的保存管理、销毁方式都要符合国家要求,相应责任人

做好记录。当临床对检测结果有疑问时,检验科室检验报告签发人员负责向客户解释和说明。

2.6监控和持续改进的管理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内审。预先制定计划,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和方法。审核后形成报告情况及评价、及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应对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措施的实施及其效果进行追踪、验证和记录。参加卫生部指定的实验室质量考评。全面分析质量考评结果和实验室所存在的差距,及时改进。

综上所述,血站实验室的管理需要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并确保体系运转有效。实验室全面质量保证,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健全的领导机构,始终贯彻一切以质量为中心的工作原则,才能做到自上而下地重视质量,更好的为临床提供合格的血液,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林红铿,葛红卫,涂东晋.采供血机构血液筛查实验室设备管理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6,(04)

[2]郭永建,王鸿捷.更新理念.真抓实干,坚持不懈.实现血站质量管理新跨越[J].中国输血杂志,2007,(06)

从检验机构视角看食品质量安全现状 篇10

食品检验机构现状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包括诸多要素, 这其中检验机构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检验机构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质量安全体系运行的成败。近年来, 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对食品质量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 以及投入的逐渐加大, 山西省食品检验机构从数量到实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省的, 可以满足日常食品安全监控和检测的完整体系。但是, 由于山西省食品质量检验机构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 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 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十分普遍, 多头检测、重复检验、检不全、检不了的问题突出, 不仅浪费投资, 而且加重了企业负担和农民负担。一些常规检验设备重复投入, 分散了有限的资金, 造成某些技术装备依赖性强的检验不能进行, 相关产品的质量监管只能放任自流。

食品质量安全状况

2003年国家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以来, 对食品生产企业要求比较严格。凡申请领取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对其生产场所、厂区内外环境、食品生产所用的原辅材料进货把关、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工艺过程的控制及把关、过程检验和出厂检验, 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都有一定的准则。而取得“QS”的食品生产企业每年要有两次 (一般上半年一次, 下半年一次) “﹡”号检验项目和批批出厂检验报告。

据有关部门统计, 从1949年至今, 我国部级以上机关所颁布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以及各类规范性文件等多达840件。但由于各食品生产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致使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现举例说明, 对近几年中产品质量检验结果不合格的趋势情况, 做一简要剖析:

1.过氧化苯甲酰

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在化工行业广泛使用的氧化剂。作为一种小麦粉改良剂, 可以抑制小麦粉中一些酶的作用及微生物的生长, 促进小麦粉熟化, 使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等色素破坏而增加小麦粉的白度。部分生产企业为了迎合市场, 互相攀比小麦粉的白度, 有意增加过氧化苯甲酰的使用量, 而忽略了人体健康问题。过氧化苯甲酰的分解产物为苯甲酸, 苯甲酸的分解过程是在肝脏进行, 长期过量食用过氧化苯甲酰超标的小麦粉, 对人体的肝脏功能有损害。2005年和2006年我们在对全省小麦粉产品的定期监督检验中发现, 有不少过氧化苯甲酰的检出值超出标准 (标准值限量为≤0.06 g/kg。) 的4倍~6倍, 且有约70%的小麦粉生产企业都添加过氧化苯甲酰, 其不合格率在10%左右。但近两年来, 随着新闻报道、媒体的宣传, 人们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程度的加深, 据我们检验机构的检验情况得知, 已有90%的小麦粉生产企业不再添加“增白剂”。

2.甜味剂

甜味剂是饮料类和儿童食品常用的添加剂。我们对常规产品检验的甜味剂有3种, 即甜蜜素、糖精钠和安赛蜜。甜味剂是蔗糖甜度的40倍~50倍, 而且这几年由于蔗糖价格在成倍的增加, 很多食品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甜味剂。在甜味剂中糖精钠的超标使用对人体神经系统损害较大, 特别对儿童、孕妇和体弱者影响更严重。从我们检验结果来看, 在2005年~2006年定期监督检出的甜味剂超标不合格率达10%左右。2007年, 发现许多产品的标签上未标甜蜜素、糖精钠或安赛蜜, 而是标注“蛋白糖”。其实这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厂家在“捉迷藏”, 换了一个名称, 变成复合甜味剂, 实际成分还是原来这三种。但在近两年来, 随着各地质监局对当地食品生产企业添加剂的监管和备案, 超标使用甜味剂的产品不合格率已下降到2%左右。现在的不合格现象主要是:产品中已检出甜味剂, 但标签中未明示, 所以判定标签不合格。

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措施

1.政府增加对食品检验机构监督检验经费的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实施。本法第60条中规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进行抽样检验, 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 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而食品检验机构维持运转, 消耗大, 成本高, 微弱的经费结余用来填补了检验设备的不足和聘用一部分合同人员充实检验一线 (因现有的在编人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要保证每年两次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定期监督检验、每个季度全省监督抽查产品检验、应对“食品突发事件”、进行风险监测、科研标准的前瞻性研究, 必须依靠上级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

2.加强食品风险监测预警措施

食品风险监测预警包括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习、损害控制处理以及事后恢复。信息收集主要来源于国际、国内互联网、国内同行机构及民间等。其次要进行安全性评价, 即评价食品中有关危害成分或者危害物质的毒性以及相应的风险程度, 这就需要利用足够的毒理学资料确认这些成分或物质的安全剂量。食品安全性评价在食品安全性研究、监控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然食品安全现存及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不能做出及时而迅速的控制。我们必须建立一套评价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新方法, 同时加强对与食品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关技术等危险因素的评价, 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 并在实践中加以不断完善。以新技术的安全评价为例, 基因工程和辐照等高新技术在食品生产领域的引进, 也对食品安全提出了特殊的挑战。某些新技术虽然会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同时也可能使食品更安全, 但若让广大消费者接受, 必须对其应用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而且这种评估必须公开、透明, 采用国际上认可的方法。这些工作同样也需要足够的经费才能完成。

上一篇:数学创新意识与教学下一篇:建筑陶瓷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