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检验程序文件

2022-07-28

第一篇:质量检验程序文件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一)

、文件控制程序

1、目的

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管理体系运行中的各个场所都能得到有效版本及适用的文件。

2、适用范围

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覆盖的所有部门及场所的文件管理。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4.2.3条款;GB/T24001-1996 4.4.5条款;GB/T28001-2001 4.4.5条款。

3、职责 3.1办公室

负责编制和贯彻执行本程序;负责公司文件的审核;上级下发和公司文件的登记、传递、归档工作。

3.2公司相关部门

负责本部门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文件的制定、收集、整理并编制本部门有效文件清单。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文件的分类及保管 5.1.1公司编制的文件:

公司《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由发展部管理。

公司制定有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其它文件,由 公司办公室和相关部门保存。

5.1.2总公司(集团)编制文件:制定有关质量、环境、职业 健康安全管理等其它文件,由公司办公室和相关部门保存。

5.1.3其它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洽商、设计交底会议纪要以及由分公司/项目部制定的管理文件等,由相关部门、单位保管,按规定归档并列入相关部门、单位的有效文件清单。

5.2文件编写、批准、发布

5.2.1公司《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由管理者代表协调,发展部组织编写。公司总经理批准《管理手册》,管理者代表批准《程序文件》。发展部负责编号、登记、发放。

5.2.2公司拟定的技术性文件,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写,公司总工程师批准。《施工组织设计》由工程项目部编写,总工程师、总经理批准;《质量计划》由工程项目部编写,管理者代表批准。 5.2.3公司拟定的管理性文件,由公司有关部门组织编写,公司主管经理批准。

5.2.4公司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有关的文件,由办公室统一进行标识发放,公司各部门/单位做好收文记录。

5.2.5公司相关部门/单位收到管理体系文件后,应妥善保管,不得随便修改。 5.3文件的评审及修改

5.3.1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变化或不适应,应进行评审,文件评审由文件编写部门根据情况进行,并做好记录。

5.3.2程序文件进行修改,由相关部门填写程序文件修改单,经公司管理者代表批准,公司发展部组织采用“划改加盖修改章”或“修改页”的方式进行。 其他文件由原拟稿部门负责修改,报主管领导批准。 5.3.3文件确定更新,由拟稿部门在更新文件版本中注明原文件作废。作废或失效文件,由各部门自行处理,及时修改部门有效文件清单,并通知办公室更改公司有效文件清单。 5.4文件状态的确认:

5.4.1文件状态的确认通过文件清单的形式进行控制。

5.4.2每年12月31日前,公司相关部室、分公司/项目部将有效文件清单(另附软盘)报公司办公室。办公室进行汇总 。

5.4.3新成立的项目部依照公司有效文件清单的确认范围,1个月内将文件收集齐备。 5.5文件的标识:

5.5.1公司拟定或转发的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在文件第一页的右上角加盖“QMS文件”“EMS文件”“OHS文件”章。

5.5.2《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由公司发展部加盖“受控”章。 5.5.3作废文件需保留时,由使用部门加盖“作废留查”章。 5.6文件归档

5.6.1每年6月底前,各部门/单位按公司《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将上的文件,分类移交公司档案室。

5.6.2档案室人员按《档案管理办法》对案卷进行整理、立卷。 5.6.3借阅档案执行公司《档案管理办法》。

6、相关文件

6.1公司《公文处理办法》 6.2公司《档案管理办法》

7、记录

7.1有效文件清单 7.2收文登记表 7.3发文登记表 7.4发文审批记录 7.5公文处理记录

7.6借阅档案登记簿(市档案局统一表格)

7.7档案移交(接收)登记簿(市档案局统一表格)。 7.8程序文件修改单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二)-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1、目的

确定适用于公司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控制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法规和要求的渠道。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遵守与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相关的国家、地方的法律、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控制。 本程序包括GB/T24001-1996 4.3.2条款;GB/T28001-2001 4.3.2条款。

3、职责 3.1办公室

编制并组织实施本程序,汇总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向各部门发放。 3.2公司相关部门

⑴负责收集与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控制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确认其适用性,报公司办公室备案。 ⑵负责保存相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原件并向各部门发放。 ⑶负责将相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要求传达给员工并遵照执行。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与公司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法律和其他要求包括: 5.1.1中国政府签署加入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5.1.2国家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部委规章; 5.1.3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5.1.4地方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规章、标准; 5.1.5其他相关执法部门的通知、公报。 5.2获取方法

5.2.1公司负责控制重要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应经常与标准制定单位以及环境保护部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联系,获取相关的国家、地方标准,国家及行业标准和其他要求。也可通过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出版机构、书店、报刊杂志等渠道补充,以确保能够得到最新文本。 5.3确认及分发

5.3.1公司控制重要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根据以下条件确认所获得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适用性。

⑴是否与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有关; ⑵是否为最新版本; ⑶针对相关方要求。 5.3.2办公室主持,控制重要因素的部门配合,根据确认结果,制定出《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发至相关部门。

5.3.3每年12月,相关部室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重新进行确认,确认后报办公室备案。

5.3.4控制重要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将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至相关部门。 5.4更新

当上述外来文件更新时,及时修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控制重要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将新的文件发至相关部门。旧的文件处理,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5执行

各部门按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内容进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检测。

6、相关文件

6.1《文件控制程序》

7、记录

7.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三)-记录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1、目的

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记录予以控制,以提供产品、过程和管理体系符合要求及有效运行的证据。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证明产品、过程和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及有效运行的记录。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4.2.4条款;GB/T24001-1996 4.5.3条款;GB/T28001-2001 4.5.3条款。

3、职责 3.1发展部

编制本程序,汇总相关部门的记录清单。 3.2相关部门/单位

负责收集、整理、保管本部门的记录,编制本部门的记录清单。 3.3办公室

负责管理公司归档的记录。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记录的形式

各部门/单位记录的格式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记录的方式可采用文字、表格、录像、照片、计算机存贮等。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工程质量检验试验记录,采用北京市现行 有效资料管理文件的表格或监理、顾客规定的表格。 5.2记录的标识

各相关部室设计的记录表格应标识出: ⑴记录名称:XX有限公司××记录(表)。

⑵记录类型:质量记为Q,环境记为E,职业健康安全记为O。 ⑶记录编号:指××程序第××表。如CX01—表1,其中CX—程序,01—程序序号,表1—该程序中记录表格序号。 5.3记录的填写

5.3.1各种记录应按内容分类,由专人负责填写。记录填写要准确、及时、内容具体、字迹清晰,不空项。如因某种原因不能填写的项目,应在“备注栏”内说明理由。

5.3.2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如因笔误或计算错误确需更改时,应采用划改的方式,并在“备注栏”内签上更改人的姓名及更改日期。 5.4记录的保存、保护

⑴各部门/单位必须将所有记录分类,并依日期顺序整理好,便于存放和检索; ⑵记录应放于安全、适宜的地方,做到防潮、防火、防蛀、防丢失; ⑶记录的保存期限按《记录目录清单》中的要求执行; ⑷对于应归档的记录,按规定交办公室。 5.5记录空白表式的管理

5.5.1各种记录的空白表式由各相关部门设计,发展部汇总,制做光盘,发至管理体系内的各单位/部门。

5.5.2各部门负责填写本部门的“记录清单”,内容包括:记 录名称、编号、形成部门、保存期等,报发展部汇总。 5.6记录的查阅

5.6.1公司内部人员查阅执行公司《档案管理办法》。

5.6.2合同规定时,在商定期内,顾客或其代表可以在评价时,按公司《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查阅。 5.7记录的销毁 保存期满后的记录,各部门/单位填写《记录销毁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销毁,档案销毁执行《档案管理办法》。

6、相关文件

6.1《文件控制程序》 6.2公司《档案管理办法》

7、记录 7.1记录清单 7.2记录销毁单

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四)-信息沟通程序

信息沟通程序

1、目的

确保公司在不同层次和职能部门之间,公司与顾客及相关方之间,就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有效性及目标完成情况和顾客及相关方的满意度进行沟通。掌握有关信息,作为持续改进的输入。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部沟通,公司与顾客及相关方的沟通。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5.5.3、7.2.

3、8.2.1条款;GB/T24001—1996 4.4.3条款;GB/T28001—2001 4.4.3条款。

3、职责 3.1发展部

负责组织制定本程序及公司体系运行信息的沟通。 3.2工程部

⑴组织分析顾客及相关方反馈的信息,组织制定措施并监督实施. ⑵负责工程竣工后的服务和沟通。 3.3营销中心

负责工程合同签定前、执行中有关合同事宜与顾客沟通。 3.4安保部

⑴负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信息与外部相关方沟通。 ⑵负责与公司员工代表进行沟通。 3.5行政部

负责公司办公/生活区域环境管理信息,职业健康信息与外部相 关方沟通。 3.6公司员工代表

⑴定期收集员工对劳动保护、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⑵代表公司员工与公司领导和安全管理部门沟通。 3.7相关部室

负责提供管理过程的有关信息。 3.8工程项目部/分公司

⑴负责提供管理过程的有关信息。

⑵负责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关质量、环境因素、安全控制等与顾客或相关方沟通。 3.7管理者代表

负责重大质量、环境、安全信息向最高管理者汇报。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顾客信息的获取及沟通

5.1.1公司营销中心负责工程合同签定前、施工中有关合同条款执行问题与甲方沟通。沟通的主要内容:

⑴甲方对公司以往的产品、服务满意程度;

⑵合同实施过程中,是否与原合同有矛盾并达到甲方满意。

沟通中反映的一般问题,营销中心负责解决并达到甲方满意。重大问题立即向公司主管领导汇报,研究解决办法。

5.1.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在与甲方或监理单位的工作例会、日常工作接触、与公司文件往来中,获取顾客信息。

5.1.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在分项工程、单位工程质量检验及竣工验收过程中,从甲方、监理单位处获得质量满意信息。

5.1.4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有关人员应与甲方、工程监理及相关单位定期进行沟通。沟通内容:甲方、监理对工程质量、进度的满意程度,有关环境控制的信息。 5.2工程竣工后的服务及沟通

5.2.1工程竣工后,公司及时同顾客签定工程保修合同。

5.2.2工程部依据保修合同制定工程质量回访计划,回访内容:存在的施工质量问题,甲方或管理单位对工程施工质量的满意度。

5.2.3对回访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甲方或管理单位日常反映的施工质量问题,工程部应及时报告管理者代表。按照工程保修合同,工程部组织工力进行维修,并负责验收。 5.3沟通的频次及信息处理 5.3.1沟通的方式采用走访或座谈。工期六个月以内的工程,沟通2次;工期六个月以上的工程,每季度沟通一次。

5.3.2当走访或座谈结果为甲方或监理对工程质量不满意时;通过5.1.2、5.1.3的方式,了解甲方或监理反映的有关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环境保护等问题时;接到顾客或相关方的投诉、抱怨后。接到信息的部门应立即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将信息报公司工程部,重大信息同时报管理者代表。

5.3.3公司工程部负责汇总工程项目部反馈的顾客满意度信息,并进行分析。检查工程项目部制定的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 5.4环境管理的信息沟通

5.4.1有关法律法规的获取、识别执行《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控制程序》。

5.4.2环境信息交流的方式,可采用通讯、电子邮件、公布投诉电话、张贴公告、简报等形式。 5.4.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在工程开工前或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可能造成的重要环境影响,并能影响到施工现场附近的社区、单位时,应选择环境信息交流方式,通知或通报施工现场附近的社区和单位。

5.4.4各有关部门/单位接到环境的外部信息,作好记录,按信息发出部门的要求回复。需要公司部门间协调解决的环境问题,以“信息处置交流单”的形式通知相关部门解决。 5.4.5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及公司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的部室,接

到外部有关环境因素的反映或投诉后,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处置,必要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接到重大信息,应向管理者代表

汇报。管理者代表组织召开相关人员会议,研究决定处置方案。并迅速向有关单位传达处置意见或方案,立即实施。 5.4.6当出现环境紧急或异常情况时,相关部门/单位应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方式方法传递信息。 5.5职业健康安全协商和沟通

5.5.1公司工会主席为员工代表,公司工会建立“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项目部/分公司设劳动保护监督员。员工代表、劳动保护监督员定期收集员工对劳动保护及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公司有关管理部门和公司领导反馈。

5.5.2公司安保部组织,行政部参加,每季度采用座谈的形式和公司员工代表、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进行沟通。沟通内容:

⑴公司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指标和目标的制定评审; ⑵安全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的实施;

⑶使用新的机械设备、原材料、化学品、技术和操作规程。

5.5.3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安全简报、宣传单、信息公告栏等形式,与公司员工和进入现场的相关方进行沟通。保证相关方人员了解现场安全规定。 5.6内部沟通

5.6.1公司最高管理者确保在公司不同层次和职能部门之间,就公司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有效性,进行沟通。达到相互了解,确保接口,协调行动,提高过程实施的有效性。 5.6.2沟通的方式,可采用:通讯、计算机网络、简报、例会等。

5.6.3公司各部门/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的领导,应向员工传达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要求的有关信息。 5.6.4上下沟通

每季度,公司总经理或其授权人主持召开公司工作例会。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的经理、公司部室负责人参加。到会人员汇报讨论施工生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及顾客反馈等方面的情况。针对反映的问题,公司主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公司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5.6.5每半年,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公司相关部室对本单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5.6.6部门之间的沟通

公司管理部门之间、公司部室与工程项目部之间需要协调沟通

的事宜,可随时进行交流,也可在公司季度例会上提出或向公司主管领导汇报,由公司领导协调解决。

5.6.7部门内部沟通

每季度,公司相关部门/单位内部召开一次例会,讨论本部门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分目标实现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

6、相关文件

6.1《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2《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3《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6.4《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实施办法》(97)质监督站第82号 6.5《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定》GB/T50326-2001

7、记录

7.1外部信息沟通记录 7.2工程质量回访计划

7.3保修期内工程质量问题整改通知单 7.4信息处置交流单 7.5工程维修验收记录

7.6顾客(管理单位)投诉记录 7.7顾客满意度测试表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五)-管理评审程序

管理评审程序

1、目的

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公司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确保公司管理方针和目标适应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寻求持续改进的机会,不断完善公司管理体系。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评审。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5.6条款;GB/T24001-1996 4.6条款;GB/T28001-2001 4.6条款;

3、职责 3.1总经理

⑴主持管理评审活动,批准管理评审计划和管理评审报告。 ⑵决定特殊情况下追加管理评审。 3.2管理者代表

⑴负责向总经理报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⑵批准和组织实施纠正或预防措施和改进措施计划。 3.3副总经理、三总师 参加管理评审会议,对分管部门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3.4发展部

⑴负责制定管理评审计划并发至相关部门; ⑵汇总管理评审所需的资料; ⑶负责评审会议记录; ⑷起草《管理评审报告》;

⑸对评审决议的落实进行跟踪验证; ⑹保存管理评审的相关记录。 3.5各相关部门/单位

⑴参加管理评审活动,负责提供与本部门/单位工作有关的评审所需资料。 ⑵提出本部门/单位的措施和建议。

⑶根据评审决议,制定实施纠正或预防措施。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管理评审计划

5.1.1管理评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时间间隔不超过十二个月。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增加临时管理评审。

⑴公司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变化时;

⑵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环境事故或相关方对某一环节有严重投诉或投诉连续发生时; ⑶当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变化时; ⑷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时;

⑸即将进行第

二、三方审核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核时;

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中发现严重不符合时; ⑺其他情况需要时。

5.1.2发展部负责编制管理评审计划,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评审计划主要内容包括:⑴评审时间;⑵评审目的;⑶评审范围;⑷参加评审部门(人员);⑸评审依据;⑹评审内容。 5.2管理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当前的业绩和改进的机会:

5.2.1审核结果;包括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

5.2.2顾客的反馈,包括顾客满意程度的测量结果及与顾客沟通的结果等。

5.2.3过程的业绩和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符合性,包括过程、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的结果。

5.2.4改进、预防和纠正措施及合理化建议的实施情况,对内部审核和日常发现不合格项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的监控结果。 5.2.5以往管理评审跟踪措施的实施及有效性。

5.2.6可能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法律、法规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等。

5.2.7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包括方针和目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5.2.8改进的建议。评价持续改进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新的改进目标和项目。 5.3管理评审准备

5.3.1发展部拟定管理评审计划,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 批准后发至各部门/单位,各部门/单位按计划做好相应准备。 5.3.2发展部根据管理评审输入的要求,收集评审资料。 5.4管理评审的实施

5.4.1管理评审一般采用会议的方式进行,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宣布管理评审的目的、内容。

5.4.2管理者代表分析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结果,报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5.4.3副总经理、三总师报告分管部门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5.4.4进行临时管理评审时,相关部门提出专项问题报告。

5.4.5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对评审输入做出评价,对于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项提出纠正、预防或改进措施,确定责任人和整改时间。 5.4.6总经理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做出结论。 5.5管理评审输出

5.5.1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以下方面:

⑴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包括对方针、目标、组织结构、过程控制、环境管理方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和体系文件的改进需求;

⑵与顾客、相关方要求有关的产品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的改进措施,对现有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符合要求的评价。 ⑶资源配置的调整、变化和改善。

⑷对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总结评价。 5.5.2会议结束后,发展部根据管理评审输出的要求进行总 结,拟定《管理评审报告》,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发 至相关部门/单位。

5.6改进、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和验证

5.6.1对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由管理者代表确定责任部门,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

5.6.2发展部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跟踪检查,验证实施的有效性。 5.7如果评审结果引起文件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8管理评审产生的相关记录由发展部保存。

6、相关文件

6.1《内部审核程序》 6.2《文件控制程序》 6.3《信息沟通程序》 6.4《记录控制程序》 6.5《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6《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7、记录

7.1管理评审计划 7.2管理评审会议记录 7.2管理评审报告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六)-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从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工作人员的要求予以确认,并提出要求。通过教育、培训使参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按规定作好本岗位工作。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从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工作人员(包括劳务供方人员)的资格确认、考核和培训。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6.2条款;GB/T24001-1996 4.4.2条款;GB/T28001-2001 4.4.2条款;

3、职责 3.1劳人部

⑴负责对从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的岗位要求予以确认,并对其能力提出要求。

⑵组织对有岗位能力要求的人员进行考核,并评价其能力意识。 ⑶负责管理和规划员工培训工作。 ⑷对培训工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3.2相关部室/单位

负责制定本部门、本系统人员的能力要求和需求计划,并协助实施。 3.3工程项目部

负责劳务供方的入场教育。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人员范围: 5.1.1管理层:公司机关各部室负责人、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副经理以上人员、部门负责人和关键岗位(项目经理、施工员、质检员、计量员、测量员、预算员、材料员、安全员、内审员)及一般管理人员。

5.1.2作业层:主要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为准,含各工种班组长;有技术等级要求的作业岗位人员;从事特殊工种作业(电工、电气焊、起重机械、内部机动车驾驶员、信号工、压力容器、登高类)的人员(含劳务供方人员)。 5.2意识、能力要求

5.2.1由各部门提出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相关的范围人员的岗位和技能要求。 5.2.2劳动人事部依据各部门提出的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选择能够胜任工作的员工,配置合格的人力资源。

5.2.3劳动人事部组织,由相关部室/项目部负责在员工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及新工艺、新设备使用前进行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意识的教育。并对重大环境因素及危险源产生影响的岗位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意识到管理体系的要求和自身的职责和作用。 5.3意识、能力的考核、评价

5.3.1各层级主管领导和部门对所管理的从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的人员,进行意识、能力、经验要求等方面的考核。

5.3.2劳动人事部组织,对所有需要具有岗位意识、能力、经验的人员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按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个档次划分。

5.3.3劳动人事部将评价结果反馈部门领导及个人,对不合格者进行培训,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续聘、培训、奖励、晋升等工作的依据。 5.4培训

5.4.1培训对象和分类 ⑴各类施工操作人员的技术等级培训。

⑵各类特种作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及各类关键管理岗位人员的岗位培训。 ⑶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⑷劳务供方的入场教育培训。 5.4.2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审批

⑴每年一季度,公司相关部室、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根据工作需要,编制培训需求计划,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报劳人部备案。

⑵公司劳人部汇集相关部室、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培训需求计划,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公司教育培训计划”,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5.4.3培训过程

⑴培训计划的实施由提出计划的部室负责,劳动人事部协助组织实施。 ⑵实施培训计划时,应做好培训记录。

⑶通过培训,使职工意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 如何为实现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作出贡献。 5.4.4培训评价

⑴从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的有关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后,要取得培训效果的有效证明材料,如:岗位证书、上岗操作证明、结业证明等,经过考试的要有考试成绩证明。

⑵内部聘任教师应有相应的专业水平,最低应具备助理级以上职称,特殊情况可由管理者代表审批。内聘或外聘老师应有相关人员的档案记录。

⑶工程项目部组织的职工技能操作考核,要有记录,报公司劳动人事部。

⑷经培训考试,未能取得合格证书者,要继续学习,否则不能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 ⑸人员上岗后,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人事部应按需要,及时安排补充培训。 5.4.5培训记录

⑴劳动人事部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培训记录,相关部室、工程项目部/分公司保存各自的记录。 ⑵劳动人事部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进行登记并保存证书复印件。

⑶凡取证培训的,均需交验证书或学习成绩单,并交一份复印件存劳动人事部。

6、相关文件

6.1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北京市职工教育条例》的通知京政发(1991)45号 6.2公司转发《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通知》 (95)XX教字265号

6.3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细则》XX教字(96)258号

6.4北京市《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复审及考取技术等级证书有关问题的通知》市劳办[1999]33号 6.5北京市《北京市特种作业人员劳动安全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2号令 6.6公司《XX有限责任公司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XX劳发(2001)52号 6.7《XX有限公司人员聘用考核管理办法》

7、质量记录

7.1部门人员岗位和技能要求表 7.2人员意识、能力考核评价表 7.3公司培训计划 7.4培训台帐

7.5培训工作有效性评价记录

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七)-施工设备管理程序

施工设备管理程序

1、目的 对公司的施工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满足工程需要,降低机械设备对环境的污染,避免机械伤害,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安全使用适宜的设备。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施工设备的管理。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6.3b)、7.5.1c)条款

3、职责

3.1机械管理中心

⑴编制本程序,负责组织、贯彻、实施本程序; ⑵负责提供和维护公司自有施工设备; ⑶负责外租施工设备。 3.2工程项目部

⑴负责现场施工设备的日常管理; ⑵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使用适宜的设备。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施工设备的购置

5.1.1机械管理中心负责提出所需设备的购置申请,经公司主管经理审批,由公司机械管理中心统一购置。

5.1.2购置的设备应符合环保和安全要求。 5.2施工设备的管理

5.2.1机械管理中心负责建立公司自有施工设备技术状况台帐。 5.2.2工程项目部应根据工程进度、施工技术要求或工程监理方的要求,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使用适宜的设备。

5.2.3现场施工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取得操作证后,方能上岗工作。

5.2.4机械管理中心向工程项目部提供自有施工设备前,应对施工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安全性能进行检查,确保提供的施工设备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

5.2.5机械管理中心每月对自有施工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安全性能进行一次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抽查、复查记录。

5.2.6工程项目部负责外租施工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外租施工设备进场使用前,现场机调员负责对外租施工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安全性能进行检查,确保租用的施工设备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并做好进场检查记录。

5.2.7现场机调员每月对现场外租施工设备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保存好检查、复查记录。

5.2.8机械管理中心每月对外租施工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安全性能进行一次检查,确保租用的施工设备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检查、复查记录。

5.2.9工程项目部对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施工设备,应提出书面的施工技术要求,以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

5.2.10工程项目部负责小型机械的管理。 ⑴建立小型机械设备台帐;

⑵小型机械设备使用前进行技术、环保、安全检查; ⑶每月对使用的小型机械设备进行完好、环保、安全检查。 5.3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修理

5.3.1机械操作人员负责按保养规程对施工设备进行日常保养和维护,认真填写机械履历书。 5.3.2机械管理中心负责自有施工设备的修理工作,负责现场自有施工设备的抢修工作,保障现场自有施工设备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

5.3.3每年十二月,机械管理中心根据自有施工设备的技术状况,编制下一的机械设备大中修计划,经机械管理中心经理批准后实施。每月末,制订下一月度的机械设备的维修计划,经机械管理中心经理批准后实施。大修计划可根据具体情况按月进行调整,经机械管理中心经理批准后实施。

5.3.4按计划进修后的施工设备,机械管理中心组织验收,确保修复后的施工设备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并做好修理验收记录。

5.3.5现场的自有施工设备发生故障时,机械管理中心应立即派维修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抢修,并做好抢修记录。不能及时修复时,由机械管理中心负责更换同类型设备,满足工程的需要。 5.3.6现场的外租施工设备发生故障时,由现场机调员通知机械供应方,由机械供应方进行抢修或更换。

5.4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

5.4.1机械管理中心负责自有施工设备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工作,每月组织一次环保和安全状况的检查。

5.4.2机械管理中心负责自有施工设备的尾气排放的控制,确保尾气排放达到公司规定的指标;负责对自有施工设备的工作噪声进行控制。

5.4.3机械维修人员负责收集修理机械时排出的废油、废件、旧电瓶等废弃物并集中交到材料库,由材料管理员妥善处理。禁止将废油排放到地面或下水道中。 5.4.4机械操作人员负责按机械安全规程操作机械,禁止违章操作。

6、相关文件

6.1公司《施工过程控制程序》 6.2公司《现场施工设备管理办法》 6.3公司《施工设备维修管理办法》 6.4总公司《市政工程机械技术保养规程》 6.5北京市《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

7、质量记录

7.1机械设备技术状况台帐(CX07—表1); 7.2机械设备技术状况检查记录(CX07—表2); 7.3机械设备进场检查记录表(CX07—表3); 7.4机械设备进场检查记录台帐(CX07—表4);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八)-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

1、目的

充分了解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确定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质量及相关的要求,且有能力实现这些要求。有效履行工程合同。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工程投标文件报出前、工程合同签订及修订前的评审。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7.2.1、7.2.2条款。

3、职责 3.1营销中心 ⑴负责制定本程序; ⑵负责与顾客联系,组织公司相关部室及工程项目部,确定顾客的要求和对招投标文件及合同的评审,汇总评审结果,报总经理/总经济师审批。 3.2工程部

⑴确认公司是否能够按计划、按工期要求履行合同。 ⑵确认是否能够根据顾客要求,按质量要求履行合同。 3.3材料管理中心

确认是否能够按顾客要求提供满足质量标准的物资。 3.4机械管理中心

确认是否能够按顾客要求提供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 3.5劳动人事部

确认人力资源的保证能力。 3.6计量试验中心

确认是否能够提供施工所需的检验试验设备。 3.7工程项目部/分公司 负责履行合同。 3.8总经理/总经济师

工程造价≥5000万元的,总经理主持评审并批准。 工程造价<5000万元的,总经济师主持评审并批准。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与产品有关要求的确定 5.1.1明确顾客规定的产品(及环保)要求,包括有关产品交付方式和服务的要求。

5.1.2顾客及相关方未加以规定,公司对预期或规定用途所提出的要求,包括通过市场调研、针对顾客及相关方要求所做的承诺。 5.1.3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5.2评审的内容

5.2.1确保准确理解顾客(或相关方)要求,包括顾客口头表达的要求,也已得到确认,还包括供需双方对合同理解不一致的需求得到解决。

5.2.2公司内部确信,采取必要的、可实现的技术上、资源上等方面的措施,有能力满足顾客对产品交付使用和服务等各方面的要求。 5.3评审过程

5.3.1市场营销中心组织材料管理中心、机械管理中心、劳动

人事部、计量试验中心就招标工程有关要求进行确认并进行报标前/承诺前的评审,汇总评审结果,报公司总经理/总经济师审批。 5.4合同的修订

合同履行中,由于顾客要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需要变更合同内容时,由营销中心组织评审,与顾客签订补充合同,并通知相关部室及项目经理部。

5.5工程项目部根据工程需要提出的合同变更(工程变更),经顾客、设计、监理同意签证后实施,不再评审,但必须有签证记录(工程洽商记录)。

6、相关文件

6.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6.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6.3《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国发[1983]122号) 6.4《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办法》(建建[1993]78号) 6.5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办法》

7、记录

7.1顾客要求情况表 7.2投标文件/合同评审记录 7.3合同修改评审记录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九)-物资采购和管理程序

物资采购和管理程序

1、目的

对采购过程及供方进行控制,防止物资在使用时发生混淆、损坏、变质。确保所采购的物资符合工程质量、环保及安全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承建的工程的物资采购和管理工作。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7.4、7.5.

3、7.5.5条款。

3、职责

3.1材料管理中心

⑴负责制定组织检查本程序的实施。

⑵负责采购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如:钢筋、水泥、木材、商品砼、预制构件等;标准的周转材料。 ⑶负责检查现场标识、物资防护及仓库管理工作。 3.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

⑴负责采购辅助材料如:五金、水暖、电料、化工等及非标准周转材料 ⑵负责现场物资管理。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供方的评审及评价

5.1.1对构成工程实体,直接影响最终产品使用性能的物资供方,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物资供方,均应进行评审。

5.1.2物资供方评审,具体执行《公司物资供方评审准则》。

5.1.3材料管理中心/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在采购权限内采购物资时,符合5.1.1条款,分别进行评审,并建立“合格供方名册”。

5.1.4材料管理中心建立的“合格供方名册”,由材料管理中心经理批准。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建立的“合格供方名册”,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主管经理批准。作为物资采购的依据。 5.1.5因工程需要采购特殊材料,经本单位主管经理批准,可对新增的供方,进行临时评审,并纳入《物资合格供方名册》。

5.1.6总公司物资部公布的《物资合格供方名册》,可作为采购物资时选择供方的依据,不再进行评审。

5.1.7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根据供方供货情况,每半年填写“采购物资质量反馈表”,报公司材料管理中心,作为复审和编制下一合格供方名册的依据。

5.1.8经评价,供方不能满足合同要求的,取消其合格供方的资格,二年内不再评审。 5.2采购信息及采购

5.2.1采购人员应广泛搜集各类材料的质量、价格等市场信息,比质、比价采购。了解供方的设备、有关人员资格及质量管理体系。 5.2.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根据工程进度,编制单项工程物资需用计划,报公司材料管理中心。计划应规定所需物资的验收标准、工艺要求、环保要求等。

5.2.3材料管理中心汇总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物资需用计划 ,编制具体采购计划,经材料管理中心经理批准,采购员按照计划在合格供方中采购。

5.2.4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在采购权限内,实施物资采购时,编制的采购计划,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主管经理批准。采购员按照计划在合格供方中采购。

5.2.5采购需签订采购/加工合同时,合同应经本单位主管经理审批。

5.2.6采购员在签订加工构件、配件、半成品合同时,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的技术人员负责对供方进行书面交底,并提出质量环保标准的具体要求。 5.3采购物资的验证

5.3.1采购人员负责向供方索取所购物资的“质量证明书”、“合格证”等有关质量证明资料,保证与所购物资相符。

5.3.2材料管理中心/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所采购的物资,进入现场后。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材料员负责检查进场物资的数量、外观质量、质量证明文件,作好检查记录。

5.3.3对需复检的物资,工程项目部按照规定送检。执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5.3.4必要时对供方的产品、过程、设备、人员提出资格鉴定的要求。

5.3.5采购/加工的物资,需要在供方货源处进行验证时,应在合同中对验证的安排、验证方法进行规定。验证时应填写“验证记录”。

5.3.6顾客或其代表提出,在收货地点或供货地点对供方提供的物资进行验证时,采购员应负责安排。在货源处已经顾客验证的物资,也不能排除其后顾客拒收的可能,在进场时仍应进行进货检验。

5.4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 5.4.1物资进入现场后,工程项目部材料员分别用插牌、挂签、涂色方法进行标识,对顾客提供的产品,应加“顾客”标志进行标识。

5.4.2以下情况必须进行标识:容易混淆的、有危险性的、有期限要求的物资。 5.4.3物资标识的范围及具体方法,执行公司《物资标识管理办法》。 5.5物资的防护

5.5.1工程项目部负责现场物资搬运,执行公司《现场物资搬运管理办法》。

5.5.2物资进场后,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材料保管员应按采购员开据的材料验收单,核对物资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并办理签字、验收、入库手续。

5.5.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负责所属库房的管理工作。材料保管员对入库材料的保管及对露天存放材料和特殊材料的贮存,执行《公司仓库管理办法》。

5.5.4对有危险的、有保质期的材料,应每月进行检查,填写“库存材料检查记录”。 5.6当出现不合格物资时,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相关文件

6.1《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6.2《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3公司《物资标识管理办法》 6.4公司《现场物资搬运管理办法》 6.5公司《仓库管理办法》

7、质量记录 7.1供方评审表 7.2物资合格供方名册 7.3采购物资质量反馈表 7.4供方货源处验证记录 7.5物资标识记录表 7.6库存材料检查记录表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十)-工程分包管理程序

工程分包管理程序

1、目的

为选择合格的工程分包方,并对其进行管理及控制,以保证工程质量、环境、安全行为符合合同规定及相关方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公司工程分包的管理。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7.4条款。

3、职责

3.1公司营销中心

负责制定并组织贯彻执行本程序,负责签订工程分包合同。 3.2工程项目部

负责工程分包方的各项管理工作。 3.3工程部

检查工程项目部分包工程的质量、环境管理工作。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工程分包方的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 5.1.1当工程需要分包时,工程项目部制定工程分包计划,报公司营销中心,公司主管经理审批。 5.1.2营销中心组织工程项目部等有关人员,对工程分包方进行评价,评价内容: ⑴分包方营业执照; ⑵施工资质等级; ⑶设备状况;

⑷质量管理体系及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⑸工作业绩和相关经验。

5.1.3工程项目部负责向供方索取评价内容的各项证明文件,项目部填写分包方登记表报公司营销中心。

5.1.4对评价合格的分包方,营销中心编制“公司合格工程分包方名册”,保存评价资料。 5.1.5每年12月,营销中心会同工程项目部,对分包方进行年终评价,评价合格的,列入下“公司合格工程分包方名册”。评价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使用。 5.2工程分包方的控制

5.2.1分包方必须自行完成分包的工程,不得再分包或转包。发现其分包或转包,公司立即同其解除合同。

5.2.3分包方采购物资,执行公司《物资采购和管理程序》。

5.2.4工程项目部应对分包方的工程质量、环境行为、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执行公司《环境运行控制程序》、《施工安全劳动保护控制程序》。 5.2.5分包方应向公司提供合格的人员资质和设备的证明。

5.2.6分包方应对物资和产品状态进行标识并记录,工程项目部每月检查一次。

5.2.7分包方应对过程产品、最终产品制定防护措施,报工程部审批,工程项目部进行检查。 5.2.8分包方应将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检定证明,报工程项目部计量管理员。 5.2.9分包方物资进货、产品实施过程的完成,需经工程项目 部质检人员验证,报监理及相关部门后,方可进行下步工序。 5.2.10分包方如出现不合格品,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5.2.11每月,工程项目部对分包方的工程质量、环境管理、安全、工程进度进行检查。

6、相关文件

6.1《物资采购和管理程序》 6.2《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3《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6.4《环境运行控制程序》

6.5《施工安全劳动保护控制程序》 6.6《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6.7《施工过程控制程序》

6.8《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6.9公司《分包工程的资质审核及管理办法》

7、质量记录 7.1分包方评审记录 7.2合格分包方名册 7.3工程分包方登记表 7.4在施分包工程检查表 7.5工程分包综合评价表 7.6合格分包方年终评审记录

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十一)-劳务供方控制程序 劳务供方控制程序

1、目的

确保劳务供方的评价、选择、管理、验证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保证劳务供方在施工过程中,满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与有关的劳务供方的选择和管理。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7.4条款。

3、职责

3.1公司劳动人事部负责劳务供方的评价、选择、管理、验证;监督检查工程项目部的劳务供方的管理工作。

3.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负责劳务供方的入场教育和日常管理。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劳务供方的选择、评价、注册

5.1.1工程项目部制定劳务用工计划,报公司劳动人事部,公司主管经理审批。

5.1.2工程项目部可直接从市政工程总公司发布的《外部合作企业登录及施工队伍作业资格等级册》中选择。公司不再进行评价。

5.1.3工程项目部如选择总公司《外部合作企业登录及施工队伍作业资格等级册》以外的劳务作业队伍,必须进行评价。

5.1.4评价由劳动人事部组织,工程项目部有关人员参加,对 劳务供方进行评价,评价内容: ⑴劳务供方营业执照; ⑵施工资质等级; ⑶设备状况;

⑷质量管理体系及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⑸工作业绩和相关经验。

5.1.5工程项目部负责向劳务供方索取评价内容规定的各项证明文件,报公司劳动人事部。 5.1.6工程项目部根据用工计划,选择劳务供方后,同其签定“建设工程劳务分包合同“,报公司劳动人事部,经审核加盖公司经济合同章。

5.1.7劳人部持有关文件,到总公司劳动力调剂服务中心、市建委外管处注册、备案。并取得劳动人事部核发的“入场通知单”后方可正式入场。 5.2劳务供方的管理

5.2.1项目部负责对劳务供方进行质量、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培训,经检测合格,劳务供方方能进入施工现场。

5.2.2工程项目部每月对所使用的人员进行例行检查,对未注册人员予以清除。劳动人事部负责监督。

5.2.3工程项目部根据施工计划对劳务供方的施工过程、环境行为、安全行为进行控制。 5.2.4每年12月及劳务供方承接的工程完工后,劳动人事部会 同工程项目部,对劳务供方的履约能力、工作业绩进行评价。

6、相关文件

6.1市政劳字99号《北京市政工程总公司劳务管理规定》的通知 6.2市政人字265号《北京市政工程总公司劳务队管理办法》的通知 6.3XX134号《公司劳务队管理办法》

6.4市政总公司《外部合作企业登录及施工队伍作业资格等级册单》

7、记录

7.1用工计划 7.2申请劳务队审批表

7.3劳务合同、进京名册、许可证 7.4劳务队入场通知 7.5外施人员现场检查记录 7.6劳务管理情况检查表

(十二)-施工过程控制程序

施工过程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保证公司所承建工程的整个施工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提供满足法律法规和顾客要求的产品。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承建的所有工程项目。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7.5.1、7.5.2条款。

3、职责 3.1工程部

⑴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本程序,监督、检查施工过程;

⑵审核工程项目《质量计划》、《施工组织设计》,并检查执行情况。 ⑶检查特殊过程施工。 3.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

控制施工过程,确保过程产品、最终产品符合规范标准,满足合同要求。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工程特性信息的获得

5.1.1工程项目部应通过以下方面获得工程特性信息; ⑴招标文件及其附件; ⑵与顾客签订的施工合同;

⑶顾客提供的工程设计图纸及其他相关设计文件; ⑷设计交底纪要或图纸会审记录及相关附件; ⑸施工洽商变更记录。 5.2施工准备过程控制

工程项目部应做好以下施工准备工作

5.2.1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图纸自审,形成《图纸审查记录》,参加顾客组织的图纸会审(设计交底)会议,并签认《设计交底记录》。

5.2.2开工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依据公司《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要求。

5.2.3依据公司和工程项目特性的要求,必要时在分部或分项工程施工前编制《施工方案》。 5.2.4根据工程特性要求,选择劳务供方,执行《劳务供方控制程序》。 5.2.5工程中需要工程分包的项目,执行《工程分包管理程序》。 5.2.6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完成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配置。 5.2.7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配置必要、适宜的机械设备、施工机具。

5.2.8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应配置必要且足够的监视和测量装置,以保证有条件对产品过程实施监视和测量。

5.2.9在各分项工程实施前,编制《分项工程技术交底》。 5.3施工实施过程控制 5.3.1施工测量放线

⑴测量员必须经过培训并熟悉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的有关要

求,按照有关规范规程进行测量放线工作,及时提供控制点和控制线,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 ⑵测量人员必须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并且所有被使用的装置须经过检验校正。 ⑶按照现行北京市市政工程建设有关管理规定,做好测量记录。 5.3.2分项工程质量控制

⑴分项工程施工依据设计文件、标准及规范规程、施工组织设计、必要时质量计划、施工方案及技术交底组织实施。

⑵分项工程实施时,应根据相关的技术交底使用适宜的设备,以保证该分项工程的完成。 ⑶分项工程实施过程中,应使用符合产品特性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并对产品实施适时的监视和测量,执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并应形成符合相关要求的记录。 5.4竣工阶段控制

⑴工程项目全部完成后,进行竣工验收,实施放行和交付,执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⑵工程竣工后应与顾客签订《工程保修合同》,工程部应及时拟定《工程回访计划》,并组织落实。

5.5特殊过程控制工程项目部应对特殊过程实施确认。公司规定的特殊过程包括:桥面防水、地下防水、有特殊要求的部位焊接施工等。 5.5.1应在《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质量计划》中明确上述所需确认的特殊过程。 5.5.2特殊过程施工方案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编制,报工程部审批。

5.5.3特殊过程的实施,应使用满足要求的设备和具有相应资质或有能力实施的人员,这些设备和人员需要得到项目技术负责人的认可。

5.5.4工程项目部在实施特殊过程中明确人员分工,部署人员和设备到位。技术人员负责向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质检员监督特殊作业过程人员按照技术交底作业,技术负责人对实施结果进行确认。

5.5.5特殊过程实施前,项目部通知工程部,工程部对特殊过程实施旁站,并做好检查记录。

6、相关文件

6.1公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审办法》 6.2公司《质量计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6.3公司《施工计划管理实施细则》 6.4市建委《文明安全施工管理暂行规定》 6.5《施工现场文明安全施工补充标准》

6.6国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 6.7公司《现场设备管理办法》

7、质量记录

7.1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审批记录 7.2施工过程检查记录

(十三)-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对监视与测量装置的管理、校准和维护,确保监视和测量数据准确,从而保证工程质量、环境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的准确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工程施工、环境检测、职业健康安全检测装置和过程监测装置的控制。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7.6条款;GB/T24001—1996 4.5.1条款;GB/T28001—2001 4.5.1条款。

3、职责

3.1计量试验中心

建立监视和测量装置总台帐,检查监视与测量装置的检定、标识和使用维护情况。 3.2监视与测量装置的使用单位负责设备的检定、标识和维护。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监视与测量装置的配备和购置

5.1.1公司工程部对公司工程质量和环境监测的监视与测量装置予以识别和配备。 5.1.2公司安保部对职业健康安全监视与测量装置予以识别和配备。

5.1.3当现有的监视与测量装置不能满足测量要求时,使用单位提出申请,报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购买。

5.1.4新购置的监视与测量装置由计量人员会同有关部门验收。同时,购置单位对设备进行送检和状态标识,记入分台帐,报公司计量试验中心。 5.2监视与测量装置的管理 5.2.1公司计量试验中心建立监视与测量装置总台账。拟订并执行《计量管理制度》。 5.2.2使用单位建立监视与测量装置分台账。

5.2.3对于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基准的监视与测量装置,在投入使用前由计量人员负责送至国家法定部门进行检定,或采用与标准相对的办法对监视与测量装置进行校准,并按照规定进行周期检定,保存检定记录。

5.2.4对于无法溯源的监视与测量装置,执行《计量管理制度》。

5.2.5对监视与测量装置应予以标识,确定其校准或检定状态。绿色标识表示A、B类设备合格使用、黄色标识表示C类设备合格准用、黑色标识表示封存和备用、棕色标识表示禁用和报废。 5.2.6监视与测量装置在搬运和贮存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在使用过程中认真维护,防止损失或失效。

5.2.7当发现监视与测量装置在检定有效期内处于偏离状态时应对设备此前的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同时对该设备采取必要的措施。 5.3监视与测量装置的处置

监视与测量装置出现问题时,由设备使用人通知计量检定人员 进行维 修。维修不好的可做报废处置。同时在台账上注明。

6、相关文件

6.1《计量法律法规选编》

6.2《关于企业使用的非强检计量器具由企业依法自主管理的通知》—质技监局[1999]80号文件 6.3公司《计量管理制度》

7、记录

7.1监视与测量装置台账 7.2监视与测量装置购置申请表 7.3监视与测量装置封存(报废)表 7.4监视与测量装置检查记录表

(十四)-内部审核程序

内部审核程序

1、目的

验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以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地实施、保持和改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覆盖的所有区域和所有要求的内部审核。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8.2.2条款;GB/T24001-1996 4.5.4条款;GB/T28001-2001 4.5.4条款.

3、职责 3.1总经理

⑴批准内审计划; ⑵批准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报告。 3.2管理者代表

⑴全面组织、协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开展; ⑵审核内审计划;

⑶任命审核组长及内审员,成立审核组;

⑷审核每次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实施计划和审核报告。 3.3发展部

⑴拟定内审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⑵组织、协调内审活动; ⑶汇总、保存内审资料。 3.4审核组长

⑴编制实施本次内审计划; ⑵主持召开首、末次会议;

⑶编写内审报告,提交管理者代表审核,报经总经理批准; ⑷组织内审组对受审核方纠正措施实施情况进行验证 3.5内审员

⑴按照内审计划编制内部审核现场检查表; ⑵完成指定的审核工作,开具不符合报告; ⑶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验证。 3.6相关部室/单位 全面配合内审工作进行。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内审计划

5.1.1根据拟审核的活动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程度,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发展部编制内审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每年内审至少一次,时间间隔不超过十二个月。 5.1.2出现以下情况时由管理者代表及时组织内部审核: ⑴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⑵出现重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环境事故或顾客对某一环节连续投诉; ⑶法律、法规及其他外部要求的变更; ⑷在接受第

二、第三方审核之前; ⑸在认证证书到期换证前。 5.1.3内审计划的内容: ⑴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和方法; ⑵受审部门和审核时间。 5.1.4审核范围:

根据需要,可审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覆盖的

全部要求和部门,也可专门针对某几项要求或部门进行重点审核,但全年的内审必须覆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全部要求。 5.2审核准备

5.2.1管理者代表任命内审组长,组织成立内审组,内审应由与受审部门无直接关系的内审员负责。

5.2.2审核组长根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结果,编制审核日程计划,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内容主要包括: ⑴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方法;、 ⑵内审组成员; ⑶审核的时间、地点; ⑷受审部门及审核要点。 5.2.3发展部于审核前3日内将审核时间通知受审核部门,受审部门如有异议,应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内审组长。经协商后另行安排。

5.2.4审核组成员按分工编写检查表,审核组长批准后实施。 5.3内审的实施 5.3.1首次会议 ⑴审核组长主持会议;

⑵参加会议人员:公司领导、内审组成员及受审核部门负责 人;

⑶会议内容:审核组长介绍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方式、内审组成员和内审日程安排及其他相关事项。 5.3.2现场审核

⑴按照审核日程计划和检查表,内审组对受审部门进行现场审核,将体系运行效果及不符合项详细记录在检查表中。

⑵审核组长需在内审期间每日召开内审会议,全面了解当日内审情况。

⑶审核员在获取客观证据时,发现不合格项,经审核组长认可后填写不合格报告,并经受审核方签字确认。 5.3.3审核内容:

⑴方针是否传达和理解、目标是否分解; ⑵职责、权限是否明确; ⑶有关岗位是否有相关文件;

⑷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是否按计划实施或完成; ⑸是否对重点供方和相关方进行调查和施加影响; ⑹重点岗位人员是否经过必要的培训,具备必要的技能和意识; ⑺所有记录是否完整、有效和符合要求;

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及时纠正,对已采取纠正措施的问题是否再次发生。 5.3.4审核结果确认

⑴现场审核结束后,内审员应对受审核方的审核结果进行评价,确定不合格项,开具不合格报告。 ⑵内审组组长召开内审组内部会议,综合分析、评审审核结 果,对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做出评价。 5.3.5末次会议 ⑴审核组长主持会议;

⑵参加会议人员:公司领导、内审组成员及各部门负责人;

⑶会议内容:内审组长重申审核目的、宣布不符合报告,受审核方对不合格事实进行确认。 ⑷提出完成纠正措施的要求及日期; ⑸领导讲话。 5.3.6审核报告

审核结束后一周内,审核组长完成《审核报告》,交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审核报告的内容包括:

⑴审核的目的、范围、方法和依据; ⑵审核计划实施情况总结;

⑶不合格项分布情况分析、不合格数量及严重程度; ⑷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⑸对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符合性作出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审核报告由发展部发至受审核方及有关部门。内审结果要提交管理评审。 5.4纠正措施及跟踪验证

5.4.1受审部门对审核组开具的不符合报告,应在7日之内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确定完成日期报发展部。

5.4.2纠正措施经审核员认可,管理者代表批准,由受审核方按规定时间组织落实; 5.4.3审核员负责对纠正措施完成情况及效果进行跟踪验证。 5.4.4当涉及程序文件修改时,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5文件资料管理

内审形成的记录由发展部负责保存。

6、相关文件

6.1《文件控制程序》 6.2《记录控制程序》 6.3《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4《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5《管理评审程序》

7、记录

7.1内审计划 7.2审核组任命书 7.3审核日程计划 7.4管理体系检查表 7.5不合格报告 7.6审核报告

7.7首(末)次会议记录

第二篇:学习《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心得体会

为切实保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不断提高试验室管理水平,精心组织公司全体人员进行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再学习工作。12月11日,公司开展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宣贯培训,由公司质量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担任主讲,公司全体人员积极参加了培训。

《质量手册》中内容包括:公司介绍、组织架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对各个程序的部分引用说明等。《质量手册》是一个公司质量体系的灵魂和中心指导纲要。而《程序文件》共包括39个控制程序则,其对各个工作程序分别作出了详细的说明。质量手册是第一层次文件,程序文件是第二层次文件,质量手册是程序文件的概要及总括,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的具体阐述。《程序文件》在各个控制程序中明确指出了各个程序的目的和范围;做什么,由谁来做;何时、何地及如何去做;应采用什么检测标准、设备;如何对活动进行控制和记录;出现问题如何去解决等。

作为一个综合办公室的负责人、内审员、业务受理员、文件资料管理员的人员,通过这次学习,使得我对自己的工作职责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下面我就我自己的工作职责做一下总结:

一、综合办公室

1)负责体系文件的档案管理工作;

2)负责人力资源的管理(招聘、合同签订、教育和培训、岗位任职的能力评价等); 3)负责检验检测物资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 4)负责检验检测物资的采购; 5)负责体系文件、记录和报告的管理;

6)受理客户的检测申请并与客户草拟检测合同或协议、主管客户物品和文件的交接管理、编制和下达检测任务,并监督检测任务的执行、主管合同评审、组织客户满意度调查,受理客户投诉、向客户发放检测报告;

7)经营报告资料编制工作、人员薪酬绩效奖金核算工作、预算数据汇总工作。

二、内审员

1)在质量负责人的领导下,严格按内部质量审核依据开展内审工作;

2)在内审过程中独立地作出判断,不屈从于无事实依据而要求改变审核结论的压力,忠实于得出的客观结论, 3)查找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不符合项;

4)认真填写审核文件,对提交的审核记录及报告负责;

5)对审核结果中的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进行跟踪检查,对纠正措施进行验证; 6)有权建议停止有违管理体系文件的活动。

三、文件资料管理员

1)负责建立受控文件目录清单;

2)负责受控文件及其它管理体系文件资料的登记、发放和借阅; 3)负责行政文件及检测报告副本、原始记录等文件资料的归档与保管; 4)维护资料、文件、档案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5)负责过期作废文件的跟踪回收、销毁;

6)负责人员技术档案、供应商记录等质量活动记录的归档保存工作; 7)严守档案机密,保护顾客的信息和所有权; 8)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工作。

授课结束后,讲师还通过现场提问的方式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了即时有效的考核。 参加这次培训的同志们都很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在最短的时刻内完成了最重要的学习,认真、虚心、诚恳地理解培训,态度端正、全神贯注,认真的聆听和记录。通过此次培训,公司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公司今后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训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知道有更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在后面。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工作在我们的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重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做一名合格的检测工作者发奋学习,为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发奋工作。

第三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程序文件(16-19)

(十六)-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其非预期使用或交付,确保最终产品达到规定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资、施工过程、施工工序和最终产品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3、职责 3.1工程部

⑴负责检查工程项目部不合格品控制情况; ⑵组织严重不合格品处置工作。 3.2材料管理中心

负责构成工程主体的不合格物资的处置。 3.3工程项目部

⑴负责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 ⑵负责不合格物资的判定和处置工作。 ⑶负责不合格品的判定和处置工作。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不合格品的分类 不合格品分为:不合格采购产品、中间产品、工序、最终产品,工程交付后或开始使用,在保修期内发现的不合格部位。 5.1.1不合格采购产品

⑴材料品种、规格、尺寸、公差、质量证明文件等项不符合标准或采购合同规定。 ⑵受潮、受损、变质及过期的产品。 ⑶采购产品的技术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 5.1.2不合格中间产品、工序

⑴轻微不合格品:指施工过程中不合格工序,经作业班组及时 修整后,通过验收达到质量评定标准要求的产品。

⑵一般不合格品:指工程质量未达到质量评定合格标准,但不涉及工程主体结构安全,经过修整返工处置后,可达到质量评定合格标准要求,不影响使用功能的产品。

⑶严重不合格品:涉及主体结构安全、造成永久性缺陷、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的不合格品。 5.1.3不合格最终产品:不符合验收标准,经甲方监理及监督部门验定为不合格的单位工程。 5.1.4工程交付后或开始使用或发现的不合格部位。 5.2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

5.2.1不合格物资标识、隔离、记录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材料人员对已进厂的物资,发现不合格时,应用红色“不合格”标牌进行标识,必须与合格品隔离码放。 5.2.2不合格品的标识

⑴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质检人员对发生的轻微不合格品的标识,填写《工序质量评定记录》。 ⑵在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时,应在不合格品周围做出明显的标志,如:在其两侧标上桩号等,通知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和工号负责人。并填写《不合格评审处置记录》中不合格事实一栏。 5.3不合格品的评审

5.3.1轻微不合格品: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人员进行纠正,质检员进行复查,填写《工序质量评定记录》。

5.3.2一般不合格品: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自行评审,确定处置方案,制定纠正措施,并填写《不合格评审处置记录》,报公司工程部,工程部进行核实。

5.3.3严重不合格品: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制定处置方案,填写《不合格评审处置记录》,报公司工程部。由工程部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参加,进行评审,处置方案由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实施。 5.4不合格品的处置和验证 5.4.1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 ⑴进行返工,以达到规定的要求。

⑵经有关授权人批准,合同规定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受不合格品。 ⑶改变使用方式和用途(如降级使用或报废) 5.4.2不合格物资的处置

⑴进入现场的物资,经验证或复检不合格时,现场材料管理人员应立即对不合格物资进行标识、隔离码放,以防误用。

⑵材料管理中心采购的构成工程主体的物资出现不合格时,现场材料员应立即通知材料管理中心采购员,材料管理中心针对不合格物资进行处置。 ⑶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自行采购的物资出现不合格时,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的采购员负责和供方联系,采取退货或更换。

5.4.3轻微不合格或一般不合格品,均应返工,使其满足规定的要求。 5.4.4让步接受

产品不符合规定要求,但能满足预期的使用功能,工程项目部与顾客、监理、设计单位、质量监督部门协商,在共同认可的情况下,可按让步接受处理。 5.4.5经过返工的产品,必须重新进行检验和试验。

5.4.6工程交付后,在保修期内,工程质量发现不合格时,工程部及时与顾客协商解决并进行组织维修,保证满足顾客的要求。

5.4.7对不合格品处置中形成的记录,按《记录控制程序》有关规定予以保持。

6、相关文件

6.1《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6.2《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3《北京市市政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

7、质量记录

7.1不合格品评审处置记录;

(十七)-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针对生产过程和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事故、事件、不符合,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不符合的再发生。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过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不符合的控制。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8.5.2条款;GB/T24001-1996 4.5.2条款;GB/T28001-2001 4.5.2条款;

3、职责 3.1工程部

检查工程质量、施工环境的不合格、不符合,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 3.2发展部

检查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体系不合格项,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 3.3材料管理中心

检查物资采购、运输、贮存工作及供方的服务质量和环境因素的不合格项,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 3.4安保部

检查公司安全工作中的事故、事件不符合,跟踪验证安全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 3.4行政部

检查公司办公区、施工现场生活区环境不符合,检查防疫/职业 健康 管理工作的不符合,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 3.5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

针对本单位/部门出现的不合格、不符合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 3.6管理者代表

负责监督协调各单位/部门纠正措施的实施。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识别不合格

5.1.1对于存在的不合格、不符合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5.1.2采取纠正措施的时机

⑴产品实现过程中出现质量不合格品并重复发生;

⑵走访或与甲方、工程监理座谈,结果对工程质量不满意,并有具体事例比较严重时; ⑶收到工程监理反馈的质量不合格的记录; ⑷顾客的投诉或顾客对同类问题连续提出抱怨;

⑸出现重大环境污染或环境事故;相关方对环境表现投诉时; ⑹出现安全、职业健康事故、事件、不符合时; ⑺供方的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

⑻内审和外审发现的不符合项;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

⑼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管理工作中,出现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时; ⑽其它。

5.1.3公司相关部门、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应对以上不合格项进 行监控。 5.1.4当出现5.1.2中⑴、⑵、⑶、⑷、⑸、⑺、⑼项时,公司工程部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确认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同时制定纠正措施,经工程部审批后实施,工程部负责跟踪验证。

5.1.5当出现5.1.2中第⑸、⑼项时,公司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的部门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确认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同时制定纠正措施,经公司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的部门审批后实施,并负责跟踪验证。

5.1.6当出现5.1.2中第⑺、⑼项时,材料管理中心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同时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

5.1.7当出现5.1.2中第⑹、⑼项时,公司安保部、行政部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确认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同时制定纠正措施,经安保部、行政部审批后实施,安保部、行政部负责跟踪验证。

5.1.8当出现5.1.2中第⑻项时,由审核组填写不符合报告,执行《内部审核程序》。 5.1.9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在生产过程、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过程中,检查发现有5.1.2中各项情况时,应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应对实施结果进行验证。同时,报公司相关主管部门备案。 5.2原因分析

5.2.1不合格品(项)、事故、事件的责任部门针对不合格事 实,组织人员对产生不合格品(项)、事故、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

⑴未执行公司《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 ⑵现有的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的不恰当或无规定; ⑶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内容不全面或不正确; ⑷工序控制不当; ⑸施工、环境、安全设备不能满足要求; ⑹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⑺缺少人员培训; ⑻生产作业环境不良;

⑼质量、环境、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 ⑽责任分工不明确; ⑾责任心不强; ⑿其他原因。

5.2.2不合格原因的分析要具体到可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的程度,填入《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原因分析”一栏。

5.3研究为防止不合格再发生应采取的措施,确定并实施。

经过不合格原因分析和评价后,责任部门尽快根据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内容应包括:实施部门(人员)、工作内容、完成日期、单位/部门负责人签字。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制定的纠正措施,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主管质量、环境、安全工作的经理审批,针对内审外审中产生的不符合制定的纠正措施由管理者代表审批。 5.4纠正措施的验证

纠正措施实施后必须跟踪验证,落实纠正措施是否真正执行,

并记录纠正措施实施后所达到的效果,责任部门应提供达到效果的证据。对于执行纠正措施效果不明确的,验证部门应要求责任部门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

5.5由纠正措施实施引起的体系文件的任何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6重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6、相关文件 6.1《文件控制程序》

7、记录

7.1纠正措施实施记录

(十八)-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施工过程及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预防措施的控制。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8.5.3条款;GB/T24001—1996 4.5.2条款;GB/T28001—2001 4.5.2条款。

3、职责 3.1工程部

负责工程质量、施工环境因素预防措施的审核并监督实施。 3.2发展部

负责公司管理体系预防措施实施的跟踪验证。 3.4安保部

负责公司安全管理预防措施的审批并跟踪验证。 3.5行政部

负责公司办公区、施工现场生活区环境预防措施和职业健康预防措施的审批并跟踪验证。 3.6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

针对本单位/部门出现的潜在的不合格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并实施。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识别潜在的不合格

5.1.1公司应识别潜在的不合格,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5.1.2潜在不合格、不符合的信息来源: ⑴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监督部门; ⑵社会相关部门;

⑶顾客的需求、期望、意见和满意度; ⑷审核报告、管理评审的输出; ⑸数据分析的输出; ⑹过程和产品测量的结果;

⑺关于产品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的建议;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公司各相关部室应及时了解体系运行过程的有效性,了解过程、产品质量、环境、安全等趋势及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在日常对体系运行的检查和监督过程中,及时收集以上各方面反馈的信息。 5.1.3确定潜在不合格、不符合原因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应对发现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潜在不合格、不符合进行原因分析。 5.1.4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每季度召开一次技术、质量、环境、安全工作会,分析施工中的质量变化情况,安全工作情况及施工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发现潜在不合格并分析原因。 5.2预防措施的制定和评审

5.2.1预防措施的制定,以利于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提高顾客和相关方满意度为目的。

5.2.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公司相关部室针对潜在不合格、不符合的原因,在权衡风险、利益和成本的基础上,制定适当的预防措施。

5.2.3有关工程质量、施工现场环境因素控制的预防措施,报公司工程部审核,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5.2.4有关安全的预防措施,报公司安保部审批后实施。

5.2.5有关办公区域、现场生活环境控制、职业健康的预防措施,报公司行政部审批后实施。 5.2.6与体系运行有关的预防措施,报公司发展部,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

5.2.7当潜在的不合格原因是由于管理体系的有关文件不完善所致时,应对修改相关文件的必要性进行评审,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3预防措施的实施

5.3.1负责审核、审批预防措施的公司相关部门,应在“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上签名确认。 5.3.2制定预防措施的单位/部门具体实施,负责审核、审批预防措施的公司相关部门监督实施,记录实施效果。

5.3.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应记录本部门/单位各次措施发出的时间、责任部门、完成时间及验证效果。逾期未能完成者,报告管理者代表,组织责任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再次限期完成。

5.3.4管理者代表在预防措施实施的过程中,负责配备必要的资源并监督实施过程。 5.4重要的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6、相关文件

6.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2《文件控制程序》

7、记录

7.1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

(十九)-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1、目的

最大限度的识别公司在活动、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并及时更新重要环境因素,实现对环境的污染预防和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活动、产品、全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更新。 本程序包括GB/T24001—1996 4.3.1条款。

3、职责 3.1发展部

负责组织编制本程序 3.2工程部

⑴组织公司各部门/单位对环境因素进行初步识别; ⑵组织对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 负责本部门环境因素的初步识别与评价。 3.4管理者代表 审批重要环境因素。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环境因素的识别

5.1.1对公司的生产、活动和服务过程中已经或可能对环境造

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识别确认,在进行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 三种状态:

a.正常状态:指正常活动的。

b.异常状态:指关闭、启动、检修或可合理预见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c.紧急状态:不可预见何时发生对环境造成较大影的。 三种时态:

a.过去: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

b.现在:现场的、现有的污染及环境问题。

c.将来:原材料的来源与生产过程,考虑到产品实现以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将来潜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还有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5.1.2环境因素的识别以污染预防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分析施工过程对公司涉及到的全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找出有关大气、水体的排放、土地污染、噪音污染、废弃物、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对社区环境的影响等环境因素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5.2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5.2.1每年一季度或工程开工前,工程部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参加,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工作。 5.2.2工程部将《环境因素调查表》发至相关部门/单位,各单位/部门根据本部门工作范围、生产过程、活动和生产现场的具体情况,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表》。 5.2.3进行环境因素调查时,应注意到物资供方、工程分包 方、劳务供方等相关方。

5.2.4工程部根据公司活动、产品、服务的具体变化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变化修改补充公司环境因素调查表。

5.2.5工程部组织对汇总的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判定重要环境因素。 5.3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5.3.1对有关大气、水体、土地污染、噪音、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因素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A、影响范围:

⑴全球范围5分;⑵周围社区4分;⑶场界内3分; ⑷员工10人内2分;⑸操作者本人1分。 B、影响程度:

⑴环境影响严重5分;⑵环境影响较重3分;⑶环境影响一般1分。 C、发生频次:

⑴经常发生5分;⑵不经常发生3分;⑶偶尔发生1分。 D、持续时间:

⑴持续不间断5分;⑵有明显的间歇3分;⑶影响时间短1分。 E、相关方抱怨:

⑴抱怨很多5分;⑵抱怨较多3分;⑶很少有抱怨1分。 F、可改进程度

⑴加强管理见效5分;⑵改进工艺见效3分;⑶较难节约1分。 5.3.2对资源能源类环境因素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A、消耗利用频率

⑴每天发生5分;⑵每周发生4分;⑶每月发生3分;⑷每季发生2分;⑸半年以上发生1分。 B、消耗规模

⑴很多5分;⑵较多4分;⑶一般3分;⑷较少2分; C、管控状况

⑴无管理措施,浪费严重5分;⑵有效管理,符合自定指标3分;⑶较难改进1分。 5.4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5.4.1采用5.3.1评分法,当A、B、C、D、E、F任何一项为5分或总分∑=A+B+C+D+E+F≥15分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4.2采用资源能源类环境因素评价方法,当A、B、C总分∑=A+B+C≥10分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4.3公司的环境因素若出现影响全球范围、社区强烈关注、客户的合理抱怨、对公司整体形象有影响、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

和行业规定等任一方面时,都要将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4.4工程部根据评价结果,填写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发至有关部门。

5.5环境因素的更新

5.5.1一般情况下,每年初由工程部组织,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和评价。 5.5.2当发生下述情况时,应及时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和更新: ⑴与公司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时; ⑵公司活动、产品、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时; ⑶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 ⑷发生重大环境事故后; ⑸环境因素识别有遗漏时; ⑹管理评审要求时; ⑺发生其他变化时。

5.5.3环境因素的重新识别与评价按上述相关步骤进行。

6、相关文件

6.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7、记录

7.1环境因素调查表 7.2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7.3环境因素评价表

第四篇:实验室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之QSP11管理评审程序

XXXX公司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

XXXX-QSP11: 2008

程 序 文 件

管理评审程序

版 次:B/0页 次:1~

4编 制:日 期:2007-12-10审 核:日 期:2007-12-12批 准:日 期:2007-12-1

5受控印章:

持 有 人:

2008-01-01发布2008-01-01实施

XXXX公司实验室发布

1目的

为保持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适应性和有效性,满足评审准则和用户的要求,特编制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实验室管理层对管理体系适应性、有效性和检测活动有效性的评审,包括对质量目标的评审。

3职责和权限

3.1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评审,批准管理评审计划、议定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及管理评审报告。

3.2质量主管:协助最高管理者制定管理评审计划,组织落实管理评审会议有关评审议题的报告,参加管理评审,负责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内部审核结果和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编写管理评审报告,负责组织落实管理评审议定改进措施的实施,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跟踪验证。

3.3技术主管:参加管理评审,报告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和质量控制活动情况,报告实验室检测/校准能力和资源情况。 3.4相关部门负责人:按管理评审会议议题要求准备相应的报告。 3.5资料员:归档保存管理评审的记录。 3.6最高管理者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工作程序

4.1管理评审计划

4.1.1实验室的管理评审通常每年进行一次(管理评审),《管理评审计划》由质量主管协助最高管理者制订,经最高管理者批准。

4.1.2在下列情况下,最高管理者可适时安排专题管理评审:

-----实验室组织结构、检测/校准任务、资源发生重大变化与调整时; -----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相关方连续投诉时;

-----法律、法规、标准(包括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其他外部要求发生变化时;

-----最高管理者认为有必要时,如实验室评审之前或之后、监督评审之前或之后等。 4.1.3管理评审计划应包括:

-----评审目的;

-----参加评审部门/人员; -----评审内容;

-----评审的准备工作要求; -----评审时间安排等。

附加管理评审计划可参照管理评审计划,但内容可列专题。 4.2管理评审的内容和议题

4.2.1最高管理者或授权管理者代表在每个里根据以下议题和时机对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评审:

-----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实验室的总体目标; -----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管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近期内部审核结果;-----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效果; -----外部机构进行评审的结果; -----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 -----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 -----客户的反馈意见;

-----客户对服务和检测质量的投诉; -----改进的建议;

-----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员工培训; -----新增扩检测项目的准备情况; -----下一的质量目标和活动计划。 4.3管理评审准备工作

4.3.1质量主管和技术主管分别组织落实管理评审会议文件和报告。

4.3.2相关负责人准备并提交与本部门工作有关的管理评审所需资料。技术方面的材料要提供各种数据和分析,如:比对或能力验证数据,分析评价数据,质量控制水平,统计分析结果,培训人数,员工考核分数等;管理方面的材料应当有足够的客观证据和具体的行为对象,如涉及的文件、部门、事件、人员、设备、设施,包括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等,并如实反映质量事故的严重程度和损失的数额等。

4.3.3最高管理者决定专题管理评审时,视评审内容责成质量主管或技术主管适时制定专题管理评审计划:

-----与技术运作有关的专题管理评审准备工作由技术主管负责,检测室配合; -----与质量管理和支持服务有关的专题管理评审准备工作由质量主管负责,综合业务室配合。

4.3.4评审计划由综合业务室通知到每一位与会者。与会者应根据管理评审的内容和要求认真准备与自己分管工作有关的会议文件,向管理评审会议做书面报告。 4.3.5与专题管理评审有关的人员收到专题管理评审计划后,按要求准备和提供专题管理评审所需资料。 4.4评审活动

4.4.1管理评审会议由最高管理者或授权管理者代表主持;管理评审通知召集的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参加并签到,指定人员做记录,并整理会议纪要。

4.4.2技术和质量主管应分别向管理评审会议书面报告上次评审以来管理体系运行和技术运作的总体情况,各有关部门按管理评审计划的要求作专项报告。 4.4.3会议按确定的评审内容进行逐项评审。

4.4.4最高管理者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做出结论,对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对评审后的改进活动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和要求。

4.4.5质量主管负责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落实责任部门、限定完成日期。 4.5管理评审报告

4.5.1质量主管负责编制《管理评审报告》,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分发到相关部门/人员。

4.5.2《管理评审报告》内容包括:评审日期、参加人员;评审目的;评审依据;评审内容;评审过程;评审结论;不符合项说明;不符合项整改措施具体建议;下一

的目标和活动计划等。

4.6整改措施的实施与跟踪验证

4.6.1综合业务室协助质量主管根据管理评审结果编制《纠正□/预防□措施要求通知单》,质量主管审核后报最高管理者批准。责任部门根据《纠正□/预防□措施要求通知单》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质量主管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当确认整改效果达到预期要求后即可关闭整改活动,并将改进实施效果向最高管理者报告。 4.6.2对于专题管理评审,如认监委现场评审后的附加管理评审,应就整改结果提出《管理评审整改报告》。《整改报告》的内容包括:整改计划、整改方案、整改结果、整改措施见证材料等。

4.6.3质量主管应将本次管理评审的文件归档。待下次管理评审时将上次评审的整改执行情况作为首项评审内容。 4.7文件归档保存

管理评审全部结束后,质量负责人应执行《记录管理程序》,收集管理评审相关的所有资料、文件和记录清单,并移交综合业务室归档保存,保存期限至少5年。由管理评审结果引起的体系文件更改执行《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 4.8预防措施

最高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来自管理评审的信息,当发现管理体系屡次出现同一性质的问题时,应与技术和质量主管分析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管理体系的运作发生偏离。

5相关文件和附表

a.XXXX-QSP03:2008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 b.XXXX-QSP09:2008记录管理程序

c.XXXX-QSP08:2008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 d.XXXX-QRC11/01:2008管理评审计划 e.XXXX-QRC11/02:2008管理评审报告 f.XXXX-QRC11/03:2008部门工作报告 g.XXXX-QRC11/04:2008改进要求表

第五篇: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1 目的

评审学校一体化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确保学校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实现,以便于持续改进和完善一体化管理体系,满足顾客及相关方日益增长的正当、合理、合情、合法的需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学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评审活动。 3 职责

3.1 规划部(贯标办)为本程序的主控部门,负责本程序的编制、修订并监督实施;负责准备管理评审所需要的材料,编制管理评审计划和管理评审报告并组织实施;负责管理评审会议记录、存档,并协调有关部门对评审后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跟踪验证。

3.2 校长负责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审批管理评审计划和管理评审报告。

3.3 管理者代表负责管理评审的组织、领导,审核管理评审计划,组织规划部编写管理评审报告,监督管理评审会议提出的各项决议和措施及验证工作的落实情况;负责向校长及最高管理层报告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3.4 各部门负责收集有关信息,分别准备各自业务范围内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的汇报材料,并负责实施、落实管理评审会议决定的各项措施。

4 工作程序

4.1 管理评审计划和要求

4.1.1 规划部于每次管理评审前一个月编制《管理评审计划》,并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校长审批并予以下发。计划内容包括: a)评审时间、地点; b)评审目的、范围及评审内容; c)参加评审部门和人员; d)评审依据等; 4.1.2 学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评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两次评审时间间隔不宜超过十二个月。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可增加管理评审频次: a)学校组织机构发生重大变动或内、外部环境和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时; b)学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发生或发现重大问题时; c)学校发生重大教学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或发生学生、家长和相关方对教学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有重大或连续的投诉或抱怨时。 4.2 管理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有关信息:

a)审核的结果(包括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审核); b)学生、家长和相关方的反馈; c)学校管理过程的业绩和所提供教学服务的符合性; d)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情况; e)以往管理评审跟踪措施的实施情况; f)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可能影响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 g)学校内部或外部合理化建议。 4.3 管理评审准备

4.3.1 规划部(贯标办)应提供的材料: a)《管理评审会议通知》; b)《管理评审计划》;

c)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报告; d)评审会议签到表及会议记录。 4.3.2 各部门应提供的材料:

各部门接到通知后,应按照管理评审计划的要求准备本部门各职能范围内与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汇报材料。包括: a)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报告;

b)相关方投诉资料、重大质量、环境事故和职业健康安全处理的记录。 4.4 管理评审会议

4.4.1 校长主持管理评审会议,说明评审的目的、内容、依据和范围,管理者代表报告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的建议,并听取各职能部门的汇报。

4.4.2 与会人员对评审输入内容充分发表意见并做出评价,对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不符合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确定责任人和整改时间。 4.4.3 校长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做出结论。

4.4.4 与会者必须签到,规划部(贯标办)做好并保存会议记录。 4.5 管理评审输出

a)学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评价和改进,包括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组织机构、过程控制等方面的评价; b)对现有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符合性的评价以及持续改进和不断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方要求的决定和措施; c)资源需求的相关决定和措施(包括对现有资源符合性的评价); d)学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评审结论。 4.6 管理评审后的后续工作

4.6.1 管理者代表负责根据管理评审会议决定,领导规划部(贯标办)编写《管理评审报告》,并报校长批准下发。

4.6.2 《管理评审报告》由学校规划部(贯标办)负责发至相关部门或人员。 4.6.3 对管理评审会议做出的决定和提出的改进措施,由管理者代表负责监督落实情况,规划部(贯标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并填写《管理评审改进措施及验证记录》。

4.6.4 管理评审会议涉及管理体系文件更改时,由规划部(贯标办)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文件进行更改,具体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4.6.5 对验证时仍不合格的应进行局部评审。

4.6.6 规划部(贯标办)应按《记录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管理和保存管理评审形成的所有记录。 5 相关文件

5.1 《文件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QWU/CX01-2003); 5.2 《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QWU/CX02-2003)。 6 记录

6.1 《管理评审计划》(记录编号:CQWU/JL/CX08-01); 6.2 《管理会议通知单》(记录编号:CQWU/JL/CX08-02); 6.3 《管理评审会议记录》(记录编号:CQWU/JL/CX08-03); 6.4 《管理评审报告》(记录编号:CQWU/JL/CX08-04); 6.5 《管理评审改进措施及验证记录》(记录编号:CQWU/JL/CX08-05)。

上一篇:质量部度培训计划下一篇:质量能力提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