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血管瘤

2024-06-02

皮肤血管瘤(精选十篇)

皮肤血管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儿12例, 年龄1月~3岁, 男女比例1:3, 10例出生时即存在, 2例出生4周后发现, 病变部位10例均位于头面部, 1例位于下肢, 1例位于臀部。

1.2 检查方法

应用GE E8线阵探头, 频率5~12MHz及百胜DU6线阵探头, 频率5~10MHz。哭闹患儿镇静后先在病灶处皮肤表层涂薄层耦合剂探查, 之后加厚耦合剂涂层至1cm再探查, 观察病灶形态、边界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 对两种不同档次的机器、耦合剂涂层厚薄不同显像效果作对照。

2 结果

此12例血管瘤均生长在皮下且部分病灶凸出皮肤表面, 超声显像病灶居于近场区, 涂薄层耦合剂用百胜DU6线阵探头扫查, 二维显像稍加压后病灶易变形, 界限不易清晰显示, 彩色多普勒显像内部血流不显示或呈点片状充盈不佳, 涂薄层耦合剂再用GE E8线阵探头扫查, 二维显像病灶边界较清晰, 但稍加压后病灶形态易变形, 部分外凸的病灶受压后内部血管被压扁致使彩色多普勒显像血流显示不清晰完整, 加厚耦合剂涂层至1cm后, 轻提探头置耦合剂表层扫查, 以上两种机器检查12例病儿, 二维均可显示病灶的边界清晰完整, 且不变形,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病灶内部充满红蓝相间的血流信号显示良好。

3 讨论

超声的声场特性决定超声近场区域内声压和声强都有起伏, 将严重影响超声诊断的正确性[2], 加厚耦合剂涂层探查法相当于间接探查法, 可以达到三个目的: (1) 使被检部位落入声束的聚焦区, 以改善分辨力; (2) 使表面不平整的被检部位得到耦合; (3) 使娇嫩的被检查组织不受擦伤。而间接探查法的缺点是出现多次反射和探头远离病灶, 增加了探查的复杂性[3]。加厚耦合剂涂层近场区显像为耦合剂的无回声区, 病灶便位于了相对远场区内, 可以明显改善位于皮肤表层的病灶的显像效果, 图像上并未出现因多次反射所造成的伪像, 探头和病灶之间的距离仍然较近, 仅存在耦合剂过于松软, 轻提探头的手稍一用力显像效果即发生改变的缺点。现在随着超声机器应用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 高档的彩超机器采用声束聚焦技术使得近场的图像也可以清晰显示, 加厚耦合剂涂层病灶内部血管不致受压可以使其血流显像的敏感度提高, 而对于中低档机器的检查加厚耦合剂涂层可以明显改善显像效果, 方法简单有效, 对于其他近皮肤表面的病灶同样可以使用此方法探查。

参考文献

[1]张金哲, 潘少川, 黄澄茹, 主编.实用小儿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16.

[2]周永昌, 郭万学, 主编.超声医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33.

皮肤血管炎治疗方法 篇2

皮肤性血管炎损害均先见于两小腿,尤其是小腿的下2/3,呈散在分布,不限于伸面或屈面。在反复发作过程中逐渐累及大腿和臀部,偶有累及前臂者,以大腿下部两侧为多。患者先感局部疼痛和压痛,而后触及皮下结节,数目常在10 个以内,当其他部位受累时,不仅损害数目增多,并因部位不同,损害形态亦稍有变异。一般约为蚕豆至杨梅大小,边缘可触及,中等硬度。

初发损害较小而位置较深,故多呈肤色,或为淡红色至鲜红色,随着持续时间延长,红色可加深。在3~4 周内,红色先退,残留轻度色素沉着斑,而结节损害完全消退则较晚些。有一种比较特征的损害,其持续时间较长,较前述损害稍大些,呈紫红或暗红色,中央皮肤光滑发亮,甚至脱屑,或有柔软感,但从不破溃,吸收后亦无皮肤萎缩凹陷现象。臀部和大腿损害位置均较深,一般较硬,皮肤不红或呈淡红色,多数只可触及。外踝后损害为扁平状的圆形硬结,皮肤颜色为淡红,周围组织水肿明显。所有损害均散在分布,少见扩大融合倾向者。

全身性症状依发病缓急而不同,一般是困倦不适,或食欲不振。多数病例不发热,少数病例下午低热,劳累后升高;或有在结节发作之前后几天内高热的。较特别的是少数患者午后畏寒甚至寒战,继以发热,午夜出汗退热,次晨如常。无持续高热病例。在损害发作期下肢酸软无力,肌肉胀痛。若损害数目较多,小腿下部可出现轻度水肿。四肢大关节游走性疼痛,以膝关节为多,无红肿及功能障碍。

皮肤可穿戴式设备监测心血管疾病 篇3

据每日科学网、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该小型装置大约5厘米见方,可直接放置在皮肤上,全天候进行健康监测。该无线技术采用柔性基板上数以千计的细小液晶来感测温度。当设备颜色变化,佩戴者便知道哪部分出状况了。

西北大学高级研究员黄永刚(音译)说:“我们的设备是可不见的机械,它超薄、舒适,就像皮肤本身一样。该设备可在人们的手腕上测试。可想而知化妆品公司会有兴趣采用这种便携、非侵入性的方式来测量皮肤的干燥度。这是同类产品中的首个设备。”

该技术在皮肤的表面采用了瞬时温度变化,以确定血流量,这直接关联到心血管健康、皮肤水合作用的水平(当皮肤脱水,其热导率特性发生变化)。该研究联合第一作者、西北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研究助理教授张辉(音译)说,“该设备非常实用,当你的皮肤被拉伸、压缩或扭曲,这个设备也随之拉伸、压缩或扭曲。”

该设备含高达3600个液晶数组,布置于一个薄、柔软、可拉伸的衬底。凭借3600个液晶,该光子器件具有3600个温度点,提供亚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相当于目前在医院使用的红外技术。但红外技术比较昂贵,使用受限于临床和实验室设置,而新设备具有成本低和便携性。研究人员说,当晶体感应到温度变化后就会改变颜色,一个算法将温度数据转换为准确的健康报告,所有这一切在不到30秒内生成。

该论文的联合作者、伊利诺伊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约翰·A·罗杰斯说:“这些结果提供了第一个‘表皮’光子传感器的例子,这项技术大大扩展了附着皮肤设备功能的范围,超出了单独使用电子产品的可能性。”该技术和相关性基本药物已在这个研究中被证明,虽然在将该装置投入使用之前需要附加测试。(华凌)

皮肤血管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进行皮肤血管瘤治疗的患儿, 共95例。其中男性患儿28例, 女性患儿67例;年龄未满月10例, 2~6个月43例, 7~9个月24例, 10个月~1岁12例, 一岁以上6例, 年龄最小患儿为7d, 最大为3岁, 平均年龄为7.5个月;发病部位分别有:额头、眼睑周围、鼻子、口腔、下颌、颈部、腋下、上肢、下肢、胸部、腰部、会阴。其临床类型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前期准备

对患儿进行体温、体重的检测, 行血常规化验, 对病变部位进行诊断, 如果有发病部位不清晰的情况要配合超声检测辅助判断, 以便获取血管瘤体大小、形态、是否有重要器官毗邻影响注射等情况。治疗前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 介绍治疗方法和过程以及使用平阳霉素治疗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教给家长相关的护理措施。针对年龄相对较大且领悟能力较好的患儿, 做好患儿的思想工作, 必要情况下行给药镇静。

1.2.2药物配置及适用剂量

使用天津太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平阳霉素 (8mg支) , 外加氯化钠注射液3~9ml进行配置。具体药量根据平阳霉素每千克使用不超过0.5mg, 药物浓度为0.6~1mg/ml。注射采用5 ml注射器及6号半的头皮刺针。

1.2.3注射操作

根据诊断的发病部位, 在家长的配合下, 对患儿施恰当体位进行穿刺。穿刺前进行常规消毒, 进针要从瘤体的边缘进入, 针头进入回抽无血后灵活转换位置施多点点注, 严格控制每次点注药量, 使药物均匀分布血管瘤体内, 待瘤体表面皮肤出现肿胀、发白现象即可收针。注射完毕消毒后需按压穿刺点5min, 观察瘤体周边有无药液溢出以及有无出血现象。一次未愈者, 两星期后重复一次折射治疗操作, 以2~4次为一个疗程, 每次平阳霉素注射量需控制在8mg以内, 注射总量不超40mg。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需对幼儿进行一到两年的随访评估。患儿在治疗后血管瘤体完全消失, 皮肤变软且肤色正常, 随访无复发, 无功能障碍情况出现者判定为痊愈;瘤体基本消失, 皮肤颜色基本正常, 但外观未完全复原者判定为显效;瘤体缩小, 但未完全消失, 有继续进行药物治疗或整形治疗的必要者判定为好转;经一个疗程的治疗瘤体仍无变化甚至有扩大倾向者判定为无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和好转率之和。

2 结果

采用平阳霉素治疗后, 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均有疗效, 但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组共95例患儿中, 有5例出现发热现象, 占总病例数的5.26%, 患儿体温均不超38.0℃, 48h内无其他处理, 自动回复正常。此外, 3例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无特殊处理自行恢复。1例出现腹泻, 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2例出现注射部位感染现象, 经抗感染治疗后恢复正常。病例中无肺炎样变、肺纤维化等使用平阳霉素的严重不良反应, 无毁容、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3 讨论

皮肤血管瘤的分类一直无确切标准, 在我国一般情况下会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征分为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以及蔓状血管瘤。在国外, Mulliken[1]将血管瘤分为真性血管瘤以及血管畸形两类, 前者包括草莓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 后者包括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以及鲜红斑痣。我院结合所接收患者的实际情况, 将血管瘤从草莓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三大类型进行分析。其中以草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人数最多, 属Mulliken定义的真性血管瘤。国外报道真性血管瘤八成以上自动消退, 但我国相关报道极少[2]。草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临床上多见与口腔颌面部的重要部位, 且发展较快, 造成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极大, 需及早做出治疗。蔓状血管瘤于幼儿相对少见, 发病带有疼痛且感染几率高, 及时治疗能帮助消退。海绵状血管瘤能够进行滋润性生长, 能自行消退的情况并不多见, 确诊后需进行积极治疗。

使用抗癌药物对血管瘤进行治疗历史由来已久, 抗癌药物能够通过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的萎缩破坏, 进而促进血管瘤消退, 由于抗癌药物毒副作用较大而不被推荐临床使用。平阳霉素是我国的广谱抗癌药物, 与其它多组分的抗癌药物不同, 它为单一组分争光霉素A5[3], 肺毒性相对较低, 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时, 使用瘤内注射的方法, 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草莓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进行平阳霉素的注射治疗能对快速增生的皮内细胞进行抑制, 从而帮助血管瘤消退。两者治疗的有效率均高于95%。平阳霉素能破坏海绵状血管瘤内血窦的内皮[4], 形成血栓, 促进瘤体纤维化, 达到治疗的目的。

总之, 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效果显著, 易于操作, 安全方便, 操作过程需小心谨慎, 加强干预, 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儿童皮肤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并保留有完整随访记录的使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患儿9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探讨药物疗效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本组95例病例中, 痊愈45例, 显效29例, 好转12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问90.53%。结论 使用平阳霉素治疗儿童皮肤血管瘤效果显著, 操作简易, 治疗过程加强干预可较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平阳霉素,儿童皮肤血管瘤,局部注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Eniolras O, Mulliken JB.Vascular cutaneous anomalies in children:malformations and homangiomas[J].Pediatra Surg Int, 1996, 11 (5-6) :290-295.

[2]姚一明, 祝伟宏, 郭良斌, 等.超声引导下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7) :136.

[3]邵家松, 刘群英, 岳毅刚, 等.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286例分析[J].华夏医学, 2010, 23 (6) :738-739.

皮肤血管瘤 篇5

【摘要】目的 观察艾条灸对长春瑞宾化疗后皮肤血管毒性反应的治疗作用,寻找治疗长春瑞宾引起的皮肤血管毒性反应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化疗后出现皮肤血管毒性反应的肺癌患者分为艾条灸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 )。治疗组采用艾灸联合喜疗妥外涂,对照组单用采用喜疗妥外涂,每日1次,连用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疗程后评价疗效。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在皮肤血管毒性反应分级、卡氏评分与单用喜疗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艾条灸联合喜疗妥外用后可皮肤血管毒性反应较单用喜疗妥降低,并且改善肺癌患者的体力状况,且该方法操作简单,使用安全,患者易于接受,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关键词】肺癌;艾条灸;长春瑞宾;化疗;皮肤血管毒性

长春瑞宾(Navelbine,NVB)是一种从长春碱中获得的新的半合成长春花碱类抗肿瘤药,是目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有效的药物之一[1]。随着长春瑞宾在临床的应用,由于长春瑞宾在静脉注射过程中对局部皮肤、组织、血管的刺激性强,易导致局部皮肤反应和静脉炎,发生率达93.3%[2],轻者表现为局部血管疼痛,血管变黑、变硬或者成条索状,严重者局部组织血肿,形成水泡、溃疡、组织坏死,影响了患者的肢体活动,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挖掘中医药的应用价值,推广中医护理技术,我们采用艾条灸对长春瑞宾化疗后致皮肤血管毒性患者进行治疗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纳入标准

肺癌诊断依据《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3]中关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诊断标准;估计生存期超过6个月;卡氏评分 (Karnorfsy)≥60分;年龄l8~75岁;既往无皮肤血管毒性病史;愿意接受本方案治疗,依从性好。

1.2 病例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资料不全者;原有皮肤血管毒性疾病者;正在接受可能引起皮肤血管毒性的其他药物或放射治疗的患者;认知能力丧失或精神异常的精神病患者;依从性差者。

1.3 一般资料

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院中医肿瘤科病房NSCLC患者含长春瑞宾化疗后出现皮肤血管毒性的肺癌患者70例,年龄36~75岁,其中男性44例,女性26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34岁,平均年龄55.2岁;同时证实无其它原因所致皮肤血管毒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 (35例 )和对照组(35例 )。经过治疗前基线分析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治疗前皮肤血管毒性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喜疗妥外涂,涂敷于发生静脉炎的区域,每日3次。

治疗组在上述外用喜疗妥后加用艾条灸,取双侧穴血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及穿刺点始沿近心端静脉约10cm(静脉炎范围长于10cm者延长至静脉炎发生范围之近心端)。操作者手持艾条,将点燃的艾条一端对准上述穴位及静脉炎发生范围来回悬灸,距离保持3cm左右,使患者局部感到温热但无灼痛为度,并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润;如局部知觉减退者,操作者需注意食指、中指分开后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操作者的手来测量患者局部受热温度,以利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灼伤。时间约每个穴位5min或来回5min,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2.2 观察方法

2.2.1 评价标准

参照标准将静脉炎分为I~Ⅳ度。I度:注射部位血管疼痛。Ⅱ度:局部组织红肿,起水泡;或血管变硬、成条索状。Ⅲ度:局部形成溃疡。Ⅳ度:溃疡坏死感染[4]

2.2.2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根据 Karnofsky(KPS)标准进行评分[5]: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l0分或10分以上;稳定: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不足l0分或没有变化;降低: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10分或10分以上。

3 统计方法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治疗采用两样本的Mann-Whitey U秩和检验,所有数据统计结果若P值小于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两组皮肤血管毒性分级比较 见表 1。

两组毒性分级经秩和检验,P<0.0,说明两组在各等级皮肤血管毒性等级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表中可以看到治疗组治疗后I度毒性多于Ⅱ度,而对照组Ⅱ度毒性多于I度,说明加用艾条灸治疗后皮肤血管毒性反应降低,取得较好效果。

5 讨论

长春瑞宾化疗大大提高了肿瘤治疗的有效率,NVB与DDP联合治疗NSCLC,有效率可高达30%~40%,但其最主要的毒性反应之一是静脉炎,长春瑞宾外渗可引起灼痛、局部组织坏死、溃疡、蜂窝织炎,常常限制药物的应用[6]。这种由NVB诱发的局部皮肤血管刺激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现代肿瘤治疗主张在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同时更注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预防NVB引起静脉炎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采取深静脉置管术,可明显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但有的患者基于经济条件、置管的不安全因素、带管期间的护理不方便等原因,而没有置管。目前使用喜疗妥外涂疗效不能令人满意。中医认为这类静脉炎属“黄鳅痈”范畴,系热毒之邪外侵,以致气血淤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艾条灸的温热刺激能温通十二脉,具有温经活络、活血化淤、消肿散结止痛的作用。艾条灸的热力可渗透肌肤,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氧,减少致炎物质的产生,减轻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同时,艾灸具有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及NK细胞的活性作用[7]。艾灸从整体水平进行良性调节,促进循环,神经、内分泌功能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相对协调的体系,从而起到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8]。史恒军[9]等研究证明,健康人灸八邪穴后,红细胞聚集程度明显降低,血流速度加快,血管外周阻力降低,血液流態和管袢积分明显下降,说明艾灸有显著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为艾灸的保健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温和灸操作简单,点燃艾条即可使用,不用借助其它物品,正如晋代名医陈延之《医心方》所言“ ……凡人便施”,患者可自行灸治。另外,艾条灸安全性大,不会有针刺出血、感染等事件,而且可谓全身无禁灸之处[10]。本研究采用艾条灸治疗长春瑞宾化疗后皮肤血管毒性反应,取得较好的疗效,艾条灸经济方便,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于推广,且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安鸿志,袁现明.新编抗肿瘤药物手册 [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8.

[2] 张超量,方爱军.减轻去甲长春新碱所致局部反应的给药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227.

[3] 中国抗癌协会.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九分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737-781.

[4] 毛玉权,柴树德.长春瑞宾联合顺铂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3,8(2):146.

[5]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35.

[6] 周际昌.抗癌药物的临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0::132-134.

[7] 高希言,奥晓静.提高艾灸疗效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8,28(4):227-279.

[8] 张淑君.试论灸法 “治未病”[J]中国针灸,2008,28(10):739-741

[9] 史恒军,赵宁侠,郭瑞林,等.温和灸对健康人甲皱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42-43.

皮肤血管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1月至2008年9月我院共收治90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 其中男61例, 女29例;年龄15~57岁, 平均39.5岁;急诊63例, 择期手术27例。损伤原因:创伤所致者63例, 瘢痕切除后缺损12例, 烧伤、电击伤切痂后缺损15例;损伤部位:虎口部23例, 拇指部32例, 手掌部14例, 手背部11例, 指端指腹部10例;损伤面积:l.5cm×2cm~8cm×13cm;损伤性质:单纯皮肤缺损52例, 合并伸肌腱损伤或缺损25例, 合并伸肌腱和掌骨损伤或缺损13例。

1.2 手术方法

主要以带血管蒂皮瓣覆盖创面, 首先选择在臂丛或硬膜外麻醉下, 待麻醉成功后, 术区常规清洗消毒呈无菌保护。创面严格清创, 切除一切失活组织, 对骨折行有效内固定, 尽可能修复肌腱。根据皮肤缺损的面积, 选用不同的皮瓣修复。对于合并骨折、肌腱损伤、血管或神经损伤的38例患者, 先行修复骨折、肌腱、血管或神经的损伤, 再应用带血管蒂皮瓣修复皮肤缺损;对于单纯皮肤缺损的52例患者, 直接采用适当的带血管蒂皮瓣予以修复。应用骨间背动脉岛状皮瓣53例, 鼻烟窝皮瓣17例、骨间掌动脉背侧支皮瓣11例, 尺动脉腕上支皮瓣9例。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用断层皮片植被, 应该以方便、安全、有效, 对功能恢复及外观美观为准。同时观察皮瓣移植处局部有无红肿及脓性渗液及体温变化, 及时发现感染指征,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减少探陪人员, 防止交叉感染, 合理应用抗生素, 嘱病人加强营养, 进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增强机体抵抗力。术后行抗炎、抗凝, 解痉等对症治疗, 局部防止肿胀、压迫, 影响血循环, 致皮瓣坏死。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对患者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2 结果

90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经不同部位带血管蒂皮瓣修复以后7例皮瓣小面积坏死经换药愈合, 12例皮瓣水肿经及时处理消除水肿, 所有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质地薄, 外观满意, 可以避免应用腹部皮瓣引起的臃肿及功能障碍, 手指伸屈活动受限的患者同时行肌腱松解术。术后6个月~2年复查, 手部功能恢复良好, 疗效为优 (感觉正常) 35例, 良 (浅痛觉和触觉恢复) 29例, 中 (部分浅感觉和触觉恢复) 26例, 优良率为71.1%。

3 讨论

对于手部皮肤缺损的治疗, 临床报告应用方法较多, 且由于手背属于暴露部位, 除有功能的恢复外, 亦有外形美观的要求, 我们的体会是应根据创面缺损的大小、层次不同和缺损组织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前, 带蒂皮瓣移植是修复皮肤缺损伴深部组织外露的主要手段。皮瓣的临床应用提出了以下原则: (1) 能够用邻近皮瓣收到与远位皮瓣相同效果应采用前者; (2) 能够用不吻合血管的皮瓣收到与吻合血管的皮瓣相同效果的应采用前者; (3) 只能用次要部位的皮瓣修复重要的部位, 不能用重要部位的皮瓣修复次要部位; (4) 既要考虑受区的形态与功能, 又需尽可能的减少供区形态和功能的损害。同时, 为了确保功能质量和兼顾美观, 仍然是创新性追求的主要目标。我们在选择手部皮瓣的供区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 皮肤质地较好, 薄而有弹性, 色泽相宜, 应具有感觉; (2) 不破坏主要血管; (3) 血管的解剖位置恒定, 口径较适宜; (4) 供区隐蔽, 术后对供区的功能、外观影响小。1993年Bertelli首次报道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效果。皮神经营养血管, 是此类皮瓣成活的基础。

对于手部皮肤缺损区域的正确处理, 不仅有利于皮瓣的成活, 防止伤口感染, 而且对手部功能的恢复也非常重要, 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手术的彻底清创是手术成功的前提。需引起注意的是创周失活皮肤要彻底切除, 否则造成感染或影响伤口愈合, 甚至影响转移皮瓣的成活, 导致术后皮瓣周围皮肤坏死。皮瓣必须彻底止血, 否则, 术后皮瓣下出血, 形成血肿, 轻则易致感染, 重者可能引起血管危象, 导致皮瓣坏死。带血管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不存在血管吻合口, 操作相对简单安全, 成活率高, 宜尽量选用。

参考文献

[1]赵永健.应用窄蒂脐旁皮瓣修复手部重度热压伤[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6, 20 (7) :772.

[2]邵新.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选择[J].河北医药, 2003, 25 (1) :9~10.

皮肤血管瘤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来我院血管瘤专科就诊的临床诊断为深部皮肤血管瘤和静脉畸形病例共150例,男性56例,女性94例;最小年龄69天,最大年龄1.2岁,平均年龄6.6月;瘤体最小2.50cm×3.80cm;瘤体最大3.30cm×7.50cm,瘤体厚度大于1 cm的复合型皮肤血管瘤、深部型皮肤血管瘤和静脉畸形。分布在颌面颈部、胸背腹部、四肢等体表部位。入选标准:瘤体未进行过任何治疗;临床诊断为深部皮肤血管瘤、复合型血管瘤和静脉畸形;瘤体位于皮肤、黏膜表面及皮下,无波动、无博动和杂音、不随体位改变大小,瘤体厚度超过1.0cm以上;瘤体厚度、深度以临床视诊、触诊、结合彩B、MRA检查判断。排除标准:瘤体表面及皮肤破溃、感染;瘤体厚度<1.0 cm深度的;深部皮肤的动静脉吻合畸形、淋巴畸形等;瘤体曾进行手术、硬化剂注射、冷冻治疗等任何治疗的。

1.2方法

1.2.1设备美国科医人公司生产,型号Lumenise One,激光强光治疗系统,波长1064nm Nd:YAG激光,脉冲方式:有单脉冲、双脉冲和三脉冲形式,光斑直径6mm或9mm,能量密度范围45~120J/cm2,脉宽:2~20 ms。

体表测量仪器,深圳华盛昌机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型号CEW DT-8806H非接触式红外测温计,测量误差±0.2;在测量仪前固定5厘米长导向尺,确保每次测量距离一致,减少测量误差。

1.2.2治疗方法治疗前清洁治疗部位、备皮;一般不给予麻醉剂处理。参与治疗者均佩戴滤光镜或防护眼罩。常规消毒,治疗区域使用已准备好的冰袋覆盖在瘤体表面进行冷敷10~20分钟;使表面皮肤温度调控在13~20℃的低温,使用激光冷凝胶耦合剂覆盖;根据MRA诊断定位,应用长脉冲激光对瘤体、供血血管、回流血管等进行多维度、不同层次、立体跨皮式治疗模式进行治疗,术中根据治疗情况可进行间隙冷敷控低温,使表面皮肤温度调控在13~20℃的低温范围,继续照射治疗;开始时用中小剂量治疗,根据瘤体反应情况增大治疗剂量和能量,当出现“瘤态变”时即终止照射治疗。然后,随机分A、B、C组进行“激光治疗态”的维护,每组50例。使用100ml~250 ml水已制备好的适宜款式的冰袋在治疗区域进行医学冷敷。A组医学冷敷时长30分钟;B组医学冷敷时长4小时;C组医学冷敷时长7小时。医学冷敷每相隔5分钟左右移开冰袋,测量治疗区域表面温度,使治疗区域表面温度持续保持在20℃左右;同时观察瘤体和瘤体周围组织的质地、弹性、皮肤色泽等变化,有无肿胀、起水疱、破溃等情况并记录;所有病例严密观察或随访至术后三天。

1.2.3疗效判定标准主观评价方法包括临床视诊、触诊,客观评价方法为治疗前后数码照相、B型超声检查,经8~10次治疗后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为瘤体消退≥90%;显效,为瘤体消退60~89%;有效,为瘤体消退30~59%,无效,为瘤体消退≤29%。总有效率=(痊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数×100%。

2结果

A组医学冷敷30分钟,血管瘤治愈率36.00%,显效率36.00%,有效率28.00%,总有效率100.00%,出现水泡4例。有轻微色素沉着9例,不良反应率18.00%。B组医学冷敷为4小时以上,血管瘤治愈率50.00%,显效率38.00%,有效率12.00%,总有效率100.00%,出现水泡3例,轻微色素沉着7例,不良反应率14.00%。C组医学冷敷为7小时以上,血管瘤治愈率68.00%,显效率22.00%,有效率10.00%,总有效率100.00%,出现水泡2例,轻微色素沉着2例,不良反应率4.00%。发生水泡病例其治愈后有出现轻微瘢痕或色素沉着现象。见表1.

激光治疗后3天内治疗区域出现组织水肿的A组组织水肿发生率44.00%;B组32.00%;C组16.00%,由此可见医学冷敷时间不同,医学冷敷强度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同,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也不同。医学冷敷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副作用越少。

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至1年色素沉着减退,无瘢痕增生,无复发。

3讨论

3.1长脉冲激光对深部皮肤血管瘤、静脉畸形和周围组织的影响

传统认为长脉冲激光对深部皮肤血管瘤和静脉畸形治疗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激光的波长限制了激光进入组织的深度,同时激光的热能很容易使浅表皮肤发生热损伤,出现水泡、破溃、色沉或瘢痕等并发症,因此对深部皮肤血管瘤和静脉畸形作用有限。现临床研究表明在MRA诊断定位下通过皮肤控低温技术处理后,可以应用大剂量、高能量长脉冲激光对深部皮肤血管瘤和静脉畸形进行选择性治疗并获得满意治疗效果[2,3,4]。

而持续大剂量、高能量的冲击治疗对深部皮肤血管瘤和静脉畸形的瘤体组织结构、瘤体周围组织、浅表皮肤产生何样的影响呢?本组病例的MRA显示,深部型皮肤血管瘤都存在有1~4支供血血管和回流血管,甚或由知名动脉直接供血,瘤体呈均匀或不均匀团块状。而静脉畸形则是在瘤体部表现较多密集畸形异常的血管,呈迂曲扩张、斑关或条索样成团影。经冲击治疗后瘤体结构表现模糊不清,或消失,可能是瘤体结构被“选择性光热凝固作用”破坏所致。同时可观察到浅表皮肤和瘤体周组织由于吸收相对瘤体较小的非选择的热能,这些热能向邻近组织弥散,引起组织肿胀;选择性吸收大量激光热能的瘤体因被破坏后其残余热也向周围组织扩散,同样会引起组织肿胀;如果不及时将这些局部余热清除,将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如何保持此时的激光治疗状态、防止组织肿胀产生副作用是关键。

采用科学的物理冷敷,或称之“医学冷敷”可减少局部余热对有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局部代谢、肌肉的电兴奋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减少充血和渗出,达到减轻肿胀或缩短肿胀时间并及时控制对组织细胞的损害。同时使组织代谢中的氧消耗降低,抑制组织液及淋巴液的生成,减轻局部组织肿胀,减轻疼痛[3]。

本组病例显示,激光治疗后3天内治疗区域出现组织水肿情况:A组组织水肿发生率为44.00%;B组32.00%;C组16.00%,由此可见医学冷敷时间不足,则无法减轻局部余热对有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同时无法控制其局部组织肿胀,渗出。医学冷敷时间充足,减少组织肿胀的发生率。

3.2关于医学冷敷

医学冷敷是指应用医学理论和医学方法,选择适宜的冷敷材料使用医学冷敷技术巩固和维护靶目标的激光治疗态、消除或减轻激光热损伤副作用同时,促进组织得到良好修复。医学冷敷技术包括冷敷材料选择、冷敷时间、冷敷强度、冷敷方式、冷敷频率等应用,同时与靶目标体积、面积大小、深度、层次、质地相关。医学冷敷有效考核指标包括激光对靶目标的作用、副作用、舒适度。有文献报报道,皮肤表面温度在15℃时开始出现细胞代谢减退,13.5℃时局部痛觉缺失,12.5℃时神经传导速度下降10%,10~11℃时细胞新陈代谢下降50%。因此皮肤表面温度在10~15℃时冰敷效果最佳[5,6],持续冷敷30分钟,可达到抑制肿胀,同时有止痛效果。如果皮肤表面温度温度低于10℃,组织可能出现冻伤。学者李颖,许倩茹[7]的研究结果需要20分钟的持续冷敷才能使皮肤表层温度达到20℃。本组结果显示持续5-10分钟医学冷敷可使皮肤体表温度降至15~20℃左右;但皮肤体表温度下降速度与瘤体的血运、大小、层次相关,因此在治疗中密切观察皮肤体表温度情况。因此理想的医学冷敷就是把皮肤表层温度控制在15℃~-20℃左右的组织生理范围,维护激光治疗态、消除光热副作用,促进组织修复。

3.3激光治疗态维护的临床意义

皮肤控低温后,一方面降低瘤体的血流速度;另一方面可以减轻痛觉,可以大剂量、高能量持续应用长脉冲激光治疗,有效提高光热作用的穿透深度.产生能量叠加效应,增大对静脉畸形、血管瘤瘤体细胞、瘤内结构、状态的破坏程度,产生“选择性光热凝固作用”,从而使瘤体组织选择性破坏、萎缩、凋亡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大剂量、高能量持续的长脉冲激光冲击治疗后,使瘤体发生细胞变性、结构破坏、光热凝固等综合激光治疗状态,这种“激光治疗态”的长时间保持,可延长瘤体内光热凝固作用时间,减缓瘤体相关血流、血循环重建再通时间,加速瘤体萎缩、凋亡,同时可减少瘤体周围组织光热损伤反应,减少副作用发生。

本组结果显示A组在医学冷敷30分钟后,水泡发生率8.00%,组织肿胀发生率44.00%。其次为B组水泡发生率6.00%,组织肿胀发生率32.00%。最少为C组水泡发生率4.00%,组织肿胀发生率16.00%。C组组织肿胀和水泡的发生率明显偏低,而治愈率68.00%,明显比A、B二组占优。分析原因:医学冷敷30分钟后仍发生水泡,可能是冷敷结束后,瘤体内温度较高的组织会迅速向冷敷部位的浅层传递热量,使之升温;而且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收缩的浅部组织血管迅速转为舒张状态,破裂的小血管,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渗出;瘤体越大,吸收激光能量越多,组织反应后散热慢、需时长,30分钟的医学冷敷未能彻底清除余热,因此A组发生最高。C组进行较长时间持续医学冷敷,一方面巩固和维护了激光治疗态的光热凝固状态,阻止或减缓瘤内血流,另一方面对瘤体周围正常组织可有效延长小血管痉挛时间,明显减少局部组织渗出,减轻局部肿胀,缓解因肿胀引起的疼痛,因此发生水泡和肿胀较A、B组明显减少。对不同大小、位置、质地的瘤体应有不同的医学冷敷时间。本组结果表明持续维持深部皮肤血管瘤和静脉畸形的“激光治疗态”医学冷敷时间不能少于7小时,维持时间越长,激光治疗态越稳定,组织反应越少,安全性更好、出现并发症更少。本组病例经治愈后复查的MRA显示,瘤体及供血血管等结构凋亡消失,未见有残余、纤维增生、或坏死腔洞等结构存在。

由此可见,激光治疗后激光治疗态的合理维护,可延长和巩固瘤体内光热凝固作用时间,减缓血流再通或乏血时间,促进瘤体凋亡,减少瘤体周围组织反应,减少副作用发生,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因此临床上应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血管增生性皮肤病激光治疗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月在我院皮肤科使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仪治疗血管增生性皮肤病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 每组60例。对照组中, 男32例, 女28例, 年龄1~66岁, 平均年龄 (22.34±4.14) 岁, 鲜红斑痣8例, 草莓状和海绵状血管瘤32例, 蜘蛛痣9例, 毛细血管扩张11例, 面积0.8cm×1.0cm~19cm×15cm。干预组中, 男31例, 女29例, 年龄1~65岁, 平均年龄 (23.11±4.56) 岁, 鲜红斑痣9例, 草莓状和海绵状血管瘤30例, 蜘蛛痣10例, 毛细血管扩张11例, 面积1.0cm×1.0cm~20cm×15cm。两组患者均未接受过其他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疾病情况等临床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使用美国Candel公司产SptL-1b型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仪, 激光波长585nm, 脉冲持续时间450μs, 能量密度5.0~9.0J/cm2, 光斑大小5~7mm。术前皮损区外涂5%恩纳软膏麻醉1h。再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能量密度和脉宽, 治疗次数1~10次, 间隔1~2个月。

1.3 疗效评价

观察皮损区颜色消退和皮损面积减少的程度评定疗效[1,2]。无效:皮损区颜色无变化或面积消退<30%, 患者很不满意;进步:皮损区颜色变淡或面积消退30%~59%, 患者不满意;显效:皮损区颜色显著变淡或面积消退60%~90%, 患者较满意;痊愈:皮损区颜色基本或全部消退90%以上, 患者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χ2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P<α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方法

在常规护理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在护理过程中应积极向患者介绍病情和治疗进展以及解答患者所顾虑的问题,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详细介绍两组护理方法[3,4]:

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 术前护理:①病变区准备, 术前病变区照相以对比疗效, 洗净治疗部位, 取下佩戴物品;如为儿童、病变面积较大或对疼痛较敏感者外涂恩纳软膏麻醉。如有感染者, 应在感染控制后再行治疗, 如有晒伤则在晒伤皮肤恢复1个月后再行治疗。②治疗仪器准备, 术前应检查机器运行正常, 熟练掌握机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③激光室的防护:激光室门口放置警示牌, 治疗区不放置可燃物品。定期对激光室进行清扫、消毒、保持通风, 防治烟雾污染和疾病传播。 (2) 术中护理:①眼睛护理, 激光可损伤眼睛, 在激光治疗中医生和患者应带护目镜。如治疗眼睛周围皮损, 要为患者戴上金属眼罩, 特别注意保护眼睛。②疼痛护理, 治疗过程中开启冷却头将温度控制在4℃, 将治疗头轻贴皮损处进行治疗, 以血管消失或变暗为止, 防止过度治疗造成损伤。若治疗过程中出现水疱或皮损发白, 疼痛可能会增加, 可能与脉宽、能量密度偏大有关, 应降低能量调整合适的脉宽。同时边治疗边冷敷, 让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 及时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提高疼痛阈值。③治疗头清洁, 治疗过程中用专用除霜剂清洗治疗头, 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3) 术后护理:①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 治疗结束后用冰袋冷敷20~30min, 以减轻炎症反应。术后皮损出现红肿、疼痛、水疱, 在创面外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 将水疱疱液抽出待其自然结痂。并要求患者皮损区内7d不化妆, 不接触水, 保持清洁卫生;嘱患者禁酒, 不强行剥离结痂, 避免剧烈运动, 防止出汗延缓皮损恢复。②色素改变护理, 不同的皮肤类型、治疗能量可导致色素沉着或减退。嘱患者避免强光直晒, 注意饮食, 劳逸结合, 口服维生素C, 告知患者色素消退需较长时间。

2.2 干预组护理方法

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 配合手术前和手术后心理护理: (1) 术前心理护理:一般患者对治疗方法及治疗情况了解不够, 易产生紧张、恐惧、不信任的心理。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 向患者解释治疗的原理、过程、疗效、预后等, 消除患者的顾虑, 增强患者的信心。对治疗费较高者, 应仔细向患者交代每笔费用, 对治疗期望不切合实际者, 应耐心解释降低患者的期望值。有报告指出[5]:患者手术期的情绪及术后恢复状况直接受其术前焦虑程度的影响。 (2) 术后心理护理:由于个体差异, 存在部分患者对治疗不敏感, 治疗效果不明显以及被封闭的血管可能再通, 需多次治疗而产生更多的费用, 有的还会出现色素改变, 会导致患者在治疗期间情绪不稳定, 对治疗缺乏信心。在患者复诊和电话回访中, 应通过口头教育, 介绍相关资料、同类患者等方式, 使患者对血管增生性皮肤病有充足的了解, 并让患者认识到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疗效和预后。反复向患者解释治疗和护理的相关知识, 消除患者紧张、顾虑的心理, 使其充满信心完成每次治疗。

3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41) 。详见表1。

笔者通过比较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对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仪治疗血管增生性皮肤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得出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仪治疗血管增生性皮肤病, 配合合理细致护理、心理护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有效的预防有助于患者皮损的恢复, 提高患者的疗效, 是治疗成功的保障,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咏, 蒋献, 邓次冰, 等.血管增生性皮肤病激光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9) :819-820.

[2]钟淑霞, 李珊山, 姚蕾, 等.长脉冲可调脉宽1064nm Nd:YAG激光在血管性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7 (1) :147-149.

[3]王雷, 高天文.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 (下篇) [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0, 39 (7) :468-471.

[4]王雷, 高天文.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分类 (上篇) [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0, 39 (6) :390-392.

皮肤血管瘤 篇9

科技日报讯美国西北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仿皮的可穿戴式医疗设备, 可以迅速对有心血管问题的人预警, 或者给皮肤进行保湿。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信》在线版上。

据每日科学网、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 该小型装置大约5厘米见方, 可直接放置在皮肤上, 全天候进行健康监测。该无线技术采用柔性基板上数以千计的细小液晶来感测温度。当设备颜色变化, 佩戴者便知道哪部分出状况了。

西北大学高级研究员黄永刚 (音译) 说:“我们的设备是可不见的机械, 它超薄、舒适, 就像皮肤本身一样。该设备可在人们的手腕上测试。可想而知化妆品公司会有兴趣采用这种便携、非侵入性的方式来测量皮肤的干燥度。这是同类产品中的首个设备。”

该技术在皮肤的表面采用了瞬时温度变化, 以确定血流量, 这直接关联到心血管健康、皮肤水合作用的水平 (当皮肤脱水, 其热导率特性发生变化) 。该研究联合第一作者、西北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研究助理教授张辉 (音译) 说, “该设备非常实用, 当你的皮肤被拉伸、压缩或扭曲, 这个设备也随之拉伸、压缩或扭曲。”

该设备含高达3600个液晶数组, 布置于一个薄、柔软、可拉伸的衬底。凭借3600个液晶, 该光子器件具有3600个温度点, 提供亚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 相当于目前在医院使用的红外技术。但红外技术比较昂贵, 使用受限于临床和实验室设置, 而新设备具有成本低和便携性。研究人员说, 当晶体感应到温度变化后就会改变颜色, 一个算法将温度数据转换为准确的健康报告, 所有这一切在不到30秒内生成。

该论文的联合作者、伊利诺伊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约翰·A·罗杰斯说:“这些结果提供了第一个‘表皮’光子传感器的例子, 这项技术大大扩展了附着皮肤设备功能的范围, 超出了单独使用电子产品的可能性。”该技术和相关性基本药物已在这个研究中被证明, 虽然在将该装置投入使用之前需要附加测试。

皮肤血管瘤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共47例, 男性34例, 女性13例, 年龄分布在18~57岁。其中机器碾压伤15例, 刀刃伤22例, 撕裂伤10例。创伤时间2~6h。

1.2 术前准备

患者由于受伤原因各异, 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故前期先按污染伤口用抗生素进行清洗。对创伤表面残留的不规整的组织进行切除、修整, 确保皮瓣转移的基面是活性良好、较平整的。如果出现骨头断折有锐利断面的情形, 应先处理骨头断面, 不应使其留有二次创伤的隐患。具体方法可以用骨挫挫平或用钢丝固定。手术进行前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查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 条件许可亦可查供皮区血管走行情况[1], 为手术提供良好保证。手术麻醉方式采用局麻方式, 可行腰麻和臂丛麻醉。手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 向其解释手术具体方案取得其支持, 并减少、消除患者、患者家属不良情绪。

1.3 手术方法

根据患者受伤情形, 在皮瓣供应区设计皮瓣大小和形状, 把皮肤连同皮下脂肪沿血管走行方向获取皮瓣, 一起由供皮区移植到伤患处, 皮瓣的蒂要求尽量修除干净脂肪。本次分析的所有病例皮瓣供应均由腹部髂区提供, 修复皮瓣供区用双电极细心凝血、间断缝合而且在设计皮瓣时要考虑皮瓣的面积应该大于创伤面, 一般要求超出需求1~2mm。要十分留意皮瓣蒂部的血运情况, 观察蒂部的颜色, 只有当皮瓣血运良好, 皮瓣色泽较鲜艳时才可以考虑转移皮瓣至创伤面。转移皮瓣至创面后包扎并由石膏固定, 防止皮瓣蒂部被扯断。

1.4 术后处理

术后保持患者患肢和腹部在胸壁前固定, 嘱病人勿做过度活动、勿使蒂部旋转或折叠。给予常规抗生素消炎治疗, 补水补液, 充足营养。观察蒂部血运情况是查房的重要内容, 及时更换药物。断蒂前采用勒血试验, 断蒂时间根据皮瓣大小和伤口愈合程度决定, 小的1周左右, 较大和愈合不良的2周左右。

2 结果

全部47例皮瓣修复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45例成活, 1例出现周边感染, 经及时更换药物清洗、加用抗生素后获得控制, 1例出现边缘部分坏死现象亦经换药后痊愈。47例病例随访4到8个月发现患者移植区皮肤与周边皮肤肤色基本一致, 无后续发生的感染炎性肿胀, 弹性良好, 无高度紧张皮肤张力增大现象, 手部总体外形良好, 患肢可完成基本的内旋外翻等动作, 可以完成日常的生活劳动任务, 如洗漱吃饭、收割和稻等, 患者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

3 讨论

手部的巨大功能决定了它对人类的重要价值, 虽然手部外伤一般不足以致病患有性命之忧, 但是救治不及时, 救治不恰当会给病人留下后遗症, 甚至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 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手部出现创伤特别是关节外露不能进行游离植皮[2]时往往采用皮瓣。皮瓣的应用有利于创伤修复, 减少肌腱骨骼的损害有利于肌腱活动[3]。另外腹部带血管蒂皮瓣转移修复手外伤皮肤缺损的方式, 由于提供皮瓣区活动度小, 知名血管较多, 故血供丰富, 较其它皮瓣提供区效果好, 临床应用较多。

手部皮瓣转移修复技术要求较高, 临床医生如果不熟悉, 容易出现获取皮瓣大小不合适, 剪裁的皮瓣形状不符合修复手术需要等取皮问题, 在移植皮瓣过程中消毒不彻底还易形成感染。我们在面对此类手术时, 应该充分考虑自己能力, 仔细操作, 避免手术不当给病人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和不必要的痛苦。

在确定患者创伤面积较大需行腹部带血管蒂皮瓣转移修复手外伤皮肤缺损手术后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腹部带血管蒂皮瓣的转移需用皮瓣一般较大, 围手术期对活动影响较大, 故应事先充分和病患及其家属充分沟通, 说明注意事项, 对较活跃的病人尤须注意。 (2) 对创伤面要求彻底清创, 去除污染物, 切除死皮, 割除坏死组织, 有骨头创伤者, 还应对骨头断裂面进行处理, 避免移植基面的污染影响皮瓣的成活率。

手术过程中应该十分注意创伤的止血处理, 在皮瓣提供区血管丰富, 应该优先考虑电极血凝的方式直接快速止血。在缝合过程中, 张力是个重点考虑的因素, 张力过大或过小都会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作用。术后护理中应该注意患者营养的充分提供, 保持创面清洁, 保持创面湿度和通风, 及时检查创口愈合进展, 针对问题进行处理, 为皮瓣移植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海宽.25例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9) :559.

[2]闫德雄, 陈向军, 姚兴伟.小儿四肢深度烧伤后早期手术与功能锻炼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8, 11 (8) :915-91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皮肤血管瘤】相关文章: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05-10

远端蒂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09-10

黄皮肤与白皮肤作文04-26

皮肤补水06-16

皮肤小结07-05

皮肤表现05-03

皮肤美白05-18

皮肤外科05-21

皮肤变化06-18

牛奶皮肤范文05-17

上一篇:太阳位置下一篇:大数据的创意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