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BI-RADS

2024-06-19

乳腺BI-RADS(精选七篇)

乳腺BI-RADS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乳腺中心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341例患者。患者全部为女性, 年龄27~73岁, 平均 (52.3±11.1) 岁。

1.2 仪器设备与检查方法

1.2.1 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采用ALOKA-5500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10 Hz。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探头直接接触法对双侧乳房依次进行横、纵、斜多个切面进行检查, 检查双侧乳房各个象限及腋尾部, 同时检查双侧腋窝。观察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血流信号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

1.2.2 X线摄影

采用美国GE Senograple Ds全数字乳腺摄影机。常规摄双乳头尾位 (CC位) 和内外斜位 (MLO位) , 给予加压, 乳房压至30~50 mm厚度, 采用自动曝光条件, 采集获取的图像传至工作站, 对图像进行处理, 做出诊断。

1.3 诊断标准

两者检查诊断结果均采用美国放射学院制定的乳腺学报告和数据系统 (BI-RADS) 进行分类[2]。BI-RADS分类分为不定类别 (0类) 和最终类别 (1~6类) 。

1.3.1 超声诊断标准

乳腺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 形态不规则, 边缘呈星芒状、蟹足状或分叶状, 内部回声不均, 部分可见到散在强回声钙化, 多数肿块后方回声衰减, 侧壁回声增强, 纵横比>1, 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丰富, 阻力指数>0.70。

1.3.2 X线摄影诊断标准

凡具有≥2个主要征象和1个次要征象, 或>2个以上次要征象则乳腺癌的诊断即可成立[3,4]。主要征象: (1) 高密度形态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 边缘模糊不清, 多伴有毛刺或角征; (2) 不对称致密团片样结构; (3) 恶性钙化:模糊多形性的或线状、分支状的钙化或1 cm范围内有>15枚的小钙化点。次要征象: (1) 病变周边血管增粗或增多; (2) 皮肤增厚或局限性凹陷; (3) 新近出现的乳头回缩; (4) 非对称性导管增粗; (5) 腋窝淋巴结肿大。

1.3.3 超声与X线摄影联合诊断标准

超声或X线任一检查有明确恶性征象即定性为恶性[5]。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PEMS 3.1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病理诊断分类

导管原位癌32例, 浸润性导管癌119例, 浸润性乳腺癌170例, 浸润性筛状癌2例, 浸润性小叶癌11例, 小管癌1例, 粘液癌6例。

2.2 乳腺超声和X线检查单独和联合应用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

采用BI-RADS分类诊断乳腺癌, 超声、X线及两者联合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8.0%、80.6%、93.0%, 见表1;BI-RADS分类超声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高于X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 , BI-RADS分类超声与X线两者联合应用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高于单独应用 (P<0.001) 。

例 (%)

2.3 超声和X线检查BI-RADS分类比较

进一步比较341例患者超声及X线分类诊断乳腺癌情况, 见表2。超声诊断为1级和2级的比例几乎为零, X线诊断为1级和2级的比例为8.5%, 在1、2级分类中, X线的误诊率大于超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超声及X线3级误诊率分别为11.7%和10.9%, 两者误诊率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17) 。在4级和5级分类中, 超声及X线的敏感性分别为88.0%和80.6%, 超声的敏感性高于X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7) 。

例 (%)

3 讨论

美国放射学院提出的BI-RADS分类目的是方便不同影像学科及临床医师间的沟通, 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对病变做出合理判断, 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及随诊监测。

超声和X线是目前诊断乳腺癌的首选检查方法, 二者联合诊断具有很大的优势, 但对于不同年龄组人群, 两种检查方法应有先后, 有所侧重, 根据临床提示综合诊断, 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超声检查, 通常可清晰显示肿块型病灶, 通过观察肿块的形态、边界、边缘、内部回声、血流状况、血流阻力、后方回声、纵横比, 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根据特征判定BI-RADS级别, 判断肿块的性质, 对肿块准确定性。本组341例乳腺癌患者中共有41例诊断为良性病变, 4例表现为低回声区, 5例为乳腺多发结节, 1例为腺体紊乱, 余均为乳腺单发结节, 其特征均酷似良性病变, 未表现出明显恶性征象。诊断为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像图21例表现为低回声区, 279例表现为低回声实性占位性病变, 其特征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 内部回声不均, 部分内部可见点状强回声, 后方伴或不伴声影, 内部及周边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血流阻力>0.70。

X线检查不仅可显示结节性病变, 又可显示超声不易检测到的钙化, 而乳腺内钙化有时是乳腺癌, 尤其是原位癌的唯一阳性征象。X线征象又是定性诊断的重点, 其直接影响BI-RADS分类结果。本组341例乳腺癌患者4级和5级分类中表现为肿块者共167例, 伴钙化者66例, 伴1~3个次要征象者70例;表现为不对称致密团片样结构者72例, 伴钙化者25例, 23例伴次要征象;仅仅依靠恶性钙化为直接征象诊断为乳腺癌者25例, 9例伴次要征象;仅依靠次要征象征象者11例, 主要表现为腺体紊乱或纠集。因此, 以肿块、不对称致密和钙化为主要征象诊断为乳腺癌, 在阅片诊断中占绝对比例96.0%。

超声和X线从两个不同方面反映病灶的病理特性, 对其进行BI-RADS分类从很大程度上能为其定性, 为临床进一步诊治提供依据。两种方法各有优势, 同时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联合检查有明显的互补作用[6]。本组病例中, 超声与X线个单独诊断乳腺癌分别为300和275例, 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8.0%和80.6%, 而联合诊断后, 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大大提升, 达到93.0%, 只有24例超声与X线均未能诊断为乳腺癌。24例未能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 超声均因病灶未能表现出明显恶性征象而诊断为增生结节或纤维腺瘤;X线因患者腺体致密而未诊断者12例, 诊断为良性病变者12例。

综上所述, 超声与X线是目前诊断乳腺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但二者又各有利弊, 单独诊断乳腺癌均有其局限性, 二者联合应用对检出乳腺癌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单一检查方法, 表明二者联合能够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被认为是最佳的黄金组合[7], 加之共同采用BI-RADS分类方法, 为临床早期诊断乳腺癌和治疗乳腺癌提供帮助。但二者联合仍存在诊断难点, 对于不典型病例, 有时两者检查方法也难以诊断。当遇有疑难病例时, 应进一步行MRI检查, 也能为医师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诊出率。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超声与X线BI-RADS分类单独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41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及X线BI-RADS分类及图像, 比较超声与X线摄影BI-RADS分类单独以及两者联合对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结果:超声诊断乳腺癌300例, 诊断准确性为88.0%;X线诊断乳腺癌275例, 诊断准确性为80.6%;两者联合诊断乳腺癌317例, 诊断准确性为93.0%, 与单独应用相比, 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超声与X线检查均为诊断乳腺癌的首选检查方法, 采用BI-RADS分类, 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高于X线, 而两者联合可以大大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超声,乳腺X线,BI-RADS分类

参考文献

[1]刘卫敏, 王小红, 孔庆聪, 等.乳腺肿瘤性病变的钼靶X线征象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0, 29 (11) :1469-1472.

[2]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 .Breast imaging atlas[M].4th ed.Restong: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2003:101.

[3]杜洪文, 张蕴, 张剑琴, 等.腺癌的X线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8, 6 (3) :181.

[4]中国抗癌协会.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腺癌分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6-9.

[5]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乳腺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6-79.

乳腺BI-RADS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12月连续乳腺MRI检查患者1780例,所有患者行MRI检查前3个月内无活检或手术干扰,检查后1个月内获得活检或外科病理结果,最终纳入278例患者,年龄18~82岁,平均(45.2±8.6)岁;221例患者是乳腺X线摄影、超声或临床触诊发现异常后推荐MRI检查,57例为MRI筛查。所有患者均告知于月经周期的第7~14天接受检查。

1.2成像方式采用GE 1.5T MRI仪(GE Signa ExciteHD Twin),4通道相控阵乳腺专用线圈,患者取俯卧位,双乳自然悬垂。扫描主要包括4个脉冲序列:1 DWI :SE-EPI序列,TR 8400 ms,TE 93.8 ms,并行采集因子2,b值取0和1000 s/mm2, 矩阵128×128, 激励次数(NEX)2。2脂肪抑制T2WI :FSE序列,化学频率选择脂肪饱和,TR 4660 ms,TE 89.2 ms,矩阵320×256,NEX 2。DWI序列和T2WI序列均是横轴位扫描且定位一致,视野320 mm×320 mm,层厚4 mm,间隔1 mm,32层覆盖整个乳腺。3 T1WI采用与下述动态增强扫描相同的序列和参数,但不施加脂肪抑制脉冲。4动态增强:采用VIBRANT(volume imagingfor breast assessment)序列,这是一个三维扰相位梯度回波序列,TR 4.7 ms,TE 2.2 ms,矩阵320 mm×320 mm,层厚1.0 mm,176层横轴位扫描,覆盖乳腺和腋窝,实现1.0 mm×1.0 mm×1.0 mm各向同性体素分辨率。动态增强重复6次,每次扫描时间120 s(时间分辨率),其中第1次为预扫描,第1次扫描结束后经肘静脉团注造影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速度2 ml/s,按照0.1 mmol/kg给药,注射后用20 ml生理盐水冲刷。

1.3图像处理图像处理由技师在操作台独立处理,图像处理和下述诊断均以美国放射学院BI-RADS的分类要求为依据,处理内容包括:1多平面重组(MPR):选取第1增强时相的图像做标准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层厚1 mm,与原始横轴位一起作为判断形态学的依据(图1);仅在预扫描出现短T1信号时进行第1时相与预扫描的减影处理。2 TIC测量:在第1增强时相强化率≥120% 的病灶均需测量TIC,测量的感兴趣区(ROI)不小于3个体素,但是ROI尽量小而避免测量的部分容积效应,体积较大的病灶取多点测量,取最代表恶性的曲线(TICmax)纳入计算。曲线的分类参照Kuhl等的划分方式[11],但在第2增强时相后强化率降低 >20% 者定义为廓清型曲线(III型),扫描时间内波动在±20% 者定义为平台型曲线(II型),持续强化 >20% 者定义为流入型曲线(I型)。3 ADC值测量:在b=1000 s/mm2的图像上高于乳腺实质的信号和TIC测量的病灶均进行ADC测量,ROI不小于3个体素,测量时尽量避免部分容积效应,单个病灶多点测量时取最小值(ADCmin)纳入计算。图像处理完毕后传入PACS工作站供医师诊断评价。

1.4影像诊断在PACS工作站要求空间同步显示T1WI、T2WI、DWI和DCE图像。MF判断必须在第1增强时相的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图像联合判读,并按照BI-RADS字汇进行描述和分类。点状病变指病灶直径≤5 mm、强化率≥120% 的病灶,无占位效应,无法准确判断形态、边缘和内部强化特征,此类病灶分类为3类。肿块(MASS)和非肿块样强化(NME)病灶除占位效应外,在T1WI有无明确脂肪 - 病灶边界、病灶内是否有脂肪成分也是参照标准,病灶内有脂肪信号则定义为NME。影像诊断由1名研究生或进修医师撰写报告,并由本研究的负责人签署确认,形成诊断报告。

1.5诊断标准判断征象由MF、TICmax和ADCmin3部分构成,判断标准见表1。NME和MASS病灶对TIC和ADC的分类标准有差别。每个征象如果提示恶性则记1分,否则记0分。如果1个病灶积分≥2分,则判断为BI-RADS 5类;积分 =1分则判断为BI-RADS 4类(图2),积分 <1分则判断为BI-RADS 3类,特异性良性发现判断为BI-RADS 2类,T1WI、T2WI、DWI无异常信号且DCE无异常强化者,判断为BIRADS 1类(表2)。

图1 女,47岁,乳头溢液3个月,NME病灶。动态增强早期(120 s)横轴位显示病灶呈区域分布和不规则强化,但重建的冠状位和矢状位显示病灶尖端指向乳头方向,呈叶段分布特征,呈簇集样和串环样强化(A~C);延迟期(540 s)乳腺实质背景强化显著,导致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不能作为形态学的判断依据(D);DWI显示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ADC值为1.08×10-3 mm2/s(E);TIC曲线为平台型,早期迅速强化,廓清幅度<20%(F)。MRI表现积分=3分,判断为BI-RADS 5类。术后病理:乳腺高级别导管内癌伴粉刺样坏死,肿瘤大小为4.5 cm×4.5 cm×2.0 cm;局部见小灶浸润性导管癌成分,范围约为0.2 cm×0.2 cm×0.2 cm,与MRI增强早期显示范围一致

注:MMF:恶性形态学特征;MASS:肿块;NME:非肿块样强化

图2 女,44岁,左乳腺肿物20年,单乳多发病灶。MRI显示左侧乳腺多发肿块。较大的肿块呈分叶状,边缘光滑,内部可见不强化的分隔,DWI呈低信号,ADC值为1.92×10-3 mm2/s,TIC曲线为廓清型,MRI表现积分=1分,报告为BI-RADS 4类,预测为富血供纤维腺瘤(A~D);在此病灶内下可见小肿块,形态边缘不规则,内部不均匀强化,DWI呈高信号,ADC值为1.47×10-3 mm2/s,TIC曲线为廓清型,MRI表现积分=2分,报告为BI-RADS 5类(E~H)。经开放活检取2处组织行病理检查,冰冻确认后者为浸润性导管癌,改行改良根治手术。术后组织病理:前者乳腺纤维腺瘤,部分不典型增生;后者浸润性导管癌,部分呈导管内癌改变

1.6病理诊断由指定的病理医师进行活检或外科标本的处理与判读,活检方式包括细针抽吸活检、粗针活检(含麦默通旋切术)、乳腺局部切除 / 引流、乳腺改良切除或根治切除,病理处理包括常规染色和免疫组化,并由乳腺多学科合作小组成员共同确定病灶的影像部位与部位相匹配。在病理角度将病灶分成3级:恶性(M)、高危病灶(HR)和良性(B),高危病灶包括不典型导管增生(ADH)、不典型小叶增生、乳头状瘤、小叶原位癌(LCIS)、肌上皮肿瘤,上述病理类型的病灶有发展成为恶性病灶的可能,在处理原则上可以采取局部切除或短期随访观察[12]。

注:MMF:恶性形态学特征;BPE:背景实质强化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计算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绘制诊断的ROC曲线,计算BIRADS分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时,高危病灶分别归类于恶性或良性进行计算,即分别将(M+HR)归类为恶性、(B+HR)归类为良性。

2结果

2.1诊断效能278例患者共计301个病灶,病灶的病理类型与BI-RADS分类见表3。图3为301个病灶的BI-RADS分类与不同病理分级组合对照获得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构成的ROC曲线,其中将HR病灶作为良性组获得的ROC曲线下面积(0.876)略大于将HR作为恶性组(0.860)。经过ROC曲线优化,在病理上将HR作为良性、在MRI上将4类作为良性,可以获得敏感度85.3%,特异度86.8%,准确度85.1%,高于其他的组合;如果将HR病灶纳入病理恶性、在MRI上将4类作为良性,可以获得91.5% 的特异度,但敏感度仅为75.0%,准确度仅为81.4%。

BI-RADS 1~3类的病灶中,对良性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77.9%(81/104),对良性 + 危险病灶的累计阳性预测值为90.4%(94/104)。BI-RADS 4类对恶性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20.4%(10/49),对恶性 + 危险病灶的累计阳性预测值为46.9%(23/49)。BI-RADS 5类对恶性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86.5%(128/148),对恶性 +危险病灶的累计阳性预测值为93.2%(138/148)。

注:IDC:浸润性导管癌;DCIS:导管原位癌;LCIS:小叶原位癌;ADH:不典型导管增生

图3 不同病理分级组合与BI-RADS分类对应的诊断效能。(M+HR)∶B指将危险病灶作为恶性组,与良性对比,其曲线下面积为0.860;M∶(HR+B)指将危险病灶作为良性组,与恶性对比,其曲线下面积为0.876。两种划分方式的曲线下面积十分接近。M∶B指在分析过程中剔除HR病灶,同时BI-RADS中剔除4类病灶,其曲线下面积(0.910)明显大于前两者

2.2病灶的处理方式301个病灶的处理方式见表4。1 8例BI-RADS 1类和10例BI-RADS 2类患者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时发现可疑钙化并进行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报告为腺病、腺瘤样增生或非特异性的炎症,仅1例是黏液腺癌并进行后续局部切除,在MRI上表现为一个直径4 mm的延迟强化,DWI为低信号。2 BI-RADS 3类的病灶中有9例为恶性,2例行根治切除,7例行部分切除;1例叶状肿瘤、4例腺病、5例纤维腺瘤均行局部切除,2例浆细胞乳腺炎采取了切开引流。3 BI-RADS 4类病灶中,4例经活检证实为恶性后行改良根治,其中2例是病灶范围 >1个象限的DCIS需行全切除,其余8例可以选择部分切除;2例脓肿采取切开引流,1例叶状肿瘤、5例纤维腺瘤、4例乳头状瘤(病)、3例腺病行部分切除或开放活检。4 BI-RADS 5类的病灶中,29例在MRI确认为恶性后未经活检直接行乳腺根治或改良根治,无判断错误;39例在活检确认后给予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或改良根治,8例为双乳多发病灶行双侧改良根治或根治切除,并经MRI和病理确认;19例经活检证实后行根治或改良根治。5例MRI预测为恶性后直接行乳腺部分切除,无判断错误;13例经活检证实后行部分切除;6例浆细胞乳腺炎和脓肿均进行外科切开引流;1例LCIS、3例ADH、5例乳头状瘤、3例黏液癌、4例DCIS、2例纤维腺瘤均行局部切除;2例腺病行旋切。

注:部分病例有多种处理,如活检后切除;部分病灶是因为主要病灶切除后获得病理证实

2.3影像学表现与分析11例浆细胞乳腺炎或脓肿,8例被高估为BI-RADS 4、5类,由于上述病灶主要表现为叶段分布和ADC值降低,部分TIC曲线甚至为III型或II型,形成脓肿的病灶外科处理原则为切开引流,这些病灶中10例行部分切除或外科切开引流,1例给予内科治疗。2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由于ADC值降低,部分形态不规则,14例被判断为BI-RADS 4类或5类,9例行局部切除,其余5例行麦默通旋切,其余6例采取随访观察。9例纤维腺瘤TIC曲线为II型或III型,对于富血供的腺瘤,外科医师主张行部分切除,部分病理切片显示内部有不典型增生。腺病的表现十分复杂,18例被判断为BI-RADS 4类或5类,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硬化性腺病,部分TIC曲线为II型,但无ADC值降低;病理切片上,这些腺病存在ADH、大汗腺化生、腺瘤样改变等。

3讨论

本研究中将DWI-ADC值与乳腺MRI动态增强的形态学和动态TIC曲线整合,形成一个简单直观的多参数诊断模式,并评价了这种诊断模式与乳腺病理良性 - 高危 - 恶性3种分类对照的诊断效能,以下针对4个方面进行讨论。

3.1各向同性体素高分辨率扫描与三维形态特征判断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互相制衡[13]。本研究经过多年的摸索,在动态增强时采用1.0 mm×1.0 mm×1.0 mm的高分辨各向同性体素扫描,这种扫描方式无需扫描矢状位和冠状位,而是通过图像后处理获得。这种扫描方式可以通过MPR后处理获得每个时相的横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图像,而不是在延迟期补充扫描获得矢状位和冠状位图像,在延迟期获得的图像由于乳腺背景实质强化,使病灶对比度下降、病灶边缘模糊,从而导致病灶低估或高估。这种各向同性体素的高分辨扫描方式解决了乳腺动态增强在空间和时间需求的矛盾。对于任何一个病灶,都要求从三维的角度判断其形态、边缘和内部强化的特征,这种需求在判断叶段分布的NME病灶尤其明显,叶段分布的特征需要使用增强早期的横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3个角度联合认定,否则容易与区域分布的特征混淆而导致诊断错误。这种扫描方式的另外一个优势是无需另外扫描矢状位和冠状位,使得一个乳腺的检查可以在20 min完成,提高了检查效率;纵向176 mm的范围也可以覆盖腋窝以显示淋巴结。

3.2时间分辨率与早期强化的概念不同的研究对乳腺动态增强的时间分辨率有不同的要求,根据研究目的设定为30~150 s[14]。注射造影剂后,达到乳腺供血动脉的时间为25~30 s,首剂通过的时间为30~40 s,只有首剂通过后肿瘤床的强化才能充分体现病灶形态特征,过早则病灶强化不足导致低估,过晚则存在背景实质强化导致高估或低估。根据造影剂循环的特征需要与脉冲序列的K空间填充和造影剂的注射方式结合,使K空间的中心填充时间与造影剂的首剂通过时间重叠。本研究使用的VIBRANT序列时间分辨率是120 s,其K空间的中心填充时机大约在30~50 s,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启动扫描,可以达到上述时间重叠,这一点在其他设备通过参数调整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在诊断时,强调使用“早期”强化图像进行形态学判读,即这种首剂通过的强化图像,一般以胸壁静脉显影和背景实质强化为标识,静脉未显示则太早,出现背景实质强化则太晚。因为参数差别,将感兴趣的病灶的强化阈值由90% 调整为120%。既往研究中的图像及临床实践中会诊的胶片提供的均为延迟期图像,因为这些图像视觉上信噪比高。然而,由于乳腺背景实质强化,延迟期图像很容易导致病灶高估,这也是早期乳腺MRI文献中诊断特异度很低的原因,因为早期研究使用的乳腺动态扫描序列速度慢,获得的图像均为注射造影剂后3 min以后的延迟期图像,导致病灶高估和过度处理。例如,串环样强化在增强早期一般提示DCIS,而在延迟期的背景实质强化中也可以出现这种串环样强化,与病理上导管周围基质强化有关。

3.3多参数诊断本研究的多参数诊断方式融合了T2WI、T1WI、ADC值、DCE形态学和TIC信息,与其他多因素分析诊断方式不同,这是一种简单的积分方式[15],在MF、TIC曲线和ADC值取相同的权重。DCE-MF反映病变的生长方式,DCE-TIC反映病变的血管密度、肿瘤血管通透性和肿瘤间质容积比,这种由动态增强得到的信息在乳腺良恶性病灶之间有一定的重叠[16];ADC值反映肿瘤的细胞密度、通透性和灌注状态,尽管不同研究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总体上ADC值越低的病灶恶性概率越大,这对形态学无恶性特征(光滑或分叶状病灶)而TIC曲线为III型的病灶的定性诊断十分有帮助[17,18]。然而,浆细胞乳腺炎脓肿形成时,由于脓液在DWI呈高信号且ADC值降低,结合浆细胞乳腺炎的叶段分布特征,很容易被判读为BIRADS 4类或5类,是高估的主要原因。采取多参数诊断方式后,将DWI图像和DCE图像匹配观察,当DCE的强化部分与DWI高信号部分分布不一致时,提示浆细胞乳腺炎;反之提示恶性肿瘤。这对浆细胞乳腺炎乳腺脓肿的鉴别诊断有提示意义。需要提及的是,本研究使用的良恶性病灶ADC界值,在MASS和NME之间不同,MASS病灶的ADC界值是1.05×10-3 mm2/s,NME的ADC界值是1.35×10-3 mm2/s,两者的差别除组织学上的细胞密度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测量的部分容积效应[19]。这种多参数的诊断方式还存在改进的空间,补充校正因素,例如明确的不强化分隔、T2WI呈高信号(接近脑脊液或者血管流入增强的信号强度)以及上述的DWI高信号与增强部分不一致,可以减1分,这样可以校正富血供纤维腺瘤、脓肿的分类。

3.4诊断效能如果仅从良性 - 恶性方面进行鉴别诊断,无论将HR病灶归为良性还是恶性,或将BI-RADS 4类病灶归为良性还是恶性,本研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92.7% 和61.6%~91.5%,与既往多数研究报道结果一致[1,5,7,10,20,21]。然而,本研究的诊断效能统计方法与既往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别,既往研究的病理分级一般采取良性 - 恶性分级方式,本研究则采用良性 - 高危 - 恶性的分级方式,这种分级方式更加符合病灶由良性向恶性逐渐发展的进程,更好地契合了BI-RADS的分类诊断[22,23]。本研究中,若将病理上HR病灶的处理措施定义为局部切除或随访,则BI-RADS 3类及以下病灶对可随访病灶(B+HR)的阳性预测值为90.4%,BI-RADS 5类对可手术切除病灶(M+HR)的阳性预测值为93.2%,而BI-RADS 4类对M+HR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46.9%,这些病灶多数体积较小,仅需局部切除或短期随访观察,但是最合理的建议是活检。这种简单积分的多参数BI-RADS分类诊断方式也契合了BI-RADS病灶的分类处理建议,减少了不必要的漏诊或过度处理。表面上,这个统计数据与美国放射学院BI-RADS要求3类恶性比率 <2%、5类恶性比率 >95%、4类恶性比率在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更多的良性病灶未经病理证实,此抽样数据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整体数据的比率。

总之,本研究将乳腺MRI检查的DCE-MF、DCE-TIC和DWI-ADC 3个参数取相同的权重,对乳腺病灶进行BI-RADS分类,这种诊断方式与病理的良性 - 高危 - 恶性分级方式更加吻合,使对乳腺病灶的处理建议更加合理。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多参数乳腺MRI检查与诊断方式,与美国放射学院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对应,改进乳腺疾病的处理建议。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78例乳腺疾病患者301个经病理证实的病灶,使用1 mm×1 mm×1 mm空间分辨率、120 s时间分辨率的动态增强扫描(DCE)序列和b=1000 s/mm2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进行扫描,将DCE显示早期病灶形态学恶性征象、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II型或III型、小于良恶性表观扩散系数(ADC)阈值的3个诊断因素各计1分,肿块和非肿块样强化病灶区别对待,积分≥2分诊断为BIRADS 5类,积分=1分诊断为BI-RADS 4类,积分<1分诊断为BI-RADS 3类,其他特异性良性发现诊断为BI-RADS 2类,DCE和DWI无异常发现评价为BI-RADS1类,并与病理学的良性(B)-高危(HR)-恶性(M)病灶分级进行对照,评价其对病灶处理的建议。结果 以HR作为恶性时(M+HR),得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以HR作为良性时(B+HR),得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两者很接近。经过ROC曲线优化,在病理上将HR作为良性、在MRI上将BI-RADS 5类作为恶性,获得敏感度为85.3%,特异度为86.8%,准确度为85.1%,高于其他组合。如果将病理上HR病灶的处理原则定义为局部切除或短期随访,则BI-RADS 5类对M+HR病灶(可切除病灶)阳性预测值为93.2%;BI-RADS 4类病灶对M+HR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46.9%,必须活检以决定局部切除或短期随访;BI-RADS 3类及以下对B+HR病灶的阳性预测值(随访观察)为90.4%。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诊断模型,动态增强显示的形态学特征、动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和DWIADC值取相同的权重进行BI-RADS分类,可以很好地预测乳腺病灶良性、高危和恶性特征,对指导乳腺疾病的处理方式有实用价值。

乳腺BI-RADS 篇3

关键词:超声BI-RADS分级,乳腺癌,筛查

乳腺癌是当今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持续上升并且患者的年龄有年轻化趋势[1]。乳腺癌发现早晚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将近2年来应用超声BI-RADS分级在从化市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总结如下,旨在探讨其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以35岁到59岁女性为普查对象,共5.5万人,平均年龄(43.1±9.45)岁。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仪器使用GE LOGIQ pro-400,HDI3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0MHz。

1.2.2 筛查流程

所有参加普查的妇女首先填写流行病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月经史、婚育史、哺乳史、乳腺患病史、癌症家族史、饮食习惯和对乳腺癌认知情况等内容。然后由专职医生进行乳腺临床查体和乳腺超声检查,应用超声BI-RADS分级方法筛查出可疑乳腺癌患者(分级中的4~5级),建议她们做进一步的乳腺彩超、钼靶及病理活检。由从化市中心医院为网顶医院联合15个镇街医院共同完成,从化市中心医院负责业务的培训、督导与把关,以及资料的汇总。

1.2.3 超声检查方法

患者平卧位,充分暴露双乳及腋窝,用直接检查法,先纵横切扫查,再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及行扇形扫查,每一次扫查要与前次有重叠以避免遗漏,发现肿块后仔细观察其数量、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内部回声,有无细小钙化,后方有无衰减、纵横比,腋窝淋巴结,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肿块周围及内部血流信号的形态及分布情况,记录其参数。按Adler半定量法分级[2],将肿块内血流丰富程度分为4级:0级无血流;I级少量血流,见1~2处点状血流,管径<1mm;II级中量血流,可见一条主要血管(长度超过病灶的半径)或数条小血管;III级血流丰富,可见4条以上血管或血管交织成网状。应用脉冲多普勒取样判断血流的性质,调整声束与血流之间的夹角<60°,测量动脉血流参数Vmax、RI,记录数据。

1.2.4 超声BI-RADS分级标准

按乳腺癌筛查指南进行分级[3]:0级-超声检查不能全面评估病变,需进一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诊断;1级-阴性,12个月随诊;2级—良性征象,6~12个月随诊;3级-可能良性征象,3~6个月随诊;4级-可疑异常,建议活检;5级-高度可能恶性,应积极处理;6级已活检证实为恶性。

1.2.5 统计方法

用Epi 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由SAS8.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经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患者46名,年龄37~58岁,平均年龄40.1岁。

2.2 乳腺疾病分级情况

本次筛查1~3级54369例,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患者(0级、4级和5级)631例,仅占普查总人数的1.12%,其中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46例(检出率为0.84‰)。见表1、2。

3 讨论

影像学检查是乳腺检查的主要方式,其中超声检查经济实用,而且携带方便,适合大规模的普查。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的各委员会成员相互合作努力制定BI-RADS是为了使乳腺病灶特征术语和报告术语的标准化,降低乳腺影像解读中出现的混淆,使临床医生、影像科医生和患者都从中受益[4]。传统二维超声的诊断结论性强,只有良性和恶性的判断,加上较低的特异性[5],既误导临床医生,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医疗资源的浪费。国内有报道超声诊断乳腺癌符合率达89.1%~95.7%不等[6,7,8]。应用超声BI-RADS分级方法有利于超声医生与临床医生沟通,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病变处理作出合理的选择;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及乳腺超声检查的随访监测;也使在不同医疗机构间有统一的超声指标。此外,超声BI-RADS分级方法引入了“可能范围”的概念,给临床医生更可靠的指导,让其充分理解诊断结果所代表的意义与其中的风险,并且为乳腺癌的超声诊断提供了标准化的平台,利于多中心的研究、经验交流和数据统计,具有相当的临床应用价值,国内作者[9]指出利用BI-RADS分级指导活检可减少盲目性。

乳腺BI-RADS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住院手术患者212例,女211例,男1例,年龄26~65岁,平均(42.8±3.2)岁,患者因乳房胀痛或触及肿块前来超声检查。

1.2 设备使用HITACHI Asc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5~12 MHz。

1.3 方法

212例患者手术前应用高频超声常规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充分暴露双侧乳房及腋窝,按照1~12点钟放射状、多切面连续扫查法,确保检查无盲区,并对所发现肿块重点观察,记录肿块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及衰减,内部有无钙化,腋窝淋巴结有无结构异常,详细记录并工作站留存资料。超声结论包含肿块的物理性质,超声BI-RADS分类,临床建议及随访。

1.4 BI-RADS分类标准及评价

参照北美放射学会制定的超声BI-RADS分类标准(第4版)为基础,结合患者年龄等参考因素等进一步细化,进行乳腺超声评估[4]。0类,超声不能有效地评估病变,需结合其他检查(如MRI等)行进一步检查;1类: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改变,每年随访1次;2类,超声提示良性病变,无恶性病变的特征(见图1),每6~12个月随访1次;3类,可能的良性病变(恶性危险度≤2%),建议3~6个月随访1次,无异常则1年随访1次,至少随访2年;4类,可疑异常(恶性可能为3%~94%),建议行穿刺活检;5类,高度可疑恶性(恶性可能≥95%),应积极进行治疗;6类,活检病理已证实为恶性病变。分析BI-RADS分类并对比病理的敏感性、特异性。

2 结果

212例乳腺共254个结节,超声BI-RADS分类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5.6%(88/92),特异性为82.7%(134/162),见表1~2。从92例乳腺癌患者超声征象与病理类型的关系(表1)及各病理类型乳腺癌声像特征(表2)中可以看出,浸润性导管癌绝大部分为形态不规则,周边呈毛刺状,后方回声有衰减,超过半数可见钙化(图5~6)。而髓样癌绝大多数具备良性病变声像,尤其值得注意,小叶导管癌大多具备恶性病变声像,导管原位癌及导管内乳头状癌图像无明显良恶性倾向性,需要仔细查看周边有无扩展的导管予以佐证,典型超声BI-RADS分类见图1~6。

3 讨论

乳腺癌已高居我国妇女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一位,每年约5万人死于乳腺癌。如何更加准确地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以便尽早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已是临床医师密切关注的问题[5]。超声能很好地识别发现乳腺肿块,包括临床难以触摸的小肿块,综合评价乳腺肿块的良恶性一直是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6,7]。既往主要根据肿块的形状、边界、内部回声、是否有钙化、内部及周边血供等特点加以判断,还没有一种综合的手段来科学地指导乳腺肿块的良恶性分类诊断,超声BI-RADS提供了一种科学的预测方法[8,9,10]。Gokalp等[10]研究指出,超声BI-RADS对乳腺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58.2%、62.9%。虽然乳腺癌的超声图像表现比较多样化,但多数肿块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与皮肤不平行,边界不清晰,包括模糊、呈分叶状、毛刺状或角状,无包膜或包膜不明显,多为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微小钙化,后方回声衰减,伴周边强回声晕,肿块周围受侵犯,筋膜层中断,皮肤水肿增厚、呈橘皮样病变,肿块血管丰富,部分病例可探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对乳腺肿块进行综合评价[11]。浸润性导管癌为乳腺癌最常见类型,肿块一般较大,且为浸润性生长,间质纤维化组织明显增生,超声征象多为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成角,内部可见钙化声像,后方回声衰减等成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特征。

超声BI-RADS分类对判断肿块的良恶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仅单纯从图像进行分类,有些恶性肿块表现为良性病变声像,而有些良性肿块表现为恶性病变声像[12]。相关学者结合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良恶性微小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合弹性成像改良BI-RADS分类明显提高了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13,14]。本文有4例浸润性导管癌表现为良性病变声像,均为体积较小,形态大致规则,需要结合钼靶检查或者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才能进一步诊断。相关学者表明彩超可检出钼靶X线影像检出的假阴性病灶,对早期诊断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彩色多普勒和钼靶X线,可以提高乳腺癌检查的准确度[15,16,17]。本文有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2例纤维腺瘤,2例硬化性腺病,2例良性叶状肿瘤,BI-RADS分类在4c及5类,11例均为恶性病变声像,分析时特别需要结合病史,应用3.0 T磁共振功能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尤其对病灶数目、大小,胸肌累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对难以判定肿块需要及时穿刺病理检查[18]。

综上所述,BI-RADS分类能很好地评价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风险级别,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有助于规范超声影像学报告,促进超声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沟通[19,20]。并对诊断及进一步的临床处理做了很好地建议,有利于多个机构检查结果的比较分析,有利于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及规范化评估。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价值分析。方法:212例乳腺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检查,并对发现的254个结节进行常规BI-RADS分类,术后病理结果与BI-RADS对照分析。结果:254个结节中,BI-RADS 3类40个,4a类106个,4b类42个,4c类40个,5类22个,6类4个。术后病理证实良性结节162个,恶性结节92个,BI-RADS分类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5.6%(88/92),特异性为82.7%(134/162)。结论:超声BI-RADS分类诊断乳腺癌敏感性较高,具备很好的应用价值。

乳腺BI-RADS 篇5

相关数据表明,近40 a全球流行病学统计中, 乳腺癌发病率一直呈上升态势,在美国的发病率尤其高,高达13%左右[1]。在与疾病不断斗争的过程中, 如果可以对乳腺病变及早、准确地作出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能力、质量等指数会有很大改变[2]。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的诊断方式于2003年正式进军乳腺疾病诊断领域,其中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诊断为4级即表明恶性的可能,当然,最终的诊断仍需要活检确诊[3]。选取我院经超声检查的BI-RADS 4级乳腺外科患者368例,其中病灶412个, 对比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经超声检查的BI-RADS 4级乳腺外科患者368例,其中病灶412个。男0例,女368例。年龄最小为31岁,最大为53岁,平均年龄(42.45±4.11)岁。以上患者均经乳腺外科手术或穿刺进行病理检查,且所有患者均自愿配合本次研究。

1.2实验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同时将双臂上举,使乳房以及腋窝充分暴露[1]。选择7 a以上临床执业影像医师进行超声检测,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 ~ 14 MHz。记录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回声、有无钙化、有无血流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2]。最后,结合病理检查,观察超声征象的诊断意义。

1.3判断标准

BI-RADS 4A:超声检查有恶性征象,操作者更倾向于良性;BI-RADS 4B:超声检查有恶性征象,操作者无法判断性质;BI-RADS 4C:超声检查有恶性征象,操作者更倾向于恶性[3]。

1.4评定指标

敏感度、特异度。

1.5统计学方法

对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率的比较采取卡方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

超声检查后,412个病灶中BI-RADS 4A级246个,其中病理结果良性217个,良性率为88.21%,恶性29例,恶性率为11.79%;412个病灶中BI-RADS 4B级105个,其中病理结果良性76个,良性率为72.38%,恶性29个,恶性率为27.62%;412个病灶中BI-RADS 4C级61个,病理结果良性13个,良性率21.31%,恶性48个,恶性率78.69%。具体结果见表1。

2.2不同超声征象敏感度及特异度

不同超声征象敏感度与特异度有所差异。其中毛刺征、后方回声衰减是特异度较高的超声征象,特异度分别为98.37%、90.20%,特异度均在90%以上。 毛刺征特异度高于后方回声衰减(χ2=18.95,P<0.05), 后方回声衰减特异度高于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0.7(χ2=33.77,P <0.05),但是RI值 ≥0.7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具体结果见表2、图1。

3讨论

相关数据表明,虽然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并不是全世界最高的,但是近些年的增长速率却逐渐超过其他国家,有抬头之势[4,5]。2009年的国家疾病中心调查中显示,现有登记的肿瘤发病中,乳腺癌已经升至女性癌症发病率之首[6]。乳腺癌已经逐渐成为目前全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7]。

随着普查、筛查的推广以及人们健康防范意识的增强,乳腺癌的死亡率已经有所降低[8]。且随着对乳腺癌的研究,对其治疗方式愈加综合化、立体化, 这也从另一方面降低了乳腺癌的死亡率和复发率[9]。 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的诊断方式,于2003年正式进军乳腺疾病诊断领域,指导乳腺影像诊断的权威诊断标准BI-RADS同时颁布,其中评判标准涉及形状、 长径方向、边界、回声类型、后方回声特征、血流分布、钙化等多种数据指标。运用超声进行乳腺组织诊断,可以得到比传统方式(如乳腺钼靶等)更加清晰、 动态的图像,且信息来源丰富,不同的超声征象对判断乳腺病变分级特异性更高,诊断更加准确、简便。 同时由于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探头逐渐应用及普及,对诊断乳腺深处腺体及其周围组织分辨率更高。当BI-RADS诊断为4级即表明恶性的可能, 但性质难以界定,诊断标准难以确定,最终的诊断仍需要活检确诊[10]。为了使超声诊断工作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确定超声在诊断BI-RADS 4级及其对乳腺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是十分必要的[1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经超声检查的BI-RADS 4级乳腺外科患者368例,其中病灶412个。对比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分析不同超声征象的敏感度、特异性,从而探究每种超声征象结果的可依赖度对于正确判断乳腺疾病分级十分重要。

注:右侧乳腺在距离乳头 4.16 cm 处可以看见一个 1.77 cm×1.55 cm×2.02 cm 的,边缘呈毛刺样,周边回声增强,后方回声衰减,并可见彩色血流, 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超声检查结果显示,412个病灶中BI-RADS 4A级246个,其中217个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良性率为88.21%。该结果表明,通过超声诊断BI-RADS分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判断患者良性病灶,防止过度治疗为患者带来的经济、心理上不必要的负担。 412个病灶中BI-RADS 4B级105个,同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发现76个被确诊,良性率为72.38%,恶性29个,恶性率为27.62%。412个病灶中BI-RADS 4C级61个,病理结果良性13个,良性率21.31%,恶性48个,恶性率78.69%。不同超声征象敏感度与特异度有所差异。

当具体分析超声征象时,涵盖的征象包括形态不规则、毛刺征、分叶状、RI值≥0.7、后方回声衰减、 病灶边界不清、肿块内部血流,分析后发现其中毛刺征、后方回声衰减是特异度较高的超声征象,特异度分别为98.37%、90.20%,均在90%以上。毛刺征特异度高于后方回声衰减(χ2=18.95,P<0.05),后方回声衰减特异度高于RI值≥0.7(χ2=33.77,P<0.05),但是RI值≥0.7的敏感度相对较高。该结论表明,毛刺征与后方回声衰减在临床诊断时特异度最高,提示乳腺癌的准确性也相对较高,这与相关文献中所提及的数据基本相符[12]。这主要是因为一旦癌细胞形成, 则会从导管基底膜突破至间质处,以刺状浸润周围组织,无法通过肉眼分清二者,即形成毛刺征。相对而言,微小钙化毛刺征特异度高于后方回声衰减, 该结果提示毛刺征在诊断乳腺癌时特异性更高,且在不同种类乳腺癌分型中毛刺征均可出现,明显程度与病灶大小直接相关,但值得注意的是毛刺征的表现不一定均为尖锐形状,不要因为“毛刺”作出主观性判断。该结果出现的原因与乳腺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当乳腺癌癌灶中胶原成分超过3/4,则会在超声检测中提示后方回声衰减。如果癌灶中含有胶原成分相对较少或出现出血坏死等情况时,则不会表现出此种超声信号,因此后方回声衰减具有的特异性相对稍低,在诊断时不可作为决定性依据[13]。除上述2种超声征象外,RI值≥0.7特异度也相对较高, 为85.62%,这主要是与癌灶及癌组织周围供血相对良性组织多有关。由于乳腺癌的异常增殖导致新生血管增多,同时由于淋巴网络的相对缺少及癌组织血管的异常生长,最终导致其RI值增大,特异性较高。 但相对较低的敏感度又提示评价BI-RADS 4级病灶中具有的主观性相对较强,建议在未来检测RI值时可以选择多位点进行取样,总体分析,防止局限性思维影响判断。

乳腺BI-RADS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1年1月 -2014年2月在我院经常规超声诊断为BI-RADS 4级,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4例106个乳腺肿块。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1~86岁,平均(46±14)岁。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日立preirus彩超诊断仪,高频探头,探头频率7~10 MHz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乳,先常规超声扫查双乳,根据超声BI-RADS 4级特征进行诊断,并采集图像存入工作站,然后启动弹性成像模式,双幅实时观察二维图像及弹性采集图像,根据罗葆明等[2]改良5分法进行弹性成像评分,1~3分为良性,4~5分为恶性。采用BI-RADS规范分级方法对二维BI-RADS 4级乳腺肿瘤结合UE进行校正分类,对于BI-RADS 4级乳腺肿块,如果UE评分1~3分,下调为BI-RADS 3级,如果UE评分4~5分,维持BI-RADS 4级不变。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结果

104例患者,共有106个乳腺病变,良性43个, 恶性63个。良性病变43例,其中乳腺病伴纤维瘤形成8例,乳腺病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乳腺纤维腺瘤15例,分叶状肿瘤2例,炎症4例,积乳囊肿伴炎症1例,腺病伴导管扩张6例。恶性肿瘤63例,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56例,黏液癌2例,原位癌2例, 导管乳头状癌1例,肌上皮癌1例,髓样癌1例。

2.2BI-RADS4级与校正

本组常规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准确性分别为66.0%(70/106)、63.2%(67/106)、 85.8%(91/106),常规超声和弹性成像分别与联合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例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诊断乳腺肿块的超声图像,见图1~3。

图1 常规超声诊断 BI-RADS4 级,UE 评分 4~5 分, 病理结果浸润性导管癌

图2 常规超声诊断 BI-RADS4 级,UE 评分 4~5 分

图3 常规超声诊断 BI-RADS4 级,UE 评分 1~3,结合 UE 校正后评分 BI-RADS3 级,病理结果乳腺病伴纤维瘤形成

3讨论

乳腺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乳腺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超声诊断对于乳腺肿瘤的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乳腺BI-RADS分级相对客观地对乳腺肿瘤进行评估,便于不同影像学科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超声医生与临床医生沟通,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病灶处理作出合理的选择。乳腺BI-RADS分级标准为6级,其中4级指可疑异常,恶性危险性为3.0%~94.0%,根据危险性分为3个亚型。BI-RADS 4级乳腺肿块恶性危险性范围较大,其中4级各个亚型诊断一致性较差,这种较差的可重复性,反映了分类的多变和主观性[3]。因此,本组只选择4级进行研究,不分亚型研究。本组常规超声诊断BI-RADS 4级乳腺癌诊断率为66.0%,常规超声评估乳腺肿块主要根据肿块大小、形态、纵横比,边界、毛刺状边缘、分叶征象、微小钙化、后方衰减和内部血流等征象来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情况,但乳腺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常规超声图像特征有重叠,良性病变也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 边缘小分叶状结构,并且会出现钙化灶,和恶性肿瘤难以鉴别,超声医生有时很难把握BI-RADS分级标准,尤其在BI-RADS 3级和BI-RADS 4级之间乳腺肿块很难判定,对于小于10 mm乳腺肿块更加难以与乳腺增生鉴别,超声医生也感觉难以分型,不适当的分型影响患者临床处理。因此,需要新的影像技术提高乳腺良恶病变的识别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活检或手术。

压迫式的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是在垂直病灶方向对组织施加一定压力,使组织变形,再放松,在一定时间内压放频率通过软件分析,得出病灶硬度。弹性成像技术再以不同色彩编码代表不同组织硬度,通过对病变组织软硬度作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的优势[4]。笔者采用罗葆明[2]改良的5分法,标准为:1分:病灶整体或大部分显示为绿色;2分:病灶显示中心呈蓝色,周边为绿色;3分:病灶范围内显示绿色和蓝色所占比例相近;4分:病灶整体为蓝色或内部伴有少许绿色;5分:病灶整体及周边为蓝色,内部伴有或不伴有少许绿色。笔者体会到:做乳腺肿块弹性成像时手法很重要,为避免伪像发生,探头放置肿块上压力适中,深部乳腺肿块可以适当加压。本组弹性成像诊断乳腺癌诊断率为63.2%,与常规超声相当,弹性成像结合常规超声乳腺癌诊断率提高到85.8%,诊断率有很大的提高,分别与常规超声、弹性成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常规超声诊断的BI-RADS 4级乳腺肿块,如果弹性成像分数达到4~5分,本研究维持诊断为BI-RADS 4级,弹性成像分数只有1~3分,校正诊断为BI-RADS 3级,弹性成像很大程度提高诊断信心。弹性成像结合常规超声可以有效提高BI-RADS 4级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5]。超声弹性成像对传统超声检查的补充并且可以帮助提高诊断水平[6,7],并且对评估乳腺肿块有重要价值,是适合中国妇女诊断标准[8]。

尽管如此弹性成像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病变方面重叠性不少,本组中弹性分数4~5级的良性病变为乳腺病伴纤维瘤形成有5例,乳腺病和伴导管扩张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纤维瘤11例,积乳囊肿伴炎症1例,炎证3例,分析原因可能是纤维增生、炎症增加张力和钙化造成弹性硬度增加。超声弹性成像是一个新技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有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组织变性和间质细胞丰富的良性病变,则容易导致假阳性的结果[9]。弹性成像分数1~3分的恶性病变为浸润性导管癌11例,黏液癌2例,原位癌1例,髓样癌1例。笔者分析主要原因:有些肿瘤较大,有些肿瘤位置较深、有些肿瘤富含细胞造成弹性硬度减低。弹性成像技术表达了组织的弹性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成像是技术,为鉴定诊断病变提供更多信息,拓宽了超声诊断思路。

乳腺BI-RADS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月间在内蒙古包医一附院手术切除, 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87例, 年龄在51~79岁之间, 平均 (55±2) 岁, 病程在2~37个月之间。都未接受过任何放、化疗, 全部于术前应用第二版乳腺超声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对乳腺癌恶性征象进行描述和记录。术后行免疫组化检测雌激素受体 (ER) 、孕激素受体 (PR)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 、突变型P53和核蛋白抗体 (Ki-67) 基因的表达情况。

1.2 超声诊断仪器与方法

使用美国GE生产的型号为LOGIQ E9—超声科|全身机进行乳腺超声的检查。采用第二版乳腺超声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诊断乳腺癌的恶性征象, 对乳腺癌肿块进行详细描述, 包括癌肿的大小、形状、纵横比、毛刺征、后方回声、微钙化、血管供应、弹性评估和腋窝淋巴结。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

术后对肿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指标ER、PR、P53、HER-2和Ki-67的表达测定。肿瘤切片均经过10%的甲酸固定、石蜡包埋和HE染色。免疫组化步骤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试剂盒均购自中山公司。

1.4 结果判定标准

ER、PR、Ki-67和P53阳性细胞为核着色, 呈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阳性细胞计数占全部细胞比例数将其分为:阳性细胞数<10%表达为 (-) ;阳性细胞数>10%表达为 (+) 。HER-2阳性细胞为膜着色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判断标准:阴性为 (-~﹢) 为没有染色或<30%细胞膜染色或≥30%部分细胞膜轻度染色;阳性为 (++~+++) 即≥30%轻至中度或重度全细胞膜染色。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系统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和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率 (%) 来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R、PR阳性表达率

乳腺癌肿块内有毛刺组的ER、PR阳性表达率为86.0% (43/50) 、84.0% (42/50) 高于无毛刺组阳性表达率51.4% (19/37) , 48.6% (18/37)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4和0.0004, χ2=12.4661和12.4162) 。有微钙化组的ER、PR阳性表达率54.5% (18/33) 、51.5 (17/33) %低于无微钙化组阳性表达率81.5% (44/54) 、79.7% (43/54)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1和0.0059, χ2=10.5333和7.5644) 。

2.2 HER-2阳性表达率

有毛刺组乳腺癌肿块内富血供组的HER-2阳性表达率71.4% (40/56) 高于无毛刺组乏血供组的阳性表达率38.7% (12/31) 、有淋巴结转移组的HER-2阳性表达率77.1% (27/35) 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48.1% (25/52)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8和0.0067, χ2=8.8837和7.3500) 。

2.3 P53阳性表达率

乳腺癌肿块有毛刺组的P53阳性表达率40.0% (20/50) 低于无毛刺组阳性表达率67.5 (25/37) %, 富血供组的P53阳性表达率62.5% (35/56) 高于乏血供组的阳性表达率32.3% (10/31)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9和0.0068, χ2=7.9032和7.3085) 。有淋巴结转移组的P53阳性表达率65.7% (23/35) 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42.3% (22/52)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518, χ2=0.8669) 。

2.4 Ki-67阳性表达

乳腺癌肿块弹性评估质硬组的Ki-67阳性表达50.8% (30/59) 高于质软和质中组的阳性表达率25.0% (7/28) ;富血供组的Ki-67阳性表达率53.6% (30/56) 高于乏血供组的阳性表达率22.6% (7/31)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7和0.0051, χ2=5.1903和7.8408) 。有淋巴结转移组的Ki-67阳性表达率60.0% (21/35) 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30.8% (16/52)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306, χ2=0.1185) 。

3 讨论

乳腺癌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女性高发性肿瘤类疾病, 目前对乳腺癌的研究主要是追寻影响因子。该研究乳腺癌肿块内有毛刺组的ER、PR阳性表达率为86.0% (43/50) 、84.0% (42/50) 高于无毛刺组阳性表达率51.4% (19/37) , 48.6% (18/37)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004和0.0004, χ2=12.4661和12.4162)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毛刺征是公认的恶性肿瘤的典型超声征象, 在形态上是从肿瘤边缘呈放射性向周围正常组织内伸展的短而细线条影。

该研究87例乳腺癌肿块有毛刺组的ER、PR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毛刺组, 有毛刺组的P53阳性表达率低于无毛刺组, 颜丹等[6]研究报道肿瘤的毛刺征同P53阳性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该研究结果与其相一致。说明有毛刺征的肿瘤细胞增殖活力弱, 分化好, 预后较好, 适合选择内分泌治疗。该研究有微钙化组的ER、PR阳性表达率54.5% (18/33) 、51.5 (17/33) %低于无微钙化组阳性表达率81.5% (44/54) 、79.7% (43/54)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1和0.0059, χ2=10.5333和7.5644)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微钙化作为诊断乳腺癌的一个重要特征性指标, 微钙化与癌细胞代谢旺盛有关, 因乳腺癌细胞内有丰富的钙磷元素, 易在腺泡和导管内沉积。研究表明, 有微钙化的乳腺癌肿块恶性度高, 转移早。

该研究87例乳腺癌肿块中有微钙化组ER和PR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无微钙化组, 说明内部伴有微钙化的肿块其恶性度高于内部无微钙化的肿块, 这与Evan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乳腺癌肿块内富血供组的HER-2阳性表达率71.4% (40/56) 高于乏血供组的阳性表达率38.7% (12/31) 、有淋巴结转移组的HER-2阳性表达率77.1% (27/35) 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48.1% (25/52)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8和0.0067, χ2=8.8837和7.3500)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对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Ki-67和VEGF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协同作用, 存在显著正相关, Sehgal等[8]的研究显示, 超声下恶性肿瘤的血管分布明显多于良性肿瘤, 且肿瘤中心血管分布多而边缘和周围少。

该研究87例乳腺癌肿块中富血供组HER-2、P53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乏血供组。表明乳腺癌血流丰富者其肿瘤恶性程度相对较高, 浸润性强, 易转移, 预后差。乳腺癌富含钙化及胶原蛋白等硬度较大的组织, 同时恶性肿块多侵蚀周围正常组织致使其活动性小, 质地较硬, 弹性较弱, 乳腺弹性超声依据此组织学特性, 来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该研究中, 弹性成像质硬组Ki-67阳性表达率高于质软和质中组, 肿块质地越硬恶性度越高, 这与Ki-67高表达提示肿瘤侵袭性强相吻合, 和林授等[6]研究结果一致。乳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被公认为是预测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腋窝见转移淋巴结提示此乳腺癌预后不良。该研究87例乳腺癌肿块中有淋巴结转移组HER-2、P53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提示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恶性度高、预后不良, 并对内分泌治疗反应差。

综上所述, 第二版超声BI-RADS诊断乳腺癌的恶性征象与免疫组化五项指标 (ER、PR、Ki-67、HER-2和P53) 存在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韩晶.雌激素受体亚型在不同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26 (5) :21-24.

[2]颜丹.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与免疫组化指标的关系及意义[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8, 10 (10) :59-60.

[3]刘彧.乳腺癌弹性超声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 2015 (2) :116-126.

[4]刘光清, 徐建红.超声对乳腺实性包块的BI-RADS3、4、5分级与结果对照研究[J].海南医学, 2011, 22 (16) :13-14.

[5]刘英姿, 吴秀花.BI-RADS分级超声诊断乳腺病变应用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24 (6) :14-15.

[6]林授, 林德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08, 14 (7) :35-36.

[7]袁秡, 徐兵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J].癌症进展, 2005 (3) :212-214.

上一篇:空心梁板施工工艺下一篇:体育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