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知识

2024-05-25

语言学知识(精选十篇)

语言学知识 篇1

通常, 汉语句子是由多个紧密相连的汉字组成。单词是具有完整语义的最小语言学单位。一个汉语单词是由多个相邻的汉字组成。所谓的汉语分词技术就是将汉语句子由字序列转换为词序列, 从中切分出一个个汉语单词。目前, 分词技术在汉语机器翻译系统[1]、汉语信息检索系统[2]、汉语句法分析系统[3]和汉语词义消歧系统[4]中有着广泛应用。

目前, 汉语分词方法主要分为3类:基于字符串匹配的词汇切分方法、基于理解的词汇切分方法和基于统计的词汇切分方法。在基于字符串匹配的词汇切分方法中, 使用了汉语机读词典。扫描汉语句子片段, 寻找与机读词典中词条最相符的字符串来实现汉语单词的自动切分。在基于理解的词汇切分方法中, 使用了产生式规则来模拟人类分词的推理过程, 分词系统根据产生式规则来对汉语句子进行词汇切分。在基于统计的词汇切分方法中, 使用了相邻共现的概念。在大规模汉语语料上, 统计相邻汉字的共现频度。根据共现频度对汉语句子进行词汇切分。

在机读词典中, 蕴藏着大量语言学知识, 可以实现汉语常用词汇的正确切分。使用统计技术可以从大规模语料中获取汉字共现信息, 能够为新出现的汉语词汇的切分提供指导信息。这两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2基于知识和统计相融合的汉语分词框架

本文综合利用了汉语机读词典和统计技术, 给出了一种汉语词汇切分框架, 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给出了一种结合汉语机读词典和汉语元组统计表的自动分词框架。在这一框架中,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字母处理、数量词处理、基于词典的中文处理、基于统计的中文处理和歧义处理。在基于词典的中文处理中, 利用汉语机读词典来识别输入句子中的汉语词汇。在基于统计的中文处理中, 利用汉语元组统计表来识别输入句子中的汉语词汇。对于同一个汉字串而言, 可能存在多种切分结果, 可以使用基于词典的方法, 也可以使用基于统计的方法, 这就会产生词汇切分的歧义问题, 主要由歧义处理模块来解决。分词歧义解决的依据是:在大规模汉语语料上统计所切分出的词汇的频度, 根据其出现的频度来判断其可信度。

3汉语分词系统的具体实现

以该框架为基础, 可以实现一个汉语分词系统。系统采用Java语言来实现, 主要功能类包括:Analyze Context、Character Util、Num Segmenter、CDSegmenter、CSSegmenter和Disam Result。其中, Character Util类负责识别文本中的字母;Num Segmenter类负责识别文本中的数字;CDSegmenter类负责识别文本中的汉语词汇, 使用了基于词典的方法;CSSegmenter类负责识别文本中的汉语词汇, 使用了基于统计的方法;Disam Result类负责消除两种汉语分词的歧义。在Analyze Context类中, 定义了segment Buff属性, 为char[]类型, 用于存储待切分汉语词汇的上下文字符串;定义了buff Locker属性, 为Set<String>类型, 用于存储汉语字符的切分状态。在这一系统中, 定义了ISegmenter接口, 声明了analyze (Analyze Context context) 函数。在Character Util、Num Segmenter、CDSegmenter、CSSegmenter和Disam Result这五个类中, 分别实现了ISegmenter接口的analyze函数。定义了Dictionary类, 在汉语分词过程中, 用来查阅汉语机读词典。在Dictionary类中, 定义了函数match In Main Dict (char[]char Array) , 用于查阅给定的汉语字符串是否在词典中。定义了CStable类, 在汉语分词过程中, 用来查阅汉语元组统计表。在CStable类中, 定义了match In Main Table (char[]char Array) 函数, 用于查阅给定的汉语字符串是否在元组统计表中。

汉语分词系统的设计采用B/S架构。分词系统布置在服务器上, 用户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通过IE浏览器进行访问。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分词服务的网址, 按下回车键就可以访问汉语分词系统的动态网页。在页面的多行文本框中, 用户输入待分词的汉语句子, 按下确定按钮, 输入的汉语句子和分词命令将被封装在消息之中, 通过网络传输到服务器上。服务器解析收到的消息, 从中解析出输入的汉语句子和分词命令, 并传给分词系统。分词系统调用字母处理模块、数量词处理模块、基于词典的中文处理模块、基于统计的中文处理模块和歧义处理模块来实施汉语词汇的自动切分。汉语分词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部分。客户端部分利用JSP语言来实现, 使用Myeclipse作为开发工具, 即用户所见到的动态网页。在服务器上安装了Tomcat。

4结语

目前, 汉语分词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汉语分词的研究现状, 利用语言学知识和统计方法实施汉语词汇的切分, 综合利用了二者的优点, 给出了一个汉语分词框架。同时, 介绍了如何在此框架基础上实现一个汉语分词系统。

参考文献

[1]冯志伟.基于短语和句法的统计机器翻译[J].燕山大学学报, 2015, 39 (6) :546-560.

[2]曹瑛, 王明文, 涂伟, 等.基于Page Rank的Markov网络信息检索扩展模型[J].山西大学学报, 2014, 37 (1) :12-18.

[3]昝红英, 张静杰, 娄鑫坡.汉语虚词用法在依存句法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 2013, 27 (5) :35-42.

语言学 原型理论主要知识讲稿 篇2

一、原型理论的产生

1.范畴的定义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有其特性,人们根据这些特性来认识事物。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过程,其结果即认知范畴。

亚里士多德(1999)提出[人]拥有两个本质特征,即“两足”和“动物”。这两个特征是[人]范畴成员必须具备的,如果某一个体缺乏其中任一特征都不可以归为[人]的范畴之中;同时,它们也是[人]范畴的充分特征,若某一个体同时具备了这两个特征,那么它就属于[人]的范畴了。这些观点对“经典范畴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经典范畴理论(Taylor2003)

(1)“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一个事物要么符合充要条件属于这个范畴,要么不符合充要条件被排除在范畴之外。

(2)“特征是二元的”,对于某一特征,个体只有两种可能,具备或者不具备,因此范畴可采用二元划分法,即,某一个体要么属于该范畴,要么不属于该范畴。

(3)“范畴具有清晰的边界”;符合范畴定义特征的实体就是范畴成员,不符合的实体肯定就不是范畴成员。

(4)“范畴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成员之间没有典型性差异,不存在某一成员比另一成员更为典型。

3.对经典范畴的挑战 “家族相似性”的提出 Wittgenstein(2001[1953]),他指出范畴各个成员之间未必具有共同特征。

例如在[游戏]范畴中,一些游戏仅仅为了娱乐,有的具有竞争性,涉及到技巧,还有的要全靠运气;同时,尽管没有一个或几个特征是所有游戏共有的,但是许许多多的[游戏]成员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各种相似点重叠交织的网络系统,有些是整体上的相似,有些则是细节上的相似。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相似性正是以同样的方式重叠和交织的,因此,Wittgenstein将这种相似性命名为“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

“家族相似性”的进一步解释

Rosch&Mervis(1975)进一步将家族相似性定义为:

一组形式为AB,BC,CD,DE的项,每一项都同一个或几个其他项至少拥有至少一个或者几个相同的要素,但是没有或几乎没有一个要素是所有项共有的。

对“经典范畴”的进一步挑战

(1)Berlin&Kay(1969)调查了98种语言,发现不同语言中的基本颜色,即基本颜色范畴颜色等级,而且发现了某一颜色范畴中的最具代表性的颜色,发现人们根据这些定位参照点系统,即焦点色对颜色连续体进行切分和范畴化的。

(2)Labov(1973,1978)关于cup、bowl、mug的认知实验(3)Rosch对[鸟]范畴进行的实验 4.经典范畴的缺陷

范畴成员间未必具有共同特征。并非所有的范畴都遵循二元思维。

并非所有范畴都能划出清晰的标准界限。

范畴成员的地位并不平等,成员之间的例子典型性也不同。5.范畴的两个维度

Rosch将范畴系统分为横向、纵向两个维度

横向维度中,原型理论为核心。

纵向维度中,包括范畴的基本层次等知识。

6.“原型”这一术语的产生

70年代,心理学家Rosch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探索,并用“原型”(prototype)这一术语替换了Berlin&Kay研究中的“焦点”(focus)一词,避免了“焦点”暗含的“中心位置”之义。

二、原型理论的核心内容

1.“原型”的定义

目前认知语言学界对原型理论的阐释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是与同一范畴成员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例,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第二,原型是范畴成员的图式性表征。原型是范畴的心理表征,是一种认知参照点。(Ungerer&Schmid,2001)

2.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

(综合Rosch(1978),Lakoff(1987),Taylor(2003)以及Ungerer&Schmid(2001)的论述)

(1)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并非满足一组充分必要的条件。“家族相似性”意味着范畴中所有成员都由一个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网络联结在一起。

例如:[鸟]中成员具有的特性:有羽、生蛋、有喙、会飞、短尾、体型小、重量轻等,知更鸟符合大多数的特征,属于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

(2)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相邻范畴互相重叠、渗透。

(3)范畴原型与该范畴成员共有的特性最多,与相邻范畴的成员共有特征最少;范畴边缘成员与该范畴成员相似的特征较少,而与其他范畴的成员共性更多。

也就是说,不同范畴的原型之间特征差异最大。

例如:Rosch实验中椅子原型与[家具]中的沙发、床、书柜、衣柜等成员共有特征最多,而与[水果]成员的共性最小,同时,椅子和[水果]的原型——苹果的差异最大。

(4)范畴成员依据具有该范畴所有特性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性,因此范畴成员之间并不平等。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有的典型性显著,有的则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

(5)范畴呈放射状结构,原型位于范畴结构的中心位置;多数范畴呈现的不是单一中心结构,而是多中心结构,即某些范畴通常具有多个原型,原型之间通过家族相似性获得联系。

汉语中[水果]范畴的成员梨、桃都是极具典型性的,都可以视为原型。3.影响范畴原型的主要因素(1)语境

a.猎人拿上枪,离开了小屋并叫上了他的狗。b.比赛一开始,那些狗就开始追逐那只兔子。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所选择的范畴原型不同

中国文化里的“饮料”范畴的原型可能为“茶”;

欧美文化里的“饮料”范畴的原型可能为“咖啡”。(3)个人因素

人们在描述“椅子”和“鸟”范畴的原型时,两个受试列举的特征中最高只有47%的特征相似;即使是同一个受试,他也可能在不同的测试情况下,给同一范畴列出不同的特征。

三、原型理论的应用

1.语音学中的原型效应

原型效应在音位、音节、语调等语音现象中普遍存在。

语言中音节结构的形式体现出了原型效应。例如,汉语的音节构造的原型是“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一般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如“原”[yuan]、“韩”[han]。我们不难发现[汉语音节构造]范畴中的边缘成员,儿化词的音节就是两个汉字为一个音节,如花儿[huar]等。

2.语义学中的原型效应

原型理论广泛用于语义学领域,尤其是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我们以climb为例 a.The boy climbed the tree.那男孩爬上了树。

b.The locomotive climbed the mountainside.机车爬上了山坡。

c.Prices are climbing day by day.价格天天往上攀升。

d.We climbed along the cliff edge.我们沿着悬崖攀爬。3.语法学中的原型效应 词类划分问题

英语传统语法对词类的划分主要采用定义、句法描写的方式。Tayloy提出用原型理论来描写词类。

人们普遍认为,主要词类与其原型语义值有关。名词表示物体,动词表示过程(和过程),形容词表示(物体的)的特征,而介词表示事物间的关系(尤其是空间关系)。

四、原型理论存在的不足

1.原型理论否认充分必要条件作为判定范畴成员的标准,而对语义特征在范畴成员判断中的作用却从未作直接论述。

2.原型理论难以解释一些复合范畴的内部结构 例如:PET FISH 中PET的原型特征是“绒毛状的”、“令人亲近的”FISH的主要特征为“灰色的”、“中等体型的”,为何PET&FISH分别具有的主要特征没有体现在PET FISH的原型特征(“小体型”、“颜色鲜艳”)中,原型理论无法解释。

参考文献

[1]陈勇,彭小川.汉语量词去范畴化现象考探[J].汉语学习,2015(1).[2]方梅.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J].中国语文,2005(6).[3]韩蕾.事件词的语义基础及相关句式[J].语言研究,2006(3).[4]黄月华,左双菊.原型范畴与家族相似性范畴——兼谈原型理论在认

知语言学中引发的争议[J].语文研究,2009(3).[5]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2-109.[6]延俊荣,潘文.论“给予”的非典型参与者之建构[J].汉语学习,2006(1).[7]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1).[8]周启强,白解红.原型范畴与间接指令[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63.[10]曾亚平,钟文钰.从原型范畴理论看《老友记》的言语幽默形成机制[J].湖

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关系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能力

教知识还是教能力,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纠缠不清的问题。说其纠缠不清,倒不是说对于两者关系的认识处于不清晰的状态,因为绝大多数教师都知道既要教知识,也要教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两者恰恰又是分开的,因为英语考查多是考知识,这一指挥棒直接使英语教学实践的重心落在知识层面,数不清的背诵、默写,正是为此而设,而在此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屡教不会,又会生出“能力真差”的感慨。于是,知识与能力之间似乎成了一对悖论。本文试以语言知识(即英语语言知识,下同)与语言技能的关系为例,谈谈笔者对此的一些探究与认识。

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

在讨论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时候,需要认识到这两者还有一个上位概念,那就是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同属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正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因此,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关系清晰了,那能力的提升途径也就清晰了。

一般认为,语言知识是语言技能的基础,而语言技能通常就是指听说读写,这样看的话,语言知识就是语言技能实施的对象;同时,语言知识又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不谈听说读写,学生也有记忆语言知识的这一基本任务。课程改革前后,至少从理论的层面来看,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关系还是有所偏移的,最常见的描述就是课改之前重知识,而课改之后重技能。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重心偏移实际上是无法概括英语教学的全部的,因为截然分开两者或只偏向于一边,都是不利于真正的英语学习的。

因此,教学实践中可取的理念應当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语言知识欠缺时就得加强其记忆与理解,语言技能不足时就得重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颇有“哪里不会点哪里”的意思,而教学的本义不就在于此吗?从辩证的关系来看,这样的教学思路更是在英语知识与英语技能之间取得了一个切合实际的平衡点,从而可以保证英语语言能力的真正提升。

基于语言知识提升学生语言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应当看到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一个基本依存关系,因为语言知识作为语言技能的加工对象,其肯定是起到了一个基础的作用,没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知识不足的时候谈语言技能,显然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基于语言知识的教学,去提升语言技能,是基本的途径。当然需要申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是截然分开的,因为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中,语言技能原本就在发挥着作用。

译林牛津版九年级上册Unit 4是关于Growing up的内容,在此内容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积累的语言知识很多:Reading里的两个阅读材料,Grammar中关于before/ after/ when/ while的运用等,首先,它们都属于语言知识——前者是陈述性知识而后者是程序性知识。作为一种知识学习,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进行必要的重复,还需要通过背诵与默写检测学生的积累情况,这些都是基础。但这些又不是唯一的教学动作,因为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的应用,实际上也就是语言技能驱动下的语言知识的有意义的组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学生生成的英语表达情况,这其中还含有学习策略的生成与彰显。

因此,在必要的积累之后,教师应当采取创设英语语境的方法,让学生依照语法规则去组合这些语言知识,以使其形成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有意义的句子或篇章。事实表明,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得当,教师的课堂要求足以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不必过于担心对错以及由此引发的消极评价,那学生的语言技能就很容易在语言知识的积累基础上形成。

学以致用是英语教学的关键

在梳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关系,并着力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需要坚持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学以致用。笔者以为,虽然说初中英语还处于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但就如同婴儿学习语言一样,语言能力的形成总是在不断的运用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忽视了语言运用,英语教学是走不远的。

学以致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多给学生创设语用情境,从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问候,到用英语表达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情形、认识与感受;从信息社会背景下英语语言的运用,到各个领域英语存在,都是英语语言运用的有益场所。带着学生开阔眼界,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在世界不同领域内的广泛使用,是学生生成学以致用的意识的基础,也是语言能力最终得到提升的关键。以上是笔者基于实践对英语知识与英语技能关系的浅显认识,不当之处,还望同行批评指正。

认知语言学知识对日汉翻译的启示 篇4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翻译就是文作者和译者之间的体验或经验的对接过程。尽管这种体验或经验存在文化等因素的差异, 但人类对事物概念化能力的相似性则使翻译活动成为可能。在翻译过程中, 源文的内容会激活译者存储在大脑里的体验或经验, 这些体验或经验的对接、概念化最终让翻译得以实现。因此和以往以文本为中心的传统翻译方法不同, 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翻译活动更强调译者这一认知主体的体验性和主观创造性, 更重视人类的认知能力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那么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来指导翻译活动呢?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视点、比喻和范畴这三个理论为例, 来探讨认知语言学知识对具体的日汉翻译工作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视点

任何语言都无法呈现整个事件和场景, 人们一般只选取一些片段来凸显相关的概念结构。认知语言学认为, 人的认知过程实际是将自己的视点有选择地投影到认知对象上的过程。换句话说, 在认知对象构成的整个概念框架中, 认知主体往往只会把视点集中在某一凸显的概念上。

具体来说, 一个完整的事件通常包括时间、地点、参与者、前因后果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而人们对该事件的认知往往只集中在其中某一个因素上。这个因素被凸显后, 其他相关因素也随之会被激活。

日语多义形容词“明るい”的基本语义表示“光线充足”, 常常用于光线、光源、色彩、空间场所、心理状况、话语声音、前途、人物性格、时间、表情、声音、才能等具体语境。不过在某一特定语境里, 话者往往只把视点集中到其中某一个因素上, 于是“明るい”概念结构中的相应特征就会被凸显出来。反映在翻译上, 被凸显的概念翻译成汉语时, 就要根据被凸显的概念特征来选择语义侧重点不同的汉语词汇。下面通过“明るい”的实例进行说明 (日语例句用“”提示重点, 对应的汉语翻译用“!!!”提示。汉语翻译均为作者译。以下相同) :

比喻

语言表达离不开比喻。认知语言学认为, 比喻的本质是用一种概念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概念, 是人类将外部世界概念化的认知机制之一。比喻可分为隐喻、转喻、提喻等不同类型。隐喻、转喻和提喻的定义分别是:

隐喻:两个事物或概念间以某种相似性相关联, 用一种事物或概念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另一种事物或概念的比喻形式。

转喻:两个事物在外界相关联, 或两个事物、概念在思维上、概念上相关联。用一种事物或概念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另一种事物或概念的比喻形式。

提喻:用一般意义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特殊意义。或相反, 用带有比较特殊意义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一般意义的比喻形式。

因为比喻经常要涉及本体和喻体两个认知域, 两个认知域之间要建立某种联系就离不开人的身体和生活体验。这些体验效果的运用一方面增加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新鲜性, 但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理解难度。在翻译实践中, 译者不仅需要准确把握源文的比喻关系, 而且还必须依靠自己的身体体验, 把这种比喻关系对等地转化为目标语言的相应表达。

作为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 如果译者能在翻译活动中以现实体验为基础,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比喻理论理解和把握源文中的比喻表达的话, 就可以充分理解源文中比喻表达的语义网络和词语间的灵活搭配。

例如, 在翻译含有“花”一词的日本文学作品时, 译者如果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比喻观点, 准确把握日语“花”的语义扩展机制的话, 就能全面、有机地认识日语“花”在不同语境里的指示, 从而用恰当的汉语把它准确地翻译出来。

(1) 梅雨のあける頃から花をつけて、十一月の末まで咲きつづけるのであるから、実に百日以上である上に、紅、黄、白などの花が続々と咲き出すのは、なんとなく爽快の感がある。

岡本綺堂『綺堂むかし語り』

(2) 注文の料理を待っているあいだに、老人は記者に話しかけた。「どうも賑やかですね。」「賑やかです。きょうは日曜で天気もよし、花も盛りですから。」と、記者は答えた。

岡本綺堂『綺堂むかし語り』

(3) 移転以来、花を生けて眺めるという気分にもなれず、花を生けるような物も具えていないので、さきごろの天長祝日に町内の青年団から避難者に対して戸毎に菊の花を分配してくれた時にも、その厚意を感謝しながらも、花束のままで庭の土に挿し込んで置くに過ぎなかった。

岡本綺堂『綺堂むかし語り』

(4) 中には免状を取りはぐして、頭脳も生活も荒んでしまった三十近い男などが、天井の低い狭い部屋にごろごろして、毎日花を引いたり、碁を打ったりして暮した。

徳田秋声『足迹』

(5) この時に、修禅寺の鐘の声が水にひびいて高くきこえると、旅館にも郵便局にも銀行にも商店にも、一度に電燈の花が明るく咲いて、町は俄かに夜のけしきを作って来る。

岡本綺堂『綺堂むかし語り』

(6) 忠通もその後無妻であったので、美しいが上にさかしい藻は主人の卿の寵愛を一身にあつめて、ことし十八の花の春をむかえた。岡本綺堂『玉藻の前』

(7) 花と酒とに浮かされた若公家ばらのうちには、たそがれの薄暗がりにまぎれて彼女の袂をひいた者もあろう、彼女の黒髪をなぶった者もあろう。

岡本綺堂『玉藻の前』

(8) こういう理論はいわゆるfecundな理論であり、それに花が咲き実を結んで人間の文化に何物かを寄与する。

寺田寅彦『備忘録』

在上面8个含有“花”的例句中, 例 (1) 中的“花”是基本义, 指“植物色彩鲜艳的繁殖器官”, 和汉语语义相同, 可直接翻译成“花”。例 (2) 中的“花”特指“樱花”, 以一般代替特殊, 属于提喻用法。例 (3) 中的“花”特指“插花”, 是用“花朵”部分指代“用于插花的、带有花朵的花枝”这一整体, 属于提喻用法。例 (4) 中的“花”指日本的“花牌或花札”, 因其上面画有花的图形而具备相关性, 属于转喻用法。例 (5) 中的“花”指“灯光”, 在视觉上和盛开的花朵具有相似性, 属于隐喻用法。例 (6) 中的“花”指的是“花季、妙龄”, 在感觉上和盛开的花朵具有相似性, 属隐喻用法。例 (7) 中的“花”指“美女”, 在感觉和嗅觉上与盛开的花朵具有相似性, 属隐喻用法。例 (8) 中的“花”指“成果”, 在功能上和花朵具有相似性而属于隐喻用法。像这样,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比喻观点搞清楚“花”在各个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和扩展机制后, 就可以正确地把8个日语例句翻译成汉语了。下面是各句的试译:

译 (1) :从出梅季节开始开花, 一直持续开到十一月末。看着这些红花、黄花、白花连续开一百多天, 真是让人心花怒放啊!

译 (2) :在等待菜上桌期间, 老人主动向记者搭起讪来。“看起来很热闹啊!”“是啊!今天是星期天, 天气不错, 樱花也盛开着。”

译 (3) :离开家乡以来, 既没心情插花, 也没了插花的器具。前一阵过天长节时, 乡里的青年团给每家每户分发菊花。我虽然心里很感激, 最后也只是把分来的菊花束直接插到土里了事。

译 (4) :其中有些三十多岁的男子, 被吊销执照后, 因内心空虚而生活变得颓废, 整天钻在巴掌大的破屋里不是打牌就是下棋。

译 (5) :当修禅寺的钟声在水中回荡时, 此时旅馆、邮局、银行和商店里的电灯就像朵朵绽放的花朵一般, 在夜色笼罩的街区里闪烁起来。

译 (6) :忠通之后也没了妻室, 聪明伶俐的阿藻便集主人的爱于一身, 今年迎来了她十八岁的花季。

译 (7) :在充斥着脂粉美酒的贵公子府邸里, 黄昏时分的薄暮中, 有人在拽她的衣角, 有人在揉搓她的头发。

译 (8) :这些理论内容丰富, 开花结果后会给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

范畴

认知语言学认为, 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把事物分成一个一个范畴。这些范畴由具有共同特征的范畴成员构成, 范畴成员之间存在家族相似性。范畴是其成员共同特征的高度概括, 范畴成员则是范畴的具体表现。二者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比如, “鸟”这个范畴由“麻雀、鸽子、燕子”等成员构成, 这些成员的共同特征是“长着羽毛、有翅膀会飞、两条腿、长着喙的动物”。没有“麻雀、鸽子、燕子”等具体成员, 范畴“鸟”就不会存在;而要想成为“鸟”范畴的成员, 就要具备“长着羽毛、有翅膀会飞、两条腿、长着喙的动物”等特征。

在进行日汉翻译时, 可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与成员的关系, 把日语表达的范畴名翻译成其对应的汉语成员名;反之, 也可以把日语的范畴成员名翻译成汉语对应的范畴名。比如在例 (9) 中,

(9) 堅田の浮御堂に辿り着いた時は夕方で、その日一日時折思い出したように舞っていた白いものが、その頃本調子になって間断なく濃い密度で空間を埋め始めた。わたしは長いこと浮御堂の廻廊の軒下に立ちつくしていた。湖上の視界は全くきかなかった。

井上靖『比良のシャクナゲ』

画线部分“白いもの”是一个范畴名, 它可以由很多具有“白色”特征的成员构成。在翻译这句话时, 如果直译为“白色的物体/东西”的话, 读者就会感到不知所云;而如果将其翻译成该范畴里的一个具体成员的话就会比较具体易懂。根据语境可以把“白いもの”这一范畴名翻译成其成员名“雪”。

译 (9) :那天到达坚田的浮御堂已是傍晚时分。断断续续下了一白天的雪!, 此时却真正下大了起来, 一时间密密麻麻的雪花布满了整个天空。我站在浮御堂的回廊下, 久久凝视着远方。可视线模糊, 远处的湖面根本看不清楚。

井上靖《比良的杜鹃花》

和例 (9) 的翻译方法不同, 在例 (10) 中,

(10) その日わたしは彼らに誓って言った、エジプトの地より彼らを導き出し、わたしが彼らのために探し求めた乳と蜜の流れる土地、すべての地のうちでこの上なくうるわしい土地へいかせようと。

旧約『エゼキエル書』

画线部分“乳と蜜”是两个具体的事物名, 直译成“奶和蜜”也可以。但很明显源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奶和蜜”这两种东西, 而是和“奶和蜜”相似的一类东西。因“奶”和“蜜”分别具备了“美食”和“幸福”的特征, 所以在翻译这句话时, 把“乳と蜜”翻译成它们所属的范畴名“美食和幸福”就非常贴切。

译 (10) :那天我向他们发誓:带他们离开埃及, 去我为他们挑选的地方。那是一块充满美!食!和!幸!福的地方, 是世上最美好的地方。

旧约《厄则克耳书》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在日汉翻译中, 把范畴和成员适当互换翻译就会起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结语

本文选取视点、比喻和范畴这三个认知语言学的观点, 通过实例探讨了如何运用这三个观点来指导日汉翻译。结果表明, 认知语言学知识对日汉翻译具有较好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日汉翻译中灵活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的话, 往往能收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摘要:认知语言学通过人的认知能力对具体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描写, 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翻译活动更强调译者的体验性和主观创造性, 更重视人的认知能力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文章选取认知语言学的视点、比喻和范畴三个理论, 运用实例探讨了它们在日汉翻译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认知语言学知识能为日汉翻译提供有效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日汉翻译,视点,比喻,范畴

参考文献

[1]吴波.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1) :56-60.

[2]籾山洋介.慣用句の体系的分類[J].名古屋大学国語国文学, 1997 (7) :29-43.

[3]吉村公宏.はじめての認知言語学[M].研究社, 2006:38-

语言搭配知识 篇5

1引言

纵观搭配历史长河,搭配源于公元前3古希腊斯多葛学派,此外,《牛津英语词典》中对“collocation”(即搭配)一词的初次涉及可追溯到18世纪。但直到伦敦学派的创始人、“搭配研究之父”J.R.Firth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搭配”的概念后,它才第一次作为一个真正的语言学术语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自此以后,国内外学术界便纷纷开始对搭配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2国外对搭配的研究

早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语言观中,搭配研究就有所提及,这一学派认为词汇的搭配对象不同是由于词义造成的。但搭配真正走进人们视野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伦敦学派创始人J.R.Firth提出搭配概念之后,他最先将搭配作为一个技术概念引入语言学领域,并将搭配研究视为意义研究的突破口。在Firth之后,新弗斯学派的继承者Halliday和Sin⁃clair将搭配赋予划时代的意义。他们分别将搭配界定为“线性共现”的组合关系描述和“惯用原则”的语料库技术分析。国外语言学学术界的学者们对搭配的研究既涉足宏观的理论界定,又涉及微观的语义理据和句法结构。从学者们各自选取的不同角度可将搭配的研究分为以下几类:

2.1语境角度

Porzig是语境角度分析的领军人物,他认为语义场是在词汇之间的组合关系之上建立而成的,即两个词或者多个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是组成一个语段或者搭配的关键点。他的这一论断与Firth的意义语境观在搭配的意义理解上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

2.2语义角度

搭配是一种选择限制。Benson,Smadja以及Trask都认为语义上无法衍生的词语组合都是无效的搭配。但是这一原则并不是源自真实的语料分析,而是他们演绎的结果。Firth以及其继承者Sinclair都主张搭配没有不可能性,有些搭配没有在语料库中得到认可,是因为它们只是比其他的搭配出现的频率更小了一些。搭配是语义韵的体现。语义韵一般分为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种,所以语义关系事实上就是一种语义色彩通过习惯性搭配所用的关键词而带来的。Sinclair认为这三种语义趋势只有通过大量真实的语料才能揭示出来“搭配和谐”的原则。

2.3语法角度

搭配需要拥有良好的语法关系,这也是构成搭配的一个重要条件。Greenbaum认为语法结构和句型影响词语组合搭配与否,并提出搭配是形式和意义的综合体。另外,Mitchell认为除了语篇内共现词项给予词的意义之外,句法结构是词义的重要来源之一。

2.4语篇角度

Halliday和Sinclair这两位新弗斯学派的学者是这个角度的代表人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Halliday认为搭配不一定会在同一语句或者同一段落中出现,它甚至会跨越语句呈现在一个主题的语篇中,这种共现中出现的词项在同一语境中也会展现出语篇链接的功能。Sinclair则与之相反,他首先肯定搭配是语篇内的词项共现,但是与Halliday相比,他把语篇的长度和词汇的距离大幅度缩短,并强调必须是短距离内两个或多个词语的共现方形成搭配。

2.5词汇共现角度

搭配实质上就是词与词间的相互共现,所以频率统计在搭配的词汇共现角度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Firth的“搭配结伴”概念提出了词汇共现这一观点,奠定了搭配的基础。但搭配中词的共现次数成为语言学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此之后,Kjellmer,Sinclair以及Smadjia等学者都基于真实语料对搭配中出现的词进行了共现频率的分析,进而得出高频出现的词语组合可视为搭配,但是这种频率最低限度为两次。2.6语言变化角度纵观国外搭配研究,外国学者的搭配研究可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进行分类。从共时角度而言,他们认为搭配是一种变异或者是创新的语言现象,但从历时角度来看,搭配带来的是语言的发展变化。语言变化有历史、社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有语言自身的语义、韵律和语法等方面的演化发展。

3国内对搭配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学者对搭配研究集中在搭配是属于语法问题还是属于修辞问题这两者之间。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内在对外汉语领域的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及对外国语言研究的关注程度加深促进了对搭配的研究。从搭配研究的角度、方法以及深度可将我国的搭配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3.1搭配研究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内,对于搭配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框架,而是局限于词法之间的搭配。我国对于搭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建忠的著作《马氏文通》,该著作中提及的“联字”就相当于现在语言学意义上的搭配现象。

3.2搭配研究的成长期

这一时期,我国学者们将搭配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课题进行了深层次探究。其中,我国一些语法家和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搭配是语法范畴的问题,并且他们对搭配的分类、制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对搭配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拓展,而且衍生出各种研究方法。主要有搭配的定性研究和制约条件。林杏光认为词语搭配问题需要从语义和语法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他认为虽然词语搭配的性质是语义和语法范畴的,并与语法有关联,但是其更倾向于词汇语义问题。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搭配的制约条件严重限制搭配的形式以及发展,因此将搭配的制约条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析。宋玉柱认为词语搭配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语法选择搭配、约定俗称搭配和事理上搭配。

3.3搭配研究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内,我国搭配的研究角度和范围扩大,研究领域更广,定量和定性并存,并且在专著上都有所体现。

3.3.1搭配的研究角度及范围首先,搭配应该在交际情景或者语篇中进行全面的分析。王希杰认为搭配的研究角度涉及许多的非语言因素,故而搭配应该从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这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其次,搭配需要结合语料库进行深层次系统地研究。语料库可以得出不同性质、不同时期的语料所搭配使用的频率,并科学地有依据地分析出其影响。例如,步延新在《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搭配研究》中得出了形容词与名词搭配使用的频率因语料的性质和时间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的结论。

3.3.2搭配的研究方法搭配的研究方法除了成长阶段的搭配的定性研究法予以保留之外,定量研究以及基于数据库的词语搭配研究方法也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建立搭配的定量评估体系,孙茂松、黄昌宁和方捷提出了强度、离散度和尖峰三项指标。卫乃兴提出了基于语料库数据分析搭配行为和基于语料库数据驱动计算搭配词、提取词丛的两种数据库研究方法。

3.3.3搭配的研究专著卫乃兴的《词语搭配的界定与研究体系》和《词语学要义》都是其研究搭配领域的代表之作。他在第一本书中将词语搭配分成一般搭配、修辞性搭配、专业性搭配和惯例化搭配四种类型。在他第二本著作中,他基于语料库研究把搭配又分为受限搭配、高受限搭配和完全受限搭配三种,并认为每一类搭配都表现出了搭配的范围,并且其节点词和搭配的组合强度也各有不同。

4结论

通过上述国外与国内语言学学术界对搭配的分析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外对于搭配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早,对于搭配的研究领域、角度众多。研究不仅局限于语言学中的语义、语用、认知及词源,还涉及逻辑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国外对于搭配的研究方法运用了调查法、观察法、实证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并且研究工具使用了电子计算机、大型语料库、各类权威词典等。但是国外对于搭配研究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国外对于搭配研究的某些领域持续性不强,比如,在语言变化角度中,有关搭配中词语词源的历时分析研究时间尚且不足;国外对于搭配的研究领域虽广,但其某些领域内部大多杂乱重合。比如,在语义领域和语言变化领域中多次重复运用相同的语义理论,并没有对研究给出实质性的结论。相比之下,国内的搭配研究的领域较少,而且偏重于对搭配习得教学的研究。但国内针对研究领域的耐久性长。萌芽期的研究主要在语义、语法方面,成长期的研究局限于语义、词典方面,成熟期的研究专注于语义、教学、语料库方面。国内的搭配研究中,尚缺少对形容词与名词的这一搭配结构研究,以及对搭配从词源和认知的角度鲜有研究,笔者认为,未来学术界可针对该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如针对形容词与名词搭配结构进行词源、认知心理等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5]林杏光.词语搭配的性质与研究[J].汉语学习,1990(1).

[6]卫乃兴.词汇搭配的界定与研究体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原创语言知识与运用训练 篇6

A. 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是一件有利于两岸同胞增进了解、有利于两岸交流和融洽感情的好事情,绝大多数台湾同胞都是欢迎的。

B.小田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以认真负责、刻苦努力和积极向上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 。

C. 流行音乐始终承载着国人的悲欢离合,见证着某些观念的从旧到新、从无到有,打捞30年记忆深处,总有一段别样故事与感怀。

D.内蒙古地矿局地勘一院近日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赵井沟探明一处大型稀有金属铌钽矿床,铌、钽矿资源量超过2000吨。

答案:D(A语序不当,“两岸同胞增进了解”与“两岸交流”应该互换位置。B成分残缺,在“积极向上”后面加上“的态度”或“的精神”。C成分残缺,在“打捞30年记忆深处”后面加上“的往事”或者将“打捞”删去)

2.将下列语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冰心先生的母亲就是一位性格刚强的女子。。

①丈夫在海军中当差,正好遇见中日甲午海战

②她出身望族,是大家闺秀,嫁到谢家之后夫妇感情很好

③中国近代海军中福建人很多,也牺牲了许多

④她恐怕“白榜”早晚也会贴到自己的家门口

⑤就悄悄在怀里揣上一块大烟,随时准备服毒跟随丈夫而去

⑥当时福建街上隔三差五地出现了不少“白榜”,那是阵亡通知书一类的东西

A.①③⑥④⑤②

B.①③⑥②⑤④

C.②①③⑥④⑤

D.②①⑥③④⑤

答案:C( 首句话题是“冰心先生的母亲”,因此②紧随其后,交代其出身、婚姻等,由婚姻家庭引出“丈夫”在海军当差及甲午战争①,由战争及伤亡③,再到伤亡通知书⑥,自然写到她对“白榜”的担忧,最后写到“随时准备服毒跟随丈夫而去”⑤,照应开头句“性格刚烈”)

3.仿照下面的例句,续写两句话,要求句意连贯,结构、修辞与例句相同。(6分)

例句:有一种生活状态叫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

仿句:

4.根据给出的例句,续写三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例句:山野里第一朵迎春花开了,我留下了追求和采撷的脚印。

仿句:

答案:3.①有一种生活状态叫拼搏,拼搏就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任雷鸣电闪;②有一种生活状态叫紧张,紧张就像夜色里赶路的人,任月出月落;③有一种生活状态叫奋进,奋进就像海上行驶的帆船,任浪打风吹。

4.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我留下了思考和收获的脚印;混浊的小河边,我留下了畏葸和退却的脚印;泥泞的黄土路上,我留下了徘徊与进取的脚印。

5.请以“我”“脚印”为中心,扩写一段话,表达生活中的艰辛与快乐。

答: 。

6.“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是杜甫描绘的一幅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请对诗中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80字左右)

答: 。

答案:

5.望着那深深的脚印,我便仿佛又回到了当时那汗流浃背的跋涉之中,又记起了那跋涉的艰辛,更记起了那艰辛跋涉所赢来的胜利和这胜利激发起来的加倍的欢乐和信心。那是奋斗的标记。那是开拓的标记!

6.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鲜明,多么灿烂!

7.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心是一棵无论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还是滚滚尘埃遮蔽了翠叶青枝,总是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的树。

答:

答案:心是一棵树。无论是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还是滚滚尘埃遮蔽了翠叶青枝,它总是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

8.下面这张便条有三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刘老师:

我试着写了一篇作品,送来请您拜读,但您不在,只好把文章留在您桌上,明天我再登门赐教。能得到您的指点,我将不胜欣慰。

学生:小明2011年6月26日

答案:8.①“作品”改为“文章”(或“作文”)。② “拜读”改为“审读”或“斧正”。③“赐教”改为“请求”或“求教”。④“欣慰”改为“荣幸”。

英语教学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 篇7

在英语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习惯教授单词、短语、语法等, 尤其是强调语法的重要性。学生的确需要这些, 但很多教师忘记了告诉学生们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因而造成即使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多年的英语, 但在交流中仍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一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问题的产生

曾经有一个美国人到一个中国家庭做客, 当他看到女主人时, 就对男主人说:“Your wife is very beautiful.”男主人笑着回答:“Where?Where?”这个美国人有些惊讶, 但仍然认真地回答:“Eyes、hair、nose、leg...”这时的男主人更加困惑。虽然人们把这个故事看作笑话, 但这就是文化差异引出的问题。在这里中国人所说的“Where?Where?”实质上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哪里!哪里!”而美国人则把它理解为“身体的哪个部位长得漂亮?”这种误会就是由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表达习惯引起的。虽然有时用于交流的语言本身没有问题, 但同一个词或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环境, 或对拥有不同背景的人来说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有时中文的一个笑话, 用英语讲出来可能就会冷场, 但如果用我们的母语来讲, 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捧腹大笑的效果。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在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 没有语言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 语言受到文化的影响, 同时语言也在影响着文化。

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每种文化都具有其唯一性。要想把英语学好, 不仅仅要掌握发音、语法、单词和一些习惯用语, 还应该尽量学习他们的说话方式、了解他们语言中所反映的习惯和社会行为, 学习理解他们的“大脑语言”。事实上, 学习一种语言与学习它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三忽略文化背景知识, 导致交流中出现问题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很多学生要求获得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但即使这样,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时仍然会遇到问题。因为大多的教学及教学材料看重的是语言形式的重要而忽略了语言实际的社会意义。在教科书上时常会看到下面的对话:

(1) A:What’s your name?

B:My name is Li Lei.

A:How old are you?

B:I’m 17 years old.

A:Where are you from?

B:I’m from Shanghai.

(2) A:Are you writing a letter to your friend?

B:Yes, I am.

A:How often do you write to your friend?

B:About once a week.

以上的对话是汉语的思维与英语形式上的概括的结合体。虽然这样的形式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是不恰当的。因为在国外除了医院、移民局和一些类似的机构会使用以上第一段的对话以外, 很难想象一个人会问你这样的问题。如果你这样问一个美国人, 他们很自然的反应是“Why do you ask?” (你为什么这么问?) 或者“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不管你的事) 。而第二段对话中“Are you writing a letter to your friend?” (你正在给你的朋友写信吗?) 就涉及个人隐私。我们的教材很少注意到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 因此学生也就忽略了文化的因素, 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所学的东西。因此在英语教学方面, 教师不仅要传递语言知识和训练学生利用语言的能力, 还要扩充与教学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四如何在教学中教授文化背景知识

向学生教授文化背景知识实属不易, 首先教师必须熟悉两种语言文化的区别, 另外, 教师要能够提供文化信息并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正确地表达自己, 后者尤为重要。

1.选择合理的教学材料

首先教学材料很重要, 外文材料和一些真实性的材料一定要占有部分比例。现在有很多儿童的英语教材都是由英国或美国的语言学家参与编写的, 就比较有实际意义。特别是对话, 真实的材料有时会涉及一些社会因素或一些社会活动, 因此它会影响到说话者的一些真实行为。此外, 教师还应带有目的性的解释一些材料中所涉及的背景知识。下面是一段对话:

Helen:Hello, Alice.

Alice:Hello, I’m going to get a magazine and some chocolate.Would you like to go with me?

Helen:OK.Let’s go to that newsagent in the corner.I want some cigarettes.

Alice:I want to go to the one down the road.I’ve got to send off this parcel and there is a post office in that one.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了解到, 在英国一些报刊经销商店不仅卖糖和香烟, 而且内设有邮局, 人们可以寄信和寄包裹, 但在中国, 没有这样的报刊经销商店。如果教师不给予一些解释, 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困惑。

2.鼓励广泛阅读

鼓励学生大量的阅读, 包括小说、杂志、报纸等,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 西方文化知识的习得, 主要依靠阅读材料。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材料来了解人们的心理、社会角色、习俗、习惯和社会关系等。学生在阅读时教师可以指导, 学生就能积累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就会变得完整、成熟。

3.在课堂上要注意正确用词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正确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的合理用法。在课堂上可以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 学生扮演某个角色或根据一个特定的角色开展一段对话。教师应当注重引导, 并指出他的表达方式中不恰当的地方。此外, 提醒学生注意细节, 如发音、语调、面部表情、手势等。

4.多利用地道的原文录像带和电影

在教学方面多利用原版英文录像带和电影, 观看后讨论是非常有效的。当学生和教师在看录像带或电影时, 他们会更多地注意日常生活的场景, 如店主与顾客之间的对话、如何打电话、在街上见面时的寒暄等。看完后, 教师和学生可以交换观点并且互相补充。

5.鼓励学生多与外国人交流

鼓励学生多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交流。在这样的对话中, 学生能够得到第一手信息, 了解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学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一门外语, 而且要学习一些有关的社会和文化的背景知识。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拓宽他们的知识, 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周流溪.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百科全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5

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篇8

关键词:语文,积累,运用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理解”这一层面上,即停留在感悟阶段,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印象不深,很多学生不能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更谈不上正确地运用语言了,因而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语言,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又是多方面的,方法有:

(一)加强朗读训练,在读中吸收语言知识

读是理解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语感能力的重要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读时指导要得法,要体现层次性。低年级朗读,以模仿为主,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仿读,来感知读法;中年级朗读可以讲一点朗读技巧;到高年级则重在品味,欣赏性的朗读。读的方法要多样,轻声读,默读,快速读,齐声读,分角色读,尽可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促进理解,促进思考。

(二)增加背诵,促进记忆

背诵也是学习语言,增强语感的重要方法。小学阶段利用学生的记忆优势,背诵一些优美的课文(或片断),对于理解课文,开拓思维,丰富词汇和句子很有好处。一二年级的课文短,只要课堂上多读,学生都能熟读成诵。到中高年级着重背诵段,除了有些课文有要求的以外,要适当增加一些片段的背诵练习,以及一些古典诗词的背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的词、句、段让学生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三)学习词句,掌握特点

词句是语言材料,学生头脑里掌握词汇和句式越多,对表达就越有用处。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回忆、整理有一定规律的词语,如:AABB式(整整齐齐、干干净净);ABAB式(火红火红、雪白雪白);ABB式(绿油油、黄澄澄);ABA(嗅了嗅、看一看)等;归类摘录词语,如描写天气、动作、身态的词语等。对于句式的分析、理解、摘录,除了被字句、把字句、比喻句、反问句等常见的句式外,还应摘抄一些典型的含有“四要素”的句子、总分句以及描写精妙、意境优美的句子。

(四)广泛阅读,丰富知识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仅仅通过这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外阅读量,从中吸取更多的知识,积累语言材料。有的课文可根据内容向课外延伸,如学了《哪吒闹海》后,让学生读关于哪吒的其他故事;学了《卧薪尝胆》,让学生读历史故事;学了描写景物的课文,可要求学生在课外读一些类似的文章,如学了《荷花》,可以让学生读《荷塘月色》等。

(五)联系生活,积累词句

语言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的语言才会有更鲜活的灵性。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仔细观察,运用学过的语言进行表达,积累平时所学的知识。春天带领学生到麦田里,放眼远眺,引导学生说一说麦田,可以用词语,也可以用句子来说,有的学生说绿油油的麦田;有的说远远望去,麦田像绿色的海洋……

二、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把课文的语言尽量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体方法有 :

(一)句式迁移

要引导学生认识句式,还要求学生能仿照句式写话。这不仅能巩固句式,还能提高句子的表达能力。如《小露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师引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用“……越来越……,越来越……。”说一句话。要让学生明白是因为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所以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造出句子来了。如:雨下得越来越大,小河里的水越聚越多。

(二)采用多种形式造句

在现在教育下,学生的造句往往很短,甚至有时词不达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语言的表达。语言丰富反映着思维的丰富,语言贫乏反映着思维的贫乏。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语造句式不同的句子,如用“建议”一词造句:我建议这次春游去钵池山公园。王校长采纳了我们班要求在校园里植树的建议。这样适当的引导学生造句,对于发展他们的思维是很有好处的。

(三)仿写片段

现在的课文有很多的段式结构,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比如说学了课文《庐山的云雾》,让学生仿照二三自然段的总分句式进行写话练习,有的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一段话:傍晚,天边的云彩千变万化。你瞧,刚才还是一群快乐的小绵羊,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头头雄壮的大象;明明是一匹匹奔驰的白马,还没等你看清楚,他们就变成了展翅飞翔的天鹅……从这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仿写能力特别强,想象也很丰富。学了《荷花》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然后写一写菊花、月季花等花的姿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

初中英语语言知识题的创编思路 篇9

一、形式、意义的结合性

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避免过多的语言形式练习, 要使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结合。语言形式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有意义, 所以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尽可能的将语言形式整合到一定的语境中。下面以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8B第三单元语法被动语态 (The Passive Voice) 为例。可以设计两个层次的习题:基础题和提高题。

基础题:以the trees和plant为例完成下面被动语态表格。

【说明】:在学生了解了被动语态的结构、定义后, 应先将重点放在其结构的正确掌握上, 让学生根据所给的词 (the trees和plant) 写出8种基本时态的被动结构。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往往知道运用被动语态, 苦于不能正确写出不同时态的被动结构。此类习题属于语言形式的机械练习, 教师可不断变换主语和谓语动词或由学生自己设置主语和谓语动词对被动语态的结构加以训练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及时过渡到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式) , 直至学生熟练掌握, 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

提高题:用括号内所给的词完成句子。

【说明】:该部分习题是训练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 第1、2题分别训练学生一般将来时、一般过去式的被动结构 (第2题也涉及到否定句式) ;第3题答案为:Has/been finished, finished, 问句训练学生现在完成时的被动结构, 答句则为一般过去时的主动语态, 设计该题主要是训练学生避免思维定势 (全部使用被动结构) ,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第4题答案为:does/take, 该题训练学生不及物动词用主动结构表被动含义;第5题答案为:sells/will be sold, 该题训练学生具有双重属性动词的语态形式, 有一定的难度。

二、习题内容的启发性

不仅使学生通过做题巩固所学语言知识, 同时也应该使学生通过做题提高理解能力, 拓展思维, 故习题应具有启发性。下面以be used to结构为例, 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说明】:第1题训练学生be used to doing结构, 属于基础题;第2题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 句中she is used to做the environment的定语, 故change与be used to无关, 答案为has changed, 该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第3题考查be used to do结构, 可以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讲、练内容的一致性

教师在课上讲什么, 学生就应该练什么。切忌光讲不练, 或讲、练内容不一致。以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9A第五单元 (课文) Reading为例:设计翻译句子练习 (汉译英) 。

1. 我爸爸不但抽烟而且喝酒。

2. 不但你对, 而且我也对。

3. 由于她致力于帮助穷人, 所以她被授予了很多荣誉。

4. 在英语 (学习) 上他已远远地超过了我。

5. 在她进入电影业之前, 她就把大部分精力投入芭蕾舞训练。

答案:1.My father not only smokes but also drinks.

【说明】:本单元课文篇幅较长, 出现了许多固定短语 (上述句中所运用的短语均为本课重点内容) , 可以通过设计翻译句子形式使学生对新学短语加以记忆并巩固运用。如果仅设计成翻译短语练习, 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第2题, 学生不仅要考虑短语not only…but also…, 而且要考虑主谓一致中的就近原则;第5题, 学生不仅要考虑短语put one’s effort into…, 而且要考虑主从句时态的搭配。

四、习题内容的科学性

教师在编制习题时要非常严谨, 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 不能误导学生。如:在设计选择题时, 特别是在设计冠词、情态动词、动词时态等知识点时应万分谨慎, 设计干扰项时, 必须根据题干考虑到各种可能的语境和学生的各种理解角度, 保证答案的唯一性, 否则, 该设计就会桎梏学生的思维, 误导学生钻牛角尖。另外, 在设计主谓一致知语言点时就不能考查复数时间概念的谓语的数, 因为其谓语用单复数形式都可以。以下面一道选择题为例:

【说明】:该题答案不唯一, 参考答案为A, 但C选项Can也对, 因为情态动词can可用于提供建议或帮助, 非常典型的一个句子如:Good morning.Can I help you, Madam?情态动词的选择题非常难以设计, 说话人的不同意图可能导致多个答案。所以, 在设计语用知识题时, 要从交际环境、交际角色等多样性考虑, 而不能把设计者的某个预设语境作为给出参考答案的依据。

五、新旧知识的互补性

在设计新知识点的巩固习题时, 要尽量将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柔和在里面, 通过学生对熟悉的旧知识的理解运用帮助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以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9A第四单元语法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为例:设计词形变换类的填空题。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说明】:通过第1、2题的尝试, 让学生集中精力于词性 (形容词、副词) , 先进行热身;第3题答案为:more careful, 属于旧知识题, 在第3题的基础上学生只要注意词性即可写出第4题的正确答案more carefully;第5题答案为:the most beautiful/ (the) most beautifully, 这是一道综合题, 将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柔和在同一道题里, 通过对比,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副词最高级的理解。通过上述思路的设计, 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既复习了旧知识, 也巩固了新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

实践证明, 通过教师精心地设计基础知识训练题, 学生在英语作业上花费的时间更少了, 而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及领悟能力却更强了。当然, 在编制习题时, 教师还应当注意习题的趣味性、教育性、时代性等, 如果编制单元检测题或期中、期末测试题等综合性试题, 教师需要整体把握试题的难度、区分度、知识点的分布及考查时的题型设置。在复习阶段或知识点归类时, 教师可以编制专项训练题, 让学生完整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同时, 教师也可尝试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通过改、说、唱等形式再现、拓展、延伸所学内容, 或加工、整理、采集、剪贴、展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 编辑专题手抄报、电脑报等。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踏踏实实地走编创之路,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将从中受益, 我们的英语教学也一定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绿原.初中英语测试改革与题型设计刍议.中小学外语教学, 1996 (4) .

[2]周兴东.英语例句的设计艺术.教学与管理, 2008 (9) .

[3]陶白强.加强高考命题科学性, 提高高考命题的质量.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 (3) .

语言学知识 篇10

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说明, 英语课程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为学习的需要, 更是体现为现代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英语课程也不再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技能, 而且还要通过语言技能的学习过程来磨砺学习者的意志, 陶冶其情操, 拓宽其视野, 丰富其生活经历, 开发其思维能力, 发展其个性和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质。这一说明不仅提出了对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要求, 而且给广大的英语教师指明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科学方法。

一、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须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1. 语言知识与德育的关系

青少年的精神面貌是由思想品德和智力才能这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统一体。知识是基础, 是课堂上的思想教育的起点。品德调节着知识的运用, 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 故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 首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关系:科学性是前提, 思想性是动力。没有思想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

2. 教育对象与德育内容的关系

高中生在入校之前, 已经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思想品德教育, 其身心发展和个性教育已到达了一定的程度。进入高中后, 他们的抽象思维增强了, 理性思维也比感性思维更为丰富了。他们一般不盲从, 重思索, 崇尚实际, 厌烦说教。因此, 在选择德育的内容上要有的放矢, 如果不考虑对象特点, 牵强附会, 生硬灌之就会弄巧成拙。

3. 德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中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进行一定程序、不同内容的品德教育。中学阶段德育的内容广泛, 如何使思想教育产生好效果, 就得注重教育方法。因此, 在渗透德育内容上切忌面面俱到, 不加思索, 不考虑学生实际, 牵强附会, 不然就会产生“欲速而不达”或“揠苗助长”的结果;而恰到好处的品德教育, 则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如果对教师德育在知识中的渗透倍感别扭, 觉得没有科学性和必要性, 课堂上的师生双边活动就会在配合上失去契机。

二、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1.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给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 应语言规范、语音纯正、语调抑扬顿挫、书写美观、精神饱满,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对待学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对待工作应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 使学生受到熏陶, 更加热爱学习。教师对待同事应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化解矛盾, 共同提高, 使学生明白团队精神的重要。教师的身教是提高教师威信的重要保证, 因为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 学生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模仿并落实到行动中, 进而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

2. 利用词汇教学的例句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使学生获得“一句一德”的教育

如教模块一第二单元的“be supposed to”“be hard on”“now that”“after all”“like crazy”等词组时, 举出下列的例子让学生英汉互译: (1) Now that we are students, we are supposed to study like crazy. (2) Don’t be hard on him, after all he has made much progress.这样的例句, 不但自然, 而且针对现实,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受到教育。

3. 充分挖掘课文中蕴藏的品德教育内容

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一至模块十一阅读部分共有39篇课文, 作者通过其弦外之音、话外之意, 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德育教育。其渗透的思想内容紧扣高中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应细心引导, 深入挖掘, 因为每篇文章都可以渗透中学生应受的德育教育。

4. 对教材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创作, 以不同的创作方式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其他一些德育内容的渗透

(1) 以问答或讨论的方式进行渗透; (2)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主题句, 归纳中心思想; (3) 写读后感; (4) 模仿课文进行写作训练。

总之, 在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它不仅是英语教学大纲中重要的教学原则, 也是新《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广大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应该正确地处理英语语言教学和德育渗透的关系, 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摘要:本文分析了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 阐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同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 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

上一篇:演播室的节目制作下一篇:地下水污染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