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

2024-05-21

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精选十篇)

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 篇1

本文旨在分析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涵义、主体、内容, 以期对银行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工作有所裨益。

一、银行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的涵义

财政部、银监会通过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以下简称“内控规范和指引”) , 构筑起我国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内控法规体系。其中,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实施内控评价的具体依据, 按照该指引,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具体内容按照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进行分类。由于内控规范和指引中未将会计内部控制作为专题进行列示, 而是将会计内部控制要求融入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要素中, 因此, 在内控规范和指引框架内, 不存在专题列示的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也就没有一个法定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定义。

所谓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可以从涵义的角度加以理解, 从与银行会计核算基本职能的关系角度分类。其涵义可以理解为, 在内控有效性评价中, 对银行会计核算或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的内部控制事项所进行的有效性评价。这一涵义主要界定会计内控评价的对象, 关于何为有效性评价的问题, 可遵从内控规范和指引有关规定, 作为一个普遍性涵义, 概括为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在此不作专题论述。

上述涵义中, 将银行会计核算或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的内部控制事项作为银行会计内控评价的对象, 即将评价对象按照与会计核算基本职能的关系, 划分为两类, 一类就是会计核算本身, 针对会计核算进行的有效性评价, 可以认为是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的核心内容, 具体涵盖对会计基本制度、会计人员管理、账务体系、财务报告的评价;另一类虽然不是会计核算本身, 但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 可以认为是会计内控有效性的外延评价, 具体涵盖对会计档案、会计监控、财务控制、柜面控制评价。本文在第三部分详细分析核心评价和外延评价的内容。

二、评价主体

实施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 必须明确评价的主体, 也就是明确银行内部负责会计内控评价的责任部门。需要注意的是, 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的责任部门不是银行会计职能部门, 而是专门的评价部门。总的来讲, 内部控制评价是银行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如果进行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的部门是银行会计职能部门, 会计部门对本条线业务进行评价, 将很难保证评价的有效性, 因此, 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等牵制原则, 银行不应由会计职能部门负责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银行应确定专门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部门, 负责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 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等工作。会计职能部门以及其他经营管理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 不能对自身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有效性评价, 但是可以负责设计有关业务条线内部控制体系、尽职监督和问题整改, 以及组织、督导下级机构有关业务经营管理部门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实施内控评价时, 应当组成内控评价工作组, 工作组可以吸收银行内部熟悉会计业务情况的业务骨干参加, 但是由于评价工作组成员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当实行回避制度, 所以会计职能部门的人员不应该参与对本部门进行的会计内控评价工作。

三、评价内容

(一) 核心评价内容

核心评价内容围绕会计核算本身展开。近年来, 传统的银行会计在变革中发展出财务、运营、支付结算等不同分支, 这些分支与资金、计划、统计等业务在广义上都属于会计范畴, 但是会计的核心仍然集中在“核算与报告”上, 围绕这一核心, 可以开展的内控评价内容如下:

1. 会计基本制度评价。

会计基本制度是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框架, 其有效性直接影响整个会计内控的基础是否牢靠。对其可从制度建立与执行两个方面评价:

(1) 制度建立的评价。主要评价银行是否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 制定会计基本制度;是否设定会计工作流程及控制措施, 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 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 以保障会计工作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2) 制度执行的评价。主要评价银行制定的会计基本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存在授意、指示和强令会计部门和人员违法和违规办理业务;对违法和违规的业务, 会计部门和人员是否拒绝办理或向上级机构报告。

2. 会计人员管理评价。

会计人员是实施会计内部控制的主体, 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是否有效, 直接影响会计内控活动的开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是否建立会计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是否规定会计人员及负责人应当具有与其岗位、职位相适应的专业资格或技能, 持证上岗;以上规定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3. 账务体系评价。

账务体系是会计内部控制活动的主要内容, 是会计内控评价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评价应围绕账务核算展开:

(1) 账务体系建立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严密的账务组织、处理体系和内部对账制度。

(2) 账务核算过程评价。主要评价会计科目和内部账户设置、使用是否正确, 是否对会计账务处理的全程实行监督, 会计账务是否做到账账、账据、账款、账实、账表和内外账的六相符。

(3) 对账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及时进行内外部对账, 对对账频率、对账对象、可参与对账人员等做出明确规定, 凡账务核对不一致的, 是否按照权限进行纠正或报上级机构处理。

4. 财务报告评价。

财务报告是会计内部控制活动的主要成果, 对其进行评价, 实际上也是检验会计工作的效果。其评价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 财务报告制度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制定财务报告管理办法, 明确财务报告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 明确相关工作流程和要求, 落实责任制, 确保财务报告合法合规、真实完整和有效利用。

(2) 财务报告责任主体评价。主要评价是否由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负责组织领导财务报告的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等相关工作;机构负责人是否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财务报告编制完成后, 是否装订成册, 加盖公章, 由机构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名并盖章。

5. 财务报告信息真实性评价。

主要评价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 如实列示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6. 财务报告利用评价。

主要评价是否定期进行财务分析, 利用财务报告反映的综合信息, 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 外延评价内容

外延评价主要围绕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的控制活动展开。通过对外围的会计内控活动进行评价, 有助于会计核算的规范以及派生出的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的防控, 可以实现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全面评价。

(1) 会计档案管理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会计档案制度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 针对会计档案的不同存贮介质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 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 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

(2) 会计档案管理评价。主要评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重要会计交易数据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作为会计档案, 进行规范管理。

(3) 会计监控体系评价。银行会计的发展, 逐步建立起会计监控体系, 以实现对会计操作风险的监督与防控。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 是否建立会计信息监控系统, 是否对会计交易进行全程监控, 识别重大、异常、可疑的交易, 及时提示和预警高风险事项功能。

(2) 财务控制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 财务审查制度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财务审查制度;高级管理层是否下设财务审查委员会, 对基建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入、大额财务支出等重大财务事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2)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对固定资产购建、领用、改造、维修、报废及实物管理、残值入账等进行有效管理;是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否加强对基建项目、在建工程的审查及监督;是否加强固定资产产权管理。

(3) 集中采购制度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集中采购制度;高级管理层是否下设集中采购委员会, 制定合理的采购审批权限, 按权限对货物、工程和服务等进行集中采购, 严格划分职责, 落实集中采购的各项程序和方式。

(3) 柜面控制评价。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1) 职责权限评价。主要评价营业机构是否建立柜员岗位责任制, 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和操作权限。

(2) 客户管理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客户身份识别与账户管理制度;是否对开户人身份和账户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是否对账户开立、使用、变更和撤销的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可疑交易, 是否及时上报;是否严格管理预留签章和存款支付凭据。

(3) 重要物品管理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柜面业务印章管理制度, 刻制、领取、保管使用、停用、上缴与销毁各类业务印章的控制是否严密;是否对现金、贵金属、重要空白凭证和有价单证实行严格的核算和管理, 入库、保管、交接等手续是否严密, 是否定期盘点查库。

(4) 事后监督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柜面业务的事后监督制度, 配置专人负责事后监督, 实现业务与监督在空间与人员上的分离。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 2008年5月22日.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评价案例分析 篇2

案例资料

大华公司是一家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采用计算机进行事务管理和记账。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决定开展一次内部会计控制检查。检查工作底稿中的部分记录摘录如下:

(1)大华公司产成品发出时,由销售部填制一式四联的出库单。仓库发出产成品后,将第一联出库单留存登记产成品卡片,第二联交存销售部留存,第三、四联交会计部会计人员李杰登记产成品总账和明细账。

(2)会计人员张红负责开具销售发票。在开具销售发票之前,先核对装运凭证和相应的经批准的销售单,并根据已授权批准的商品价目表填写销售发票的价格,根据装运凭证上的数量填写销售发票 的数量。

(3)大华公司的材料采购需要经授权批准后方可进行。采购部根据经批准的请购单发出订购单。货物运达后,验收部根据订购单的要求验收货物,并编制一式多联的未连续编号的验收单。仓库根据验收单验收货物,在验收单上签字后,将货物移入仓库加以保管。验收单上有数量、品名、单价等要素。验收单一联交采购部登记采购明细账和编制付款凭单,付款凭单经批准后,月末交会计部; 一联交会计部登记材料明细账; 一联由仓库保留并登记材料明细账。会计部根据只附验收单的付款凭单登记有关账簿。

(4)会计部审核付款凭单后,支付采购款项。大华公司授权会计部的经理签署支票,经理将其授权给会计人员王朋负责,但保留了支票印章。王朋根据已适当批准的凭单,在确定支票收款人名称与凭单内容一致后签署支票,并在凭单上加盖“已支付”的印章。对付款控制程序的穿行测试表明,检查人员未发现与公司规定有不一致之处。

(5)计划部根据批准,签发预先编号的生产通知单。生产部根据生产通知单填写一式四联的领料单。仓库发料后,其中一联留存,一联连同材料交还领料部,其余两联经仓库登记材料明细账后送会计部进行材料收发核算和成本核算。

(6)大华公司控股股东的法定代表人同时兼任大华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是聘任的。在公司章程及相关决议中 未具体载明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班子的融资权限和批准程序。经了解,2000年根据总经理的批示向工商银行借入了1亿元贷款。

(7)大华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部,并直接对董事长负责。每年对子公司和各业务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A和B注册会计师

获取了2000年度所有的审计报告,经抽查表明,内部审计报告指出了内控存在的缺陷和改进建议。

(8)大华公司设立现金出纳员和银行出纳员。银行出纳员负责到银行取送支票等票据,并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月底银行出纳员 取得银行对账单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9)员工根据公司的批准手续报销,会计部对报销单据加以审核,现金出纳员见到加盖核准印章的支出凭据后付款。

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保障和评价 篇3

摘 要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我国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促进了单位的廉政建设;强化了会计监督,较好地解决了会计数据失真的问题,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试从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保障和评价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内部会计 保障和评价

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和评价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也是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措施。由于会计工作在单位经济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会计人员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最佳执行者,而会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实施的重要因素。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保障

任何一项制度,如果实施不力,就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组织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工作十分重要。保障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内部审计

各单位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和受益者,应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其经营管理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思想、方法贯穿到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每位员工。在这一过程中,单位内部审计负责人要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内部审计是保证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有能力与义务协助各单位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应将客户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作为进驻审计前的一项必备工作,因为一个单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会计问题,均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实施不力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积极开展有偿或无偿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咨询工作,为单位建立和应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三)财政部门

财政部门是会计工作的直接管理部门,应当依法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定期的监督检查,引导并督促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组织专家深入基层单位指导、帮助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全面广泛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

(一)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意义

1.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可以全面了解、掌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执行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仅仅流于形式,并未落实到实践中去,有章不循,根本起不到控制的作用。

2.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可以诊断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薄弱环节,以便对现有的控制制度进行更新、完善,防止失误、舞弊问题的发生,从而增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3.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可以进一步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论。目前,内部会计控制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理论更加完善。

(二)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标准

评价标准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进行分析评判的标尺。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评价,可以参照以下标准来进行: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按照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需要,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及其范围、关键控制点、控制方法和措施是否都建立齐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健全的标志是:内部会计制度完善,在每个需要控制的环节上都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报告等手续完备。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有效性是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评价内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性的标准是:所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己经全部采用,无重大遗漏和缺陷,单位所有人员能够胜任控制职能,业务与记录程序正确,所有控制目标均己达到。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适用性。因单位规模、性质、经营方式等不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单位,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会计控制也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因此,单位建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适应单位的特点和要求。

(三)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方法

1.制度调查法

制度调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了解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目标、控制职能、作用发挥效果以及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控制方法和措施的有效性等。开展调查前,应先了解单位概况,包括单位的性质、经营政策、发展目标、组织机构与岗位的设置情况、人员素质、重要管理制度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等。在进行调查时,可以查阅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文件等书面资料,也可以通过询问有关人员或采用调查表的方式进行调查。

2.健全性测试法

健全性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均己建立,是否有明确的控制目标,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是否经济可行。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健全性的测试,主要包括对现行制度进行描述和比较。对制度进行描述的方法主要有文字说明法、表格法和流程图法等。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描述以后,应将单位现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理想的会计制度模式进行比较,评价现行制度与理想制度之间存在的差距,积极寻找措施,弥补现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存在的弱点。

3.符合性测试法

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 篇4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市场化经济行为成为了必然, 在行政干预和计划体制下的经济行为必将成为补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规范运作, 依法经营不仅成为企业生存的要素, 而且还是企业提升自身社会美誉度的必由之路。钢铁企业的竞争建设的供给空间是有限的, 可是, 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需求是无限的, 加上其他行业的渗入, 使得钢铁企业的经营难度雪上加霜, 拼价格已经成为了钢铁企业不得不去面对的事实。主营业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认真分析一下, 如果没有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制约, 钢铁企业的管理无疑就是一盘散沙。在这种情况下, 就是有生产任务, 生存依旧是困难重重。所以, 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而主营业务是企业生存的客观条件, 二者相辅相承, 缺一不可。管理就是把决策层的意志传达到作业层, 是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效引导每个员工按照程序办事。管理者执行决策有效的手段就是内部控制制度, 因此,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 就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审计及其评价工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二、钢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审计的重点及内容

(一)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具有合法性、全面性、经济性、协调性、时效性、行业性

1. 合法性。

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是否合法, 合法性是内控制度的灵魂, 不合法的内控制度无论制定的如何全面和完美, 都是不能适用的内控制度。只有在合乎法律法规的范畴内的内控制度才是有生命力的, 才是被采纳和认可的。

2. 全面性。

内控制度是一个企业有效运转的系统工程, 一个企业只有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内控制度, 才能不顾此失彼的高效前进。仅注重一方面的管理, 而忽略或淡化其他的管理, 那样最后是整体的不和谐, 造成企业要么停滞不前, 要么退出市场的舞台。例如, 钢铁企业往往只重视生产的进度、安全管理。这些的确非常重要, 但是在这方面的强化力度太大, 对其他的管理弱化和淡化, 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譬如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发等。如果这些管理跟不上, 仅去片面的强调工程进度和安全管理, 那么将是企业面临更大的困境, 甚至破产倒闭。

3. 经济性。

制订内部控制本身也应讲求经济效益, 应尽量以少量的投入成本去获取较好的控制效果。可能在制定内控制度时的初衷都是这样的, 并且能够在初始投入时注重成本与产出的关系, 但是往往忽略了内控制度运行带来的成本与实现的效益增长之间的比较。因此, 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 首先要论证现在的程序和做法有哪些不适用, 哪些阻碍了效益的提高, 使其他的管理降低了效率和受到了冲击, 必须进行内控制度的重新建立。其次,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进行模拟的程序实验, 反复征求意见, 避免一个部门就事论事, 只强调自身的管理职能而不与关注其他部门的横向沟通, 使制定的内控制度千疮百孔, 运行效率和运行成本大打折扣, 所需花费的代价与其能够实现的效益不成正比。

4. 协调性。

内控制度的协调性, 就是内控制度的制定不仅要与外部关系和谐, 而且内部管理系统之间要和谐, 不是闭门造车, 更不是管理做秀, 应该是内外部协调并进的一种制度互补。钢铁企业往往是连续作业, 属于项目部制的管理模式。在检查项目部时, 关注它的内控制度是否与生产单位、设计单位、监督单位的管理程序有机结合。

5. 时效性。

在制定内控制度时, 一定要进行大量的资料调研工作。通俗说, 就是要找到有效法律法规的支撑平台, 而不是已经作废的或过时的法规标准。在审计实践中, 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照搬其他单位内控制度的现象, 根本不去看这些内控制度的适用时间, 使一些过期的内控制度还冠冕堂皇的在合订本中。

6. 行业性。

钢铁企业隶属与钢铁行业, 但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钢铁行业健康、稳步的发展关系重大。虽然没有了钢铁行业的优势, 但是市场竞争面临的压力却增大了。因此, 钢铁企业在制定自身内控制度时要充分考虑这些行业特色, 所以, 检查内控制度时要考虑到这种行业特色。

(二)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坚持了职务不相容和合理授权的原则

在进行内控制度审计时, 要检查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制定是否坚持了职务不相容的原则, 经济业务是否进行了合理授权。在对施工项目进行审计时, 个别单位为了降低人工成本, 压缩开支, 人员缺少, 不能配备过多的人员, 往往一人多岗, 多职责。这样一来, 有内控制度也是起不到相互的牵制和监督作用, 成了一纸空文。因此要详细地画出流程图, 并且标注责任人。这样就能很清晰地勾勒出内控制度执行的情况, 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 在实践中, 有的单位片面强调“一支笔”的管理效力, 认为通过这种集权管理可以实施有效的控制管理。从内控制度的实质内涵分析, 这种管理模式是内控制度的最大忌讳, 因为某个人的高度集权, 把内控制度中的控制环节链条给人为的割裂, 形不成闭环管理, 产生更大的漏洞, 更加容易出现一些大的问题, 把管理所产生的压力演化成个人的权力和一笔无法衡量的良心账。

(三)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是否有完整的记录

内控制度执行与否的标志物就是保存完整的记录, 例如, 在某项目部实施内控制度审计, 询问是否对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盘点情况, 被询问者的回答是盘点过, 并且是按文件要求半年进行一次盘点, 可是没有盘点记录, 并且抽查了一个实物保管人, 已调出该单位, 可见没有进行盘点。这些盘点记录主要是针对资产类的实物。

三、钢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审计评价

(一) 评价程序要不拘一格, 承前启后

评价程序可以从宏观到微观, 也可以从微观到宏观。可以分别评价, 也可以总体概括, 无论评价的顺序是什么样的, 但是评价结果一定要承前启后, 要与前期的审计评价和外部审计评价相结合, 不能出现相互抵触和矛盾的结论。如发现前期审计或外部审计结论中有不妥之处, 在审计评价中不要去推翻前面的结论, 而是尽量不去评价是非。应该更多地去解释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应该做的。只有这样, 被审计单位才能从评价结果中, 有的放矢的开展自己的内控管理工作。

(二) 评价对象要避轻就重, 褒贬结合

内控制度没有标准, 更没有止境, 不能仅依靠我们的经验和学识去草率地去评价一个单位内控制度的好与坏。个别单位没有什么内控制度, 仅凭领导个人的管理素质和管理风格却把企业打理的井井有条。当然, 并不是说这样做正确, 但是我们不能去说人家没有内控管理;有的单位内控制度制定的风雨不透, 无论流程还是授权严密的很, 但是执行中却走了样, 我们评价时能说这样的内控制度好吗?在内控制度的评价中, 要避轻就重, 不能将所有的问题统统写进去。那样就没有重点感觉, 别人会因为小问题而忽略大的问题, 评价结论要褒贬结合。内控制度是一种行为学, 一种管理学的思想可能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时间会发生不同的效用。因此, 评价结论要褒贬结合, 多提建设性建议, 少一些指责和批评。

(三) 评价结论要言之有物, 有理有据

审计结论评价一定要有理有据, 不能泛泛而谈, 要言之有物, 并且对发现的问题追根溯源, 把牵涉的事件弄清楚, 不能存在似是而非的印象。只有把事实弄清楚了, 在交换意见和评价时才能使人信服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张春华.企业内部控制浅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 .

[2]郭晓梅, 唐予华.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信息[J].上海会计, 2002 (11) .

[3]张先吉.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6 (6) .

[4]焦鸿根.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信息失真[J].财会研究, 1998 (6) .

内部控制评价产生的历程 篇5

一、内部控制评价产生的历程:

1978年,美国柯恩委员会(Cohen Commission)就建议企业管理当局在披露财务报告时,提交一份关于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报告,说明管理当局对公司会计系统及其控制的评估,包括对控制系统固有限制及公司对独立注册会计师认定的重大缺陷做出反应的描述,并要求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该报告进行证明。

1987年,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在其报告中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虽然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未对内部控制提出结论,但其报告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反应。

1992年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提出了内部控制报告的框架。美国柯恩委员会(Cohen)报告、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报告、COSO报告均认为,内部控制报告应着重说明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在1979年和199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分别提议强制要求提供内部控制报告。

1989年,美国政府审计署(GAO)也曾提议在存贷机构紧急援助议案中,应规定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报告内部控制,但都没有形成最终议案。

2001年以来,美国安然、世通等许多著名公司暴露出的一系列财务舞弊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严重影响了公众对公司会计实务、财务报告的信心以及投资者的信心,迫于这种压力和形势。

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并颁布了SOX法案,致力于治理财务丑闻和财务报告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恢复公众对公司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信心。SOX法案结合公司的财务报告全面提高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要求,把过去的很多自愿和选择性做法变成了法定的、强制性的要求,其中302节和404节尤为具体,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报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报告体系应当包括:公司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内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对外发布公开报告;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的审计,对管理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发表鉴证意见以及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等两个方面。

二、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

(一)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管理层断定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的限度:如果管理层识别出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的一个或多个重要弱点,管理层就不能确定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有效的。管理层的报告必须包含对管理层在评价过程中确定的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所有重要弱点的披露。

(二)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内容和方法: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估必须根据既能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又能测试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程序进行。要受到这种评价的控制包括但不限于:1.对发起交易、记录、处理和调节账户余额、交易分类和披露以及财务报告中包含的相关认定的控制;2.与非常规和非系统交易的动机和处理相关的控制;3.与适当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相关的控制;4.与防止、识别和发现舞弊相关的控制。

(三)公司在实践评价并形成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结论时,要求保存证据,为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结论提供合理的支持。

这些证据可以证明:1.对内部控制是用来防止或发现重要错报或遗漏的评价;2.对测试进行了适当的规划和实施;3.测试的结果得到了适当考虑。

(四)为什么要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提倡的是以研讨会的方式让全体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建设。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而且符合人本管理的理念。因此,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二章内部环境中要求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自我评价情况”,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如何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等问题是每个企业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五)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所称的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某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办法是这样定义的,“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独立开展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

建议将内部控制运行结果评价修改为对内部控制运行过程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的 “控制自我评估”,是指每个企业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

其基本的特征是:1)关注业务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2)由管理部门和职员共同进行;3)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评估活动。“控制自我评估”是为提高组织内部控制的自我意识所做的努力,这种活动经常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

目的:是使人们了解哪里存在缺陷以及可能引致的后果,然后让他们自己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而不是坐等内部审计人员站出来。研究表明,实施“控制自我评估”的方法对于一个企业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内部审计程序和业务经营程序以及控制风险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指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在公司内部为实现目标、控制风险,而进行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恰当性实施的自我评价方法。有效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一个对内部控制效果的监督和测试的持续过程。

(六)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开展

评价工作必须获得公司所有阶层/级别支持,通常要成立并维持强而有效的指导委员会,对其成员要进行持续的培训以确保其胜任水平,要大力加强指导委员会的权力以确保政令的畅通,可以先以某些部门、业务单元作为试点,及时总结经验,使方案得到完善,然后大面积推开。评估、汇报及持续改善是确保效益的重要元素。对涉及内控评价的各个方面,必须清楚界定各角色职责并传达到位,有效沟通必不可少,不仅包括公司内部与管理层的沟通,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还包括与独立审计师沟通,了解双方的项目范围及工作方式,对项目的重要、潜在的问题及时交流。及早将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的问题,关注与财务报表有联系的事项以及有可能导致重大错误的流程及其影响范围。

另外,要建立相应的内控评价工作制度,并指定特定机构、人员负责并监督制度的贯彻实施;安排适当培训,加强有关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与控制负责人的责任意识,确保知识与技术的传递;要学会利用适当的工具,以确保内控评价工作系统有效地进行;合理的项目组织与管理,明确项目的主导部门,与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方法,对项目进度的监控及形成定期的工作结果报告渠道。

注意文档记录。由于内控评价的过程都要留下文档记录,作为所做工作的证据,以便日后外部审计人员的审核评价以及明确责任,对所做评价的记录必须十分谨慎。尤其要注意避免在缺少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的情况下记录内控缺陷。

对于需要按照监管要求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的企业,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富有成效地完成大量相关工作,高级管理层需要对该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十分清楚有关的内控规范要求以及监管部门的具体部署。

企业应当根据评价指引,结合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报告形式等,明确相关机构或岗位的职责权限,落实责任制,按照规定的办法、程序和要求,有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企业董事会应当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讲解

第一节 框架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分为5章27条,从内部控制评价的各个方面阐述了其具体内容:

(一)第一章总则(第1~4条)。说明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制定的依据、定义、遵循的原则等方面。

第1条,说明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出台的目的和依据,主要的依据为《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第2条,指出内部控制评价的定义,内部控制评价是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报告过程。

第3条,说明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即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第4条,指明企业依据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应当履行的职责,并明确企业董事会应当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二)第二章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第5~11条)。

首先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是与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相联系的,然后分别阐述了对该五要素进行评价时,应当遵循的依据和要求,最后指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当形成工作底稿,详细记录企业执行评价工作的内容。

(三)第三章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第12~15条)。

第12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的程序。

程序:制定评价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制评价报告

第13条,明确拟订的评价工作方案要报经董事会或其授权机构审批后实施。

第14条,评价工作组的成员及回避事项。

第15条,内部控制评估和测试的方法。包括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

(四)第四章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第16~19条)。

第16~17条,内部控制缺陷的分析、判断因素和程度的划分。

内部控制的缺陷一般划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

第18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质量交叉复核。

第19条,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析,并报告相关部门。

重大缺陷应当由董事会予以最终认定。

(五)第五章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第20~27条)。

第20~21条,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分别就五要素进行设计,并就相关内容作出披露。

第22条,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至少应当披露的内容。

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 篇6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会计信息;责任会计

1 引言

随着《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实施,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内部会计控制则是内部控制中的重中之重。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一般来说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本的工作,同时,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尽管控制目标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会计控制在内部控制系统中仍处于核心地位。

2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2.1 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实施

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是企业进行合法经营的先决条件。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有利于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的执行。

2.2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的准确性,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3 有效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地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2.4 维护企业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

健全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有效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

2.5 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

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企业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成企业的经营目标。通过会计控制的监督与考核,真实反映业务实绩,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3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由于环境及企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个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具有按管理部门需要来保证执行经济业务和完成工作的职责,以及保证制度正确实施的有效程序。

3.1 恰当授权

一个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使所执行的每项经济业务都经恰当授权,或是一般授权,或是特定授权。一般授权规定批准经济业务的标准条件,特定授权包括严格的条件和有关具体人员。在企业组织中,最终的权利属于股东,并由其授权给董事会、高级职员和管理班子中的其他成员。管理当局依次授权给特定的个人或部门,使他们有权去执行某种活动。内部控制制度应按正确的金额,在适当的账户中,按经济业务发生的时期,提供相关资料。正确的经济业务记录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的前提条件之一。

3.2 职务分离

授予某部门或某人去担任一项具体职责时,必须相应地扩大其在进行活动中的权利。授有权利和负有责任的人员承担着经营和保管的职务,不能同时担任记账的职务。在开展业务活动时,要使每项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不相容的人员或部门参与,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以实施。

3.3 正确性检验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采用一切有效的程序来保证制度的正确实施,并保证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性。常用的方法有:账户控制、复式记账控制、分批控制、定额备用制等。账户控制是检验正确性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应用复式记账,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用相等的金额、相反的方向、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进行记录。建立分批控制,是特别适用于电子数据控制系统的一种程序,同时也能有效地应用于其他方面。一批经济业务不论在任何时候记录,或者以对数据不论以何种方式进行处理,都应对之建立控制数额。定额备用制是用来建立正确性控制的另一种方式。常用的例子是由保管人经常負责一定数额的备用现金。它还可以用于企业对分支机构或各部门的现金控制。

4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立的原则

4.1 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植物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常见的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

4.2 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置应涵盖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将内部控制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关键控制点。但并非控制点越多越好,一些理想的内部控制往往因成本过高而被管理当局弃用。因此,控制点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力争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4.3 合法合规性原则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遵循合法合规性原则,力求将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控制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

4.4 权责对应原则

即对每一个部门和人员,在授予权利的同时,必须明确其相应的责任。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利,并且做到责任与利益挂钩,过失与处罚对等。

5 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5.1 会计核算体制问题

企业会计核算体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形式。随着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和逐步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限逐步作了调整,从而有效地调动职工当家理财的积极性,这就要求会计资料能够及时、准确地记录、反映、考核、分析企业内部各单位甚至个人履行经济责任,取得经济效果的情况,以便正确计算和处理奖惩问题。要达到这个目的,那种厂部集中核算或是厂部、车间两级核算的体制需要改革,应建立“责任会计”核算体制,即按经济责任划分的层次和部门进行预算和结算。

5.2 企业内部基础工作、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业务水平问题

扎实的企业内部基础工作、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保证。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对数据管理的要求更高、更准。从经营决策的提出、计划指标的制订,直到考核、分配,都必须以数据为依据。目前多数企业已经实现管理电算化,财务工作也已从“核算”向“管理”转型,但是不少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文化素质偏低,影响其管理监控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进行再教育,专业职能部门实行持证上岗,无合格证书者,不能继续从事相关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

5.3 内部核算指标、内容问题

推行经济责任制,考核内部责任单位和个人的经济效果,要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分解下达指标。为此,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内部核算指标体系,包括产量、品种、质量、成本、消耗、资金、安全、环保、科研等指标。要把这些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内部各车间部门甚至落实到人。这样使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职工,都能通过自己的本职工作。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而广泛地参加理财、精打细算,会计核算也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严格按照《会计法》办理会计事务

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 篇7

一、研究现状

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表的《内部控制———整体架构》 (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 即人们通常所简称的“COSO报告”, 该报告开创了内部控制研究与应用领域新的里程碑, 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虽然已经取得相当大的进展, 但是仍然没有具体的落实, 严重制约了内部控制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1、内控制度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控制制度的范围不够、控制制度的内容不够全面、控制制度约束的对象不够全面等。有的高校没有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但很不健全, 控制制度的范围不够。

2、预算机动性强, 弹性空间大

目前有的高校预算管理还不规范, 预算缺乏权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预算法规观念淡薄, 预算方法守旧, 预算与执行各走各路, 两者偏差大。而且预算弹性较大, 执行中“人治”色彩比较浓厚, 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办事。在预算调整中随意性大, 弹性大。

3、内部监控措施不到位

在内部监督方面,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内部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督人员专业性水平不高、内设机构部到位、内部监督力度不足、独立性不强等问题。内部审计部门缺少一定的独立性, 其监督和评价结果也缺乏权威性。

二、高校会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特点, 并结合相关的高校管理学专家、会计学管理人员的意见, 构建了高校会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见表1) 。

指标说明:货币资金控制主要是指对资金流向进行过程控制,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票据等进行控制;预算管理控制是指在预算的编制、下达、执行、调整、评价控制;经费支出控制是指经费在收入支出中经费审批程序等控制;会计系统数据安全控制主要是操作权限岗位分离制、备份恢复制度等进行控制。

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非税收入征缴绩效评价

在构建了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之后, 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其综合绩效进行评价, 本文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CVM) 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将一些边界不清, 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步骤为以下几点。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高校会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2、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采用专家调查法来确定调查指标的权重, 包括一级权重和二级权重。其具体做法是, 提供高校会计内控控制考核参数指标调查问卷, 用D={D1, D2, D3, D4}表示第1层次指标, 用{D11, d1i, …, Dni}表示第2层次指标。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高校选定从事财务管理的并有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家15—18人, 将资料送给每位专家, 请他们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给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作出判断并确定其权数, 通过将专家的预测数据汇总计算其加权平均值得出:

3、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确定满意度评估等级及评分标准, 设为E, 本文将满意度评估等级分为五级, E= {E0、E1、E2、E3、E4}= {优秀级、已控制级、已定义级、已意识级、存在风险级}, 具体标准见表2。

4、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设 R={R1, R2, R3, R3}。

5、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并分析

其中C=WRET。本文使用加权平均法求综合评价。

四、实证研究

1、用户调查

通过给相关高校财务部门及主管高校教育部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 本次采用自填式问卷法收集数据, 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 回收有效问卷46份, 有效率为92%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将问卷随机发放给被调查人中, 让其独立完成调查问卷, 并对每份问卷进行有效性审查。指标的测量利用语义学标度分为4个测量等级:很好、好、一般、差。调查结果见表3。

2、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通过上面调查结果, 我们可以设定如下矩阵, 定义:

利用模糊评价模型进行计算:

同理计算C2=W2R2ET=0.6971;C3=W3R3ET=0.7525;C4=W4R4ET=0.6873。

3、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综合评价值为:C=D1*C1+D2*C2+D3*C3+D4*C4=0.213*0.7232+0.243*0.6971+0.353*0.7525+0.1910.6873*=0.7203

结果表明, 综合评价向量系数为0.72, 说明采用此模型评价质量为“已定义级”, 属于E2级, 表明高校会计内控制度已建立标准化控制流程, 已实行或正在实施中, 符合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现状。

五、完善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

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已经成为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手段,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增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观念, 夯实会计基础工作

单位应增强内部会计控制观念, 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 合理设置会计机构和岗位, 明确相关岗位职责权限, 坚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关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财务文化培养, 营造良好的会计环境。

2、建立严格的预算控制制度

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3、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体系

应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体系, 定期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作出及时修正。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结合笔者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实践, 构建了高校会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该控制体系包括货币资金控制、预算管理控制、经费支出控制、会计系统数据安全控制等4个一级指标及相应的19个二级指标。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内控控制绩效进行评价, 实证结果表明, 该指标体系能很好地评价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绩效。最后对高校会计内部控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1]陈姗姗:高校会计内控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会计之友, 2014 (16) .

[2]周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 2014.

[3]钟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非税收入征缴绩效评价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 2013 (1) .

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 篇8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现状

1. 企业不具备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许多企业尚不具备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特别是在许多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国家出台有关法律、法规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只具有原则性指导意见,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制度措施。企业在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具体执行部门和岗位职责不清,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奖惩制度,造成责任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2. 企业具备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

这是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它比没有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具有更大的欺骗性,更容易酿成大祸。由于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是该系统的执行人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控制系统的实施效果。比如,判断失误、乱发指令、粗心大意、工作懈怠等,都会导致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严重失效。可见,再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果不能确保其有效实施,也只能是一个挂在墙上的华丽摆设,没有任何作用。

3.企业出于某种目的而执行的虚假内部会计控制

有的企业出于某种目的,通过执行虚假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欺骗利益相关者,以达到其所期望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但形同虚设,而且还成为某些企业达到非法目的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的很多情况下,管理人员或部门,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或上级管理部门,如果超越岗位职能、滥用职权、蓄意营私舞弊,那么再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也会失效,其对极力作假、故意错报、瞒报和谎报的行为制度规定也就无能为力了。

二.有效性评价方法

1.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没有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其他控制要素都不可能有效地被执行。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科学的治理机制、高效的运作程序、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明确的管理目标。具体来说,企业应紧紧围绕财务计划与预算、工程预算与管理、产品成本和营销成本、物资采购的计划与质量、资产的管理与清查、费用计划管理与费用支出、费用报销的审批程序及对错误核算与错误支出的纠正等环节,确定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和目标。对于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应该始终关注财务预算、产销成本、货款收回、债权债务清偿、费用支出等重点环节。只有在完善、良好的内部环境之下,才能充分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2.内部会计控制的成本效益原则

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经济性进行评价,就是要评价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都不得不考虑控制系统的运行成本的高低。因此,在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时,必然要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运行成本与其所产生的效益是否相适应。如果一项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措施所带来的效益大于其实施成本,则可认为该项措施的实施是经济的或必要的;否则,该项措施就是不经济或不必要的。应当注意的是,在进行这一方面的评价时,不能为了经济性而放弃健全性,也不能为了健全性而有损经济性,企业应该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

3.明确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内容

目前,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没有对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内容形成一致的意见。由于独立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时,主要是针对财务报告形成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因此在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时,一方面应根据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达成的业务约定书内容,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审计师在审计初期确定的审核标准。此外,对于重大环节的风险评价应作为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评价内容的重点。

4. 设计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程序。

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评价可以分四个步骤来完成,即:计划、设计有效性评价、执行有效性评价、评估和报告。首先是计划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建立任务小组并明确责任;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内部控制。其次是对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根据确定的标准,设计有效性评价;检查现存的内部控制文件。第三阶段是对执行有效性进行评价,具体的行动步骤有:管理层将所设计的内部控制责任分配到具体的岗位,并组织内部审计人员或第三方人员实施监控程序和评价活动,执行有效性评价,将得出的结论向审计委员会和外部审计人员报告。最后阶段是评估和报告阶段,内容有:发表管理层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声明,并将其作为公司年报的一部分予以公布;发现的重大控制缺陷和重要控制弱点以及采取的对策,并向法律顾问和董事会报告。

综上所述,企业只有建立健全并有效地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最终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

摘要:由于我国会计法规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评价没有做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因此, 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现状入手, 阐述了有效性评价的具体方法。

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 篇9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相关文献, 发现文献作者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的研究。廖礼荣, 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1];曲伟分析了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得不到提升的几大原因[2];王卫龙提出了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架构初步构想[3];陈婷提出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特点及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4]。综上, 可以发现学者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于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比较单一, 缺乏系统性。因此笔者首次从系统性角度出发, 构建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影响因素体系, 并进行实证评价。

二、相关概念

(一) 会计内部控制

所谓会计内部控制, 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 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 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二) 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会计内部控制根据作用范围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该以服务公共作为目标, 而不应该是以盈利为前提;与企业不同, 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部门设置等受外来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空间要小;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在资金来源、会计处理等多方面与其他的企业单位有很大的差异和不同, 所以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内容就简单许多。

三、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因素指标体系构建理论依据

(一)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特点及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实行集中支付, 保证财政资金安全, 在实行该制度前, 财政资金直接拨付给预算单位, 由预算单位拨付给下属单位, 容易造成资金的截留, 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此外预算单位对于资金使用较易控制, 易造成财政资金被用来投资风险较大的盈利性事项, 从而造成公共资金滥用;并且统一的资金账户能够加强预算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避免多头账户的问题出现, 同时也规范了资金使用程序。这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状况的监督, 并从源头上避免腐败, 从而增强财政资金使用安全,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促进事业单位发挥作用。

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其内部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在实行集中支付前, 行政事业单位更多考虑地是控制资金使用的过程, 但实际工作中控制的重点应更多地集中于预算的申报和执行, 这种管理制度对于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集中支付制度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契机, 新制度实行改变以往财政资金拨付程序, 改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方式, 从而为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机遇, 满足集中支付要求。

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升会计内部控制技术水平, 执行集中支付制度要求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条件, 实现信息共享, 进而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计算机和会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性, 强化了会计内部控制效果。

3. 两者高度融合, 推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和发展。会计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加强对预算资金监督和管理, 对企业能起到提高使用效率的作用, 集中支付制度目的在通过减少拨付环节, 提高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率, 由此看出, 两者具有较高适应性, 能够推动内控的发展。

(二) 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事业单位借助完善实施机制来保证会计内部控制正式规则、标准得以顺利实施, 同时, 财务管理制度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标准影响着会计内部控制标准, 具体影响方式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正式规则、标准实施过程与非正式规则及标准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会计内部控制结果, 从这一角度分析, 要想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必须要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有效性。事业单位要明确界定负责会计事项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 负责审批、经办以及保管的工作人员职权上要互相制约;必须规范诸如处置重大资产、调度资金以及重大投资等重大经济行为及业务的决策及执行程序;明确界定财产清查的范围、程序及期限;此外, 还需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

(三) 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要素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内部控制要素是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建设具体内容。美国审计总署 (GAO) 认为政府会计内部控制要素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活动、控制环境、信息及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 这些要素与COSO会计内部控制框架的会计内部控制相一致。事业单位与企业在会计内部控制要素上有很大差别, 主要表现在风险种类、业务类型、组织架构和监督方式, 这是由事业单位独有的组织形态和特点所决定的。

四、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要素。因此, 构建如下表的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并根据熵权法, 为各影响因素赋予权重。

五、实证评价分析

(一) 事业单位内控控制指导规范分析

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七部会计内部控制规范, 促使企业建立有效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使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但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发展相对滞后, 缺乏一套行之有效会计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即使财政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指出其适用范围, 但实际上是主要针对企业制定, 并没有考虑事业单位特点。

(二) 财务管理制度分析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有些事业单位并未建立执行机制, 导致会计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难以有效全面执行, 无法将内部牵制、内部稽核以及内部会计监督落实到位;会计工作机构及岗位设置不够完善, 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制定会计内部管理制度, 财务事项处理及财务管理没有具体制度加以保障;记账和出纳工作没有实行岗位分离制, 即使对岗位进行了分离, 也并没有形成制约。而对于财务独立核算部门或者二级单位, 虽然也有些管控措施, 如目标考核、内部审计、委派会计, 但实际管控工作中, 时常是出台了一个新措施, 管控效果会有所改进, 但一段时间, 又会回到原点,

(三) 会计内部控制要素分析

1. 对会计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

控制环境方面即使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 但部分事业单位对会计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依然不够, 尤其是一些领导人员在内控意识上存在误区。单方面地认为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编制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 事业单位就不用开展内部监控了, 有些领导将内部监控当做是纪检监察工作, 错误观念较为严重, 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是无益的。

2. 在评估方面意识较弱, 风险应对措施欠缺。

很多事业单位认为由于工作性质为社会管理和公益服务, 没有经营谋利所以也就没有风险防范。这种错误的认识就造成一些事业单位几乎不进行风险研究和风险分析, 没有必要的风险应对措施。

3. 在信息与沟通方面还存在不准确、不完善的现象, 没有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一般均有很强的规范性和政策性, 尤其是财政管理政策的要求相对严格, 如果信息收集不够全面, 在进行管理时必将与预期目标产生偏离, 导致工作效率低。

4. 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 在内监方面相关的监督机制依旧不够完善, 很多事业单位的监督停留在表面当中。一些单位认为有了财政国库管理体制, 就可以取代内部监督了, 所以对内控监督权理解偏差, 才导致了内控监督权限受限。

参考文献

[1]廖礼荣.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设分析[J].现代商业, 2013 (11)

[2]曲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 2013 (11)

[3]王卫龙.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架构完善思考[J].财会通讯, 2013 (10) (中)

内部会计控制的难题分析 篇10

内部控制包括下列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程序、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等5个方面, 内控贯穿于企业从生产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 在不同的环节设定内控测试点以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另一方面, 有效执行的内部会计控制, 可以为会计报表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数据, 为决策者和报表使用者提供详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 进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内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相对混乱, 内部控制不健全、不规范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 内控建设尚处在一个完善的过程中, 部分企业出纳会计一人兼, 发票印章一人管, 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的情况逐渐暴露;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收账款有继续上涨的态势, 导致坏账损失率不断上升;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 基于当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及相关控制的设置不健全的现状之下, 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司相比, 在内控的设置和完善上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为此, 2010年4月份,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会计指引》, 明确了企业内控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 有助于加强企业内控管理, 提高企业绩效, 增强投资者信心。沿着“指引”的方向, 内控建设会继续前行, 特别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所有权与经营权未分离、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员工素质不高等问题, 将会在内控指引下得到有效的改善, 我国企业内控建设的步伐会不断加快。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会产生某些经营层面的风险, 诸如管理层超越内部控制, 将其利益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内控自然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而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成本控制都要以内控为蓝本, 为决策提供数据, 为成本控制提供一种监督, 内控失效, 则不能保证内控能够防止或发现并纠正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存在的重大错报。为防止管理层以权力超越内控而产生的内控风险, 企业应该严格设定内控权限, 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超越内控, 应该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登录的权限设定, 设定相应的监督机制, 保证内控能够得到有效实行。

对内控执行的检查与测试是企业确保内控有效实施的保证, 而当前很多企业对内控执行的检查大多流于形式, 浮于表面, 为应付领导和业绩考核而进行的检查,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为此,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考核和奖惩力度, 对于相互串通舞弊的员工予以开除, 严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指导, 使其对内控加深了解, 进而不会违规操作而触及内控警戒线。

三、内控建设中关键点的分析

一般而言, 内部会计系统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控制目标为导向, 主要包括构造业务循环模型、分析常见的业务弊端、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要点以及确定相关的控制措施等四个方面。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采用手工记账、过账的形式, 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很大, 但财务数据输出的准确性却不高, 而会计电算化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发展到ERP阶段财务数据可以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

企业内控是基于相关内控环境而设置的, 内控一定要符合相关的内控环境才能在实质意义上奏效, 内控环境的分析对企业而言一般比较困难, 它不仅仅局限在治理结构、人事政策、组织结构、员工素质和经营方式等层面上, 还包括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管理层对风险的态度、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等, 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分析以及对相关因素变动的分析, 企业抽调相关的人员进行调查, 成本耗费是不小的一笔开支。

如何有针对性地设定内控分析点,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可能关键控制点的选取有所不同, 企业要在整体生产、销售流程中设定不同的控制点, 首先要了解流程中哪些地方比较容易出问题, 控制相对薄弱, 哪些地方暴露出缺陷, 一般要发现流程中的问题需要一段时间的经营, 问题和缺陷才容易暴露出来, 企业再根据成本有效最低原则, 设置内控点, 其中货币资金类 (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循环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与分摊) 、往来业务款项、计提工资费用等方面一般要设置关键内控点, 还要在漫长的适应过程中不断纠正, 不断设置新的相关内控点, 才能给企业生产提供一个安全的内控保障。

虽然电算化系统有它的优势, 但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在于其不能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控制, 而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潜在风险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如系统程序风险与系统故障风险, 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数据缺失;操作职责不明确, 未经授权人员非法操作或相关人员操作失误, 而导致的财务数据与信息失真;对不合理信息系统没有识别能力, 由于电算化会计核算是通过事先设定的程序来处理相关经济信息, 对于会计事项记录中违反会计准则、法律、法规和不符合会计政策的记录, 都无法进行识别和控制。针对上述存在的潜在风险, 企业可以设定系统预警机制, 从金额、数量的角度设定相关指标加以控制, 而对于非量化的指标, 企业可以设定相关的监督机制、定期检查以及要求操作人员进行相关问题过程披露等措施来达到降低潜在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生智: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万方数据

[2]卢洁:我国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2月号上

[3]黄春华: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财税金融

上一篇:忠恕之道下一篇: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