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基础

2024-06-18

研究基础(精选十篇)

研究基础 篇1

1 扩大基础与桩基础施工概述

1.1 扩大基础概述。

扩大基础是相对于桩基础而言的, 也是历史很悠久的基础结构形式。具体来说, 扩大基础或称明挖基础属直接基础, 是将基础底板设在直接承载地基上, 来自上部结构的荷载通过基础底板直接传递给承载地基。其施工方法通常是采用明挖的方式进行的, 施工中坑壁的稳定性以及地下水的丰富程度与否, 都是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明挖扩大基础施工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的定位放样、基坑开挖、基坑排水、基底处理以及砌筑 (浇筑) 基础结构物等。

1.2 桩基础概述。

由桩和连接桩顶的桩承台 (简称承台) 组成的深基础, 简称桩基。桩基具有承载力高、沉降量小而较均匀的特点, 几乎可以应用于各种工程地质条件和各种类型的工程, 尤其是适用于建筑在软弱地基上的重型建 (构) 筑物。因此, 在沿海以及软土地区, 桩基应用比较广泛。当地基浅层土质较差, 持力土层埋藏较深, 需要采用深基础才能满足结构物对地基强度、变形和稳定性要求时, 可采用桩基础。基桩按材料分类有木桩、钢筋混凝土桩、预应力混凝土桩与钢桩。桥梁基础中用的较多的是中间两种。按制作方法分为预制桩和钻 (挖) 孔灌注桩;按施工方法分为锤击沉桩、振动沉桩、射水沉桩、静力压桩、就地灌注桩与钻孔埋置桩等, 前四种又统称沉入桩。应根据地质条件、设计荷载、施工设备、工期限制及对附近建筑物产生的影响等来选择桩基的施工方法。

2 扩大基础与桩基础施工控制对比分析

2.1 扩大基础施工分析。

扩大基础一般的施工工序为:基础的定位放样———基坑开挖———基坑排水———基底处理———砌筑 (浇筑) 基础结构。在扩大基础施工中, 往往会发生一些事故, 鉴于其常见问题, 一般表现为:基坑坑壁坍塌和基础产生滑移或倾斜。

2.1.1 基础产生滑移或倾斜。

基础产生滑移或倾斜的原因有:a) 基底承载力不均匀导致基础向承载力薄弱方倾斜;b) 基础可能位于半填半挖地基上, 填筑部分不密实, 导致基础向填筑方倾斜;c) 山区施工, 基础持力层可能位于岩基倾斜面上。在施工中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基底换填材料、砼加固等方式提高地基承载力。也可更改设计, 使基础全部位于开挖面上, 在施工中尽量避开倾斜岩层基, 若不可避免则可采取爆破等手段, 将岩基高处炸平或凿成向内倾斜的台阶。为防止上游来水的冲刷, 可将基础埋深至岩基以内2m左右, 并可采用爆破等方法开凿。

2.1.2 基坑坑壁坍塌。

在开挖基坑过程中或完成后, 基坑坑壁局部或大面积坍塌的原因有:a) 基坑开挖较深、未按规定放坡或通过不同土层时没有根据土的不同特性分别放成不同的坡度, 致使边坡失稳造成坍塌;b) 在基坑两侧或距施工便道较近侧堆土方过多.在重力或外力作用下使土体剪切力增加, 造成塌方;c) 在地下水或地表水作用下, 由于排水措施不利, 一方面, 土层受水的影响而湿化, 承载力降低, 另一方面, 坑壁土体受损被淘空, 造成失稳塌方。针对基坑坑壁坍塌的防治措施:a) 根据土质类别及其不同的物理学性质确定相对安全的边坡坡度, 如无据可查时, 可参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给出的明挖地基基坑坑壁坡度执行;b) 采用挖掘机挖掘时, 根据不同的土质类别, 按不同的坡度放出基坑线, 并注意在挖方时要边挖边修坡;c) 基坑开挖过程中, 3m以下深坑往往受地下水影响较大, 这时可采用井点降水法, 即在基坑周边 (基底平面尺寸外围0.5m外) 挖出比中央基底低0.3m~0.5m的排水沟, 集中排至1~2个集水井中, 井深根据水情大小考虑, 一般在1m~1.5m左右.并注意及时排水, 避免排水不利造成基坑遭水泡;d) 尽可能将挖出的基坑土运离坑边, 如果受周围条件限制只能堆放在基坑顶面时, 弃土堆坡脚至基坑上边缘距离不得少于1.5m, 高度不宜超过2m;e) 必要时, 可采用板桩、支撑护壁、喷射等方法加以护壁。

2.2 桩基础施工分析。

桩基础钻孔施工一般的施工工序为:测量定位——加固钻机底座———埋设钢护筒———冲击钻机安装就位——冲击成孔———成孔检查——清孔——钢筋笼制作、吊装、就位———二次清孔——灌注混凝土———待砼终凝后拔出钢护筒。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过程的常见问题表现为:a.卡锤:钻进速度太快, 地质情况不明, 岩面倾斜、遇有孤石、溶洞或被坍孔落下的石块卡住等。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钻孔作业。当遇有岩面倾斜或溶洞时, 应采取前述有关措施先期进行处理后, 再按常规进行钻孔;卡锤后不宜强提, 只宜轻提, 采用冲、吸等方法将锤周围松动后再提出。b.沉渣过厚:由于泥浆指标不符合要求, 含砂率过大;下放钢筋笼时间过长或钢筋笼碰撞孔壁, 造成塌方。清孔时严格控制泥浆指标, 保证清孔后, 孔内泥浆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尽量缩短下放钢筋笼的时间, 但下放时应徐徐下放, 不得快速冲下。如钢笼安放完毕后, 孔内沉渣仍超出要求, 应采用二次清孔方法, 直到沉渣符合要求为止。c.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笼上浮:鉴于灌注混凝土时, 埋管过深;或混凝土供应不上, 混凝土已初凝, 混凝土抱死钢筋笼。可采取经常上下提动导管, 控制埋管深度在2-6m范围内。砼的供应要连续均衡。d.孔壁坍塌:泥浆稠度小, 护筒埋深不够, 松软地层进尺速度太快, 孔内泥浆水位高度不够, 在地质不好的情况下处理不及时。可在松散砂土钻进时, 控制进尺速度, 选用高粘度、不分散的优质泥浆, 如PHP泥浆;确保护筒埋设已穿过软土、粉沙层;钻进时及时补充孔内泥浆, 保证孔内水头相对稳定。e.斜孔:当遇到岩面倾斜、大孤石、探头石或土层软硬不匀时, 稍有不注意就会造成斜孔。如有探头石、大孤石, 低速将石打碎;当遇到岩面倾斜, 采用片石填平后再冲击;遇到土层软硬不匀, 致使锤头受力不均时, 往孔内填入底标号混凝土, 待混凝土凝固到一定强度再用锤低速打进。

3 扩大基础与桩基础技术调整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205国道衢州段某桥梁工程, 上部结构:9×20米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下部结构:扩大基础, 柱式墩;其中0#台、1#墩、2#墩、3#墩以及9#台位于干旱的河滩上, 4#-8#墩位于常年有水的河床中间。

3.2 扩大基础与桩基础技术调整。

在扩大基础实际施工中, 首先用土包围堰, 围内外两层, 中间再次填满黄泥捣实, 便于阻水;然后在挖好的集水坑放置相当多数量的潜水泵抽水, 发生的现象为:喝水明显, 流入量大于流出量, 抽而不干。经详细分析, 本桥桥墩位于干旱的河滩上, 部分桥墩位于河床中间, 且枯水季节水深也达到1米以上, 本桥原设计所有桥墩基础均为扩大基础, 缺乏对不同地质及不同水文的调查比对, 这样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施工上的困难, 成本上的浪费以及工期上的耽搁。后来河床内的基础设计变更为桩基础, 每个桥墩为单排3根桩, 桩径120cm, 施工方在河床里筑岛钻孔施工, 争取了时间, 节约了成本, 也保证了工程质量, 效果显著。采用桩基础施工在本工程施工中显示它的极大优越性。特别对砂砾层及岩溶地区一般深水桩基础的施工, 充分体现它的钻进速度快 (25m孔深一般9-10天左右即可成孔) , 设备简单, 重量较轻, 移动方便, 操作简单, 易于掌握, 造价低廉的特点。在本工程施工中均为一次性成孔, 无钻孔事故的发生, 成孔率极高, 在灌注水下砼后, 桩检合格率为100%。通常浙西一带普遍采用扩大基础形式 (虽然亦可采用桩基施工, 但不多见) , 然而此单一形式并不能完全满足施工技术需要, 这时候必须考虑改变基础形式来达到更好的效果。水下灌注桩的施工过程是人们无法直接能观察到的, 而河床中扩大基础的施工也存在较大困难, 它们都需要克服不良的地质结构 (本地区发现较多的溶洞、流沙等不良地质情况) 与水流的影响, 因此, 桥梁基础的质量能否达到安全使用要求, 需要设计人员认真详细的调查有关资料依照安全、适用等原则进行设计。施工方要预先制定严谨的施工方案, 多方面了解现场实际情况, 遇到问题及时处理。要多借鉴以往的经验, 结合实际情况去进行施工, 以杜绝质量隐患, 减少经济损失。

4 结语。

事实上, 限于我国某些城市地质特性 (如浙江西部地区) , 同时适用此两种基础形式, 虽然两种形式施工工艺差别明显, 但为求得更好的效果, 必须详细比较两者施工异同, 加强实际调研, 以实际地质水文条件来核实设计和施工方案, 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因此, 加强认识扩大基础和桩基形式施工的异同, 对实际工程指导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摘要:中国桥梁工程中, 扩大基础与桩基础施工方案的选择, 受很多方面的制约。文章对比阐述了桥梁扩大基础与桩基础特性, 着重抓施工质量问题, 分析了两者差异, 并结合实际工程, 探讨了两者技术调整措施。

关键词:桥梁工程,扩大基础,桩基,对比

参考文献

[1]向中富.桥梁施工控制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2]杨文渊, 徐.桥梁施工工程师手册 (第二版)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研究基础 篇2

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基础研究专项(重点基础

研究部分)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安排

重点基础研究专项,是河北省基础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科学技术前沿、我省优势领域和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统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的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实施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我省原始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2018年,重点在现代农业、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6个优先主题,择优选择20项左右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给予立项支持,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为争取国家科技项目提供储备,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头供给。

二、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农业生物遗传改良新途径新方法研究(指南代码1000108)

面向农业丰产、高效、高品质的发展需求,以农作物、蔬菜、林果为重点,加强功能基因组、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和重要基因分离克隆研究,阐明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分离影响产量、品质、抗病、抗逆、营养高效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 为农林作物品种改良提供科学基础和基因资源;加强遗传多样性、种间互相作用研究和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发掘新基因,筛选新种质,创造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快强优势组合的选育与利用;发展基因组育种新技术、转基因新技术, 实现农作物定向培育和规模化育种。

优先主题二:脑科学基础研究与干细胞应用基础研究(指南代码1000109)

面向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结合我省医学基础和优势,围绕认知原理,研究神经信号转导和突触传递机制、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睡眠觉醒调节和呼吸睡眠疾病的分子和中枢机制;开展脑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等脑疾病的基础研究,揭示相关的遗传基础、信号途径和治疗新靶点;开展不同类别的干细胞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技术研究和诱导后的分子生物学评价标准研究,经诱导干细胞的功能特性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为脑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优先主题三: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与生态保护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指南代码1000110)

围绕改进民生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开展煤炭资源绿色开发、水资源科学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污水处理、海水淡化、工业高盐废水脱盐、地下水污染修复的技术原理研究;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开展灰霾和臭氧形成的气象条件、发生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消除方法研究。

优先主题四:智能绿色服务制造中的科学问题研究(指南代码1000111)

针对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的需求,研究制造业绿色化设计改造、绿色工艺、再制造和再资源化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发展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制新型工业传感器和光电器件,为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和发展光电子制造装备、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提供基础支撑;研究物联网系统框架、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理论和系统、工业大数据、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等前沿技术。

优先主题五: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与化学基础(指南代码1000112)

面向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高效利用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太阳能高效低成本光热和光电转换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高效热功转换机制及节能储能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研究;研究太阳能、浅层地能与生物质能耦合利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风电高效转换及利用的关键技术等,为常规能源及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

优先主题六:新材料设计与制备新原理和新方法(指南代码1000113)

4完成网上提交。网上提交后,在线打印申请书及附件纸质材料一式5份,签字并加盖申报单位公章和归口管理部门专用章。纸质材料应与电子版材料完全一致。

2.申请书附件包括:符合申报条件要求的中文核心期刊封面、目录及论文首页复印件(不需提交论文全文);被SCI或EI收录的论文正文首页和具有检索资质机构开具的国际三大索引收录检索证明复印件。

3.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须在申请书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任务,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文本。

八、受理与咨询电话

科技平台建设与基础研究处 0311-85885556、0311-85813206

九、申报受理时间和地点

研究基础 篇3

摘要:本文基于CSSCI(1998-2012年)的数据,对《中国教育学刊》载文的关键词、作者和参考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

分析,并做出其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刊物的载文量呈平稳趋势,拥有一批基数庞大、集中度较高的作者群

体,少数学术精英对该刊办刊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与教育公平”“基础教育与农村教育”“教师发展

与学校管理”“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及“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是本刊研究的热点问题;引文来源注重基础

理论。

关键词:《中国教育学刊》 研究热点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学 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教育学刊》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会刊是基

础教育研究的权威期刊之一,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

刊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经

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该刊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

学科的发展,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了新颖、全面、有指

导意义的各类学术论文。有学者对其进行了统计研

究与分析,例如黄友初利用《中国教育学刊》

2010-2011年刊载的642篇论文,分析了其载文基

本信息、栏目分布、作者和引文情况。但尚无学者

对该刊关键词、发文作者与机构、引文来源与知识

基础等内容做整体性计量研究。鉴于该刊代表性,

本文将对该刊1998-2012年所载的3436篇论文、

7911个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作者、关键词、

发文机构以及文献共被引等情况做出科学知识图

谱,以探求其知识基础、期刊质量与学术影响力,并

从中发现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及

研究趋势。

一、研究方法及载文情况

1.研究方法

所谓知识图谱,就是以科学知识为对象,通过

空间表征法,综合运用科学计量学、信息可视化技

术、应用数学、图形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揭示

由科学文献和引文路径的复杂交织所反映出的科

学交流及发展趋势。相较于传统的内容分析法,基

于文献计量的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可以通过定量

的数据更加客观、直观、形象地反映某一学科或领

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演化等情况。本文利用陈超美

教授开发的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关键词共

现和引文共被引等情况进行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

图谱。由于目前CiteSpaee软件要求输入的文献格

式主要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数据库(IsI)中文献

的文本格式,而本文使用的是中文数据库中的文献

格式,因此先通过CSSCIREC软件将CSSCI数据格

式转换为ISI格式后,再运用Cite Space对《中国教

育学刊》的3436篇载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2.载文情况

期刊的载文量能够反映出一份期刊的信息占

有能力、输出能力和辐射能力,因而是评价期刊基

本指标之一。研究发现,《中国教育学刊》近几年来

所刊载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峰值,之

后又稍有回落。

二、高频关键词揭示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和概况一篇文章的

主题和内容,通过对关键词词频的统计可以清楚地

了解和判断某时段内的学科、机构及期刊的研究主

题和研究热点。在设定阈值和余弦相似系数后,用

CiteSpace软件对《中国教育学刊》刊载的论文进行

了关键词共现统计(见表1、表2),并绘制其知识图

谱。经统计,1998~2012年间共有7911个关键词,其

中出现10次以上的有130个,出现20次以上的有

59个。

根据知识图谱中节点的大小可以发现热门关

键词,通过近年突现关键词可以揭示研究热点问

题。知识图谱表明,“素质教育”(213)是最大的节

点,除此之外,“课程改革”(193)、“教育改革”

(147)、“课堂教学”(142)、“基础教育”(122)、“教

师”(121)、“教学改革”(99)等也都是《中国教育学

刊》此间的研究热点。“基础教育”这一关键词说明

了这一刊物所属的学科领域,而其他高频关键词还

表明了这一学科领域最近研究的热点问题。我们利

用CiteSpace对所有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到的结果可

以聚为五类:分别是素质教育与教育公平、基础教

育与农村教育、教师发展与学校管理、教育改革与

课程改革、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15年间出现的关

键词有近八千个,设定阈值后能够在可视化知识图

谱中显现出来的关键词也是词频最高的关键词,这

五类关键词基本代表了1998~2012年间基础教育

学科的研究热点。

1.素质教育与教育公平聚类

素质教育与教育公平聚类包括“素质教育”“教

育公平”“义务教育”“道德教育”“教育均衡发展”等

关键词。我国上世纪8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的口

号,其核心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

两大问题。自素质教育推行以来,我国教育领域的

专家学者也一直在不断讨论、深化和明晰素质教育

这一政策的执行效率与效果,并及时指出素质教育

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基础,例如学者张旺认为教育目的功利

化、课堂教学灌输化、评价标准唯一化、教学活动无

机化、人才培养同一化是影响我国素质教育推进的

五个重要问题,只有以人为本地解决这些问题,才

会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追求教育公平则是人类

社会所持有的共同理念,但其也与素质教育密不可

分,“只有做到教育公平,素质教育才能全面推行;

要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做到教育公平。素

质教育和教育公平的研究具有互动性与互补性,而

对这两个方面《中国教育学刊》也给予了及时的跟

踪研究。

2.基础教育与农村教育聚类

这一聚类包括“基础教育”“农村教育”“中小

学”“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等关键词。基础教育是

本刊的主要研究领域,且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重

要的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必须要适应和回应社会

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转型,因而吸引了一批学者的

研究兴趣,成为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农村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愈提

高,我国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

诸如农村教育观念、经费、师资、课程、教育结构、体

制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解决,而学者对农村教育的

调查报告和个案研究逐年增多,体现了学界对农村

教育的重视。

3,教师发展与学校管理聚类

这一聚类包括“教师”“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

展”“教师发展”“教师素质”等关键词。20世纪80年

代以来,教师发展在世界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

了深刻而又根本的转变,值得学界深入研究。教师

发展是一种过程,它既可以是一种主体性过程,也

可以是一种客体性或主客体性兼具的过程。教师

参与学校管理具有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提升教师工

作积极性等多种功能,因而教师发展与学校管理两

者之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与联系,此类研究对保

证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与高效率的学校管理有重

要意义,也因此成为基础教育领域近年的研究热点。

4.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聚类

教育改革聚类凸显出来,说明了该刊具有较强

的时代特色。这一聚类包括“教育改革”“课程改革”

“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等关键词。改革开

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其他领域社会改革

一样不断扩展和深化,极大地推进了人民教育事业

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

教育改革的复杂性、曲折性、长期性世所罕见,而剖

析中国教育改革的阻力与对策,助力推进教育改革

也是学者和期刊的责任。另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也是基础教育领域最大的

一场改革,其意义在于传播新的理念、新的文化、新

的行动方式,同样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系统的基

础教育建设工程。而《中国教育学刊》对教育改革

与课程改革这两项关乎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重要

研究方向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5.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聚类

这一聚类包括了“教育研究”“教学实践”“教育

方法”“教学研究”“教学科研”“教学策略”“语文教

学”等关键词,从对我国教育研究30年来发展历程

的回顾,到对基础教育研究导向的政策建议,再

到对教育研究中运用的质化及量化等分析方法的

研究等均表达了国内学者对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等基础研究的关注。这也说明教学在基础教育当中

的关键作用,而在高等教育相关的文献计量当中,

大学教学的关注度并没有如此突出。

三、突现关键词揭示的研究趋势

突现度即某一关键词突然出现的程度,突现度

越高则说明该关键词越来越受到关注,地位越来越

突出。根据表2可以得出,目前基础教育领域的研

究趋势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学校建设的研究以

及教育均衡的研究。

1.有效教学的研究

教师有效教学与学生有效学习是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目标。而有效教学是一种“提倡效果、效

用、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观,有效果、有效用、有效

率是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有效果指的是学有所

得、所获;有效用指的是学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用

的;有效率指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简洁的、省

时的”。有效教学也是基础教育质量尤其是中小学

课堂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但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

来,虽然教师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进行了许多有

益的探索,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

惑,教学低效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学校建设研究

教育部在2010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

展纲要》曾对中小学学校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是发展“特色”,二是着重“创新”。而学校文化是

承载“特色”、凸显“创新”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文

化竞争力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在中小学

学校建设方面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但当

前,很多中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

要表现为:对学校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对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片面;过分注重形式,忽

视内涵;缺乏规划,不能持之以恒。因而,如何继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便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实

现特色发展和增强创新氛围成为了众多学者现在

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3.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均衡是首要问题,基础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仅给教育本身,而且对社会

都可能造成诸多不良影响,通过政策促进基础教育

的均衡发展,不仅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

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阶段性成果,但还不能满

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需要我们在

总结经验基础上,依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和《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明确重点、因

地制宜,切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基于文献共被引的知识基础

如果把研究热点定义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

现状,那么研究热点的引文就构成了相应的知识基

础。《中国教育学刊》十五年间刊载的3436篇论文

共有10266篇有效参考文献,经统计被引次数≥2

次的参考文献有336篇,≥5次的有72篇,≥14次

的有10篇(如表3)。这些文献是1998~2012年间

《中国教育学刊》研究热点最为关注的文献群,多数

是涉及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文章或著作。

教育部的两部文件《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

中数学课程标准》分别被引34次和20次,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学者对课程改革的关注。

两个“标准”分别论述基础教育中语文与数学的“课

程性质与地位”、阐明其“课程的基本理念”、制定其

“课程目标”并介绍了一些可行的课堂建议与案例,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的多样

性,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此两部《课

程标准》颁布起,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都在

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中体现出来,为我国的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

由钟启泉、崔允潡、张华等人合著的《为了中华

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从“课程改革的目标

与背景”“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教学

理念与策略”“课程与教材评价”“课程管理与课程

资源”“课程改革与教师”等七个方面,解读了《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广大基础教育工作

者与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背景、一种视角、一种参照

。对此类著作的高频引用也表明我国基础教育学

者对国家重要政策文件的重视。

叶澜、白益民、王栅、陶志琼编撰的《教师角色

与教师发展新探》从教师的道德、专业发展和美学

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作了新的论释。从“教师德性

论”到“教师审美论”再到“教师发展论”,多角度地

分析与论证了教师职业的形成、教师与其它职业的

区别及教师应达到的理想境界等问题,并将重点放

在了一直被人忽视的“教师该如何育己“这一话题

上,通过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而推动我国基

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表3还表明,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2000)、

邓小平的《邓小平文选》(1993)、教育部颁布的《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佐藤学著,钟

启泉译的《课程与教师》(2003),以及钟启泉的《新

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003)也是《中国教育学刊》研

究热点重要的知识基础。我国基础教育学者对这些

经典文献的引用也反映出他们对基础教育政策、课

程改革与基础理论的重视。

五、结论

1998~2012年间,《中国教育学刊》紧密围绕我

国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刊

发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广泛影响学科发展的同

时,该刊自身的学术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并在“素质

教育与教育公平”“基础教育与农村教育”“教师发

展与学校管理”、“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及“教育理

论与教学研究”五个方面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热

点。无论个人作者还是署名机构,《中国教育学刊》

均稿源广泛、基数众多,形成了对该刊发展发挥着

至关重要作用的少数精英群体。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对《中国教育学刊》进行文

献计量学研究初步揭示了该刊1998-2012年间的

研究热点与知识基础,但限于选取的数据、计量指

标和研究水平,本文只能管窥《中国教育学刊》的部

分特征,如何在数据处理、计量方法、分析视角方面

进一步完善,以更科学、准确的方式全面、清晰地分

作业基础预算研究 篇4

1作业基础预算

1.1作业基础预算的内涵

作业基础预算以作业管理为基础, 以企业发展战略和客户需求为起点, 通过对价值链的分析, 改进企业的业务流程, 预测企业的资源需求量, 动态控制企业资源, 实施有效的绩效评价和考核, 实现经营与财务的双重均衡, 最终完成企业价值增值目的的预算管理形式。

1.2对传统预算管理的改进

1.2.1 加强了战略与预算之间的关系

传统预算管理更侧重于完成预算期的财务业绩指标, 忽略了企业总体的战略目标。作业基础预算通过作业将战略与预算联系在一起, 通过作业目标的中间转化, 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与预算的对接, 防止战略与预算脱节。

1.2.2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

传统预算管理对成本的划分是根据工时、人工费用等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来预算成本, 作业基础预算建立在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上, 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划分为各种作业, 根据各种作业成本消耗预算出企业预算期内的经济活动成本。使得成本费用的划分更加合理和科学, 对资源的分配更加正确。

1.2.3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传统预算管理只是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编制预算, 并没有考虑不必要的生产过程对资源的浪费。作业基础预算在制定预算之前要对作业的有效性和增值性进行分析, 消除非增值作业, 优化增值作业。这样就能够较少非增值作业对资源的浪费, 调高增值作业的资源利用率,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用处。

1.2.4 增加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传统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大多是以单一的财务指标为基础, 财务指标的评价体系会对绩效的评价产生片面性影响, 财务的短期行为也是对战略的一种偏离。作业基础预算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了财务和非财务的多种评价标准, 使绩效的评价更加合理。

1.2.5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传统的预算管理很少有员工的参与, 由于作业基础预算提供了关于作业量的预算数据, 更易于被基层员工所接受和理解, 有利于充分提高基层员工参与预算制定的积极性和改进工作的热情。可以克服传统预算中员工的抵制情绪, 使预算得以更有利的执行。

2作业基础预算应用环境的分析

2.1外部市场环境

大规模单一性的产品需求市场环境不适合使用作业基础预算管理, 作业基础预算管理适用于小批量, 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市场。这种小批量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市场要求企业要有很灵活的反应能力, 要能够不断对自身的作业链进行重组, 生产出多变的适合顾客需求的产品来。

2.2内部管理环境

作业基础预算要建立在作业管理的基础上, 企业的管理从以产品管理为中心向以作业管理为中心转变, 一切以增加顾客价值为出发点。一旦确定运用作业管理, 管理者就要增强作业预算管理的意识, 使预算管理与作业管理匹配, 员工要严格和积极的执行作业基础预算。

2.3技术环境

作业基础预算的实行要求必须具备现代的办公设施和计算机系统, 保证作业基础数据的及时获得、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和及时调整。作业基础预算对大量成本动因的分析, 对作业消耗资源的分析等都会导致计算量的增大, 因此必须拥有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 建立作业数据库。

2.4财务环境

作业基础预算代替传统成本预算, 无论从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还是对设备的技术要求, 都需要巨额的成本, 所以使用作业基础预算要有可靠的财务支持。同时在使用作业基础预算时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不能以巨大的成本为代价使用这种先进的预算管理方法。

3作业基础预算的编制

作业基础预算的编制原理是产品对作业的需求决定作业链的优化, 作业对资源的需求决定资源的预算。作业成本预算不单是预算, 而是为了在作业链的动态过程中价值增值的实现。作业基础预算可以按照以下程序编制:

(1) 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客户需求, 并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各个作业的目标, 成为预算管理的基础。对战略目标的确定使得预算管理更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 各个作业目标围绕战略目标展开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具有统一导向性。

(2) 预测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 在现有的能力中找出实现最大预计利润的产销组合。

(3) 分析作业链, 找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 减少不必要的作业, 优化企业的作业链。作业管理的动态性, 使得作业链会根据顾客产品的需求不断的进行作业整合、作业重组, 那么以作业为基础的预算管理也要能够达到动态控制企业资源的目标。

(4) 确定成本动因, 预计资源消耗量, 按照作业成本法确定的成本, 将资源分配给各作业中心, 再由作业中心按照作业的消耗进行分配资源。

(5) 收集数据分析作业预算的执行情况, 企业应定期将作业的执行情况与作业预算的进行比较, 判断作业预算的执行情况。

(6) 分析作业业绩差异, 找出作业实际成本偏离预算的原因, 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 同时为下一次的作业流程和作业预算做准备。

4作业基础预算在我国应用的思考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大多数企业依然在使用传统的预算成本管理体系, 并且似乎能够满足当下管理的需要。那么是不是作业基础预算在我国就没有研究和使用的必要呢?其实不然, 首先, 中国所处的经济环境在发生变化, 我国的制造业企业要想在世界竞争中获得生存的机会, 就必须改变现状。不仅要能生产出产品, 而且要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顾客需要和满意的商品。作业预算管理的起点就是顾客的需求, 这是我国制造业企业需要的一种管理思想。其次, 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为预算而预算, 预算管理与战略脱节, 预算的准确性难以把握, 计划赶不上变化, 对管理层和员工的激励不够。作业基础预算对于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法, 为我国企业改进和加强预算管理提供理论的借鉴。第三, 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优势不断加强, 而我国的企业很多是劳动密集型的, 为了能够在市场中反映迅速, 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也在增加自己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我国个别大型制造企业的技术手段已达到了作业基础预算所需要的水平。第四, 我国企业已经引进流程管理, 优化流程的基础就是进行作业分析, 所以企业要能提供有关作业控制的信息。作业基础预算可以在编制过程中提供作业标准, 在执行和反馈过程中进行作业控制, 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帮助。

随着我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 作业基础预算在我国的应用范围也会不断增大。目前我们要加大对作业基础预算管理理论的研究, 在已经具备使用作业基础预算管理条件的企业中尝试使用,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建立适应我国企业的管理体系。开展对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宣传, 使他们尽快接受新的管理方法, 并将作业基础预算管理思想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 思考适合本企业的作业预算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涛.作业基础预算应用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9) .

[2]赵娟莹.作业基础预算探讨[J].会计师, 2008, (2) .

政府会计基础比较研究 篇5

【摘要】传统上,政府受托责任的核心是反映政府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以及支出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这一定位并不完全适应剧变了的经济环境的内在要求。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府受托责任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关注现金流以做到切实遵守预算,还是注重资源及其使用以提高效率和效果,这种由不同的公共管理理念决定的会计目标差异,必然导致不同的会计技术选择,更直接地说,它决定了政府会计方法基础的选择。本文通过对两种会计基础的深入研究,认为在政府会计领域采用传统的单一会计基础有一定局限性,应该借鉴国际经验有选择地进行权衡取舍,循序渐进地实施相关改革。

【关键词】政府会计 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

一、政府会计收付实现制基础的基本特征

从基本的计量和确认标准上说,收付实现制旨在计量主体在某个期间内收到的现金与付出的现金之间的差额这种财务结果,它以现金的实际收付来确认交易和事项。

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的目标在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内筹措现金的来源、这些现金的使用以及报告日现金余额等信息。如果管理上要求重点关注现金余额并控制其变化的话,那么收付实现制是适当的选择。

用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说,收付实现制像是主体支票簿记录的积累反映,是以现金为中心的(当然也包括一些非现金交易,如以实物形式收到的外国援助,或者政府部门间资产转移所做的帐面调整等,性质上与直接的现金收付出入无异)流水帐记录,它客观如实地记录了的现金流量,却无从反映主体资源的存量,即不记录业务或事项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例如,将举债视为收入,即通过长期合约贷到的款项被计作现金流入,相关的长期负债在偿还时作为现金支出;对资本性支出(如购建建筑物)和经常开支(如职员工资、办公费用)不做区分;同时,收付实现制下的“成本”是以支出发生的时点确认的,而不管提供服务或交易的获益时间,因此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配比。

基于收付实现制不涉及除现金项目外其他各种资源存量,因此政府部门除编制收款和付款表外,不编报反映组织净值的资产负债表。

传统上绝大多数政府部门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和报告,很大程度上出于这一会计基础在证明现金支出符合性控制合规方面的功效。作为收付实现制会计的汇总帐户,拨款帐户反映年度实际收支情况,政府要求将其与下拔的预算数进行比较。政府部门管理人员以拨给的预算数为基础编制人员、差旅、资本支出和其它资源计划,然后尽可能地量力而行,确保不超出现金预算。

政府会计收付实现制基础之所以成为绝大多数国家会计核算和报告的基础,因为它基本符合传统政府管理的特点。传统上,利润既不是政府部门活动的目标,也不是评价这些活动绩效的计量依据。政府收入主要并不来源于公共产品的销售或服务的提供,而是由法律赋予的强制征税权力取得的。政府部门活动的持续能力和偿还能力取决于政府继续为之提供资金的意愿,而不是取决于政府部门取得回报的能力。这一会计基础提供了一个报告组织支出总额的简单而有效的途径,对现金总额控制而言,这种会计形式是可靠和重要的,它既是反映公共部门主体承担的受托责任的基础,也作为政府编制预算的基础。

二、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基本特征

在计量和确认标准上,权责发生制计量的是主体在某个期间内取得的经济收益与消耗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差额这样一种财务结果,确认则仅仅以交易和事项是否实质发生为评判标准。

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目标在于,提供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信息,提供从事经营的成本或提供产品和服务成本的相关信息,提供用于评价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化和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经济性以及效率性的有用信息。如果客观经济现实迫使我们将视点聚集在经济资源及其变动方面,那么权责发生制就成了合理的选择。

权责发生制撇开了现金的实际收付,只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发生。它所反映的年内已实现收入,与款项是否实际到帐无关;反映的年内已消耗货品和服务,也不管款项是否已从主体帐户中划出。它把在本期支付但与前期提供的服务相关的金额,在前期先予确认;对在本期没有消耗的资产成本则予以递延,在后期这些资产用于提供服务时再确认。

像私营部门会计确定利润一样,在政府组织的情况下,评估提供服务的净成本需要依靠与期间相关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将特定期间发生的从商品和劳务中赚取的收入适当地与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成本相配比。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和现金交易的确认时间的差异,会产生被资本化的资产(未来经济利益)和负债(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只有在产品或服务实际发生时才可真正确认为收入和费用。常见的例子是,资本性资产的服务潜能消耗时对其计提折旧。

权责发生制的重要特征是对资源存量的如实反映,具体表现为对主体财务状况正确揭示。对政府等非盈利主体来说,每年要计量的是在本年内提供服务消耗的净资源和未消耗经济资源的净累积。反映财务状况的组织净值的计量,应该按照以现金加应收帐款、应计收入和递延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等,减应付帐款、应计负债和递延收入等来确定。组织借助资产负债表对期末资产和债务进行反映。如果政府在当期许诺了养老金福利并需要在以后期间支付退休福利,该事项发生就应记录相应的资产和负债。实际发生现金支付时,再注销负债记录。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研究 篇6

【关键词】 会计管理; 基础工作; 管理创新; 经验交流

福建煤电成立于2003年1月,主营无烟煤产销和电力投资,年产煤炭220万吨,年产值达15亿元,是福建省内最大的煤炭生产、加工和经营的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公司设有25个独立会计核算的单位或部门,现有会计人员近100人。针对单位多、分布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公司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管理上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入手,强化监督检查,有效促进了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水平。

一、制度创新作保障

制度创新之一:制定会计基础工作专管员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水平要不断得到提升,制度创新应摆在首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管理也不例外。福建煤电成立之初,就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在执行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最具企业特色的是2006年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专管员管理制度》,如同煤炭生产企业特有的岗位设置——安全专员一样,公司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管理上,根据本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及公司总部财务、审计人员配备等具体情况,也相应设置“会计基础工作专管员”,要求像煤矿抓安全工作一样抓好会计基础工作。制度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明确责任对象。责任对象包括所属单位和公司财务部、审计部,所属单位的责任对象为主要行政领导及主管会计,主要行政领导对本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负领导责任,主管会计对本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负直接责任。公司财务部、审计部人员的责任对象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管理的专管员。

二是明确专管员的责任区。根据公司所属单位的区域分布和企业类型,将公司25个独立核算会计主体分成5个责任片区,每个片区负责5个会计核算单位,片区设总负责人,由公司财务部和审计部的部门领导担任,每个片区配备两个财务或审计人员。

三是明确责任内容。包括所属单位责任人责任内容和专管员的责任内容两个方面。所属单位责任人责任内容:要求严格遵守国家的财税法规、会计制度、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和规定、资金资产管理规定及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专管员的责任内容指监督检查的范围,包括:会计核算规范情况、资金资产管理情况、会计档案管理情况等。

四是明确责任认定。包括所属单位的责任认定和专管员的责任认定两个方面。所属单位的责任认定要明确主要行政领导和单位主管会计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五是明确奖惩办法。包括建立“主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个人档案”,风险抵押金方式,对所属单位责任人及专管员的奖罚措施等。

制度创新之二:建立会计基础工作抵押考核管理制度

为调动所属单位会计人员及专管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年终实行业绩考核,根据岗位及责任不同,采取抵押考核办法,即所属单位会计主管及公司专管员交纳一定数额的抵押金到公司财务部,年终根据考核情况及时兑现奖罚。考核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所属单位责任人的奖罚

(1)所属单位未履行责任内容,被公司财务、审计人员查出的,按发生金额的10%调减成本费用指标的预算数。若因此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另按福建省能源集团《关于对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造成不良资产或导致经济损失的责任人实行经济赔偿的暂行规定》的责任认定,责令责任人进行经济赔偿。

(2)所属单位未按“审计整改通知书”要求及时整改到位的,每发生一起,扣罚主管会计风险抵押金的10%,直至扣完风险抵押金为止,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也按同等金额扣罚。

(3)所属单位年度内落实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到位的,除全额退还该单位主管会计的风险抵押金外,加按风险抵押金同等金额给予奖励;未完全履行检查监督职责的,按履行的程度,同比例扣罚风险抵押金。

2.专管员的奖罚

(1)专管员未履行检查监督职责的,全额扣罚风险抵押金;未完全履行检查监督职责的,按履行的程度,同比例扣罚风险抵押金。若因此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另按省能源集团《关于对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造成不良资产或导致经济损失的责任人实行经济赔偿的暂行规定》的责任认定,责令责任人进行经济赔偿。

(2)专管员年度内履行检查监督职责到位的,除全额退还该单位主管会计的风险抵押金外,加按风险抵押金同等金额给予奖励。

以上两项制度,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可操作性强,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了各会计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动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上台阶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管理创新出效果

管理创新之一:规范检查内容,强化日常监督——采取“审计整改三联单”形式对检查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

会计基础工作就像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一样,应深入现场,常抓不懈,出现不规范的地方及时整改。要求专管人员按各自负责的片区及单位实行日常不定期检查和每季度定期全面检查,检查、监督内容包括七个方面:

一是检查、督促责任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是否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二是检查、督促责任单位的会计核算是否遵循国家及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规定,收入、成本、费用、损益的会计核算是否及时、规范、真实。

三是检查、督促责任单位的涉税会计业务是否规范,是否符合税收法规的要求。

四是检查、督促责任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是否符合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具体规定。

五是检查、督促责任单位的资金收支管理是否符合公司的资金管理规定,是否存在账外设账行为。

六是检查、督促责任单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按规定及公司《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要求定期整理归档,妥善保管,查阅和销毁是否符合规定手续。

七是检查、督促责任单位是否严格执行上级部门和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

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后,由公司审计部门对各片检查组在审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出具审计整改通知书,通知书内容包括:检查时间、审计整改责任单位、编号、存在问题、整改意见、整改反馈意见及检查人员等。审计整改通知书分成三联,第一联:存根联(由审计部门保管);第二联:整改联(下发给被检查单位作为整改的依据);第三联:反馈联(整改单位反馈整改具体情况,并将反馈意见送公司审计部门存档)。据统计,2007—2010年,出具审计整改通知书共170份,提出审计整改意见957条。经过几年的努力,基层各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管理创新之二:注重效果——跟踪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审计整改通知书发出后,我们坚持追求实效、不走过场的原则,监督整改单位按照通知书中出具的审计整改意见按时保质完成,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整改反馈意见,即“审计整改通知书”第三联送公司审计部存档。下一季度检查时,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跟踪检查被审计单位对上季度存在问题是否按要求整改落实到位,通过跟踪检查,各责任单位整改率达100%,不规范的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管理创新之三:健全档案、提升素质——建立“主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个人档案”

所属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与主管会计人员挂钩,建立“主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个人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检查存在的问题(整改条数)、屡改屡犯情况、资产管理情况、报表报送情况、档案管理情况、论文撰写情况等。该档案将作为财务人员评先评优、人事任免及岗位调整的一项业绩资料。通过建立个人档案,有效促进会计人员加强法律法规及业务理论学习,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会计队伍总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通过采取以上三项管理措施,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及时得以纠正,工作中讲求实效,不走过场,取得的成果不断得到巩固,会计工作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近年来,没有出现因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而被上级主管部门或税务部门处罚的现象。

三、工作中的几点启示

福建煤电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了财务风险,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其做法,也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

1.坚持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活力,创新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创新是推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动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制度、管理的不断创新,使会计管理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使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程序、方法、要求制度化、规范化,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才能得到不断推进。

2.提高思想认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企业领导、财务会计人员都应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对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从日常工作抓起,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

3.建立健全检查和监督制度。检查监督是持续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保证,只有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监督,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才利于纠正错误,弥补工作之不足,巩固取得的成果。

企业文化基础模型研究 篇7

20世纪80年代,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变, 战后的日本在短短的30年内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其经济实力已赶上或超过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一事实震撼了西方的管理学界。西方管理学界经对日本企业考察研究后得出结论, 日本企业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 在于日本的企业借鉴了欧美等国家的成功管理经验, 别开洞天地将民族文化纳入到了企业管理之中, 创立了以“感情设计、崇尚品质、奋斗向上、产业报国”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与西方的理性管理模式, 一味追求定量化, 完全依赖僵硬的管理制度, 见物不见人, 缺乏灵活性和创新精神相比, 日式的管理模式更注重“人”的因素, 强调对员工感情和精神的关注与把握, 强调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环境和外部环境, 尤其注重“人”在现代企业中的积极性。因此, 研究企业文化, 尤其是研究企业文化的维度, 建立企业文化的基础模型, 研究企业文化与企业成长的范式对企业的发展就显献的十分重要。

1 企业文化维度

介绍企业文化时, 要特别关注企业文化的各种解释[1], 其原因在于这些观点是20多年来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积极探索所获得的最具有说服力和比较系统的理论阐释, 有助于企业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然而, 仔细观察有关企业文化的解说, 不难发现这些解释在视角上、假定上, 乃至结论上尚没有达成一致;有关企业文化的维度研究也存在诸多的分歧, 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尽管企业文化的维度很多, 但根据其作用方向及所关注的效果来看, 最终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a.创新

无论是结果导向、开放系统、关注细节, 还是未来导向、顾客导向、实用主义和进取, 势必要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并将其作为企业生产和推介新产品的先决输入条件,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够抓住市场机遇, 识别顾客的消费预期和偏好, 适时高效地提出新的服务理念、新的市场策略、新的推广方案、新的运营方式、新的产品开发、新的生产布局、新的技术应用等等, 因此, 最终必然反映在企业的创新能力上。

b.诚信

尊重人的基础是彼此诚信;有了诚信, 才能有和谐的气氛, 团队导向的格局才能够建立;稳定性的先决条件是诚信, 因为有了诚信, 员工之间才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协作的工作氛围才能够形成, 企业才能够稳定;有了诚信, 在过程控制中才能降低沟通成本, 才能够弥补规制的漏洞和不足, 才能够使得企业的规范性更加规范、领导力的贯彻执行更加有力;有了诚信, 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在与相关者交易或交往时, 可减少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 降低交易费用。

c.价值

过程导向、行为实践、价值 (观) 、贡献、员工发展和奖酬最终体现在价值上。过程导向、行为实践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贡献、员工发展是价值实现的过程, 即在该过程中伴随着价值的实现, 企业才能够得以生存, 员工才能够得以发展, 企业、员工和社会的价值和价值观才能够得以实现并以一定的方式得以外显。

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必然要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企业不仅要获得利益, 保证生存, 而且要对社会负起责任, 那些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的破产以及不讲信用的公司, 如安然公司、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和世界通信公司等的倒闭, 足以说明了价值观、诚信的重要性。任何企业, 如果脱离了诚信、价值、创新这三个维度, 都将最终与“失败”遭遇。因此, 只有诚信、价值、创新才是企业文化的基础维度。

2 诚信、价值、创新三维度的关系

2.1 创新与诚信、价值的关系

创新的起源往往源于个体的灵感和妙想, 如产品的构思、市场的发掘、管理模式的设计等, 创新具有少数的特质。哈耶克在论证自由市场制度的精要时指出:自由的真正意义是让未知的少数得到成功的机会。因此, 这里就必然涉及到诚信的问题。只有当企业内部充分建立了“诚信”的环境, 利益相关者信任创新者诚实创新, 创新才能够得以实现。

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前已述及, 创新是使发明成为商业化产品或流程的过程, 是使一些新的东西投入应用, 因此, 创新必须通过人的物化过程才能够实现。在物化过程中, 创新、价值和诚信又是什么关系呢?

第一, 价值决定了创新的实施, 换句话说, 价值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如果创新没有价值, 那么, 营利性企业的人们就不会认同他的创新, 也不可能购买他设计的流水线或工艺, 创新就不可能得到实施;即便是非营利性机构, 他们也同样注重社会价值, 如果该创新就连"沽名钓誉"的作用也没有, 该创新也不可能实施;如果创新不符合企业或员工的价值观、甚至悖离社会道德, 如创新的实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或极大地影响人类的正常生存, 即便再好, 也不可能付诸于实践, 当然也有例外, 如核武器。

第二, 有了价值, 或符合企业和员工的价值观, 那么创新就一定能够得以实施吗?答案是不一定。现实生活中, 许多好的流水线、高精尖的生产工艺不能够付诸于实践的例子足以证明, 价值或价值观不是创新的充分条件, 要想实现创新, 必然同诚信联系到一起。

2.2 诚信、价值、创新的企业文化模型

在企业管理研究中, 一种非实证的构造模型的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或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的框架, 它能够抓住事物的实质, 并通过适当的抽象给予展示。在这里效仿前人同样提出一个框架式的模型, 定义为诚信、价值、创新模型, 见图1。

企业的诞生必然有他的意图, 经济学家常常将他解释为利润或效益最大化, 那么, 企业要想实现这一目的, 首先就必然选择"诚信-价值"这一稳定层面。一个企业自从初创之时就无不包含着创新, 新的组织、新的理念、新的企业游戏规则以及市场自由人新的组合等等;同时, 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足且发展, 就需要不断提出新的点子, 如新的市场观念、新的技术应用、新的供应链战略等, 使得企业在基础层面之上获得成长性的动力, 从而演变成一个"诚信-价值-创新"三维的企业成长模型, 也可以说, 不可能存在一个不是基于“诚信-价值-创新”三维度的实体 (ABCDEFGH) , 而这一实体体积的大小正可以说明实体的“成长”状况。

诚信、价值、创新三维度的不同组合, 即长、短轴的不同组合, 构成了不同的企业成长范式, 形成了当今经济世界纷繁的企业文化种类, 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类型。如果一个企业通过工艺创新使得产品的转化成本大大降低, 那么它就具有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 如格兰式微波炉, 他就获得了在价值方向和创新方向的成长, 而形成了立方体的成长范式;如果一个企业不断针对客户的需求, 适时高效地推出新产品, 并且十分重视企业的诚实信用, 那么它就获得了在创新、诚信两方面的成长动力, 如海尔电器, 人们宁肯支付较其它同类产品高的价格来购买他的产品, 因为海尔的售货服务是五星级的;如果一个企业, 既注重价值、诚信, 又注重创新, 那么它就获得了三个维度的成长动力, 形成了立方体或长方体的成长范式, 如GE公司。

基于上述的分析和阐述, 可以看出, 企业自从初创以来无不包含着文化的因素, 只是人们已经习惯了从经济学的视角来阐释企业的种种行为而已, 况且企业文化乃社会文化的亚文化, 是人们长期的习得, 这也就应了“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的诚信、价值、创新模式并不是摒弃了其他维度的作用, 只是认为这三个维度能够更好地解释企业的初衷和文化的作用, 同时说明了三因素在企业文化维度中具有核心地位。尽管, 三因素:诚信、价值、创新不是全"新"的发现, 但将其放在一起, 就构造了新的企业文化基础模型, 并从文化的视角探讨和解释了企业的性质。

3 结束语

3.1 重点分析了企业文化的不同维度对评价和研究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的影响, 总结各维度的关键作用, 提取了企业文化的基础维度, 即诚信、价值和创新。

3.2 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广泛的知识资源出发, 系统地分析了诚信、价值、创新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诚信是企业存亡的基石、基于诚信的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通过诚信和共有的价值观构成了一个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装置-器物。

3.3 构建了诚信、价值、创新企业文化三维度的基础模型, 很好地解释了企业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内核, 是一种全新的从文化视角对企业性质的一种诠释, 该模型对企业的成长类型、发展轨迹等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预见力。

3.4 此模型的建立为深入探讨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又提供了一个定性的范式, 搭起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通道。

参考文献

[1]韩佳泉.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综述[J].黑龙江电力, 2004 (3) .

[2]Hofstede, G.Culture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Berkshire, NJ:McGraw-Hill, 1991.

[3]O'Reilly C.AⅢ, &Chatman, J., &Caldwell, D.F.People andorganizational culture:A profile comparisons approach to assess-ing person-organization fit.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34) .

[4]徐淑英.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Willianmson Oliver.Transaction Costs.Economics (1) North, 1994.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研究 篇8

1 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与实质

1.1 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

会计的基础工作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确保会计的核算工作以及其它的工作顺利开展而进行的基础性工作,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关的凭证单据的设计、传递和保存, 对相关的账簿、报表样式以及相关项目的设置, 以及这些单据、账簿报表的审核要求和送审的时间限制。

归档会计相关的档案文件时的一些具体的要求、移交档案时的相关的手续以及对会计档案进行定期的销毁时的相关的程序和规定, 以及相关的监督机制。

设置会计机构时候的一些具体的要求, 对会计部门的相关的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配置, 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责任之, 将相关岗位的责任具体落实在每个工作人员的身上, 制定相应的岗位规范和职业道德。

会计的相关的管理程序和监督制度, 还有工作过程中的一些相关的程序的建立。

1.2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实质

会计基础工作在本质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2.1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会计工作要想顺利的开展, 必须拥有准确的会计资料, 这是其工作的基础, 相关的会计报表、以及业务登记和财务支出的凭证都应该确保真实性, 因为这些是会计工作开展的直接的依据, 必须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准确的反映。

1.2.2 强化会计信息的充分性

国家为了规范会计工作的开展, 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并制定了一些指导性的文件。这些规范确保会计工作准确顺利的进行, 要求会计管理活动要深入到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 使会计信息尽可能多的反映财务状况。

1.2.3 规范经济行为

会计职能中有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 通过相应的审核, 对相应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批, 配合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运行, 保证企业的每笔资金的合理流动。企业的其它的管理活动只有在会计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之上来有效的开展, 最终实现整个单位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2 当前会计基础工作中的弊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我国的会计基础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 还有很多方面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很多企业和单位在引进会计的时候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 这就使得企业的一些会计人员没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他们只是对会计工作略知一二, 并没有受到专业化的系统训练, 力量基础较差, 并且缺乏实际的经验, 这使得不能很好的胜任会计工作。还有一些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 工作缺乏认真负责的精神, 甚至利用职权徇私舞弊。

2.2 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规范

很多单位没有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会计人员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察机制, 或者是制度存在很大的漏洞, 这使得企业的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约束, 工作上随意性强, 缺乏规范性。很多企业的财务公章的使用比较随意, 没有严格的审核制度。还有一些企业将不相容的一些职能完全交给一个人来行使, 这些都助长了财务犯罪的可能性。

2.3 会计资料所记载的内容不完整、不规范

一些单位原始凭证填制的内容不完整, 缺乏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撑, 整理、粘贴不规范;记账凭证无编号或编号混乱, 附件张数不填写或记载不准确;有的明细科目记载不详, 造成经济责任不清。“摘要”部分不能准确地描述业务内容, 有时其金额与所附原始凭证的金额不符, 漏盖审核、复核、出纳等人员的印鉴。没按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 账簿启用表填写不全, 账簿的登记、更错、结账不规范。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不平, 从而造成记账随意, 手续不清、差错严重、会计资料散失, 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 使会计工作所采集、加工、传输的会计信息失去了可靠的保证。

3 完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策探讨

3.1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

采取各种措施, 广泛宣传、学习国家的有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 提高有关人员特别是财会人员的政治素质, 积极引导财会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等。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财经法律、财政法规、单位规章制度, 使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充分认识会计行为的规范, 促使他们在办理具体的会计事务中,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敢于抵制歪风邪气, 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成为自觉的行动。

3.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是贯彻执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 只有进一步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才能使会计管理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使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程序、方法、要求等制度化、规范化。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既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 又要切合实际。一是需要深刻理解和掌握财经法律法规的有关方针政策。二是要了解本单位整体状况和财务管理状况。三是要充分考虑到制度制定的可行性。制定会计人员各岗岗位责任制, 对会计岗位的用人标准及岗位职责做出明确界定, 按照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来安排工作, 明确会计人员岗位责任, 结合本单位内部用人机制及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财会人员的积极性, 使财务工作能够稳步有序地进行。

3.3 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

市场经济条件下, 单位的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多样, 任何单位的经济业务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有关法律、规章的规范, 从事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不了解、不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容易使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走入法律的“盲区”或“误区”, 这就要求财会人员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熟悉并能正确执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 熟练掌握本行业本单位业务管理的有关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更好地履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参加企业全面管理的职责, 并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切实贯彻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 加强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3.4 建立健全检查和监督制度

检查监督是持续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保证。只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监督, 才能发现找出存在的问题, 才利于纠正错误, 弥补工作之不足, 巩固取得成果。要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还必须建立健全检查和监督制度, 政府各级部门、企业主管部门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对基层会计工作规范化的监督检查力度, 做到对下属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定期检查评比, 同时各单位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定期的自我检查, 以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使会计信息能真实的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 我国的会计工作将面临新的形势, 这对会计的基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地位和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的完善, 企业纷纷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这使得会计对于企业经营情况的好坏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从思想上重视会计的基础工作。

关键词:经济体制,转轨,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曲红.改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J].商场现代化, 2007, (2) :348-349.

研究基础 篇9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基础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础工程已成为影响建筑施工总工期和总造价的重要因素。在软土地基地区高层建筑工程造价要占总造价的25%~40%,工期占1/3左右,因此对于基础的设计要尽量把各种因素考虑进去,一定要在保证强度的前提条件下,尽量降低造价。

1 基础刚度变化对地基的影响

在这里按基础的刚度不同,先讨论柔性和刚性两种极端的基础。

1)柔性基础。

所谓柔性基础就是抗弯刚度很小,受荷载后基础发生变形。它好比放在地上的柔软薄膜,可以随着地基的变形而任意弯曲。基础上任意点的荷载传递到基底时不可能向旁边扩散分布,就像直接作用在基础上一样。因此,柔性基础的基底反力分布与作用于基础的荷载分布一致,如图1所示。

如果假设地基是均质的弹性半空间,利用脚点法求得柔性基础底面任意点的沉降。所得的计算结果以及工程实践经验表明,均布荷载下柔性基础的基底沉降是中部大边缘小,见图1a)。由此可见,缺乏刚度的基础,由于无力调整基底的不均匀沉降,就不可能使传至基底的荷载改变其原来的分布情况。如果要使柔性基础底面沉降一致的话就必须增加基础边缘处的荷载,减小基础中部的荷载,见图1b)。

2)刚性基础。

所谓刚性基础就是抗弯强度很大,受外力荷载后不变形,因此基础底面沉降后能保持平面。如基础的荷载合力通过基底形心,刚性基础将迫使基底各点同步、均匀下沉。这样根据以上柔性基础沉降均匀时基底反力分布不均的论述,可以推断中心荷载在刚性基础基底反力的分布也应该是边缘大中间小,见图2a),而当荷载为偏心荷载,见图2b),沉降后基底向一侧倾斜。这是因为刚度基础,刚度很大,受荷载后不会变形,迫使基底沉降趋于均匀的同时,也使基底压力发生由中部向边缘转移(跨越作用)。另外图中的基底反力是按均质弹性半空间理论求得的反力,在基底边缘处其值是无限大的(如图2中的实线所示),但实际中由于地基局部剪切破坏边缘处的接触压力不可能超过一个数值,因而发生应力重分布,基底的应力为虚线所画的马鞍形。

基础在架越作用和土中塑性区的开展而发生应力重分布的两方面作用影响下,基底反力随着上部荷载的加大,邻近基底边缘的塑性区扩大,所增加的荷载必须靠基底中部反力的增加来平衡,于是反力图可以由马鞍形变成拋物线形。但是一般来说,由于设计中基底的截面尺寸足够大,基底反力应力分布图基本呈马鞍形。

3)基础相对刚度的影响。

以上讨论了基础的两种极限形式,可以得出地基与基础的相互作用,即基底反力与基础的架越作用有关,而架越作用的强弱取决于基础与地基的相对刚度、土的压缩性以及基底下塑性区的大小,见图3。

从图3a)我们可以看出粘土地基上相对刚度很大的基础,如土中不存在塑性区或其范围相对很小,则基础的架越作用很强。刚性基础基底反力的分布只与基础荷载合力的大小和作用位置有关,而与荷载的分布情况无关。当偏心荷载很大的时候就如同图3b)。如果柔性基础位于基岩之上或者地基土压缩性很低时,其跨越作用就很小了,见图3c)。

2 软弱下卧层对基础设计的影响

对任何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均需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实际工程中常常碰到地基较为复杂的情况,其中成层地基中的软弱下卧层就是一种常见的情况。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当地基中存在软弱下卧层时,除了验算持力层承载力之外,还必须验算软弱下卧层承载力,公式如下:

其中,Pz为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设计值,k Pa;Pcz为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应力标准值,k Pa;fz为软弱下卧层顶面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设计值,k Pa。

如果软弱下卧层强度(承载力)不满足上式要求,基础的沉降可能会较大或地基产生剪切破坏。国内外众多的工程事故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若软弱下卧层的验算不满足要求,就要对软弱下卧层进行处理,处理方法通常有下列三种方案:

1)加大基础底面积,减小基底压力,从而减小地基中的附加应力;2)对软弱下卧层进行处理,即提高软弱下卧层承载力;3)加大基础埋深,即将基底落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那层土上。

3 基础刚度变化与软弱下卧层对基础设计的影响在实际工程的应用

以四平某企业办公楼基础设计为例。因为该工程有软弱下卧层(如图4所示),所以在基础设计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基础类型:一种是独立基础,另一种是条形基础,独立基础作用在第(3)层土中(作用在(2)层土中软弱下卧层的验算不满足),条形基础作用在(2)土层中。

1)独立基础。把独立基础作用在第(3)层土中,计算结果见图5,图6。

2)条形基础。把条形基础作用在第(2)层土上,经计算得图7,图8。

经过冲切验算和软弱下卧层验算均满足要求。

经过对比验算利用条形基础较合理。因为条形基础整体刚度加大,抗弯能力加大,因此配筋比独立基础小很多,截面也小很多,而且埋深比独立基础要潜的多,造价减少了大约30万元。

参考文献

[1]吴湘兴,杨小平.建筑地基基础[M].南京: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袁聚云,李镜培,楼晓明.基础工程设计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3]康谷贻.混凝土结构(上册)[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4]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基础教育研究》投稿指南 篇10

個喊《基础教育研究》杂志是以研究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宗旨, 以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校长、教研员和教育管理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 坚持面向基层、贴近教师、关注热点;坚持推广教育新理论、新经验, 助推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稿件以研究基础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主, 观点明确, 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反映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际工作经验和举措。—.栏目i S置1.前沿视角:探讨教育教学新理论新方法的论述、述评, 突出前瞻性和创新性。2.德育论坛:探讨德育理沦与实践问题, 反映学校德育研究成果。3.决策参考: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4.专题策划:介绍基础教育基金项目或课题研究成果。5.教师发展: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探索教师成长规律。6.考试与评价:屮、高考研究, 学业水平检测研究与实践等论文。7.学科探索:探讨各学科教学问题和方法。8.教材教法:教材分析与教法探究。9.说课备课: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设计等。10.心理探索: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11.管理智慧:探讨班级管理经验。12.学前教育:探讨学前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13.新书导读:介绍新出、优秀、兼指导性与操作性的著作。二、投稿须知1.稿件要求主题明确、立意新颖、观点鲜明、资料翔实、论述清楚、写作规范、文责自负, 在不影响论文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作适当删改, 如不同意删改, 凊附声明。2.稿件字数一般以4 (K) 0~f) 000字为宜, 摘要约2 () 0字, 关键词3�6个, 参考文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AT 7714—2005) 规范书写。3-稿件清附作者简介, 包括姓名、单位、职务、职称、研究方向、详细地址、电活、邮箱等基本信息, 属基金项目或课题的需提供编号。4.来稿处理周期约为]个月, 刊发周期为3个月, 请及时与本刊联系尊稿采用的情况, 如改投他刊, 请务必及时知会本刊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和屮国知阀、方正数椐、龙源期刊全文数据库, 叫本刊提交稿件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本刊上述行为作者如不同意将稿件编入以上数据库, 投稿时请声明, 本刊将作适当处理。投稿邮箱:JCJYYJtg@126.com, 网址:http://JCJ地址:广西南宁市竹溪大道69号, 邮编:530021电话:0771-5815231, 0771-5815393 (传真)

上一篇:指导性案例制度下一篇: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