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

2024-06-18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精选八篇)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 篇1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 雌雄各半, 体重18~22g;Wistar大鼠, 体重140~160g;以上动物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动物合格证号:SCXK (辽) 2004-0016。

1.2 药物与试剂

角叉菜胶 (批号:20080317) , 醋酸 (批号:20090413) , 2, 4-二硝基氯苯 (DNCB) (批号:20080313) , 95%医用酒精 (批号:20090408) , 以上试剂均购于国药集团;生理盐水, 沈阳志鹰制药厂生产, 批号:100112603。雷公藤、甘草饮片购于东北大药房, 按雷公藤∶甘草 (6∶1) 的比例常规煎煮2次, 去药渣后合并药液, 浓缩成干膏, 临用时取蒸馏水制成混悬液。

2 方法

2.1 对实验性炎症的抑制作用

2.1.1 对角叉菜胶引起的足跖肿胀的抑制作用

取大鼠30只, 体重140~160g, 雌雄各半, 随机分成3组, 即对照组 (同容量生理盐水) 、雷公藤组 (雷公藤2 000mg/kg) 、雷公藤甘草配伍组 (雷公藤2 000mg/kg, 甘草650mg/kg) , 每组10只。灌胃给药, 1次/天, 连续7天, 末次给药30min后, 分别在大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0.1mL/只致炎, 随后分别于1、2、4、6h, 采用玻璃容器法测量大鼠足跖致炎前及致炎后容积。并按下述公式分别计算肿胀率 (%) 和抑制率 (%) :

肿胀率 (%) = (致炎后足容积-致炎前足容积) /致炎前足容积×100%

抑制率 (%) = (对照组平均肿胀率-给药组平均肿胀率) /对照组平均肿胀率×100%

2.1.2 对DNCB引起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的影响

取昆明种小鼠30只, 体重18~22g, 雌雄各半, 分组情况同“2.1.1”项。给药方法分别为对照组 (同容量生理盐水) 、雷公藤组 (雷公藤4 500mg/kg) 、雷公藤配伍甘草组 (雷公藤4 500mg/kg, 甘草1 500mg/kg) 。分别用浓度为5%的2, 4-二硝基氯苯 (DNCB) 乙醇液涂于小鼠腹部皮肤致敏, 致敏前1天各组动物ig给药, 1次/天, 连续9天, 致敏7天后用1%DNCB (溶于橄榄油中) 分别涂于小鼠右耳, 1天后处死小鼠, 7mm打孔器取两侧耳片称量两耳重量, 以小鼠两耳重之差为迟发性超敏反应值, 比较各组反应值。

2.2 镇痛作用

2.2.1 热板法

取小鼠50只, 18~22g, 雌性。实验前筛选小鼠, 调节恒温水浴装置, 使热板温度为 (55±0.5) ℃, 将反应潜伏期低于5s及高于30s的动物剔除。选合格小鼠30只, 分组及给药同“2.1.2”项, 采用ig给药, 给药后30、45、60min分别测各鼠痛阈值, 60s不舐后足者立即取出, 其痛阈值按60s计算。

痛阈提高率 (%) = (给药后痛反应时间-给药前痛反应时间) /给药后痛反应时间×100%

2.2.2 扭体法

取体重18~22g小鼠30只, 雌雄各半, 分组及给药同“2.1.2”项。采用ig给药, 1次/天, 连续3天, 末次给药30min, ip0.6%醋酸溶液0.2mL, 记录15min内小鼠扭体数。计算各组小鼠扭体次数均值, 各给药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抑制率= (空白组扭体次数-给药组扭体次数) /空白组扭体次数×100%

3 结果

3.1 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由表1可见, 雷公藤组、配伍组能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足跖肿胀, 且在1~4h内抑制作用比较明显 (P<0.01) , 6h以后抑制作用下降。雷公藤与甘草配伍组与雷公藤组2h时差异较显著 (P<0.05) , 其余时间差异不显著。

(±s, n=1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配伍组与雷公藤组比较, △P<0.05, △△P<0.01; () 内为抑制率, 下表同。

3.2 对DNCB引起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雷公藤组、配伍组均可显著抑制DNCB诱导的小鼠耳肿胀, 与对照组相比, P<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配伍组与雷公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见表2。

3.3 对小鼠热板法实验的影响

各组对小鼠热板法实验的影响如表3所示, 雷公藤组与配伍组对热刺激引起的小鼠疼痛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P<0.01) , 且雷公藤与甘草配伍后较单用镇痛作用显著增强 (P<0.01) 。

(±s, n=10)

(±s, n=10)

3.4 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 雷公藤对醋酸引起的小鼠的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与甘草配伍后可以增强雷公藤的镇痛作用,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s, n=10)

4 讨论

雷公藤与甘草配伍后, 对抑制热刺激和醋酸引起的小鼠疼痛反应均较单用雷公藤时有显著提高;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的抑制作用、DNCB引起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提高, 但差异不明显, 表明甘草对雷公藤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9,10]。

中药的功用各有所长, 有毒药物大多疗效显著, 但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合理配伍, 调其偏性, 制其毒性, 增强或改变其原有功效, 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 发挥相辅相成的综合作用, 发挥中医药理论中辨证施治的优势和特色。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多集中在有毒成分的含量变化上[11,12], 若毒性成分与药效成分不同则该方法尚可, 一旦二者为同一成分, 则在减毒的同时亦即是在降效。

由实验结果可知, 甘草可以增强雷公藤的抗炎、镇痛活性, 对毒性降低作用不明显。甘草具有抗炎、镇痛等类激素样作用, 且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13,14,15]。中成药中的风湿骨痛颗粒、风湿定胶囊等治疗关节炎的药物也含有甘草, 推测甘草对雷公藤的增效作用与其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有关。因此, 甘草对雷公藤的减毒增效作用实际表现为:一方面在降低雷公藤用量的同时配伍甘草达到甚至超过单用雷公藤的疗效;另一方面因雷公藤的用量较单用减少, 而达到减毒的作用。推测该作用机制可能为甘草本身发挥抗炎活性, 同时其含有的甘草酸类物质与雷公藤中二萜类物质[16]结合使毒性降低, 或延缓其发挥活性。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 篇2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雷公藤;机制;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为0.30%~0.60%[1]。其发病原因不明,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現代临床西药治疗RA主要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药物,总体上治愈率低,副作用大。而中医药治疗RA具有较长的历史,尤其是卫矛科植物雷公藤,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2],被认为是目前治疗RA的最佳单味中药。现将近年来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研究表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活性、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与RA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石丽萍等[3]利用不同剂量的雷公藤处理RA患者的PBMC,然后检测处理前后细胞增殖活性和IL-6、TNF-α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雷公藤能显著下调PBMC的增殖活性,并且能明显抑制IL-6和TNF-α的分泌。这说明雷公藤可能通过抑制RA患者PBMC功能和细胞因子活性,在治疗RA、阻止其病程进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谭晴心等[4]用雷公藤多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患者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同时吕丽萍等[5]也发现雷公藤内酯酮(T7)也具有抑制Ⅱ型胶原诱导性大鼠关节炎(CIA)大鼠脾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的水平,从而在治疗RA时发挥作用,而且T7大剂量组(3.6 mgkg-1)的作用略优于醋酸泼尼松。毛晓丹等[6]亦发现雷公藤内酯醇能够抑制佛波酯刺激的关节滑膜成纤维细胞的IL-18和IL-18R的蛋白和mRNA表达,从而发挥其治疗RA的作用。

张前德等[7]研究观察了雷公藤甲素(TP)对调节RA滑膜血管新生的重要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的影响,初步发现TP干预后明显下调了RA滑膜细胞VEGF的分泌,且有剂量时间依赖关系,其抑制作用显著强于地塞米松组。说明TP通过抑制RA滑膜细胞分泌VEGF,从而抑制血管新生,减缓滑膜血管翳形成与增殖而减轻其对关节软骨及骨的侵蚀破坏作用,发挥对RA的治疗作用。王伟东等[8]用雷公藤甲素治疗AA大鼠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滑膜细胞与巨噬细胞的侵润是关节退化的主要因素,其侵润是以其释放的MMPs(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为基础。杨菁[9]对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s)的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AIA大鼠血清TIMP-2和TIMP-9的含量和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1);经雷公藤多甙治疗2l天后,TIMP-2和TIMP-9的含量和活性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 < 0.05),说明雷公藤多甙通过降低TIMP-2和TIMP-9含量及活性以拮抗MMPs,从而抑制滑膜细胞与巨噬细胞的侵润,防止关节的退化。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RA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的同时,心血管病并发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心血管并发症对RA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风湿病的主要致死病因。血管内皮细胞直接与血液接触,在调节凝血和抗凝机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内皮细胞可以合成和释放多种促凝和抗凝因子,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是重要的促凝因子之一。炎症介质及其效应细胞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损伤内皮细胞后,组织因子的释放和内皮下胶原的暴露将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病变的内皮细胞失去了对凝血的调节功能,导致病变局部的血管内血栓形成。在这些血栓因子中, vWF的升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血浆的糖蛋白,在血管受损时参与血小板聚集,将血小板受体与受损的内皮下膜连接,使血小板聚集增多,干扰了正常的凝血、抗凝机制[10-12]。Daza L等[13]对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RA女性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vWF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RA组IMT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vWF水平也较空白对照组升高,许赤多等[1]用雷公藤多甙联合丹参酮ⅡA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发现两者合用能显著降低血清vWF水平,起到内皮损伤的修复作用。

2 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吕丽萍等[5]在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试验中发现,雷公藤内酯酮(T7)药物组呈剂量相关地抑制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对脂多糖(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有抑制趋势。这显示T7对CIA大鼠的治疗作用与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相关。

王国春等[14]研究认为,RA的体液免疫障碍不是第一位的,细胞免疫的调节异常才是本病的关键。研究显示,RA患者与正常人比较,CD3+、CD4+无变化。而CD8+明显减少,CD4+/ CD8+比值明显升高,B细胞及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亦明显高于正常人。雷公藤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缓解。CD3+、CD4+细胞治疗前后无变化,CD8+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D4+/ CD8+的比值、B细胞及血浆LPO水平均显著下降。CD4+为辅助/诱导细胞(Th / Ti),具有辅助T淋巴细胞转变为效应细胞、B细胞生成抗体和巨噬细胞活化等功能,起辅助、诱导细胞及体液免疫的作用;CD8+细胞为T抑制/杀伤细胞(Ts / CTL),具有抑制T细胞活化、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和产生细胞毒作用,起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的作用。这说明雷公藤具有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的双重作用。RA患者CD4+/ CD8+比值与LPO呈显著正相关,B细胞与LPO呈极显著正相关。

nlc202309030557

王自鸣等[15]观察雷公藤多甙片水溶性及醇溶性成分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雷公藤多甙片水溶性成分及醇溶性成分在体外,使CD4、CD8阳性细胞增多,且二者都能增强植物血凝素(PHA)对CD25表达的诱导作用;雷公藤多甙片醇溶性成分为200 μgml-1时对静止期淋巴细胞有促分裂作用,而当其浓度达1 mgml-1时,能抑制PHA对静止期淋巴细胞的促分裂作用。此结果显示:雷公藤多甙片中的水溶性成分在体外对淋巴细胞有免疫增强作用,而醇溶性成分在小剂量时有免疫促进作用,但大剂量时则为免疫抑制作用。

3 对酶类的影响

体外实验已证实MMP-13(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MMP-9可以溶解软骨胶原,在RA中,MMPs也参与了骨基质的退化。一些MMPs,如胶原酶MMP-13,明胶酶MMP-2和MMP-9等,已被证明参与了局部骨的胶原消化。在骨关节炎中,MMP-9和MMP-14表达较高。滑膜炎症伴大量血管翳形成是导致RA骨侵蚀、关节破坏的主要原因。MMP-9也对血管翳的增生有重要作用。张前德等[7]

在培养人类风关滑膜成纤维细胞系MH7A时,在培养上清液中MMP-9明显增加,而雷公藤甲素可明显抑制MMP-9的分泌,在培养48 h和72 h对MMP-9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地塞米松对照组。

杨菁[9]也在实验中发现,模型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MMP-2 和MMP-9的含量和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应用雷公藤多甙(每只20 mgkg-1d-1

灌胃)治疗21天后,雷公藤多甙可以明显降低AIA大鼠血清MMP-2和MMP-9的含量和活性。

王永萍等[16]利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发现,关节炎大鼠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较正常动物明显降低,而给予雷公藤多甙片后血清中GSH-PX含量可以升高到正常动物水平,其作用优于醋酸泼尼松。GSH-PX可以清除由活性氧和·OH诱发的脂质过氧化物,保护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起到抗氧化的作用,如防止H2O2破坏生物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从而维持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维持滑膜和关节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这亦可能是雷公藤治疗RA的机制之一。

4 调节核内转录因子NF-κB

NF-κB是一种分布广泛和作用十分重要的核内转录因子,已证明在RA中被活化,并在炎症位点调控一系列重要的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和蛋白酶的表达[17],细胞内NF-κB活性改变对于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凋亡也有重要意义。静息状态下细胞浆内的NF-κB与其抑制因子IκB结合形成复合物,处于抑制状态,当IκB被降解,NF-κB则活化,向细胞核转移,启动基因转录。Liu H等[18]以人T细胞系Jurkat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一般培养状况下和使用PMA/菜豆凝集素(PHA)激活的Jurkat细胞中NF-κB的活力和IκBα的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发现,雷公藤甲素可以降低普通培养状态下和使用PMA/PHA处理的Jurkat细胞中的NF-κB活性,并以激活状态下更为显著,其作用呈剂量相关性;雷公藤甲素也可以上调Jurkat细胞中IκBαmRNA的转录水平。由此认为,雷公藤甲素对T细胞内IκBα基因转录的调控以及抑制T淋巴细胞内NF-κB的活力是雷公藤免疫抑制效应的分子机制之一。

5 对氧自由基分解产物的作用

机体通过酶系统或非酶系统产生氧自由基,后者能攻击生物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并因此形成脂质过氧化物,如醛基中的丙二醛,脂质过氧化作用不仅把活性氧转化成活性化学剂,即非自由基性的脂类分解产物,而且通过链式或链式支链反应,放大活性氧的作用。因此,初始的一个活性氧能导致很多脂类分解形成,这些分解产物中,一些则能引起细胞代谢及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如氧自由基不但通过生物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过氧化引起细胞损伤,而且还能通过脂质过氧化物的分解引起细胞损伤。因而测试MDA(丙二醛)的量常常可反映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的程度,间接地反映出细胞损伤的程度。对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免疫功能低下与MDA的量增高密切相关。王永萍等[19]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发现其可降低大鼠血清中MDA含量,其作用优于醋酸泼尼松,可达到正常大鼠水平。说明雷公藤多甙片通过抗氧化作用,可抑制AA模型的继发性病变。

6 对炎症介质的影响

吕丽萍等[5]建立CIA模型,实验发现模型组大鼠关节浸液中NO、PGE2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给予动物雷公藤内酯酮(T7)中、高剂量给药组关节浸液内NO、PGE2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剂量依赖关系显示,T7高剂量组(3.6 mgkg-1)降低NO含量的作用相当或略优于醋酸泼尼松。提示T7对CIA大鼠的治疗作用与其抑制炎症局部区域相关炎症介质含量有关。屈飞等[20]也发现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PGE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用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后血清中PGE2含量明显下降,证明两者配伍使用可显著降低血清中炎症介质水平,减少关节破坏,减轻AA大鼠的关节炎症状。

7 展 望

雷公藤是临床上治疗RA应用频度较高的中药,自1926年起应用雷公藤治疗RA,疗效确切,有其他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雷公藤的作用机制认识也越来越全面,现在已达到了细胞分子水平,为临床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目前已成为RA治疗的常规用药。中医学认为雷公藤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的功效。各项研究表明雷公藤能使RA患者晨僵、关节肿胀数及关节疼痛数均有所减缓,功能获得改善、握力增加、ESR减慢、RF滴度下降或转阴。但是随着雷公藤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其毒副反应也日渐暴露出来,药理发现雷公藤根、叶、茎、花均有巨毒,毒性成分主要为二萜类,其次为生物碱类、三萜类及苷类。中毒症状出现的早晚轻重与用药量、剂型、体质、用藥时间长短等有关,今后应该在中药中筛选减毒增效的药对配伍,充分发挥中药制剂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为RA的治疗提供更加广泛切实的选择,展现其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nlc202309030557

8 参考文献

[1]许赤多,刘纯,吴南辉.雷公藤多甙联合丹参酮ⅡA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外周血TNF-α、vWF表达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5):30-32.

[2]袁作武,钟明,周祖山.雷公藤制剂合中药辨证治疗激素依赖性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4):8-10.

[3]石丽萍,阳大庆,周细国,等.雷公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和IL-6、TNF-α分泌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677-678.

[4]谭晴心,肖琴.雷公藤多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评价及对 TNF-α、IL-6 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9):7-9.

[5]吕丽萍,张永忠.雷公藤内酯酮对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J].中成药,2007,29(7):966-968.

[6]毛晓丹,孙赛君,裴紫燕,等.雷公藤内酯醇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IL-18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2(7):606-608.

[7]张前德,时彦标,谈文峰,等.雷公藤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系MH7A中VEGF、MMP-9水平变化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7):902-905.

[8]王伟东,陈如平,肖鲁伟,等.雷公藤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新生血管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抑制机理的探讨[J].中医正骨,2012,24(2):3-5.

[9]杨菁.雷公藤多甙在类风湿关节炎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10]甘劲锋,陈慧智. 4种抗体联合检测在RA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3): 271.

[11]纵瑞凯,计小平,刘健.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血小板相关因子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 11(2): 208-211.

[12]余红梅,周新,彭志宇,等.血清淀粉样蛋白A1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淀粉样变性的关系[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1): 46.

[13]Daza L, Aguirre M,Jimenez M,et al. 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von Willebrand factor serum level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female patients without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J]. Clin Rheumatol, 2007,26(4):533-537.

[14]王国春,吴东海.雷公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1994,33(1):41-42.

[15]王自鸣,邱德凯,张林,等.雷公藤多甙水溶性及醇溶性成分对淋巴细胞的作用[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4,14(12):57-61.

[16]王永萍,马萍,李扬林,等.雷公藤多甙片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J].现代中医药,2009,29(5):75-76.

[17]罗心静,莫选荣,周玲玲.TNF-α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NF-κB信号通路活化的探讨[J].免疫学杂志,201,28(4):321-324.

[18]Liu H,Liu ZH,Chen ZH,et a1.Triptolide:a potent inhibitor of NF-kappa B in T-lymphocytes[J].Acta Pharmacol Sin,2001,21(9):782-786.

[19]王永萍,马萍,李扬林.雷公藤多甙片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GSH-PX的影响[J].贵州中医学院学报,2011,33(4):152-153.

[20]屈飞,崔艳茹,徐镜.雷公藤多苷聯合来氟米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及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3):128-131.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 篇3

1 雷公藤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功效及药理作用

1.1 抗炎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众多细胞因子相关, 如白细胞介素-1 (IL-1) 、白细胞介素-6 (IL-6) 、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前列腺素E2 (PGE2) 、核转录因子 (NF) -κB、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及环氧化酶 (COX) -2等。这一系列炎症因子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 引起滑膜增生, 滑膜血管翳形成, 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被破坏。研究证实雷公藤可通过抗氧化应激[3]而抑制COX-2、NF-κB、TNF-α、PGE2等因子的浸润, 从而发挥保护关节的作用。

1.2 免疫调节作用

T细胞和B细胞的异常活化和增殖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 T、B细胞可促进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细胞因子的产生, 其中T细胞起着主导作用[4]。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全身性T细胞改变是RA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不正常的T淋巴细胞在趋化因子介导下选择性地进入关节腔, 浸润滑膜细胞, 被T细胞浸润的滑膜在自身耐受机制紊乱的病理状态下和其他细胞一起, 在滑膜形成具有慢性破坏性作用的异位淋巴样结构。滑膜的特殊结构为免疫反应提供了条件。T细胞被激活后诱发炎症反应, 刺激巨噬细胞和滑膜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 共同造成关节滑膜损伤。Yang等[5]在大鼠急性毒性实验中, 在给大鼠灌服雷公藤煎剂后发现大鼠的脾脏、胸腺出现萎缩, 全身淋巴组织内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并出现坏死, 尤以β淋巴细胞分布的部位尤为明显。此研究证实了雷公藤能全面作用于淋巴细胞而抑制免疫。

1.3 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影响

雷公藤可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 皮质醇合成增多, 其作用与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6], 通过发挥类皮质激素作用来抑制炎症过程及免疫反应而达到治疗作用。

1.4 对细胞凋亡影响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软骨和骨的破坏目前认为是由滑膜细胞异常增生所引起, 滑膜细胞增生及凋亡的平衡失调易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发病。雷公藤可以作用于S期滑膜细胞, 对活跃期细胞敏感, 对静止期细胞不敏感。周光伟等[7]研究证实雷公藤可诱导滑膜细胞凋亡,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作用。

1.5 抗氧化作用

氧自由基可形成高浓度生物活性的炎性介质, 常引起细胞损伤, 雷公藤可通过激活GSH-PX, 从而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及脂质过氧化物的清除, 抑制自由基的生成, 起到保护滑膜组织免受损害的作用, 这可能是雷公藤治疗RA的机制之一[8]。

2 雷公藤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副作用

2.1 消化系统的影响

服用雷公藤常发生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有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急性胃肠炎等情况, 其机制可能与药物对胃肠道黏膜刺激, 引起平滑肌痉挛所致[9]。饭后服药, 或同时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可减轻这些症状。

2.2 骨髓及血液系统影响

雷公藤有抑制骨髓细胞增殖的作用, 使干细胞、B细胞的增殖功能受到抑制[10]。对造血干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也可使淋巴细胞数目减少, 可出现再障、DIC、类白血病反应等疾病。需立即停用药物, 给予糖皮质激素、血小板、血细胞、能量等对症支持治疗。

2.3 免疫系统影响

雷公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其有效成分主要为乙醇乙酯、正丁醇和氯仿提取物。刘良等[11]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雷公藤对淋巴细胞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可选择性作用于B淋巴细胞, 造成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及坏死。有些大剂量服用该药物的患者可导致免疫系统功能被抑制, 停药后部分患者免疫力可恢复, 也可服用中药对抗其不良反应。

2.4 心血管系统影响

应用雷公藤的患者, 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损害, 临床常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律失常、心动过缓[12], 严重者可引起心源性休克致死。大剂量服用者可出现血压下降, 严重者会出现休克而危及生命。立即停药后给予强心、利尿、保护肝肾、镇静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

2.5 生殖系统影响

女性服药者常会发生闭经[13], 月经周期紊乱以及经血增多或减少等, 并出现性欲减退、烦躁易汗等围绝经期表现。对男性有抗生育的作用, 表现在精子活性降低、无精[14], 还会造成睾丸萎缩、性欲减退等。停药后多数患者可恢复正常。

2.6 神经系统影响

雷公藤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主要表现在失眠、头昏、乏力、复视, 还可以引起不宁腿综合征。停药后加用营养神经类药物可缓解。

2.7 急性中毒

服用雷公藤出现急性中毒的患者常在24h内死亡, 一般病程最多不超过4d[15], 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出现此类患者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 尽早采取洗胃、导泻、利尿及对症支持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以减少病死率。

2.8 其他不良反应

如引起变态反应, 出现多形性红斑, 停用药物后服用抗过敏药物可好转。还可引起皮肤溃烂、过敏性皮疹、手足小关节痛、脱发、听力减退等。

3 雷公藤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减毒方法

3.1 中药配伍减毒

中药甘草、茶多酚、白芍、野山楂、当归、黄芪、白术、田三七、延胡索、五子四物汤、六味地黄汤等可减轻雷公藤作用于机体所导致的一些不良反应。

3.2 炮制减毒

包括传统的水煮去毒、羊血炮制减毒、净制去毒、蒸制解毒、发酵解毒来降低其毒性。

3.3 导入减毒

用艾灸、外敷等导入法能缓解雷公藤所带来的胃肠道不适等症状[16]。

3.4 改革剂型

雷公藤因使用剂型及给药途径不同而疗效也不同。传统使用雷公藤常制成煎剂、冲剂、糖浆、片剂、药酒及药膏使用, 近年来随着缓释片、微囊片、栓剂、滴丸等新型制剂出现, 增加了雷公藤的使用效率, 也降低了其毒副反应。

4 展望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类以关节滑膜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多关节炎。在中医学中被称为痹症, 痹者, 游行上下, 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 聚于关节, 筋脉弛纵而不收。《素问·痹论》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是由风、寒、湿三气杂合“壅闭经络, 血气不行”所形成的, 一种以正虚为本, 邪实为标, 全身属虚, 局部属实的病证。与“顽痹”、“骨痹”、“历节”、“鹤膝风”、“行痹”、“痛痹”、“尪痹"等及其相似, 属肢节痹症。临床各医家辨证施治亦多从温补阳气、祛风散寒除湿、化瘀通络等角度入手, 雷公藤制剂为治疗痹症之常用药物。而雷公藤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机制现还未完全明白, 其毒副作用大一直阻碍它的运用, 我们应对雷公藤运用时的选材、有效成分提取、炮制方法、应用剂型、给药途径、作用部位及配伍进行研究, 从而找到一种高效低毒的使用方法, 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带来更为广阔前景。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 篇4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86-0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炎性疾病,以外周关节滑膜炎为主要表现。包括甲氨喋呤等改善病情抗风湿病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RA。由于老年病人生理特点特殊,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不良反应较多,难以长期坚持治疗。为探索适合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方案,本项研究旨在观察甲氨喋呤单用与甲氨喋呤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①所有病例均来自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科门诊就诊的RA患者,共126例,其中女性112例,男性42例,年龄60~72岁,平均64岁;②诊断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RA的分类标准;③病程小于6个月。排除标准:①已诊断其他结缔组织病;②入选前3个月内使用过免疫抑制剂;③严重精神、神经病患者,不能合作者;④女性患者未停经者;⑤心电图检查有心律失常者;⑥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大于正常上限1.5倍以上或肾功能检查血肌酐(Cr)大于正常高限。

1.2方法 42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用甲氨喋呤治疗组(MTX组)60例,口服甲氨喋呤10 mg/周、叶酸10 mg/周治疗;甲氨喋呤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组(联合组)组66例,口服甲氨喋呤10mg/周、雷公藤多甙片,60mg/d、叶酸10 mg/周治疗。允许所有患者可合用一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治疗中不联合糖皮质激素。总疗程为3个月,3个月后进行临床表现及实验指标等评价。

1.3观察指标 ①疗效:分别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以及疼痛模拟评分,疼痛模拟评分使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AS评分),患者对疾病活动性的总体评价、医生对疾病活动性的总体评价均采用视力对照表0~10评分(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②不良反应:每个月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疹、头晕、肝功能及肾功能异常、骨髓抑制、心律失常。③两组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评价标准,即: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急性炎性反应物(ESR和CRP)、疼痛度(VAS)、疾病总体状况、健康状况问卷,如果患者至少在4个方面改善了20%、50%,则可以说此患者达到美国风湿病学会指数ACR20、ACRS0改善。本组病例疗效评价为ACR20或以上为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檢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治疗前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疼痛程度、患者总体评价及医生总体评价、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1、2。

3讨论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是指60岁以后首次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临床表现有特异性,多数以急性发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首发关节以肩和膝关节等大关节累及多见,呈非对称性表现,手指小关节损害较轻,常伴有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功能损害,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由于老年人机体重要脏器功能的衰退,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和改变病情药物的耐受性降低,长期应用时容易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不少老年病人为此放弃治疗,导致疾病恶化,关节破坏、功能丧失。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病例数将不断增多,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逐渐引起重视。

雷公藤多甙片为雷公藤提取物,雷公藤多苷对RA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产生前列素E2(PGE2)的能力有直接抑制作用,使血浆及关节滑液中PGE2减少20%;同时雷公藤经过兴奋下丘脑,促使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分泌增加,间接地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发挥其抗炎作用心。研究显示,雷公藤多甙对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有抑制作用,其次雷公藤多甙有抗氧化作用,可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继发性改变。大多数患者在口服雷公藤多甙片后1~2周,关节肿痛、晨僵等症状可得到改善。甲氨喋呤是目前公认的治疗RA有效的免疫抑制剂,通过对腺苷诱导的免疫抑制作用、对炎性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对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因子及其抑制因子的作用等,以及使滑膜组织金属蛋白酶水平降低,从而发挥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但单一用药不仅疗程长,且毒副作用大,限制了其长期使用。本研究以甲氨喋呤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RA,治疗前后病情有明显改改善,较单用甲氨喋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说明甲氨喋呤联合雷公藤多甙片对RA有显著疗效,且毒副作用小,患者能耐受。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对照组中男10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54.3±5.2岁;观察组中男11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55.3±4.9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5]。结合临床症状及血清免疫学化验诊断, 且排除有慢性躯体及精神疾病、药物过敏、存在感染因素的患者。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口服雷公藤多苷片20mg每次, 每日3次联合甲氨蝶呤10mg, 每周1次。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10mg, 每周1次。持续服药3个月, 期间每2周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

1.3 观察项目

患者服药前后的关节疼痛、肿胀、血沉 (ESR) 及C反应蛋白 (CRP) 含量等, 包括药物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主要症状改善情况

患者服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后, 关节肿胀个数及压痛关节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 (P<0.01) 。见表1。

2.2 C反应蛋白及血沉下降情况

治疗3个月后, 患者的血沉以及C反应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 (P<0.01) 。见表1。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监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观察组2例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良反应, 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 (RA) 是一种以关节炎症, 软骨破坏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功能残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 但已证实与异常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有关, 治疗RA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 (NASIDs) 、糖皮质激素和改变病情药物 (DMARD) 。这些药物部分缓解病情, 但仍有部分患者最终进展为功能残疾, 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 显得更为重要。甲氨蝶呤是近年来国际上公认的治疗RA有效的免疫抑制剂[6]。该药可与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 抑制叶酸还原为二氢叶酸, 再与四氢叶酸的作用, 抑制嘌呤与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最终达到抑制炎性细胞增殖, 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雷公藤多苷作为一种中成药, 在中国已长期用于治疗风湿免疫病, 由于其价格低廉, 让更多的患者能持续用药。迄今为止, 国内外已有多项雷公藤多苷治疗RA的研究报道[7,8]。本报道中甲氨蝶呤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月后患者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ESR、CRP水平均降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 且2种药物联合治疗未使不良反应增加,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甲氨蝶呤和雷公藤多苷均能有效缓解RA症状, 二药联合有助于促进RA症状缓解, 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开云, 宋龙英.复方雷公藤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93例[J].中国药业, 2000, 9 (8) :38.

[2]雷锦辉, 李小广.雷公藤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 (旬刊) , 2013, 12 (4) :352.

[3]刘源, 刘恩寿.雷公藤片和中药汤剂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0例临床观察[C].//第四次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4:427-429.

[4]栗占国, 张奉春, 鲍春德.类风湿关节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87-90.

[5]Arnett FC, Edwoahy SM, Bloch DA, et al.The American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 1988, 31 (3) :315-324.

[6]Ruddy S, Harris JR, Sledge CB, et al.Kelleys textbook of rheumatology[J].6TH.philadelphia:The Curtis Center, 2001:879-898.

[7]Tao X, Younger J, Fan FZ, et al.Benefit of an extract of Wilfordii Hook F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J].Arthritis Rheum, 2002, 46 (7) :1735-1743.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4月在我院风湿科住院的RA患者141例,治疗前不伴有肝、肾功能损害及心、肺、血液病,排除重叠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及合并严重关节外表现者。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2],病情处于活动进展期,其活动性指标包括:3个以上关节肿胀,5个或5个以上关节痛,关节晨僵时间大于30 min,血沉高于30 mm/h。所有患者按病程分为A、B、C 3组,每组再按病情分为湿热型和寒湿型。A组7例(湿热型6例,寒湿型1例),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10~56岁,病程<6个月。B组109例(湿热型95例,寒湿型14例),其中男34例,女75例;年龄21~69岁,病程6个月~10 a。C组25例(湿热型21例,寒湿型4例),其中男6例,女19例,年龄33~71岁,病程>10 a。RA患者治疗2周后,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显效:检验指标下降>50%;有效:检验指标下降20%~50%;无效:检验指标下降<20%。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湿热痹阻证者,服用我院自制黄藤酒(主要成分为雷公藤,每天3次,每次8 ml,饭后服,同时服用痹症1号方(黄柏15 g,苍术15 g,川牛膝15 g,薏仁20 g,丹皮15 g,防己10 g,木瓜 10 g,麦冬12 g,木通10 g,川穹12 g,天花粉10 g,桑枝20 g和地龙15 g)。寒湿痹阻证者,除服用黄藤酒外,加痹症2号方(川乌10 g,制附子10 g,独活15 g,灵仙15 g,川穹15 g、玄胡15 g,当归15 g,黄芩20 g,丹参20 g,地龙15 g和木瓜12 g)。上方剂头煎加水400 ml,武火煎30 min,取汁150 ml;二煎加水300 ml,取汁150 ml;两煎混合,每日1剂,分2次,早晚饭后服用。两型患者配合黄藤酒治疗时间为2周。

1.2.2 检测方法

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在上海迅达ESR-30型仪器上完成。C-反应蛋白(CRP)、抗链球菌(ASO)和类风湿因子(RF)测定采用透射比浊法,试剂分别来源于日本第一化学、日本东洋坊和上海捷门公司,在TBA-120FR型仪器上完成检测。抗CCP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为上海富莼科芯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测定数据均用undefined表示,2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在SPSS 10.0统计软件上完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A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检测情况

应用复方雷公藤制剂治疗的141例RA患者,疗效巩固和基本巩固。3组RA患者治疗后ESR、RF和CRP水平出现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0例抗CCP阳性RA者,治疗前后抗-CCP水平分别为(86.9±9.2)RU/ml和(77.1±8.9)RU/ml(t=2.42,P<0.05)。见表1。

注:A组病程<6个月;B组病程6个月~10 a;C组病程>10 a。ESR—红细胞沉降率;CRP—C-反应蛋白;ASO—抗链球菌O;RF—类风湿因子。

2.2 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各组患者无尿常规、肝肾功能异常及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RA是一种关节炎症,最终可造成关节畸形、功能残疾的一种自身免疾病,属中医“痹证”、“历节风,”范畴,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但已证实与异常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有关。此次纳入研究的活动期RA分为湿热型和寒湿型2种,病源以中南五省为主,湿热型较常见,此型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湿热外邪入侵关节,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留连于筋骨血脉而成。湿热型临床上以我院痹症1号方加减治疗,配合我院风湿制剂黄藤酒内服。黄藤酒其主要成分为雷公藤,临床药理研究表明,雷公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抗风湿效果显著[3]。我院按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组方选药,采用雷公藤复方制剂既强调祛邪,又重视扶正。其主要药物雷公藤祛风除湿,舒经活血通络,消肿止痛药物从《本草》上看大多具有治疗痹证的功效,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也都对人体免疫系统有不同调节作用,其中中药配方减轻了雷公藤单味制剂对胃肠道及生殖系统的不良反应。本次应用复方雷公藤制剂治疗的141例RA患者,疗效巩固和基本巩固。

由于RA在发病2年内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从而造成运动功能的丧失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早期诊断和治疗能控制病情发展,阻止关节破坏,防止关节功能丧失。CRP作为判断 RA病情及疗效的敏感性指标[4],常与ESR,RF和ASO等联合检测。抗CCP是RA诊断和疗效观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在用复方雷公藤制剂治疗活动期RA后明显下降。因此,CRP,RF和抗-CCP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RA,并可用于疾病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雷公藤制剂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抗链球菌“O”(ASO)、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的影响。方法 将141例RA患者按病程分为A、B、C 3组,每组再按病情分为湿热型和寒湿型。湿热型用自制黄藤酒和痹症1号方治疗2周,寒湿型则用黄藤酒和痹症2号方治疗2周。对治疗前后的3组RA患者进行ESR、CRP、ASO、RF和抗-CCP检测。结果 3组RA患者治疗后ESR、RF和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中10例抗-CCP阳性RA者,治疗后抗-CCP水平也明显下降(P<0.01)。结论 复方雷公藤制剂能够改善RA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对活动期RA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雷公藤,相关实验室指标

参考文献

[1]杨晓砚.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3(3):381.

[2]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00-901.

[3]钟明,袁作武.复方雷公藤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00例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06,14(9):62-64.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收集2013年7月‐2015年7月本院接诊的患类风湿性关节炎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入组标准: (1) 本组80例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诊断标准[2]; (2) 均经X线平扫与类风湿因子检测等检查明确诊断; (3) 大部分患者具有晨僵、关节肿胀及关节疼痛等症状; (4) 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对照及双盲的原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各包含40例患者。对照组中, 男14例, 女26例;年龄最小者42岁, 最大者74岁, 平均 (54.16±8.19) 岁;平均病程 (3.71±0.61) 年。研究组中, 男12例, 女28例;年龄最小者43岁, 最大者76岁, 平均 (54.79±10.42) 岁;平均病程 (3.85±0.79)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临床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确诊后均给予关节制动、卧床休息及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甲氨蝶呤进行治疗, 给予甲氨蝶呤 (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83205) 10 mg口服, 1次/周。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片联合治疗, 给予雷公藤多甙片 (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44023753) 口服治疗, 20 mg/次, 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为期3个月的临床治疗。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主要包括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情况、关节肿胀情况及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评分等; (2)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 (3)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纳入SPSS 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由表1可知, 两组治疗前的临床症状情况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及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其中, 以研究组的差异更为显著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RP、ESR指标对比

由表2可知,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CRP及ESR指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PR与ESR均有明显降低, 其中, 以研究组的差异更为显著 (P<0.05) 。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中共有4例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中共有2例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1) 与治疗前对比, P<0.05;2) 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P<0.05。

注:1) 与治疗前对比, P<0.05;2) 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P<0.05。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一种慢性的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系统性疾病, 在小关节中的发生率较高, 呈对称分布, 患者的病程较长, 且易反复发作, 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关节功能丧失及畸形, 从而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原则为控制患者的炎症反应, 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确保关节功能及避免关节畸形, 修复受损关节, 使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 促进关节功能恢复[3,4]。

甲氨蝶呤是一种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其具有较好的免疫抑制效果和抗炎效果, 能够有效破坏患者的炎性细胞增殖过程, 促进患者骨侵蚀的改善。临床经验表明, 该药物小剂量用药即可有效促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减少炎性渗出[5]。而雷公藤多甙片属于雷公藤提取物, 其除了能够对患者炎症介质的释放与关节炎反应程度进行抑制外, 还可有效抑制分裂原与抗原刺激的T细胞的分裂和繁殖[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及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CPR与ES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雷公藤多甙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疗效显著, 可有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耿学丽, 陈向华, 宗春光, 等.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MMP-13、s ICAM-1、IL-10的检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9) :2490-2491, 2492.

[2]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0, 14 (4) :65-270.

[3]杨奕, 刘重阳, 刁建萍, 等.甲氨蝶呤联合免疫吸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4) :2376-2378.

[4]王建明, 陶庆文, 张英泽, 等.补肾祛寒治尪汤联合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盛证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 (5) :614-618.

[5]谭晴心, 肖琴.雷公藤多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评价及对TNF-α、IL-6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 (9) :7-9.

类风湿关节炎与雷公藤 篇8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2009年在我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RA患者96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诊断标准,并同时具备:(1)病程<2年;(2)血清抗CCP抗体阳性。排除标准:(1)近期曾接受过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s)治疗;(2)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损害;(3)近期有严重感染。9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关节压痛数、疼痛程度、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48例接受MTX联合HCQ治疗(MTX 10mg/次,1次/周:HCQ200mg/次,2次/d)。48例接受MTX联合TG治疗(MTX 10mg/次,1次/周;TG 20mg/次,3次/d)。24周内各药的剂量保持不变。治疗24周时与治疗前比较指标改善情况,同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美国风湿病学会RA缓解标准ACR20和ACR50[1,2,3,4]。ACR20或ACR50临床改善指征:(1)肿胀及压痛关节数达20%或50%改善;(2)以下5项中的3项改善20%或50%:a.患者对病情活动的总体评价;b.医师对病情活动的总体评价;c.患者在10cm比例尺上对疼痛程度的评估;d.健康评估问卷(HAQ);e.急性时相反应物,如ESR、CRP。所有病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实验室检验指标。临床指标包括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及晨僵时间;实验室指标包括ESR、CRP检测。血清抗CCP抗体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

不良反应检测:每月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每3个月做1次眼科检查。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头痛、皮疹、脱发、视觉异常、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等。

1.4 统计学处理

治疗前后的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2组观察指标对比结果

治疗24周后HCQ治疗组ACR20改善率为77.1%(37/48),TG治疗组ACR20改善率为64.6%(3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ACR50改善率分别为73%(35/48)和50%(2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R20和ACR50临床疗效指征改善比较HCQ组的ACR50较TG组改善明显,见表1。

2.2 2组在治疗24周后临床各指标变化

观察完成治疗的2组患者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疼痛程度、晨僵时间、ESR、CRP在治疗6个月后变化情况,2组在关节肿胀数、ESR、CRP及晨僵时间变化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见表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RA是一种高致残性、慢性、进行性、侵蚀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过去的研究已显示RA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在病程2年时50%患者有骨侵蚀。20年后几乎每例患者均发生骨侵蚀。如治疗不当,病情可逐渐加重、滑膜增生、骨关节软骨侵蚀破坏,最后造成关节强直、畸形、功能丧失和不同程度的残废。抗CCP抗体被广泛用于RA的早期诊断,并且还与RA病情活动及骨质破坏相关[6]。因此,对抗CCP抗体阳性的早期RA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MTX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肯定疗效的药物之一。然而仅用单一的药物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RA的治疗倾向早期联合治疗。抗疟药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常用药,90%选用羟氯喹[7]。其可阻碍抗原巨嗜细胞的产生及T淋巴细胞的活性而产生临床疗效[8],从而发挥对RA的治疗作用,是目前治疗RA起效较快,疗效较肯定和应用广泛的DMARDs之一。研究报道,甲氨喋呤联合羟氯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好。羟氯喹起效慢和甲氨喋呤的起效快互相补充,这使甲氨蝶呤、羟氯喹成为联合用药的优先选择[9]。

2组比较,经χ2检验,*P>0.05

因此,本次试验采用MTX联合HCQ及MTX联合TG的治疗方案,选择抗CCP抗体阳性的早期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2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TG能抑制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能使CD4+T细胞数目少,CD8+T淋巴细胞增多和自身抗体产生减少,使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免疫应答过程在多个环节上受抑制[10],从而发挥对RA的治疗作用,是目前治疗RA起效较快,疗效较肯定和应用广泛的DMARDs之一近年来用TG治疗RA,疗效显著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2种免疫抑制剂联合MTX治疗抗CCP抗体阳性的早期RA患者的研究比较少。本次试验发现,MTX联合HCQ在治疗抗CCP阳性的早期RA患者,起效更快,更能有效缓解病情,改善关节功能,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MTX联合HCQ治疗CRP的改善优于MTX联合TG,CRP与RA的预后有关,CRP的改善优势提示HCQ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RA的预后。这也为早期RA患者需要运用更积极的药物才能改变病程提供了又一个证据。但由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本研究观察例数较少和观察时间较短,这两种药物的长期效果还需要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在目前RA尚无根治的治疗方法的情况下,MTX联合HCQ治疗RA可以改变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发展进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抗CCP抗体阳性的早期RA患者的治疗方法,使治疗达到了“个体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Emery P.The Dunlop Dott ridge Lecture:progrosis in inflammatoryarthritis:the value of HLA genotyping and the oncological analogy[J].J Rheumatol,1997,24(7):1436-1442.

[2]Tugwel P,Ort iz ZB.Rheumat oid arthritis:emerging evidence forthe benefits of early and aggressive therapy[J].Disease ManageHeath Outcomes,1997,3(5):141-153.

[3]Avouac J,Gossec L,Dougados M.Diagnostic and predictive value of anti cyclic 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i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 systemat ic literature review[J].Ann Rheum Dis,2006,65(7):845-851.

[4]Felson DT,Anderson JJ,Boers M,et al.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preliminary core set of disease activity measure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clinical trials[J].Arthritis Rheum,1993,36(6):729-740.

[5]Choi HK,Hernan MA,Seeger JD,et al.Methotrexate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a prospective study[J].Lancet,2002,359(9313):1173-1177.

[6]Kroot EJ,de Jong BA,van leeuwen M A,et al.The prognostic value of ant i cycliccit 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recent-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2000,43(8):1831-1835.

[7]蒋明,林孝义,朱立平.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783-795.

[8]ALBERS JM,PA IMELA L,KURKI P,et al.Treatment strategy,disease activ ity,and outcome in four cohorts of patients with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J].Ann Rheum Dis,2001,60(5):453-458.

[9]李爱华.40例甲氨蝶岭联合羟氯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1):96-98.

上一篇:研究基础下一篇:策略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