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感悟

2024-06-17

写作教学感悟(精选十篇)

写作教学感悟 篇1

我就从我个人对初中英语写作的认识的逐步加深谈起吧。

我的写作教学有了很大突破的时候应该是工作的第三年, 也就是我在初三那年, 在老教师的指导下, 我个人也在不断地学习, 我总结了写作教学的几大步骤:

首先, 审题, 确定有效信息。

第二, 收集素材, 即相关的动词, 动词短语, 名词短语, 介词短语, 形容词副词等等。

第三, 确定时态。确定主体时态和次要时态。

第四, 列提纲, 打草稿。连词成句, 连段成文, 并且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去连接。

第五, 润色成文。

在当时, 能够归纳出这五步骤, 并且教授给我的学生们, 我觉得自己很伟大了, 毕竟跟刚参加工作那时相比, 我自己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最初的写作教学的概念了。比如, 我每次写作指导时都用到以上步骤带领学生写作, 坚持下来的结果是大多数学生能够够按照这几步写出还算可以的短文, 为此, 我还真是高兴得不得了。当然, 现在看来还是有很多环节流于形式, 比如, 如何审题, 如何去确定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 我没有专门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再有, 如何润色最终成文做得也不够细致, 学生不清楚什么样的句子是好句子。

以上的这些不足, 我是在不断地工作中逐步完善的。送走了我工作以来的第一届毕业生, 我又回到了初一, 我任教的两个班级中有一个是双语班, 这就给了我更大的动力让我在教学上进一步研究、成长。我记得那个班的成绩很好, 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我真的很有成就感, 这就更加激励我不断前进。

再后来, 随着大连地区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 英语书面表达的要求也在改革, 写作不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 而是确实有必要进行的英语书面交流。改革之后, 英语书面表达更加突出交际的实际意义, 要求学生在写作时, 要善于与读者交流, 要做到心中有读者, 要有与读者互动的过程;另一方面, 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高了, 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 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逻辑关系的表达, 实际上是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技能的要求。

我对此也是十分关注的。这一次, 我更加注重学生语言的地道性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每次写作课, 我都是和学生一起分析题目要求, 审题, 确定有效信息, 确定详写和略写部分, 要求开头要开门见山, 结尾要承接上文、首尾呼应, 要求学生用课本上所学的固定搭配、现成的词汇、句式句型去表达, 切勿自己编造, 并要求当堂成文。还有一点, 我觉得也是我在教这批学生写作时最大的成功之处, 那就是我采用面批面改的形式。我现在还记得一个叫马赫的小女孩举手问我, “老师, 你帮我看看, 我这地方是不是太单调了, 我增加了这句话行不行?”我当时听了就非常高兴, 孩子自己知道什么叫句子单调, 知道增加评论或感受来做支撑了。她写的句子是:“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because it can not only bring me enjoyment but also teach me a lot of knowledge.”她原来只写了第一句话, because之后的话是后加上的, 其实这句话就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 就是紧扣中心的适当发挥, 就是“I like collecting stamps”的拓展句。当时, 我非常高兴, 而从那以后, 她的每次写作都有亮点。

现在刚刚过去的大连市一模考试中, 我的写作教学又有了一步提升。试卷中写作提示是这样的:英语课上英语老师让同学们明带上着好朋友的照片, 向大家介绍你的好朋友。请根据图片内容介绍一下你的朋友大明或玲玲。

内容提示:外貌, 爱好和他或她对你的帮助。

看完这个书面表达, 我们很多老师都犯了一个错误, 我们都没有认真审题, 题目要求是让你带照片向全班学生介绍你的好朋友, 所以这篇短文的开头就应该是这样的句子: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This is my friend Daming.

Hello, everyone!The girl in the picture is my friend Lingling.

只有这样写才符合题意, 而很多学生, 尤其是好学生开头却写成这样:

A life without old friends is like a day withoutsunshine.

这样写的同学都没有审清题意, 本想吸引读者的眼球, 而实际上却跑题了, 在听完李老师讲解之后, 我采纳李老师的建议, 在重新给学生讲评市模卷后, 我带领学生欣赏2010年大连的中考考场一档作文, 我从审题, 文章结构, 主题句和拓展句, 语言, 交际意识和亲切感五个方面指导学生欣赏, 重点对审题和逻辑关系进行了欣赏, 并要求他们拿出自己写过的这篇文章当场修改, 有的学生就能够把原来写的第一段后加上一句话用来引出下文, 也就是用句子来呈现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及格边缘的学生, 能够自己独立写出第二段的建议, 并能够运用first of all, what’s more, in addition, above all, 连接三条建议即可, 实际效果也很好。更可贵的是, 学生们都知道欣赏作文了, 他们很多人自己写作文让我批改。

我觉得只要我坚持指导和训练下去, 大多数学生都会在中考时提高的, 哪怕是2分都可以。

写作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篇2

安陆市辛榨乡初级中学刘泉山

身在教学一线,常常听到或看到一些学生为写作而犯愁,他们总感到学习紧张,生活单调,家庭学校二点一线,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这实在是心路茅塞,思想封闭,对当前课改缺乏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为同学们学习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放开束缚,淡化了技术要求,鼓励同学们感悟生活,倡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这对初中的写作教学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新的春风,为学生学习写作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把握新课程标准,使同学们既不怕写,又能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学习名人,重在用心灵感悟生活。

作文是精神产品的独创,是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离开了生活,作文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生活处处有文章,只要留心观察,细心感悟,写作素材与范围就十分广阔,就会有写不完的文章。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所以在七年级教科书中专门设置了“漫游语文世界”及“感受自然”的写作训练活动,启示同学们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思考社会,感受自然。这就要求同学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标》与教材绝不使然同学们简单地客观地勾勒景物和现实社会,而是用心灵去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念。”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拥有一双慧眼的同时,还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要会感悟生活。人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有差异的。在经历同一件事时,有的人百感交集,思虑万千;有的人无动于衷,素然无味。在面对同一景致时,有的人思如泉涌,浮想联翩;有的人麻木不仁,熟视无睹。感悟能力强的人耳聪目明,时时留意。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都会触动他的情思。如朱自清的《背影》,全片没有撼人心魄的大事件,仅仅写了父送子时,在车站为儿子照看行李,送上火车,买橘子等几个情节,朱自清抓住父买桔子时的情节,集中笔墨,大加渲染,描写父亲的背影极为细致详尽。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情和博大的爱。又如冰心的记事文章《观舞记》,也深情的笔触,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整个过程,生动而鲜活的表现出异国的文化风情,也抒发了自己的观舞感受,给人留下了意味深长的印象。

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他用平易亲切,简洁精练的语言,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自己对第二故乡的真挚的依恋之情。当我们在阅读欣赏探究这篇课文时,仿佛也进入了那片美的天地。朱自清、冰心、老舍等名人之所以能写出经久不衰,让人百读不厌的写人写实的文章,全在于他们善用心灵去感受社会,自然,人生。试想,如果对生后缺乏观察感悟,他们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名人之所以出名,全在于他们有创意的表达感悟。你看,鲁迅眼前的风筝,想到了儿时毁坏弟弟风筝的过错,想到“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惊异和悲哀,写出了表达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的《风筝》。茅盾由看到的白杨,感悟到他是书中的伟丈夫,象征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而满腔热情地写出了《白杨礼赞》。宗璞由眼前的紫藤萝花,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而写出了《紫藤萝瀑布》。名人的感悟,为同学们学习写作拓展了思路。笔者所教的班级,有的同学看到学校院墙被砸成大洞,感悟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单靠学校教育,还必须与社会,家庭教育配合;有的同学看到某些同学逃学上网,感悟到网吧管理的缺失,感悟到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苍白的教育;有的同学看到学校的花木发了虫,想到如任其不管,花木就会死去,由此想到一个人在成长中有了毛病不及时纠正,就会走上邪路。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逐步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学会了感悟,写起作文来,都有得心应手,胸有成竹的感受。

那么应该如何加强感悟?首先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细小琐事,如一次对话,一次偶遇,一个眼神,一幅标语,一片掌声,一幅漫画等,身边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不仅要善于捕捉,更要善于心灵的对话。第二是加强阅读,在阅读中,体味那些名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借以引起我们心灵的强烈的共鸣,激发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写作知识。第三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写感悟。一是唱同调,即在观点上沿用通说,而在观点的阐述方面则刻意求深求透,并在知识和认识上努力拓宽,使旧说亦不乏新意。二是唱异调,指翻新认识角度,从一个偏僻的侧面谈问题。三是唱反调,突破思维定势,否定别人的看法,对某些问题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和看法。

高中写作教学之点滴感悟 篇3

一、开展活动,积累素材

开展丰富多彩的竟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又能开阔眼界,培养其竞争意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写作素材。中外一些有成就的大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段苦役、高尔基的“大学”经历、曹雪芹的“大观园”生活、巴金在“家”里的见闻……这些丰厚的生活经历,都是他们赖以产生灵感、创造奇迹的基础。在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他们就会想有头路,写有源头,感触细腻,作文也自然会血肉丰满,颇具感染力了。

二、满足需要,培养习惯

教学中,我们应开放作文的内容主题,保证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不说空话、套话。特别是不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的有“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既可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可批判生活中的假恶丑,既可写真实的生活,也可写合理的想象。为了鼓励学生感悟生活,体验人生,说真话、诉真情,要求学生坚持练笔。在练笔中,可以自由地、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减少了对写作的束缚,可以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展露心灵,表现自我。因为自由真情的作文才是美丽的作文。

三、回归教材,教学方法

许多教师在高三复习时总喜欢让学生背全国各地的满分作文,认为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其实这种增加学生负担的做法,让学生在林立的满分作文中得不到真正的审美享受,迷失了写作的方向,这也是近年来大家屡屡提倡绿色作文而屡屡惨遭失败的原因。试想,把学生的视野死死固定在几篇范文上,怎会有耳目一新的自然之作?其实何必舍近求远,我们手中朝夕相伴的课本就是高考最好的写作范本。这些经过了时间空间考验的“千古绝唱”,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为文必有豁然开朗之感。不过这里我要申明的是:选择很重要。要选择那些篇幅适中、立意鲜明、层次清晰、语言思想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让学生仿写,在反复的训练中,让他们意识到:虽文无定法,但既成方圆必有规矩,那种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写到哪想到哪的做法,必在紧张有限的时间内被阅卷老师所摒弃。

四、走向共生,自主评价

心理学上的“共生效应”告诉我们:人们若置身于集体讨论的氛围中,会有一种表现欲望,就可能会在热烈的“思维碰撞”中爆发出顿悟的火花。根据这一原理,师生可对作文进行快速反馈,开展讨论、辩论活动,就某一作文的审题、立意、结构等问题深入“探究”其思维角度,引导求异,启发创新。这样,个体研究与群体智慧相结合,互相补充,连点成片,便会产生强大的“核反应”,“山顶千门次第开”,“千树万树梨花开”,灵感突至,悟源广开,形成广阔、敏捷、深刻的思维品质。小组批改的组织方法是:四个人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轮流执笔,共同讨论,逐一批改四人作文。先疏通文句,然后按老师要求评论优劣,写出评语。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讲评”的作用,通过归类整理、解剖麻雀、探幽索隐、类比延伸、联想“链接”,点燃思维的导火索,引爆智慧的火药库,引导学生进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渐悟”境界。

写作教学感悟 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Book2 Unit2 The Olympic Games的写作课, 中心话题是The Olympic Games. 其讨论内容是我们是否应该举办奥运会。由于原文部分内容涉及2008年将要举办北京奥运会, 话题较老, 故笔者重新设计, 在课前搜集相关的图片、 文字等资料, 进行整合重组, 通过介绍奥运会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代和现代奥运会, 并引出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 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大部分学生具备基本的词汇量, 并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 但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差不齐, 有待提高, 因此,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进行扎实有效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三、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Lead in

Show a song You and Me about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设计意图:利用启发式导入法将学生轻松带入课堂)

Step2.Warming-up

1) Ask a question to get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the Olympics.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获得的奥运知识来完成教学任务, 自然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Step 3: Quick Fire

A game to review the knowledge of the Olympics.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题游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记忆力, 培养竞争意识, 达到教学目的。)

Step 4: Discussion

Should we host the Olympic Games?

(设计意图:1通过将全体学生分为正反方两大组, 正方讨论应该举办奥运会, 反方讨论不应该举办奥运会, 再细化成4人小组式讨论本方观点, 培养合作学习, 自主思考的能力;2每组抽取一名学生进行座位互换, 分享观点, 兼顾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情况以达到大面积的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Step 5: Presentation

Ask some students to write their opinions and then summarize the group opinions.

(设计意图:1学生把观点写在黑板上, 一方面可以让双方同学互相分享观点, 另一方面也可以互相直观的发现拼写及语法错误, 为后面的写作做好铺垫。2从正反方各找一名学生就黑板上的观点进行即兴总结,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Step 6: Writing

Ask students to write a passage about the heated discussion.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简短总结, 引出正反对比式作文的结构, 并要求学生进行100词限时写作)

Step7:Assessment and Summary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ir passages, share the good sentences with students and correct some mistakes.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朗读所写作文, 全班分享优秀句型, 改正明显语法错误, 并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正反对比式作文结构, 完成本单元的写作的教学任务。)

Step8:Homework

Polish the passage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spelling and grammar.

(设计意图:作业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延伸, 帮助学生打下扎实基础。)

四、教学感悟

由于教材内容有限, 所以教师要在课文材料上不断加工扩展, 把教学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个性要求相结合, 转变教育理念, 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我知识体系的学习能力, 而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 由学生去完成, 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做好一个指导者、帮助者。

写作教学感悟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感悟方法。

2.掌握感悟所运用的思维方法和要求。

3.尝试运用这几种感悟方法,体验生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理念:

写作是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难点,而写作素材的获得更是学生写作的瓶颈。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自然也不缺乏情理芬芳的见闻和感受,生活中的凄风苦雨、春日和风也让我们收获了满满人生冷暖。但生活并不都像戏剧,戏剧人生是不幸的,绝大的生活篇章是平淡而舒缓的。而写作需要情和理的抒发,要于平淡中见奇崛,却不能照搬生活的原样,即作文不是摄影,文章应是情与理载体。那么,如何提炼生活,发掘出写作的素材呢?是感悟,即对生活的思考和探索。学会感悟,才能体味生活表面背后的真谛,才能品尝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情冷暖,才能读懂自然中的斗转星移,草长莺飞,沧海桑田,花飞云卷,长河奔流中的生命哲学。才能体察亲情、友情的甜蜜,才能发现身边的一花一木、一鸟一石、一叶一草都充满了生命和灵性,让我们倾心而敬畏,我们还会践踏那青青的草坪吗?我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眼睛”其实就是感悟,是对生活的心灵体验。因此,学会感悟,就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广阔,心灵更聪慧,思想更深刻。这样,生活就能成为我们作文的不尽的源泉,让我们的妙笔生发出情感的芬芳花朵,我们就不会为思路枯竭而苦闷,文思泉涌即不远矣。但感悟是有方法的,因此,要教会学生一些感悟的方法,这不只是为了写作,而且也是重要的认知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散步》,思考问题。

娃娃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一点写作方面的问题。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1.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回顾一下,这是哪篇文章中的语句。描写了那些自然景物?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由这些景物的表面感悟出了更深的内容,是什么呢?是生命,是蓬勃的生机。

2..作者经历家人一次温馨的散步之后,突发了对人生怎样的感悟?体味在文章中的作用(对叙事的主题升华)。

二。导言:

我们发现,和朱自清的《背影》一样,作者能把细微的生活小事写写成这样情挚感人的文章,源于他对生活的感悟。“一等的笔,能剥开现实的外壳,露出思想的果肉。”同样,我们的写作需要素材,素材来源于生活,而写作需要抒发情和理的,文章应是情与理的载体。那么,如何提炼生活,发掘出写作的素材呢?是感悟,即对生活的思考和探索。学会感悟,就能体味生活表面背后的真谛,学会感悟,就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广阔,心灵更聪慧,思想更深刻。这样,生活就能成为我们作文的不尽的源泉,让我们的妙笔生发出情感的芬芳花朵,我们就不会为思路枯竭而苦闷,文思泉涌即不远矣。今天我们共同探讨感悟的方法:1。以事悟理、2。化物为理、3.以旧悟新。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1.“慈母手中线”让孟郊想到了------

2.游赏庐山,让苏轼感悟到------

3.登临鹳雀楼,令王之涣感悟到-----

4.《科里亚的木匣》,告诉我们-------

5.《走一步,再走一步》,让我们懂得-----

6.《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使我明白-----

7.在粮店里,我懂得了:磨练是重用的开始,做饼的粮食必先磨碎。

8.一次播种,我明白:种子要想发芽,必先被埋没。我还明白---

9.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我想到:人生之路要-----

10.听妈妈说,吃饭不能偏食。我想到:读书要-----

11.焦渴时,伙伴递过来仅存的矿泉水,让我品出了-----

12.爸爸挺拔的身躯和永远的笑容,让我读懂了------

小结:

以事悟理: 这种感悟方法是对生活的深度品味和迁移思考,需要对生活的心灵体验。要能够透过现象理解本质,从细微处见精神。

思维方法-----(由表及里、以小见大)

五.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1.燃烧的蜡烛,让人感悟到-----

2.辛勤的蜜蜂,让人感悟到-----

3.凌寒绽放的梅花,让人感悟到----

4.一尘不染的莲花,让人感悟到---

5.冰雪下萌发的草芽,让人感悟到----

6.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铅笔,美丽的外衣,价值在内里。我明白了----;写下的字可以擦掉,我懂得了----

8.看看角落里寂寞的垃圾箱,我感觉到---

9.望着吞吐日月的大海,想到:胸怀要----

10.看那翱翔于苍穹的雄鹰,想到:志向应---

11.一阵风挤进教室的门,那是风吗?那是----秋的信使。

12.那翩翩而下的树叶是----对根的深深眷恋。

13.我送给你的不是一束野花,而是----整个春天。

14. 宽容是森林,容得下百鸟齐鸣;宽容是大海,容得下千帆竞渡;宽容是原野,容得下万物争荣。

小结:化物为理  这种感悟方法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我们的情感融入到各种物象之中,成为意象,即移情于物,这是拓展思维。运用这种感悟方法可以创作许多意趣盎然的语句。

思维方法-----(联想、想象)

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1.我们恐惧失败,但自信的人却说------

2.“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却说----

3.我厌恶挫折,可坚强的人却说----

4. 筷子

赞者:将美味送给别人,自己却从不动口。

可有人说:一生喜欢挑挑拣拣,却一无所获。

5.蜡烛

赞者: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为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而流泪。

可有人说: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6.买椟还珠;班门弄斧;南辕北辙;点石成金;飞蛾投火;愚公移山;吹毛求疵;异想天开。试着赋予新意。

小结: 以旧悟新 运用这种方法,去打破原有的固定的思想路径,进行逆向思维,你会发现眼前似乎有了一面镜子,使我们的世界扩大了一倍。      思维方法-----(逆向思维)

七. 要求:形神合一--贴切;骨肉分离--牵强。

八.小结

世间最美的语言不是藏在词典里,而是生长在大地上的,愿我们能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用一颗慧心去感悟,就会发现一花一草、一事一鸟,都充满了生命和灵性,你还会去践踏那青青的草坪吗?它们会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九.结束语

感悟是精神的旅行,可以放大心灵的半径。

唐代诗人贾岛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

爱默生(美国诗人)说:为灵感而读书。

祝同学们:贮存每一滴幸福,放飞每一分快乐。

栗传东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6

1.中学生作文的“浅薄”之处

1.1追求轻浮豪华文风。当前的中学生作文,往好里说,是越来越唯美,越来越活泼,遣词造句的功夫越来越娴熟;往不好里说,则是越来越琐碎,越来越柔靡,或者用方方的话,是越来越小鼻子小眼,越来越小家子气了。可是中学生除了这些跨时空的通病之外,更突出地表现在对轻浮柔弱文笔的钟情与追求上,对女性化审美趣味的钟情与追求上。文如其人,柔弱的文笔折射出的是柔弱的人格。

1.2缺少当地特色文化内涵。当人们批评中学生作文喜欢编造故事,喜欢杜撰情节时,往往忽略了一个很显形的标志,即这些故事的背景多为异域他国。不是棕榈海滩,就是华府大道。即便是没有明显地域标志的,也要在人名上略施小计,不是托尼露西,就是巴博凯蒂。满分作文获奖作文一篇篇一本本,有显出民族特色,描写民风民俗的文章吗?没有。

1.3没有鲜活的个性。有人认为以此要求中学生是否标准太高,强人所难。记得契诃夫有言,世界上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不叫,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按上帝给它们的声音叫吧。可是我们在中学生作文中,却很少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1.4观点苍白无力。曾几何时,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这些理应不可或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展示,在作文中也不见踪影了,很难见到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常常只有冗长而陈旧的事例的简单堆砌。思辨能力的严重欠缺使议论文写作水准在整体上较之前些年有大幅度的后退。

2.作文“浅薄”的原因探析

当代中学生成长的文化语境,一言蔽之,这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生产快乐”是媒体高举的旗帜,而旗手则是当代英雄商人。消费社会不遗余力地鼓吹与营造的是一种阴柔之美,娇媚之美,秀雅之美。为了克服审美疲劳,它必须不断强化刺激,不断升级版本。人的趣味的培养,无疑是受媒体影响的,何况青少年写作,原本就有很强的模仿性,此所谓白沙在湿,焉有不黑之理。

思想的深度自然与年龄和阅历相关联,所以片面过度地强调“深刻”,对年青人也不见得是好事,不过这并不能成为见解肤浅的托词。如果说他们缺乏直接从生活中获取的思想历练的话,那么从书本中间接获取的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如前所述,正是阅读活动中对经典的日益疏离,对消费文化快餐的天然亲和,耳濡目染,浸淫其间,又堵塞了这一重要渠道。简言之,“浅阅读”与“浅写作”有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

至于叙述故事偏爱异域他国,欠缺民族标志,则明显可以看出全球化浪潮对民族文化的覆盖。有文章言,不出北京城,就能“游遍美国”,说的就是这种不良文化倾向。学生起而效仿,自在常理之中。

3.解决作文“浅薄”的策略

3.1重视学生的价值观。作文的批改中贯彻什么样的价值标准,以及这种价值标准是否会抹杀考生的个性,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批评者声言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年代,单一的话语模式早已为现代文明所摒弃,力主在放开文体限制的同时也应该放开思想内容的限制。而学生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大而言之,关乎我们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小而言之,也是与语文科目的课程标准紧密相关的。在充分利用高考指挥棒的“权力话语”,理直气壮地宣示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方面,我们还是得学学孔夫子“当仁不让”的精神。

3.2重视文章的立意、思想及内容。虽说从理论上讲,对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课程性质的界定,已不存在多大的争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左右偏摆,却是客观存在的,而应试教育背景下对工具性一面的突出又是不言自明的。表现在作文教学上,那些语言娴熟功夫老道的文章常能使我们刮目相看,至于立意之浅近高远,思想之轻薄厚重,内容之空虚充实,亦即文章的灵魂怎样,却常常被我们忽略了。有业内专家大声疾呼“阳光作文”“内容为王”,可谓匡正时弊之言。

3.3重视审美的情趣。在趣味的培养上,不妨多一点黄钟大吕,少一点浅吟低唱;多一点沉实厚重,少一点空灵高蹈;多一点素朴本色,少一点错彩镂金,虽然后者同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总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动向,鼓励他们借助现代化的手段来充实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底蕴。这样才能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

古诗哲理与写作规律之感悟 篇7

关键词:古诗,写作与生活,写作角度,继承与创新

我国古代的哲理诗是极为丰富的的艺术宝库, 蕴含着极为形象的写作理论。如从古代哲理诗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写作的实践, 写作角度的选择事关写作的成败,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写作的重要规律等。我们可以从诗入手, 引出哲理;去抽象, 增形象;去枯燥, 增趣味;在诗歌美妙的意境中, 看到写作的智慧;在美的薰陶中, 受到哲理的启迪。

一.“问渠那得清如水, 唯有源头活水来”——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南宋哲学家朱熹有一首《观书有感》诗, 颇具哲理, 十分耐人寻味: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诗乃朱熹读书时偶有感悟而发:半亩大的池塘像镜子那样明澈, 可以照见天光云影在塘水中来回晃动。要问为什么塘水这样明净?因为上有源头, 活水不断地流来啊!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优美感人的文章就好像清澈见底的半亩方塘”, 但怎样才能让文章优美感人呢?关键在于要深入生活。“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我们无论写什么文章, 其素材、主旨、情感都来源于生活。人们只有投身到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去, 不断汲取养料, 才有可能写出具有真知灼见的作品。如果失去了生活这个“源头活水”, 文章就会干巴巴的空洞乏味, 而且面目可憎。那些写文章时得心应手、文如泉涌的人, 必定是热爱生活, 关注生活、对生活比较敏感的人。对生活视而不见, 不闻不问的人, 我们只能称之为“生活的漏斗”, 他只能写一些干巴乏味的文字, 抒一些无病呻吟的情感, 谈一些空洞造作的见解。这样的文章又怎能“天光云影”, 多姿多彩, 像明镜一样洞察心灵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 将永不满足地从生活的宝藏中开掘。没有棉花就没有棉纺织技术, 没有写作的材料就谈不上写作的技巧。鲁迅先生听到鄂豫皖根据地红军的英勇业绩后, 非常感动, 很想写一部小说反映这一题材, 在具体结构上、技巧上, 已决定“像《铁流》似地写”。但是终于没有写。为什么呢?鲁迅先生在《回答国际文学社问》中说:“在创作上, 则因为我不在革命漩涡中心, 而且久不能到各处去考察”, “资料不十分熟悉, 怕写不好而因此搁笔”。但未完全脱盲的高玉宝, 却能完成三十万字的自传体小说。可见, 有材料, 无技巧, 经提高后可望成为佳作;无材料, 有技巧, 则无法写出好文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想获得写作的源泉, 一是平时要留心观察, 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采访, 三是要有计划地深入体验生活。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谈写作能力的提高

如果说, 朱熹的诗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生活实践是写作的源泉, 那么陆游则直接明了地告诫我们, 只学些书本知识, 不亲身实践, 写作的能力是无法提高的。请看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前两句说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要不遗余力, 要活到老学到老, 不可中途懈怠。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如此, 这是由于写作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要求作者生活阅历增多, 知识储备丰厚, 思想水平提高, 表达技巧熟练, 以上这些不是短时间内能突击达到的。涓涓细流, 汇成江河;九层之台, 始于垒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日积月累。

这首诗的后两句旨在说明要了解某一事物, 光凭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你想知道哈蜜瓜甜不甜, 你就得亲口尝一尝;你想学会游泳的本领, 你就得下水去反复历练;你想提高写作能力, 仅靠学些写作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你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解地训练, 实践出真知, 功到自然成。

从规律上说:写作能力从来都不是单靠“听”出来的, 或是“看”出来的, 而主要是靠动笔“写”出来的。写作、写作, 就是要多写多作, 常写常作。老作家、著名语文工作者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 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和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 一要得其道, 二要经常的历练, 历练到成了习惯, 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反复刻苦的历练, 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你狠抓了写作这个环节, 当然仍有写得不很好的可能;但如果不抓写作这个环节, 不反复历练, 那就绝无写好的希望。

写作理论能直接传授, 写作技能却无法直接传授。因而创作无世袭。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谈写作角度的选择

宋代文豪苏轼游览庐山, 只见峰峦迭嶂, 云雾诡谲。他漫步迂回小路, 往来山中南北。不同的时地, 使他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横看, 连绵不断的雄浑巨岭;侧看, 变成陡峭奇绝的山峰。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观看, 庐山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秀丽姿色。于是, 他欣然命笔, 写下了传颂千古, 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皆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千世界, 丰富多彩。就其中的每一种事物来说, 也是复杂变化的, 这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事物可以从各种角度去认识它、理解它;一个材料, 也可以从各种角度去使用它、发挥它。就写作而言, 反映客观事物有正面表现、侧面表现和反面表现;表现技巧有以大喻小、以小喻大;叙述有直叙和借叙,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但是, 这许多角度中, 必定有一个是最能说明事物的本质意义, 最能体现材料的真正价值的角度。只有选择最恰当的表现角度, 才能最精彩、最简捷、最有力地再现它们。一篇文章表现角度选择得好, 可事半功倍;角度选择不当, 甚至会劳而无功。

清朝彭绩曾作《亡妻龚氏墓志铭》一文, 其中写道:

嫁十年, 年三十, 以疾卒。诸姑兄弟哭之, 感动邻人!于是彭绩得知柴米价;持门户, 不能专精读书;期年, 发数茎白矣。

这则墓志铭没有正面叙述龚氏的为人品德, 只用“嫁十年, 年三十, 以疾卒”九个字概述了她的生平, 其后大写因其去世, “诸姑兄弟”如何悲伤。众所周知, 姑嫂关系难处, (伯) 叔嫂关系拘谨。而偏偏是难处的“诸姑”、拘谨的“兄弟”, 哭声感动了邻人!龚氏为人如何, 丈夫怎样悲伤不是更清楚了么?后面又叙述彭绩自己因妻逝世, 才知柴米价;因无人撑持门户, 从此不能专心读书, 虽然仍未正面写龚氏, 但她持家操劳, 苦己成夫的精神已跃然纸上。当人们读到彭绩因过于悲伤, 才一年, 头发已花白时, 不觉感叹、肃然。这篇铭文的成功, 就在于表现角度选择得好。如果全面铺开, 正面描写, 文章势必冗长, 读者也易乏味。

四.“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谈写作的继承与创新

社会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 新事物在层出不穷地产生着。新事物是从旧事物内部产生出来的, 它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成长的基础, 即吸取和继承其中合理的东西。拿写作来说, 凡是有成就的作家、诗人, 总是博览群书, 虚心学习前人的成果。但是学习前人的诗文, 决不是为了简单的重复, 鹦鹉学舌, 亦步亦趋。真正出类拔萃的作家、诗人都是有创造性的, 力求在主题上开掘激动人心、引人深思的新意, 在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不落旧臼。我国著名女词家李清照, 就是位能刻意创新的人。她的许多名句, 或辞由已出, 新颖独创, 不受前人成规的束缚, 或融会旧句, 写出新意, 把自己的经历变成美丽感人的意境。例如, 她的《声声慢·秋闺》, 一开头连用七个叠字:“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创意突出, 情景真挚。她写这首词时, 已是晚年了, 夫死无子, 孤独无依, 且兼国难当头, 颠沛流离。她希冀得到一些个人安慰, 看到一线国家光明, 所以“寻寻觅觅”。然而她看到了什么呢?依然是外寇日日深入和南宋小朝廷苟且偷生, 于是心情转为“冷冷清清”, 产生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深沉悲哀, 即“追求——幻灭——悲哀”的过程。十四个叠字, 反映了苦难深重的时代, 国破家亡的不幸。这种叠字, 古诗早已有之, 如汉代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其二中有“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木兰诗》中有“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但连下七叠, 立意深邃如此者, 则是没有的。所以后人评论说:“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可谓词家叠字之法”。

有个诗人叫乔梦苻, 看到李清照的《声声慢·秋闺》词连下了七个叠字, 博得诗坛盛誉, 于是他写了一首《天净沙》, 一口气连用了14个叠字, 以为这下可把李清照比下去了。其效果如何, “奇文”共欣赏:

莺莺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停停当当人人。

以情境感悟启迪学生的写作智慧 篇8

一.指点迷津话题多

我们组织二 (1) 、二 (2) 班学生到金禅寺去春游。金禅寺是由原来的太白公园改建的, 现以禅寺为主, 但还有太白公园的一些遗迹。我们师生初去乍看, 大失所望, 景点及场所显得有点“破败”, 境况很不尽如人意。学生回到课堂觉得无所适从, 不知写什么好。我看到学生们面有难色, 就及时加以引导、讲解。首先点出景点:雄伟的寺庙建筑, 阴阳文的铸鼎, 保留完整的系马桩, 前蹄扬起的白马, 小方塘, 塘中垂柳, 塘中各种形状的小船, 望月台, 苗圃, 仿造的锯树墩凳等等。然后让学生有选择性的组合景点来表明所要表现的主题。后来, 学生话题多了, 主题鲜明了。有的“歌颂自然, 歌颂家乡”;有的是写“太白遗风”;有的是“崇尚佛教文化”;有的是表达“热爱祖国文化遗产之情”;有的是“感悟生命”;有的是感悟“生活哲理”;有的是写“游之乐趣”;有的是……可谓这些话题、主题是繁星点点, 熠熠发光。它们闪烁着学生们的智慧火花。

那次作文经过老师的指点, 学生们的愁眉尽展, 写出了话题新颖、主题鲜明的不少佳作, 评讲时师生共同感到慰藉。

二.虚实结合表现活

一篇文章有了新颖的话题, 深刻的主题, 又用线索来组织材料, 如果不讲究表现手法, 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显示平淡、干瘪, 毫无感染力。“文似看山不喜平”, 讲究表现手法, 写出来的文章有一定波折起伏, 具有感染力, 吸引读者。

我们两个班这次春游后的作文, 大多数同学都写得有声有色, 相当一部分同学注重灵活运用表现手法, 使文章形象生动起来。如王嫚的《春游之果》中的方塘游乐写道:“西湖的妩媚, 东湖的清丽, 南湖的庄严, 太湖的辽阔, 以及鄱阳湖的帆影, 玄武湖的桨声, 昆明湖的笑语, 青海湖的质朴……这是一个方塘, 虽然不是什么湖, 但它比所有湖的美丽毫不逊色。”美是人的一种感受, 通过比较, 美就很自然地显现出来。小作者把从书本学来的东西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 把美感、乐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写离公园时的情景:“这时, 结束春游的集合哨声随风飘来, 然而风拉着我衣袖, 随风扬起的树枝在向我招手, 微风中的鸟儿在为我歌唱。”这种寄情于物手法的运用, 就把人的留连忘返转化为物对人的留恋, 这就把人和物的意浓情深表现得委婉含蓄。还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举不胜举。

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表现手法都是从课本中学来, 他们能够把书中的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用得灵活, 这说明我们教学时应注重书、实结合, 多提供一些机会, 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妙语连珠文采浓

学生的这次作文除了表现手法灵活以外, 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语言方面。语言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 能给人以美的感性认识,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优美的语言既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又准确、缜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同学们这次作文的语言就具有妙语连珠的文采, 有的是化用古诗句的含义;有的利用古诗句组合句子;有的直接用诗句表达情感。例如潘惠君的《公园之美》中写柳枝、柳叶:这二月春风把柳枝、柳叶剪着是多么均匀、整齐。这实际上是化用了“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诗, 语言显得新, 写得活。胡小琴的《梦中公园》中写道:“看到同学在河边‘折柳’, 我们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接引用李白诗句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上面所举例子, 说明学生在写作时能化用古诗出妙语, 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深情浓意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写作教学感悟 篇9

一、注重积累,求实求真

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活缺乏认识。只有开放性的贴近生活实际的作文,学生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是写作的源泉。

1. 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现生活。

这就需要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曰:“诗者,根情。”胡风先生倡导“处处有生活”,关键在于教会学生用心体悟平凡的生活。比如自然现象、社会新闻、家庭琐事、校园小插曲等,学生应全方位地“摄取”生活内容,拓宽视野。

2. 强调大量阅读。

唐江澎说:“读书,生命存在的方式。”在偏远的乡村中学,学生很少看书读报,写作知识贫乏,写作时想一句写一句,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者刚开了个头,敷衍几句,草草收场,内容空泛,不知所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因此,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图书室、读书角,自己订阅杂志等方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到网上查阅搜集信息,摘录材料,积累素材。

3.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从文本中汲取材料、学习方法。

比如学《背影》一文,让学生仔细品读“月台买桔”这一细节,《一面》中五次写鲁迅肖像的语句,《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穿、脱大衣的动作,《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心理描写等,强调学生认真阅读,学以致用,把好词好句、好文段,乃至好的整文,用笔记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以便需要时使用。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题材,才能写出真实的内容,才能胸有成竹,妙笔生花,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二、学会感悟,善思善文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悟就是写作的生命,是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的桥梁。人的感悟是有差异的,感悟强的人时时留心,处处在意,遇事敏感,善于发现;感悟能力弱的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遇事迟钝,作文时只能生搬硬套,甚至瞎编乱造,空洞无物。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呢?

1. 学会用心观察,留心生活小事。

如:老师上课的目光,家长抚摸孩子的脸颊,同学之间的小纠纷,一次郊游等,让学生从平常的小事中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生活中的真、善、美,去挖掘生活中的哲理。利用一定时间带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写作,有时在校园观察植物(树木、花草等),有时搞一次野炊活动等,不但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而且能使其写出真实内容,陶冶情操,得到美的享受。

2. 学会静心思考,善于联想和想象。

如:看到小草发芽,想到它蕴含的顽强生命力,由小路的崎岖,想到人生道路的坎坷等。也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想象。如学习《石壕吏》,可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孔乙己》可以让学生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意,多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3. 学会模仿,培养写作兴趣。

模仿不是简单地照搬,应当是创造性地借鉴。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应积极提倡其模仿借鉴。唐初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借鉴而来。2009年春晚“小沈阳”一炮而红,正是因为他非凡的模仿能力才脱颖而出。课本中很多好的作品,可让学生模仿写作,不断改进,学生最终就能形成自己的特点。

三、激励创新,自成一格

学生写作最大的愿望是博得教师与同学的肯定。因此,要让学生大胆积极地创作,就要多方激励,正确评价学生作文,对写作水平高的学生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对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发掘其闪光点,肯定其进步,评讲时要充满激情地向大家展示他们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在作文创作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新。

一个人物,一句话,一个场景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绪,成为作文“写点”。《老王》就成了杨绛笔下下层人物生活的缩影,学生身边的老师、清洁工、保安、食堂工人也可以成为作文中要塑造的典型。一句话换个角度立意就可改变,如“大器晚成”与“大器未必晚成”,“常在河边站,怎能不湿鞋”与“常在河边站,就是不湿鞋”。这种辩证思考,就可让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一个设置巧妙的场景,更会让读者叹服。教师应经常给学生读一些优秀的习作,把学生的好作文贴到墙上,让学生坚持写读写笔记,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把好作品推荐给报刊杂志发表,承办学生习作为主的校园文学刊物,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储备达到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之时,受到教师的引导和诱发,就不可抑止地产生了写作冲动,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就随之提高。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积累、感悟、创新中不懈努力,心中有生活、有体验、有真情,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一定会提高。

摘要:面对学生写作无兴趣、动笔乏力、缺少原动力的情况, 本文就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在写作中如何创新等方面, 提出几点建议, 以帮助学生端正态度, 产生兴趣, 敢于创作, 激发创作灵感, 提高写作水平, 达到语文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目的。

感悟新课标精神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篇10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作文命题的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 而不变的应该是作文命题要结合学生实际这一根本。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 他们的阅历正在逐步丰富, 他们的思想正在逐渐成熟, 因此作文的命题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思想实际, 而不是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写什么, 不应该写什么,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我手写我心, 我手抒我情”的目标, 教师看到的会是表达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一般我在接手一个新年级或一个新班级后, 第一次布置作文, 不给材料, 不给题目, 不给字数、文体的限制, 放手让学生去写,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为以后的作文开一个好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变“不愿写”为“乐意写”, 使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 成为一种习惯,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育思想把教学过程看做知识传递的过程, 这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 就难以体会到学习和写作的乐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和学生是平等的, 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真正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不可否认, 学生的作文可能存在立意不明确、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畅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但即使是差生的作文也必有可取之处。作为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尽量寻找“闪光点”, 不论是立意、构思还是结构、语言, 只要有可取之处, 就不妨用放大镜“放大”一下, 写评语时采用鼓励、激趣的语言, 然后再大大方方地给出一个略高于学生写作实际水平的分数, 以此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 我在讲评课上把学生“闪光点”的作文片段展示给全体同学, 目的是让学生的写作有成就感, 让他们体会到进步的快乐, 体会到写作的快乐。而对于学生存在问题、需要改进的环节, 则采用单兵教练的形式, 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可有的放矢地对其习作进行全面评价。

上述的批改方式和观念,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历来是由执教者批改, 学生总是被动地来看“判决结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其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可以改革批改方式, 适当组织学生互批互改。当一篇学生作文交到他们的手中批改时, 学生往往会对其他同学的作文产生浓厚兴趣, 因为学生处于这一年龄阶段本身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会促使他们认真阅读、评价其他同学的作文, 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其他同学的作文, 能使他们在作文上得到更多的交流、借鉴和收获,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 学生的认识水平毕竟有限, 要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互评互改的一些指导, 如立意、构思、结构、语言、书写的基本要求。

总之, 新课标强调, 学生旧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 应代之以主动、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形式。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这就是说教师必须培养自己在新形势下的课堂驾驭能力, 要不断探索实行民主教学的规则、规范和程序, 真正在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

上一篇:提高主动性下一篇:美术高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