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合作探究

2024-06-27

有效合作探究(精选十篇)

有效合作探究 篇1

一、自学

在小组交流前, 教师一定要给出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自学。《爬山虎的脚》一课要求学生朗读课文, 不会读的字问同学、教师, 查工具书, 并注上拼音, 读完后, 标出自然段, 圈出生字词, 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扫除读文障碍;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带着导学案里的问题再读课文, 思考后作答, 把不会或有疑问的地方用红笔做好记号, 与同学交流。以上三点让学生自学, 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性, 也能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交流做好准备。

二、对学、群学

自学结束后, 对子之间相互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交流不懂的问题, 相互分享学到的知识。对子交流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群学中再次交流, 组长带领本组成员交流讨论本课中的重难点问题。如在《爬山虎的脚》一课中, 让组长带领交流: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它是怎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教师要重点一对一指导, 由学困生组成的潜力组同学完成基本任务, 其他小组成员由班上能力最强的学生监督完成。

三、分工、预演、展示

有效合作探究 篇2

张功平

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打造有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在我们张家界市永定区天门小学这几年探索和研究,实践证明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课堂更改。彻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要科学地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们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从生活中或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导出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们自己动脑筋冥思苦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当今比较有效率、有质量、有方式的教学模式。俗话说:三人之行,必有我师。众人智慧胜一人,就是合作的优点。在实际教学中,它的好处有如下三点:

一、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社交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可以展开的沟通与交流,过滤出精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分析能力,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让同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互帮互助的习惯,才能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二、培养团队精神,锻炼心理素质。

由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集思广益”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建立互帮互学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热情和快乐。每个人都有分工,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都要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合作学习真正能启发自己,帮助别人。

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

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本小组的荣誉负责。因此每个同学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同学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通过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内化和与他人进行比较、判断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活动的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合作探究 有效生成 篇3

关键词:合作探究;有效学习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导体的电阻是人教版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第六节。本节介绍了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并由此提出了探究方案。方案分别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进行探究,归纳得出电阻定律。接着教材介绍了电阻率,说明了金属、合金电阻率和温度的关系。本节内容在高考中不作为单独考查内容,而是结合实验测电阻或者描述伏安特性曲线来考查。本节内容展示了物理学中的两种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学生在感受物理方法的同时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物理中初步了解了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也知道电阻与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大致关系,但并不清楚具体的数量关系式。学生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学生的主要困难是精确测量导体电阻和导体的横截面积,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必要的讲解和指导。学生不能独立地对导体电阻决定因素的半定量关系,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互帮互助进行研究得到电阻的关系式,因此比较适合采用合作式探究进行学习。关系式中的比例常数由材料本身决定,其物理名称为电阻率,但学生对其物理意义是不清楚的。

二、教学流程及思考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师:展示两灯泡的图片“pz220-25”(如图1)、“pz220-100”(如图2),请仔细观察两只灯泡的照片,说出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 ?

生:两灯泡额定功率不同,分别是25w和100w。

师:除此外,发光体—钨丝有何不同?

生:100w灯泡的钨丝要粗些。

师:请计算两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阻。

生:100w的灯泡电阻为484Ω,25w灯泡的电阻为1936Ω。

师:电阻是衡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其常用单位是“欧姆”还有千欧、兆欧。那么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评析】联系生活中的灯泡,学生通过观察来回顾初中学习的电阻部分知识,额定电压相同时功率大的灯泡电阻小,电阻的大小与该导体的粗细(横截面积)有关,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2.讨论合作,设计方案

师: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有哪些?

生:导体的长度、粗细、材料、温度。

师: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电阻的大小?

生:长度越大,电阻越大;导体越粗,电阻越小;材料和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不清楚。

师:非常好。能否请同学们验证刚才得到的结论?限于实验器材大家探究前三个因素对电阻的影响,可以实验验证,也可以理论验证。请同学们按座位就近原则进行分组。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结合书本方案进行讨论、设计。(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个别后进的学生进行并组)。学生的方案简稿如下:

方案一:实验探究1:研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导线材料锰铜、镍铬长度相同,截面积相同,电流、电压、电阻是否相同?

实验探究2:研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同一条镍铬合金,粗细均匀(横截面积处相同),测得不同长度时的电流、电压、电阻数值。

实验探究3:研究电阻与粗细的关系。在实验2的基础上,将镍铬合金折叠,使横截面积增加为原来的两倍。保持与实验2中相同的电流,测电压、电阻。

方案二:理论探究1:导体的电阻R与长度l的关系,n个电阻串联相当于导体长度增加为原来的n倍(如图3)。

理论探究2:导体的电阻R与横截面积S的关系,n个电阻并联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积增加为原来的n倍(如图4)。

【评析】方案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回顾了初中电学知识:伏安法测电阻、电阻的串、并联;同时巩固了实验探究中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方案设计活动通过学习任务驱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凝聚了小组集体的力量,大家取长补短,在相互合作中各有所获,形成小组合作共赢。

3.合作探究,有效学习

各小组根据制定的探究方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为了节省探究时间,小组间可以进行相应的合作,每个小组探究一个因素。例如,组一实验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组二实验探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组三实验探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电阻的理论探究同样如此。教师安排完学习任务后进行巡视指导,指导电学实验的操作要求:电路连接中电表量程选择,电表正、负接线柱的连接,相应的电路故障排除等,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这部分活动控制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小组的情况,让较有威信的学生进行小组管理,确保学习任务有效完成。让先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成员参与到未完成的小组中去,进行组间的再合作,帮助后进小组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评析】小组合作探究改变了以往实验只动手不动脑的僵化课堂,为课堂学习注入了新鲜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有了主动的学习和创新的机会。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由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了,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提升思维深度,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具备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快乐学习,追求群体与个体的共同提高与发展。

4.成果展示,评价反思

课堂上各组派代表讲解,交流各自的探究及成果,教师及时总结和点评,教师对每个组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补充、评价、综合,形成电阻定律前期结论:导体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合金导体的电阻比纯金属导体电阻大。不同材料的电阻导电能力不同,物理中用电阻率表示。对于电阻率、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探究,使探究的思路得以继续延展,使全班学生对导体的电阻达到共识。

在展示、交流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研究报告和设计的实验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是研究的过程、成果。评价的方式是自评和他评,评价的主体是每个研究小组成员,评价的目的是反思小组合作探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成功之处,而不是评出小组间的优劣,以便下次能更好地开展合作探究。

【评析】成果展示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总结,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概括、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学生对知识生成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转变了学习的方式,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了学习效果,形成动态的有效课堂。

总之,合作探究学习促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动心,把枯燥的听讲过程变为积极、愉悦的学习活动,形成活泼、生动、有效的综合性、立体化大课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促进内化,通过内化推动发展,在竞争中合作,在竞争中发展。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思考,加深体验,经历训练,获得个性发展;在讨论中,获得思维的多向交汇,获得更多思考、表达、交流、倾听的机会,促进共同发展;在评价反思中,加强了情境的感受、心理的沟通、情感的体验,成为学习真正主体。

【参考文献】

[1]王小平,陶稚.深度研究教材组织有效教学—以人教版3-5“反冲运动火箭”的教学为例[J].物理教师,2014(6).

有效合作探究 篇4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 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侯, 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 跳出课堂, 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 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 这个时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比如在《我看见了大海》这篇课文中,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 对母亲较有感情, 却对父亲颇多怨言。应该说难以理解渴望课文里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 在教学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于父亲的不满看法, 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 在老师的眼中, 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伟大的父亲。这样, 通过老师的这个故事, 学生们很快明白, 尽力挖掘父亲对待自己的闪光点, 终于明白父亲对待自己的爱是深沉的, 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老师顺水推舟, 抓住机会引导学生, 学生终于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领会。

又如在教学《修鞋姑娘》这篇课文中, 通过老师的讲解, 让学生明白我对修鞋姑娘的态度的变化正是对修鞋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的赞扬, 这更说明像她那样的人很多很多。老师结合课文, 再引导学生发掘在自己身边周围的好人好事的故事, 从而使学生能亲历生活中处处有默默无闻帮助别人的人, 学生也就明白了课文中蕴涵的道理。所以做文同做人, 有的时侯, 要明白课文,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内容。从而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想象, 拓展自主空间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孩子们不也正如培植树苗吗?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亲的娇惯呵斥中长大, 事事多由父母祖辈包办, 缺乏主动性, 缺少责任心, 如果我们教师在学习上也是处处替学生包办, 学生创造的机会也就被剥夺了, 创造性学习自然也无从谈起。因此, 我们要敢于放手, 充分相信学生,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责任感, 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网络视频上看到一位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 在读准字音、初步理解了这首词意思的基础上, 播放这首诗的朗读录音, 结合课文插图的放大图画, 学生很容易就在大脑中想象出了这首诗描绘的生活情境, 并很快与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 我配乐让学生读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词中意境的优美和作者对农村生活情景的喜爱之情。然后我让同学们大胆想象词中情境, 并将其表达出来, 或作画、或讲故事、或表演等。学生在自由汇报成果时, 争先恐后, 个个摩拳擦掌, 竞相展示自己感悟想象到的情境, 让大家欣赏。至此, 我认为学生的潜能已得到极大的释放, 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极好的发挥, 课堂教学抓住了文本而更超出了文本。

三、重视评价方式, 激发合作欲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层层深入, 评价发展迅速, 教师的评价观念、使用的评价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评价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而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所采用的随机的、激励性的评价, 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声母“j、q、x”时, 我是这样教学的:我先让学生观察书上插图, 猜一猜旁边三个声母读什么?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说了很多, 比如: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由公鸡我猜到这个声母读j。”“听他说完, 我马上表扬说:“你不仅会观察, 还会联想, 你真棒, 老师要发你一朵会观察、会联想的小红花。”这时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由气球我猜到气球旁边的声母是q的音, 由西瓜我想到西瓜旁边的声母是x的音。”听他说完, 我带头为他鼓掌。我的掌声还没停, 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来编儿歌记它们的音:一只公鸡jjj, 一个气球qqq, 一个西瓜xxx。”一节课下来, 学生不仅记住了“j、q、x”的音和形, 而且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探究发现的意识等基本素质都得到了培养, 很多地方体现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通过这个例子, 我们明显感受到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多么明显啊!

四、师转变观念, 树立新学生观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 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抹杀个性的教育下, 学生成了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玩偶”;在体罚、呵斥、羞辱、冷嘲热讽的“教育方式”下, 学生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在教师主宰一切的课堂里, 学生失去了“人”的自主权、参与权、“话语权”。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取“一刀切”的教学策略, 强调他们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 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我们只有树立新的学生观, 认识到学生是人, 是独特的人, 发展的人, 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究, 最终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有效合作探究 篇5

新课程理念已经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纳。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教学探究的主旋律。有效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展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推进主体学习的有效方式,更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一、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地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初中学生和语文特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采用任务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任务学习法就是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任务落实到小组,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并把完成任务的情况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种学习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

1.课前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工具书;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这与一般的课前的预习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找出学习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如学习《驿路梨花》时,可以围绕“无私奉献爱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实地观察石拱桥,并通过信息的搜集后,进行整理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式等;还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课堂上和同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营造课前合作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2.课中小组合作学习

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剪出不同形状的桥,从中理解“拱桥”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从而理解“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又如,综合学习课《话说家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家乡的资料、自己办的手抄报,介绍家乡的情况;也可以在小组合作中派代表上台展示图片并介绍家乡的人文景观,畅想家乡未来的设想。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地评价小组团体表现,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的组成部分。

3.课后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应注意指导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之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的练习和体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动学生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学习。

这样,按照学习任务组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小组间就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对改善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二、有效合作学习要把握“三个是”

1、成员搭配是前提

学习小组成员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成绩上中下)或同质小组(成绩接近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1人,记录员1人,汇报员1人。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

2.养成习惯是必要

(1)要真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习惯

在交流时,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

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创设情境是关键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

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某种认识情境和情感氛围,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欲望,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1)民主情境。教师用现代教育观审视课堂教学,调整师生、生生关系,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展开。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通过平等对话来相互沟通;教师应虚心容纳和接受。这种情与境的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相促的情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2)悬念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装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思考和要求。只有学生产生了急于求知的心理,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成功情境。“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惟一源泉。”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到成功不是轻而易举获得,而是在一定的思维强度下艰苦努力所得。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篇6

关键词:小学 新课程 合作学习

一.认真合理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而是由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学习交流、实践、操作。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不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而且对每位学习小组合作成员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所以组织不好,课堂就会出现混乱,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与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地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因此,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性格和学习情况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按每4-6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小组长对小组成员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时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要求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二.明确的分工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实践初期,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都会要求:“小组里每个人积极发言,讨论后小组里派代表来发言”。可在全班交流时,很多小组都没有代表来交流或是只有小组长举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过思考研究,发现是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内的分工并不明确。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组员之间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小组内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入、汇报人、评价人,组内的角色分工定时进行轮换,当角色明确就不容易造成少数人包办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我有时也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选择合适的内容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有些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的求出操场的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首先,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情感、态度、能力等都得到发挥和提高。其次,要培养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保护、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辩别、评价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辩别、评价的能力及习惯,是向别人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轮流分工当汇报员,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帮扶等措施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五.总结评价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另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中探讨,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的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和谐,尤其更要多关注学困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让组长多些机会给他们发言表现等。对表现好的小组与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探究 篇7

然而, 伴随着这一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诸多问题也一一涌现。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意识不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该如何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如何掌控, 小组合作评价方式该如何设计等等。那么, 对以上问题, 我们究竟要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应对, 在语文教学中来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建组策略

一般教师在课堂讨论分组时, 通常以4~6人为宜, 会采用按照座位临近的原则让同学自由组合, 这样, 他们讨论起来会因为彼此熟悉、了解, 可以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然而, 与此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弊端, 如:顺应座位分组的自由性, 常常让他们与和自己持同一意见的人合为一组, 从而失去了在辩驳中交流学习的机会。而且还容易造成有的组较活跃, 讨论得激烈、热火朝天, 有的组较内向, 因群龙无首冷冷清清, 收获寥寥。为避免此情况的出现, 教师应在自由分组的基础上, 考虑异质分组的方式, 让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经历、不同观点的同学分在一组, 从而增强讨论的挑战性, 争取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与此同时, 为了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要给他们分配好角色, 如:组长、记录员、发言员、观察员等,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有人组织、分配、监督、汇总、发言, 各司其职, 分工明确, 使学习活动顺畅、有序地进行。

二、问题设计有效性策略

课堂中一直让教师们苦苦思索的问题是:我们该设计怎样的问题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呢?许多皮亚杰主义者认为, 在小组讨论中, 必将产生“认知冲突”, 最终导致小组学生对问题的高质量理解。达曼指出, 通过相互反馈和辩论, 同伴彼此消除误解并寻求更好的方案;同伴间的协作能鼓励创造性思维……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必须设计能产生多种观点, 且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 并且, 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此, 笔者设计了以下几种策略供大家思考。

1. 设计体现教学目标,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问题。

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中, 我们要依据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尤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来设计问题。如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 讨论“是何缘故使林教头在火烧草料场中幸免于难, 最后反而手刃仇敌的?”这一类的问题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促进重难点的突破, 而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 为了讨论而讨论, 故意设计一些所谓热闹的话题, 例如:“如果陆虞侯未被林冲杀死, 之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样的讨论显然毫无意义, 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无半点用处。所以, 在设计问题环节时, 教师必须首先考虑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只有针对这些来设计问题, 才会真正体现小组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2. 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答案往往是不固定的, 对于此类问题,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可以畅所欲言, 大胆地运用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力。如在讲《游褒禅山记》一文时, 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 想要成功, 需要哪些条件?”通过这一开放性试题的设计, 同学们依据文本, 展开热烈的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最终给出结论。通过此类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无疑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都是很有益处的。

3. 辩论性问题

教学中, 可以设计一些有争论价值的问题, 也就是所说的辩论性问题。如讲《季氏将伐颛臾》一课, 让学生辩论“季氏是否该攻打颛臾?”小组合作学习中, 各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 切磋交流, 大胆想象, 发表见解。最终每个小组形成自己的观点, 是同意攻打, 还是不同意?持不同观点的组间开始展开辩论, 辩论中, 同学们唇枪舌剑, 据理力争, 论据充足, 论证严密。他们在辩论中交流思想, 在辩论中辨别正误, 在辩论中求同存异, 并让他们的观点更理性, 思维更缜密, 思想更成熟, 此类辩论性问题的设计, 使同学们在小组学习交流中, 学会如何辩证地思考问题, 理性地分析问题, 全面地看待问题。

4. 难易适中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 设计的问题如果太容易, 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独自解决, 便没有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如讲《琵琶行》一课, 请学生思考“本诗中最能表达作者白居易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此类问题并不难, 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通读全文快速而准确地把握, 自主解决。如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不但会使学生丧失合作学习的热情, 而且也会大大浪费课堂时间, 事倍功半。反之, 如果设计一些难度很大的问题, 又会造成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 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所以, 在设计问题时, 要思考问题的难易程度, 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监控策略

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教师应首先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 如何分配学习角色, 如何辅助同伴, 以及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 学会共同讨论、相互交流, 学会协调分歧、归纳要点。同时,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边观察边巡视, 适时监督每个小组对问题的把握准确与否, 是否偏离主题;整个过程进行顺畅与否, 是否遇到阻碍;每个小组成员是否实现全员参与, 是否有同学没有投入其中, 防止学生的讨论及交流出现冷场的局面, 防止某些学生过度依赖同伴的帮助。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 教师要及时发现, 及时引导, 及时解决, 可通过启发式的点拨、提问等方式, 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正常、有序地进行。

四、有效评价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特征是“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即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侧重于对集体的评价。这要求教师在评价时, 注意点面结合, 既注意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既注意个人, 更要关注集体。要兼顾整体, 面面俱到, 灵活运用生生评价, 组间评价, 师生评价, 测试评价等多种方式, 从而通过有效评价, 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其更好、更有效地进行。

有效合作探究 篇8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没有师生互动环节, 而师生互动就靠设计“问题”来实现。“问题”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末的关键点, 有效的问题情境是一个合适的切入口, 将教师的教学设计引入高潮, 由学生的深入探讨为结果, 推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

一、创造有效问题情境, 培养探究合作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生为本, 以生活为本”, 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发挥其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大多课堂教学是以“黑板、教材”为主要工具、教师为主导的单一课堂, 但现今新课改之后的教学模式已经化为以学生为主体, 发展学生个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成为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点。

有效的问题情境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 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对教学产生兴趣, 发挥其探索心理, 由为了学习而学习转变成为了探究而学习, 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 更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改变学生学习价值观的一大方法;第二, 教师创造有效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 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 使师生间产生亲切感, 更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团结凝聚力。

二、创造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及方法

创造有效问题情境关乎整个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创造有效问题情境, 本文介绍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一) 创造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1.增加趣味原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 课上不愿意听课, 课下也从不思考, 缺乏学习兴趣是学生在教学中的最大问题。因此若要学生乐于学习, 就要在创造有效问题情境时增加其中的趣味, 运用游戏、故事、比赛等多种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1]。

2.眼见为实原则。不同于电视剧、动画片等有声有色有形的直观图像, 教材中的知识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 若要理解其中意思, 往往需要学生的自身理解, 但毕竟比不上直观影像。所以, 教师在创造有效问题情境时可以利用实物或者多媒体影像, 为学生提供直观物体, 便于学生理解。

3.难以适当原则。问题情境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 有效的问题情境能使教学内容的重点突出, 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条不紊地接收和思考。过难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和厌恶心理, 而过于简单的问题情境不易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无法提升学生的兴趣。

4.贴近生活原则。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以生活为本”, 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因此, 在创造有效问题情境时, 应多结合生活实际, 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讲解三角形的牢固性这一章节, 就可以采用生活中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实物, 或者让学生自己寻找三角形实物, 体验其牢固性。

(二) 创造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

1.故事填充法。故事填充法即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时, 将相关的有趣的故事融入其中,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数学教学中讲到“数字7的倍数”时, 就可以根据《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进行改编,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成为朋友, 问他们的名字是什么, 而七个小矮人的名字分别为7、14、21、28、35、42、49, 这时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七个小矮人之间有什么关系[2]。

2.游戏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即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时, 设计一些小游戏在教学环境中,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小学乘除法”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 规定为10以内的乘除法, 只要算出来可以马上站出来抢答, 答对的组加一颗星, 答错的不加星不扣星。

3.实验探究法。实验探究法即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时, 将实验设置在课堂教学中, 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数学中的“三角形内角和”时,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量角器和两张纸, 在两张纸上剪出两个任意形状的三角形, 学生用手中的量角器量三角形的三个角, 计算相加的度数的和。学生从亲自实验中可以得到结论, 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4.关联生活法。关联生活法即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时,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 引发学生思考,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好奇心, 培养其探究能力。例如数学教学中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可以以某个学生上学路途距离为例, 分析学生上学的几条途径, 哪条途径距离最短。结合生活中发生的平常事, 教授学生数学知识。

三、创造有效问题情景的注意事项

(一) 互动性。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 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表现为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所以教师在创造有效问题情境时, 应多加强师生互动环节,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 多样性。教学的价值在于不断推陈出新, 所以在创造有效问题情境时, 要避免问题情境单一或反复出现。对此, 教师应该多多钻研问题情境, 不断创造新的问题情境, 带给学生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三) 反馈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 所以在创造有效问题情境时, 教师要多多观察学生的表现, 学生在课堂表现的是否积极, 知识理解的是否透彻, 都是对问题情境有效与否的反馈, 若是效果不够理想, 应找出原因, 及时改进[3]。

结论

随着教育的不管改革和新课改的逐渐深入, 新型教学模式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贯穿课堂教学始末, 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创造有效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力、拓展学生思维, 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 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毛燕平.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培养探究合作能力[J].新课程 (下) , 2012, 09 (05) :123.

[2]葛美丽.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科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4, 05 (03) :8-10.

语文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方式探究 篇9

一、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地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根据初中学生和语文特点,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采用任务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任务学习法就是以学习任务为中心, 将任务落实到小组, 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 并把完成任务的情况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种学习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

1. 课前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 查阅工具书;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这与一般的课前的预习不同的是, 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 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找出学习难点, 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 如学习《驿路梨花》时, 可以围绕“无私奉献爱到人们的称赞, 市场意识也在增强, 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旅店, 勤劳致富,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 比如, 预习《中国石拱桥》时, 让小组成员实地观察石拱桥, 并通过信息的搜集后, 进行整理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式等;还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 每次确定一个内容, 让小组成员在组员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课堂上和同小组推选代表演讲, 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营造课前合作的氛围, 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2. 课中小组合作学习

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围绕教学内容, 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 教学《中国石拱桥》时,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 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剪出不同形状的桥, 从中理解“拱桥”的意思, 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 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 从而理解“各有”的意思, 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又如, 综合学习课《话说家乡》,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家乡的资料、自己办的手抄报, 介绍家乡的情况;也可以在小组合作中派代表上台展示图片并介绍家乡的人文景观, 畅想家乡未来的设想。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 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 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比如, 举行查字典比赛, 成语接龙比赛, 诗歌朗诵比赛, 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 以增强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地评价小组团体表现, 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的组成部分。

3. 课后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应注意指导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 布置小组成员之间的词语听写, 课文朗读与背诵, 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的练习和体验, 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动学生完成作业, 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 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学习。

这样, 按照学习任务组织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 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 小组间就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学习成绩也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这对改善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二、有效合作学习要把握“三个是”

1. 成员搭配是前提

学习小组成员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 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 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 (成绩上中下) 或同质小组 (成绩接近的) , 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1人, 记录员1人, 汇报员1人。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 学习态度好, 乐于助人, 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

2. 养成习惯是必要

(1) 要真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 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

(2) 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习惯。在交流时, 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

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 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 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是一种不礼貌行为, 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 创设情境是关键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需要, 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某种认识情境和情感氛围, 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 形成参与欲望, 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1) 民主情境。教师用现代教育观审视课堂教学, 调整师生、生生关系, 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展开。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 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 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 师生之间通过平等对话来相互沟通;教师应虚心容纳和接受。这种情与境的相融、心与心相碰, 教与学相长, 教与学相促的情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2) 悬念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 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 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 由此激发学生装的参与欲望, 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思考和要求。只有学生产生了急于求知的心理, 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 成功情境。“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惟一源泉。”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成功, 既是参与的结果, 更是参与的起点。在教学中, 要使学生感到成功不是轻而易举获得, 而是在一定的思维强度下艰苦努力所得。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社会化分工愈显精细,工业制作的专业化分工策略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人与人之间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上升,父母的宠爱使孩子“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交往存在着障碍,他们懒于思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平等、友爱的氛围中互动,加强了沟通与交流,能彼此分享、取长补短,开拓了思维;同伴相互支持和鼓励,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尚未革除,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合作学习意识淡薄,未能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交流讨论,对小组合作缺乏指导,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评价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人轻团体的问题;学生个性观念强,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习惯于“单兵作战”,或后进生自制力差,满足于抄袭答案,常将难题留给组长。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传统观念,做学生思维的引导者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下“师威”的架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开启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

1.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由于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小组的活动成果会参差不齐,教师要加强巡视,当学生通过讨论遇到困难时,应予以干预,通过有效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教学中,教者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每箱有24个苹果,53箱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每一步算什么?怎样算?为什么十位上的5×24得120?书写时应注意与哪位对齐?”

2.做学生思维活动的引导者。数学是一门以思维训练为内容的学科,教师在观察、诊断的基础上通过恰当地引导、提示,传授一些诸如逻辑推理、问题转化、分步思维等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做评价活动的指导者。教师不仅要对个人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还要分析小组的合作过程、取得的成绩、面临的困难,对小组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二、科学分组,明确各自的任务

部分教师为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不问学情、不顾实际,将学生随意分组,导致组与组的实力失衡,以致组间竞争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教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将性格各异、能力不同的学生按4~6人分成一个小组,既有利于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也实现了学生间的互补。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长、记录员、联络员、汇报员等角色。组长负责协调和组织,记录员负责记录学习情况,联络员负责联系其他组,汇报员负责汇报学习成果。当然,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通过定期轮换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部分教师为“合作”而“合作”,不管时机是否恰当、内容是否合适,一味地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1.在重难点处开展合作学习。有些“拦路虎”,学生不易接受,教师为让学生搞清楚,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讲解,而学生却云里雾里,似懂非懂。在小组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体验、探究、比较等活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如在“认识负数”教学中,“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某天北京、上海、广州、滨海的最低气温”资料,把最低温度表示出来,然而要求汇报如何从生活中感知正数和负数,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突破“数域”的限制,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2.在实验探究中开展合作学习。知识的获得不仅仅依赖于模仿和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在“做中学”中掌握知识的真谛。如在讲解“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内容时,教者让学生通过工具比较圆柱两个底面的直径。在小组合作中,有同学采用绳子量两个圆的周长比较圆的大小,有同学采用量两个圆的直径比较圆的大小,也有同学采用滚动的方法比较圆的大小……同学们运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两个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面。学生在猜想、操作、讨论、归纳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也使思维不断深入。

3.在“开放性”知识处开展合作学习。数学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开放性题目对数学思维的训练,教师在此处开展合作学习,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学会彼此分享,使学生从他人身上取长补短。

四、有效组织,合理调控,提高课堂的掌控能力

合作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要留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使探讨交流得以深入。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避免出现讨论不着边际的状况。

上一篇:理论导向下一篇:高速公路桥面排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