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资源

2024-06-03

食品资源(精选十篇)

食品资源 篇1

由于农药、兽药、鱼药污染造成的急性食物中毒事件近年来有所上升, 城乡食品市场上出售掺杂掺假、过期变质、有毒有害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事例, 屡禁不止, 已成公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已经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变, 人民的健康安全意识有所增强, 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就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

1 环境污染对食品资源安全性的影响

环境污染以及诸如气候变化、生物种类的减少、资源枯竭、臭氧层破坏、酸雨化、全球化环境问题等, 已经对食品资源安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1.1 大气污染对食品资源安全性的影响

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和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其种类很多, 理化性质非常复杂, 毒性也各不相同, 主要来源于矿物燃料 (煤和石油等) 燃烧和工业生产。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 如SO2、NO2、Cl2、氯化剂、氟化物、汽车尾气、粉尘等。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动植物由于其体内外污染物增多造成了生长发育不良或受阻, 甚至发病或死亡, 从而影响了食品资源的安全性。受氟污染的农作物除会使污染区域的粮菜的食用安全性受到影响外, 氟化物还通过食用牧草进入食物链, 对食品造成污染。

1.2 水体污染对食品资源安全性的影响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加, 大量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等水体, 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理化性质及生物群落发生变化, 造成水体污染。水体的污染给渔业和农业带来严重的威胁, 不仅使渔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造成农作物减产, 同时也会给食品的安全性带来严重影响。对食品安全性有影响的水污染物有3种:无机有毒物, 包括各类重金属 (汞、铬、铅、镉等) 和氰化物、氟化物等;有机有毒物, 主要为苯酚、多环芳烃和各种人工合成的具有积累性的稳定的有机化合物, 如多氯联苯和有机农药等;病原体, 主要指生活污水、畜禽饲养场、医院等排放废水中的病毒、病菌和寄生虫等。

1.3 土壤污染对食品资源安全性的影响

土壤污染的发生途径首先是化肥、农药的使用和污灌, 污染物质进入土壤, 并随之积累;其次, 土壤作为废物 (垃圾、废渣和污水等) 的处理场所, 使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的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再次, 土壤作为环境要素之一, 因大气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而进入土壤。

1.4 放射性物质对食品资源的安全性的影响

食品资源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主要由天然和人工放射性物质组成。一般来说, 放射性物质主要经消化道进入人体 (其中食物占94%~95%, 饮用水占4%~5%) , 而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的较少。而在核试验和核工业发生泄漏事故时, 放射性物质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这3条途径均可进入人体, 而造成危害。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继续发射多种射线引起内照射。当放射性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 便能对人体产生损害, 其危害性因放射性物质的种类、人体差异、富集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它们或引起恶性肿瘤, 或引起白血病, 或损坏其他器官。

2 食品资源本身成分对安全性的影响[1]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性逐渐重视, 日益深刻地了解到由于化学物质对农牧业生产和食品工业的污染, 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在这种形势下, 在生产中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颇受青睐, 各种广告也大力宣传纯天然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各种有益作用, 似乎不添加化学物质的食品就是安全食品。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部分食品资源中,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存在着许多种天然有毒物质, 它们引起的中毒事件也屡有发生, 不可忽视。

2.1 食品资源中天然有毒物质

主要有生物碱、甙类、有毒蛋白和肽、酶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生物碱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绝大多数存在于植物中, 少数存在于动物中, 尤其是烟草的叶、茎中含10余种生物碱, 其中主要成分为烟碱。烟碱作用于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 小剂量时产生兴奋, 大剂量时产生抑制麻痹作用。甙类中的氰甙和皂苷常引起天然动植物中毒。异体蛋白质注入人体组织可引起过敏反应, 内服某些蛋白质也可产生毒性。毒蘑菇中的毒伞菌、白毒伞菌、褐鳞环柄菇等含有毒肽和毒伞肽。有一些酶能通过分解维生素等人体必须成分或释放出有毒化合物, 如蕨类中的硫胺毒酶可破坏动植物体内的硫胺素, 引起人和动物的硫胺素缺乏症。

2.2 含天然有毒物质的植物

仅以发芽的马铃薯为例, 发芽马铃薯的致毒成分为茄碱, 又称马铃薯毒素的马铃薯, 是一种弱酸性的甙生物碱, 又名龙葵甙。一般在进食含马铃薯毒素的马铃薯几十分钟至10 h内发病, 咽喉部瘙痒和烧灼感, 头晕, 并有恶心、腹泻等症状;严重者有耳鸣、脱水、发热、昏迷、瞳孔散大、脉搏细弱、全身抽搐等症状, 直至死亡。

2.3 含天然有毒物质的动物

以河豚鱼为例。河豚鱼是味道鲜美但含有剧毒的鱼类。其毒素主要有:河豚毒素 (C11H17N20) 和河豚酸 (C11H17N18) 。0.5 mg河豚毒素就可以毒死1位体重70 kg的人。

3 现代加工技术对食品资源安全性的影响

随着现代许多高新技术的出现, 尤其是在医药及生物技术方面的高新技术, 已经被渐渐运用到食品的加工过程中, 虽然给人们解决了不少难题和部分营养问题, 但是应该考虑部分加工技术是否会改变食品的理化性质而影响到其安全性。例如, 高压杀菌技术、强力杀菌技术、高压电场杀菌技术等, 还有膜分离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以及生物工程技术、微波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等会不会引起部分加工食品的变化而产生安全性问题, 应该进一步探索[2]。

4 转基因食品资源的安全性问题

4.1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损伤肝脏和免疫系统。随着基因改造的抗除草剂农作物的推广, 可能导致除草剂的用量增加, 从而导致除草剂在食品中残留量加大。食用此食物后, 会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

4.2 转基因食品可能破坏生态环境

如果转基因高产作物一旦通过花粉导入方式将高产基因传给周围杂草, 会引发超级杂草出现, 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如果转基因不育品种的不育基因在种植地传播, 会导致严重后果;如果用于食品的植物通过基因改良成为药用植物, 那么通过异花授粉会使食用植物产生药性, 从而污染人类的食品。

参考文献

[1]张仁堂.食品资源与食品安全问题研究.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 11 (10) :13-14.

新疆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篇2

新疆大枣的加工与利用

学号:2011511078 姓名: 位军涛 教师:田红雷

日期:2014年4月8日

新疆大枣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红枣的文化已经遍布全中国。但依品质来论,新疆大枣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新疆独特的红枣生长环境、充足的光热资源、极佳的光和辐射、独一无二的树上采摘条件,新疆“若羌”大枣生长出果形饱满、色泽鲜亮、皮薄肉厚、口感甘甜醇厚的优质红枣,是极佳的滋补食品。但依现状情况来看,新疆虽盛产大枣,但大枣的利用却不尽人意,对新疆大枣的加工与利用依然停留在对大枣的粗加工上,这不仅浪费了大自然赋予新疆的财富,也埋没了新疆大枣的价值。所以新疆大枣的开发与利用还有待发展。

关键词:营养价值 生物活性 商品价值 新产品 开发 红枣在我国享有千年的历史,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红枣含有丰富的多糖,其中还原糖含量占总糖的70%以上;在已知的氨基酸中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必须氨基酸及婴幼儿体内不能合成的精氨酸和组氨酸;还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挥发性物质、脂类化合物以及黄酮类、多酚、皂苷类等化合物。现代医学研究还表明红枣中的VC及环磷酸腺苷(cAMP)能减轻各种化学药物对肝脏的损害;皂苷磊物质具有抑菌、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力等重要生理功能。

几年来,为开拓红枣资源利用,各地针对红枣加工生产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在红枣产品深加工、功能成分提取和加工副产物利用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目前红枣加工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粗加工产品多、附加值低,缺乏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保健产品开发相对滞后,科学研究与工厂化生产联系不紧密以及浪费较严重等。【结论】应加大红枣新产品及功能保健产品的开发,利用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改善传统加工工艺,加强产品生产规范操作,建立卫生质量安全标

【1】准以及提高产品综合利用效率。

一 红枣初加工

(一)红枣干制

红枣是我国的特产药食两用资源水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干制是我国红枣加工传统方式,也是目前红枣加工的主要方式。红枣干制品能够很好的保持其营养成分,且产品易于保藏。按干制的方法可将其分为人工干制和自然干制2种。人工干制的方法很多,包括热风干制、远红外辐射干制、真空冷冻干制和微波干制等。目前,我国农户和红枣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自然风干、热风干制和远红外辐射干制,其中大部分红枣仍采用自然晾干,干制过程中的霉烂损失相当严重。

干制过程中红枣的变化(1)香气成分的变化

闫忠心 鲁周民等为探索干制条件对红枣香气品质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pectrometry)技术分析鉴定了50、60、70℃热风干燥,自然阴干和糖心枣5种红枣样品的香气成分及相对质量分数,对红枣中7类主要香气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影响红枣香气品质的主要香气物质种类为酯类、醛类、酸类和酚类;自然阴干的红枣香气品质较差,采用热风干制可有效提高红枣的香气品质;60℃热风干制的红枣香气成分综合得分最高,优于50℃和70℃热风干制红枣的香气品质,为红枣的干制工艺提供技术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可实现对红枣干制条件的区分,并能较好评价红枣的香气品质【2】。通过对红枣干制的过程中香气的变化,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种能减少红枣在干制过程的香气的散失,从而提高干制品的品质,增加其经济效益。

(2)VC、还原糖和总酸的变化

张宝善 陈锦屏等研究了红枣中Vc、还原糖和总酸含量在干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用自然方式干制红枣,Vc损失很大,干制2d,损失率达90%以上,还原糖含量随自然干制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总酸含量下降;用远红外辐射或热风干制红枣,其Vc、还原糖和总酸含量在整个过程中均下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干制方式对Vc和总酸影响显著,对还原糖影响不显著,干制温度和时间,尤其是时间对Vc、还原糖和总酸含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用真空冷冻干制红枣,其Vc、还原糖和总酸的损失很小。[3] 从而生产出高品质的红枣干制品,提高红枣的营养价值,使更多的人能感受到红枣的益处。但红枣的干制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的,鲜枣在干制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对其营养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在干制过程中不仅香气、VC、糖、总酸都有所降低,其果胶和香气的组成都有较大的变化,并且其变化随加工方法的不同,其变化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干制只是我们对红枣加工的初级方法。我们的目标的是找到更好的方法,让红枣物尽其用。

二 红枣的深加工

(一)大枣饮料的加工

新鲜的大枣酸甜可口,香气怡人,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有较强的保健功能,若把其加工成饮料,成为不限季节、不限地域的饮料,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红枣的滋补功能,既能充分利用大枣,又能强健国民。以新疆大沙枣为原料,对沙枣饮料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沙枣汁果胶酶解浸提的最佳工艺参数:加入0.7%的果胶酶,调pH至4.5,在50℃下酶解8h。沙枣汁调配的最佳参数:在沙枣汁中加入3.5%白砂糖、3.5%蜂蜜、0.05%柠檬酸。沙枣饮料色泽明亮,枣香浓郁,口感细腻,是一种新型饮料【4】

(二)枣酒的开发

大枣风味独特,香气怡人,是我国的一大滋补物之一。酒活血化瘀,是我国一大特色,若两者有机结合,成就既有独特风味又有保健功能的酒。以徽州蜜枣的原料-尖枣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枣酒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枣酒发酵适宜料液比为1∶6,接种量为7%,以酵母粉为氮源,添加量为0.03%,SO2用量为80mg/L,发酵液pH值为3.5,25℃发酵7d,获得的枣酒VC含量为9.532mg/100g,酒精度为112.%vol。酒体呈透明的琥珀色,枣香浓郁,与酒香相调【5】 和,风味较好。

(三)大枣多糖的研究

实验研究了大枣粗多糖分离纯化和多糖对自由基O2-·、·OH和NO2-·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在本实验的条件范围内大枣多糖对AP-TEMED体系法产生的O2-·的清除率达19.34%;对H2O2/Fe体系法所产生的·OH的清除率达47.30%;在酸性条件下对NO2-·的清除率达60%以上。实验显示,大枣多糖有很强的抗氧化性。【7】对大枣多糖的研究可以帮组我们对大枣的进一步利用,我们可以利用大枣多糖的抗氧化作用。我们可以制作化妆品、保健品等一系列产品,让大枣进入高档产品系列。

(四)大枣环磷酸腺苷的提取

以哈密大枣为原料,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环磷酸腺苷提取率的影响,分析对比了干制工艺、不同成熟度对环磷酸腺苷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建立了水浴提取环磷酸腺苷和微波辅助萃取环磷酸腺苷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优化提取工艺参数;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考察了不同提取、纯化工艺对环磷酸腺苷提取量的影响,【8.】

(五)大枣黄酮和多糖的提取

采用回流提取的方法,并结合大孔树脂吸附分离,富集并浓缩得到总黄酮和总多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和总多糖含量,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分别得到含量为105.2%的总多糖及含量为5.3%的总黄酮,则大枣中总黄酮含量为0.11%,总多糖含量为16.43%。运用大孔吸附树脂可以同步提取大枣中的总多糖和总黄酮,对总多糖提取率高,有利于大枣的综合利用,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9】这为我们对大枣的功能行成分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基础。

(六)大枣精油的制备

研究了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大枣精油的工艺及条件,利用GC/MS对萃取大枣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5 MPa,50℃下萃取2 h,可获得3.52%

【1】 萃取率;大枣精油中鉴定出13种化合物三 红枣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近年来红枣的加工虽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加工利用技术与现实生产不一致,科学研究较多而产品较少。(2)全国范围内的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工技术低,附加值低。(3)市场混乱,没有统一的生产和卫生质量标准。(4)发展方向偏差。追求口感而忽略了其营养价值。针对以上问题对红枣产业提出以下建议:(1)加快研发,科研与实际相结合,丰富产品种类。(2)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减少大枣营养物质的流失。(3)加快其功能性成分的研发,提高大枣的利用价值。(4)规范化市场,保证大枣从田间到消费者手中的安全性。四 展望

红枣是我国特有的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红枣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和生物活性物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及很好的保健功能。近年来,对红枣的关注越来越多,消费者也逐渐认识到红枣的价值。因此,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红枣产品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红枣深加工产品以及具有特定功能的保健品,即可保证红枣的营养和功能,又使产品得到很大改善,因此其将逐渐显示出其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健康新资源食品 篇3

——参与机体细胞生命活动

糖类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之一,并参与机体细胞生命活动,如糖蛋白是一些具有主要生理功能的物质或抗体,酶和激素的组成部分。糖脂又是细胞与神经组织的组成部分。

糖类最重要的作用是供能,尤其是葡萄糖,能迅速代谢,提供能量,1克葡萄糖氧化可供能17千焦(4千卡),满足了机体需要。

糖类对维持神经系统功能也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大多数体细胞可由脂肪和蛋白质替代糖作为能源,但是,一些重要脏器如脑、神经和肺组织都需要葡萄糖作为能量物质,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下降,发生了低血糖,就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尤其是脑部神经。神经细胞与其他组织细胞不一样,神经细胞本身没有糖源贮备,又不能像其他组织那样利用循环中游离脂肪酸作为能量来源,脑细胞所需要的能量全部来自血糖。尽管脑组织在缺糖时尚可利用酮体,但酮体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利用酮体不是抵御低血糖的有效保护措施。低血糖时,中枢神经每小时仍需要葡萄糖约6克。当葡萄糖持续得不到补充而肝糖元耗尽时,就会出现低血糖神经症状,包括出汗,心悸、乏力、震颤、烦躁、面色苍白等,进而使大脑受抑制,出现骚动不安,痛觉过敏,甚至瞳孔散大、强直性惊厥,更严重的出现昏迷或危及生命。

糖,还有解毒作用。肝糖元丰富时,对细菌的抵抗力增强:肝糖元不足时,对四氧化碳,酒精,砷等有害化合物的抵抗力则显著下降。

L-阿拉伯糖

——是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等患者的理想糖源

L-阿拉伯糖又称为果胶糖,是一种戍醛糖,在自然界中很少以单糖形式存在,大多与其他糖类结合,以杂多糖的形式存在于胶质,半纤维素,果胶酸等糖苷中。L-阿拉伯糖对热和酸的稳定性高、不产生能量,其代谢一般不受胰岛素调节控制。L-阿拉伯糖作为一种新资源食品,是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等患者的理想糖源。

L-阿拉伯糖最具代表的生理作用是可以选择性地影响小肠二糖水解酶中消化蔗糖的蔗糖酶活性,从而抑制蔗糖吸收,降低空腹血糖。美国和日本的研究报告显示,添加4%L-阿拉伯糖,能抑制60%~70%的蔗糖吸收。2008年厦门大学也报道了此类研究结果,实验证明L-阿拉伯糖能明显降低用高糖、高脂肪饲料喂养小鼠的空服血糖,提高糖耐量,并能有效减缓体重增长的趋势。

河南森林食品资源及开发现状初探 篇4

1 我省森林食品资源

森林食品从广义上说, 是指生长在森林中可供人类直接或间接食用的植物、动物以及它们的制成品。根据森林植物资源的经济用途, 可将森林食品分为以下几类。

1.1 森林蔬菜

河南森林蔬菜种类繁多, 据统计河南山野菜有415种。根据使用的部位和器官的不同, 可分为以下几类。

1.1.1 茎菜类茎菜指的是嫩茎、幼芽、嫩枝。如竹笋、蕨菜、枸杞、水芹菜、野豌豆等。

1.1.2 叶菜类叶菜指的是嫩叶及其嫩芽。如香椿、黄连木、槐树、鱼腥草、牛蒡、刺嫩芽等近30种。

1.1.3 花菜类花菜指的是花、花序、花苞。

如黄花菜、桂花、兰花、玉兰、刺槐花、金银花、泡桐花等。

1.1.4 根菜类根菜指的是块根、块茎和鲜茎。

如魔芋、桔梗、牛蒡、玉竹、百合、黄精、南沙参、洋姜等。魔芋、牛蒡是人们喜欢吃的保健食品,

1.1.5 果菜类果菜指的是果实、种子。如板栗、山

核桃、托盘、沙棘、沙枣、菱角、榛子、榆钱等。1.1.6菌菜类菌菜包括真菌和地衣, 真菌如香菇、银耳、黑木耳、猴头、鸡油菌、金针菇、平菇等。地衣如地耳、石耳等。菌菜中不少是名贵的山珍, 如香菇、黑木耳、猴头菌。

1.2 森林粮食

森林粮食是指森林植物体的某个部分 (包括果实、种子、根、皮、叶、花等) 含有较多淀粉、单糖、低聚糖或者蛋白质, 能代替粮食食用的植物, 如大枣、柿子、板栗、茅栗、山杏等。

我省森林粮食资源丰富, 仅板栗、柿、枣等木本粮食在我省栽培面积已达39.33万hm2, 总产值超过24亿元。据2005年全省统计, 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为板栗, 种植面积达17.93万hm2;产值最大的为柿, 产值达7.4亿元。另有魔芋、蕨、葛藤、薯蓣等林中植物的块茎、块根也可被加工成魔芋粉、蕨粉、葛粉等供食用。

1.3 森林油料

森林油料植物是指森林植物体内 (果实、种子或茎叶) 含油脂8%或在现有条件下出油效率达80%以上的植物。我省木本油料已广泛栽培并提供油料的有油茶、黄连木、核桃、山核桃、文冠果、元宝枫、山杏等。从分布面积上看, 我省黄连木分布面积最大;依次核桃、油茶。从产值上看, 核桃的产值最大, 达1.6亿元。我省开发的油料产品有有茶油、黄连木油。

1.4 森林饮料

森林饮料主要是指利用森林植物的果、叶、花 (或花粉) 、汁液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具有天然营养成分、无污染兼有药用价值的天然饮料。茶是我省常见的森林饮料, 种植面积达3.25万hm2, 年产值达4.2亿元。我省的森林饮料开发落后, 目前开板栗汁、柿醋。

1.5 森林饲料

森林饲料是重要的饲料资源, 森林饲料是指木本植物的嫩枝叶、花、果实、种子以及其加工的副产品, 其既可直接放牧利用, 又可采集、刈割、加工以后饲喂畜禽。我省可以用作木本饲料的树木有苹果、槐、桑、泡桐等。

1.6 森林药材

森林药用植物是指生长在森林中, 具有特殊化学成分及生理作用, 并有医疗用途的植物。河南省各林区药材资源种类十分丰富 (约有800多种) 。有珍贵的石斛、天麻、浙贝母等。我省种植面积较广的药材是山茱萸, 其次是杜仲, 依次是辛荑、金银花、银杏。产量较大的有柴胡、黄芩、连翘、忍冬等。

1.7 森林蜜源

森林蜜源植物是指具有蜜腺, 能分泌甜液并被蜜蜂采集、酿造成蜂蜜的森林植物, 是养蜂生产的物质基础。我省较重要森林蜜源植物有刺槐、枣树、黄荆。辅助蜜源植物有毛白杨、桑、构树、悬铃木、野皂角、栾树等。

1.8 森林香料

森林香料植物是指那些含有芳香成分或挥发性精油的森林植物, 这些挥发性精油可能存在于植物的全株或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器官。我省较重要的香料有八角、花椒、茴香、姜、桂花、金银花、五味子、野薄荷。

1.9 其他种类

除上述几种以外的各种森林食品都归此类, 如森林肉食、森林添加剂等。森林是各种动物种群的栖息地, 森林肉食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野生禽兽, 产量最大的有野兔、野猪等;另一类是昆虫食品如蝉、蚕蛹、蚂蚁。作为改善营养、色、香、味, 以及因防腐和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添加剂。

2 河南省森林绿色食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资源总量不足。全省有林地面积列全国第22位, 人均0.028 hm2,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 森林覆盖率列全国第21位。全省仍有宜林地78.54万hm2,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

出现一些对森林食物资源利用的龙头企业。产粉、猕猴桃饮料、山野菜罐头、食用菌罐头。

大部分森林食品利用程度低下, 深层次加工仅仅开始起步, 尚待进一步开发。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认识不足, 对森林资源的市场调查研究缺乏有说服力的数据, 尤其是对森林食品的特性、数量、食用价值和开发利用途径缺乏详细的资料, 开发利用起来有很大的盲目性。二、加工滞后。许多森林食品都需特殊加工才能转化为食品, 省内除少量种类, 大多仍处在自然食用状态。2004年河南省林业产值统计表明非木质林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0.94%。三、无序粗放。一方面由于不了解其特点和加工方法而大量浪费资源, 资源量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乱采滥集, 或者使其生长环境遭到破坏, 甚至濒于灭绝。四、精品、优质产品较少。

3 河南省森林食品发展的措施

3.1 摸清家底, 加强资源的保护与品种优化

森林食品资源调查研究, 摸清家底, 加强优势食品资源的保护, 同时进行品种优化, 提高科技转化率。

3.2 开展森林食品安全生产

随着环境的恶化, 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栽培、安全食品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应运而生, 并已成为全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特别是出自于优良环境条件下的森林安全食品, 深受消费者青睐。

3.3 加强技术研究, 依靠科技促进发展

科学技术在山特绿色食品的栽种、保鲜和加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及其它先进科技手段, 通过引种、驯化、人工栽培、组织培养方式, 迅速增加一些稀有、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发展森林食品的原料基地, 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森林食品贮存是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 尤其是山野菜和食用菌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森林食品资源的利用要以加工业为龙头, 以市场为导向, 开发名优特产品, 开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使产品开发多样化、系列化。

食品资源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新食品原料申报与受理工作,根据《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申请新食品原料行政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生计生委)所属卫生监督中心申报新食品原料安全性评估材料,应当符合本规定。

第三条 新食品原料应当具有食品原料的特性: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且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者其他潜在性危害。

符合上述要求且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以下物品属于新食品原料的申报和受理范围:

(一)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GM1满足此条件)

(三)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

(四)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

第四条 以下情形不属于新食品原料的申报范围:

(一)不具有食品原料特性;

(二)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的;

(三)国家卫生计生委已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四)其他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新食品原料管理要求的。

第五条 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对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章 申请材料的一般要求

第六条 申请人应当提交申请材料原件1份,复印件4份。申请材料应当完整、清晰,前后内容表述一致。外文应当译为规范的中文,文献资料可提供中文摘要,并将译文附在相应的外文资料前。

第七条 新食品原料申请材料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并按照下列顺序排列成册,逐页标明页码,各项间应当有区分标志:

(一)申请表;

(二)新食品原料研制报告;

(三)安全性评估报告;

(四)生产工艺;

(五)执行的相关标准(包括安全要求、质量规格、检验方法等);

(六)标签及说明书;

(七)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评估资料;

(八)申报委托书(委托代理申报时提供);

(九)有助于评审的其他资料。

另附未启封最小包装的样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第八条 申请进口新食品原料的,除了提交第七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进口新食品原料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该产品在本国(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

(二)进口新食品原料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有关机构或者组织出具的对生产企业审查或者认证的证明材料。

第九条 申请材料中除检验报告及官方证明文件外,原件应当逐页加盖申请单位公章或骑缝章;如为个人申请,申请材料应当逐页加盖申请人名章或签字,并提供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

第十条 申请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网上申报,填写申请表,同时填写第七条第(二)至

(六)项可以向社会公开的内容。

第三章 材料的编制要求

第十一条 新食品原料研制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新食品原料的研发背景、目的和依据;

(二)新食品原料名称:包括商品名、通用名、化学名(包括化学物统一编码)、英文名、拉丁名等;

(三)新食品原料来源:

1.动物和植物类:产地、食用部位、形态描述、生物学特征、品种鉴定和鉴定方法及依据等。

2.微生物类:分类学地位、生物学特征、菌种鉴定和鉴定方法及依据等资料。

3.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以及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名称和来源等基本信息,新成分的理化特性和化学结构等资料。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还应提供该成分结构改变前后的理化特性和化学结构等资料。

4.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来源、主要成分的理化特性和化学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物质用于食品的情况等。

(四)新食品原料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可能含有的天然有害物质(如天然毒素或抗营养因子等);

(五)新食品原料食用历史:国内外人群食用的区域范围、食用人群、食用量、食用时间及不良反应资料;

(六)新食品原料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及相关确定依据;

(七)新食品原料推荐摄入量和适宜人群及相关确定依据;

(八)新食品原料与食品或已批准的新食品原料具有实质等同性的,还应当提供上述内容的对比分析资料。

第十二条 安全性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材料:

(一)成分分析报告:包括主要成分和可能的有害成分检测结果及检测方法;

(二)卫生学检验报告:3批有代表性样品的污染物和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及方法;

(三)毒理学评价报告

1.国内外均无传统食用习惯的(不包括微生物类),原则上应当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及代谢试验。

2.仅在国外个别国家或国内局部地区有食用习惯的(不包括微生物类),原则上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若有关文献材料及成分分析未发现有毒性作用且人群长期食用历史而未发现有害作用的新食品原料,可以先评价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

3.已在多个国家批准广泛使用的(不包括微生物类),在提供安全性评价材料的基础上,原则上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28天经口毒性试验。

4.国内外均无食用习惯的微生物,应当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致病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仅在国外个别国家或国内局部地区有食用习惯的微生物类,应当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致病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已在多个国家批准食用的微生物类,可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致病性试验、二项遗传毒性试验。

大型真菌的毒理学试验按照植物类新食品原料进行。5.根据新食品原料可能的潜在危害,选择必要的其他敏感试验或敏感指标进行毒理学试验,或者根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验证或补充毒理学试验。

(四)微生物耐药性试验报告和产毒能力试验报告;

(五)安全性评估意见:按照危害因子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危险性特征描述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其中第(二)、(三)、(四)项报告应当由我国具有食品检验资质的检验机构(CMAF)出具,进口产品第(三)、(四)项报告可由国外符合良好实验室规范(GLP)的实验室出具。第(五)项应当由有资质的风险评估技术机构出具。

第十三条 生产工艺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动物、植物类:对于未经加工处理的或经过简单物理加工的,简述物理加工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关键步骤和条件,非食用部分去除或可食部位择取方法;野生、种植或养殖规模、生长情况和资源的储备量,可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集点、采集时间、环境背景及可能的污染来源;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

(二)微生物类:发酵培养基组成、培养条件和各环节关键技术参数等;菌种的保藏、复壮方法及传代次数;对经过驯化或诱变的菌种,还应提供驯化或诱变的方法及驯化剂、诱变剂等研究性资料;

(三)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和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详细、规范的原料处理、提取、浓缩、干燥、消毒灭菌等工艺流程图和说明,各环节关键技术参数及加工条件,使用的原料、食品添加剂及加工助剂的名称、规格和质量要求,生产规模以及生产环境的区域划分。

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还应提供结构改变的方法原理和工艺技术等;

(四)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详细的工艺流程图和说明,主要原料和配料及助剂,可能产生的杂质及有害物质等。

第十四条 执行的相关标准应当包括新食品原料的感观、理化、微生物等的质量和安全指标,检测方法以及编制说明。

第十五条 标签及说明书应当包括下列新食品原料名称、主要成分、使用方法、使用范围、推荐食用量、保质期等;必要的警示性标示,包括使用禁忌与安全注意事项等。

进口新食品原料还应提供境外使用的标签及说明书。

第十六条 国内外的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评估资料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国内外批准使用和市场销售应用情况;

(二)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对该原料的安全性评估资料;

(三)在科学杂志期刊公开发表的相关安全性研究文献资料。

第十七条 申报代理的委托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载明委托申报的新食品原料名称、受委托单位名称、委托事项和委托日期,并加盖委托单位的公章或由法定代表人签名;

(二)委托书载明申报多个新食品原料的,首次申报时已提供证明文件原件的,在申报其他新食品原料时可提供复印件,并注明本次申报的内容;

(三)申报委托书应当经真实性公证;

(四)申报委托书如为外文,应当译成规范的中文,中文译文应当经中国公证机关公证。

第十八条 进口新食品原料的证明材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该产品在本国(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应当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出具。无法提供原件的可提供复印件,复印件须由出具单位确认或由中国驻该国使(领)馆确认;

(二)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有关机构或者组织出具的对生产企业审查或者认证的证明材料,应当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出具。无法提供文件原件的,可提供复印件,复印件须由出具单位确认或由中国驻该国使(领)馆确认;

(三)应当载明新食品原料名称、申请人名称、出具文件的单位名称并加盖单位印章或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签名及文件出具日期;

(四)所载明的新食品原料名称和申请单位名称应当与所申请的内容一致;

(五)一份证明文件载明多个新食品原料的应当同时申请,其中一个新食品原料提供原件,其他可提供复印件,并提供书面说明,指明证明文件所在的申报产品;

(六)证明文件如为外文,应译为规范的中文,中文译文应当由中国公证机关公证;

(七)凡证明文件载明有效期的,申请人应在其有效期内提出申请。

无法提交证明材料的,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核查。

第四章 审核与受理

第十九条 卫生监督中心接收新食品原料申请材料后,应当向申请人出具“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接收凭证”。

第二十条 卫生监督中心对接收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根据下列情况在5个工作日内分别做出处理:

(一)不属于新食品原料申报和受理范围的,出具“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

(二)申请材料需要补正的,出具“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补正的申请材料仍然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可以要求继续补正;

(三)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并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并出具“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

第二十一条 “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接收凭证”、“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均应当注明日期并加盖行政许可专用印章。上述文书一式两份,一份交申请人,一份存档。

第二十二条 申请人接到《行政许可技术评审延期通知书》后,应当在1年内一次性提交全部补充材料原件1份。补充材料应当注明提交日期。

逾期未提交的,视为终止申报。如因特殊原因延误的,应在逾期前提交书面说明。

第二十三条 终止申报或未获批准的,申请人可书面申请退回以下材料:

(一)申报委托书;

(二)由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载明多个产品并同时申请的证明文件原件除外)及公证书;

(三)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有关机构或者组织出具的对生产企业审查或者认证的证明材料(载明多个产品并同时申请的证明文件原件除外)及公证书。

其他申报材料不予退还,由卫生监督中心存档。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以往有关文件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原卫生部《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和《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与受理规定》同时废止。

2.新食品原料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新资源食品管理,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资源食品是指新的食品原料,即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拟研制作为食品原料的物品。包括以下情形:

(一)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

(三)食品成分的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

(四)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

第三条 新资源食品应具有食品原料的特性,富于营养或有益于人体健康,且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危害。

第四条 新资源食品应当经过安全性审查和卫生部准予许可后,方可作为食品原料用于食品生产。

第五条 卫生部负责新资源食品安全性审查和许可工作,制定和公布新资源食品安全性审查规程和技术规范,指定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为新资源食品技术审评机构(以下简称审评机构)。审评机构负责新资源食品受理、组织安全性审查、技术审查和报批等工作。

第六条 拟从事新资源食品生产、使用或者进口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审评机构提出许可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表;

(二)研制报告和安全性研究报告;

(三)生产工艺简述和流程图;

(四)执行的相关标准(包括安全要求、质量规格、检验方法等);

(五)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评估资料;

(六)产品标签及说明书;

(七)有助于评审的其他资料。

另附未启封的产品样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第七条 申请进口新资源食品的,除提交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该食品在出口国(地区)的食用历史证明资料;

(二)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在本国(或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 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对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承担法律责任。

第九条 申请人应当在提交的本办法第六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和第(五)项中注明不涉及商业秘密,可以向社会公开的内容。

第十条 审评机构应当在受理申请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映的有关意见作为技术审查的参考依据。

第十一条 审评机构应当在受理新资源食品申请后60日内,组织医学、农业、食品、药学等方面专家,采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实质等同原则,对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进行技术审查,作出审查结论。

技术审查的内容包括:新资源食品来源、传统食用历史、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主要成分及含量、推荐摄入量、用途和使用范围、毒理学材料。来源于微生物的,还应当审查菌株的生物学特征、遗传稳定性、致病性或者毒力等资料及其它科学数据。

第十二条 技术审查过程中需要补充资料的,审评机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人应当按照要求及时补充有关资料。

根据技术查需要,审评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现场解答有关技术问题,申请人应当予以配合。

需要补充检验试验或对检验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的,审评机构应当将检验项目、检验批次、检验方法等要求告知申请人。验证试验应当在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机构进行。对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的,应当首先对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第十三条 技术审查过程中需要对生产现场进行核查的,审评机构应当指派两名以上专家,对生产现场进行核查,出具现场核查意见。参加现场核查的专家不再参与技术审查工作。

第十四条 新资源食品行政许可的具体程序按照《行政许可法》、《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卫生部根据技术审查结论、现场审查结果和公开征求意见等,对符合要求的新资源食品准予许可并予以公告。

对技术审查不符合要求的,由审评机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书面通知的30日内向审评机构提出复核申请,由审评机构组织专家复核。

对不符合要求的,由卫生部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同时说明不予许可理由。

与公布的新资源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的,无需再申请许可。技术审查过程中,如审核确定申请产品为普通食品或者与公布的新资源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的,卫生部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并作出终止审批的决定。

第十六条 新资源食品公告包括以下内容:新资源食品名称、来源、加工工艺、主要成分、质量要求、标签标识要求等。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部可以对已经批准的新资源食品进行重新审查: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产生质疑的;

(二)有证据表明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可能存在问题的;

(三)其他需要重新审查的情形。

对重新审查认为不符合新资源食品要求的,卫生部可以公告撤销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

第十八条 从事新资源食品生产的单位,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按照新资源食品公告要求组织开展生产活动,保证所生产和使用的新资源食品的食用安全性。

第十九条 新资源食品以及食品产品中含有新资源食品的,其产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和卫生部公告要求,新资源食品名称应当与卫生部公告的内容一致。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或使用未经安全性审查的新的食品原料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风险评估,是指对人体摄入含有危害物质的食品所产生的健康不良作用可能性的科学评价,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的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的描述四个步骤。

实质等同,是指如某个新资源食品与传统食品或食品原料或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在种属、来源、生物学特征、主要成分、食用部位、使用量、使用范围和应用人群等方面比较大体相同,所采用工艺和质量标准基本一致,可视为它们是同等安全的,具有实质等同性。

传统食用习惯,是指在省辖区域内,有30年以上作为定型包装食品生产经营并且未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

我国新资源食品管理现状与分析 篇6

【关键词】新资源食品;管理;现状与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食品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型产品不断涌现。为了保障我国公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食品安全法中规定:国家卫生部应对新的食品原料进行组织审查,只有当其满足一定要求后才能予以公布,这一规定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对新资源食品的监督管理力度。

一、我国新资源食品的发展和变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对食品卫生的法律及法规进行了修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的法令就规定了若要使用新资源生产产品必须经卫生部审核及批准,必须在结果许可的情况下方可实施;1995年实施的食品卫生法中,明确指出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若要使用新资源必须提前按相关规定程序进行报请审批;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中规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若要使用新食品原料,需向国家卫生部门提前提出申请,通过安全性的评估,且满足一定的食品安全后才可予以批准。

二、我国对新资源食品进行管理的思路变迁

(1)试生产阶段的取消。在我国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食品卫生相关管理法中规定,在对新资源的食品进行生产前,必需进行为期两年的试生产,当试生产结束后,其相应审查批件自动作废,期满前的六个月,相关企业必须重新向国家卫生部申请正式生产的许可。另外,新资源的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应为长期的,所以应建立相应的长期监督制度。此外,根据我国的申请产品的具体情况,进口产品在整个市场中占据较大的比例,这些进口产品均在国外的生产销售中进行了一段时间,引入我国必须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后方可进口。对于一些在国外具有很强安全性的成熟产品,对其发放两年的试生产期没有必要也无任何意义,所以,近几年我国在制定新办法的过程中已经取消了对新资源产品进行试生产的过程。(2)产品的批准形式发生了变化。我国对产品的批准形式由原先的对单个最终产品进行审批发证,发展到对原料名单进行公告的阶段。在管理模式上,避免了对同种产品的反复审批,从而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行政成本及社会资源,为新资源食品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管理方式与国外对新食品原料的管理方式类似,从这一点上说明我国新资源食品的管理模式逐步迈向科学化的轨道。

三、存在的问题

(1)如何对新领域进行界定。目前受我国新资源食品中定义范围的影响,使得评审工作人员很难明确某一物质是否属于新资源食品的管理范畴。首先我们对传统中草药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出禁止在食品中加药,而我国卫生部在2002年颁布的管理通知中,明确了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中草药名单。但我国中草药发展时期较长,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及人们对中草药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可加入食品的中草药相继出现。(2)还有一点就是对一些已经在市场上使用多年但仍未通过安全性评估的食品进行管理的问题,我国从颁布第一部相应管理法规到目前为止已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有的企业对新食品原料采取正常的法规进行申报,但也存在一些没有申报的情况,同时我国在新资源的食品监管工作中并没有投入足够的力度,所以目前市场仍存在很多未经审批的新资源食品,针对这些食品如何对其进行管理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

四、几点措施

首先修订我国的新资源食品的管理办法。我国当前现行的新资源食品的管理办法是以食品卫生法为基础制定的,再次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应遵循食品安全法中的规定,以最快的速度对新资源的食品管理办法进行修订,进而明确现行管理办法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上述出现的新资源食品的界定问题,在此笔者建议相应部门应以向欧盟或美国国家学习,设置新旧判定依据的时间点,就是将我国很多年前已经投入使用的原料,从新资源食品的管理范围内除掉。对于一些具体的实施问题,应按照国际组织中的原则参考欧盟国家的做法,将实施等同纳入安全性评估工作中,由专业人士按照风险评估原则得出结果后,再由政府或者委托行业的协会进行判定。这样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符合我国发展的需求,同时还有利于企业发展和政府的监督。

总之,对新资源食品进行管理至关重要,其管理理念的转变,促进了我国食品安全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永芳.我国新资源食品管理现状与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1)

[2]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J].中国动物检疫.2008(9)

食品资源 篇7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中的研究数据由全国普查所得,普查机构包括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中经当地政府编制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性单位(未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中食监药监行政执法机构省级31家、市级421家、县级2076家。本研究中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划分的标准为:东部11个省(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8个省(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12个省(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陕西、内蒙古、广西、云南)。

1.2 调查内容

根据2005年修订的《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执法基本装备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调查内容包括截止2006年底全国省级、市级、县级所有行政执法机构中《标准》规定配备的28项执法基本装备的拥有量。我们将这28项执法基本装备按功能分类,其中办公设备16项,监测执法装备12项。

1.3 方法

通过网上直报,转录所有数据经过EXCEL、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卡方检验,分别计算各级机构28项执法基本装备的均数,与《标准》规定配备的数量作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执法基本装备配置不足,与国家配置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16项办公设备中,31个省份中16项齐全的共10个(北京、河北、山西、吉林、浙江、江西、湖北、湖南、海南、四川),其余21个省都有缺项,几乎都有的缺项为“编辑机、对讲机、暗访微型摄像机”。在12项监测执法装备中,装备齐全的有7个省(河北、吉林、江西、湖北、湖南、海南、四川),其余24个省份都有缺项。缺失较多的装备包括:瘦肉精检测试剂盒、肉类水分快速测定仪、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甲醛快速测定仪、细菌快速检测试剂盒。上述5项都缺失的有22个省市;省局监测执法装备缺失较严重:12项中一项都没有的有9个省,约占29%;仅有一项的有12个省,占38.7%;两项的有3个省,占9.7%;三项的有5个省,占16.1%;上海市有7项,四川省有12项。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食药监机构的执法装备水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5年下发了《全国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执法基本装备标准》,对28项执法基本装备配置做了明确规定。根据该标准,本研究分别比较了省市县级食药监机构现有执法基本装备与标准的差异。

在省级食药监机构中达到和超过国家配置标准的执法基本装备有10项,主要是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照相机等办公装备,占总装备数的36%。市级食药监机构中达到和超过国家配置标准的执法基本装备有6项,它们是笔记本电脑、传真机、照相机、摄像机、电视机和执法专用车辆,占总装备数的21%。县级食药监机构中达到和超过国家配置标准的执法基本装备只有传真机1项,各装备差距普遍较大。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全国各级食药监机构执法基本装备配备水平与标准差距均较大,难以达到完整配备。省级机构执法基本装备配备缺项严重,达到标准的装备数量只有10项,无法满足日常监管、检测工作的需要。而在市县级,执法基本装备配备的差距更大,达到标准的装备数量分别只有6项和1项。在一些偏远的县级机构连基本的办公装备都难以保障,根本无法履行其监管职能。

2.2 监测执法装备配置明显不足

从全国水平看,执法基本装备拥有量居10位的装备依次是计算机、打印机、照相机、传真机、笔记本电脑、执法车辆、摄像机、复印机、电视机和录音笔,多为办公设备。拥有量居后5位的装备依次是瘦肉精检测试剂盒、细菌快速检测试剂盒、编辑机、肉类水分快速测定仪和甲醛快速测定仪,基本都是监测执法装备。各级食药监机构拥有量居前五位和后五位的执法基本装备基本相同。

总体看,办公设备在食药监机构配置较好,但监测执法装备普遍缺乏。全国31个省的监管机构中,办公设备齐全的有10个省,监测执法装备齐全的只有7个省,而监测执法装备配备中全部缺失的有9个省,仅有1~3项装备配备的省份有18个,两者占了总省份的87%,缺失情况比办公设备严重很多。同时,在与标准比较中,全国各级食药监机构中达到和超过国家配置标准的执法基本装备也基本上都是办公设备,而监测执法装备和标准的差距普遍较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各省在填报执法基本装备时可能有遗漏,没能真实反映机构拥有的执法基本装备实际状况;二是2006年省、市级执法部门一般不承担具体的监测任务,而是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如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组织与食品药品有关的执法检查,具体监测任务由相应的技术检测部门承担,执法部门根据检测结果依法做出相应行政处理。

2.3 区域性差异较大

按东、中、西部区域划分比较分析省级行政机构的装备数量与配置标准,结果表明东部省级机构达到和超过国家配置标准的装备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分别是13项、9项和6项。东部省级机构计算机的平均配置数超过国家配置标准较多,而中西部远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单位机构与标准差距数分别为-31台和-23台。与东中部相比,西部省级行政机构的执法专用车辆的数量还未达到国家配置标准。

市级行政机构装备数量与配置标准在东、中、西部的差异也很明显。东部市级行政机构达到和超过配置标准的装备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分别是13项、5项和4项。与东部市级机构相比,中西部市级行政机构在计算机、录音笔和抽样工具方面还未达到国家配置标准,同时西部市级行政机构的执法专用车辆也未达到国家配置标准。

县级行政机构装备数量与配置标准在东、中、西部的差异不明显,达到和超过配置标准的装备数量分别是3项、1项和4项。与东部县级机构相比,中西部县级行政机构的笔记本电脑、照相机还未达到国家配置标准,同时东中西部县级行政机构的执法专用车辆都未达到国家配置标准。

结果表明,全国食药监机构行政执法装备的配备情况省级优于市级和县级,东部明显好于中西部,中部和西部差距不大,全国东中西部各级机构都存在着标准化建设滞后的情况。

3 讨论与建议

3.1 根据标准完善办公设备配置,逐步优化配置结构

目前我国各级食药监机构的办公设备建设已初步完善,但与国家规定的标准差距较大,还存在不同程度办公设备种类缺失的问题,监管职能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有些县级药监局还无法配备计算机等基本办公设备,日常办公仍停留在书面文件传送,全省垂直管理的无纸化办公在多数县级机构无法实现。加强监管能力、提高办公效率,必须加大对办公设备建设的投入,完善办公装备的标准化配备,保证科学统一的垂直管理和日常监管工作的正常运转。

在完善办公设备配备的同时还要注意优化配置结构。全国各级食药监系统办公设备的配备结构都不一样,在经济水平不同的地区这种差异尤为明显。在省级机构或者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配备较多的装备多为计算机、打印机、笔记本电脑等,其配备水平超过了国家标准;而经济水平稍差的县级单位配备较多的装备为传真机和照相机。目前国家制定的标准只规定了应达到标准的装备配备数量,并没有对配备结构做出具体的要求,导致各级机构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或者财政的具体情况优先配备最为需要的办公设备,造成监管效果的不平衡[1]。因此,建议国家局应在现有标准基础上尽快对装备配置结构作出详细的配备规定,以功能为导向采用咨询调查、权重分析等方法制定出办公设备的合理参考结构,使优化办公设备配备的操作科学可行。

3.2 根据监管工作需要,逐步完善各级监管机构监测执法装备的结构和布局配置全国食药监系统监测执法装备配备普遍缺乏。在与标准的比较中,全国各级食药监机构中达到和超过国家配置标准的基本上都是办公设备,而监测执法装备与标准差距普遍较大。科学的监管必须以科学的技术和手段为依托。当今世界医药科技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材料、新剂型广泛应用于医药研发、生产,对技术监督能力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制售假劣食品药品的手段不断翻新、形式更加隐蔽、情况更加复杂,出现了研制、生产经营过程违规操作,甚至恶意造假的违法犯罪行为,监管和打击的难度不断加大,监管工作越来越依赖于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因此,从功能建设和完善的角度,应尽快补足功能所需要的监测执法装备,提高技术监测能力。同时,卫生大部制改革之后,食药监管职能发生了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将卫生部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管职责划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革强化了食药监管行政机构的监管职能,对现场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食品安全快速检验箱,瘦肉精检测试剂盒等监测执法装备可以简便有效地实现现场监测等职能,是保证日常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的必备条件。监测执法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有效履行职能、完成执法任务比办公设备更重要[4]。

3.3 加大对基层和中西部监管机构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实现功能可及的分布建设目标

全国食药监系统执法基本装备资源区域间配置水平差异普遍较大,很难达到完整配备。无论是办公设备、执法装备的配备,还是检测设备配备,都存在着省级优于市县级、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由于承担的监管职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监管对象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这种区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是,现在全国食药监系统存在的更大问题是执法装备资源的区域差异不能满足监管的可及性需要,很多地区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管执法装备,监管职能不能实现。因此,执法装备资源布局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层级间、地区间监管能力的差异。

为了实现执法装备资源合理布局,在根据标准完善配备数量的同时,还应该根据层级、区域的差异,加强以功能可及为目标的执法装备资源建设。根据当地监管的实际需要,包括监管对象、监管的地域和人口等等条件,配套足够的执法基本装备,保证监管职能的可及性。在地广人稀地区,应加强执法专用车辆等执法装备和办公设备信息化建设,以保证食药监职能的可及性;而在管辖区域广、人口多、监管任务重的地区,可针对当地监管职能要求,加强对某一类药品监测能力的仪器配备建设,以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及食品药品监测的可及性。

参考文献

[1]时福礼.卫生监督机构快速检验检测仪器分类配置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4(6):408-411.

[2]邵明立.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J],管理世界,2006(11):5-6.

[3]孙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定方案出炉[J].医药监督,2008,5(24):3.

食品资源 篇8

一、湖北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近年来, 湖北食品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1、食品工业快速发展, 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2007年, 湖

北食品加工、制造及饮料制造业产值达820亿元, 约占全省工业份额的1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 食品工业快速发展。2007年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51.54%, 食品制造业增长35.85%, 饮料制造业增长33.4%。

2、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在全省300

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 食品加工及制造业就达229家, 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3家。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2007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28万户, 比上年增加20万户;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99亿元, 比上年增加28%;全省稻谷种植面积约2190万亩, 占全省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26%;小麦种植面积983万亩、薯类398万亩、油料1274万亩、蔬菜瓜类1113万亩, 分别占全省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13%、5%、17%和15%。

3、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形成了一批优势品牌。近年来, 全省

广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健康养殖, 加大食品监管力度, 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省绿色食品品牌数在全国位居第二, 优质稻、麦占75%, 优质猪、禽、鱼比例达70%。全省拥有一批如“国宝”、“福娃”、“劲牌”、“稻花香”、“枝江”、“金龙泉”等中国名牌产品, 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

4、产业链不断延伸, 形成了一批特色板块经济。近年来, 湖

北推行种植建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建片带, 依托专业大县建设一批大基地、大板块, 依靠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目前, 已分别重点建设46个粮食、20个油菜、10个茶叶、30个畜牧、26个水产大县。同时, 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 不断延伸产业链。各地新上一批米乳、饴糖、玉米浆、米糠油、方便饭、方便粥、方便米线、方便糕点等深加工项目。

二、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湖北食品工业近几年来有长足发展, 但与发达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转化增值能力弱、附加值低。

湖北食品资源丰富, 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然而, 目前湖北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 深加工率不到20%。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仅为1∶0.7。在居民食品消费中, 工业食品比重约占30%。全省农产品大多为粗 (初级) 加工产品, 附加值不高, 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如稻谷主要是大米加工, 饴糖、方便食品少;玉米加工产品主要以生产普通淀粉、酒精、白酒和饲料为主, 多元醇、变性淀粉等深加工产品少;肉产品主要是白条肉、冷冻肉多, 分割肉、冷却肉、小包装肉品种少。

2、生产规模小、名优精品少。

全国食品加工业中有10多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 湖北没有1家;年销售过10亿元的企业湖北也只有10家, 其年销售总额不及河南双汇集团一家企业。在食品加工及制造业中, 中国名牌产品不到10个, 其中主要是酒类和大米。

3、风险机制有待建立。

一是质量风险。由于食品工业是人的生活必需品, 人命关天, 生产涉及方方面面, 质量保证体系还不够健全。二是灾害风险。如自然灾害、病虫灾害、疫情灾害等, 农产品抗灾能力比较弱。三是市场风险。食品价格一方面要与国际市场接轨, 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如一旦粮食市场价高于合同收购价, 农民履约难保障。

4、瓶颈性制约因素较多。

一是交通运输制约。由于食品运输成本较高, 适合于就地加工。二是进入超市的制约。由于食品产业多是微利产业, 进入超市费用较高。而且超市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 大型货车不能进入, 必须通过小型货车转运, 成本进一步增加。三是资金的制约。由于企业效益水平不高, 除政策性贷款外, 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四是土地制约。湖北多数地方在前些年基本农田划定范围过宽, 土地储备不足, 食品工业发展用地紧张。

5、食品工业布局不尽合理。

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 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湖北食品主要是以大米为主, 产业链条短, 附加值低。同时装备水平不高, 技术含量低, 名优精品少, 竞争力比较弱。

三、发展湖北食品工业的对策

湖北是粮食大省, 也是水产大省, 食品资源十分丰富。如何把食品资源大省转变为食品工业大省、经济强省,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面积、产量、种植 (养殖) 结构和农民积极性方面, 而是要围绕食品工业及产业链的延伸,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品牌优势, 培育一批食品加工的领军企业, 形成具有湖北特色、规模大、集中度高、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较强食品工业产业体系。

1、推进机制体制创新。

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工业发展管理机制。由省政府领导挂帅, 综合部门牵头, 有关部门参加的全省食品工业发展协调会议机制, 对食品工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负责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决策。制定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扶持政策, 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的管理权限, 各负其责, 相互配合, 切实履行好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打开绿色通道, 降低粮食企业进入超市的费用, 除农产品运输车辆有严重违规行车、停车、超重行为外, 不允许对农产品运输车辆进行罚款。保障食品加工业用电, 在电价方面予以优惠。同时有关部门对良种选育、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产品检测检验等方面加强指导。

2、促进食品工业聚集发展。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 发展一批食品工业园, 引导食品工业向园区聚集发展, 不断延伸产业链,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集群。一是培育领军企业。依托“国宝”、“福娃”、“稻花香”“枝江”、“劲牌”等中国名牌, 借鉴湖北烟草、采花毛尖等做法, 对食品工业进行跨区域的联合、兼并、重组, 对食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二是在布局上, 围绕“两个通道” (铁路、水运) 和食品产业大县, 优化布局, 形成食品产业聚集区。

3、建设食品工业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各地区域优势, 以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优质、专用、安全的加工原料基地。一是大力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发展专业化的加工原料供给基地, 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二是加大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方面工作的力度, 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符合加工要求的品种保障。三是鼓励食品生产企业以“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民投资入股等产业化经营模式, 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保证食品工业优质专用原料的有效供给。

4、培育龙头企业和精品名牌。

要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扶持优势龙头企业和精品名牌, 着力培养一批技术创新能力、现代管理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要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 实现“强强联手”、“强弱联合”, 培育和组建一批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 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帮助和支持龙头企业获得产品进出口经营权, 促进产品出口。对龙头企业在立项、基地建设、原料收购、批发和流通网络建设、科技研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 给予必要的扶持。大力培育区域品牌, 培育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商标, 提升传统食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加强名、优、特、新食品的商标注册管理, 保护知识产权,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积极培育和扶持知名商标, 充分利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 加大对知名商标的保护。

5、推进科技进步。

支持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和关键设备的研制工作, 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开发和转化。加速食品工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充分利用优秀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组装、集成和工程化配套转化, 促进食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行业技术进步。加强食品工业领域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 培育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加大对现有食品科研院 (所) 的改革力度, 鼓励和支持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 使企业逐步成为食品科技开发的主体。广泛开展食品工业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把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 充分利用好国际科技资源。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 营造吸引人才的宏观环境和条件, 培育食品工业科技人才。

6、强化食品安全管理。

“三鹿奶粉”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没有切实可靠的食品安全管理产业做得越大, 给民众的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就会越大。民以食为天, 食品关系人的生命与健康, 必须加强食品管理。大力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及绿色食品。进一步修改、补充、调整食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 完善标准体系。积极跟踪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发展动态, 重点研究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 A C)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食品标准, 提升食品标准的整体水平。强化标准的实施工作, 加大监督力度, 确保食品生产企业能按照标准组织生产, 产品质量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7、建立服务体系。

食品资源 篇9

1 现状研究

食品药品监督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根据数据显示, 2009年食品药品监督系统各层级的行政机构总计达2713个, 到2010年, 这个数据上升到了2898个; 另外,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事业单位由2009年的1035个增加到了2010年的1075个。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知道, 食品药品监督的机构呈现的是一个上升的趋势。

1. 1 人力资源分布

人力资源的分布直接关系到食品药品监督工作的整体水平。上文提到食品药品监督系统由行政机构以及事业单位两部分组成。但是这两部分中的资源分布却是不平衡的。有数据显示, 行政机构占全部资源的3 /4, 是人力资源的大部分。

另外我们从全国范围中可以看出, 整体上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其中大部分资源集中在东部, 超过40% , 与此同时西部的资源连30% 都不到。这对于全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平衡。

从行政层级来看, 食品药品监督的资源分布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省、市、县三级的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 省级人力资源相对于县级人力资源来说占比要少得多。

1. 2 人员结构

食品药品监督人力资源研究时, 人员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中将会从性别构成, 年龄构成, 技术人员, 学历, 工作年限以及专业分布等方面进行说明。

1. 2. 1 性别和年龄分析

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工作者, 无论是从东西部分布的角度还是从省、市、县的层级来说, 男性多于女性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而且随着级别的不断增加, 男性的比例会越来越大。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知, 我国行政机构的男女比例是1∶0. 45, 事业单位的比例为1∶1. 01。从年龄的角度进行分析, 基层的食品药品监督人员的年龄普遍比较年轻, 高层管理人员的年龄会比较大一点, 这是基本合理的分布。

1. 2. 2 技术人员

食品药品监督是一项涉及技术的工作, 需要有一部分的技术人员才能够完成监督任务。随着食品的种类越来越多, 药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更需要维持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作人员。但是, 食品药品监督系统的技术工作人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 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少。以2010年为例, 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人员总数为8万人, 但是技术工作人员只有3万人, 而且其中最多的GSP人员就有14084人, 最少的GLP人员只有39人。由此可见, 在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系统中, 技术人员偏少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以上只是从量上分析, 实际上, 食品药品监督人员的质量问题也并不是十分乐观, 提高食品药品监督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2. 3 学历

学历是监督人员工作素质的最直接的体现。目前, 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人员学历最多的还是本科生, 超过总人数的一半, 其次是大专生。值得注意的是, 研究生的比例还是很小。总的来说, 食品药品监督人员的学历处在一个中等水平。另外,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 从省、市、县来说, 越往下走, 学历普遍偏低。

1. 2. 4 工作年限

工作年限直接反映了监督人员的工作经验。通过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知, 在行政机构中, 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达到了21. 3% , 5 ~ 10年的比例为46. 3% ; 在企事业单位中, 比例分别为27. 65% 和16. 44% 。由此可见, 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普遍集中在5 ~ 10年之间, 而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较低。

1. 2. 5 专业分布

食品药品监督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现有的工作人员中, 专业比较多的依次是药学、法学、医学以及经济管理学。这几个专业的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70% 。

2 相关建议

加强食品药品监督人力资源的研究对于食品药品监督工作的政策制定, 发展战略制定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更是应该加强食品药品监督工作的开展。笔者结合上文的现状分析, 对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工作的人力资源建设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2. 1 提高人员进入门槛

食品药品监督工作是一项涉及多种专业技术的工作, 要想开展好食品药品监督工作, 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技术积累是必要的。加强人员准入的标准, 通过严格的筛选, 有助于提高食品药品监督系统中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目前而言, 监督人员普遍学历是中等水平, 虽然不能仅凭学历就评判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但是还是应该有意识地引进一些高学历的工作人员, 提高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在专业技能方面应该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 这样才能够保证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其实可以通过定向培养的方法来实现人才的培养和引入。

2. 2 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建设

食品药品监督工作的开展需要各方面的知识, 因此, 需要加强人员的培训, 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人力资源素质。结合所在区域的工作实际以及人员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有计划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加强人员知识交叉的培训。通过医药知识与法律知识结合进行培训, 能够提高监督工作的工作质量。只有自身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提高监督工作的水平。

2. 3 加强骨干人才的培养

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是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部分。要想做好这个工作, 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政府部门以及食品药品监督工作的领导者, 可以从待遇、工作条件以及发展空间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保证人才无其他后顾之忧, 使他们能够安安心心地投身到自己的工作之中。这对于偏远地方的人员而言更是重要, 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才能够引进人才, 才能够使得工作开展得开, 开展得好, 开展得持续。

2. 4 加强培训

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针对不同层级的人员应该进行不同的培训。通过有针对性、有区别的培训能够使培训更有效率, 更有效果。例如, 对基层的监督管理人员而言, 更多的是进行实用性和具体性的培训。这样可以使基层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 有的放矢, 知道哪里是工作的重点, 哪里是工作的难点, 这样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

对于培训内容, 更多的应该是从专业知识方面入手。例如药品更多的是需要进行检测, 因此可以对人员多进行一些新标准、新分析技术的培训, 这样可以适应工作的发展。

培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实际操作锻炼进行培训。通过到企业参观, 了解实际操作流程。也可以通过交流座谈, 通过经验分享, 实现取长补短的效果。

笔者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现状, 并且提出相关建议, 希望能够为我国食品药品监督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摘要:食品药品监督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但是在实际中, 食品药品监督系统中, 人力资源方面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在行政机构以及事业单位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表现。监督人员的分布、男女构成、学历以及技术人员比例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将对我国食品药品监督人力资源方面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使得对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系统的人力资源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针对现状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督,人力资源,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1]魏建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现状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1) .

[2]何翔, 王冀, 陈刚, 等.我国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7 (4) .

[3]李顺平, 尹爱田, 井珊珊, 等.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行政执法装备配置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1 (8) .

[4]陈春娥, 徐博.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 2006 (5) .

平遥维义食品整合资源做强品牌 篇10

平遥维义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由20世纪80年代的私营牛肉加工作坊一步步发展而来, 目前, 公司着力打造的“年红”品牌旗下已拥有平遥牛肉、酱驴肉等肉类系列产品, 以及长山药粉、长山药晶、甜糯玉米等十余种系列产品。企业负责人正是依托品牌战略, 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 才打造了今非昔比的维义食品公司。

恒久品质:产品质量整合

20世纪80年代初, 正逢改革开放初期, 维义食品公司的前身以私营牛肉加工作坊的形式出现;其时, 作坊沿用传统的“平遥牛肉”制作工艺加工牛肉。1990年, 原来的牛肉加工作坊发展成“平遥维义罐头食品厂”;1995年, 正式注册为“山西省平遥县维义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在稳步发展中不断壮大。为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 的需求,维义食品公司先后改建了 厂房,更新了现代化的机器设备。 公司先后采购了夹层锅、高压灭菌 锅、真空包装机、连续封口机,增 设了化验室,开设了真空软包装生 产线,使公司生产设备在国内同行 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企业规模扩大了、产品市场拓 宽 了 , 平 遥 维 义 适 时 推 出 了 “ 年 红”品牌;也正是从这时起,企业 创始人韩维义提出了“自主品牌, 走出国门”的品牌战略,该战略的 核心内容就是要创出一条独具“年 红”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争创中 国牛肉生产的名牌。

产品质量和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自己的产品种类,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上,维义食品有限公司做得非常成功。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新产品的不断研发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组合,提升了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运营管理经验和营销与服务水平。

为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布置了六个关键控制 点 , 从 肉 制 品 原 料 的 选 择 到 腌制、蒸煮、高温灭菌、真空包装,直至最后的化验,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把关,每个工作日又会有当天工作记录,逢周总结,每月奖惩。这样,公司从每一个环节上保证了产品质量,也可保障质量追溯机制的有效运行。

公司在制作平遥牛肉的同时,也相继开发了酱驴肉、五香狗肉、山 珍 驼 肉 、 麻 辣 肚 丝 、 猪 蹄 、 猪耳 、 锅 仔 羊 杂 等 产 品 。2012年 以来,公司先后召集了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平遥县肉类食品研究所两名教授以及山西省农科院一名资深研究员组成“新一代牛肉产品及猪产品”研发小组,针对 产 品 研 发 中 的 难 题 进 行 重 点 攻克。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 公司董事长韩维义细致地考察了平遥当地的地质条件、天气气候,做出了推出长山药饮品的决定。公司组织技术人员经过学习和多次的试验, 推出了长山药粉和长山药晶, 并分别研制出了老年型和学生型等长山药制品新品种。这些各具特色的产品推向市场后收到了很好的反响。在山药系列产品成功入驻超市后, 维义食品公司又推出了糯玉米等新品种。

广而告之:宣传渠道整合

在着力打造“年红”品牌的过程中, 维义食品公司为适应市场发文展的需要, 亦对宣传渠道进行了大力整合。

在公司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 韩维义董事长考虑到公司首先立足的应该是传统的销售市场, 先在古城内站稳脚跟, 赢得客户的信任, 培养好本地顾客群后再一步一步向外走。于是, 公司首先将顾客群定位于游览平遥古城的各地游客, 古城中的各大商家自然成为他们之间的桥梁;同时韩维义董事长敏锐地洞察到连锁超市的销售潜力, 2005年公司与平遥当地的万福隆连锁超市达成协议, 把市场扩展到网点密集的超市, 有了通畅的销售渠道, 公司的销售额度实现上升, 同时年红品牌的宣传也收到绝佳的效果。

公司在品牌营销中还注重打文化牌——将牛肉卖出了文化味儿。从2001首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开展以来, 维义食品公司已连续11次参与宣传活动。2011年9月, 以“瞬间·永恒”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展, 维义食品公司也第十一次以“年红”品牌形象登上了摄影展的宣传册。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 维义食品公司还先后参加了“第五届山西品牌节”、“第六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大型展销活动, 每一场活动前, 公司都要精心策划布展并推出一系列宣传画报, 无论是在产品的包装上还是在宣传册上都要将年红品牌文化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顾客了解品牌时, 公司顺便采取名片推广方式, 长此以往公司便在无形中又建立起了新的品牌客户群。

在宽带与无线互联网带来颠覆性革新及新旧媒体融合的现今时代, 维义食品公司也采用了网络宣传手段——公司专门的网站“平遥维义” (www.pyweiyi.com) 创办已十年有余, 除此之外公司还在多家网站注册宣传年红品牌旗下的各种产品;2006年公司正式注册了淘宝网店, 使“年红”以类似于名片推广的宣传方式登上“淘宝”这家亚太地区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 借助网络的力量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近年来, 维义食品公司取得的成绩也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晋中日报晚报版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平遥县维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诚信、智慧的创业历程。公司长山药的制作工艺更受到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农广天地》节目的青睐, 2009年9月, 《农广天地》栏目组正式走进平遥县维义食品工业公司, 将公司自主创制的长山药饮品制作工艺搬上荧屏, 推广至全国。媒体的正面宣传为公司品牌的传播与塑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好口碑才是最好的有效力的广告形式”, 维义食品公司以过硬的产品质量不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1991年尚处于“罐头食品厂”时期的维义食品公司, 其“牛肉加工”技术成果就在“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上荣获银奖;1994年在全国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交易会评选中, “年红”系列产品荣获金奖;1995年、1996年, “年红牌”系列产品连续被山西和河北两省的消费者协会评为“推荐产品”。

上一篇: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下一篇:老年人腹部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