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4G无线通信

2024-06-01

城市4G无线通信(精选八篇)

城市4G无线通信 篇1

在互联网新兴媒体疾速发展的今天,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自身节目的质量和时效,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就成了众多电视台的必修课。尤其在中小城市台,节目部门日益增多的对节目多样化的需求与技术发展的制约矛盾越来越凸显,学习并采用新的先进技术去改变现有电视新闻制作模式,应对新兴媒体的冲击已迫在眉睫,因此电视现场直播也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各电视台的日常节目中。

目前,成熟运用在各电视台户外电视节目的直播设备不外乎两种,一是使用卫星转播车,二是地面微波车。但是这两种直播设备却有着难以克服的缺点。

(1)因为直播车上装备了较为复杂的专业设备,为保证电视直播的安全和良好的画面质量,每次直播时都必须有技术人员随车做技术调试和技术保障。

(2)通常来说卫星车的直播效果要好于微波车,但是卫星直播车采购和直播成本高昂;而且卫星线路的预定租用制度与直播所需的灵活性相悖;更为突出的是由于受卫星定点通信的限制,卫星直播车无法实现移动过程中的直播。

(3)电视微波车只能实现点对点的通信,而且微波车的使用大大受限于地理环境的制约,不仅不能到达山区等边远区域,就连在城市中使用都需技术人员提前去踩点,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而且微波传输极易受到现场环境的影响,有时会出现在踩点测试时信号良好,而在直播时由于不知明原因导致微波信号突然受到强烈干扰的情况。

因此,从电视发展的角度来说,有必要采购一套低成本、高性价比、使用限制少、性能可靠的直播设备来满足节目部门直播类节目的制作需求。通过与厂家的交流和市场调查发现,经过3G时代,总结了基于3G技术的电视直播系统在电视直播中运用的经验和教训,已有越来越多的厂家投入到了4G电视直播系统的开发与研究当中,并已有产品陆续投入市场。

2 4G网络直播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4G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继3G之后人类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又一次技术飞跃,它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快速传输数据、高质量、音频、视频和图像的新一代通信技术。4G系统在20 MHz频谱下能够以100 Mbps以上的速度下载,比目前4 M家用宽带快20倍,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4G技术支持100~150 Mbps的下行网络带宽,也就是意味着4G用户可以体验到最大12.5~18.75MB/s的下行速度。这是当前国内主流中国移动3G(TD-SCDMA) 2.8 Mbps的35倍,中国联通3G(WCDMA) 7.2 Mbps的14倍。支持4G技术的移动设备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汇流媒体内容,也可以接受高分辨率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从而成为合并广播和通信的新基础设施中的一个纽带。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布4G牌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均获得TD-LTE牌照。

4G网络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OFDM (正交频分复用)、AMC (自适应编码调制)、切换技术、SDR (软件无线电)、SA/IA (智能天线,原名为自适应天线阵列AAA)、MIMO (多入多出)、MIMO-OFDM、IPv6 (下一代的互联网协议)、移动定位技术[1]。这些关键技术使得4G不仅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抗码间串扰能力强、传输速率高,还具有增加信息传输可靠性和抗噪声、高质量高可靠移动、便捷的“软”控“硬”、减少空间电磁污染和降低移动用户间信号相互干扰、提高空间分集增益和增大无线系统覆盖范围等功能。在4G网络中,高速移动用户能拥有超过2 Mb/s的非对称数据传输能力,对低速移动用户能提供150 Mb/s的高质量的影像服务,并实现三维图像的高质量传输。4G网络容量能达到3G系统的5-10倍,传输质量却优于3G系统,网络覆盖范围更广,能在不同的速率间自动切换,以保证通信质量的最优。

而在目前的电视新闻直播系统中,主流的编解码技术是H.264 (MPEG-4/AVC),或者在其基础上做部分优化,H.264编码技术具有低码流、高网络适应能力、强丢包控制和误码恢复等优点,适应高误码率的无线网络。在H.264编码的前提下,最低只需1.5 Mbps的码流就可传送分辨率为720×576像素的标清电视信号,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4G模式下其单卡传输速率就可轻松满足。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LTE-TD制式的4G网络中,可以轻松传送目前的标清视频,甚至对于即将到来的全高清时代,4G网络也可通过现有的多卡捆绑和多链路扩展等技术手段进行高质量的视音频传输。

3 系统方案设计

3.1 考虑到电视节目的特殊性,尤其是直播类节目的时效性等,4G直播系统的设计方案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要求。

(1)能实时稳定、流畅地传输清晰的满足电视播出质量要求的视音频信号。

(2)利用的4G网络可以覆盖到本台大多数新闻制作的区域。

(3)该系统应具有低成本、高可靠性和低维护性,使新闻直播方式更加快捷、更易部署。

3.2 对于前端编码发射设备,首先要求做到操作简单,在无技术人员现场支持下,前方记者就可独立完成设备的使用,同时应具有下列特点。

(1)采用先进的H.264编码技术,具有高压缩比、低延时、并能达到广播级图像质量,可以在复杂多变的4G网络环境中实现高画质传输[2]。

(2)支持SDI/CVBS输入,开机自动启动直播,并能一键实现直播,力求操作简单方便。

(3)系统能支持WIMAX、TDD-LTE、FDD-LTE等4G网络,可支持10Mbps以上码率,实现高速传输。

(4)能实现多网络多运营商多链路的捆绑,不但可以增大总带宽,更大大增加带宽稳定度和动态适应能力。支持不同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不同的网络制式(3G、4G、LAN、WIFI等),并能根据现场网络情况调整编码,提升对网络环境的适应性,保证直播画面的流畅性。

(5)可直接扣接在摄像机后端,并直接使用摄像机电源供电。

(6)支持Tally,便于导播调配现场摄像师。

(7)支持远程控制模式,前端人员只需执行上电工作,在必要情况下,后端技术人员可根据图像的实际接收情况对前端进行参数修改以保证直播的安全和质量。

(8)低延时性,从前端信号采集到终端解码输出,整个直播系统延时应控制在10 s以内,真正实现前方新闻事件的实时回传。

(9)前端设备应设有本机高速存储器,在边拍边传的同时,设备应能同时进行本地存储,当出现直播信号质量不佳时,在后期的再次编辑中可以使用本地存储的高质量图像。

3.3 位于台内的系统后端接收解码部分可由直播服务器和解码器组成,直播服务器接收处理来自多路发射单元的高速数据信号,并转发到解码器解码。后端接收解码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直播服务器上部署的控制管理软件和服务软件应能查看设备当前状态,并配置系统中可连接的设备数、端口、IP地址、编码格式等,以确保前方画面传输的质量。

(2)在前端回传的视频中应能加入语音信息,后方导播可以在直播服务器上通过监控通道实时与前方记者保持双向联系,并支持TALLY信号。

(3)直播服务器应内置HTTP配置服务,支持远程管理、远程配置、远程启动、状态诊断等操作。

(4)直播服务器可与解码器分离部署。服务器可接入更多的发射单元,可通过扩展解码器的方式成倍地增加同时直播的路数,以降低以后的扩展成本。直播服务器可放置在台中心机房,解码器可分别放置在各个演播室内,通过台内局域网互联互通,服务器可调度指定设备的视音频数据流到指定的解码器解码。解码器接收数据流信号后运用与发送端相反的速率同步合成技术,还原出多路嵌入音频的SDI信号或独立的模拟视音频信号,然后送至数字矩阵或切换台等设备,以备导播室调用。

(5)在安全方面,所有的音视频数据需全程做加密处理;制定严格的用户管理机制,防止非法接入;支持VPDN,运营商链路层加密保护;关键设备可做冗余配置。所有进入台内局域网的数据必需经过防火墙或专业安全网关再行连接到服务器,系统主要部件采用全硬件架构设计,基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以尽最大可能保证系统安全可靠。整个系统架构大体如图1。

4 4G直播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随着4G网络在我国的正式商用,多家公司已陆续推出了自己的4G直播系统,与传统的光纤、SNG、微波车等直播方式相比,4G直播系统无论其在成本、便携性、易用性等方便都更具优势,尤其是对各中小城市电视台更有着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4.1 现场端的便携、灵活性和几乎全天候的适用性

众所周知,新闻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时效性,尤其是在新兴媒体强势而起的今天,新闻的时效性尤为重要,而目前主流的直播方式,诸如SNG、海事卫星、微波、光纤等虽各具自身优势,但也同时普遍受到地理位置、周边建筑、天气因素、经济因素等制约,在应付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中常常会措手不及。而4G直播系统凭借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可以在新闻直播中,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全高清时代新闻直播中大展拳脚。而随着4G网络的全面覆盖,可以预期的是以后只要是节目有所需要,无论天气好坏,无论城市乡村,面对各类突发事件都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及时直播,极大地满足受视群体的需求。

4.2 4G网络的关键技术保障了电视直播节目的高质量

多年来,电视技术人员一直深受恶劣无线环境的困扰,一般中小城市台普遍配备的微波直播车在当今高楼大厦遍地而起的城市,其使用已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加上微波使用的是开放频段,也容易受到其他无线应用的干扰,使安全播出受到极大威胁。而新兴的4G网络使用LTE专用频段,加上MIMO、OFDM、LDPC这些新一代技术的使用,在相同带宽占用和相同发射功率的基础上,无线信道的容量却有了成倍的提高,而且传输差错率也大幅度降低,因此成为了传输高速率高清音视频的良好途径。

4.3 高性价比

一般SNG卫星车的采购成本要几百万元,每次使用时还得提前申请信道,每一次的直播成本高昴,这对中小城市电视台来说是不合实际的,而微波车虽然采购成本较低,但每次出动也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随行指导,并且还需提前踩点测试信号,无法应对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而一套4G直播系统价格仅几十万元,便携性的设计和简单的结构可以更加快捷地部署,几乎无额外的使用成本,比传统的直播设备更容易让中小城市电视台所接受。

5 4G系统未来应用的展望

随着我国4G网络的正式商用,以及4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覆盖面越来越普及,加上其具有的独特优势,让电视技术人员不得不予以关注并加以重视。未来会有更多的厂家致力于4G直播系统的研发,也会出现更好的以4G技术为依托的视频传输系统方案。它的出现和发展会让电视直播变得更加简单易行,从而揭开新闻直播常态化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吴钟海,王洪源,钱文霞.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8).

移动通信4g论文 篇2

1、网络优化思路分析

1.1建立精细化的TD-LTE

网络KPI体系建立TD-LTE网络指标体系。现代的4G移动通讯系统主要是TD-LTE为核心,该类型的下的4G移动通讯系统采用的信号传输形式为分组传输,所以传统的2G和3G系统中关键性能指标不能够适应TD-LTE系统。3G网络采用的是立体化的网络沟通,相比而言,LTE网络的网络构架就比较扁平化,LTE网络中对端到端的概念也非常的重视。所以,只有通过建立更具精细化的网络关键性指标体系,才能够适应TD-LTE网络。

1.2网络关键性能指标与参数配置的关联性分析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4G移动通讯网络,其组网形式、参数的选择以及网络配置方法都更加的具有灵活性。所以,可以借助于网络的灵活性,充分的发挥网络的性能,需要注意的是,不合理的应用会让网络出现严重的恶化,导致资源浪费情况。只有确定潜在的网络参数和无线资源管理相关的参数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高层次的关键指标,并阐述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到分支的问题,才有可能实现网络优化,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通过理论分析和云计算的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关键绩效指标(KPI)和无线参数的关系。当指标变化时,可以自动分析需要调整的参数,并在TD-SCDMALTE网络中验证得到规则,指明了网络优化方向。

1.3网络优化方法的多元化

从网络运营方面来看,统计分析网络业务对于提高运营利润将起到很多的作用。企业在进行网络优化的过程中,会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也就是说,各个业务可以得到对应的`QoS保障策略,通过这样的调整,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加的效益。如对网络中发展潜力大的业务,给予充分的QoS保障,进行精细化的资源控制和管理。从用户行为的角度考虑,网络业务的统计分析是用户行为分析的基础。从网络业务的统计数据中,挖掘用户使用业务时的行为特征。

2、4G移动通讯系统无线网络的优化策略

2.1内容优化

内容优化是无线网络优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内容优化,可以对网络性能进行准确的分析,了解其中潜藏的问题,并帮助技术人员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法,全面辅助业务发展,让无线网络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快捷的进行优化,提高网络通讯的质量,数据收集工作也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

2.2优化策略

(1)容量优化:所谓容量优化就是在完成基站话务统计数据之后的一个优化过程,该优化主要用于解决容量问题,如果某地区同时存在覆盖问题和容量问题,可通过增加基站、使用微蜂窝等方法来解决;而针对话务问题比较严重的基站,在基站周围话务量较低的背景下,较为频繁的发生话务拥塞问题,就说明该基站存在话务量分布不均衡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一般是基站的软切换比例不合理、不正常、比例高等,只要通过解决信道资源浪费问题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通过对软切换参数T-ADD或其它相关参数进行调整,降低比例,就能够保证信道资源的高效利用。(2)优化难点:4G移动通讯系统由于所有干扰较多,所以其最大荷载比较低,一般在60~80%之间,一旦系统超负荷运行,就会受到更为强烈的干扰,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移动用户通话就会出现掉线、中断等现象。因此,需要通过优化CDMA网络,实现网络升级,将系统转化具有软容量和软覆盖特征的移动通讯西永,才能保证在线用户较多时,网络干扰也不会很强烈。

3、4G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网络优化的关键技术分析

3.1企业私有云技术

云计算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行业当中,在移动通讯行业也不例外,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移动通讯系统实现无线网络优化。以OpenStack为例,它能够适应很多类型类型的云环境,它提供的云计算机平台具有统一的标准,而且操作实施非常简便。如果企业能够独立拥有云计算技术,就能够实现对庞大计算资源的高效化整合,例如硬盘空间、内存容量等等,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就是说,可以尽快的实现数据负载均衡以及云主机迁移等相关功能。在企业私有云上构建移动通信4G网络本身就是一个无线网络的优化,按照网优计算分析数据现有规模做到弹性扩容和快速部署。

3.2分布式大数据存储技术

网络优化测量报告本身具有数据复杂、离散和体积大的特点,传统的数据存储模型一直难以满足大数据存储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单个节点的能力是很难满足数据量不断增加的要求,对运行效率很难让大数据处理要求的数据仓库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根据传统数据仓库的存储模型,虽然大容量的指标是可以实现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时间和空间过高都是显而易见的。HBasegoogleibghtle技术实现的,本身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可扩展性,以及一系列的特点,如利用HBase高性能可用于构建大规模存储集群。

3.3应用程序集群伸缩设计

设计应用程序的群伸缩主要是为了实现程序节点的缩小和扩展,该设计是依托于云平台网优系统而进行的,作业数量的提交量非常大,而且排队时间长,所以,必须依靠节点自动增加的功能,自动分摊工作,减少工作数量,这一设计也有利于减少节点。

3.4Hadoop集群伸缩设计

Hadoop集群伸缩设计主要是应NodeManager节点进行的,节点只需要进行数据储存工作,其优势则在于节省节点磁盘空间,增加集群中的DataNode节点。运算节点按照Job负荷使运算节点自动增加,如果发现运算比较大,这种情况下可以动态性增加NodeManager,这样可以使运算要求得到满足,完成运算以后,如果Job负荷比较低,这种情况下可以自动将虚拟机关闭。此外,Hado叩集群中如果Job繁重,可以利用运算节点为Job处理提供支持。

4、结束语

城市4G无线通信 篇3

Clearwire首席执行官Benjamin G.Wolff表示:"Clearwire将互联网的速度和移动性完美融合,令无线网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以提高客户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为导向,致力于为服务区内的每一位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总经理马宏升表示:"作为新一代无线技术,WiMAX为消费者带来了真正的平民化移动互联网体验。英特尔将携手Clearwire及其合作伙伴,让消费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随时在更多地点与互联网进行交互。”

显著的差异

Clear的服务价格低廉、部署简便,可满足用户在家庭、办公场所或旅途中的上网需求。无论是那些既要赶时间,又要接孩子放学的上班族家长,还是在办公室内外都希望保持高效的小企业主,抑或是经济拮据、却需要使用宽带网络的大学生们,Clear都是以最少投资获得最大收效的理想之选。

Clear采用简单新颖的定价策略,能够灵活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要。Clear提供的移动、住宅和商务计划既可以按日付费,也可以包月订购,且无需签订冗长的服务合同。家庭互联网服务计划和移动互联网计划的每月最低收费分别为20美元和30美元。此外,客户也可以购买10美元的日卡。如果客户同时订购家庭和移动互联网服务,或者一次签订两年的服务协议,还能享受其它优惠。

区别于其它无线服务,Clear还提供一项名为”真正的宽带”的特色体验,为住宅用户和移动互联网用户分别提供高达6Mbps和4 Mbps的下载速度。

无线宽带,一插即行

为了方便客户,Clear专门提供了几种简单的宽带连接方式。移动用户只需将Clear提供的支持移动WiMAX的小型USB调制解调器插入笔记本电脑,即可立即接入无线网络。

当住宅用户需要上网时,只需将Clear提供的无线高速调制解调器(小开本书大小)连接到普通电源和电脑主机。该款无线高速调制解调器同样由摩托罗拉公司出品,客户和企业无需提前预约,也不必穿墙布线,完全可以在不中断日常工作的情况下轻松获取高速互联网服务。

目前,宏基、华硕、戴尔、富士通、联想、松下、三星和东芝等电脑厂商纷纷宣布计划在今年上半年推出基于英特尔R迅驰R处理器技术并嵌入WiMAX技术的笔记本电脑,以兼容Clear网络。此外,还有数家OEM厂商计划推出采用英特尔R凌动TM处理器并支持嵌入式WiMAX的上网本模型,同样也是为了迎接Clear网络的到来。

其它市场

城市4G无线通信 篇4

2014年中国LTE网络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 4G技术走向成熟, 这让本次通信展4G展示热度有所降低。不过, 由于当期国内运营商4G建设拼部署速度、拼峰值体验、拼容量能力, 以载波聚合、小基站为代表的LTE创新技术和新产品得到高度关注。与此同时, 尚处于研究阶段的5G技术, 在多个企业展台亮相。

载波聚合:引发无限遐想

载波聚合是LTE-A的核心技术, 可以把相同或不同频段下的两个以上的载波合并为一个信道, 成倍提高LTE小区的峰值速率。从2013年开始已经陆续由运营商进行了载波聚合的商用化部署, 随着终端等产业链的不断完善, 载波聚合全球部署的规模逐渐增大。

国内, 中国移动走在TDD载波聚合的前列,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对载波聚合都比较关注, 当前正在进行相关的测试工作, 预计在2014年底或2015年开展规模化部署。展会现场,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等多个参展商展出了载波聚合技术最新进展。

不过, 领跑者且曾大力展示载波聚合的中国移动和华为, 反而悄悄减少了该技术展示力度, 倒是中国联通、中兴通讯等依然将其作为重点展示内容。

记者看到, 中国联通展示了通过多个载波的捆绑, 使得终端可以同时在多个频段上运行LTE业务, 实现300Mbit/s和1.3Gbit/s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 大大提升LTE容量和用户体验。据工作人员介绍, 在该速率下, 单个终端用户可以同时使用4路4k超高清视频、头戴式全息眼镜、体验百兆下载等多种多样的业务。

在不久的未来, 随着LTE用户流量需求进一步抬升, 载波聚合技术还可以将更多的频段资源集中应用, 中国联通可通过5载波聚合功能, 将1.8G/2.1G/2.6G FDD和TDD的频段联合起来, 提供高达1.3Gbit/s的极致数据下载速率。

小基站:室内覆盖神器

本次通信展另一个热点是小基站 (Small Cell) 设备, 在华为、上贝、烽火、中兴等多个企业展台, 可以看到起小基站解决方案的身影。作为行业领头羊, 华为在本次通信展展示了其新一代小基站Lamp Site, 更轻、更薄、更节能, 满足当前运营商LTE室内覆盖网络部署需求。

据介绍, 自从2013年推出以来, Lamp Site已经在全球赢得150多份合同, 月峰值发货量超过万台。同时, 该解决方案也成为行业标杆, 被各厂家纷纷效仿。新一代Lamp Site继承了上一代Lamp Site所有的优点, 并实现更多能力提升。

现实中, 如遇展会或大规模活动, 很多人都有电话、宽带难于接入的体会。上海贝尔所展示的宏站叠加微基站的Het Net架构, 为解决LTE覆盖和容量提供了思路, 这是一种分层部署的技术手段, 可以有效构建LTE立体网, 分流吸收宏基站话务量。

现场人员介绍, 上海贝尔的微基站具备快速安装和开通能力, 不但支持同厂商组网, 而且还支持异厂商组网。上海贝尔在全球LTE的建设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有大量的微基站的部署案例。在国内, 其微基站已率先在上海、南京、青岛等城市热点地区得到了现场广泛应用。

微波设备:规模应用前夜

在本次通信展上, NEC带来了其E波段全室外微波设备。事实上, E-Band频谱目前在全球47个国家已经开放, E-Band微波已经在欧洲、中东等地区开始规模部署, 华为、爱立信、NEC等都推出了成熟方案, 其中华为在全球有40个E-band微波的成功商用。但E-band微波在国内尚处于实验阶段, 目前国内license还没有开放。

当前, 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进行4G网络建设, 但站点新建过程中却面临不少挑战, 一方面新建站点密集, 部分新建站点光纤资源短缺, 移动回传网络面临压力;另一方面, 小站应用越来越广泛, 运营商缺乏大带宽、灵活部署的小站回传网络建设方案。在此情况下, 此前国内应用较少的微波解决方案重新进入运营商的视野, 尤其是中国移动对微波设备有迫切需求。

5G亮相:让信息随心至

尽管5G的具体需求、关键技术和频谱等都还没有形成共识, 但是为了抢占产业制高点, 确保能在5G标准制定工作开始之后, 将更多的研发投入转化成专利, 众多的5G研究组织和企业相继加大对5G研发的投入, 或发布白皮书或宣传技术有所突破。

本届通信展上, 华为、中兴、大唐电信等设备商的站台上, 5G没有缺席。未来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时延更低的5G技术可以应用到诸多领域, 包括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 (3D、8K) 、移动云、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家居等。

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 5G也许还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但是, 在通信科研领域, 众多企业针对5G的研究早已开始。大规模天线技术、超密集组网技术、灵活频谱共享技术、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和频段信号传输关键技术都是未来5G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商业WLAN:市场前景广阔

虽然近几年通信市场衰减, 但是异军突起的互联网产业、智能家居、智能穿戴、云计算、商业Wi-Fi等主题, 为这个展览注入新鲜活力。其中, Wi-Fi还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待挖掘。

4G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安全探讨 篇5

一、4G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4G无线通信网络系统很好地实现了各种制式的网络之间的无缝互联的目的, 其核心网是基于全IP网络体系而构成的, 应用效果理想。4G移动系统网络结构可分为三层:物理网络层、中间环境层、应用网络层。物理网络层提供接入和路由选择功能, 它们由无线和核心网的结合格式完成。中间环境层的功能有Qo S映射、地址变换和完全性管理等。物理网络层与中间环境层及其应用环境之间的接口是开放的, 它使发展和提供新的应用及服务变得更为容易, 提供无缝高数据率的无线服务, 并运行于多个频带。这一服务能自适应多个无线标准及多模终端能力, 跨越多个运营者和服务, 提供大范围服务。与上一代的3G网络相比较, 4G无线通信系统当的分组交换以及全IP核心网分别取代了3G网络的电路交换以及蜂窝网络, 即便是在快速移动的环境当中, 4G网络依旧可以为用户提供2—100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 给予用户更加流畅的上网体验。

二、4G无线通信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问题

4G无线通信系统当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集中体现在移动终端、无线网络、无线业务三个方面, 具体如下:

2.1移动终端方面

(1) 移动终端的硬件平台不具备完整而全面的验证保护机制, 各个模块遭受攻击者随意篡改的风险非常高, 再加上移动终端内部的各个通行接口没有机密性的保护措施, 用户所传递的信息容易被窃听, 访问控制机制有待完善。

(2) 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多种多样, 各种操作系统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在使用的过程当中, 其所存在的安全漏洞会被无限放大。

(3) 伴随病毒种类的不断增加与更新, 传统的防病毒软件的体积也在随之增大。但是, 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电池容量、数据储存能力均是有限的, 难以长时间地支撑起大体积的防病毒软件的运行需求, 两者的矛盾性非常明显。

(4) 移动终端所支持的无线应用非常多, 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 其均是通过无线网络而实现的。大部分的无线应用其自身均存在固有的安全隐患, 再加上相应的程序的安全漏洞, 严重威胁着无线终端的网络安全。此外, 木马、蠕虫等移动终端比较常见的感染性病毒也可通过这些无线应用而进入到移动终端当中, 损坏或是窃取数据资源。

2.2无线网络方面

(1) 无线网络的具体结构不同, 非常容易导致相应的差错, 所以要求无线网络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容错性。

(2) 不同的无线网络, 其安全机制、安全体系、安全协议也必定不同, 导致4G无线通信系统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安全威胁。

(3) 一般而言, 4G无线通信系统必须要与异构形式的非IP网络进行连接, 同时依靠Qo S实现高速网络速率传递。但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 4G无线通信系统与异构形式的非IP网络连接, 同样存在安全威胁。

(4) 无线网络用户习惯在各个不同的系统当中随意切换与漫游, 这就对4G无线通信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性能提出可更高的要求。但是, 目前我国的4G无线通信系统尚不具备良好的移动性管理性能, 容易出现各种安全问题。

2.3无线业务方面

(1) 无线业务与衍生的增值业务均以电子商务为主, 整体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是, 目前的4G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机制很难适应高级别的安全需求。

(2) 目前的无线通信市场, 利益争端因为多计费系统的参与而愈演愈烈, 运营商欺诈以及用户抵赖等现象不乏存在。但是, 目前的4G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方案无法出示绝对肯定性质的相关凭证。

(3) 4G无线通信业务支持用户的全球移动性, 这是其优点, 也是其安全隐患之一。因为一次无线业务无可避免会涉及到多个业务提供商以及网络运营商, 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三、提升4G无线通信系统网络安全性能的策略

提升4G无线通信系统网络安全性能, 主要在于安全策略、效率策略、以及其他的一些策略, 具体如下:

3.1安全策略

(1) 加固操作系统。建议所采用的操作系统必须要满足TMP的实际需求。确保混合式访问控制、域隔离、远程验证等具备良好的兼容性能, 以提高4G无线通信系统网络的安全性能。

(2) 加固硬件平台。应用“可信移动”的方案, 添加可信启动的程序, 对移动终端的数据储存实现有效的保护, 提高检验机制的完整性。

(3) 加固应用程序。在进行应用程序下载的过程当中, 必须要进行合法性与安全性检验才能进行安装, 避免其受到攻击者的恶意篡改, 同时降低可供用户选择的不安全配置选项的比例。

(4) 防护硬件物理。有针对性地提高移动平台硬件的集成程度, 对遭受攻击的硬件接口的电压与电流, 避免再次遭受物理性质的攻击。在必要的时候, 允许将USIN以及TPM当中所储存的数据自动进行销毁, 销毁的程度视安全级别而定。

3.2效率策略

(1) 尽可能减少安全协议当中所要求的交互性消息的数量, 同时尽量缩短单条消息的长度, 要求简洁明了。

(2) 在进行预计算以及预认证的过程当中, 要求在移动终端处于空闲状态之下进行, 以期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的空闲时间。

(3) 针对在较短的时间之内无法进行实质性服务获取的无线业务, 一般而言, 可延缓提供服务的时间, 采取滞后认证的措施, 如果其可以顺利地通过认证, 便向其按时提供服务, 否则中止服务。

(4) 对称性是移动终端计算的必备特征, 针对比较庞大的计算负担而言, 建议促使其在服务网络端完成, 以起到缓解移动终端负担的作用, 同时注意密码算法的选用, 在选用密码算法之时, 需要遵循资源少、效率高两大基本原则, 摒弃临时身份机制以及缓存机制的使用。

3.3其他策略

(1) 多策略机制。为不同的场景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安全策略, 以先验知识节约开销, 保证效率, 确保切换认证的效率高于接入认证。

(2) 多安全级别策略。使用场合以及使用需求的不同, 其安全级别也是不同的, 因此需要实施多安全级别策略, 在电子商务以及普通通话之间划分鲜明的安全级别界限。此外, 无线网络切换也需要赋予其不同的安全级别, 例如4G用户切换至3G网络, 那么安全级别也应当随之下调,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 4G无线通信系统所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较多, 相关从业者需要在明确4G无线通信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问题的基础上, 立足于安全策略、效率策略等方面, 全面提高4G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付丽琴.4G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安全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 2014, 12:65.

[2]张超.4G无线通信的网络安全问题思考[J].信息通信, 2014, 04:226.

[3]黄宗伟.4G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安全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 06:119+121.

[4]郑中伟.关于4G无线通信的网络安全问题思考[J].中国新通信, 2014, 16:45.

[5]王伟伟.接入网技术在城市4G无线通信中的应用[J].硅谷, 2014, 16:114-115.

城市4G无线通信 篇6

对于移动无线通信系统而言, 网络安全是保证其应用价值的重要指标, 而提升4G无线通信的网络安全性也成为业内人士高度关注的课题。然而,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4G无线通信仍然存在着许多安全问题, 已经给用户的经济效益造成了极大威胁, 因此必须采取相关应对措施, 最大限度提升其安全性。

二、4G无线通信的网络安全问题

4G系统属于通信系统的一种基本类型, 其构成要素包括四个部分, 即无线核心网、终端、无线接入网以及IP骨干网[1]。由于4G系统的构成要素十分多样, 因此其网络安全问题也偏于复杂, 加之无线网络安全隐患和互联网安全隐患可以共存于4G系统内, 因此其防护工作显得更加困难。就目前而言, 4G系统的存储水平与计算能力都在不断加强, 而移动终端属于无线应用的执行者与参与者, 在4G无线通信当中的作用的更加突出, 已经发展成为无线网络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桥梁。较为常见的网络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移动终端的硬件平台饱受威胁。当前, 移动终端的硬件平台普遍缺乏验证机制与保护机制, 以至于部分模块固件被不发入侵者肆意篡改, 加之终端内部的通信接口未形成集聚完整性与机密性的保护机制, 导致移动终端内传出的信息被黑客窃听, 对其基本安全性造成极大威胁。第二, 由于4G无线系统包含着许多种类, 但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却相对匮乏, 因而出现了许多漏洞, 而且这些漏洞具有公开性特征。第三, 4G无线系统的移动终端具备支持多种无线应用的功能, 例如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假使这些无线应用本身在程序方面存在着漏洞或安全隐患, 同样会对4G无线通信的网络安全性造成极大威胁。

三、提升4G无线通信网络安全性的主要策略

由于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在基本特性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因此在设计无线通信的网络安全方案时, 应当充分考虑其兼容性、安全性以及效率性等因素, 从而最大限度提升4G无线通信的网络安全性[2]。

3.1研发与利用加固型操作系统

为了规避安全问题, 在选择操作系统时, 应选择满足TMP需求的操作系统, 能够支持远程验证、区域隔离以及混合访问控制等操作。

3.2采取硬件物理保护措施

通过加大无线通信测试平台硬件的集成度, 减少存在攻击威胁的接口数量, 并适当增加电压、电流以及温度, 以此方式达到检测电路的目标, 以防采取物理检测措施时被攻击。此外, 针对TPM和全球用户识别卡中的相关数据, 还应当根据安全级别进行销毁处理。

3.3不断加固硬件平台

把中国移动互联网可信应用平台视作网络安全问题基本防护对象, 除了对其进行全方位检测以及可信启动之外, 还应予以存储保护等安全措施。同时, 由于4G无线通信的核心网是TD-SCDMA, 尽管不对称管制、起步晚以及备受怀疑等主客观因素对其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TD-SCDMA的整体发展趋势十分明朗, 同时还取得了较大成功。而随着TD-LTE的不断推行与普及, 其发展事态已远远超过TD-SCDMA, 全球范围内TD-LTE的商用网络总数已达到13个, 其发展与应用必定会成为大势所趋[3]。

3.4提升通信服务效率

由于无线通信的网络资源有限, 为了提升网络资源的可靠性、安全性与有效性, 首先应当控制安全协议的信息交互总数, 确保安全信息的精准性与短小性。其次, 控制移动终端的任务数量, 针对4G无线通信的网络终端制定明确的标准, 要求其计算能力具备明显的非对称性。最后, 针对处于闲置状态的移动终端, 必须加以有效利用, 从而实现预计算、预认证的目标。

四、结束语

4G无线通信的出现,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各种网络安全问题。基于4G无线通信的网络安全, 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包括兼容性、可扩展性以及可移动性等。通常情况下, 只要三个影响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 都会对4G无线通信的网络安全性造成极大威胁。鉴于此, 相关部门的开发与研制4G无线通信的相关系统时, 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漏洞的危害性, 再通过长期有效实践, 达到提升4G无线通信的网络安全性目标。

参考文献

[1]付文俊, 赵裕博, 王新明.3G和4G无线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行业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4, 2 (2) :1070

[2]朱朝旭, 果实, 薛磊.4G网络特性及安全性研究[J].数据通信, 2011, 3 (3) :25-27

城市4G无线通信 篇7

1 无线网络通信方式的发展

按照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 传输速率及其用途可以分为WPAN, WLAN, WMAN, WWAN等四种。WPAN面向特定的群体, 范围小, 服务种类多样, 能够实现无线无缝链接。WLAN根据工作样式可分为自组织网络和基础结构, 其中基础结构使用扩展服务集拓扑模式, 通过无线终端访问, 互相通信模式进行工作。而自组织网络使用独立基本服务集拓扑结构模式, 其工作方式大多数采用无线终端的随意联接, 相互通信形成的工作模式。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无线接入的需要越来越高, 需要我们不断的对无线网络通信进行革新和创造。

2 4G通信技术中的网络安全问题

2.1 薄弱的通信基础设施

在我国, 3G通信基础设施覆盖率较大, 而4G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覆盖面极低, 为了可以使4G通信技术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产过程中带来更大的便利, 将4G通信技术的功能实现利用最大化, 就必须在原有的3G基础设施上进行重大的革新和改变, 要完全将基础设施进行革新和改造, 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 物力, 财力, 由于在这些方面支持过少, 就给无线网络通信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2.2 通信技术不规范

在我国, 现在的4G通信技术还不是十分的规范, 主要是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 容量的限制。在理论上, 4G的通信速度是3G通信速度的20倍之多, 由于在实际技术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过多, 在实际生活中还很难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 4G的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十分繁琐复杂, 要想完全的解决网络通信的技术问题需耗费大量时间。所以, 目前为止, 我国的4G通信技术依旧不是十分规范, 还不能实现在理论上的效果, 这就会对无线网络通信的安全造成困扰。

2.3 通信网络的攻击

现在4G通信的使用越来越来普遍, 给人民带来的威胁更是巨大, 网络攻击方式多样化, 会产生大量的网络安全问题和现象。4G通信系统拥有比传统网络系统更加强大的储存及计算能力, 基于此更加容易将与之配套通信系统的移动终端感染病毒。因此, 技术人员才重视4G网络的安全问题, 必须要将这一问题解决。现在, 网络病毒多种多样, 有信息病毒, 炸弹病毒, 木马病毒等多种病毒, 病毒类别越来越多, 导致病毒肆意侵染网络, 对网络通信安全产生影响。

2.4 4G通信的相关设施不完善

现如今, 我国与4G通信技术的相关配套设备不完善, 导致了4G网络通信的不安全。我国的4G通信技术还没有规范的服务区域, 4G网络通信的用户对无线网络通信有极高的期望, 但却因为诸多因素不能够流畅的进行网络通信, 可能是因为功率不足或者是天线问题造成。现在我国的4G网络费用极高, 大部分人们不能够支付高额的网络通信费用, 也导致我国4G网络通信的不能够快速顺利的发展。

3 解决4G通信技术网络安全的方案

3.1 组建4G通信安全模型

为了解决我国目前4G通信技术的安全问题, 应组建完善的4G通信系统安全模式, 在此模式里面, 我们能够检测网络通信系统的安全问题, 一旦网络通信系统出现安全问题, 我们能够快速及时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此可以更好更便利的掌握通信系统的问题, 当出现问题时, 可以立刻作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3.2 革新密码制度

对原有的密码体制进行更改, 在4G的网络通信系统中, 服务种类及其特点有着较大的差别, 尽可能改变现存的密码体制, 及时革新和改善现有的密码体制, 将使其更加的适应现有的4G网络通信系统。另外, 对识别安全系统再革新, 进而对网络通信系统实施更全面的防护。

3.3 全体系透明化

实现4G通信系统的安全系统的清透, 可以将通信系统安全性提高。随着4G通信系统的广泛使用, 专业人员提出4G通信系统的安全设施可以独立存在, 并对网络端和终端能够单独辨识和加密处置, 使通信使用者可以对整个过程尽心监测, 随时掌握通信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及其不足, 进而对网络通信安全进行时时保护。

3.4 采用先进的密码技术

先进的密码技术应用在网络安全系统中, 可以提升网络通信安全系统的防护。采用先进的技术能够促进终端进行数据处理时的快速安全, 将先进的密码技术应用在4G网络通信安全系统中可以提升对某些恶意攻击的抵御能力。

3.5 网络安全设备允许用户参与

对于4G通信系统的使用者, 在其上网过程中, 可以自主设置密码级数, 以此来增强网络通信的安全, 使得4G网络通信安全系统可以实现系统默认及自主设置二者兼具的安全防护措施, 使用者在安全防护中占有一定的作用, 提升使用者对于安全系统的认识, 能很好的促进网络通信的安全系数。

3.6 加强4G通信网络同互联网的统一

将4G通信网络与互联网实现一统, 能提高网络通信系统的安全。移动及固网的安全问题影响4G网络通信系统安全, 有关安全的定义在固网与计算机之间基本相同, 因此二者出现问题的种类可能相同, 所以技术工作人员可以按照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来解决, 加强固网的安全。

4 结束语

目前为止,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普遍应用, 也带给使用者诸多的安全威胁, 为了使无线网络通信系统的安全及其稳定, 我们要对4G网络通信的安全重视, 根据网络存在的病毒及黑客的攻击, 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进而促进4G无线网络通信的安全性, 加强4G无线网络通信的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平, 林长锥.基于TD-LTE的智能配电网终端通信技术研究[J].电力系统通信, 2012 (07) .

[2]高飞, 平立.浅谈4G无线网络安全[J].科技资讯, 2010 (04) .

4G通信技术初探 篇8

关键词:4G,OFDM,SAMIMO,SDR4G发展现状,4G移动通信

1 作为新一代技术的4G通信技术, 具有以下优点

1.1 支持较高的通信速率。

1.2 提供动态范围多速率业务。

1.3 真正实现不同频段的不同业务环境间的无缝漫游。

4G预计2015年左右投入商用。4G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广大用户享受更新、更快捷、更丰富的通信生活成为可能。

2 4G概念通信技术特点

目前, 业界专业人士对4G概念移动通信系统的共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a.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不受限地接入网络中来;b.移动终端可以是任何类型的;c.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业务、应用和网络;d.可以实现非常先进的移动电子商务;e.新的技术可以非常容易地被引入到系统和业务中来。

根据以上描述, 未来的4G系统应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a.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b.实现真正的无缝漫游。c.高度智能化的网络。有很强的智能性、适应性和灵活性。d.良好的覆盖性能。e.基于IP的网络。4G通信系统将会采用IPv6, IPv6将能在IP网络上实现话音和多媒体业务。f.实现不同Qo S的业务。4G通信系统通过动态带宽分配和调节发射功率来提供不同质量的业务。

4G系统针对各种不同业务的接人系统, 通过多媒体接入连接到基于口的核心网中。基于IP技术的网络结构使用户可实现在3G、4G、WLAN及固定网间无缝漫游。4G网络结构可分为三层:物理网络层、中间环境层、应用网络层。a.物理网络层提供接入和路南选择功能。b.中间环境层的功能有网络服务质量映射、地址变换和完全性管理等。c.物理网络层与中间环境层及其应用环境之间的接口是开放的, 使发展和提供新的服务变得更容易, 提供无缝高数据率的无线服务。并运行于多个频带, 这一服务能自适应于多个无线标准及多模终端, 跨越多个运营商和服务商, 提供更大范围服务。

3 据国际电信联盟定义, 4G技术是可为移动

中的用户提供100 Mb/S的数据传输、为静止的用户提供1Gb/S的数据传输的无线通讯技术, 包含OFDM、智能天线 (SA) 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 (MIMO) 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 (SDR) 、多用户检测技术、IPv6技术等关键技术。

3.1 正交频分复用 (OFDM) 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OFDM为核心技术。OFDM技术实际上是多载波调制的一种。其主要思想是: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 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 调制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正交信号可以通过在接收端采用相关技术来分开, 这样可以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 因此每个子信道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 从而可以消除符号间干扰。而且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仅仅是原信道带宽的一小部分, 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

3.2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采用了空时多址 (SDMA) 的技术, 利用信号在传输方向上的差别, 将同频率或同时隙、同码道的信号进行区分, 动态改变信号的覆盖区域, 将主波束对准用户方向, 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方向, 并能够自动跟踪用户和监测环境变化, 为每个用户提供优质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从而达到抑制干扰、准确提取有效信号的目的。这种技术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及数字波束等功能, 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3.3 无线链路增强技术

可以提高容量和覆盖的无线链路增强技术有:分集技术, 如通过空间分集、时间分集 (信道编码) 、频率分集和极化分集等方法来获得最好的分集性能;多天线技术, 如采用2或4天线来实现发射分集, 或采用多输入多输出 (MIMO) 技术来实现发射和接收分集。MIMO技术是指利用多发射、多接收天线进行空间分集的技术, 它采用的是分立式多天线, 能够有效的将通信链路分解成为许多并行的子信道, 从而大大提高容量。信息论已经证明, 当不同的接收天线和不同的发射天线之间互不相关时, MIMO系统能够很好地提高系统的抗衰落和噪声性能, 从而获得巨大的容量。在功率带宽受限的无线信道中, MIMO技术是实现高数据速率、提高系统容量、提高传输质量的空间分集技术。

3.4 软件无线电 (S D R) 技术

在4G系统中, 若要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接入网络”的理想通信方式, 则至少需要保证移动终端能够适合各种类型的空中接口, 能够在各类网络环境间无缝漫游, 并可以在不同类型的业务之间进行转换。这就意味着在4G系统中, 软件将会变得非常复杂。为此, 专家们提议引入软件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强调以开放性最简硬件为通用平台, 尽可能地用可升级、可重配置的不同应用软件来实现各种无线电功能的设计新思路。在4G众多关键技术中, 软件无线电技术是通向未来4G的桥梁。由于各种技术的交迭有利于减少开发风险, 所以未来4G技术需要适应不同种类的产品要求, 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则是适应产品多样性的基础, 它不仅能减少开发风险, 还更易于开发系列型产品。此外, 它还减少了硅芯片的容量, 从而降低了运算器件的价格, 其开放的结构也会允许多方运营的介入。

3.5 多用户检测技术

4G系统的终端和基站将用到多用户检测技术以提高系统的容量。多用户检测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把同时占用某个信道的所有用户或部分用户的信号都当作有用信号, 而不是作为噪声处理, 利用多个用户的码元、时间、信号幅度以及相位等信息联合检测单个用户的信号, 即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及信号处理手段, 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 从而达到对多用户信号的最佳联合检测。它在传统的检测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的所有用户的信号进行检测, 从而具有良好的抗干扰和抗远近效应性能, 降低了系统对功率控制精度的要求, 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链路频谱资源, 显著提高系统容量。

3.6 IPv6技术

4 G通信系统选择了采用基于IP的全分组方

式传送数据流, 因此IPv6技术将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协议。选择IPv6协议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a.巨大的地址空间。在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 它能够为所有可以想像出的网络设备提供一个全球惟一的地址。b.自动控制。IPv6还有另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支持无状态和有状态两种地址自动配置方式。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方式是获得地址的关键。在这种方式下, 需要配置地址的节点使用一种邻居发现机制来获得一个局部连接地址。一旦得到这个地址之后, 它将用另一种即插即用的机制, 在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的情况下, 获得一个全球惟一的路由地址。c.服务质量。服务质量 (Qo S) 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协议的角度看, IPv6与目前的IPv4具有相同的Qo S, 但是IPv6能提供不同的服务。这些优点来自于IPv6报头中新增的字段“流标志”。有了这个20位长的字段, 在传输过程中, 中国的各节点就可以识别和分开处理任何IP地址流。尽管对这个流标志的准确应用还没有制定出有关标准, 但将来它无疑将用于基于服务级别的新计费系统。d.移动性。移动IPv6在新功能和新服务方面可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每个移动设备设有一个固定的家乡地址, 这个地址与设备当前接入互联网的位置无关。当设备在家乡以外的地方使用时, 通过一个转交地址即可提供移动节点当前的位置信息。移动设备每次改变位置都要将它的转交地址告诉给家乡地址和它所对应的通信节点。

4 4G移动通信系统目前还只是一个基本概

念, 4G网络的定义仍然还不明确, IEEE等标准化组织仍处于制定标准和规范的过程中。但是融合现有的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的4G系统将成为一个无缝连接的统一系统, 实现跨系统的全球漫游及业务的可携带性, 是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系统, 它将帮助我们实现充满个性化的通信梦想。我们有理由相信4G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领域的主导技术, 会使我们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何琳琳, 杨大成.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关键技术[J].移动通信, 2004 (2) .

[2]刘伟, 丁志杰.4G移动通信系统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J].中国数据通信, 2004 (2) .

上一篇: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下一篇:创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