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无线通信

2024-06-20

红外无线通信(精选九篇)

红外无线通信 篇1

关键词:红外无线通信,IrDA协议,IrLAP

0 引言

红外无线通信技术是一种采用红外线作为通信载体, 可以实现点对点及红外无线局域网通信的技术, 它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速率、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一般采用波长为850nm至900nm的红外线, 调制方法有OOK、PPM、ASK等, 目前红外光传输速率可获得高达Gb/s以上。Ir DA即红外数据协会, 全称The 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 是1993年6月成立的一个国际性组织, 专门制定和推进能共同使用的低成本红外数据互联标准, 支持点对点的工作模式。

红外光无线系统相对于射频无线系统有着显著地优势, 光波谱在全球市场上没有严格的管制, 有着巨大的带宽, 并且无需认证。红外光不能穿透障碍物, 各个空间通信没有干扰并增强了通信的可靠性, 而且不会对其他电磁系统产生电磁干扰。红外光设备消耗更小功率, 价格低廉。在1Mbps的传输速率时, 红外无线通信需要150m W, 而无线电通信则需要1W以上的功率。

1 Ir DA协议

Ir DA即红外数据协会, 全称The 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 是由HP、COMPAQ、INTEL等20多家公司在1993年6月发起成立一个国际性组织。专门制定和推进能共同使用的低成本红外数据互联标准, 它支持点对点半双工的工作模式。Ir DA的宗旨是制定以合理的成本实现的标准和协议, 以推动红外通信技术的发展。1994年6月, 第一个Ir DA的红外数据通信标准发布, 即Ir DA1.0。

Ir DA协议标准包括三个基本的规范和协议:红外物理层协议规范 (Infrared Physical Layer Link Specification:IrPHY) , 定义硬件要求和低级数据帧结构以及帧传送速度;红外链路建立层协议 (Infrared Link Access Protocol:Ir LAP) , 在自动协商好的参数基础上提供可靠的、无故障的数据交换;红外链接管理层协议 (Infrared Link Management Protocol:Ir LMP) , 提供建立在Ir LAP连接上的多路复用及数据链路管理。物理层规范制定了红外通信硬件设计上的目标和要求, Ir LAP和Ir LMP为两个软件层, 负责对链接进行设置、管理和维护。在Ir LAP和Ir LMP基础上, 针对一些特定的红外通信应用领域, Ir DA还陆续发布了一些更高级别的红外协议, 如Tiny TP、Ir OBEX、Ir COMM、Ir LAN等等。如图1所示:

2 核心协议层

2.1 红外物理层协议 (Ir PHY)

红外物理层协议制定了红外通信硬件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低级数据帧结构以及帧传送速度。包括了红外收发器、数据位的编码和解码、传输距离、传输视角 (接收器和发射器之间红外传输方向上的角度偏差) 、发光功率和抗噪声干扰等方面。为了达到兼容, 硬件平台以及硬件接口设计必须符合红外协议制定的规范。Ir PHY规定了红外通信数据发射速度分别为115.2kbps, 0.576Mbps, 1.152Mbps, 4Mbps, 16Mbps, IrPHY规定Ir DA1.0串行红外SIR (Serial Infrared) 规定了传输速率为从2.4kbs~115.2kbps, 用开关键控 (OOK, on-off keying) 归零码 (RI) 脉冲进行编码, “0”代表一个光脉冲。它基于HP-SIR开发出来的一种异步、半双工红外无线通信方式, 它依托系统中的异步通信收发器 (UART) , 通过对串行数据脉冲的波形的压缩和对所接受的光信号电脉冲的波形扩展这一编码解码过程实现红外数据传输。Ir DA1.1快速红外FIR (Fast Infrared) 规定了传输速率从0.576 Mbps~1.152Mbps, 用RZI进行编码, 在4Mbps时采用4PPM (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 编码。VFIR (Very Fast Infrared) 规定了传输速度为16Mbps, 采用HHH编码方式。Ir PHY定义了红外无线设备传输距离为1m, 实现了传输视角为0o~15o的无错通信和在环境光及其它红外光干扰下的成功通信。规定波长范围850~900nm, 发射半角的宽度为15o~30o, 接收时光线的入射半角不小于15o, 误码率为10-9 (位速率为4Mbps时误码率不超过10-8) 。

2.1.1 红外物理层的帧结构

Ir DA红外物理层帧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中STA为起始标志, 由01111110组成, ADD为8位的地址场;DATA为2048字节的信息场;FCS为16位的CRC;STO为结束标志, 由01111110组成。

为了将数据通信部分与经常变动的硬件层隔离, 红外物理层还构造了一个被称为帧生成器的软件层, 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来自物理层的数据帧并将他们提交给链路访问层 (Ir LAP) , 同时还接受输出帧并将它们传送到物理层。此外, 帧生成器还可以根据Ir LAP层的命令来控制硬件通信速度。

2.2 红外链路建立层协议 (Ir LAP)

Ir LAP是红外规范强制定义层, 制定了连接建立的过程规范, 描述了建立一个基本可靠连接的过程和要求。Ir LAP是在现有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HDLC (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 Procedure) 和同步数据链路控制SDLC (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 半双工协议基础上增添了一些红外通信的特性, 提供连接制定, 数据转移, 流控制功能。Ir LAP所作用的红外媒介是一个点对点, 半双工介质。Ir DA协议对Ir LAP功能要求如下:

(1) 寻找设备——搜寻红外光辐射的设备;

(2) 连接设备——选择合适传送对象, 协商双方均支持的最佳通信参数并进行连接;

(3) 数据交换——用协商好的参数进行数据交换;

(4) 断开连接——关闭链路并且返回到常规断开状态, 等待新的连接。

Ir LAP定义了3种类型的帧:信息帧 (Information frame, I) 、监控帧 (Supervisory frame, S) 、无序列帧 (Unnumbered frame, U) 。信息帧I用于信息的传输。监控帧S用于链路的管理, 如应答接收帧, 传送站点状态, 报告帧序列错误等。无序列帧U用于建立和释放链路, 报告过程错误, 传送数据等。Ir LAP最基本的数据帧格式如图3所示:

Ir LAP数据帧包括8位开始标志位和8位结束标志位, 并且包含了特殊的位模式01111110, 7个地址位和一个循环冗余校验位 (C/R) , 8位控制位。每一个帧都包含一个控制域, 控制域包含一个帧探测器, 可以探测帧的类型和校验位P/F的值, 校验位P/F的值用于进行传输控制。如图4所示, 信息帧I的控制域包含一个发射序列号“Ns”, Ns用于确定传输的信息帧个数。信息帧I和监控帧S都包含一个接收序列号“Nr”, Nr用于确定所希望接收下一个信息帧I的序列号。监控帧S和无序列帧U的控制域都包含一个控制/响应编码“X”, Ir DA协议标准规定了每个控制域含有8位比特位, Ns和Nr各占3位比特位, Ns和Nr的值从0~7循环, 最大的窗口值为7。

2.2.2 Ir LAP工作过程

链路建立协议的工作过程主要过程分为三部分:发现设备和地址冲突处理——链路建立——信息交换和链路关闭。其具体工作过程如图4所示。

建立Ir LAP连接的两部分存在主从关系, 承担不同责任。用Ir DA术语表示为主站 (Primary) 和从站 (Secondary) 。主站控制通信管理和保持各个任务的独立性, 它启动连接, 发送命令帧, 初始化链路, 发送数据和组织控制数据流, 并处理不可校正的链路连接错误。实体主设备包括PCs, PDAs, 摄像机, 其它任何需打印的设备 (打印机现在是从位置) 。从站发送响应帧来响应主站的请求, 设备的协议栈既可以作为主站也可以作为从站。链路建立起来后, 双方轮流发问, 每次每个发问方等待时间不能超过500ms。实体的从设备是:打印机及其它的周边设备。

Ir LAP的建立过程中包括两种操作方式:常规断开模式NDM (Normal Disconnect Mode) 和常规响应模式NRM (Normal Disconnect Mode) 。常规断开模式是一种设备未建立连接的默认操作模式。由于各个站点在可能的通信范围内移动, 因此主站在建立连接时需要寻找移动站的位置。在这一模式下, 设备必须对传输媒质进行检测, 检测传输媒质上是否有其它传输正在进行。如果在超过500ms (最大链路运行周期) 时间范围内没有检测到传输活动, 则认为传输媒质可用来建立, 这样可以避免对现有的链路造成干扰。Ir DA设备的连接参数最高支持传输速率是9600bps。在此模式下, 设备将开始设备发现, 地址解析, 连接建立过程。一旦连接已经确定, Ir LAP层将进入常规响应模式, 连接双方采用在常规断开模式中协商好的最佳参数进行通信, 协议栈中较高层就可以利用常规命令和响应帧来进行数据信息交换。这是处于主站控制之下的信息交换阶段, 在此阶段, 无论是主站还是从站在断开模式下都保持空闲。一旦信息传输完毕, 链接被断开, 设备回到常规断开模式。

2.2.3 Ir LAP功能模型描述

Ir DA协议主要用于信息数据从一个设备传到另一个设备, 连接建立发生在常规断开模式, 一旦连接建立, 设备将工作在常规响应模式下。当在常规响应模式下, 设备能在Ir DA定义的任何速率下交换数据。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Ir DA设备都支持Ir DA的各种速率和连接参数的。所以, 必须在连接建立时为设备确定正常模式下的参数。

Ir LAP模型主要描述在常规响应模式下, 主站和从站间进行大量的信息数据传输。假定在红外无线链路传输中, 只有主站和唯一的从站。主站控制整个竞争期间段, 并且传输错误是随机分配的。在竞争期间段, 主站决定它所使用的窗口尺寸N的大小, N表示在请求确认前, 主站所能传送的最大的信息帧的数量。在竞争期间段协商和确定最大窗口尺寸Wmax。最长转换时间Tmax必须遵守Ir LAP协议层定义的规定, Tmax比Wmax有更高的优先权。Tmax和已生成的帧尺寸大小有关, Tmax和传输速率C限制窗口尺寸N的大小。窗口尺寸N由下列等式给出

这里min是最小值的意思, floor是取整的意思, Tmax值固定为500ms。

Ir LAP协议层使用Go-Back-N重传机制, 在窗口传输的过程中重传跟在一个错误帧后面的正确接收的帧。图5是数据信息在主站和从站中的传输流程图。每个节点有3个变量, Vs代表发射帧的数量, Vr代表接受帧的数量, w代表在反转链路方向之前, 主站所能重传的信息帧I的数量。主站同时也使用F-timer来限制从站的传输时间。

Ir LAP协议层模型概括为发射站有准备传送的数据信息, 它传送N个连续的信息帧, 在最后一个信息帧中设置P位, 然后反转链路方向。接收器等待最短转换时间tta, 响应一个接受准备好信号 (Receive Ready, RR) , 指示所期望接受下一个信息帧I, RR帧同时设置F位。发射器确定在发生错误前已经接受的正确的信息帧I的数量, 然后, 在下一个窗口重传错误的帧和错误帧后面所跟随的信息帧I。如果在窗口传输中最后一个信息帧I丢失, 接收器没有响应, 因为P位丢失。当F-timer时间期满时, 主站发送带有轮询位P的RR帧给从站, 来强制从站确认已正确接收的信息帧I。

3 结语

红外无线通信 篇2

现在有个很简单的办法让Windows2003支持红外线通信,就是把WindowsXP系统里

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按照正常的方法来安装红外线适配器了,不过要注意的是,安装时我们要使用适配器生产商为WINDOWSXP系统提供的驱动程序,

安装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在Windows2003里使用红外线通信功能了。

红外无线通信 篇3

【关键词】MSP430F169;红外传输;无线监测

我国既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又是一个飞速发展工业的大国,温湿度作为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境参数,长期以来温湿度主要是通过工作人员现场的测量采集,这样既不能实时反映温湿度的变化,以便及时对其采取相关措施,又增加了劳动力成本。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温湿度测控技术已经发展较为成熟,高科技数字式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测控系统。传感器能够任意安装在所需检测的地方,如保鲜库、储藏柜、冰箱、冷冻柜、计算机房、干燥箱等,由于无线温湿度测控系统具有安全、方便、高效、快捷、智能化的特点,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MSP430F169单片机具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且易于升级,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1]。

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本系统主要由上位机和下位机两部分组成。其中,下位机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红外调制模块和红外传输模块。采用MSP430F169单片机将温湿度传感器监测到的多处温湿度数值,通过串口红外无线技术传输到一个固定的PC机上,该PC机可以进行相关统计与分析,显示温湿度的变化曲线和当前数值。而且,为本系统设计了安全保护系统,如果测量值超出设定的范围,将会发出报警信号。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2.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2.1 温湿度采集电路设计[2,3]

温湿度采集原理图如图2所示,温度采集采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该传感器是数字化传感器,精度高、体积小,适合众多领域的温度检测。而且,DS18B20具有独特的一线接口,电源和信号混在一起,无需其它外部元件。湿度的采集则用单片机MSP430F169中的A/D进行采样,MSP430F169具有精度高、功耗低的优点,而且简化了系统的外围电路,降低了系统的开发成本,再配合功率驱动、电源等简单的外部电路,实现信号采集、处理和控制等功能,使温湿度控制系统更加集成化。这也符合当今电子产品高精度、集成化的要求。

2.2 串口通信[4]

串口通信采用目前主流的串口通信接口RS232来实现其功能。数据的发送格式为:第一个字节表示标志位,第二个字节表示地址位,第三、四个字节则分别表示温湿度值。

2.3 红外传输

通过单片机定时器产生38KHz的载波与串口输出数据通过或非门SN74HC02调制,再接三极管进行信号的放大(如图3所示)。通过调试,本系统的最优占空比设为1:3,可以减小功率。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则采用红外无线传输,可以实现温湿度的远程监控,而且适当的增大红外发射器的功率可以是其传输距离更大。

3.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的软件设计部分主要通过C语言编程实现温湿度值的采样、读取、接收、发送以及PC机上的显示和监控。软件设计流程图如图4所示。

3.1 温湿度的采集与计算

在此部分,对温湿度进行了多次采样求平均值的处理,从而提高采样的准确度。

3.2 红外的接收与发送

在读取到温湿度值以后,首先判断是否有用串口中断接收到的上一个模块的温湿度值,如果已接收到此信号,则同时发送上一个模块和本次采集到的温湿度值,反之,红外只发送本次的读取值。然后在PC机上以曲线形式显示温湿度的变化趋势。

4.系统调试结果

为了验证系统的实用性,在实验场地对其进行了现场测试,在实验过程中人为地对相应的传感器进行了加热、加湿等干扰,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这些干扰都及时地在PC机的显示和监控界面(如图5所示)中有所反映。

5.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基于MSP430F169单片机的多点温湿度无线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包括系统总体结构、软硬件设计和调试结果等。通过实地调试与检测,可看出此温湿度无线监测系统效果良好,实用性强,而且MSP430F169单片机低功耗、高精度等优点使得本系统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阎纲,梁昔明.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红外遥控器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102):223-225.

[2]王美红,封百涛.多点无线温湿度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机械与电子,2009(3):467-468.

[3]李金龙,王黎,高晓蓉.多点温湿度远程无线监控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9,6(1):31-32.

[4]谢兴红,林凡强,吴雄英.MSP430单片机基础与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注:本文属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红外通信技术浅析 篇4

1. 红外通信的基本原理

红外通信是利用950nm近红外波段的红外线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体, 即通信信道。发送端将基带二进制信号调制为一系列的脉冲串信号, 通过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信号。接收端将接收到的光脉转换成电信号, 再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送给解调电路进行解调, 还原为二进制数字信号后输出。常用的有通过脉冲宽度来实现信号调制的脉宽调制 (PWM) 和通过脉冲串之间的时间间隔来实现信号调制的脉时调制 (PPM) 两种方法。

简而言之, 红外通信的实质就是对二进制数字信号进行调制与解调, 以便利用红外信道进行传输;红外通信接口就是针对红外信道的调制解调器。

2. 红外通讯技术的特点

红外通讯技术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无线连接技术, 被众多的硬件和软件平台所支持:

⑴通过数据电脉冲和红外光脉冲之间的相互转换实现无线的数据收发;

⑵主要是用来取代点对点的线缆连接;

⑶新的通讯标准兼容早期的通讯标准;

⑷小角度 (30度锥角以内) , 短距离, 点对点直线数据传输, 保密性强;

⑸传输速率较高, 目前4M速率的FIR技术已被广泛使用, 16M速率的VFIR技术已经发布。

3. 红外数据通讯技术的缺点

⑴通讯距离短, 通讯过程中不能移动, 遇障碍物通讯中断;

⑵目前广泛使用的SIR标准通讯速率较低 (115.2kbit/s) ;

⑶红外通讯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取代线缆连接进行无线数据传输, 功能单一, 扩展性差。

4. 红外通信技术对计算机技术的冲击

红外通信标准有可能使大量的主流计算机技术和产品遭淘汰, 包括历史悠久的调制解调器。预计, 执行红外红外通信标准规定的发射功率很低, 因此它自然是以电池为工作电源的标准。目前, 惠普移动计算分公司正在开发内置式端口, 所有拥有支持红外通信标准的笔记本计算机和手持式计算机的用户, 可以把计算机放在电话机的旁边, 遂行高速呼叫, 可连通本地的因特网。由于电话机、手持式计算机和红外通信连接全都是数字式的, 故不需要调制解调器。

红外通信标准的广泛兼容性可为PC设计师和终端用户提供多种供选择的无电缆连接方式, 如掌上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设备和桌面计算机之间的文件交换;在计算机装置之间传送数据以及控制电视、盒式录像机和其它设备。

5. 红外通信技术开辟数据通信的未来

目前, 符合红外通信标准要求的个人数字数据助理设备、笔记本计算机和打印机已推向市场, 然而红外通信技术的潜力将通过个人通信系统 (PCS) 和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GSM) 网络的建立而充分显示出来。由于红外连接本身是数字式的, 所以在笔记本计算机中不需要调制解调器。便携式PC机有一个任选的扩展插槽, 可插入新式PCS数据卡。PCS数据卡配电话使用, 建立和保持对无线PCS系统的连接;扩展电缆的红外端口使得在PCS电话系统和笔记本计算机之间容易实现无线通信。由于PCS、数字电话系统和笔记本计算机之间的连接是通过标准的红外端口实现的, 所以PCS数字电话系统可在任何一种PC机上使用, 包括各种新潮笔记本计算机以及手持式计算机, 以提供红外数据通信。而且, 由于该系统不要求在计算机中使用调制解调器, 所以过去不可能维持高性能PC卡调制解调器运行所需电压的手持式计算机, 现在也能以无线方式进行通信。红外通信标准的开发者还在设想在机场和饭店等地点使用步行传真机和打印机, 在这些地方, 掌上计算机用户可以利用这些外设而勿需电缆。银行的ATM (柜员机) 也可以采用红外接口装置。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 红外技术将在通信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数字蜂窝电话、寻呼机、付费电话等都将采用红外技术。红外技术的推广意味着膝上计算机用户不用电缆连接的新潮即将到来。由于红外通信具有隐蔽性, 保密性强, 故国外军事通信机构历来重视这一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一技术在军事隐蔽通信, 特别是军事机密机构、边海防的端对端通信中将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正如前面所述, 它还将对计算机技术产生冲击, 对未来数据通信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蒋俊峰.基于单片机的红外通讯设计[J].电子设计应用, 2003, 11.

[2]曾庆立.远距离红外通讯接口的硬件设计与使用[J].吉首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4.

[3]邓泽平.一种多用途电度表的红外通讯问题[J].湖南电力, 2003, 4.

[4]朱磊, 郭华北, 朱建.单片机89C52在多功能电度表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

感应式红外无线耳机 篇5

由于感应式无线耳机的发射电路必须固定安装在房间的墙壁或天花板上, 故无法在室外使用, 这是感应式无线耳机的主要缺点。而红外无线耳机则不然, 由于它的信号发射采用小巧的红外发射电路, 既可在室内用于电化教学、家庭电视和音响设备的音频信号无线接收, 也能在户外使用便携式录音机、CD、VCD及MP3时, 方便地往掉耳机线, 实现名副实在的无线“随身听”。

红外无线耳机在使用时将插头XP插进电视机、收录机的耳机插座内, 音频信号通过XP经电容Cl耦合、三极管VTl放大, 再由红外发射二极管VDl和VD2向外发射载有音频电波的红外线。电路装成后适当调节偏置电阻R2, 使流过VDl和VD2的静态电流为l0m A即可。在无线耳机的接收电路中, 红外接收管VD3~VD5接收到发射电路发出的红外线信号后, 将其转换为音频信号, 再由三极管VT2放大送进集成运放ICl作功率放大, 最后由耳机BE输出。电路中使用3只红外接收管是为了能全方位接收信号。调试时, 先用手触摸红外接收管的正极, 调节电阻R4、R5使耳机BE输出的交流声最响, 然后再接通发射电路, 适当调节电视机或收录机的音量大小, 直到耳机传出的声音大且清楚为止。

将红外 (IR) 光作为无线通信媒介也非常流行。我们经常可以在手机、PDA及其它消费类 (CE) 设备看到IR端口。据悉, 目前带有IR端口的设备基数已达近10亿, 同时, 红外遥控是室内无线控制的通信标准。尽管如此, 传统的IR解决方案对发射器和接收设备之间的视距和方向性有要求, 这大大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和对市场的吸引力。IR端口的数据传输率可以相当高, 但作用距离非常短, 对于Ir DA设备为仅为10cm-100cm;或者距离可以长些, 但数据传输率却非常低 (例如遥控器应用) 。

为了克服现有IR解决方案的这些问题, 同时避免RF通信问题, 基于漫射红外 (DIR) 利用红外光信号遇表面弹回的能力来避免传统IR解决方案的对视距和方向性的要求。采用DIR发射器产生的加载红外信号辐射的信息在整个封闭空间 (如房间、办公室、实验室) “弹跳”, 然后被专门设计的高度灵敏的接收器收集。DIR技术扩大了红外产品的作用距离, 从而拓宽了其应用范围。

摘要: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通信得到广泛应用, 硬件技术可谓是日新月异, 其总体趋势向着高集成度、高稳定性、高速和高性价比方向发展。而红外无线耳机通信系统装置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通信形式。

关键词:红外,无线,耳机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 GB/T13584-2011红外探测器参数测试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2.

[2]邸旭.微光与红外成像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TAIDEN数字红外无线会议系统 篇6

会议系统技术有两个主要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和无线化。

(1)数字化,在专业视听领域,数字技术以其CD级的完美音质和抗干扰性强等优点而倍受推崇。近年来,数字化已成为专业视听领域的潮流,也是技术制高点,可以说谁拥有数字技术和产品,谁就主宰了市场。

(2)无线化,会议系统产品是以交流和沟通为目的的电子产品,无线产品以其易于安装和移动,便于使用和维护,不会对建筑物有影响等优点而倍受青睐。会议系统实现无线化主要有射频(无线电)传输和红外传输两种方式。

其中,红外传输技术利用红外光线来传输语言和控制信号,具有射频(无线电)传输不可比拟的优势:红外线不可穿透墙壁或天花板,因而可以保障会议私密性;基于无线电波的无线通讯有可能被窃听或受到无线电干扰,而选择红外传输的用户完全不必为此担忧;红外传输的系统无电磁辐射,在全世界范围内也都无需无线电频率许可。因此,红外传输技术特别适合于会议系统应用。

目前国际上的红外会议讨论系统均采用模拟方式的音频传输,音频性能较差,其频率响应一般为100Hz~4kHz(相当于普通电话的音质水平),声音效果不够清晰,而人耳能感知的音频频率响应为20Hz~20kHz。

数字红外技术是先将语音和控制数据进行数字化编码,然后利用红外线进行传输,集数字化、无线化和红外传输技术的全部优势于一体,是理想的会议系统无线化解决方案。采用数字音频传输的红外会议讨论系统的音频频率响应可达到2 0 H z~20kHz,信噪比80dB以上,音频品质达到CD级音质,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使得输出信号清晰、稳定。

2 TAIDEN数字红外音频传输与控制技术(dirATC)

TAIDEN数字红外无线会议系统由红外会议系统主机、红外收发器和红外会议单元组成。其中红外会议单元中内置有A/D及D/A转换电路、数字编码/编码电路、数字调制/解调器(QPSK或DQPSK)。红外会议系统主机中内置有数字解调/调制器(QPSK或DQPSK)、数字解码/编码电路、D/A转换电路,一混音电路接于数字解码电路与D/A转换电路之间。红外会议系统主机可以星型或手拉手方式连接多个红外收发器(如图1~图4)。

在数字红外会议系统的“上行”通路中(即从红外会议单元向红外会议系统主机传输信号的通路),数字红外会议系统将红外会议单元话筒拾音器获取的模拟音频信号进行放大,经A/D(模拟/数字)转换成数字音频信号,并与红外会议单元的控制信号一起进行数字编码、Q P S K或D Q P S K调制、滤波后,通过红外发射管以红外光形式发射出去。红外收发器通过红外接收管接收来自红外会议单元的信号,并将之转换成电信号,经过放大、滤波后,将信号传送到红外会议系统主机。红外会议系统主机通过红外收发器接收到来自红外会议单元的数字信号,经放大、变频、选频网络选频后,进行自动增益放大,将之进行QPSK或DQPSK解调、数字解码,分离出数字音频信号和控制信号。并将同时接收到的来自多路红外会议单元的数字音频信号(最多6路)进行混音,再通过D/A(数字/模拟)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送会场扩声系统。同时,将接收到的控制信号送红外会议系统主机的控制程序进行处理。数字红外会议系统的“上行”通路主要实现的是会议讨论功能。

具有会议讨论功能的红外会议单元通常包括一个麦克风、一个话筒开关按键,及扬声器、电池等部件。红外会议讨论单元接收来自红外会议系统主机以红外光形式广播的音频信号和控制信号,并以红外光形式向红外会议系统主机发送控制信号。话筒打开时,红外会议讨论单元同时以红外光形式向红外会议系统主机发送数字音频信号。整个系统可以使用任意数量的红外会议讨论单元,但是在同一时刻最多只有4~6支红外会议讨论单元的话筒能打开。

在数字红外会议系统的“下行”通路中(即从红外会议系统向主机红外会议单元传输信号的通路),红外会议系统主机将来自红外会议单元经混音后的数字音频信号与红外会议系统主机的控制信号一起进行数字编码、QPSK或DQPSK调制,经滤波、放大后送红外收发器。红外收发器将来自红外会议系统主机的数字信号,经滤波、放大后,通过红外发射管以红外光的形式进行广播。各红外会议单元通过红外接收管接收到来自红外会议系统主机的数字信号,经放大、滤波、自动增益放大后,进行QPSK或DQPSK解调、数字解码,分离出数字音频信号和控制信号。再将数字音频信号经D/A(数字/模拟)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与会代表通过红外会议单元的放音装置(扬声器或耳机)收听,同时,将接收到的控制信号送红外会议单元的控制程序进行处理。数字红外会议系统的“下行”通路主要实现的是会议同声传译功能,与数字红外会议系统的“上行”通路配合,还可实现会议表决功能。

TAIDEN TDIR03数字红外处理芯片集成了A/D(模拟/数字)转换电路、数字编码/解码电路、数字调制/解调器(QPSK或DQPSK),以及滤波、放大电路,实现了TAIDEN数字红外音频传输与控制技术(d i r A T C)。

目前,TAIDEN数字红外音频传输与控制技术(dirATC)已申请了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0710076589.3),并已启动PCT国际专利申请。

3 TAIDEN数字红外音频传输与控制技术(dirATC)的应用

利用TAIDE N数字红外音频传输与控制技术(dirATC),可以实现两大类会议系统产品:一是集发言、表决、同声传译于一体的数字红外无线会议系统,其语音传输和控制都是双向的(具有“上行”和“下行”通路)。在数字红外无线会议系统中,也可以只具有“上行”通路,即只实现会议发言讨论功能。另一个是数字红外语言分配系统,只有单向广播式的语音传输(只有“下行”通路),实现单纯的同声传译功能,并可显示通道语种。

3.1 数字红外无线会议系统——TAIDEN HCS-5300系列

TAIDEN HCS-5300系列数字红外无线会议系统基于T A I D E N数字红外音频传输与控制技术(dirATC)和TAIDEN TDIR03数字红外处理芯片,是全球第一套数字红外无线会议系统。

HCS-5300M数字红外会议系统主机具有“上行”和“下行”通路(如图4),HCS-5300C/D数字红外会议单元具有“上行”和“下行”通路(如图2),可实现发言、表决、及同声传译功能;H C S-5301D数字红外会议单元也具有“上行”和“下行”通路,可实现发言、同声传译功能,并具有双通道选择器和双话筒ID,可供两位代表使用,从而节省费用。HCS-5302C/D数字红外会议单元只具有“上行”通路(如图5),只实现会议发言讨论功能。

数字红外收发器具有吸顶式(HCS-5300TA)和支架式(H C S-5 3 0 0 T B)两种安装方式。H C S-5 3 0 0 T B支架式数字红外收发器可置于移动台面,方便红外会议讨论系统设备的移动、安装和维护。HCS-5300TA和HCS-5300TB数字红外收发器均具有可与摄像机连接的组合机构,当摄像机固设在红外收发器上方/下方时,不会出现摄像机与红外收发器相互遮挡的问题。

系统特色:

无线会议系统

•易于安装和移动,也减少了连线故障

•可以轻松搭建一个临时系统

•美观整洁,对安装场所无任何影响

红外传输技术

•红外线不可穿透墙壁或天花板,保证了会议的私密性

•在会议室之间只要有隔断,就能保证互不干扰

•基于无线电波的无线通讯有可能被窃听或受到无线电干扰,而选择红外传输的用户完全不必为此担忧

•无电磁辐射

•无需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

•不受高频驱动光源干扰

•可以正常工作于阳光下的环境

数字红外音频技术

•数字红外音频处理及传输技术保证了卓越的音质

•频响:20Hz~20kHz

•信噪比:≥80dBA

•总谐波失真:≤0.05%

完善的功能

•发言讨论

•投票表决(5键)

•同声传译(1+3通道)

•视像自动跟踪功能

•与HCS-5100数字红外语言分配系统兼容

•应用软件模块

3.2 TAIDEN HCS-5100系列数字红外语言分配系统

HCS-5100系列数字红外语言分配系统为单向广播式的语音传输,即只有从数字红外发射主机向数字红外接收机传输信号的“下行”通路,实现单纯的同声传译功能,并可显示通道语种(如图10~12)。

HCS-5100系列数字红外语言分配系统采用了台电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红外处理芯片,符合数字红外国际标准,音质完美,并具有“语种名称显示”、“2 7 0度超宽接收角”、“主机合并模式”等创新功能,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红外线语言分配系统(图13)。

HCS-5100系列数字红外语言分配系统符合IEC 61603-7(数字红外传输的国际标准)和IEC 60914(会议系统的国际标准,等效国家标准GB/T 15381-94),与其他符合IEC 61603-7的红外线语言分配系统产品相兼容,可交叉使用。

系统特色

•符合国际标准IEC 61603-7和IEC 60914

•与其他符合IEC 61603-7标准的红外同传系统兼容,可交叉使用

•采用2~6 MHz频段,不受高频驱动光源干扰

•灵活的通道配置及通道质量模式

•接收机大屏幕LCD屏可显示

通道语种名称

•通道数量与系统中实际使用的通道数量自动同步功能

•接收机270°超宽接收角度

•可以正常工作于阳光下的环境

•主机合并模式:两台N通道红外发射主机可以组成一套2N通道的系统

•主从模式:用于信号分配供多房间使用

•具有电缆传输延时补偿功能

•完美音质:频响可达20 Hz~20 kHz,信噪比>80 dB(A)

完美的同声传译

HCS-5100系列数字红外语言分配系统与HCS-4100系列全数字会议系统及翻译单元无缝连接,从发言单元、翻译单元到语言分配系统,每一个环节均为高品质数字音频信号,可以实现完美的同声传译功能。

•不受会场座位限制,在信号发射范围内会议代表可任意走动

•红外线不可穿透墙壁或天花板,保证了会议的私密性

•基于无线电波的无线通讯有可能被窃听或受到无线电干扰,而选择红外传输的用户完全不必为此担忧

•完美音质:频响可达20 Hz~20 kHz,信噪比>80 dBA

创新功能

•语种名称显示

数字红外接收机具有大屏幕LCD显示,会议代表可以直观地看到他们所选择的译音语种的名称和通道号。(图14)

•主机合并模式

两台N通道的红外发射主机可以组成一套2N通道的系统(最多可达32通道),为用户提供最经济的解决方案。此功能特别适合于拥有多个会议室的酒店、会议中心,及租赁服务。(图15)

技术指标

•调制技术DQPSK,符合IEC 61603-7

•调制频率载波0~5:2~6MHz,

符合IEC61603-7

载波6、7:最高到8MHz

•频率响应20Hz~10kHz(-3dB)标准品质

20Hz~20kHz(-3dB)高品质

•总谐波失真(1kHz)<0.05%

•串音衰减(1kHz)>80dB

•动态范围>80dB

•计权信噪比>80dB(A计权)

4 结束语

无线红外温度传感器的设计 篇7

关键词:红外温度传感器,Modbus协议,433MHz无线通讯

引言

红外测温是根据被测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来确定物体的温度, 不与被测物体接触, 温度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快、测温范围广、稳定性好等特点, 近年来常被应用于高精度无接触测量, 在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汽车电子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设计的传感器具体应用场景是配电室, 用于测量线缆温度。本设计采用MLX90614BAA红外温度传感器, 具有非接触, 体积小、精度高, 成本低等优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工业现场总线协议———Modbus协议进行传输, 并采用433MHz无线模块进行数据通信。无线通信方式, 避免了有线通信电缆安装的不便, 选用433MHz频段具有较远的通信距离和穿墙能力, 适用于配电室这一特定应用场景。

1 无线频段的选取

结合传感器的具体应用场景的实际使用需要, 综合考虑耗电量、传输距离、数据速率、安全性和成本等因素, 本设计的无线通信频段选用433MHz。由于配电室环境复杂, 设备装置多, 数据传输的路径弯曲程度大。在相同的弯曲度路径情况下, 433MHz的无线射频衰减率为:0.577d B/m;915Mhz的无线射频衰减率为:0.676d B/m;2.4G的无线射频衰减率为0.761d B/m。由此可见:无线设备工作在433MHz频段更有利于在弯曲路径时的通信。在芯片的选型上遵循低功耗, 低成本, 微型化的原则, 因此本文中设计的传感器采用CC1101芯片。

2 硬件设计

无线红外温度传感器的硬件设计包含电源供电电路, 数据采集电路,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电路几个部分。

电源供电部分主要是把3.7V电池电压转换为3.3V, 作为各个部分的供电电源, 以及5V电源给电池充电两个部分, 使用Maxim公司的MAX8881作为3.7V转3.3V的降压芯片, MAX1555作为5VDC电源给电池充电的芯片。

数据采集部分采用Melesix公司的MLX90614红外温度传感器。此款传感器环境温度范围为-40°~+125°, 物理温度范围-70°~+380°, 电源电压3.3v。MLX90614是由内部状态机控制物体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测量和计算, 进行温度后处理, 并将结果通过PWM或是SMBus模式输出, 本设计选用SMBus模式。

433MHz无线射频模块采用的STM32F103RBT6作为主控芯片, CC1101作为无线射频芯片。主控模块通过SPI总线通信接口拖带无线射频通信模块, 可以实现对无线通信模块的寄存器的读写, 从而完成对模块通信参数的配置, 进一步控制模块对无线数据的收发。

3 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部分包含温度数据的采集、处理, 无线数据收发和Modbus通信协议几个部分。

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红外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数据传输时序如下图所示, START位定义为当SCL为高时, SDA线为从高到低的转换。STOP位定义为当SCL为高时, SDA为从低到高的转换。每个字节包括8位, 在总线上传送的每个字节必须跟随一个确认位, 和确认关联时钟脉冲是由主控器产生的。读取数据是以字节为单位进行的。每次发送一个字节, 然后就判断对方是否有应答, 如果有应答, 就接着发送下一个字节;如果没有应答, 多次重发该字节, 直到有应答, 就接着发送下一个字节, 如果多次重发后, 仍然没有应答, 就结束。接收数据时, 每次接收一个字节, 然后向对方发送一个应答信号, 然后就可以继续接收下一个字节。

本文中设计的无线红外温度传感器上电初始化后, 等待上位机通过集中器无线模块发送的数据采集命令, 再对数据进行采集, 并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Modbus协议处理后, 通过无线模块传输到集中器中。

3.2 Modbus通信协议

Modbus通信协议是一种工业现场通用协议, 主要规定了应用层报文传输的格式, 使得不同生产厂商的设备可以连成网络, 集中监控。Modbus协议可分为在TCP/IP上的实现与串行链路上的实现, 即Modbus-TCP和Modbus-RTU。传感器内部实现的是ModbusRTU协议。Modbus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机/服务器 (C/S) 的通信模式, 主站向从站发送请求的模式有两种:单播和广播, 本文实现的是单播的模式。

Modbus通用帧即ADU应用数据单元分为附加地址、功能码、数据和差错校验4个部分, 其中功能码和数据部分为PDU协议数据单元。传感器接收到上层rtu帧命令后, 首先进行从站地址和差错校验码的判断, 若不正确直接丢弃命令帧, 若正确则进行rtu帧解包获取命令并进行温度采集, 数据采集后进行rtu帧封包, 最终通过无线模块与上层设备进行数据通信。

4 测试结果

在排除433MHz频段其他设备干扰的情况下, 对无线红外温度传感器进行射频性能的测试, 每次发送1000个数据包, 保证丢包率为0%的情况下, 有效直线传输距离为120米, 穿透性为两层楼。

无线红外温度传感器精度的测试, 在相同环境中, 使用市场上购买的手持红外温度仪与本文中设计的传感器进行温度监测数据的对比, 温度值的误差保持在±0.5°C以内。

5 结束语

本文中设计了一种使用Modbus通信协议并通过433MHz频段无线通信的红外温度传感器, 介绍了频段及射频芯片选择的原则, 给出了传感器的硬件及软件设计方案。较详尽的介绍了MLX90614红外温度传感器的数据采集时序及原理, 以及本设计中应用的Modbus协议。最后对传感器设备进行了射频测试及精度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 该传感器具有非接触性, 高精度, 通信距离远, 穿墙能力强等优势。

参考文献

[1]Melexis公司.MLX90614红外温度计数据表.

[2]沙春芳.红外温度计MLX90614及其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 2007年22期.

[3]吴永宏, 高峰.基于MLX906014的红外测温仪[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8年02期.

基于红外线的音频信号通信装置 篇8

1 技术原理

红外通信是利用950nm近红外波段的红外线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体, 即通信信道。发送端将基带二进制信号调制为一系列的脉冲串信号, 通过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信号。接收端将接收到的光脉转换成电信号, 再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送给解调电路进行解调, 还原为二进制数字信号后输出。简而言之, 红外通信的实质就是对二进制数字信号进行调制与解调, 以便利用红外信道进行传输;红外通信接口就是针对红外信道的调制解调器。

2 装置实现

利用红外线进行数据传送音频放大信号的一种光电通信装置系统, 是通过发射部件、接收部件及中继转发装置结合而成。发射部件与音频放大设备相连接, 从音频放大设备输出的音频信号调制以红外光发射以后, 由接收部件接收, 还原原输入的音频信号, 通过扩音器输出。在此过程设计中, 发射部分使用了S8050放大器, 它是一种功率放大器, 放大其音频信号。接收部分用了一款常见的小功率音频放大器LM386, 这两个芯片构成了红外通信装置的核心。发射部件和接部件均采用12V层叠电池作为电源, 中继转发装置可采用5V或4.2V锂电池直接供电以减小体积和重量方便使用。整机具有电路简洁、工作可靠、体积小、重量轻, 使用方便的特点。使用遥控器遥控声音的开关, 在数字电路接收的部分, 连接一个继电器, 让单片机通过一体化接收头来接收一个遥控器的信号, 单片机控制继电器控制音频电路的电源通断, 来控制声音的开关。

除此之外, 本装置还增加了一路数字信号和中继转发节点, 实时传输环境温度, 改变通信方向90度, 通信距离可延长至5米, 并能在接收端显示。设计的电路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

通过以下几个模块来实现的:发射模块-- (红外) --中继模块-- (红外) --接收模块

发射模块分为:⑴模拟音频发送模块;⑵单片机数字温度及控制模块发送

接收电路由光敏二极管接收光信号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经过C8将信号输入给NE5532, NE5532将信号放大进行输出。

接收模块分为:⑴模拟音频接收播放模块;⑵数字信息接收显示

3 结语

目前, 利用红外进行无线数据传输通信, 无论从小型化、轻量化, 还是从安全性等方面考虑, 其可行性及效率比都比较高, 并且已经在无线多信道室内话音系统, 无绳电话以及键盘和终端间的短距离无线连接中得到了应用。所有这些应用中的工作带宽远低于WLAN需要的带宽。

当然红外线通信是以红外线作为载体来传送数据信息。由于其性能价格比高, 实现简单, 具有抗电磁干扰、便于高速应用、空间接入灵活、经济的特点, 可用于室内外实现点对点、无线红外LAN通信及军用红外引信, 在移动计算和移动通讯的设备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该设计最终将声音信号转化来的电信号作为模拟信号直接发送, 在接收端经过集成功放LM386芯片等处理后, 将电信号还原成声音信号, 实现红外数据通信。红外数字通信系统中, 增加一路数字信道, 加入了数字温度传感器实时对温度进行采集, 通过单片机STC89C52控制将数字信号发送, 在接收端经过非门输入单片机通过得以在显示屏中显示。

摘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 红外通信协议得到了广泛的利用, 该设计是利用红外线进行数据传送音频放大信号的一种光电通信装置系统, 是通过发射部件、接收部件及中继转发装置结合而成。

关键词:红外线,数据传输,标准协议

参考文献

[1]吴运昌.模拟电子线路基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2]高小明.一种无源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 2009, 25 (7) :161~163.

红外无线通信 篇9

1 方案论证与比较

方案一:采用直接发射方式。此方案简单易行, 电路简单, 时延小, 但是红外信号衰减大, 且易受环境噪声影响。

方案二:采用AM幅度调制发射方式。将语音信号调制到38k Hz载波信号上进行发射, 可大幅提高信号的传输距离, 而且易于解调, 但是模拟调制易受噪声影响。[1]

方案三:采用PAM脉冲幅度调制红外发射方式。38k Hz的脉冲信号与语音信号在相乘器中相乘, 可以实现PAM调制, 语音传输抗干扰性能可以大幅提高, 且载波信号不需要同步。

综上所述, 考虑到系统的传输性能和稳定性, 故采用方案三。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与实现框图

根据设计方案, 本语音红外通信系统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主要由发射和接收两大部分组成。发射部分先将输入的语音信号进行放大和滤波, 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测量发射端的温度, 再进行脉冲幅度调制, 最后经红外信道发送出去。接收部分将接收到的红外信号经过识别放大后一路经解调后送数码显示器, 另一路经解调后进行功率放大, 送扬声器。[2]

3 理论分析与计算

3.1 PAM调制原理

脉冲振幅调制 (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 是脉冲载波的幅度随基带信号变化的一种调制方式。采用窄脉冲串作载波信号, 使用MC1496芯片构成调制乘法器, 基带信号和载波信号在乘法器中相乘即可得到调制信号;调制信号与载波信号再次输入乘法器中相乘即可解调出基带信号。[3]

3.2 红外通信原理

红外通信是利用950nm近红外波段红外线作为传递信息媒体, 即通信信道。红外通信有发送和接收两个组成部分, 将38k Hz调制信号加载在红外发射二极管两端就能以红外光的形式发射出去。HS0038B型红外接收头能较好地接收38k Hz的调制信号, 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即可实现红外通信。

3.3 滤波器截止频率的计算

本装置输入的语音信号频率范围是300Hz~3400Hz, 为了滤除多余的杂波, 需要设计带通滤波器, 带通滤波器电路如图2所示。[4]

4 电路与程序设计

4.1 红外发射模块

红外发射电路如图3所示。这是一个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当输入模拟信号, 晶体管集电极电流随模拟信号强度变化而变化, 于是, LED的输出光功率也随模拟信号而变化。[5]

4.2 红外接收放大模块

红外接收模块电路见图4。接收模块由一个红外接收管用来接收由发送端发射的红外信号。接收二极管并联一个电位器, 用来调整接收灵敏度。由于红外信号较弱, 后面再加一级放大电路, 电压放大倍数设为5。[6]

4.3 调制解调模块

调制解调模块是由乘法器芯片MC1596组成的线性平衡调制器, 基带信号和载波信号分别由MC1596的7脚和1脚输入, 经相乘后由6脚输出, 见图5。该模块通常用于模拟信号的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制 (DSB) , 同样适用于PAM调制。

解调时, 接收到的红外调制信号和载波信号同样从1脚和7脚输入, 经相乘后即可解调出基带信号。调制和解调所使用的载波仅要求频率相近, 对相位没有要求, 因此易于实现PAM调制。[7]

4.4 载波生成模块

38k Hz载波由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产生, 由于PAM调制的原理与抽样定理类似, 因此在PAM调制中使用的载波对占空比没有要求。电路见图6。[8]

5 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测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案来检测本红外通信装置性能。

5.1 测试仪器

5.2 方案一测试结果

方案一:输入的语音信号不变, 红外通信的距离分别在0.5m, 1m, 1.5m, 2m, 2.5m, 3m处查看接收声音的效果如何。

测试结果表明, 在2内传输效果较好。

5.3 方案二测试结果

方案二:输入的语言信号由外接的信号源代替, 输入的信号源幅度为0.5m Vpp, 频率由200Hz, 300Hz, 1000Hz, 1300Hz, 2300Hz, 3000Hz, 3500Hz, 4000Hz依次变化。

测试结果表明, 输出信号幅度满足频带要求。

5.4 方案三测试结果

方案三:当发射端输入语音信号改为800Hz单音信号时, 在8Ω电阻负载上, 测试接收装置在0.5m, 1m, 1.5m, 2m, 2.5m, 3m处的输出电压有效值。

测试结果表明, 在规定距离内输出信号幅度满足系统要求。

5.5 噪声测试

不改变电路状态, 减小发射端输入信号的幅度至0V, 测量此时接收装置输出端噪声电压的读数为89.5m V。

6 总结

测试结果表明, 输入频率范围为300Hz~3400Hz的语音信号能经红外传播2m, 接收无明显失真, 装置性能良好, 基本达到要求。

摘要:本系统能够通过脉冲幅度调制与解调技术, 实现语音信号在38k Hz上的红外无线高质量传输。语音信号在系统中经过PAM调制后加载在红外发射管上发射, 能在2米或更远的距离外接收到, 并经过放大、滤波和功放后, 还原出清晰、低噪的语音信号。系统功能完善, 达到了所有指标要求。

关键词:脉冲幅度调制,语音传输,红外通信

参考文献

[1]陈言俊, 王延伟, 罗亚非.大学生创新竞赛实践[J].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

[2]黄智伟.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

[3]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设计竞赛组委员会.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4]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王毓银主编.数字电路逻辑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 2007.

[6]杨虎.基于GPIB接口某红外部件自动测试系统设计[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10, 3 (3) :39-43.

[7]郑润娜, 胡建民.基于TLC5620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量技术, 2009 (6) :102-104.

上一篇:设计与施工措施下一篇:钢管土钉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