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报》

2024-05-20

《甘肃农民报》(精选五篇)

《甘肃农民报》 篇1

关键词:《甘肃农民报》,媒体,意义

《甘肃农民报》是属于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管辖下的一份子报, 是一份面向农村基层干部、群众, 为其提供政府关于农村问题的政策、方针及解读农村生产生活等以服务资讯为对象的报纸。此报成为宣传省委省政府指导农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舆论工具。《甘肃农民报》发行面向甘肃省、青海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广大农民群众。发行定价每月为2.40元, 全年报价28.80元。2005年发行量8万, 广告收入30万, 报费收入90万, 每年约亏损10万元, 是四开四版的周双刊报纸, 每周二、五出版。

在新时期,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 改善和大力发展对农媒体, 不仅是媒体自身的经营需要, 更具有更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可以帮助农民致富, 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靠的是物资、能量、信息三大资源。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作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证明, 只有充分地掌握信息, 从信息中找出知识, 才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信息社会与以前社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和地位空前突出, 因而信息产业的地位也就大大提高。信息就是金钱与财富。谁掌握准确、及时到位的信息, 谁就可以先发家致富。当前农民最需要及时、准确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信息, 报纸本身具有的可保存性决定了它在提供信息上的绝对优势, 这是电视、广播等媒体无法比拟的。报纸提供的信息可以长期保存, 经常翻阅, 使农民学习各种技术, 研究先进的养殖, 种植等等实用信息的成为可能以便农民发家致富, 一定能为甘肃农民脱贫致富, 发展经济起到推动作用。

二、通过宣传可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缩小城乡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城市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农村生产生活状况比较落后, 城乡差距正在逐渐扩大, 特别是城乡之间的“知沟”、“信息沟”正在逐渐拉大。当下城市里的各种传媒非常发达, 信息无处不在, 触手可及。最尖端的科技, 最流行的资讯铺天盖地。而农村接触的媒介很有限, 打开电视, 全是些对他们而言不啻于海市蜃楼的生活;电影, 对他们意义不大;读书, 对他们来说很奢侈;报纸, 农村的发行点很少。总而言之, 农民接受信息的渠道很有限, 精神文明建设跟无从谈起。《甘肃农民报》在农村的大力发展, 一定可以为农村的文化建设做出别的媒体无法替代的贡献, 从而缩小城乡“知沟”, “信息沟”。

针对甘肃来说, 兰州的城市建设和兰州的传媒发展虽然和其他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比较起来存在差距, 但是和甘肃的广大农村相比, 简直是天壤之别。甘肃农村的经济落后, 精神生活更是贫乏。一个农民典型的一天生活一般是白天干活, 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恨不能赶快好好睡一觉。没活的时候, “三饱一倒”或者聚在一起闲聊, 大牌。电视可能会开, 但是具体播的什么, 他们基本不关心, 再加上现在的电视节目鱼龙混杂, 真正有教育意义, 能让人有所领悟的节目很少, 况且, 太深奥了他们也看不懂。所以, 城乡之间的“知沟”, “信息沟”不仅存在, 而且很深。报纸在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 培养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在农民中也比较有公信力。《甘肃农民报》可以在农民和科技文化之间搭建起一个互动和沟通的平台, 使农村科普工作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 向农民传播先进的文化和知识,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转变落后观念。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缩小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知沟”。

三、农民报的宣传还可以帮助企业打开农村市场, 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广告宣传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 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着“传播信息、引导消费、促进公平竞争”的作用, 影响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之一。与此同时, 在商品经济发展飞速、信息量飞速增加的情况下, 广告宣传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实例证明:同样的商品, 广告做得好就能更畅销, 同样的企业, 广告做得好, 企业就能更好的发展、生存, 谁忽视了广告的作用, 谁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走在甘肃农村会发现很多村子的居民墙上, 都刷着各种广告, 有电器的, 有电信企业的, 有化肥、农药的等等。因为电视广告的费用较高, 一些实力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无力支撑昂贵的广告费, 只有另辟蹊径, 做墙体广告。但是, 墙体广告的影响范围毕竟有限, 保存时间也不长, 所以在报纸上做广告不失为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如果《甘肃农民报》在农村得到发展, 那么就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广告平台, 特别是帮助了甘肃本地的乡镇企业。也会为甘肃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四、通过宣传可以改变农民的落后观念, 引导农民走向现代化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 属于中国的欠发达地区, 经济相对落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在过去, 长久以来甘肃交通不是很发达, 与外界的联系不很活跃, 造成这里的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这是笔者在甘肃农村走访后的一个很深刻的感觉。

在人类已经走向全球化的今天, 甘肃的许多农村的很多地方仍旧过者处于半“世外桃源”的生活。虽然现在大多数家庭都能接触到电视等媒体, 外面的信息也可以传播到, 但是很多时候, 是他们对那些超出他们想象范围或者无法理解的事情充满着怀疑和不屑。他们宁愿固守他们的信条, 和他们传承了多年的观念, 而拒绝改变。农业的现代化不仅仅是耕地用拖拉机, 收麦子用收割机这么简单;也不是腰包鼓起来, 新房盖起来就万事大吉。现代化的内容很丰富, 道路也很漫长。观念的现代化才是社会现代化真正的开始。《甘肃农民报》作为甘肃省一级的农民报, 唯一一份覆盖全省农村的报纸, 更应该履行媒体教化受众的职责, 用先进的观念引导农民, 使农民的思想不断得到更新, 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参考文献

[1]谷威:《山西农民报>的停刊与复刊》, 《文史月刊》, 2001年第02期。

[2]余彬:《农民报的困境及出路》, 《中国记者》, 2001年第08期。

数字媒体给农民报带来新机遇 篇2

1 扩展受众

20世纪80年代末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晚报、都市类报纸成为报业新宠, 曾经辉煌一时的农民报日益式微, 大部分经营、发行困难。据相关资料显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发行量能够保持十几万份以上的农民报, 只有四川农村日报、南方农村报、农村大众报等少数几家, 发行量小, 受众面狭窄, 导致农民报逐渐边缘化, 影响力锐减。

农民报自身定位面向农村, 读者多为农民, 受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在扩展受众方面存在着诸多难点。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媒体的出现, 以其前所未有的开放性, 打破了这种狭隘的读者定位方式, 大大扩展了农民报的受众。数字媒体“蛛网覆盖, 触角延伸”的传播特点, 信息容量无限大, 覆盖全球, 使全球性信息海洋真正成为现实。发布在网络上的信息, 面向所有的网民, 受众量庞大, 产生的影响力不可估量。

随着我国农村网民人数的迅速增加, 借助于数字媒体扩大报纸的影响力, 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统计截至2008年底, 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 较2007年增长3190万, 增长率超过60%, 增速远远超过城镇。河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拥有大量的农村网民, 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08年底, 全省网民总数达到1334万人, 其中农村地区网民占到总数的37.2%, 高于全国28.4%的平均水平。这些网民大多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代表着未来农村的走向, 谁能掌握这批读者群, 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农民报可通过网络等数字平台, 培养更多的潜在读者群, 扩大影响力。

此外, 国家正在投入巨资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 这也给农民报通过数字媒体扩展受众, 提供了便利条件。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措施, 以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为实施主体, 在2009年推进“信息下乡”活动, 力争年内在全国1万个乡镇“一乡建一个信息站, 一村建一个信息点, 一乡建一个信息库, 一村建一个农副特产品信息栏目”。到时全国99.8%的行政村、93%的自然村通电话, 99%以上的乡镇能上网、96%的乡镇通宽带, 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脑, 乡乡能上网。

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 农民报摆脱当前的尴尬境地, 做大做强, 网络将是一个重要的平台。特别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村教育的普及, 农民出现了结构多元化、分工职业化和生活城镇化等深刻的变化, 出现了一批有资本、有文化、有思想的新式农民。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 有些人已经通过网络实现了发家致富。

2 拓展发行渠道

农村大多地域辽阔, 农民居住分散, 加上生活、阅读习惯, 农民报缺乏有效的发行方式。据了解, 现在农村的报纸发行主要是通过邮局, 在一些地区, 还只能发行到乡镇, 到不了行政村。这些年邮局的改革更削弱了农村一线的投递力量, 大大降低了农民报的有效发行。以党报为例, 不仅时效性差, 而且经常缺期少张甚至漏投不送。即便是少数报业集团自己组建了发行公司, 从网点建设、线路布局到人员安排等, 与邮局有相似的困难。这种状况造成即使是有阅读意愿的农民也不愿意花冤枉钱。农民报要生存, 更要发展, 发行依然是农民报最大、最难突破的“瓶颈”。

数字媒体及时快捷的传播方式, 拓展了农民报的发行渠道。数字媒体依靠先进的技术, 结合了电脑动画信息形态, 从而实现了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时传播, 这使得数字媒体成为一个真正的超级媒体。数字媒体的出现使信息的及时传播成为可能, 不仅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而且减少了信息传播的流程, 可以最大程度的确保信息的有效传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电脑和手机是最主要的两种数字媒体传播工具。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逐渐成熟和资费的降低,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上网查询信息、阅读、聊天等, 手机不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 它已成为一种多媒体工具。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 其功能越来越强大, 手机、报纸和通讯的结合诞生了手机报, 从而使手机成为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又一个重要渠道。手机报实现了报纸内容的及时传播, 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定制的信息, 不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 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些新的数字工具的使用扩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 克服了地域的限制, 为农民报深入基层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 《河北科技报》等一些涉农类报纸已开始在这些方面进行尝试, 以自己的报纸为主要信息来源, 但不再是纸质报纸的简单翻版, 信息经过整合编辑成为适合在网络、手机上观看的新闻, 包括汉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农村地区的农民手机的使用日渐频繁, 为农民手机报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以唐河县桐河乡为例, 该县3.5万人中, 拥有手机的农民就上万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1/3。李司庄村800多户农民人均一部移动电话, 四通八达的手机信息网, 成为农民们重要的信息来源。

3 加强互动性

同其他传统媒体一样, 农民报大多采用的是由新闻机构向大众提供新闻、咨询、信息, 大众只能被动地接受的单向的传播模式, 互动性的不足导致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虽然也可以通过在报纸上登载的读者来信, 夹带的读者意见表等方式, 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 但同数字媒体的互动性相比, 传统的互动显得很低级, 需要的周期也很长。农民报作为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报纸, 经常会有农民朋友咨询各种问题, 传统的互动方式, 不利于双方之间地沟通。

数字媒体具有很好的互动性, 从而可以加强农民报读者和作者间的联系。数字媒体可以借助Email、BBS、ICQ、博客等及时交流工具, 轻松实现读者之间、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甚至还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建立起完善的农民报数字平台后, 农民朋友有了什么问题, 不用写信, 不用打电话, 只需登录平台, 就可以面对面的向专家请教。

数字媒体的互动性还体现在传播不受时间段的限制上。人们不必受报纸到手才能了解信息的传统方式的限制, 只要打开网络就可以随时搜索、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数字媒体降低了信息发表的门槛, 弱化了把关人的作用, 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发表信息, 使得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唯一确定, 从而形成一种非线性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双向传播的模式调动了广大读者的参与性, 使问题及时解决成为可能。

面对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不论是采取何种具体方案, 如何花最少的钱, 办最多的事;如何在合理的服务引导下, 增强广大农村用户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应用能力, 使得相关信息化服务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无疑将是农民报建设不变的主旨。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报发行量快速滑坡, 近半数农民报停办或改办其他报纸, 全国仅存17家省级农村报。几乎在同一时期, 以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媒体以其全新的传播模式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以不可阻挡之势, 迅速崛起。数字媒体的兴起在扩展受众、拓展渠道、加强互动性等方面, 给处于困境中的农民报带来了新的机遇。

关键词:农民报,数字媒体,机遇

参考文献

甘肃农民对网络信息的需求调查 篇3

一、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问卷设计分成四个部分, 分别是农民属性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 部分, 单项选择部分, 多项选择部分, 主观题部分。在内容安排上, 涵盖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或看法, 农民对互联网信息的了解和认可, 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利用程度, 农民对网络信息的需求强度, 农民获取网络信息的方式, 农民对网络信息的需求内容, 农民对甘肃网络信息服务的建议和意见等7个部分。调查采用方便抽样方法, 主要由熟悉的在农村的同学带回当地农村发放, 在发放问卷时, 以家庭为单位, 每户一份。共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问卷93份, 有效问卷79份, 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3%和85%。其中男性56人, 女性23人。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2.2岁。文化程度大学或以上的占5.2%;高中占24.7%;初中占36.4%;小学占24.7%;没上学的占1%。调查和数据反映, 调查对象多是家庭主要劳动力, 具有小学和以上文化程度, 对农业方面的信息需求具有基本的判断力, 调查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信性和代表性。

二、甘肃农民对网络信息的需求问卷分析

㈠甘肃农民对网络信息的态度调查数据显示, 甘肃农民是普遍认可网络信息的, 认为互联网的信息对自己是有帮助的;在网络信息利用方面, 甘肃农民利用网络信息的程度很低, 普遍没有使用过互联网;在需求强度上, 采用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总分设定为1, 计算需求强度为0.38, 见 (表1) 。说明甘肃农民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一般, 对网络信息的需求还处于刺激启发阶段。

㈡甘肃农民对网络信息的获取方式农民获取网络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一般可以直接上网, 通过手机、广播、电视、简报、公告、墙报等间接获取, 通过向种养大户、亲朋好友、专家、信息服务站、农技站、农民合作组织等咨询。根据2007年甘肃省相关统计数据, 2007年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2328.92元, 甘肃现有在家务农农民942.24万人,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14%,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7.03%,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4.83%。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可见受购置上网设备费用和甘肃农民文化程度及信息素质的限制, 甘肃农民直接上网获取网络信息并不现实。调查数据也证实了这点, 甘肃农民拨打一些专家热线咨询或问农技员的比例很低, 仅占5.8%, 见 (表2) 。说明政府农村信息服务设施的利用程度低, 农民通过这些政府信息服务设施获取网络信息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可能与农民对网络信息的认识、传统的官民思想、当地的干群关系等多因素有关。甘肃农民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问熟悉的人和电视、广播、收音机等传统媒体。随着甘肃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工程的实施和“金塔模式”的推广, 农民通过政府印发的简报获取网络信息的比例正迅速增加, 占28.2%。数据和分析表明, 甘肃农村网络信息传播应加强网络信息与广播、电视、简报等传播方式的结合, 注重多种传播途径的协调和内容的互补, 并着重培养、培训农村种养大户及文化程度较高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民会大大提高网络信息在农村的辐射和影响作用。同时, 深层发掘农村网络信息服务设施利用程度不高的原因, 并最大限度释放其功能发挥, 加大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实施的人力和资本的投入。

㈢甘肃农民对网络信息的需求内容调查数据显示, 甘肃农民关注种什么养什么的信息占29.5%, 关注怎么种怎么养的信息占28%, 往哪儿卖, 卖多少钱的信息占26.75%, 到哪儿买, 花多少钱的信息占15.92%。可见三者之间的信息需求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农民首要需求是能增加收益的系统全面的农业网络信息。对于网络涉农信息, 农民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种子和化肥的供应、价格等信息, 国家的农业政策信息, 当地的气候信息, 相关农产品的价格、销售信息 (见图1) 。说明农民在当前耕种结构下首要关注的是种子和化肥的价格、质量, 以期增加产出、减少成本。而农民通过网络关注的农作物的信息主要是蔬菜、瓜果和畜禽 (见图2) 。说明农民最为关注经济类作物和牲畜。而在农业活动之外, 农民最想通过互联网了解的信息依次为教育卫生信息、就业打工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新闻信息、休闲娱乐信息、宗教法律信息、产品价格信息。说明农民最为关注的是农村教育、医疗和就业。农民通过网络最想了解的就业和培训信息依次为电脑操作、建筑、餐饮、社区服务、装潢、家政、缝纫、美容美发、保安。说明农民更为期待获得较高工资的岗位。通过对“您目前急需的信息是什么”的问题统计, 发现农民最需要的信息是相关农产品的价格走势信息、种养技术信息和销售渠道信息, 占73.2%。其次是就业信息, 占26.8%。以上分析表明, 农民首要关注的是致富信息, 如何增加农业和家庭收入, 如何最少减少成本支出, 如何获取更多惠农政策信息、教育卫生信息以享受更多的福利政策成为当前甘肃农民的主要信息需求问题。而受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的落后、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传统思想等多因素的影响, 农民普遍对网络信息没有显著的需求差异。农民网络信息需求内容程度依次为致富信息, 种养农作物的成本、价格走势、销售渠道信息, 打工就业信息, 国家惠农政策等, 而农业技术信息不是农民的首要需求信息。

㈣甘肃农村网络信息需求内容的对比分析甘肃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工程目前正在推广实施, 总投资3100万元, 计划用5年时间, 建成1个省级信息服务平台、87个县级信息采集发布平台和4461个村级信息服务点。据甘肃农牧厅统计, 已初步覆盖32个县区。从调查问卷中抽取已初步覆盖地区的28份问卷和没有覆盖地区的31份问卷作对比分析。发现, 已覆盖地区认为互联网信息有用的占有更高比例为88%, 没覆盖地区占70%。获取互联网信息通过政府印发的, 已覆盖地区占46.7%, 没覆盖地区占3.2%。通过网络获取农作物的种养和价格等信息, 已覆盖地区更多关注瓜果和蔬菜。而致富信息, 种养农作物的成本、价格走势、销售渠道等信息, 打工就业信息, 国家惠农政策等都是两者最为需求的信息。表明, 农村网络信息的推广对农民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刺激作用, 农民更加认识到网络信息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农民不仅关注市场和销售等信息, 而且也更多关注农业技术信息。随着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工程的逐步实施, 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市场体系的逐步规范和完善, 甘肃农民对网络信息的需求必会日益强烈, 农民利用网络信息增加收入的作用将日益显现。

三、甘肃网络信息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㈠充分了解当地农民的现状和农民对网络信息需求的状况是搞好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的前提总体来讲, 甘肃农民受文化程度、传统观念、信息素质、收入水平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和农村市场经济滞后、网络信息传播不畅、干群关系、劳务输出等外部因素的制约, 农民对网络信息的需求并不强烈。突破农民网络信息应用的障碍, 不仅要突破农村网络信息“最后一公里”难题, 还要对农民反馈和种养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决策。不仅重在农业技术信息的普及, 还要搭建稳固的销售渠道和平台。不仅要从内部因素入手, 培训一批农村网络信息员, 还要从外部因素找原因, 通过整体规划, 积极改变农村市场经济状况。这样才能切实激发农民对网络信息的需求。

㈡建立通畅的网络信息需求反馈回路和分析决策系统, 才能真正有效满足农民对网络信息的需求农民反馈的需求信息不是单纯的网络需求信息, 同时从侧面也反映了农民信息需求和农业发展的一些问题, 建立相关的统计、分析、决策系统, 便于挖掘这些影响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同时, 建立通畅的农民网络信息需求反馈回路, 才能确保反馈信息的有效性、全面性。甘肃推广的“金塔模式”主要是通过小学生将反馈信息带回, 这种间接传输方式一方面反馈的时间周期过长, 另一方面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失真度高。如何建立更为通畅有效的信息反馈回路是甘肃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的重要问题。

㈢建立长效规范的农村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和机制是强化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的必要保证农村网络信息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需求一定的资金保障, 同时也需要长效的机制保障。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建立相应的农村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和机制, 才能确保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工程落到实处。具体来讲, 包括长期的资金投入保障、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开发高效的运作模式等。

㈣搭建农资提供、农技服务、农产品销售的统一平台, 是深化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的有效措施网络信息服务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 服务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网络信息服务, 不是单纯的网络信息需求满足问题, 还涉及农村农资提供市场、农村信息服务设施效用释放、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平稳等一系列方面。要通过农村网络信息服务这个有利契机, 逐步规范发展农村的经济市场, 逐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扭转传统的痼疾, 逐步建立高效活力的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 最终达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而从课题调研的实际情况来讲, 搭建农资提供、农技服务、农产品销售的统一平台, “一站式”服务, 有利于深化农村网络信息服务, 进一步提高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的能力。

摘要:通过对甘肃农民网络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 认为充分了解当地农民的现状和农民对网络信息需求的状况, 是搞好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的前提;建立通畅的网络信息需求反馈回路和分析决策系统, 才能真正有效满足农民对网络信息的需求;搭建农资提供、农技服务、农产品销售的统一平台, 是深化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的有效措施。

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名单(甘肃) 篇4

甘肃省徽县兴农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

秦州区宝兴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

天水市秦州区林联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泾川县绿康源果品专业合作社

静宁县广盈果品专业合作社

民勤县玉文果业专业合作社

和政县辉林啤特果仓储销售专业合作社

临泽县荒漠果蔬专业合作社

山丹县金丹庄园葡萄专业合作社

天水市成鑫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

靖远雪山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积石山县大河家蛋皮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康乐县成吉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

嘉峪关市绿营花木专业合作社

庆阳市陇大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

供销:

张掖市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

临洮县勤荣马铃薯购销专业合作社

张掖市建涵农产品保鲜专业合作社

武山县绿源豆类专业合作社

庄浪县金茂果品专业合作社

静宁县永绿果业专业合作社

东乡县供销社河滩树林花椒农民专业合作社

金塔县金太阳向日葵种植专业合作社

金昌天顺泽辣椒专业合作社

甘肃省西和县何坝和旺半夏专业合作社

甘肃省农民田间学校发展问题探析 篇5

2010年6月, 农业部举办的第三期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班, 甘肃省共有5位学员参加了培训。受此启发, 经过精心筹备, 2011年2月22日正式成立了甘肃省第一所农民田间学校—榆中县农民田间学校。根据榆中县农业生态的特点, 开办了5所农民田间学校, 开展试点。目前全省共有9所农民田间学校, 分别是榆中县高墩营农民田间学校、小康营农民田间学校、中连川农民田间学校、新营农民田间学校、石头沟农民田间学校、红土坡农民田间学校, 永昌县下汤村农民田间学校、清水县农民田间学校和庄浪县农民田间学校。当前这9所农民田间学校运行正常, 现已成为农民学习知识的新课堂, 展示农技推广模式的新舞台, 领导观摩考察的新现场。

二、主要做法

㈠制定规划, 有序推动

甘肃省自2010年参加了农业部举办的第三期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班后, 将学习的成果积极向分管科技工作的主管领导汇报, 争取支持, 同时制定了全省农民田间学校发展规划, 确定了“试点—分区域办校—全省大范围推动”的基本思路。

2011年2月22日甘肃省筹办了第一所农民田间学校, 通过1年的试点, 2012年1月16日,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甘州区、庄浪县、会宁县、通渭县、永昌县、清水县农技中心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观摩了榆中县农民田间学校教学现场, 并要求各县在2012年积极开展试点工作。2012年8月16日, 甘肃省主办了由全省50个农业县区参加的全省首期参与式农技推广方法暨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班, 邀请农业部干部培训学院的石尚柏教授讲课, 培训辅导员100名, 之后印发了《关于在全省主要农业县区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的通知》, 开始在全省示范推广。

㈡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专人管理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 甘肃省在农牧厅科教处成立了农民田间学校工作办公室, 在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成了实施办公室, 确定专人具体负责这项工作, 在榆中县示范点组建了农民田间学校组织领导机构, 全面协调举办田间学校所需要场地、仪器、经费等需求, 保证办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㈢主动宣传, 争取支持

在甘肃省首期农民田间学校成立时, 邀请农牧厅分管领导以及榆中县主要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和揭牌仪式, 并在甘肃省电视台、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做了专题报道。在2011年6月召开的有农业部人事司、人力资源中心等单位领导参加的全国“金蓝领”计划人才工程总结会议上, 将农民田间学校教学现场确定为观摩内容之一, 扩大宣传。

㈣积极筹措经费, 确保教学正常进行

甘肃省首所农民田间学校, 经过省农民田间学校工作办公室的多方筹集, 整合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及其他项目的培训经费, 配套了基本的软硬件设施, 给每个教学班设立一定数量的专项活动经费, 专项活动经费在各教学班负责审核并且由各教学班辅导员自由支配, 极大地调动了各教学班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㈤强化师资力量, 确保高标准办学

为了做好试点工作, 每个教学班遴选班主任、辅导员、学校所在村领导各1名, 班主任由榆中县农技推广中心入选兰州市领军人才的五名同志担任, 辅导员由榆中县农技推广中心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干部担任, 为了便于组织管理, 同时聘用所在村主要领导进行协调组织, 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 并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教学内容, 开展教学活动。同时, 甘肃省还选派有责任心的中高级技术人员, 于2011年9月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 对农民田间学校举办的理论内涵、组建模式、培训理念、培训方式等进行了系统学习。

三、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学校开办以来, 力求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先、自下而上”的办学理念, 尽可能地采用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培训方法, 通过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着力增强农民的“说话能力”和“动手能力”, 充分体现培训对象的意愿, 各教学班深刻把握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点, 辅导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所服务区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规划, 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从春播至收获, 采取课堂讲解与田间实践、互动交流、学员实践应用的创新培训方式。

㈠点单式培训, 突出教学重点

点单培训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方式, 榆中县高墩营教学班学员根据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蔬菜病虫害有效防治问题, 由学员直接点单确定授课内容, 辅导员进行集中归纳, 并且从中筛选了物理防治方法———黄板诱杀发, 学员普遍进行了应用, 并辐射带动应用面积2000多亩, 为无公害蔬菜产品生产创出了新路。

㈡互动式培训, 加深对新技术的理解

围绕学员共同确定的科技疑难问题, 在学员与教师互相讨论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加深了学员对此类问题的印象, 在讨论中提高了农民科技水平。如榆中县小康营教学班针对农民春播时如何选择作物优良品种的问题, 辅导员设计了“认识植物的种子”一课, 每个学员自带家里现有的作物种子, 通过种子基本知识讲座后, 学员们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互相交流, 数百粒重或千粒重, 应用天平称取重量, 掌握了百粒重与千粒重的知识;通过亲手做种子发芽试验, 掌握了种子发芽所需的温度、水分等条件;通过观察种子发芽后子叶的形态特征, 能够区分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 为以后生产中管理除草剂应用奠定了基础。

㈢点评式培训, 解疑释惑明道理

根据确定的讲课内容, 特别是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先由农民通过自身实践提出解决办法, 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实现了科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如榆中县中连川教学班, 就全膜双垄玉米一膜两用免耕技术是否适宜北部山区一题, 学员们各自提出自己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效果, 辅导员对问题归纳整理, 进行点评, 最后达成共识。

㈣田间实践培训, 练就过硬的操作技能

组织学员深入田间, 以田间为课堂, 在生产实践中使科技直接到田。如榆中县新营教学班紧密结合高寒冷良性蔬菜的生长环境特点, 推广应用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 针对人工起垄覆膜费工费时的缺点, 推广应用机械覆膜技术, 就如何合理使用机具问题, 辅导员与机具研制人员, 到田间亲手教每个学员进行操作, 并就每个学员在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就地解决, 学员通过亲自动手、动脑, 掌握了机具的操作要领, 评选出覆膜质量较好的学员6名, 为全膜双垄三沟技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㈤趣味性培训, 增强学员团队意识

在开展培训过程中, 将一些趣味性游戏融入到教学中, 以此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营造宽松的培训氛围, 培养学员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如榆中县石头沟教学班将学员分成振农、惠农、兴农、为农、富农5个小组, 每次教学活动时, 针对教学内容, 各组开展比办法、比质量、比效果活动, 使教学班的凝聚力和学员的团队意识增强, 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在该村的推广应用。

㈥实地观摩交流, 增强感性认识

榆中县高墩营和红土坡教学班根据各自实际, 采取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办法, 探讨在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小康营教学班到新营学习后, 学员之间就小康营能不能种菜展开热烈讨论, 中连川教学班结合试验组织学员观摩了蔬菜种植、玉米品种试验, 为明年种植奠定了基础。

四、甘肃省农民田间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总结甘肃省农民田间学校的运行实践, 还存在着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力量明显薄弱、覆盖范围不宽、个别产业存在空白等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 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㈠制定全省规划, 分阶段推进

结合甘肃省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发展现状, 制定甘肃省农民田间学校长远规划, 并依托项目的实施分产业、分层次、有重点的整合资金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建设。

㈡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立项, 使农民田间学校“合法化”, 得到省市县财政的资金支持, 并整合新型农民培训、劳动力就业转移和重点项目的培训资金, 为办好学校提供保障。

㈢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

打铁先要自身硬, 师资力量的强大是办好任何学校的前提, 甘肃省农民田间学校教师队伍由农技推广队伍兼职进行, 大部分人员知识老化, 组织管理水平有限, 虽然多年从事农技推广事业, 但作为教师, 系统开展教学活动还有一定的不足, 为此, 要严格遴选教师, 并强化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的培训, 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

㈣进一步探索培训方式方法

与农民生产需求紧密对接, 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 加强田间实践培训, 达到疑难问题在田间直接解决。

㈤强化宣传引导

切实把创办农民田间学校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相结合, 通过科技增产账、产业效益账、增收效果账三账对比, 广泛宣传, 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农民田间学校的主动意识, 并达到政府重视, 多方支持, 农民认可。

摘要:文章通过对甘肃省农民田间学校发展现状、主要做法与经验的全面分析, 指出进一步加大农民田间学校在全省的普及应用, 需要积极争取资金, 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 进一步探索培训方式方法, 强化宣传引导, 制定全省规划, 分阶段推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甘肃农民报》】相关文章:

农民报如何讲好“三农”故事09-11

甘肃财政05-13

甘肃宁县05-22

甘肃藏族06-18

甘肃金塔07-03

甘肃临夏范文05-16

甘肃酒泉范文05-16

甘肃电大范文05-16

甘肃宁县范文05-16

甘肃交警范文05-16

上一篇:初中数学建模策略下一篇:海南发展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