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的幼儿教育

2024-05-31

游戏化的幼儿教育(精选十篇)

游戏化的幼儿教育 篇1

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首先表现在实施教育之前对教育效果的期望。为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满足幼儿多种发展的需要,针对传统体育活动中只注重动作技能发展和单纯动作训练的弊端,改变教育观念,进行体育活动游戏化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实践有效地激发幼儿的体育兴趣,促进幼儿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并通过游戏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等良好品质。我们根据幼儿园体育大纲的课程目标和我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将体育活动的三个内容(动作、技能、队列队形、体操)按各年龄段分六个学期,制定了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目标。

小班幼儿的神经系统支配能力和肌肉活动的能力有了一定增长,可利用体育器械和玩具发展他们的基本动作,以下几点作为每个单元的重点目标:如会手脚协调的曲线走,能在平衡木上走,推小车跑,会单手拍球,会滚球,会玩滑梯,敢上攀登架等。

中班幼儿是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机能发展的重要时期,应以发展他们的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如:运用各种信号练习走、跑动作的速度和能力。练习单脚跳,学会玩皮球的基本技能,学会拍球、抛接球、传球、踢球、运球,学会垫子上爬、滚、翻动作。

大班幼儿身心发展比较稳定,正是活动能力迅速发展时期,对各项动作能够建立很好的条件反射,可以进行较复杂的动作练习,如:会灵活躲闪地跑,会跳绳或跳橡皮筋,协调、灵敏地翻滚、钻爬、攀登,学习踩高跷、投篮,学习玩乒乓球、毽子、呼拉圈等。

二、选择基本动作游戏内容

根据以上体育活动的层次目标我们设计了三类体育游戏。

如:小班练习双脚原地向上跳,单项练习的小游戏。我们采用“小猫扑蝴蝶”的游戏进行。教师拿纸折的“蝴蝶”,闪动在幼儿头上方,让幼儿一遍遍地跳起扑“蝴蝶”,很快使全体幼儿都能大胆地跳跃,既掌握了动作又达到运动量。再如:“郊游路上”,让幼儿听信号变速走;在铃鼓声中进行各种速度的走、跑、倒着走;听小铃声模仿采花、抓蜻蜓等。这些小游戏可协调思维、听觉、视觉和动作的一致性,同时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如:游戏1《小兔回家》要求在画直线的两侧左右跳。游戏2《猴子种瓜》要求向相距40厘米的圈里跳,并拍一下球。游戏3《山羊过沟》要求从相距40厘米宽的两行棍(或画线)的外侧,左右来回跳。游戏4《老鼠抬轿》要求单脚左右跳。游戏5《企鹅过海》要求双脚快速从曲线上左右跳。这是同一内容的一组游戏。任何一种具体能力都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我们设计相同内容,不同要求的一组游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效地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如中班练习双脚在直线两侧进行跳,我们设计5个小游戏逐级练习。通过这样一组同一动作、多种玩法逐渐增加难度的游戏,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幼儿在不同情况下动作的协调能力。

如:小班游戏《跳跳采果子》在综合练习走、跑、跳动作的同时,用皮球充当松果,练习滚球、拍投球、自抛自接球的动作。即:跳跳起床——做早操——骑摩托车——过树林——采松果——跳跳回家。为了全面锻炼幼儿肌体,均衡发展幼儿动作,我们设计了以当月教学目标为内容的综合练习的大游戏,巩固学过的基本动作,强调游戏的动作性、完整性,并保证足够的活动量。综合练习的大游戏可以是几个小游戏的串合,也可以是一物多用的器械游戏。

大班游戏《勇敢的士兵》综合练习投掷、跨跳、侧身钻、匍匐前进,训练幼儿快速奔跑的能力,培养幼儿勇敢的精神。即:过封锁区(跑)——爬越电网(垫上匍匐)——跳过矮墙(跨越)——跳跃雷区(单脚跳)——钻隧道——扫射敌机——夺碉堡。这类游戏很受幼儿喜爱,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幼儿既掌握了基本动作,达到了锻炼效果,又发展了幼儿动作的想象力。

三、确保游戏密度强度活动量

体育活动对幼儿体质的提高必须通过一定量的体育锻炼才能实现,教师必须注意保证幼儿体育活动的强度与密度。要使全体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达到预定强度,又不会因负荷过大,超过幼儿的承受能力,有害健康,教师随时了解幼儿当时肌体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参与游戏是最好的办法,教师作为一个游戏伙伴参与活动过程中,能细致地观察到每个幼儿的表情,情绪变化,呼吸状况,更能亲身体验游戏的活动量,从而把握活动脉搏,及时灵活地调节、控制活动强度,让幼儿生理和心理负荷高低结合。教师运用多峰式的游戏结构,能较好地保证活动强度,一个个活动小高峰的形成、回落,再形成再回落,符合幼儿负荷规律。

幼儿活动的特点是低强度的,如不提高活动密度很难达到锻炼的效果。教师要尽量做到减少幼儿等待,让他们一直处于快与慢的节奏中,运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或多组并进的方法,都能增加每个幼儿的练习次数和活动密度。

纲要中健康领域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摘要:在幼儿园以游戏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是完成幼儿体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活动游戏化,激发和培养了幼儿的体育兴趣,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游戏活动中,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也培养了幼儿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的策略 篇2

音乐活动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是他们和周围世界互动、学习的基本方式,在游戏中孩子们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对其运动器官的发展,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能真正满足幼儿对音乐元素学习的需要,将游戏做为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融入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音乐气息、获得音乐知识;在学习中体验游戏过程的快乐,孩子们得到的不单单是美的体会,更是在智力、身体、个性、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开园至今,我园始终坚持“全面育人发展特色”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教学实践的研究,我们发现在音乐活动游戏化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化与低效化等问题。关注游戏的外在形式忽视游戏的基本精神;注重教师自身的教育意图忽视幼儿的需求与能力差异;注重游戏的情境性忽视挑战性与创新性等等。我认为,导致上述问题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目标的制定简单、教学内容的选择单调、互动形式的手法单一所导致的。教师们只有明确游戏的核心特性,尊重儿童的文化需求与个体差异,选择多元化的音乐活动内容,将游戏与音乐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教育机智与教学个性,才能增强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有效性与适宜性,只有注重指导与策略,才能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

一、明确游戏活动的核心 游戏包含着丰富的快乐体验,乐趣是游戏必须具备的品质,是游戏的内在功能,正是源于游戏的兴趣性、自主性、愉悦性、活动性的特征,幼儿才能在游戏中成为真正的孩子。只有在教育活动中保持游戏的这些特质,才能培养富有游戏性的儿童,这是儿童发展的原动力,音乐、游戏、儿童因为快乐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与快乐的体验密不可分,因此我们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干涉、限制幼儿的行为,应当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准备材料,让他们在自由、自在、自主的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享受快乐的音乐之旅,追求身心的愉悦与成长的幸福。

二、尊重个体差异的需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我们要始终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原则。幼儿有着自己的文化,有着自己的逻辑、规则与独特的文化需求。游戏,作为儿童生活和儿童文化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幼儿生存的一种状态。整体感知和反应、诗性逻辑、游戏精神构成了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3-6 岁的幼儿正处于感觉探索阶段,成人应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感觉探索,以培养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最终促进幼儿游戏性的发展。

我们必须顺应幼儿的特点与需要,把游戏、音乐、情境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整体性的感知与个性化的表现。如“一条小鱼游来了”是小班孩子们的“最爱”,每次进行歌表演他们都乐此不疲,孩子在游戏中喜欢夸张自己的动作,有节奏地四处穿行,表情动作生动可爱,由此孩子的情绪得到了最大愉悦。

三、强化音乐与游戏的融合

适宜、有效的游戏化音乐活动追求的是幼儿、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倡导以幼儿主体体验的游戏方式,其快乐来源于幼儿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的各种合理需要得以满足,追求的是“游戏音乐,健康成长”的主旨。

首先,教师需克服教学目标过于简单、直接。避免游戏与音乐简单而生硬的黏合,甚至相互对立等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将音乐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即时性的技能学习与表演,关注幼儿的整体存在,将全面和谐、快乐成长作为最终目标,以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活力。第二在组织集体性游戏化音乐活动时,我们教师在内容的选择、情景的创设、活动的组织环节中,多从教育的角度有更多的预设,尽可能的丰富互动形式,给孩子提供自主、自由的表现空间,引导幼儿保持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三教师必须注重研究幼儿在自然游戏状态下的音乐学习方式。没有生硬的教唱、指令和辅导,只有自然的生活情境与快乐的游戏情趣中,符合自己的能力与意愿挑战,与同伴间自由灵活的交往、互动才能激发幼儿持续的积极参与。如《丢手绢》、《马兰开花》那样,幼儿完全是在不知不觉的游戏状态下学会歌唱、学会游戏与动作,并享受其中的音乐审美、随乐运动以及与同伴间的快乐交往。

四、提升师者的智慧与个性

教育是一种智慧,一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教育智慧,这种智慧并非是自然禀赋我们师者的素养,而是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学习、反思、锤炼、提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游戏化音乐活动的组织需要教师运用多元的教学智慧,为孩子创设开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提供更多的自主自由选择与表达的权利与机会,及时发现幼儿富有创造性与个性的音乐表现方式,适时适当的予以赏识与鼓励。

富有教育智慧师者从不否定孩子,他们常常都是把“你的想法怎么这么特别呀!”、“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乖孩子”等激励幼儿的话语挂着嘴边。当幼儿遭遇困难时,又能巧妙地帮助他们化解尴尬,找到学习的窍门与成长的乐趣。如一些幼儿创编“机器人”动作时只作手部动作,教师用“我忘了把机器人腿上的开关打开了”这样的话语巧妙提示幼儿; 当幼儿动作不协调时,教师一拍脑袋“哎呀,我忘了,机器人出厂时要先检验调整的”,就巧妙化解了幼儿的不安,并开心地在教师的帮助下改善动作的协调性,提高表现力。

适宜与有效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还需要富有游戏性的教师。利伯曼关于教师所应具有的个性特征的研究表明,教师应具有幽默感、快乐和笑声、热情、积极参与、灵活、想象等八种良好的个性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有半数以上与游戏性有关。幼儿教师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热情、幽默、风趣等良好个性,为游戏化音乐活动注入更多的笑声与乐趣,从而感染与打动孩子,有效提升活动的游戏活力。

幼儿教育活动游戏化的探索 篇3

关键词:幼儿 教育活动 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1教育活动的涵义及其特点

1.1教育活动的涵义

教育活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活动有各种差别。从活动主体看,有管理者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从形式看,有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从内容上看,有课内外进行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发展个性特长等各种活动。

1.2教育活动的特点

教育活动有其目的性、实践性、双向性、广泛性、多功能性。

2目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注意不稳定、抑制能力差,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和疲劳。(2)多数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只是程序化地将教育内容教给孩子,导致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3)由于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4)在许多地方、许多时候,小学化、成人化的教学使很多天真活泼的孩子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快乐,许多孩子未进校门就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

3游戏的作用

一是从理论上看,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之一。二是从游戏的动机上看,游戏的动机是提高幼儿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三是从实践上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实践中能深刻的体会出,要想让幼儿对事物存在兴趣,游戏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游戏中也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4途径与方法

4.1教育活动游戏化

幼儿教育活动还应遵循幼儿的思维特点。3到6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开始发展,幼儿的注意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4.1.1 以“假想”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过程中,可以请一位小朋友扮演小青蛙,再请一位小朋友扮演小蝌蚪进行角色表演。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动物园,动物们在开运动会;一会儿又假想为操场,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4.1.2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

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方法,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正负极”的导入时,教师可以这样说: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电池宝宝,电池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这样的游戏性的语言也可以变通地用于其他领域的导入活动中,使导入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

4.1.3以“比赛”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以比赛的方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教学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训练幼儿跳的能力为目的“青蛙捉害虫”、“小兔采蘑菇”的比赛。以培养幼儿生活能力为木的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以培养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讲故事比赛等。

4.1.4以表演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幼儿可以用表演的方式来理解故事的内容,就是幼儿借助于童话故事或者语言故事的内容进行表演,在幼儿表演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同时又使故事的内容更具有趣味性,容易被幼儿理解。如,开展大班语言活动《高老鼠和矮老鼠》时,可以让幼儿分别戴上头饰扮演高老鼠、矮老鼠、小鸟、小狗等故事中的角色来表演故事情节,从而理解故事的寓意。

4.1.5以“比赛”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以比赛的方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教学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训练幼儿跳的能力为目的“青蛙捉害虫”、“小兔采蘑菇”的比赛。以培养幼儿生活能力为木的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以培养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讲故事比赛等。

4.2教育活动游戏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活动游戏化可以展现幼儿的个性,突出幼儿的优势和特点,并在活动中大胆地释放自我。但游戏与教育活动又相互矛盾,游戏能使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幼儿乐于接受,但游戏又会很容易让教育活动变得混乱,难以控制秩序。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4.2.1适度性

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在幼儿能够以游戏的形式达到教育活动目标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教育活动游戏化的“度”。在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完成教育活动目标的前提下,要将教育活动时的秩序把握在教师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不要将孩子大胆地放手,然而却收不回来,教师能够收放自如的地组织教育活动,才是教育的佳境。

4.2.2目标性

教育活动游戏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有序的控制过程,有着极强的目的性,任何一种游戏的设计都是直接为一定的教育活动内容服务的,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其目的在于更好、更有效地完成教育活动的任务。

4.2.3智力发展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积极运用自己的智慧,能促进感知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学会独立思考,在设计游戏时应考虑幼儿智力的发展。

4.2.4科学性

教育活动中的游戏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游戏在为教育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游戏的设计要合理、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教师应不断收集、筛选、改造游戏,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内驱力,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活动游戏化的过程,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教育理念的变革,每个教师如能真正的融会贯通,就可以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活动,让游戏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并充分利用游戏的特点、优势。将教育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幼儿便乐于参与每次的教学活动,幼儿喜欢上教育活动,便能在活动中轻松愉悦的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从中感受到教育活动的不同魅力。

参考文献:

1.刘焱 著.儿童游戏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2.杨再鹏 主编.幼儿教师六项技能指导(语言、音乐、美术、舞蹈、 游戏、手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英] 约翰·洛克 著.徐文建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

4.周成平 主编.外国优秀教师是如何教学的.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7

幼儿课程游戏化的探析与实践 篇4

1. 课程游戏化符合幼儿课程价值 取向转变的要求

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是幼儿教育特征的本质要求,也是培养幼儿兴趣、技能、行为习惯等的现实要求。目前,幼儿课程游戏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很多教育机构都在探索课程与游戏的有机融合。课程游戏化,将使游戏精神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将得到尊重,能最大限度培养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其个性良好发展。

2. 幼儿课程与游戏融合,两者相 得益彰

课程与游戏的终极目标都是幼儿的健康、快乐、全面发展,但是课程与游戏的外在形式有区别,将两者有机融合,游戏能给课程注入活力,课程将使游戏更有魅力。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是有机联系的,让幼儿在游戏中抓住隐含的教育价值,是课程的目的;通过游戏化的方法去激发幼儿的积极性、独立性则是幼儿课程的形式。内容与形式互相支持,课程与游戏互相渗透,离开了游戏的课程就如无源头的枯水,则难以实现幼儿教育目标。

二、幼儿课程游戏化的误区

1. 游戏教学观念误区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还有部分教师未认识到“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他们习惯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在课堂上对幼儿的教与管,认为课程游戏就是让幼儿一起玩耍,让幼儿嬉笑打闹。 这就是教师在游戏教学观念上的误区, 未能让教学与游戏有机融合,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 游戏教学模式误区

目前,一些教师还是以告诉式教学模式为主,违背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忽视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幼儿失去了独立,也就不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知、情、意,不能满足其兴趣与求知欲望,幼儿的心灵在告诉式的游戏中得不到真正陶冶。

3. 游戏内容设计误区

一些教师不熟悉幼儿游戏理论,设计的游戏没有强调游戏的自主性,忽视了幼儿对游戏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往往游戏都是教师事先设计的,没有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幼儿的心理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来设计游戏,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也不能产生新的计划,使游戏出现了盲目性。

三、幼儿课程游戏化的探 索途径

1. 树立正确的课程游戏化观念

课程游戏化的出发点是对幼儿主体性的重视。课程游戏化关注的是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强调幼儿的主体性。要实现幼儿课程与游戏的完美结合,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三观”:一是正确的课程观。幼儿课程是一种综合的系统课程,要体现幼儿发展的整体价值取向。 二是正确的幼儿观。在课程游戏中,要改变“教师游戏幼儿”的情况,从重视 “外在”到关怀“内在”。三是正确的发展观。幼儿教育要为幼儿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着眼挖掘幼儿发展潜力,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游戏的主体是幼儿,但是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配合。教师在游戏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教师成为幼儿的伙伴后,幼儿才会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亲近;教师才更有利于掌握幼儿的性格特点,以便确定适合本班的课程。其次,教师是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幼儿稍纵即逝的变化过程,形成观察记录。最后,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推动者。在幼儿游戏时,教师是旁观者,但是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要主动参与活动中,引导幼儿克服困难。

3. 注重幼儿的游戏性体验

研究表明,游戏性越强的幼儿,其综合能力越强。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照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采取灌输式的教学,这样的课程游戏只具有游戏的外壳,没有游戏的灵魂。因此,在课程游戏中,注重幼儿的游戏性体验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性语言组织活动、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让幼儿自己设计道具等方式,增强幼儿游戏活动体验性、趣味性,并激发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4. 完善课程游戏的教学评价

游戏器材电动化的背后教育随笔 篇5

现在有很多商场,购物中心都开设了儿童游戏区,其中多以电动化游戏器材为主,这种新兴的项目以其卫生,安全,新颖,高科技含量等优势深受父母与孩子们的欢迎。

然而,仔细观察后,我却发现,完全电动化的游戏器材却常常受到冷落。特别是电动翘翘板和电动摇马。孩子们充其量是将它们当作整个娱乐活动的过渡,仅仅是爬上去”感受”一下,就立刻下来了。我不禁觉得奇怪,在幼儿园,翘翘板和摇马都是孩子们户外活动时最喜欢的游戏器材,为什么在这里却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呢?

思考后,我推测,问题很可能出在”电动”上。与传统的翘翘板,摇马不同,首先,电动化后的游戏器材大大降低了游戏的难度,游戏难度本身是游戏具有吸引性的原因之一。其次, 电动化后的游戏器材削弱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而幼儿的自主性往往为幼儿带来活动的愉悦感。

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索 篇6

一、幼儿数学游戏的设计

有些教师想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却不知从何下手,有些教师掌握的数学游戏寥寥无几,有些教师费尽心机设计出的数学游戏却不能引起幼儿的共鸣,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那么在游戏的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笔者总结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1.游戏的设计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幼儿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认知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设计游戏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让游戏贴近幼儿的生活。

2.游戏的设计要找到幼儿的兴趣点

成人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愿望多是由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需要的结果,因此他们的学习意志目标明确;而在幼儿时期兴趣却是学习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动力。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和实施教育影响的契机。幼儿对某一个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教师不要熟视无睹,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因势利导,展开教育活动。

3.为游戏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情境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情境性,游戏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让幼儿更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来。创设游戏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意识的创设一些轻松愉快、诙谐有趣的故事情境是不错的方法之一。无论是大班、中班、还是小班,所有的幼儿都喜欢听故事,把故事和游戏有效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增强游戏的趣味性。例如“学习指定分类”这一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根据图像的形状、颜色、大小等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另外,为游戏配上合适的音乐,对游戏情境的创设也很有帮助。

4.游戏的设计应把各领域有效整合,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

《纲要》将学前教育分为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五大领域,提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新《纲要》把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观,把教育提升到“幼儿教育整体观”的新境界。

二、游戏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

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生活中快乐的活动,是表现和发现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好的活动方式。”教师可以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游戏教学,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具体如下:

1.在情境游戏表演中渗透数学知识

《纲要》的指导思想是:儿童的发展是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发展特点实施教育。幼儿喜欢听故事,而且不厌其烦,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的情境安排一些数学知识。

2.在体育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

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这正说明了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而体育游戏简单有趣,正符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符合幼儿生理特點的体育游戏中。

3.在音乐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

音乐是打开幼儿智力最好的钥匙,也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在幼儿刚刚接触数字时,由于幼儿对数字的概念很模糊,我们可以让幼儿听许多关于数字的歌曲,如幼儿熟悉的歌曲《找朋友》,此外还有歌曲《我家有几口》、《手指歌》、《小小手》、《鸡妈妈数小鸡》等,都对幼儿的数字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

4.利用玩具做游戏渗透数学知识

玩具是幼儿的玩伴,利用玩具不仅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还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幼儿每次玩雪花片,都是插一些简单的图案,时间久了也失去了兴趣。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了新的任务,如:按红、黄两种颜色插一把长剑,比一比谁的长,谁的短;按老师的要求在手指上套上不同数量的雪花片;把形状一样的玩具放在一间屋里。玩雪花片和串珠时,让幼儿练习颜色的排序,让幼儿玩点子与数字等量匹配,按玻璃瓶上的数量把相应数量的串珠放到瓶子中;玩沙子时,给幼儿提供各种形状的杯子,让幼儿感知量的守恒;这样他们在每一次玩玩具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收获,孩子们兴趣很高。

5.在随机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

日常生活是指幼儿一天进行的各种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对幼儿产生数学影响的事情,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及时抓住不同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简单的事情具有经常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使幼儿在自然、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萌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分析 篇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基,并且要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这就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幼儿园课程要实现游戏化,这是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笔者根据已有工作经验,谈谈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幼儿园游戏化的内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儿童天生喜欢的,我们可以认为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事实的确如此,游戏是最适合幼儿的活动方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内涵就是促使幼儿园课程变得更生动、更具体,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应有的知识。

这里的游戏要与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区分开来。当代幼儿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爱是充分的,孩子要什么,家长总是想尽办法满足他们,电脑、手机、ipad、动画片、精美的玩具……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但是这些游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发展。幼儿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幼儿的言语没有了童年的天真,成了模式化游戏的“奴隶”。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有其自身之义,幼儿园要将游戏作为幼儿存在的模式,将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启发,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幼儿游戏精神。

三、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1.将 游 戏 作为一 种 基 本 精 神 渗透 于幼 儿 园 课 程 之 中 。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经典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游戏性是一种基本的精神态度, 而游戏是这种精神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并不是指幼儿园要将所有课程以游戏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在课程中渗透游戏精神。首先, 要密切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决定权和选择权,让他们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翁;其次,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学习材料,还要促使幼儿与材料加强互动,让材料物尽其用;再次,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将教育目标巧妙渗透于教育过程中。

2.充 分 挖掘 游戏 因 素 ,使 幼 儿 园 课 程 变 得生 动 活 泼 。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育过程变得游戏化。诚然,幼儿园游戏不仅是重要的活动内容,而且是活动的主要途径。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专门为教育活动设计的体育、音乐、科学等游戏,还可以使其他非游戏活动变得游戏化。一种是将整个教育活动视做完整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内可以反复进行相关游戏,如科学游戏“吹泡泡”、音乐游戏“躲猫猫”、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等;另一种是在整个教育活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出现一些游戏, 即将游戏视做教育活动的某个环节,如利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

其次,教师可以游戏性语言组织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如美术活动“蛋壳贴画”中,教师可以用这样一段富有趣味性的话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今天, 我们要到熊猫妈妈家去做客,但是到熊猫妈妈家的路特别难走,路面特别不平整,一不小心就会跌跤,我们应该怎么到熊猫妈妈家呢? ”进而引出“帮熊猫妈妈找路”的话题。这样的活动可以为幼儿营造仿真的游戏环境,增强教育过程的趣味性。

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做做玩玩”的游戏方式组织教育活动。如今,大多数幼儿园都开设了活动区,幼儿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动手制作小物件,再利用这些物件进行游戏,如“过家家”、“我为宝宝唱儿歌”等。这是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一种策略。 对于此类活动,教师可以直接指导幼儿进行集体活动,也可以将相关材料投放于活动区,让幼儿开动脑筋制作手工品,在培养他们合作精神的同时锻炼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举两得。

3.将 创 造 性 游戏 有 机 融 合 于幼 儿 园 课 程中 。

对于幼儿身心发展而言, 创造性游戏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与音乐游戏、体育游戏不一样,创造性游戏的目的隐含于游戏过程中,不是那么直白地显现出来。很多幼儿园没有意识到创造性游戏的重要性,经常被体育、音乐、语言等游戏替代。在幼儿园课程中实施创造性游戏可以通过两种渠道进行:一是从文学作品中生成创造性游戏,如在幼儿学完《小蝌蚪找妈妈》,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模仿小蝌蚪的形象;二是从社会领域红动中生成创造性游戏。如今,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倾向于带领幼儿走进社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如参观邮局、医院、超市、工厂等,这类教育活动可以成为创造性游戏的良好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当然,实施创造性游戏离不开良好环境的创设和适当材料的提供。

四、结语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对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全新认识,随着学前教育地位不断提高, 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园教育改革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新趋势。教师要以游戏作为主要教育手段,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通过加强师幼互动、营造良好环境、提供适当材料等方式,为幼儿创设人性化教育情境,以尊重、信任、鼓励、呵护的态度使幼儿生活于良好、和谐的氛围中,促进人格成长和品质锻炼。

摘要: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对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全新认识,随着学前教育地位不断提高,课程游戏化将是幼儿园教育改革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新趋势。作者根据已有工作经验,谈谈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希望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的再思考 篇8

一、数学活动游戏化的现状

虽说幼儿数学活动游戏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教学实践中推广的程度也日益普及。但由于认识上的偏颇, 师资力量的不平衡, 幼教课程价值取向不统一, 专业游戏整合得不完善, 致使许多地方的数学活动游戏还存在一些问题, 试述如下:

1. 游戏化教研体系不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 幼儿教育缺少专门从事这一方面研究的人员。造成当前幼儿游戏教学体系不够健全, 组织活动时容易出现枯燥乏味。传统的游戏与数学活动脱节, 游戏与数学两张皮, 致使幼儿对游戏活动缺乏兴趣甚至反感。这种情况在小班体现得尤为明显。

2. 幼儿教育小学化。

数学是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五大领域课程之一。与其他领域课程比, 数学活动的教学研究处于相对弱势状态。然而, 近几年受一些小学入学测试的影响, 为迎合家长与部分小学, 有些幼儿园的数学学习活动呈现小学化, 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 不但激发不了幼儿的求知欲, 反而使幼儿思维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3. 游戏活动同质化。

在幼儿数学教育实践中, 游戏活动的创设往往呈现同质化的现象。在同龄编制平行的班级中, 数学活动往往都是相同的活动、相同的游戏、相同的组织形式。教师难以顾及各类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同质化的幼儿园教育游戏活动, 容易形成儿童个性发展的同质化倾向。而幼儿园教育的产品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不是工厂生产的产品, 一个模式的同质化教育, 抹杀了教育对象的个性, 甚至会对幼儿的终身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实现数学活动游戏化的最佳状态

1. 根据年龄段选择不同的游戏。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 其知识水平和学习阅历都有较大差别。教师要注意把握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 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爱参与什么样的游戏, 某数学活动适合采用哪种游戏形式, 要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选择、创设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数学游戏活动, 使之更好地接受知识, 发展能力。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 每个年龄阶的数学游戏的侧重点都应有所区别。

2.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幼儿游戏。

数学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不能单纯地为了游戏而游戏。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有相对应的不同的游戏。因此, 幼儿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而逐步拓宽、加深, 才能满足幼儿智能发展的实际需求。由于现代信息传播的暴涨, 幼儿的信息刺激成倍增长, 智商较其前辈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同的游戏活动会使让幼儿产生疲惫感, 这不利于幼儿知识的学习。就应该为统一活动内容而设计多种形式的游戏, 灵活运用集体游戏、小组游戏、个别游戏等进行课堂知识的教学。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能力, 选择适合的、多样的游戏进行教学。同时, 老师还可以设计创造新的游戏, 根据一些通话故事, 穿插知识到里面, 用生动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 让孩子们深入故事当中, 最直接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与游戏相结合进行教学, 让幼儿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开发幼儿的不同的能力, 就要选择不同的游戏, 比如, 在学习数列的认知 (单序数列、双序数列) 时, 数字图片可以让孩子直观地感受知识, 团队的游戏让他们强化合作意识, 糖果的发放让孩子明白数字的具体概念等等。总之, 教师要做幼儿游戏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3. 根据幼儿个体选择不同的幼儿游戏。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都有他独特的一面, 拥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例如有些孩子数学很好, 有些孩子组织能力较强, 女孩子语言方面较突出, 男孩子动手能力较明显……每个孩子对客观事物感觉、体验的敏感度都不一样, 能力发展有迟有早。幼儿教师应该关爱、呵护每一个幼儿。可以通过系列游戏教学, 寻找与发现他们的特长与闪光点。搭建平台, 给予幼儿施展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最大限度地获得他人的认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树立起成长的自信。在活动中可以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及水平选择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重点开发他们的特点, 让他们走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道路。要为幼儿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孩子面临的不同问题, 逐个分析, 加以反馈, 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采取教学方式, 以达到使每位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目的。

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分析 篇9

一、发掘教学活动中语言的游戏性, 实现教学的创新性

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 教师应当积极地将游戏当做是教学的一种基本精神, 并将其融入幼儿教学中。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具有游戏性的语言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并用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教学活动,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进行美术活动“春来了”的教学时, 教师为了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 便可以这样进行教学开场:“今天, 小猴哥哥要邀请我们大家一起去郊外踏青, 那在我们还未出发之前, 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想想, 在这个春姑娘已经到来的日子里, 我们出去踏青会看见什么东西呢? 还有, 在这个绿油油、春暖暖的季节里, 小朋友们又有什么比较想看到的东西吗? ”像这样, 通过语言的游戏性将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游戏教学环境中, 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造力。 事实证明,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学习的活动方式,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本质是使教学课堂变得生动、轻松,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游戏过程中获取和掌握知识。 因此, 教师要努力对自己制定的游戏化教学进行改进和发展,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开展合理的户外教学游戏,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户外游戏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探索户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之一, 它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户外教学游戏活动的精心设计, 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手段。 那么我们该如何组织优秀的户外教学游戏? 首先, 良好的户外教学游戏活动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其次, 教师要规划或集中或分散的活动场地,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只有这样, 教师才可以通过户外游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想象力和模仿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 例如在进行《1和许多》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进行“老鹰做小鸡”的游戏, 选出“老鹰”的时候, 可以说:“我们只有1只‘老鹰’, 但是却有许多‘小鸡’, 是不是啊。 ”然后, 每当“老鹰”捉到一只 “小鸡”, 教师就可以适时地说:“看, 我们是不是又有1只‘小鸡’被抓了。 ”这样, 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传达和强调1的含义, 不仅可以让学生对1的认识更加的深刻, 还可以将抽象的数字1变得更具体化。 由此可见, 户外游戏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 还可以有效地增长学生的智慧, 使学生在玩中获取知识, 提高学生分辨事物的能力。

三、创建专门的教学游戏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门的教学游戏区为学生进行某种特定的活动提供了场地, 游戏区的区域基本上划分为积木区、益智区、游戏区、美工区、操作区、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角色游戏区等, 对这些特定游戏区域的划分和利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能力。 例如在积木区中, 学生就可以通过搭积木等游戏来发展自己的建构能力, 这种建构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对空间的认知能力, 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基本形状、数量等知识的获取。 学生在搭建积木的时候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尝试各种不同的搭积木的方法、角度, 进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及动手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提高学生之间的默契度, 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 让每个小组成员用积木搭建一幢房子, 以此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角色游戏区中, 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扮演提高自己的社会性和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同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与人交往, 让学生真正做到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情感, 加强生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又或者是阅读区, 其主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审美及表达能力。 当然, 不同的教学游戏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 因此, 教师应当合理而科学地运用这几种教学游戏区, 充分发挥游戏区的自选性, 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 在幼儿园课程中实施良好的游戏化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对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全新的认识。 随着幼儿教学程度的不断提高,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课程中展现出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 进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

摘要:游戏教学在幼儿园课程中是一种喜闻乐见且极具效果的教学方式。在幼儿教学阶段, 学生的学习意识尚未形成, 而学生对游戏是极感兴趣的, 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游戏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 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如何更好地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吴蕾.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 2015, 39:195.

[2]李芳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15, 08:4-5.

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 篇10

根据幼儿园教育的指导纲要, 幼儿园的教育是给幼儿的一生奠定基础, 其基本活动就是游戏, 这就明确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的重要性, 给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指明了方向, 也就是其课程需要实现游戏化的要求,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前教育的改革方向。

我国的教育学者陈鹤琴先生认为, 儿童生来就喜欢游戏。这也可以理解为游戏就是幼儿的生活。事实证明, 这是对的, 最符合幼儿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园的课程也是在游戏中进行, 让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更有吸引力, 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获得知识。幼儿园课程游戏不同于生活游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很充分的, 家长会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 如动画片、手机、精美玩具等, 但一味给予这些游戏在某种意义上起着阻碍作用。幼儿不善于沟通, 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因此在家长的安排下很可能成为模式化游戏的代表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把游戏作为教育方式, 促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得到有利于他们未来发展的启发, 而不是满足幼儿一时的欲望。

二、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分析

(一) 设置幼儿游戏专区, 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

根据幼儿年龄、认知与意识特征, 其教学活动也就是游戏活动。幼儿教师可以设置幼儿游戏专区, 向他们提供专门化的游戏场所, 并将游戏场所分成多个区域, 如游戏区域、益智区域、积木区域、阅读区域、角色游戏区域、阅读区域、操作区域等, 每个区域均有独特的主体与特色, 做到专区专用, 可以增强学生的区域活动能力与认识能力。比如, 学生可以在积木区域搭积木, 在美术区域画画, 建构自己的认知能力, 游戏让学生认识不同的空间, 获取最为基本的数量、形状、颜色等基本认识。在搭建积木时, 学生要运用自己的能力不断尝试搭积木的不同角度、手段, 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想象能力。为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合作、团结能力, 可以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合作搭建一个小房子, 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例如学生在角色区域会感知到角色的差异性,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增强学生的社会性, 促使学生能够独立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想法, 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每个游戏区域有不同的功能, 幼儿教师需要带领孩子们认识每个区域的具体作用, 提升他们的环境认知能力。

(二) 发掘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因素, 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幼儿教师可以引入比较完整的游戏, 让整个教学过程游戏化。幼儿园游戏既是重要的活动内容, 也是最基本的活动途径。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知识类型设计不同的教育游戏活动, 并且还可以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第一, 把系统的教育活动当作是完整的游戏, 并在一个教学时段中多次进行有关的游戏, 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音乐游戏“躲猫猫”等。第二, 在教学活动中的某个环节插入游戏, 最常见的就是用音乐、谜语等形式导入新内容。第三, 充分运用游戏性的语言来进行教学活动, 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美术课程“蛋壳贴画”内容中, 幼儿教师可以运用游戏语言激发孩子们的游戏兴趣:“小朋友们, 今天我们要去熊猫妈妈家做客哟, 但是去熊猫妈妈家的路凹凸不平, 非常难走, 不小心的话会摔跤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到达熊猫妈妈家呢”, 从而引出课程话题“帮助熊猫妈妈找路”, 这样从课程开始就给孩子们营造出一个虚拟的游戏环境, 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第四, 运用“做做玩玩”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当前, 幼儿园几乎都开设了活动区域, 孩子们可以利用各种类型的材料制作个性小物件, 并将这些小物件运用到课程游戏中, 如“我为宝宝唱儿歌”等, 这也是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方式之一。教师也可事先把材料放在活动区中, 使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筋制作物件物品, 提升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 进行适当的户外游戏, 实现教学活动的创新性

适当的户外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户外游戏是在知识传授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课外活动能力, 让学生实现健康发展。户外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要精细、具体, 既要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也要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户外课程游戏化首先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宽敞的活动场地, 向孩子们提供多种类型的游戏材料, 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 提高其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充分发挥出孩子们的想象力与主动性。比如在“1和许多”课程内容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设计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可以说“我们有1只老鹰, 许多只小鸡, 对不对呀?”等, 游戏过程中教师不断传达主题内容“1和许多”, 巩固了学生对1和许多的认识, 增强了孩子们的事物分辨能力。

三、结束语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符合幼儿园孩子们的认知和发展的, 是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创新认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 其课程的游戏化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幼儿园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将游戏作为教育手段, 运用信任、尊重、呵护、鼓励的态度来面对天真善良的幼儿,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锻炼其品质, 促其成长。

摘要:幼儿园课程教学中, 游戏是一种效果好、易操作的教学方式。幼儿阶段的学生还未形成学习意识, 因此不能使用传统的学习方法。儿童生来就比较喜欢游戏, 因此教师应该将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重点, 把游戏与知识相互融合,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认知。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活动, 主动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 增强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与学习参与度, 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文章简单分析了幼儿园游戏化的基本含义, 阐述了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现策略

参考文献

[1]吴蕾.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 2015, 39:195.

[2]丁月玲.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15, 12:64-66.

[3]李瑶.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6, 04:237.

上一篇:会议管理系统建设研究下一篇:高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