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反应现象

2024-06-26

异常反应现象(精选八篇)

异常反应现象 篇1

现象一:当重车冲顶时加大油门不如减油劲大。

上坡时加油才能顺利冲顶, 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可是, 油门加得越大却不如减油劲大, 让人有点费解。破解这个难题还得从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来分析。进入汽缸的燃油必须与吸入的空气量相匹配, 两者中的任何一种过量或不足都容易造成发动机的功率下降。重载车辆上陡坡时, 恐怕万一不能冲顶, 往往自然地把油门加得很大, 可是由于空气供应量的变化相对较小, 此时的供气量明显跟不上供油量, 而造成燃油不能完全燃烧而排出机体外, 就出现了功率下降。遇有这种情况时, 应适当减小油门, 使空气与燃油的供应比例匹配合理, 发动机的功率就会上升, 比较容易冲过坡顶。达到劲大、省车、节油之目的。

现象二:小油门时机油压力正常, 大油门机油压力反而降低。

针对这样的反常现象, 经过仔细检查后发现, 原来是机油调压阀弹簧因阀座孔壁间有杂质而造成运动卡滞所引起的故障。当发动机转速升高时, 油压升高, 使限压阀打开, 可是调压弹簧因卡滞不能及时回到原位, 致使主油道的油压大幅度下降。对此反常现象应清洗调压阀并做适当调整。

现象三:热车比凉车还难启动。

大家都知道, 热车比凉车好启动得多, 尤其是在冬季启动车时, 还需要采取提前添加热水等措施来提高发动机的温度, 目的是便于启动。可是, 有时为什么热车比凉车还难启动,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实践操作发现, 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动机容易过热所致。因冷却系统等故障的无法及时散热, 引起有的零部件受热膨胀而卡滞。为避免发生上述的反常现象, 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应对措施。

1、对新机或刚大修后的发动机, 应进行按磨合的各项指标数据要求进行操作和磨合, 克服和杜绝一味追求效益, 缩短磨合时间而进行超速或超负荷作业。

2、坚持对冷却系统的维护和保养, 定期清除水垢, 确保冷却系统的泵、带、管、道等正常运转和畅通。

3、正确调整供油时间以及各部件间的配合间隙。

4、按季节使用质量合格的润滑油, 确保各部件间的有机润滑和正常运转;适当缩短更换润滑油和保养机油滤清器的间距, 以防发生拉缸或烧瓦事故。

现象四:转速低时充电, 转速高时反而不充电。

按常理讲, 拖拉机上的发电机是靠发动机的转速传动发电, 对蓄电池 (电瓶) 进行充电。转速低时输出的电流少, 转速高时输出的电流就多。然而, 有时转速低时充电, 而转速高时却不充电。从这种反常现象表面看似蹊跷, 但稍加分析和查找, 就不难看出其中原因。产生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发电机的传动带过松。当发动机转速较低时, 传动带打滑少一些, 一般可以输出足够的电流对蓄电池充电;当发动机高速转时, 由于受离心力的作用, 传动带与发电机皮带轮之间的摩擦力减少, 致使发电机因达不到额定转速而电压太低, 所以无法充电。二是调节器触点的间隙不当或者烧毁。当调节器触点烧损或本身弹簧拉力过小时, 在高转速下, 触点之间产生强烈的火花, 造成激磁电流中断, 故造成不能充电;而在中油门以下时, 因节压器不起作用, 所以就充电稳定。

参考文献

[1] 、张伟;季划, 《拖拉机的异常现象及原因》, 江苏农机化[J]2010 (3) 53-54

[2] 、孙红, 《变型拖拉机故障应对与维修》, 湖南农机[J]2009 (1) 70+75

白带异常现象 篇2

粘性白带外观虽也是无色透明,但量多质粘滞,常见于体质虚弱的女性,或因应用雌激素类药物所造成;

脓性白带有臭味,颜色发黄或黄绿色,由于化脓性感染或滴虫引起;

血性白带白带中混有不等量的血,可因宫颈息肉,子宫肌瘤,重度宫颈炎或宫内节育器等引起,若长期出现或出血量逐渐增多,应当警惕有癌变的可能;

豆渣样白带白带呈豆腐渣样或凝乳状小碎块,由霉菌感染引起,常伴有外阴瘙痒;

异常反应现象 篇3

关键词:铝箔;盐酸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3-004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理论上,铝箔与—定浓度的盐酸反应,应出现气泡,且形成无色溶液。气泡表明该反应有氢气生成,而无色溶液中的溶质则为氯化铝。但是,在实际的反应中,受盐酸浓度的影响,出现了与理论不符的“异常现象”,本实验对此展开了探究,得出了可供借鉴的研究结论。

1铝箔与浓盐酸反应

1.1实验过程

新配制40%的浓NaOH溶液,然后将剪好的铝箔(分析纯)放入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去膜后用镊子取出,放置在盛有去氧蒸馏水的烧杯中备用。

按化学计量比称取0.54g未去膜的铝箔放入小试管中,然后用移液管移取5.00mL浓盐酸分析纯12mol·L-1于上述试管中,反应剧烈,冒出白烟,同时有大量气泡上窜,反应过程中先出现灰黑色浑浊,后呈现白色,而后又出现灰黑色发泡现象,反应结束后有大量浅灰白色沉淀生成。

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异常现象”是否和铝箔以及盐酸的用量有关,分别用过量未去膜铝箔与浓盐酸反应、未去膜铝箔与过量浓盐酸反应实验现象及结果均同上。同时,使用去膜铝箔与浓盐酸反应,实验现象及结果亦同上。

实验后离心分离、过滤、洗涤,将浅灰白色物质提取备用。

1.2对白色(泛灰)物质的探究

为什么铝箔和浓盐酸反应会出现浅灰白色物质呢?浅灰白色物质由哪些成分组成呢?铝和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根据可能的反应物和产物,结合文献“氯化铝为无色透明晶体或白色而微带浅黄色的结晶性粉末”,铝粉在颗粒较小时为灰黑色,推测该浅灰白色物质可能为氯化铝和铝粉的混合物。那么,如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呢?众所周知,铝有两性,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且均放出氢气,可以由此设计实验验证铝粉的存在。文献显示“氯化铝易溶于水和乙醇,并且在空气中放置易潮解成黄色晶体”,而实验时发现,该浅灰白色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会有明显的潮解现象,变为黄色晶体状物质,这与氯化铝易潮解的性质相符,如果该浅灰白色物质还能溶解于水和无水乙醇,则能证明氯化铝的存在。

根据上述原理,取5支试管,各放入适量该浅灰白色物质,实验设计与结果如表1所示。

上述实验现象表明,该浅灰白色物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且均有微量气泡放出,证明该浅灰白色物质含有少量的铝单质。同时,浅灰白色物质可以溶于水和无水乙醇,但是不能完全溶解,溶解后得到的清液稍稍泛灰,这进一步证明了铝单质的存在,也是白色沉淀泛灰的原因所在(铝粉是灰色的)。浅灰白色物质不溶于浓盐酸,沉淀中的大部分(白色物质)可以溶解于水和无水乙醇中,这证明了氯化铝的存在。因此,推测浅灰白色物质的主要成分应该为氯化铝,同时含有少量的铝单质。

2铝箔与1:1盐酸的反应

2.1实验过程

称取0.27g未去膜的铝箔放入小试管中,然后用移液管移取5.00mL 1:1的盐酸于上述试管中,反应剧烈,发出呲呲的声音,产生气泡和白烟,有灰黑色发泡现象,反应完成后有大量灰黑色沉淀生成。

分别用过量未去膜铝箔与1:1的盐酸反应、未去膜铝箔与过量1:1的盐酸反应,实验现象及结果均同上。使用去膜铝箔与1:1的盐酸重复上述反应,实验现象及结果亦相同。

实验后离心分离、过滤、洗涤,提取灰黑色物质备用。

2.2对灰黑色物质的探究

同样,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可能性,推测该灰黑色物质主要应该为铝单质,也可能含有少量的氯化铝。为探究灰黑色物质的成分,取少量灰黑色物质于4支小试管中,进行实验结果见下表。

由实验①、②可知,灰黑色物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且均有气泡放出,证明该灰黑色物质中应该含有铝单质;由实验③、④可知,灰黑色物质部分溶于水和无水乙醇,证明该灰黑色物质中还应该含有少量氯化铝;同时实验③、④表明,灰黑色物质部分溶于水和无水乙醇后,得到泛灰色上清液,进一步佐证了铝单质的存在。

3铝箔与1:5~1:30的盐酸反应

取0.09g未去膜铝箔与5.00mL 1:5的盐酸于小试管中,刚开始反应不明显,一段时间后反应比较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发出呲呲的声音,出现灰黑色沉淀。

再分别进行过量未去膜铝箔与1:5的盐酸反应、未去膜铝箔与过量1:5的盐酸反应,实验现象及结果均同上,而去膜铝箔与1:5的盐酸于小试管中反应,立即有比较剧烈的现象,反应后试管中同样出现灰黑色沉淀。

实验后离心分离、过滤、洗涤,将提取的灰黑色物质用实验2.2的方法进行探究,结论与前面一致。

铝箔分别与1:10、1:15、1:20、1:25及1:30的盐酸在上述各种计量条件下的反应,实验现象及结果和铝箔与1:5的盐酸相近,只是随着盐酸稀释的倍数不断增大、浓度不断降低,反应的速率依次减慢,得到灰黑色沉淀的量也依次减少,盐酸浓度较稀时,只能在试管底部看到极少量的灰黑色沉淀。而去膜铝箔比未去膜铝箔相应反应的反应速率要快得多。铝箔(未去膜)与各浓度盐酸反应的现象记录于表3。

对于沉淀量相对较多的实验①、②、③,实验后离心分离、过滤、洗涤,将提取的灰黑色物质同样用实验2.2的方法进行探究,结论与前面一致。而实验④、⑤沉淀量很少,只能看到在试管底部有极少量的灰黑色沉淀,不再对其进行研究。

4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认为,铝箔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出现的“异常现象”中,浅灰白色沉淀主要是氯化铝,除此外还含有少量铝单质;灰黑色沉淀主要是铝单质,还含有少量的氯化铝。

结合实验现象本文推测,铝箔与盐酸反应,应该是铝箔在盐酸的作用下,边反应、边细化成颗粒细小的铝粉单质,刚开始细化时反应速率较快,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浓度越来越低,当盐酸的浓度低到—定程度时,由于动力学因素,铝将不能再与盐酸反应,所以铝箔与不同浓度的盐酸无论是按1:3的计量比反应,还是铝稍过量或酸稍过量,都会有尚未反应的铝粉单质剩余。同时,由于溶解度及Cl-的同离子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生成氯化铝。无法完全溶解。

拖拉机种种异常现象分析 篇4

1、工况异常。

拖拉机常见的工况异常有:发动机突然熄火后再启动困难, 甚至无法启动;发动机在行驶中牵引力突然减小, 行驶无力;行驶中突然制动失灵或跑偏, 甚至失效;方向盘和前轮晃动甚至失控;摆头严重;振动剧烈;制动器不灵;离合器打滑;发电机不发电等。拖拉机工况异常时症状明显, 容易发现, 一旦遇到拖拉机工况异常, 应立即停车, 判明故障所在并消除故障后, 才可继续作业。

2、仪表异常。

拖拉机上的各种仪表指示的信号, 可以帮助机手及时发现拖拉机出现的新故障。例如电流表、机油压力表、水温表和气压表等是用来指示拖拉机有关系统工作情况的, 如果其指示读数异常, 就说明拖拉机有故障, 应立即选好位置, 停车检查排除。

3、声音异常。

拖拉机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声响, 是拖拉机故障的“报警器”。例如发出蜜蜂“嗡翁”叫声, 可能是轴承故障, 也可能是某个轮胎的问题, 还可能是某零部件或发动机底部的固定支架松动;“嘣嘣”的巨响, 通常是由于排气管或消音器破裂, 造成发动机爆炸燃烧声音无法消除造成的;“咔嗒”声, 可能是驱动轴的万向节损坏了, 也可能是风扇叶片弯曲松动, 还有可能是在砂石路上奔跑时, 由于轮胎间有小石块敲打轮胎所致;“啾啾”尖锐声, 可能是因皮带磨损或是间隙调整不当, 导致皮带与皮带盘磨擦的声音, 也可能是缸密封变坏所产生的;“啸鸣”声, 可能是风扇传动带松动或磨损或轮胎气压不足;沉闷的“敲门”声, 一般是因柴油机老化、轴承或发动机阀门损坏造成的;“轻敲”且拌有“爆鸣”声, 可能是使用了劣质柴油;刺耳的“尖叫”声, 一般是刹车有问题或者皮带松动。

4、烟色异常。

拖拉机正常工作时, 发动机排气烟色应该是无色中伴有淡淡的灰色。如果冒出黑烟、蓝烟及白烟时, 就说明拖拉机的柴油机有故障。

通常柴油机冒黑烟的原因有:发动机负荷过大;喷油泵喷油量过大;喷油泵开始供油的时间过早或过晚;空气滤清器堵塞, 进气量不足;气缸内压缩力不足, 空气漏掉;调速器失效而喷油过多;喷油器雾化不良或喷油压力过低;燃油质量不好;润滑油不足或过稀;冷启动等。

排气管冒蓝色烟的原因有:发动机油底壳中的机油油位过高;活塞环磨损或因积炭而在环槽胶死、折断, 导致机油上窜严重;活塞环和环槽边间隙过大;活塞与气缸套的间隙过大或贴合不良;活塞环产生对口;换活塞环时装倒了, 造成机油跑到气缸内;气门杆与气门导管间隙过大;冷却系统有故障, 导致机温过高, 使机油蒸发。

排气管冒白烟的原因有:燃油质量不合格, 含有过多的水分;燃油系统主要是油箱内有水进入;发动机预热温度不够, 温度过低;气缸内压缩力不足;喷油时间过迟;气缸垫烧坏以致气缸内渗水;喷油器喷射压力过低, 燃油未能很好雾化;缸垫损坏, 或缸套漏水;喷油嘴工作不良, 造成喷油嘴滴油。

5、漏油漏水。

如果发现拖拉机有漏水、漏燃油、漏润滑油、漏电等渗漏现象, 说明该拖拉机某些部件的密封性能变坏, 将要出现故障。应注意的是, 拖拉机初期漏油漏水现象需要细心观察才能发现。通常拖拉机漏油的地方尘土较多。渗漏不但会造成拖拉机柴油机过热, 耗油量增加等故障, 而且还会污染机件及环境, 所以一旦发现渗漏应随即排除。

6、温度异常。

通常拖拉机柴油机过热, 是冷"却系统有故障, 若不及时排除, 就会引起行驶无""力, 甚至造成活塞等机件烧毁。如果变速器、后"桥壳过热, 若不及时排除, 将会引起齿轮及轴承"等损坏。因此拖拉机温度异常, 就表明拖拉机将""要出现严重故障, 不能掉以轻心。"

7、消耗异常。

拖拉机的燃油、机油和冷却水""的消耗量, 均有一定的标准范围, 如果出现消耗"量明显增加, 就表明拖拉机技术状况已恶化并"已产生了故障。""

8、气味异常。

驾驶拖拉机时, 如果用鼻子嗅"到不正常的气味, 表明拖拉机已发生故障。如嗅"到烧着的橡皮臭味时, 是电路短路导线绝缘层""燃烧引起的, 便应立即靠边停车, 查明原因排"除, 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9、外观异常。

将拖拉机停放在平坦的地面""上, 观察外形, 如有横向或纵向歪斜等现象, 即"为外观异常。原因多是轮胎、车架、车身、悬架等""部位出现故障, 这些故障会引起拖拉机行驶时", 方向不稳、跑偏、重心转移和车轮“吃胎”等严重"行车安全隐患, 机手必须高度警惕。""

1 0、间隙异常。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机制 篇5

病例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 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报告程序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2.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1.3.2.1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乡级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 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

1.3.2.2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上述报告后,将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 立即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 生的AEFI,应将AEFI个案报告卡立即转报至其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 由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1.3.3各级疾控机构应当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AEFI报告信 息

271.3.4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家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2调查诊断 2.1核实报告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AEFI报告后,应核实AEFI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和人数 主要临床表现、初步临床诊断、疫苗预防接种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查 的准备工作 2.2组织调查

221除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结等)外的AFI均需调在 2.2.2县级疾控机构对需要调查的AEFI,应当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组开展 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在调查开始后3目内初步完成AEFI个案调查表(附件 表5-3)的填写,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23对于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也应当收集相关资料,填写 AEFI个案调查表,并及时转报至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出预 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22.4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 响的AEFI,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 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

225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和报告。2.3资料收集

2.3.1临床资料:了解病人的预防接种史、既往健康状况(如有无基础疾病等

家族史、过敏史,掌握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已采取 的治疗措施和效果等资料。必要时对病人进行访视和临床检查。对于死因不明需 要进行尸体解剖检查的病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检。

2.3.2预防接种资料:疫苗供应渠道、供应单位的资质证明、疫苗批签发报告和 购销记录:疫苗运输条件和过程、疫苗储存条件和冰箱温度记录;疫苗的种类、生产

企业、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来源(包括分发、取目期等:预防接种服务组织形式、预防接种现场情况、预防接种时间和地点 供应或销售单位

接种单位和预防接种人员的资质;知情或告知相关资料;预防接种实施情况、接 种部位、途径、剂次和剂量、打开的疫苗存放时间;安全注射情况、注射器材来 源、注射操作情况;预防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当地相关疾病发 病情况等 2.4病例诊断

2.4.1省、市和县级疾控机构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调查诊断 专家组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家组成,负责对AEFI调查诊断。2.4.2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接到AEFI报告后,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交由 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进行调查诊断

2.4.3发生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或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由受

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 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2.4.4AEFI的调查诊断结论应当在调查结束后30天内尽早作出。预防接种异常 反应调査诊断专家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结合临床表现、医学检查结果和疫苗质量检验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调査诊断结论,出具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书(附件三表5-4)。

2.4.5调查诊断怀疑引起AEFI的疫苗有质量问题的,应及时提交药品监督管理 部门。

2.4.6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市、县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 诊断进行技术指导

2.4.7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2.5调查报告

2.5.1对发生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或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疾

控机构应当在调查开始后7日内完成初步调查报告,及时将调查报告向同级卫生 计生行政部门、上一级疾控机构报告,并向同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通报 2.5.2县级疾控机构应当及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上报调查报告。2.5.3调查报告包括以下内容:对AEFI的描述、诊断、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疫 苗和预防接种组织实施情况;发生AEFI后所采取的措施、原因分析;对AEFI 29 的初步判定及依据;撰写调查报告的人员、时间等 有

2.6分类

AEFI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5种类型

2.6.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 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2.6.1.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 常

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 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5 2.6.1.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预防接 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的

2.6.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预防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 急

官、功能损害

2.6.3预防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 5 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预防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5 2.6.4偶合症:受种者在预防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预防 天, 接种后巧合发病 达

2.6.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预防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 疫 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 5 数据审核与分析利用 乏

3.1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AEFI监测模块由各级疾控机构维护管理。3.2县级疾控机构应当根据AEFI调查诊断进展和结果,随时对AE个案报告信 息和调查报告内容进行订正和补充。

3.3各级疾控机构对AEFI报告信息实行日审核、定期分析报告制度。中国疾烟 预防控制中心和省级疾控机构至少每月进行1次分析报告,市、县级疾控机构至 每季度进行1次分析报告 处置原则

4.1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依照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4.2当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 30

有争议时,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4.3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健康损害的,以及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 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预防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健康损害 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4.4建立媒体沟通机制,积极、主动、及时、客观回应媒体和公众对预防接种异 常反应的关切。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科普知识的宣传,做好与受种者或其监护 人的沟通,增进公众对疫苗安全性的信任 5常见反应的处置

接种人员对较为轻微的全身性一般反应和接种局部的一般反应,可给予一般 的处理指导;对接种后现场留观期间出现的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等,应立即组织紧 急抢救。对于其他较为严重的AEFI,应建议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就诊。5.1全身性一般反应 5.1.1临床表现

5.1.1.1少数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 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 达高峰;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接种麻疹 疫苗后6~10天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受种者可伴有轻型麻疹样症状。

5.1.1.2少数受种者接种疫苗后,除出现发热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 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2~3天。5.1.2处置原则

5.1.2.1受种者发热在≤37.5℃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 其他疾病。

5.1.2.2受种者发热>37.5℃或≤37.5℃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 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5.2局部一般反应 5.2.1临床表现

5.2.1.1少数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伴 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30mm,一般在24~48小时逐 步消退。

5.2.1.2接种卡介苗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 大多在8~12周后结痂(卡疤),一般不需处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 感染。

5.2.1.3部分受种者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未完全吸 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5.2.2处置原则

5.2.2.1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5.2.2.2红肿直径和硬结在15~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先冷敷,出 现硬结者可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中学化学异常实验现象探究 篇6

通过查阅文献和实验操作探讨了苯酚溴代反应机理及可能的生成产物,探究了苯酚与溴水最佳反应浓度,并采用了三种不同方式反应同时用红外对反应产物进行了分析。实验探究证明,溴水不足量时,生产的少量白色沉淀振荡时溶解;溴水足量时,产物为三溴苯酚白色沉淀;溴水过量时,产物为淡黄色难溶于水的四溴化物。

关键词:三溴苯酚;反应机理;实验探究;溴代产物

1.引言

异常实验主要是由实验反应机理、药品的质量、溶液的浓度、仪器装置的选择、反应条件的调控等主、客观因素的差异造成的实验现象或结果“异常”的实验。“异常实验”的发生大多具有原因的不确定性、过程的探究性、思维的不约束性等,常见类型有:(1)因复杂的反应机理而导致“异常现象”(2)因药剂的质量、用量和纯度、溶液的浓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异常现象”(3)因仪器装置的选择造成的“异常现象”(4)因反应条件的调控而导致的“异常现象”(5)因副反应引起的“异常现象”(6)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异常现象”。

化学“异常实验”有什么教学价值呢?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异常现象”的情景性、探究性与开发性的特点,有利于为“探究性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2.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3.通过对化学“异常”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多种实验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4.通过化学“异常”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行为习惯。

本论文中关于苯酚和溴水的反应,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演示苯酚溶液与溴水反应的实验操作时,当滴入的浓溴水量较少时,振荡,生成的白色沉淀立即消失,当滴入的浓溴水过量时又往往会生成黄色沉淀,无法得到满意的实验现象。中学演示实验时经常看到一些教师边演示边结合这一现象嘱咐学生“要加入足量的浓溴水,才能生成2,4 ,6--三溴苯酚,否则会生成易溶于水的一溴苯酚或二溴苯酚”。我们还发现人教版新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建议”也有类似表述“溴水量较少时,可能生成一溴苯酚或二溴苯酚而不沉淀”。所以我们要想上述解释是否确切,是不是正如老师们、教学建议所述。我们还会想足量的浓溴水,才能生成2,4,6--三溴苯酚,那么溴水过量的时候呢?

为此,我们希望通过实验探究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为保证实验的科学合理性,在充分了解苯酚和溴水反应机理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对苯酚和溴水反应的最佳浓度选择进行简单研究。

2.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试剂:

饱和溴水(分析纯3%;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苯酚(重精馏)(指定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亚硫酸氢钠(分析纯;天津市塘沽新华化工厂);

苯(分析纯≥99.5%;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

碘化钾(分析纯≥98.5%;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四氯化碳(分析纯≥99.5%;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

主要仪器:

AVATAR-360 FI-IR光谱仪(美国PE公司,KBr压片);

TG328A电光分析天平(上海天平仪器厂);

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SHZ-D(III)循环水式真空泵(郑州市巩义华玉仪器厂)

试剂瓶(若干,分装不同浓度苯酚溶液、浓溴水、KI溶液等);

烧杯(50ml、100ml、250ml、500ml各若干);

吸量管(10ml);容量瓶(250ml);

小试管、小量筒、离心试管(各若干个)

酒精灯、玻璃棒等;

2.2. 苯酚與溴水反应机理的探讨

苯酚负离子的氧原子带有负电荷,它有供电子的诱导效应( + I效应) ,同时其未共用电子对又与苯环形成共轭体系,电子云向苯环转移( + C效应)。综合考虑未电离的羟基吸电子效应( - I) ,总结果是+C效应> - I效应,因此使苯环羟基的邻、对位活化。苯酚在极性水分子的作用下首先发生电离,溴化是通过生成苯氧负离子历程进行的,它的浓度虽然很低,但反应活性高,溴化速率比苯酚在非极性溶剂中快得多,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

在苯环上导入溴原子以后,酸性增强,相应的一溴苯氧负离子、二溴苯氧负离子的平衡浓度增加并迅速转移,继续溴化的速率比未取代的苯氧负离子更快,因此,向苯酚水溶液中滴入溴水,极容易进一步溴化,直至生成2,4 ,6--三溴苯酚。

由以上机理的探讨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

在水溶液中,苯酚与溴发生的亲电取代反应,是通过生成苯氧负离子历程进行的,苯氧负离子及溴代苯氧负离子一旦形成,无法停留在一溴和二溴取代阶段,也就是说苯酚在水为溶剂时发生溴代反应,很难生成一溴代物、二溴代物,原则上只生成2 ,4 ,6--三溴苯酚。

2.3. 苯酚与溴水反应最佳浓度的选择

高中化学教材学生实验“苯酚的性质”:1、在试管里滴2滴苯酚稀溶液再加4mL水,振荡,然后逐滴滴加饱和溴水,直到有白色浑浊现象出现为止。2、在试管里滴入几滴苯酚稀溶液,再加约3mL水,振荡,然后逐滴滴入FeCl3溶液观察现象。这两个反应都属于灵敏反应,如果溶液浓度合适,实验现象就很明显。但是,在我们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1)苯酚溶液稍浓,饱和溴水滴到苯酚溶液中先出现沉淀然后消失,这是因为生成的三溴苯酚又溶于过量的苯酚溶液中,这就需要加入大量溴水。为了避免加入溴水量过大,所以苯酚溶液的浓度一定要稀,但是究竟稀到什么程度呢?

(2)即使苯酚溶液很稀,溴水浓度如果不够,实验效果也不理想。另外,溴水越浓越易挥发,气味难闻且腐蚀性越强,易污染实验室空气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溴水的浓度应是在实验允许的条件下越小越好。

带着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分别进行了实验得到以下数据和结论(实验步骤从略) ,实验数据.

(1)用饱和溴水与不同浓度的苯酚溶液反应,苯酚的浓度越小溴水的用量越少,当苯酚的浓度为0. 0001mol/L时滴入溴水无浑浊现象,苯酚浓度为0.0005mol/L时滴入溴水混浊不明显。因此本实验苯酚溶液的浓度选0.001mol/L比较合适。

(2)用不同浓度的溴水(饱和溴水成倍稀释)与相同浓度(0.001mol/L)的苯酚溶液反应,溴水越浓用量越少,为了减少溴水的挥发,我们平时验证性及简单实验操作时可将饱和溴水稀释1至2倍,但在本实验探究中,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保证溴水过量的操作简单,我们选饱和溴水即可。

2.4苯酚和溴水反应的三种操作

2.4.1

配制苯酚饱和水溶液并取2滴,用水稀释至2mL,逐滴滴入饱和溴水,当溶液中开始析出的白色沉淀转变为淡黄色时,即停止滴加,然后将混合物煮沸1~2min,以除去过量的溴,冷却后又有沉淀析出,在此混合物中滴入1%的KI溶液数滴及1mL苯,用力振荡,沉淀溶于苯中,析出的碘使苯层呈现紫色,观察现象。

2.4.2

取熔融的苯酚2滴(约0.08克)加水稀释至2mL,取稀释后的溶液2滴,逐滴滴入饱和溴水,当滴加第一滴时可以看到有白色浑浊出现、且不会消失,滴入第二滴时立刻有白色沉淀析出。继续滴加到20滴左右时充分振荡试管后静止片刻,用吸管吸去上层黄色溶液再滴加15滴饱和溴水,然后将反应物倒到滤纸上就会看到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现象十分明显。

2.4.3

在盛有少量稀苯酚溶液(0.001mol/L)的试管中逐滴加入浓溴水,边加边摇,直至反应混合物刚好由白色变为浅黄色为止(溴水稍过量),然后滴入稍许亚硫酸氢钠溶液(还原剂),使浅黄色褪去,此时观察到的白色沉淀就是三溴苯酚。

分别将以上三种操作制得的沉淀经多次洗涤、抽滤后做红外,并分析红外谱图,验证三种操作所得沉淀是否均为三溴苯酚,进而探究产生黄色沉淀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教师教学用书.

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8

[2]傅献彩.实用化学便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 940 -943

[3]Geo rge W. Go kel编.有机化学手册.张书圣,温永红,丁彩凤等译.原著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96 - 118

[4]周改英.中学化学,1992, (1):45

[5]徐寿昌.有机化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56.

[6]胡宏纹.有机化学(上册) .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0-251

[7]曾昭琼.有机化学实验.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90-191

[8]荣国斌,袁履冰,王全瑞等.高等有机化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出版社,2007:349

[9]王积涛,张宝申,王永梅等.有机化学.第2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298

[10]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合编.有机化学.

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314

[11]陈耀祖.有机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346.

[12]天津大学,华东石油学院合编.有机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13]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4]广西轻化工学校等合编.有机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79

[15]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高中化学(必修) ,第二册.第二版[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38.

高中化学实验异常现象分析 篇7

我们从事化学教学多年, 在实验教学中, 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 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 发现很多异常现象, 就产生的原因谈几点我们的看法。

1 天气原因造成的异常现象

由于我们学校实验室条件有限, 通风不良, 做有害气体实验时, 必须开窗, 有一次遇到下雨天, 我们做学生分组实验-NH3喷泉实验, 实验室内空气湿度大, 怎么做都不成功。分析原因发现:加热的试管和收集NH3的圆底烧瓶内壁, 在雨天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 吸收了很多水蒸汽 (NH3极溶于水-700体积的NH3溶于1体积的水) , 在给定药品的情况下, 因NH3被烧瓶内壁水分吸收部分, 使圆底烧瓶收集的氨气浓度不够NH3, 所以有的小组产生喷泉现象不明显、有的小组没有喷泉现象, 只是产生了水柱、有的小组烧瓶内没有充满液体, 产生了这些与预期现象不相符的现象。因此, 要想在潮湿的空气中, 成功地做成喷泉实验, 必面事先干燥试管和烧瓶, 使之内壁不凝结水蒸汽。

2 因试剂的纯度引起的实验异常

我校购买的浓硫酸由于时间较长, 吸潮严重, 导致硫酸浓度降低, 用这样的H2SO4做十分简单的火柴杆或滤纸脱水实验-把“浓”H2SO4醮在火柴杆上或纸片上, 就出现与实验不相符的现象 (火柴杆和纸片不变黑) 。当然用这样的“浓”H2SO4与Cu作铜被浓硫酸氧化的实验时, 因硫酸浓度低, 既使怎么加热也不会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反应后溶液也不会变蓝等实验现象。再如做铜锌原电池分组实验时, 学生在预习实验原理是作为负极的锌片表面本不应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但当连好装置实验时, 在观察到除了铜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以外, 作为负极的锌片上也有较多的气泡生成, 绝大同学都感到费解。这种现象是由于锌片不纯, 含有C、Fe等杂质, 在负极, 锌片和电解液就形成了无数微小的原电池, 所以才会看到负极也会产生气泡。

3 因试剂长期保存失效产生的实验异常

在检验K2SO3中的亚硫酸根离子时, 往K2SO3样品中, 滴加入Ba Cl2溶液后产生大量的白色沉淀, 再滴入稀HCl后,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 , 但无论加入多少HCl, 乃至HNO3, 试管中始终会有部分白色沉淀不能溶解, 这就与白色沉淀应该全部溶解产生了不相符的现象。究其原因, 是K2SO3还原性较强在实验室里放置易被氧化, 长期放置, 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 部分被氧化成了K2SO4。K2SO4与Ba Cl2溶液反应生成的Ba SO4既不溶于HCl, 又不溶于HNO3的原因。

虽然种种原因导致实验失败或异常, 是一种负面结果, 但事物都有其正反两方面作用, 这些负面结果却起到了正面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应变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针对高中化学实验异常现象进行了分析。

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 篇8

【关键词】 疑似預防接种异常反应 分类 处理方法 原因

【中图分类号】 R1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32-01

1 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理方法

1.1 正赏常反应

这种反应是由制品本身特性性所引起的,其性质和强度随制品的不同而不同,如接种活疫(菌)苗,实际上是一次轻的人工感染。有些死疫(菌)苗还保留着某种程度的毒性。正常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反应两种;局部反应一般在接种后24小时左右,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热、痛现象,如局部红肿硬块直径超过5厘米者称强反应,大都持续多3~5天;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6℃以上为强反应。除体温上升外,有时、还有头痛、寒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约持续1-3天。

1.2 加重反应

这种反应是指反应的性质与正常反应相同,但程度较重,或发生反应的人数超过正常比例。一般认为,如果强、反应的发生比例达5%以上时,就称为加重反应。

正常反应和加重反应的处理相同,正常反应可不作任何处理,经适当休息第二天就可恢复正常。对少数较重者,局部可作热敷,但卡介苗接种后局部严禁热敷。全身症状可对症治疗,高热、头痛应休息并给予复方阿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等

1.3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主要的异常反应有: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①晕厥(晕针):一旦发现小儿出现晕针,应马上使其平卧,保持安静,并喂以热水或糖水,即可缓解。严重者数分钟后仍不见好转,可注射氟美松4mg或0.1%肾上腺 0.3~0.5ml并严密观察病人BP、T、P、R的变化,同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②无菌性脓肿:无菌性脓肿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注射局部产生红晕者,形成硬结、局部肿胀、疼痛轻者,针眼处流脓重者形成溃疡者。未破溃前有波动感轻者自行吸收重者破溃排脓,有时深部溃烂形成脓腔,长期不愈。处理方法:不同程度的脓肿应给予不同的措施,避免一刀切。干热敷可以促进脓肿吸收;脓肿未破溃者应抽脓,不宜切开排脓;脓肿破溃或形成空腔者,应切开排脓,扩创剔除坏死组织。为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应冲洗伤口,引流通畅,如有继发感染需用抗生素配合治疗。③过敏反应:由于接受疫苗注射而引起的一类变态反应,包括: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其中以过敏性休竟最为危急,起病越急,反应越重。常在接种后几分钟至20分钟内发生,临床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出冷汗等。重者可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脉搏快速而微弱以至模不出。重者需立郎抢救,即使患者平卧、头位放低,注意保暖,并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毫升,必要时可重复注射;如血压继续下降(收缩压在80毫米汞柱以下,甚至测不出,脉压差少),可用间羟胺、氢化可的松加入葡萄糖盐水中静脉滴注等。

1.4 偶合症

受种者在接种时处于某种疾病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或者,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偶合症与疫苗无关,不属于异常反应。常见的偶合症有急性传染病、内科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婴儿窒息或猝死。鉴别处理原则:接种灭活疫苗,不可能引起相应疾病;接种活疫苗,需结合临床资料、病原学及其他检查;原因不明或多因素,由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诊断;明确偶合症诊断后,向受种者耐心解释。

1.5 心因性反应

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是一种和精神因素有关的急性休克反应。这一类反应不是疫苗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精神或心理因素所致,多发生在儿童集中的场所,属群体性反应。病人的临床表现与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不符,大多属于神经官能性反应。各种症状在睡眠和注意力转移后减轻,预后良好。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如丧失知觉,促其苏醒,苏醒后酌情给予镇静剂,暗示治疗、物理治疗,尽可能在门诊治疗,发作频繁不合作者,请精神神经科医生会诊处理。

1.6 事故

由于接种对象选择不当成未注意禁忌症、接种部位、剂量和途径的错误引起、无菌操作不严或因注射用具消毒不彻底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接种事故大多数属于责任问题,因此须加强接种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就可避免事故的发生。

2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

2.1 生物制品的质量,包括制造疫(菌)苗的菌(毒)株、纯度与均匀度问题:污染杂菌和致病菌,以及其他生产工艺中存在问题。质量不好的制品、可以引起加重反应。但制品生产国家都有严格检测制度,目前使用的各类制品一般都是安全可靠的,反应都是很轻微的,反应持续时间也较为短暂。如果由于制品原因引起的反应,则一旦发生人数较多,且常出现在使用某些批号制品或某次接种人群中时,要特别注意记录每次接种制品的批号,以便及时发现这类原因。

2.2 生物制品使用,包括疫苗的冷链系统是否符合要求,疫苗的储存不当,造成疫苗的质变,接种对象不当(含未严格掌握禁忌症等),接种途径错误,接种剂量过大、部位不正确,接种前未往查或未摇匀制品,消毒不严或错种等。

2.3 个体的因素,如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精神体质因素等,如给过敏体质的人注射某些制品”(特别是免疫血清),易引起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给免疫缺陷人接种活疫(菌)苗,易扩散引起全身感染,给精神体质的人接种,可引起晕厥)休克、癫病发作等

开展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为尽量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采取有效的防患措施。1规范接种门诊工作程序,提供优质服务。2建立健全的接种门诊登记制度和问诊制度。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消除疫苗使用过程中引起的异常反应的发生。4加强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减少心因性异常反应的发生。5使用正规渠道的疫苗,注意监测疫苗储存温度。

参考文献

[1]高秀敏.常见预防接种反应原因及其处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2008,8(133):88.

[2]周吉坤,王钊,于竞进.预防接种与安全注射.中国计划免疫,1998,4(3):177-180.

上一篇:科技贷款下一篇:区域高等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