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化

2024-06-18

资源化(精选十篇)

资源化 篇1

据统计, 全国666个城市中, 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 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20多个, 包括首都北京。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 需水不断增加, 呈现出严重的缺水局面。目前, 全国城市日缺水量高达1600万m3, 年缺水量约60亿m3, 平均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甚至已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为了缓解缺水压力, 各地区不得不超量开采地下水, 导致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 水资源的进一步枯竭, 在我国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由此引发的地面塌陷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2 雨水资源化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建筑的大量兴起, 地面、道路的硬化, 雨水只有少量能够补充地下水, 大部分都白白流掉了, 雨水利用率还不到10%, 同时还给排水系统增加了负担。雨水资源是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宝贵的绿色资源, 充分利用天然的雨水资源, 是有效补充地下水和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更是兴利除害的重要的举措。针对目前全球水资源短缺现状, 雨水资源化早已引起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重视。

雨水资源化适宜严重缺水和缺乏淡水的地区, 如葫芦岛市, 位于辽宁省的西南部, 东临渤海, 海岸线长258km。由于区域内大部分河流为独流入海的中小流域, 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地下水为主。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 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 部分沿海地区出现了海水入侵现象。特别是近年来,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水资源需求量也迅速提高, 使得海水入侵现象日益加剧, 2006年全市海水入侵面积达213km2。这样不仅导致饮用水的污染和耕地盐碱化, 同时对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成为严重缺水城市。葫芦岛市城区面积44.8km2, 其中不透水面积占50%,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10mm, 每年都将产生上千万吨的雨水资源, 接近城市常年供水总量的20%。因此开发利用雨水资源意义重大。

3 雨水资源化潜力分析

由于城市建设的推进, 土地硬化面积的扩大, 降水量一部分由城市排水系统排除, 一部分消耗于蒸散发, 如果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增加产流、抑制蒸发, 就能增加了可利用水资源量。如葫芦岛市属于季风大陆气候, 受大气环流影响, 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 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份, 占全年降水量的80%。因此每年都有大量雨水无法利用, 有时还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2006年6月29日零时至30日8时, 葫芦岛市遭受大暴雨袭击, 最大点降雨量达243mm, 平均降雨量超过120mm。流经市区的五里河决口, 连山河发生洪水。路面大量积水, 最深处达1米, 排水管道负荷超过极限, 导致车辆受阻, 交通堵塞, 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极大损失。为当地50年一遇的最大暴雨。若具备一定措施, 雨水将会变害为益, 造福社会。

同时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水质的严重污染, 然而雨水水质要明显比一般回收水水质好。雨水除了PH值较低外, 不象工业污水含有较多污染物, 其水质的主要问题就是初期降水所带入的地表的污染物和泥沙。比工业废水处理容易很多, 且处理方法经济简单。由此可见雨水的水质好、资源丰富、资源化方法简单经济等特点对于一些严重缺水的城市, 其开发利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既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负和城市防洪的压力, 同时改善了城市水环境,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 雨水资源化措施

4.1 雨水直接收集

建立水窖、方塘等小型雨水贮蓄系统, 利用不透水地面如:广场、停车场、道路、建筑物屋顶等通过输水管道将季节性雨水收集蓄存, 净化处理后可用于城市清洁、消防绿地灌溉及维持城市水体景观。而且此种方法工程设计简单、施工方便、投资少, 见效快, 是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之一。

4.2 雨水间接渗透

一方面城市庞大的排水系统将大量的雨水径流排走, 另一方面城市地下水补给的却是严重不足。因此需要我们在雨水管线系统设计、用地规划和地面覆盖等方面考虑雨水渗透因素, 充分地将雨水回灌或补灌到地下, 补充涵养地下水源, 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地下水下降、地面沉陷、降落漏斗及沿海城市的海水入侵等地质环境和地质问题, 同时也减少了雨水管系的投资和运行费用、水涝危害和水体污染。

城市雨水的渗透主要决定于渗透地面。雨水渗透地面有天然渗透地面和人工渗透地面。前者主要以绿地为主, 绿地是一种天然的渗透设施, 透水性好且随着城市绿化的增加, 绿地可以直接利用, 这样既节省开资, 减少绿化用水, 同时还能截留和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和改善城市环境。人工渗透地面有一类是多孔沥青及多孔混凝土地面, 一类是草皮砖。主要是利用表面土壤对雨水的净化能力, 技术要求低, 设备简单, 便于管理。

4.3 下凹式绿地

在建设绿地时使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一定的高程, 形成下凹绿地, 以利于降雨后周边雨水径流汇入绿地, 经绿地蓄渗、补充消耗的土壤水分后, 多余的雨水再流入雨水管道。

总之, 雨水资源化利用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根据当地条件, 选择单一方法或综合方法, 力求做到经济可行。同时在雨水资源化工程规划设计时, 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利用雨水, 来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 结论与建议

由于雨水资源是一种最直接、最经济、最根本的水资源, 因而我国雨水资源利用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是真正意义上应处于起步阶段, 因为不仅技术还较落后, 同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 雨水资源化领域仍然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新领域。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涉及水利、城建等诸多部门, 供水、排水、防洪、水资源的补给等诸多领域, 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其次, 还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一系列措施。此外雨水资源利用这种新的节水模式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同时还要并将其与城市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建设统一考虑而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地制宜, 促进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垃圾资源化 篇2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政策,提出总结了建筑垃圾源头管理、建筑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分类运输管理对策,并从多方面设计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体系。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对策;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目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最突出的是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费将进一步加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差距较大!建筑垃圾资源化程度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大量的建筑垃圾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年排放量已超过4亿吨,其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年排放量均在3000万吨以上。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

1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对比 1.1美国

美国作为西方发达的工业大国,在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起步较早,在政策法规和实际应用方面均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体系。1980年制定《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1965 年制定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法)经过1976、1980、1984、1988、1996年5次修订,完善了包括信息公开、报告、资源再生、再生示范、科技发展、循环标准、经济刺激与使用优先、职业保护、公民诉讼等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法律制度 1.2德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1978年“蓝色天使”计划后制定了废物处理法》等.1994年制定了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4年制定了 《垃圾法》和 《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1999年制定了《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2年制定了包括推进循环经济在内的《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等。此外欧洲的一些有关废物循环利用的指令,也对德国产生直接约束力。1.3日本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末就着手建筑垃圾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以促进建筑垃圾的转化和利用,1970年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1977年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1991年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1991年制定1997年修订了《再循环法),1994年制定了《推进废弃物对政策行动计划》,1998年制定了 《建设再循环指导方针》和《推进建筑副产物正确处理纲要》,2000年制定了《建筑工程用资材再资源化》、《由国家来推进采购环保产品》和《促进再生资源利用法等有关法律,2001年制定了 《推进形成循环型社基本法》、《改进废弃物处理法》、《促进废弃物处理指定设施配备》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2002年制定了《建筑再利用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等。1.4韩国

2003年颁布了《建设废弃物再生促进法》,2005年、2006年经历了两次修订,其4—7条明确规定了国家、政府、订购者、排放者及建筑垃圾处理商的义务;第21条规定了建设垃圾处理企业的设施、设备、技术能力、资本及占地面积及规模等许可标准;第35条规定制定循环骨料的品质标准及设计施工指南;第36、37条规定了循环骨料的品质认证要求及取消规定;第38条规定了义务使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工程范围和使用量;第63—66条详细规定了违反该法不同事项下的罚则。2007年开始每5年建立再生计划,确定了提高再生骨料建设现场实际再生率、建设废弃物产生减量化、建设废弃物妥善处理三大推进政策,当年建筑垃圾再生率即达到90.7%。1.5我国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将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21世纪议程,并将清洁生产作为21世纪议程优先发展的领域。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大会号召,于1992年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提出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技术起点要高,尽量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1995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要求产生垃圾的部门必须交纳垃圾处理费,但没有涉及到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问题。1995年颁布并于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把建筑垃圾处理纳入到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保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原建设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制定发布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国家经贸委以国经贸资源[2001]624号颁布了《关于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的通知》,鼓励资源综合利用。2007年9月原建设部印发的《绿色施工导则》中提到,发展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大力发展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产品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技术。我国内各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也针对建筑垃圾处理处置的相关环节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2基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建筑垃圾源头管理对策制定

源头控制即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减量第一要从工程设计、材料选用等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放数量;第二要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组织和监管,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返工、维修、加固甚至重建工作;第三对施工现场产生的废料尽可能直接在施工现场利用,减少转移的建筑垃圾量;第四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扩大使用标准化的预制构配件、全面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等;最后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倡导整体浇筑、整体脱模,以减少施工期间建筑垃圾的产生。

对于建筑垃圾的管理,发达地区或国家采取的都是“建筑垃圾源头削减战略”。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不断改善施工工艺。要想从根本上堵住建筑垃圾的源头,建议有关部门首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产生的建筑垃圾作一次普查,以确定建筑垃圾的产出量,从而制定建筑垃圾产出标准。以此为基准,对超出此基准数量的企业,政府应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处罚,必要时采取法律措施。有关部门应抓紧开展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国家和建筑施工企业应投入资金,立项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二是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全国建筑施工企业中,对每万m2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数量状况,进行一次大范围的定量定性综合调查统计,依此制订相应的建筑垃圾允许产生数量和排放数量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这样建筑垃圾大量产生的源头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地控制。

通过经济性手段进行建筑垃圾源头管理。(1)深入开展建筑垃圾处置“保证金”制度建筑垃圾处置保证金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建筑工程开工前向有关部门交纳建筑垃圾处置保证金,发放建筑工程许可证。工程结束后、合格证颁发之前,通过相应的建筑垃圾处理完结审核标准,决定最初交纳建筑垃圾处置保证金的返还问题,从而确保建筑垃圾生产者按规定进行建筑垃圾管理工作。这项制度在国外发达国家应用较多,(2)完善建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建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施行已有多年,虽在建筑垃圾处置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就是建筑垃圾处理的取费标准问题。若建筑垃圾处理取费标准过低,建筑垃圾生产者就会倾向于将建筑垃圾外运处置而不利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目前多个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取费标准不一,有的是按照新建面积和拆除面积标准进行一次性取费,如襄樊市新建建筑收费标准为 5 元/m2,拆除建筑收费标准为 6 元/m2;有的是按照建筑垃圾重量取费,如:宁波市北仑区建筑垃圾处置收费标准为 5 元/t(不含运输费)。由于,建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表现出很强的技术性、政策性和操作性,因此,需要具体分析收费依据,从而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目前的建筑垃圾处理收费所得基本上不能满足建筑垃圾回收、运输和资源化利用生产的运行费用、建筑垃圾处置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设备费用等。另外,在建筑垃圾处理收费中也应适当考虑因建筑垃圾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损失收费。因此,各地建筑垃圾主管部门应适时召开关于建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研讨会,共同探讨本地区合理的建筑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取费流程、取费使用等问题。除此之外,为了便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中体现对建筑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的鼓励,如:混合建筑垃圾的收集价格要远高于分类的建筑垃圾,从而刺激建筑垃圾源头分类收集。(3)通过税收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源头管理。不少发达国家己将征收垃圾税作为一种减少废物产生、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的经济激励手段之一。我国在建筑垃圾处理收费的基础上,也可以适当地考虑实行建筑垃圾填埋税及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税收减免或奖励。其中,建筑垃圾填埋税可有利于促进建筑垃圾从填埋场分流,例如:丹麦税法规定对焚烧或填埋的建筑垃圾实行逐年增税计划,迫使人们主动探索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1987–1993 年间,丹麦因征收建筑垃圾税使建筑垃圾产量减少64%。目前,丹麦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率已提高到 90%左右!此外,可适当提高资源税率,促使建筑业生产偏向采用高强度、高性能的再生材料,从而降低对天然建材的需求量。对开展建筑垃圾再利用或采用再生建材施工的企业,可在税收上予以优惠或鼓励。例如:在2001 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中对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实行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税。基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建筑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分类运输管理对策制定

推行源头分类收集和建筑垃圾集中处置制度源头分类就是要求产生建筑垃圾的施工单位在现场按垃圾成分的不同进行分类,对能现场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就地消化,对不可利用的垃圾运送到指定地点。从源头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加对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建议对未分类的建筑垃圾的回收费用远高于已分类的建筑垃圾的回收费用,从而促使施工单位从源头就重视对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

建筑垃圾是否被分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垃圾的利用价值和处理成本,建筑垃圾按源头分类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它的利用空间。拆除后可以分开堆放,施工过程中也可以在现场放置不同的垃圾桶以区分。渣土管理部门应该对混合排放建筑垃圾的企业采取高收费,对已分类处理的企业采取低收费,促使排放单位采取分类措施。

建立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制度。建筑垃圾处置的源头管理是搞好建筑垃圾资源化关键,所以应尽快建立一套严格的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制度来落实“谁产生谁负责”原则。其方法是产生建筑垃圾责任方,首先向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建筑垃圾排放书面申请,经核准取得建筑垃圾处置证,然后凭此再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证或拆迁许可证。没有取得建筑垃圾处置证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工程开工手续。同时,还应将《建筑垃圾密闭运输方案》提交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备案,明确监管部门和责任,加强信息交流与反馈制度建设。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外运处理的监控工作。对建设、拆迁工地实行 24 小时监控,凡发生私拉乱倒的,查找源头,重点处罚;对审核批准外运的建筑垃圾监管可以实行专业运输与审核管制,即:由专业的运输公司承运,管理部门对运输车辆统一车体,统一标志,统一管理,统一收费。建设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持渣土管理部门核发的处置证向运输单位办理建筑垃圾托运手续,运输单位和个人(含自有车辆的单位)不得承运未经渣土管理部门核准处置的建筑垃圾。运输建筑垃圾时,运输车辆应当随车船携带处置证,接受渣土管理部门的检查。运输车辆的运输路线应当按渣土管理部门会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规定的运输路线运输。目前,南京市出台的《南京市城市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管理规定》中就明确了建筑垃圾承运监管部门的职责,规定了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准入与退出的相应条件及流程,为建筑垃圾的运输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渣土管理部门应委托专门的垃圾清运公司运输建筑垃圾,以便统一管理,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不得私自安排车辆偷运偷倒,违者从重处罚。运输过程中应按规定线路和时间行驶,车辆采取覆盖措施,不得扬尘遗撒。我国目前的建筑垃圾处理费用偏低,很难起到抑制建筑垃圾的产生的作用,可提高建筑垃圾填埋处理的费用,鼓励排放单位尽量现场回收利用或者是运往回收处理企业处理。

只有建立完善的建筑垃圾收集、运输监管制度才能保证建筑垃圾能够进入到资源化回收利用系统中,进行有效处理和再生利用。4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体系设计

把全过程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视为对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有着重要影响的若干个主要阶段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体系。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体系中法制保障体系的原则。(1)全过程控制原则。完善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法制应当在建筑垃圾的产生、回收、资源化利用及最终处置的各个生命周期环节上,体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管理控制标准和要求。(2)受益者补偿原则在建筑垃圾资源化法制完善过程中,不仅要有针对性的行政强制干预力度,制订统一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规则和标准。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为会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因此,法律制度的制定者要对建筑垃圾资源利用行为主体方面的“利益外溢”问题,予以重视和解决。否则,就会使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为主体失去继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3)利益平衡原则。预计在短期内,新建筑垃圾资源化法制的实施可能会增加建筑垃圾生产企业的经济负担,损害他们当前利益,但是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应该重视长远利益,兼顾当前利益;重视公共利益,兼顾个体利益。

4.1建筑设计阶段的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

面向绿色建材的建筑材料选择设计。目前,我国建筑业生产大量采用混凝土、砖、瓦、砂浆等传统的、性能低下的建筑材料,其产生的建筑垃圾重量比高达 70%。与这些传统建材相比,使用绿色建材不仅可以节约其材料生产中所用的天然原料,减少建材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能耗,同时在工程使用中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不损害人体健康,建筑拆除时绿色建材也可以再循环、再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4.2发展建筑结构的装配设计

多年来,现浇式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类型一直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占据较大比重并以此成为较为传统的建筑施工模式。从结构力学方面,建筑现浇式结构具有整体稳定性好、抗震性好等优点,但其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也是相当可观的。

现场制备结构所需混凝土或砂浆混凝土、砂浆等建材资源浪费严重,建材在使用或存放中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消耗,增加建筑施工垃圾量采用工厂生产的预制标准、通用的建筑构配件或预制组件,如预制板、梁、柱等节省建材资源,建材损耗小,消除建材现场二次切割产生的废料,减少建筑施工垃圾量现场浇筑混凝土构件的手工化、湿作业较多建筑施工现场比较零乱,不符合清洁施工的要求,建筑垃圾现场收集率不高施工设计中机械化作业、干作业较多 4.3考虑建筑未来拆除的设计

目前,各种建筑结构体系设计均偏重结构安全性方面考虑,极少考虑到建筑未来拆除状况,而当建筑面临拆除时,则多采用破坏性拆除,以致于形成大量难以现场再利用的旧建筑拆除垃圾。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有必要考虑引入利于建筑未来拆除的设计理念。设想一种像毛衣那样,当拔出一根线就一下子破坏了的整体结构,在有效使用期届满之后能够迅速解体,进行再生循环。因此,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盛行的今天,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延长混凝土构件寿命与建筑构件再生循环二者相互兼容的总体寿命设计及其相关技术。例如混合结构形式就可以较好的体现这一技术要求,该结构一般采用现场整体灌筑方式,工厂预制结构构件,如柱体是钢筋混凝土构件,梁体是新型增强混凝土构件,现场构件配装的结合部在现场施工,如结合部由钢制接头做成,这样建筑拆除解体时就比较容易,利于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可以看到,提出建筑结构设计阶段考虑未来拆除状况,实际上是要促进建材的闭合环路循环,并在这个循环中减少建筑垃圾产量。

4.4建筑施工阶段的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

实际上,建筑施工垃圾的原始状态就是各种建筑材料,由于各类原因造成的建材浪费、损耗便形成大量的建筑施工垃圾,这些原因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材的现场系列管理方法不当。建材采购、运储以及剩余建材的后期处理等系列管理不当,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建筑施工垃圾的产生,材料采购 订购错误(错订、多订等),发货、运货错误,材料运输与储存 运输损坏(工地内外),储存方法不当造成材料损坏建筑材料剩余,使用过程产生材料加工剩余物,由于要求不明确造成的材料过剩。另一方面是现场施工的协调与沟通不足,施工技术水平低下。目前,我国现场施工管理比较粗放,责任边界不明,各专业承包商之间缺乏必要沟通与协调,各自为政、频繁返工现象颇为多见。在此情况下,建材浪费、损耗现象在所难免。据资料显示,因此种原因产生的废砖石约占 80~85%,大块废木料约占 85~90%,废石膏灰胶纸夹板约占 90%。另外,由于施工人员素质低下、技能欠缺、施工机械化程度不高等低级的施工水平盛行,也会导致严重的建材浪费。例如:由于施工人员技术不高,现浇结构在粉刷之前常要对局部构件作凿除和修补处理,同时在人工粉刷过程中形成落地灰,也约占到混凝土和砂浆废料量的 60~70%。4.5建筑拆除阶段的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

在整个建筑业生产过程中,建筑拆除阶段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建筑拆除意味着新建建筑经过一定使用寿命期限之后面临的一种处理方式,同时旧建筑的拆除也是未来新建建筑的开始。因此,从这一点来看,要实现旧建筑拆除垃圾的减量化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尽量避免旧建筑拆除,积极进行旧建筑的“资源化”再利用;二是改进传统的建筑拆除技术,使原有的旧建筑拆除方式由“拆毁”向“解构”转变。4.6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体系的其他措施--适当提高建筑垃圾处置费用

建筑垃圾从产生源头到最终消纳场所,不但要缴纳一定的消纳费,还涉及到建筑垃圾运输费用的问题。由于消纳场所大多设在郊区,离市区较远,而目前运输费用不高导致很多从事垃圾运输的单位获利少,乱扔乱倒现象不可避免地时有发生;另外消纳场收取的消纳费也远远不能满足其日常运行及维护的要求。5 结束语

但迄今为止,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相关工作相对滞后,由此给社会、环境和资源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虽然从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些些政策法规,但这些都相对零散,缺乏整体性,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无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应尽快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法规体系。

参考资料:

资源化利用之困 篇3

“北京市建筑垃圾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首先是占用大量的土地。平均每万吨建筑垃圾需要2.5亩土地去填满,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不小的负担。”长期关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北京市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陈家珑告诉记者。

目前北京市建筑垃圾中废砖瓦占60%,混泥土占5%-10%,渣土占30%。这些很大一部分产生于老城区改造,并且大都采取一埋了之的做法。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仅仅占1%,远远低于国外资源化利用率高的韩国、日本。”陈家珑说。

市场化的建筑垃圾处理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理系博士高世扬研究发现,“建筑垃圾”作为一个主流的话语权其实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城市土地租赁市场成立后形成的产物。

在此之前,建筑垃圾被称做房屋拆迁旧料,它被政府视为资源的一种,而非无用的“垃圾”。在当时许多的建筑物拆除方案里,都附有关于拆除旧料回收、利用、存放的物质分配計划,透过这些物质分配計划,大量的拆除旧料被重新利用于城市建设中。例如地下防控洞、火车站、体育场、公园等等,都是利用回收后的拆除旧料兴建而成的。

80年代后,因为担负着开发土地与刺激房地产投资重责大任,负责分配吸收拆除旧料的城市主管单位越来越不愿意介入建筑垃圾处理,与此相反的是建筑垃圾的与日俱增。在这种形势下,私营的建筑垃圾清运企业开始有了市场。

据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副主任苏春玉向《方圆》记者介绍,目前,承担北京市建筑垃圾清运工作的主要依靠民营和个体户的经济活动。“保守估計,北京市60%到70%的建筑垃圾清运、处置工作是走市场化的路子,市政环卫部门参与得较少。”

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作为政府管理城市建筑垃圾的部门,主要任务是控制拆除工地扬尘,减少道路遗洒和解决非法倾倒的问题。从管理模式上看,以控管为主,与計划经济时期以垄断分配为特征有了很明显的不同。

为处置北京市建筑垃圾,苏春玉透露,“北京市现大约设置有二三十个消纳场并向社会公布。”消纳场所的设置必须经行政许可,按照《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第六十六条规定,建筑垃圾、渣土消纳场所必须具有垃圾渣土处置方案;有场所布局图;具有处置工艺相符合的作业、降尘、照明等机械和设备等等。

不过,从事北京市建筑垃圾清运工作多年的张树西觉得,渣土管理处所说的60%-70%建筑垃圾由私营企业清运这一说法不合理,“在我看来,数据改为95%才差不多。”张树西称自己就没见过市政部门清运过北京的建筑垃圾。在他眼里,市政的那些漂亮、气派的清运卡车只是“朝九晚五”的公务班车,根本就懒得清运,更别说晚上出来运。

不只是北京市,记者发现全国各地很多城市都曾试水将建筑垃圾处理引入市场化,例如浙江温岭、广西南宁。

“谁产生谁负责”链条断裂

引入市场化处理建筑垃圾是很多城市应对垃圾围城的政策之举。其实,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政府颁布过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建筑垃圾处理。

如1996年《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中明确了建筑垃圾及建筑垃圾管理的定义,明晰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归属部门、管理的方式,规定了排污申报、排污收费、监督检查和违规处罚等程序。原建设部于2005年6月1日实施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第四条也规定“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

“但现实是,在建筑垃圾产生源头上,由于监管的缺失和具体实施细则来保证,导致建筑垃圾源头上没有很好地执行‘谁产生谁负责’这一原则。”陈家珑告诉记者,北京市目前针对建筑垃圾还没有建立起完整规范的处理链条。

这个链条涉及到的产生者、运输企业、处理企业等再利用方,各个层面都还不完善。政府的建设、环卫、市容、工业与信息化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和监管体制也有待提高。

“有些拆迁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项目时就不把建筑垃圾处理方案上报给政府部门,并且还把处理责任转嫁给下游的运输企业。有时,甚至出现建筑垃圾运输者向拆迁企业倒过来索要费用。这导致正规的运输企业没有不正规的有优势。”陈家珑说。

按照北京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相关规定,北京市建筑垃圾产生单位要到工地所在区的渣土管理部门办理渣土消纳手续。然后渣土管理部门按照该工程土方量和申报车辆给其设計从源头产生到消纳地点最合理的路线,并规定许可时间。施工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定的路线把渣土运输到指定的消纳场,然后进行填埋等处理。

“正规运输企业清运建筑垃圾时,需要向市政部门备案,要用符合标准的车辆,且要按照指定时间和线路走。这些成本在不正规的运输企业中不存在,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压低清运费用,取得运输的竞标。”陈家珑说。一旦,建筑垃圾到了这些不正规运输企业手中,为了缩减运输路程,他们懒得把垃圾运到六环外的郊区填埋坑。随意乱倒、污染环境的现象就比较突出。而对于需要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企业没有足够的原料来源,导致建筑垃圾产业链无法形成。

陈家珑告诉记者,建筑垃圾在目前还不是有竞争力的资源,加工它困难,而且没有天然砂石应用广泛。所以,是拆除企业有利润,运输企业可以保本,留给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已没有利润空间。更何况,建筑垃圾来源还时常得不到保障。

处理建筑垃圾是产业

“尽管与国外相比,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方面的技术还有一定差距,但真正的瓶颈在于相关政策和管理的缺失。”陈家珑说,国外在处理建筑垃圾上有立法支持,企业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的责任都规定得清清楚楚。随意处置建筑垃圾不仅要被罚款,最高还要判刑5年。

“国外守法意识都很强,他们认为建筑垃圾处理,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法律行为,政府强制力推行。”陈家珑认为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程度高,和政府的引导政策有很大关系。

据了解,欧洲一些国家给建筑垃圾产生方两种选择处理的方式。一种是允许填埋,但政府从中征收高额的费用;另一种是送到资源化利用企业去,但成本肯定比填埋方式低很多。产生方可以根据建筑垃圾的成分来协商支付费用,如果成分单一,方便处理,收费又要少一些。这倒逼着建筑垃圾产生方在拆除阶段上就下功夫,无形中从源头上实现了建筑垃圾分类。

“这是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政府提供合法的处理建筑垃圾平台,通过经济杠杆,鼓励、诱导建筑垃圾产生方把垃圾送到处理企业,整个处理链条很顺畅得运作起来了。”陈家珑说。正是因为对建筑垃圾产生方严厉的问责态度,使得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高的国家不会出现胡乱填埋的现象。

不过,北京市要形成规范化的建筑垃圾处理市场还需等待。

今年7月18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工作意见的通知》。《意见》要求,到2015年,城六区拆除性建筑垃圾年排放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到2012年,朝阳、海淀、昌平、大兴区分别建成一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届时,通过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处置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填埋修复、堆山造景、使用移动式资源化处置设备等方式,北京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将达到40% ,2015年达到80%。

同时《意见》也对北京市建筑垃圾运输规范化作了要求。建立完善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和车辆许可制度,制定建筑垃圾运输行业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加快绿色车队组建工作,实现全程跟踪,全面推进运输领域规范化建设。到2012年,基本形成规范的建筑垃圾运输市场。

“说到底,处理建筑垃圾是一项产业行为,不是公益事业。政府需要做的是出台扶持政策和监管,保证处理建筑垃圾的各个环节分配好利润。这个产业链条自然就健康有序地建立起来。”陈家珑说,随着北京市政府出台建筑垃圾处理的相关政策,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当前建筑垃圾处理落后的局面有望得到改善。

资源化 篇4

咬定青山不放松, 十年磨一剑

北京元泰达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 (项目) 工厂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横桥村, 占地总面积近7万平方米 (约100亩) 。本项目年处理150万吨建筑垃圾, 主要产品有:再生骨料、再生活性微粉、混凝土制品、再生混凝土复合料、再生混凝土、垃圾土陶粒等再生产成品。项目根据生产工艺所采用的生产线要求, 以及产品配送生产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特性和要求, 建设配套了建筑垃圾预处理车间、建筑垃圾原料仓、再生骨料处理车间、设备动力中心、生产控制中心、研发中心、水池、配套水电气、消防、绿化等。生产工艺所需设备主要包括建筑废弃物粗选与精选系统、建筑废弃物清洗与浮选系统、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生产与储存系统、建筑废弃物再生超细粉生产与储存系统、再生园林土生产与储存系统、杂物生产回收系统、生态砂浆及再生混凝土制品生产系统等其他生产系统。北京元泰达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项目的建成与推广, 具有重大的意义。1、使中国建筑垃圾处置与利用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在国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委、昌平区科委的领导与支持下, 通过10多年的持续研发, 在吸收国际国内经验的基础上, 创新了多项建筑垃圾处置与利用的关键设备和关键工艺, 三项核心指标的100%, 是毋庸置疑的世界领先水平。2、环境效益巨大。根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报告, 我国每年建筑垃圾为24亿吨左右, 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按照全国推广联盟的技术路线, 使中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达到100%, 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8亿吨, 对全球气候变化巨大贡献。3、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中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达到100%, 每年可减少土地占用6000万亩, 会对严守中国18亿亩耕地巨大贡献。4、创立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领域的系列标准。联盟已经为这一标准体系编写了75项标准, 这些标准已经完成了在技术监督部门备案, 这一标准体系在全球是独有的。通过标准的实施, 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领域中的竞争力。5、综合效益突出。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污染, 减少了城市PM2.5产生, 每年减少矿山及河道开采砂石15亿吨以上, 再生产品和回收产品每年价值超过7000亿, 增加就业超过48万人。在国家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下, 研发制造建筑垃圾处理设备投资风险低、产品市场非常好, 而且能够实现当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是利国富民的重大举措。

从北京元泰达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 (项目) 建筑垃圾资源一体化项目中, 我们可以看到, 工厂技术实现全产业链覆盖, 从源头垃圾拆解、专业绿色物流、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体系、技术与装备、生态环保产品、自主知识产权与联盟标准到国家重点培育联盟均在这个范围。处理的建筑垃圾包括:建设建筑物拆除、新建项目开挖、建筑装修等过程产生的各类废弃物, 以及兼顾处理的河道清淤、生活垃圾燃烧后的废渣、尾矿、工业固废等。其构筑的“资源———利用———再生资源———再利用”的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体系是将建筑垃圾做综合无害化处置, 然后通过深加工生产出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再生砖、再生砂浆、再生园林土等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这套系统拥有精细处置和智能控制、多品种利用功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体化工厂模块技术, 是已经问世的建筑垃圾的环保处置和生态利用两大关键环节高度融合形成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完整产业链。它能够实现实时在线监控, 一体化工厂配置高效能装备与污染点治理并实时监控系统, 实现了建筑垃圾处置环保精细化。这些新工艺拥有几大特点, 如建筑垃圾高效分选、分离工艺与技术, 建筑垃圾可燃烧能耗源对换工艺与技术, 砖、水泥石、垃圾土高附加值再利用工艺与技术, 再生骨料彻底清除骨料表面附着物、连续级配、多均化工艺与技术, 智能节电工艺与技术, 多级吸尘、降噪、污水处理工艺与技术。同时还拥有12个节能环保系统, 如生产废水100%再利用系统, 设备节电系统, 碳足迹自动采集系统, 碳交易系统, 多级除尘系统, 雨水雪水收集利用系统, 车辆进出场自动清洗系统, 清洁燃料配套系统, 太阳能利用系统等等。该系统的生产产品是九大系列的32个规格的产品, 包括活性微粉、再生细骨料、再生粗骨料、再生种植土、再生种植土、再生预拌砂浆、再生预拌混凝土、轻质陶粒、再生沥青混凝土、再生预制构件制品等。同时还回收金属和轻质物两大系列, 7个类别产品。年处理建筑垃圾150万吨的北京元泰达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 (项目) 示范工厂, 为今后规模复制推广应用提供了的宝贵经验。

轻舟正过万重山任重又道远

北京元泰达项目的成功投产, 对我国正在破冰阶段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是一个鼓舞和鞭策。从中我们收获了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和系统的标准, 这些都是企业今后前行的基础。但是, 从更大范围来理性分析, 我们认为,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还亟需破解三个瓶颈。

一是彻底颠覆将建筑垃圾简单处置的思维, 树立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理念。

据保守估计, 未来10年, 我国平均每年将产生15亿吨以上的建筑垃圾。因此, 未来十几年将是我国建筑垃圾大量产生的时期。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 一是建筑垃圾产生量巨大, 以亿吨计, 目前已发展为年生产10亿吨以上;二是建筑垃圾产生量正在逐年增长, 按此速度增长, 到2015年, 我国建筑垃圾年产量将达到17.84亿吨, 2020年达到38.11亿吨。如遇严重地震灾害, 则产生量更多, 2008年仅汶川大地震一次产生的垃圾就高达3亿吨。建筑垃圾其实全是宝, 在经过有效开发后, 我国的建筑垃圾利用率最终可达95%以上。根据有关研究报告的估算, 如果2020年这些建筑垃圾如果能够转化为生态建材, 可以创造价值1万亿元。目前, 我国处理建筑垃圾主要的处置方式是填埋处理, 这样做耗用大量的征地及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

其实, 绝大多数建筑垃圾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例如:废金属可重新回炉加工, 制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木屑等可用于制造各种人造板材;碎砖、混凝土块等废料经破碎后, 可代替砂直接在施工现场利用, 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浇捣混凝土等, 也可用以制作砌块等建材产品。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方面, 近年来国内已有很多突破性的成果, 北京元泰达建筑垃圾资源化一体化就是突出的例证。另外建筑工地上的砖、瓦经过清理可以重复使用。例如:废弃砖、瓦、混凝土经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后作为再生骨料配制低标号再生骨料混凝土, 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工程垫层、室内地坪以及地坪垫层和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隔墙板、蒸压粉煤灰砖等生产。废钢筋等经过分拣后送至钢铁厂或有色金属冶炼厂回炼。具体而言,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就是指采用管理和技术手段从建筑垃圾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由于建筑垃圾经分选、破碎、筛分加工后, 大多可以作为再生骨料资源重新利用, 如再生骨料、再生砖是作为直接应用于工程建设的建筑材料, 完全可以替代现用的天然砂石及普通砖类墙体材料, 对解决建筑材料生产资源短缺及巨大的能源消耗具有显著意义。

可是,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尴尬现实是:一方面, 因建筑垃圾被随意处置或简单填埋, 占地又污染, 且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而另一方面, 有处置能力的建筑垃圾再生企业却因缺乏建筑垃圾原材料, 面临着无材料来源的生存窘境。所以说, 当前突破将建筑垃圾简单处置的思维, 树立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理念非常重要。

二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法律体系, 依法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发展。目前, 我国大部分建筑垃圾都是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采用露天搁置、地下填埋或直接焚烧进行处置。由于我国政府对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重视不够、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全国的建筑垃圾加工厂数量太少, 我国还没有形成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不到5%, 远低于德国和日本的90%、英国的80%和美国的70%。

美国政府有法律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 必须自行妥善处理, 不得擅自随意倾卸。”该法从源头上限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 促使各企业主动寻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日本很重视立法。早在1977年, 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 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再生加工厂, 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1991年, 日本政府又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 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 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目前, 日本很多地区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率已高达100%。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 并颁布了其他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德国, 建筑垃圾的回收率很高, 占所有垃圾回收的比重也最高。这一方面得益于德国资源、能源、劳动的成本高, 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有效的监管, 专注于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再次, 从事设计和建造建筑物的人员也很注重物质的循环利用。韩国在2002年进行法案提议, 并于2003制定了《建设废弃物再生促进法》, 2005年、2006年又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其中包含了促进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的三大推进政策:一是提高循环骨料建设现场的实际再利用率;二是建筑废弃物减量化;三是妥善处理建设废气物。同时既明确了政府、企业的义务, 又明确了对建筑垃圾处理企业资本、规模、设施、技术能力的要求。其所期待的效果就是防止进一步破坏自然环境, 保障骨料供需的稳定, 以及延长填埋场的寿命。

我国也应该进入建筑垃圾资源化完善立法的阶段。在制定法规时, 应兼顾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鼓励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明确建筑垃圾处理的责任主体, 加大对建筑垃圾处理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明晰各个部门在建筑垃圾处理中的职责, 避免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发生。在国家层面, 建议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成立专门管理建筑垃圾处理的办公室, 负责协调各部门和各项审批工作。随着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农村建筑垃圾问题日益严重, 建议将农村的建筑垃圾处理纳入到法规中。完善建筑垃圾分类制度, 便于建筑垃圾的回收工作。国外建筑垃圾回收率高的国家普遍重视立法, 同时强化执行, 对垃圾处理违规行为处罚力度较大。

有专家分析说, 如果在“十二五”末之前,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政出多门问题可以得到基本解决, 则在“十三五”期间,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乃至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发展可以适用国际社会经验:即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于60%-70%的情况下, 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建筑垃圾回收领域制定了一些列法律法规及计划, 明确了各方在建筑垃圾处理中的责任和义务, 充分体现了“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 促进建筑垃圾的减排和再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目前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 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尚属起步阶段。业界的期待有三点, 一是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尽快纳入法律法规体系。二是立法明确建筑垃圾处置利用的程序规定和监管范围。三是健全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的配套管理法规体系。

三是期待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作为, 并在金融、税收等方面完善相关政策与标准。

尽管与国外相比, 我国建筑垃圾在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方面的技术还有一定差距, 但政策支持力度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当前有些处理利用技术, 我国可以说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已有的处理技术完全可以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在较大范围启动。

目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政策的引导与落实上。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 建筑垃圾资源化根本开展不起来, 有再好的技术也无用武之地。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产生、运输、处理、再利用各个层面, 其中更是牵扯了建设、发改委、环保、工业与信息化、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只有所有的环节统一管理, 协同配合, 有效联动, 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建筑垃圾处理链, 真正实现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目前, 这些环节间实际是孤立的, 建筑废物的处理单凭企业行为和市场运作在初期很难实现。建筑垃圾处置与再利用的税收政策不细, 建筑垃圾处置企业的所得税没有减免, 再生产品的增值税需要进一步明晰。建筑垃圾处理还涉及较多的行政机构, 但现行法规没有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造成各部门互相推诿责任。而且企业进入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存在审批困难, 不但要经过几个国家部委的认定, 还要牵扯到地方政府的许多相关单位。由于在相关的产业政策上, 国家各部委都只负责其中的一部分, 无法有效协调工作, 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积极性。以项目立项为例, 企业项目审批需要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多个部门协调, 需要完成可行性研究批复、选址意见、环境影响评价、能耗评价等一系列手续, 而地方建筑垃圾主管单位市政市容委难以对上述多个部门进行项目协调。

我国城市垃圾资源化初探 篇5

①城市垃圾资源化方法少。我国以堆肥法和废旧回收循环利用为主,少数城市利用卫生填埋场回收沼气。②城市垃圾经过资源化的相对数量少。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量仅占总垃圾量的5%,其中70%是通过简易填埋法处理的,无任何收益,仅有20%进行了简易堆肥,其它方法的资源化量更少。③城市垃圾中资源化的物质种类少。我国城市垃圾中含有许多有用物质,但被利用的成分少,废旧回收主要收集了垃圾中的金属、塑料、玻璃、纸张等,而堆肥则主要是利用了其中一些易腐物质和有机物质,其它未能充分利用。④城市垃圾资源化经济效益差。目前,由于我国垃圾资源化技术差,资金缺口大等因素的影响,垃圾资源化成本偏高,资源化的物质品位低,经济效益差。

1.2 我国城市垃圾资源化存在的问题

将错误资源化,追求高效课堂 篇6

一、形成正确的“错误观”

许多关于错误的格言警句,如“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理就是从本身的错误当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体验中去学习”(恩格斯)“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怀特海),从不同的角度告诉了我们错误的价值。

人如果鼓起勇气来面对自己的错误,那将会是通往下一个路口的路标。如果一节课上学生的错误思维敢于暴露,敢于面对错误,那么同学们就心领神会,个别学生的错误化成了全体学生的经验,出错的学生得到了尊重,能体面地坐下。因此,我们要说这样的课堂因错误而精彩,是共生的,是我们向往的、新课程下应该追求的课堂。

当我们对错误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就会以积极的姿态对待学生的错误了。我在课堂上是期待学生出错的,错误不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我的学习方式。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给学生指出错误之处并告诉为何他的思路不对,使之自己发现、纠正错误,从而使学生主动建构不同思维方式来学习,使知识为他自己所用。

二、善用“错误”资源,生成多彩的课堂

在课堂上,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好不容易有个发表意见的还是错误的思维方式,这时课堂氛围瞬间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見解,是学生错误的回答撞击了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唤醒了“沉睡”的思维。我们不仅要宽容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还要给予正确指引,使之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应该让他们自己去主动学习和探究知识,教师要因材施教,为学生点开知识缝隙,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成长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会用一种他自己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来做题,还有的是望文生义读完题就不假思索地得出答案。那么,我们就要采用让学生自己来探讨习题过程的思维方式,如让他们自己做实物演练,脑中思索,动手操作,与别人共同探讨,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寻找错误原因,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教师提供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合理地发现利用学生的错误,在错误中查漏补缺,使学生的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从而不断前进。

三、反思“错误”资源,师生共同成长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成为反思型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用资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犯错”,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并从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我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有一本“错例集”,同时还要定期去归纳错题的类型,这是一条很好地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途径。我会定期从学生的“错例集”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错题,在课堂上进行剖析,同时学生的解题思维充分暴露出来。作为教师,我们主要是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经常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反思、回顾,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数学思维品质,又可以完善认知结构,形成他自己的知识系统,更是学生自我教育、成长的最佳途径。

总之,错误是因为它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的,同时它也是珍贵的课程资源,因为有错误之处所以我们才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知识,让学生在“错中”巩固技能、培养能力。让我们充分挖掘有益错误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浅谈洪水资源化 篇7

1 提高思想认识, 是实现洪水资源化的必要前提

“坚持防汛抗旱并举, 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 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这是新时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水利行业提出的“两个转变”。要实现洪水的资源化, 提高思想认识是必要前提。

1.1 首先要对我国的国情、水情要有充分的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尤其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人类社会的用水量与用水保证率需求都显著提高。人均水量偏低, 洪水资源流失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国情、水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 想方设法利用洪水资源, 不再视洪水为猛兽, 而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1.2 是对洪水管理要有全新的理念

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意味着治水理念的更新、管理体制的调整与运作机制的完善, 要从过去的与洪水誓不两立, 视洪水如猛兽, 转变为利用各种工程与非工程的现代化措施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将洪水资源化作为洪水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整个防汛抗旱工作中。

1.3 是要努力推进洪水资源化进程

洪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从总体上讲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 并且存在着时间上的不均衡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在今后的防汛工作中, 要“防”与“利用”并重, 在“防”的同时, 慎重、科学、合理地利用调度洪水资源, 加速推进洪水资源化进程, 以解决汛期大量弃水, 抗旱时无水可用和南北水量差异的矛盾。

2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是实现洪水资源化的重要基础

洪水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 当然得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是实现洪水资源化的重要工程基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防汛与抗旱两手同时抓, 兴利与除害两者相结合, 开源与节流、开发与保护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全面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2.1 是要更为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运用防洪工程体系, 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的综合效益

我国的水资源存在着季节性差异与南北差异,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加大汛期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在枯水期则以“丰”补“枯”, 兴建“南水北调”等调水工程, 解决南北差异, 实现跨流域的水资源调配网络。

2.2 是要加强蓄水工程的除险加固工作

蓄水工程的除险加固, 是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蓄水工程安全蓄水的性能, 而且通过除险加固新增单位库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比新建单位库容高得多。

2.3 是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在政府的指导下,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兴建股份制水库塘坝工程的积极性。由审批建设单位对水库塘坝工程进行统一的洪水调度管理, 为洪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更多的工程基础。

3 提高水情信息服务水平, 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 是实现洪水资源化的根本保障

首先要建立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随着“两个转变”的不断推进, 防汛抗旱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工作要求的提高, 各地要从防汛抗旱的实际出发, 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作为实现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将洪水作为资源来充分加以利用离不开先进的技术, 要不断加强新理论的学习, 新技术的引进, 新设备的研发, 以理论、技术、设备的现代化推动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决策的现代化。其次要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水情信息服务水平。要不断引进更新防汛抗旱应用技术, 实现水文、气象监测预报现代化,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水情信息服务水平, 做到信息准确, 反映灵敏, 传输迅捷。第三要合理规划, 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长期以来, 防汛调度主要是凭借人的经验, 抗旱工作习惯于应用传统手段, 目前水库基本上处于一种汛期大量弃水, 汛后又严重缺水的尴尬局面, 要改变这一矛盾现象, 一是对水利工程的管理要遵循科学的原则, 要对流域特征有充分的认识, 要采取合理手段对流域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的管理。二是要改变现行水库固定时间固定汛限水位的调度方式, 努力实现防洪效益与兴利效益的双赢。三是依托天气预报和洪水预报的技术进步, 挖掘水库预报调度的潜力, 实现水库安全有效的汛期蓄水。

总之, 洪水资源化是一项涉及到经济、生态、环境、工程和管理等各个层面, 面临诸多挑战的全新事业。通过加强工程建设、实现水系间的联网, 水库优化调度, 蓄滞洪区的合理运用及回补地下水等等途径, 可以有效地实现洪水资源的利用, 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摘要:洪水资源化是一种治水新理念, 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防洪抗旱支撑。

关键词:洪水资源化,洪水,防汛抗旱

参考文献

[1]冯焱.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海河卷[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3.

[2]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水利百科全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

[3]王志民.面向21世纪的海河水利[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8

1 建筑垃圾的概念

美国将建筑垃圾定义为[2]:“建筑结构在新建、翻修或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材料, 主要包括砖、混凝土、石块、渣土、玻璃、塑料等”。

日本将建筑垃圾定义为[3]:建设工程副产物, 包括再生资源和废弃物两类。其中, 再生资源主要指建设工程中可以再生利用作为原材料使用的物质;废弃物主要指不能作为原材料使用的物质。

香港环境保护署[4]将其定义为:“任何物质、物体或东西因建筑工程而产生, 不管是否经过处理或储存, 而最终被弃置的剩余物料, 统称为建筑废物。”

边远[5]认为:建筑垃圾是指在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建设、维修、拆除和装修的活动中产生的对建筑物本身无用或不需要的物料。

本文认为建筑垃圾指:建设、拆迁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 有的可以再次利用, 有的不能被利用。即建筑垃圾可分为一次性垃圾、再生性垃圾等。

综上所述, 目前对建筑垃圾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统一,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建筑垃圾的界定都存在一定的差别。

2 建筑垃圾资源化程度分析

许多国家已经将建筑垃圾资源化程度作为其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6]。

(1) 德国在利用建筑垃圾制造再生材料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早在10多年前, 德国对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就达到40%, 道路开挖废物的再生利用率达到90%[7,8]。据了解, 德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垃圾处理厂, 每小时可处理建筑垃圾1200t/h。

(2) 美国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可分为3个等级:第1级“低级利用”, 现场分拣、一般性回填, 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0%~60%;第2级“中级利用”, 作为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材料、建筑用砖等, 约占其总量的40%;第3级“高级利用”, 如将建筑垃圾还原成水泥、沥青等再利用[9,10]。

(3) 日本对建筑垃圾再利用程度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1,12]。日本早在1970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1977年率先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 2000年制定了《建设再循环法》等许多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据有关资料报道, 各国建筑垃圾利用水平见表1。

国内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较为滞后。目前, 我国在这方面也正在吸取国外的技术经验并出台了相关的建筑垃圾管理政策与技术研究。

1980年至今, 我国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已制定了相关法律政策, 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一些地方性政策法规[14]。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建筑垃圾的循环再生及其应用技术研究”。1992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研究了“再生混凝土”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3 建筑垃圾的危害分析

1) 占用空间, 污染土地[5]。随着建筑垃圾的增加, 垃圾堆放空间也在逐渐扩大。据估计, 每1万t建筑垃圾约占用67m2的土地。建筑垃圾堆放到城市郊外, 影响附近的土质, 破坏土壤的结构, 降低作物产量。见图1。

2) 空气污染[15]。建筑垃圾堆放状态下, 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 有机物质分解, 产生有害气体;对空气有污染;有的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产生有毒致癌物质, 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建筑垃圾高温有毒气体见图2。

3) 水资源污染。雨水的淋滤作用, 使建筑垃圾经地表汇流、地下渗流, 水资源发生污染。如果含有重金属类、放射性、化学原料类有害成分, 则会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4) 破坏城市软环境, 影响市容[16]。

建筑垃圾不及时清理, 堆放在市内, 堵塞交通, 对城市市容、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

4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艺分析

经统计分析, 建筑垃圾的主要成份为:混凝土、砖块、砂石、金属、木材、玻璃、塑料、沥青等, 其中前五种成份占到垃圾总量的80%左右[17]。

研究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工艺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性趋向。通过填埋、集中堆放、焚烧等粗放式方法预处理建筑垃圾, 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表1可以看到, 国外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技术很高。所以, 学习国外的处理技术, 选择符合我国实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艺, 才能实现其高效资源化。

4.1 生产环保型建筑材料

目前, 建筑材料中, 黏土砖仍是主要材料, 但生产黏土砖需浪费大量土地资源, 烧制此砖不仅耗煤量大, 而且会造成空气污染。调查发现, 河南部分城市采用煤矸石做砖, 加水泥等辅助材料处理, 不用烧制, 使煤矸石变废为宝。因此, 生产环保型建筑材料, 可以利用各种垃圾,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4.2 再生集料

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砖石等经研磨筛分后可作为再生集料的原料, 分为粗集料和细集料[18]。粗集料可当做碎石直接用于地基加固垫层;细集料可用作混凝土砂浆。见图3。

4.3 制作夯扩桩

利用建筑垃圾作为填充材料, 采用特殊工艺, 制成DDC挤密夯扩桩, 强度较大, 但其适应地区范围较小, 主要适用于软弱地基和松散地基的一种加固处理新技术。近年来, “DDC挤密夯扩型桩”施工技术广泛应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可达500~700kN。经测算, 该项技术较其他常用技术可节约基础投资20%左右[19]。见图4。

4.4 建筑垃圾填海工程

我国沿海地区海拔较低, 加之全球气温的升高, 海平面也相应上升, 沿海城市的陆地面积逐渐变小。建筑垃圾作为填海的原料是最好的选择, 但必须对建筑垃圾进行分捡、破碎、筛分、清洗除污处理, 通过堆载预压进行填海造陆。填海处理区, 应作好软土固结排水系统。从工程技术、成本角度考虑, 应尽量就地取料。

5 建立建筑垃圾管理体系

所谓建筑垃圾管理体系, 是实现建筑垃圾最小化、资源化目标的保障[20,21]。

5.1 法律、行政监督系统

从立法、监管等方面完善建筑垃圾管理[22], 弥补了现状监管体制下多部门多领导、责权不清的缺陷。应将行政监管嵌入各建设项目整个环节当中, 严格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从保护城市环境理念转变为具体的以建筑垃圾资源化为核心。将法律与行政监督相结合, 形成有效的行政监管机制。

5.2 电子商务系统[23,24]

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 对建筑垃圾的产生、清运、处理等全过程实施动态监控。科学规划、合理布置建筑垃圾处理厂。

5.3 循环生产管理系统

通过对建筑垃圾处理工艺的研制开发和设备的改进, 有效的提高建筑垃圾的重复利用率, 实现与世界发达国家技术接轨。

5.4 经济激励机制[25]

实行经济激励机制, 以激励企业减少排放、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通过减税、补贴、信贷等调控政策, 开发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低息贷款, 实现技术经济可操作性。

5.5 宣传教育系统[26]

通过政府部门、传媒机构、行业协会和教育机构等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宣传教育活动, 从小开始普及节约资源、垃圾资源化的知识, 以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建立公众监督机制, 倡导市民对违法、违规现象的监督举报。

6 结论

通过分析国内外对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在这方面较为落后。面对建筑垃圾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本文通过4种处理工艺, 研究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方法途径, 科学合理的综合利用建筑垃圾, 改善城市环境。倡导建立相关管理政策体制, 充分发挥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意识, 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摘要:目前, 全球面临三大严重问题:人口、资源、环境, 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我国人口居于世界首位, 面对13亿人口的住房问题, 国家大力发展建筑业, 耗费大量的资源, 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影响生存环境。针对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的增长趋势及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 讨论了粗放式处理方法所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相关技术研究,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本文提出了四种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艺, 并分析了国家从五个方面的措施政策, 充分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废旧电线、电缆资源化技术 篇9

该技术主要适用于一般机械法难以处理的小直径的电线电缆料, 也可用于一般废电线电缆的处理。处理结果表明:金属与塑料完全分离;金属可以完全回收, 回收的塑料经过改性既可造粒作原料, 也可循环再利用;处理过程中基本不排三废。

该方案最终能够实现较小的代价来妥善处理废电线电缆, 使此类固体废弃物的处置达到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益至臻完美。

地址:青岛市龙口路40号 青岛市科技信息研究所1号楼3楼

邮编:266003

电子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10

电子垃圾概况

电子固体废弃物(包括废旧手机、电脑、电视机、空调、冰箱、打印机、复印机、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VCD、DVD、音响设备等以及此类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半成品、原材料等)的资源化问题是关系我国环境改善和实现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同时,它还是目前困扰全球环境的大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电子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速度更快、更多。

据统计,德国每年产生电子固体废物180万吨,法国150万吨,整个欧洲约600万吨;美国200~750万吨,其中仅淘汰的电脑就达5 000万台、手机1.3亿部。我国每年至少有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电冰箱、600万台洗衣机要报废,电子固体废弃物总量为2 800~3 000万台。专家预测2006年北京将产生11.52万吨电子固体废弃物,其中包括357万台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和234.5万台手机。上海市将产生10万吨以上的电子固体废弃物,其中:电视机25万台,洗衣机20万台。

根据中国环境公报统计:2003年中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约为10亿吨,排放量约1 941万吨;危险废物排放量约1 171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仅为54.8%,2003年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到2 000万公顷(合2 000亿平方米。)2005年中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约为119 602万吨,排放量约2 120万吨;危险废物排放量约5 098万吨。

我国固废资源化的社会效益

根据公益环保、携手行动网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六类可回收的废物分别为:

1.废钢铁4 300万吨,价值约774亿元;

2.废有色金属1.2万吨,价值约0.28亿元;

3.废橡胶92万吨,价值约11亿元;

4.废塑料250万吨,价值约30亿元;

5.废玻璃1 040万吨,价值约3.12亿元;

6.废纸1 500万吨,价值约7.5亿元。

如果通过深加工处理上述固体废料,可以使其价值倍增。如,用一吨废塑料,将之加工成再生颗粒可以从1 200元/吨增加效益至3 500元/吨;用一吨废玻璃回炉再制可以生产2万个500克装的酒瓶,比用新原料生产节约成本20%,可以节约石英砂720千克,纯碱250千克,节约长石粉60千克,节约煤炭10吨,电400度。

国外固体废物资源化状况

1.美国

通过强有力的回收机制实现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在美国,国家规定了所有用户必须将废旧铅蓄电池交回给制造商、零售商或批发商,每买一节新的蓄电池则要多付3~5美元,这使得蓄电池回收率几乎达到100%,德国采用用户在购买蓄电池时要交附加税的方式,解决再生企业用于购买或收集废旧蓄电池。

但是,美国政府在对待显示器件等电子固体废物方面,做得非常冠冕堂皇,每年回收的电子垃圾的50%~80%没有在国内处理,而是直接用船运往国外,损害了它国的环境,其中的70%进入了中国。目前电子垃圾已经成为美国数量增长最快的一种固体垃圾,根据美国环保局的数据显示,技术产品中的铅占固体废弃物垃圾含铅量的40%。多年来,美国把旧电脑和电视机海运到中国,让中国人加工消化、再生、利用获得些加工利益。可是,随着美国不断升高的电子垃圾总量所造成的威胁,超过了中国的容纳和处理能力,给中国的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因此,遭到了中国政府的限制,所以,美国的决策者和制造商不得不面对现实开始寻求一个普遍性的方案来解决这个环境难题。

2.瑞士

纸、铁、铅、玻璃容器包装的重复使用率平均达到86%以上,即采用了减量化,重复再生使用的措施。

3.瑞典

1994年提出了“生产者责任制”,规定产品在被最终消费后,生产者应对其继续承担有关环境责任;消费者则有义务对废弃产品及包装按要求进行分类,并送到相应的回收处。回收物涉及的范围从产品包装扩大到废纸、废轮胎、报废汽车和废电子电器产品。这一规定不仅使废物在瑞典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由此还产生了一批新型废物回收利用企业。

据统计,2002年瑞典对各类包装材料的平均回收利用率达到了65%,超过6万吨,实现了“把废物变成某种可利用新资源”的循环经济,在瑞典百姓眼里,没有废弃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几乎所有垃圾都是可回收的。瑞典对废旧铅蓄电池的回收,要求所有电池零售商回收废旧电池,并对每节铅蓄电池征收35克朗的税(约3%),这样可以解决电池的回收问题,瑞典的铅蓄电池回收率在1991年就达到了100%。

4.比利时

开发利用建筑垃圾造厂房等。

5.丹麦

国家实行高税收政策,将一部分税收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并制定相应法律,规定电子固体废弃物必须分类包装,定期回收,他们有一个口号叫“环境———我们共同的财富。”

6.日本

将废物的回收称为“静脉产业”,他们从不把工业废品叫做“垃圾”,因为这些废物经过加工处理后完全能成为可再生利用的资源。如果把利用一次性资源进行的生产称之为动脉产业的话,将废物回收再利用的生产就称之为“静脉产业”。日本2000年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产业模式,通过振兴“静脉产业”力图把日本建成“无垃圾社会”。

近几年,日本新产生了一些所谓的“逆工厂”,即将废弃产品解体,回收利用并生产为可利用原料或产品的工厂,家电行业在此方面做得好,起着带头作用,许多大的家电企业都有自己的“逆工厂”或类似的示范工厂。

7.德国

根据德国废物管理及再生利用协会介绍,目前德国每年的电子废弃物约为200万吨,年均增长为3%~5%,其中电子废弃物的60%~70%由市政当局公共废物管理机构收集,30%由私人公司收集,人均收集量为5.5公斤/年。德国电子废弃物收集系统基本由4 500个公共废物管理机构设立的收集点、30 000个商业回收点、以及1 000多个生产商提供的收集点组成。

德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主要有:Pro Return体系,ENE(欧洲生态网),废物管理公司体系和ERP(欧洲再生利用平台)。Pzo Return体系由Loewe、飞利浦和夏普建立,主要处理信息技术和通信设备、用户设备;ENE(欧洲生态网)由松下与Thomson和JVC建立,处理除照明设备外的所有类别电子废弃物;ERP(欧洲再生利用平台)由Braun、伊来克斯、惠普和索尼发起;废物管理公司体系在全国大约有20个这样的联合体。

我国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状况

根据中国物资再生信息网统计:每年我国可利用而未利用的废物物资的价值达250亿元。其中,仅钢铁和废纸两项就有300万吨和600万吨之多,而目前废塑料的回收率不到3%,废橡胶的回收率为31%,仅每年扔掉的60亿只废干电池就含7万多吨锌、10万吨二氧化锰、1 200万吨铜,如此大量的资源不仅不能循环使用,而且还污染了环境。

目前我国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企业有5 000多家,形成了遍布全国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废旧物资回收范围涉及废钢铁、废塑料、废轮胎、废玻璃等十几个品种,各企业对废旧物资的加工处理已基本做到多拆解、细挑选、精加工、先利用、再回收;一批符合环保要求的废料进口拆解加工基地和再生资源工业园已建成投入使用,每年可加工进口废料400万~450万吨,产值可达50亿元。

我国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情况: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废物回收工作只局限于个体的小打小闹,以营利为目的商品经营行为。收购网点散落在居民社区里,凌乱不堪的经营场所既影响市容,又污染环境。而有些具有场地、网点,专业人员等优势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却由于多方面原因,企业经营萎缩,经营严重亏损,发展无望,没有能力完全担负起资源循环利用工作。由于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设备科技含量低,再生资源的深加工、精加工难以维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扶持和投入,拓展这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领域,推动联合和二次创业,探索现代新型回收经营体系,使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发挥出固体废物资源化的主力军作用。

固废资源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目前从各地区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效果看并不理想,我国缺乏一个完善的废物产业管理体系,相关法制薄弱,政策漏洞较大,一方面使产业发展没有保障,另一方面,又给种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以可乘之机。工业废物和垃圾的回收渠道不顺畅,没有实现分类包装,这使得不少回收物资加工企业缺乏可靠的废品来源;对垃圾的点源治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形不成规模效益;把垃圾处理简单地理解成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具备经济效益的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脱节,限制了垃圾处理的产业化经营。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措施如下:

1.加大进行对各地区人们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和环保意识的培养教育。

2.在开发分类收集和资源再利用宣传的过程中,要注意向公众宣传新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逐步引导消费者接受和使用资源再利用产品。

3.形成“分类收集———再利用———再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链,建立起完整的回收体系,这样,才能够使资源化的各种措施潜移默化的保持下去,最终融入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和工作之中。

4.政府、企业、职能部门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明确的治理目标。

5.本着“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可以考虑将垃圾的回收处理费用向生产者和消费者转移。

6.可以将垃圾处理费和水、电、天然气及卫生费一起收取,以降低中间费用。

7.靠收取环境税或增加电子产品销售费用,消化电子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费用。

8.建立国家资源再生网络,统筹全国资源再生渠道。

9.企业和科研机构要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物,有效地提高绿色技术和工艺水平,通过对废物的多层次回收利用,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物的最少排放和无害化。

10.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位置。

11.积极倡导和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2.将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转变为现在的“适量生产、合理消费、减量废弃、重复利用、分类回收、再生获益”。

13.在处理电子固体废弃物的问题时,除了要运用法律法规、标准条例等来规范生产者、消费者的行为外,还要使用经济刺激手段,包括征收环境税、经济处罚、补贴、提高价格、抵押金制度等。

14.电子固体废弃物的特点是,集中生产、分散污染,要想把分散在千家万户的电子垃圾回收回来,就必须由政府建立一个社会回收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要从经济上、法律上、行政上多方面参与,采取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用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这种模式的参与者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生产厂家、经销商、零售商、环卫部门、物资回收部门、消费者和拾荒者。

15.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立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循环型社会。它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6.我国电子固体废弃物困局的破解利器———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切实的“清洁生产运动”。该运动包含五个重要内容:一是清洁生产;二是清洁消费;三是清洁服务;四是清洁环境;五是清洁社会。

17.电子固体废弃物处理的责任分担:首先,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其次,生产者责任制要延伸。最后,经销商和消费者要付费。

18.政府要限制进口污染环境的废旧电器及拆散件、破碎件,出台政策措施,加强监督执法力度,打击走私非法行为。

通过对电子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研究,我们寻到了一些帮助我们改善电子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和对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各国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协同努力,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循环经济社会会初步建立起来,我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将会得到相当的改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物尽其用”和“变废为宝”的国家,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在全世界领先建立了很完善的废物回收系统。20世纪70年代,当西方国家被垃圾困扰而寻找出路的时候,是中国人向世界介绍了废物回收利用的好方法。

中国目前出现严重的垃圾问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西方消费方式进入我国有直接的关系。同时,由于中国的人口密度大,各类生产企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标,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流经城市的90%河段受到了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沿海赤潮年发生次数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3倍;1/3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污染有加重的趋势;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近年强度也有加重的趋势;工业危险废物每年产生1 100多万吨,处理、处置率为68%;城市垃圾年清运量1.49亿吨,无害化处理不足20%,噪声扰民相当严重,垃圾污染问题很快就表现出来,这些环境问题的日益突现,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破坏了生态平衡,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时候了,因此,值得引起社会和政府各级部门的重视。看看我们今天被人为污染的黄河、渭河……。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为了我们的和谐家园,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快乐,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幸福成长,我们该行动起来,在政府的统筹领导下,不断改善环境,消除各类污染源,还家园以蓝天碧水,绿草如茵,让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遍地开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资源化】相关文章:

资源化现状05-06

资源化回收06-21

资源化分析06-21

资源化技术06-27

资源化再生07-02

资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05-30

垃圾资源化处理04-13

垃圾资源化教案05-01

多资源化途径05-05

资源化综合利用05-14

上一篇:婚庆专业下一篇:特点及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