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间隔时间

2024-06-17

给药间隔时间(精选三篇)

给药间隔时间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年龄分组, 随机对本院就诊90例患者进行调查, 其中, A组:15~30岁30例;B组:30~55岁30例;C组:55~70岁30例。

1.2 调查内容

调查对药物说明书或医嘱用药间隔时间表述, D:3次/d, E:每8小时1次, 理解用药的正确性。

1.3 方法

依据给药间隔对药物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性并结合调查结果论述科学定义给药间隔时间的意义。

2 结果

2.1 给药间隔对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

给药间隔是根据药物药效学及药动学相关试验参数所设定。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水平, 是保住药物使用安全有效的条件, 为维持血药浓度的这种状态, 需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 确定多次给药的间隔时间用药才能达到。给药间隔时间被延长, 可造成血药浓度水平下降, 其下降低于有效血药浓度水平时, 将影响药物使用的有效性;给药间隔时间被缩短, 可引起血药浓度水平升高, 其高于中毒浓度水平时, 将影响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因此, 严格依次给药间隔时间用药, 是用药安全有效的最基本条件。

2.2 药物说明书及医嘱给药间隔时间的表述重要性

住院期间由于医院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 患者不需要对用药间隔时间进行关注。非住院情况下用药, 患者用药间隔时间的信息只能经药品说明书或医嘱方式获得。因此, 患者对药品说明书或医嘱给药间隔时间表述文字的理解情况, 将对其自用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造成影响。

2.3 患者对说明书及医嘱给药间隔时间的表述理解的调查

为了解患者对药品说明书或医嘱给药间隔时间表述文字的理解情况, 特随机对来本院就诊的90例患者进行相关调查, 结果见表1。

2.4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用药间隔时间3次/d的表述方式, 被调查者理解的偏差与年龄呈正相关性, 年龄越大, 理解该表述方式的准确率越低;另外, 理解的准确性与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也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调查中, 尝试加入餐后服用内容的表述时, 所有三组准确率均大幅降低。

2.5 说明书及医嘱给药间隔时间表述方式对患者准确用药的影响

目前, 药品说明书及医嘱中给药间隔时间表述主要为每日数次的方式, 这种表述方式由于没有说明患者应按次数等分1 d 24 h时间间隔用药, 同时, 大部分患者也不了解严格给药间隔时间用药对药品使用安全有效的意义, 因此, 诸多因素的叠加, 导致许多患者不能严肃对待用药间隔时间, 从而使得用药时间的随意性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以3次/d用药为例, 部分被调查者 (特别是老年患者) 多以3次/d就餐的时间作为用药的指导时间。

2.6 药物说明书及医嘱用药间隔时间表述的情况

每日数次是我国用药间隔长期的表述方式, 这种方式现在仍被众多药品生产企业药品说明书延续使用, 查看进口或中外合资企业生产药品的说明书, 可以看到这之间的区别, 以阿莫西林为例, 国产阿莫西林颗粒 (再林) 说明书中用药间隔表述为:3次/d, 合资企业阿莫西林胶囊 (联邦) 表述为:每6~8小时1次。通过对贵阳市部分医院的医嘱用药间隔表述情况的调查发现, 每日数次的表述方式, 是目前被调查医院医嘱用药间隔表述的通行方式。

3 讨论

人口众多和文化程度差异较大是我国人口特性, 因此, 涉及关系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用药间隔时间表述形式的设定, 应以考虑各种不同文化程度患者都能正确理解的条件为前提。本院地处贵阳市郊区, 就诊患者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以每日用餐时间为用药时间的患者不是少数。用药间隔对药物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在没有明确用药间隔时间的规定下, 绝大部分患者不可能理解应严格等分每日时间的方式间隔数次自我用药。“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理念, 是现代社会洪流导向, 在强调医疗服务质量, 提高药物合理使用水平等方面管理及改革中, 我国药物使用间隔时间长期表述不科学的问题, 阻碍了社会用药水平的提高, 应引起有关管理机构重视并加以解决。

摘要:目的 探讨科学定义给药时间的意义, 以促进社会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方法 以3次/d和每8小时1次用药间隔时间的表述, 随机调查90例患者理解后用药方式, 并结合用药间隔对药物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等进行论述。结果 每8小时1次理解正确率为100%;老年、中年和青年组理解正确率分别为87%、77%和63%。每日数次的表述方式没有说明应按次数等分1 d 24 h时间间隔用药, 而致使被调查者不能正确其中的含义。结论 给药间隔时间的随意性可导致血药浓度水平波幅扩大而影响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用药间隔表述的科学性, 可促进社会用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给药间隔,社会用药,合理性

参考文献

母乳喂养时间间隔是多久 篇2

1、按时哺乳不适合新生宝宝:对于新生宝宝来说,时间观念是一种飘渺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宝宝都会睡觉、哭闹、吃奶,很少玩耍,这让新爸妈们特别疲惫。以往为了减轻新爸妈们的负担,提倡对宝宝按时喂养,一般是每隔2―3小时喂奶一次,但通过新的科学研究发现,按时喂养的方式并不适合新生宝宝。现在提倡的喂养方式为按需哺乳,就是说不受喂奶时间和次数的限制,随饿随吃。

2、1―2个月后可改为按时哺乳:原则上母乳喂养是按需喂哺的,不过一般宝宝到了一定的月龄会自动形成大约三四小时吃一次奶的规律。

1―2个月后的宝宝,爸妈们可以把按需哺乳改为按时哺乳,这样可以让疲惫的爸妈得到一定的休息。例如上午6、9、12点,下午3、6、9点,夜间12点各喂一次奶,深夜就逐渐让宝宝习惯不吃奶,这样有利于妈妈和宝宝的夜间休息。3―5个月后,可改为3―4小时喂一次。半岁后可改为4―5小时喂一次,并养成夜间不喂奶的习惯。每次喂奶时间不宜太长,以15―20分钟为宜。这样有规律的喂奶有利于婴儿消化系统有规律地工作。

给药间隔时间 篇3

关键词:胃镜检查,舒芬太尼,麻醉

目前临床上在无痛胃肠镜麻醉中多采用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用药,但两者联合对呼吸、血液循环系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风险较大。舒芬太尼和依托咪酯作为相应的替代药物,不仅起效快、代谢快、镇静镇痛作用强,而且对呼吸、血液循环系统影响轻微,相对安全,更适用于门诊无痛胃肠镜麻醉。本文旨在研究舒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最佳间隔时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行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160例,均无严重心、肝、肺、肾、神经系统疾病及药物过敏史,近期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无服用镇静及阿片类药物史。根据用药间隔时间的不同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40例。4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入室后均建立静脉通道,经鼻导管吸氧2L/min。连接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Sp O2)。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每组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0.1μg/kg,首次剂量依托咪酯0.15~0.20mg/kg,且在30s内注完。A组患者注入舒芬太尼后间隔0~2min注入依托咪酯;B组间隔2~5min;C组间隔5~10min;D组间隔10min上。患者入睡后即开始入镜操作。同时根据患者的反应(如体动、皱眉等)追加依托咪酯1~2mg/次。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观察记录4组患者入室后和给药后的血压、心率、Sp O2、肌颤情况、入镜反应(轻度:对内镜刺激轻微抵抗、干呕或扭动身体;中度:对内镜刺激明显抵抗、干呕或扭动身体;重度:对内镜刺激反应强烈甚至无法继续进行操作需停止)、体动反应(轻度:躯干、四肢轻微运动;中度:躯干或者四肢肌肉明显运动;重度:躯干或者四肢发生了强烈运动)、皱眉(轻度:眉头轻微皱动很快松开;中度:眉头明显皱动数次;重度:眉头持续紧皱不松开)、舒芬太尼和依托咪酯用量、操作时间、睁眼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指标。分级记录肌颤的发生情况,0分:无肉眼可见的肌束收缩;1分:轻度肌颤,机体四肢末端轻微收缩;2分:中度肌颤,出现面部、躯干或者四肢肌肉的明显收缩;3分:重度肌颤,面部、躯干或者四肢肌肉发生了强烈收缩[1]。检查结束后给予昂丹司琼4mg。注药操作和观察记录分别由2名麻醉医师实施。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4组患者给药前后血压、心率和Sp O2变化率比较4组患者各组内部血压、心率和Sp O2的最低值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间血压、心率和Sp O2的下降幅度均小于基础值的20%,处于参考范围内。4组患者血压、心率和Sp O2的最低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4组患者肌颤发生率比较A组患者肌颤发生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肌颤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肌颤发生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和D组的肌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4组患者入境反应、术中体动反应及皱眉发生率比较4组患者入镜反应发生率、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皱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任何组别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镜反应以轻度为主,无重度反应;术中体动反应以轻、中度为主;皱眉也以轻度为主,见表4。

注:1mm Hg=0.133k Pa

2.4 4组患者用药量比较4组患者依托咪酯的首量和追加量、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依托咪酯首量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注:与C组比较,*P<0.05

2.5 4组患者操作时间及睁眼时间比较4组患者操作时间及睁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2.6 4组患者术中知晓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4组患者术中知晓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3讨论

无痛胃肠镜麻醉属于手术室外的麻醉,由于人员和设备配置均较薄弱,因此要求麻醉用药要有更高的安全性。目前临床麻醉多采用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但这一药物组合不良反应较大,安全性低。舒芬太尼为芬太尼的衍生物,是镇痛效应最强的阿片类药物,主要作用于μ阿片受体,其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较芬太尼强,镇痛强度是芬太尼的5~10倍[2],作用持续时间为芬太尼的两倍,对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均较芬太尼轻。依托咪酯是一种短效快速的非巴比妥类催眠性静脉麻醉药,其麻醉效能强、起效快、代谢快,同时具有遗忘作用。单次应用依托咪酯后6~14min,患者可自然苏醒,无精神异常等不良反应。其相对于异丙酚最显著的优点是对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影响小,尤其适用于短小手术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3]。特别是无痛门诊的相关操作(如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等),满足了患者快速离院的要求。因此,舒芬太尼和依托咪酯替代替芬太尼和异丙酚用于门诊麻醉的药物组合在理论上更为合适。

舒芬太尼静脉给药3~4min内即可发挥最大效应,其血药浓度表现为线性动力学特征,其初期分布t1/2为2.3~4.5min,再分布t1/2为35~73min,其血药浓度的下降程度取决于药物的分布t1/2;依托咪酯静脉注药后,血药浓度立即上升,然后快速下降,呈双相状态,其动力学变化符合开放三室模型,初期分布t1/2为2.7min,再分布t1/2为29.0min。单次给药后,其血浆药物浓度达峰的时间为1.5min,效应室达峰效应时间为2.0min[4]。而舒芬太尼的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为3.05min,效应室达峰效应时间为4.8min。因此,舒芬太尼和依托咪酯的给药间隔时间为2~5min时,两药的效应室峰浓度恰好同时达最高值,峰效应相互叠加,发挥的麻醉效能最强。

本研究结果显示,用药后4组患者血压、心率均出现下降,收缩压下降幅度14.1%~18.3%,但未达到低于20%的低血压诊断标准,心率下降幅度9.1%~10.7%,均处于参考范围。呼吸抑制作用轻,对Sp O2的影响轻微。入镜反应,术中体动、皱眉程度均较轻。患者术毕苏醒迅速,术中知晓率、头晕、恶心呕吐、腹胀均较轻,总体感觉良好,观察0.5h后各方面指标平稳,均可安全离室。主要不良反应为肌颤、入镜反应、术中体动和术后的轻微的头晕、恶心呕吐。

肌颤主要由依托咪酯引发[5],其不仅影响胃肠镜检查操作,也会导致患者肌痛、血清钾升高、机体代谢增强及眼压、颅内压增高等不良反应,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6],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Modica等[7]、Doenicke等[8]及Reddy等[9]认为肌颤的发生可能与皮质下结构(包括锥体外系统)脱抑制所致。而依托咪酯作用于γ-氨基丁酸(GABA),抑制中枢神经网状激活系统,皮质下则不被抑制。王新华等[10]认为,依托咪酯可能与内源性多巴胺竞争结合受体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引起类似于内源性多巴胺减少的症状,表现为肌颤。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因入室过度紧张,从而使整个检查过程都有持续中度肌颤发生,这表明依托咪酯肌颤的诱发与患者的情绪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多种药物可用于预防依托咪酯诱发的肌颤,其中阿片类药物以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居多[11,12],有关舒芬太尼用于预防依托咪酯诱发肌颤的研究报道均是关于全身麻醉插管手术的研究,Hueter等[11]、赵晓虹等[13]、田中义等[14]研究认为一定剂量的舒芬太尼(0.2μg/kg或0.3μg/kg或0.5μg/kg)预处理用0.3mg/kg的依托咪酯麻醉诱导时,可明显降低依托咪酯导致肌颤的发生率,但针对无痛门诊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中舒芬太尼的应用剂量为0.1μg/kg,低于以往学者的有关研究剂量。肌颤发生率为35.0%~62.5%,也明显低于以往认为的依托咪酯引发肌颤发生率50%~80%[5],说明用较低剂量的舒芬太尼预处理也可减少依托咪酯诱发的肌颤。两者给药时间间隔不同对肌颤的预防效果也不同,这与Hueter等[11]研究结果一致。

为了减少药物用量,把术中体动作为追加药物的信号,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轻微体动或皱眉,便单独追加起效迅速的依托咪酯,即可消除体动。而即便出现体动或皱眉,术后患者反馈对术中情况知晓和有记忆的仅有4例。头晕可能与舒芬太尼作用时间较长,且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相关,依托咪酯可能也起协同作用。恶心呕吐则为多因素引起,如性别、年龄、检查时间、操作刺激以及麻醉药物等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刺激第四脑室腹侧面极后区化学触发带和孤束核上方的呕吐中枢引发术后恶心呕吐,可选择对应的受体拮抗剂予以预防[15]。腹胀则与进镜时为获得较大的视野而进行的腹腔充气关系较大。

上一篇:扭曲管换热器下一篇:仓库计算机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