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控制技术

2024-05-03

程序控制技术(精选十篇)

程序控制技术 篇1

1 弹射救生系统的程序控制技术的发展

目前, 弹射救生系统广泛应用的传统式程序控制技术主要控制射伞和人椅分离时间, 由于受到乘员承受开伞动载的生理耐限能力、救生伞的开伞速度、供氧高度以及成功救生的最短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正确的选择此时间关系着弹射救生的成功与否;现阶段的初步自适应式多态程序控制技术则是对弹射救生系统的整个弹射程序的控制,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1 固定时间控制模式

程序控制技术的第一个阶段———固定时间控制模式, 如国内最初研制的弹射救生座椅使用的高度时间控制装置 (图1) 。如果在飞机做低空低速飞行条件下, 如果系统仍采用固定时间模式延迟2秒, 就可能会失去最佳救生时机。固定时间控制模式只考虑高度一个参数的变化, 对于飞机做各种速度、高度和姿态飞行时, 弹射救生系统已远不能满足高性能飞机的安全救生要求了。

1.2 选择时间控制模式

程序控制技术的第二阶段———选择时间控制模式。如英国的MK10弹射座椅使用的程序控制机构———高度时间G值机构。高度时间G值机构, 在速度0~1112km/h, 高度0~15240米范围内按照图2三种状态进行工作。用tc表示高速弹射时, 减速过载从大于3减速至3时所需延迟时间;用th表示从高度G值机构中膜盒调定高度5000米以上的弹射高度至人椅系统下降到预定高度所需时间。

从图2中可以看出, 这种选择时间控制模式比固定时间控制模式增加了低于5000m高于1828m高度和低于1828m高度两个区域的弹射工作状态, 增加了过载G值感受的分区, 救生系统在低空下弹射的人椅系统分离时间由固定时间控制模式的延时2s提前到1.5s, 为弹射救生赢得了时间和最低安全救生的高度, 此种程序控制模式细化了, 相对合理了, 但控制时间不能随速度、高度等各参数的变化随时改变, 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1.3 速度、高度———延迟时间模式

程序控制技术的第三阶段是速度、高度———延迟时间模式。通过感受弹射救生系统离机瞬间的飞行速度和高度两种参数进行弹射程序控制的模式。如某型座椅采用的双态控制器。

从程序控制器延迟的时间曲线图3可以看出, 在低空低速的状态下延迟时间仅有0.7S, 比固定时间控制模式的延迟时间2S和选择时间控制模式的1.5S要提前了很多, 即使在低空高速状态下的延迟时间1.8S也比固定时间控制模式的2S要提前, 比选择时间控制模式的1.828千米以上和5000米以下的时间提前了, 为弹射救生又赢得了一些时间和弹射安全高度。

与固定时间控制模式和选择时间控制模式相比, 速度、高度———延迟时间模式大幅度地提高了低空不利姿态下的救生能力, 缓解了高速要求延迟时间相对长和低空中低速延迟时间相对缩短的矛盾。但从采集的信号数据和采集信号的时机来看双态控制模式仍存在着局限性:

1) 采集的信号数据只有弹射离机时的飞行速度和高度。

2) 采集信号的时机只有弹射离机瞬间。不能感受座椅自由飞行阶段需感受的座椅出舱后的姿态参数, 缺少对座椅姿态进行控制等。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现役第三代火箭弹射座椅一般只能获知弹射瞬间 (时间零点) 人椅系统的速度、高度信息, 在稳定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 根据弹射离机瞬间的速度、高度信息来确定救生伞工作、人椅分离的延迟时间, 一旦稳定系统未正常工作, 则无法避免救生伞提前工作这一危险状况。

随着飞机航程越来越远, 高平原通用救生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由于缺乏获得实时高度信息的手段, 第三代火箭弹射座椅必需事先根据机场高度预设救生伞最大允许开伞高度, 即提前设定高原或平原工作模式之一。

平原模式指的是:一般需将救生伞的最大工作高度设定为3000m或4000m;高原模式指的是:一般需将救生伞的最大工作高度设定为7000m,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将无法兼顾高平原通用救生的要求。

另外, 由于第三代火箭弹射座椅不具备主动姿态纠正能力, 因此不利姿态情况下的救生性能仍然较低, 随着战斗机的性能越来越高, 机动性随之大大增加, 以美国F35战斗机为例, 其典型特征之一就是低空小表速过失速机动:飞机在低空小表速过失速机动时, 表速甚至可为“负”速度, 此时一旦发生故障, 飞行姿态将不可控。

综上可知, 现役第三代火箭弹射座椅由于信号感受量较少、控制模式单一、无法兼顾高平原通用救生的要求、不具备主动的姿态纠正能力, 已越来越无法满足新一代高性能飞机的救生需求, 我国新一代火箭弹射座椅必须着重提高不利姿态情况下的救生性能。

2 新型弹射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根据生命威胁程度和弹射离机时的环境,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及时而主动地选择和调整弹射程序, 大幅度提高低空不利姿态的救生性能, 保证整个救生系统具有自适应救生能力, 成为第四代弹射救生系统程序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自适应式多态程序控制技术是对整个弹射救生过程, 即从弹射信号的发出到乘员下降获救的程序控制。尤其是对座椅弹射离机阶段和进入自由飞阶段的不同状态, 即飞行高度、速度和姿态进行连续性感受, 根据感受的信号参数, 进行处理判断, 能够自动地、迅速准确地选择, 并不断调整座椅各分系统的工作状态及工作程序的控制技术。其程控器控制逻辑原理图如下:

3 结论

技术部工作控制程序 篇2

加强技术开发阶段的过程控制,明确技术部职责与权限,提高设计工作质量,满足用户要求。

2.0 适用范围:本公司模具开发阶段的过程控制。

3.0 职责:

3.01 技术部部长:负责设计制造依据的确认及技术部模具设计开发阶段工作的管理。

3.02技术部副部长:协助部长工作,参与技术开发阶段的各项研讨,及现场

重大异常方案的制定、处理、订单报价

3.03工艺组:负责冲压工艺方案的制定,以及CAE分析和工艺数模制定。3.04设计组:负责模具结构设计工作和泡沫评审。

3.06校对员:负责模具结构图纸的校对审核。

3.07项目主管:负责某项目合同技术方面的处理工作。

3.09资料员:负责技术部资料与文件的管理。

4.0工作流程

4.1项目组宣布项目启动后,技术部副部长按技术协议要求制定《××项目模

具结构设计规范》、及《模具设计计划》。

4.2 项目组将甲方提供的设计制造依据移交技术部部长,由工艺组对数模是否清晰、完整、和适用性进行确认,并填写《产品数模和工艺检查表》对其不清或矛盾之处,通知项目组与用户沟通解决。“设计制造依据”的任何变更、补充、修改,应予再次确认,并记录在案。

4.3 技术部副部长组织工艺组按《模具设计计划》、《技术协议》、产品数模、《产

品公差表》对数模进行研讨、确认以及进行冲压工艺分析,制定《冲压工艺方案》,必要时画出方案草图说明。研讨结果由工艺员填写《冲压工艺方案研讨记录》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4.4 工艺组工艺员按修改后的冲压工艺方案和《冲压工艺数模设计规定》建立

工艺数模。并按用户要求设计D/L图和CAE分析。

4.5 对已完成的“工艺数模”,由副部长组织冲压工艺评审小组根据《工艺数模

验证表》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的结果填入《工艺数模验证表》需要时由工艺员完善数模。

4.6 项目组通知甲方安排工艺会签计划。会签意见由工艺员填写《模具冲压工

艺会签记录》并根据记录作相应的修改,修改完善后,按规定路径放入服务器。

4.7 设计员接到工艺数模可以使用的通知后,按《××项目设计规范》、《技术

协议》、《模具计划》、冲床技术参数的相关要求,在满足良好的使用性和制造工艺性的前提下,进行模具结构设计。

4.8 模具结构方案的评审由副部长组织进行,对大型复杂项目必要时可组织有

关人员(车间、工艺等)集体进行,评审时按《模具结构设计审查项目》的内容进行,由审查者填写《模具结构审查表》设计员按《模具结构审查表》修改图纸,进行自检,保证结构合理、尺寸正确、标准件选择无误后,打印送校对进行结构评审。

4.9 校审员按《模具结构审查表》及《模具校对审查项目》进行校对,对校审

出的问题,填写《模具图纸校对记录表》,设计员按记录表的问题进行修改,修改经确认后,打印白图一份,经部长签字,留待甲方会签或直接发送编

程室和实型车间。

4.10 项目组通知甲方安排图纸会签计划,会签时设计员填写《模具结构设计会

签记录》并按其修改图纸完后签发,白图加盖“实型用图”印章下发。

4.11 编程室按白图和工艺数模编制实型加工程序。

4.12 实型车间按白图和程序加工,外观按《模具外观修饰质量标准》修饰完成后通知质检对其尺寸验证,无问题后通知技术部进行实行评审。

4.13 技术部组织制造工艺、设计员按《实型验证项目》进行设计验证,设计者

填写《实型验证记录》,复印两份,一份交实型车间,一份交设计员修改图纸,用后交资料员存档。

4.14 模具制造过程中,设计员、工艺员定期深入现场,尤其模具进行调试时(设

计确认)要及时了解情况,协助解决问题,如图纸需要更改时按《模具图纸更改管理制度》进行更改。

4.15 对现场出现的异常,根据类别由相应的技术人员根据《异常处理与防再发

工作程序》中的规定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填写防再发单。

4.16 部长根据本部门质量目标、及异常出现的类别与数量按《统计与分析工作

程序》进行统计分析,确认技术部质量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防再发。5.0支持文件

5.1《模具设计计划》

5.2《数模及产品改动的管理规定》

5.3《产品数模和工艺检查表》

5.4《逆向工程管理规定》

5.5《产品工艺数模转发表》

5.6《技术协议》

5.7《冲压工艺方案研讨记录》

5.8《冲压工艺数模设计的规定》

5.9《工艺数模验证表》

5.10《模具冲压工艺设计会签记录》

5.11《XX项目模具结构设计规范》

5.12《模具结构设计审查项目》

5.13《模具结构审查表》

5.14《模具校对审查项目》

5.15《模具图纸校对记录表》

5.16《模具结构设计会签记录》

5.17《模具外观装饰质量标准》

5.18《实型验证项目》

5.19《实型验证记录》

5.20《模具图纸更改管理制度》

程序控制技术 篇3

关键词:电工专业 PLC教学 教学方法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应通用公司技术要求最先研制成功的,用它取代汽车生产线传统的继电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具有高集成度、通用灵活、易学易用、占地面积小、使用寿命长、维护简单等优点,也在我国工业生产领域中得到了大面积应用。

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控制系统,和传统的继电控制系统区别很大。然而企业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老一代的高级技工和岗位熟练员工相继退休或临近退休,技术骨干严重流失,在岗员工中青年员工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远远满足不了岗位要求和生产需要。根据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以及学校培训资源现状,笔者所在学校在机电一体化、维修电工等专业中增开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这门课程。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作为新开课程,和电工专业传统课程电工基础、电工测量、电工工艺等课程的理论联系不紧,对数字技术、微机原理、自动控制等课程理论基础知识的依赖却较大。而技工院校招收的初中毕业生数理知识、逻辑思维能力普遍匮乏,很难学习、理解数字技术、微机原理、自动控制等课程知识。在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的基础上,如何讲好并让学生学好可编程序控制器,使之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熟练运用,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技工院校如何教好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进行了探索。

一、吃透教材,按照实际情况适当增删教学内容

笔者所在学校采用的教材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PLC应用技术(三菱)》。这本教材的内容以技能训练课题为主线,相关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课题展开,整本教材内容分为可编程序控制器、软硬件知识、基本指令编程及PLC的应用基础、步进控制程序指令应用、高级功能指令应用几大部分。教材采用以图代文的编写方式,较好地处理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

但由于该教材编写侧重于实践训练,理论知识部分较为简单,知识衔接松散,在实际教学中给教师授课、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增加了微型计算机原理部分知识,主要包括进位计数制及其相互转换、基本逻辑运算知识、内部寄存器存储单元的地址及内容,使学生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程序编制中1和0两个二进制数字代表的高低电平状态,对可编程序控制器中各种寄存器线圈得电失电有了明确的认识。对微机原理中总线及总线标准知识的补充,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软硬件知识;微机原理中时钟周期、总线周期等知识的补充,对学生理解PLC教学中讲授的扫描周期、定时器等知识有极大的帮助。

教师只有适当补充这些教材中省略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硬件及工作原理。而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学习后面的步进顺序控制指令及高级功能指令有极大的帮助。

二、教学中尽量借用电力拖动继电器电路

笔者采用控制图的分析方法,进行对照式教学。下面两图是分别采用传统继电控制系统和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完成的交流异步电机直接启动控制功能,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者的相似之处。

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指令教学应以梯形图为主要教学方向,这样可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PLC基本指令编程的基础。作为替代继电控制系统的新型工业控制方法,PLC的梯形图所使用的图形符号与继电器电路中的符号十分相似。在最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PLC中参与逻辑组合的原件看成和继电器一样的原件,具有常开、常闭触点及线圈,且线圈的得电及失电将导致触点的相应动作;再用母线代替电源线,用能量流概念来代替继电器电路中的电流概念,用与绘制继电器电路图类似的思路绘出梯形图。这样就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指令学习变成了学生天天练习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电力拖动实训线路。有了实际线路的启示,学生就能较顺利地理解以前他们畏之如虎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指令。

三、在理论授课中灵活运用可编程序控制器仿真软件,与技能实训相配合

可编程序控制器工作原理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算法进行输入输出变换,并把这个变换用物理的方式予以实现,应用于工业现场。PLC采用了典型的计算机结构,其所涉及的知识较深奥,学习高级功能指令时,传送、移位、运算等指令往往让学生晕头转向,难以掌握。这时教师若还是采用传统的黑板板书教授的方法,效果往往不佳。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仿真软件辅助教学,将每一个功能指令所能完成的效果实时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往往能很快地理解知识。笔者在理论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现场理解,每节课均留出时间引导学生利用仿真软件,及时利用所学知识,灵活架构各种控制系统,再利用仿真软件查错纠偏,待系统正确无误后,笔者再指导学生在实训车间进行设备实操。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实训效率,设备损坏率也大幅降低。

目前,随着生产工艺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编程序控制器作为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控制装置之一,已被广泛运用到各种机械设备、家庭自动化设备中,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近年来,在中职技能考核中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内容所占的比重已近四分之一。可编程序控制器是电工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架构几个简单的控制系统,能使用基本指令编写简单程序,因为这样的学生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教师应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使其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成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宁,孔红.S7-300 PLC和MM440变频器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翟彩萍.PLC应用技术(三菱)[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廖常初.S7-300/400PLC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程序控制技术 篇4

目前大多数石化企业的消防设施,基本采用现场手动控制操作。当储罐发生火灾时,操作人员必须在现场逐步开启一个又一个阀门、启动一台又一台机泵,所涉及到的操作约有10多项步骤,启动全部消防系统设施的时间需要2 min以上。虽然部分采用远程控制操作,启动速度较快,但也需要1 min左右。在火灾爆炸事故后,启动消防系统快速与否直接关系到火情能否得到控制与扑救。且在紧急情况下,操作人员易发生紧张慌乱情绪,复杂繁多的人为操作易出错,安全可靠性不高,自动化水平低。现场手动或单一远程控制的消防系统容易延误灭火的最佳时机,造成火灾事故的进一步恶化和扩大,给企业、社会以及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

某石化公司对储罐区消防系统实施改造,采用了先进的DCS程序控制消防系统,彻底解决了原消防系统在扑救过程中步骤繁多、安全可靠性差、自动化水平低等操作问题,可大大提高企业的消防安全性以及对火灾爆炸事故的扑救能力。

1罐区消防设施总体概况

某石化公司的大型储罐区[1]有50 000 m3、20 000 m3及其它各类容量储罐达二百多台,储罐数量多,规模大,占地面广,其配套消防系统颇具规模。原储罐区的消防系统主要设施有: 2个消防水池、2套平衡压力式泡沫比例混合装置(包含4台泡沫泵即P1~P4)、2台泡沫液储罐、3台泡沫给水泵(B712~B714)、3台消防水增压泵(B715~B717)以及相关阀门等设施。

原消防系统的操作方式为远程手动控制进行操作。操作人员需通过面板上密密麻麻的操作按钮一个一个的动作来实现开关,操作复杂繁琐,且无法得知现场泡沫存量、泡沫泵和水泵等运行工况。紧急情况下,还需现场手动操作相关阀门与机泵,不能实现快速启动消防设施扑灭火情的要求。

经消防系统改造后,该大型储罐区采用了DCS程序控制系统,实现了“三级”操作,即远程DCS程序控制、远程手动操作和现场手动操作。假定现场储罐发生着火爆炸,原则上首先采用DCS程序控制进行远程操作。应急人员可通过快捷的“一键式”操作快速启动消防设施,亦可在控制室内即时察看火场险情。通过监控管线压力、机泵电流、水池液位及泡沫储罐液位等参数,了解阀门开关和机泵的运行工况,根据火场指挥与监控情况迅速调整灭火方案。

2DCS系统简介

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在国内自控行业又称之为集散控制系统[2],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一种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在集中式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它是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的以通信网络为纽带的多级计算机系统,综合了计算机,通信、显示和控制等4C技术。其基本特点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以及组态方便。

DCS结构,包括过程级、操作级和管理级。过程级主要由过程控制站、I/O单元和现场仪表组成,是系统控制功能的主要实施部分。操作级包括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它完成系统的操作和组态。管理级主要是指工厂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作为DCS更高层次的应用,目前国内行业应用到这一层的系统较少,该公司的设备系统采用此管理级系统。

该大型储罐区消防系统中DCS控制结构,主要是过程级与操作级,不涉及到管理级。其DCS的控制程序是由过程控制站执行的,故消防系统控制室内设置了2个操作员站和1个工程师站,即有3套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其系统主要由电源、CPU(中央处理器)、网络口和I/O组成。其中I/O为控制系统需要建立信号的输入和输出通道。DCS中的I/O一般模块化。一个I/O模块上有一个或多个I/O通道,用来连接传感器和执行器(调节阀),即计算机系统通过I/O通道来执行相关控制操作,同时传送各种压力、电流、液位等参数信号。

该消防控制系统采用了日本横河的DCS控制系统。

3DCS程序控制的技术应用

3.1控制程序基理

该DCS程序控制,是根据某一油罐在着火爆炸事故状态下特定的灭火扑救程序,对计算机内的控制逻辑进行组态编程。其硬件基础是将消防系统所涉及的所有设施相应的控制与回讯信号、现场设备运行工况等实际参数统一引入到计算机DCS系统,例如阀门开关、机泵开停信号、机泵电流、泵出口压力、消防水与泡沫系统管道压力、消防水池液位、泡沫储罐液位、火灾报警探头等信号。条件允许时,也可将工业电视监控信号引入控制室。同时必须配合储罐区的消防系统流程图使用,可在流程图上实现各类消防设施远程开关控制与实时监控。

逻辑组态按即定的操作程序进行编程。假设该储罐区某一油罐发生着火爆炸,火灾报警探头或发现人员立即报火警,启动火灾应急预案。与此同时消防操作人员在接到油罐着火报警确认火情后,第一步是立即开启着火罐喷淋冷却水阀、着火罐泡沫上罐阀、邻近罐喷淋冷却水阀以及通往着火罐的相关泡沫系统流程阀等阀门;第二步是立即启动泡沫混合设施,供给泡沫混合液用于灭火;第三步是启动增压水泵给消防水管网增压。在开启完成上述消防设施后,需立即通过电视监控系统实时了解事故现场状况,并监控泡沫泵、水泵的压力与电流、消防水管网压力、泡沫系统管网压力、消防水池液位以及相关消防系统设施的运行工况。如发生异常,立即调整扑救方案,保证消防系统能正常供给消防水及泡沫液用于灭火。

根据上述储罐灭火程序步骤,对计算机DCS系统进行逻辑组态,形成一套完整的自动控制程序,将原来一步步的手动操作控制,组合成一个系列批处理的“顺控”或“联锁”等的逻辑控制。对照现场实际操作方式,对应消防系统程序控制的组态逻辑,则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控制阀”逻辑,包含了着火罐喷淋冷却水阀、着火罐泡沫上罐阀、邻近罐喷淋冷却水阀以及通往着火储罐的泡沫系统流程阀等阀门的自动连续开启逻辑;二是“泡沫泵”逻辑,若泡沫系统供水为稳高压供水,包含自动启动泡沫混合装置,并开启备用装置的压力自控逻辑;若泡沫系统供水为泡沫给水泵供水,则需另增加3台泡沫给水泵压力自控逻辑;三是“喷淋泵”逻辑,包含了3台消防水增压泵的压力自控逻辑。一部分无固定式泡沫灭火系统的储罐,如球罐等则不需要设置相应的“泡沫泵”逻辑。

控制程序须按储罐号分别进行逻辑组态,一台储罐一个逻辑控制程序。逻辑中的“泡沫泵”与“喷淋泵”对于大部分储罐可通用。在组态编程过程中,建议采用三部分逻辑块可单独执行,又可一起同时启动的方式,这样应用较为灵活。对控制程序逻辑的停止,需通过手动操作停止程序,但只停止相应的逻辑控制,不自动关闭相应的机泵与阀门等现场设施。这样就可根据现场实际火情,控制消防灭火的强度,同时需远程手工操作一步步按要求停止消防设施的运行,直至完成全部灭火操作。

3.2控制程序的逻辑设定

基于该石化企业大型储罐区现场实际的消防设施,可分三部分逻辑进行DCS程序控制的组态编程。其控制程序示意见图1。

3.2.1消防控制阀逻辑

对阀门控制程序的组态,可采用按顺序自动开启着火罐喷淋冷却水阀、着火罐泡沫上罐阀、泡沫系统阀及周边邻近罐喷淋冷却水阀等四部分的阀门信号进行编程。

3.2.2消防泡沫泵逻辑

(1) 若泡沫系统供水采用稳高压供水,逻辑则按如下步骤编程:

a)开泡沫液泵入口阀,开泡沫液泵P1,开泡沫比例混合器入口水阀,泵出口压力在≥ 0.65 MPa运行正常;b)当泵P1启动后20 s,泵出口压力小于0.65 MPa时(泵故障),则自动打开泡沫液入口阀P2,开泡沫液泵P2,后开泡沫比例混合器入口水阀P2,后关泡沫液泵入口水阀P1,关泡沫液泵P1,关泡沫液入口阀P1。

(2)若泡沫系统供水采用泡沫给水泵供水,逻辑则按如下步骤编程:

a)开泡沫给水泵B712,5 s后,当泵出口压力达到0.65 MPa时,缓慢打开泵出口阀,当泡沫混合液管网压力小于0.90 MPa时,继续开泵出口阀,直至运行正常;b)当泵B712故障跳机时,B712关回讯反馈至计算机,则会自动关闭泵出口阀,同时当泡沫混合液管网压力也小于0.90 MPa时,则会自动启动B713,5 s后,当泵出口压力达到0.65 MPa时,缓慢打开泵出口阀,当泡沫混合液管网压力小于0.90 MPa时,继续开泵出口阀,直至运行正常;c)当运行泵B712或B713启动后30 s,泵出口压力小于0.65 MPa,同时满足B712或B713泵回讯开的条件,说明运行泵故障或压力不足,需开B714,当泵出口压力达到0.65 MPa时,缓慢打开泵出口阀,当泡沫混合液管网压力小于0.90 MPa时,则继续开泵出口阀,直至运行正常。

3.2.3消防喷淋泵逻辑

(1) 开喷淋水泵B717,开出口阀,若压力在0.7~1 MPa

时,运行正常;若满足消防水管网压力<0.7 MPa持续20 s,则自动启动B716,开出口阀;若满足消防水管网压力<0.7 MPa持续20 s后,则再自动启动B715,直至管网压力回到0.7~1 MPa。

(2)在B717、B716同时开启的情况下,若满足消防水管网压力>1 MPa

持续20 s,则会自动关闭B716及关闭其出口阀。

(3)在B717、B716、B715同时启动情况下,若满足消防水系统管网压力达到1 MPa

以上时,则自动停运B716及关闭其出口阀;若压力还在1 MPa以上时,再停运B715及关闭其出口阀。

4程序控制技术特点

远程DCS程序控制采用“一键式”启动,为该消防系统的关键技术所在。其主要特点是快速、操作便捷。操作人员只需在计算机内选择相应的按钮操作点击5次,确认“着火”和“系统联动”两部分的程序控制功能,即可在几秒钟内完成着火储罐消防灭火所有流程的更改,启动涉及8台机泵以及几十个阀门的复杂操作。

消防系统采用安全可靠、自动化水平高的三级操作控制系统,设置灵活。在启动消防系统后的运行过程中,假定出现消防设施发生故障等异常情况,有自动启动备用设施、停用故障设施的自控功能,操作人员无需另行调整非正常操作。

消防系统启动操作方便快捷,易学易上手,并设有两次启动确认功能,防止误操作的“一键式”启动。与此同时也很好地保护了应急人员的安全,在控制室内可即时了解现场消防灭火过程的相关信息,无需在现场近距离启动相关消防设施,通过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可直观地了解事故现场的危险性。

储罐一旦发生着火爆炸事故,岗位应急人员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可能影响消防系统的正常启动。采用DCS“一键式”控制,消除了消防岗位忙乱的复杂操作,解放了“双手”,发挥人员有效处理应急事件的正常思维,避免灭火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慌乱现象,以赢得战机。

国内消防系统同类技术均未采用DCS程序控制系统,仍基本采用远程手动控制和现场手动操作,未真正实现程序控制。相对其它企业来说该大型储罐区的消防控制系统较为先进,科技含量较高,技术应用效果较好。

5实际应用情况

根据现场实战演练,当油罐发生着火爆炸等险情时,发现者立即启动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并在第一时间迅速报火警。消防操作人员即刻利用工业电视监控系统确认现场火情后,立即利用“一键式”操作自动开启消防系统,即启动喷淋水、泡沫设施进行灭火作业。原至少需1 min启动的消防设施,现只需10~20 s便可完成全部操作。最远距离的储罐泡沫到达时间由原来的3 min,缩短至2 min左右,大大加快了火灾扑救速度。如DCS系统失灵,亦可在操作室内通过辅助操作面板远程启动相关消防设施,实现快速灭火,真正实现大型油罐消防系统的远程程序控制的自动化功能。

目前该DCS控制消防系统运行完好,操作便捷,维护简单。实施定期试运行,大大提升了该公司大型储罐区的消防安全,有效防范了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了石化企业的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大型浮顶储罐安全设计施工、管理规定(中国石化安[2008]183号),2008.

采购控制程序 篇5

对采购过程进行明确规定并加以控制,以确保所采购的产品和服务符合规定要求,同时满足公司对项目或工程的有效管理。2.时机

项目合同或销售合同签定后、客户临时需求确认后、系统维护设备更换需求、公司市场开展的需求、公司技术能力和环境设施提升的需求。3.资源

3.1 产品副总负责特殊情况下的采购需求批准; 3.2 技术支持部制定采购设备的技术要求; 3.3 行业销售部提出项目采购需求;

3.4 商务部门负责采购实施、设备到货的验证及不合格设备的调换及维修。3.5 系统工程部设备安装过程对设备进行验证和设备验证情况的记录和报告。4.输入

项目合同、销售合同、设备购置申请单、合格供方名单。5.过程描述

5.1 采购原则说明

采购统一由商务部进行管理,所有采购记录都要递交商务部进行备案;

采购产品的性质包括项目或工程实施中客户需要购买的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以及销售部直接向客户销售的零星产品。对于员工的行政办公用品和办公家具等,则不属于此过程执行的范围; 5.1.1合同采购

需通过签定正式合同的方式进行的采购,采购合同应由合格供方确认,并正式签署。采购合同自确认之日起生效。采购合同由商务部统一归档保存。5.1.2订单采购

与信誉良好的供方,可以通过订单的方式进行,经商务部经理批准后进行采购实施。5.1.3采购实施

a)采购定单或合同确认后,商务部门负责与供方联系催交,确保供方及时交货。当供方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

b)商务部门根据已签署合同或定单进行采购产品的到货验证.5.1.4采购产品的验证

a)对采购的产品可以有如下几种验证方式: ² 由商务部和系统工程部共同进行进货验证 ² 由系统工程部在客户现场实施验证

b)验证活动可包括检验、安装、试运行、观察、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等;验证情况记录于《设备签收单》。

c)当客户提出验证要求时,应作出安排。客户的验证不能作为本公司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证据,不能免除本公司提供合格产品的责任,也不能排除其后客户拒收的可能。d)若批量进货时实行免检或部分产品免检时,应由供方或生产厂家提供质量保证书。6.输出

《采购合同》、《零星设备采购单》、《设备签收单》。7.审核/验证/确认

采购合同、订单,由商务部经理负责签署; 8.里程碑

采购完成后将采购合同、订单统一由商务部存档备案。9.附件

附录1:《采购合同》

浅谈内部控制的审计程序 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程序

1 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标准模式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实施审计前通过调查研究把企业有关的规范性文件汇集起来,并结合企业规模和企业特点构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标准模式。这些标准应以国家和主管部门制定颁发的有关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手册等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标准模式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做出判断。

2 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审计方法:

2.1 查阅与审计有关的资料 查阅的资料应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方针、政策和职责、权限的书面文件;组织机构图和部门机构图及重要岗位及其工作标准的说明文件;目标管理和经营两重责任制的说明文件;内部控制系统的作业流程及标准操作规程等。

2.2 实地观察被审计单位 对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过程、各类工作的业务处理过程或作业现场进行实地观察,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如何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而工作的。在实地观察过程中,审计人员既要注意看,也要认真听,还应该运用分析判断以挖掘那些未曾被考虑而又需要进行观察的事物,时刻注意那些不正常、不经济、低效率或任何可能存在问题的迹象。

2.3 询问管理当局 审计人员应该了解管理人员所关心的问题,对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看法、及本次审计工作所持的态度和要求审计人员提供的帮助;同时还应就有关经营目标,计划管理、管理控制、生产技术,经营方针等方面的问题广泛地交流意见。以便进一步了解计划、控制系统、经营管理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及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的问题。

2.4 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检查是审计师通过定量的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可以通过:本期数与上期数相比较;实际数与预算数、计划数相比较;考察关联帐户间的相互联系;与其他同类部门比较各项比率、效率和变动趋势等。如果发现某期间的数量性资料所显示的信息有了较大的变化,则预示着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的某些方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暗示经营过程的某些关键环节存在重大风险,从而将其作为审计的重点。

3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度的描述

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为了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解和描述。描述方法通常有三种方法:

3.1 文字表述法 文字表述法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执行情况的文字叙述。这种文字叙述,一般是按不同的循环环节,分别写明各个职务上所完成的各种工作、办理业务时所经历的各种手续等,还应阐明各项工作的负责人、经办人以及由他们编写和记录的文件凭证等。

3.2 调查表法 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及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把企业各经营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主要问题,预先编制一套标准的调查表,在调查表中,为每一个问题分设“是”、“否”、“不适应”和“备注”四栏,要求被审计单位人员据实作出回答,借以查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3.3 流程图法 流程图是指用特定的符号和图形,将内部控制中各种业务处理程序,以及各种文件或凭证流程,用图解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

4 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

通过管理控制调查表或文字叙述表或流程图与事先确定的标准模式进行对照来揭示管理控制措施是否已经采用,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手续是否严密,核查内部控制目标是否已达到。关键控制点是指未加控制就容易产生错弊的业务环节。对企业内部控制健全性的评价,包括一下内容:①生产、经营、管理部门是否健全?责、权、利是否明确不相容职务?分离分工能否起到应有的相互制约作用?②会计信息及相关的经济信息的报告制度是否健全?③用来证明经济业务的凭证制度是否健全?④企业的员工是否具备必要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有无定期的职务轮换制度?企业员工是否经常接受必要的培训?⑤对财产物资是否建立了定期盘点制度?对重要的业务活动是否建立事先核对制度?⑥企业是否建立了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是否严格执行了奖惩制度?⑦企业是否对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程序作出明确的规定?⑧企业各个业务循环中的各关键控制点是否设有控制措施?各项控制措施是否经济、可行?⑨企业是否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⑩与上年度的内不控制评价结果相比较,是否有较大的改进?上年度指出的控制弱点是否已经加强?

针对上述十个方面进行评审后,内部审计人员按不同内容加以归类、汇集,并登记在内部控制系统缺陷登记表中,据以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作出合理的判断。对存在控制弱点、控制作用不明显、根本没有控制作用方面,决定如何追加审计程序。

5 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的评价结果,对有关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判断已建立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能否有效地保证各项控制目标的实现,所谓有效性是一种定性的统计抽样检查,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环节决定抽样数量,哪个环节所执行的业务次数越多,所涉及的范围越大,则需要抽取的数量也应越多。有效性测试可以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测试来进行。

5.1 符合性测试 一般采用统计抽样法。对抽出的样本进行审核时,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法:①检查证据法:审计人员检查与业务有关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等资料是否按内部控制的规定认真执行。②验证法:审计人员按照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规定,对有关业务重新做一遍,以查明有关人员是否遵循了内部控制的规定。③实地观察法:审计人员在不通知有关人员的情况下,到现场实际观察工作人员是否按制度的规定进行业务处理。

进行符合性测试的对象,一般有下列几方面:①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的控制情况。②采购和销售业务的控制情况。③费用和成本的控制情况。④往来款项的控制情况。⑤日常会计业务的控制情况。

通过对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情况,确定进一步开展审计工作的范围和规模。

5.2 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测试 在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内部控制进行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及有关的经济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作出进一步审核,将审核的结果作为审计证据,并据以作出有关的审计结论。可以通过实物盘点、向第三者询问、复核等方法,通过测试结果,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6 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程序控制技术 篇7

输送控制系统的控制思路虽然会因行业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但其基本的控制思想都是相似的, 因此对于输送控制系统的逻辑控制程序框架进行研究就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为刚接触输送控制系统的工程师提供逻辑控制程序编程的基本思路, 也为有着多年控制经验的工程师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框架。控制逻辑控制程序标准化, 不仅降低了逻辑控制程序开发的成本, 也大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以及稳定性。

1 输送控制系统的层级结构

输送控制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马达控制设备及电机, 如图1所示。输送系统在设备上有着明显的层级划分, 因此在逻辑控制程序架构上也要与硬件相对应。PLC逻辑控制程序的层级主要为系统、区域、区段和设备, 每一个层级都有相应的控制管理器来控制相应层级的设备, 这些管理控制器会结合不同的PLC功能块来实现一个特定的功能, 具体实现方式如图2所示。

(1)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起停整个或部分系统, 远程或者本地控制;检测影响一个或者多个区域的故障;系统间的接口;操作面板控制。

(2) 一个系统包括几个区域, 在每个区域中也有独立的管理控制器, 该管理控制器除了接收来自系统的控制指令, 同时也决定该区域内所有设备的状态。根据需要还可以增加其它不同的功能区域。

(3) 一个区域里又分为不同的区段, 区段用来执行每一个详细的功能。比如在离港区域主要包括值机柜台区段、可疑行李开检区段、离港转盘区段、导入区段以及备份区段等等。每个区段也有一个管理控制器, 其主要功能是本区段的起停控制、本地或者远程控制、流量控制、本区段的故障检测, 并向区域发送状态值。

(4) 设备是整个系统的最底层, 一个设备包括所对应的检测机构、执行机构以及相应的电气保护设备。

2 输送控制系统的接口

系统中的一个标准模块所包含的接口主要是控制字、状态字、参数设定、状态反馈及统计信息、流程接口以及相关的辅助接口, 如图3所示。

2.1 控制字及状态字

控制字主要用于整个系统或单个区域, 甚至单个设备的起停控制, 而不局限于单个设备或系统。基本模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接收来自上层的控制字状态来决定该基本模块所包含的所有设备动作, 也将其状态反馈给更高一层;同时将收集到的下层状态反馈给上层, 并将上层传达的控制字转发给下层。图4描述了控制字从上而下的执行过程, 图5描述了状态字从下而上的生成过程。

2.2 设备编号、参数设定以及状态显示

系统中的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特定的编号。该编号可用来标识该设备在现场的物理位置, 方便设备的安装以及逻辑控制程序标签的命名, 同时也可用于监控界面的组态。在设备编号确定的情况下, 便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对每个设备参数进行设定, 如输送机的运行速度、起动/停止时间、输送机长度等。此处的状态显示不同于状态字:状态字只是设备的通用状态, 如起动、停止、节能等;而这里的状态则是输送机的详细状态, 即根据输送机的不同功能来定义不同的细节。该状态不仅可显示输送机及相关设备的基本信息, 而且一旦发生故障, 该详细状态就可帮助维护人员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

2.3 流程接口

流程接口用于相邻两个输送机间的衔接, 包含的基本内容为输送机准备好发送、输送机准备好接收以及物件发送过程中。只要通过控制流程接口的各个位置位或复位, 就可控制物件在输送机之间的自动交接过程, 图6描述的就是一个物件交接的基本过程。

2.4 辅助接口

如果在输送控制系统外还有其它设备, 如镀膜控制系统中的清洗机、光度计, 行李处理系统中的防火门、安检机等, 这些设备是通过接口协议相互交互数据的, 其运行会影响到相关输送机的运行状态, 因此需要通过辅助接口来控制输送设备的起动和停止, 而不需要通过流程接口, 以避免接口的重复条件定义而产生冲突。

3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输送控制系统的逻辑控制程序框架结构, 提出了区域化和层次化的逻辑控制程序框架结构、全局的层次化任务、局部的顺序化控制以及特殊区域的异步并发任务, 使输送控制系统逻辑控制程序开发标准化, 大大降低项目开发周期及成本。该输送控制系统逻辑控制程序框架结构可广泛推广并应用于机场行李处理系统、物流自动分拣系统、食品生产包装系统等行业。

参考文献

[1]张凤珊.电气控制及可编程序控制器[M].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2]马志溪.电气工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3]齐占庆, 王振臣.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4]史国生.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5]郁汉琪.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6]张万忠.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7]王兆义.小型可编程控制器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8]吴晓君, 杨向明.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新一代程序控制系统 篇8

由于生产过程变化过于频繁,操作人员长期操作,体力难于适应。设计制造企业对水泥生产进行了过程控制的工具和方法的开发,解决了多变量或离散控制的各种问题(APC),在生产过程中,相应减少了工艺波动(图1),通过微调,可得到稳定的操作,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

1 发展过程

上世纪80年代初,丹麦史密斯公司创建了模糊逻辑专家技术首先用于水泥预分解、预热器窑、磨系统的控制。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在应用过程中,复杂的维护和较长的调试时间影响了用户的接受能力。

随着先进的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和远程监控系统的使用,以及模型预测控制(MPC)技术的出现,丹麦史密斯公司通过技术开发组成先进的控制技术,用以优化水泥工艺操作。

在上述基础上,丹麦史密斯公司开发了专家控制监视/工艺专家V8(ECS/Process Expert)系统。此系统是将模型预测控制(MPC)技术、模糊逻辑专家技术和智能选择技术等多个控制技术组合应用,解决了早期水泥生产控制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得以推广应用。使用效果大致为:产量可增加6%,燃料能耗下降6%,质量变化下降30%,投资返回<1年(见图2)。

2实施过程

为保证ECS/Process Expert系统的顺利实施,公司结合长期设计水泥工艺、装备运行的经验,制定了全过程分阶段实施方法,共8个阶段,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实施。主要步骤如下:

(1)制订项目计划:项目承接后,项目经理负责制定全面的、从项目开始到完成的计划。

(2)确定程序:公司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调研,征求用户意见,确定控制需求。

(3)研究应用设计和工艺策略:在现场调研及征求用户意见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设计、制造、安装。

(4)系统首次试运行:完成现场调试,对系统实施现场监控。

(5)培训操作人员和超级用户:公司技术人员对操作人员进行新系统培训。

(6)远程控制和微调:在完成调试阶段后,公司通过远程控制对系统微调优化。

(7)回访:全部调试完成后,若企业需要,则公司人员进行现场回访,签定服务合同。

(8)长期支持运行:公司对现场系统运行进行连续监控并分析关键性能指标,帮助和提高系统的持续运行。

3 ECS/Process Expert系统的特点

ECS/Process Expert系统和其他先进的控制系统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公司长期进行水泥厂的设计、制造、现场施工、调试和优化提高。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全过程的八阶段实施方法,确保系统全面完整地实施。

(2)系统是在模糊逻辑专家技术应用的基础上,综合近年来发展的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和远程监控系统及模型预控制技术而开发的,该系统已在一批水泥企业应用,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了能源消耗。

(3)系统方案是一个可配置和开放的解决方案,允许客户在此基础上结合需求制定策略,达到期望的结果。

(4)公司对系统进行了持续研究和不断完善提高,满足了水泥生产的技术进步。

4 结语

程序控制技术 篇9

1 空中机械控制过程分析

按照《空中机械师训练大纲》中对训练科目的设置, 将空中机械控制分为起落航线飞行、特殊情况处置和复杂气象飞行等一级子过程。一级子过程的完成需要在不同阶段进行规定的组合操作 (二级子过程) , 而每一次具体飞行练习科目的完成过程, 由于在空中机械控制过程中 (特别是在各种启停过程中) , 对大量的顺序操作以及诸多被控参数的控制情况等均有时间上的规定和要求, 因此本文进一步将二级子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相连的时间片 (即三级子过程) 。此外, 在空中机械控制过程中的任一时刻, 均可能发生误操作、事故等情况, 为此, 本文进一步将时间片分解为一系列相连的采样周期 (即四级子过程) , 采样周期是最底层的也是最小的子过程。

图1示意了空中机械控制系统和过程分解的一部分, 其中下层的内容为上层内容的子系统或过程, 处于同一层次的内容属于同一级子系统或过程。由于空中机械控制的驾驶活动复杂、操纵控制连续、制约因素多、自适应和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 某些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 (特别是隶属于同一个子系统下的各分级子系统之间) 、子过程与子过程之间以及子系统与子过程之间是互相关联互为影响的。

2 空中机械控制质量评估标准

通过分析2007年12月空军装备部外场部下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第十六册装备保障训练第九分册空中机械师飞行训练》中在训练质量评估部分对空中机械控制训练的要求和目标, 结合空中机械控制实际情况, 尽量细化空中机械控制的质量评估标准, 空中机械控制质量评估标准应该包含质量评估指标和扣分权重两方面的内容。

2.1 空中机械控制质量评估指标

建立的空中机械控制质量评估指标, 直接影响空中机械控制质量评估结果的性质。考虑到质量评估指标的准确、可信、可操作性, 经过对指标进行初选、检验及优化的过程, 建立了空中机械控制直接操纵和间接操纵质量评估指标。

2.1.1 空中机械控制直接操纵质量评估指标

衡量空中机械控制直接操纵质量的好坏有三个重要指标, 一个是准确性, 一个是协调性, 一个是熟练性。

(1) 准确性。准确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从操纵动作的准确性方面进行考察, 二是从从操纵程序与步骤的的准确性方面进行考察。操纵动作的准确性方面, 针对空中机械控制设备操纵, 只需考虑动作方向 (X) 、动作幅度 (S) 以及实施时机这几个因素。针对控制飞行状态的操纵装置类空中机械控制可选取最大速度出现位置、推杆平均速度与油门速度上限的比值、操作准确度、平滑性曲线波峰个数、波谷个数等指标。步骤的的准确性方面, 主要看程序操作是否存在变序、丢失、冗余等情况;各步骤之间需要有间隔时, 间隔时间是否正确等因素。

(2) 协调性。协调性是从操纵诸操纵装置方面进行考察的, 主要看各通道操纵动作是否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重点看有无配合动作以及配合动作程序是否合理。

(3) 熟练性。为了达到《空中机械师训练大纲》中“熟练掌握空中机械操作技术”的训练目的, 应该考虑空中机械控制的熟练程度。熟练程度主要是看动作实施时机是否及时以及操作准确率。

以上指标只是针对空中机械控制明确了可以定量化并在对其进行质量评估时具有可操作性的几个方面的要求, 但是针对每一个指标并没有给出数值, 这是因为空中机械控制作为一个系统过程, 在各个具体科目中对以上指标都有不同的要求, 在实际评估中应该根据具体科目的实际情况, 制定各个指标的数值要求。

2.1.2 空中机械控制间接操纵质量评估指标

由于《空中机械师训练大纲》并没有要求空中机械师实时准确记录规定的需关注的重要参数与重要设备、装置的工作状态, 与机组其它人员特别是机长进行沟通主要是直接或通过语音设备进行语言交流, 而由于语音识别等技术方面的难度太大等原因导致有些空中机械控制质量评估标准难以定量化, 所以注意力分配是否适当;工作参数是否记忆清楚;设备使用注意事项是否清楚;与机组其它人员交流是否顺利;汇报是否及时等方面一般提出定性的质量评估标准, 可采用人工评估的方式进行空中机械控制质量评估, 当上述内容有一项发生严重错误时, 应酌情减少该次考核的分数。

虽然上述空中机械控制质量评估指标遵循本身基本合理、基本涵盖各种情况, 互相独立的原则, 但是上述质量评估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出现某种误操作并不违反以上空中机械控制质量评估指标时, 可以针对这种误操作再建立一种合适的空中机械控制质量评估指标, 同时对其它空中机械控制质量评估指标并没有什么影响。

2.2 扣分权重的确定

扣分权重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质量评估结果。为保证空中机械控制质量评估结果能够科学客观地反映空中机械控制的真实水平, 并且具有较好的区分度。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最终确定扣分权重。

(1) 根据误操作违反质量评估指标的程度和其危害性、影响程度大小来确定扣分权重。针对每一具体误操作, 应该按照训练大纲对这一过程相关指标的具体要求结合其违反质量评估指标的程度, 再加上根据当时飞机所处的环境, 综合考虑飞机固有性能, 通过飞机驾驶学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得出的危害性、影响程度的定性或定量结果, 运用有关权重理论, 确定每种具体误操作的扣分权重。

(2) 专家修改及实验确定法。对上面一种方法难以确定的扣分权重可采用咨询专家和实验确定的方法进行修正和补充, 其具体实施方法是:挑选符合要求的领域专家对有争议的误操作的扣分情况进行赋权, 与理论分析确定的扣分权重相互补充、综合考虑确定一套初步完整的扣分权重体系。再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好、中、差三组操作人员, 让这三组操作人员分别进行空中机械控制质量评估, 然后反复调整扣分权重, 直至使得最终的三组考试成绩符合客观情况、区分度较好、基本满足要求为止。

在扣分权重的确定过程中, 两种方法应该结合起来使用, 应以前一种理论分析的方法为主, 后一种方法为辅, 从而建立一整套科学、客观、合理的扣分权重体系。

3 空中机械控制质量评估结果的确定

对复杂系统或过程求解的过程正好与分解过程相反, 该过程常称之为“综合”过程。对操作人员的每次完成规定项目的操作过程进行质量评估就是遵循综合的过程, 首先对最底层的子系统或子过程进行评估, 再根据上下层次与本层各系统或过程的相互关系进行评估, 如此反复进行下去, 直至整个过程结束, 最终可得到对运行人员操作的总评估。

参加完所有空中机械控制训练科目的人员在评估后获得的成绩可用下式进行计算:

其中, Y为总的扣分;Yi为各个分科目扣分情况;ωi为各个分科目空中机械师的操作在整个空中机械控制过程中所占的权系数。

从各子系统或过程开始一直到最底层即采样周期 (即四级子过程) , 每一个子系统的扣分情况可用以下一通用表达式来计算:

式中, Yj表示第j个子系统的扣分;右端计算式中的第一项为与子系统j直接相关的各类操作扣分总和;右端计算式中的第二项为隶属于子系统j的所有下层各子系统的扣分总和 (对于最底层的系统来说, 该项为零;如果该项不为零, 则继续以这一项的各子系统为对象, 各子系统的扣分置于上式的左方, 继续运用上式进行计算, 直到上式右端的第二项为零为止) 。

4 结语

本文对空中机械控制进行了过程分析并对空中机械控制质量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实际工作中, 应该对照空中机械控制的质量评估标准进行训练, 在进行训练或者飞行后按照质量评估的方法可以进行质量评估, 提高训练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昌平, 杨越明, 金文姬, 等.空中机械师专业技术概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35~350.

[2]谭跃进, 陈英武, 易进先.系统工程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335~350.

程序控制技术 篇10

1可编程序控制器 (PLC) 的特点

1.1体积小、重量轻

超小型的PLC底部尺寸<100mm, 重量<150g, 其功耗仅为数瓦。由于其体积小, 很容易装入机械中, 便于机电一体化的实现。

1.2实用性普遍

PLC可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电气控制场合, 除了基本的逻辑处理功能之外, 当前大多PLC具有数据运算能力, 并可应用于数字控制领域中。近年来, PLC的功能日益完善, PLC的应用已经普遍到温度控制、位置控制及CNC等多个控制领域。

1.3抗干扰能力强

由于PLC采用了现代化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 在内部电路、生产工艺等方面均采取先进的抗干扰处理技术, 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另外, PLC还自备硬件故障自动检测功能, 一旦出现故障即可发出警报。在软件应用中, 应用者还可编入外围器件的自诊断故障程序, 让系统中出了PLC之外的电路与设备也能获得自我保护功能。

1.4应用简单、普遍

PLC作为直接面向企业的工控设备, 具有接口容易、编程语言易于被工程技术人员接受并理解等特点, 尤其图形符号及梯形图语言、表达方式等与继电器电路图基本类似, 只需通过PLC的少量开关量逻辑控制指令就能熟练实现在电气控制中的应用。

1.5维护与改造方便

PLC通过存储逻辑替代了接线逻辑, 减少了控制设备外在的接线, 极大减少了控制系统设计和建造的时间, 为后期维护提供了方便, 同时程序较易改变, 可极快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改变。

2可编程序控制 (PLC) 的基本工作过程

PLC及相关外围设备的设计原则应满足“与工业控制系统为一个整体、方便功能扩展”, 所有的电气控制系统的实现都是根据工艺要求, 最终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因此, 在设计PLC控制系统时, 应满足被控对象的基本要求, 并对实际工作现场进行研究、收集资料, 并实现设计人员与操作人员的密切配合, 共同拟定可操作方案, 对可能潜在的问题进行共同分析、共同解决。并在满足各方控制要求的前提下, 考虑控制系统的简单性与经济性, 方便后期的使用及维修, 并确保电气控制的安全性、稳定性。PLC在电气控制中的基本工作过程为:

(1) 现场信息的输入:在系统软件的控制下, 按照顺序对输入点进行扫描, 并读取输入点的状态。

(2) 程序的执行:对用户程序中的指令按顺序扫描, 并根据输入的状态及指令进行逻辑性运算。

(3) 控制信号的输出:根据以上逻辑运算的结果, 输出状态寄存器向各个输出点同时发出相应的信号, 以实现所需的逻辑控制功能。

以上过程完成后, 再重新开始, 并反复执行, 每执行一次即完成一个扫描周期。 在实际应用时, 很多机械设备的工作流程可分为一系列不断重复的顺序动作, 而PLC的工作程序恰与其相似, 因此PLC程序能很好地与机器动作相对应, 且程序的编制简单、直观, 易于修改, 减少了开发软件的费用, 并缩短软件开发周期。

3可编程序控制器 (PLC) 在电气控制中的应用

3.1开关量逻辑的控制

这是PLC控制技术中最基本、最广泛的应用领域。替代了传统的继电器电路, 并同时实现顺序控制及逻辑控制, 既适用于单台设备的控制, 也可以应用于自动化流水线中, 如生产线、组合机床、磨床、镗床和龙门刨床等。

3.2控制模拟量

在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中, 会出现很多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如温度、速度、流量、液位、压力等模拟量。这些模拟量可通过数字量之间D/A转换和A/D转换得以实现, 确保编程器对模拟量实现处理。

3.3集中式控制系统

集中式控制系统主要采用一台功能较强大的PLC监视系统、对多个设备进行控制, 已形成“中央集中式”的计算机控制体系。在该项系统中, 每个设备之间的连锁、联络关系以及运行顺序等都由中央PLC来统一完成。可见, 集中式控制系统比单机控制系统的成本低, 更经济实惠。但如果其中一个控制对象的程序需要做出改变, 就要停止中央PLC的控制, 同时其他控制对象也随之停止运行。

3.4分散控制系统

在分散控制系统中, 每一个控制对象都需要设置一台PLC, 每台PLC之间能通过信号的传递而产生内部响应、发令或连锁等, 或者可由上位机通过数据通信总线完成通信任务。分散控制系统中采取多台机械生产线控制的方式, 每条生产线之间都有数据相连接, 由于每个控制对象都是由自身的PLC来控制, 所以如果某台PLC运行停止, 对其他PLC不会产生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目前可由PLC承担底层的控制任务, 通过网络连接, 将PLC和过程控制二者结合。

3.5运动控制

PLC能够对圆周运动或者直线运动进行控制。在控制机构的配置中, 过去进行的为直接应用于传感器及执行机构中, 而现在则可以采取专用的运动控制模块。例如多轴位置的控制模块、伺服电机其单轴、可驱动步进电机等, PLC可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机械、电梯、机床等多种场合。

3.6数据处理的应用

PLC在数据处理过程中, 具备数据传送、数据转换、数学运算、查表、排序及操作等功能, 并完成对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这些数据可以与存储于存储器中的数据同时具备参考价值, 并完成控制操作。另外, 这些数据也可以通过通信功能的实现而传输到智能装置中, 或者打印成表。目前数据处理多应用于大型控制系统中, 如过程控制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

由上可见, 在指定范围内, 可编程序控制器以其高性能价格取胜, 并凭借其适应性强、可靠性高、使用方便等突出特点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广泛应用。再加上PLC制造成本的不断下降、功能的不断加强, 已成为工业企业的首选设备。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数字化通信技术的飞快发展, 可编程序控制器 (PLC) 产品结合类计算机产业中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电气自动化控制的重要理论, 在其性能指标及功能上进一步完善并丰富, 打破了传统的PLC概念, 在电气控制领域的发展范围越来越大。

关键词:可编程序控制器 (PLC) ,电气控制,应用

参考文献

[1]姜绍辉.一例电气控制的多种PLC编程方法[J].机床电器, 2009, (5) .

[2]喻洪武.PLC与变频器在组合机床电气控制中的应用[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科学学校学报, 2010, (3) .

[3]刘元丽.PLC在电气控制线路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 2008, (6) .

[4]卢建勤.PLC及变频器在恒压变量供水系统中的应用[J].机床电器, 2005, (4) .

[5]王雪飞.PLC电气控制在混凝土生产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J].科技风, 2010, (12) .

[6]李铁军, 张淑敏.PLC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方面的应用[J].机械工程师, 2005, (9) .

[7]吴仲伟, 杨海东, 丁志.基于PLC的机床电气控制综合实验平台的设计[J].机械工程师, 2006, (4) .

上一篇:视频背景下一篇:为学生播撒心灵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