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转型

2024-06-30

加工贸易转型(精选十篇)

加工贸易转型 篇1

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背景下, 加工贸易作为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 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劳动密集度高, 技术含量较低;占用土地多, 能耗物耗、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技术外溢作用不明显等。特别是以加工贸易集聚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用工、土地、环境等成本不断增加, 产业发展已近饱和, 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

■转型升级有利于企业发展

向上下游服务增值链延伸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 向价值链上游延伸即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采购率, 发展关键零部件、设备、模具及软件制造等配套加工产业;向下游延伸即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国际物流配送等业务。

(一) 应加大研发力度, 提高科技含量

提高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 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实现从OEM向ODM及OBM的转变。纯粹依靠技术转移很难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 只有通过创新,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优势进而实现升级。

(二) 发展自主品牌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中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很低。此次金融危机中, 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大部分拥有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表现出强大的“抗跌性”。可以预见的是, 品牌的优化和提升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

(三) 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全面提升经营能力

对于企业来说, 首先要苦练内功, 渡过危机, 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一是规范内部管理, 加强人员管理,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能耗、节约能源, 降低生产成本;二要抓住机遇, 引进人才, 特别是引进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三要技术改造升级, 调整产品结构, 大力创新, 推出高附加值、成本低的新产品, 应对危机条件下的外部需求萎缩;第四是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实施市场多元化, 在同一个市场, 也应实行客户多元化战略, 分散风险。

■推进转型升级需要政策支持

(一) 营造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

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明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对于鼓励类和限制类产业, 都应该明确产业目录。同时, 政策的出台和调整应保持相对稳定。一些企业反映近年来政策出台过于频繁, 缺乏连贯性、稳定性, 企业无缓冲时间, 短时间内很难适应, 非常被动。建议政府结合实际,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更慎重的出台调控政策, 使政策更具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二) 继续推动金融体系改革, 为加工贸易提供金融支持

切实解决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 资金紧张, 融资渠道不畅仍是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为了帮助企业顺利渡过危机, 政府应出台切实措施, 解决基层商业银行惜贷问题。

国家应继续推动金融体系改革, 帮助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逐步建立以金融机构融资为主, 国家资金支持和民间融资为辅的多渠道融资体系, 为加工贸易的顺利转型升级提供融资支持。

(三) 完善税收政策, 促进加工贸易产品国产化率

出口退税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两高一资”、限制和禁止类产品, 应针对产品细分, 根据产品技术含量区别对待, 进一步完善相关产品目录, 及时修正和调整出口退税税则号不合理部分。对其他鼓励类加工贸易产品, 建议全面恢复出口退税率, 并保持长期稳定。同时, 简化退税程序、提高退税速度。

出台相关措施, 解决加工贸易企业的深加工结转和使用国产原材料及零部件退税问题。对加工贸易企业国内外采购的料件公平对待, 将调动企业在国内采购的积极性, 提高国内采购率, 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

(四) 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法》

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 篇2

[摘要]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看,我们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销网络、供应链管理以及研发、运营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这无疑为我国加工贸易未来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而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将是:扩大加工贸易活动的领域,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不断提升“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功能;加工贸易的主体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国内企业、尤其民营企业为主转变;对加工贸易要从严密监管向风险管理、贸易投资便利与规范高效科学的监管方式转型。

一、加工贸易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25年来,尤其是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长足进步,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扩大就业、推动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98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25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7%;其中出口11亿美元,占比5%;进口14亿美元,占比6.4%;加工贸易增值率-21.4%。到,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048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7.6%;其中出口2418亿美元,占比55.2%,进口1629亿美元,占比39.5%;加工贸易增值率47%;当年创造贸易顺差789亿美元。多年来,加工贸易累计创造3000万个就业岗位,累计贸易顺差3942亿美元。

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国内外相对增长率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以及相对价格差距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以及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长。20,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占总加工贸易的80%;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达77.5%,高于来料加工出口2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别为90.2%、6.6%、3.2%,增速分别达到43.5%、16%和53.8%。同时,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也达到76%,高于来料加工进口26.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分别为93.4%、4.1%、2.4%,增速分别为41.9%、9.2%和64.4%。是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5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1.9%,其中加工贸易占到75%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02亿美元,加工贸易占到90%左右。

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看,我们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销网络、供应链管理以及研发、运营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这无疑为我国加工贸易未来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对的新机遇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当前,一般制造业已成为全球供给普遍过剩、边际收益严重递减的成熟技术行业,国际相对价格的剪刀差已从工农业产品之间转化为知识产品与工业产品之间,发达经济的优势已转型升级到虚拟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阶段。我国不是新技术的策源地,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接受地;不是全球加工制造的控制和运营中心,而是中低端技术和产品加工制造环节的供应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在全球占有明显有利的地位,“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是现阶段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因此,通过新形式的加工贸易来提升我国的加工制造能力,为世界大跨国公司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以及管理的配套体系,是加快我国企业“干中学”过程,积累全球化大生产经验的最有利捷径。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产品内部的工序或工艺细分化为特征的全球分工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一个趋势是随着跨国公司在空间上把不同的生产环节或工序分配到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建立研发、生产和分销系统的全球体系,使国内分工转化为国际分工;另一个趋势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带来产业的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技术、管理以及加工制造的空间和范围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不仅由于“成本驱动”而把采购、加工制造、组装配送环节转移到中国,同时由于“市场驱动”而把技术、管理和资金带进中国。而且,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主动把区域研发中心、运营管理总部、地区物流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国。可见,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是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管理和资金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低生产成本优势与跨国公司生产性服务以及综合物流运作能力相结合,就可能形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提供从采购、加工制造、仓储运输一直到分销和售后服务的合作。从发展前景看,全球化不仅可以带来使中国加工制造能力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的机遇,而且能够创造把加工贸易升级为综合优势的机会,使加工贸易的发展开始新的转型。

再次,我国目前的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产品或工序上,即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我国与印度相比,虽然后者对外开放比我们晚,近年来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只接近我们的十分之一,整体经济实力有明显差距,但印度近年来通过吸收新技术、海外分包合作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不仅在著名的软件、信息技术咨询、呼叫中心、芯片设计以及未来的金融服务、工业工程、风险和行为分析以及药品研发等服务领域为跨国公司提供海外分包业务,从而大大压低了世界服务业成本;而且在汽车、制药、化学制品以及资本货物等领域正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并吸引世界大跨国公司寻求规模化进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应当尽快把我国加工制造技术整体升级到中等档次,而且应加快形成生产性服务和研发、品牌优势。为此,要研究制定加工贸易发展的新战略,促进其转型升级。

三、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

l、扩大加工贸易活动的领域,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作为涉及外资、外贸和国内产业的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重点考虑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国内产业、企业、产品以及产品内部工序的带动、辐射和扩散作用。在吸引外资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要考核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鼓励和扶持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为国外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加工配套的情况,鼓励包括民营中小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体系和全球采购体系。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同时,应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国内中小企业缺少融资能力、缺少国际市场资讯和人才、缺少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缺少技术和产品更新能力等具体困难,使更多国内企业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走出去”搞加工贸易。

2、不断提升“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功能,通过与跨国公司开展深层次合作提升外资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档次。要鼓励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为跨

国公司提供更高层次的合作配套,不断加快“干中学”和毕业的速度,使加工贸易环节由简单技术和工序的组装,提升到辅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级到高级复杂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组装环节,真正掌握参与和管理全球化企业的经验和窍门。在这方面,政府提供公平竞争的准入平台,创造更规范的投资和竞争环境,比优惠政策竞争更重要。

3、加工贸易的主体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国内企业、尤其民营企业为主转变。目前,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民营企业仅占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基本是外商投资企业。这反映了国内企业目前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但从长远来看,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主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在资源配置、供应链管理以及市场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因此,下一阶段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点,应是培育、鼓励、扶持国内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国际合作以及政产学研联合,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搞进料加工出口。由于多数国内企业缺少全球化人才和国际资讯网络,应考虑建立开放共享互利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合作机制。

4、对加工贸易要从严密监管向风险管理、贸易投资便利与规范高效科学的监管方式转型。对此,一是建立企业守法自律机制和随机检查监督制度相结合。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最大的难度是遍地开花,监管执行的成本太高。因此,首先应建立企业守法自律机制,包括合同、票据、凭证以及财务帐目等原始资料。数据的完备性,企业诚信状况的评级及违法记录,企业法人代表和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等明确的规定;建立监管部门与企业的良好伙伴关系,把责任重点转移到企业自身而不是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在确保加工贸易企业贸易便利和诚信的前提下,实施随机的检查监督,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则严惩不贷。作为企业守法自律机制的保证,对企业诚信状况要有一套相对完备的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应与企业其他诚信认证系统相兼容,以全面获得企业是否讲求诚信的资料和数据。只有处理好企业自律和高效执法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提高监管效能。

二是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的现代监管制度。这套制度首先是规则化管理,不能随意改变或任意解释;其次是有明确的执行程序,公开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组织架构,这种架构应是由海关、边检、工商、税务、口岸管理等纵向一体化组织分别管理向扁平化的综合协调监管的组织架构过渡;最后,监管应当是简明有效。虽然加工贸易星罗棋布、遍地开花是中国特色,但监管体系建设仍应逐步向国际规则接轨。在这方面,政府职能要真正实现转换,明确监管部门的第一要义是提供“服务”,然后才是有效“监管”。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加快监管体制的改革,包括调整监管职能,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监管有利于加工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增加发展的障碍。

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化监管体系。在简化程序的同时又要保证有效监管,就应加强监管手段和工具的现代化,包括监管的电子和网络化改造。目前存在着一种倾向,即技术和网络投资过度,投入了巨额资金改造技术和设备,使监管的技术基础设施达到了国际水准,但这些技术设备的应用效能很低,出现了硬件过度发展,软件严重滞后,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改变这种情况的一个办法,就是从监管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电子基础设施的软硬件投资和改造,并提高监管部门的应用水平和能力,从而形成有形和无形监管相结合的新监管体系。

四是对不同监管机构的职能进行横向整合。目前从加工贸易的发展来看,一是加工制造技术的不断升级,如从装配到简单技术零部件生产,再到较复杂(如中高技术)零部件的生产等;二是从加工制造环节向下游延伸,如发展出采购、分销、配送网络;三是向上游延伸,如进入到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研发。在这种情况下,按条块职能分工的监管组织形式很难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建立各种职能交叉的复合人才汇集的监管组织,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调整和重组。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往往需要跨部门、跨地区、跨职能作业,这就需要更大范围内的监管体制和组织的改革。

5、加工贸易应有一个长期战略。首先,应把引进来(完善投资环境和提升配套能力,引进大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和业务)、扎下根(允许加工贸易企业有一定内销比率,使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市场形成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本地化(鼓励本地企业主导的进料加工贸易)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创造产业、产品、工序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良性机制(如开放竞争、加快模仿、主动配套、联合研发、尊重产权)。其次,加工贸易应由加工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资讯等方向转型升级,沿着价值链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其中全球化综合人才的培养和选择机制至关重要。再次,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向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尤其要坚决抵制对经济、社会和自然有长期负面影响的投资、生产和服务性活动。目前,即使在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广东、江苏,不少市县政府依然存在着眼于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的行为,对外国直接投资项目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很少加以合理选择。最后,为了保障加工贸易的顺利发展,要针对不同产品、产业和地区进行分类管理。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 篇3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加工贸易作为我国融入世界经济最直接的路径之一,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整体对外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例。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道路“转轨”,加工贸易面临严重挑战。外部环境,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外资进入放缓,近几年来加工贸易发展速度明显降低。

东莞苏州两地调研

加工贸易在中国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亟需作出准确判断,才好进一步判断,加工贸易在中国是一种渐渐消亡的贸易形式,还是会长期存在?升级版的中国经济中,加工贸易是否仍有一席之地?

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石良平教授带领研究团队,选取广东东莞和江苏苏州两个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后,初步判断,加工贸易将伴随着中国很长时间。从部分企业的趋势看,实现转型升级还是乐观的。

苏州和东莞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最为典型的两个城市,也是这两个城市在全国率先开辟了一条依靠发展加工贸易推进工业化进程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新路。

东莞是全国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的诞生地。在之后30多年中,东莞的代工企业相当典型,多数仍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品牌优势也不明显,无法从研发和营销中获得更大利润,只能依靠压低价格与竞争对手抢订单,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是中国代工企业的普遍现象。

苏州又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代表。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占主导,虽然很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但这些合资与独资企业并没有如设想的那样发挥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

苏州转型基础优于东莞

调研结果,苏州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比较乐观,东莞则不尽如人意。无论是地区总产值还是产业结构,苏州都明显优于东莞。

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按照所承接的业务特点不同,常见的加工贸易方式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进料加工是用外汇购入国外的原材料、辅料,利用本国的技术、设备和劳力,加工成成品后,销往国外市场。这类业务中,经营的企业以买主的身份与国外签订购买原材料的合同,又以卖主的身份签订成品的出口合同。来料加工通常是指加工一方由国外另一方提供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按照双方商定的质量、规格、款式加工为成品,交给对方,自己收取加工费。

加工贸易发展路径上,苏州和东莞呈现出鲜明的偏向,苏州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进料加工的贸易模式,东莞则在“三来一补”的基础上侧重于来料加工。

苏州加工贸易的主体是规模较大的外商独资企业,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为主。2000年以后,苏州抓住了世界电子和通讯制造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制造业转移的机会,以吸收我国台湾地区的电子计算机代工企业为主,通过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出口加工区的平台,形成了以自动数据设备及其零部件等为主的加工贸易制造基地。

上海、江苏的无锡等苏南地区、广东的深圳和广州、天津、山东的青岛和烟台等地区,与苏州模式相近,其实这种加工贸易模式在我国目前占着主导地位。

中国加入WTO,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重工业和IT产业的发展为苏州加工贸易的转型和升级注入了“重”和“高新技术”等关键要素,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保税物流的良性循环。苏州对外贸易的自营规模也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多,出口市场实现多元化。

相比之下,东莞经济增长缓慢,其传统制造产业,如纺织、服装、鞋子、玩具等加工贸易业务持续下降。作为国内重要的进出口城市,东莞不仅低端加工贸易产业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而且由于保税物流发展的滞后导致每年约800万箱货柜从香港、深圳和广州进出口,加大了物流成本。总的来说,东莞相对低端的加工贸易结构导致了转型升级任务比较艰巨,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东莞的来料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东莞市每个镇的来料加工贸易企业在4000家以上。不仅份额大,调研发现,东莞有广东特有的来料加工模式: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贸易公司或者委托香港的贸易商同东莞进行加工贸易往来,香港出现的这种新型公司,是设计商,也是供应商,与东莞的制造工厂形成了东莞“前店后厂”的特有商业关系。许多“来料加工厂”不具有法人地位。

转型升级两种路径

石良平认为,发展模式上存在的差异,使得两地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也会不尽相同。

随着跨国公司的总部陆续在上海、苏州落户,其核心技术有望内迁,对于通过像苏州这种以进料加工为主的贸易模式对本土产业结构的提升也有望实现。在发展外向型产业的过程中,苏州迅速改变了本地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以IT技术为代表的较大规模的技术产业群。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成为苏州的支柱产业,可以说外商投资的出口加工业对苏州本地的产业结构升级起了关键作用。

金融危机以后,外资出口把更多的重心转移到中国来,研发机构也向本地转移。目前已有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了面向国内市场进行开发的研发中心和研发机构,约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数的45%。如此一来,更是不得不在本地培养人才。有75%以上的外资企业提供了所需要的大部分的雇员技术培训,99%以上的普通雇员和中低层技术人员来自于当地或国内其他地区。大部分外资企业提供了所需要的大部分的雇员管理培训,而95%左右中低层管理人员来自于当地或国内其他地区。技术和管理的溢出效应是比较明显的。

而东莞需要走的是转型与升级并重的道路。第一步就是要先转变企业形态,原来大量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从而获得料件采购的自主权,变来料加工为进料加工。

在“十一五”期间,东莞市政府已实施“科技东莞”工程,五年间投入了50亿元帮助中小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鼓励企业提升自动化程度、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实施清洁生产、生产流程再造、提升内部管理,提供辅导服务。“十二五”期间东莞政府计划再投入100亿元,继续实施科技东莞工程。鼓励贴牌生产企业延长加工链条,逐步过渡到自创品牌。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利用虎门港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特别是保税物流。同时强化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加大对“四纯两小”(纯电镀、纯漂染、纯洗水、纯印花和小规模造纸、小规模制革)加工贸易企业的淘汰力度。鼓励加工贸易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和电动汽车产业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服务外包、创意产业等新型业态延伸。

技术和品牌,成本很高,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有升级发展的能力。纵观世界各国各地区产业发展的历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腾笼换鸟”的过程。时至今日,东莞已经走完单纯作为产业接受者的发展历程,必须一方面继续接受更高层次产业的转移,另一方面将原来接受进来的高耗能低产出的产业转移出去,将有限的空间用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或生产环节。

石良平指出,未来中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很有可能沿着苏州模式和东莞模式这两种不同軌迹发展。在全球价值链较为高端、外资企业占主导、采用进料加工方式进行的加工贸易,它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将侧重于其产业结构与技术能级的提升;在全球价值链较为低端、企业法人形态不健全、采用来料加工方式进行的加工贸易,它在未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将面临转型与升级的双重任务。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策略 篇4

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 我国的加工贸易1978年起步, 从无由有, 从小到大, 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加工贸易已经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在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大背景下, 必须借鉴世界其它国家加工贸易的先进经验, 并联系中国的实际, 从战略的角度来思考和改革我国的加工贸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 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 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为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 也标志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开始。

二、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原因

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加工贸易己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方式之一, 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 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 中国的加工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 我国加工贸易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以实现平稳发展。

1. 国内原因

(1)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转型升级进程加速。具体表现如下: (1) 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带来大量新产品、新技术, 形成了新的产业。 (2) 加工贸易的产业链不断延伸。随着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 产业集聚效应导致产业链向上下游环节的延伸, 同时还将一些本土产业纳入加工贸易引致的国际生产活动, 从而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 加工贸易“区域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2) 我国加工贸易作用。 (1) 增加外汇收入。 (2) 增加劳动就业。 (3) 吸引外商投资。 (4) 促进产业升级。

(3) 我国加工贸易现存的问题。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 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1) 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低, 产业升级作用有限。 (2) 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低, 产业波及效用小。 (3) 利用加工贸易走私、骗税的情况严重。 (4) 加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国际原因

(1) 国际环境存在的机遇。国际环境是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外部条件, 在新的世纪里, 国际环境将呈现新的特点, 这为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 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继续扩大为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的再次调整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为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

(2) 在国际环境中面临的挑战。 (1) 发达国家垄断高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 (2) 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价格持续低迷。 (3) 区域内贸易额占本区域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越来越大。 (4) 国内市场被外国产品占领的份额明显提高。

三、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 我国加土贸易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小容忽视, 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制约因素将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产业基础问题

(1) 劳动力供给。 (2) 技术水平。 (3) 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

2. 监管体制缺陷

(1) 加工贸易遍地开花对监管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2) 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滞后于业务的发展。 (3) 加工贸易周期长, 涉及部门多, 监管难度大。 (4) 现行分类管理办法不利于加强惩罚走私的力度。 (5) 海关本身的监管力不足, 监管任务重, 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6) 技术标准不规范。 (7) 审批把关不严。 (8) 保证金台账制度需要进一步落实。

3. 政策环境弊端

(1) 没有退还企业所缴纳的全部增值税。 (2) 免税优惠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3) 走私活动猖撅。 (4) 加工贸易政策严重威胁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就业。 (5) 外资在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6) 地区差距拉大。

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策略

1. 改善产业基础的策略

(1) 仍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短期内, 虽然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增殖率低, 但毕竟能吸纳一部分人就业, 增加一部分国民收入, 国家也能得到税收, 所以, 目前我国仍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生产环节的加工贸易。

(2) 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通造就大批适应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所需的技术和管理类人才, 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到我国创业, 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3) 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结构。提升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开发、创新和行销能力, 着力吸引外资公司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研究设计和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 升级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实现加工贸易的主体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国内企业, 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主转变。

(4) 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需要国家在促进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 设立具有标志性的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 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贸易政策时, 应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 鼓励企业利用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

(5) 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内优化升级。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内优化升级, 除了在产业链中游精选, 从事加工制造链增值大的环节之外, 还可进入如下三个产业链的重要延伸领域:向产业链上游发展, 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向产业链配套拓展, 进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促进加工贸易由OEM向ODM、OBM转变;以保税区转型和建立保税物流园区为中心;促进加工贸易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

2. 改革监管体制的策略

我国在改革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时, 要尽量吸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但不可完全照搬任何一国的模式, 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

(1) 主动突破传统监管理念, 创新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这看似合理的传统监管理念上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 己严重不适应当前产业垂直分工引起的产业链环节外包化的加工贸易发展趋势, 如不加以调整必将严重制约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2) 正确处理“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的关系。从本质上讲, “加强监管”与“促避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促进发展”是目的, “加强监管”是手段.

(3) 完善加工贸易管理制度的原则。首先是规则化管理, 不能随意改变或任意解释:其次是有明确的执行程序, 公开透明, 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组织架构, 这种架构应是由海关、边检、工商、税务、口岸管理等纵向一体化组织分别管理向扁平化的综合协调监管的组织架构过渡;最后, 监管应当是简明有效。

(4) 博采众长, 优化我国加工贸易现代监管制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管理制度应选择银行担保为主、先征后退模式, 以后逐步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出口加工区, 实行封闭式管理, 在未来形成多元化的加工贸易管理体制格局。

(5) 贯彻分类管理的思路, 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的共存。根据国家产业、环保等政策以及监管成本效率, 明确加工贸易政策的适用范围;完善特殊区域管理政策, 进一步落实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政策定位, 充分发挥其区域封闭管理的优势;加快对出口规模较大的加工贸易企业推广电子联网、电子手册等新的监管模式, 为大型企业创造更加有效率的运行环境, 对信用记录不良、运作不规范, 或首次从事加工贸易、信用无法判定的企业要实行“保证金实转”、担保等办法, 在提高政府退税效率的前提下, 还可以考虑对其深加工结转时部分税金实行“先征后退”。

(6) 积极采用信息技术, 提高监管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化监管体系, 从而形成有形和无形监管相结合的新监管体系。

(7) 健全加工贸易服务体系。首先, 健全和完善国家相关政策.如税收政策, 金融政策, 外经贸政策, 产业政策。其次, 加强监管部门的有机协调与配合, 形成对加工贸易协力共管的格局, 提供优质服务。最后, 大力发展我国服务业, 提高服务水平。

(8) 大力推广“大通关”试点取得的成功经验, 提高监管的效率。要大力推广已经在上海“大通关”改革试点中的成功经验, 实行“异地报关、电子报关、提前报关”, 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 “全天候查验, 24小时通关”。对于对通关效率有特殊要求的商品, 实行“提前报关、舱单后核;即时提货、机场直递;实时监控、卡口验放”的通关模式。

3. 优化政策环境的策略

(1) 产业政策引导。从事加工贸易必须以不损害国内产业和同类产品生产者的利益为前提。因此, 必须将加工贸易的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政策的范畴。可采取以下措施:国家经贸委有关部门应对加工贸易合同进行必要的评估;提高企业加工贸易中的国产原材料的采购率;促进加工贸易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

(2) 经济政策支持。在贸易政策上, 应当对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放开加工贸易经营权, 对不具备加工能力的协资企亚取消其加工贸易经营资格, 确保加工与贸易有机结合。在财税政策上, 实行担保条件下的保税政策和财政信贷政策支持下的“先征后退”政策相结合的制度。在有条件实行封闭式监管的保税区域;对没有条件实行封闭加工的企业, 实行财政信贷政策支持下的“先征后退”制度。作为境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境外加工贸易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方式, 对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扩大出口具有重大的意义。

(3) 海关监管制度。参照国际惯例, 结合我国的国情, 制订统一的加工贸易管理法规, 用法律来明确加工贸易的概念、性质和制度程序。进一步加强监管海关力度, 促进企业的依法纳税意识。在坚持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的基础上, 落实好分类管理, 强化风险管理机制, 对资信良好的企业继续实行台帐空转, 对资信不好的企业和敏感商品征收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以增强海关监管的有效性。运用出口加工区模式管理加工贸易。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后, 本文建议把出口加工区模式作为加工贸易制度变迁的合理选择, 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引导现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出口加工区转型, 成本低, 见效快, 符合国家规范加工贸易管理的初衷;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 在不同的地区设立不同层次的出口加工区;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 享受与沿海加工区同等的优惠政策。

五、结论

综上所述,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战略。首先, 应把引进来、扎下根、本地化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创造产业、产品、工序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良性机制;其次, 加工贸易应由加工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资讯等方向转型升级, 沿着价值链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 其中全球化综合人才的培养和选择机制至关重要;再次, 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 向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

摘要: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地位突出、影响广泛, 因此对加工贸易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意义深远, 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总之, 从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从国际化背景到中国的自身条件和需求、从己经取得的成就到存在的制约因素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 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并在多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婧: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现状剖析及政策启示.商业经济, 2005, (11) :99~101

对外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心得体会 篇5

分享

创新

对外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心得体会

自以来,我市已有1600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约占总数的三成,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0%,有988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内销总额增长了34.4%。同时涌现出生益科技、多宝针织、品质电子等一批傲立潮头的标杆企业,这些企业向世人交出的闪亮成绩,让我们看到了东莞加工贸易整体突围的光明前景,更让我们提振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胜信心。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其中,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又是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作为广东省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城市,肩负着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转型经验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系列政策支持下,在金融危机倒逼机制作用下,我市广大加工贸易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技改、研发以及供应链拓展等方面的可喜突破,在全省率先实现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自以来,我市已有1600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约占总数的三成,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0%,有988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内销总额增长了34.4%。同时涌现出生益科技、多宝针织、品质电子等一批傲立潮头的标杆企业,这些企业向世人交出的闪亮成绩,让我们看到了东莞加工贸易整体突围的光明前景,更让我们提振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胜信心。当前,风暴已颓然止步,胜利亦初现端倪,但使命却依然紧迫艰巨,在转型升级路上已领先一步的我市,绝不能来得半丝懈怠,而必须乘势而上,以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更有效的手段,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企业绿树长青;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市实现更高水平、更为持久的领跑与崛起。

一、主要经验

后危机时代,经历了三十多年风调雨顺的东莞加工贸易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成长烦恼”,资源吃紧、人民币升值、海外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集中爆发的压力交织在一起,加速倒逼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来消化成本,对比那些沿袭旧路勉强度日的企业,以生益科技、品质电子等为代表的一批加工贸易企业超前谋划,主动出击,借助研发、管理、创意等现代发展要素重新开拓疆土,免费

分享

创新

从价值链低端逐步游向了价值链高端,为全市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参的典型范本。

(一)转型,要靠超前理念激活潜能。

思路决定出路。一场金融海啸,使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唯利短视的传统理念遭受了颠覆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传统模式的山穷水尽,而进入到转型升级的行列中来,如果说倒逼转型只是企业在金融风暴下无奈的应景之举,那么依靠创新驱动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已成为当下加工贸易企业的一种自觉共识。至今,我市已有1400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新增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企业184家,出口300强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设计+生产”的运作模式,odm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0%。行动与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的思维转变,而让我们更感欣喜的是,不少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理念已比较超前,这其中不仅有泛蓝科技等新兴明星企业,更有东聚电子等老牌知名企业,这些富有远见的加工贸易企业,在危机到来甚至更早的时候就跳出单纯依赖代工赚取薄利的陈旧套路,他们前瞻性地关注和策划未来,重新定位发展方向和核心优势,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深度挖掘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不断强化产品的差异化和市场的定价权,进而找到了适合自身的突破路径,使企业以崭新的形象实现了行业晋位,更成为了新时期东莞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转型,要靠先进工艺掌握主动。

技术改造是加工贸易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必由之路,尤其对传统产业来说,实施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无异于给老迈的行业肌体注射一针强心剂。我市企业更新改造投资首次突破200亿元,工业更新改造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倍和1.5倍,总额和增速在珠三角各市都排名前列,技术改造已成为我市传统企业寻求突破的法宝利器。位于常平镇的东莞多宝针织服装有限公司就是一间从中初尝了甜头的企业,该企业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市场,在美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在技术更新方面多宝针织有着自己独到眼光和心得,从起,他们便陆续引进德国全自动电脑针织机1400余台,使企业设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目前该企业已全面实现电脑全自动化生产,一名工人可同时操作8台织机,单位产量是之前手织机的15倍。同时,该企业还投入200多万元

免费

分享

创新

对生产流程、工艺分析等领域进行系统完善,大大降低了单位生产能耗,也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目前该企业的制造工艺水平保持世界同行业前列。正是由于多宝针织决策早,转型快,在传统行业发展疲软,不少企业主动压

缩生产规模,谨慎接单的大背景下,该企业在国外市场上仍敢于拿较多的订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转型,要靠强势研发抢占高点。

加工贸易企业转变的核心就是要掌握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经历金融危机后,企业和政府都意识到,我市产业环节中技术创新的先天“贫血”已严重限制了加工贸易的转型步伐,要摆脱外界“制造车间”的刻板印象,必须恶补研发环节长期存在的空白。在政府10亿元转型资金的刺激鼓励下,代表着东莞创新能力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一举跃升至全省第二,超过了之前的总和,新增外资企业研发中心近200家,企业创新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并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突出重围。位于我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回首生益科技的发展历程,无不烙下“技术新则企业兴”的痕迹。该企业早在上世纪就成立了由公司骨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技术委员会,每五年制定一次“技术发展纲要”,明确未来的研发方向和着力点,即便是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生益科技也义无反顾地将6%以上的利润投入到研发创新中,而在产品环保化、短小化、高性能化等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目前企业98%的产品为自主研发产品。而正是基于如此执著的努力,生益科技在金融危机后表现出愈发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实现利润3.86亿元,比增长了256%,一跃成为全国最大、全球第三的覆铜板生产商。更为超前的是,在不断进行自主创新的同时,该企业还卓有远见地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为公司的安全经营、自由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保障,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去年该企业打赢了广东第一宗在美国维权的知识产权大案,迫使世界覆铜板行业第一巨头美国埃索拉公司向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动撤诉。目前,生益科技已提交国外专利申请10件,中国专利申请9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超过了60%,近三年专利产品销售收入累计超过45亿元。

(四)转型,要靠创意产品撬动市场。

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实践表明,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创造

免费

分享

创新

财富的新机会,所以创意是工业化时代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危机后的东莞,不少有眼光的加工型企业已经开始试水创意经济,他们把创意、时尚等现代元素与传统产业优势融合在一起,找到了以创意驱动产品提升的新路径,也使企业发展获得了新动力。落户石龙的泛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凭借创意产品异军突起的一个典型。泛蓝科技成立之初仅为一间家具代工企业,同质化恶性竞争等传统弊病一度让企业步履维艰。在困难面前,企业敏锐地发现跨行业的产业整合也能成为一种产品创新,并大胆地认定电子与家具的创意组合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几年来,他们坚持以此为方向,不断探索具有时尚潮流气息的新产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智慧电子家具的概念,首创了沙发音响产品,继而又马不停蹄地开发出音响椅、游戏椅、健康休闲椅等系列电子家具,极大丰富了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产品远销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泛蓝科技顺势而为,在拥有拳头产品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开拓自有品牌力度,自有品牌“aiv”销售网点遍布国内外,形成了强大的销售网络。通过创意拉动产品升级,泛蓝科技已成功转型为一家拥有自主品牌、自有技术的电子家具制造商。目前在国际电子家具市场,泛蓝科技以超过60%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一位,综合竞争力远超其他对手。

(五)转型,要靠人本管理凝聚士气。

后危机时代,企业经营者们越发感到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生代工人日益提高的尊严诉求,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同样成为新时期加工贸易企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在转变管理模式上,东莞长安品质电子制造厂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投产八年来,品质电子厂坚持突出“关爱员工”这一主题,推行人性化管理,将“爱心”融于企业的经营理念:他们着力为员工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媲美花园的厂区由多名员工分8组合作设计,从构思到摆设完全由员工自己完成,四栋宿舍大楼艺术化地将楼身涂成红、蓝、紫、绿四种颜色,分别以“软红香土、筚路蓝缕、紫气东来、绿野仙踪”冠名,平添一份文化韵味;他们着力为员工提供富足的精神生活,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营造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他们着力为员工搭建进步平台,由专人帮员工设计规划职业生涯,鼓励组织员工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更为突出的是该企业不仅从大处着眼营造家的氛围,更从细微的生活小事着眼关爱员工,比如该企业有这样一个规定,员工家属来探亲,只

免费

分享

创新

要能证明家属关系,就可以在厂里免费吃住一个星期。这种人性化管理就像春雨润物一样,让员工感觉到了浓浓情意,找到了一种主人翁的尊严,更使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工作主动性与团队精神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促进了企业发展。随着经济回暖,在加工贸易企业普遍又面临“招工难”尴尬的时候,品质电子厂却从没为找不到员工或员工不稳定而发愁,企业正是凭着这种先进的管理、优秀的员工以及持续不断的技术改良,发展成为世界顶级的引线框供应商,并先后荣获“东莞市青年文明社区”、“东莞市文化建设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六)转型,要靠延展链条拓宽空间。

长期以来,我市加工贸易企业被视为制造环节的代表,始终贴上了“低端”、“低附加值”等标签。然而经历金融危机洗礼后,不少企业已悄然从单一制造稳步向市场环节进军,东莞加工贸易的“微笑曲线”正向更宽广的领域展开。一方面,国内市场正成为企业转型释放产能的战略要地。不少企业在外需短期难以大幅反弹的情况下,采取内外销市场并举的全新策略,如东莞东聚电子电讯制品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头顶“世界第一碎纸机制造商”等系列光环,其产品远销欧美各地。然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欧美订单严重萎缩,曾一度下降20%左右。在困境面前,东聚电子及时把眼光转向了国内市场,在“外资企业产品内销”,“广货北上”等政府帮扶措施推动下,企业主动寻求与联想、海尔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产品内销获得了质的飞跃,今年上半年,内销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70%。另一方面,料件国产化也成为企业升级的一个可施之策。过去,我市加工贸易企业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增值率极低,导致企业发展往往受制他人,金融危机后,不少企业已做出了积极转变。位于石碣的东莞巨千家具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他们的产品原料多为五金和玻璃件,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80%以上,如何最大化降低采购成本、缩减采购流程,对于依靠控制成本增强竞争力的巨千家具来说,是最为头疼的环节。为此,该企业及时转变思路,不再采取“大进”的采购策略,代之以“进口与国内采购并重”的战略思维,目前超过六成的料件采购在国内完成,使企业在一个月内就可实现备料、生产和成品出口,国际接单能力大增,同时对国内相关的产业也形成了明显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使企业的产业合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免费

分享

创新

二、有益启示

生益科技、品质电子等企业在危机后的叠加压力下依然走出了漂亮的转型之路,成绩得来实属不易,令人倍感鼓舞振奋。但客观来看,一批企业的华丽转身并不意味着东莞加工贸易整体的脱胎换骨。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除了要继续消化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外,还必须正视人口红利减弱的全新环境,更必须经受转型阵痛的严峻考验。路漫漫其修远兮,企业之难,政府感同身受,然而典型企业的成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历了转型阵痛的蜕变,发展之路也必将更为宽广。在这个事关我市加工贸易发展大局的关键时刻,政府应与企业同担当、共进退。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基础稳固、文化包容等优势,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在工作中既服务企业发展,又助推企业提升,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推动我市加工贸易实现更高层次迈进。

(一)推动转型,政府要比企业站得更高。

毫无疑问,加工贸易企业的逐利特质会局限他们对于自身调整的眼光和步伐,随着危机阴影日益远去,出口订单不断增多,淘汰落后压力逐渐减弱,以往那种依赖订单的传统模式很可能又会重新抬头。各级政府务必认清形势,巩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良好开局,通过政策调控等各种手段严防传统模式复归。同时,应从全球新一轮产业洗牌的大视角对加工贸易进行再定位,以“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为契机,抓紧制定完善“十二五”时期加工贸易增长效益和质量的约束性指标体系,转变以承接发达经济体产业梯度转移为主的被动跟随模式,在产业统筹布局上切中要害,以更高更宽广的视野引导企业的转型升级。特别要意识到危机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把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各镇街目标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实施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强化对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重点项目、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等重点内容的考核,主动引领加工贸易企业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此外,还要看清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绿色经济的兴起,以“低碳”化为目标,主动引导加工贸易开展国际低碳技术合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创造绿色经济新优势。

(二)推动转型,政府要与企业贴得更近。

能否实现从“危机”到“机会”的嬗变,取决于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要

免费

分享

创新

加快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升级,政府服务就必须率先升级。从长远来看,政府应从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向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转变,形成既“贴身”做好各种行政服务,更“贴心”满足并引领企业升级需求的全新局面,打造出“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东莞外向经济服务品牌。从近期来看,政府要突出抓好几项实际工作,要做好企业转型的“领航者”,积极为加工贸易企业度身制定转型方案,落实专人为转型企业提供业务指导;重点跟进资金、技术密集型来料加工企业,打消企业转型疑虑;组织小分队到境外企业总部推动总部经营决策转变,鼓励更多的加工贸易企业设立总部和研发机构。要做好企业转型的“推销员”,实施出口企业内销辅导计划,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外贸产品展销活动,扩大东莞外贸产品的影响力;构建“东莞制造”等网页专区,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市场,为外资企业产品进入国内商贸流通领域搭建对接平台。要做好企业转型的“牵线人”,充分发挥“科技东莞”、“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等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创造条件让企业将境外研发机构逐步转入东莞,在我市设立国家设计中心,建设更多公共科技平台,为广大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设计等服务;加强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台湾生产力中心等产业服务机构合作,在品牌认定、质量检测等方面引进更多知名专业机构,形成先进、实用、高效的生产服务格局。

(三)推动转型,政府要助企业行得更稳。

从“微笑曲线”的中端向两端提升,对于绝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痛苦过程,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相比,它需要大笔资金投入,更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和政策支持,为了能让企业毫无顾虑地释放升级潜力,政府要想方设法帮他们荡平前进障碍。当前,人才、资金、土地历史遗留问题依然是我市加工贸易企业转型的三大“心病”。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围绕这些突出问题,拿出具有特色和实效的办法来,切实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要解人才之急,制定更具弹性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鼓励企业以项目引进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自由多元的人才“磁场”,同时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建立人才基地,采取订单培养、定向招生、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为企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破融资之冰,把加工贸易企业转型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放在更突出的位置,疏通融资渠道,用好用活10亿元“重点中小工业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支持专项资金”,积极探

免费

分享

创新

索加工贸易风险投资基金等各种可行制度,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入,金融、信贷、风投多元参与的投融资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直接上市。要攻历史遗留问题之难,以镇街为单位,抓紧梳理分类好企业遇到的具体情况,第一时间给予企业明确答复和详尽解释,同时责成有关部门尽快出台解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的操作细则,采取并联审批等各种方式进一步提高效率,加快对加工贸易企业已有土地房产的确权发证。

(四)推动转型,政府要为企业做得更细。

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群体庞大,而政府资源有限,对于企业帮助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扶持企业的过程中应当摈弃“撒葱花式”的普遍支持,做到因企而异,对企业进行分类支持。建议参考借鉴周边地区的经验做法,实施“加工贸易领军企业培育计划”,结合我市的产业布局特点,每两年选择一批重点骨干加工贸易企业、新兴产业优质企业以及部分成长型中小加工企业,改变以往以资金补贴为主的扶持方式,而是按照普惠制、先转先得的原则,集中有限资源,从强化融资服务、推动科技创新、拓宽营销渠道、提升发展能力等几大方面,给予计划内企业系统支持,使政府、社会和金融等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加工贸易领军企业快速发展,加快改善我市加工贸易企业“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加大力度建设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人才、就地不停产转型等共性问题,力求形成更好的营商环境,实现加工贸易企业整体发展的均衡兼顾。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效应明显 篇6

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增强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通过转型升级增加单位加工贸易出口额对GDP贡献的潜力很大。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是处于中间状态的加工贸易企业占据绝大比重,据2009年8月份对1117家加工贸易企业的一个调查,“两头在外”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占14.15%,“混合”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占54.34%,“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占31.51%。与东亚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门类齐全,许多外商投资企业为降低成本也开始把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生产转移过来。

从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结构看,轻工、纺织、机电、交通运输装备四大类产品占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95%以上。其中,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不足1/5,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占加工贸易的出口比重2001年开始超过50%,2004年超过65%,2011年占78.1%,是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主体。从产业层次来看,中国加工贸易已经成为全球高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中50.5%是高新技术产品,依托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子工业迅速崛起为世界IT产业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制造水平和部分领域的设计水平已跻身世界一流。2011年,中国彩电、手机、计算机等主要电子产品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48.8%、70.6%和90.6%,均名列世界第一。

但是,加工贸易出口以高端产品为主体的事实并不意味着中国加工贸易对外贸易的比较效益较高,因为我们主要是处于产业链的较低层次。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第一出口大国,中国在2011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仅有21个品牌,与美国的239个差距极大。在首批广东、苏州58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中,企业平均品牌产品占比超过了80%,这也预示着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优化开放型经济布局

中国加工贸易顺差来源区域分布的特点,是对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产业转移结果的客观反映。欧、美经过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产业转移之后,经济开始以服务业为主,在货物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地位。欧盟、美国在制造业方面则长期呈现逆差,在中国加入WTO之前,主要体现为对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逆差,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由于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承接了大量的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的产业转移,对日本、韩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逆差移到了中国,而欧盟、美国对亚洲整体的顺逆差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中国加工贸易顺差的区域结构,导致中国从国际贸易统计上看对欧盟、美国的顺差很高。这种情况很容易引来欧盟、美国对中国错误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加工贸易保持平稳增长的情况下,客观上能够减少从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增速,放缓对欧盟、美国出口的增长速度。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断抬头的背景下,有利于减轻中国所遭受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

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了全球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进程。中西部地区占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比重不断上升,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东部地区占非金融类外商投资存量的12.3%,而2010年东部地区非金融类使用外商投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为15%,2011年东部地区非金融类使用外商投资占全国总额的16.73%,上升势头非常明显。

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有利于中国优化对外贸易区域结构。2011年分省市看,广东、江苏、浙江和上海等省市出口分别增长17.4%、15.6%、19.9%和16%,增速略低于全国总水平。重庆、河南、贵州和江西等省市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165%、82.7%、55.5%和63.1%,均大幅高于全国同期出口增速。在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等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区,高端制造业、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等产业高速成长,带动当地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国目前正处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了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效应能够得到国内外的正确认识,使继续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一个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顺利实现加工贸易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需要对加工贸易统计体系加以改进和加强加工贸易产品原产地的管理。

中国现行的加工贸易统计主要是以实物流为基础,便于海关进行贸易记录,该方法无法反映中国的真实贸易结构和在贸易中的实际利益。建议借鉴BPM6(即IMF《国际收支与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和美国经常账户给予所有权的补充统计体系,建立中国加工贸易基于国内各要素投入产出效益的补充统计体系。如果按照贸易增加值统计测算,2007年中美贸易货物顺差比传统贸易统计低60%,这可以更客观反映中国在加工贸易中所获得实际利益,使欧盟、美国等停止对中国的贸易指责,同时为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提供更加扎实的数据基础,可以未雨绸缪对中国实际利益较低的加工贸易环节或者行业转移到国外做好准备。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篇7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5年来, 我国加工贸易取得长足进步, 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 由于国内外相对增长率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以及相对价格差距等综合因素的作用, 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以及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长。我们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 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

首先, 加工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1981年, 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25亿美元, 其中出口11亿美元, 占比5%;进口14亿美元, 占比6.4%。而2007年1~7月, 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已达5238.3亿美元, 增长18.5%, 其中, 出口3267.3亿美元, 进口1971亿美元, 加工贸易项下的贸易顺差为1296.3亿美元, 比2006年同期增加354亿美元。

其次, 加工贸易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商品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大幅提高。过去十年, 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 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而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1. 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有上升的趋势, 但其增值率一直徘徊在50%左右, 增值状况并不理想。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 加工贸易的增加值从理论上说应该不断增大。但事实上, 我国加工贸易整体附加值的增长非常缓慢, 甚至某些部门出现了增加值率下降的趋势。仅有的部分高科技产品也存在加工过程短, 增值率低的问题。在整个加工贸易价值链中, 我国企业从事的往往是零部件和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性环节, 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不高, 产品附加值较低。

2. 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

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 最突出的特点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整个产业链中, 我国仅以廉价的劳动力和使用成本偏低的土地参与加工贸易, 而原材料、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技术、品牌、管理模式、资金以及营销网络等附加值高的生产要素基本是跨国公司从国外市场上配置的。许多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仅仅是利用优惠政策建立加工基地, 一些行业和项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因此, 加工贸易对国内其他产业缺乏前向或后向的带动作用, 尤其是对中上游产业, 如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小, 因而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变与升级。

3. 加工贸易主体结构失衡

近几年来, 外企进出口额平均占比超过75%,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表现出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失衡。这种主体结构反映了本土企业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 导致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行为多在外企间进行, 产业带动效益和技术外溢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 加工贸易区域结构分布不均衡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地区间很不平衡, 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当前, 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费用的不断提高, 劳动成本不断上升, 劳动力优势开始削弱。如果不尽快解决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分布区域上的巨大差异, 发掘我国劳动力潜力, 并实现科技管理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我国在加工贸易中的劳动力优势将很快丧失。

三、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 要解决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使其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增值率和自主研发能力, 增强加工贸易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 必须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1. 向产业链上游发展, 提高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能力

根据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各国应该将自己具有相对优势和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生产环节安排在国内, 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然而, 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具有的比较优势将会随着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动态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资源优势 (主要是指成本优势) 逐渐弱化, 而资金、技术等优势将不断加强。因此, 我国应向具有研发、设计功能以及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高端产品迈进, 加强本地的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设计中心, 加强与本地大学和科技中心合作, 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对国外先进生产的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 提升企业从事OEM (委托制造) 配套能力, 努力向ODM (委托设计制造) 和OBM (自主品牌加工制造) 发展, 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自有品牌。

2. 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

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我国加工企业不仅要提升加工制造、装配、检测、包装等非核心价值环节的能力, 还需具备应用性研发、工艺、外观设计、物流、供应链管理以及附加服务等更加系统化的功能, 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产业延伸是今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保税区转型和建立保税物流园区为中心, 发展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业务, 促进现代物流发展速度和属地配套服务能力, 这有利于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价值, 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竞争力。

3. 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开展加工贸易, 调整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

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 特别是纠正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外资优于内资”的观念, 避免“内资给外资让道”的现象;鼓励和引导本土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从政策倾斜、资源和信息的提供、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扶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尤其要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 提高同国外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 促进我国内资企业生产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 使本土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

4. 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 调整加工贸易的地区结构。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资源禀赋情况, 针对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和土地要素价格不断上升,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削弱的趋势, 可以逐步将其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既有利于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又有利于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就业, 满足西部地区现阶段数量型经济增长的需要。政府应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根据中西部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有针对性地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 大力承接东部地区中低端产业的转移,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东部发展高端加工贸易, 中西部地区发展中低端加工贸易的地区结构, 促进加工贸易的协调发展。

5. 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 促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国家应该强化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 实行加工贸易产业评估制度, 向高端产业环节升级,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些加工程度不高, 技术含量不大、附加值低, 特别是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环境污染的项目, 要制定禁止或限制政策, 对符合标准的加工贸易项目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加工企业为国外品牌制造商提供研发设计和国际营销等更高层次的合作, 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整合延伸, 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应用高技术对传统轻型加工业进行技术改造, 鼓励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实现加工贸易的全面提升。

摘要:改革开放25年来, 我国加工贸易取得长足进步, 然而, 在肯定加工贸易促进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越来越突出, 加工贸易增值率低, 对国内产业的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 加工贸易的主体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 需要我国尽快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

参考文献

[1]孙国辉: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制的研究[J].经济管理, 2007.8

[2]张燕生: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J].宏观经济研究, 2004.2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篇8

1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1.1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呈现的特征

1.1.1 加工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

我国的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主要是由我国当时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以及相对较少的资本的禀赋现状决定的,我国具有劳动密集型商品上的成本和价格的比较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已经取代纺织品,居于商品贸易额的第一位。近年来,机电加工贸易产品出口进一步增长,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比重也进一步加大,而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持续下降。

1.1.2 加工贸易国内的配套值不断增加

配套产品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国内相应的配套产业不能得到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业只能停滞在劳动密集型阶段。贸易发展初期,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产业的技术低下,造成了我国国内的配套能力不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配套产品的制造技术得到提高,到目前为止,来料加工的国内配套值逐步上升,增加了30多倍,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总量在不断增加,二是来料加工的国内配套增长快于来料加工。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加工贸易配套值与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1.1.3 加工贸易附加值连年提高

一个国家加工贸易的附加值是衡量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和给该国带来多少经济利益的重要指标。加工贸易增值水平一般使用加工贸易增值率来表示,可以用加工贸易的出口净额与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值表示。我国的来料加工贸易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特征就决定了贸易的增值率不高。从目前来看,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增值率有所提高,但是从横向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加工贸易增值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1.2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加工贸易成贸易摩擦的导火线

近年来,我国成了世界反倾销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巨大贸易顺差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但是,2010年,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产生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9709亿美元,占同期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83.9%,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992.8亿美元,仅占8.6%,企业贸易额为667.9亿美元,约占总额的5.8%。可见,大部分的顺差被外商企业获取了,我国仅从事较为低端的加工环节,仅取得了数量很少的加工费,相反一些其他国家利用我国的高额贸易顺差,挑起贸易摩擦。

1.2.2 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地区分布不平衡,关联度不高

我国的加工贸易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基本分布在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然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较差,交通不便利,通讯设施落后,因此而导致运输成本过高,造成了我国总体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格局。

加工贸易产业与该企业下游产业之间以各种投入和产出为联系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称作产业的关联度。较高的关联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向国内企业采购中间投入品,可以带动当地投入品生产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上的改进;第二,产业不直接输出而是转交给国内的其他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加工导致国内企业的管理技术改进。加工贸易产业国内的原材料采购与零部件采购在采购总量中的比例较低,由于加工贸易的国内配置作用很低,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不大,技术外溢效果也受到抑制。

1.2.3 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不高

近年来,我国的加工贸易总额有了很大的提高,产业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以机电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业务主要以外企为主体,通常关键零部件生产等技术、技术密集型的环节不在我国生产,只把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到我国,致使我国获取的附加值低,整体技术不高,这已经成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发展瓶颈。

2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因与机遇

2.1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因

2.1.1 价格的贸易条件亟待改善

国际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是衡量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加工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贸易的整体竞争优势仍然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然而传统的加工贸易品已经逐渐进入成熟期,供给大于需求,另一方面,从进口来看,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为外资企业,其不会为我国的产业升级打算,仅仅从自身利益考虑,主要采取进料加工为主的贸易方式,通过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和一些必要的机器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进口价格。所以,总体来看,加工贸易的出口价格进一步下降,进口价格有所提高,长期发展下去,将使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

2.1.2 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助推加工贸易转型升价

长江三角、珠江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加工企业,长期以来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事加工贸易方式一直是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国际竞争的源泉,虽然支撑了地方经济的短期繁荣,但是却严重扭曲了我国的加工贸易方式。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要保持我国加工贸易大国的地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必须早日实施并完成。

2.1.3 传统的加工贸易方式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我国以粗加工、低增值的加工方式,处于价值链的底端,获利空间有限,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但是利润很小。在加工贸易中,我国仅能获得占出口总额的7%到9%的加工费,其余部分被外商获得。更有甚者,在进料加工中的材料采购与产品销售均由外商控制,利用转移价格和利润的方式,如引进低端而价格较高的设备,以次充好,使我方受损,还有可能产生贸易摩擦,造成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可见,传统的加工贸易方式不利于企业的长久生存、发展,更不利于贸易结构的优化。

2.2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遇

2.2.1 良好的国际机遇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分工体系主要以产品内部的工序细分为特征,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分工的主体,正在积极调整国际经营战略,从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开始把国内的研发中心、技术和资金输入我国,以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获得外部性规模效应。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已达到800家左右,使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以及综合物流运作与我国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相结合,以进一步加大利润。这种技术转移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另外,全球的高新技术蓬勃发展也为我国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跨国公司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开始实行高新技术产品的全球化营销策略,可能把某些高新技术和大量中间技术转移到我国,成为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动力。

2.2.2 国内的优惠政策与战略调整

我国商务部、环保总局明确发布公告取消部分出口退税的商品,并将一些加工层次低、污染高、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的商品列入贸易禁止类目录,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而能源消耗低的结构发展。

我国东部出现“民工荒”的现象,为我国敲响了产业转型的警钟,但是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贸易加工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政府颁发的一系列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环境的政策,为东部贸易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创造了有利于生存发展的环境,有利于东西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

3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选择

3.1 把握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随着我国国民教育的普及,员工素质的提高,跨国公司可能把更好水平、更大附加值的产品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境内,从而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升级,所以,应该抓住国际和国内的机遇,沿着产业价值链的方向,从下游的采购环节、中游的生产加工环节,再到下游的物流配送环节向高附加值的阶段转型。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应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制造业,使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促进劳动密集型贸易方式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所以,应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与市场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沿着从“一般供应商”到“主要供应”,再到“合同制造商”,最后成为“品牌领导者”,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变革,使国内加工贸易企业成为贸易的主导。

3.2 推进加工贸易国内采购,延伸国内价值链

如果能够及时培育和发展我国的中间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加工贸易将脱离劳动密集型阶段,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阶段迈进。转型升级实现后,即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也不会影响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所以,我国当前应该鼓励发展中间投入品市场,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这样就可以提高国内采购率,从而改变目前的不利模式,推动加工贸易产业与相关配套企业的良性互动,使国内的产业价值链得到有效延长。

3.3 努力培育内资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主体地位

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首先要打破的是外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地位,改变当前格局的可行办法,就是积极鼓励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培养内资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必须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促使其具备良好的竞争理念、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市场行为,发挥国有企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技术基础作用,从而为加工贸易升级提供有力条件;其次,民营企业的加工贸易主体地位不容忽视,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江、珠江三角等地,存在重复建设、效益偏低、技术不高的问题,只有实现民营企业的集群利益协调和技术创新,才能推动加工贸易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最后,完善招商引资政策,要鼓励企业加强与国际间的科研合作,加大在价值链上游研究和开发环节的投资。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转型升级的动因与国内外机遇, 指出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可以提升我国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并提出推进加工贸易国内采购发展, 实现国内价值链延伸, 培育内资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主体地位等转型升级的策略。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程颖慧, 段铸.论我国对外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的方向[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5 (3) .

[2]宋红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经济纵横, 2005 (11) .

[3]徐冬青.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J].国际贸易, 2005 (10) .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SWOT分析 篇9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 其中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威胁 (Threat) 。所谓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 并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分析研究, 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二、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SWOT分析

(一) 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优势 (S)

1、劳动力优势

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价格低廉, 同时已形成东、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差异, 即便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 中西部地区仍能够保持优势, 从而使得劳动力价格长期稳定。因此,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依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在中国仍将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2、政策扶植

我国鼓励和扶植加工贸易发展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及进料加工贸易所用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对来料加工的增值税实行不征不退, 进料加工的进口料件部分免税, 国内料件部分先征后退;外资企业享有进出口自营权, 享有较低的所得税负担, 一些企业的进出口设备享有关税减免等等。随着加工贸易结构的不断变化,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 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3、工业基础

经过数十年的工业化建设, 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 形成了庞大的制造业能力。尤其是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顺应了国际制造业平台的要求, 己经形成了庞大的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制造能力, 特别是一些国内以往没有的新兴制造业能力, 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 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弱势 (W)

1、劳动力优势日趋减弱

我国劳动力素质从整体来看处于较低水平,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使中国大量资源消耗在低附加值、低层次的产品加工上。同时,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近些年来逐渐提高, 而许多周边国家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劳动力成本优势日益明显, 我国加工贸易而临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2、产业技术水平较低

改革开放后, 国内有些行业的技术水平在外资冲击下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总体来看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 中国大中型企业普遍技术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 能耗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我国的加工企业之所以选择加工装配环节, 其原因就是缺乏雄厚的技术实力, 只能承接国外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业务。

3、缺乏完善的制度及政策环境

由于改革开放后机制改革不到位, 致使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由于机制僵化、市场适应力差, 没有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 加工贸易的多数利益和加工贸易发展进程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其次, 政府给予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利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负面因素, 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遇 (O)

1、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给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带来机遇

为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技术、管理以及加工制造的空间和范围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规模效应, 跨国公司正积极调整经营战略, 在把采购、加工制造、组装配送环节转移到中国的同时, 也主动把区域研发中心、运营管理总部等逐步转移到中国。我国应通过积极吸纳与国际产业转移相伴而生的国际服务外包和其他配套业务, 实现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和优化配置。

2、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随着加工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 我国已初步显示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的前景。为了降低成本, 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把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组装配送环节转移到我国, 随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调整以及我国加工制造能力的不断增强, 经济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 也有利于进一步利用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网络, 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更快发展。

3、加入WTO带来的发展契机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本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扩大, 国民待遇原则及透明度原则的实施, 有利于我国通过加工贸易使本国的优势资源与外国的优势资源通过优化组合实现最佳配置, 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WTO倡导的贸易自由化也将进一步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相互间的依靠关系, 增加新的贸易机会。

(四)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T)

1、其他国家的竞争威胁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 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将研发、采购、服务等更高技术含量的环节转移到本国。同时, 这些国家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也使我国传统加工贸易的劳动力优势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WTO规则带来的挑战

按照国民待遇原则, 任何WTO成员国不能以直接或间接方法对产品的混合、加工或使用实行特定数量或比例采取数量限制, 或强制规定优先国内产品。因此, 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将失去政策上的支持;作为WTO成员国, 我国加工贸易市场也将进一步向外商扩大开放, 外资企业雄厚的资金及技术实力必将给国内加工贸易产业带来冲击。

3、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2008年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 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国际市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日渐萎缩, 中国主要出口国家的经济衰退直接导致对中国产品需求的大量减少, 金融危机还加剧了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频繁遭遇的反倾销和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使加工贸易订单进一步减少。

三、基于SWOT分析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的SWOT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应采用以下发展战略。

(一) 增长型战略 (SO战略)

1、抓住跨国公司战略调整机遇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

在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过程中, 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整合并逐渐加大了对处于价值链上游的研究和开发环节的投资。中国要准确把握加工贸易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管理方式, 在保持数量增长的同时, 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及时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加强配套水平以促进产业升级

与单个企业相比,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以专业分工的高度化和集中化为特征, 因此管理费用和经营成本比单个的企业要低, 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也更加灵活, 创新成功之后的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溢出效应也比较明显。因此, 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集群, 增强加工贸易的产业聚集效应, 带动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

3、促进增值能力由价值链低端生产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

我国是从最低端加工组装环节进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向零部件的设计生产活动延伸,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土上下游企业配套合作, 实现加工贸易国内产业链的延伸, 提高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 使企业更多地把握战略性环节和增值活动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生产网络体系, 即价值链升级。

(二) 扭转型战略 (WO战略)

1、促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升级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要推进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使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 不断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例, 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及环保性高新技术产业。第二是要推进产业内部的劳动密集型环节, 即零部件的加工装配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 即产品的研发、设计环节转型升级。

2、培育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我国应该抓住90年代以来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 营造促进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通过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性政策, 加大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活动的投入和科研人才的储备, 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等措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 培育加工贸易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鼓励企业培育壮大核心技术, 推动加工贸易由OEM向ODM、OBM转变,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发展自主品牌。

(三) 多元化经营战略 (ST战略)

1、推动经营主体由外资企业为主向内资企业主导转型

要改变我国加工贸易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这种状况, 下一阶段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点应是培育、鼓励、扶持国内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研究制定有关政策, 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加工贸易, 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新环境, 加强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导权。

2、推动区域分布由沿海加工为主向区域间合理分工多元化发展转型

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也为了保持我国加工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政府应利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机会。最终形成我国加工贸易, 技术水平与产业结构由西向东梯次推进的地区分工新格局, 实现加工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3、推动生产方式由物耗型加工向“绿色化”方向转型

为实现加工贸易向“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首先应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0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 修改和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要实施产业准入机制, 提高引资门槛, 在现有的招商引资考核体系中加入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技术进步等方面的考核内容;第三要逐步建立加工贸易产业评估和企业评估制度, 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依法取缔或限期整改;第四, 海关等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文件, 坚决限制物耗型、污染型加工贸易的开展。

(四) 防御型战略 (WT战略)

1、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加工贸易要实现转型升级, 最终实现从OEM向ODM、OBM的转化, 需要更高的人力资源相配合。因此, 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加强在职培训与转岗培训,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方面的立法及制度, 为现代加工贸易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2、建立全面高效管理体系, 完善制度政策环境

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 我国应该进一步完善现行加工贸易管理体制, 转变监管理念, 提高监管效率, 创造中国特色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 实现既能有效防范走私, 又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的目的, 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 保障加工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艳丽、赵军:《三峡区域教育发展的SWOT分析》[J], 2008年6月[1]陈艳丽、赵军:《三峡区域教育发展的SWOT分析》[J], 2008年6月

全球生产网络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篇10

随着产业内竞争的加剧, 跨国公司根据主要的地源或国家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逐渐难以维继, 于是, 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和建立生产体系便成为跨国公司获得、保持和加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在跨国公司组织的全球生产网络中, 各国生产能力均被纳入其中, 根据它们的产业竞争优势位居全球化产品价值链的一个或数个环节。具备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集中发展各产业中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 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则集中发展各产业中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 它们相互分工合作, 共同组成国际生产的全部。

从构成主体分析, 全球生产网络, 即是将领导厂商 (跨国公司) 原有的独资公司、合资公司等与外部的独立供应商、独立承包商、独立分销商及战略伙伴联盟等联系在一起, 通过分工合作使领导厂商的生产交易成本降到最低, 尽可能提高效率, 从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其组织结构如在整个全球生产网络中, 参与主体主要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 称之为领导厂商, 它可分为两种类型:品牌领导者与合同制造商。前者是指以其自身为主导, 在全球配置资源并形成网络, 以实现降低成本、产品差异化和贴近市场的目的, 它实现了网络内企业间水平分工。而后者则略有不同, 即通过垂直分工设置全球生产网络, 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全球商品供应链。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领导厂商, 都居于网络的核心位置与主导地位, 由他们来进行网络内的战略制定、组织领导、管理控制等重要工作, 因而对网络中的其他企业起着绝对的影响与控制作用。另一类网络主体被称为当地供应商, 它分为主要供应商与一般供应商。主要供应商在领导厂商与其他当地供应商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它们直接与领导厂商接触且拥有特质化资产 (包括技术) , 并建起自己的微型全球生产网络。除了核心的研发与营销战略制定等业务活动由网络领导厂商控制以外, 主要供应商要能够完成整个价值链的每一环节的活动, 必要时, 还要具备协调整个全球供应网络管理的能力。一般供应商相对居于较为附属的地位, 它们竞争优势主要源于月低成本、快速度及交货及时、灵活;它们一般不直接与网络中的领导厂商接触, 而是与主要供应商建立联系。一般供应商通常缺乏特质资产, 融资能力较弱, 比较容易受到市场、技术突变及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全球生产网络中影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因素

(一) 网络中的知识转移与扩散

首先, 高层级企业 (领导厂商或高层级供应商) 会向低层级企业 (高层级供应商或低层级供应商) 提供生产质量控制手册、产品与服务标准、产品与工艺设计蓝图、设备资料等一列显性知识, 帮助低层级企业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 使其产品和服务能够达到高层级企业的要求。而低层级企业会尽力消化吸收已转移的显性知识, 并形成自身的隐性知识, 这一过程就是知识的内部化。为了协助低层级企业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高层级企业会邀请低层级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观其具有代表性的工厂和车间, 使这些技术人员不仅能了解到高层级企业对生产体系和网络组织的管理, 并且能够通过培训直接获得隐性知识。此外, 高层级企业还会派出技术人员到低层级企业的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这些活动都导致了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 即社会化。

其次, 低层级企业必须将从高层级企业那里获得知识转换成与当地制度环境、商业运行环境适应性更强的书面资料, 这意味着低层级企业把获得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为自己新的显性知识, 这一过程伴随着知识的结合和外部化。

最后, 这种本地化的知识在低层级企业内部不断传递, 就会发生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即内部化、外部化和社会化, 并成螺旋式的扩散与上升, 从而引起低层及企业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自身能力的提高。随着能力的不断提高, 低层级企业会逐步提升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及所从事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众多从事加工贸易的低层级企业, 其网络主体地位及其所从事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的提升就会导致加工贸易整体的转型升级。

(二) 由企业间前向、后向联系引起的

溢出效应

在全球生产网络中, 领导厂商或高层级供应商如果要进行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的当地化, 就会与东道国的供应商发生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由于作为领导厂商的跨国公司拥有世界上90%的先进技术, 所以当地的供应商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产品创新、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市场知识中“搭便车”, 从而产生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现, 可以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来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后向联系是指东道国企业为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各种服务。在国际竞争压力下, 跨国公司更多地选择在东道国国内采购零部件和原材料。由于对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要求较高, 它们通常会为供应商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援助、信息咨询服务和管理上的培训等服务, 使当地低层级供应商能够掌握生产相关产品或零部件所必须具备的技术和管理知识, 从而逐步带动加工贸易企业向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迈进。后向联系一方面有利于当地供应商从中学习和掌握高层级主体向它们溢出的技术并付诸于实践, 提升加工制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中上游厂商提供巨大的市场机会。而前向联系则是指由东道国企业为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提供成品市场营销服务、半成品、零部件或原材料的再加工和各种服务。前向联系在使当地低层级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同时, 还对当地经销商和下游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并能促进相关技术 (如维修和操作技术) 向当地的转移以及东道国研究与开发产业的发展。

(三) 跨国公司R&D活动的全球化和技术联盟的出现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R&D活动中, 会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回流, 同时, 由于雇用了大批的当地员工, 又会培养出一批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跨国公司与当地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互合作, 共同制造和分享诸如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销售技术等知识产品, 并将之用于各自独立的研发活动, 向外扩散形成较强的技术溢出效应。从而弥补了东道国研发投入的不足, 尤其是当地企业研发投入的不足。

在技术联盟中, 技术转移不是单向的, 而是双向或多向, 是联盟各方的资源共享。联盟各方能够共同分担研发的成本和风险, 实现资源的有机结合, 及时满足研发对资源的需求。联盟各方还能够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由于单个公司在集中精力于自己擅长领域的同时, 还获得了技术能力方面的补充, 就进一步加快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进程。这样看来, 如果东道国的低层级供应商能够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高层级供应商或领导厂商结成技术联盟, 其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必定会得到增强, 相应地在网络中的主体地位也会得到提升。

(四) 各国的国内环境

全球生产网络中能够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造成影响的国内环境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基础环境、经济体制、相关产业、生产要素、需求状况这六个方面。政府政策, 指的是那些旨在为加工贸易提供便利条件的政策, 比如有关加工贸易的进口免税、出口退税政策, 旨在提升加工贸易技术基础的鼓励研发和创新的政策等。基础环境, 具体包括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市功能配套情况、地理位置、社会文化等方面。当地的基础环境是领导厂商或高层级供应商决定是否会将某些生产环节设置在该地区, 形成产业集群从而促进当地加工贸易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 往往会受到经济体制的约束。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不完善、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等现象, 导致当地企业不能迅速适应其上层主体经营管理的要求, 限制了它们对知识和技术的吸收, 有碍加工贸易与产业升级的实现。相关产业, 主要是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渠道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当某一产业的相关产业配套成熟并已经形成产业聚集, 就会吸引领导厂商及其高层级供应商在该地区设置网络内的某些生产环节、建立生产基地、寻找供应商, 使当地厂商获得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机会。生产要素, 主要包括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和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只有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提高了, 才能更有效地吸收、转化从网络中转移过来的各类技术和知识, 不断促进当地企业在网络内的升级。企业的技术水平越高、设备越先进, 领导厂商和高层级供应商就越愿意向其转移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也更高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需求状况包括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 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在当地供应商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以后, 如果国内市场规模较大, 消费需求档次较高, 就有利于当地企业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与技术, 实现产品升级与产业升级, 加快网络内角色地位的转换和提升。

三、启示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日益显著前提下, 发达国家凭借高科技优势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调整, 加工贸易逐渐进人了一个新的转型时期, 我国的加工贸易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存在产品层次低、布局不合理等非均衡特征, 如何提高加工贸易发展的水平和层次, 直接影响到我国能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全球生产网络是跨国公司组织上的重要创新, 网络内的交易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加工贸易, 全球生产网络这一概念及其理论从微观层面上为我国的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对提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战略对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 就必须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更大范围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 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积累管理技能和营销经验, 学习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 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 即通过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不断的网络变换、角色转换、价值链环节变化及地区转移中提升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Gary Geretti.A commodity chains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global industries[D].Duk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1999.

[2]、Nonaka L, Takeuchi H.The kon-wled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葛顺奇.跨国公司技术战略与发展中国家技术模式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分散介质下一篇:管理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