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合同

2024-05-19

加工贸易合同(通用9篇)

篇1:加工贸易合同

(一)申请合同变更的条件: 1、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已取得海关核发的加工贸易登记手册; 2、经营企业已签订加工贸易变更合同; 3、申请变更的加工贸易合同已由商务部门审核批准; 4、合同的变更应在原合同的有效期内。 (二)申请变更时应提交的文件: 1、商务主管部门

(一)申请合同变更的条件:

1、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已取得海关核发的加工贸易登记手册;

2、经营企业已签订加工贸易变更合同;

3、申请变更的加工贸易合同已由商务部门审核批准;

4、合同的变更应在原合同的有效期内。

(二)申请变更时应提交的文件:

1、商务主管部门签发的有效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变更证明》;

2、经营企业签订的加工贸易变更合同;

3、海关核发的加工贸易登记手册;

4、合同变更申请书;

5、《加工合同备案申请表》、《进口料件备案申请表》、《加工出口成品备案表》、《单耗备案申请表》(填写变更部分);

6、经预录入的“企业加工合同备案呈报表”(变更部分);

7、为确定变更后的单耗和损耗率所需的资料;

8、海关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证明文件和材料。

(三)办理程序:

1、材料受理

申请人向海关递交材料。海关受理后进行初审。

2、海关审核

海关根据规定审核企业的加工贸易变更合同和各项资料是否符合国家和海关的有关规定。

3、变更台账

经海关审核通过的合同,需到中国银行设变更银行保证金台账(aa类企业的所有合同,a、b类企业变更后不超过一万美元的合同除外)。

4、核发手册

按规定已变更银行保证金台账或不需变更台账的合同,由主管海关核发变更后的加工贸易登记手册,企业凭以办理加工贸易货物的进出口手续。

(四)办理时限:

自出具《受理通知书》起二十个工作日内。

篇2:加工贸易合同

--约首部分:即合同的首部,包括合同的名称、合同编号、签约日期、签字地点、签约公司名称、公司地址、电话、传真、电子信箱及银行账号等方面。

--正文部分:合同的标的,主要包括货物的名称、质量、规格、数量和包装等,还有供货方式、支付方式、双方的义务、争议的预防和处理等。

--约尾部分:即合同的结尾部分,包括合同的文字效力、份数、附件、签字等方面。

具体说来,根据不同的加工贸易方式,正文部分内容主要有:

(一)来料加工贸易合同

1.来料或来件条款

确定来料或来件时间、地点、数量、质量、规格、供货方式、支付方式等。来料加工一般应规定外商提供有关图纸资料,确定发生来料或来件短缺现象时的补足办法,确定使用中方企业当地原辅材料及零部件的做价方法;确定外商未能按时来料或来件所承担的责任。

2.提供设备、技术条款

对外商提供的先进技术设备或生产线,应具体说明其型号、规格、技术标准、价格及交货条件、时间、验收办法。外商不能按规定交货,必须负责由此造成的损失。合同还可以规定由外商负责培训有关操作人员。

3.成品率和原辅材料消耗定额条款

成品率是来料加工贸易业务的关键问题。应做三方面的规定:一是规定加工贸易的成品率;二是规定原辅材料、零部件的消耗额;三是不能达到规定时受托方(中方企业)的责任。

4.交货条款

一般说来,在规定加工贸易供料、交货的总时间外,每一批加工贸易业务,还应分别订立合同,具体规定原材料、零部件供应时间和成品交货时间,以及规定违约时的责任。

5.产品商标使用条款

来料加工贸易产品商标的使用,应按照我国《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在外商与中方企业签订来料加工贸易合同时,必须要求外商提供经过公证的商标所有权或被许可使用的证明文件。其商标不得与我国已注册的商标相同或近似,商品的造型、包装亦不得仿冒。

6.运输和保险条款

来料、来件加工贸易设备和成品的运输费用,应规定由外商负担。来料、来件及所提供设备的进口由外商在国外保险。加工后的成品出口可由中方企业代为保险,但费用由外商负责。在工厂内加工贸易期间的保险费通过双方协调做出规定。

7、工缴费条款

工缴费在参考国际市场、尤其是外商所在国家或地区加工费水平的基础上,全面考虑来料加工的各种费用开支,一般要高于国内同类产品的加工费水平。其它附加的费用,如代办保险、运输等的费用,应另行计算。

8、支付条款

确定工缴费支付所使用的货币是加工贸易中保证收益的重要方面。由于国际汇率变化频繁,收取工缴费一般避免使用软货币(即汇价下跌的货币)。支付引进设备技术费用则争取使用软货币,如果不得不使用硬货币(即汇价上升的货币),则应在计算价格成本时,把货币升值的因素考虑进去,以避免货币折算上的损失。一个合同应使用同一种货币。如果来料或出口成品实行分别作价,可以采取对开信用证的办法,即中方企业对来料或来件开远期信用证,外商对交付成品开即期信用证。如果来料、来件与成品均不计价,工缴费可以用即期信用证支付。

9、约束性条款和仲裁条款

一般合同的约束性条款规定,在协议期内,中方受托人不承接除合同客商外第三者加工贸易同类产品。

一般合同的仲裁条款规定,如双方在执行合同中发生争执,首先采用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能解决,应提交双方约定的仲裁机构仲裁,仲裁的裁决是终局的,对合同双方有法律约束力。

10、期限条款

合同应确定期限,如半年、一年或几年,尤其是外商提供设备、用工缴费补偿其价款的业务,更应规定期限。有的合同规定,可以延长合同的有效期,并规定了续约的具体办法。

·服装加工合同 ·钢筋加工合同 ·加工贸易合同 ·进料加工合同

(二)进料加工贸易合同

进料加工贸易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一般包括进口料件合同、出口成品合同等。如果是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加工企业对外承接进料加工贸易,还要选定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做为代理商,并同其签订代理进口原材料、出口成品的合同。

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原材料进口合同、成品出口合同的基本内容和一般贸易的进口、出口合同大体相同,只是进料加工贸易的原料来自国外,成品销往国外。

篇3:加工贸易合同

在国际贸易往来中, 合同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商务合同的翻译问题, 也成为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关注的问题。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合同是进口出口双方当事人依照法律通过协商就各自在贸易上的权利和义务所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合同类法律文件是用以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的重要文件, 是预防与解决争议的依据。合同英语行文缜密而准确, 历史悠久, 深含法律文化底蕴。

一、根据合同用语的特点正确地处理英汉合同翻译中的问题

合同英语的用词极其考究, 具有特定性, 要求选词专业化 (professional) 、正式 (formal) 、准确 (accurate) 。具体体现在:

掌握合同中May, shall, must, may not (或shall not) 等词的使用特点。

May, shall, must, may not (或shall not) 对学过英语的人再熟悉不过, 但在合同翻译过程中, 对这些词的处理要极其谨慎。May, shall, must, may not (或shall not) 等词, 在合同条款中权利义务的约定部分被广泛使用, 而权利义务的约定部分构成了合同的主体。因此, 在商务合同的翻译过程中, 这些词如果处理不当, 可能会引起纠纷。

may旨在约定当事人的权利 (可以做什么) , Shall约定当事人的义务 (应当做什么时候) , must用于强制性义务 (必须做什么) , may not (或shall not) 用于禁止性义务 (不得做什么) 。May do不能说成can do;shall do, 不能说成should do或ought to do;may not do在美国一些法律文件可以用shall not, 但绝不能用can not do或must not。出现争议后应当先行协商, 所以采用了义务性“约定”, 如果协商解决不了, 作为当事人的权利, 用选择性约定may也很妥当。如果may和shall调换位置会怎么样?前半句的shall换用may后, 意思变成了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 意思上说得过去, 但后半句的may换用shall后, 变成了应当诉讼解决, 好像一旦出现争议, 就要闹上法庭, 这样的合同条款表达, 将会有失合同双方的友好感情。

本句可译:双方首先应通过友好协商, 解决因合同而发生的或与合同有关的争议。如果协商未果, 合同中又无仲裁条款约定或争议发生后未就仲裁达成协商解决的, 可将争议提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解决。

二、准确掌握合同英语翻译中涉及时间日期的词, 避免混淆。

在经贸合同英译中, 了解与掌握极易混淆的词语的区别是极为重要的, 是提高英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有典型实例如下:

(1) ex与per

源自拉丁语的介词ex与per有各自不同的含义。英译由某轮船“运来”的货物时用ex, 由某轮船“运走”的货物用per, 而由某轮船“承运”用by。

(2) in与after

当英译“多少天之后”的时间时, 往往是指“多少天之后”的确切的一天, 所以必须用介词in, 而不能用after, 因为介词after指的是“多少天之后”的不确切的任何一天。

三、正确使用货币的符号

英译合同的金额时必须注意区分和正确使用各种不同的货币名称符号。“$”既可代表“美元”, 也可代表其他某些地方的货币;而“£”不仅代表“英镑”, 又可代表其他某些地方的货币。另外还要注意:当金额用数字书写时, 金额数字必须紧靠货币符号, 例如:Can$891, 568, 不能写成:Can$891, 568。另外, 翻译时还要特别注意金额中是小数点 (.) 还是分节号 (, ) , 因为这两个符号极易引起笔误, 稍有疏忽, 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结语

综上所述, 从合同英语的特性出发, 来研究英汉贸易合同的翻译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合同文件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合同双方的经济利益, 因此译文必须精确、无误。这就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内在含义, 译入的语言要做到句式结构严谨, 遣词准确、鲜明, 使译文具有专业化、法律化的水准。

参考文献

[1]郭著章, 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8.

[2]胡庚申, 王春晖, 申云桢.国际商务合同起草与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20.

篇4:加工贸易合同

1 关注两合同之间对接问题的必要性

1.1 经济原因

自19世纪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国际贸易更是日益繁荣。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作为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重要参与者,唯有熟悉国际贸易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游戏规则,并熟练运用其规避风险,才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赢家。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经济环境不佳的状况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商必须正确理解贸易双方法律关系并加以灵活运用,才能有效规避风险,降低损失,保护自身权益。

目前,大部分的国际贸易合同选择用海上运输来完成货物的交付,其主要原因是海运方式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具有性价比、安全性较高的特点。因此,探讨国际货物贸易合同与国际海运合同对接的问题十分必要。

1.2 现实原因

将国际货物贸易合同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结合起来进行探讨是实践的需要。任何国际贸易的过程必然涉及货物的跨境交付,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选择某种运输方式来完成这一交付过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就是国际贸易商在订立、履行国际贸易合同后,为完成其自身义务而订立的辅助性合同。一方面,运输合同必须符合贸易合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合同,涉及运输、交货等重要环节,对于贸易合同中当事人的利益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由于这两份合同的衔接不佳而导致各种问题发生的情形在实践中不在少数。在这种“3方当事人、2个合同关系”的情况下,当事人只有使这两份合同保持良好的对接,才能真正保护自身的权益。

2 两合同之间的对接环节

根据《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 2000)的规定,在国际贸易合同中,卖方主要的义务是供货、交货、通知买方等,买方主要的义务则是支付价款、受领货物、检验货物等。除此以外,其他的合同义务(如办理许可证,订立运输合同和保险合同,划分费用,提供交货凭证、运输单据或有同等作用的电子信息等)由买卖双方通过合同的具体约定予以分配。

国际货物贸易合同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连接点有二:一是主体身份,贸易合同中的一方当事人在很多情况下亦是运输合同的主体;二是贸易术语,贸易术语构成连接贸易合同和运输合同履行的桥梁。合同中贸易术语的具体内容决定国际货物贸易中的运输、费用、风险等由哪一方控制和承担,而这些环节在实践中又是需要通过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来实现的。换言之,这些环节既受到国际货物贸易合同的制约,也受到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制约。

3 两合同之间的具体对接问题

3.1 FOB条款下货物的控制权问题

FOB条款一直是国际贸易实践中欺诈案件的“多发地带”。一般在订立国际货物贸易合同FOB价格条款时,由进口商负责与承运人订立运输合同,进而享有要求承运人签发提单的权利。这意味着出口商可能过早地失去对货物的控制权。例如天津海事法院曾处理以下案例:发货人虽持有提单,但因为提单上的托运人一栏记载为收货人,故发货人与承运人之间不存在权利、义务的关系,出口商对承运人不享有诉权,法院据此驳回发货人的起诉。

作为发货人的出口商面临的这一风险,在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之后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该规定第12条明确:“向承运人实际交付货物并持有指示提单的托运人,虽然在正本提单上没有载明其托运人身份,因承运人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要求承运人依据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承担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该条的适用范围存在一定的限制(即原告应当是向承运人实际交付货物的托运人,涉案提单应为记名提单),故此类风险并不能完全被排除。

简言之,在FOB条款下,卖方在交易伊始就丧失对货物的控制权,其至少面临两方面的风险:其一,买方不支付货款时,除了对买方提起诉讼这一方式外,几乎没有其他救济途径;其二,在卖方向承运人(或无船承运人)索赔时,其面临证明其与承运人(或无船承运人)之间存在货物运输合同关系的困难。

以上种种问题即由实务中因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与国际货物贸易合同之间不能很好对接所致。换言之,货物卖方若要避免此类风险,必须对这两个合同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卖方可以要求将跟单信用证下对单据的要求修改为“货运代理人收讫货物证明”(Forwarder's Certificate of Receipt,FCR)。这样,无论提单如何签发,签发给谁,卖方都以FCR方式完成结汇和交易。但由于在这种方式下卖方只需向承运人交货即可结汇,故对买方而言风险甚大,买方一般不会同意对信用证作如此修改。事实上,此种方式是否可行,完全取决于买卖双方在谈判中的地位。

基于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FOB条款下的货物卖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尽量控制风险。

(1)买卖双方在国际贸易合同中明确:采用FOB条款,运输由卖方进行,运费由买方承担。即卖方在安排运输时一定要明确其应当被记载为提单上的“托运人”,并要求承运人将提单签发给卖方,以保证卖方对货物的控制权。国际贸易沿用的国际惯例一般并非法律强制性规定,因此如果国际货物贸易双方当事人均同意对贸易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作如上更改,则在法律上并无任何障碍。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简称《海商法》)第42条第3款借鉴《汉堡规则》的规定,对“托运人”定义作出扩充,使《海商法》中的“托运人”既包括缔约托运人又包括实际托运人(发货人)。因此,在我国,倘若出口商能够证明自己是实际将货物交给承运人的当事人,则其“托运人”的地位就可以得到证明,故出口商通常会留意对大副收据等交货凭证的签收和保留。但仅有这些凭证不足以保护其自身利益,因为《海商法》没有针对“发货人”的权利作出任何规定,只是简单地将其放入“托运人”的定义中。《海商法》规定:应托运人的要求,承运人应当签发提单。但根据该条规定,并不能明确“发货人”是否有权要求承运人向其签发提单。在实务中,承运人仅依据向其委托订舱的托运人的指示签发提单,而拒绝依据发货人的指示将提单签发给发货人,或拒绝将提单上的“托运人”显示为“发货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出口商最好能在贸易合同中明确约定,货物买方在安排运输时必须保证提单上的“托运人”一栏记载为货物卖方,并且货物卖方享有优先要求向其签发提单的权利。此外,FOB卖方不仅要在货物实际交付时要求承运人将其托运人的身份记入提单,且要以《海商法》下“实际托运人”的身份,要求承运人将提单签发给FOB卖方,以避免自身过早地丧失对货物的控制权。

综上,在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中,FOB方式下贸易合同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之间不能较好衔接的问题比较突出。出口商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对贸易对象信誉度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建议出口商选择以CIF方式出口货物。

3.2 贸易方式的灵活选择

事实上,贸易方式的选择非常灵活,若简单地认为“出口宜采用CIF术语,进口宜采用FOB术语”是不可取的。贸易商应当从自身的实际要求出发作出选择。

一些散货(如石油等)交易通常签订年度合同,而每一票具体货物的价格却以货物装船(或提单签发)当天的市场价格为准。在这种情形下,谁掌握运输的控制权,谁就掌握货价的决定权。例如,在市场波动、货价下跌时,FOB买方可以通过拖延时间、暂缓装货的方式来谋取货价下跌带来的利益。在英国曾发生这样的案例:某艘油船被程租去尼日利亚装运12万t原油。在船舶已经到港的情况下,由于FOB买方(承租人)了解到当年2月份的油价可能比1月份下降0.617美元/桶,故想拖延至1月31日以后装船(贸易合同约定,货价以提单签发日期为准),遂要求船舶所有人延后装船。然因种种原因,船舶所有人仍签发1月31日提单,致使FOB买方(承租人)蒙受60万美元的损失。FOB买方(承租人)因此向船舶所有人提起索赔。实务中不乏贸易商抓住诸如税率变化等可乘之机,先以FOB买入货物,而后在船舶尚在海上运输途中,甚至在货物抵达目的港后,再寻找合适的买方的事例。

在国际货物交易中,买卖双方应当从自身的需求和便利性出发来选择是否掌握运输的主动权,并且不必受制于传统的FOB或CIF方式。如果国际贸易双方订立的是长期合同,且买方可根据自己的库存、销售情况来决定具体交易时间,则其可要求以FOB价格进行交易,以便掌握主动权。

3.3 滞期费的衔接

有观点认为,滞期费仅在运输合同项下值得注意,而在贸易合同项下不应当关注。事实并非如此。在目前港口拥堵频繁发生、国际贸易利润日趋下降的背景下,动则几万、几十万美元的滞期费有可能成为决定国际贸易是否盈利,或者盈利多少的关键。无论货物的运输由贸易中的哪方控制,均无法回避滞期费的问题。

倘若港口拥堵或者装卸效率低下,则发生滞期费的可能性就较高。因此,船舶所有人通常在租约中约定由承租人承担滞期费。在CIF方式下,承租人(卖方)可以控制装货时间,但无法控制卸货时间。因此,作为承租人的卖方会尽量将卸货港可能发生的滞期费风险转移给买方。同理,FOB方式下的承租人(买方),亦会尽量将装货港可能发生的滞期费风险转移给卖方。所以,在订立货物买卖合同时,负责安排运输的一方应当在贸易合同中增加条款,约定合同另一方须在多长时间内完成装(卸)货,否则由此发生的滞期费将由另一方承担。

在订立贸易合同时无法预估租船合同下的滞期费数额,因此通常的做法是在贸易合同中加上“滞期费按照租约约定”(as per charter-party),即将租约中的滞期费条款并入贸易合同。如此,订立运输合同的一方即可通过贸易合同与运输合同的对接,将其无法控制的装(卸)货滞期费转移至贸易合同的另一方。有学者质疑滞期费条款并入的有效性,认为非承租人的贸易合同一方当事人是无法了解租约内容的,因此,将租约中的滞期费条款并入贸易合同并让其承担租约下的滞期费并无依据。英国法则认为,既然贸易合同中明确约定作为非承租人的贸易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应当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装卸义务,且明确滞期费数额按照租约确定,这就意味其能够预见一旦装(卸)货发生延误,即应当承担滞期费损失的后果,因此滞期费条款的并入合法有效。当然,贸易合同中不负有安排运输义务的一方(非承租人)亦可通过在贸易合同的滞期费条款中设置费用上限来保护自身利益。鉴于英国目前仍是世界海事审判的中心,故英国法对该问题的判例对实务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滞期费问题较为复杂,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实务中一直是热点问题,国际贸易商应该对其有所了解。若要保证贸易合同中滞期费的约定能够完全保障自己的利益,则务必对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中滞期费条款有所了解。例如,对于装卸的开始时间,不同的措辞即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倘若贸易合同中约定“自船舶抵达指定泊位时起算滞期费”,则港口拥挤所致的滞期费就不能转嫁给非租船方,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船舶抵达指定的码头(泊位)后方能开始计算装(卸)货时间;但是倘若在“自船舶抵达指定泊位时开始起算滞期费”之后加上“无论靠泊与否”,则即使船舶没有进泊,也允许船长在进港后递交装卸货准备就绪通知书,装货时间也从此起算。

综上,国际贸易商需要掌握海上货物运输中的滞期费的概念和内容,否则,倘若贸易合同与运输合同中的滞期费条款不能很好地衔接,就可能给贸易合同中安排运输的一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4 风险的分配和转移

由于国际货物运输合同的履行即是对国际贸易合同项下运输部分的履行,故两合同之间必然存在诸多关联。又由于运输合同项下的风险与贸易合同项下的风险常常发生转移,因此贸易合同商应当对此予以足够关注。

篇5:加工贸易合同核销

(一)、加工贸易合同核销应向海关递交的有关文件:

1、加工贸易登记手册(《登记手册》中的“进口料件登记栏”和“出口成品登记栏”的进

出口记录,须有进出境地海关的签章确认)

2、专用进出口货物报关单。

3、企业填写的“企业合同核销申请表”和“核销申请表”。

4、海关认为必要的其它单证和证件。

(二)、加工贸易合同核销的注意事项:

1、各项单证内容必须真实、准确、齐全、有效;

2、进口料件加工成品出口后,一个月内办理核销手续;

3、保税仓库每月5日前将上月转存货物的收、付、存情况列表报主管海关;

4、保税工厂应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十五日前将上季度的进、产、销、存情况季报表报送主

管海关;

5、登记手册丢失应及时到海关备案;

篇6:定向加工贸易合同

定作方: (以下简称甲方)

承揽方: (以下简称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甲方向乙方定作浮雕文化墙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定作物种类数量及参数表

1、定作物名称、规格型号、参数、数量、金额:(含税和运费,包工包料)

序号定作物名称:

规格/型号:

参数:

数量:

单价: (元)总金额, (元)备注

合同总价款: (大写):

(1)价格为含税,含运输、含乙方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安装调试费、包装费用、检测及认证费用,乙方提供正式发票。

在本合同签订后,甲方如对定作物所用材料、定作物设计等方面提出变更,乙方应给予支持,如变更造成定作物价格发生变化,双方应就合同价款另签补充协议,如双方未就价款变更签订补充协议或其他书面文件,则视为本合同价款未作任何变更。

(2)本合同附件:

1)乙方资质证明。

2)甲方确认的样品、图样等。

2、定作物的技术标准(质量要求): 乙方应按甲方确认的(1、样品;2、定作物图样)进行供货,保证所提供的定作物是全新、完整的,且完全符合以下质量要求:

(1)若样品确认与技术参数有冲突时,按技术参数;

(2)最新的国家和行业相应标准和规范;

(3)其他要求:如有特殊要求以甲方要求及书面文字为准。

第二条 定作物的交货方法、运输方式、到货地点及运费的承担

1、交货方法,按下列第1项执行:

(1)乙方送货:运输方式为。

(2)乙方代运(乙方代办运输,应充分考虑甲方的要求,商定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

(3)甲方自提自运。

2、到货地点和接货单位(或接货人)。

甲方如果要求变更到货地点或接货人,应在合同规定的交货期限前1天通知乙方。

3、运费的负担:运费费用由 方负担。

第三条 付款方式

1、本合同生效且提供样品甲方确认合格后3个工作日内,预付 元;

2、货到现场安装调试甲方验收合格后支付 元;

3、剩余5%为质保金,即 元,质保期满以后确认定作物无质量问题,在一个月内进行支付。

4、上述付款前,乙方均应开具正式发票给甲方。

第四条 定作物的交(提)货期限为下面种方式,按第 项执行:

(1)在在 年 月 日前全部到货:

(2)可分批交货,在 年 月 日到一批,数量为 ,在 年 月 日到第二批,数量为 ,剩余 在 年 月 日全部到货。

第五条 验收

货到甲方收货地由甲方依据双方确认的清单进行初步验收;安装完毕甲方组织相关人员依相关标准进行验收;定作物验收合格之前的.货物毁损等风险由乙方承担,验收合格后所有权转移甲方。

第六条 产品的质量保证

1、本合同的定作物质保期为: 年,自定作物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2、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将定作物交由第三人完成。

如果甲方在验收中发现不合格品,乙方应及时配合甲方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补救(免费维修,更换或退货),以满足甲方正常生产的需要。

3、保质期内甲方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出现质量问题的,乙方负责免费维修或更换(甲方提供图片数量作为证据,若需现场维修的乙方应48小时内到现场维修,若需更换定作物的乙方应不超过5天将备品寄到,甲方收到备品立即退回不良品)。

4、因定作物质量不合格发生安全事故或引起人身、财产损失的,乙方应承担全部责任。

第七条 质保

质保期为验收合格后一年,质保期内,卖方应在买方报修后一日内到达现场负责免费(包括但不限于零件的更换、材料费、人工费)维修。

第八条 知识产权及保密措施

因乙方提供的定作物导致甲方受到第三方关于侵犯其专利权、商标权或工业设计权等知识产权的指控,由乙方负责与第三方交涉并承担一切法律责任与因此产生的所有费用。

甲方因此而遭致损失的,乙方应全额赔偿。

乙方在与甲方合作时了解到的一切有关于甲方的数据、资料等信息,乙方需保密,该保密义务即使双方合同履行完毕亦不被免除。

乙方须在甲方验收合格的同时将甲方提供的所有资料交回,不得复制,不能交回的销毁。

如发现乙方涉及泄漏甲方重要信息,甲方将追究乙方法律责任。

若乙方未经甲方同意擅自将定作物转由第三方制作,无论甲方是否因商业秘密的泄露而遭受实际损失,乙方均需向甲方支付合同约定的违约金。

第九条 违约责任

1、除不可抗力因素外,乙方到期不能交货或逾期交货,或定作物不符合约定的,每延迟一天,应向甲方支付合同额 %的违约金,并赔偿甲方因此而造成的实际损失。

逾期超过 天或者在宽限期内未更换完毕或更换后仍不合格的,甲方有权解除协议,乙方将甲方已付货款退还甲方,甲方因此遭到损失的,乙方负责赔偿。

2、如因乙方的原因导致甲方的信息泄露或侵犯甲方知识产权,乙方除应返还甲方已支付的所有费用外,仍应支付甲方违约金 万元,如该违约金不足以赔偿甲方的损失,仍应赔偿甲方相应的损失。

3、如乙方不按本协议约定的其他条款履行,甲方有权停止付款,乙方按合同额的 /次支付甲方违约金。

4、上述违约金优先从合同总额中扣除。

第十条 廉政条款

在本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乙方不应向甲方及其相关的其他单位(包括员工)允诺提供回扣或提供回扣或任何其他性质的报酬,

同时,乙方及其员工不应接受甲方及其相关的其他单位(包括员工)允诺提供回扣或提供的回扣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报酬,

并应确保其及其所属员工实施的任何行为不会构成商业行hui、受hui,并应确保其行为不应在实质方面影响甲方员工本应保持的公正、公平形象。

如甲方或政府主管部门有合理证据认为乙方存在违反本合同约定的情形,甲方有权选择继续履行或不再履行本合同。

甲方选择不再继续履行的,乙方无条件放弃双方合作所有项目的剩余应收款项和质量保证金,并无条件退回所收全部款项。

无论甲方采用何种方式处理以上情况,均有权追究甲方相关责任人和乙方的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 争议解决的方式:本合同如发生纠纷,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二条 其它约定:乙方到货时须向甲方提供企业资质证明、定作物的质量检测报告、原材料验收报告及合格证原件等。

第十三条 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两份,具有同等效力,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传真件有效。

本合同附件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甲方: (盖章) 乙方: (盖章)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委托代理人:

电话: 电话:

传真: 传真:

地址: 地址:

篇7:三资企业加工贸易合同

1、企业递交资料;

2、镇街审核;

3、报市审批。

1.加工贸易合同

(1)企业进出口业务备案手册(附《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及生产能力证明》正本及复印件);

(2)用“电子审批”系统申报合同,电子审批通过后,打印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申请表一份及出口成品表、进口料件表、料件单耗表各一式

料 两份。2.加工贸易试产合同需另附:(1)企业批文、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复印件);(2)消防部门验收意见书(正本及复印件);

(3)社会保险证书(正本及复印件);

(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保验收批复文件(正本及复印件)。

(5)由镇外经办出具的“三资企业新投产验厂情况表”(附设备清单),并提供进口设备清单和国内购买设备发票复印件(附正本核对)。

1、企业申请加工贸易试产合同需加工贸易科派员下厂查验企业生产能力。

2、来料加工企业原地不停产转三资企业的参照“东外经贸”(2008)40号文通

注意事项 知执行。

3、由镇街外经办或外经贸局电子审批集中录入点录入合同资料的,需填报企业加工贸易合同确认书一份。

办事时限

办事部门 1.个工作日内可予批复。需局长审批的,2.个工作日内批复。东莞市莞城投资服务中心

22106060

咨询电话

设立外资企业流程

1.递交资料

2.经办人初审

序 3.科长审核(审批)4.局长审核(审批)5.报省外经贸厅审批(凡进口涉及羊毛、食糖、植物油、棉花、粮、成品油、聚酯切片,出口涉及白

银、锌、石蜡、成品油、汽车等省级审批目录的生产合同,先由市外经贸局审核

后报省外经贸厅审批。)

1.加工贸易合同

(1)企业进出口业务备案手册(附《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及生产能力

证明》正本及复印件);

(2)用“电子审批”系统申报合同,电子审批通过后,打印加工贸易业务

料 批准证申请表一份及出口成品表、进口料件表、料件单耗表各一式两份。2.加工贸易试产合同需另附:(1)企业批文、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复印件);(2)消防部门验收意见书(正本及复印件);

(3)社会保险证书(正本及复印件);

(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保验收批复文件(正本及复印件)。

(5)由镇外经办出具的“三资企业新投产验厂情况表”(附设备清单),并提供进口设备清单和国内购买设备发票复印件(附正本核对)。

1、企业申请加工贸易试产合同需加工贸易科派员下厂查验企业生产能力。

2、来料加工企业原地不停产转三资企业的参照“东外经贸”(2008)40号文通知执

注意事项 行。

3、由镇街外经办或外经贸局电子审批集中录入点录入合同资料的,需填报企业

加工贸易合同确认书一份。

办事时限 1.个工作日内可予批复。需局长审批的,2.个工作日内批复。

办事部门 东莞市外经贸局加工贸易科

咨询电话 22995396、22817385.办理《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及生产能力证明》

2011-09-20

仓库(Warehouse)是保管、储存物品的建筑物和场所的总称。物流中的仓库功能已经从单纯的物资存储保管,发展到具有担负物资的接收、分类、计量、包装、分拣、配送、存盘等多种功能。库管理是指商品储存空间的管理。仓库管理作业应注意的问题有:

1.库存商品要进行定位管理,其含义与商品配置图表的设计相似,即将不同的商品分类、分区管理的原则来存放,并用货架放置。仓库内至少要分为三个区域:第一,大量存储区,即以整箱或栈板方式储存;第二,小量存储区,即将拆零商品放置在陈列架上;第三,退货区,即将准备退换的商品放置在专门的货架上。

2.区位确定后应制作一张配置图,贴在仓库入口处,以便于存取。小量储存区应尽量固定位置,整箱储存区则可弹性运用。若储存空间太小或属冷冻(藏)库,也可以不固定位置而弹性运用。

3.储存商品不可直接与地面接触。一是为了避免潮湿;二是由于生鲜仪器吸规定;三是为了堆放整齐。

4.要注意仓储区的温湿度,保持通风良好,干燥、不潮湿。

5.仓库内要设有防水、防火、防盗等设施,以保证商品安全。

6.商品储存货架应设置存货卡,商品进出要注意先进行出的原则。也可采取色彩管理法,如每周或每月不同颜色的标签,以明显识别进货的日期。

7.仓库管理人员要与订货人员及时进行沟通,以便到货的存放。此外,还要适时提出存货不足的预警通知,以防缺货。

8.仓储存取货原则上应随到随存、随需随取,但考虑到效率与安全,有必要制订作业时间规定。

9.商品进出库要做好登记工作,以便明确保管责任。但有些商品(如冷冻、冷藏商品)为讲究时效,也采取卖场存货与库房存货合一的做法。

10.仓库要注意门禁管理,不得随便入内

篇8:国际版权贸易合同档案管理研究

关键词:国际版权贸易,合同档案,档案管理

近年来, 在频繁的国际版权贸易中, 产生了大量合同档案, 出版社的档案管理部门如何管理这部分档案, 使其系统化、有序化, 并发挥作用, 是出版部门的档案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国际版权贸易合同档案的新特点

随着国际版权贸易的飞速发展, 贸易中产生的版权合同档案在数量、种类、利用率上, 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形成新特点。

1. 贸易规模的扩大决定了合同档案数量规模化。

1992年以前, 我国的国际版权贸易规模较小。这时, 虽然著作权法正式实施, 为我国对外版权贸易提供了法律保护, 但是, 由于我国尚未参加世界版权公约组织, 对外版权贸易活动仍不十分活跃, 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 贸易中产生的合同档案尚不多。1992年, 我国加入《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 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版权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97年, 我国输出版权353项, 引进版权3224项。2007年, 输出版权已达2571种, 引进版权多至10255种。根据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的统计数字, 自1997年到2007年我国共输出图书版权累计12136项, 引进图书版权累计100094项。十年间, 版权贸易额增长了近十倍, 反映了我国在国际版权贸易中逐渐形成规模化的发展趋势,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国际版权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贸易合同数量迅速增加, 同时, 合同档案数量亦形成规模化趋势。如何科学管理数量日益增加的这部分合同档案, 是摆在档案部门的新问题。

2. 贸易方式的增加决定了合同档案种类多样化。

随着我国国际版权贸易数量的增多, 版权贸易方式也随之增加, 版权合同档案种类亦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首先, 是版权转移方式增加。例如, 在版权许可交易中, 有一般许可, 其中包括独占许可、排他许可、非独占许可、分许可和交叉许可;有集体许可, 其中包括一揽子许可、中心许可。在版权转让交易中, 有全部转让和部分转让、临时转让和永久转让、有偿转让和无偿赠予。其次, 是版权使用方式增加。其有版权的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影印权、汇编权以及连载权、俱乐部版权等。再次, 是版权权益增加。有专有出版权、非专有出版权, 版权的时效性与地域性等。在多样化的版权贸易方式中, 产生种类繁多的贸易合同, 这给国际版权贸易合同档案的分类增加了难度, 并提出更高的要求。

3. 利用频繁化。

在频繁的国际版权贸易中, 贸易行为将持续进行, 版权的经济寿命也将延长, 也就是说, 版权的有效使用时间及收益时间将要持续延长。版权的经济寿命还可以反映在同一版权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复利用。在版权的经济寿命持续延长的过程中, 出版部门要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市场调研、信誉度调查、可行性研究以及版权比较和价格比较, 这些活动均离不开国际贸易版权合同档案的利用。在国际版权贸易中, 版权合同档案的利用率远远超过其他种类的出版档案。

二、国际版权贸易合同档案的作用

迅速增加的、多样化的合同档案, 在国际版权贸易中具有优化信息资源、保障交易双方的权益、加强收款跟踪管理等作用。

1. 优化信息资源。

版权贸易实际上是一个关于作品、作品版权、作者、出版者等信息的收集、传递、交流和使用的过程。因此, 建立流畅、快捷的信息通道是版权贸易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对版权的价值进行评估时, 更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在选择信息来源过程中, 由于渠道众多, 来源不同, 往往难于得到准确的版权信息。而版权贸易中的合同档案, 却能够提供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版权的准确可靠的信息。这些信息为更好地开展版权贸易, 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际版权贸易中的合同档案与其他信息相比, 具有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市场, 排除无用信息, 优化信息资源的功能优势。

2. 在国际版权纠纷中保障权益。

根据《伯尔尼公约》的“版权独立性”原则, 不同国家的版权法对同一作品的版权内容会有不同的规定, 这就容易引起合同纠纷。一旦国际版权贸易合同产生纠纷, 往往同时引发版权侵权纠纷。在版权合同纠纷中, 版权贸易的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有转让人不按合同约定按时交付作品, 也有受让人未按照合同规定时间和数额向版权所有人支付版税。这在某些国家可能被视为违约, 而在另一些国家则视为同时侵犯了版权人的经济权益。还有受让人在期限届满后继续使用权利人的作品, 这种行为既是违反版权许可或转让合同的行为, 又是对于版权人的侵犯。一些国家规定, 在违约又侵犯版权情况下, 受损害一方既可以依合同法要求赔偿, 也可以依版权法要求赔偿。因此, 通过版权合同档案全面了解侵权和违约的责任形式、赔偿范围、时效期限、诉讼管辖及冲突规范等信息, 利用取得权利的合同等权属证明, 权衡利弊, 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获得赔偿, 可以有效地保障自己的权益。

3. 便于版权收款跟踪管理。

在国际版权贸易中, 保证付款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是十分重要的。版权输出合同签订后, 除了预付款外, 在合同有效期内的版税付款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 要根据原始合同建立的版权购买者的付款档案, 追收逾期的版税。利用版权合同档案信息, 建立版权收款跟踪体系, 有利于规范行为, 避免合同纠纷, 避免出现前账未清又续签新合同的情况;有利于清晰反映受让方的诚信度, 了解客户与市场的运作状况;有利于借鉴国外经验, 完善收款跟踪体系, 在版权贸易中与国际接轨。

4. 正确决策, 在国际版权贸易中掌握主动权。

处于国际版权贸易初级阶段的我国出版界, 由于资料短缺、信息不灵、对贸易市场缺乏了解等原因, 而时常导致决策失误, 盲目引进版权,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正确决策是国际版权贸易活动成功的保证。正确决策是建立在及时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的。在国际版权贸易中所有的决策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 利用版权合同档案提供的信息资源, 加之现代管理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能力。

三、国际版权贸易合同档案管理策略

1. 及时全面收集。

版权贸易合同, 是指版权所有人或代理人与作品使用人之间, 就实现某部作品版权中的一项或几项权利 (作品使用权) 的有偿转移而达成的书面协议。国际版权贸易活动从时间和形式上看, 具有不规律性, 贸易过程复杂、多变, 因此其合同档案的形成也没有规律可循。档案部门必须制定针对合同档案的收集制度, 做到合同随时产生随时收集。在国际版权贸易中, 从谈判到合同签订, 时间跨度较长。对于签订的时间跨度较长的合同, 要全程跟踪收集。对于不同载体的合同, 在收集纸质合同的同时, 不可忽视电子合同的收集, 因为电子合同具有与其他电子文件相同的特点:信息容易被修改, 被改变, 信息容易丢失、变异。对电子合同的收集, 必须保证及时性, 从它形成的那一刻起, 就要及时收集, 保证其原始性, 否则将丧失其利用价值。随着国际版权贸易活动不断扩大, 贸易合同数量的急剧增加, 加之涉及部门较多, 档案部门必须帮助出版社树立全员档案意识, 做到全面收集。

2. 科学准确分类。

国际版权贸易合同种类繁多, 科学管理必须建立在准确分类的基础上。国际版权贸易合同档案的分类, 按文本形式分, 除了合同正本外, 还有合同副本、修改本等;按载体形式分, 有纸质文件、电子文件、电传文件等;按文件形式分, 有与合同有关的文书、图表、银行保函、信用证, 合同文本的签收记录, 合同分批履行的情况记录, 变更、解除合同的协议等;按性质分, 有版权转移合同、版权使用合同、版权权益合同等。我们在对国际版权贸易合同档案进行分类的时候, 必须区分合同档案的种类, 正确掌握分类方法, 准确进行分类。例如, 在版权转移合同中, 会产生版权许可合同和版权转让合同。这些不同性质的合同, 是根据不同的需求, 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 并具有不同的功能。分类时必须在熟悉国际版权贸易业务的基础上, 正确把握合同的性质和功能, 做到科学准确分类, 否则会影响合同档案的利用和管理。

3. 建立专题数据库。

在国际版权贸易中, 应建立合同档案专题数据库。一方面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便于版权合同档案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合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版权合同档案在国际版权贸易中的作用, 使我们具备迅速应对国际版权贸易变化的能力。在专题数据库建设中, 应强调信息的完整与不断更新, 强调信息的“精”与“准”, 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立专题数据库应以扩大档案数据信息的使用范围、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同.版权贸易与版权产业30年[J].中国图书商报2008 (11) .

[2]潘文年.出版社建构版权贸易竞争力体系[J].出版发行研究2003 (2) .

篇9:加工贸易合同

(一)案情简述

2011年5月,郭某与某贸易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签订《关于安装货架以及收银台合同》,约定:1.由郭某按照原告的要求安装便利店货架及收银台。2.郭某需自行提供安装过程中所需使用的一切工具。3.公司为郭某安排具体的安装任务,并指定郭某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和工作要求,郭某必须按照公司的工作进度要求进行安装。4.安装费用结算时,由公司确认郭某的安装数量,并以该数量为标准确定郭某的劳动报酬,涉及加班费的,应按双方约定的计算方式结算。双方未对风险责任负担等事项做明确约定。后,郭某依公司的安排,先后在公司名下的四个便利店从事货架及收银台的安装工作。2011年7月5日,郭某在安装货架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死亡。2011年11月8日,郭某之妻殷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确认郭某与公司之间自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并获支持。公司不服裁决向管辖法院诉请判决与郭某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未获支持。

(二)案件争议

本案中,爭议的主要焦点在于郭某与公司之间是劳动合同关系还是加工承揽关系。对此,有不同意见:

认为本案应属于承揽合同关系的一方认为:其一,双方签订的协议名称是安装合同,而安装合同恰恰是承揽合同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二,根据双方的协议,郭某要自行提供安装过程中所需使用的一切工具,符合《合同法》第253条规定“承揽人应当以自己的设备、技术和劳力,完成主要工作”之规定。其三,郭某获取的报酬系依其完成的安装数量计算,而非《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工资报酬制。故,双方之间应系加工承揽合同关系。另一种意见认为,本案应属劳动合同关系。理由如下:其一,按照字面理解,双方签订的 “关于安装货架以及收银台合同”虽较符合承揽合同的名称特征,但仍需要依据协议的内容确定合同关系。其二,根据协议的约定,郭某需要服从公司的工作安排,而非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工作进度和工作内容,这符合《劳动合同法》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管理规定。其三,《劳动合同法》并未排除在特殊情况下由劳动者自行准备工具的可能。其四,双方约定郭某获取报酬的方式是依据郭某完成的安装数量,应理解为“计件工资制”,且双方对加班工资明确进行了约定,也符合《劳动合同法》的精神。故,郭某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应当认定为劳动合同关系。

二、承揽合同关系与劳动合同司法认定“三标准”

(一)标准之一:合同目的

根据《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与承揽合同具有不同的合同目的。在劳动合同关系中,合同目的应当是通过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持续性而非一次性、组成性而非独立性的劳动,用人单位据此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在承揽合同关系中,其合同目的在于承揽人通过己方独立的工作,向定作人交付工作成果,并以此获取报酬,合同双方具有独立性。如,在服装生产企业中,服装既可以由本企业员工生产制作,也可以通过承揽合同交由其他服装企业或个人进行加工完成,前者即是劳动合同关系,后者则为加工承揽合同关系。

(二)标准之二:报酬方式

根据《劳动合同法》以及《合同法》的规定,尽管承揽合同与劳动合同均应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但《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劳动报酬的支付等方面均做了具体规定,除劳动者可依据劳动合同的约定向用人单位主张违约责任外,还赋予劳动者劳动合同解除权、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等权利,体现出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倾斜性保护。在承揽合同关系中,报酬支付方式应严格按照承揽合同约定的条款履行,双方之间的完全平等地位决定了承揽方只能依据协议约定的期限以及方式向定作人主张报酬。此外,劳动报酬的支付多为持续性的按月支付,而承揽人一般依据合同约定的期限主张承揽报酬或者在交付工作成果时结算报酬。

(三)标准之三: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归属对象

在劳动合同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归属对象分别属于不同主体,即劳动力属于劳动者,而生产资料属于用人单位。在此前提下,用人单位对劳动力拥有一定程度的支配权,劳动者个人的劳动力是用人单位整体劳动力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通过用人单位的管理秩序得以体现,包括考勤管理制度、用工管理制度等,在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而承揽合同关系中,承揽人的劳动力属于承揽人个人所有,承揽人的劳动力具有高度自主性;在生产资料的属性上,除约定定作人提供材料外,完成主要承揽所需的设备、技术和劳力均属承揽人。

三、承揽合同关系与劳动合同关系司法认定的“三要素”

尽管上述标准可为我们在进行二者认定提供参照,但由于当事人之间并非会完全按照法律规定的理想状态去签订合同,在依据“三标准”仍旧无法对二者进行准确区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若干要素着手,根据协议文本的约定,结合案情实际,对二者进行认定。

(一)要素之一:合同主体性质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一方必须是用人单位,即主要包括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另一方必须为劳动者即自然人。在承揽合同关系中,定作人既可以是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也可以为自然人,承揽人也可既为组织或者自然人,并无作为定作劳务提供方的承揽人必须为自然人的硬性要求。

(二)要素之二:责任承担方式

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之义务责任与承揽合同中定作人合同责任有所不同:其一,责任承担的依据不同。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的责任依据除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之外,更多地来源于国家的干预;而承揽合同关系中,只要不违反《合同法》中的效力性规定,定作人的责任直接来源于承揽合同的约定。其二,责任产生的方式不同。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时,可能承担的责任既可以是民事责任,也可以是行政责任,更可能是刑事责任;而承揽合同中,作为劳务接受者的定作人承担的是合同责任,属民事责任。其三,责任承担的方式不同。在劳动合同关系中,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所发生的伤害,应当认定为工伤,依据工伤保险等规定进行赔付;而承揽合同关系中,除承揽合同另有约定之外,承揽人在完成工作成果中所遭受的损失应自行承担。

(三)要素之三:举证责任

如合同文本对负担责任的举证有约定的,则举证责任的承担也可用以区分劳动合同与承揽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条规定“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而对于承揽合同,并无关于举证的特殊要求,发生争议时依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确定。

四、争议回应:认定标准之司法实践适用

针对开篇所引实例中所存争议,笔者认为应属于劳动合同关系。理由如下:首先,从合同目的上看,该协议之目的,并非只为获得郭某的一次性劳务成果,而系持续性提供数家门店的安装工作。其次,从报酬支付方面看,公司视郭某完成的安装数量进行报酬结算,应属于劳动合同领域常见的计件工资制的报酬支付。再次,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归属对象上看,郭某除自带工具外,其余生产资料均归属于该公司,郭某提供安装工作之劳动力本身也需听从公司的统一安排,符合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管理属性,且该公司对郭某做加班安排时加班费的结算印证了法院判决的正确性。

(作者系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法官)

注释:

尽管在《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了“集体合同”,但劳动者一方必须是自然人。

上一篇: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竞赛下一篇:幼儿园老师祝福毕业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