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的心理因素

2024-06-01

钢琴教学中的心理因素(精选七篇)

钢琴教学中的心理因素 篇1

一、学生学习和演奏中出现的不良心理

1. 自卑与恐惧。

在十几个人的集体课上, 幼师的学生与教师小范围的面对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紧张气氛, 加上因为学琴晚, 手指已经僵化定型, 失去了学琴的最佳时机, 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挫折, 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和对学习的畏惧感。由自信心不足和畏难情绪而造成的自卑和恐惧, 成了学生学习与演奏的最大心理障碍。

2. 急于求成。

想到学琴起步晚, 又充分认识到作为幼师学生学好钢琴的重要性, 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急于求成的学习心理, 希望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演奏技术, 并能运用自如。实际上钢琴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演奏技术和运用能力需要长期艰苦的学习和训练, 欲速则不达。

二、开展有效训练, 克服不良心理因素

钢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音乐中心灵的碰撞。针对以上现象,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演奏信心。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打动着学生。教师的精彩示范, 会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力;教师的生动讲解, 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了知识要点。多开展观摩演奏, 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学习激情。对学习中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因材施教, 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1) 幼师学生的练琴时间有限, 所以, 应当多读谱。弹奏前弄清楚乐曲的谱号、调号、拍号等基本问题, 然后进一步分析节奏、速度、强弱等问题。对乐曲的每个段落和乐句都需有较明确的划分, 进行必要的试唱, 值得注意的细节性问题都要重视起来, 这样练习可以有效避免因粗心而导致的错误。练习之余也应多读谱, 实现读谱与练琴的统一。

(2) 教学中, 应当多讲授要点、规律, 分析问题的本质, 多让学生对比、总结, 使其主动思维, 扬长避短。如:学生弹奏中普遍存在手紧张、僵硬的问题, 大多是由于未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 练习时只求速度, 个别手指的能力稍弱而导致。教学中, 选择有针对性的作品, 加强训练, 具体解决问题。

3.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钢琴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教师应当保持积极热情的状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课时, 教师一定要耐心地听完, 培养学生完整演奏的习惯;开导学生, 让学生在弹奏中保持清晰的思维;引导学生注重作品的音乐表现力, 不要一味考虑音型。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 增强其自信心, 缓解紧张情绪。

4. 添加情感和想象的心理训练。

弹奏熟练后, 即可增加丰富的乐感和表现力, 通过作品中的表情、力度、速度标记, 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 体会作品的内涵。由谱面上的基本情感要求为基础, 逐渐融入自己的二次创作情感, 并表达出音乐的真正魅力。这样将心理练习与实际练习相结合, 是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想象、听觉等方面素质的高效训练。

钢琴教学中的心理因素 篇2

钢琴艺术不是单纯的演奏方法和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演奏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一个重要的不窑忽略的方面,就是演奏心理对演奏的作用和影响。演奏心理是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反映,认知演奏者在演奏学习、艺术实践中的心理变化规律,是提高演奏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演奏心理支配和影响着技能技巧及音乐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演奏心理意识的外在反应就是演奏的行为,也可以说演奏艺术是人的演奏心理的艺术。

在钢琴教学中,一些教师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演奏心理教学运用到课堂中。心理教学法深化和发展了传统的生理教学法,揭示了演奏与触键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体现了钢琴艺术的科学性。作为钢琴教师必须要掌握钢琴教学的心理规律,从而启发学生运用意识、感觉、想象、情感等心理手段,对演奏与触键的生理技能进行调控。心理学使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到实践能力。在钢琴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现象,由于演奏心理的不稳定使演奏能力、演奏水平都随之发生变化。如一些学生在上课或自己练习的时候弹得很好,但一有观众就会局促不安,演奏时会出现手臂僵直、手腕僵硬、手部紧张弹不开、触键方法不正确、弹奏力度不统一等诸多问题,使演奏水平大打折扣。还有些学生在台下练习得非常熟练,可一到台上就会出现忘谱、错音等情况,这是由于紧张失控而产生的演奏心理障碍。各种因素造成的情绪紧张,会使已经熟练的动作和熟记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被心理学家称为“怯场”。“怯场”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是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过程所造成的,这样的演奏心理会给演奏带来极大的影响。

钢琴艺术不同于其他科目,较为抽象,不够直观,完全是凭演奏者的感觉和体会来掌握演奏的技能技巧。17世纪意大利入培特罗·托西指出:“没有敏锐听觉的人永远也不应当从事教学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使笔者深有体会,很多演奏技巧不是演奏理论能够讲得清楚的。学生的演奏能力与理解力又各不同,教师就一定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引导学生。在演奏训练中,凭借着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弹奏的原理和机能中比较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滴晰可辨、浅显易懂,多采用“比喻”的方法,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对演奏技巧与演奏心理应给予同等的重视。

在钢琴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演奏心理训练。演奏心理训练培养演奏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在演奏时能置于乐曲角色之中,达到最佳的演奏状态。笔者在从事多年的课堂教学和演奏中初步探索出了一些对演奏者进行心理训练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意志和性格的培养

大多数演奏家都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是从兴趣开始的,是兴趣的升华,只有对钢琴艺术充满了兴趣。才会为之努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调动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放在首位。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示范等一切教学行为都会传送出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教师以亲切自然、满怀信心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会使得学生心情开朗、满怀激情地投入到钢琴学习中去,以使学生从训练之初,就养成一种良好的演奏精神状态,非常自然地、诚挚地带着美好的愿望投入到钢琴学习的情绪中。此外,还要不断地开阔艺术视野,大量查阅音像资料,提高音乐艺术审美能力,使教与学有机地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人的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意志和性格,是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每个人自身所体现的意志和性格都各有不同,就性格方面而分析,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学生性情会较为开朗、乐观,自信心强,演奏心态积极,演奏心理相对比较稳定。而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在同外界接触中,就会比较紧张、缺乏自信心、容易害羞。大多数内向性格的人在演奏时会出现消极的演奏心理,就是“怯场”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教师就要采用多鼓励、多欣赏的方法,多给学生表演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演奏充满自信。平时要多培养演奏的情绪,保持饱满、乐观的精神状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演奏状态。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加强演奏技能技巧的训练,具备了一定的演奏能力,自信心自然就会随之增强。

二、培养演奏实践的能力

演奏艺术是舞台艺术,是同观众见面的艺术。要鼓励学生在课下多参加舞台实践活动,积累舞台演奏的经验与自我驾驭的能力,在反复的舞台实践中不断地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在演奏中能够更加充满信心:在上台前,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演奏状态,培养演奏的欲望,稳定心态;在演奏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于乐曲之中,不受外界干扰,音乐一起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的情境中。有这样一句话:“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这样演奏时就能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另外台上。演奏时的表情感觉要与乐曲表现的内容相吻合,而且还要注意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及舞台礼仪。作为演奏者,其歌奏的目的就是要使观众融入到你所演奏的乐曲情感之中,只有弹奏与表演协调一致,才会把观众带入到美的感受中。

对钢琴演奏中的心理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钢琴演奏 心理因素 原因 建议

钢琴演奏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表演艺术。每位上台表演的演奏者都希望将自己平时苦心练习的成果完美地展现给大家。然而,钢琴演奏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个人修养、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演奏者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钢琴演奏取得成功的关键。钢琴演奏不仅仅是演奏者将演奏技艺与音乐的表现力简单地进行展示,同时也是对演奏者心理素质的考量。

一、心理因素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钢琴演奏质量的高低和感染力的强弱,主要决定于演奏者熟练的演奏技术与艺术情感的表达。其中,熟练的演奏技术是可以通过钢琴表演者日常的苦心努力训练而得到提高的,而艺术情感的表达通过日常的训练是无法得到提升的,它是依靠演奏者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得到更佳的表现,这就要求演奏者将注意力、感染力与情感想象力等综合的心理因素整体运用到钢琴演奏的过程中。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钢琴成功演奏的重要保证

钢琴演奏者在演奏钢琴的过程中要做到心、手、音的协调一致,这就要求钢琴演奏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空间感觉与灵敏、精确的动作以及很好的音乐感觉与良好的听觉联想能力,而且要拥有辨析音质的灵敏性与感悟把握音乐内涵的能力,从而使音乐可以用发自内心的臆想能力通过手指的技巧做出精确得当的表达。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激发创新意识

钢琴演奏不仅仅是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演奏技术的掌握和对作曲家思想的传达,更是对原创作品的再度创作。几乎所有优秀的钢琴演奏者都在提高自身演奏能力之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只有每时每刻用端正的心态来领会和感悟自己的演奏,并及时反思和调节自己演奏的作品,才能在钢琴演奏的综合能力上得到更大的提升,也才能对原创最品再度创造出更加具有新意和精彩的演绎。

(三)良好的心态是准确掌握演奏技巧的关键

如果想取得精彩的演奏效果,钢琴演奏者就必须将自己所具备的娴熟的演奏技巧呈现在舞台上,而这是需要以演奏者良好的心态作为必要条件的。如果钢琴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内心一直惴惴不安、情绪躁动,不能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那么就无法将娴熟的演奏技巧发挥到极致,演奏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

二、钢琴演奏中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

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与心理的调节与控制息息相关的。当然,钢琴演奏也不例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的好坏对钢琴演奏所呈现的艺术表现力起到了直接的作用。作者对钢琴演奏效果可能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很容易发现其中不仅有主观方面的,而且有客观方面的。归总起来主要涵盖了以下几点。

(一)钢琴演奏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因素

每个钢琴演奏者都有自己专属的生理条件与心理条件,而每个演奏者在钢琴演奏时表现出来的演奏能力与心理支配能力也存在着很大不同。有的演奏者在正式面对观众时过于追求完美,但是内心又极度缺乏自信,这种冲突心理的存在,很容易导致演奏者在演奏时心理紧张,失常发挥;而有的演奏者在面对观众时内心平静,往往能够发挥得更好。

(二)演奏者的演奏技术导致的心理因素

钢琴演奏者把握演奏技巧的熟练程度与掌握演奏乐曲的内涵程度会对演奏者在演奏时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会关系到演奏效果的好坏。如果演奏者没能娴熟地去掌握演奏技巧,就会心理紧张惶恐,非常容易产生怯场的现象,进而在钢琴演奏时引起很多不符合舞台的动作,比如身体僵硬,面无表情甚至手指无法动弹,出现这种情况可想而知是无法演奏出想要的音乐效果的。

(三)演奏者的舞台临场经历导致的心理因素

钢琴演奏者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时最容易引起紧张。演奏者在演绎音乐作品时是作为舞台的核心出现的,大多数的演奏者都会出现怯场紧张的心理,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演奏者平时要刻苦努力的训练,只有这样在上台演奏时才能驾轻就熟,避免出现这种怯场的紧张心理。

三、培养演奏者最佳的心理素质

(一)把握高超的演奏技艺,为培养演奏者最佳的演奏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钢琴演奏的技艺关系到多个不同的方面,包括手指的灵敏度、左右手的协调能力、八度的练习等。钢琴演奏者是否具有熟练的演奏技艺,是钢琴演奏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演奏者连最基本的演奏技艺都掌握不好,那么在他正式上台演奏的时候,心理必定是惴惴不安害怕出错的,紧张的心理很自然的就产生了。

(二)稳定演奏的心理状态,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自己全身的功能,全力以赴,做到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统一,这样才能取得演奏的成功。

(三)要丰富舞台经验,为培养最佳的钢琴演奏心理做好充足的临场准备

对钢琴演奏活动来说,演奏者的心理实际上就是其大脑对艺术实践的真实反应,丰富的舞台经验对钢琴演奏者改善心理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缺乏舞台经验的演奏者与有着丰富舞台经验的演奏者相比,演奏的成功率非常小。可想而知,舞台经验是提高演奏者演奏实力的必经之路,也是改善钢琴演奏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最佳途径。因此,演奏者一定要重视舞台经验和实践,加强舞台实践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去提升强化自我支配的能力,提高自己整体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范欢欢.钢琴演奏紧张心理的成因与克服[J].音乐时空,2012,(11).

[2]金鸽平.钢琴表演艺术的心理调控意识[J].音乐探索,2011,(21).

钢琴演奏中的心理因素分析及调控 篇4

一、心理因素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一)良好的心态是充分发挥演奏技艺的重要基础。

演奏者要想较好的完成钢琴具体曲目的演奏,就应当充分的表现出自己的实际演奏水平。这就需要演奏者具有良好的心态,为具体曲目能够完美呈现给听众保驾护航。若是演奏者在现场演奏的过程中,心情烦躁、没有保持适度的情绪,就不能使得自身的演奏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说,良好的心态是演奏者充分发挥演奏技艺的重要基础。

(二)良好的心理因素能够激发演奏者的二度创作。

一个高水平的演奏者,不仅要准确把握钢琴曲目的基本指法与曲目中所蕴含的思想境界,而且还应当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对音乐作品做好二度创作。普遍来看,一般优秀的钢琴演奏者,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以期让听众记忆深刻。作为钢琴的演奏者来说,应当在每一次的演奏中端正自己的心态,并进行有效的调节,以平和的心态更好的对具体钢琴曲目做好新颖、独特的诠释。

二、培养良好钢琴演奏心理素质的对策

演奏者具有高水平的演奏技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获得的。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需要长时间的调控与加强才能具备,并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着重培养。

(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过硬的演奏技艺。

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过硬的演奏技艺,而且还应当具有较高的协调性,以做到手指、手臂与脚的有效配合。可以说,熟练的掌握钢琴演奏的技艺,是成功演奏的重要基础。若是演奏者明知道自身没有娴熟的演奏能力,就会导致其在演奏中有着沉重的思想包袱,生怕自己在某些段节出错。只有自身的演奏水平过硬,演奏者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充分展示自身的演奏技艺。值得一提的是,演奏者在具备了娴熟的演奏能力的基础上,应在准备曲目的过程中,认真练习每个音色和技巧,并对难点段落多加练习,以增加自身的自信心,进而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能够熟练掌握所要演奏的具体曲目。

一般来说,钢琴曲目涉及的类型较广,有着时代和地域的特点。因此,准确的把握钢琴具体曲目,是成功演奏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钢琴演奏的演奏者来说,首先应当充分了解所要演奏曲目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演奏者还应当背好钢琴曲目的每个段落,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是因为,现场演奏时势必要比平日里的练习紧张,很容易出现忘了接下来要演奏什么的情况发生。而演奏者要是能够对钢琴曲目做到熟悉掌握,就会在心态上比较轻松,增加钢琴演奏的自信心,进而更好的表达音乐作品。

(三)努力调整演奏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作为钢琴的演奏者,要想完满的演奏钢琴曲目,需要调动自身的多个官能,并做到有效的配合。这其中,心理状态如何是演奏者能够较好演奏音乐作品的重要一环。若是演奏者在情绪上紧张,出现波动,势必会对于整体的协调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发生“怯场”的现象。当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演奏者应当集中注意力,深入体会乐曲的意义与美感,尽可能的忘记自身的紧张感。另外,演奏者应在钢琴演奏期间进行心理保养,避免生活烦事对大脑造成刺激,稳定情绪与调整心态,使大脑对身体各个部位都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调节。

(四)注重平时舞台演奏经验的积累。

众所周知,良好的钢琴演奏心理素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调节的。具体的钢琴演奏活动,实际上就是演奏者思维对艺术实践的现实反应。从这一点来看,丰富的表演经验能够有效的提高演奏者的心理素质水平。对于很少参加现场演奏的人员来说,相比较公开演奏经验丰富的演奏者来说,在演奏水平不相上下的相同条件下,有着丰富舞台经验的演奏者在钢琴曲目的表现力上就会有着更好的发挥。可见,艺术实践是增强演奏者演奏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演奏者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锻炼方式。因此,作为钢琴的演奏者,一定要重视舞台演奏经验的积累,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能够较好的演奏钢琴曲目,不仅要求演奏者具有较强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和过硬的演奏技艺,而且还要求演奏者有着较好的心理素质。一般来说,演奏者在现场演奏活动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出情况,若是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及时克服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较好的完成钢琴演奏活动。这样来看,无论是钢琴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加强平时心理素质的训练,多加观看现场演奏会等活动,积累更多的临场经验,使得自己具有有效调节心理情绪的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演奏技艺,最后较好的完成钢琴曲目的演奏。

参考文献

[1]陈声钢.论钢琴演奏中的心理紧张系统——基于勒温动力心理学的分析[J].音乐创作,2008,04.

情感因素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5

关键词:情感因素 钢琴教学 作用 途径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发展机会和条件,积极开发潜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学习钢琴可培养孩子的组织、协调、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忍耐力、记忆力、观察力等,这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鉴于此,许多家长都选择了钢琴来让孩子学习,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在钢琴学习中,钢琴教师要运用合理、适当的教学方法,让早期接触钢琴学习的儿童能够喜欢上钢琴,并对钢琴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钢琴视为一种陶冶情操,抒发感情的途径,为培养全面的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一、融入情感因素,可以激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学习钢琴也是如此,若想让孩子学好钢琴,必须先让他们对钢琴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要培养儿童的“视觉”和“听觉”能力,因为儿童的审美情感还是处于底层水平,基本上是以“好听悦目”为标准,钢琴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特点,从培养孩子们的听觉为基础,让他们听到悦耳的琴声并对此充满好奇,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钢琴。

(一)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起儿童学琴的兴趣

儿童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特征,他们大多不会依靠自身意志对钢琴产生兴趣,多数是依靠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培养起来的。在钢琴学习过程中,钢琴教师是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因此,在钢琴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做游戏的方法,让孩子感觉不是在单纯的授课,而是在轻松地和老师互动玩耍,如在教孩子手型和非连奏时,可采取游戏的形式,像一位建筑师搭好了一座美丽的“小屋”,“小屋顶”支撑住,手指像小柱子撑好,手臂、手腕放松自然地下垂,这时可进行小集体课,请几个幼儿一起做,互相评价对方的“小屋”是否符合要求;教非连奏时,手臂如“大吊车”轻松落下,像春天的杨柳枝条一般柔和等等,让孩子在学琴时如同走进快乐的游戏园。

(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钢琴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整体,其语言对儿童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儿童的思维和大脑发育还不成熟,理解和学习能力也处于较低水平,有时他们对教师所说的专业语言和所教授的内容难以理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儿童自身发展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儿童语言”来授课,让儿童能听得懂,理解什么意思,从而达到授课的目的。对幼儿授课时更要求教师语言“幼儿化”,不仅要清晰条理,还要放慢语速,尽量用童声,并要做到幽默风趣,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所要表达的都要转化成儿童能听懂看懂的,这样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激起儿童对钢琴学习的兴趣。

二、各方情感交流,可使孩子的乐感充分流露

在孩子眼里,教师是神圣而伟大的,教师不仅是他们的崇拜者,也是他们心中的百科全书。孩子们喜欢问老师十万个为什么,这时候钢琴教师对待这些儿童要态度亲切,学会亲近他们,这样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要做到多多鼓励,而不是严厉地批评;在取得一点成绩时要多多鼓舞,并引导孩子戒骄戒躁;对于性格内向不敢去主动学习的孩子,要了解、开导他们,不能使儿童在前期学习中失去对钢琴的兴趣。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要做学习上的引导者、生活中的朋友,要给孩子们父母般的爱护,这样教师和学生才会有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并建立深刻的友谊。在这样的钢琴学习环境中,孩子的乐感就会充分流露。

(一)师生互动,营造欢乐的课堂气氛

儿童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大多都会感到陌生,虽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但在接触时难免有所紧张。钢琴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简单的心理疏导或者语言交谈,先让孩子们消除对钢琴学习的紧张心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进行师生互动,营造欢乐的课堂气氛,可以事先装扮课堂,尽量做的五彩缤纷,简单有趣,因为孩子对颜色和好玩的东西有着天生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钢琴学习,就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慢慢地接受钢琴学习。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若有儿童在弹奏过程中出错,这时候教师就要有耐心,不能单纯地批评,要积极引导,试图强调他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克服错误,重拾自信心。当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良好,教师一定要积极表扬,可以采取发放奖励礼物等方式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就会轻松有趣,最后要让孩子们学会自我展示,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这样的一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钢琴知识还能保持愉快的学习心情。

(二)发挥家长的作用,挖掘儿童的乐感潜力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家长要积极发挥重要的监督、督促作用。家长与学校教师、孩子之间有效配合,是儿童钢琴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环。孩子白天在校学习,课外作业大多都在家里完成,就这需要家长辅导、督促来完成。因此,家长在陪练时,一定要有耐心,而且不能走马观花,要正视自身态度,科学地规划时间,不能一味地让孩子一直练,还要讲究正确的练琴方法。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强烈的爱,关心爱护他们,让孩子感受到练琴并不是一项任务,而要全身心的投入进去,父母的爱就会使他们转移为对钢琴的爱,对音乐的爱,这样孩子们的“乐感”就会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内在潜力得到挖掘。家长的精心陪伴和关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三、营造情感氛围,建立钢琴学习乐园

(一)积极参加交流活动,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自身内在努力的结果,还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众多乐器学习中,钢琴是一种以独奏形式存在的乐器。若儿童整天自己在学校或在家里练琴,而不出去参加些活动,久而久之,其思维就会封闭,这就不利于集体协作能力的培养。对此,在钢琴学习中,孩子们要积极参加校内校外活动,如音乐会、观摩会、钢琴表演等活动。在表演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钢琴演奏水平,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自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特别是内向胆小的孩子,克服其怯场紧张心理;对于发挥好的孩子,无疑是一种肯定,使他们在以后的钢琴学习中,更能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不仅可以形成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协作能力,有利于以后孩子们心智方面的成熟发展。

(二)学会表扬、鼓励、赞美,推动儿童学习动力

每一个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都特别渴望得到肯定和表扬,学习钢琴亦是如此。著名的教育家詹姆士说过: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的确,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适时适当地运用表扬,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表扬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在钢琴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做到赞美和表扬;家长注重孩子们的心理过程,在练琴过程中若出现怠泄现象,不能急于批评,要学会适合的心理疏导,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时也要学会鼓励和鼓舞。这样的激励方式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在得到认可后,孩子就有种成功的喜悦并自我欣赏,覺得自己是很棒的,这就达到了激励的目的,从而调动孩子们学琴的积极性。合理的表扬赞美,会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家长、儿童三方相互配合,通过学习知识重视感受,着重强调学习过程,并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玲玲.谈儿童钢琴兴趣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1,(03).

钢琴教学中的心理训练探微 篇6

一、学生在钢琴学习和演奏中的不良心理现象

很多学习钢琴的学生平时练琴很刻苦, 技巧也出色, 可一到正式演奏时总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如考试、演出、比赛或有人欣赏时, 大脑便一片空白, 手抖出汗, 肌肉僵硬, 使演奏大打折扣, 弹奏水平总是与练习时相去甚远。这些不良心理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为自卑心理。由于师范专业钢琴学生学琴较晚及近年来的扩大招生, 很多学生钢琴学习时间较短为了考学而拔高程度的。由于钢琴弹奏技术不够扎实、规范, 增加了学琴的困难, 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对钢琴学习的畏惧感, 造成他们在练习和演奏时胆怯、被动, 十分惧怕公开演奏。这种心理状态使他们常过分地看重失误和不足, 容易把失误看作失败, 并因此给以后的学习带来阴影, 导致恶性循环。

其次表现为急于求成心理。正是由于学琴起步较晚, 同时又充分认识到学琴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希望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掌握钢琴演奏技术, 加快进度并出现拔高程度的心理, 但学习钢琴有它自身的必然规律, 演奏技术与进度的提高需要艰苦的学习和磨练, 这种企望速成的心理违背了钢琴学习的自然规律, 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造成学生钢琴学习中急躁和悲观情绪,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表现为演奏紧张心理。钢琴演奏, 虽然表面上是一系列肢体运动, 并包含一定的技术性, 但心理的参与指导是不可忽视的。演奏过程中心理的变化直接导致演奏的成功与否。产生紧张的原因及表现方式多种多样, 总体可以划分为技术性的紧张和心理性的紧张两大类。心理性紧张的危害性和顽固性远远超过了技术性紧张。公开表演时, 大脑出现空白, 忘记乐谱或歌词, 肌肉紧张, 动作丧失灵活性, 这都是心理紧张导致的。心理性紧张又可分为暂时性紧张与长期性紧张两类。客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异常变化称为暂时性心理紧张。这方面的例子如曲目过难、练习不足、技术上勉为其难等, 会使表演者感到力不从心、信心不足而产生紧张。另外一种暂时性心理紧张就是怯场现象, 大多数钢琴弹奏者, 很少有公开表演的机会, 一旦上台恐惧感随之而来。成败得失心太重, 生怕出错, 情绪过于紧张, 平时得心应手, 滚瓜烂熟的曲子, 一旦上台表演, 很简单的地方也错误迭出。长期性心里紧张是由于学习者的性格、气质和其他个性特征上的缺陷如胆小、怯懦、自卑感而引起的心理紧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紧张是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 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准备的越充分应对的能力越强。所以对于紧张我们要全面客观的看待。不论是初学者还是大师级, 钢琴演奏者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因紧张而造成的不完美演出, 如何调节、控制及消除钢琴演奏中的紧张心理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课题。

二、钢琴教学中的心理训练

针对上述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 教学中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 对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他远远超过责任感”。教育心理学也指出, 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 如何诱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如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精彩的示范让学生对作品有直接的认识, 唤起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课堂经常组织学生相互观摩学习, 取长补短,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中以鼓励为主, 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满足感, 认识到自我的价值, 从而促进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准确、科学的读谱、背谱的习惯。

读谱虽是认识作品的最初阶段, 但它自始至终是弹好一首作品的关键, 读谱要做到三个“准确, 一是读谱准确, 认准谱上的音符, 找准琴键上的准确位置;二是节奏准确;三是指法准确, 要重视指法的运用, 避免由于平时指法的随意, 没有固定的指法而使演奏中断或失败。

钢琴演奏背谱也是一种比较微妙和复杂的艺术, 仅仅靠一遍一遍的重复弹奏直至熟练来背谱是不科学的, 这种感性记忆在演奏时稍有干扰就会出现思维空白而影响演奏, 科学的背谱应在感性记忆的基础上结合理性记忆, 应对作品的主题、曲式结构、和声、织体、调性等进行认真的分析, 让记忆建立在清晰的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弹奏精确无误。

3.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规范的弹奏技巧。

钢琴的演奏是一项复杂的思维和实践活动, 有其本身严密的逻辑系统顺序和认识发展规律。一个合格的钢琴演奏人才必须根据钢琴教学的特点, 通过系统、正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扎扎实实地由浅入深, 由易及难地反复训练积累, 逐步提高。而在练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而且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科学的练琴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正确的视奏方法等练习方法外, 还应培养学生要学会思考、能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达到举一反三, 善于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4. 因材施教, 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扬长补短, 是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依据, 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 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例如了解学生学习钢琴技术的主要弱点及不良心理障碍, 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材;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分析, 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解决方式。如学生弹奏中普遍存在手指、手腕僵硬, 手指缺乏独立性等问题, 多数是未能掌握正确规范的弹奏方法所致或是因为心里紧张所造成。在教学中可运用重量弹奏法等反复练习体会手臂重量挂至指尖或采用多与学生交流的方式解除学生弹奏中的心理障碍。由于高师的学生学习钢琴起步较晚, 在弹奏技巧方面训练的不足, 但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 这是其有利于学习的长处。因此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可在内容上多讲授演奏要点、要领的规律, 讲解方法上多运用对比、归纳、总结、启发的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弹奏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想象, 指人的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 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而钢琴演奏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 是一个从感知到再现的过程, 而贯穿整个过程的就是想象。学生在创造音乐的过程中不是机械的照搬乐谱上的音符、节奏、音乐术语, 而是在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根据本人的悟性、情感及审美观, 再现出自己感知的艺术形象, 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 形象的表达出作品的音乐。因而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就没有音乐的表现力。教师可通过精彩、生动的讲解和示范弹奏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和想象力, 从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作曲家的精神实质和情感内容。

6. 指导学生能够正确的自我评价。

钢琴学习者的自我评价, 主要表现在对自己自身能力、演奏效果和技术难易三个方面的认识上。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钢琴练习和演奏时, 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一个较客观的了解和认识。这主要通过平时自己练习的体会以及与导师、同学等的沟通, 从而做出对自己的水平相对正确的估价。从而避免对自己的学习和演奏有超出能力范围的过高期望而造成的紧张心理。

7. 培养学生临场演奏的良好心理素质。

钢琴演奏, 虽然表面上是一系列技术动作, 但实质上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上受到任何影响, 心理状态的任何改变, 都会立即在弹奏中反映出来, 教师应从调整学生心态, 保持心情放松、帮助学生提前克服“怯场”的心理、消除背谱的顾虑、客观的认识自己, 消除心理负担、排除场地、环境的干扰、保持精神集中、投入音乐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临场演奏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 在平时的钢琴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做好临场演奏的心理准备, 针对平时练习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模拟训练、心理演练等, 从心理上消除演奏障碍, 增强自信、排除杂念、集中演奏注意力、激发演奏欲望, 把演奏者调整到较佳演奏状态, 使之尽快投入音乐情绪之中, 完美的展现音乐。

摘要:钢琴教学中不仅需要训练学生掌握精湛的演奏技巧, 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科学规范、形式多样的心理训练, 找到其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钢琴教学方法, 从而为钢琴教学提供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钢琴教学,心理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代百生.钢琴教与学的心理训练[J].钢琴艺术, 2000 (3) .

[2]郭爱萍.浅谈钢琴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及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8) .

[3]钢琴学习及演奏中的心理障碍[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8 (2) .

钢琴教学中的心理因素 篇7

分析: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都很喜欢上体育课,体育带给了他们快乐。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爱上体育课的学生人数也多了。中年级学生不喜欢体育的学生受家庭影响占主要因素,而到了高年级,较多学生就不愿受父母安排,喜欢做有兴趣的事,参加自己感到快乐的活动。

分析: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目的不明确,认为体育与健康是“副课”体会不到体育带来的作用与意义,就产生轻视心理;部分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老套路”感觉产生厌倦的心理,另外,部分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及体育能力较差,受到同学的嘲笑或戏弄,就产生自卑心理,有个别学生带有残疾也会产生自卑心理。

分析: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出现不良心理。不良心理经常出现的人数也占一小部分,出现不良心理的原因也有很多种。有些是客观的因素,有点害怕体育或自己带有残疾。有些是主观原因如最近考试不好或挨老师骂了等等。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的不良心理现状比较严重,它已经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状态成因心理分析

1.体育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较突出的是:(1)认为教材内容难度大,要求高,担心不能掌握,产生胆怯不良心理,占23.0%;(2)对所教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冷淡,占37.4%(中年级学生有28.6%);(3)学生认为自身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差,上课时产生紧张等不良心理,占46.4%;(4)学生对上课的器材,如看见稍高一点的跳高杆产生紧张、害怕不良心理,占22.5%;(5)练习时。因同学的嘲笑、戏弄、感到紧张,而产生不良心理,占56.1%;(6)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法及教师的敬业精神提出意见,占30.6%、34.7%。

2.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调查和谈话中发现,学生普遍对跑(尤其是中长跑)不感兴趣,对跳远、跳高、障碍跑等带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感到胆怯,一方面由于学生意志不够坚强、怕苦、怕脏,且缺乏对这些项目目的性的认识,对它的锻炼价值理解不深;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指导、辅助手段和保护帮助措施做得不够。

三、小学生不良心理的调控与对策

1.研究教材,使教学内容多样化。(1)教师应灵活安排课的内容,丰富课的内容,避免课的单调性,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并在教学内容安排中,加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相互合作的精神,在和谐氛围中,增强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让学生在教师、同学的关心、鼓励、帮助下积极主动地练习。(2)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常识、体育目的、意义教育,及相关体育运动项目目的、意义教育,使学生加深对体育及项目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教师的教学中,有利于消除不良心理的产生。

2.研究学生、使教学方法多样化。(1)加强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有意识的多创造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提倡互帮互学,给不良心理的学生以更多的关心。(2)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校体育设施等,布置好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的教材(如单双杠、障碍教材等),消除安全隐患,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

3.改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1)教师应使自己的人格更具魅力,有良好的内在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吸引学生,使师生距离更近。(2)教师应多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兴趣,以消除恐惧、排除意志消沉等不良心理。

4.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1)加强新课程的学习,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确实做到一切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想,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2)自觉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应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孔子道:“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上一篇:性文化下一篇:超声TO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