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衔接

2024-07-03

中高衔接(精选十篇)

中高衔接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改革,中高职衔接,改革

教育部关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 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 又有层次上的差别, 中职教育强调的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 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 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一、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根据《决定》, 职业教育改革将以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突破口, 实行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要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所以大批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是大势所趋。

大批的中职毕业生将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对这些中职毕业生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呢?这些中职毕业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偏重专业技能的学习, 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我们是否要降低这些学生毕业的要求呢?

显然, 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就降低高职学生的毕业标准。现有的高职教学体系显然不能适应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何帮助这些学生顺利融入高职学习环境, 完成高职学习任务, 达到高职学院学生的毕业要求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研究的课题。故此,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一) 需要制定统一的高职数学学习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是按各校情况自己制定教学标准, 没有一个全国或省级统一制定的高职生应达到的数学学习标准。没有这样一个统一的标准, 高职学生应知应会的数学知识不明确, 各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就各不相同, 无法保证高职毕业学生的水平。所以, 制定一个高职学生毕业应达到的基本的数学学习标准是当务之急。

(二) 根据生源情况制定对应的教学大纲, 进行分层教学

在统一制定的学习标准的指导下, 根据各种不同的生源, 各高职院校应制定对应的教学大纲 (或课程标准) 进行具体的教学实施工作。从长远看, 今后高职学院的生源会更加多元化, 分层教学将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 根据各种生源具体情况制定教学大纲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保障。

(三) 重视中高职衔接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1.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中, 需要重视与中职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目前, 湖北省内多数中职学校选用的教材是李广全、李尚志编写的《数学》 (基础模块) , 学习内容对于某些专业需要的知识, 例如, 电工基础需要复数、极坐标等数学基础知识, 在中职学习阶段是没有涉及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高职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查缺补漏, 做好高职数学与中职数学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2.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中, 需要重视与各专业学习内容的衔接

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已经关注到数学课程与各院校专业学科的横向联系, 教师力求在教学中体现数学为专业服务的特点。但是, 高职学院的数学教师多是数学专业知识扎实, 却缺乏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老师, 要切实做到将各职业学院的特色专业所需数学知识融入高职数学课堂教学, 是需要多方共同协作完成的。

通过调查分析, 加强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是符合数学为专业服务思想的, 也是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的高职数学教改策略之一, 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自身教学思路的转变及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

(四) 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中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中职学生缺少在普通高中学习这一环节, 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与普通高职学生有许多不同, 这需要高职教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这些学生, 不断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 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手段, 比如MOOC等, 利用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微课提前预习等方法翻转课堂,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 所有这些都无法取代教师的课堂教学, 这些中职学生需要走进课堂, 需要教师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 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所以, 教师需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各种现代教育手段之间的关系。

(五) 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是如何真正落实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却是众说纷纭。高职学院数学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很大, 借助现代网络技术, 真正落实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工作, 并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 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是广大高职数学教师所期盼的。

以上是对当前中高职衔接中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探讨, 期望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拥有一个真正高效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周志娟.浅谈高职数学课程改革[J].经营管理者, 2016 (24) .

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篇2

学校积极探索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拓宽升学渠道,搭建学生终身学习的“立交桥”。目前,我校学生可通过四种途径继续升学深造。

(一)中高职“3+证书” 招生衔接模式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与学分制,各专业课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有意报读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可选择高职升大选修课加强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的基础。三年级学生均可参加普通高考的“3+证书”高职考试,报读普通高职院校。

(二)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衔接模式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取得与招生专业相关的省级以上人事劳动部门主考(或授权)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或取得省教育考试院主考的专业技能课程B级以上(含B级)证书,三年级可参加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考试,报读与中职阶段所学专业相对应的高职院校招生专业大类(学制为2年)。

(三)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模式

学生报读与高职院校衔接的专业,参加高职学段的转段选拔考核,第4学年进入对口高职院校学习。学制5年,其中中职学段3年,高职学段2年。

(四)中高职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

中高职教育衔接探讨 篇3

关键词 中高职 衔接 职业教育 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中职教育历史悠久,高职教育出现较晚。近年来,随着高职生源逐渐减少,原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转向招收普高和中职并重。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展开探讨。

一、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在职业院校的走访调研以及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对口高职教学经历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错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各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应该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中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培养出高级应型人才,这就使培养目标得到衔接。但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培养目标仍有不清晰的现象,甚至有中高职培养目标都一样的现象。

2、专业设置脱节

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专业数量较中职专业少。到目前为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共13类270个专业。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数量较中等职教少,一些中职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在高职学校中找到对应或相近专业,一些中职生为了升入高职而不得不转换专业,有些中职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的局限性而不能继续学习。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班,情况要稍好一些,但也有部分中职生是机械类专业毕业。

3、教学内容冗杂

(1)课程内容重复。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如很多院校中高职都开设有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装饰设计这些专业课程。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基础课程薄弱。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中职直接升入高职的学生和普高升入高职的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觉困难,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思考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的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1、探索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

中高职课程的重复学习,关键在于缺乏对已修课程的认同机制。如中职生修完与高职接续专业的某些课程,并考试合格甚至有的已获得了专业资格证书,但由于缺乏认定、认同机制,到了高职这些已学过的课程得不到承认,还得重复学习。所以,采用学分或课程认同机制,建立相同课程免修制和未修课程选修替换制,将能有效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问题。

2、进一步畅通中职升高职通道,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对于单招单考,应改革现行的高职面向中职对口招生选拔制度,调整考试科目权重,适当降低文化课分值,提高专业课分值,突出对技能水平的考试权重,要给予中职毕业生自主选择高职院的权利,且高职单考单招计划要逐年增加到当年中职毕业生总数的30%~50%左右。

3、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1)专业设置的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的衔接起来,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中高职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 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 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2)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高职院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坐到一起,共同商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尤其是中高职联盟的五年一贯制院校更应如此。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教材选用、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可以较好地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问题。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3)教学模式的衔接。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哪个阶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总之,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才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

湖北省级课题《中职毕业生“知识+技能”升学考试制度与人才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勇娣.中高职“3+3”办学模式[N].解放日报,2001年.

[2]肖坤,陈粟宋.中高职有效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 2011(30).

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 篇4

(一) 课程设置衔接不够

首先, 专业理论课程重复。专业理论课程还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这两类课程在中、高职课程设置中均有较多的重复现象。

其次, 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 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

再者, 专业技能 (实习) 课程有倒挂现象

(二) 培养目标衔接薄弱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 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 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

(三) 招生制度制约

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 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5%以内, 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 改革招生政策, 使中职学生既可以选择就业, 也可以升入高职高专学习, 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 才能建立中职与高职的衔接的有效路径。

二、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

(一) 提高认识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 要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 形成中高职的理定位, 统筹安排。

(二) 统筹规划专业, 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1.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衔接。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 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 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 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 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 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依靠地方和行业, 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 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 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起来, 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中高职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 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 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 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 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 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 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聘请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构建课程体系, 确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 系统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 强应用, 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 强创新, 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衔接;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 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 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 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 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 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 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 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 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 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 教育制度和招生政策的改革

包括办学、教学、管理在内的教育制度上的改革, 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保证, 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 既要实现学制的衔接, 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 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 也不能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 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 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 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放宽招生计划比例。

参考文献

[1]邵天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南职业技师院学报, 2009 (3) .

[2]陈永清.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构建中高职业院校的衔接课程论文 篇5

我国近三十年来,不论是通过选拔方式的中职生升高职,还是保送中职生上高职、5年一贯制高职教育、3+2高职的中职生升高职教育,学生几乎都是从相关中职专业升入相同或相近的高职专业学习,这就出现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和实践课重复设置”①的矛盾。这说明中、高职课程衔接不畅已经严重地制约着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限制了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核心。对此,应从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之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职业技能出发,运用模块式技能培训(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MES)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来开发中、高职衔接课程。

一、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政策及理论基础

国际劳工组织从1973年开始,历时时间,在收集研究世界各国为适应科技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大量涌现所采用的各种培训方法的基础上,开发出了MES模式;尔后,该模式在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中得到普遍推广使用,并广泛用于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之中。该模式的课程设计包括某一专业一项操作技能的全部内容,让学习者学习“做什么”“怎么做”“做的结果如何”,并涉及“为什么做”的基本理论问题。②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特殊历史原因,所以时至今日,MES模式并未在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中得到广泛试用,仅有部分教师在尝试使用该模式进行课程组织与实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到20,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同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9号)也明确要求要“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初中后五年制和主要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国内职教研究专家也认为:中、高职衔接要实现中、高职之间目标、层次、专业与课程结构的递进衔接,既是遵循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关系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低级向高级培养中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而且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强调服务于人的终身教育,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目标是通过课程衔接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从而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研究者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系统观思考中、高职发展的整体协调、逻辑协调、有效协调和内生协调。

上述理论和政策要求为我国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和实践路线。对此结合我国“中职教育是培养终极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的国情,遵循MES模式开发中、高职衔接课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符合我国国情的中、高职衔接课程的MES模块课程开发模式

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而是套用了普通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专业教育。由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新科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求学者对高等教育的渴求等,迫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模块化职业技能教育和进行MES模式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试验性开发。不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我国全日制职业教育的传统课程设计从达成教育目标层面上说,都各自包含了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具体技能课程模块三大模块结构。由于在21世纪前5年,除了5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之外,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各自独立的“断头教育”,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在各自层面上都是比较完善的,因而,一旦有“中期选拔”上高职,自然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上就有“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和实践课重复设置”等矛盾。基于MES模式和回归职业教育本身规律的思考,建构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开发模式合理的策略如下:

1.文化基础课程模块的衔接课程。从我国国情和现行职业教育现状出发,文化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思想品德、人文修养、公共基础等课程。其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职和高职教育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几乎都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开设,所以中职生升入高职二、三年级没有必要重复开设该课程。

中职和高职的人文修养课程存在着一定差异,究其原因,是不少中职学校认为“中职教育是初中后教育、是等同于普通高中的教育”,所以大量开设类似于高中的文化基础课程。而高职教育招生主体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所以高职文化基础课实际上与普通本科的文化基础课几近雷同。但就课程编制的内容而论,中职人文基础课和类似于普本的高职文化基础课的唯一差异就在其深度、难度上有所不同而已。基于MES模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高职教育比较高深的人文课程应该归结为专业提升课程,所以鉴于中、高职课程衔接和教育实践的需要,人文课程的专业提升课程应放在高职的二、三学年开设。

中职与高职的公共基础课程不存在难易度的显著差异,只存在生源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学力基础差异。就MES模式和教学规律而论,中职课程设计中的中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公共外语等课程事实上也是在中职教育的一、二学年开设。而高职教育的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大学公共物理、大学公共化学等课程虽然在高职不同专业的第一学年有所选择,但这些相关难度的科目已经在中职教育的一、二学年已基本涉及,只是由于学力的差异,才导致了中职生升入高职后产生了似乎是课程重复设置的困扰。

基于调研和MES模式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应是不存在“文化基础课脱节”的矛盾的,产生矛盾的原因是高职教育具体科目教学安排时间欠准确所致。如果再基于“通识教育”理论和“厚基础、宽口径”或“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改革理念,文化基础课程的中、高职衔接课程是完全可以有效衔接的。

2.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课程。从我国目前中、高职课程实施的现状来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

根据调研和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素质的评价来看,人文社科类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整体教育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人文社科类专业职教生的整体社会评价中,中职毕业生未必不如高职毕业生,二者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科目、内容几乎没有差异。从中职毕业分流的市场统计来看,除因文凭、经验等社会准入门槛和学生个人高学历教育需求等因素外,人文社科类中职毕业生分流的比例大大高于理工类中职毕业生。当然,从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的视角而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设计及实施,必须涉及中职教育已经开设的课程或科目,以及其难度、广度等问题。对此,必须遵循人文社科类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和职业性的基本规律,设置中、高职衔接课程,中职教育注重专业基础,高职教育偏重提高技能和拓展视域。

理工类中、高职教育的专业不同,相关课程或科目及其难易度存在显著差异。中职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基本不开设专业选修课)都是基于初中后教育的理念和学生学力偏低而开设基础性极强的内容,在中职生修读中等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课程的同时,介绍性地开设专业对应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由于目前几乎所有的中职教育都是实行注重动手技能的“工读结合”“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课时量及其知识传授相当有限。所以才有中职毕业生说,“我们名义上是3年制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却根本不会服装设计,只能从事服装基础加工、打包等农民工的工作,我们希望上高职或本科再接受专业教育,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服装设计师……”。③所以,基于MES模式和中、高职课程衔接而论,理工类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事实上应在高职教育的二、三学年开设,中职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仅是让学生略知一二,根本不可能有课时量和学力基础让学生掌握较高层次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中职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也只能从事相关岗位最基础的技能性、体能型的工作,若要有所提高,中职毕业生只能自学、摸索。因此,基于理工类中、高职衔接课程的专业课程设置和目前课程实施的事实而论,中职专业课仅仅是注重一线岗位需求的、介绍性的基础知识,只有中职生升入高职后,才有可能真正接受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因此,虽然目前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的难度、广度存在显著差异,但衔接课程及其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差异。

3.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课程。技能模块课程是MES模式的`核心课程,也是中、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程。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来看,中职教育的基础职业技能课程实施及其效果非常显著,而高职教育整体上似乎还没有跳出“大学教育”“高等专业教育”的框架,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亟待提高与加强——不少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最后一学年集中校外技能实践训练,此前的一、二学年很少有技能训练,有也仅是具体科目的课堂演练或实习基地的见习。

针对职业教育技能课程实施的现状而言,中、高职职业技能课程衔接的开发与实施应充分尊重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本位规律。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从广度、深度层面进行了有效的基础职业技能训练,所缺的是高级技能对口训练这一事实;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第一学年强化学生的基础职业技能训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中职生升入高职之后的二、三学年进行同步的高级技能课程实施。因此,基于MES模式的中、高职技能衔接课程,不存在课程设计的中、高职衔接的矛盾,而是高职教育的第一学年应如何落实职业技能打基础的问题。如果高职教育还是实行高等专业教育,不仅升入高职的中职生不能得到高级技能的有效训练,就是升入高职的高中生也只是获得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缺乏有效的高级技能,甚至是基础职业技能的训练。

三、MES模式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与开发应规避的问题

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与开发,既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更要遵循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同时要规避一些特殊问题:

1.既要重视中职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存在的已有职业技能实践基础的差异,也要重视他们之间存在的学力基础的差异。就我国目前的课程实施效果来看,进入高职院校的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之间,确实存在高中毕业生文化基础学力高于中职毕业生,但高中毕业生职业动手技能远不及中职毕业生——中职教育是注重动手实践能力提升的就业教育、工学结合教育,而且中职3年教育中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就是在一线岗位实践。对此,在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中职教育在注重动手技能训练的同时,应重视文化基础教育;高职教育也必须基于“职业性”的本位,从第一学年开始就必须加大学生具体专业对应岗位的基础动手能力的培训。必须坚决规避高职教育集中在最后一学年实习、而一、二学年无见习、实习的高职课程实施模式。

2.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必须遵循课程开发的基本规律,必须重视衔接课程的有效性、可操作性、职业性。人本主义课程开发理论指出,课程开发必须以相应哲学理论为指导,由专家、教师、学生、相关行业用人单位的管理者等共同来开发。基于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必须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建设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定,必须基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需求,也就是MES模式的职教生的教育本位是提升其“做什么”“怎么做”“做的结果如何”等的动手技能及至善职业道德。

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必须以教职成[2011]9号文件为指导,根据区域(省域)经济发展对中、高职人才的需求,以省教育主管部门为责任单位,以职业教育课程论专家为统帅,以既担任中职教学又担任高职教学的具体科目的教学专家为主体,充分吸纳用人单位及具体岗位的高级技能的行家里手的有效建议,充分考虑中职生升入高职后的教育需求,等等,来设计科学合理、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中职课程、高职课程。必须规避“专家课程”“专家学科课程”。中、高职衔接课程和具体科目教材的设计、开发、编撰主体群,必须是兼任中职和高职具体科目教学的专家学者。同时,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保证实践实训课程不得低于50%的比例,否则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其“职业性”“动手能力”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本质规定。

中高职数学衔接的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中职数学 高职数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21-02

职业教育的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继续深造,由此一来,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成为了当下最受关注的课题。高职与中职既相互独立,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却又密不可分。数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职数学与高职数学合理科学的衔接不仅能够使得二者得到充分发展,更能满足社会对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全面人才的迫切需求。课程内容以及结构是实现衔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否能够利用数学课程结构以及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衔接,直接影响到中职与高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以及职业教育整体的办学效益以及教育质量。

一、中职数学与高职数学的对比

(一)教材教学内容的差异

目前我国中职数学教材存在以下特点:教材广度、深度以及难度降低,知识引入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叙述语言变得通俗易懂,趣味性以及直观性加强。而高职数学教材则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概念抽象,叙述语言严谨规范,对于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变量以及字母研究较多。中职数学侧重定量计算,多数研究常量,而高职则在注重定量计算同时进行定性研究,所研究多是变量。在新课改背景下,中职数学教材降低了难度,高职则增加了应用性,使得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衔接距离反而被拉大。许多教学内容由原本应该在中职教授改为在高职教授,而许多高职教师对这部分内容则认为在中职已经讲过,因此形成了“两不管”教材,为学生后续学习造成了阻碍。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差异

中职教师注重形象、直观教学,而高职由于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繁杂而课时较少,导致教师教学进度快,知识点广泛,其重点难点也无法进行反复强调,因此导致学生听课存在思维障碍,大多数学生不容易跟上教师思维,再加之数学知识多与其专业结合,直接造成题型难度增大,类型多变复杂,还没有学会运用实际思想方式解题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三)心理状态以及身心变化

高职新生与中职学生相比,其多数在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对教学造成阻碍。许多学生在中职时期学习习惯不好,到高职更是造成恶性循环。

(四)学习方法的变化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对题型归纳全面,课堂练习较多,导致学生习惯跟着教师思维走,不善于独立学习,缺少总结归纳能力。而高职则因为课时少,教师讲的多,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间变短,需要自学与复习,而中职学生则无法较快适应高职数学教学。

(五)思维能力变化

中职数学大多直观形象,因此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而高职多数内容则均需要学生具有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而高职刚入学新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加之中职数学多研究平面图形,高职则多是立体图形,由于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思维,常常会阻碍其学习。

二、中职数学和高职数学教学衔接现状分析

(一)中职教育改革使得课程设计与教学出现一些问题

中职教育为了更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需求,进行了积极改革与实践,然而在突出了职业针对性以及职业特色的同时,文化基础课程设计以及教学出现了问题,阻碍了中职数学与高职数学的衔接。

(二)高职教育进程中出现问题

随着高职不断扩招,高职学生中中职毕业生所占比率逐年上升,然而中职学生在高职中通常学习困难,导致二者课程衔接成为了影响高职教学的重要问题。

(三)高职数学、中职数学在知识内容上存在脱节问题

在中职教育中,其课程内容是以性质、能力、职业素质、任务进行组织的,数学课对一些目前没有用,不必要的内容要求进行了降低,甚至许多与高职数学联系的内容也被删除。而高职则从高等教育出发,在普通高专思维影响下,其数学课以高中为依照,导致许多内容对中职毕业生来说要求过高。

(四)高职数学、中职数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脱节问题

中职教师多以普通学校的教学方法,对知识重点难点进行详解,并且给学生留了大量练习时间。而高职的数学则是以学生所学专业课与未来工作需要为基础,培养学生实际解决数学问题能力以及数学方法为主的教学。

(五)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脱节问题

在中职时期,教师还是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习惯由教师进行引导学习。而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主体,其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这样两种差异巨大的学习方法导致中职毕业生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学习困难。

三、中职数学与高职数学衔接的对策

(一)把握全局,定制系统的中职高职数学课程体系

1.在数学课程内容衔接设计上贯彻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在进行数学课衔接设计时,可以参考英国职教教学单元衔接经验,将中职数学课程以及高职数学课程统一分为数个教学单元,并且按其难易程度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程度分为五个层次,其中一、二、三层为中职教学单元,三、四、五层为高职教学单元。中职教学第一层则需要与初中如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等内容有所衔接。第二层则需要包括简单集合体、排列组合、逻辑集合,圆锥曲线方程等。第三层则需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空间、极限、数列以及微分与导数。高职教学第三层需要与中职教学第三层有所衔接的同时加入导数运用,空间集合以及向量代数。第四层则需要包括定积分、不定积分与应用、微分方程、数理统计与概率。第五层则需要加入无穷级数、多元函数微积分以及线性代数。这样一来,相邻层次之间既避免了脱节现象,又没有产生重复学习,衔接紧凑。中职数学教学可以在前两年课程中进行第一层与第二层的授课,第三年针对要升入高职的学生进行第三层教学。高职数学教学则需要在开学时期对第三层的中职内容进行复习、补充以及深化。在利用第四,五层教学内容作为其他学生选学、“专升本”学生必学内容。

2.在教学管理上积极推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教学

中职教学将高职数学课程以选修以及必修课适当加入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去,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职数学学习。实行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自主选课,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需求,使其在才能、个性以及智力上得到最大化发展,另一方面灵活多样的弹性教学能够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基础以及个人兴趣爱好,有效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抵触心理,并且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状态以及不足点。

(二)加强中职数学课程内容改革,尽快适应高职衔接

1.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教育需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满足中职生对继续教育以及就业两方面需求,同时提高对中职高职教学衔接的全面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模式,需要积极探索,总结出满足中职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数学教学模式,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建立起科学可行的数学教学模式,从而为高职以及社会提供更多全面合格的人才。

2.采用内容分层教学方法

对于中职毕业生数学基础差这一点,中职教学时可以采取第一、第二年进行部分专业数学学习,并且按照数学成绩进行分班,低层班级需要定期定时开展补习或是增加课时,其内容仍以第一层以及第二层内容为主。高层班则在中职第一、第二层基础上拓宽知识范围,逐步为日后升学做准备,并且将第三层内容分为选修、不修、必修以及部分选修。使得学生逐步具备理论知识以及数学素养,更好地满足其升学与就业两种需求,为高职输入素质更好的生源。

(三)高职自身进行数学教学改革,促进职教健康发展

随着高职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其入学考试对中职产生的导向影响也不断增加。因此高职自身需要从中职能否健康发展以及高职人才选拔两方面考虑其考试形式、要求,以及内容是否符合实际需要。在体现教育培训目标同时确保入学新生拥有足够的数学理论基础。新生入学后,需要以入学标准为基础一步步引导学生由中职向高职学习方式转变,保证高职数学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而不会出现明显的衔接缺口。而在高职数学教学阶段,需要尽可能的对数学进行分级与分类教学,根据不同生源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大纲,设立不同标准,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中职高职教育的衔接需要在顺应当下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同时加大中职高职课程改革力度,促进职业教育能够更好更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国军.从教育教学管理看高职高专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衔接问题[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9)

[2]吴文前.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

[3]谢国军.高职高专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双向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作者简介】李建军,男,贵港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探索 篇7

造成学生生源不足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很多初中学生因未能考取高中而选择中职教育, 在中职院校学成毕业后直接选择就业, 这样造成高职生源流失;二、普通高中生有很多学生因未能考取本科而放弃继续深造;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 很多学生认为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的课程学习没有多大差异, 出来能做同样的事情, 因而不愿继续深造;四、门槛太高, 很多中职学生有意继续深造, 但无法通过理论考试, 于是这批学生被无形划分在大学校门外。

而对高职院校而言, 为能减少生源流失, 只能从自身做起。中高职衔接中, 课程体系的衔接是关键所在, 改革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一、国内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情况

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探讨始于20世界80年代, 历经三十多年的磨砺, 形成了一定的框架, 但绝大多少是参考国外的模式, 没有自己的特色。若按此发展下去, 中高职衔接问题将始终得不到解决。目前, 很多学者也在不断探索、寻求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高职衔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分析了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寻求找到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现有的中高职衔接的模式有以下几种:对口招生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3+3或4+2模式、以自学考试为主体的多元化模式。目前, 我国各大高职院校主要采用对口招生和五年一贯制两种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口招生模式适合于非普通高中生, 该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大, 也是潜力股, 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生源。五年一贯制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 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此种教育相对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所需年限短, 通过率高, 很多学生更偏向于选择五年一贯制。但由于我国中高职起步晚, 中高职衔接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与否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标准的确定。目前, 很多中、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层次不清晰, 中职培养与高职培养出现脱节现象, 这都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表现。中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对理论知识较轻视, 这使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很难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 也很难达到高职的培养的目标。

2. 课程设置不衔接

中高职衔接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课程设置的衔接。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中高职院校独立制定各自专业课程体系, 院校之间缺乏沟通, 从而造成很多课程内容出现重复。这样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也让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一些高职院校没有解决好生源质量不均衡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定位和制定教学目标时, 没有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差异, 从而造成中高职衔接中的许多问题。

3. 课程体系不衔接

由于中职文化基础课遵循“够用”原则, 而且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现象, 而高职的课程主要是针对普高学生, 采用压缩式本科教学模式, 因此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文化基础很难跟上。另外, 高职大部分生源是普高学生, 专业技能基本为零, 没有经过中职的职业技能学习, 直接进入高职接受职业教育系统的高层次教育, 必然存在专业技能脱节问题。由此将引发中职教育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而失色, 高职教育因缺乏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优质生源而成为无源之水, 进而导致中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

4. 课程体系特色缺失

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 中高职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课程开发模式。目前, 大多数中高职课程体系依然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段式的学科化模式, 没有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结构。目前也有很多学者对国外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 将国外的较典型的课程体系引入国内, 并直接应用到实际中。实践证明, 不探索出符合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终将被质疑。

5. 职业技能训练课倒挂

由于中职学校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 在师资、设备、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强实力, 因此, 开设专业技能课能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特色。而不少高职院校仍沿用本科教学模式, 加上很多高职院校实训设备不足,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这些因素也会对专业技能课程开设的数量与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少高职院校在实验条件、师资配置, 以及对实训管理等方面还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有的甚至还不如中职院校, 由此造成了中高职技能训练课“倒挂”的现象。

三、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 优化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

在对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中应注意中、高职培养目标应层次分明, 中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高职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解决目前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均衡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定位和制定教学目标时, 将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从理论及操作上分别进行考核, 对理论及操作能力不同的学生分别进行教学。

2. 完善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最主要的问题是课程内容的衔接。作为独立的中职院校应与高职院校进行良好的沟通, 共同制定中高职各阶段课程内容, 避免课程科目和内容的重复。

3. 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中高职课程体系

摆脱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 结合各校自身特点, 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

4.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高职教育管理体系

改革教师培养体系, 完善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系统, 改善教学实训条件, 建成完善的职业技能实训管理系统。

总而言之, 中高职的衔接问题还有待更深入的探讨, 解决问题的方法还需具体化。中高职衔接问题关系着我国中高职教育长远的发展, 我们不得不把此问题摆在最关键的位置。

摘要: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关键。笔者就国内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供了解决的建议及策略。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吴金林, 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8, 25 (4) :117-120.

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探析 篇8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及分流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 江苏省科学的发展从教育实际出发, 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位居全国第一。下面就江苏省宜兴市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分流情况进行介绍。

(一) 中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宜兴市中等职业教育起步于1981 年, 20 多年来为地方建设的一线输送了4 万多毕业生。截至目前, 全市有11 所中等职业学校, 每年招收5000 余名新生, 全市共开设53 个专业, 在校学生1.27 万余名, 5 所主体型职校的规模占全市初中生总数的90%。就初中毕业生的分流情况而言, 从1991 年开始, 职普招生比达到5:5, 1996年到1999 年达到6:4, 2000 年至今年维持在5:5 左右。

(二)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宜兴的高等职业教育依托原宜兴电大地发展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996 年市政府与江南大学联合办学, 后又成立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宜兴学院 (现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宜兴办学点) , 逐步将我市的高等职业教育推上了正常化的发展轨道。

(三) 分流现状

不论是江苏省还是宜兴市, 普职的分流比例是1:1, 初中毕业生有一半的生源进入了中职学习, 另一半的学生进入了普通高中学习。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经过高考再次分流,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 这样经过两次分流, 中高职在校生的比例达到2:1。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社会和企业界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以及技术熟练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具备高技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巨大, 因此, 完善现有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 对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二、现有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及改进

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各省市纷纷进行了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实践和尝试, 概况而言, 分为“五年一贯制”和“3+3”等多种模式。

目前, 在江苏省范围内, 较为典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主要有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制度和“五年一贯制”两种模式。

(一) 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制度

对口单招考试是针对中职毕业生的升学考试, 通过考试考生升学到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自2008 年起, 江苏进行了对口单招制度大幅度改革, 着重突出了“专业”色彩。主要是针对专业技能, 将专业技能考试的分数算进总评分中, 另外, 考试的形式也由原来的自主招考转变为全省统一招考。

(二) “五年一贯制”模式

自2003 年江苏开始实施“五年一贯制”即“初中起点大专教育”, 该模式的招收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学生学习期间前三年视为中专学籍, 后两年视为普通高校专科学籍。

“五年一贯制”的优点在于:一是中高职衔接顺利, 五年制一贯制教育模式中课程设置较为合理, 课程重复出现的问题较少, 其课程体系的安排更利于学生学习;二是教育的连续性, 该模式的体系更具系统性、连续性, 在二维空间上贴近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 增加了教育效益。与优点相反的是, 该模式缺少优胜劣汰的机制。与“3+2”、“3+3”的“中专+高职”教育相比, 由于初中毕业生心智尚未成熟, 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对于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学生的学业成长均无助益。

近年来江苏省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工作中取得了突破, 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针对对口单招的学生的衔接教育、高职与本科阶段“3+2”等形式的联合招生、教学过程中分段培养的课程衔接。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在中高职教育衔接需打破“基于学历”的教育模式, 要加强“教学管理、课程体系”的内涵式建设。

(三) “2+1+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宜兴地区线缆、环保、新能源产业发展成熟, 相关配套企业较多, 这样的产业环境就业机会较多, 尤其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和就业岗位。考虑到学校办学应该服务社会的职能, 以及学与实践结合的办学思路,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2+1+2”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 具体而言, “2+1+2”包括两年中职阶段学习, 一年企业顶岗实习, 两年高职阶段学习。这种模式不但能完成教育衔接的基本功能, 而且还能更好地为提升教育质量服务。

1.两年中职教育

现有的中职教育大都以三年为主, 其实很多课程与高职阶段的课程重合度较高, 可以统筹的规划中高职的课程设置, 减少重复性的课程, 将中职的学习年限压缩到两年。

2.一年企业顶岗实习

现有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在5 年的教学过程中, 大多会在第4 年完成课程的时候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然而这样的一种安排显得较为滞后, 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所学知识以应用性知识为主, 应该让学生更早的接触实际运用的场景, 这样便于学生更好的接受专业知识。本文提出的衔接模式是在完成两年的中职阶段的学习之后, 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可以让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更好的体会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方向, 为后续两年的高职阶段的学习起到指引学习方向的效果。

3.两年高职教育

在完成两年的中职教育和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之后, 组织相应的阶段性考试, 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进入最后两年的高职阶段的学习, 未能通过考试的学生需要继续在实习企业继续工作。这样进入最后两年阶段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了, 学习的动力也更足了。相比现有的衔接模式,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宜兴地区现有的中高职教育现状和教育衔接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 结合宜兴地区特有的产业资源, 提出了一种“2+1+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该衔接模式丰富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 很好地利用了地方产业特色, 真正实现了“产教结合”的教育思维, 并且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1+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不仅仅适合宜兴地区的职业教育衔接, 这种“产教结合”的方式在结合当地产业特色的基础之上, 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衔接过程当中。因此, “2+1+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对丰富和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意义重大。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创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对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意义重大。当前, 宜兴市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有对口单招和“五年一贯制”两种模式, 但每年经这两种模式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比例还很小, 还未建立通畅的中高职教育衔接道路。分析并利用宜兴地区特有的教育、产业资源, 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 探索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2+1+2”的新模式, 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潘利勇.高技能人才培养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4) .

[2]陈永清.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中高职衔接的探索和思考 篇9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轻工学院 (2010年前为长江大学高职部) 从2001年起开办“3+2”模式高职教育, 在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 而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中职与高职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现行的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2010年修订版, 共计321个专业) 中已经标出了中职对口衔接的高职和本科专业。但是, 近几年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有很多是专业不对口的。致使他们在中职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高职阶段的专业学习大部分没有帮助作用, 几乎都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新的专业。另一方面, 这些中职毕业生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又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 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 即使中职生专业对口升入高职, 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现在的中、高职学校均为独立办学, 两类院校之间基本没有沟通和衔接,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 中职学校都是各自独立制订三年中职教学计划与大纲, 因此, 中职毕业生升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后, 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 也没有体现出不同层次。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和资源, 又使得高职阶段的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变成了一锅夹生饭。

(3) 在2006年以前, 湖北省开办“3+2”高职教育, 中职学生在入学当年10月份即参加高职学籍考试, 既不影响正常教学, 也便于制订五年一体化的教学计划。近几年中职升入高职主要是通过技能考试和文化课程高考。今年我院招收了机电类和计算机类两个专业的“3+3模式”学生80名, 由于要参加高职升学考试, 三年中职的教学计划安排为:第一年, 主要以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二年, 主要以专业课及技能训练课为主, 以备该年度的技能高考;第三年, 主要以文化课为主, 以备该年度的文化课高考。显然这个计划是割裂的, 不利于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生在中职期间要花大量时间备考, 会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此外, 高职升学考试安排在中职生顶岗实习期间, 既不便于组织学生参加考试, 也难保证生源数量。

2 我院在实施中高职衔接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实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实现中高职无缝对接的重中之重。我院2003~2006级“3+2”高职教育即采用该模式。要做到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共计5年 (或6年) 最好实现“连读”, 即就读学校主体不改变, 以维持教学管理连续性。我们的体会, “几年一贯制模式”及“直通制模式”是最佳选择。

(2) 制订科学合理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 。首先, 要明确中职和高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将中职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技术人才”, 而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端技能型人才”。第二, 制订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 避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叠的现象。在中高职教育的“十个衔接”中, 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核心内容, 至关重要。第三, 专业课程内容要参照企业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职业活动, 根据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选取教学内容, 制订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 从而避免中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复与脱节, 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对接。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又能体现中高职的层次区别, 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第四, 中职和高职要各有侧重地安排基础知识学习。中职教育阶段适当加强语、数、外、计算机等文化课及技术基础课的教学, 专业课程分层逐步递进, 以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适应能力。高职教育阶段需拓宽学生知识面, 使其具备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 在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 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 也要考虑部分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 因为总有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升入高职院校学习。

(3) 如果不能实施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则建立中职及高职弹性学分制就显得更为必要, 这样可以使高职学生免修部分重复的基础课程, 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学分贯通。

(4) 我院根据初、中、高级职业资格三个层次不同等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标准, 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衔接, 形成逐层递进的技能强化训练体系。中职阶段的技能培训目标定位于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注重相关职业的基本技能训练, 为高职的学习打下基础。高职阶段的技能培训目标定位于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注重拓宽专业面和先进技能的学习, 突出专业核心技能, 强调完成综合性的工作任务。每个阶段要求学生至少获得1~2个相应级别、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3 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几点思考

(1)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视公共基础课程为可有可无, 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在中职教育中, 公共基础课程是否一定要作为必修课?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应该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答案是肯定的。

(2) 改革招生考试及录取方式, 使高职入学考试的内容、方式及时间等符合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 适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便于中高职院校实施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议目前采取中职学校推荐保送和高职学校自主招生的方式, 给高职学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

(3) 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 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 确定本地区中职和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鲁昕部长讲话指出, 教育部门要进行系统设计, 拿出中高职不同层次、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计划, 以便于中、高职学校参照培养标准拟定自己的课程计划。由此更进一步, 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尽快牵头制订出中职和高职教育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先从部分成熟专业做起, 逐步完善。这样才能在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引领下, 使中、高职实现更好的无缝对接。

摘要:目前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及课程没有很好衔接、招考制度有明显缺陷。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轻工学院在实施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问题,探索,思考

参考文献

[1]鲁昕.在第二期高职院校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的讲话.

[2]张家寰.中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中国培训, 2008 (6) .

[3]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6) .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 篇10

不同之处: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 在社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同教育形式, 体现出中职是高职的基础、高职是中职升华的目标。

相同之处: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都体现出一种职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目标也都是依据行业职业岗位的要求而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共同特点。

2 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抽象地说,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讲可以应用国际上较为公认的“职业带”理论把社会人才结构简化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三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工人和部分技术员,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专业技术员和部分工程师。两种教育在培养层次上要有所区别。

3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

3.1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 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使生产方式由

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进而转向知识密集型, 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3.2 从教育发展角度看, (1) 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递增, 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2.

5%, 2005年就达到了21%, 2012年已经达到32%, 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2011年教育部出台推进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指导意见, 使中高职的衔接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衔接, 是外延较宽、边界较广的宽口径的衔接, 是抽象的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局部衔接、是衔接关键, 是一种边界鲜明的具象的衔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育衔接为课程衔接提供大的环境, 课程衔接为教育衔接提供具体的内容和支撑。

4 目前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尚存的问题

4.1 不能正确认识中高职衔接这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衔接过程中, 目前有一些学校的做法令人担忧。有的高职院校的目的是解决生源枯竭问题, 而有些中职学校是把能升为高职作为招生的招牌, 吸引学生到中职就读, 同样也是为了解决招生困难的问题, 这是学校为了利益的驱使而为之;另一方家长与学生的目的是想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 拿到大专的文凭而弥补学历较低的不足。

4.2 各自为政, 互不往来

在中高职衔接中, 多数中高职院校几乎没有沟通往来, 没有认真研究专业衔接, 课程衔接、技能衔接, 没有深入研究中高职之间的区别, 甚至都没有弄清楚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而是各自为政, 只按照自己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你讲你的, 我讲我的。中职学校不管高职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 想给学生讲什么就讲什么, 高职院校更是不会追究中职学校都开设了什么专业, 讲授了什么课程, 达到了什么样的培养标准。这样会使中高职的衔接在教学上出现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

4.3 高职院校的教师与中职学校学生的互不适应

高职院校的教师长期以来授课对象面对的是高中毕业的学生,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定式。当面对中职的学生, 如果还是沿用原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不顺畅;另一方面, 由于中职学生在读中专期间, 在教学管理、教学要求、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显得较为轻松, 所以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学习也显得十分吃力。这两方面出现的问题就导致老师不愿意教授这样的学生, 学生觉得在这里上学挺遭罪, 造成厌学的现象。

5 实现中高职很好的衔接应采取的措施

5.1 要在大环境上给予支持

各地区要在高层面上创造中高职衔接的大环境,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 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中高职衔接必然涉及到中高职院校的改革, 过去都是独立办学, 现在是要彼此坚固的办学。这样才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2 明确各自定位, 确定各自的培养目标

中高职学校在办学的定位上,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出现雷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中不同层次的教育阶段, 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的中等教育阶段, 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 发挥基础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职业教育类型的高等教育阶段, 担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发挥引领作用。简单地说, 中职属于国家基础教育, 高职属于国家高等教育。中职培养的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的技能型人才, 一般只需要具备把握技术操作层面或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的能力。高职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人才除须具备高等教育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外, 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职毕业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和技术, 还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

世界各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共性表现在培养目标上均具有双重性, 即不仅作为职业技术人才的出口提供职业准备教育, 而且为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提供职业基础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既要重视中职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要求, 更要重视培养目标上与中等职业教育紧密相连。

5.3 共同建立中高职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

由于明确了各自的培养目标, 所以在确定中高职同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侧重, 所有课程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 在每一个层次中包含相应的教学单元, 教学单元和培训阶段均呈阶梯式上升。中职学生的教育定位在基础培训和部分专业培训, 一方面体现出基础教育, 完成高中阶段的部分教学内容, 可以为学生升入高职教育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体现职业教育, 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为完成基本的职业岗位能力做准备。高职学生的教育定位在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的层面。在专业培训中一方面做好与中职教育的衔接, 另一方面实现专业培训中职业能力的提升, 拓展和深化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划分方向的专长能力培训, 也是高职学生有别于中职学生的“高”的体现。

5.4 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为中职教育的服务观

不论制定何种制度还是采取何种措施, 关键的实施者是教师。于志晶在《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调研报告》中对“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的调研结果:了解较多的占10.17%;了解一点的占51.69%;一点不了解的占38.14%。显而易见, 如果高职的教师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中职学生高职阶段的教学, 那么中高职的衔接和协调发展怎么能够顺利实现?所以高职教师要深入了解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 制定出科学、合理、适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法等, 增强对中职教育的服务意识, 为中高职的协调发展, 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顺利实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启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原则初探[J].教育研究, 2001 (2) :61-65.[1]刘启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原则初探[J].教育研究, 2001 (2) :61-65.

上一篇:有线电视网络系统技术下一篇:情感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