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2024-06-07

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精选8篇)

篇1: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学校积极探索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拓宽升学渠道,搭建学生终身学习的“立交桥”。目前,我校学生可通过四种途径继续升学深造。

(一)中高职“3+证书” 招生衔接模式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与学分制,各专业课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有意报读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可选择高职升大选修课加强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的基础。三年级学生均可参加普通高考的“3+证书”高职考试,报读普通高职院校。

(二)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衔接模式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取得与招生专业相关的省级以上人事劳动部门主考(或授权)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或取得省教育考试院主考的专业技能课程B级以上(含B级)证书,三年级可参加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考试,报读与中职阶段所学专业相对应的高职院校招生专业大类(学制为2年)。

(三)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模式

学生报读与高职院校衔接的专业,参加高职学段的转段选拔考核,第4学年进入对口高职院校学习。学制5年,其中中职学段3年,高职学段2年。

(四)中高职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

学生报读与高职院校衔接的专业,完成3年中职学段学习后,第4学年直接进入对口高职院校学习。学制5年,其中中职学段3年,高职学段2年。

篇2: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三方联动”模式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杨和平

一、学习9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中高职协调发展作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战略任务。对职业院校来说,怎么理解9号文件?我的体会是要抓住以下几点:

第一,抢抓机遇,职业院校要行动。每一所职业院校要抓住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不能等靠要。要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成为有力支撑,才能促进政府和企业的重视,进而触动相关政策改革。

第二,打造特色,因地制宜谋发展。东西部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水平相差悬殊。必须探索具有区域、行业特征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百花齐放,成为各自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三,突破障碍,敢闯体制的“禁区”.在三峡库区,专业设置和调整的管理、中高职衔接的招生制度改革、新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校企深度融合的资产管理、人员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存在有中高衔接的障碍。必须加以突破.第四,协调发展,教学衔接是核心。转方式调结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要求学校发展转型:包括发展观由规模发展为主转向提高质量为核心;办学观由学校主体向合作办学、合作育人转变;质量观由给学生机会获取就业技能转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两个服务并重;改革观由寻找正确方向转向在正确方向下探索正确方法。离开了教学的衔接,中高职协调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9号文件在三峡库区的贯彻落实 尽管重庆市没有被纳入全国中高职衔接、集团化办学改革的试验区。但一方面贯彻落实9号文件是每一所职业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集团化办学改革、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以,在《9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根据教育部今年重点做好的“十个衔接”的内容①,由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牵头,集合了库区15所中高职院校,自筹资金、自定项目,开展了库区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1.中高职衔接的背景: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发展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民族地区为一体。以万州为主的重庆库区不但要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要承担库区环境保护、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任务。这些都迫切需要职教支撑。但是,库区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还不强、地位不高,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等共性现象,同时也还存在着办学各自为政、水平不高、缺乏特色、与库区行业企业严重脱节、毕业生多在外地就业等个性现象。盼望中高职协调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自身地位,这是库区职业院校共同的心声。

2.中高职衔接的目标: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三方联动”是 “院校地”三方联动。这种模式是在整合三峡库区职教资源情况下,根据库区支柱和特色产业布局,结合每所院校办学特色和优势,系统设计人才培养专业方向、目标和层次定位,构建“以院带校、以校带地、1

以院带人、以人带人、以人带地”的“院校地”三方联动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共同促进库区经济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②

通过对项目的研究,探索产教结合、校企一体,产权融合、领导班子融合、师资队伍融合、实训基地融合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探索适应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道路和规律。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

3.中高职衔接的实施策略:由于库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特点,我们准备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先汇聚库区职教力量,成立职教联盟,抱团求发展、争取职教地位,系统进行专业对准产业设置调整、系统内部的教学改革和衔接改革等,在课题研究上,重点探索中高职内部教学衔接。

第二步:积极争取、广泛利用人脉、并用自己的实力吸引企业参与、行业指导和政府主导,成立三峡库区职教集团。并在集团内实施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四个融合”的集团运行机制改革实践和探索。在课题研究上,重点探索集团办学模式和教学与产业分片、分区域、分产业对接等,使库区职业教育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4.中高职衔接的工作进展:一是搭建平台,2011年9月28日,三峡库区15所院校成立了三峡库区职教联盟,并签署了《三峡库区职教联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③并推进实质运行。包括制定联盟章程、成立联盟组织机构、确定联盟发展定位和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确定重点工作和重点合作项目,制定经费保障制度等。二是开展研究,我们将《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三方联动”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作为研究课题和实践探索项目。15所院校共同承担了三位一体、三大板块、十二个模块的子课题的实践和研究。④

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三方联动”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是在三峡库区这个环境中孕育产生的,更是为了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提供服务和支撑,同时,我们也想通过三峡人的不懈努力,为9号文件在三峡库区的贯彻落实作一点工作。我们渴望得到各位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并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对三峡库区和库区人民的厚爱!2

①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

②“以院带校”是以高职加强自身建设,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在中高职院校之间建立职教集团共享教育资源,探索合作办学模式,更好地促进职教又好又快的发展;“以校带地”是以学校的发展为地区或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更好的服务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在职业院校、政府、行企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建立库区职教联盟,共同推动职教发展。“以院带人”和“以人带人”即通过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或者培育一批优秀师资队伍和团队,以人育人的方式带动其他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即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环境,也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人带地”是有人才的支撑与劳动就业服务地区,创造价值,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致富。“以校带地”和“以人带地”共同的目标都是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带动移民致富。

③职教集团暂时由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三峡水利电力学校、重庆经济贸易学校、重庆三峡师范学校、万州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云阳县职教中心、奉节县职教中心、巫山县职教中心、巫溪县职教中心、开县职教中心、忠县职教中心等库区的15所中高职院校组成。正在积极争取库区行业指导和骨干企业加入。

④上位板块主要解决城乡统筹与院校联动问题。子项目有: 1.三方联动:重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定位。2.三峡库区职业教育“院校地”三方联动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中位板块主要解决职教集团的构建和发展问题。子项目有:

3.引领与联动: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六位一体” 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构建。下位板块主要解决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问题。子项目有 4.三峡库区高职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体制与机制研究。

县校合作:巫溪给事业单位指标,农业服务站定点培养人才,共同组建畜牧兽医研究所、食用菌研究所;与诗仙太白集团联合组建“诗仙太白生物技术学院”、试行招生招工一体化。参与职业教育园校互动办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5.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集团化办学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发挥学校优势,分别对接不同的产业,分别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形成系统培养。6.第三课堂: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中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7.职业教育“双向交叉” 课程模式的构建。保证职教学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术。

8.从建构走向运用: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课程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9.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三方联动”管理模式与评价机制研究。

与麦可思合作,将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评价等作为重要依据。

10.三方联动与招生就业一体化改革——职教集团背景下的招生就业一体化改革构想。2007年开始单独招生试点,在市教委和移民局的领导下,探索了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三峡移民定点培养等改革措施。

篇3:关于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思考

一、中高职衔接对中职教育的影响

1.过分强调单考单招将会导致中职教育的导向偏离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指导思想中, 明确职业学校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单考单招等升学模式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 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全省教育系统在上级部门考核指标的引领和领导的重视下, 许多的中职学校集中本校的优质资源, 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提高升学率的“单考单招”上面, 课程设置几乎与普高一致, 偏离了国家和省教育厅关于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导向, 偏离了省教育厅选择性课改的方向。

2.单考单招引发以就业导向为主中职学校的招生危机

对于一些以就业导向为主, 没有开设单考单招班的专门化中职学校, 因为不能迎合学生及家长的升学需求, 加上部分民办学校灵活招生机制的冲击, 目前在招生的数量和生源的质量上双双下降, 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危机, 也使得教师对中职学校的办学方向产生怀疑和迷惘心态, 不利于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更使学校发展中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

3.中职学校直接就业毕业生的减少造成校企合作的基础缺失

中职学校能够培养提供企业发展、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专门化人才, 是企业与中职学校合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 随着中职学校“3+2”、五年一贯制和单考单招学生比例的增大, 加上参加全日制高技能、高学历脱产成人教育人数的增加, 中职学校每年毕业生的就业人数占比越来越小, 各校的校园招聘会往往是岗位需求数远远大于应聘人数, 造成大量合作企业在学校招不到人的现象, 极大地损害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的基础严重缺失。

二、措施与对策

1.进一步规范单考单招班级招生及教学

面对考生、家长及社会的需求, 对单考单招的高中段教育模式进行统一的梳理, 专门出台相关规定, 以使这项工作得以规范化、程序化。建议以地级市为单位, 对本地区中职校的单考单招班级招生工作根据当年度中职招生总数, 按一定比例规定人数、限定分数, 在普高招生后, 根据学生填报的志愿, 组织统一招生录取;在教学过程中, 要合理设置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 避免纯普高化教学, 要考虑学生直接就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在控制单考单招班级总人数额定的前提下, 实行可进可出的灵活机制, 即单考单招班学生可分流到普通中专, 普通中专班优秀生可进入单考单招。

2.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 提高中职技能教学质量

根据历年来对入校新生的问卷调查, 70%以上的学生对所选学校及专业均来自于父母、亲友的建议, 还有较多新生是跟着同学盲从, 真正自己能够确定方向的新生只占了很小的部分。鉴于此, 本轮课改提出的对入校新生进行专业导学和职业体验就尤为及时和必要。中职学校特别是专门化学校, 必须强化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和职业生涯规划, 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 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 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让学生拥有一技、多技之长。在就业与升学的指导上, 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就业, 让他们边工作边通过成人教育函授提高学历, 既可减轻家庭负担自食其力, 又可以锻炼提高工作能力和社会阅历, 与脱产深造的同学相比, 这些未尝不是人生更大的财富。对于企业而言, 也解决了招工用工的难题, 使得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三、对中职学校五年制一体化培养的可行性探讨

当前中职学校校园招聘会出现的企业热、学生冷的现象, 主要在于中职毕业生直接就业的人数少, 因此, 较多中职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大受影响。中职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最主要的方面之一。中职学校的现状是“3+2”、五年一贯制和单考单招学生比例逐年增大, 所培养的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进一步深造, 他们的首次就业的学历文凭往往都是高职院校的大专文凭, 中职阶段的培养和毕业证书被压了箱底, 久而久之, 中职学校的名称就会被社会淡忘, 对学校的发展极为不利。

篇4: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研究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系统培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87-01

199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结构。

鲁昕部长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1 中高职衔接的内涵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是指狭义的职业教育,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别指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衔接”本义是指事物间相连接,这里是指为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使中高职形成递进、系统的教育关系[1]。

“中高职衔接”是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联合实施职业培训的办学模式。在其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其办学模式的特点,遵循实用性,宽基础,个性化,综合化等原则,不仅要考虑学生就业的针对性,还要给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自我成长乃至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 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2.1 国外中高职衔接模式

英国主要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明确了职业教育各个层次(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标准和程度,规定了证书等级与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和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关系[2]。中、高等职教之间的课程和教学注重以职业能力为基点,以核心技能课为内容进行衔接。瑞士职业完全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交际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这些关键能力是他们升入高级职业院校必须具备的。法国采用按专业分类分别组织高中会考,使之与不同高校对口衔接,同时通过采取宽口径、拓展性的职业方案来实现专业对接。德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必须经过过渡课程的学习,德国的专科高中和职业完全中学本身就是高等专科学校和大学的预备学校。学业认可原则,避免了重复学习和职教资源的浪费,也促进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2 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

考察我国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独立性结构类型,即中职和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择优招收中职和普高毕业生;其二为一贯制结构类型,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六年三种[3]。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如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连读和专本沟通等,这种衔接模式既可在校内完成全部学程,也可在校际间分阶段完成学程。

3 我国中高职衔接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1)招生制度的衔接;(2)培养目标的衔接;(3)课程设置的衔接[4];(4)课程内容的系统化设计;(5)教材使用的衔接;(6)中高职长期合作制度的建立;(7)中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8)中高职教学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4 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是指通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高职办学中的作用,依托职业教育集团,与中职校、职业中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科学分工,高职、中职、企业共同参与,开展调研,系统设计、共同研制4年制适合系统培养的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阶段学习时间各两年,实现中等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使中职毕业标准与高职升学标准统一。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围绕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深入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调研分析,共同设计、实施中高职延续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2)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构建中职、高职特色课程结构模式,促进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3)按照中职、高职各自的教学重点,优化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完善课程标准。

(4)改革评价办法,完善教学管理,系统设计、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

(5)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6)利用行业资源和教学资源共享,共同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

5 意义

(1)通过研究制订适合中高职系统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优化整合课程体系,逐步制订完善相应的课程标准,能够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教学资源的浪费。

(2)通过考核评价办法改革,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有效衔接。最终实现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和形式,推进中高职衔接。

(3)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是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减少学生智力和时间浪费。做到中高职教育“双赢”局面,扩大高职办学规模,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7):24-27.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5):43-45.

[3]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10):5-7.

篇5: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摘 要:随着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由之前的高中生向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进行倾斜,中等职业院校的部分专业就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分类表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做好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融通工作。现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性,所以在人才培养的制定时需要突出该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调整与改革尤为必要。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

随着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设备,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应用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到传统制造业中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与产品质量,为现代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但是现阶段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优秀人才紧缺,大部分就业者是层次较低的劳动者和新一代的青年农民工。缺乏相关技能与准入资格,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从如何培养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以及修改和完善职业院校的工业机器人中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重构,做好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工作。

一、中高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目前我国现行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部分专业的衔接存在“脱轨”的不良现象。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实习就业等方面都不完善。例如: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由于实训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很多学校就将实训课程课时进行压缩。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足。同样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也不扎实。很多需要应用到的数学或物理等课程内容被删减。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中高职专业衔接势在必行,这就需要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两个教育层次之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等多方面的合理化承接,两者既要有区别,同时也要在专业实训内容与课程等多方面是相互补充,从而突出职业教育产生较高的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

二、优化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融通与衔接

由于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由于两者的人才培养的层次不同,存在着部分的交集与重合,特别是中职阶段需要参加分类招生考试,还要加入学业测试的文化课,这些课程也占据较多的教学学?r,从学生长发展远角度考虑,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进行中高职专业课程对接。在高职阶段有些课程设置与中职重复,例如:机械制图、机械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已经在中职阶段学习过,所以在学时安排上就要考虑适当的减少。加大专业实践性强等课程的学时。

(一)明确中高职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

首先要从制造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分析,从学生的实际就业去向着手,从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及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分析,由于中职生岗位能力的定位就是从事专业能力不高的岗位,技能较为单一。而高职学生则是从事职业能力较高的岗位,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经分析明确中高职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后,在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上进行优化或重构,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在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衔接中,优化和重构课程体系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中高职的专业都有各自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在各自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置和完善课程体系。从中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层次差别上进行考虑,以促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致力于中高职课程内涵建设与应用,并将归纳总结出如下:

1.是强化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以应对升学考试

为了学生的后续发展,应对中职课程体系中的文化素养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并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引导中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进行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中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既可以规避中高职对机器人专业中的机电课程的重复学习。又为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打好基础,以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学生结合自身发展采选修课程的形式,选择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

中职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制定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自身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可以适当的将部分高职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中职选修课程,即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又可以为高职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3.积极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岗位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学生应实现学分制和综合评价的形式,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开发模式上,尽量体现工学结合的教育内涵。为了能更好的呈现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和个性发展的需求,课程体系需要按照模块化分层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和选修课程。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课模块的设置尽量合理并能够对中高职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集中体现。而专业实践课模块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主要是将相关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相关领域。通过学生的技能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达到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选修模块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中高职院校一般可提供的若干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职实行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也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

4.实践课程的改革突出校企合作优势

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势在必行,只有学校和企业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出岗位适应性强,实践能力好的学生。所以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应由专业课教师与制造类企业技术人员密切联系与合作,根据企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行业社会普遍性需求等诸多因素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或实践手册。这样设置的课程即符合企业的需要,又能够适应本专业社会的普遍人才要求。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企业的快速转型发展,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体来说具有高素质、高的创新思维等优势。同时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鼓励政策十分优厚,毕业三年内未就业的可想享受国家的贴息贷款。对于工商登记和各项税费实行减免,公司注册没有资金要求等一系列政策。在大中专学生课程体系中首先融入创业意识教育,要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认识。大中专毕业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其次大中专学生自主创业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现阶段社会的就业压力。对大中专院校进行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四、总结

通过对中高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重构,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有效的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途径,并对课程体系重构与校企合作做了充分的阐述,提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突出了中高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教学的特点,促进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中高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的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篇6: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我国将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大,社会、个人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背景下,选择正确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有成效、有效率的推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角度,基于美术专业教学就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来论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研讨的问题是如何以初中毕业生为使之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从现有情况看,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分段贯通式。即将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II的高职校联合办学,采取3+2方式,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2年在高职学习,按阶段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但中高职校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的课程和教学计划;二是提升式。即选择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办5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三是下延式。即高等院枕包括现有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及部分本科院校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现将以上几种形式作一比较。

1.选择部分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举办5制高等职业教育开通高等院校初中后5年一贯制招生渠道,无疑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优势在于可以在5年的时间内,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职业技能等系统的教学和训练,既避免中职学生基础理论较差而造成与高职对接中错位的现象;又弥补了普遍高中学生缺乏技能训练的不足;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美术专业教学角度看,我国目前举办的5年制高职的教学计划也符合国际上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最短年限为初中后学习5年的要求。但这种形式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招生数量上看。就美术专业本科院校而言,其任务是培养本科生以上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本科大学的办学重点不在职业教育,因此,即或招收高职生,数量也是有限的;成人高校由于受场地、校舍、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其招收5年制初中毕业生的能力也有限。

(2)从效益上看。高等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实际上使高等院校承担了高中阶段的教育,浪费了高等教育资源,没有发挥高等学校应有的效益;实际上缩小了高等教育的规模。

(3)从师资方面看。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因其前3年属中等职业教育,其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方式上都与高等院校有较大不同,这不仅给这一阶段教育带来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发挥高校教师和中职教师的资源优势。显然,让高校教师去适应中职美术专业教学,而中职教师却因生源不足而闲置,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在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从1985年开始,在4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试办高职班以来,至,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的普通中专举办高职班的学校己达22所。这些学校有着几十年办职教的经验,在深化改革、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借鉴国外职教理论开发课程,实行模块教学,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还有一部分重点职中附设了大专班、电大班和大学函授辅导站,在试办高职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并在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具备办高职的基本条件,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中职校办高职,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设置条件,并不是大多数学校都能够达到的。

3.3+2式的中高职衔接近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达21000多所,一部分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实验实训设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当前的情况是,在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当中,有相当数量用于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职对口招生数并没有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希望求学深造的道路依然艰难。尽管我国目前中职毕业生已超过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但中职毕业生对II升学的升学率不足30Ic,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相差十余倍,这既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无益于目前社会上的“普高热”的缓解。采取3+2方式,改变人们普遍认为的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观点有利于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另外中职学生的成才路径主要是,初中—中职—高职一极少部分能升本,高职学生的成才路径主要是:初中—普高—高职极少部分能升本。中高职学生专业技能较强,但文化基础课较差,成才机会主要受到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限制。学生上升通道窄,渠道不畅,且高职专科是多数人的终点。

要着重说明的是:这种衔接不是原来的中职+高职而是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与技术训练,而不必集中在一个学校配全5个年级美术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所必须的全部资源。

篇7: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高职数学;衔接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在校生数量逐年增长,发展态势迅猛。然而,随着中职学生大量进入高职学习,学生在一些基础课程尤其是高等数学上,出现了很大的学习困难。数学作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其实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甚至大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不畅,严重影响了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我国很多专家学者从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的概念、理论基础、衔接内容、衔接方式、问题归因和策略、改革试点和实践探索、保障制度和措施、国际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已成为当代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热点问题。

1中高职数学课程有效衔接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存在差异

中职数学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1]。而高职数学往往模仿普通高等院校,仅仅是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简化,课程教学目标趋向学科化,更注重数学专业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两者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1.2教学内容不连贯

目前很多中高职学校的数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程度上的脱节,以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所属的24所中职学校,4所高职学校为例,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集合、不等式、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数列、排列与组合、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初步。高职数学教学则包括:必修的一元函数微积分和选修的多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由此可见,高职数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函数,而在中职数学中,一般的幂函数和反三角函数并没有涉及,同时,中职数学对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也较为简单,从而影响高职学生对概率论的学习。这些教学内容上的脱节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困难,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影响课程教学质量,需要引起高职数学教师的重视。

1.3教学模式与方法脱节

在目前的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中心,占据主导地位,中职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相对简单,授课时间充裕,教师授课方式以传统黑板式教学为主,对重难点做出详尽讲解并配合大量习题供学生练习,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接受的是“填鸭”式的教学。高职数学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总结,教师起引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课时少,进度快,重难点多,课堂练习少,授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高职新生无法适应巨大的反差,对高职数学产生畏惧心理,从而放弃学习。

1.4评价体系简单

中职数学教学一般采取终结性评价,期末一次考试一张试卷决定了学生的成绩,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限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力。而高职数学课程虽然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很多时候仍然是考勤成绩、作业成绩与期末卷面成绩的简单合成,缺少了多元综合评价,考试的激励导向功能没有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也阻碍了中高职数学课程的有效衔接。

2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数学教学研究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任务导向、能力为本”的原则,以职业需求为核心,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依据美国著名教学家、课程理论家泰勒提出的课程理论,从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方面: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出发,结合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情景化设计、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中高职数学的有机衔接。

2.1厘清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衔接是课程衔接的核心。高职数学教师要和行业、企业以及中职数学教师密切联系,明确高职数学的课程目标,界定高职数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增强与中职数学课程的衔接度,对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要求,注重职业导向,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

2.2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数学衔接的关键。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大多比较直观,注重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较少,而高职数学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4]。因此,高职数学教师首先要熟悉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坚持以素质、能力为培养目标,以中职数学为基础,高职数学为主导,淡化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根据高职不同专业对数学的需求整合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实现中高职数学学习内容上的衔接,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要服务于学生的专业需求,激发学生产生“动机”,兼顾学生后续专业课程。

2.3改善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较差,对数学有畏难心理。因此,在教学中要灵活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猜测、多交流,积极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利用数学软件,通过数学软件的使用,将学生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淡化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针对高职学生基础薄弱这一情况,教学中不追求逐字逐句的严格描述,而是用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描述。例如在概念教学时,通过有专业背景的实例引入,避免严格的“数学定义”,顺势引入减少数学形式的抽象感。在介绍基本定理的时候,避免“定理—证明—应用”的单一模式,采用问题式引入,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渐入主题,交代来龙去脉,避免抽象。在讲解运算及其规则时,对于复杂的内容充分与数学软件相结合,抽象内容形象化处理。将数学建模融入教学之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及借助于数学软件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4改革评价体系

探索与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使考核方法更加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建立分情境评价和整体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对每个情境进行考核,每个情境的考核分为能力和素质考核两部分,重点考核学生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情境的考核作为高等数学整体考核的一部分,弱化以卷面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考核,打破期末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局面,使学生克服对高等数学的畏惧感,重拾信心。

3具体的一些做法和效果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数学课程组将工科类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模块:针对所有专业开设的基础模块(函数、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和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专业模块(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在各模块中根据生活实例或专业实例建立学习情境,阐述实际应用和价值,引入教学内容,布置学习任务。在教学中,采用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云平台和智能手机,建立了微课平台、线上题库等多种资源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师生互动。同时,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软件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形成了“教、学、做、评”一体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建成混合式教学平台,完成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改革重点教学研究项目1项,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完成院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获得院级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本,选拔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4结语

通过构建新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以任务为驱动,情境为依托,混合式教学为载体,结合专业特色,实施中高职衔接数学课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科学人文素养,从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篇8: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探析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及分流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 江苏省科学的发展从教育实际出发, 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位居全国第一。下面就江苏省宜兴市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分流情况进行介绍。

(一) 中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宜兴市中等职业教育起步于1981 年, 20 多年来为地方建设的一线输送了4 万多毕业生。截至目前, 全市有11 所中等职业学校, 每年招收5000 余名新生, 全市共开设53 个专业, 在校学生1.27 万余名, 5 所主体型职校的规模占全市初中生总数的90%。就初中毕业生的分流情况而言, 从1991 年开始, 职普招生比达到5:5, 1996年到1999 年达到6:4, 2000 年至今年维持在5:5 左右。

(二)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宜兴的高等职业教育依托原宜兴电大地发展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996 年市政府与江南大学联合办学, 后又成立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宜兴学院 (现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宜兴办学点) , 逐步将我市的高等职业教育推上了正常化的发展轨道。

(三) 分流现状

不论是江苏省还是宜兴市, 普职的分流比例是1:1, 初中毕业生有一半的生源进入了中职学习, 另一半的学生进入了普通高中学习。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经过高考再次分流,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 这样经过两次分流, 中高职在校生的比例达到2:1。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社会和企业界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以及技术熟练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具备高技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巨大, 因此, 完善现有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 对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二、现有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及改进

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各省市纷纷进行了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实践和尝试, 概况而言, 分为“五年一贯制”和“3+3”等多种模式。

目前, 在江苏省范围内, 较为典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主要有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制度和“五年一贯制”两种模式。

(一) 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制度

对口单招考试是针对中职毕业生的升学考试, 通过考试考生升学到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自2008 年起, 江苏进行了对口单招制度大幅度改革, 着重突出了“专业”色彩。主要是针对专业技能, 将专业技能考试的分数算进总评分中, 另外, 考试的形式也由原来的自主招考转变为全省统一招考。

(二) “五年一贯制”模式

自2003 年江苏开始实施“五年一贯制”即“初中起点大专教育”, 该模式的招收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学生学习期间前三年视为中专学籍, 后两年视为普通高校专科学籍。

“五年一贯制”的优点在于:一是中高职衔接顺利, 五年制一贯制教育模式中课程设置较为合理, 课程重复出现的问题较少, 其课程体系的安排更利于学生学习;二是教育的连续性, 该模式的体系更具系统性、连续性, 在二维空间上贴近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 增加了教育效益。与优点相反的是, 该模式缺少优胜劣汰的机制。与“3+2”、“3+3”的“中专+高职”教育相比, 由于初中毕业生心智尚未成熟, 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对于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学生的学业成长均无助益。

近年来江苏省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工作中取得了突破, 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针对对口单招的学生的衔接教育、高职与本科阶段“3+2”等形式的联合招生、教学过程中分段培养的课程衔接。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在中高职教育衔接需打破“基于学历”的教育模式, 要加强“教学管理、课程体系”的内涵式建设。

(三) “2+1+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宜兴地区线缆、环保、新能源产业发展成熟, 相关配套企业较多, 这样的产业环境就业机会较多, 尤其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和就业岗位。考虑到学校办学应该服务社会的职能, 以及学与实践结合的办学思路,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2+1+2”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 具体而言, “2+1+2”包括两年中职阶段学习, 一年企业顶岗实习, 两年高职阶段学习。这种模式不但能完成教育衔接的基本功能, 而且还能更好地为提升教育质量服务。

1.两年中职教育

现有的中职教育大都以三年为主, 其实很多课程与高职阶段的课程重合度较高, 可以统筹的规划中高职的课程设置, 减少重复性的课程, 将中职的学习年限压缩到两年。

2.一年企业顶岗实习

现有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在5 年的教学过程中, 大多会在第4 年完成课程的时候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然而这样的一种安排显得较为滞后, 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所学知识以应用性知识为主, 应该让学生更早的接触实际运用的场景, 这样便于学生更好的接受专业知识。本文提出的衔接模式是在完成两年的中职阶段的学习之后, 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可以让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更好的体会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方向, 为后续两年的高职阶段的学习起到指引学习方向的效果。

3.两年高职教育

在完成两年的中职教育和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之后, 组织相应的阶段性考试, 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进入最后两年的高职阶段的学习, 未能通过考试的学生需要继续在实习企业继续工作。这样进入最后两年阶段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了, 学习的动力也更足了。相比现有的衔接模式,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宜兴地区现有的中高职教育现状和教育衔接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 结合宜兴地区特有的产业资源, 提出了一种“2+1+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该衔接模式丰富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 很好地利用了地方产业特色, 真正实现了“产教结合”的教育思维, 并且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1+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不仅仅适合宜兴地区的职业教育衔接, 这种“产教结合”的方式在结合当地产业特色的基础之上, 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衔接过程当中。因此, “2+1+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对丰富和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意义重大。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创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对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意义重大。当前, 宜兴市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有对口单招和“五年一贯制”两种模式, 但每年经这两种模式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比例还很小, 还未建立通畅的中高职教育衔接道路。分析并利用宜兴地区特有的教育、产业资源, 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 探索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2+1+2”的新模式, 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潘利勇.高技能人才培养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4) .

[2]陈永清.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上一篇:网络安全技术探讨论文下一篇:人民满意站所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