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的机电技术

2024-06-11

中高职衔接的机电技术(精选十篇)

中高职衔接的机电技术 篇1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应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为重点进行。在对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类专业的中等学校和高职院校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和工作能力需求分析,探索中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路。

1. 明确中职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中职和高职培养目标趋同,都是培养制造行业一线的技术员,但是培养目标实现程度差异较大,中职和高职定位不清。应通过充分研究,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中职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

2. 明确中职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各自就业面向: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经常到同一个工程上就业,工作重叠而又难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职业优势,相互影响较大。

3. 研究中职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制与学历:

通过对各种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研究,总结一贯制衔接模式和分段式衔接模式等中高职学制衔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制与学历目标,探索从学制衔接向内容衔接转变,实行学分互认。

4. 建立中职和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现行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专业理论课程存在重复,造成资源浪费;文化基础课程存在脱节现象;专业技能课程衔接错位甚至出现“倒挂”现象;其他课程设置衔接不对称等,同时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评价,急需建立中职和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5. 明确中职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标准:

目前在我国中职和高职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高职在课程设置时又不能全面考虑中职的情况,导致文化基础课存在断档脱节而专业课却又存在重复现象。通过研究,制定统一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实施标准和专业导则。

6. 明确中职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要求:

根据课程体系内容,对中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设备、教室、实训条件等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要求提出设置建议,确保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

7. 明确中职和高职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为了解决专业技能课程衔接错位甚至出现“倒挂”现象的问题,研究中、高职院校校内实训体系,明确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内容、教学设计、规格、设备、场地等建设要求。

8. 健全中职和高职职业证书制度:

根据中高职教育特点,结合各自就业面向,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使得中低层次的人才能通过继续学习和培训获得高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总之,职业教育对中高职机电类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的探索有了新的认识,以后的专业建设中,应积极调研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培养人才,进一步提高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体现中高职衔接的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曹毅,蒋丽华,罗群.试论中高职衔接专业结构模型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30).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中高职衔接对策 篇2

专业设置的衔接工作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需要规范专业设置。针对当前各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如争办热门专业,争抢生源;开设专业只从学校自身的师资类型、设备条件去考虑,结果造成就业困难,资源浪费;缺乏宏观分析等。明确专业设置的依据应是就业岗位需求,应根据不同的生源,制定出统一的中职、本科专业目录,并实行严格的专业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严格专业设置标准和评估标准,同时还要与有关的行业部门、地方组织共同协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整体结构。其次,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这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因此要使中职、本科教育专业上能较好地衔接,就要突破以往专业过分细划的局而,按行业类别、工作岗位要求重新确定专业名称,减少专业种类,拓宽专业范围。再次,要加快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能较好地衔接起来

中高职的专业设置的衔接,其实质就是改善

和调整学校办学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中高职的专业设置都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人才)

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为基础的,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以体

现人才培养层次与业务范围的不同。为搞好中高

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衔接,首先要在教育行政部门

召集和学校的参与下,依靠行业和企业,按照科

学、规范的原则研究制订中高职专业的专业设置,使各专业的内涵、外延科学清晰,专业口径宽窄有

度,明确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

任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规范中高职教

育的专业设置标准,并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地方组

织,结合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

和层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专业结构,这是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与必要前提。

1.合理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操作型、技艺型,定位于掌握专业技能的操作人员。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管理型和指导型,定位于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指导第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本科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完善的市场调研,结合当地挂钩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相关专业中职和本科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文化知识体现必需够用,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体现层次,重新构建全新的“3+4”中职、本科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争取把中职课程和本科课程统一制定成教学单元,教学单元之间逻辑顺序清晰,相互衔接紧凑,避免任何重复学习,系统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实现中职、本科的内涵衔接。

2、分层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实行弹性学制

根据“3+4”学生从不同中职院校升入同一所衔接院校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弹性学分制度,使中职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时问进行学习的 安排。同时开设大量选修课程,使学生灵活组合选修模块,修满规定的学分学生即可毕业。

(2)实行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及“3+4”学生的基础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实施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适应其层次特点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要从教学组织、课程结构设置、学生管理、考试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索,不能盲目的让学生和统招高职学生一起学习,统一管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呵斥或不管不问,要发现这些学生的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树立学生的信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3)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3+4”学生是初中起点入学的,存在年龄小、自制力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很多学生在中专阶段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形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另外,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因此,在后四年的本科阶段,学生辅导员、教师都应从思想素质、人文素质、文化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其尽快适应高职生活,从而达到大专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3、加强沟通,提前介入教学管理

由两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联合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3+4”教学过程进行过程质量管理,同时对教务管理、师资管理、教学实施计划管理等相关的方面进行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随机听课、师生座谈会等活动来进行教学检查。教学中高职学校要经常性的组织集中教研活动,两校教师就“3+4”班级的教学工作相互交流,共同开展教学研究。

4、共享教学资源

近些年国家对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其投入数额庞大,使得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图书资源等教育资源上要比中职院校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师资的交流、校内外实训基地及图书资源的共享等方面来实现中职、本科院校资源的互补,最终达到"3+4”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样既有利于统筹安

排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通过职业教育走上成才之路。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中职、本科衔接提供保障

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中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基本方向。应当采取继续加大中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学骨干和“双师型”教师;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相关高等学校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并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教师实践;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实践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等措施,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同时,要注重师德建设,提高中职教师地位待遇,健全中职教师管理制度。

4.基于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中高职课程衔接应以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为依据,以国家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为指导,梳理不同阶段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全面统筹,整体设计,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可按照分层次、分级别、模块化的思路实施开发。分层次就是根据职业能力结构的层次性,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包括:所有职业必备的核心能力、同类职业领域共有的通用能力、多行业共有的跨行业能力和专门职业岗位的特定能力。分级别就是中高职按照不同的级别,制定满足各层次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模块化即将分层化的职业能力课程,按照不同的层级,转换为相应的课程模块。中、高职的课程体系,按照核心能力贯穿始终,职业特定能力到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原则,选取若干相应的课程模块进行整合,保证中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差异性和延续性。

3.2分模块与技能培养相结合3.2.1专业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专业核心技能是高职文秘专业人才需求的热点。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秘书基本职业岗位技能为主导,以“办文、办会、办事”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秘书岗位沟通技能的要求尤为突出,其涵盖了与内部各部门及人员的沟通技能,与外部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人员的沟通技能,书面文字与口头语言沟通技能、演讲与面谈技能和会议组织技能等诸多方面。中职学校以接待礼仪、会议记录、档案管理为主要实训内容;高职院校则以沟通洽谈能力、合同及策划文案拟写、会务操作技能等作为实训内容,实训可围绕沟通技能进行模块化分解及任务构建,循序渐进。如高职第一年可立足办文办事实训模块,让学生在办文办事过程中强化中职阶段技能学习的要点,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培养学生文字沟通、内部沟通的技能;第二年可安排办会及商务活动模块,让学生在办会及接待等实训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场合及人员,着重培养学生会议组织、外部沟通等技能。

3.2.2数据记载及信息处理实训模块

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办公设备及计算机运用操作能力为主,主要包括复印、传真等各类办公设备的使用,中英文速录、办公软件应用及常用工具软件使用等,强化学生的数据记载、办公自动化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中职学校以速记、打字和数据录入为主;高职院校则以信息收集与分析整理、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及操作为主作为实训内容。

3.2.3专业综合素质实训模块

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秘书人员专业综合素质为主,主要包括秘书综合技能实训、职业见习实训环节及职场仿真或模拟公司实训项目等,通过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由基础到深化,由单一到综合,由实验实训到仿真职场再到真实职场,由浅人深地完成各项技能实训,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3.2.4岗位需求技能实训模块

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岗位需求技能为主,可利用暑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环节进行。通过真实工作环境下真实任务的完成,不但让学生熟悉现场工作流程,巩固专业知

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企业文化,增强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就业的竞争力。

3.3分阶段与渐进训练相结合阶段及模块化实训模式的设计是为专业学生走向职场搭建的一座桥梁,分阶段实训形式体系渐进性。文秘实训的阶段可以按照“职业岗位需求调研—课内实训—校内顶岗实习—校 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看—学—做”程序进行。

3.3.1专业教育

以学生进人高职院校为起点和契机,让学生走访相关的文秘岗位,通过网络了解秘书人员的职业要求,了解专业内涵,组织学生对文秘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进行相关的调研,并将调查情况进行整理及分析,明确岗位需求,初步培养职业意识。

3.3.2课内实训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院校要求实践教学比例均达到50%,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地将这50%的比例落到实处,才能通过课内实训,夯实基本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案例教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课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训中心应能结合教学内容配备办公情境,配备全套办公设备,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3.3校内见习

中高职衔接的机电技术 篇3

关键词:中职机电课程标准

随着企业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产业要求,也存在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和岗位技能升级的问题。教育部提出了用高等职业教育牵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要求。中高职衔接要以课程衔接为核心,从学生成长角度出发,完成培养方案的衔接。

在中职和高职的衔接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职业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浪费、实践能力脱节等问题,部分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和在课程内容上的重复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整体办学效益的下降从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下面以《电气控制线路》这门课为例分析和研究该专业中职课程标准。

适用对象:中等职业学校3年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集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能具备从事电气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维修的基本职业能力,达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员”职业资格标准中的相关模块要求,并为后续高职机电技术应用课程的学习做前期准备。

二、课程理念

该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和个人发展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取行动导向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

三、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活动,学生能掌握电气安装和控制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应的电气操作技能,树立电气操作的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平面式教学职业能力目标:会执行与职业相关的保证工作安全和防止意外的规章制度;会使用电工工具和仪表;能识别低压电气元器件;能读懂电气原理图、接线图;能安装元器件及各种基本电气控制线路板的制作;能读懂设备安装中不同电气技术标准;能连接机电设备各系统;会检查电气系统安装的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

立体式教学职业能力目标:能维修与调试平面磨床、铣床等机床控制线路;会运用PLC实现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的控制;会设置变频器的参数并能安装、调试、判断运行结果;会综合运用PLC和变频器完成恒压供水控制系统。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教学项目课程内容与要求活动设计建议参考

课时1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单向直接启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能执行电气安全操作规程 ;会识别低压电器;会检测与装接低压电器;能识读电气原理图;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单向直接启动控制线路装接、调试,会保养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会检测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通过低压电器的识别,了解其作用、动作原理,选配原则;掌握电气原理图的识读,低压电器的检测接及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单向直接启动控制线路装接、调试。182动力头控制线路的安装和调试能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会识读电气原理图、安装图;会安装与检测交流电动机正反转、降压启动、位置控制与自动往返控制线路。通过在已装有常用电器元件及线槽的实训板上进行电力拖动基本环节的实训,掌握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安装和调试。543平面磨床、铣床电气维修与调试了解铣床、平面磨床机械动作与电气控制的联系;能识读铣床、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的原理图;了解铣床外围电器元件的位置、作用,并进行安装接线;能排除平面磨床、铣床电气故障。尽可能在实际铣床、平面磨床上进行维修与调试;机床要预先装有电气故障开关,便于实训操作。124三菱PLC控制三个灯顺序点亮的程序编制和调试会应用基本指令;会应用计算机输入、调试程序;会编制和调试三个灯顺序点亮的程序 。通过程序编程、输入、线路连接、调试程序,会应用基本指令;通过同一控制要求采用多种编制程序的方法,提高实际运用能力。185传送带的PLC控制回路的安装与调试会分配输入、输出点;能根据动作要求编写;会安装PLC的外围线路;会调试程序;能进行安全文明操作。根据传送带的动作要求编制工作计划、程序。126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变频器调速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会安装、调试交流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器;会设置变频器的参数;会安装、调试变频器控制的交流电动机的正反转电路;会应用变频器实现传送带的控制。 调试变频器控制的交流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安装,掌握变频器外围电路的练接 。12机动12考核6合计162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1)本课程教材编写应构建以任务引领和职业能力培养以及职业标准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

(2)教材编写应以行业专家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所涵盖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和开拓性相统一的课程思想,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热爱与追求,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

(3)教材内容应凸显实践性、应用性和层次性的特征,不求体系的完整性,强调与岗位业务相吻合,并使学生易学、易懂、易接受。

(4)教材提倡图文并茂,增加直观性,有利于初学者引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持续性。

(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运用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采用讲授、讨论、设疑、自学、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多是两种或三种方式相结合,取长补短,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精神。主要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项目驱动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法(3)分组讨论教学法(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

(三)教学基本条件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开发适合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利用合作办学的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阶段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提升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

1、以学习目标为评价标准,坚持用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习评价宜以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引导,过程评价以鼓励为主。

中高职衔接的机电技术 篇4

机电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各中、高职学校在校生人数也较多,纵观本专业的中、高职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存在交集,各中、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设及教学内容都存在一定重复,在造成人力物力浪费的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企业生产岗位需求,清晰确定本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好中高职课程体系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

1 基于职业岗位要求重新制定机电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1)机电专业中高职专业人才岗位能力表

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大量专业调研,对本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得到机电专业中、高职人才岗位情况如表1、表2所示。

2)中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岗位要求与就业情况的调研统计,组织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学术指导委员会研究,确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面向机电一体化设备、自动化装备的生产、使用或销售,培养具有爱岗敬业、安全生产意识、责任关怀意识,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加工操作、安装等工作,具有车钳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工厂设备基本电路安装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培养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爱岗敬业、安全生产意识、责任关怀意识和创新精神,能从事机械加工和机床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等工作,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基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机电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不同层次不仅要体现出文化素养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不同。机电专业中、高职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体现出鲜明的层次关系。一方面必须考虑中职课程的相对完整性以保证中职毕业生能直接就业;另一方面要保证继续升学高职学生在文化素养、职业能力方面较中职学生有较大的提升即知识纵向的延伸,同时还要体现出高职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即知识的横向延伸。为此,通过岗位能力进行知识分解与课程重构,将中职课程体系分成三大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高职课程体系除了在这三个模块的基础上通过增设课程或在原有的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提升知识的难度和广度来实现知识的纵向和横向延伸,同时增设职业拓展模块,让高职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机电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如图1所示。

3 具体实施方案

1)实施“2+2+1”教学模式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核心问题,如何保证有效的实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采用2+2+1的模式比较符合教学实际,即前面2年的时间完成在学校的中职教学任务后,这样一部分学生分流进行1年的顶岗实训,实现中职培养目标,直接就业,而对于有升学要求的学生则再利用2年的时间在校完成高职教学任务,然后再进行1年的顶岗实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提升。

2)组织好项目教材开发与教学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和内容的衔接,将每门课程按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按内容深度与难度设计好中、高职衔接的教材,尤其是对于两个阶段都必须开设的课程则更应注意项目内容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3)加强师资建设

实施中高职衔接教学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职业院校要按项目化教材与教学要求,通过下企业锻炼或院内自培等多种方式,做好师资队伍建设,保证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李英,欧阳丽.机电类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23):127-129.

[3]朱能军,贺静伟.中高职课程及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50-53.

[4]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3.

中高职衔接的机电技术 篇5

【摘 要】以桂林林业学校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园林技术专业“2+3”五年制人才培养情况。结果表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中高职衔接问题。因此,需要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计划,准确定位和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建立健全“2+3”中、高职互通式学分制。

【关键词】园林技术 “2+3”五年制 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衔接 学习状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017-02

“2+3”五年制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在中职学校学习2年,然后转入高职院校深造3年,共同实施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与满足了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要,可有效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脱节问题。在现实情况中,中职与高职两段教学中存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不衔接问题。本文结合桂林林业学校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对“2+3”五年制学生、教师进行调查与分析,查找“2+3”五年制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2+3”五年一体化制教育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是园林技术专业2014级、2013级学生,共265名学生,占该专业2014、2013级学生数98.2%;文化知识与基本素质课程教师15人,专业核心课教师10人,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方向教师4人,花木草坪生产与经营方向教师3人,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方向教师3人。

(二)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平台,设计学生在线问卷、教师在线问卷两个方面,内容涉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采用五级计分:1分为很不满意,2分为不满意,3分为一般,4分为满意,5分为很满意。通过QQ发送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160份,回收158份,有效问卷156份;回收教师有效问卷35份。

(三)数据分析。调查完成后,下载原始数据到Excel,对各测量问卷进行初步统计,计算出各问卷的原始数据。导入Spss调查分析软件做进一步的分析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有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LSD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的采集。在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满意度调查方面,从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校内实训、校外实训、职业技能证书、教学硬件及软件设备等方面对4个项目、16个小项、56个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回答的均数为3.15,其中,学生对园林设计岗位课程设置、园林施工管理岗位课程设置、专业素质拓展课程设置、于学校安排的校内实训、教学硬件及软件教学设备的满意度(3.5-4.0)较高。

(二)统计分析。采用Spss19对4项目、16个小项、56个问题平均分值数据进行正态分析。学生满意度平均值3.14,中位数分值3.00,众数3.00,标准偏差0.446,偏斜度-0.036,峰度0.179;中位数与平均数接近,学生满意度偏斜度和峰值能控制在±1之内,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从而可以较好地评价学生满意度,样本数据对学生满意度评价是可靠。

(三)学生满意度方差分析。总离差平方和2.996,组间离差平方和1.637,组内离差平方和1.359,组间离差平方和中可以被线性解释的部分为0.020,方差检验F=4.816,对应的显著性为0.02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四组中至少有一组与另外一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学生满意度多重比较表(LSD法)。LSD(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最小显著关数法,用t检验完成各组均值间的配对比较。对多重比较误差率不进行调整。表3多重比较的结果,项目1显著性在0.005至0.014之间,显著性都小于0.05水平,说明项目1与项目0、项目2、项目3都显示有显著性差异;项目0、项目2、项目3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讨论与建议

(一)发挥优势,取长补短。中职起点学生在专业基础以及动手能力层面上有优势,调查数据发现,“教学内容”项目学生满意度均值为3.69,是4个项目中均值最大。如计算机制图、CAD、园林美术绘画能力、园林工程技术、园林植物等方面,应发挥优势对中职起点学生加以培养,引导学生在技能及实操方面深入学习,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中高职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增进交流。园林技术专业“2+3”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制订中、高职教学计划,科目重复率基本接近0%。课程内容重复率调查学生满意度均值为2.5,是课程体系4个小项中调查满意度最低的。建议中、高职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及时相互交流课程内容,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三)实训基地共享。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园林技术实训基地,“资源利用”项目学生满意度均值为3.0,说明学生对高职教学资源、实训基地建设较满意。中职学校教学过程如能共享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相互了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以实训基地为中、高职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那么可以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共享型运行和管理机制研究,高职院校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到中职校指导实训基地建设。

(四)联合申报教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在教科研项目方面具有优势,可以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到中职学校指导课题申报,实施和结题工作,充分发挥高职教师在项目研究中的优势和作用,逐步实现中高职联合申报教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闵学凯.北京农职院机电工程学院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

[2]董斌.高职农业院校中职和普高起点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

[3]韩玉.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衔接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5)

[4]张玉丽,杨平.不同类别护理专业大学生情绪智力现状调查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1)

[5]柯汝环,李宗桓.问诊新实训在中等职业教育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24)

[6]王存娟.广西建筑设备类高职院校“2+3”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3(7)

[7]马秀麟,姚自明.数据分析方法及应用──基于SPSS和EXCEL环境[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8]谭君,杨俊品.玉米种子DNA快速提取及杂交种纯度的快速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2009(4)

[9]卢艳,孔令彩.黄芩素通过抗氧化及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大鼠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50)

[10]张文哲.高校专职教师加强与“90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20140129)

【作者简介】蒋冬生(1968—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林业学校高级讲师。

中高职衔接的机电技术 篇6

(一) 中职教学计划中基础文化课时短缺, 从而造成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 影响了中职学生在高职阶段的学习。

教学论提出, 基础学力是提升学习者学习层次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知识因素、技能因素、态度因素等是基础学力的组成要素。根据此理论可以确定只有具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所必需的基础学力的中职学生方可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而在对大量机电一体化中职课程教学计划分析后发现, 公共基础课的学时普遍偏少。

(二) 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不准确, 缺乏连续性和贯通性

根据布鲁纳螺旋型课程理论提出, 在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要使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具有连续性, 也就是应在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总体培养目标指导下, 制定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在针对哈尔滨地区现有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专业课设置调查发现, 中高职课程上下承接出现问题, 也就是在中职开设的某些专业课, 在高职却没有开;同时高职开设的课程而在中职没设置, 这造成了中职所学的课程在高职学习中没能得到继续提高, 而有的课程中职学生在任何基础的情况下, 直接在高职阶段拔高学习实为困难。

(三) 相同的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严重重复, 缺少提升性。

在布鲁纳螺旋型课程理论中提出, 在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时, 既要使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具有连续性更要体现发展性。就目前将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同样开设的课程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 有些课程所讲的内容以及对学生技能要求重复率非常高。

2 对国外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探究

(一) 美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美国实行的是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教育体制, 并统一制定出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 采用课程体系衔接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二) 澳大利亚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澳大利亚通过国家层面组织开发“培训包”将全国中高职的课程衔接起来, “培训包”是澳大利亚的连续性的和全国所承认的培训、认定和评估技能要素的总和, 它由国家能力标准、评估指南和国家资格组成。

(三) 法国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法国将中职教育开设的专业按行业类别分为17 类, 每一类都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 高职各专业分别对应其中某一类, 以该类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高职课程, 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设置上的衔接。

3 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教学衔接实施方案的探讨

(一) 编写中高职统一的教学计划是构建一个统一的、上下融汇贯通的课程体系的前提。

(1) 编写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计划应在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员进行良好沟通的情况下共同完成的, 并做到中高职所开设的课程都有的放矢。

(2) 教学计划应将将中高中课程统一划分。 可将课程分为中职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理论课, 专业基础技能课, 高职文化基础课, 衔接的基础专业课, 提升的专业课。

(二) 为了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良好的衔接, 其教学衔接的实施方案应细化到每门课程的教学衔接。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面就业岗位, 在中高职每一门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职业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关系, 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 形成中高职职业能力脉络鲜明、层次清晰的课程结构。

(三) 实施 “3+2”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行“3+2”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模式, 是保证中高职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全面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 “3+2”的前三年是指中职教育阶段, 此三年分为两部分, 前两年是学生进行中职阶段的公共基础课程以及基础专业课学习的时段, 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将学生两年的学习成绩累计, 只要达到标准者就可进入高职学习, 并在中职的最后一年学习高职的公共基础课和衔接的专业基础课;未能进入高职的学生留在中职学继续习一年, 强化中职的职业基本技能, 以达到企业对中职生的上岗要求。

(四) 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中高职要统一化, 并将中职升入高职的入学考试分解到中职教学过程中。

(1)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特点, 将考核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 (实训) 部分。理论考核和评价采用口头问答和笔试相结合, 即学生在做笔答后, 再由老师提问学生当即口答, 教师根据学生笔答和口头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评价;实践部分则考核应参考企业实际操作标准, 以考核学生操作技能为主, 评价的方法则包括现场及准备工作情况评价; 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工作态度评价。

(2) 把高职入学考考试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分解, 即将各门文化课、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考试内化到中职教育的各个阶段, 按照规范的标准进行考试, 只有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累计的各科考试成绩达到进入高职学习的标准方可继续学习。

摘要:中高职衔接涉及到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课程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在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有教学模式, 课程的设置, 课程内容选择等。本文在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衔接现存问题进行分析, 及参考对国外中高职衔接经验的基础上, 探讨性提出了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衔接的实施方案, 为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教学顺利衔接提供一份参考。

关键词: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衔接

参考文献

[1]张东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 2010 (3) .

应用电子技术中高职教育衔接思考 篇7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承担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型人才, 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的紧缺, 给职业教育, 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机遇。

职业教育虽然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 但还没有自己完全独立的体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希望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深造, 但不知如何进入,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希望向本科及以上教育延伸, 但也没有机会, 职业教育成了“断头”教育。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既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人的提高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 专家学者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 既有宏观上的, 如教育体制机制方面, 也有微观上的, 如考试制度、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笔者在2012年“湖北省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项目申报中, 就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1 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尽管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 并且在很多地区已进行了实施, 包括笔者所在学校, 但实施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充其量只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 比如“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或“分段式”衔接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就是实施的“3+3分段式”, 或者说是一种在学历上的衔接, 以课程为核心的衔接还处在研究阶段, 不是很深入。近年来, 很多学者认为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本”, 制度的衔接是“标”。没有课程衔接, 中、高职的协调发展必然流于表面, 只有课程的衔接才是最深入和最灵活的。因此,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中明确要求: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 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 制定课程标准, 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 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 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职业教育通过课程的教学和实践,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工作能力, 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实现个人的发展与提高, 为就业、立业创造条件。如果学生学完全部课程, 但是相应的职业能力却没有建构起来, 那就是课程的最大失败, 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失败。

2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思路

2.1 明晰中、高职培养目标及标准

笔者在“湖北省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项目申报过程中, 仔细研究了项目合作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中、高职学校在培养目标上有一致性, 都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技能型人才, 但两者在层次上有着差别。中职教育强调有一技之长, 培养的是一般技能型人才, 而高职教育强调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 中高职学校应通力合作, 广泛开展职业调查,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分析相关产业岗位群, 明确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结合行业、企业职业标准, 进一步确定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确定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时, 可以参照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等级考核制度, 以职业资格初、中、高三个不同等级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为标准, 将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中级以下,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中级以上, 以此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 避免不同教育层次职业能力水平的重复和错位。

2.2 制订专业教学标准以确定学习内容

在明晰了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之后,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要相互沟通交流, 从整个职教体系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 在不影响大部分中职毕业生通过劳动就业, 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的前提下, 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下两个递进衔接的层次来进行一体化设计, 包括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方案、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等, 我们将这些合称为专业教学标准。

在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 建立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打破原来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结构, 改变为由文化课模块、专业通修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综合实践课模块、选修课模块五个部分组成。其中选修课模块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满足学生继续学习需要或为满足学生准备升学考试而设置的拓展模块, 学生可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不同需要加以选择。

在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中, 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功能, 以工作项目为中心, 分梯度等级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中职所学过的内容, 到高职阶段能有一个大的飞跃。比如中职教育阶段所讲的《单片机技术》课程, 大多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 以51系列单片机为主, 到了高职教育阶段, 《单片机技术》课程可以采用C语言编写程序, 可以选用AVR或PIC系列单片机, 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单片机接口技术及外围扩展芯片的综合应用。又如《PLC应用技术》课程, 在中职教育阶段主要是学习PLC基本指令, 很少涉及到功能指令及外围扩展模块, 到了高职教育阶段, 《PLC应用技术》课程应开发触摸屏、变频器与PLC综合应用项目, 同时增加功能指令在综合项目中的应用等。

以评估引领教学, 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建立一套多方参与, 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指标体系的重要指标, 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 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全面、客观的评价。

通过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 即使中、高职教育由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组织实施, 由于有了一致的培养目标、培养任务, 以及统一协调的课程标准、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 也不会出现像现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出现的文化课程脱节、专业课程重复学习等情况, 避免了课程衔接效率不高、教学资源极大浪费等现象发生, 不仅考虑到了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同时也不影响中职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的就业优势。

2.3 建立合理的学分互认机制

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 是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得职业能力, 而不是学习时间。只要中职毕业生修完与高职接续专业的某些课程, 并考试合格, 或者已获得了专业资格证书, 可以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对其进行能力评估或考试而免修该课程。也就是说采用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 深化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相同课程免修制和未修课程选修替换制, 有效避免学习内容的重复。

3 结束语

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是加快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健全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需要我们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要解决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我们必须以终身教育思想为理论指导, 以培养目标衔接为前提, 遵循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 以课程衔接为核心和落脚点, 制定并不断完善专业教学标准, 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我们将以此为据, 完成好“湖北省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项目。

摘要:中、高职教育承担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从明晰培养目标与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学习内容的确定、学分互认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阐述中高职教育课程的衔接。

关键词:课程衔接,培养目标及标准,专业教学标准

参考文献

[1]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业论坛, 2012, (13) .

[2]刘迎春.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衔接状况及主要问题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3]王红梅.试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01) .

中高职衔接的机电技术 篇8

一、数控专业中高职衔接调研与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的培养目标缺乏差异性及延续性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中职和高职属于职业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但是国家在界定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有高度的相似性,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高职教育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育部教高〔2006〕16号),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上有一定的差异,但界限模糊且缺乏延续性,如通过数控技术专业调研,在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都在重点强调对数控设备进行操作与编程,但没有具体明确其界限与目标延续。

(二)中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没有有效衔接

由于中高职院校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协调,其课程开发依然遵循学科模式。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资源开发使用方面各自为政,缺少交流沟通。高职院校缺乏对中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规律的研究与探索,较少顾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按照专业学科结构模式自成体系,忽略中高职之间的关联与对接,主要表现在:

1. 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与贯通的教材。

2014年教育部针对我国中职教育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并在各中职院校中逐步推行。其中明确规定了培养的职业范围、人才规格、课程设置与要求以及相匹配的实验实训条件。但对于高职阶段的专业标准没有统一的方案,各高职院校各自为政,独立建设,差异化较大,良莠不齐。数控专业中高职均既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CAD/CAM、数控加工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基础、专业技术课程,又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很多课程内容,中高职之间没有考虑递进关系,内容重复,不仅浪费了学生学习时间,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及衔接的延续性,为后面的衔接带来很多问题[1]。

2. 中高职两阶段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中职教育中,注重学生的技能,而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基础知识要求较低,文化基础课时量少,内容较为简单。中职生进入高职后,基础文化课程难以适应高职要求,如笔者在数控加工课程授课过程中,中高职班的学生对于宏程序的接收能力普遍低于普通高职班学生,原因在于其中包含三角函数、变量等高中学习的知识点。又如电类课程讲授中,中职生无高中物理基础与相关数学知识,对电机控制与PLC的学习中难以接收。为此某职业学院在中职学生入学后,组织一次文化基础课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将高考生源与中职生源分班讲授文化基础课。

3. 中高职两阶段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以某职业学院与对接的某中职学校数控技术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见表1):其一,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名称相似率达到40%以上,主干课程如表1所示。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出现重叠和重复现象占40%以上。其二,中高职相同课程名称的课程内容重复多,如“机械制图及CAD”、“机械制造基础”、“公差与配合”课程,发现知识点和技能点重复较多,重复率达80%以上,并且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无差异。这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又造成了学校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所以,若中职学生直接上普通高职课程,课程重复,有效值降低。

(三)中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合理统筹

在推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后,各中职院校在得到相应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下积极建设各自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中职配置校内实训标准实验室如表2:

然而在各高职院校,因经费来源不一,缺乏政策及相关配套资金情况下,实践实训条件差异化大。如有高职院校针对数控技术专业有7000余万元的实验实训设备,实训教师与学生可达1:15。而有些高职校针对数控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仅几百万,实训教师与学生可达1:80。且中高职院校在实训环境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往往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实训设备明显落后当前行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实训教师在部分高职院校严重缺乏。

(四)招生制度对接存在瓶颈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指出:“规范实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这使中职学生在高职生源中的比例逐年扩大。然而,当前中职升高职主要通过由各高职院校组织的单招考试进行时,却存在以下问题:在单招考试中分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其中文化素质又分为“理论考试”+“专业基础理论测试”,总分为300分,“文化素质”占200分,“职业技能”占100分。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标准在逐步统一,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也逐步规范化,但各高职院校在招生时理论考试与技能测试内容差异化大,这就导致部分中职院校为迎合某个高职学校的招生而进行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偏重。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的主要技能为车削加工技术与铣削加工技术,但在单招考试的技能测试时,这两项技能的测试需要有相应的设备作支撑,同时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组织。而部分高职院校因实训设备的限制、也或因组织花费过多的财力与人力,往往借着自主决定技能测试内容而简化技能的测试或偏离主题,以其他技能代替,如采用电工接线代替。并且在技能测试环节不能严格把关,走形式,随意性大,从而导致单招考试主要以理论测试为主。这样中职院校在组织专业教育时,重理论轻实践,以致中职院校在实施人才培养时将学生分为“就业班”与“升学班”,在教学中一方面将理论文化课教学作为重点,另一方面按照专业理论综合考试的要求安排专业课的教学,最核心的操作实践课程被削减,违背了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为重的初衷。

二、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1. 缺乏层级衔接、相互协调的科学管理模式。

中高职教育分别归属于不同的教育司管理,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都存在着职业教育管理上重叠交叉、政出多门、互相擎肘等缺位和混乱现象,而这种管理模式的混乱直接影响到中高职办学有效沟通、顺利衔接。

2. 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的粗放式发展和急功近利的办学思维是中高职衔接问题存在的另一重要原因。统计数据表明,从1998年到2008年,高职院校数量从432所剧增到1184所,这个数量占到了普通高校总数的52.3%。大量通过中职中专兼并重组成为的高职院校把工作主要放在扩招普高的学生,此时生源的旺盛使其无暇顾及也不屑于考虑中高职衔接。而此时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其由精英走向大众化,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开始抵触与排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均急剧下降,直到近年来在鼓励职业教育的政策下,中等职业教育才开始恢复生机,再次得到部分学生及家长的注意与认可。在高职院校粗放式发展和急功近利的办学思维与中等职业院校依靠政策自我发展的情况下,双方在对待中高职衔接问题上均较为被动,甚至做衔接工作仅是应付了事,这是造成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对策

1. 完善教育制度和招生政策。

中、高职教育衔接要顺利实施,首先在升学考试上要改变传统的普通高考和考试办法,实现教学与录取制度的有效衔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规划考试题目,突出专业课和实践课,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考出真实水平。其次,给予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中高职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技能竞赛、综合素质拓展学分、专业证书等纳入录取综合考核标准,使录取选拔更加科学合理。

2. 中高职专业设置进行优化对接。

中高职专业的设置要对专业结构布局进行不断优化完善,根据不同行业对实践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及中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设置专业课程,紧跟产业的转型升级,研究中高职教育专业的科学合理衔接,及时修订中高职教育的专业目录,使不同层次的两个院校在专业链接上形成一个无缝链接。高职的职教专业设计是中职职教专业设置的深入性、拓展性的延伸,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的宽窄、深浅都对中高职衔接的紧密程度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要对中职院校的专业课课程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才能促进中、高职的完美结合。就数控专业而言,专业可以一一对接,也可以“相近衔接”,例如中职院校的机械加工可以对接高职的数控技术。也可以采取“拓展对接”,例如中职院校的汽车类专业对接高职的数控技术。

3. 探究中高职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中高职衔接中,要实现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就要对专业课程应该进行系统设计、统筹规划,重点明确,制定课程标准[2]。建立起统一的课程标准是中高职课程对接的核心,中职数控专业的课程标准应依据数控行业和企业要求进行设定,高职教育要在中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拓展。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规划中,中高职院校应该保持良好沟通互动,熟知彼此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环节,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4. 发挥职教集团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举政府、行业、企业、院校、个人等多方之力,合力办学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多次在讲话中提出集团化办学的优点,其不仅能够实现教学、产业整合,对中高职教育的对接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以数控专业为例,由于专业技术发展迅速,实践性强,推行集团化办学,发挥了规模效应、积聚效应,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招生就业、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多方合作做了一系列工作,形成了专业设置共议、课程体系共订、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用、教学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机制,有效地实现集团内各单位的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从招生、专业结构布局、教学标准制定、教学内容协调、教学设施的统筹利用到就业的整体环节来服务于中高职衔接,避免教学脱离实际、专业设置不对接、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设备重置浪费等诸多问题[4]。

摘要:本文探讨了当前数控技术专业在中高职衔接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如中高职培养目标缺乏差异性与延续性,课程体系没有有效衔接,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合理统筹招生制度对接存在瓶颈等。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升中高职衔接实施的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数控技术,集团化

参考文献

[1]王素霞.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4.

[2]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贾志成.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的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中高职衔接的机电技术 篇9

湖北省将在2014年开始试点实施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招生,包括“五年一贯制”和“3+2”中高职分段培养两种形式,湖北省教育厅发布,全省有65所中职学校与有关高职合作,在166个专业开展“3+2”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招生计划14120人,20所高校29个专业开展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招生,招生计划4690人,这意味着,今年共有18810名初中毕业生可“直升”大学。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要环节,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构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和黄陂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在“3+2”中高职分段培养模式中,探索和实践中高职课程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方法,进行中职三年、高职两年的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研究:中职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基本维修电工和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高职选拔考核招收中职毕业生,培养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生产、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维修、售后服务等岗位任职要求相一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湖北省周边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衔接起步于近几年,湖北省教育厅从今年才开始试行“五年一贯制”、“3+2”模式,由于中职、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导致在课程体系的规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上产生了不统一的情况。

1素质与通识课程的要求不统一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因为在培养目标上的定位是生产一线的实际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和实训课程开设的比较多,而对于公共基础课重视不够,数学、物理、英语开设的课时量不足,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在高等职业学校,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公共课部,并且专门规定,必须修满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再加上选修课程的学分,符合其他满足毕业的条件,才允许毕业,高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是贯穿于整个高职三年的学习当中的。中职、高职对于公共基础课的要求不统一,重视程度不一样,再加上中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中职生升入到高职学校以后,会对《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倍感吃力。

2专业课程的内容不统一

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一年级开设的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二年级开设的是PROTEL2004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高职电子专业核心课程:大一开设的是电路综合实训、大二开设了PROTEL99和单片机原理、单片机实训。核心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中职学过的课程、到了高职还会再学一遍,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重复,会造成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对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3行业定向拓展课程的目标不统一

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何在职业定向课程的设置上体现目标的差异性。中等职业学校,行业定向课程包括:电子产品装配(小家电类)、PROTEL2004、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行业定向拓展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向家用电器产品的维修类工做岗位,培养的是家用电器维修工。高等职业学校,行业定向拓展课程有:单片机开发实训、传感器原理与应用、C#接口软件设计,从工作岗位角度分析,高职培养的是单片机开发工程师。行业定向拓展课程目标的不一致,将会导致中职、高职之间缺乏明显的层次和区别,难以进行人才培养的分工和衔接。

4职业资格考证不统一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资格证书考的是电子设备装配工和维修电工,高等职业学校职业资格证书考的是PROTEL绘图员和维修电工,在资格证书的考证的过程中产生了证书的重复,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而且也因为考试内容的不统一,导致中高职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没有分段,会造成考证的混乱。中职应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阶段应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将从事电子产品制造与检测各个环节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融入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融为一体,并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组合,使各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系统。其主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的中等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4)。通过对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深度调研以及中高职课程及教学现状深度调研,由高职院校、中职院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能力分析,按照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据此制定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和相应的专业接口标准。按照目前的情况,接口标准可分为文化基础、专业两部分。文化基础部分接口标准与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考试要求一致。专业包括理论和技能考核,理论考核根据中职电子专业的教学标准设计,技能考核按照湖北省的技能考试要求。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由“素质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行业定向拓展课程”三个模块组成。(1)素质与通识课程模块:由文化课、计算机基础、素质教育等课程组成。(2)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该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职学校按专业大类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教学内容是相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核心课是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是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标志性课程。(3)行业定向拓展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及职业技能拓展课程和专业群内相近专业的核心或主干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高校学习,具有足够的理论和技能应对技术变化,拓展学生的专业辐射面,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奠定基础。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建设,有效地克服了原有课程体系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基础课程要求不统一,行业定向课程目标不统一,职业资格考证不统一的种种问题,体现中职课程为高职课程建立基础,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的后续延伸的体念,“3+2”分段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要。

注释

1王红梅.试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中高职衔接的机电技术 篇10

1. 生源分析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生源包括三部分, 高中生源、三校生生源和“3+2”联合办学的生源。这三部分学生比例不同, 各有特点。高中生源是高考分数不高, 出于无奈选择职业院校, 思想上不愿意接受现在的学校, 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实践操作能力较差, 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较低。三校生生源是通过入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 是中职院校的优等生, 这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技能基础。“3+2”联合办学的生源由于是整班升学, 基础较差, 学习习惯不好, 虽然有了部分课程的衔接, 但是效果不佳。

2. 培养目标衔接

中职和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并没有进行有效衔接, 均是独立设定, 即使是“3+2”联合办学的学校, 也只是简单衔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时, 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与中职校密切联系, 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方案的制订。认真研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通过岗位需求分析、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等途径, 分析管理体制衔接、培养目标衔接、专业及课程体系衔接和学制结构衔接等方面内容, 设计有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对生源的组成和基础进行调研,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3. 课程体系衔接

加强与中职合作院校的联系, 以中高职衔接为指导构建课程体系, 依据五个职业岗位, 设计体系架构和课程路线。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时, 进行能力分解, 分为初级能力、中级能力、高级能力, 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其中, 在中职院校完成职业岗位是网络管理员和网页设计师的初级能力培养, 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 专业基础课程注重中职和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 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核心课程要求连续学习和积累,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形成技能主线。专业拓展课程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升, 尤其是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专业核心课程考试方面

依据行业不同层级的岗位职业能力标准, 推动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的深度合作。依托职业教育正在制定实施的“职业培训包”项目, 明确本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职业资格标准和程度, 制定出能充分反映行业不同层级需求的能力考核内容及相关课程。规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及其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之间的关系, 在中职、高职教育阶段统一加以实施、考核、取证, 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实现职业技能的全面对接。

5. 师资队伍方面

开学之初, 组织教师进行专题讨论, 分析“3+2”学生特点, 针对学生特点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选取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 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活动。中职教师不定期到高职院校学习实践, 熟悉中高职教育的内在联系, 提升执教水平;高职院校开展下企业实践活动,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二、专业教学标准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网络管理员、网页设计师、网站管理员、综合布线员和网络工程师。

依据岗位分析, 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 如表1所示。

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点岗位是网络管理员和网页设计师。在中职完成初级能力的培养, 重点课程是网络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 中级能力和高级能力在高职完成培养, 对应的职业岗位是网站管理员、综合布线员和网络工程师。体系架构与课程路线如图2所示。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中高职衔接贯通、协调发展的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 采用集团化办学的方式, 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 整合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 建立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 在课程、教材、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 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相互衔接的评价指标体系, 实现资源共享、人图2体系架构与课程路线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

参考文献

[1]刘静, 杨正校.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研究[J].高职教育, 2013, (12) .

[2]乔刚等.中职与高职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11) .

[3]黄秀珍.中高职衔接管理创新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9, (9) .

上一篇:陶瓷新材料下一篇: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