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段语文

2024-06-03

中高段语文(精选十篇)

中高段语文 篇1

一、渠清为活水:习作出彩要“备料”

苏轼有一句关于读书作文的名言:“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无独有偶, 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两位大家所言均揭示了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积累?积累些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根植生活, 学会观察辨析

叶圣陶说:“作文这回事, 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日常小事及身边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引导观察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及生、老、病、死等社会现象;按学生的认知特点螺旋式引导, 使学生逐步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教给学生比较、剖析等方法, 使其能在全景式扫描生活过程中抓住特写镜头,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 积累习作素材。

2. 聚焦书刊, 学会阅读汲取

阅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阅读让学生逐步理解他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 是写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 不但要引导学生聚焦教材, 更应该引导学生聚焦课外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可以自制个性化的“摘抄本”, 给每天摘录的好词佳句营造温馨的家园, 并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好词佳句的诵读。利用微型阅读课、班级读书会等大声朗读在书报杂志中读到的好文章, 教师适时从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 使学生不仅能欣赏美文, 还能从中借鉴写作方法, 汲取习作经验。这一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 也是搜集信息、学习语言、借鉴范例的过程。

3. 热衷写话, 学会记录收藏

写话是低段的习作要求, 但对于高段学生来讲仍不失为记录灵感的有效手段。很多时候, 我们会在头脑中闪现一种灵感, 这种灵感稍纵即逝, 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 就再也捕捉不到了。所以随身准备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子, 想写即写,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随性而记, 往往最能抒发真情, 记录精彩。一段时间下来, 对记录的话进行整理和归类, 再分门别类地进行收藏, 积累写作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良好的积累习惯一旦养成, 对文章就会理解得更透, 对生活也感悟得更深, 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二、巧干捕雄狮:习作出彩得“得法”

有鲜活而有个性的生活体验, 并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教师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 可以促成学生尽快摸到写作的门道, 提升写作能力。特别是在写作的起步阶段, 更需要写作方法上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1. 巧取材料, 立新意

(1) 自主选材, 放而不纵。小学整个习作教学实际上是老师引领学生从不自主、半自主作文到自主作文, 从给材料作文到独立选材作文的过程。对于中高段的学生来讲, 如果积累工作做扎实了, 完全可以引导其进行自主选材。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写作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符合内在需要的内容来写。对于学生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的选择, 教师要做到放手但不放纵。

(2) 生活选材, 倾而不倒。叶老先生有言:“训练学生作文, 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习作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和习作结合起来, 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归生活,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世界。利用其积累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元素, 触发其情感流露, 使习作平中见奇, 别具一格。

(3) 多样选材, 泛而不滥。丰富多彩的生活, 决定了学生习作选材的多样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筛选出自己感受颇深、影响较远、别有见地的人、事、物写下来, 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即使同样的生活内容, 也要写出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2. 敞开心扉, 乐表达

(1) 淡化要求, 激发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经历了开拓思路、自主选材的过程后, 学生的表达欲望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这时, 教师如果能再点一把火, 开启学生的心扉, 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尽情表达参与学习活动后获得的独特的自我感受, 个性化的习作就会水到渠成。

(2) 交流碰撞, 捕捉灵感。“我有一种思想, 你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换后就各自有了两种思想。”在学生独立选材的基础上, 让学生与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开展交流, 可以在思想的碰撞中, 相互补充, 相互融合, 获得启发, 捕捉灵感。学生的习作思维很多时候就是被激发出来的。

(3) 掐准时机, 引吐真情。畜势待发, 迸发出来的力量会更强大。当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制约到一定程度时, 一种跃跃欲试的表达状态就会出现, 这时老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 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习作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交际情境, 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激发他们习作的冲动。当学生感受深刻、情感充盈时, 语言就会自然流于笔端。

三、千锤出深山:习作出彩需“打磨”

“善作不如善改。”学生的初稿完成后一般都不能尽善尽美, 或者文句不通, 或者结构不当……这些均须通过评改加以解决。传统的评改做法是老师说了算,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生是被动和压抑的, 不利于学生整体习作水平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该怎么还学生习作评改权呢?

1. 生生探讨式评改

学生的习作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学生有权利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课堂上可把机会让给那些自愿展示的同学, 让他们上台朗读或互相传阅自己的作品, 之后大家交流彼此的感受。通过自评、参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改,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写好习作是自己的内在需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他人习作中的优点, 从而获得启发, 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家长建议式评改

与家长取得联系, 让家长也参与评价, 不仅能更好地督促学生修改习作, 而且可以以此增进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间的联系, 更及时地沟通信息。习作课后, 可要求学生把习作读给父母听, 请父母为自己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请父母为自己修改后的习作打分等。例如, 五年级写“一个我最熟悉的人”, 好多学生都选择写家庭中的一员, 修改这样的习作, 父母比老师更有发言权。

3. 教师协商式评改

当然习作评改也不能一味放任学生自由修改, 或全权由家长负责, 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 而家长平时又忙于工作。所以在学生自评、互评, 家长参评的基础上, 老师可挑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习作, 先与习作者本人进行“一对一”交流评改, 而后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探讨修改, 使评改真正收到实效。

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方法 篇2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步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课堂提问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小学课堂中,长期以来教师串讲串问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从而使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能力成为一句空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3. 通过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只有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才能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让他们具有良好的逻辑能力,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小学生还处于阅读的起步阶段,所以所选课文的脉络都比较清晰。

4. 通过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阅读课文时,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只能是一行行文字,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学生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自然没有欣赏乐趣可言,更无法理解作品的意蕴。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5.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每篇都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体会文章的感情除了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朗读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重点文段要进行反复朗读。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是蕴涵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的,对一些表达比较深刻或生动的重点文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反复朗读。只有在朗读中悟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教师要进行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传导感情,使学生、教师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也能够学会教师的一些阅读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只有阅读水平提高了,学生才会去揣摩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体验文章中的情感美,才会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

第三,教师的范读一定要充满感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因此,教师在范读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富有青春活力,从而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

6.通过借鉴课文促进学生读写结合

课文不过是个例子,阅读课文的目的不光是解读,更是为了应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用结合上做思考,在读写结合上下工夫。写好作文的前提,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首先还要对课文进行学习和借鉴。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非常优美,对文中精彩的句子要学习,对文章描写事物的方法也要学习。例如《 鸟的天堂 》(四年级上册)中第二部分,作者就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描写方法。文章先淡淡地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下文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作了背景铺设。

然后,作者按“点?面?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和鸟的动作等方面,多次运用排比句来进行描绘,形象地描绘出了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使人联想到群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多么的快乐和幸福。对于《 鸟的天堂 》这样的文章,学习和借鉴的方法很多,首先是鼓励学生多摘抄,其次是鼓励学生多练笔。

中高段语文 篇3

关键词:概括能力;文章题目;段意

概括能力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提炼能力的综合训练,概括能力除了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文本内容准确表达出来之外,还包括对文本内容、中心思想的分析能力和对文章结构、作者情感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是建立在各项语文基础能力之上,其培养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提升小学中高段学生语文概括能力提出几点思考。抛砖引玉,希望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一、巧用文章题目,补充要素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能够从某一个角度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掌握了文章的题目可以说是把握了文章的根本。在培养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时,可以巧用文章题目,从题目出发,分析文章题目,进而概括出文本的大致内容。比如,在《草船借箭》一文的学习中,从题目“草船借箭”可以看出文本讲述的是运用草船借箭的故事。对文本内容有了初次的认识之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对题目进行要素的补充,并整理概括得出文章主要内容。

二、段意出发,理清思路

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多个段落所组成,并且每个自然段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围绕着某个中心内容组织展开。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语文概括能力可以从每段的段意出发,理清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思路关系,进而概括出文本内容的中心思想。比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要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可以从每一个段落出发,总结出各个自然段落的主要内容。如: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周总理回到沈阳,伯父感叹中华不振使其感到困惑。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周总理看到中国妇女被洋人欺负,而围观的中国人不敢言。第三部分(第9~16自然段):周总理表明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四部分(第17自然段):周总理心系中华振兴,立下远大志向。在明确每段大意之后,将其合并起来就可以得出文章内容。

参考文献:

中高段语文 篇4

一、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遵循教师主导课堂, 为每一课设定教学目标,把每个单元中的课文从第一篇教到最后一篇,完成课文的学习。虽说这样的方式使教师认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如果把知识当做一种事实的存在,一种以符号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材料,这就大大限制了知识的概念。 语文知识本身是充满求知的课堂,充满师生互动的课堂,却被教师像搬运工一样硬硬塞进了学生的脑子中,远没有理解其意义,达到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目的。这种机械教学割裂了知识的存在背景和意义,碎片化的知识无法形成系统,更不要说去理解了。

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备课与教学形式, 不仅能够顺应学生语文认知规律的发展, 还能够提高教师重构文本、设计教学的能力,更加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及知识促进情感的生成这一重要方面。

二、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是单元整合教学最基本的特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寻找和指导知识点, 课文被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加大了记忆的难度,使学习枯燥无味。 单元整合教学重视整体感知和单元总结,强调整体把握教材,把课文看成一个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不仅单元内有联系,单元和单元之间也有一定的递进。 把知识体系从知识点的教学中解放出来, 形成整体,化零为整。

2.高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大多数课堂时间都用在了课文的内容分析上,比如修辞手法、表达思想等方面,并未注重写作技巧和其他拓展练习。 这样的教学进度缓慢,效果较差,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学,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 而单元整合教学把课堂时间从内容分析向其他方面转换,均衡了教学内容,明显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1.把握教材内容,设定整体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单元整合教学最重要的部分, 总领教学的过程。 一个单元目标的制定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各个单元的课文进行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为每个单元设定一个核心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技能, 整合不同单元的情感, 建立相应的价值观。 之后,教师进行深入解读课文,根据单元整体目标,制定不同的课时目标。

2.整体感知文本

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之前, 教师可以利用每个单元最前面的导语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个单元的内容和情感, 或者通过介绍留下悬念,让学生带着一种求知的心态开始学习课文。 也可以从课本的文章引入,让学生不带任何学习目的通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在脑海中留下印象。

3.推进教学过程

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之后,就开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不同的方法推进教学,提高效率。首先要注重单元第一篇课文的主题学习,这篇课文往往是学生领悟单元主题内容,学习读写训练重点的关键一课,应仔细研读,深入学习。对于其他课文,可以将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提高教学效率,推进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

4.整体回顾感知

在学完一个单元后,不要着急开始下一个单元的学习,需要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强和查漏补缺, 或者是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认知和升华。 当然,不是单纯地通过考试来达到这一目的,还可以通过演讲、趣味知识竞赛、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等方式,多种形式配合达到最终教学目的。

中高段语文 篇5

小学阶段,特别是高段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多视角解读文本,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去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小学高段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来来扩大阅读的总长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所以,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小学高段语文能力的前景。

一、兴趣引路,丰厚阅读能力。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阅读有了丰厚的基础,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对阅读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加之兴趣引路。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问题。所以,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融合。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尝试语文课堂欢迎学生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这种让具有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趣学,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中,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体现,兴趣阅读自然就溢出骨髓。让他们在学习语文上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二诱导兴趣,评价能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相机教育学生:问答一条龙。,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就算错了也无所谓。把评价送给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肯定他们发言。把阅读当成便饭,让孩子2读的有滋有味。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逐渐消除心理障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无论阅读什么类型的文章,都感到津津有味,乐此不疲。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阅读的过程主要体现在“读”字上,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既要保“量”,更要保“质”,还要有一定的速度。交给学生一把读书的钥匙,要想学生取得“滴水穿石”之功效,教师必须引其趣,培养能力。三培养热爱读书的家庭环境。

老师发现 一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小学生,家庭阅读环境较为良好。许多小学生表示,他们热爱阅读是因为受到父母等家庭成员

热爱阅读的影响。还有一些小学生说,由于家庭成员喜欢读书,他们的阅读兴趣能够得到尊重。而且,他们的阅读活动还经常受到父母的指导。一些学生告诉老师父母还经常性地给他们传授阅读方法和技巧,还会教他们阅读的方法。告诉他们读书亦如此,贵在得法,方法不当,等于没读。采用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言,至于读什么书不受限制,让他们受益匪浅。可见,语文跟家庭有着密切联系。

常言道:“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四 要有恒心,迎刃而解。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要有深度就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培养做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这些习惯均以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这样的阅读,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才有质量,才有深度。告诉学生,学语文要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人人皆吾师,处处有学问”要求学生每人,天至少坚持阅读30分钟,如果是朗读,阅读时要求学生身体站正或坐正,双手拿书,必须放在桌子角上,以备随机摘记,随时查阅,随意翻看,指导学生见缝插针地阅读。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能挤出一些。这样日积月累,不知不觉“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我班的李宇轩同学这学期就利用零碎时间看完了小学语文网上推荐的《夏洛的网》等12本小学高段课外阅读书。我常跟学生说,语文的答案不同于数学。语文的答案是描述性的,一定要多写,千万不要满足于一点。但也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是千万不要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我给学生分类整理了一整套解答各类阅读题的方法。如:分段及归纳段意、内容、中心的方法;开头、中间、结尾等句子的作用;如何找准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照应句等;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法的正确判断;缩句、扩句、改句的章法„„这样经过整理传授和实践运用,学生就好比有了公式,有了法宝,各种类型的题目拿到手,都能迎刃而解了。

通过以上的实践,学生的阅读速度更快了,阅读范围更广了,阅读理解更深了,而且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逐日形成,课余时间学生把兴趣都放在课外阅读上:下课追追跑跑的人少了,啃书虫多了;图书角忙碌了;吟诗诵读声多了;甚至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诗句也走进了同学们的拍手游戏之中„„阅读的良好氛围形成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也提高了。作为教师不能强迫或者采取枯燥的说教,需要巧妙地运用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

中高段语文 篇6

关键词:语文;阅读;拓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79-01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及语文组织表达能力是十分关键的。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对小学的语文教学水平也给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多方位培养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及能力,提高学生们在学习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多元化,现如今的语文课教学内容已经不仅仅限于书本中有限的知识内容了,而更多的是通过一篇课文的大致内容与中心思想延伸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内容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就是将传统的语文教学资源最大化的开发利用,使学生们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语文阅读形式增加知识量的积累。另外,语文阅读拓展教学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与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奠定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另外,小学开展阅读拓展教学能够使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其自身具有的灵动性使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一个知识点要求学生们进行讨论,甚至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这一个知识点提出不同的问题,使学生们的学习空间及思路更加广泛,以此来养成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自我评定与自我表达、自主创造的学习习惯。同时,语文阅读拓展教学的开展为课堂教学添加了新的光彩,使课常教学由传统的呆板枯燥变为富有生活情趣、趣味性强的教学模式,而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这更有助于学生们提高学习成绩。

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学开展阅读拓展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传统教学中认为,语文素养是学习其它科目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是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们文化素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有更多的知识来源,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文化素质及对自身文化底蕴的建设,在陶冶其自身情操的同时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及语文学习能力。

开展阅读拓展教学的方法及实践

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的开展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各有关部门经过长期的不断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几点拓展教学中的方法及实践研究,以此来提高学生们阅读能力及成绩。

拓展教学的方法

首先,在阅读拓展教学中,教材只是基础而并非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的重点。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由此可见,教材的作用也只是减少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点偏离教学情况的发生。因此,老师在阅读拓展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好教材的用途,在教材内容及知识点的基础之上,依据需求进行拓展教学,将学生们引领到一个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中去。

其次,在语文阅读拓展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老师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而将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们通过自主的阅读学习展开思维想象空间,并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自主的拓展阅读,以此来提高其阅读能力。

阅读拓展教学的有效性实践

在小学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文化基础及理解接受能力的因素,因此要制定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拓展教学方式方法,以保证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及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的提高。

1、课前收集拓展资料是关键

在开展小学阅读拓展教学前,老师应针对所要讲解内容的知识点进行多方面的材料收集工作,就课堂所要教学的内容提前储备大量知识点,同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情况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收集。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解答学生们提出的各种拓展问题,帮助学生们进行有序有知识编排及学习。

2、拓展阅读时代背景,引发学生阅读欲望

在课堂拓展教学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的时代背景进行延伸教学,老师可以通过情景模式或情景剧之类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课堂拓展教学,带领学生们进入课文的时代背景之中,在帮助学生们积累知识的同时充分引起学生们对课外阅读的欲望,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结语:由上述论点可以看出,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的开展可以更加有助于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和对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的开发。因此,在语文阅读拓展教学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成为会学习、学好习的人,培养学生们会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并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帮助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自我的反思,并在反思中学会成长。

参考文献:

[1] 朱叶凤.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9):47-48.

[2] 贺丽萍.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06.

[3] 邢素芬.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1):153-154.

小学美术中高段的兴趣培养探究 篇7

对于小学生而言, 画画是最能让学生喜欢和接受的一种事物, 美术是学生在初级阶段表达自己内心感情最直接的方法,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好美术是极为重要的。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美术兴趣逐渐降低,所以如何培养小学生对美术浓厚的兴趣是现在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对于国内的美术教学而言, 国外美术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创造,不同于中国美术课中的形式化、目的性,真正做到在画画中释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想, 而且这样使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社会进程中的需求,我们要积极改进我国小学美术中高端的教育, 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为什么要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对于那些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孩子来讲, 他们更善于揭开事物的本质或是发现事物更深一层的奥秘, 继而激发他们内心对揭开新事物的兴趣,只有在学生具有兴趣的时候,才是他们自发学习的时候。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指南针。

基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对培养小学生美术浓厚的兴趣刻不容缓。在新课标的指示下,在以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民族的创新精神的目标上, 教师现在要做的是积极培养学生对美术高端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的意义

加强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利于以美感人、以画育人、以景动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形态都是美的,或悲壮、或优美、或轻松、或压抑,这种美可以打动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欣赏水平。学生在欣赏一幅好的作品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受到画所传出的美的意义的影响, 从而激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并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就是“以美感人”。以景动人和以美感人所起到的作用大同小异,但是不能忽略的。同时绘画作品上的线条、颜色具有教育和鼓舞人的作用,例如国画作品《悄悄话》,就有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的作用,它让学生在欣赏画的同时,更深地感悟画所表达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内涵,这就是“以画育人”。小学美术中高段的兴趣培养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绘画中的美,就像是学习一篇优秀的文章,美术也可以带给学生许多的好处,提高欣赏能力、感受绘画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含义、净化心灵等。但是成功获得这一切的基础是首先培养学生美术中高段的兴趣,这才是一切的前提。

三、美术教学的策略

1.积极鼓励 学生 ,培养自信。 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等,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样会导致一些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自卑感。合格的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积极地鼓励学生。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差异性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当然这种评价不能局限在作业上,而是要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评价时,做一些适当的鼓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自豪感,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绘画的作品带来的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自己对美术的兴趣。对于一些好的学生的作品,可以适当地在其他学生面前进行表扬,这样会给予学生更大的前进的动力。所以在美术教学中,适当而合理地鼓励表扬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对一些较落后的学生而言,教师不能放弃,反而这类学生是更需要鼓励的,教师可以在这类学生的作业上写一些“虽然你们画得还不是很好,但是比起上节课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诸如此类的话语进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改进教学 方式 , 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一些有关画画的趣味小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老师让学生画一幅想象画的时候,就可以借用成语或是小故事,先向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

其次,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之后布置一个相关的绘画作业,让学生画老鹰捉小鸡时候同学们的动作和神态,这样不仅能够劳逸结合,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画画的兴趣。带学生郊游,接近大自然,可以更好地绘画出自然之美。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当然,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较舒缓的歌曲,以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美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绘画的好感。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及时地改变和完善教学方式,逐步培养小学生对美术中高段的兴趣。

总而言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现在的小学美术高段的兴趣培养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明确学生之间对美术认知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活跃课堂。我国美术教学和学习,正处在一种逐渐被重视的地位, 学美术是培养人们情趣的重要方式之一。

摘要:每个学生对美术的感知都是不同的,先天的因素或是后天的环境影响都会使学生对美术知识吸收的程度有所不同。在我国,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所表现的差异性日渐明显、突出。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动力,学习的成绩就是对兴趣成果的最好表现。在我国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大力提高和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现如今,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上的一个重难点问题。

浅谈小学中高段学生语感的形成 篇8

关键词:语感,阅读,语文

语感是什么?语感是对语言现象或者语文文字的快速感知以及迅速体悟的一种能力, 或者可以说是对语言直觉的感知、体验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从语言表象到语言内部, 从形式到其内容, 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正确充实的理解力。语感的培养意义十分深远, 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 同时也担负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语感沉淀的过程, 也就是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 或者说是语感本身就充分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郭沫若先生曾告诉我们:“语感这东西‘如水到口, 冷暖自知’, 因此语感的培养在小学的教育就尤为重要。”朱作仁教授也说过:“要抓住语感的培养, 这样语文课的特点才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来。”

我们循着语感的特性, 可进一步认识到由此产生的心理反应。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告诉我们:“语言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之所谓同化, 就是把对象放入到固定心理图式, 也就是认知结构中, 所谓顺应, 就是指主体的心理反应的改变基于顺从对象。”语言的感知究其根本也就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以及顺应, 认知结构是庞大的语义场, 曾经的经验和知识常常是以词以及表象的方式保存着, 然后形成概念。表象系统的概念以及语词的系统, 两个彼此制约、渗透, 最后构成网络状的认知结构。在这个系统里, 抽象思维是以表象材料开展想象, 当语言符号深入主体的认知结构开展同化、顺应过程, 而感性材料因审美观受到影响, 在此概念性的词语被激发, 这样反复循环, 然后达到自动化。在这个过程中, 不需要进行理性思考以及逻辑判断, 在读与听之间反映后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对错、形象、情味以及在运用中的细小差别等等, 在这个过程, 我们称为“悟性”“审美”即语感。而朗读、背诵则是这个过程的反复实践自动化中主要采用的学习方式。

一、精读结合体验, 诱发语感

课文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语言文字基础的根据。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最重要的对象, 教材文章都是选取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进行学习, 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思想道德观念, 因此学习此类文章对增强学生语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文章需要要精读, 以读为主, 而不可只是问三五个问题随便打发, 应该把课文当做一个系统来对待, 需全面掌握综合运用。因为阅读是思考的前提, 读是说的储备同时是写的基础。只有多读方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 只有多读才能促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才能领悟遣词造句之妙处, 感悟布局谋篇之法则。在诱发语感这一环节中, 我分四步走:

(一) 教师范读, 感知语言, 初识语感

在感知层面上主体对言语现象的综合感知, 它是一种最初的判断。小学生特点是年龄小、经验不足, 因此要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构建的开始的感知, 促进学生培养最初的对言语理解能力, 提升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加大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兴趣, 把握语感直觉的特点。而范读是一种最好的学习形式。教师在范读时, 重要的是入情, 通过朗读时的眼神、语气、表情、姿势等把文本所传递的喜怒哀乐直观地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直接、形象地能够情感体验。并且, 根据范读时的语气语调, 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全面的调动, 再配合有意识的模仿, 使得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加强。

(二) 体验朗读, 内化语言, 体会语感

语感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是一种心理能源, 语感也能够判断语言知识的对错, 同时能够对语言所蕴含的朗读节奏、文本情境、意趣信仰、价值情操、真善假恶产生情感体验, 形成和谐的共振。语感能力强的人, 可以透过语言文字迅速敏锐地捕捉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丰富情愫。在语感情感性特点上的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类似经验, 引导展开相关联想, 获得全新的情感体验, 并运用这种体验然, 后迁移到课文的朗读, 用来内化语言, 激发语感。

(三) 吟诵美读, 积累语言, 激活语感

叶圣陶先生非常推崇美读, 他所认为“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 激昂处还他于激昂, 委婉处还他于委婉。”他还认为美读要得其法, 不但要知道作者说什么, 而且还要和作者心灵相通, 不管兴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均有很大的收益。

(四) 记忆朗诵, 活学语言, 触发语感

要培养语感, 就必须有前期的积累。记忆丰富的语言材料, 了解语言规律, 掌握语言含义, 拓宽语言背景, 促进语感的提升。《课标》指出:要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鼓励和评价, 多鼓励学生诵读, 使得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发展语感、领悟语感。我们可以看出《课标》对于诵读的关注, 它在关注语感形成的同时寄于诵读重要的任务, 还明确地规定了哪些段落篇章需要背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就强调了诵读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只有语言材料积累丰富了, 对语言规律认识丰富了, 感受经验丰富了, 学生才能活化语言, 在阅读时才能够迅速敏感地产生迁移、展开联想、深刻感悟文中含义、甚至是言外之意。

二、读写结合方法, 形成语感

在小学语文中高段的课文中, 基本上每个单元都配有对应的读写训练。教学上安排读写的目标是为了提示在本组课文中要开展的阅读或作文方面要训练的重点。每一组的读写都是为了揭示相关规律性以及方法性的知识点, 而这些知识点则是学生阅读或写作的可以用到的方法, 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方法, 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读书, 才能为将来的大量有难度的阅读打下坚实和牢固的基础。

所以, 我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这类读写的经验, 并且定期提问和归纳, 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相应的语言情境中使用某种相应的方法。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我发现能够经常梳理和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促进学生语感的进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知识面的逐步扩大, 这样激发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语感中的准确性和领悟感, 能够自觉扩大阅读量, 也从侧面进一步提高了语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中高段应用题方程解法略谈 篇9

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列方程解复合应用题的方法, 构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良好认知结构, 笔者认为应当着重让学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一、加强基本训练

1.根据数量间的关系让学生先讨论列出表示未知数的代数式, 使学生会用代数式正确反映复合数量关系。

如:甲数为a, 乙数比甲数的3倍还多8, 乙数是 () 。又如:工厂要生产5000个零件, 甲车间每天加工m个, 乙车间每天加工n个, 两个车间同时工作 () 天可以完成这批零件, 两个车间同时工作2天后, 还剩 () 个零件没有做。

2.要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沟通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内在联系, 列出代数式。

如:一匹布长34米, 用这匹布裁剪了15件同一规格的衣服还剩1米布, 平均每件衣服用布x米。

要求学生根据下列问题列出相应的代数式:a.做15件衣服用的布?b.剩下多少米布?

以上两项训练也可以反过来进行, 即根据代数式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或所表示的数量。

如:两个城市之间的公路长256千米,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城出发, 相向而行, 4小时后相遇, 甲车每小时行31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

要求学生说出4x表示什么, (31+x) 表示什么, (31×4+4x) 表示什么, (256-4x) 表示什么, (256÷4-x) 表示什么, 256÷ (31+x) 表示什么。

3.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某些句子写出或补充数量关系式, 帮助学生把列方程解复合应用题的思考重点引向寻找主要数量关系方面。

如:六年级学生植树的棵数比五年级的2倍少15棵。要求学生说出以五年级学生植树棵数作为标准, 即1倍数, 其关系式就是:五年级学生植树的棵数×2-15=六年级学生植的棵数。

又如:甲乙两个铺路队共同铺设一条长117千米的路。要求学生填写完整下面的关系式:□○□=117, 117○□=□ (□里填所表示的数量, ○里填运算符号) 。

二、注意思考方法

从算术法解应用题过渡到方程解是思考方法上的一次转折和飞跃。学生在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过程中, 要把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看待。这样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就成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而复合应用题数量关系较复杂, 在多个相关的基本数量关系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的, 那么寻找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也就是列方程解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另外, 列方程解应用题又是以算术解法作为基础的, 同样需要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综合。

从整体出发, 教师应引导学生先确定题中的主要等量关系,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法列方程的思考方法, 运用分析的思考方法列方程一般是在主要数量关系比较明显时采用。

从部分入手, 教师应引导学生先根据未知数与已知数, 已知数与已知数的直接关系, 用代数式或算式表示新的数量, 然后找出主要等量关系, 把代数式或算式组合为方程, 帮助学生掌握综合法列方程的思考方法。

运用综合的思考方法列方程一般可在主要等量关系比较隐蔽时采用。有时可借助图解如线段图, 框图, 表格图等方法, 直观形象地反映数量关系, 便于学生寻找主要等量关系。

三、注意一题多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注意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等量关系, 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一道题, 是用方程解容易还是算术法解容易, 掌握两种不同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力求解题时省时。

1.变换主要等量关系式获得不同的方程思路。例如:小明买了3只热水瓶, 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 找回29.2元, 求每只热水瓶多少钱。当学生得出一种解法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把主要等量变换为: (1) 3只热水瓶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 (2) 付出的钱-找回的钱=3只热水瓶的钱。由此列出不同方程3x+29.2=100和100-29.2=3x。

2.变换方程式获得不同的方程思路, 如方程2.5x-25×4=60, 可诱导学生变换这个方程得:2.5x=25×4+60, 2.5x-60=25×4, 这种变换方程式的训练, 能使学生认识到:不仅可以获得由变换主要等量关系得来的方程, 而且可以获得由次要等量关系得来的别致思路。这样有利于学生突破固定解法模式,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引导学生获得多种解法的过程中, 有些学生可能会列出算术解法的方程, 这时要组织学生从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两种思路的本质差异上加以区别。方程解法是从等量关系出发, 由已知推算未知。因此在方程思路教学中应让学生克服和避免这种解法。另外要求用方程解的同时也应注意让学生会用算术法解。这样通过对比, 也可以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思路, 而且体会到用方程解逆向复合应用题的优越性, 从而提高学生用方程解法的自觉性。

摘要:应用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经验等, 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应用题以其对小学生智力、理解力、计算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重视应用题的讲解, 教好这部分知识, 使学生在解决应用题的同时完成智力的升华、技能的提升。

小学中高段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10

导入是语文学习开篇前最常见的使用方法, 导入的方式千变万化, 但实际操作时却基本大同小异。在开始一篇新的课文前, 教师总会习惯先进行导入, 一个好的导入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因此,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 可以选择有效的导入,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伊始就不会对其产生抵触心理。不同的文言文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例如, 在《学弈》这篇文章中, 可以选择采取名言导入的方式, 将《孟子》中的名言警句告诉学生, 了解孟子的生平以及兴趣爱好, 由此再非常自然地提到课文《学弈》。亦可在老师的自我介绍下引出文言文朗朗上口、言简意赅的言语特点。这样学生在津津有味地听着故事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参与到了文言文的学习中, 无形中产生了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学法, 授之以渔

世界上的文章有千千万万, 而阅读学习这些文章的方式手段却大同小异, 因此, 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培训, 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对于文言文而言, 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基本的文言文素养, 能够试着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 需要的是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我们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 (1) 对文章背景的查找, 寻找作者的写作目的, 要对作者所处的大环境、小环境进行了解, 作者的为人性格进行了解。例如, 在学习《杨震暮夜却金》这篇文章时, 学生必须在课前就查阅资料, 弄清楚杨震和王密是哪朝哪代人, 杨震的性格特征以及书中所出“暮夜却金”“密愧而出”等这些词的意思。 (2) 通过注释对文章进行直译。 (3) 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意译, 因为文言文跟白话文的语言结构会有一些不同, 需要学生自行补充。 (4) 轻读慢声细咀嚼, 文言文的发音有一种韵律之美, 通过阅读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5) 多问多读多理解, 对于不会不懂的要及时问老师。 (6) 需要学生熟读成诵, 通过反复练习, 培养语感。

三、创设情境, 加深理解

作为古时的书面用语, 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非常遥远, 平时生活中也基本接触不到,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环境, 为学生在课堂与古人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古人的生活, 感受古人的说话之美, 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 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本演绎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在对话以及肢体语言的表现下将文言文文章变成一出小短剧, 从而加深文章的表现力,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文章《矛与盾》为例, 可以组织学生将文章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 楚人是怎样夸赞自己的矛与盾的, 当别人说用他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时他是怎样的表情?让学生自己进行编剧、导演、演出, 这样在无形中学生就会熟悉课文内容, 同时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情趣。

四、借助媒体, 练说促思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特点, 也是一大法宝,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 教师同样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文章内容情景再现, 把静态的文字变为动态的画面视频或者有声读物。例如, 在学习到《螳螂捕蝉》中吴王与少孺子对话的画面时, 可以通过动态图模拟对话的形式还原文中内容, 先是吴王的动态形象说出:“子来, 何苦沾衣如此!”然后王密对话:“园中有树, 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 饮露,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 欲取蝉, 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 欲啄螳螂, 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如此学生脑海里就会对这两个形象有着更直观的感受。然后教师可以就这段对话提出问题:“你认为少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学生在对文章内容有了直观感受后, 对于这句回答到底妙在哪里就会有不同的想法, 每个学生的见解结合就会得出文章想表达的内容, 如此不用教师讲解, 学生就能自己很好地完成课堂学习,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 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更直观的了解, 通过动态图、音频、视频直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并参与到内容的学习与思考, 从而对文言文有很深的了解。

小学高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是文言文的敲门石, 是为了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 教师必须为学生夯实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使其既能对文言文进行精确的翻译, 又可以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参考文献

上一篇:煤矿综采工作面搬家下一篇:四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