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疗效分析

2024-06-14

内固定疗效分析(精选十篇)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1

锁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 约70%~80%发生在锁骨中段[1]。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改进和手术技术、患者治疗要求的提高, 锁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对明显骨折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 多推荐手术治疗, 如髓内固定、重建钢板固定、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等。2003年3月—2008年3月, 我院采用上述三种手术方法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共治疗了68例锁骨骨折患者, 肩关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 男59例, 女9例, 年龄17岁~65岁, 平均年龄24岁。车祸伤36例, 炭块砸伤18例, 摔伤9例, 坠落伤5例。骨折部位:左侧31例, 右侧37例;中1/3骨折49例, 外1/3骨折14例, 内1/3骨折5例。粉碎性骨折43例, 斜行骨折19例, 横断骨折6例。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 受伤后入院时间1.5 h~3 d.

1.2 治疗方法

骨折均采用颈丛或基础麻醉加局麻, 平卧位患侧垫高, 以骨折为中心沿锁骨上缘做横行或弧形切口, 暴露骨折端。如用克氏针固定, 根据患者锁骨髓腔粗细, 选用适当克氏针由远骨折端逆行向外穿入, 通过锁骨远端穿出皮肤, 复位骨折, 再将克氏针穿入骨折内侧段。对于锁骨中外1/3骨折, 由于锁骨的特殊形状, 克氏针可由近端骨皮质穿出, 为避免克氏针的松脱, 近端可弯一小钩, 埋于皮下, 克氏针尾端剪断后亦埋于皮下, 这样可预防克氏针向外或向内脱出。若选用钢板螺丝钉固定, 则将骨折端复位后, 将钢板预弯后置于骨膜外, 钻孔时注意钻孔深度和安全角度, 避免损伤锁骨下神经、动静脉和胸膜。若选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锁骨骨折, 暴露骨折端进行骨折复位后, 将记忆合金环抱器放入备好的冰水中, 展开各对抱臂, 主板置于骨折上面, 服贴后, 用热盐水复温, 记忆合金环抱器迅速复原, 将骨折端抱紧固定。

2 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 时间9个月~24个月, 平均13个月, 切口均甲级愈合, 内固定取出时间8周~50周, 无血管神经损伤, 无胸膜损伤。1例重建钢板内固定患者由于肩部早期扛重物, 出现钢板断裂, 骨折畸形愈合。根据骨折复位质量、骨愈合时间和肩关节功能标准评定[2], 优:骨折达解剖复位, 骨折2个月~3个月骨性愈合, 局部无疼痛, 上肢及肩关节活动正常;良:复位达解剖80%, 骨愈合在3个月~4个月, 骨折基本无痛, 上肢及肩关节活动正常;尚可:复位达解剖位置50%左右, 骨愈合4个月~5个月, 提重物时或剧烈活动后周围关节酸痛, 肩关节活动受限;差:内固定不可靠, 骨折端不稳, 需再次手术。结果显示优57例, 良7例, 尚可4例, 差0例, 优良率94.1%.

3 讨论

锁骨呈S形, 是上肢与躯干的连接和支撑结构, 周围有重要的神经、血管组织。骨折以中1/3及中1/3与外1/3连接处为最多见[3], 以往保守治疗多由于软组织肿胀, 严重的粉碎性骨折移位大, 导致复位困难, 过度复位往往造成血管神经损伤, 并且可能遗留短缩, 出现肌力减弱, 肩外展和上举受限等缺陷[4]。内固定手术治疗不仅能有效防止锁骨短缩, 而且肩关节还可以早期功能锻炼, 有利于骨折愈合和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由于锁骨的特殊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功能, 加之现在材料学的发展, 锁骨骨折治疗的方法呈多样性, 有克氏针、重建钢板、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外固定器外固定治疗等多种手术方法。不同学者对以不同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 往往都认为某一种手术方法在治疗锁骨骨折中存在优势。通过本组病例, 笔者认为锁骨骨折应根据不同的手术部位、骨折类型及患者个体差异选择内固定。对于锁骨中外1/3单纯横行骨折、短斜行或螺旋形骨折是克氏针内固定的适应证, 此类手术具有切口小、骨膜剥离少、操作简单等优点。由于骨折无粉碎, 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另外, 克氏针取针方便, 医疗费用明显低于任何一种其他内固定。对于粉碎性锁骨骨折、长斜行骨折、骨折不愈合需要植骨者等不稳定的锁骨骨折, 重建钢板是首选的治疗方式[5]。重建钛钢板与骨折的弹性模量相近, 组织相容性佳, 抗疲劳抗腐蚀能力更强, 可以有效降低内固定物应力遮挡效应[6]。根据骨折情况尽量将钢板置于锁骨的上面, 起到张力带固定效果, 以对抗弯曲应力, 但术中钻孔和置入螺钉的过程中, 要注意避免损伤锁骨邻近的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等结构。将钻孔深度和安全角度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锁骨钢板内固定术中操作的安全性[7]。但重建钛钢板内固定手术创伤大, 手术处易形成瘢痕, 对女性患者影响外观, 取出时仍需同样切口。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适用于锁骨中段骨折, 具有强度高、比重低、弹性模量低、抗疲劳性能佳、耐腐蚀、生物性相容佳等特点[8]。但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 骨折段超过形状记忆合金长度的2/3以上, 若使用该方法固定, 环抱臂难以维持骨折解剖复位, 可采用其他方法固定[8]。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费用昂贵, 因此在基层医院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疗效分析, 应用克氏针、重建钛钢板、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可根据锁骨骨折的不同部位、类型, 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和要求, 选择合适的固定手术方法, 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Kocher MS, Waters PM, Micheli LJ.Upper extremity injuries in the paediatric athlete[J].Sports Med, 2000, 30 (2) :117-135.

[2]连学全, 黄世民, 庄耀明, 等.克氏针固定锁骨的生物力学试验和临床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 (3) :163-166.

[3]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405-409.

[4]陈云峰, 陈宇杰, 陈旸, 等.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的初步报告[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10) :944-946.

[5]Bernstein J.Nonoperative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plate fixation of 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ular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7, 89 (8) :1866.

[6]汤欣, 孙康, 黄辽江, 等.纯钛限制接触型动力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102例[J].中华创伤杂志, 2001, 17 (1) :53-54.

[7]秦迪, 张英泽, 吴昊天, 等.锁骨骨折手术安全性分区的MRI影像解剖学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 11 (2) :142-146.

固定矫治器治疗牙周病疗效分析 篇2

毕业了,必须要提交毕业论文,合格方可毕业。现在的毕业论文要求挺高的,需要有理论部分,实际应用部分。毕业生们最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准备,写出有质量的论文。下面YJBYS给大家提供自考医学专业论文范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摘要:目的 探讨固定矫治器治疗牙周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牙周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固定矫治器治疗,对照组给予钢丝结扎配合复合树脂夹板法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牙齿松动度、固定物完整性和牙槽骨重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在固定物完好和牙槽骨高度方面也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牙周病临床效果良好,有助于防止牙周病患者的固定物松脱,利于畸形的矫治和牙周的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牙周病;固定矫治器;牙齿松动

牙周病是一种口腔科常见的疾病,约有80%-97%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1],其发病与年龄呈一定相关性,发病越晚、年龄越大的成人牙周问题越严重,若无及时治疗,可导致病变周围多牙齿不同程度的松动,甚至脱落,严重影响了正常咀嚼功能,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如何有效的治疗牙周病,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我院对20-20收治的牙周病患者采取了固定矫治器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年收治的牙周病患者76例(患牙122颗),其中男49例,女27例,平均年龄45.1±5.8岁(18-67岁),其中单纯性牙周炎34例,复合型牙周炎42例。存在牙散在间隙患者15例,前牙反?8例。

1.2 诊断和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诊断均参照《牙周病学》相关标准。并需满足:①术后能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且能定期参加复诊;② 排除心、肝、肾和胃肠道严重疾病患者;③排除经治疗的牙周炎,或病情仍处于活动阶段的患者;④ 经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

1.3 分组情况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患牙55颗)和对照组(患牙67颗),每组各3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理分型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口腔黏膜组织和牙齿的系统检查,拍摄头颅侧位片和全额曲面断层片,进行分析、诊断、治疗设计和疗效预测,对患者面型、上下颌骨和牙列的三维关系进行评估,并判断骨性畸形程度。

观察组采用固定矫治技术,按标准方丝矫治器的粘接方法粘接普及型方丝弓托槽,根据所贴托槽及牙弓形态弯制适合的弓丝,确保其顺利置入每个托槽沟内,然后逐个结扎,并且末端回弯,将弓丝的两端向舌侧弯曲,一端弯钩挂置于舌弓,另一端以小钩扎丝连接于舌弓。关闭牙间隙时进一步矫治牙?关系,调整牙位和平整牙列。

对照组采用0.3mm正畸结扎丝对患牙进行连续“8”字形结扎,根据患者牙间隙的宽窄进行绞结,止于患牙两侧1-2 颗健康邻牙。

1.5 评价指标和疗效判定

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牙齿松动度、固定物完整性和牙槽骨重建情况进行比较。牙齿松动度评价参照《口腔修复学》相关评价方法[3]。疗效评价:①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牙龈无炎症,能咬硬东西,牙周袋深度≤2,X线片显示牙槽骨硬板变清晰,骨质再生或致密;②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能咬中等硬度食物, 牙龈轻度充血, 牙周袋深度2-4,X线片显示牙槽骨无变化;③ 无效:症状无改变或加重[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讨论

牙周病的`发病与年龄呈一定相关性,发病越晚、年龄越大的成人牙周问题越严重,若无及时治疗,可导致病变周围多牙齿不同程度的松动,甚至脱落,严重影响了正常咀嚼功能,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钢丝结扎配合光固化复合树脂夹板治疗和固定矫治器治疗。前者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可实现对个别牙间隙的修复,钢丝结扎较为牢固,且操作简便,尤其结合光固化树脂后,不会显露出结扎钢丝的颜色,较为美观,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但存在着一定的树脂和钢丝脱落现象,且结扎过程中易出现受力不均匀导致的患牙的位移以及扭转现象,大大影响了治疗的效果[2]。固定矫治器是新型的牙周夹板技术,不但实现了松动患牙与正常牙齿的连接,减轻患牙牙周负担,而且充分考虑了患牙固定的力学要求,通过改变患牙的冠根比例,分散颌力,减少患牙的侧向力 [2]。但应注意固定矫治器易引发牙龈下菌群发生变化,球菌减少,螺旋体增多,因此应注意口腔卫生。本组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在固定物完好和牙槽骨高度方面也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提示固定矫治器由于加大了固定位的受力面积,更便于将患牙受力均匀的转移至健康牙齿上,提高临床疗效。

总之,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牙周病临床效果良好,有助于防止牙周病患者的固定物松脱,利于畸形的矫治和牙周的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进涛,钟良军. 牙周病治疗新进展[J]. 口腔医学,,29(10):550-552.

[2] 靳爱萍,黄月燕,池珩. 两种正畸术在牙周病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 2011,吉林医药,32(19):3905-3906.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3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PFNA骨折内固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727-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股骨近端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全球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髋部骨折患者约166万,预计2050年可能达到626万,老年(69岁)患者股骨近端骨折病死率高,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死亡率高达15%-20%[1]。近年来多主张行早期内固定治疗,随着手术治疗的发展,当今微创手术在骨科中应用广泛,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i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专门适用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治疗。本院于2010-03/2013-03间对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52-78岁,平均65岁。左侧17例,右侧19例。其中摔伤27例,车祸伤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按Evans分型[2]:Ⅰ型Ⅰ类4例,Ⅱ类6例,Ⅲ类18例,Ⅳ类6例;Ⅱ型2例。本组部分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其中脑血管意外后遗症2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感染3例、高血压11例、糖尿病7例,于伤后7日内手术。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完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进行手术,如有原发病影响手术,积极请相关科室会诊给予治疗,病情允许后安排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连续阻滞麻醉,平卧位,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牵引复位,C臂X线机透视正侧位,复位满意后,消毒铺巾,在大转子顶端以上做3~5cm外侧小切口,大转子顶点或稍偏外侧作为进针点,插入导针。沿导针充分扩髓,透视下测定入口深度,选定合适髓内钉连接打入器械,顺导针旋入髓内钉,尾端剩余部分可轻轻打入,切忌暴力,以免骨折移位或发生骨折。近端螺旋刀片锁定髓内钉,放置导针确定螺旋刀片位于股骨颈的中下半部分,调整主钉的插入深度,透视观察骨折对位及主钉位置满意后,连接侧方瞄准器,经过近端瞄准器内插入保护套筒,顺套筒钻入股骨颈内导针,至关节面下5~10mm,测深,测量所需螺旋刀片锁定的长度,扩外侧皮质,将选好长度的螺旋刀片置于解锁状态后直接打入标记好的深度,锁定螺旋刀片。然后打入远端锁定螺钉,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静态或动态锁定。拆除瞄准器,顺导针拧入尾帽,再次透视证实位置满意,固定牢固后,冲洗切口并逐层关闭伤口,包扎伤口。对于骨折闭合复位不良,切口自股骨大转子顶点向远端适当延伸,显露骨折断端,直视下行骨折复位,尽量达到近解剖位置,用复位钳维持骨折固定,或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临时固定不要影响髓内钉插入,C臂X线机下确认复位良好,再行PFNA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炎,预防血栓治疗,同时继续治疗合并症,手术后小重量皮牵引制动,静脉应用抗生素5天,术后1~3天疼痛缓解后,即早期进行肌肉及关节功能锻炼,术后5~7天开始坐起,1周后,不负重下地活动。每月门诊摄X线片复查1次,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待X线片示骨痂形成后允许患肢部分负重,X线片显示骨折端愈合后方可完全负重。

2 治疗结果

本组36例,术后有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1例在术后2周,另2例均在术后1个月形成,经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溶栓及对症治疗逐渐好转。随访6个月~18个月,均在术后6个月内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无伤口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发生,无股骨头坏死,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屈髋正常,无跛行,无疼痛者为优;稍见跛行,无疼痛者为良;跛行明显,有轻度疼痛者为可;无法行走,中、重度疼痛者为差。优25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1.6%。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肢体不灵活,当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或使大粗隆直接触地,甚易造成骨折。近年来本院对粗隆间骨折采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PFNA内固定。PFNA使用头颈部一枚抗旋转髋螺钉代替了PFN的近端股骨颈螺钉和髋螺钉。PFNA螺旋刀片一个部件即完成了抗旋转及成角稳定性,PFNA固定技术手术创伤小、程序步骤简化,缩短了手术时间、出血量更少,放置螺旋刀片时不需要长阶段丝攻,仅需要从外侧小切口将外侧皮质钻开后直接打入,减少了手术步骤,打入后螺旋刀片自动锁定,末端宽大的刀面尽可能多的压缩周围骨质,尤其是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抓持力,和骨质贴合紧密,增强了稳定性,防止旋转和内翻畸形,具有显著抗拔出能力。PFNA的近端十字螺旋刀片,插入骨组织后,松质骨被压紧,更好地为螺旋刀片提供锚合力,稳定性提高,能很好地防止旋转及塌陷,和传统的螺钉固定系统相比抗切割力明显提高,具有内固定“骨增强技术”。可以早期功能锻炼,PFNA主钉具有6°的外偏角,方便从大粗隆顶部插入,尽可能长的尖端及凹槽设计,插入方便,且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3],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院对3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均在术后6个月内达到骨折临床愈合,并逐渐恢复至骨折前的活动能力,并发症少,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尤其是老年患者. 本组临床资料显示,应用PFNA来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固定确实,创伤小,下床活动早,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方便,术后可更早下床活动,有利于术后康复,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为理想器械。

参考文献:

[1] Bansal R,Luscombe J, Cooper JP.Post-operative mortalily relatedtowaiting time for hip fracture surgery .Injury, 2004,35:114-120.

[2] 夏军.手术治疗高龄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中华骨科杂志,2005,25:591-594.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4 例, 男性38 例, 女性26 例;年龄最小12 岁, 最大68 岁, 平均51 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9 例, 坠落伤10 例, 跌倒伤17 例, 重物砸伤8 例。入院后立即颈托固定, 伤后不满8 h的脊髓损伤患者予以甲强龙冲击疗法。待病情稳定后予以完善CT、MRI、三维重建相关检查, 了解颈椎骨折和颈脊髓损伤情况:C3~4 13 例, C4~5 11 例, C5~621 例, C6~7 17 例, C7~T1 2 例。其中单侧下关节交锁13 例, 双侧小关节交锁19 例, 椎体及附件骨折61 例。术前等待时间18~130 h, 平均74 h。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常规予以短期激素、脱水剂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行3~6 kg颅骨牵引术, 部分患者获得满意复位后可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复位不满意或复位失败者行麻醉下手法复位, 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术者双手置于患者下颌, 其余四指置于颈后并行牵引。听到骨弹响或有弹跳复位感, 触摸颈前阶梯样改变消失, 行C型臂复查。若有单侧关节交锁, 需在持续牵引下将头缓慢向交锁对侧行侧曲并旋转约30°, 听到弹响或有弹跳感即可。如旋转头部阻力较大立即停止, 防止关节突骨折和神经损伤。复位满意者立即行前路手术植骨内固定。对经麻醉下复位不满意或复位失败者即行前路减压、伤椎回旋橇拨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位, 颈椎中立位固定, 颈前横切口, 显露病椎间隙后先行椎间盘切除, 椎管内游离致压物清除, 上下椎体置入复位螺钉, 椎体间通过回旋、撑开、撬拨、顶压等手法复位, 检查椎体前缘阶梯消失, C型臂透视复位满意后行椎间植骨, 钛金属板坚强内固定。术后予以颈托固定, 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激素静滴, 引流管根据引流量不同于术后24~48 h拔除, 不全瘫患者拔管后鼓励在颈托保护下下地活动, 全瘫患者拔管后鼓励在颈托保护下坐起, 预防并发症。术后3 d复查X线片、CT及MRI, 了解椎体复位及内固定情况, 术后7 d拆线。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或转康复科行康复治疗。影像学资料见图1~3。

a 术前X线片 b 术后X线片

1.3 术后随访

随访时了解神经功能, 颈椎X线正侧位或动力位片 (部分患者行CT、MRI片) , 椎体复位、植骨融合情况, 椎间高度、颈椎曲度, 内固定有无松动及断裂等情况。

2 结 果

本组48 例获得8~30个月随访, 平均为14个月。术后患者无皮下血肿、食管损伤, 喉上神经、喉返神经无损伤, 切口无感染, Ⅰ/甲级愈合。术后出现瞻望综合征3 例, 均为60 岁以上老年患者, 术后5 d恢复正常。有吞咽困难4 例, 予对症处理后恢复。严重呼吸道感染3 例, 予以气管插管, 呼吸机辅助通气, 并调整抗生素后恢复。术后3~6个月所有患者X线片证实椎体复位好、植骨均融合, 颈椎曲度理想, 内固定无松动、断裂、脱出。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其中11 例患者神经症状完全消失。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 见表1。

3 讨 论

颈椎由于其解剖和生理性方面的特殊性, 导致受暴力冲击后较其他节段脊柱更容易发生椎体骨折和椎间脱位, 多数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和脊髓损伤。而在日常生活和交通伤中又以下颈椎损伤脱位最为常见。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特点:它是一种影响脊髓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损伤, 其椎体序列异常并失稳, 大多数合并椎间盘损伤或突出导致脊髓受压和损伤, 还有其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不同程度的丧失。所以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是以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 彻底减压, 恢复椎间高度, 维持生理曲度, 重建颈椎稳定性为基本原则。尽早椎体复位是治疗的关键, 为了防止骨折脱位后造成继发性脊髓损害, 早期首先的治疗是椎体复位, 复位越早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可能越小, 越有利于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复位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复位以后的手术方案又是恢复颈椎稳定性、椎间高度及其生理曲度的主要性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 早期行颅骨牵引闭合复位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 但仍然有部分病例无法经牵引复位或复位效果不佳。颈部肌肉发达, 尤其是颈深肌群, 在受刺激时保护性反应将产生很大的收缩力量足以对抗相当一部分牵引力量, 难以对脱位的椎间隙进行有效的牵开, 导致牵引复位失败[1,2]。近来不少学者在全麻下行下颈椎手法复位并在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3], 但学者们在行下颈椎闭合牵引复位时多顾虑在手法复位过程中存在对脊髓压迫及损伤的风险。国内外学者[4,5,6]证实,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并监测, 同时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检测下其安全性较高, 可有效避免发生脊髓压迫及损伤。

在闭合复位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时学者们往往选择行手术治疗。而在颈椎内固定广泛采用前, 传统的治疗方法无法重建颈椎的即刻稳定性, 而常带来的后果是已经恢复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再次丧失, 导致颈椎后凸畸形及损伤的椎体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目前, 下颈椎骨折脱位大多数可通过内固定手术重建其稳定性。颈椎前路与后路手术入路相比较, 可以减少体位改变, 减轻继发性损伤, 手术软组织损伤较少, 直接彻底减压, 恢复椎管容积, 防止继发退变, 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 重建颈椎的即刻稳定性[7,8,9]。而颈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 其生物力学强度虽然满足了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要求, 但是其在重建颈椎椎间高度, 恢复生理曲度方面不如前路固定。因此, 早期椎体复位后统一选择Ⅰ期前路减压、植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手术。其前路病椎橇拨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方法已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认可[10,11]。

在治疗下颈椎骨折时我们以Allen-Ferguson (屈曲压缩、垂直压缩、屈曲牵张、伸展压缩、伸展牵张、侧方屈曲) 分型为标准进行病原选择。a) 屈曲压缩型损伤的分型:Ⅰ度为椎体前上缘变钝变圆;Ⅱ度为椎体前方高度丢失, 椎体前下方呈现“鸟嘴样”改变;Ⅲ度为“鸟嘴样”改变的椎体出现前上至后下方向的斜行骨折线;Ⅳ度为椎体后缘突向椎管, 椎管内占位小于3 mm;Ⅴ度为椎体后缘突向椎管, 椎管内占位大于3 mm。b) 垂直压缩型损伤的分型:Ⅰ度骨折的特点是上或下终板中央现杯样骨折, 韧带损伤少见;Ⅱ度骨折特点是上、下终板骨折并向椎管内轻度移位, 韧带损伤少见;Ⅲ度骨折的特点是上、下终板骨折并向椎管内明显移位。c) 屈曲牵张型损伤的分型:Ⅰ度为棘突张开, 关节突脱位小于25%;Ⅱ度为单侧关节突脱位, 椎体前滑移25%~50%;Ⅲ度为双侧关节突脱位, 椎体前滑移大于50%;Ⅳ度为椎体滑移大于100%。d) 伸展压缩损伤的分型:Ⅰ度骨折为单侧椎弓骨折, 包括关节突椎弓根和椎板骨折;Ⅱ度骨折为双侧椎弓骨折;Ⅲ度骨折为椎弓骨折进一步损伤, 但椎体无移位;Ⅳ度骨折也为椎弓骨折进一步损伤, 椎体部分移位;Ⅴ度骨折为损伤椎体完全移位。e) 伸展牵张型损伤的分型:Ⅰ度即韧带结构复合体或累及椎体的横形骨折, 不愈合及椎体移位概率较高;Ⅱ度即在上述基础上累及后方韧带结构, 严重不稳。f) 侧方屈曲型损伤的分型:Ⅰ度即非对称性椎弓压缩骨折, 无移位;Ⅱ度即损伤同侧椎弓骨折, 对侧韧带结构损伤, 应注意此类骨折普通X线片易漏诊, 可伴随有臂丛或神经根损伤。

根据上述分型认为, 在行牵引术的全部患者中伸展压缩损伤型Ⅳ、Ⅴ度患者牵引复位后需行后路手术 (此组未纳入本文研究) 。所有患者在行颅骨牵引2 d后复查X线片, 复位满意者立即行前路手术植骨内固定, 其中复位不满意或复位失败患者行手法复位。因为患者已经接受平均48 h牵引, 又是在全身麻醉下开始手法牵引复位, 患者全身肌肉特别是颈部肌肉非常松弛, 所以双手的牵引力量完全可以达到复位所需要的力量。具体操作如下:术者位于患者头侧, 双手置于患者下颌, 其余四指置于颈后并行牵引。听到骨弹响或有弹跳复位感, 触摸颈部阶梯样改变消失, 行C型臂复查可知复位成功。若有单侧关节交锁, 需在持续牵引下将头缓慢向交锁对侧行侧曲并旋转约30°, 听到弹响或有弹跳感, 即行C型臂查复位情况。如旋转头部有阻力感, 立即停止, 防止关节突骨折和神经损伤。复位满意者立即行前路手术植骨内固定, 复位不满意或复位失败者即行前路伤椎橇拨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其中接受闭合牵引治疗后复位者54 例, 行前路手术橇拨复位患者10 例, 术后患者颈椎复位完全, 无皮下血肿, 喉上神经、喉返神经无损伤, 切口无感染, Ⅰ/甲级愈合, 在术后6~8 d出院。随访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 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脱出, 神经损伤均有恢复。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的优点是综合了三种治疗方法的各项优势, 相互取长补短。早期牵引复位使脊髓受压时间减短, 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颈前路手术创伤小, 术后早期并发症较少, 康复较快, 有效减轻护理难度。本组患者经过此方法治疗后获得满意疗效, 证明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Menno B, Reindeer B, Hyperflexion.Sprain of thecervical spine[J].Acta Orthop Sctand, 1987, 5 (8) :338-339.

[2]Vital JM, Gille D, Senegas J, et al.Reduction tech-nique for uniand biartic alar dislocation of the lowercervical spine[J].Spine, 1998, 23 (8) :949-955.

[3]周方, 田云, 姬洪全, 等.期全身麻醉下快速牵引复位及前路减压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16) :26-29.

[4]Grant GA, Mirza SK, Chapan JR, et al.Risk of earlyclosed reduction in cervical spine subluxation injuries[J].J Neurosurg, 1999, 90 (1) :13-18.

[5]Vaccaro AR, Nachualter RS.Is magnetic resonce inaging indicated before reduction of a unilateral cervi-cal facet discocation[J].Spine, 2002, 27 (1) :116-118.

[6]著鹏, 梁裕, 龚耀成, 等.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策略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5 (12) :81-83.

[7]凤晓翔, 谢晓东, 邵松, 等.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8) :477-478.

[8]Kostnik JP, Connnolly PJ, Fsses SI, et al.Anteriorcervical plate fixation whit the tilanium hollow screuplate system[J].Spine, 1993, 18:1273-1278.

[9]刘白峰, 徐盛明, 袁文, 等.颈前路重建下颈椎稳定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骨科分册, 2004, 25 (5) :339-340.

[10]袁文, 雷连顺, 陈德玉, 等.前路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1, 11 (1) :23-25.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5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568-02

中图分类号:R 683.4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30

踝关节结构复杂,三踝骨折是踝关节同时合并有内踝、外踝及胫骨远端后唇(后踝)的骨折,容易造成踝关节后外侧不稳并距骨脱位或下胫腓联合分离,是一种复杂性踝关节骨折。治疗上多倾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以恢复并稳定踝穴和距骨的解剖关系。2004年10月~2008年8月,我科共收治三踝骨折合并距骨半脱位患者27例,均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27例中男20例,女7例;左侧15例,右侧12例;年龄25~54岁。损伤原因:车祸伤9例,坠落伤9例,重物砸伤4例,摔伤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8例,闭合骨折19例。按LaugeHansen分类法:旋前外旋型(PE)14例,旋前外展型(PA)11例,旋后外旋型(SE)2例,均伴有距骨半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0例,合并颅脑损伤1例、肾挫伤2例。2例在入院时已有张力性水疱。术前常规行患侧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同时本组病人常规行踝关节CT扫描及骨三维重建检查。

2.手术方法 闭合骨折患者术前均行跟骨牵引,视软组织情况及早手术(伤后3~14 d)。开放性骨折急诊清创缝合,伤后在8 h内者清创后即予内固定,超过8 h者先予清创缝合并行跟骨牵引,10~14 d后伤口愈合后手术。采用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术中使用气囊止血带,患者取仰卧位并在患侧臀下垫高使躯干及小腿内旋。选用腓骨后外侧入路暴露后踝及外踝骨折块,在腓侧肌腱和跟骨肌腱之间注意保护腓肠神经。接着用胫骨远端前内侧弧形切口暴露内踝骨折,冲洗并清除骨折断端间血肿或肉芽、嵌钝的骨膜或韧带、筋膜。先处理后踝骨折,利用骨折周缘作为骨折块复位的参照,选用克氏针或尖头复位钳临时复位,垂直于骨折面拧入2枚拉力螺钉;接着处理外踝骨折,助手手法牵引复位,复位钳临时固定,腓骨解剖钢板或1/3管型钢板固定骨折端,再常规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者,用1~2枚皮质骨螺钉于下胫腓联合近端2~3 mm自腓骨后外侧向胫骨前内侧呈倾斜25°~30°、钉头向近侧斜行穿3层皮质置入固定下胫腓联合,也可经外踝钢板拧入这枚螺钉;最后处理内踝骨折,以2枚松质骨螺钉固定。C臂X 线机透视骨折复位及固定位置满意后,修补破裂关节囊,放置胶管引流,逐层缝合切口各层。

3.术后处理 术后踝关节中立位膝下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制动,术后抗炎、预防血栓、对症治疗,48 h内拔除引流管后可于床上进行肌肉收缩锻炼,2周后去除外固定,踝关节主动背、跖屈活动行功能练习。视骨折愈合情况在扶拐帮助下患肢渐进加大负重量。术后12周取出下胫腓关节固定螺钉,待骨折达临床愈合后完全负重。

结果

本组2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9.4个月。骨折全部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4个月。随访时疗效评定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1],包括疼痛、踝关节的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踝关节的活动范围、踝关节X线测量等评价指标。本组病例优12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1.5%。1例开放性骨折术后5 d出现感染,经局部换药、反复冲洗及全身应用抗生素2周后切口愈合。术后均未发生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无下胫腓关节固定螺钉断裂发生。

讨论

踝关节结构复杂,暴力作用的机制及骨折类型也较多样,三踝骨折为关节内骨折且多合并韧带损伤、距骨半脱位,治疗的关键是恢复踝穴的完整性和距骨的正常解剖位置以及负重关节面的平整光滑,同时也要注意韧带的修复和下胫腓联合的稳定重建。在治疗上应该对损伤的机制、位移方向、踝关节的稳定性以及韧带损伤的程度进行综合的分析,以恢复踝关节的结构及稳定性为原则,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踝关节CT扫描及骨三维重建检查能更直观地了解骨折的情况和复杂程度,有条件的应常规检查。

Tometta等[2]认为,累及关节面的后踝骨折碎片如超过1/4 关节面时,应行解剖复位,再以1~2枚加压螺钉或三叶草钢板固定,可收到满意的效果。本组病例三踝骨折合并距骨半脱位,以距骨后脱位较多见,考虑为后踝骨折块均较大,造成踝穴后方失稳,故本组后踝骨折块复位后均需内固定。本组病例有20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占74.1%,按LaugeHansen分类法:旋前外旋型(PE) 14例,旋前外展型(PA) 11例,故临床上处理这两种踝关节骨折病例时应注意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可能。

处理外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应注意: ①钉拧入时务必注意维持腓骨长度和腓骨踝关节面15°的外倾斜角,同时避免腓骨前移脱离胫骨切迹。②一般固定腓骨双侧及胫骨外侧3层皮质即可,不需4层皮质固定,以免完全限制踝关节活动,也容易出现断钉。③旋紧螺钉时须背伸踝关节90°甚至过度,以免踝穴过紧。④进钉方向自腓骨后外侧骨面向胫骨前内侧方向倾斜斜25°~30°,并向近端斜行10°~15°旋入固定,因为有分力的存在,负重时较平行踝关节的横行螺钉不易折断[3]。⑤视骨折愈合情况在扶拐帮助下患肢渐进加大负重量。术后12周取出下胫腓关节固定螺钉,待骨折达临床愈合后完全负重。

总之,三踝骨折合并距骨半脱位采用手术治疗可恢复并稳定踝穴和距骨的解剖关系,踝关节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云鹏.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指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36-237.

[2]Tometta P 3rd,Collinge C,Karges D E.Trimalleolar ankle fracture[J].J Ohop Trauma,2001,15(4):304-306.

[3]费红良,董根荣,石盛生,等.踝骨折合并踝关节脱位的综合术式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6):155-156.

(收稿日期:2009-09-10 修回日期:2009-09-28)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6

关键词:骨折固定术, 内,骨折,内固定器,治疗结果

近几年,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及机动车辆的增加, 四肢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且伤情严重, 并伴有相邻重要神经和血管及部分脏器的损伤。传统的保守治疗 (如石膏、牵引固定等) 对患者的软组织有较大损伤, 患者恢复效果不能达到预期, 导致生活质量下降[1,2]。锁定加压钢板技术因其具有稳定骨折断端、促进骨折部位弹性固定等优势, 在四肢骨折的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42例四肢骨折患者行LCP手术, 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5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42例) 和对照组 (43例) 。观察组中男23例, 女19例;年龄15~69岁, 平均 (37.1±3.5)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7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0例, 高处坠落8例, 挤压伤7例, 摔伤4例, 其他3例;骨折部位:肱骨骨折20例, 股骨骨折12例, 胫腓骨骨折10例。对照组中男24例, 女19例;年龄15~66岁, 平均 (36.5±3.9)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7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9例, 高处坠落11例, 挤压伤6例, 摔伤5例, 其他2例;骨折部位:肱骨骨折20例, 股骨骨折13例, 胫腓骨骨折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部位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行尿常规、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 常规X线或CT影像学检查确定患者骨折类型。如患者出现肿胀、感染等症状, 应改善血液循环、肿胀情况及抗感染药物治疗。

1.2.2 手术方法

对照组行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 骨折复位后, 根据钢板大小行局部骨膜剥离, 骨折固定器套在骨折部位后方, 将钢板安置在骨面上, 钻孔, 将螺钉拧紧。观察组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在骨折近端或远端做切口 (2~3cm) , 分离软组织, 形成一个软组织隧道, 将锁定加压钢板放置在骨表面, 并在X线下调整钢板位置, 钢板位置调整至正确位置后在远端及近端分别置入螺钉1枚, 观察骨折复位状态, 复位完成后, 于远端及近端各植入2~4枚单皮质锁定螺钉, 将皮肤切口缝合[4]。

1.2.3术后处理

术后辅助患者进行肢体及关节的锻炼, 训练1周后可扶双拐下地行走, 术后1个月左右患者可尝试单拐行走, 根据患者具体康复情况可尝试脱拐行走;术后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3~5d, 可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帮助患者伤口愈合。患者出院后随访3~12个月[5]。

1.3 疗效判定标准[6]

参照Johner-wrhu评分标准, 优:关节形态正常、无疼痛, 肢体缩短<1cm, 活动范围恢复正常;良:关节形态正常、偶有疼痛感, 肢体缩短<2 cm, 活动范围<正常范围的50%;一般:关节常有疼痛感, 肢体缩短<3cm, 活动范围>正常范围的5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为 (6.4±1.2) 个月, 对照组患者为 (8.7±1.4) 个月, 观察组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优良率为92.9%, 对照组为79.1%,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四肢骨折不仅造成骨折端骨质破坏, 同时会造成骨折部位周围血运、软组织严重损伤, 从而导致各种并发症 (感染、关节功能受限等) [7]。对于四肢骨折的患者有效的固定能够巩固解剖复位效果, 同时也关系到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内固定的效果对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有直接的影响。随着临床医生对骨折内固定方式不断探索, 骨折内固定的方式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 在强调微创的同时对于机械力学向生物力学的转变也引起了临床的广泛关注[8,9]。锁定加压钢板为一种内固定方法, 其在保留断骨生物学完整性的同时, 还创造了对骨折愈合更加有利的生物学环境[10]。锁定加压钢板长钢板、少螺钉的设计, 使钢板与螺钉间能稳定成角, 与传统钢板比较具有更强的抗扭转、抗弯曲能力, 对骨折区骨折愈合的微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 锁定螺钉尾端的螺纹和锁定孔的内螺纹完全吻合, 拧紧后可以形成一个整体, 从而对骨折块整体进行牢固的加压。

综上所述,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具有骨愈合时间短、治疗优良率高、并发症少、适应范围广、有利于软组织的修复等优点,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吴大斌, 杨璐, 乔宝成.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保守治疗的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13) :1559-1560.

[2] 李首军.对47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2012, 25 (8) :154-155.

[3] 张海波, 王义生.多层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的临床价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24) :1857-1859.

[4] 周陈斌, 李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 2012, 33 (7) :1405-1406.

[5] 李首军.对47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2012, 25 (8) :154-155.

[6] 张曦, 许建湘, 吕正祥, 等.锁定加压钢板在胫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2) :196-197.

[7] 张株根.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2) :120-121.

[8] 杨卫华, 秦顺利.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5) :975-976.

[9] Kouvidis GK, Sormners MB, Giannoudis PV, et al.Comparison of migration behavior between single and dual lag screw implants for intertrochanterie fracture fixation[J].J Orthop Surg Res, 2009 (4) :16-17.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収治的9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0~65(46.3±3.2)岁,致伤原因:运动伤16例,高处坠落伤15例,交通事故伤14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22~62(44.2±3.9)岁,致伤原因:运动伤17例,高处坠落伤16例,交通事故伤12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患肢牵引、消肿、补液等常规处理,对于存在开放性损伤的患者给予常规包扎与止血,并对应给予抗生素治疗,直至受伤部分好转后再给予手术。两组均在术前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了解其受伤程度后,判断需要安装钢板的位置,给予全麻处理,对照组给予传统钢板治疗,观察组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充分暴露后,寻找骨折复位的参考平面,将骨折块恢复平整。若平台骨存在明显的缺损,则可通过自体髂骨对缺损部分进行填塞,在确保胫骨轴线正常的前提下,使用克氏针给予临时固定[2]。于C臂机的观察下观察关节面平整度是否得到满意复位,给予适当的锁定钢板给予内固定,确保置入的钢板能够尽量贴近胫骨并保持良好的支撑,后向其中拧入锁定钢钉,并尽可能的将损伤的半月板进行修复。手术结束后常规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后,加压包扎。

1.3 疗效评价指标

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效果。采用Rasmussen胫骨踝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恢复情况,得分1~30分,得分越高说明骨折恢复情况越好。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包括关节活动功能、疼痛感、活动度、屈曲畸形及肌力等,满分为100分,综合得分共分为优(80分及以上)、良(60分及以上但小于80分)、可(40分及以上但小于60分)、差四(39分及以下)个等级,优、良患者数所占比例作为优良率[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术前踝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较术前相比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评分上升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优良率为77.78%,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骨折类型,治疗起来较为困难,若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临床效果一般,且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或膝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对预后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目前针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其治疗目的在于一方面通过给予合理的复位,对已经出现塌陷的骨折进行植骨,保证骨折部位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是尽可能的恢复膝关节功能[4]。由于该处骨折所处部位较为特殊,对固定材料选择需求更高,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传统的钢板虽具有一定的固定效果,但术后易再次出现骨折或者移位等情况,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将锁定钢板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其中锁钉钢板作为一种新型的内固定材料,属于内固定装置并带有螺纹孔,其优点在于通过其内支架的功能结构,可有效支撑关节面并保持整体稳定作用,另外,锁定钢板的特殊结构使得复杂的劲骨平台骨折在操作方面更加的简单,通过加压、固定等一系列的动作,迅速促进骨痂的快速形成,使得骨折得到良好的愈合[5]。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锁定钢板相比于其他钢板可有效抵抗纵向压力,减少因螺丝松动导致骨折移位的发生率,同时有效降低了因螺钉松动而造成的骨折移位[6]。此外,在操作时,减少了对软组织的剥离,确保骨膜间血运的正常流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较术前相比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评分上升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优良率为77.78%,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可见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相比于传统钢板治疗可显著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临床效果显著,且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安全性较高,患者耐受度较好,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探究与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钢板治疗,观察组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效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较术前相比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评分上升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优良率为77.78%,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相比于传统钢板治疗可显著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锁定钢板,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

参考文献

[1]曾志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9-90.

[2]顾梦臻,梁照革,王奕,等.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0):345-346.

[3]胡超,张桃根,蔡林.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现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2):191-192.

[4]王永宏,戴守达,董小雄,等.双钢板支撑治疗Schatzker V及VI型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2):189-190.

[5]余坤民,潘斌文.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19):10-11.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外科收治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46例共51侧, 其中男31例34侧, 女15例17侧, 年龄19~64岁, 平均 (33.4±4.7) 岁。开放性骨折8例, 闭合性骨折3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2d, 平均7d。按照Ruedi-Allgower分型[2]:Ⅰ型11侧, Ⅱ型21侧, Ⅲ型19侧。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9例, 车祸8例, 重物压伤6例, 摔伤3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 取腓骨后外侧切口, 行腓骨复位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 恢复腓骨的长度。然后取胫骨前内侧切口, 沿胫骨前嵴内侧, 向下至踝关节水平弧形弯达内踝下, 切开骨膜、关节囊, 充分暴露胫骨骨折端及关节面, 行胫骨复位内固定。将塌陷的关节面及骨折块撬起使关节面平整并达到解剖复位。根据关节面下骨缺损的程度, 取自体髂骨植骨, 恢复胫骨长度和干骺端的对位。在C型臂透视下, 确认骨折复位准确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选择适当AO苜蓿叶钢板置于胫骨内侧固定。对于钢板无法固定的骨碎块及合并的内踝骨折可用螺钉、克氏针补充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功能位石膏托固定6~8周, 抬高患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同时常规抗生素、脱水消肿及促骨折愈合的药物治疗1周。术后1周开始功能活动。定期复查X线, 视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负重, 常规需要3个月左右。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Mazur踝关节功能评价系统, 优:无痛, X线检查关节恢复正常, 踝关节活动自如;良:剧烈活动或运动时疼痛, X线检查关节轻度肿胀, 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可:活动时疼痛, X线检查关节中度肿胀, 踝关节活动中度受限;差:行走时疼痛、跛行, X线检查骨折复位不良, 外观畸形, 踝关节功能丧失超过50%。

2 结果

本组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0~24个月, 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20周, 平均16周, 植入骨已完全吸收并被骨组织替代, 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参照Mazur评分标准, 优31例, 良9例, 可4例, 差2例, 优良率87.0%。切口均Ⅰ期愈合, 术后无感染和皮缘坏死及内固定松动折断发生。

3 讨论

Pilon骨折又称为胫骨穹隆部骨折, 其主要特征是远侧干骺端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 导致的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常合并负重关节面的碎裂及关节软骨、软组织的严重损伤。由于难以在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与软组织的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因此该类骨折在临床处理中较为棘手。传统的石膏托固定与跟骨牵引等的保守方法均无法恢复胫骨的长度, 同时由于骨折周围的韧带及关节囊受到严重破坏, 跟骨牵引难以使骨折达到有效复位, 易造成胫骨下关节面复位不良, 以及后期创伤性关节炎高发。石膏托外固定时间较长, 患者无法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易导致关节僵硬, 功能丧失。

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成熟,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lon骨折的治疗步骤已被普遍认可, 包括固定并恢复腓骨长度;胫骨干骺端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干骺端缺损处植骨;胫骨内侧钢板内固定。本组应用切开复位AO苜蓿叶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 46例均获骨性愈合, 优良率为87.0%。骨折的类型与软组织的损伤程度是影响Pilon骨折远期疗效的最主要因素[3]。关节面粉碎及软组织损伤污染较轻的骨折疗效明显优于移位明显、关节面粉碎及软组织损伤污染严重的骨折。本组2例术后踝关节功能差的均为Ⅲ型病例。故我们研究认为, Ⅲ型骨折的治疗应以复位为重点, 同时适当的结合外固定架固定, 有利于早期进行踝关节的功能锻炼。对于骨缺损较大的Pilon骨折, 应常规植入自体髂骨植骨。植骨不仅可能恢复胫骨长度, 减少畸形和骨不连的发生, 还可防止血肿形成, 降低感染率, 促进骨折愈合, 缩短愈合时间。此外, 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多数情况下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滞后性, 为防止皮肤坏死及伤口裂开, 对肿胀明显者可延期至消肿后再行切口复位内固定, 一般为7~10d。它不仅能改善软组织条件, 还能充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及末梢血运情况, 便于及时采取干预手段, 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改善预后[4]。

总之, 切开复位内固定遵循了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及早期活动的AO三大原则, 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 关节功能得到较好恢复, 减少骨折后的并发症, 是治疗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6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AO苜蓿叶钢板内固定治疗, 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46例均获随访, 按Mazur评分标准, 优良率为87.0%。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疗效满意, 可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功能恢复较好, 并发症减少。

关键词:Pilon骨折,AO苜蓿叶钢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张建国, 林枫松, 尹双波, 等.胫骨Pilon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 (1) :44.

[2]顾立强.Pilon骨折的分类与功能评价[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 6 (8) :894-895.

[3]张建国, 林枫松, 尹双波, 等.胫骨Pilon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 (1) :44-47.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156处手部骨折患者, 其中男48人, 女16人, 年龄12~73岁, 平均30.6岁。单发骨折33例, 多发骨折31例。致伤原因:机器压伤22例, 重物砸伤8例, 摔伤9例, 车祸伤14例, 刀砍伤6例, 其他5例;骨折部位:指骨骨折47例, 掌骨骨折85例, 腕骨骨折24例。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74例, 开放性骨折82例。横形骨折48例, 斜形或螺旋形骨折84例, 粉碎性骨折24例。受伤到治疗时间1h~7d, 平均8h。

1.2 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麻醉, 闭合性骨折, 分别选取指骨背侧正中切口、掌骨背侧纵形切口, 腕骨骨折需特殊选择合适的切口进入;开放性骨折则先行创口彻底清创, 并根据创口情况适当延长切口。显露骨折断端, 清除骨折端血凝块及嵌入的软组织, 尽可能少剥离骨膜, 保留有血运的骨折碎片。直视下复位骨折端。

根据骨折情况选用不同的微型钢板及螺钉, 尽量将钢板置于掌指骨侧方, 以避免术后肌腱粘连。对于掌骨骨折可选用直径为2.0mm的不锈钢螺钉及其配套钢板进行固定。中、近节指骨骨折则采用1.5mm的钛合金螺钉及其配套的钢板。骨干骨折选用直形钢板;干骺端骨折则选用"T"形或"L"形钢板, 钻孔测量后挑选合适长度的螺钉拧入, 加压固定骨折端。对于骨干、干骺端大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及关节内骨折, 根据具体情况可单独采用微型螺钉固定。术后一般无需外固定, 如合并有肌腱、神经损伤者, 常规修复肌腱、神经, 术后以石膏托或铝板外固定3周。

1.3 术后处理

术后第2天复查X光片, 确定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并结合术中骨折的可靠程度, 即可开始进行关节主动伸屈功能锻炼;合并肌腱或神经损伤者, 可在外固定保护下进行有限的主动活动, 并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如固定不是十分可靠, 则需加外固定, 但时间最长部超过4周。术后定期复查X光片, 并进行病例随访。骨折临床愈合后去除内固定物。

2 结果

本组指骨骨折47例, 掌骨骨折85例, 腕骨骨折24例, 术后随访时间3周~12个月, 平均5.4个月。X线显示骨折线基本消失时间5~11周, 平均7.2周。除5例外均于术后6~12个月内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随访过程中骨折处无局部疼痛、压痛及异常活动, 与健侧对比, 伤指外观无明显成角及旋转畸形。术后发生肌腱粘连7例, 二次取内固定物时行手术松解, 术后通过活动锻炼功能逐渐恢复。1例伤口感染, 12例内固定在取出时螺帽断裂。无骨折不连、畸形愈合。按照TAM系统评定法[1]进行关节功能评价, 优96例, 良48例, 可10例, 差2例, 优良率为92.3%。

3 讨论

外伤引发的掌、指骨骨折在临床手外伤中较为常见, 早期良好复位和可靠固定对最终恢复手部功能至关重要, 如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手功能残疾,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骨折早期固定, 包括外固定和内固定。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虽然对无明显移位的稳定骨折可达到较好愈合, 但存在固定时间长、限制邻近关节活动、不能早期锻炼等缺点, 而且对粉碎性、斜形或螺旋形等不稳定骨折难以达到可靠固定, 容易产生关节僵硬、骨折不连、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 现已很少采用。

对于掌指骨骨折的内固定, 应满足以下要求:尽可能的解剖复位;稳定可靠的固定;无创操作, 减少对肌腱、神经及骨折端血运的损伤;术后可早期活动锻炼。目前临床常用的内固定方法有克氏针、微型钢板及螺钉等。开放复位, 单根或交叉克氏针内固定, 具有操作简便, 手术时间短, 创伤小等优点, 但不易矫正成角或短缩移位, 还可能造成关节面损伤, 尤其对粉碎性、干骺端及关节内的掌指骨骨折, 固定较为棘手, 且对骨折断端无加压作用, 断端间常存在间隙, 影响骨折愈合。

随着骨科器械的飞速发展和临床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采用微型钛板治疗掌指骨骨折[2]被患者认为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案。大量的临床报道表明[3]应用不同类型微型钢板治疗掌骨骨折, 所有病例无骨不愈合、关节僵硬、骨折移位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 治疗效果满意。有学者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进行比较, 应用AO微型钢板内固定在表面刚度与固定的稳定性方面均优于其它的内固定方法[4,5]。国内学者采用AO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 认为只要对适应证选择合理, AO微型钢板内固定为理想的固定方法[6,7,8]。本组按照TAM系统评定法进行关节功能评价, 优良率为92.3%。与国、内外报道结果一致。

采用微型钢板螺钉治疗掌指骨骨折体会如下: (1) 手术入路应选择掌骨侧后方及指骨侧正中, 避免损伤神经、血管及侧腱束, 钢板应置于掌指骨侧方, 防止术后发生肌腱粘连, 影响手指活动; (2) 螺钉的方向尽量远离关节, 上好螺钉以后要检查关节的活动。可使用C臂X光机透视; (3) 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钢板类型, 对骨干骨折一般选择4~5孔直钢板, 对干骺端或粉碎性骨折可选择"L"或"T"形钢板, 并根据解剖形状进行适当折弯, 使钢板与骨面紧贴; (4) 术中尽量减少对骨膜的剥离, 并注意保留有血运的碎骨片, 以保证骨折端的早期愈合; (5) 对于开放性骨折, 必须保证清创彻底方可进行钢板螺钉内固定。如伴有组织污染严重、毁损明显或大面积缺损的病例, 则不适于行钢板螺钉内固定; (6) 对于靠近关节的骨折, 不一定钢板内固定, 可考虑交叉克氏针等其它固定方法; (7) 掌握好术后功能训练的时间。对单纯骨折患者, 术后第2天疼痛减轻即可开始关节活动锻炼;对伴有神经或肌腱损伤, 术中已行修复的情况, 可在石膏或铝板外固定保护下进行早期的关节主动屈伸锻炼, 待术后3周去除外固定后可逐渐加大活动的范围; (8) 严格按照内固定操作程序进行, 不建议对骨皮质不进行攻丝攻取螺钉路径直接采用皮质骨螺钉选入皮质骨, 或是在螺钉不够的情况下, 用松质骨螺钉替代皮质骨螺钉。本组中螺钉断裂的主要部位是螺帽和螺钉的接口处, 造成取出困难。

由于手部结构精细, 解剖复杂, 长时间的外固定会造成关节僵硬。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可大大缩短外固定的时间, 甚至可以不加外固定, 为患手的功能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临床术后观察表明, 微型钢板螺钉治疗掌、指骨骨折, 固定坚强可靠, 方法简便, 能较好地保护关节功能, 术后可早期进行关节活动锻炼, 并发症少, 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参考文献

[1]潘达德, 顾玉东, 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0;16 (3) :130-135.

[2]O'Sullivan ST, Limantzakis G, Kay SP.The role of low-profile titanium mini-plates in emergency and elective hand surgery.J Hand Surg (Br) , 1999;4 (3) :47-349.

[3]张明军, 范晓宇, 马玉林.微型钢板在掌指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9, 15 (3) :165.

[4]Prevel C D, Eppley B L, Jackson J R, et al.Mini and micro Plating of pha-langeal and metacarpal fracture:a biomechanical study[J].J Hand Surg (Am) , 1995, 20 (1) :44-49.

[5]Nunley J A, Kloen P.Biomechanical and functional testing of plate fixation de-vices for proximal fractures[J].J Hand Surg (Am) , 1991, 16 (6) :991-998.

[6]张长青, 金东旭, 施慧鹏, 等.掌指骨骨折AO微型钢板内固定25例报告[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2;18 (2) :71-72.

[7]劳杰, 顾玉东, 徐建光, 等.应用AO微型不锈钢板固定治疗手部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2, 18 (12) :66-68.

内固定疗效分析 篇10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69-02

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一种关节内骨折类型,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通常情况下该种骨折患者会伴随基础性疾病,例如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旦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恶化会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对我院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80例,男性患者有48例,女性患者有32例,年龄分布在18-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6.5岁,通过X线诊断,所有患者得到确诊,属于关节内骨折。具体的骨折情况如下:左侧踝关节骨折患者有30例,右侧踝关节骨折患者有50例;骨折发生原因如下:运动受伤的患者有25例,坠落受伤的患者有35例,其他原因受伤的患者有20例。排除陈旧性骨折伤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慢性疾病患者等等。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为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上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1.2.1治疗的方法

观察组:采用Φ4.5mm长度38~42mm中空螺钉+外踝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具体的手术过程如下:首先对患者进行麻醉,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的方式,在外踝后侧部位进行弧形切口,对骨折部位进行充分的暴露,对嵌顿组织进行清理、复位,使用钳子进行固定,按照外踝、后踝、胫腓、内踝的顺序进行依次复位和内固定。外踝采用腓骨下段外侧锁定接骨板、锁定钉内固定,后踝采用中空螺钉或钢板螺钉内固定,内踝采用中空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C形臂X线机透视了解复位情况,导针及螺钉置入位置、长度。术后早期即行足趾、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负重时间根据复查时骨愈合情况决定,一般3至4个月左右。

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方法,然后采用石膏进行固定治疗。首先對患者进行腰麻,避免手法复位时对骨折部位造成疼痛的刺激。让患者采取仰卧位并且保持膝关节成垂直角,首先进行内翻,增加力量进行牵引;牵引后采用翻转手法矫正骨折旋转的移位;然后使用两侧扣侧手法恢复胫骨和踝关节的生理斜度,能够促进骨折复位后的骨块融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采用石膏进行固定,主要的作用在于维持长时间的塑形,避免骨折发生移位,限制踝关节的活动范围,从而达到稳定骨折复位效果的目的。

1.2.2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后的骨折部位愈合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通过X线检查来判定踝关节骨折部位的恢复情况。优:外踝和内踝关节没有内移或者外移,后踝移位小于2mm,距骨没有发生移位;良:外踝和内踝关节没有内移或者外移,外踝向后移位超过2.5mm,后踝移位超过2.5mm,距骨没有发生移位;差:内踝和外踝发生内移或者外移,外踝向后移位超过5mm,距骨发生移位,后踝移位超过5mm。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数据样本进行t检验,采用x^±s表示数据分布的趋势,当P<0.05的时候,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见,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结论

在人体关节中,踝关节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承重作用。虽然踝关节和其他的人体关节相对比,踝关节面相比较小,但是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远远大于其他人体关节,所以对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需要提出更加高的要求。尤其是三踝骨折的治疗,难度非常高,一旦患者在早期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会引起患者伤残。必须对三踝骨折进行有效的治疗,这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踝关节骨折的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畸形、骨擦感(音)、肢体活动受限,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通过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同时为了改善关节的功能,术后早期即行关节不负重功能锻炼,改善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从而减少或避免炎症和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加快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治疗,重点在于对位正确,保证固定具有牢固性和稳定性。但是,该种方法单次治疗有效率比较低,同时手法复位方法要求患者具有较高的耐受程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组织造成伤害,从而导致关节炎的发生。和内固定治疗方法对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具有更高的疗效。

综上,在临床针对踝关节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与传统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方法相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整体效果更佳,是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理想方案之一。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与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广富,蔡珉,巍蔡丰. 踝关节骨折54例治疗体会[J]. 广西医学. 2004(01)

上一篇:柴油机装配清洁度下一篇:增值税转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