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纹针内固定

2024-05-28

螺纹针内固定(精选七篇)

螺纹针内固定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 男性16例, 女性6例;平均年龄34.5 (16~63) 岁, 新鲜骨折21例, 陈旧骨折1例;闭合性骨折21例, 开放性骨折1例;单纯中段骨折16例, 中段骨折合并颅脑损失2例, 中段骨折合并全身多发骨折1例, 外端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2例, 外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骨折1例;左侧骨折10例, 右侧骨折12例;粉碎性骨折15例, 长斜性骨折3例, 短斜形或横形骨折4例;致伤原因都是车祸直接暴力和跌倒传导暴力。1例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影响外观而要求手术治疗, 2例合并肩锁关节脱位在螺纹针固定锁骨骨折同时进行肩锁关节切开复位“8”字钢丝张力带固定。

1.2 手术方法

斜卧位, 患肩垫枕抬高。以锁骨断端为中心用普鲁卡因溶液加肾上腺素作局部浸润麻醉。切口由内下斜向外上4cm长左右 (如长斜形骨折可适当延长切口) , 切开皮肤后扪清锁骨骨折位置, 再切开其上的薄层肌肉及骨膜, 清除血肿, 剥离断端骨膜。由于锁骨下肌的隔离, 只要动作轻柔, 不会伤及其下的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先用骨钳 (小型) 持住外侧断端, 用扩孔器扩孔后, 逆行击入螺纹针 (针尾朝前) , 从患肩后切一小口穿出, 再用扩孔器在内侧断端髓腔内“攻丝” (扩孔器与螺纹针直径相等) , 将骨折复位后顺行拧入螺纹针, 粉碎性骨折将碎骨片用丝线捆扎复位, 由于螺纹的作用, 断端接触紧密、牢固, 术中活动患肩, 骨折处多不会有“互动”现象。冲洗, 逐层缝合。术后三角巾悬吊, 次日即可逐步活动患肩关节。

1.3 结果

本组病例术中均无伤及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神经, 亦无胸膜顶损伤, 术后切口甲级愈合, 摄片复查骨折对位理想, 断端接触紧密。随访3~12个月无骨折不愈合现象, 亦无螺纹针退出、断裂等意外, 6个月左右取出内固定物, 肩关节活动与正常无异。

2 讨论

2.1 锁骨骨折切开复位治疗的意义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最大的关节, 锁骨骨折将影响肩关节的活动。手法复位“8”绷带固定不仅复位不佳, 固定不牢, 限制了肩关节早期的活动, 给患者生活上带来诸多不便。对于重叠移位较多的骨折, 粉碎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 手法复位固定不切实, 患者仍然有骨折再移位压迫血管神经引起相关并发症的可能。锁骨皮质内部充以疏松的松质骨, 骨小梁纵形或斜形排列, 并借小的圆锥状结节与皮质附着, 所以任何锐利的固定针进入骨松质内均可起到相当的固定作用而不致向外退出。锁骨骨膜血管数目较多, 主要在锁骨两端进入骨质, 所有血管在骨松质中彼此吻合成网, 另外锁骨上有5条肌肉附着, 其附着点带来的血运亦可营养锁骨[5]。因此, 笔者认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不会影响其血运而延迟骨折愈合, 相反牢靠的内固定还会有利于骨折愈合。本组切开复位内固定锁骨骨折22例, 全部愈合良好, 且患肩功能恢复如常, 可见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不失为治疗锁骨骨折的良好选择。对于儿童, 由于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畸形可自动矫正, 且青枝骨折最多,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2.2 术中力争解剖复位及选择合适牢固的内固定物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目的就是要尽力解剖复位, 避免日后畸形愈合, 减少压迫血管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 达到患者的审美要求。解剖复位后,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 使骨折在近期远期都能获得可靠的固定, 利于骨折愈合修复, 患肩早期功能锻炼。 (1) 传统克氏针内固定适用于各型锁骨骨折, 具有适应证广, 操作简便, 经济实惠的优点。但通过临床应用发现, 术后时有发生克氏针松脱滑动, 并有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4]。尤其对于粉碎性骨折, 虽然术中获得良好的复位, 但术中活动患肩关节时会出现骨折轻度分离移位。在术后长时间的骨折愈合过程中, 这种内固定显然不能有效保证骨折愈合需要的稳定力学环境, 只有牺牲患肩关节的早期活动来弥补, 因此该术式有它的局限性。 (2) 螺纹针内固定术以螺纹针代替克氏针, 用相同直径的扩孔器在锁骨松质骨中攻出螺纹后拧入, 固定可靠, 操作简便, 适应征广, 经济实惠。由于螺纹与松质骨间的相互把持, 使螺纹针不能滑动, 术中活动肩关节、骨折端完全没有分离移动。本组22例使用该术式治疗后, 均获得优良治愈, 无骨不连、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发生, 疗效优于克氏针内固定术。 (3) 重建钢板内固定术, 一般在锁骨粉碎较严重的情况下使用, 长度选择6孔以上[5], 由于没有明显骨折端加压作用, 故术中活动患肩骨折端仍感觉不够牢固, 且术中剥离骨膜较广泛, 操作较复杂, 费时, 费用较高。相比较, 螺纹针内固定术式在这些方面有明显优势。

2.3 相关并发症的讨论

(1) 内固定物松动脱出。螺纹针内固定术式由于依靠螺纹与骨松质嵌合把持, 本组22例病人术后无1例发生螺纹针松动脱出, 而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时有出现克氏针松动滑脱现象[4]。这与术后患肩重复加大活动量有一定的关系, 螺纹针内固定的应用避免了该并发症的发生。 (2) 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与骨不连。本组22例病人术后均无出现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与骨不连现象, 而克氏针内固定及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均时有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与骨不连情况[4], 这与骨折端微动及术中剥离骨膜较多有密切关系, 螺纹针内固定术在这方面有较明显的优点。 (3) 针尾切口感染。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常发生皮下针尾切口感染, 原因是克氏针滑动常期磨损皮肤引起感染, 病人要时常换药, 情况严重时要提前拔出克氏针, 改用三角巾悬吊, 螺纹针内固定由于上述原因, 内固定坚固可靠, 螺纹针术后不松动滑脱, 本组22例病人均没有出现针尾切口感染。

综上所述, 对于锁骨骨折, 目前内固定治疗效果越来越好, 是大势所趋。术中解剖复位, 选择牢固合适的内固定物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笔者认为螺纹针术式操作简便, 固定可靠, 愈合优良, 并发症少, 经济实惠, 综合疗效优于克氏针及重建钢板术式。

摘要:目的:探讨锁骨骨折的最佳固定方法。方法: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螺纹针内固定方式治疗锁骨骨折22例。结果:随访312个月, 所有病例骨折愈合良好, 6个月后取出螺纹针, 全部病例患侧肩关节活动良好。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 骨折断端接触紧密, 愈合快, 固定牢靠, 早期活动患侧肩关节螺纹针不会退出, 疗效优于克氏针内固定方法, 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术,内固定装置,锁骨骨折

参考文献

[1]王亦聪.骨与关节损伤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294.

[2] Boyerm, Axelrod T.Atrophic nonunion of the clavicle (J) .J BoneJoint wurg, 1997, 79B (2) :301-303.

[3]庄桂炉, 郭文键, 张珍元.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18例治疗体会 (J) .临床外科杂志, 1997, 5 (5) :301.

[4]陈志余, 蔡有泉.锁骨移位骨折84例治疗分析 (J) .中华骨科杂志, 1995, 15 (6) :380-383.

螺纹针内固定 篇2

【关键词】闭合复位;内固定;C型臂监视;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创伤骨科多见病常发病,以往多采用闭合复位夹板固定石膏固定或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克氏针固定,自2005年至今我们采用C型臂监视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42例,临床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其中男患20例,女患22例。年龄20-75岁,平均51岁。致病原因:摔伤35例坠落伤17例。按骨折分型:A1型6例,A2型3例,B1型17例,B2型5例,C1型7例,C2型4例,发病至手术时间为8-48小时。

1.2手術方法患者取臂丛麻醉,消毒后至于可透视侧桌上,C型臂监视手法复位,位置满意,保持关节面平滑,不塌陷,掌倾角、尺倾角在规定范围之内,经皮于桡骨远端交叉打两根或三根克氏针,交叉固定。

1.3术后处置稳定后,用抗生素1-2天,石膏托外固定4-6周,视片后拆除石膏,腕关节早期功能锻炼,10-12周拆除克氏针。

2结果

42例均有随诊,一般6-12个月,平均为9个月。复查摄片,骨折均完全愈合,关节面平整,无疼痛,临床效果满意,已基本恢复正常。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多见,治疗方法较多,治疗后,腕关节僵硬、疼痛、骨折不愈合多见,选择合适分型,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其关键所在。

3.1优点①患者在臂丛麻醉下,患肢肌肉松弛,避免复位时疼痛,手法复位容易;②C型臂监视下,骨折便能够做到监测,使骨折恢复长度,掌握好尺倾角和掌倾角;③骨折C型臂下监视固定,克氏针位置容易掌握;④避免切开,防止副损伤,减少;⑤创伤小,保存血运,避免加重损伤,促进骨折愈合;⑥防止复位后再次移位,骨折基本稳定,便于护理;⑦外固定时间段,早期腕关节功能锻炼;⑧住院时间短,费用偏低,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3.2缺点①并不适合所有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②增加病人及护理人员接受X光线时间;③比单独夹板或者石膏托固定费用增加。

参考文献

[1]王满宜,主译.骨折治疗的AO原则.

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其中男性49例, 女37例, 年龄17-63岁, 平均年龄37岁, 致伤原因其中车祸65例, 跌伤21例, 全部为闭合性骨折且无大血管神经损伤, 附术前后典型病例如图1-2。

1.2 手术方法

因全部为闭合性骨折且无大血管神经损伤, 均为择期手术, 行内固定术。术前均行患肢悬吊制动, 3-7天行内固定术。患者平卧手术床上, 颈丛麻醉起效后, 患侧肩部纱袋垫高, 取锁骨上切口, 切口长约5-8cm, 依骨折情况而定,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止血。暴露骨折断端, 骨膜剥离器稍分离断端两侧骨膜, 清除骨折端积血, 先试行复位, 位置对位对线满意, 如有碎骨块, 先用双七号丝线捆扎固定于容易固定的骨折端, 用一根两端均为斜面的直径2.0mm克氏针逆行穿入外侧骨折端髓腔, 向外钻穿至锁骨肩峰端并穿出后面皮肤, 将针退至骨折端水平, 整复骨折, 复位后用复位钳临时固定骨折端, 将克氏针顺髓腔钻入近侧骨折段, 边进针边用等长克氏针对比 (无C臂机情况下) 至进入近段3~4cm (最好恰穿出骨皮质) , 检查骨折固定牢靠后, 针尾置弯剪短埋入皮下。

术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4-6周, 练习握拳、肘关节伸曲功能锻炼, 后循序渐进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避免持重和外伤, 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针, 一般术后3-6个月。

2 结果

86例病人通过随访6-12个月, 无一例退针, 基本达到解剖复位愈合, 肩关节活动正常。

3 讨论

锁骨骨折约占全部骨折的5%, 占肩胛骨骨折的44%。 (1) 多发生在中外1/3交界处, 骨折后容易造成折端向上后方移位, 远端向前下方移位。手法整复时较难解剖复位, 即使复位良好"8"字绷带固定后因外固定不够牢靠骨折也可能重新移位, 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甚至不愈合, 进而影响关节功能。而切开复位内固定克服了非手术治疗的缺点, 它能够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 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关节功能恢复。切开复位内固定分为钢板内固定和克氏针内固定, 相比钢板内固定克氏针内固定还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费用低, 取针方便等优点。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为病人减轻了经济负担, 在缓解看病贵的今天尤显示其意义。克氏针内固定也存在着缺点, 就是不易控制旋转活动及有时会滑脱。但术中穿针前先复位骨折端, 明确骨折走行, 以利于穿针时准确掌握方向, 以保证克氏针进入近端的深度, 最好近折端克氏针恰穿出骨皮质, 术后适当的制动, 退针亦可避免。

参考文献

改良式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6例, 女24例, 年龄8岁~61岁, 平均年龄31岁。左侧48例, 右侧32例, 均为新鲜骨折。损伤原因:车祸伤50例, 坠落伤18例, 运动伤12例。

1.2 治疗方法

臂丛麻醉或全麻下, 以锁骨骨折为中点, 内外延长切口, 分别暴露出内外侧弯曲处前上缘骨皮质, 骨膜下游离骨折端。取直径为1.5 mm~2.0 mm粗克氏针1枚, 由骨折内侧段前外侧进针, 通过骨折处, 将骨折复位后, 继续进针, 直到外侧弯曲处出皮质约0.2 cm~0.3 cm, 留于皮下;如锁骨骨折为粉碎性, 骨折复位后将碎骨片用直径为0.5 mm~1 mm的钢丝捆绑固定, 克氏针近端留约1 cm~1.5 cm长, 剪去多余部分, 剩余部分用钳将中部折弯成约90°左右, 于锁骨进针处内侧约0.5 cm~0.75 cm处, 用直径2.0 mm钻头钻孔, 达髓腔内即可, 然后将近端克氏针折弯部分扣锁埋于此孔内, 检查复位固定满意后关闭切口。

2 讨论

2.1 锁骨骨折手术方法讨论

锁骨骨折手术方法较多[1]。何建忠[2]等通过锁骨骨折手术治疗临床观察, 认为克氏针内固定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早于钢板内固定骨折愈合时间, 可能与克氏针为弹性固定, 有利于骨生长有关。如单纯的克氏针内固定, 术后易出现克氏针退出, 甚至刺破皮肤导致固定失败;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其手术繁琐, 创伤较大, 固定材料费用昂贵, 还需二次手术,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本组采用改良式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手术操作简单, 固定牢固, 治疗费用低, 二次手术仅需局麻小切口拔除克氏针即可, 是我们基层医院这种手术可取的一个好方法。

2.2 改良式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选用直径为1.5 mm~2.0 mm的克氏针, 进针前要先通过骨折端髓腔试穿, 不可过紧或过松。克氏针进针点最好与锁骨干平行, 尤其是粉碎性骨折, 以利于碎骨片复位和固定;捆绑钢丝要拧紧, 尾部折弯后紧贴锁骨上缘, 以防术后钢丝尾端尖在皮下时、碰撞时疼痛。近端针尾折弯后尾端留于锁骨内侧骨皮质钻孔内, 最少要埋0.2 mm深, 避免滑出。我科自2003年2月-2008年底采用改良式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80例, 无1例发生克氏针退出。

2.3 对手术的评价

改良式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创伤小、时间短、住院费用低, 术后骨折愈合与其他内固定方式相比较无明显差异。采用本方法治疗锁骨骨折, 术后克氏针不易发生退出, 术后无需外固定, 二次手术取针简单, 不需住院, 该法优于传统单纯克氏针内固定、钢板内固定。

改良式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 手术方法简单, 术后克氏针不易发生退出, 治疗费用低, 二次手术拔针仅需局麻小切口拔除克氏针即可, 适宜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 714

螺纹针内固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男38例, 女22例;年龄18~72岁, 平均36.5岁;左侧41例, 右侧19例;全部为闭合性骨折。骨折类型:横形骨折18例, 粉碎骨折23例, 斜形骨折19例。受伤原因:车祸伤41例, 跌伤12例, 其他伤7例。受伤致手术时间5 h~16 d, 平均3.5 d。根据床号及入院日期, 随机分成两组, 其中传统手术组30例, 改良手术组30例, 均由同一组医生手术, 均选用江苏金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氏针。

1.2 方法

两种手术均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后, 仰卧, 患肩垫高, 并尽可能靠近手术台边缘, 头转向健侧, 常规消毒铺巾, 手术入路均为Thompson切口, 改良法切口长2~3 cm, 显露骨折处, 清理骨断面, 从骨折近端髓腔钻入直径2.0 mm克氏针, 从胸锁关节前方穿出, 皮下可扪及克氏针针尖后, 不穿出皮肤, 退出克氏针, 调转针头, 原针道再次钻入, 克氏针针尾穿破皮肤后, 松除骨钻, 用克氏钳夹住克氏针针尾往胸骨端拉, 直致克氏针针头与骨断面相平。将骨折复位, 克氏针从骨折远端髓腔钻入, 针尖从肩后侧皮肤穿出。将克氏针弯后对折, 用老虎钳将对折克氏针夹紧, 靠折弯处剪断克氏针, 克氏针折弯处留长度在1.5~2 mm。然后用克氏钳夹住肩端克氏针头也旋边拉, 不必作切口, 将胸骨端克氏针埋皮下, 旋转时手指摸不到针尾为止, 在肩峰端沿克氏针切一长1 cm小口, 用金属吸引管套住克氏针, 将金属管抵达骨膜后弯针, 剪断尾端。锁骨骨折大碎块用钢丝绑扎, 冲洗伤口, 放引流膜, 分层缝合, 三角巾悬吊2~3周, 逐渐恢复患肢运动。手术后配合中药治疗, 早期用复元活血汤或活血止痛汤加减, 中期用补肾活血汤或六味地黄汤加减, 后期用八珍汤加减。传统手术方式按候春林锁骨中段骨折单根骨圆针髓内固定法进行[2], 患者不服中药。根据Herscucici评定标准评价术后功能,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 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本组60例, 术后X片检查, 改良法解剖复位28例, 近解剖复位2例, 传统法解剖复位29例, 近解剖复位1例, 内固定位置均满意。60例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3~18个月。改良法手术时间30~57 min, 平均42 min;传统法手术时间30~60 min, 平均40min。改良法术中平均出血50 m L, 传统法术中平均出血45 m L。改良法骨折平均愈合时间5.3周, 传统法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5周。两种手术均无切口感染, 无血管神经损伤。传统法骨不连1例, 改良法骨折均顺利愈合;传统法克氏针退出1例, 断裂1例, 改良法无克氏针退出及断裂。两种不同方法疗效比较, 见附表。

3 讨论

锁骨骨折非手术治疗不能改善和矫正骨折严重移位, 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正常解剖关系改变, 日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因此手术治疗被越来越多学者接受[2]。钢板及记忆合金内固定, 手术切口长, 骨膜剥离多, 常发生骨不连、折钉、断板等并发症, 且费用高, 须2次手术取出。传统克氏针内固定术易发生克氏针松动、滑脱、折断、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因此, 不断有学者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改良法用直径2.0 mm克氏针内因定锁骨骨折, 连学全等[3]研究证明其力学强度完全符合锁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要求。锁骨中段位置表浅, 用小切口完全可以保证骨折复位及克氏针固定顺利进行, 且不会损伤锁骨下血管、神经及肺尖, 切口小, 创伤小, 有利于骨折愈合。切口用美容线缝合, 满足了人们对美观的要求。克氏针胸骨端弯小钩, 肩峰端弯大钩, 可避免克氏针退出, 可保证较长时间的内固定, 为骨折顺利愈合提供了基础。有效的内固定有助于肩关节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不影响患者穿、脱衣服, 不影响卧姿, 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骨折愈合后, 内固定取出可在门诊进行。此法手术难度小, 费用低廉, 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4]。

该方法改良点主要是克氏针胸骨端弯小钩及小切口微创治疗。克氏针胸骨端弯小钩在体外进行, 弯钩一定要对折, 两克氏针重叠, 用老虎钳将弯针处夹紧, 在折弯处剪断, 尾钩长1.5~2 mm, 克氏针外拉直致胸骨端皮下不能摸到, 既保证克氏针不退出, 又保证针尾不过长, 磨破皮肤。克氏针在肩峰端用尖刀切1 cm长小口, 应钝性分离达骨膜, 然后用金属吸引管折弯克氏针时, 套管一定达骨膜, 克氏针弯度要有90°, 用侧方开口老虎钳剪断针尾。骨折处切口2~3 cm, 可显露骨折端, 能COCO钳夹住骨折复位即可。术中应尽量少剥离骨膜, 保证骨折愈合。取克氏针时在胸骨端切长1 cm小口, 用持针器夹住克氏针弯钩拉出, 剪除弯钩, 再往肩峰端回送、旋转, 一手在肩峰端感受到针尾后, 切长1 cm小口, 将克氏针排除, 手术简单, 可门诊进行。

改良法同时配合中药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一旦受伤, 气血即阻, 欲治其痛, 先行其瘀, 欲消其肿, 必活其血”。早期用复元活血汤或活血止痛汤加减, 以活血去瘀, 止痛消肿;中期用补肾活血汤或六味地黄汤加减, 以活血强筋, 补益肝肾;后期用八珍汤加减, 以强筋壮骨, 气血双补。

改良法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配合中药口服, 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组, 改良法除手术方式改进外, 还有中药治疗因素, 两种因素哪种是主导因素,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法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5月~2007年5月, 该院采用改良法开放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锁骨骨折30例, 与传统克氏针内固定法 (未服中药) 治疗的30例作疗效比较。结果按Heiscocici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 60例均得到随访, 随诊时间3~18个月, 平均10个月, 采用改良克氏针法配合中药治疗组, 优良率达100%, 明显优于传统组。结论采用改良法克氏针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具有创伤小, 并发症少, 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关键词:锁骨中段骨折/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克氏针,改良法

参考文献

[1]陆裕朴, 胥少汀, 葛宝丰, 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561.[1]LU YB, XU SD, GE BF, et al.Bone Practycal Science[M].Bei-jing:People's Military Medical Press, 1995:561.Chinese

[2]候春林, 王诗波, 吴韬, 等.锁骨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0.[2]HOU CL, WANG SB, WU T, et al.Claville Surgety[M].Beijing:People's Military Medical Press, 2004:10.Chinese

[3]连学全, 黄世民.克氏针固定锁骨的生物力学试验和临床意义[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3:163.[3]LIAN XQ, HUANG SM.Kirschner wire fixed clavicle bimechan-ics experinent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1994, 3:163.Chinese

螺纹针内固定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7例, 其中男57例, 女30例;年龄最小21岁, 最大53岁, 平均3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 0 h至3 d。损伤原因:体育活动损伤2 7例 (3 1.0%) , 扭伤18例 (20.7%) , 车祸伤18例 (20.7%) , 摔伤13例 (14.9%) , 重物砸伤11例 (12.6%) ;均为闭合性损伤。术前均摄患足的正、侧、斜位X线片及CT扫描确诊。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术野常规消毒, 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 分别行两个足背纵形切口。位于第4、5跖骨基底之间的外侧切口, 经过第1、2跖骨基底的中间切口, 切开深部组织, 直达骨面。将一钝性剥离器插入脱位的两骨端之间撬动, 利用杠杆作用加上足趾牵引使其复位。复位后用0.062英寸的克氏针自第1跖骨穿入第1楔骨, 第2跖骨穿入第2楔骨, 第5跖骨穿入骰骨, 针尾埋在皮下, 冲洗创面, 关闭创口。术后常规使用5~7d抗生素。术毕自趾尖开始石膏固定, 足趾屈曲, 当日即行趾、踝关节主动活动, 3周后换行走管型石膏, 6周后拔去克氏针, 8周后去行走管型石膏, 允许患者负重行走。

1.3 结果

本组87例复查X线片均达到解剖复位, 内固定可靠, 手术创面一期愈合。术后出现腓深神经损伤症状2例 (2.3%) , 未予特别处理, 后随访症状自行消除。随访6~11个月, 平均9个月, 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 (90~100分) 61例 (70.1%) , 良 (75~89分) 26例 (29.9%) 。

2 讨论

跖跗关节从解剖的角度分为3部分:内侧柱为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 中柱为第2、3楔骨和第2、3跖骨, 外侧柱为骰骨和第4、5跖骨, 均由一系列的韧带来稳定, 其中背侧韧带最薄弱。Lisfranc韧带位于足底, 连接于第2跖骨基底和内侧楔骨之间, 增加第2跖骨基底位于3个楔骨所形成凹陷中的稳定性。第2~5跖骨基底之间有横向的韧带连接, 第1、2跖骨基底之间没有横向的韧带, Lisfranc韧带是唯一连接于第1、2跖骨之间的韧带连接, 其完整性对于关节的稳定十分重要。第1、2跖骨与内侧楔骨和中间楔骨之间只有关节囊和背侧韧带连接, 很难对抗强力的跖屈, 当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如重物砸伤、足部扭伤等使足承受巨大的轴向负荷后, 会引发复杂的Lis f r an c损伤。

Lisfranc损伤如果影像学资料显示关节分离≥3mm, 属不稳定性损伤, 必须采取手术治疗[1]。跖跗关节对足部承重功能很重要, 故跖跗关节面必须达到解剖复位, 以恢复和稳定第2跖骨基底, 恢复关节的完整性, 重建内、外侧柱的长度和跖骨的抛物线样外形, 防止术后发生晚期创伤性关节炎。此外, 应耐心向患者解释Lisfranc损伤的特殊性和过早负重的危害性, 要求术后功能锻炼严格按医嘱进行, 以进一步提高疗效。笔者认为, 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 应及时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以利于跖跗关节功能恢复。本组发生2例腓深神经损伤, 提醒医师在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护腓深神经感觉支。

综上分析, 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脱位, 效果良好, 具有手术简便、损伤小、固定可靠、患者术后可早期活动等优点,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螺纹针内固定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 男28例, 女2例;年龄16~53岁, 中位年龄3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0例, 坠落伤6例, 扭转伤12例, 砸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48h;据Quenu-Kuss分类法[1], A型5例、B型18例、C型7例;其中开放伤9例, 闭合伤21例;合并肌腱断裂3例, 跖骨骨折8例, 室筋膜综合征1例。

1.2 手术操作

所有患者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 大腿予止血带止血, 开放性骨折给予彻底清创, 若不能暴露第2跖跗关节, 则适当扩大切口, 但应注意保护皮肤血运。闭合性损伤取足背拇长伸肌腱外侧, 以第2跖跗关节为中心做一纵行切口, 注意保护足背动脉和腓深神经感觉支, 暴露第2跖骨基底, 清理骨折及嵌入的软组织, 先将第2跖骨复位, 注意复位的同时将3、4、5跖骨向远端牵引, 并向前内及跖侧推压脱位的跖骨使之复位, 若不易复位, 可用直径2mm克氏针固定于第4、5跖骨基底部, 注意仅穿过一侧皮质即可。通过克氏针, 采取上述手法协助复位, 当骨折及脱位复位后, 先将第2跖骨用直径2mm克氏针固定于楔骨上, 再将第4、5跖骨分别固定于楔骨及骰骨, 然后将切口向内侧牵拉, 暴露第1跖跗关节, 将脱位的第1跖骨复位, 用2枚2mm克氏针分别固定于内侧及中间楔骨, 术中C型臂透视确认骨折、脱位复位良好, 内固定位置及深度可靠后, 修复断裂的韧带及关节囊, 若合并其他损伤, 固定完毕后, 修补断裂的肌腱、神经及血管。对于皮肤套脱伤, 清除皮下脂肪后, 用尖刀将皮肤刺成多处减张孔后反植皮。若有跖骨骨折, 再行骨折固定。

1.3 术后处理

伤口常规放置橡皮条引流, 抬高患肢, 局部冰敷4h, 应用抗生素。石膏托固定1个半月, 去除石膏后开始部分负重, 2个月去除内固定物。3个月后开始完全负重。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美国足踝矫形协会推荐的足踝评分标准 (AOFAS) , 满分100分, 优:90~100分, 良:80~89分, 可:70~79分, 差:≤69分。

2结果

本组患者30例均随防11~26个月, 骨折脱位均解剖复位, 骨折I期愈合。其中优8例 (26.7%) , 良15例 (50.0%) , 可5例 (16.7%) , 差2例 (6.7%) , 优良率为76.7%。

3讨论

3.1 手术入路

良好的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造成跖跗关节及复位的主要原因是第2跖骨基底的碎骨块阻挡复位, 关节内软组织嵌入, 尤其是胫前肌腱嵌入[2]。跖跗关节的稳定性主要来自骨结构, 第2跖骨基底位于3个楔骨所形成的凹槽中, 跖骨基底的拱形结构在稳定中起主要作用[3]。所以良好地暴露第2跖跗关节是手术成功的第一步。

3.2 手术时机

跖跗关节损伤多为暴力损伤, 软组织损伤重, 易合并足室筋膜综合征的发生, 早期手术能够及时处理并发症, 并能有效降低足室筋膜综合征的发生。笔者认为对于跖跗关节损伤, 只要组织肿胀不是很严重, 均应于8h内急诊手术。

3.3 手术技巧

由于第2跖跗关节的特殊结构及2、3、4、5跖骨间有横韧带相互连接, 第2跖跗关节的复位与固定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第2跖跗关节脱位复位后其他外侧跖骨也随之复位, 如不易复位, 可考虑用2.0mm克氏针穿于第4、5跖骨基底协助复位, 一般均能成功。本组患者均未作另外切口即得到复位。由于第1、2跖骨间无韧带相连, 第1跖跗关节损伤后, 第1跖骨活动性较大, 固定时需用2枚克氏针将其固定于内侧楔骨及中间楔骨。

总之, 跖跗关节损伤多为高能损伤, 采用克氏针固定对组织损伤小, 取材方便, 术后效果较满意,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30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 并行克氏针内固定术。结果 30例患者均随访11~26个月, 骨折脱位均解剖复位, 骨折I期愈合。其中优8例 (26.7%) , 良15例 (50.0%) , 可5例 (16.7%) , 差2例 (6.7%) , 优良率为76.7%。结论 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 方法简单, 对关节软骨损伤小, 效果良好,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跖跗关节损伤,手术,克氏针,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张建中.足踝外科手术操作与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82.

[2]冯传汉, 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251.

上一篇:观察现象下一篇:卫星通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