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活疫苗

2024-06-24

猪瘟活疫苗(精选九篇)

猪瘟活疫苗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品

选中牧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药械厂生产的猪瘟活疫苗 (细胞源) 50头份/瓶。每头份含猪瘟兔化弱毒细胞液至少0.015ml。

1.2 试验时间、场地与病猪群

时间:2006年9月~2009年8月。场地选在汝南县五家农户封闭式管理猪场。病猪群为该五家猪场 (以下简称试验场) 提供, 根据详细询问病历,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所呈现的猪瘟特征或结合猪瘟抗原“胶体金法” (厦门波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检测结果 (阳性) , 对发病猪作出早期诊断确定为猪瘟。随对试验场1227头猪全部实施猪瘟活疫苗注射。从中对不显示临床症状569头猪实施加大疫苗免疫剂量紧急接种, 观察其免疫效果。将临床症状明显病畜189头及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体温升高、食欲减少的疑似病畜469头, 共计658头病畜为试验对象以大剂量猪瘟活疫苗为抗原, 实施疫苗治疗。

1.3 试验方法

在猪群原饲养场地 (猪圈) 不变, 根据试验场猪只多少, 结合猪只生长发育不同阶段所存差异, 按现有仔猪、育肥猪、母猪随机分成三组、二组或一组。疫苗注射头数与剂量见表1。

注射方法:50头份/瓶猪瘟活疫苗, 加注射用水5~8毫升, 稀释成溶液, 核定1毫升溶液含多少头份猪瘟活疫苗, 按上述设定注射剂量要求抽出若干毫升, 一次颈部肌肉注射。每注射一头猪, 更换一次针头。

2 试验结果

2.1 疫苗注射后病畜转归情况

详见表2。

2.2 疫苗注射后2~7d观察, 病猪整体反应明显

体温多在41.5℃以上, 食欲减少比注苗前更为明显, 拒绝采食头数显著增加, 临床症状进一步恶化。特别是在注射疫苗前临床症状明显或病程在3d以上 (含3d) 的病猪畜尤为明显, 精神极度萎顿, 常卧地不起, 眼闭或半闭, 陷于昏睡状态, 强迫行走, 步态不稳;两耳, 腹、腋、股有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呈紫红色且范围明显扩大;有的病猪在注射疫苗后不久死亡。病死猪剖解所见:淋巴结、肾、脾脏和其它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病理变化;对这些病畜虽采取相应药物治疗措施, 最终此期间死亡86头, 怀孕母猪流产7头。注苗后7~15d观察, 大部分病猪精神逐步好转, 食欲逐步恢复, 此期间死亡18头, 怀孕母猪流产2头。注苗后15d观察, 病猪整体食欲恢复正常, 但仍有少数猪呈现零星、间断性发病, 继续对其采取相应药物治疗。30d后疫情得到控制, 绝大部分病猪治愈, 治愈率为84.2% (注苗前临床症状明显或病理过程在3d以上的病畜189头仅治愈103头, 治愈率54.5%) 。联系与本试验同步对试验场尚未呈现临床症状猪只569头, 实施疫苗紧急接种后观察结果无出现不良反应 (少数猪只在注苗后出现体温升高, 食欲减少, 经药物对症治疗均治愈) , 所显示的免疫效果。经过定期观察, 追访询问, 试验场按既定猪瘟免疫程序实施疫苗接种至今无猪瘟疾病发生。

3 讨论与小结

(1) 猪瘟的病情复杂, 病变多种多样, 而且多与其他传染病混感, 要做出正确诊断, 必须采取多种诊断方法。本试验对病畜作出早期诊断很重要, 在着重研究病历, 详细询问有关资料, 如猪的发病情况、猪的年龄、疫苗免疫情况, 免疫注射日期、免疫注射剂量等, 从多方面考虑实施疫苗接种是否科学合理, 进而避免导致免疫失败。在确认该病有可能是猪瘟的基础上, 根据疾病发生流行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所呈现的猪瘟特征或结合猪瘟抗原“胶体金法”检测结果 (阳性) , 作出早期诊断为猪瘟疾病并尽快实施疫苗注射。通过治疗验证, 在实施疫苗注射30d后, 疫情得到控制, 治愈率为84.2%, 绝大部分病畜恢复健康。

(2) 对猪瘟病畜实施疫苗治疗, 选用的猪瘟活疫苗, 属中国株兔化弱毒苗, 具有安全性、免疫原性极佳等性能优势。试验所采用的疫苗剂量, 提高机体反应, 消除那些有害的使疾病恶化的机体反应性, 这种反应是在机体正常生理机能适应范围内。机体免疫力的产生与机体内各器官、组织损伤和机能障碍得到修复和调整, 也决定了病畜的转归走向恢复健康。至于本试验少数病畜在注射疫苗后不久死亡或最终转归于死亡, 应该认为是受猪瘟病毒的有害作用, 致使患病的机体对抗原的刺激反应降低或不作反应的结果, 并非是抗原剂量超过一定限量而造成。

(3) 在猪群原饲养地 (猪圈) 不变, 对猪瘟病畜实施疫苗治疗, 并根据患病机体在注苗后所导致的各种反应, 临床症状, 病理过程特点, 选用适当药物治疗以协同发挥疫苗治疗作用, 是提高猪体整体特异性免疫力, 取得满意疗效, 并在短期内控制疫情, 这应该是疫苗疗法作用机理在临床实践中治疗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的结果。联系与本试验同步对试验场尚未呈现临床症状猪, 实施疫苗紧急接种后观察结果无出现不良反应, 显示了免疫效果。经过定期观察、追访询问, 试验场按既定猪瘟免疫程序与免疫剂量实施疫苗接种至今无猪瘟疾病发生。这也应该是试验用苗属中国株具有极佳性能的优势所在。

摘要:猪瘟病情复杂, 确诊难度大, 目前对该病尚未有效疗法。为了进一步探讨对猪瘟的防控方法, 我们根据疫苗疗法“能迅速增强机体正常生理机制的防卫机能和迅速恢复机体内部环境的相对恒定性, 使机体免受病原菌的有害作用”的机理为依据, 对发生猪瘟的猪群全部猪只实施猪瘟活疫苗注射, 从中对不显临床症状的猪加大疫苗免疫剂量紧急接种, 将临床症状明显及症状不明显疑似病畜为试验对象实施疫苗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与防控效果。

猪瘟活疫苗 篇2

不同疫苗对猪瘟及猪口蹄疫抗体效价的影响

采用三种不同猪瘟疫苗分别对A、B、C三组猪群在30日龄进行首次免疫,65日龄加强免疫,采用两种不同口蹄疫疫苗分别对A、C组猪在40日龄首次免疫,75日龄加强免疫,与C组相同疫苗对B组40日龄只一次免疫,应用ELISA检测免疫后不同日龄猪瘟、口蹄疫抗体.猪瘟脾淋苗和猪瘟活疫苗(Ⅱ)相对猪瘟细胞苗首免效果好,口蹄疫多肽苗比浓缩苗抗体水平高,且一次免疫能达到较好免疫效果.

作 者:罗冬生 郑姣妹 王珲 刘增再 周莹 唐爱民 王洪亮  作者单位:罗冬生(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南,长沙,410128;长沙市动物防疫监督站,湖南,长沙,410006)

郑姣妹,王珲,刘增再,周莹,唐爱民,王洪亮(长沙市畜禽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湖南,长沙,410006)

刊 名:湖南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HUU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 “”(2) 分类号:S854.4+3 关键词:猪瘟   口蹄疫   疫苗   抗体  

猪瘟疫苗免疫效果调查 篇3

关键词:猪瘟疫苗;免疫效果;调查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猪的一种致死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急、死亡率高,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头号杀手,每年都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自我国政府实行猪瘟强制免疫后,猪瘟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部分地区仍有猪瘟病毒感染的病例。为掌握镇雄县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在2015年对镇雄县猪瘟疫苗免疫效果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

2015年3-11月采集镇雄县4个规模化猪场、26户散养户猪瘟疫苗免疫21 d后血清样品共计269份,其中规模化猪场142份,散养户127份。

1.2仪器与试剂盒

8道微量移液器购自德国艾本德(Eppendorf)公司;猪瘟正向间接血凝试剂盒购自兰州兽医研究所。

1.3检测方法

猪瘟疫苗免疫21 d后采集血液2.0 mL,室温(置于温度较高处,使之接近于37℃)放置1 h,4℃放置2 h,5 0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上层液体,即得血清样品。将制备的血清样品按照猪瘟正向间接血凝试剂盒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4安全性调查

对采集样品的养猪场(户)进行询问,调查是否存在由注射猪瘟疫苗所引起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2.结果与分析

2.1安全性调查结果

猪瘟疫苗免疫后有极少数猪存在短暂停食等由应激造成的不适,无异常反应,免疫猪群体温正常,猪瘟疫苗对猪十分安全。

2.2抗体检测结果

如表1所示,参照农业部《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中猪瘟诊断技术规程,当抗体滴度≥5log2判为免疫合格。269份检测样品中阳性样品235份,免疫合格率为87.36%。

2.3不同养殖方式的比较结果

如表1所示,规模化养殖场的免疫合格率为91.55%,而散养户的免疫合格率为82.68%。规模猪场的抗体滴度主要集中在1:27~28,分别占32.39%和29.58%,而散养户的抗体滴度主要集中在1:26~27,分别占28.35%和24.41%。规模猪场抗体滴度在1:29~210的分别占10.56%和4.93%,而散养户抗体滴度在1:29~210的分别占7.09%和0。以上结果表明,无论是免疫合格率还是抗体滴度,规模养殖场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都好于散养户。

3.讨论

在猪瘟的综合防控中,免疫抗体水平的监测至关重要,可保证猪群具有一个较高而且整齐的抗体水平,对整个猪场猪群健康十分重要。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镇雄县规模化养殖场猪瘟疫苗免疫合格率为91.55%,散养户免疫合格率为82.68%,平均免疫合格率为87.36%,均远远高于《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中群体免疫合格70%的要求,表明镇雄县现行猪瘟疫苗免疫效果较好。

猪瘟活疫苗 篇4

近年来, 我国不少地方猪瘟疫情呈现上升的趋势。猪群猪瘟带毒或隐性感染十分普遍, 猪瘟流行呈现典型猪瘟和非典型猪瘟共存、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频繁出现的特点, 母猪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先天性感染等疫病严重威胁我国的养猪生产安全。根据中监所的相关实验数据显示, 我国猪瘟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仅60%, 易感猪群占饲养量的40%, 使得猪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呈散发或流行。造成这些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现有的疫苗还存在一些局限。

目前我国生产的猪瘟疫苗主要有三种:猪瘟兔化弱毒脾淋苗;猪瘟兔化弱毒组织苗;猪瘟细胞苗 (牛睾丸原代细胞疫苗、猪瘟传代细胞苗) 。

1 猪瘟兔化弱毒脾淋苗

一般是指用接种猪瘟兔化弱毒家兔的脾和淋巴结生产的疫苗。

2 猪瘟兔化弱毒组织苗

一般是指用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的乳兔组织生产的疫苗。

3 猪瘟细胞苗

分为牛睾丸原代细胞疫苗和猪瘟传代细胞苗。

3.1 猪瘟牛睾丸原代细胞疫苗

利用牛睾丸原代细胞制造的疫苗, 它的优点是可以大批量生产, 生产过程容易监控, 价格便宜, 但缺点是效价不稳定。由于每次制造疫苗的细胞来源于不同的牛, 批间差异大;另外我国牛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 比例较高, 利用牛睾丸细胞生产疫苗很容易受到BVDV的污染。BVDV与猪瘟 (CSFV) 同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由于竞争抑制的原因, 猪瘟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会明显受到影响, 这就导致猪瘟牛睾丸原代细胞疫苗病毒滴度太低;同时由于培养细胞用的牛血清往往含有BVDV的抗体, 用这种苗免疫不但干扰猪瘟疫苗抗体的产生, 造成免疫失败, 还容易让猪感染上BVDV,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 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仔猪甚至引起仔猪发病。

3.2 猪瘟传代细胞苗

是目前先进的猪瘟疫苗。它采用国际认证的同源传代ST细胞培养, 批间差异极小, 稳定性好, 病毒培养液中病毒含量高, 可以大批量生产, 生产过程容易监控, 而且避免了BVDV病毒污染的威胁。因而, 相对于前述几种猪瘟疫苗来说是一种新型优质、高效、安全的疫苗。该苗所用的猪睾丸传代细胞系 (ST细胞系) 与猪同源, 适合猪瘟病毒增殖, 由此类 (系) 细胞制造的疫苗病毒滴度比牛睾丸原代细胞疫苗的病毒滴度提高了20倍以上, ST细胞系还可以通过建立细胞库进一步控制细胞质量, 确保用无外源病原的细胞生产疫苗, 有效解决了疫苗中BVDV外源病原污染的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了猪瘟疫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大大提高了疫苗质量, 为在我国完全控制和净化猪瘟提供了技术保障。

猪瘟活疫苗——乳兔苗的用法 篇5

该疫苗可肌肉或皮下注射。使用时按瓶签注明头份用无菌生理盐水按每头份1m L稀释, 大小猪均注射1m L。该疫苗禁止与菌苗同时注射。注射疫苗后可能有少数猪在1~2天内发生反应, 但经3日即可恢复正常。注苗后如果出现过敏反应, 应及时注射抗过敏药物, 如肾上腺素等。该疫苗要在-15℃以下避光保存, 有效期为12个月。该疫苗稀释后应放在冷藏容器内, 严禁结冻。如果气温在15℃以下, 应在6小时内用完;如果气温在15~27℃, 应在3小时内用完。注射的时间最好是进食后2小时或进食前。

猪瘟疫苗接种后仍然散发猪瘟的原因 篇6

1 疫苗质量和使用方法不当

(1) 疫苗本身的质量直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绝大多数疫苗必须在低温下保存和运输。如猪瘟疫苗应在-15℃条件下保存运输, 并严禁反复冻融。但基层村级动物防疫员大多用冰柜保存, 反复冻融现象普遍存在。这样, 疫苗的质量和效价就会下降。 (2) 使用方法不当。稀释后的疫苗不能在2h内用完, 疫苗失效;消毒液消毒针管、针头, 人为杀死弱毒疫苗;用大号针头注射, 导致疫苗外漏;打飞针, 免疫剂量不足和漏注;用一个针头打到底, 变成带毒传播。

2 免疫剂量不足

猪瘟免疫程序中推荐的免疫剂量为1头份, 显然在猪瘟发病不稳定的农村应用这一剂量, 不足以切断猪瘟亚临床感染, 在散养户中应适当加大免疫剂量。尤其是在有猪瘟存在的农村, 适当提高免疫剂量可以中和母源抗体及免疫前猪群抗体, 降低其对疫苗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抗体水平。

3 免疫抑制造成免疫效果差

3.1 营养因素

即营养是否全面, 特别是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等。霉变饲料的各种霉菌毒素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 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 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

3.2 药物因素

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 有些抗生素对免疫有抑制作用。

3.3 疾病因素

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 这些因素造成猪生长发育不良、生长速度减慢或停滞, 直接侵害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造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抑制。出现“打了疫苗还发病”的现象。

猪瘟疫苗的选择 篇7

根据目前我国有关猪瘟疫苗的使用情况, 组织苗效果较细胞苗好, 其中以猪瘟脾淋苗效果最好。三种疫苗的选用依据《兽医生物制品规程》及细胞苗和组织苗免疫平行试验结果得出:健康猪群接种, 两种疫苗效果相当;如果紧急接种, 组织苗优于细胞苗。原因是组织苗中的一些组织蛋白, 特别是脾淋苗中的淋巴因子是一种免疫促进剂。但需注意的是, 组织苗不能用于超前免疫, 其对没有吃到初乳的仔猪可能诱发严重的接种反应。

可使用ST猪瘟传代细胞活疫苗, 因为该疫苗是采用国际认证得同源传代ST细胞培养得, 其培养液中得病毒滴度很高;生产工艺稳定;质量易控制;批间得差异很小;免疫效力高;安全, 无外源病毒污染, 可减少其他病毒得干扰作用。

猪瘟活疫苗 篇8

1 坚持自繁自养, 建立健康种兔群, 做好隔离等生物安全措施

1) 定期进行火焰消毒。使用液化气火焰喷枪对兔笼、用具等进行火焰消毒是最好的消毒方法。

2) 定期灭鼠。须使用慢性毒鼠药, 经常更换饵料, 如甜地瓜、花生、饼干、熟肉等。也可请专业灭鼠公司定期灭鼠。

3) 鼠类是跳蚤的最主要传染源, 应杜绝鼠类进入兔舍的机会。兔舍内不堆放饲料, 散落在地板上的饲料应及时清除, 晚上9点后兔饲料槽中不剩余饲料。

4) 禁止狗进入兔舍。如需养看场狗, 应将其栓住, 并定期对其药浴驱虫。

5) 兔粪的处理。应在离兔舍较远的位置建粪坑, 将粪草渣等污物一起堆放自然发酵。粪堆的表面和粪坑周围, 每7 d喷洒一次1%敌百虫水剂。粪坑堆满后, 盖上一层土, 发酵2周, 运到别处使用。种在兔舍周围遮阴用的果树、瓜藤, 不能用兔粪施肥。

2 跳蚤的防治措施

2.1 跳蚤的生物学特性

(1) 跳蚤的卵多为散开, 不成堆块, 产出后不粘于毛发上, 而随兔的活动落于笼下。在适宜的温湿度下, 5 d左右即孵出幼虫。 (2) 跳蚤的幼虫摄食谷粉、皮屑和成虫排出的血粪。血粪呈小颗粒, 排出后先粘在兔毛上, 随后落在集粪板上, 血粪最富有营养, 是幼虫正常发育的必要食物。幼虫期14~21 d。 (3) 蛹期为7~21 d。 (4) 成虫在摄食情况下可活500多天, 每产一批卵之前需吸血以获取营养。

2.2 根据蚤类的生物学特性制定防治措施

(1) 采用铁笼可减少跳蚤卵和血粪在兔笼内滞留。地面应光滑无裂缝, 舍内不堆放废物。 (2) 每天清除兔笼、集粪板、集粪沟和排水沟上的兔粪, 每天用水冲洗集粪沟和排水沟; (3) 每4 d冲洗一次兔笼下的集粪板以清除跳蚤卵和血粪, 对不易冲洗的地方可用液化气火焰喷枪进行火焰消毒。 (4) 每7 d冲洗一次地板, 用火焰喷枪消毒幼兔的哺乳箱、更换垫褥。 (5) 每20~25 d, 在做完清洗工作后, 用0.2%氰戊菊酯水剂、0.05%溴氰菊酯或1%~2%辛硫磷乳水剂对兔身、兔笼、地面喷雾。 (6) 若发现兔身上有跳蚤, 应每7 d对兔身喷菊酯类杀虫水剂, 通常兔的额部跳蚤最多, 应将额部的毛喷湿透, 同时对兔笼、集粪沟、排水沟和地面喷雾。循环操作直至不再发现跳蚤。

3 兔疥螨的防治措施

3.1 体螨病

患兔剧痒、消瘦、甚至死亡。起初从家兔的口、鼻、眼圈的四周开始, 后蔓延到阴部、四肢及全身各处。患部皮肤发红, 有丘疹或水疱, 破裂后有浆液渗出, 不久便结成硬痂, 并脱毛, 患兔随着患部的扩大而感到奇痒难熬。患兔食欲减退, 消瘦, 逐渐发展成为贫血, 严重者会造成死亡。

采取严格隔离消毒措施, 杜绝疥螨病从外界传入。一旦发现1只患兔, 除将患兔杀死、火烧、深埋外, 还应使用液化气火焰喷枪对兔笼、产箱、用具等进行火焰消毒, 用1%敌百虫或0.2%三氯杀螨醇喷洒地面;同时用伊维菌素 (每千克体重0.2~0.4 mg) 对全群注射。为防重复感染, 间隔7~10 d后可再注射1次。

3.2 耳螨病

从家兔耳内侧廓基部开始出现病灶, 以后逐渐向整个耳朵蔓延, 患病部位先红肿, 随着病情的发展, 患部有小水疱出现, 水疱破裂后流出分泌物, 干后形成饼末样的硬痂块。有时痂块会将整个耳朵塞满, 造成患兔焦燥不安, 时常抓患部, 食欲减退, 逐渐消瘦, 最后死亡。

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篇9

20世纪70年代后期, CSF的流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地区散发性流行及非典型性猪瘟的出现, 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单克隆抗体对C-株检测时发现有不同的反应模式, 表明CSFV的抗原性可能存在着变异, 因此有人对传统弱毒疫苗提出了质疑。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和对不同细胞的适应性繁殖, 疫苗毒株可能发生异质性或抗原漂移;加之数十年来CSFV在大规模免疫接种压力下可能出现抗原变异。现有的传统疫苗可能在不久的未来不能提供对CSF的良好保护, 研究和开发新型猪瘟疫苗是大势所趋。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为新型猪瘟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1 常规弱毒疫苗

1955年, 周泰冲等人将CSFV石门强毒株经兔体214次传代后成功制备出兔化弱毒株。继续传代480次, 成为商品化的标准疫苗株。后来被命名为中国疫苗株 (C-strain) 或猪瘟兔化弱毒 (HCLV) 株, 很多商品化的疫苗株都由其衍生而来。1957年以来广泛用于世界许多国家, 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弱毒苗, 对控制CSF流行起到了关键作用。相比其它商品化的疫苗, 它的安全性更高, 菌毒在猪体内持续存在不超过3周, 且不会引起仔猪和怀孕母猪发病;免疫效果更好, 免疫一次就能产生完全的保护, 保护时间长达一年甚至终生。除了在兔体上传代外, 还有其它一些方法用于致弱CSFV, 如在低温环境下 (9~30℃) 将强毒株在细胞上传代获得的GPEˉ株和Thiverval株。

2 新型标记疫苗

常规弱毒疫苗尽管安全有效, 但存在免疫抗体与感染抗体不能区分的问题, 不能通过血清学方法来检测一个免疫猪群中的野毒感染, 这对于猪瘟的防制与净化非常不利,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 采取猪瘟免疫政策国家的猪及其制品的出口受到严格限制, 这就使得开发能用血清学方法区分免疫猪与感染猪的新型疫苗成为当务之急。标记疫苗是一类能通过血清学方法方便的区分免疫动物与感染动物的疫苗。此前已有标记疫苗成功用于根除病毒的例子, 如伪狂犬病病毒 (PRV) 的基因缺失苗的应用。目前有很多猪瘟标记疫苗正在研究之中。

2.1 亚单位疫苗

目前已有2种标记疫苗在欧盟获得了注册, 这2种疫苗均是以杆状病毒表达的CSFV E2蛋白作为免疫原。E2蛋白亚单位疫苗免疫的猪只产生针对E2的抗体, 而自然感染的猪能产生针对不同蛋白的抗体, 因而可以用检测Erns糖蛋白抗体的ELISA方法来区分自然感染和免疫猪。E2蛋白亚单位疫苗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只在注射部位产生局限性的组织反应。但亚单位疫苗也存在一些缺陷, 试验表明E2蛋白亚单位疫苗在免疫14d后才能产生对野毒感染的保护;同时, 如果免疫时机体内有低水平母源抗体存在, 至少要免两次才可诱导临床保护, 即使如此, 大多数已经产生临床保护的猪在攻毒时仍会有发热、白细胞减少、和病毒血症的情况出现。另外, E2蛋白亚单位疫苗能否预防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也有待证实。

2.2 重组活载体疫苗

重组活载体疫苗是最先开始研究的标记疫苗, 活载体疫苗能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且能在体内复制, 能诱导长期和高效的免疫保护。通常在活病毒载体中插入E2基因, 用于诱导抗猪瘟的免疫。通过检测针对猪瘟其它蛋白的抗体可以鉴别自然感染猪与免疫猪。用于猪瘟标记疫苗的病毒载体有痘病毒、伪狂犬病病毒 (PRV) 、猪腺病毒 (PAV) 等。

2.2.1 痘病毒载体疫苗

痘苗病毒拥有广泛的宿主范围, 毒性弱, 是较早作为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的载体之一, 使用痘苗病毒作为载体, 插入E2基因, 并缺失TK基因获得毒力降低的重组痘苗病毒, 免疫猪后可以保护猪免受CSFV强毒的感染。但该重组苗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重组痘苗病毒可能对未接种过痘苗的人具有潜在的感染性;重组痘苗病毒传播到环境中可能与野生型痘苗病毒发生重组, 出现毒力返强现象;痘苗病毒对猪的感染性较低, 必须注射高剂量的重组痘苗病毒才能诱导有效的保护。目前, 一些新的高度致弱的痘苗病毒载体被开发出来, 它们对于哺乳动物非常安全, 在猪瘟标记疫苗的研究上具有很大的潜力。除了痘苗病毒外, 其它一些痘病毒也可作为重组活载体疫苗的合适载体, 如禽痘病毒等。

2.2.2 伪狂犬病毒载体疫苗

通过缺失毒力基因而致弱的PRV也是一个很好的病毒载体。将CSFV的E2基因插入PRV的胸腺激酶 (TK) 基因位点, 既不会改变PRV的细胞或宿主嗜性, 也不会使PRV的抗原性发生大的变化, 从而可获得对伪狂犬病和猪瘟的双重保护。动物试验以较低剂量单免一次即可获得完全的保护, 口服免疫也能达到60%的保护力。但是, 基于PRV载体疫苗不适用于伪狂犬病流行地区, 因为PRV抗体对于免疫及血清学检测有一定影响。

2.2.3 腺病毒载体疫苗

PAV也是目前研究并应用于生产实际较多的活病毒载体之一。PAV只感染猪, 毒力低, 在培养细胞中能产生高滴度的病毒, 是一种很好的活病毒载体。CSFV的E2基因重组PAV疫苗, 可以保护猪抵抗强毒攻击, 且攻毒后无任何临床症状, 剖检无任何病理变化。

尽管很多报道认为活载体疫苗如rPAV-E2和rPRV-E2高效而且安全, 但是没有得到具体的疫苗试验或者田间实验证实。此外, 还没有具体的资料讨论针对载体的免疫性对于再次免疫的影响。

2.2.4 修饰的兔化弱毒标记疫苗

van Gennip等人于1999年用C株基因组全长c DNAg隆直接转染表达T7 RNA聚合酶的SK6细胞系拯救出感染性病毒, 为构建新型的猪瘟标记疫苗打下了基础, 很多基于C株感染性cDNAg隆的突变株和嵌合病毒构建出来, 如缺失部分Erns基因的突变株。反向遗传技术的应用为新型猪瘟疫苗的快速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

3 DNA疫苗

1990年, Wolff等研究发现将编码外源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DNA注射到小鼠骨骼肌后, 肌肉细胞能摄取裸露的质粒DNA并表达相应的外源蛋白, 这一研究结果促成了DNA疫苗的诞生。DNA疫苗携带的目的基因进入机体后的表达产物既可以作为内源性抗原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类 (MHC-I) 分子递呈, 激活细胞免疫;又可以分泌到细胞外, 被抗原提呈细胞 (APC) 摄取、处理之后通过MHC-II类分子递呈, 激活体液免疫。DNA疫苗的发展非常迅速, 它具备构建方便, 易于设计和修饰、易于储存等诸多优势, 与活载体苗相比不存在与野毒重组的潜在风险。2000年, Andrew等首次报道了具有保护效果的表达E2蛋白的DNA疫苗。其后涂长春的研究组构建了一系列表达不同E2蛋白的DNA疫苗, 动物试验表明这些疫苗都具备一定的免疫效果。Ganges等于2005年制备了表达E2蛋白的质粒pc DNA3.1/E2, 免疫猪后未检测到中和抗体, 但是攻毒试验显示免疫猪受到了保护。

DNA具备很多优势, 发展非常迅速, 但也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如质粒DNA是否会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是否会引起免疫耐受等问题尚不清楚。此外DNA疫苗免疫效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4 复制子疫苗

DNA疫苗潜在的安全隐患, 使研究人员对其进入临床应用的前景担忧, 研究人员设想用RNA代替DNA, 以解决潜在的质粒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的风险。但是RNA很不稳定, 免疫效力明显不如DNA疫苗。RNA复制子疫苗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RNA复制子疫苗是一种基于RNA复制子的新型疫苗, 最常用于开发复制子的病毒是披膜病毒科中的甲病毒 (Alphavirus) , 如辛德比斯病毒 (SIN) 、塞姆利基森林病毒 (SFV) 以及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 (VEEV) 。除甲病毒外, 还有黄病毒、小RNA病毒、副粘病毒和杯状病毒等被改造用于RNA复制子疫苗的载体。RNA复制子载体包含病毒基因组5′和3′末端的非编码区 (顺式作用元件) 、全部非结构蛋白基因编码区 (编码复制酶的基因) ;其结构蛋白编码区被外源基因所取代, 外源基因由亚基因组m RNA启动子控制表达 (如26S m RNA启动子) 。表达产物作为内源性抗原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RNA复制子进入机体内后, 在RNA复制转录酶的作用下, 被RNA复制子转染的细胞内产生大量的双链RNA (dsRNA) 中间体, dsRNA能激活宿主的抗病毒信号通路, 引起细胞凋亡。

RNA复制子疫苗不存在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问题, 免疫效力也更高, 但它需要进行体外转录和加帽, 操作、保存、运输和使用都不方便, 而且成本较高。在RNA复制子疫苗的基础上, 通过一种DNA-RNA系统, 一种新的复制子DNA疫苗发展起来。其原理是通过将人巨细胞病毒 (CMV) 早期增强子/启动子序列插入到SP6启动子的上游或替换SP6启动子启动转录。同时, 在多克隆位点下游插入强转录终止信号SV40晚期多聚A (Poly A) 信号序列, 终止转录。该质粒DNA转染宿主细胞后, 利用宿主RNA聚合酶Ⅱ在细胞核内转录, 合成甲病毒复制酶, 再合成亚基因组RNA及大量外源蛋白。复制子DNA疫苗可以完全按常规DNA疫苗的方式进行制备和免疫, 但它与常规DNA疫苗表达载体对外源基因的表达机制又不同, 在常规DNA疫苗表达载体中, CMV直接介导外源基因m RNA的转录, 而在复制子DNA疫苗的表达系统中, CMV控制合成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甲病毒复制酶, 复制酶在胞浆催化重组RNA的大量复制, 在亚基因组m RNA启动子作用下外源蛋白大量表达。复制子DNA疫苗具备常规DNA疫苗稳定、易生产和易修饰等优点, 同时具备RNA复制子疫苗的安全、能自主复制、高效表达并在短时间内诱导宿主细胞凋亡的特性。

2007年, 国内仇华吉等人开发出基于塞姆利基森林病毒复制子表达猪瘟E2蛋白的复制子DNA疫苗, 动物试验显示较小的免疫剂量即能产生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5 结语

上一篇:电子测量仪器技术发展下一篇:有源低通滤波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