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综合防治

2024-06-11

猪瘟的综合防治(精选十篇)

猪瘟的综合防治 篇1

1 猪瘟的净化

猪瘟的净化是是控制猪瘟, 甚至消灭猪瘟的重要手段。据了解, 近年的引种趋势越来越普遍, 引种数量不断上升, 大规模的引种加大了猪瘟控制的难度。加强以净化种公、母猪及后备种猪为主的净化措施, 及时淘汰带毒种猪, 建立健康种群。具体做法是:一旦确认猪场存在猪瘟时, 应立即实施净化, 对全场所有种公、母猪猪头活体采扁桃体进行猪瘟荧光抗体法检测, 对于检测阳性猪, 一律立即淘汰, 每6个月进行一次, 大约经过4次净化后, 猪瘟便可得到将控制, 效果明显。

2 科学合理的免疫

选择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做好免疫。免疫包括超前免疫、平时的预防和紧急预防, 采用定期注射和适时补针相结合的办法。超前免疫是在仔猪出生后吃乳前, 立即与母猪隔离并注射猪瘟疫苗, 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吃母乳;每年春秋两季对成年猪注射猪瘟兔化弱毒苗是指平时预防;紧急预防主要指在已发生疫的猪群中, 适当增加剂量做紧急预防注射。平时预防和紧急预防结合进行, 全面提高群体对猪瘟病毒的抵抗能力。此外, 选择正规厂家疫苗,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禁止使用消毒液消毒针头, 不用大号针头和打飞针, 保证正确的猪舍部位和足够的注射量, 才能确保达到良好的防疫效果。

3 加强科学化管理

采用全进全出计划生产。日常饲养过程中要注意搞好圈舍、环境以及管理用具的兽医、卫生、定期消毒工作。消毒时可以先用具有除污功能的制剂, 在使用选择的消毒剂, 热的火碱水可能是针对本病毒最经济有效的。在猪瘟流行期间, 病猪消毒后, 彻底清除粪便、污物、并对猪粪进行堆积发酵。为防止交叉感染, 若需要从外地购买猪种, 运回后需要隔离饲养15d左右, 并进行疫苗注射, 进行实验室猪瘟抗原检测阴性, 方可混群饲养。

4 药物保健

平时在仔猪、保育、育肥、妊娠及产子哺乳等几个生长阶段, 通过饲料添加或饮水的方式, 适当的选用一些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的细胞因子产品、抗病毒的中药制剂和优质的广谱抗生素, 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5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猪瘟的综合防治 篇2

摘要:由于猪瘟和猪伪狂犬病会对规模化猪场造成极为严重的打击,因此对其防控和净化措施的研究极有必要。本文的重点及对规模化猪场猪瘟、猪伪狂犬病综合防控及净化的方法进行介绍,希望对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关键词:规模化猪场;猪瘟;猪伪狂犬病;防控及净化

一、前言

猪瘟(CSF)主要是由猪瘟病毒(CSFV)所引起的,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养猪业的头号严重传染病,可引起对养猪业的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是我国的一类动物传染病之一。伪狂犬病(PR)则主要由伪狂犬病毒(PRV)所引起的一种可感染多种家畜以及野生动物的急性病,其病症多为发热、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发生障碍、对猪来说则无明症状。在成猪体内常呈现隐性,而且死亡较少,因而是伪狂犬病毒的最主要的宿主以及传染源。一旦母猪感染该病毒后,就会发生木乃伊胎、流产或是死胎等的类似繁殖障碍等症状。对于青年或空怀母猪等多会出现屡配不孕、返情或是不发情的症状。对于公猪来说其发病症状多是会有翠丸肿胀或萎缩、性功能下降甚至失去种用的能力等情况的出现。而对育肥猪来说则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呼吸道等症状,同时生产发育缓滞因而导致饲料的报酬发生大幅度的降低等情况。这两种病一旦爆发,会对养猪场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防控和净化。

二、规模化猪场猪瘟以及猪伪狂犬病进行综合防控和净化的要点

1、对猪瘟以及猪伪狂犬病病原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

为了实现规模化猪场猪瘟及猪伪狂犬病的防控以及净化,首先能够对其病原以及抗体进行科学的检测和调查。

由于猪瘟病毒是RNA病毒的一种,因此可使用的抗原类的检测方法主要有:①敏感性以及特异性极强的病毒分离检测法;②被称为金标准的组织(多为扁桃体)直接荧光抗体检测等;③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试验;④也可用RT—PCR进行检测。

进行中和抗体检测时可使用:①使用猪瘟E2抗体试剂盒进行中和抗体的检测,此方法主要是通过对E2抗原的抗体进行检测,但其最终的结果同中和抗体的相关性很好;②正常的中和试验进行中和抗体的检测。

以上方法中当属针对扁桃体的直接免疫荧光检测法以及RT—PCR检测方法操作简便而且成本较低,因此更为常用。而进行中和抗体的检测时通常选择的是ELISA的试剂检测盒与间接性的免疫荧光实验同时对样品进行准确性的检测。

若对猪伪狂犬进行检测时,由于在体外很难进行样品的采集,因而也很难对猪伪狂犬病原进行检测,因此多使用ELISA鉴别诊断的检测试剂盒对其病原的gE抗体或是gB疫苗的抗体进行检测。当前PRV缺失基因的疫苗应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普及应用,而且实践证明其相当有效。同缺失疫苗联合使用的ELISA试剂盒的检测方法就相当的快速和简单,因而可进行群体抗原水平上的检测。

建立PR的PCR法是为了辅助 gE试剂盒的检测使用并通过判断猪场的gE抗体的阳性率高低来决定是否使用,若抗体阳性率持续较高,说明疾病的防控措施当中存在着漏洞可使PRV继续流行。若是仅仅靠PCR进行检测,进行清群进行PRV的控制只是治标不治本,必须将防控漏洞找出并进行纠正,在gE阳性率真正下降,在进行清群才可以将PRV彻底清除。

2、规模化猪场及其猪瘟以及猪伪狂犬病相关分析与调查 2.1 规模化猪场应具备的条件和生物安全等的相关措施

2.1.1 规模化猪场对其饲养管理制度应当具有一定的要求。应当满足:其生产制度应满足“全进全出”,这是由于这种制度较为普及,基于此制度的净化才更有意义。其要求大致为:对病猪应及时进行隔离,并单独进行管理和治疗,对于无法治疗的应进行淘汰或是进行无害化处理。将老、弱、病、残或是生产性能较低的母猪进行淘汰,并且应当对后备母猪的生产群规模进行保证,为实现“全进全出”提供切实有效的条件。无论是分娩、保育及育肥舍都应执行此项制度。

2.1.2由于当前我国的传染病形势十分复杂,为了避免口蹄疫、细小病毒等诸如此类的重大传染病对规模猪场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确保稳定的净化结果,应当同相关技术人员一起,对人、物、药以及疫苗的使用、环境卫生等各个方面进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对猪场(县以下小规模猪场)的生产人员应当进行定期培训,是其生物安全意识进一步强化,以实现疫病感染风险的最大程度降低。

2.1.3 对于全场需要进行流行病学检查的种公猪应当进行一次性采集结束;而种母猪则应于7、8、9、10四个月份进行分批次样品采集结束。采集时间为每月在母猪结束分娩之后,如果有异常和繁殖障碍的种猪应当随时进行样品的采集。

2.2 进行检查时重点是对猪场进行猪瘟抗体水平、病原流行病学以及pRvgE与gB抗体水平的调查与检测。使用gE以及gB抗体试剂盒对所采集到的所有的血清对gE抗体进行检测,检测gB抗体则需在总样中进行抽样检测。

2.3 猪瘟与猪伪狂犬病原流行病学的检测

为了实现抗体水平上了解猪场的PCV—2流行情况,应当进行ELISA试剂盒直接进行其抗体的检测,还可进行新引入猪抗原的检查。

3、猪场猪瘟以及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

用于猪场净化的方法有:①进行猪群的免疫检测以及隔离和淘汰;②对全场进行清群。我国多使用第一种方法进行PR的净化。

具体来说是先将种猪的净化分为两部分进行,对于种公猪群来说,主要是对其进行彻底的净化;对于种母猪群来说,疫苗更换较为有效。

三、结语

猪瘟以及猪伪狂犬的检测方法应当兼顾猪群的生物安全、规模猪场的经营以及检测的灵敏度这三个方面进行选择,然后通过实践进行其实用性的评价,随后进行流行病学的科学调查。另外还需制定生物安全措施。调查过程中对猪场疾病的流行规律进行总结等,最后得到科学的检测和净化措施,使规模化猪场CSF、PRV得以根除。

参考文献:

浅谈农村猪瘟的防治 篇3

【关键词】农村;猪瘟;预防;治疗

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原因。

猪在免疫状态低下或猪瘟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不高时,感染低毒力或中毒力的猪瘟野毒时,往往造成猪场的猪群猪瘟持续感染。感染猪能经水平和垂直方式传播猪瘟野毒,这种情况是造成目前猪瘟流行和猪瘟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1.流行病学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感染后还未表现临床症状时就向外排毒,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主要发生非典型的温和性猪瘟;以零星散发为主,没有明显季节性,但寒冷季节发病较多;用疫苗免疫后的猪仍有发病。病死猪和脏器及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

2.临床症状

急性型:多见于母猪,病猪呈短暂性发热体温41℃以上, 稽留不退,病死前降至正常体温以下,发病时精神极度沉郁、伏卧嗜睡、全身无力、行动迟缓、摇摆不稳、发抖、常喜钻入草堆,呈怕冷状。初期眼结膜潮红, 后期苍白,眼角处有多量黏液, 后转为脓性分泌物而黏着两眼。减食或停食,有时可见呕吐。初期便秘,排干粪球状,有的病猪出现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各部皮肤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病程长的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的出血性坏死区。

慢性型:病程一个月以上,体温时高时低,全身衰弱,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病猪消瘦、贫血,便秘与腹泻交替,转归死亡,皮肤上有陈旧性出血斑或坏死痂。

温和型:是由低毒力的猪瘟病毒所引起的,其症状和病变不典型,病情缓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低,死亡的多是幼猪,成年猪一般可耐过。这种病毒连续通过易感猪继代后,毒力增强,可使易感猪发生典型症状死亡。若母猪于怀孕期感染猪瘟病毒,可引起死胎、滞留胎、木乃伊胎、早产、产出弱小或颤抖的仔猪,存活的仔猪因免疫耐受,断奶后又出现猪瘟症状。

3.病理变化

对病死猪剖检发现:颈部、腹部、耳尖、四肢等多处皮肤均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化;肾脏、膀胱、喉头、会厌软骨、大肠黏膜等多处出现明显的点状出血;颌下、脾门、肝门、肠系膜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切面如大理石样红白相间;脾脏梗死;回盲口、盲肠、结肠或直肠黏膜上有“纽扣状溃疡”。

呼吸系统:在喉和会咽软骨黏膜有出血斑点,肋胸膜有点状出血,肺有局灶性出血斑块。心血管:心外膜、冠状沟及心内膜有出血斑点。中枢神经系统:脑膜和脑实质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4.剖检与诊断

剖检。

病死猪应就地剖检,如果剖检可见下列变化,如脾脏丘状出血和边缘梗死、回盲口附近黏膜纽扣状溃疡、广泛的出血变化、肾脏表面针尖状出血、淋巴结切面的大理石状变化,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症状,即可做出较为确切的诊断。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可分为查抗体或测抗原2 种方法,前者着重于检测隐性猪瘟。查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进行;测抗原:先对病料做切片,后采用荧光进行抗体试验。此外,还可采集病猪的血液及相关内脏作材料进行镜检和分离培养,以协助鉴别和诊断。

5.防治措施

目前,该病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靠免疫预防和淘汰感染猪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猪场的生产特点、猪的日龄、各种疫苗的特性、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合理制定预防接种次数、剂量、时间间隔等。规格猪场要定期进行抗体监测,并根据抗体检测结果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5.1做好猪瘟的预防注射工作,是防止猪瘟发生的关键措施

目前国产的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是公认的最安全有效疫苗,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适时补针相结合的办法,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接种后4~6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一年。在非疫区,仔猪于断奶后接种该苗一次即可;在疫区和受威胁区,免疫猪所产仔猪可于20~30日龄首免,50~60日龄进行二免(每次按2~3头份/头),母猪空怀期免疫一次(每次按2~3头份/头),种公猪每年免疫一次(按1~3头份/头)。

5.2加强监测,规范免疫程序

目前免疫接种依然是农村防治猪瘟的最有效的手段。农村养殖用户通过定期对猪群免疫抗体监测,及时掌握猪群抗体水平,以实际数据为依据来确定科学合理的免疫时间和制定个性化的猪瘟免疫程序。对注射疫苗后抗体免疫较低的猪,应及时加强免疫,对加强免疫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免疫耐受猪,要坚决淘汰。通过监测种猪群的感染与免疫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母源抗体对免疫接种的干扰。同时对猪瘟的防控还应注意整体防控。

5.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防疫意识

乡镇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猪瘟免疫知识的宣传,提高养殖户动物防疫意识,自觉接受科学规范的防疫注射。组织兽医专家下乡开展防疫知识讲座,多为养殖户提供一些交流的机会。同时提高防疫人员专业素质,多培训多学习,以便有效地开展工作。还要加大动物防疫管理力度。

6.发生猪瘟时的紧急措施

(1)病猪及可疑病猪,立即隔离饲养。特别是贵重的种猪,在备有抗猪瘟血清的单位,可用于治疗。

(2)对发病猪场及附近尚没有发病的猪只,立即全部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 可有效地防止新的病猪出现,缩短流行过程,减少部分损失。

猪瘟的防治 篇4

猪瘟:俗称“烂肠病”, 是一种由猪瘟滤过性细小病毒引起的, 在临床发病过程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1 猪瘟的流行病学

猪瘟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

1.1 流行特点

该病发生于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主要通过接触、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健康猪, 一旦感染发病, 愈后带毒和潜伏期带毒病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来源。

1.2 流行特征

由猪瘟病毒引起发病, 临床呈急性、败血性变化, 实质器官出血, 坏死和梗死;慢性则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后期常伴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母猪、野猪均易感,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临床上较难控制, 治疗效果不理想, 就算治愈好了, 也可能成为带病毒猪, 感染其他健康猪, 病死率相当高。

2 症状

2.1 急性型

有的猪场病猪常物明显症状, 猪突然死亡;有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 体温升高40~42℃, 呈现稽留热, 精神沉郁、怕冷、嗜睡、喜卧、弓背、寒颤、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 喜欢饮水, 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 流脓性分泌物, 鼻流脓性鼻液, 便秘腹泻交替发生, 粪便恶臭, 带有粘液或血液, 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等处出现针尖状出血点, 指压不褪色,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常以大叶性肺炎或坏死性肠炎死亡。

2.2 亚急性

多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及年轻猪, 表症轻微, 不典型, 病情缓和, 病程较长, 体温40℃左右, 呈短暂发热, 食欲时好时坏, 病猪十分瘦弱, 致死率较高, 也有耐过的, 生长发育严重受阻呈僵猪。

3 防治

对于猪瘟的治疗防重于治, 一旦发病临床上束手无策, 没有特效药, 只好进行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

3.1 预防

每年春秋两季必须做好预防接种, 只要疫苗质量保存好, 新鲜疫苗及时接种, 剂量偏大, 做到一头不漏, 一次性彻底免疫, 效果非常好。发现有可疑猪只发病, 对周边猪群或各户猪进行急性猪瘟疫苗主动免疫, 迅速进行全猪群的紧急猪瘟疫苗接种, 免疫的剂量要大, 每头用量在6~10头份以上, 这个措施在临床上还是比较理想。

3.2 对症治疗

因为在猪瘟发生后, 抵抗力下降均多继发其它细菌病, 在紧急免疫的同时, 应该同时用抗生素进行猪瘟的并发症的对症治疗, 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出现高热现象的病猪, 应该使用氨基比林、安乃近、柴胡、双黄连等注射液进行退热治疗。

3.3 营养疗法

维生素类制剂进行辅助治疗效果很好, 可以增强病猪的体质, 能促进病猪病情的恢复。在临床用维生素C、维生素B族或黄芪多糖、氨基糖和一些酶类激活制剂等营养辅助治疗效果较好。

3.4 中草药剂

败毒散、清热解毒散等饮用一周效果也不错。

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方案 篇5

各管区、村(居)及相关单位:

根据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的要求,为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确保非洲猪瘟疫情不发生,结合我街道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去年x月至今,国内已发生疫情110起,x月xx日,我省济南市莱芜区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疫情,目前非洲猪瘟已经蔓延至全国28个省份,防控压力进一步加大。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率、死亡率几乎达到100%,疫情早期发现难、预防难、根除难,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只能采取封锁、扑杀等紧急控制措施。从前期个别疫情案例来看,疫情发生的背后总有属地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缺失、令行不止等失职渎职行为。因此,务必清醒认识到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当前面临的复杂形势,坚决克服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切不可有与我无关和消极厌战情绪,坚决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打好、打赢非洲猪瘟防控攻坚战。

二、明确责任分工,形成监管合力,切实提高非洲猪瘟防控和检测水平

非洲猪瘟防控作为当前工作重点,要明确辖区内任务清单及风险隐患,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全体包村干部要在管区统一组织下,落实包村包户责任,与村两委干部一起仔细逐场逐户排查,每天按要求报送情况。动监站、兽医站要做好排查服务和消毒工作的指导。财政所要保障非洲猪瘟防控资金足额拨付,确保疫情监测排查、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顺利开展,同时预留好生猪扑杀准备金,确保随时能用,能第一时间拨付。交通管理站、高速管理部门要加强生猪及生猪产品的调运监管,进一步做好生猪和生猪产品运载工具的监督检查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国道、省道生猪及其产品运输车辆的监督查验工作,严防违法违规调运的生猪及产品进入我市。市场监督管理所要加强生猪产品流通、餐饮和加工环节的排查监管,确保对集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宾馆、饭店、集体食堂、生猪产品加工企业等监督管理全覆盖。综合执法中队要加强泔水等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监管工作,严防餐厨垃圾违法倒卖、运输并进入生猪养殖环节。派出所、环保、卫生院、农业服务中心、食药所、交通管理办公室等站所部门要立足各自职能,积极配合防控,形成联防联控有效局面。

三、把握防控重点,落实攻坚举措,建立非洲猪瘟防控工作长效机制

(一)加强“两场”生物安全防护。“两场”是指规模养猪场、种猪场,这是我们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管责任制,严格执行农业农村部“七要”、“九必追”“五不补”工作要求,指导督促两场“封住场、管住车、守住门、把住料、盯住人、看住猪、关注邻、消好毒”。鼓励“两场”创新防控机制,通过市场手段,加快推动周边中小养殖场户弃养、退养,构筑周边地区生物安全屏障。

(二)加强运输车辆监管。生猪运输车辆和人员携带病毒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要严格生猪运输车辆登记备案,不符合条件的运输车辆一律不予备案。加强日常监管,督促其严格清洗消毒,健全运输台账。严格产地检疫查验,认真核实车辆备案及清洗消毒情况,严禁使用未经备案、未清洗消毒的车辆运输生猪。加强生猪调运执法监督,以运输车辆备案、公路运输为重点,相关部门要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调运行为,形成高压态势。

(三)加强动物检疫监管。要按规定在省内疫情解除前,禁止我市生猪外调出省。严格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切实规范种猪跨省检疫审批,推进检疫检测联动。加强餐厨废弃物(泔水)收处全链条监管,抓好专项排查整治,严厉惩处随意处置泔水和泔水饲喂生猪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屠宰场监管,严格落实基于检测基础上的检疫监管制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病死猪等违法行为,确保肉品安全。食品加工企业要切实担当主体责任,对猪肉原料开展非洲猪瘟检测,严防染疫肉品进入流通环节。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特别是要严格病死畜禽收集运输车辆清洗消毒,严防疫病传播扩散。

猪瘟的综合防治 篇6

关键词:猪瘟;猪传染性胸膜炎;混合感染;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24-01

当前养殖动物传染病问题日益凸显,并且很多猪场一旦暴发传染病,往往都是几种疫病的混合感染。瘟与猪传染性胸膜炎混合感染时,动物死亡率极高。这两种疫病的混合感染在临床中越来越多,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猪瘟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所有品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以2~5月龄的生长育肥猪发病率较高,成年猪呈隐性经过或呼吸障碍。急性患猪死亡率较高,慢性型常耐过或呈衰弱性消瘦。带毒猪是这两种疾病混合感染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空气、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而传播疾病。这两种疾病的混合感染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和春季多见。

2 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

猪瘟与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混合感染后病猪体温通常升高至41.5~42.0 ℃;病猪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咳嗽,常站立或犬坐而不愿卧地;病猪背毛竖立、畏寒、喜挤一堆,眼结膜潮红,后期病猪极度消瘦,直至衰竭而死。混合感染后,胸腔内有大量的淡红色积液,胸膜表面覆有一层纤维样渗出物与胸腔壁粘连;肺充血水肿,肺叶与胸膜粘连;全身淋巴结出血,呈大理石样外观;会咽软骨、胃黏膜及肾脏有大小不等的密集状出血点;部分回、盲肠口有纽扣状溃疡面。

3 实验室诊断

确诊混合感染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病原体的分离鉴定。通常采集猪的血清及病料送往实验室进一步检验。无菌操作取病死猪肺、胸腔渗出液抹片、染色。显微镜下可见有革兰氏阴性的短小球杆菌,无芽孢。通过生化试验可发现,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能发酵葡萄糖、蔗糖,不能发酵乳糖,V-P试验阴性,M.R试验阳性。取病死猪的扁桃体、淋巴结、脾等组织作涂片,用荧光抗体处理后可见细胞呈亮黄绿色荧光,可诊断为猪瘟。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的结果,基本可以判定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与猪瘟混合感染情况。

4 综合防控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当前我国对猪瘟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混合感染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全方位封闭猪场,保证生产区与外界良好的隔离状态。加强对装猪台、人员进出口等疫病传入关键地点的管理。保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提高猪群抵抗力。疫病容易在天气变化等应激因素作用下发生,应做好猪场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温工作,尽量降低猪群饲养密度并适当加大猪舍的通风量,保持空气清新。

4.2 做好疫苗的免疫注射与药物预防

浅谈猪瘟的防治 篇7

1 流行病学

猪瘟俗称“烂肠瘟”, 又称古典猪瘟, 这是为了与非洲猪瘟区别。它的传染性极强, 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 四季流行,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危害极大。急性病例呈败血症的临诊症状。剖检可见内脏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

猪瘟潜伏期为1周至几个月不等。如果猪在胎儿期接触到猪瘟病毒就有可能终身感染, 潜伏期一般为几个月。仔猪接触病毒后潜伏期为7~10d, 感染5~10d具有感染性, 但慢性感染病例一般在3个月后才具有感染性。根据病程长短最常见的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型3种类型。

2 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表现体温升高到41℃以上,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或不食, 眼发红, 有眼眵, 弓背打冷战, 走路打晃, 喜钻草堆。病初粪便干燥, 后期排稀便。公猪包皮积液, 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紫色或红色血点, 指压不褪色, 严重时出血点遍及全身, 常有咳嗽。有的出现神经症状, 打转, 或突然倒地、痉挛, 甚至死亡。

3 病理变化

剖检皮肤有点状出血, 喉头、肾脏、膀胱均有小米粒大小出血点, 指压不褪色, 脾脏有出血性梗死, 回盲瓣有纽扣状溃疡。

主要的病变时肾脏表面有陈旧性针尖状出血点, 皮质、肾脏、肾乳头均可见到不易觉察的小出血点, 其特征性病变是在盲肠、结肠及回盲瓣处粘膜上, 发生多个大小不等的灰褐色或黑褐色圆形纽扣状溃疡, 呈轮层状纤维素性坏死, 凸出于肠黏膜表面, 有的相互融合, 中央稍凹陷。

4 防治措施

目前, 该病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 主要靠免疫预防和淘汰感染猪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猪场的生产特点、猪的日龄、各种疫苗的特性、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 合理制定预防接种次数、剂量、时间间隔等。规格猪场要定期进行抗体监测, 并根据抗体检测结果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4.1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开展疫苗免疫预防

(1) 定期预防注射疫苗。每年春秋两季除对成年猪普遍进行一次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注射外, 对断奶仔猪及新购进的猪都要及时注射疫苗; (2) 给怀孕母猪注射疫苗, 能增强母子抵抗猪瘟病毒的能力。一般于母猪分娩前一个半月进行1次预防注射。

4.2 严格引种检疫, 防止引入病原

关于猪瘟的免疫防治 篇8

1 病原、抗原性与血清型

本病病原为猪瘟病毒 (HCV) , 在分类上属于披盖病毒科、瘟病毒属。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 (BVDV) 也为该属中的病毒。HCV与BVDV有共同的抗原成分, HCV在免疫扩散试验中有五条沉淀带, 其中三条与BVDV发生交叉反应。目前HCV仅有一个血清型, 根据HCV与BVDV抗体反应情况可分为H群 (强毒株) 与B群 (弱毒抹) , 即不能被BVDV抗体中和的HCV为H群, 在临床上引起急性猪瘟。易被BVDV抗体中和的HCV为B群, 在临床上常引起慢性或亚急性病程。

2 猪瘟的免疫防治

目前猪瘟尚没有有效的防治药物, 加强免疫防治是此病毒性疾病的治疗的根本所在。

2.1 可有的免疫疫苗及使用办法

常用的免疫疫苗有猪瘟兔化弱毒苗;猪瘟、猪丹毒二联弱毒冻干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冻干苗;细胞弱毒苗;灭活苗等等, 这几种免疫疫苗中, 为猪瘟免化弱毒苗;猪瘟、猪丹毒二联弱毒冻干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冻干苗为三种较为常见的免疫疫苗, 使用较为普遍。猪瘟免化弱毒苗市场上有湿苗和冻干苗两种, 无论是采用何种疫苗皮下或者是肌肉注射都可。使用剂量为1ml/只, 国内产猪瘟免化弱毒苗免疫效力良好, 试验验证4~6天便可产生免疫效力, 免疫期高达1年以上, 目前此疫苗已经被多国使用。猪瘟、猪丹毒二联弱毒冻干苗以及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冻干苗, 免疫剂量根据使用说明每头份用氢氧化铝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每次注射1ml/头, 有着很好的免疫效力。使用联苗防治, 除了能够单治猪瘟之外, 对防治其他疾病也大有裨益。

此外, 疫苗使用过程中, 必须保证在保质期之内用完。使用过的疫苗必须要焚烧销毁, 绝对不能二次利用。

2.2 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猪瘟免疫程序的制定必须要切合地方疾病发生情况, 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可参照如下免疫样板, 进行修正。

2.2.1 非疫病区免疫程序。

非疫病区猪瘟防治是关键, 种猪可于每年的春秋两季各接种一次;仔猪断奶之后可立即接种一次, 免疫效力可达一年之久。

2.2.2 疫病区及受威胁区免疫程序。

常发疫病区必须要做好疫病防治的准备, 种猪可于每年的春秋两季各接种一次;免疫母猪所产仔猪可在20日龄进行首免, 50-60日龄进行二次免疫, 这样加强免疫效果会更好一些。

2.2.3 紧急状态下的免疫程序。

一旦养殖场爆发大面积的猪瘟, 除了隔离治疗病患畜之外, 还必须要对无症状猪只按照每只3头份的剂量进行紧急接种, 这样可很好的控制疫情。有研究证实, 仔猪初生接触母乳之前进行一次紧急免疫, 可有效排出母源感染产生强有力的免疫效力。

2.3 有效的被动免疫办法

2.3.1 母猪接种疫苗。

母猪接种疫苗可保证乳汁中含有足量的母源抗体, 如果仔猪出生后能够及时补充初乳, 那么吮吸的含有母源抗体的乳汁可经肠道直接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之中, 进而获得被动保护。但是母源抗体的半衰期一般在两周, 仔猪吮吸母乳获得母源抗体的有效保护期为5-8周, 这样就难以阻止猪瘟强毒感染后的复制和排毒。由此, 在猪瘟常见区仔猪首免日龄不要超过30天。

2.3.2高免血清防治。

高免血清用于预防和治疗效果都较好, 一旦有种猪感染猪瘟可立即使用高免血清进行防治。体重在10kg以下的猪只, 每只可注射剂量为30ml;体重在10kg以上的猪只, 可每千克体重2ml的剂量进行皮下注射。同圈中尚未出现症状的, 也可用高免血清, 上述剂量的一半皮下注射即可。使用高免血清, 可直接发挥作用, 免疫期在14天。如果没有高免血清, 可使用经免疫猪只的全血进行防治, 效果同样。

3 结论

总之, 猪瘟疾病免疫防治首要环节是优选可用疫苗, 较为常见的有猪瘟免化弱毒苗;猪瘟、猪丹毒二联弱毒冻干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冻干苗三种疫苗。其次, 要切合地方疾病发生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最后, 采用被动免疫的方法, 对于疫病防治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李国江, 胡娜, 张立春.ELISA法检测猪瘟抗体消长规律的试验研究[J].中国动物检疫, 2009, (11) :21-23.

浅谈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篇9

1 病原

猪瘟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病毒粒子直径40~50nm, 基因组为单股RNA, 约12kb长。强毒株引起死亡率高的急性猪瘟, 中毒株一般是产生亚急性或慢性感染。胎儿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可引起轻微症状或亚临床感染, 但胚胎感染或初生猪感染可导致死亡。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可很快使病毒失活。2%氢氧化钠仍是最适合的消毒药。

2 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唯一的宿主, 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及泪腺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 并延续整个病程。康复猪在出现特异抗体后停止排毒。因此, 强毒株感染在10~20天内大量排出病毒, 而低毒株感染后排毒期短。强毒株在猪群中传播快, 造成的发病率高。慢性的感染猪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猪场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爆发最常见的原因。病毒可通过猪肉和猪肉制品传播。人和其他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在自然条件下HCV的感染途径是口鼻腔, 间或也可通过结膜, 生殖道粘膜或皮肤擦伤进入。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一般以春、秋较为严重。

3 症状

自然感染期为5~7天, 短的2天, 长的21天。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 猪瘟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类型。急性猪瘟由HCV强毒引起, 开始时猪群内仅几只显示临床症状, 表现呆滞, 被驱赶时站立一旁, 呈弓背或怕冷状, 或低头垂尾。同时食欲减少, 进而停食。病猪体温升高至41℃上下, 高的可达42℃以上。病猪有眼结膜炎, 两眼有多量粘液-脓性分泌物, 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体温升高之初病猪便秘, 随后下痢, 有的发生呕吐。急性猪瘟在感染后10~20天之间死亡。亚急性猪瘟病程一般在30天之内。慢性猪瘟的病程可以分为三期。早期即急性期, 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状况显著改善, 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 但仍有白细胞减少, 此时为第二期。后期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症状, 体温再次升高直至临死前不久才下降。迟发性猪瘟是先天性HCV感染的结果。胚胎感染低毒HCV, 如产下正常仔猪, 则终生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 而不能产生对HCV的中和抗体, 这是典型免疫耐受现象。

4 病变

(1) 急性和亚急性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 此外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淋巴结和肾脏是病变出现频率最高的部位。淋巴结水肿, 出血, 呈大理石样或黑红色外观。肾脏的出血差异很大, 很难发现针尖状从小到大的出血斑。出血部位以皮质表面最常见。除肾脏和淋巴结以外, 全身浆膜、粘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 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脾脏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 它由毛细血管栓塞所致, 稍高于周围的表面, 边缘多见, 呈黑紫色。口腔粘膜、齿龈有出血点或坏死灶, 胃肠粘膜充血、小点出血, 回盲瓣附近淋巴滤泡有出血和坏死。会厌软骨有不同程度出血。大多数猪瘟都有脑炎。

(2) 慢性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或完全缺如, 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 呈纽扣装。

(3) 迟发性猪瘟的突出变化是胸腺萎缩和外周淋巴器官严重缺乏淋巴细胞和生发滤泡。

5 综合防治措施

猪瘟的鉴别与综合防制 篇10

1 传染源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特别是猪瘟病猪在高烧的败血症阶段, 病毒在猪体内大量繁殖, 并随粪、尿和其他分泌物排出, 污染环境, 散播传染;其次, 病后带毒猪、潜伏带毒猪、隐性带毒猪也是重要的传染源。病猪尸体处理不当或屠宰时, 病毒可随各种未经消毒处理的产品和废料、废水广泛散布, 造成疫病流行。

2 传播途径

本病可通过扁桃体黏膜、口腔黏膜、呼吸道黏膜、眼结膜、生殖道黏膜和皮肤擦伤感染, 也可进行垂直传播。在自然条件下多数病例是由上述一种或几种途径传播的, 但感染猪与易感猪的直接接触是该病传播的主要方式。妊娠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毒株时, 可以通过子宫传至胎儿, 导致母猪流产, 产木乃伊胎、死胎或弱仔, 弱仔在出生后不久就死亡, 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为“带毒母猪综合征”, 人工感染猪瘟野毒的母猪最长带毒时间为557 d。若先天性感染的仔猪不死亡, 则可长期甚至终身排毒而不呈现病状、不产生免疫应答或产生免疫偏离现象;出生后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毒株时也可带毒、排毒。所以, 慢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猪的存在是造成猪群中猪瘟长期流行的主要原因。带毒猪、猪肉和猪肉制品的流动可进行该病的远距离传播, 通过国际或地区间贸易方式可将本病引入无猪瘟的国家和地区;用未经适当加热处理的屠宰间下脚料或厨房的泔水喂猪可使易感猪感染;饲养员、腌割员、授精员、防疫员和兽医等都可能通过污染的器械、药品、用具等传播病毒;使用不安全的疫苗, 如未充分致弱的活疫苗, 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 出现死胎、木乃伊胎、流产及产弱仔, 我国的猪瘟兔化弱毒苗不会通过胎盘垂直感染仔猪, 也不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节肢动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传播该病。

3 易感动物

猪瘟病毒仅对猪和野猪有易感性, 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病毒在家兔体内连续传代之后可适应繁殖, 引起体温升高, 对猪的毒力明显减弱, 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我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培育成功的。

4 流行特点

本病不受气候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任何时间都可发生, 但低温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和散播, 气候多变等应激因素导致发病增加。典型猪瘟流行初期, 只有少数几只发病, 经1~2周后大批发病, 10日龄内及断奶前后发病最多, 3月龄以上发病减少。

5 临床症状

多见于流行初期和首次发生的猪场, 潜伏期短, 发病较快, 病猪突然发热, 一般为2~3 d。患病猪体温升高到40~41.5℃左右, 但精神和食欲还不出现异常。高热稽留, 至垂死期才急剧下降, 往往没有显著症状而突然死亡。

6 病理变化

主要呈典型的败血症变化。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化, 以淋巴结、肾脏、膀胱、脾脏、喉头、会厌软骨、胆囊、胃和大肠黏膜出血最为常见;全身淋巴结特别是颌下、支气管、肠系膜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胀, 充血或出血, 外表呈紫褐色, 切面为大理石样, 这种病变有诊断意义;肾脏表面有针尖状数量不等的出血点, 严重时有出血斑;肾盂、肾乳头出血, 肾贫血, 发黄, 表面有或多或少的出血点, 称“麻雀肾”;膀胱黏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脾脏一般不肿, 边缘常出现出血梗死灶是猪瘟的特征性病变。但这些典型的病理变化在近些年来并不多见, 目前大多数猪瘟病例主要表现为黏膜表面的针尖状出血点;多数病猪的扁桃体出血坏死;部分病猪小肠、大肠黏膜有充血和出血点;盲肠 (特别是回盲瓣处) 和结肠的淋巴组织坏死, 呈灰黄色, 干燥, 并形成突出于表面的灰色纽扣状溃疡。

7 临床症状诊断

体温上升, 持续数天不降;脓性结膜炎;初便秘后腹泻, 后期呈栗样粪球, 且附有黏膜或血液;皮肤上有小红点或红斑, 指压不退色等。猪瘟与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败血性链球菌病的鉴别诊断见表1。

8 防制对策

猪瘟防制必须从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生态环境等多个环节着手, 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把好引种关, 防止将带毒者以及持续感染病猪引入猪场;通过严格检疫和淘汰带毒猪, 建立健康繁殖母猪群;制定科学和确实有效的免疫接种计划, 认真执行免疫程序, 定期检测免疫效果;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切断疾病传染途径等综合性措施是控制或消灭猪瘟的前提条件。

猪瘟疫苗接种后1周内可产生免疫力。保护期一般为1年, 对猪瘟应采取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8.1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每头猪1次免疫剂量应不低于600 RID。一般地区应在仔猪25日龄及65日龄左右各免疫1次。后备母猪在配种前15 d、经产母猪在断奶时各免疫1次, 尽量不要在配种或怀孕期间注射猪瘟疫苗。种公猪每年免疫2次。并应注意与其他疫苗接种的间隔和抗生素的干扰。有条件的猪场和地区应通过抗体监测制定适合本场和本地区的免疫程序。

关于猪的免疫程序问题, 据试验证明, 已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的母猪, 所生仔猪可以通过吃初乳获得抗体, 在25日龄前均获得抵抗猪瘟病毒侵袭的能力。此后, 仔猪体内抗体的含量急剧下降。因此, 对免疫的母所生仔猪, 可在20、70日龄时各注射1次疫苗, 此后每半年免疫1次。

8.2 正确严格地采用超前免疫

可在被猪瘟严重污染的猪场使用, 但必须严格操作。如专人执行, 每产出1头仔猪立即注射疫苗, 并编号放入保温箱中, 90 min后方可吮乳;稀释后的疫苗应贮存在带冰的冰瓶中, 随取随用;在猪25~35日龄或60~70日龄时还应加强免疫1次。

8.3 严格技术操作

疫苗贮运和使用要全程冷藏, 用前应检验是否失真空。每头猪换用1个经煮沸消毒的针头, 稀释液应使用生理盐水。气温在15~27℃时应在3 h内用完, 过时废弃。注意不要打“飞针”。

8.4 淘汰带有强毒抗原的种猪

通过抗体监测找出并坚决淘汰亚临床感染种猪, 从源头切断猪瘟传染和免疫抑制问题, 可有效减少猪瘟的发生。

8.5 实行全进全出

对病死猪及产出的死胎、胎衣等应做无害化处理, 做好消毒、隔离等切断传染源的全方位措施。

8.6 全面改善饲养管理

提高猪群健康水平与免疫力。使用屠宰间的下脚料和厨房泔水作为饲料, 应充分加热处理。

8.7 发生猪瘟时的紧急防制措施

上一篇:流行病诊断下一篇: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