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2024-05-26

猪瘟的诊断与防控措施(精选七篇)

猪瘟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篇1

猪瘟病毒是该病的主要致病病毒, 而引起病猪出现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是猪瘟病毒对机体的淋巴组织具有吞噬性, 导致其免疫系统出现严重损伤。猪瘟主要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等几种类型, 不同的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其中最急性型多发于猪瘟流行初期, 发病突热, 主要症状表现出高热稽留、体温急剧升高, 四肢抽搐, 全身痉挛, 全身出现多处出血点或血斑, 病程多在5d内, 死亡率在90%以上。急性型是最常见的类型, 主要症状表现为精神呆滞、萎靡, 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后期可出现局部皮下出血点或出血斑。亚急性型主要症状表现为体态消瘦, 后会由于身体衰竭而死亡, 病理解剖可见肾脏、淋巴结等位置有明显病变,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 主要症状表现为低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 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猪只消瘦、贫血、衰弱, 行走时后肢无力、摇晃。病程可达1个月以上, 多因衰竭而死, 慢性型死亡率极高。

2 猪瘟流行现状分析

随着检疫免疫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阶段猪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其流行特点也较之以前有了一定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散发病例增加。近几年我国基本上没有报告过大规模的疫情案例, 猪瘟主要以散发为主, 且临床表现不典型, 猪只在各个生长阶段都有可能被感染, 小猪病死率高于其它阶段;非典型病例增加。猪瘟病毒在传播过程中, 受消毒液、疫苗等防控方法的影响, 会导致猪群感染弱毒的猪瘟病毒, 从而发生一些非典型的病理变化。虽然病猪的死亡率大大下降, 但是养殖户的生产效益仍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混合感染病例增加。现阶段养殖业逐渐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而在规模化猪场养殖中单一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疫病相对较少, 通常由多种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 这种混合感染会降低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不典型的猪瘟感染病状大大增加了猪瘟的诊断及防治难度;感染途径多。猪瘟可通过病毒的粪便、吃过的饲料、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 而易感动物、昆虫都有可能成为传播媒介。此外, 商品猪在交易过程中可能会远距离传播, 因此感染途径十分广泛。

3 猪瘟的防控措施

在畜群中传染病的流行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动物等3个互相连接的条件, 才能实现疾病的传染, 因此猪瘟的防控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控制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可以通过将临床诊断结合实验室诊断来实现, 对猪瘟病情做出迅速、准确的诊断, 定期监测, 及时处理病死猪、感染猪及重症猪。及时隔离未发现病猪的猪群, 定期监测;坚决淘汰亚临床感染猪。日常管理中做好猪群的净化工作, 尤其是规模化的大型养猪场, 要对种猪进行定期检测, 及时排除猪瘟病毒感染。如猪场受到污染, 则要对所有种猪及后备种猪进行逐头检测, 坚决淘汰阳性猪。如种猪群假定无猪瘟病毒, 则要间隔半年即普查1次, 进行反复净化。如猪场未受污染则要坚持自繁自养, 培育健康、无猪瘟的带毒猪群。新引进种猪必须严格检查, 并隔离饲养30d以上方可混群。

3.2 切断传播途径

猪群发现猪瘟病猪后要迅速对猪舍、猪栏进行消毒, 包括饲养用具、养殖场四周等, 消毒药物也要交替使用, 每周更换消毒药物, 以保证消毒的彻底性与有效性。引进种猪时一定要保证种猪经由当地检疫部门检验合格, 以防止病毒跨区域传播。尽量做到产房与保育舍的全进全出, 避免混养不同日龄的猪;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充足饮水, 降低饲养密度, 对舍内环境温湿度进行人工控制等。

3.3 提高猪只自身的免疫力

目前为保护猪瘟易感动物, 采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要根据猪场所处环境、猪体健康状况、猪场规模及当地历年来的疫情情况综合考虑制订具体的免疫程序和疫使用方法,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同时采用超前免疫和重复免疫等方法使仔猪产生较高的保护率。正常情况下3周龄进行首次免疫, 2月龄进行二次免疫, 商品猪后续不再免疫直至出栏;种猪则间隔半年免疫1次。在非安全区仔猪可进行超前免疫, 并保证1h后吃到母乳, 2月龄时进行二次免疫。实际免疫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在允许范围内适度加大免疫剂量, 以提高猪体内的抗体水平。此外, 政府也应对养猪户进行专业指导, 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猪群为养猪户制定适应的免疫程序。

控制和消灭猪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当然, 不管猪瘟发生的情况多复杂, 只要耐心细致的做好综合防治, 猪瘟便可得到有效的控制。

摘要:猪瘟是由病毒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一旦爆发会使养殖户遭受严重损失, 甚至会为其带来毁灭性打击。猪瘟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的特点, 现阶段对于猪瘟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了解猪瘟的流行现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 仍然是降低猪瘟发病率、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猪瘟流行趋势与防控措施 篇2

猪瘟的防控工作是养猪业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保证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通过不懈努力和研究我国研制出的猪瘟疫苗对猪瘟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近年来, 我国猪瘟发病频率高并具有周期性因而要控制猪瘟的流行还需要广大从业者的更进一步的努力。

1 猪瘟在我国流行的现状分析

猪瘟在我国流行的现状主要表现以下特征:

1.1 流行范围大, 不具有季节性

经有关单位的统计调查显示, 我国的29个省市都曾经发现了猪瘟病例, 且具有明显散发性。但随着2007年全国范围内实行猪瘟疫苗强制免疫政策的开展以来, 我国猪瘟的爆发几率大大降低, 猪瘟的发生主要呈非典型、散点状、混合感染发生, 规模较小, 但仍然是在全国范围内可见。不少人对猪瘟的爆发具有许多误解, 认为猪瘟的爆发与季节有关, 但是根据统计数据表明, 猪瘟的发病情况与季节的关系不明显, 不足以体现季节性。

1.2 在低龄猪群中易感染, 且持续感染

我国出现猪瘟的猪群一般年龄都很小, 只有二三个月大, 而成年猪中却比较少见。这主要是因为幼龄猪的免疫力低下, 对猪瘟病毒的抵抗力差。另外还具有严重的持续感染性, 猪瘟病毒的感染情况比较普遍。导致这种持续感染主要是因为:猪群之间的垂直传播, 猪瘟病毒在反复感染的过程中发生变异, 对猪瘟疫苗产生抗药性, 从而对猪造成持续的感染;猪瘟病毒与其他多种病毒混合感染, 也可导致持续感染。对于这种持续感染的猪瘟病毒, 若不能及时的发现、处理, 就可能成为潜在的猪瘟爆发来源, 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1.3 猪瘟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

以前的猪瘟多为急性爆发性猪瘟, 根据我国的相关统计数据, 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 现阶段猪瘟的发病特点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急性型猪瘟更多的发展成为非典型猪瘟和繁殖障碍型猪瘟, 死亡率相对较低。

1.4 猪瘟混合感染的趋势严重

在所有猪瘟感染的病例中混合感染占55%, 混合感染由于其病菌病毒种类繁多, 极易导致误诊使得治疗方案不合理, 无法达到成功免疫的效果, 具有较大的严重性和综合性, 表现出免疫困难、感染程度大、病毒顽强的情况。

1.5 猪瘟免疫失败

根据调查显示, 笔者网上对猪瘟免疫工作调查的20个县 (市) , 已经有19个县 (市) 全面开展猪瘟免疫工作, 占调查的95%。可以说目前我国95%区域的生猪养殖基地虽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猪瘟免疫工作, 但部分猪群免疫抗体弱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这说明猪瘟疫苗免疫的合格率存在缺陷, 免疫失败的情况客观存在, 且较为常见。具体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 因而在免疫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

2 改善猪瘟的有效防控措施

针对现阶段猪瘟流行的趋势和状况, 及养殖产业技术相对落后、生猪养殖密度较大、仔猪流动频率高等诸多特点, 在坚持相关猪瘟防疫政策严格执行的同时, 还应做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常规生产管理工作:

2.1 对引进猪进行严格的净化把关

带猪瘟病原的猪可以通过水平或垂直等多种方式在猪群中进行猪瘟的传播, 传播速度迅速, 可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猪群的猪瘟病毒持续感染, 表现出明显的散发性。因而, 通过严格的检测, 对感染的猪群坚决的淘汰掉, 并进行合理的免疫、消毒等净化处理, 努力净化猪群, 建立健康的猪群培育基地, 这是对我国猪瘟流行防控的重要保障。

2.2 加大对猪瘟病原的监测

对病原的监测是猪瘟防控的基础。由于现阶段我国猪瘟的发展趋势较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出非典型、散点型、混合感染等特点, 使得相关单位对瘟情掉以轻心, 造成在一段时间之后的猪瘟持续扩散。因而畜牧防疫部门应对养殖场的猪瘟病原实行实时监测, 留心病毒变异的发生, 掌握猪瘟发展的趋势, 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杜绝病原的蔓延。另外, 还应对目前流行的混合感染病毒做好监控, 防止新病毒的混合感染, 为综合防疫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和指导。

2.3 实行免疫监控, 采取科学的免疫方式

猪瘟一旦爆发, 基本上是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的, 提前的免疫及免疫监测成为减少我国猪瘟流行的主要措施。这要求定期对受免疫的猪群进行抽样检测, 确认其是否达到免疫预期的效果。在生产实际中, 定期的免疫监测可反应猪群的抗体水平, 估计潜在的受感染风险, 为防疫部门制定科学、合理免疫防控程序具有指导作用, 可以大大降低猪瘟爆发的风险, 为生猪持续、健康生产提供保障。

3 总结

繁殖障碍性猪瘟的诊断及防控 篇3

1临床表现

母猪发生结膜炎, 眼睫毛粘带眼眵, 内眼角堆积大量的眼眵, 有的上下眼睑发红微肿, 严重的发紫青色;在肩胛骨部位或腹部, 耳根等部位, 皮下出现陈旧性的针尖状出血点;母猪产后发情迟缓、屡配不孕、产死胎、产木乃伊胎、产弱仔等, 部分母猪出现顽固性便秘。

哺乳仔猪表现顽固性黄痢、绿色稀便, 任何抗生素治疗无效。出生后3~4日龄出现死亡, 病猪被毛粗乱;或在十几日龄时发生顽固性腹泻, 有的小猪有神经症状, 瘦弱, 出现衰竭死亡等。

部分表面看似正常的仔猪也会终生带毒, 疫苗免疫不能建立中和性抗体应答, 机体的免疫力低下, 一旦有应激发生, 则会发生减料、结膜炎、下痢、运动失调等病症, 但体温正常或稍高。

2剖检症状

母猪皮下出血, 浅淋巴结肿大, 表面凹凸不平;不孕的母猪卵巢肿大;种猪包皮口发炎, 有腥臭分泌物。

仔猪肾脏发育不良:肾脏表面凹凸不平, 肾门增大, 肾脏形态各异, 出现芒果形、马蹄形、土豆形、菱形肾等;有的肾脏的皮质部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像麻雀卵状;严重的肾脏皮质部与髓质部有出血点, 肾盏有出血点, 肾乳头肿胀, 肾盂呈纤维素变性。

3实验室诊断

血液检查, 白细胞数均低于正常同龄猪的平均值。脾脏切片, 猪瘟荧光抗体检查, 见亮绿色荧光斑块。

综合以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 判定为繁殖障碍型猪瘟。

4防治方案

4.1预防方案母猪在配种前2~3周, 接种4头份猪瘟疫苗,

4.1.1做好生物安全, 猪场的环境及水源、饮水系统等定期消毒,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防止应激。

4.1.2做好疫苗免疫, 选择优质高效疫苗,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避免在猪舍内形成疫苗毒的“滚动效应”, 杜绝疫苗毒污染猪舍。

4.1.3猪瘟疫苗免疫前使用独立健—100 (青岛绿曼, 蜂胶制剂) 拌料, 疫苗免疫时同时使用免疫性干扰素。

4.1.4母猪配种前2~3周, 注射猪瘟疫苗, 并按疫苗免疫保健方案进行。

4.1.5母猪产前产后, 使用独立健—100 (青岛绿曼, 蜂胶制剂) 拌料, 每100mL拌料100kg, 连续使用各7d。

4.1.6仔猪出生后, 1~3日龄, 每天使用独立健—30 (青岛绿曼, 蜂胶制剂) 喷口1~2次。

5方案分析

本病是由于母猪的免疫力低下或成为未完全免疫个体, 在怀孕期间由于猪瘟野毒感染或者是其他母猪免疫疫苗时疫苗毒株感染, 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呈现胎盘感染和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

在本预防方案中, 我们使用了蜂胶制剂“独立健”进行保健, 配方中的“蜂胶”是蜜蜂所生产的“真”蜂胶。蜂胶具有快速提升免疫力的作用, 并且能够平衡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提高机体抗病毒的能力;并且蜂胶能够维护、修复粘膜系统, 提高机体的免疫屏障作用, 从而起到预防疾病、隔离病毒的作用。

6总结

繁殖障碍性猪瘟, 虽然表面看似危害不大, 因为母猪与种猪本身并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所以往往被忽视。但是, 这种疾病给养猪业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6.1繁殖障碍性猪瘟引起经产母猪的不孕, 引起公猪的精液质量下降及性欲低下, 引起母猪流产或产死胎, 这样就会导致整个猪群的繁殖能力下降。

猪瘟的防控措施 篇4

1.1 母猪持续感染与垂直传播

母猪持续感染在我国相当严重, 妊娠母猪感染猪瘟后, 其本身为隐性感染, 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 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弱仔, 木乃伊, 带毒的母猪妊娠后可将猪瘟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垂直传播, 同时带毒母猪也能经水平传播给其他健康猪, 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反复、交替进行, 造成猪场猪瘟长期持续感染和存在, 如有应激因素, 就会导致猪瘟的暴发和流行。

1.2 先天仔猪免疫耐受

妊娠母猪持续感染猪瘟后, 可经胎盘将猪瘟病毒传染给胎儿, 使其产下的仔猪先天性感染, 出现免疫耐受, 对猪瘟疫苗的免疫不产生免疫应答, 并且这种猪终生带毒, 长期向外排毒, 自己本身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 如果作为后备种猪进行培育, 则会形成新的带毒猪群, 形成恶性循环。

1.3 带毒公猪的垂直传播

用带毒公猪的精液进行授精会给健康母猪垂直传播, 致使仔猪先天性感染, 又造成新一轮猪瘟的持续感染。

1.4 非猪瘟病毒感染对猪瘟疫苗免疫的影响

临床上猪瘟病毒反复多次与细小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2型、猪流感等混合感染, 会造成免疫抑制, 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 导致免疫失败。

1.5 猪瘟病毒毒力不断增强, 典型猪瘟有抬头倾向

当前我国流行的猪瘟病毒毒株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毒力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致使典型猪瘟有所抬头, 猪只死亡率高。

1.6 免疫猪群发生猪瘟也不少见

规模化猪场发现, 免疫猪群产下的仔猪发生猪瘟, 原因是母猪免疫水平低下时, 感染强毒能引起亚临床感染, 并垂直感染仔猪, 由于免疫耐受, 用猪瘟弱毒疫苗给带毒仔猪进行免疫接种不会产生免疫效果, 这是导致免疫猪群发生猪瘟的主要原因, 其次疫苗剂量不足, 致使免疫抗体达不到有效的保护水平。

1.7 猪瘟疫苗的不合理使用

我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c株) , 是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疫苗, 许多国家通过接种这种疫苗, 控制乃至消灭了猪瘟, 作用得到证实。但是, 在我国高密度的长期反复接种猪瘟弱毒疫苗, 猪只不断受到刺激, 易导致免疫麻痹, 在这种情况下, 疫苗弱毒会不断地通过机体, 在猪场内反复循环, 引起病毒力逐渐反强。

妊娠母猪最好不要接种猪瘟疫苗, 虽然疫苗对母体和胎儿都没有影响, 但是病毒会通过母体一代代的传下去, 病毒可以返祖, 毒力会增强, 长期下去, 就会存在隐患。

零时免疫可以解决仔猪慢性猪瘟的问题, 但是不能长期应用, 在解决慢性猪瘟问题后, 就应改为常规免疫。长期应用零时免疫也可使仔猪产生免疫耐受, 当对其进行二免的时候, 仔猪对疫苗的免疫反应也会大大降低。仔猪母源抗体下降得快, 而免疫抗体上升得慢, 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1.8 疫苗质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猪瘟疫苗的质量好与坏, 直接影响猪瘟的效果, 我国的猪瘟疫苗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疫苗中病毒含量低, 在脾淋组织疫苗方面, 我国现有猪瘟兔脾淋组织疫苗工艺落后, 制造疫苗所需的大耳白兔子数量太少, 而且由于品种退化的原因, 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同时效力检验的标准太低, 在牛睾丸原代细胞疫苗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大, 我们现有的标准只有欧洲发达国家的1/4, 病毒含量太低, 在其他疾病混合感染, 母源抗体存在的情况下, 很难达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除此之外, 由于牛感染BVDV非常普遍, 有牛睾丸原代细胞生成疫苗, 不可避免的会遭到BVDV的污染, 污染了这种病毒一是直接影响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 同时还会造成BVDV疾病的传播, 直接影响胎儿存活, 运输的冷链系统不完善导致猪瘟病毒存活力降低也是引发猪瘟发生的因素。

2 猪瘟防控

2.1 预防

2.1.1

加强饲养管理, 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保证猪群饲料营养全面合理, 不喂发霉变质饲料, 做好通风与保暖工作, 减少应激, 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2.1.2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不到有疫情的猪场处引种, 如确实需要引种, 必须隔离观察1~2月以上, 并抽血化验合格后, 或补注猪瘟苗经检验后, 猪瘟抗体滴度合格, 方可混群。

2.1.3

从源头抓起, 重视后备种猪群的培养, 坚持每头抽血化验合格后, 猪瘟抗体水平稳定后, 才能留用, 排除猪瘟阳性猪只。

每年必须对生产种猪群进行2次的抽血检验, 半年为1次, 监测猪瘟抗体情况, 及时找出带野毒种猪进行淘汰处理, 结合其他措施净化猪场。

2.1.4 猪瘟的免疫接种。

2.1.4. 1 常用的猪瘟疫苗及用法。

生产母猪:断奶时注射猪瘟脾淋苗1~2头份, 或集中统一免疫, 一年注射2次, 每次注射猪瘟脾淋疫苗1~2头份。集中统一免疫时, 注意配种后15天内、产前15天内的母猪不注射, 15天后加以补注 (切记) 。

种公猪:一年免疫二次 (春、秋进行) , 每头注射猪瘟脾淋疫苗1~2头份。

后备种猪:使用前注射猪瘟脾淋苗1~2头份。

仔猪:

A无猪瘟污染地区 (场)

20~30日龄 (根据仔猪母源抗体监测结果确定) 注射猪瘟细胞苗4头份 (或零免猪瘟活疫苗2头份, 效果更佳, 应激反应更小) , 60日龄时再加强免疫一次, 如选为种用仔猪, 60日龄加强免疫时注射猪瘟脾淋疫苗1~2头份。

B猪瘟污染地区或疑有母猪猪瘟带毒猪场

采用零时免疫, 仔猪吃初乳前1小时零免猪瘟活疫苗1~1.5头份。

35日龄注射猪瘟细胞疫苗2~3头份 (或零免猪瘟活疫苗, 2头份, 效果更佳, 应激反应更小) 。

70日龄注射猪瘟细胞4~6头份 (或零免猪瘟活疫苗2头份, 效果更佳, 应激反应更小) , 如选为种用仔猪, 注射猪瘟脾淋疫苗1~2头份。

2.1.4. 2 最新研制传代细胞源疫苗 (ST猪瘟活疫苗广东永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

使用方法

A仔猪 (有猪瘟威胁地区)

零免, ST猪瘟活疫苗 (传代细胞源) 0.5头份/头免疫后1~1.5小时才可哺乳。

35~40天龄, ST猪瘟活疫苗 (传代细胞源) 1头份/头。

70天龄, ST猪瘟活疫苗 (传代细胞源) 1头份头。

B无猪瘟区域

20~28天龄, ST猪瘟活疫苗 (传代细胞源) 1头份/头。

60~65天龄, ST猪瘟活疫苗 (传代细胞源) 1头份/头。

C种猪

生产母猪, 配种前 (断奶时) 免疫, 后备母猪配种前20~30天免疫, ST猪瘟活疫苗 (传代细胞源) 1头份/头。

春秋两防 (种公猪一年免疫3次) , ST猪瘟活疫苗 (传代细胞源) 1~2头份/头。

2.1.5 做好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免疫接种。

对于种猪群来说, 只要把伪狂犬、猪瘟、口蹄疫、乙型脑炎 (1次/年) 、细小病毒 (打3次终生免疫, 无需再接种) 这5种疫苗免疫即可, 避免接种过多的疫苗造成免疫麻痹, 蓝耳苗根据实际情况是否接种, 并要防对猪瘟疫苗的干扰。

2.2 控制

对于发病猪舍未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猪只, 对其进行高倍量的猪瘟苗接种, 仔猪每头6头份 (细胞苗) , 中猪每只8头份 (细胞苗) , 大猪每头10头份 (细胞苗) , 同时可注射转移因子或白介素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中小型猪场猪瘟的防控措施 篇5

1 流行现状

笔者通过对哈尔滨地区45个不同规模的猪场进行调查研究, 结合临床实践, 发现目前中小型猪场猪瘟发生较为严重, 其中慢性型、非典性型猪瘟发病率比较高, 几乎占猪场疾病发生率的1/3。在猪场及门诊部可见到许多猪只临床症状类似于猪瘟但又无典型症状的病例, 并伴有猪瘟以外的其他症状, 从临床上很难确诊;病理解剖仅表现为喉头、膀胱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肾脏被膜下有少量出血点;经实验室诊断可确诊为猪瘟。实践证明, 对早发现、早治疗的中小型猪场的猪只, 非急性型猪瘟治愈率高, 死亡率不大, 但对于已感染猪瘟又延误治疗或与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的猪, 死亡率高达100%。从调查结果可知, 就当前农村养殖情况看, 养猪户中猪瘟发病有两个高发期:一是外购仔猪刚入场时发病多;二是进入大猪阶段, 体重达60千克, 日龄130天后至出栏前发病率高。发病形式与传统猪瘟差距很大, 以往的急性典型性猪瘟比较少见, 而慢性型、非典型猪瘟有呈散发和地方流行的趋势, 以母猪繁殖失常、新生仔猪先天感染、免疫耐受带毒等多种形式出现, 各个年龄段的猪群, 不分品种对该病均易感,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并且常与繁殖呼吸障碍综合症、链球菌、副红细胞体、弓形体等传染性疾病混合感染。

2 猪瘟流行原因

(1) 种猪与仔猪带毒。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猪瘟病毒, 感染的繁殖母猪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免疫力低下、抗体水平不高的猪, 常可成为隐性感染者, 尤其是抗体水平不高的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流行野毒, 引起亚临床感染, 并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构成非典型的传染源。虽有个别报道认为强毒和疫苗毒均不能引起仔猪垂直感染, 但用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产出死胎、死仔的母猪血清均为强毒抗体阳性。

(2) 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 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 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母源抗体的半衰期约10天, 仔猪20日龄前可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25日龄保护力下降, 至40日龄已完全丧失对强毒的抵抗力, 因此建议在仔猪20~25日龄进行首次免疫。

(3) 接种疫苗导致感染。一是免疫时间不当, 在母猪妊娠期初期一个月, 以及妊娠后期注射疫苗, 均对胎儿有致病作用;二是疫苗质量不好或剂量使用不当;三是免疫前后使用抗病毒药物, 对动物抗体形成抑制作用或破坏了疫苗的效力。

3 防治方法

(1) 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做好猪瘟的预防注射工作, 是防止猪瘟发生的关键措施。选择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适时补针相结合的办法, 免疫2~3次, 间隔4~6个月。

(2) 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若需要从外地购买猪种, 运回后必须隔离饲养半个月左右, 并进行疫苗注射。实验室猪瘟抗原检测为阴性方可混群饲养。

(3) 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收购和运输, 以防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 特别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4) 改善饲养管理。搞好圈舍、环境及管理用具的兽医卫生、消毒工作。使用优质饲料, 提高猪体自身免疫力。

浅析猪瘟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篇6

1 猪瘟的发生特点

1.1 病原体呈多元化

目前猪的疫病流行的主要特征是混合感染并继发感染, 一般是两种以上的病原。常见的混合感染有:猪瘟与圆环病毒、猪瘟与伪狂犬病、猪瘟与蓝耳病等。疫病主要特征是病原体呈多元化, 临床症状相当复杂, 给病毒的诊断与防控都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1.2 病原体发生变异, 毒性增强

当病原体受到影响, 则会发生异变。目前导致其变异的主要原因有:外界环境的影响, 免疫接种强度过高, 滥用抗生素等。这些都将导致病原体发生变异, 毒性增强。

1.3 细菌继发性感染严重

病原的混合感染以及免疫方面的抑制, 最终会使猪体的免疫力降低, 进行猪瘟处理时, 经常出现抗生素滥用以及耐药性菌株的出现, 这些会导致外源的常在菌入侵猪体, 引起内源常在菌的感染, 最终在临床上会出现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喘气病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放线菌、附红细胞体、大肠杆菌等疾病, 加重病情, 使猪群的死亡率增高, 对养猪户而言, 经济损失重大。

1.4 病原体感染长期存在

虽然, 对猪群一直进行接种疫苗预防病毒, 但是许多病原体一直在猪群中不断感染, 这样猪体长期带毒。其传播方式有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以及持续性传播。在临床上表现为免疫抑制、多重感染, 这种现象导致猪瘟疫病感染持续、长期的存在。带毒的猪还会将病毒传染给整个猪群, 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 将病毒传给健康的猪群, 这样猪瘟感染在猪群中蔓延, 形成恶性循环, 猪瘟病毒就会长期存在于猪群中。

2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2.1 毒素的破坏

毒菌霉素对免疫系统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即使注射疫苗, 其体内的免疫系统无法完全抵制病原体的入侵, 病原体一旦入侵猪体内, 最终会导致猪群之间发生疾病。毒霉素能让猪的体内产生免疫抑制, 最终猪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造成免疫失败导致疾病的发生。

2.2 操作失误

给猪群进行免疫时, 首先要排除母体的干扰, 确定合理的年龄, 重视每头猪个体的差异, 采用不同的免疫程序。对于不同的猪, 疫苗的剂量也不同, 若剂量使用不当, 猪体不仅无法产生免疫力, 还易引发猪瘟。

3 防控措施

3.1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

国际针对养猪事业, 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条文, 例如:《动物免疫法》、《兽医管理条例》、《畜牧法》等来规范养猪业工作。严格依法执行, 加大执法力度, 加大对动物疫苗的监管力度, 严格管理技术服务, 对药品、饲料、生物制品等进行严格的检测, 规范猪群疫苗防控工作, 在管理上更加科学化。

3.2 购猪时严格检查

养猪户购猪时不谨慎, 对疫苗的检查不严格, 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养猪户在购买仔猪之前, 一定要重视对仔猪的选择, 要买防疫好、健康的猪群, 不要为贪图便宜, 随意购买, 也不要从多户农家购猪, 然后养在一起, 一定要选择在信誉高的正规厂家购买, 避免买到带传染源的猪, 导致混入群体后传染, 购买时一定要对疫苗进行严格检查, 确保猪仔的健康。

3.3 重视安全, 阻挡病毒入侵

保证猪圈的卫生清洁, 地面干燥, 不要与其他动物混养, 防止疫病传染, 对猪群实行隔离饲养, 确保安全。对猪圈周围的环境要定时进行清理, 铲除附近的杂草, 清理杂物, 消灭各种蚊虫。此外, 饲养员要定期对饲养用具进行清洗、消毒, 降低病原体的入侵, 保持猪场环境干净。

3.4 做好免疫预防工作

农村散养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篇7

1 发病原因

一是春秋两季及月月补针中漏免的“四不打”猪,即病、弱、幼、孕猪及个别避防,拒防户所养的猪;二是少部分免疫失败的猪,主要是由于国家规定免疫剂量为1 m L,由于防疫员技术操作不规范及工作态度不认真而造成免疫失败。技术操作上使用短针头(1.5~2 mL)致使疫苗注入皮下脂肪而末能使机体完全吸收;疫苗不按比例稀释或稀释后过长时间(4~6 h)后注射;防疫时不用保温箱或冰袋无冰,而环境气温高,疫苗失效;工作责任心不强,嫌保定麻烦,打飞针,注射器定量1mL,其实注射到猪体内的疫苗不足1mL;三是有的猪免疫时已隐性感染了猪瘟,圆环病毒或蓝耳病等破坏机体免疫机能的疫病,致使机体免疫机能低下,免疫不应答,造成免疫失败。

2 流行特点

一是长途从外地集市购买的仔猪或断奶后2月龄左右的仔猪易发,其原因是集市收购的猪只良莠不齐,带毒、未免、混杂其中,加之长途运输、环境气候变化、重新并群等刺激而引起应激,抵抗力下降,由隐性带毒而变为全群染病;另有个别50~60 kg左右的中猪散发且多为免疫过的猪,原因多是首免时疫苗剂量不足,母乳产生的抗体干扰等;三是呈零星散发性流行,一般仅发生本户或本群,不引起大面积传染;四是城市周围以酒店残羹为饲料来源的,由于病猪肉泔水未经煮沸消毒而只经水洗饲喂而引起传播;五是多呈混合感染,多见于与链球菌病、丹毒、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混合感染;六是临床症状不明显,非典型性多见,死亡率低,只要及早诊治一般大多能康复。

3 临床症状

多呈温和型或无名高热型。主要表现厌食,体温40~41℃,有的体温正常,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脓性眼屎、包皮积恶臭浊尿,有的拉稀,有的便秘或交替出现,有的耳尖坏死,有的尾皮坏死,成为干耳或干尾巴,皮肤(多在肩、背部)出血点,有的皮肤有很小的血珠,母猪感染后,出现流产、木乃伊胎、早产、死胎、弱胎、仔猪颤抖,有的仔猪哺乳期正常,断奶后死亡,有的成为弱体质或僵猪。

4 病理变化

全身出血症状不明显,一般可见到淋巴出血坏死呈大理石样病变,扁桃体、肾、膀胱有出血点,脾脏边缘有梗死的病灶,个别猪在回肠末端、盲肠能见到“钮扣状”溃疡。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状症,治疗性诊断“一般用抗菌药物后,因控制了细菌感染而使症状减轻,停药后反复”,病理解剖即可初步诊断,基层乡村兽医可再用《猪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卡》进行抗原检测,即可基本确诊。

6 防控措施

6.1

严格执行防疫制度,尽量减少“四不打”比例。

6.2

严格防疫操作规程,确保注射到猪体内的每一点疫苗都是有效的,同时建议散养户不应只靠村防疫员的春秋两季集中免疫,而要采取添槽即免和断奶后母仔同免的主动申请免疫。疫苗采用国家统供的脾淋冻干苗,仔猪首免3~4头份至50~60 kg后用2头份再加强1次。

6.3 尽量采取自繁自养模式。

若需购买苗猪,尽量从规模繁殖场采购,若从集市购买应先免疫再购买。

6.4

严格饲养管理,不喂霉变饲料,若使用泔水必须煮沸消毒后使用。

6.5 若发现染病,应尽早防治。

一是迅速隔离并严格消毒;二是对发病猪采用猪瘟脾淋苗冲击量注射,剂量按30 kg以下用8~10 m L, 30 kg以上用10~15 mL,供应清洁饮水,间隔2~3 d后对症治疗,若配合使用转移因子效果更好,另对未发现症状的猪群紧急免疫接种4头份。

6.6

上一篇:专制主义下一篇:西海岸经济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