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医改

2024-06-03

公立医院医改(精选十篇)

公立医院医改 篇1

1、医疗市场的特点

医疗机构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其特殊经济规律。它是公共产品,但同时面临市场竞争,具有公益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它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医患双方高度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医方处于支配地位。另外,对于一般商品,由于有较多替代品的存在,需求价格弹性呈现出多样性,而医疗服务对于患者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几乎为零,这增加了医疗机构定位的复杂性。在这样的市场里如果政府不能做好守门人的角色,就会出现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形。当前我国医疗市场呈现的诸多难题就是政府缺位的外化表现。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回顾医改历程,医改一直在公益性和市场化之间徘徊和博弈,医疗卫生领域既有政府职责缺位和监管不力的问题,更有扭曲市场机制的问题。新医改提出: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这句话不仅是对医改经验的深刻总结,更为新医改奠定了坚实的方向。政府主导就是面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公共问题,具有主导地位的政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的方式,利用不同性质的卫生主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提供不同类型的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类型的卫生需求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让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结合市场和政府干预两者的优点,由政府保障公平、市场确保效率,使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既有政府干预的公平性和成本可控性,又具有市场的高效性和灵敏性。最终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格局,促使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的可持续性。

二、现阶段公立医院公益性特征

人民群众期望政府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管制,遏制公立医院收费的增加,把医疗负担控制在较低水平;公立医院期望政府放松管制,增强其运营活力,使其能自主维持正常的运作。准确把握当前医药卫生发展规律和主要矛盾是认识现阶段公立医院公益性内涵的基本前提。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内涵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它不仅和经济发展水平、当前卫生资源及医疗市场需求息息相关,更与公共财政支付能力和个人医疗消费水平相适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如果一个家庭总的自费医疗支出超过了非生存必需支出(即家庭总支出减去食品支出)的30%,就意味着发生了“灾难性医疗支出”。可以想象,我国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另外,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医疗需求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医疗市场面临更大考验。从我国国情和现行财政投入状况看,公立医院的发展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依然将是以自我发展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模式。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体现公益性、解决基本医疗、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主体。面对上述复杂的外部环境,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公立医院如何定位才能向人民群众展示公益性呢?化解矛盾的关键是公立医院的低成本运营。只要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为尽可能多的患者解决问题,那么它就应该具有最大的公益性。

三、公立医院改革理念

1、营利性与非营利性

我国目前共有33万家医疗机构,其中有7万多家医院,营利性医院只占医院总数的1%。几乎所有的公立医院都是非营利性的,而正是这种非营利性掩盖了公立医院低效率的实质。非营利性并不等同于公益性,营利性也并不代表不能更好地实现公益性。公立医院不以营利为目的与公立医院具有盈利能力并不相悖,公立医院只有具有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具有一定的收支结余,才能走上良性发展之路,才能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反之,就会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那么损失的还是公共利益。在现阶段政府投入不足,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的情况下,只要营利性医院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既定的收益或以既定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那么它也体现了现阶段医院的公益性内涵。因此,不论是营利性医院还是非营利性医院,它们都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组成部分,应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有序竞争的多元化办医格局形成是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表现。

2、政府补助问题

有数据表明,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只占总体运营费用的不足10%。而药品收入占到了医院总收入的40%左右,政府对公立医院一直投入不足,现在又即将对药品零差率销售,有观点认为公立医院改革投入问题是关键,投入是缓解医院生存压力和改变医院趋利动机的重要举措。投入当然是必要的,但政府投入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很大,地方政府是否有能力较大幅度进行投入,其现实性和投入的可持续性都值得商榷。另外,目前公立医院真的就很差钱吗?现在绝大多数公立医院运营是以“高效益,低效率”为特征,之所以差钱运营效率是基本问题,其次是医疗需求的快速释放给众多公立医院带来扩张的冲动。在内部效率没有提升之前,外延型粗放式增长模式会加大医院的财务风险,更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老百姓的看病负担。有学者建议对公立医院的建设规模、标准、贷款行为进行严格控制与管理,尤其是对那些已超过警戒线、资不抵债的公立医院,要更加严格控制,确保公立医院的规模和建设标准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面对如此情形,政府究竟如何投入呢?这可能涉及投入的导向和方向问题。财政对公立医院的补助主要应用于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以及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等。这是政府的公益性职责。但是对于基本建设支出、大型设备的费用、重点学科发展费用投入应该是有差别的,我们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投向那些低成本高效率运营的医院,鼓励它们对区域内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引导整个医疗行业高效运营。

3、医保费用支付机制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就是要实现“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势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城镇广大职工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目标。医、保、患三方各自利益要求不同,三方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利益平衡机制,既要保证保方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和医方从医疗费用中得到补偿,也要满足患方的基本医疗需求。国际经验说明,对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国家来言,这个时期正是一个国家公共产品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这必将在未来给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带来严重挑战,控制医疗费用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医疗保险所衍生的道德危险使医院和患者均有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倾向。而医疗保险和信息不对称使病人看病只从医院的知名度考虑问题,到名院,看名医。其最终的结果是医院服务量的扩张与整体医疗费用的上升,造成医疗体系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和浪费。

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就是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效率,当一个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明显低于整个社会的平均成本时,那么这个组织应该获得高收益,这就是市场中的协调机制即价格体系的作用,它保证整个社会生产的高效运作。反观我们医疗行业的价格体系和服务购买机制,过多的检查和过度的医疗却给医院带来了实际的好处,而低成本运营的医院并未从支付机制中得到利益,反而会给医院运营带来风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多少医院愿意提供低廉的服务呢?因此,建立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医保支付机制在当前尤其重要。医疗资金应重点投入需方市场,让医保机构和参保者能够在定点医疗机构的选定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促使医疗机构通过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来扩大病源,从而促进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同时,还应建立公立医院低成本运营特别补偿机制,鼓励其在区域内对医疗资源进行兼并重组和优化配置。这样一个全新的医疗服务机制才会建立起来。

4、政府职责与定位

首先,市场机制只能实现一般公益性,不能完全实现公益性。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对于医院因为亏本不愿意提供但老百姓又需要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公立医院承担的社会责任、政府指令性工作等,需要政府财政给予合理补偿,并采取有效的支付方式,以实现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目的。

其次,对公立医院的财务进行全面监管。对公立医院可实行总会计师委派制。当前医院经济运行环境面临着巨大变化,医院经济日趋广泛、频繁,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总会计师可对其重大事项进行监管,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外,公立医院普遍缺乏成本管理理念和机制,成本推动型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将是公立医院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也是下一阶段公立医院发展的主流模式,更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重要举措。总会计师可作为财政和医疗保险的代表履行公立医院成本管制职能。

最后,健全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医疗质量监管,保障医疗安全是医疗管理工作的核心与根本。政府部门应在医院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管部门,具体负责评价和监管医疗服务质量,接受患者的医疗投诉。监管部门人员应实行垂直管理。

5、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多是不规范的,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模糊不清。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和组织法人,只有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对公立医院的所有者、经营者、相关利益者各自的决策、执行、监督、激励、约束等有总体的机制安排,才能使公立医院获取最大社会效益。而回顾我国的卫生改革,许多重大决策都是以政府文件的形式颁布,对法人治理结构下相关利益者的责权利有所规范,但约束力和权威性不够,法律效力不足。应通过立法的形式增强改革的力度,强化参与改革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建立起来,并且这对于在改革过程中把握正确方向、保证改革目标的实现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现有公立医院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致使其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具备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看病难、看病贵是现有体制不能与变化的医疗市场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现阶段公立医院最大的公益性特征应是低成本、高效率。成本管制是公立医院的必由之路。新型支付机制的导向作用就是引导公立医院走低成本运营之路,并保证低成本运营的医院获得确实的利益。

新医改下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分析 篇2

1.公立医院改革面临的问题

当前医疗卫生行业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如资源利用率偏低,医药费用过高。还有滥开检查,药品回扣,收受红包等不正之风日渐显现,社会对医疗行业不满意,甚至意见很大。同时政府投入相对减少,许多医院的政府补给还不够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少数基层医院甚至还向有关部门上缴一定的经费。医院实际上早就走向了市场化。这直接导致医疗成本不断升高,医疗费用也相应升高,造成了社会对医院的不满意,加剧了医患矛盾。也使得改革迫在眉睫。多年来,卫生行业虽然也一直在不断改革,但目前的改革进展都很有限。要解决这些矛盾,只有走产权多元化之路,打破垄断、放开市场、鼓励竞争、规范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公立医院改革的任务

针对当前公立医院所面临的问题,为完善服务体系,必先优化公立医院布局,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积极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增强公立医院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逐步取

消药品加成政策,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来补偿的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

3.公立医院改革的发展趋势

医院产权制度多元化和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为了更好更快推进其取得成效,必须为公立医院准确定位。在指导思想上,真正把公立医院看作是国家为实现其维护人民健康的公益性目标设立的机构,并围绕这个定位制定相应政策。同时,转变医疗模式。改变以治疗和营利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建立以保障和促进健康为基本目标的健康管理模式,从根本上降低医疗费用。此外一方面,建立综合的全民健康信息系统。另一方面,重构公立医院治理结构,实现管理和监督分离。与此同时,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建立低成本、高成效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使病人享受到全程健康管理和医疗护理服务。此外,还应改变公立医院的补偿方式。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逐步实现由定额补贴和项目补贴向按服务量和服务质量补贴的转变;引入医疗费用总额控制;理顺医生的收入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最后,通过整合医疗卫生的行政管理部门,对医疗服务、药品器材生产等进行全程监管以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监督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4.公立医院改革可能策略

部分公立医院改制是改革的大势所趋,现在已进入阵痛时期,要求卫生行业、政府和社会都要正确认识,找准定位,积极稳妥进行。从目前改革趋势推测,部分中小型医院放归民营投资者去办,政府退出是必然趋势。其次,在医疗市场放开大门后,许多民营医院包围公立医院,产生无序竞争,使公立医院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包袱越背越重,因此公立医院只有主动改制,适应市场,使得有序竞争,拓展空间,才能持续发展。公立医院改制是为了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制,是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而相比医院,政府更有义务和责任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问题。那么国家如何逐步解决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险,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走过的通过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各负担一定比例的经费,为广大人民群众购买医疗保险服务之路的经验,相信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是具有非凡的借鉴价值的。而政府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另一重要在于对改制医院的监管。改制后的医院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迅速收回投资,那么便很容易产生管理不规范,夸大宣传,误导患者的情况。如果没有政府做好指挥调控,那么承担公共责任的意识也会相对弱化。因此,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由办医院转向管医院,对其进行严格监管,使其明确应承担的义务,以达到改革的最优成效。

新医改下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探讨 篇3

【关键词】新医改;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

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财力难以承担公立医院巨额支出,所以公立医院必须完善建立经营管理体制,才能在新医改下走上医疗成本低、绩效优、竞争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改革公立医院绩效是组成新医改的重要部分,且国家在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严格医院的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加强对成本的核算、控制,实行全成本核算就成为公立医院提高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的特征、作用

国内公立医院筹资大体上包括两部分,分别是财政差额拨款、医院自身收益,而在实际工作中,公立医院自身的收益是主要来源。同时,全成本核算涉及公立医院的全过程管理、全方位工作,不仅工作量大,且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公立医院的全成本核算涵盖全过程核算、全要素核算以及全员成本核算,需要公立医院科学、严密地核算从采购药品、材料到生产自制品再到临床医疗经营的整个过程所发生的成本;各个科室部门则要依据成本要素开展成本核算工作,且其中的材料采购成本、人工成本要适当细分成成本项目;将全成本指标合理而科学地分摊到各个部门、科室,把医院成本目标转化成全体职工的共识。

实行全成本核算对公立医院而言主要有四点作用:一是有利于增强职工的成本费用观念,进一步明确核算单元、个人职责,增强职工的自我约束机制以及参与管理的自觉性,调动全体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有利于公立医院提高成本竞争力,进而提高服务质量与管理绩效,帮助管理者动态了解公立医院各个环节的效益,在全体职工中贯穿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三是有利于控制公立医院成本的运行,促进医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资源的效率,降低社会成本和病人费用;四是有利于为政府部门提供合理定价公立医院项目成本、病种成本的依据;五是有利于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为患者提供最廉价的医疗服务。

二、公立医院实行全成本核算的基础条件

公立医院在实行全成本核算之前务必要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做好一系列基础工作。一是公立医院要制定实行成本核算及管理的办法,由上而下建立有序的成本核算体系,明确全院科室工作分工,要求全员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障医院顺利开展全成本核算工作;二是明确全医院的总人数,包括在编人员、临时人员,因为人员支出在医院成本支出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财务部门须及时核对、记录医务人员的招聘、轮岗、调动等的增减情况,保证成本核算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三是科学制定公立医院内部结算价格。公立医院运行系统复杂、繁琐,全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需要多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而只有妥善保管各种各样的原始记录,保存好各个科室、部门的计量数据、盘存数据,科学制定内部结算价格,才能为全成本核算的有序实行提供准确的参考指标;四是统一升级公立医院的财务核算等相关软件,开发有先进功能的软件系统,支撑全成本核算的实行。因为医疗服务复杂多样,专业学科之间有密切联系,且分工精细,全成本核算会涉及庞大的、复杂的数据项目,引只有引入成本核算软件系统,在全院实行微机联网,才能使全成本核算准确高效地收集、分类、处理并分析数据。同时,公立医院要完善内部网络,有效联结财务管理系统与成本核算软件,提高成本核算的信息化水平。

三、新医改下公立医院实行全成本核算的措施

1.划清费用支出界限,规范全成本核算范围

公立医院要建立健全全成本核算理论体系,进一步明确成本核算范围。公立医院要将计入成本、不计入成本的费用支出界限划清,因医疗服务而产生的费用、组织和管理医院业务所产生的费用都要计入成本,通过财政项目补助所发生的支出、通过教学项目及非财政科研的收入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所产生的支出、非正常业务引发的费用则不应计入成本。具体而言,不计入成本的费用包括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研与教学项目支出、培训支出、食堂支出、固定资产出租产生的折旧费、各种税费、罚没支出、捐赠支出等。只有划清了费用支出界限,才能使全成本核算范围越来越规范,为实行全成本核算提供保障。

2.明确全成本核算内容,控制成本核算过程

一是总成本核算。总成本指的是公立医院在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时发生的资金耗费、损失,涵盖医疗成本、药品成本,所以总成本核算涵盖医疗成本核算、药品成本核算。成本费用分成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前者是指公立医院在业务活动中能直接计入医疗或药品支出的费用,涵盖医疗科室、药品部门所开支的工资福利、商品与服务、个人及家庭补助、其他资本性支出等明细;后者是指无法直接计入医疗或药品支出的费用,涵盖公立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部门发生的支出以及坏账准备、科研费用、咨询诉讼费、汇兑损益等。

《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的总成本要在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管理费用这3个账户中进行核算。医疗支出账户属于收支类账户,核算公立医院在医疗环节发生的各项费用、摊入管理费用,涵盖用于医疗业务的直接费用、分配计入的间接费用。医疗支出账户的借方登记发生各项费用的额度,贷方登记转出数额,月末结转收支结余账户,没有余额。药品支出账户则是用来对发生在公立医院药品业务环节的各项费用、摊入管理费用进行核算,也就是公立医院在采购药品、管理药品等环节的支出。管理费用账户则负责对发生在公立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的各项费用进行核算,后勤费用可直接计入医疗药品支出、加工材料支出,不通过管理费用账户核算。

二是科室成本核算。公立医院的科室成本是依据责任会计理论方法来明确责任单位,是责任单位在提供医疗服务环节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总和。所以科室成本核算是核算责任单位提供医疗服务的费用总和。按照《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科室成本项目具体包括工资、职工福利、公务费用、卫生材料、其他工资、低值易耗品、修缮费、租赁费、业务费、购置费、其他费用、药品经营成本。公立医院科室成本分摊:一是分摊管理费用,即依据人员比例将行政科室发生的管理费用分摊给临床服务科室、医疗技术科室、医疗辅助科室,参照公式为:某科室分摊的管理费用=管理费用×该科室的人员数÷各科室人员数之和(除行政后勤科室)。二是分摊医疗辅助成本,依据工作量将辅助科室成本分摊费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参照公式为:某科室分摊的辅助科室成本=该辅助科室的总成本×该辅助科室向该利科室提供的工作量÷辅助科室全部工作量。三是分摊医技科室成本,依据工作量把医技科室成本分摊给临床科室,参照公式为:某科室所分摊的医技科室成本=该医技科室总成本×该医技科室提供给某临床科室的工作量÷该医技科室提供给所有科室的工作量。

3.优化成本控制机制,提高全成本核算水平

一方面,公立医院要加强预算管理、审计监督管理。前者是事前控制成本的关键,所以公立医院要依托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对成本实施事前控制,先由管理层制定公立医院年度绩效目标,并向各个部门细化总目标,然后由各个部门按照自身的绩效目标、历年成本信息等合理编制本部门的年度预算,再交由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核、调整,从而完整制定预算计划,在发生成本之前就进行控制。后者则是事中控制成本的关键,即公立医院审计部门要严格设立督促各单位、各部门执行预算的情况,在加强成本事中控制的同时及时发现、追究、挽救成本失控问题。

另一方面,公立医院要加强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价管理。《医院财务制度》把医院科室细分成医技科室、临床服务科室、医疗辅助科室、行政管理科室、后勤科室等,并归集直接成本、辅助成本、公摊成本,确立成本类总支出、非成本类支出,最终确立公立医院的总业务支出。针对绩效评价管理,公立医院首先要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但要涵盖产出指标以及效率指标,还要囊括成本指标、成果指标、有效性指标等;加强绩效动态考评,要求各岗位职工不定期上交绩效评价报告,提高公立医院成本管理质量。该绩效评价报告要包括执行绩效目标的情况、定量分析执行差异、针对缩小差异的建议等内容。

四、结语

全成本核算是系统的、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目的在于重新整合公立医院的所有资源,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公立医院的资源效益,最终有效控制成本,助力医院绩效的提升,所以实行全成本核算势在必行。但全成本核算的实行涉及很多部门,且核算方法相当复杂,公立医院须借助新医改这一难得的契机,依托成本核算信息化进一步实行全成本核算,提高公立医院的绩效和竞争力,从而促进公立医院取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利娜.基于估时作业成本法的医院全成本核算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4(12):25-27.

[2]张春舫,卢学平.医院实行全成本核算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2):14-16.

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 篇4

1.1绩效的含义

广义的绩效包括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社会绩效三个层次,学者们对于绩效的内涵持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对绩效的认识在不断发展。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通常将绩效认定为单维度的概念,简单地将绩效等同于任务绩效。而 “关系绩效 + 任务绩效”二维模型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国际上将医院绩效定义为: 可以反映特定指标业绩的一种测量,既包括临床的业绩,也包括管理方面的业绩。 而国内对医院绩效的认识大多是从经济效益和效果的层面上讨论,对医院绩效的评价大多从医院工作量角度和医院收支角度展开。

1.2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和战略,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通过对组织内员工的个人绩效目标计划的实施、对绩效目标实施过程中员工的表现和业绩进行全面的检测、考核和评价,来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绩效管理作为一个管理过程,不是简单的阶段性绩效考核,而是由组织的管理者与员工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完成的,需要管理者和员工在组织目标方面达成共识。

1.3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含义

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是指在医院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医院管理者对绩效目标实现要素的管理,是基于医院战略基础上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活动。它通过对医院战略的建立、 目标的分解和业绩的评价,将绩效管理的方法应用于医院的日常活动中来,以引导和激励员工的业绩能不断改进, 最终实现公立医院的战略发展目标。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包括绩效规划、实施、评估、反馈和改进等环节。

2国内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许多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医院绩效管理的本质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对绩效管理的概念模糊,导致在实施医院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陷入误区,认为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认为要达到绩效管理的战略目标,只要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就可以,而忽略了绩效管理的本质内容。实际上,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种方式,并不等同于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现代社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应将绩效管理的重心放在事先沟通的环节。国内大部分公立医院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导致医院绩效管理得不到整体实施和落实,使绩效管理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不利于医院的良好发展。

2.2出发点存在问题,不能充分体现公益性

在绩效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国内很多公立医院并没有将社会效益列入医院绩效管理考核的指标中来,仍将经济利益作为最大的影响指标,忽视了公立医院作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大多数的公立医院仍将利益分配作为绩效管理的最主要出发点,仅关心绩效成绩的数量,注重利益的分配,却忽视了绩效的提升和改进,无法达到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由于出发点存在问题,忽略了公益性, 导致现实生活中,医务人员滥开高价处方、滥用抗生素等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2.3缺乏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

国内公立医院往往缺乏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公立医院内部各个部门往往只注重各自的工作效果,而忽略了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科室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应该从医院的整体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出发,不应该只关注本部门的指标和完成情况,在工作中应该注重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合作、协调与配合。如果缺乏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公立医院的整体管理效率就会因各部门间的分工合作问题而大打折扣。

2.4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目标与实际脱节

医院的管理者及行政职能部门在制定绩效目标时,往往忽略了与员工及被考核部门的沟通,认为员工只需执行任务,被考核部门只需完成考核指标,不需要参与到考核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来。由于医院不重视被考核人员和部门的参与度,单方面制定绩效的考核目标,导致考核目标与实际脱节,容易滋生被考核人员和部门的不满情绪,难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的影响,不能达到优化提升管理的目的。

3对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3.1深入贯彻并落实新医改的“公益性质”

新医改对公立医院的改革提出了公益性的要求,而 “公益性质”也是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公立医院的自然属性。公立医院在进行绩效管理的同时,要明确其经营的目标和重点,注重公益性,切实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 也应明确公立医院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明确资金投入重点,确保公立医院充分体现其社会公益性质,也要兼顾医院的长远发展规划。

3.2加强医院管理者及全体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

绩效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管理制度,具体实施中有很大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管理者及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医院管理者应带领员工积极学习绩效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使每位员工都能充分认识并理解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及价值,促进正确绩效管理理念的树立,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3建立科学、全面的适应公立医院发展的绩效管理系统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医院绩效管理在指标体系的建立、医疗质量的提高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建立科学、全面、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必须遵循系统管理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能只强调定量的绩效考核,更要注重对质的考核,还要与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质量相联系,将医院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管理等基本内容始终贯穿于绩效管理中来。同时,绩效管理体系在建立过程中,要体现全民参与的原则,把医院所导向的绩效目标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方能实现医院的长远快速发展。

3.4引入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大部分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之所以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绩效评价方法的不科学。传统的绩效管理方法往往只是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利益分配,这不利于公立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此,必须引入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同时考核 “经济绩效”与 “非经济绩效”,并逐步加大 “非经济绩效”的考核力度,通过绩效管理实现医务人员工作效率提高和医院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互动。在绩效评价过程中,还应把握好评估的具体频率,防止因评估次数过多而导致医院运营成本过高,形成财政压力,影响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要防止次数过少导致的绩效管理目标难以实现。

3.5建立有效的绩效指标体系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及内容, 就要求医院的行政职能部门结合医院自身特点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考核体系。要想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指标体系,公立医院既要结合区域医疗市场的需求、医疗资源配置等要求来确定指标和权重,还要结合医院的发展及医疗市场的变化,及时对指标体系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要坚持质量管控数量、 全成本控制的原则,要将绩效考核与社会服务体系的绩效相结合。

摘要:我国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正式公布,要求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必须遵循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在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面临着转型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和考核上的缺陷和不足,立足公立医院管理现状,积极探讨新医改方案下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方法,对改进和完善绩效管理提出具体措施和思路,促进我国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发展。

公立医院医改 篇5

摘要:在医改背景下,要求公立医院更好的体现出公益性质,这对公立医院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财务管理作为公立医院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财务管理越来越无法与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强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更好的推动公立医院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医改 公立医院 财务管理 措施

新医改的实施目的是能够对当前看病难的问题进行缓解,并进一步减轻居民应医的负担,能够有效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在新医改实施后,不仅能够有效的维护居民用药的公益性,而且对于推进全民医保制度的有效落实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新医院中强调政府政策的支持,从而为新医改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持。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原《医院财务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并在2012年开始执行新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这就对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突出亮点

(一)通过提取医疗风险基金来提高医院抗风险能力

为了有效的配合新医改的实施,对《医院财务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新修订后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中,从医疗收入中进行医疗风险基金的提取,利用该基金来购买医疗风险保险及支付医疗赔偿费用。通过从医疗收入中适当的计提医疗风险基金,并将其用于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中,这不仅有利于控制医疗风险的发生,而且能够有效的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

(二)强化成本控制,规范管理流程

在当前新的《医院财务制度》中,对成本管理内容进行了规定,强化了对成本管理的规范控制。分别针对成本管理的对象、流程和控制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有利于医院成本控制的规范化发展,对提高医院成本控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提出了医院全面预算的要求

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开始执行全面预算制度,并进一步对预算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有效的增强了预算管理工作的灵活性,使预算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具有可操作性。这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医院预算管理的水平,而且对规范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明确了财务管理在医院运营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三级医院要设置总会计师的,其他医院则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设置总会计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财务管理在医院运营中的重要地位。另外还明确规定了财务监督的方式和主体,有效的加强了财务管理在医院管理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有效的提升了核算和财务分析工作的水平

在当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详细对固定资产、建筑工程等项目进行具体的核算,以此来有效的规避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进一步明确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利用财务分析来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数据和信息供财务部门进行利用,而且财务信息具有较强的可信度,能够为医院各项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风险防控意识

在当前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需要在管理工作中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风险防控意识,能够正确认识财务风险。医院管理人员需要强化自身的学习,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能够将财务风险意识与财务管理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有效的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风险防控能力。

(二)加强医院预算管理

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效的实现对医院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对各项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控制,确保医院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需要医院管理者要加快观念的转变,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财务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核算方法,从而为预算管理提供准确及全面的数据支持。医院制定的预算管理标准需要与医院的发展计划相符合,避免预算管理标准的盲目性。同时医院预算还要具备主动性和控制性,使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质性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医院预算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医院管理的水平,强化医院财务管理,因此通过加强医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医院管理工作效率,确保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完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

在当前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监督体系,严格把关医院日常资金流动情况,有效的对医院现有资金和借贷资金进行利用,在医疗器械、药品及员工福利等方面要强化透明性管理,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来采购医疗仪器和药品,准确对库存药品进行预算和监督,有效的降低医疗运营成本,从而为医院的发展创造更大化的效益。

(四)降低应收账款限额

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针对病人拖欠医疗费的现象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利用降低应收账款限额的方法来对拖欠及恶意欠款等现象进行有效预防。同时医院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基础上,确保成本费用的降低,有效的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水平。

三、结束语

在新医改背景下,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步伐,要想取得较好的改革效果,需要及时转变观念,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上升到医院日常重要的工作中来,以此来提高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的实现,为公立医院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淑梅.新医改下我国医院财务管理研究[J].财税论坛,2011(9)

[2]张琳,袁晶.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及实现途径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0)

公立医院医改 篇6

【关键词】医改新模式;医院经济管理;机制初探

一、医改条件下实施医院经济管理新机制的必要性

新医改要求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在该体系下,政府将通过四大医疗保障制度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新医改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公立医院多年实行的“以药补医”的卫生补偿政策,医疗收费中劳务收入占比偏低,大量技术劳务价格长期低于成本,基本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受到政府物价部门的严格控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时调整,由此引发了医院在经营管理上过度依赖于药品批零差价和大型设备检查收入取得补偿的僵化思维,严重制约了公立医院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和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种成分的医疗机构迅速成长起来,地市级医院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建立适应医改新形势的医院经济管理的新机制。

二、地市级医院经济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地市级医院中,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传统的管理运行机制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医疗健康的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公立医院作为公益福利事业,主要由政府办医院,但政府投入又不足,医院不得不自寻“生存之道”。特别是习以为常的“以药补医”的卫生补偿政策,通常在医疗收费中不设或很少设劳务收入,技术劳务价格长期低于成本,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由此引发了医院过度依赖于药品批零差价和大型设备检查收入来取得补偿,维持运营,其结果是直接推高了医疗服务的价格,使患者感到“看病贵”、“看病难”,人民群众怨声载道。

(二)公立医院的收入分配与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岗位职责、劳动付出等联系程度不够紧密,无法体现激励作用。突出表现在:一方面,在人事制度上缺乏竞争机制,分配上缺乏激励机制,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医院的管理上往往注重临床的诊疗工作,而忽视了科学的经济管理,令医疗质量的优化与提升缺乏良好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最终反过来影响了医疗质量的提升。

(三)在医改新形势下,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民营投资机构不断进入医疗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与公立医院形成市场竞争。医院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逐步加大了引进、购置采用先进设备的力度,以保持在当地医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强调医疗设备的“高精尖”换代和医院临床的诊疗和医疗质量的提高的同时,而忽视了医院内在科学的经济管理,特别是忽略了成本核算管理的极端重要性,部分医院缺乏合理的成本核算系统,不能对成本构成进行分析、考量,对医院持续、全面、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从地市级医院就医患者的构成看,医院病人现大多来源于医保及“农合”病人,其支付结帐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医保、农合结算中心作为第三方代表医患付费,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医院的收费。[1]

三,实施医院经济管理运行机制的对策构建

医院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范围涉及广泛,而医院经济管理机制的优良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也是确保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重要保障。[2]

(一)建立医院有效的经济管理机制。医院设立经管科,加强对经济管理的监控与指导。专人专部门来进行管理,并建章立制,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纠。形成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深化医院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医院要遵循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拉开科室收益分配的档次,按个人承担的风险,劳动强度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业务量、技术含金量及新技术工作量化实绩与劳动报酬紧密挂钩,增加技术含量高,掌握复杂和高新技术岗位人员的绩效收入,以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三)实行全面核算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包括对业务收入、各项支出、专项资金的预算,全面预算是根据单位的业务工作开展情况、资金来源情况和其他经济信息编制全面收支预算。将总预算指标分目,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在医院经济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组成部分,与会计有一定的关联,却又不仅仅是局限在会计当中[3]。医院通过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对医院的财务收支进行定期审计,对收入来源进行审计,对大额资金的支付进行审计,对日常的公务开支进行审计,不仅可使医院的经济更好地运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医疗队伍在执业中的纯洁性,从而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建立医院奖励绩效管理机制

1、绩效考核的考核项目包含医德医风方,科室管理、劳动纪律、医疗安全管理等方面。臨床科室绩效考核项目包含(1)工作效率指标:含床位使用率、实际占用床日、床位周转次数等,各临床科室按照医院质量管理部制定的标准执行,每升降1个百分点,即增加或减少工作效率指标的考核得分。(2)管理效能指标:含医保统筹金指标控制、药品费用比指标、科室成本节约率指标,各科室按照医保办制定的统筹金、药占比标准执行,每增减1个百分点,增加或减少科室得分;加大成本节约率指标的考核得分,对不合理的浪费严厉扣罚,以培养职工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3)服务质量指标:含患者满意率指标、病人投诉例数指标等,按三甲标准患者满意率指标应达到90%,每升降1个百分点,增加或减少科室的考核得分;对病人投诉例数指标严格控制,每发生1例,服务质量考核指标得分为零。(4)劳动纪律指标: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劳动纪律指标为满分,违反劳动纪律按医院规定扣罚。(5)医疗质量考核指标:诊疗规范执行率、治愈率、好转率、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等,每月以质量管理部综合检查评分结果为准,每升降1个百分点,增加或减少科室的考核得分。(6)医疗安全考核指标:医疗纠纷发生率为0,即为达标,医疗安全考核指标得满分,每发生1宗医疗纠纷,严厉扣减考核得分。最后,将各项考核指标综合计算,得出科室考核总分,某科室奖金=某科室考核总分/∑科室考核总分×全院奖金总额,某职工奖金=某职工考核得分/本科室考核总分×科室奖金额。全院奖金总额=医院上一年度月平均奖×(1±当月收入增长率)×奖金人数。

2、绩效考核重点体现在激励机制上。绩效考核的主要应用在奖金分配激励机制,绩效考核与奖金分配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对职工进行绩效考核必须要表现在奖金分配上,绩效考核是奖金分配的合理依据,与奖金分配紧密结合起来,才会使考核工作切实有效,否则绩效和奖金分配都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建立完善的工作与奖金相配套的制度,以“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衡量奖金多少的基础,以“工作效率、管理效能、服务质量、劳动纪律”等各项指标进行全方位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奖金的依据,科学合理的奖金分配激励机制,是激励职工立足临床,不断进取、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保障,能使医生有动力为病人提供最大价值的医疗服务,同时从病人的满意中获得其自身的利益,体现出医院管理的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医院经济管理中建立开源节流机制

(1)实行“增收节支”奖励。为了鼓励医院科室合理控制开支,提高利润水平,除了奖励超额完成预算的部门以外,还应该设置“增收节支”奖金项目;以上一年度的核算收入与支出平均值为基础,根据增收、节支两大项,分别计算奖金。该基准值采取“移动平均”方法,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或调整。有关增收节支奖金的计算公式为:(增收+节支)=提成比例。通过设置增收节支奖,客观反映科室、医院整体的开源节流水平与效果,引导各个科室加强重视程度,挖掘各自的节约潜力和效益增长点。如果考核阶段没有实现增收、节支目标,则没有任何奖金;如果实现增收目标,以基准值作为基准,增收的部分作为计提奖金的依据;如果实现节支目标,以基准值作为基准,低于基数的部分作为计提奖金的依据。

(2)绩效工资考核办法。结合临床医技科室的平均奖状况,以比例乘以岗位系数,获得不同管理职能部门的人员奖金:临床医技。采取岗位聘用制,其奖金奠定在临床科室主任平均奖的基础上,结合科室功能不同,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客观反映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通过设置合理的绩效分配系数,实行定期综合目标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挂钩;临床医务人员。在普通岗位采取绩效工资制度,遵循“定岗定编”原则,制定不同岗位的任务、功能及岗位绩效系数等;对于全院所有的行政岗位,采取公开竞聘方法,改变以往由职称、工齡决定绩效工资的方法,充分调动各岗位职工的参与积极性;行政后勤人员,考核的内容主要分为任务完成情况与满意度两部分。一方面,由院办牵头组织行政后勤部门,将年度工作总目标划分为若干个分目标,结合不同岗位的职能、任务等,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另一方面,采取满意度考核方法,其中院领导评价占40%,临床测评占30%,同级职能科室测评占30%。

4、医院信息系统(HIS)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在当今信息社会,如果医院经济管理还停留在手工方式上,这样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跑、冒、滴、漏现象,会被时代淘汰[4]。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应用,不仅可方便医疗收费管理,而且还能整合医疗物质管理;不仅能精确进行成本核算管理,而且能掌握医院的运行动态,便于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外部扩展与内部挖潜的高度统一,还能够完善医保、农合的管理,通过HIS与医保信息系统无缝连接后,为医生实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确保了医院与参保人员人性化管理与和谐发展。

(1)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医院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优秀的人力资源,医院就不能更好地发展。要充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使他们潜力得以发挥,使他们安心工作,不受外界干扰,服务于患者,以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同时也要重视管理人才,因为医院的发展也一样离不开优秀的管理者。[5]

(2)努力建立健全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医院经营绩效的基本方法,也是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和成本费用控制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根据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敏性、独立性的原则,可从经营成本、经济效益、运营效率、患者费用、发展能力等方面设计相关经济管理评价指标,力求全面把握医院整体经济运行情况,为领导决策层服务。

总之,医院经济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采用良好的经济手段,对医院经济活动施行科学与管控,同时予以引导与监督,实施有效的经济分析与核算。达到尽量减少医院运行成本,又能满足医院救死扶伤的需求,使医院在新形势下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医院必须对经济管理机制进行新的探索,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医院经济运行特点,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使医院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郦文凯,王昕.新形势下医院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卫生经济,2011,5(30)71.

[2]刘东明,汪文新,卢祖洵.新形势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8.2

[3]向君.论内部审计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健康必读2012,3(3)288.

[4]张旭凤.HIS系统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医药信息化,2008.5(5)120.9(12):19-20.

[5]王凯.我国医院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6):141.

作者简介

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思考 篇7

一、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内容

1. 做好预算管理,重视执行预算。

医院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医院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医院的资金投放、各项收入支出、经营成果及资金支配等资金运作所做的具体安排。医院所有的收入和各项支出均应纳入财务预算。医院应统一编制、统一管理、统一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收入。要充分考虑政府财力情况和政府的一定时期内的综合发展规划安排。参考过去的一年及往年的经营情况, 结合当前国家新医改的方针政策, 对照总结当年医院收支增减及原因, 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分清轻重缓急, 把有限的资金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 挖掘内部潜力, 增收节支,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 要加大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和监督力度, 努力严格执行预算。

2. 动态抓好财务中资金、负债、资产、收支、采购管理。

财务动态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是对计划经济下旧的管理模式的突破。其内容、范围及方法包括:(1)资产管理,包括固定和流动资产,主要有医疗设备、药品、库存物资、债权和银行存款,这些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所必需的,变化较大的且易于流失的资产,对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2)负债管理,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预收医疗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等,由于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院可按企业化管理模式推行负债管理,重点是借贷、应付账款、预收医疗款、其他应付款的管理。(3)净资产(基金)管理,包括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和收支结余,净资产的多少反映了一定时期医院的盈利能力、积累水平、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对医院的持续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加强管理,提供各种基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医院的发展。(4)业务收支管理,这是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主体,特别是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90%以上,医疗收入更是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合理增长规范性收入,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对医疗费用的控制,能使医院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3. 实行全成本核算。

现行会计制度没有专门针对医药方面的成本核算制度和方法,一般财务人员只将医疗收支、药品收支作为医院总成本、药品总成本进行核算。因此,当前医院的成本核算,多数是建立在科室基础之上,核算的是责任成本。尽管这样对增收节支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由于责任成本与医院实际成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起到成本核算的作用,也不能指导经营决策和价值补偿。

医院的成本核算应该进行全成本核算,把医疗过程中的全部资金耗费计算进去,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从医院医疗成本业务的实际出发,以会计核算的数据为基础,按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分配各项费用。医院要实行全成本核算并准确分摊各种间接成本。首先,要建立成本中心,完成行政科室的成本核算,并将其作为间接成本分摊到各直接成本科室,在科室核算的基础上进行项目成本核算。其次,制定科学的成本分摊方法和标准,这是成本核算的关键所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医院与科室、减低成本与服务质量、增加收入与减轻病人负担的关系。

实行全成本核算是财务会计的补充和完善,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延伸。通过对成本结构和成本项目的分析,找到成本控制关键点,有利于医院经营管理手段实施和调整,使经营者正确把握资金的投向,从而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达到降耗增效的目的。

二、公开信息,加强监管,保证其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公开财务制度有利于增强医院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性,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维护医院职工主人翁地位,保证医院职工依法对医院重大财务事项行使审议权、决定权和监督权,推进医院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1. 财务公开的内容包括:

(1)医院的管理方案、长远规划、年度计划。(2)重大投资决策和实施、财务预决算等情况、承包、租赁情况,对外投资执行情况。(3)基建、大型维修项目的招标承包。(4)药品、大宗物资、设备的采购,业务招待费的开支。(5)与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项,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分配、年终分红等事项。

2. 要加强监管。

新医改政策下公立医院的发展对策 篇8

关键词:新医改,公立医院,发展对策

2009年4月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 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 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2010年2月, 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表明着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 整个新医改规划中最为关键, 也最为艰难的部分可望破冰, 也表明了我国的医疗体系将迎来划时代的变化。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主要承载体公立医院, 如何平稳有效地进行改革, 关系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

一、新医改政策对公立医院的影响

(一) 医疗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11年,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 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到2020年,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全民医保”和“多元办医格局”, 以及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措施的实施, 意味着医疗市场的份额将重新进行分配, 而且一般诊疗项目 (也是大量诊疗项目) “下沉到基层”将成为铁定的趋势。

(二) 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变化

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这是在新医改文件中提出的要求。随着这一要求的逐步实现, 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也将随之改变。城市医院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在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 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 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 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因此, 摆在公立医院面前的是要转变过去那种“大而全”的发展思路, 通过大力加强学科建设,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以确立医院在区域卫生规划中的学科特色和龙头地位。

(三) 医保政策对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的影响加大

1、医疗市场份额受到限制。

随着“全民医保”目标的实现, 原先占医院市场份额多数的自费患者将会逐渐被各种医疗保险参保患者所取代, 医疗市场中的自费患者人数与医保患者人数将会出现倒置现象。

2、医疗收入受限。

由于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设定了封顶线, 医院获利空间有限。医院的医疗行为既不能超出规定的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也不能超出标准。“全民医保”目标实现后, 随着参保患者的增多、完全自费的患者逐渐消失, 将直接影响医院的收入。

3、医院医疗保险服务管理难度加大。

医院的医疗保险管理涉及面广, 政策性强, 差异性大。政府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医院的限制多, 审核严格。医院若违规, 轻则被通报批评、扣除违规费用, 重则取消相关责任医师的医疗保险处方权和医院的医疗保险定点资格。同时, 医院是新型医疗保险制度中各方利益的交汇点, 医院的医保管理工作必须同时面对政府的医保经办机构、参保患者和医院本身, 三方利益都得兼顾, 其工作难度可以想象。

4、医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 民营医院、合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私人诊所等不断出现, 多元办医格局的形成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医疗市场的竞争态势将会趋于激烈。而且, 现在那种拼设备、多开药、多检查的做法不仅不能给医院带来实际效益, 还会越来越失去市场、失去人心。医院之间另一种内容和形式的竞争, 即安全、便捷、疗效、价廉的深层次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5、以药养医的局面彻底改变。

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 统一配送, 减少中间环节, 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 设立药事服务费。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实, 将彻底改变以往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 医院只能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二、医改给公立医院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 内部体制完善

为配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卫生部会同有关部委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文件, 长期以来困扰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扭曲问题、医疗机构领导体制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都有望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

医院补偿机制的日益健全, 也有助于纠正医院业务收入结构的畸形, 从而达到完善医院体制乃至整个卫生体系的目的。

(二) 有利于搞好内涵建设

医改给医院带来的压力迫使其加强经营管理, 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努力提高自身的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医疗信誉等各方面的竞争力, 从而巩固医院地位, 并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对三级医院而言, 从长远发展和在未来医疗市场的功能定位来看, 充分利用三级医院人才密集、知识密集、资源密集的优势, 提供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率、高附加值的医疗服务, 将是未来三级医院市场定位的取向之一。

另外, 定点医疗格局的打破和医疗保险覆盖面的逐渐扩大。为医院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空间, 公立医院应顺势而为, 加强学科建设, 抢占医疗市场的制高点, 在这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三) 有利于公立医院医疗行为的规范化

在原有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条件下, 由于缺乏可靠的约束机制, 医院为弥补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的经费不足, 而采取了一些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来诱导需求。

医改的实施使医院行为受到患者和医疗保险机构控制, 从而促使医院规范其经营服务行为, 控制不必要的服务项目, 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节约医疗卫生资源, 使医疗行为进入合理健康的运行轨道。

(四) 有利于更贴近群众的医疗需求

新医改使医院更多地关心患者的真正需求, 有利于改善医惠关系医改促使医疗市场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

患者就医自由度的增大, 消费意识的增强, 改变了过去就医时一切由医生说了算的局面, 医院不能高高在上地坐等病人上门, 要吸引病人, 增加收入, 首先应关心病人的真正需求, 不仅仅从医疗上, 还应包括生活上、心理上、费用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以及就医环境、方便程度等各方面的需求, 从而通过更为周到贴心的服务, 吸引更多的病源, 最终使医患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三、公立医院发展总体策略

(一) 面向市场, 提升自身竞争力

随着社区医疗服务站点的建立和功能不断完善, 大医院的病员和医生资源将向社区大量分流。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医院实行分级管理, 在社区就诊享受优惠付费比例, 社区病人到大医院就诊须经社区医生转诊。

其结果, 一方面社区医疗快速发展, 三级医院的医疗市场份额将逐渐缩小, 资源利用率下降、收入减少, 资源配置和医院规模也随之萎缩;另一方面, 疑、难、重症向三级或专科医院转诊, 可以使大医院根据病人病情分类加以治疗, 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此外,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亚健康人群的增多、慢性病的逐渐增多等, 单纯依靠医院模式已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人群的需要。目前, 扩大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成为发展趋势;未来医院也必将向基层和高科技两极化发展。这种医疗格局, 要求医院必须在把握功能定位的基础上, 主动去适应市场, 面向市场寻求出路。

(二) 加强医院品牌建设

形成医院品牌的关键是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

医院应在积极引进人才、设备和新技术、新疗法的同时, 加强技术创新的研究, 着力发展专科特色和强项, 切实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打造培养过硬品牌, 以突出自身优势的个性化、特色化服务。

在应用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优质服务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 努力为患者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让患者感到来医院看病、住院有如到家的感觉。

(三) 加强医院自身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

创新医院管理机制, 建立高效有序的管理制度。

现在医院之间的竞争, 从过去单一的争夺患者, 发展到综合实力和经营理念的较量。因此, 医院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医院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院管理制度, 进行服务管理流程的再造和优化, 构建优质服务激励约束机制, 加强服务督导, 做到管理督导并重、考核奖惩同步。通过创新自己独特的管理经营理念来提高竞争力, 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四) 加强医院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服务意识

一是医院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将长期性的人才资源规划与医院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优化人才结构, 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制度。

二是医院管理者要具有强烈的爱才、惜才之心,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广纳人才, 千方百计地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医院, 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三是大胆选拔、任用人才。

(五)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一是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实行成本核算, 节能降耗。要利用成本核算手段, 提供医疗服务全过程和医院管理各个部门全方位的成本信息, 预测和掌握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 把医院管理中的未知因素变为可知因素, 减少盲目性。通过成本分析评价和成本控制, 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医院运行成本,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三是建立健全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制度, 包括货币资金、存货、资产、采购与付款以及对外投资控制, 以及稽核、原始记录管理、定额管理、计量验收、财产清查等制度。以确保医院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财务收支的有效合法和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确保医院经营活动能够协调、有序、高效运行。

(六) 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牢

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提倡人性化管理, 改善服务态度, 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2、制定最合理的医疗服务流程, 规范

医疗检查、用药、治疗等行为, 建立责任明晰、数据真实、记载详细、档案完整的责任落实机制, 使医疗服务行为更规范。

3、规范医疗收费行为, 严格控制医疗费用。

医保和价格部门对医疗收费有着严格的规定, 超范围和超标准收费都会遭到医保部门的拒付。同时有的省市医保部门对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实行“定额管理、超支共担”的结算方法。因此, 医院要严格执行收费标准, 规范收费结构, 强化自身监督, 杜绝不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将医疗费用控制在医疗保险定额之内。此外, 通过严格控制平均住院日、药占比等指标, 强化对科室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EB/OL].http://www.gov.cn/gzdt/2008.10/14/content.1120143.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06/content.11138803.htm.

[3]、田侃.公立医院管办分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7) .

[4]、刘继同.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的性质、含义、形式与基本类型[J].中国医院管理, 2008 (4) .

公立医院医改 篇9

基于公立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中的特殊地位, 本文试图以内蒙古赤峰地区的所有城市医院和县级医院为研究对象, 以各级医院的经济运行数据为基础, 分析评价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赤峰地区公立医院医药费用控制的客观效果和公立医院经营情况变化的客观实际, 并深入探讨和剖析导致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和根源, 以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与补偿机制, 切实降低医药费用,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二、研究内容

主要分析2001年至2010年来, 赤峰地区城市和县级医院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变化, 业务收入及构成情况变化, 业务收支结余及构成情况变化, 负债规模、偿债能力的变化、固定资产总值的变化, 投入的固定资产带来收益的变化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变化等。通过对其变化趋势的研究, 分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医院的运营情况产生的影响。

1. 医院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变化。

医院门急诊人次、医院住院入院人数、医院病床使用情况、职工人均负担诊疗人次、人均服务住院床日数是衡量医院医疗服务工作效能的重要指标。前两者主要体现数量的变化, 后者则展示效率的变化。

(1) 医院工作量变化情况。主要包括:门、急诊人次, 入、出院病人数。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指标值见表1。

城市医院和县级医院的年门急诊人次、入院病人数除2003年受SARS的影响, 略有降低外, 其他年份均在增长, 城市医院2010年较2001年门诊人次增加549390人, 县级医院增加809003人;出院病人城市医院增加24767人, 县级医院增加68612人, 各级医院工作量都在增加, 且增加显著 (见图1、图2) 。

分析:2010年较2001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支付标准的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图1 2001—2010年医院门急诊人次对比图险范围的扩大, 促使医保和新农合的参保人员及时就医的积极性提高, 医院的门诊和住院人数增加, 医院的工作量逐年增加。

(2) 工作效率变化情况。反映医院工作效率的指标包括:每职工服务门诊人次、每职工服务出院病人数、每职工服务住院床日数、病床使用率等。城市医院职工人均负担诊疗人次由2001年的288人次到2010年的485人次, 年增加197人次, 增幅68.41%;县级医院由197人次到2010年的321人次, 年增加124人次, 增幅62.95%。门诊工作效率显著增加 (见图3) 。

2001年城市医院每职工服务住院床日251天, 县级医院146天, 2010年城市医院338天, 县级医院240天, 分别增加87天和94天。住院工作效率显著增加 (见图4) 。

病床使用率是实际占用总床日数与实际开放总床日数之比, 代表病床的使用效率。2001年城市医院的病床使用率是75.99%, 县级医院是61.71%;两级医院的使用率不断提高 (2003年的SARS除外) , 城市医院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病床使用率都超过了100%, 病床使用率指标并不是越高越好, 三级医院的参考值是85%~93%, 城市医院和县级医院的病床周转率逐年增长, 病床的利用程度高, 但城市医院109.56%的使用率说明医院超负荷运转, 加床现象严重, 存在着医疗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 2001年至2010年医院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均有大幅上升, 根据专家访谈,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医院的就诊病人增加, 同时,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 体检人次增加,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上述指标的变化说明, 每职工服务门诊病人数和每职工服务住院床日数均逐年上升。赤峰地区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 增加的资源并没有浪费, 各级医院服务效率明显改善。

2. 医院收入的变化。

(1) 医院收入。医院收入是指医院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取得的业务收入和从事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以及从财政和主管部门取得的补助经费 (医院各年收入见表2) 。

分析:城市医院总收入2002年较2001年增长3.24%, 2003年收入下降近5个百分点, 2004年增长率达到24.85%, 之后持续增长, 平均增长率40.26%。县级医院收入逐年递增, 平均增长率43.29%, 大于城市医院的增长幅度 (见图5) 。

分析:城市医院和县级医院收入变化均呈上升趋势, 城市医院在2004年收入出现轻微回落, 负增长的原因是相对于SARS疫情的2003年, 财政补助收入降低导致总收入略有下降。有关数据显示城市医院的总收入低于县级医院的总收入水平, 说明大量的卫生需求在农村, 且其城市医院收入的增长幅度也低于县级医院水平。

(2) 医院收入构成情况。在分析结构时剔除非主营的其他收入的影响, 仅对医药收入分析。各级医院的门诊、住院收入所占比重情况见表3。

收入结构的对比表显示,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 医院经营的外部环境影响各级医院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 城市门诊收入所占医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 住院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且变化显著;而县级医院的收入结构变化恰恰相反, 门诊收入所占比重上升, 住院收入所占比重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逐步推进, 报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就医倾向, 各地的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分别制定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患者就医报销比例根据就医地点和支付费用金额的不同采用分段方式报销 (见表4) , 患者出于报销比例的考虑, 会选择在当地医疗机构就诊。说明患者“小病到基层医院、大病到城市医院”的就医观念逐渐增强, 医疗改革的政策效果初露端倪。

(3) 医院收支结余。医院收支结余是指医院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是医院收入补偿支出后的剩余额, 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基石。为客观地反映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创造收益的能力, 只对主营的医疗和药品结余情况进行分析 (数据见表5) 。

城市医院在2003年前医疗收入弥补不了医疗成本, 2003年后医疗

收支有了盈余, 原因在2003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联合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试行, 正式执行在2004年11月, 该标准规范了医疗收费项目名称、项目内涵和计价单位。城市医院由于新收费标准的调整医疗服务收支有了结余, 其结余水平保持在1.1左右。根据专家访谈, 《医疗服务价格》制定是依据国家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成本测算办法, 本着进一步加快自治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 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 规范医疗机构收费行为, 切实减轻患者负担的原则制定的。当时测算, 收费价格占医疗成本的比重是46%左右, 现在看来, 假定医院不存在违规收费的情况下, 当初的测算比率值得商榷。城市医院药品收支结余增量一直保持在1500万元左右。

县级医院医药收支结余2004年前均为赤字, 2005年后扭亏为盈。其中:医疗收支结余在2001—2010年一直赤字运转, 药品收支结余波动较大, 县级医院的医药收支在2005年后才有结余, 县级医院的医疗收入弥补不了医疗服务成本, 维持其能够持续运营的动力是药品的销售, 2005年后县级医院的医疗收支结余亏损额略有缩小, 是由于《服务项目价格》调整后医疗收入的增加所致 (级别低的医院对一些政策的反映会慢一些, 县级医院执行时间略晚) , 但新的收费标准并没有使县级医院摆脱医疗服务赔本的状态, 其实现盈利的手段要靠就诊人次和入院人数的增加。县级医院对于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巨大。

3. 医院的偿债能力变化。

医院偿债能力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是流动比率, 反映医院偿还长期债务能力的比率是资产负债率。

(1) 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是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一般情况下, 流动比率越高, 反映医院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 (数据见表6) 。

分析:城市医院在2003—2005年流动比率较高, 在2006年流动性下降, 据专家分析, 随着医院就医人数的增加, 各级医院都在扩大规模, 由于医院融资渠道单一, 只能通过银行贷款, 医院为保证建设所需资金, 一方面拖欠大量药品款, 另一方面向职工举债 (城市的四家医院都有职工借款) 。负债规模变大, 流动性降低。县级医院流动比率在此期间尽管有起伏, 但变化幅度较小, 相对于城市医院来说流动性较好。

(2) 长期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是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它表明医院资产总额中, 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 以及医院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 (数据见表7) 。

城市医院资产负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1年为26.59%, 2010年为50.85%, 县级医院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 2001年为33.08%, 2010年为36.33% (见图6) 。

分析:城市医院2001年负债水平不是很高, 但2010年资产负债水平为50.85%, 医院负债规模变大, 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弱化。财政对医院的投入严重不足, 而各级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 采取银行贷款、向职工举债等方式筹集资金, 改善服务环境、购置医疗设备, 增加了医院的负债水平。致使城市医院资产负债率提高的另一个因素是:2006年以后,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部门对住院病人采用病人出院时只需支付个人负担部分, 由社保统筹基金支付的部分采用先由医院垫付, 后向医保部门结算的方式, 支付方式的改变, 方便了患者。但对于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来说, 结算时间滞后影响医院资金周转, 现金流入的减少一定程度上迫使医院举债经营。县级医院的资产负债比率2010年较2001年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4. 医院经营规模变化。

医院的经营规模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的总量上。2001年城市医院固定资产总量15447万元高于县级医院13543万元, 2002年县级医院的固定资产17894万元超过了城市医院的16999万元, 之后到2010年县级医院固定资产达73667万元, 城市医院为101198万元 (见表8) 。

城市医院和县级医院固定资产不断增长, 各级医院规模均在扩张。2003年, 县级医院的增长幅度相对城市医院大, 2009年城市医院固定资产规模超过县级医院 (图7) 。

分析:城市医院和县级医院的专业设备都在增加。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不断扩大, 各级医院都在不同程度地添置固定资产, 医院规模均在扩张。

5. 百元固定资产医疗收入的比率。

百元固定资产医疗收入是衡量医院固定资产创造医疗收入的能力。指标值越大, 反映资产的收益能力强, 反之收益能力弱。百元固定资产的医疗收入水平体现了医院扩大规模带来收益的变化情况 (数据见表9) 。

城市医院百元固定资产医疗收入2001年是43.99%、2010年是42.57%, 期间变化幅度在 (41.23%, 65.99%) 之间, 县级医院的百元固定资产医疗收入2001年51.20%, 2010年53.60%, 各年的变化幅度在 (39.93%, 53.60%) 之间变化曲线 (见图8) 。

分析: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群众的医疗需求不断提高, 各级医院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规模, 随着固定资产总量增加, 固定资产创造医疗收入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6.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医院净资产是医院资产减去负债的余额, 它表明医院的资本规模和经济实力。公立医院所有权归国家, 净资产也称国有资产。医院净资产的变化反映医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变化 (数据见表10) 。

(单位:万元)

城市医院2001年国有资产总额13779万元, 逐年递增到2010年达到59595万元;县级医院2001年国有资产总额15438万元, 2010年73425万元。城市和县级医院的资产保值增值率均大于1 (见图9) 。

分析:城市医院和县级医院在2001—2008年的经营期内, 每年国有资产都在增值, 医院的管理者没有浪费国家资源, 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也说明,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推动和促进了医院的发展。

三、研究结论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了医院的发展。其主要表现:

1. 医院工作量和效率变化情况。

随着卫生资源总量的持续增加, 增加的资源没有浪费, 医院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显著增加, 医院服务效率明显改善。

2. 医院经济运行情况。

一是医院收入逐年增加, 县级医院增长幅度高于城市医院。二是医院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城市医院门诊收入占医药收入的比重在降低;而县级医院门急诊收入占医药收入的比重在上升。三是医院的收支结余能力不强, 存在“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状态, 尤其是县级医院对药品的依赖程度巨大。四是医院偿债能力有限。五是医院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六是固定资产投资带来了医疗收入的增加。七是医院在经营期内, 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本研究对2001年至2010年内蒙古赤峰地区公立综合性医院运行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对医院的经济运行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与医院经济活动相关的各项业务指标总体上看有了明显的改善, 医院的服务意识增强, 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医改政策的实施引导患者就医进行合理分流, 使医院的收入结构得到了优化, 医改的效果初步显现。

四、研究局限

1. 缺少综合指标:据文献检索和专家访谈, 目前没有权威的综合指标或系统模型可用于全面衡量医院经济运行状况, 只能进行单项指标的逐项比较, 数据分析和结果比较繁杂与分散。

2. 分析数据取自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摘要:文章以内蒙古赤峰地区4家城市医院、14家县级医院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比较分析和深入探讨, 以这些医院2001年到2010年的经济运行数据和主要业务指标为基础, 根据医疗卫生改革政策实施以来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工作量、经济运行状态变化的客观情况, 运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 剖析和探讨导致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 并提出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医院的经济运行情况良好, 对公立医院产生的影响总的来说是积极的。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温秀玲, 高广明.医疗卫生体制走向及地市级公立医院应对策略.中国医院, 2008 (12)

[2].黄燕.绩效管理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12)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审计探析 篇10

一、当前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的不足

(一)绩效审计指标不完善

绩效审计需要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当前的绩效审计指标不够完善,多数还是以财务指标作为主要的衡量依据,而且指标的选择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传统的财务指标如“收支结余率”、“资产负债率”不适用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应该在评价指标中增加更多反映政府投入,医院运行效率的指标,如“成本控制率”,“万元医疗收入基本运行及卫生耗材支出”等。

(二)绩效审计模板化

公立医院绩效审计应该建立完整、全面的评价方式。我国公立医院发展极不均衡,选择的标准应该更加客观,不能千篇一律。审计评价过程应该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如地方的财政实力,人口密集程度,主要病种等。而目前的绩效审计定性评价很多,对定性的结果分析和收集的数据不充分,有模板化的趋势。

二、新医改提出绩效审计的新要求

新医改政策对公立医院监管、补偿、运行机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监管机制:作为公立医院的主管部门—卫生局,同时监管行业,对公立医院的监管不够细致。医改落实了管办分开的管理模式,多地成立医院管理局,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政府要求药品价格、财务数据等逐步向外界公开,使得整个监管群体更大,而且监管范围已经延伸到了医院的财务经济运行等信息。

补偿机制:药品、医疗、政府补助三大收入是公立医院补偿的主要途径。新医改提出了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针对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控制次均费用的要求,绩效审计应对政策落实情况、医疗费用控制情况建立可行的、科学的评级体系。

运行机制: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医院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绩效审计通过关注内部控制度的完善与执行情况,横向和纵向数据的收集,对运行的效率进行评价。

三、契合医改背景,完善公立医院绩效审计重点

以上三个方面是公立医院改革后发生的新变化,也是公立医院绩效审计在新医改形势下需要关注的审计重点,增加审计项目,提高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的价值。

公立医院绩效审计需要达到更高的层次,满足公众和审计委托方的要求,就需要思考新医改政策体现在医院的哪些内部制度中和如何体现在医院管理中,从而找到审计重点。对于预算控制制度、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制度、医院成本管理制度等需要重点关注。

医药分开是此次医改的核心要求,重点审计医院是否取消了药品加成,利用医院的信息系统,审核、比对药品的进销差价。取消药片加成后,医院的医疗检查、治疗费用的增长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是否出现大的检查单,这些都是在政策落实后,医院绩效审计应该关注的审计方向。

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是绩效审计重点。在新政策下,政府加大了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是否把财政补助的款项用到需要的科室,增加合理的投入,关注医院财政补助收入的使用方向。审计财政补助是否做到了专款专用,通过收集医疗数据,评价资金使用效果,对于闲置、使用率极低的财政专项资金,应该提出意见。同时,审查资金的流转、使用程序,杜绝腐败滋生。对公立医院的绩效审计,应该从资金的使用合规性向使用绩效进行转变,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提高资金创造的效果。

四、总结

随着医疗行业越来越成熟的发展,更需要适应现行医改要求的完整的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系统,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运行效率,提出更加科学、客观、全面的审计意见,保证公立医院沿着正确的改革路径进行前进。

摘要:新医改政策实施后,随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等新政策逐步在公立医院落实、深入,社会各界对公立医院的改革成效越来越重视,需要通过绩效审计,客观、全面的评价公立医院改革成果。因此,各地陆续开展了针对医改落实、财务补助效果的专项审计。而如何有效的开展医院绩效审计至今还缺乏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源于公立医院提供的产品具有准公共性和正外部效应,绩效评价标准难以界定,造成目前公立医院绩效审计存在单一,指标设计不完善,审计过程不规范等问题。本篇文章即在新医改的背景下,提出现行医院绩效审计存在的不适用问题,同时为探索合理、完善的公立医院的绩效审计,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绩效审计,医改政策

参考文献

[1]王啸.新医改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朱海蒂.以公益性为导向的我国公立医院政府监管机制形成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上一篇:合同内容下一篇:作文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