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体制

2024-06-15

公立医院体制(精选十篇)

公立医院体制 篇1

1 公立医院体制下医生价值没有充分实现

在社会生活中, 人生的价值表现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是指满足社会或他人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 自我价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对个体需求的满足[2]。医生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然而, 在公立医院体制下, 医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都没有充分实现。

1.1 医生的社会价值

医生是掌握医药卫生知识、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人员。医生的社会价值表现为“时时考虑患者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要救死扶伤、更要维护好促进人类健康。”公平公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医学必须是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首要任务。然而, 我国医生基本上是坐堂行医, 等待患者身体不适来医院看病, 使得健康不能很好地促进。另外, 近年来, 由于医疗体制、社会环境以及医生本身医德医术等原因, 导致部分医生失去了职业的信心和奋斗的热情、经受不起各种挫折和诱惑, 进而迷失方向, 不断出现过度医疗、红包回扣等问题。由此可见, 目前, 公立医院体制下, 我国医生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1.2 医生的自我价值

医生是高体力、高技术、高风险和高社会责任的职业, 理应获得高收入和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 目前公立医院体制下, 我国医生收入和社会地位并不能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

1.2.1 医生合法收入不能体现其价值。

我国目前的就医费用里, 医院向患者征收的门诊费一般4~5元, 读片费0元, 而美国全科医生门诊费通常在150美元左右, 专科医师常超过200美元[3]。显然, 医院只是依靠收取门诊费等医疗服务费用, 是不能弥补医生劳动价值, 是不能调动医生积极性的[4]。为了生存, 医院选择“以药养医”, 医生选择“收受红包”。据上海市卫计委副巡视员、医改办副主任许速在第七期“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上提到, 目前医生收入包括白色收入、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 其中合理、合法的白色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3。由此可见, 公立医院体制下, 医生收入不能体现医生价值, 医生自我价值被严重扭曲。

1.2.2 医生社会地位受到挑战。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 医生需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也应该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受到人们的尊重。然而, 如今医院成为“战场”, 医生成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从打医、辱医到杀医, 医生最基本的执业安全得不到保障, 医生生命受到威胁, 医生尊严被打掉, 致使当前医院优秀医生不能安心工作, 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人心思变, 一些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意从医, 一些体制内医生逃离。由于医患的互不信任, 医生的医疗技术、医德修养不断受到质疑, 使得医生社会地位不断下降。

2 阻碍实现医生价值的因素分析

2.1 患者方面

现阶段, 我国患者和患者家属缺乏理性, 不能正确理解医生, 使得医生价值不能充分实现。防病治病过程中, 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医疗效果。然而, 我国患者健康素养缺失, 多数患者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 认为医学万能, 相信医学却又不能完全相信医生, 怀疑自己被过度医疗。然而, 据201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和背景协和医院联合开展的针对医护人员从业状况的调查 (以下简称协和最新数据) 结果显示, 面对过度医疗, 44.1%医务人员认为最主要原因是“患者不合理要求”[5]。患者对医学知识的欠缺, 对医生的不理解, 给医生造成了过重的心里压力, 使得医生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

2.2 医生自身

医生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守护人们生命健康, 是靠技术吃饭的,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医生属于精英阶层, 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在美国, 只有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才能报考医学院, 实行的是超级精英教育。在我国, 虽然推行了“5+3”、“3+2”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但由于生源水平以及教育水平等不同, 使得我国各层次的医学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医生职业素质差别很大。医生受教育程度以及质量的不均, 使得民众对于医生工作价值的认可度一直不高。

另一方面, 我国医生教育过程中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 而人文社科类课程较少, 缺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从而导致医学生总体人文素质不高, 伦理道德修养不足, 人际沟通能力较差, 成为医生后, 不会主动关心患者身心健康, 不懂和患者沟通。因此, 现阶段, 医生自身医疗技术以及人文素质水平都影响着其价值的实现。

2.3 医疗体制

从体制层面上来看,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政府赋予医生太多社会的责任、“单位人”的身份束缚以及医疗服务系统定价、职称评定等问题, 让医生无法静下心来治病救人, 从而影响着医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

2.3.1 政府投入不足

现阶段, 我国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不足, 医院发展只能靠自身筹资。医院收入来源于医疗服务费用和出售药品的收入, 为维持正常运行, 资金漏洞只能从患者医疗服务和药品加成中抽取, 进而形成“以药养医”的体制。为完成上级层层下派的指标, 医生被迫超负荷工作。同时, 政府赋予医生个人太多社会的责任, 如流浪汉送到医院就医, 本来是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 现在由医院买单, 间接的是由医务人员承担。超负荷的工作以及额外的责任使得医生无法静下心来治病救人, 也影响着医生社会价值的实现。

2.3.2“单位人”身份的束缚

现行体制下, 医生是“单位人”, 医生的价格是由政府定的。然而我国医疗服务定价有问题, 挂号费太低, 手术费太低, 医生很难从技术劳动中获得公平合理的报酬。另一方面, 医生的社会地位受学术地位、职称和课题等影响, 使得我国诸多大牌医生们从临床脱颖而出后, 不再专心临床、治病救人, 反而关心课题、文章、项目等, 因为这关系着评职晋级, 影响着其工资奖金收入和社会地位。由此可见, “单位人”身份束缚了医生价值的实现。

2.4 社会环境

生命之重, 性命相托, 医生为患者看病, 要心无杂念, 用心服务, 实现其价值, 这就需要一个纯粹的环境。然而, 目前我国社会大环境, 让我们的医生没办法纯粹, 不能放下私心杂念。

2.4.1 医患双方缺乏诚信

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医患之间的信任是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和保证。然而, 据协和最新数据显示, 46.4%的患者表示就医过程中信任医生, 而只有26%的医生认为患者信任自己[5]。由此可见, 医生认为自己得不到患者的信任, 工作积极性受挫。

2.4.2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法学界普遍认为“医疗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行为”, 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却没有考虑“医学有其局限性”特殊性, 使得具有特殊性质的医疗赔偿, 回归到了一般的“损害责任”概念上, 降低了赔偿门坎, 扩大了医疗赔偿范围, 纵容了各种以赔偿为目的的医闹行为[6]。由此, 恶化了医疗执业环境, 影响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

2.4.3 媒体素质参差不齐, 推波助澜

医院和医生成为社会的焦点和热点, 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各种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却具有明显的感情倾向, 将患者视为弱势群体, 而忽视医务人员的之前的努力付出。正是有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 加剧了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不信任, 导致医闹和暴力袭医事件不断发生, 甚至法官也努力维护弱势群体患者的利益, 致使医院和医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进一部恶化了就医社会环境, 影响了医生价值的实现。

3 公立医院体制下实现医生价值的策略

3.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 保障医生的执业安全, 就是保障每个患者的生命安全[7]。因此必须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保护医护人员安全, 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严肃处理任何伤害医护人员的违法行为, 为医生撑起法律保护伞。一是加快立法步伐, 完善医疗纠纷法制化进程, 依法严惩暴力伤医违法事件。二是严格按照医学科学规则和医疗行为的特点处理医疗纠纷, 在赔偿追责原则上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减轻了医院和医生的赔偿负担。三是建立医疗风险的强制保险制度, 医生购买用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赔偿, 患者购买用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救济, 从而减轻医生的执业风险[8]。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

要使医生能够获得公平合理、合法的收入, 就需要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大幅度提高医生的劳动定价。

3.2.1 建立全新的薪酬体系

要彻底打破以收入为切入的传统分配模式, 以标准化工作量、事故率、治愈率、患者满意度等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 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全新分配制度。如在探索完善医务人员职称晋升考核方面, 上海市卫计委对申报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 强化了临床技能的指标考核, 让申报者当场读片、诊断、制订治疗方案等。

3.2.2 引导、规范和发展多点执业

现行体制内, 医生的价值可能永远无法得到合理体现, 因此, 应通过政策、制度、法规引导、规范和发展医生多点执业, 实现医生价值多元口径。多点执业可以解放劳动力, 提高医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谈判能力, 增加其工资收入, 通过激烈的就业竞争最后接受一个反应其劳动价值的市场价格, 充分体现其自我价值。

3.3 改革医学教育

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生培养制度不完善, 导致医生本身素质良莠不齐, 直接影响着医生价值的实现, 因此, 要改革医学教育, 培养德艺双全的高素质医务人员, 为患者提高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3.3.1 加强对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确保医学生源质量, 提高对报考医学院校学生文理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要求, 以便医学生入校后能更快、更有效掌握医学及医学相关知识。其次, 借鉴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先进经验, 改革旧的医学教学模式, 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和课程设置。最后,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接触具体的患者、具体的疾病, 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治规律, 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医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 在医学教育过程中, 要让学生早期充分接触病人, 使其切实感受社会和病人的要求, 有意识地加强医学生对生命和人性的尊重, 以及对人的理解教育。从师德教育着手, 加强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用教师的好思想、好行为影响学生的态度, 培养学生医德品质, 以提高医生人文素质。

3.4 整个社会形成尊重医生的氛围

医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尊重市场规律, 改革现行医疗制度, 使医生回归纯粹, 获得体现其价值的收入;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医生、理解医学的宽松和谐氛围, 给医生更多信任与宽容, 充分认可其价值。

3.4.1 患者要尊重医学和医生

医生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职业之一, 医生工作是神圣的, 因为它促进患者康复、减轻痛苦, 增进人类健康。医学是一把双刃剑, 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患者个体的差异, 医生不能治愈所有疾病, 而且医学发展本身的有限性, 使得医生面对复杂的重症疾病, 有心乏术。因此, 患者要尊重医学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尊重医生提出的诊疗意见, 积极配合诊疗活动, 对疾病诊断治疗中客观存在的危险作出慎重理智的决定,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4.2 政府要树立尊重生命的理念

政府指导医改要从尊重医生、尊重生命入手, 要体现对健康医疗的重视就需要在这方面增加投入[9]。2012年, 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一直徘徊在GDP的4.35%~5.14%之间, 远低于美国的15.2%[10]。因此, 在新一轮医改过程中, 政府要强化其责任, 在公共卫生、基层医疗机构以及对公立医院的补助等方面增加财政投入, 使医生获得和劳动付出对等的合理合法的收入, 以便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实现其价值。

3.4.3 医院要尊重和保护医生

医生职业责任大、风险高、劳动强度大, 近年来, 我国医生工作压力大, 而且要时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据协和最新数据显示, 76.6%的医务人员感到工作压力大[5]。医生是医院的中坚力量, 医院要注重对医生进行人文关怀, 改善医生执业环境, 减小他们的压力, 安抚好医生的情绪, 使其身心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中, 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3.4.4 媒体要客观公正、如实报道

目前, 我国患者缺少健康素养知识, 对于医疗行业尤其是临床医学, 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 对于医疗行业的生存状态也缺乏了解。因此, 大众和媒体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 如实报告各种医疗问题和医疗纠纷, 引导患者更全面、理性地认识医疗行业的问题, 善待医疗行业, 理解患者以及患者家属, 更要尊重医生、尊重医生的辛勤付出, 逐步实现医疗和谐。

参考文献

[1]郑根岭, 苏龙, 寇德印, 等.李斌:将提高医务人员薪酬调动积极性[EB/OL].2014-03-06/2014-04-03.央视网, http://news.cntv.cn/2014/03/06/ARTI1394097517049322.shtml.

[2]马捷莎.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关系辨析[J].哲学动态, 1993 (2) :23-24.

[3]刘文先.安徽模式:让药价降了患者负担轻了[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2012 (3) :22-26.

[4]蔡昱, 龚刚.通过市场机制回归医师价值革除“以药养医”现象[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2012 (3) :26-28.

[5]张新庆, 曹凯, 吴宁, 等.协和最新数据:医患关系到底多紧张[EB/OL].2014-01-16/2014-04-03.http://www.cnhealthcare.com/pinglun/opinion/2014-01-16/content_434417.html.

[6]廖新波.@医生哥波子:没有医学素养的悲剧[J].健康管理, 2013 (11) :114-117.

[7]王君平.新法阻断暴力伤医的“破窗效应”[N].人民日报, 2014-04-25 (12) .

[8]谭亭.重庆市实施强制医疗责任保险的立法可行性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 2009.

[9]田珍祥.钟南山:医改要调动医生积极性[EB/OL].2014-03-06/2014-04-03.http://www.ccn.com.cn/news/yaowen/2014/0306/530345.html.

公立医院体制 篇2

重点任务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市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推动公立医院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根据《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国办发„2011‟10号)和《2011年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苏政办发„2011‟56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公益性原则,大力推进“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等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联动,重点突破,力争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并把推进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和实施惠民便民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长效机制,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管办分开,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1.完善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

进一步明确卫生行政部门出资人职责,形成统一、高效、权责一致的政府办医体制。加强医疗集团建设,完善医疗集团法人治理结构。

科学制定医疗机构设臵规划。控制公立医院数量、规模,明

进一步明确医疗集团院长、财务总监、药品总监的职责,完善向理事会述职报告制度,加强理事会对集团院长、财务总监和药品总监的业绩考核和管理。

2.落实医疗集团独立法人地位

实行医疗集团实体化运作,完善集团组织架构。

加强医疗集团经营层的履职管理。理事会充分授权集团经营层进行人事管理和经营管理,优化集团资源配臵,落实集团业务建设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统一绩效考核方式,落实社区一体化管理。

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完善院长任职资格、公开选拔任用、职业培训、任期责任审计、年薪制等管理制度。

推行院务公开、民主管理,加强审计监督。3.建立完善分级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年薪和医院财政补助、职工平均收入水平等挂钩。形成理事会—集团—医院—科室—个人逐级绩效考核体系,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

(三)推进医药分开,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1.改革医院补偿机制

探索医药分开的方法和路径。根据《镇江市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暂行办法》,实行医药分开,将医院药品进销差价上缴财政专户管理,上缴的药品进销差价按就诊人头实行“药事服务补贴”

4.明确政府投入责任

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在确定原有财政投入基数基础上,确保每年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预算支出增长幅度。政府投入增量部分重点用于公立医院改革。

安排专项资金对医院领军人才引进、重点学科发展、信息化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给予补偿。

强化政府购买服务。对公立医院履行援外、支农、支边、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等政府指令性任务按成本进行公共服务补偿。

根据医院不同性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量,以及绩效考核结果给予基本医疗服务补助。财政补助向传染病、精神病、妇幼保健、中医等医院倾斜。

盘活存量资产,发展卫生事业。

(四)推进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1.完善不同经营性质医疗机构管理制度

健全不同经营性质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与财政、税务和物价等部门协同制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制度、财务与会计制度、治理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对所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施同样的监管政策。建立第三方审计制度。

落实营利性医疗机构优惠政策,规范不同性质医疗机构的转换程序。严格界定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社会资本可选择经营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政府不得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

床路径、优质护理服务、建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等为重点的综合改革。

丹阳市着力打造综合、中医、妇幼保健等医疗服务中心。扬中市加快医疗机构规划布局和调整步伐,构建整岛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依托市人民医院组建市临床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并实质运作。句容市组建以市人民医院为核心,其他医疗机构为成员的医疗集团。

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每所三级医院至少与3所县级医院、每所县级医院至少与1所三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每所县级医院都有5名三级医院医生全日制对口帮扶,同时每所县级医院要选派5名骨干人才到对口的三级医院进修培训。

加强县级医院骨干人才培养。健全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县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严格县级医院人员准入,落实县级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新进入县级医院临床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必须完成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鼓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到县级医院就业。

提高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促使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能够在县域内基本解决。

3.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 进一步落实社区卫生机构规划,建设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实现社区远程会诊功能。

报考主治(管)医师或晋升副主任医师前必须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1年的制度,其中临床医师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六)加强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提升便民惠民利民水平1.改进群众就医服务

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开展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服务。建立市级预约诊疗信息平台,创新预约方式,重点建立社区与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到2011年底,社区转诊预约占门诊就诊量的比例达到25%,专家门诊预约率三级医院达到50%以上,二级医院达到25%以上,其中医院口腔科、产前检查、术后病人复查等复诊预约率达到80%。

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就医流程。完善门诊“一站式”导医服务,门诊实行分层分科分区挂号、候诊、交费,大力推行门诊服务窗口和诊室弹性排班制,开展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完善门诊信息管理平台,全市实行统一“市民卡”就诊。公开医疗服务信息,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年内建立电子排队叫号系统,实现自助打印检验检查报告单。

全面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开展无假日门诊和全日制专家门诊,其中全日制专家门诊率三级医院要达到80%,二级医院达到60%。

开设专病、专科门诊,制定并实施《医院日间手术管理规范》

指标纳入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范围。

3.全面推进临床路径管理

实施病种规范诊疗。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全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2011年全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不少于120个病种,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不少于40个病种,三级专科医院和其他二级医院不少于20个病种,二级中医院不少于5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各医院实施路径管理病种占医院该病种出院数比不低于50%,入径后完成率不低于75%。全市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总病种数不低于150种。

探索实施护理路径和患者路径管理,2011年扩大下转社区的临床路径病种到15个。将临床路径管理与单病种付费制度改革相结合,完善单病种管理制度,遴选25个以上病种进入医保单病种付费。

全市二级甲等综合以上医院年内实现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临床路径管理信息上报系统。建立和完善临床路径长效管理考核机制。

4.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

强化医务人员医疗核心制度的教育与培训。突出抓好首诊负责制、值班、交接班等制度的落实,强化医务人员“三基”训练和考核活动,加强对住院运行病历的质量监控。

落实医疗质量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和《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告诫谈话制度》,不发生重

(七)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1.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人事编制管理

以各医疗单位的规划床位数为基础,重新核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增核的人员编制主要用于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引进。

严格压缩行政管理及后勤人员规模,大力引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逐步提高护理岗位配臵比例。

完善公开招聘、公平竞争的自主择优用人机制。严格人员准入,确保新进人员的素质,逐步优化人员结构。引进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紧缺专业副高以上职称等高层次人才,由用人单位通过综合考核直接聘用,引进其他专业技术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实行以全员聘用制为核心,以岗位聘用为基础的用人制度。科学合理设臵各级各类岗位,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任职条件和聘期,积极推行竞聘上岗,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聘任制度。

2.完善公立医院收入分配制度,优化考核激励机制 实行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为核心的分配机制。医院的绩效考核结果与医院职工绩效工资总额和医院院长工资总额挂钩,各医院制定绩效分配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自主决定本单位绩效工资分配。

提高临床一线卫生技术人员工资待遇水平。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等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估,对重点突破内容进行典型材料总结,迎接上级督导考核。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市医改联席会议加强统筹协调,指导公立医院改革。卫生行政部门切实履行职责,负责实施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任务的各项具体工作。采取领导蹲点、派专人挂职等方式加强两大医疗集团改革力度。发改、财政、人社、编办、物价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2.严格责任督查

将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任务纳入各辖市(区)、部门目标责任书,细化分工,落实责任。市医改办会同市政府督查处加强对各辖市(区)、各部门及医疗集团完成改革任务情况进行督查考核评估,及时通报监测情况,总结推广经验。

3.强化支持保障

各级政府加大投入,落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支持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公立医院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积极宣传引导

公立医院体制 篇3

摘 要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在医院整体的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使医院在新形势下稳步、良性地持续发展,成了医院管理者,特别是医院财务人员应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医改 公立医院 财务管理

日益深入的医疗体制改革、渐趋激烈的医疗市场,使医院未来的发展将更加具有竞争力并富有挑战性,虽然政府也在逐步加大对公立医院投入,完善对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但是,新医改方案对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管理创新等将公立医院推向了市场竞争的大潮,因此,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使公立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加强财务管理。

一、调整业务重心与结构,转变发展思路,推陈创新,挖掘新的收入增长潜力

(一)调整业务重心与结构、转变发展思路

新医改将大型公立医院的主要功能定位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医院的工作重心应转移到学科建设及解决疑难重症的轨道上来。通过调整业务重心和结构,积极应对一般诊疗任务“下沉”基层的趋势,迅速转变过去那种“大而全”的发展思路,建立“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就医发展趋势。

(二)推陈创新,挖掘新的收入增长潜力

《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以药养医问题。目前,公立医院的补偿由医疗服务收费、财政补助收入、药品加成收入3个渠道组成。新医改将取消药品15%的加成,在收费项目及标准上还将实现“一增四降一升”即:增加药事服务收费项目、降低虚高药价、降低医院药品15%的加价、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降低高值耗材费用及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收费。因此,要增加医院的收入,就必须在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上下工夫,注重加强对急、危、重疾病的探索与研究及特色、重点、新兴学科建设;密切关注国内外最新医疗技术成果,寻找空白点,增加新亮点,依靠新技术、新设备的效用带动新业务的开展。建立起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医院,以吸引更多的重病、疑难病患者前来就诊,进而增加医院的医疗业务收入。

二、创建合作化经营模式,建立全成本核算体系,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一)通过合作化经营,降低医院服务成本

医改方案实施后,公立医院可与专科医院、民营医院积极合作,通过合作化经营,双方建立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双重捆绑关系,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占领医疗市场,同时有助于医院整合资源,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巩固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降低经营成本,改善财务结构,提升公立医院价值,以实现双方在人才、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增强医疗、科研方面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公立医院管理水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院与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兰泰医院的合作,已经充分证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

(二)建立全成本核算体系

目前,我院的成本核算非完全意义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科只是将各科室或治疗组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纳入核算体系,而医院经营管理发生的间接费用尚未分摊到相应科室或治疗组,这就造成成本核算科分摊出去的成本与财务科成本不一致。搞好全成本核算工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成本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只有对医院成本进行全面、系统、多层次的核算,才能挖掘出潜在的利润,使自身更具竞争力。同时进行全成本核算,可以深化医院内部管理,使全体成员共同进行成本控制,并建立健全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关注成本发展趋势,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三、加强医疗应收账款回收管理

醫疗应收款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由医院为病人垫付的各项开支,在结算时应收回的款项,主要表现为医保病人医药费拨款不及时造成、无主病人、死亡病人、医疗纠纷病人欠费及医院内部管理不善造成医院欠款等。目前,医疗欠费是困扰医院的一大难题,在国家还没有设立医疗欠费补偿基金的情况下,医院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减少欠费。一方面,医院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要根据患者经济状况和疾病程度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减轻患者负担,减少欠费的发生;另一方面,医院把欠费指标落实到病区并加以考核,作为病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一,尽量减少患者拖欠费用。对抢救无主病人和重大伤亡事故病人发生的医疗欠费,应向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报告,申请给予补助。 对医疗纠纷病人欠款,要走司法途径、请求法院给予法律支持。医保病人及外地新农合病人欠款,有的则是由于拨款不及时造成的,我院属省直大型公立医院,承担着当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及离休老干部的医疗保健及救治任务,结算方式实行定额内次月拨付,对超过定额部分费用,社保机构拒付,由医院先垫支,年末考核下年初部分拨付的方式,整整占用我院近一年的资金,制约着我院发展;有的则是医务人员对医保政策掌握不清,在用药及检查治疗上有不合理行为,造成医院垫付出去的资金收不回来,这种情况建议医院加强内部医疗质量管理,注重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加大对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完善医疗保险质量的考核制度,加快医院的内涵建设,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注重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管理,加强对医生用药的培训和监督,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尽量减少医院的风险及欠帐损失。

四、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

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是完成和完善流程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和节约医疗成本的有效方式,是医院自身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可挖掘的重要潜能,也是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成本核算、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物流、绩效考核、工资奖金分配、资产管理、财务预测及预算等。在财务管理要求上,要完善及规范财务管理就必须加强医院财务信息化工作,做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如:利用成本核算系统可以细化医院成本核算的种类,一次性输入相关数据,就可以得到医院领导层决策所需各种数据;了解各责任单位即科室(部门)成本,对科室的经营做出预测和决策,对床位利用率不高的科室予以合并或撤销;了解各个医疗项目的成本,可以考察各医疗项目的盈亏,是否投入资金加大项目开展及取消某个医疗项目的投入;了解各个病种成本,即可以对某病种治疗所耗费的资金总和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为物价部门提供定价依据。

五、拓宽拓优公立医院筹、融资渠道

实行医改后,医疗市场的竞争及医疗技术、设备的日新月异要求医院加速发展,医院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完全靠自筹财力有限,全部靠财政拨款就目前来说可能性不大,因此,对公立医院来说贷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院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下,医院应解放思想,拓宽筹资渠道,结合本身实际情况多形式、多渠道去筹措资金,解决医院资金短缺的问题。

(一)直接贷款

公立医院直接贷款的形式主要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筹资程序较为简易,但银行审批把关很严,申请比较困难,要有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财务报表。外国政府贷款的特点是用款期限长、利率低,有的期限可达30年~50年,利率约为0.2%~3%,还有无息的,但贷款大多与项目相联系,且专款专用,有时限制购买条款。这种方式是医院利用外资的最便捷的方式。

(二)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医院和设备投资公司之间的交易,按照医院选择的设备和供应商,投资公司从设备供应商购买设备,并租借给医院使用,医院在约定的租赁期内支付全部资金(本金和利息),每期支付租金的时间间隔和数额可以由双方协商而定。医院偿还完全部资金后,租赁公司以合适的转让价格将设备所有权转让给医院。我院通过融资租赁引进了当前国内最先进的Elekta医用直线加速器,不仅留住了本院需放疗的病人,同时还能接收外院需放疗的病人,一年能为医院增加医疗收入达600余万元。

(三)吸收社会资本

实行医改后,公立医院可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在保持国有资产主导地位和非营利性质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的合作建设,并允许合作者取得合理回报,允许有条件的医院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革。这种筹资形式在我院体检中心的经营发展中已经得到体现,并已取得一定的经济实效。

六、深化医院财务分析,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管理职能,及时为院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工作效能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搞好财务分析,是财会人员的职责,也是财务人员参与管理、决策,提高财务工作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地位的重要手段。加强医院内部审计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医院投入产出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医院加強经营管理的客观需要。实行新医改以后,对公立医院来说有不可预测的风险,作为经济决策的重要支撑系统,医院财务部门要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要做到月度收支分析、季度全面分析、年度分析要在季度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包括:财务经营情况、资产状况、现金流量情况、内部成本核算情况、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医院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及可持续能力分析。对医院经营中异常财务指标重点分析,找出异常的真正原因,并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和应对的财务预案,及时为院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海.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设想.新财经.2010(12):203-02.

[2]徐清去.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现代医院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卫生经济.2009.28(8):40-41.

[3]陈新中.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卫生经济.2008.27(12):5-7.

[4]高鹏,刘宏生.信息管理部门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中国数字医学.2008.8(3):60-61.

公立医院体制 篇4

一、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

原有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对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有指导和促进性作用。但是,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下的医院管理表现出了种种不足和缺陷,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公立医院产权结构设置滞后, 自主经营性表现不足。大部分公立医院的产权结构设置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发展, 着重强调了政府相关管理职能部门的权力, 确立了政府干预的产权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完善, 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中, 各行各业强调了发展的自主性, 医疗行业也不例外。然而, 现行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中, 医疗卫生管理职能部门采取对医院管理直接干预的手段, 随意性突出, 有限的行政管理及经济能力, 弱化了资源配置的有效率。公立医院产权结构设置的滞后性, 直接导致公立医院自主经营性表现不足,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则背道而驰。就公立医院而言, 虽然政府产权管理可以强化医院内部的管理并规范运行机制,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 但是收效往往不尽人意, 因为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公立医院的政府产权和自身法人产权, 行政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

(二) 公立医院建设资金集中化, 社会公益性逐步丧失。目前公立医院建设资金的筹备主要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集取, 包括国家补贴、医疗服务费用收取和医疗产品差价收入。其中, 国家补贴方面, 自“三个代表”实施以来, 国家越来越注重医疗行业的发展, 并逐年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建设资金的投入比。即使这样,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 医疗事业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各级卫生部门表示国家补助的力度不能满足自身的建设需求, 政府补贴在卫生建设费用中所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卫生资源配置有效率不高。国家医疗方面的资源补贴过分集中于公立医院, 耗费在高端医疗器械的采购和基建项目当中。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方面的损耗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医疗服务费用收取方面, 我国采用以政补劳的策略, 抹除医疗服务费用中劳务输出的部分, 使得公立医院的技术劳务价格远远低于成本,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对医疗服务费用调整的部分, 而只是限定将医疗器械的采购和新项服务费用按成本收取。而随着国家补贴在卫生建设费用中所占比重的下降, 国家从资金补贴转换为政策补贴, 如允许医院适当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 对医药进行1.15倍销售等, 某种意义上弱化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诱发了相关医院的不良现象出现, 如收受贿赂、重复检查、高价药物出售等。这也是造成公众“看病贵”感觉的直接因素, 深化了医院与公众之间的利益矛盾。

(三) 委托代理下, 管理中的行政力度匮乏。委托代理是我国公立医院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委托组织与代理组织或个人之间建立一种以利益为基础的合作关系, 继而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在此过程中, 为了规范、监理代理组织或个人的行为, 就需要构建两者之间的约束制度和激励制度, 如合同、管理章程等, 以求代理组织或个人为实现委托组织的利益而更加努力工作。从公立医院的角度来看, 国家与管理者之间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 国家的主导地位明确。国家拥有公立医院资源的所有权, 管理者通过任命来实现国家赋予的职责, 即完成国家对全民健康的保障作用。而管理者则对公立医院资源拥有一定的支配权。这种委托代理模式使得资源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分离, 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等, 为我国奖惩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增加了难度。因此, 国家有关职能主管部门的行政力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现阶段, 公立医院管理者的资源支配权并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没有完全的人事权和内部收益支配权, 致使管理效益不高。

(四) 管理层面, 配置人员缺少一定的专业性。公立医院管理层面, 配置人员缺少一定的专业性, 管理学专业的人才少之又少。虽然我国公立医院完成了由政治人才到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转变, 且对管理的重视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 但是管理专业人才的配置依然匮乏。现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内的管理人员, 依旧沿袭了底层专家到院长的模式, 他们兼看病和管理于一身, 有限地精力并不能很好地将两种工作都抓紧, 职业意识不完善。与此同时, 部分公立医院关于管理职业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并未列入到发展规划当中, 即使有也没有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管理专业人才以及职业技能的缺失, 最终导致医院管理的实效性低下。

二、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措施

(一) 优化公立医院产权结构, 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公立医院产权结构的优化, 实质目标是将所有权和支配权统一到对等的位面上。具体方法是, 成立公立医院运营保障会, 保障会应兼具国家医疗卫生职能部门、公益代表、人民组织三方成员, 并联合聘任院长。在日常工作中, 院长牵头组织保障会议人员就医院的重要部署及决策进行商讨, 确保公立医院的目标和功能的实效性。予以院长一定的人事调配权, 保障会进行监督, 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营。

(二) 多样化的国家补助政策介入, 体现公益性。国家补助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资金划拨, 还包括一定的政策支持。国家注重把控宏观调控方面的积极作用, 按照各个公立医院的效益级别和工作任务量对拨款进行合理配置, 精化医院的人员配置, 统一协调医院的资源分配, 杜绝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 国家还应依据各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 制定、调整公立医院的收费标准, 确保与市场成本一致, 坚决打击服务项目中不良行为, 为公立医院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三) 明晰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职能, 创新监管关系。明晰政府医疗卫生专管部门职能, 对公立医院实行自主开放经营策略。当然, 这不是让政府完全放弃对公立医院管理的干预, 但要注意把控好“度”。为更好顺应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 政府需要明确相关主管部门的职责, 自主中存在约束。公立医院的发展是医院与国家共同努力的过程, 建立医院与国家之间一种新型的监管关系, 更有利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

(四) 打造公立医院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在公立医院管理人员的配备上, 尽量选择有医院管理专业知识的人员。明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通过专业知识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加强公立医院的管理。与此同时, 切实将职业化管理教育纳入到医院基础建设当中,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管理理念, 并督导其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

三、结语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问题是长久以来慢慢积累出来的, 如何解决问题并建立长期有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的过程。因此, 要时刻把控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 并及时作出调整, 以求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月霞.公立医院管理机制改革探讨[J].医药产业咨询, 2006

公立医院体制 篇5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医院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医院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确保医院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也是新时期医院党建工作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医院党建工作角度出发,浅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如何完善医院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医院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院党建工作已难以适应医院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更好的结合、如何创新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如何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因此,医院党建工作如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当前医院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医院党务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和研究医院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党建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找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切实加强医院党组织建设,开创医院党建工作新局面。

一、明确职责、准确定位,把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落到实处

在当前管理体制下,公立医院是实行党委领导下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根据《党章》第五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作出决定,同时保证行政领导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在这种情况下,哪些事宜属重大问题,需党组织进行讨论决定,哪些事宜由行政领导人决策执行。两者在职责划分上模糊不清。因此,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明确党委领导核心地位。医院是以专业技术为特 长的医疗服务机构。专业技术和医疗质量、医疗水平是医院工作的核心和主题,医院所有工作都围绕医疗中心来开展,而党的各项工作在医院中的位置不够明显,地位不够突出,影响到了党建工作在医院的发展和进步。在这种情况下,要明确医院各项工作都是在党委领导下进行的,党委处于医院领导核心地位,行政领导人负责制是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凡是医院重大问题都必须按照党委议事规则,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同时,党委又要充分保证行政领导人行使职权。即需要行政领导人单独决策执行的事宜,党委要发挥监督保证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积极予以支持和协助。

(二)积极发挥协助作用。在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医疗工作是医院各项工作的核心。党组织负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医院的贯彻执行,确保医院各项工作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业务工作是医院工作的核心,是其它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委要在确保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协助职能,确保行政领导人能够行使职权。

(三)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失去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党组织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协助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对包括行政领导人在内的干部职工进行监督,确保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二、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大力加强医院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党建工作必须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大力加强医院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扮好角色,发挥党委在处理各种关系中的作用。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办院方向的前提下,切实发挥党委在医院重大决策中的参与作用,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的监督作用,在维护医院各方权益方面的协调作用,在处理各部门与广大职工关系方面的领导和凝聚作用。

(二)完善机制、管好干部,不断创新医院干部和人才管理机制 这是医院党委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的核心内容和工作重点。首先,医院党委要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科学有效、激励和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健全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和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加强医院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拔、任用和管理工作。其次,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坚持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起抓,创造性地开展干部人才工作,建立多渠道、多视角发现和任用干部人才的用人机制,建立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成才创业环境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这是医院党委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环节,也是医院党建工作有所作为的重要领域。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医院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作用,积极参与本单位重大问题的决策,坚持党建工作服从服务于医院的改革和发展、服从服务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服从服务于临床科室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广大职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大局,做到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医院党政班子成员可通过重任分担、交叉管理、双向参与等形式,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使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更好地促进医院党建工作的发展。

三、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医院党建工作上新台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医院党建工作要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开拓医院党建工作新局面。

(一)强化制度建设,健全党员管理机制。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原则,建立健全医院党建工作长效机制,以科学的制度促进党建工作。医院党建工作应从完善基层组织制度,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规范党员学习制度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建立基层党支部在党员学习教育、联系群众等方面的长效机制;推行党建目标考评制度等方面着手,加强制度建设,使相关制度规范化科学化,为医院党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强医院党组织的队伍建设。培养选拔好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党务工作者,直接关系到医院党建工作的成效。首先,医院党组织要配备好专兼职党务干部,选拔政治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党政领导;培养选拔政治过硬、业务素质好的青年党员从事党务工作,建立党务干部后备队伍。其次,加强培养与培训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切实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第三,加强党支部建设,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大力加强党支部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的头脑,用党员先进性标准规范党员的行为,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将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同时,建立中长期党员发展规划,将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党组织建设工作总体目标中,严把“入口关”和“培养关”,积极培养发展新党员,将优秀人员和青年职工吸收到党组织内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第四,加强党内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重视发挥党外监督的作用,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能。对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教育、严格要求、强化监督,把教育、监督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三)争创学习型党组织,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对医院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医院改革发展的实际,把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作为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根本途径,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医院党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党内学习制度,采取灵活生动的形式,结合实际,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研究解决医院当前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真正把学习转化为促进医院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转化为破解医院发展难题的具体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理论修养,提高理论武装的实效。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促进者。真正使党员干部做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切实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对于加强医院各级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医院广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医院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必须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新形式、新内容,不断加强和完善医院的党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医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为医院的改革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组织保障。因此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借鉴各地各方面的成功经验,认真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集中教育活动过程中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形成制度,并使之在党员的经常性教育中不断丰富完善,建立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广大党员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为建立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公立医院都应该是“平民医院” 篇6

早在今年两会时,哈尔滨某医院院长徐秀玉等人大代表也提出,政府应建设“平民医院”;7月,广东省价格监测中心“广东省医疗服务价格情况”民意调查的调查报告显示,78.1%的受访者认为本省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很高或偏高,89%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有必要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平民医院”。前些日子,又有“江夏平民医院将落户闽侯,成为全省首家慈善类医院”的消息;与此同时,“杭州首家平民医院面临财务危机月亏损两万元”的大标题同样充斥报端。

一方面,从人大代表到普通公众对“平民医院”的热情期待中,我们除了看到公众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强烈呼唤,更加看到了现行医疗价格与百姓承受能力的畸形分离;另一方面,从各地所谓“平民医院”争相挂上“首家”头衔,以及一家开业在即、一家生存艰难的反差对比,我们似乎又已经看见:平民医院并不足以承担并满足百姓的看病期待。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党国英所说,慈善事业要具有可操作性:被援助的对象必须十分确定,必须在人群中是一个少数,同时按照社会的一般价值准则,他们被认为需要得到帮助。可是,现实中需要“平民医院”救济的却是绝大多数——比如广东的比例就接近90%,这已经不是一个慈善问题,而是一个整体问题。如果真有慈善家愿意把“平民医院”当作一项慈善来做,并且做到名副其实,除非真正的财大气粗,否则如何能做好政府多年医改尚且未能做好的事情?更何况,从争挂“首家”头衔的举动中,我们已经闻到了浓浓的商业味道。

慈善的道路不通,于是人们又想到了政府。那么,由政府包办为百姓准备“平民医院”又现实吗?抛开筹集巨额资金的出路不谈,抛开确认“平民”身份的困难不说,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之外,政府真能为百姓提供一家物美价廉、符合百姓承受能力的“平民医院”吗?我认为同样很难。原因在于:如果现有体系之外真有这样一家政府提供的“平民医院”,那么在现有体系之内,实际上早已应该有许多许多家这样的“平民医院”了。

医院分两种: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般分工,公立医院主要为穷人服务,而消费水平较高的富人常常选择到服务更好的私立医院就医。在正常的分工序列里,由政府财政维持的公立医院本就是应该为“平民”服务的,换言之,应该适合绝大多数普通百姓的消费水平。公立医院都挂着“非营利”的牌子,属于全民所有,是一个福利性、服务性的事业单位,不需要向政府纳税,不是创收实体——这样的医院如果不能成为“平民医院”,什么样的医院又能成为“平民医院”呢?

公立医院体制 篇7

1 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形势

1.1 供求矛盾是县域医药卫生事业的主要矛盾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升级、多样的医药卫生服务需求同相对落后的医药卫生供给能力是我国目前县域医药卫生事业的主要矛盾。一方面,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疾病类型复杂化,县域群众的医药卫生服务需要将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县域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健康意识的优化和全民医保的建构,日益扩大的医药卫生需要(need o heath service)将“转化”为医药卫生服务需求(demand of heath service);再一方面,随着城乡医药卫生资源的重新配置及基层医疗机构的收支两条线综合改革,县域群众对医药卫生服务需求将经历从城市向农村的“下沉”和从乡镇向县城的“上移”。在县域群众对医药卫生服务需要的扩大、转化及医药卫生服务需求下沉和上移的同时,如果不改善县域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县域群众将陷入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双重困境。从理论上看,有两种解决办法可以选择,一是控制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二是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然而,以控制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寻求医疗服务供求平衡的办法,在价值上不合理和实践上不可行,因为这种扩大和转化医药卫生服务需要和下沉和上移的医药卫生服务需求是由客观形势(如人口老龄化)和公共政策(如城乡资源配置)引发的合理需求,而不是免费医疗或全额报销诱发的过度需求。因此,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必然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供求平衡的主要选择。从经济学角度看,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有三种路径可以选择,一是扩大医疗卫生资源增量,例如引入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二是盘活医疗卫生资源存量,例如建构民办医院对公立医院的竞争机制、医疗保险对公立医院的制约机制;三是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例如建构县级医院同乡镇卫生院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从功能角度看,扩大和盘活医疗卫生资源增量和存量,本质上扩大医药卫生服务供给的战略选择;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本质上分流医药卫生服务需求的战略选择,两者相互配套必然有利于保持县域医药卫生服务的供求平衡。然而,我国县域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存在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矛盾,严重制约了医疗卫生资源增量的扩大,严重压抑了医疗卫生资源存量的盘活,严重阻碍了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整合。

1.2 行政管制是县级公立医院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从公共管理理论看,管制是相对于治理的学术概念,管制的主体是政府,手段是以行政手段和意识形态为主的“有形手”,所以管制往往被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公立医院的管理制度。治理的主体是包括供、求、管在内的多元管理制度[1]。自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对公立医院实施行政管制,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行政管制的内容、形式和程度不同。在公立医院垄断供给和医务人员诱导需求,以及竞争机制难以形成和付费方式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管制是必要而且是合理的。然而,行政管制作为以“防坏”为目的、以“捆绑”为路径的制度安排,尽管有利于防范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消极性的医疗服务行为(例如抬高医疗卫生服务价格),但是不利于激励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医疗服务行为(例如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数量、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结构),以上为完备型的行政管制。实际上,行政管制可以分为完备型的行政管制和残缺型的行政管制两种类型。完备型行政管制主要指政府行政管制和医院计划经营模式的组合形式,例如,政府对医药服务价格的行政管制和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收支两条线管理相互配套,由于两者的功能互补和作用力相似,所以可以避免公立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基于信息优势和地位优势的道德风险。当然,完备型行政管制在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上存在优势,但是在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上存在劣势。以完备型行政管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我们称为公立医院的“完全行政化”路线。残缺型行政管制主要指政府行政管制和医院市场经营模式的组合形式,例如医院的市场化收费和政府的加成管制,两者看似作用力相反且均衡(医院基于自身利益努力抬高价格,政府为了公众利益力图控制价格),实则作用力同向,结果两者合力推高医药卫生服务价格。因此,如果政府对公立医院形成残缺型的行政管制,必然结果是既不能发挥防范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消极性的医疗服务行为的作用,也不能发挥激励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医疗服务行为。以残缺型行政管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我们称为公立医院的“管制型市场化”路线。

2 改革政府对公立医院行政管制的路径选择

建国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各级政府对公立医院主要采取完全行政化路线,结果使公立医院陷入“公益性有余和积极性不足”的零和困境。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各级政府对公立医院主要采取管制型市场化路线,结果是公立医院陷入“积极性异化和公益性淡化”的双重困境。对此,基于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思考,我们提出两条路径力求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和积极性均衡,第一条路径称作“绩效型行政化”,第二条路径称作“治理型市场化”。

2.1 依据绩效型行政化路线优化行政管制

众所周知,公立医院改革本质上是政府对公立医院责、权、利关系的调整。由于政府和公立医院的关系复杂及缺乏配套的制度环境,以“收”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改革往往导致公立医院及医务人员陷入“一收就死”的困境。“收”指政府对公立医院加强行政管制,“死”指行政管制下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淡化。以“放”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改革往往导致公立医院及医务人员陷入“一放就乱”的困境。“放”指政府对公立医院破除行政管制,“乱”指放权让利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异化。因此,绩效型行政化本质上是政府对公立医院强化或优化管制后确保公立医院“收而活”的制度安排。治理型市场化本质上是政府对公立医院放松或破除管制后确保公立医院“放而序”的制度安排。近年来,为了彻底根治人民群众的看病贵难题和扭转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淡化态势,以陕西子长为代表的少数县级政府对公立医院采取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路线选择始于基本药品的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政策及其倒逼形成的公立医院收支两条线制度[2]。为了弥补收支两条线制度造成的大锅饭分配制度,扭转医务人员积极性降低态势,子长县政府对公立医院采取了财权投入的保障制度和全员聘任、绩效考核等激励制度。

从体制安排看,政府对公立医院行政管制措施相互衔接、天衣无缝。但是从机制设计看,该制度安排存在难以克服的隐患和矛盾。收支两条线极易异化为收多少补多少的扭曲激励制度,绩效考核极易演化为论资排辈的大锅饭分配制度。主要原因是“小制度”和“大环境”失配。收支两条线制度是“大环

·22·Chinese Hospitals,Sep.2013,Vol.17,No.9

境”,具有压抑医务人员积极性的负效应;绩效考核是“小制度”,具有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正效应。绩效考核的制度安排原本是为了抵消、弥补收支两条线的负效应,但是由于两者的地位悬殊和力量鸿沟,绩效考核制度无法抵补收支两条线的强大攻势。公立医院收支两条线下对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往往不是扭曲异化,就是形同虚设,因为大环境无法孕育、支撑、保护、包容同其价值冲突、作用力相反的小制度。可见,绩效型行政化因为大环境和小制度的矛盾难以实现公立医院加强管制后“收而不死”的良好初衷,难以促进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的根本提升。因此,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管制(包括完全行政化和有效率的行政化)均违背县域卫生事业的主要矛盾,无法应对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扩大、转化、下沉的客观形势。总之,破除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管制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合理选择。

2.2 依据治理型市场化路线破除行政管制

从世界各国情况看,破除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管制是公立医院科学发展的治本策略[3],优化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管制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治标策略,治本策略必然要高于治标策略。当然,破除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管制,绝对不是破除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依法监管,而是政府依据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的要求对公立医院“上收”监督权和“下放”管理权的过程及制度安排。上收监督权和下放管理权是作用力相反的制度安排过程,下放管理权是政府对公立医院“放权搞活”的过程,上收监督权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给责维序”的过程。所以,破除政府对公立医院行政管制,尽管以“放”为基本精神、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为主要内容,但是不会产生“一放就乱”的连带反应,反而有利于实现公立医院公益性和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均衡。这种以破除行政管制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遵循的就是治理型市场化的改革模式。以“放而不乱”为目标的治理型市场化和以“收而不死”为目标的绩效型行政化,看似殊途同归,均以公益性和积极性的均衡为最终诉求,其实无论是在基本假设还是在制度绩效上都大相径庭。

从基本假设上看,治理型市场化以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调动积极性)为中心任务,而绩效型行政化以优化公立医院服务性质(维护公益性)为中心任务。我国的县域医药卫生事业的主要矛盾是医药卫生服务的供求矛盾,所以,治理型市场化更加符合县域医药卫生事业的主要矛盾。需要补充的是,治理型市场化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为中心任务,但并不否认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战略意义,只是认为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是医疗保险改革的中心任务,而不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中心任务。从制度绩效上看,绩效型行政化在防范“一收就死”的制度安排上突显“以小药治大病”的特征。全员聘任、绩效考核等“药方”无法抵抗财政养医体制、收支两条线“大病”的侵袭。相反,治理型市场化在防范“一放就乱”的制度安排上彰显“以猛药治重病”的特征。以政府监督机制、供给竞争机制和筹资付费机制的“猛药”可以抵御放权让利后可能引发道德损害“重病”的侵袭。因此,无论从基本假设还是从制度绩效上看,治理型市场化要比绩效型行政化具有相对优势。

3 破除政府对公立医院行政管制的挑战

相对公立医院的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公立医院的治理型市场化在推行中面临的挑战更大,遭受的困难更多。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3.1 因价值招致反对

一些“政府派”学者和官员以医药卫生领域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为由极力反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推行治理型市场化。其实,在医药卫生领域市场失灵上,绩效型行政化和治理型市场化已经达成共识,只不过治理型市场化路线本质上就是矫正市场失灵的制度安排(以医保矫正市场失灵),而绩效型行政化路线本质上是替代市场失灵的制度安排(以政府取代市场机制)。但是这些专家和官员往往以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后公立医院“伪市场化”为由反对治理型市场化路线,或者用无管理的市场化、弱管理的市场化和乱管理的市场化为据质疑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此类质疑和反对完全是偷换概念,将市场化等同于无政府主义(anarchism)并赋予逐利忘义的本性,进而将治理型市场化路线妖魔化。

3.2 因利益招致抵制

新制度经济学有两个理论[4]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公立医院治理型市场化改革路线面临的挑战。第一个理论是改革分为增量改革(Incremental reform)和存量改革(Stock reform)两种类型,增量改革本质上是利益的增加,所以改革难度较小;存量改革本质上是利益的调整,所以改革难度较大,获益方往往支持和接受改革,而损失方往往反对和抵制改革。绩效型行政化本质上是增量改革,所以较易推行;治理型市场化本质上是存量改革,所以较难推行。第二个理论是改革主体相对改革对象的中立性。改革主体的中立性是影响改革路径正确选择的重要因素。如果改革主体和改革对象存在权力隶属和利益同盟关系,必然妨碍公立医院治理型市场化改革的选择及有序推进。当前,我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主体是卫生行政部门,在管办不分和政事不分的监管体制下,卫生行政部门和公立医院是权力隶属关系和利益同盟关系。此关系决定了卫生行政部门必然设计或选择或力推绩效型行政化路线,而极力回避治理型市场化路线。因为绩效型行政化对卫生行政部门而言可以实现部门利益最大化,而治理型市场化对卫生行政部门而言必须付出“放权让利收责”的改革代价。然而,正是卫生行政部门掺杂自身利益而选择的绩效型行政化路线,存在着难以均衡医药卫生服务供求双方利益的严重缺陷。对此,笔者认为,一是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导拟定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案不尽合理,因为这好比“病人自己给自己诊断”,结果自然是病根难寻;二是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导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案不尽合理,因为这好比“病人自己给自己手术”,结果自然是病根难除。为此,我们建议由代表患者的医疗保险机构主导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目的是排除卫生行政部门和公立医院形同父子的特殊关系对综合改革政策的阻碍、抵制和扭曲。

3.3 因方式招致低效

从制度经济学理论上看,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制度变迁从形式上可以分类为诱致性制度变迁(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和强制性制度变迁(Compulsory institutional change)。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以监管为主体、以意识形态为先导、以行政手段为后盾、以疾风骤雨的形式重构县级公立医院的制度安排。由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政府(监管者)为主体,所以它的本质是政府对公立医院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以筹资为主体、以支付制度为手段、以供给竞争和政府监管为保障、以春风化雨的形式调适县级公立医院的制度安排。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以筹资(保险)为主体,所以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本质是保险对公立医院进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可见,公立医院的绩效型行政化改革路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公立医院的治理型市场化改革路线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从国际经验及制度经济学理论看,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初级阶段,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高级阶段,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转型是公立医院改革路径的合理选择和必然趋势。然而,诱致性制度变迁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容易招致抵制,主要是因为以保险购买服务为内容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本质上是一种存量改革,诱致性制度变迁不仅意味着政府(卫生行政)丧失对公立医院的管理权,也意味着政府(卫生行政)丧失对公立医院的改革权,更意味着政府(卫生行政)丧失对公立医院改革的获益权。

参考文献

[1]顾昕.全球性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模式变革——探寻国家监管与市场效率之间的平衡[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1):46-55.

[2]郑继伟.以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探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J].行政管理改革,2012(6):46-49.

[3]顾昕.行政型市场化与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J].公共行政评论,2011(6):15-31.

公立医院体制 篇8

1 坚持公益性原则,强化学科建设,提升医院竞争力

本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是构建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内容。在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公立医疗机构将发挥主导作用。城市医院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健康持续发展。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一政策的执行,城乡基本医疗体系会逐步得以完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将稳步提高,随着收费标准降低、报销比例增加、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等综合措施的落实,“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就医模式成为必然趋势。改革后大型公立医院所面临的一个直接挑战就是服务对象、服务功能、服务模式和服务结构的巨大转变,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严峻的考验。

按照这一改革方案设计,城市医院,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需积极转变观念,顺应医改形势发展需要,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大力加强学科建设,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才能确立医院在区域卫生规划中的学科特色和龙头地位。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公平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坚持政府主导就是要不断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今后,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将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公立医院将摆脱既往依靠自身的业务收入来求生存、求发展的尴尬局面,医院管理者的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摆在公立医院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要迅速转变过去那种“大而全”的发展思路,应根据区域卫生服务需求和资源配置情况,在不断壮大综合实力的同时,突出加强特色学科建设。通过调整业务重心和结构,积极应对一般诊疗任务“下沉”基层的趋势,适应新的医疗格局变化。学科建设应在明确医院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重视文化管理的重要作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创新团队。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学科建设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将成为左右成败的关键,文化建设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是人才。首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是成功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关键,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发挥出人才的作用是对管理者智慧和管理能力的挑战。其次,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妥善处理与医院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适用关系,提高引进人才成功率、成材率。再次,人才培养既是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培育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更是应对医改新挑战的战略重点。

另外,公立医院在坚持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方向的同时,要不断探索和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优化和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积极作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一系列的市场化手段的运作,反过来又可以有效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最终目的仍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应该看到,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医疗只能满足基本医疗需求,这就为大型公立医院在拓宽医疗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大多数公立医院都有着几十年的学术积淀,在未来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中仍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实力优势。一方面,公立医院应根据自身的业务定位,加强同服务辐射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医疗服务网、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密切合作,在提供技术帮助、培训人员的同时,通过会诊、转诊等形式,吸引和接受急诊、疑难和危重病人,不断提高诊疗技术含金量。另一方面,通过学术交流、远程会诊、科研合作、互派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加强同区域外的医疗、研究、教学机构合作,提高医院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学术地位,营造良好的学术空间氛围,凸显大型公立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等方面的学科综合实力和地位。另外,在上述业务重点的基础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亦是公立医院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近些年,面对日益市场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公立医院的服务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业务流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民群众就医。但是,医药卫生体制决定了公立医院的运行管理机制,在其束缚之下的医疗服务模式仍有着较强的计划经济年代的本质特征,突出表现为“病人围着医生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保障方式使得这种医疗服务流程设置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服务于更广大的人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成为这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改进医疗服务的一个有效切入点是对医院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医院医疗流程管理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表层意义上的就医流程,包括挂号、分诊、检查、治疗、住院、出院、结算等环节设置,会影响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方便程度、服务效率和就医感受;二是深层意义上的临床路径,包括不同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工作内容程序设计,会影响患者安全、诊疗效果和经济效率。随着医改方案的推行及群众医疗需求的推动,公立医院的就医流程和临床路径均需进行优化改进。从就医流程来看,传统的医院格局、就医路线、部门设置、职能划分都是以方便医院管理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没有从方便病人的角度进行考虑,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之处。从临床路径来看,受我国传统的医学思维模式以及公立医院经费补偿方式、医疗保障补偿机制的影响,医院及医务人员缺乏改进临床路径的动力和自觉性。近些年,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医院临床路径的推行和完善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一方面是受西方循证医学思想的影响,各个学科和专业的临床专家开始主动的研究探讨有利于医学实践的疾病诊疗临床路径,可以有效提高诊疗行为的科学性,规范医疗管理;另一方面是受医疗保障付费方式变革的影响,为了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保障基金平衡,医疗保险逐步开始由现在的按项目付费向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等方式变革,医院管理者开始着手推进临床路径实施工作。

医院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是要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具体工作环节入手,以医疗质量、资源消耗率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流程设计的衡量标准,深入扎实地研究、解决医院内部结构性、机制性和系统性问题,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医院管理的需要。医院信息化建设与流程管理有着共通的原则,均是要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随意性,把工作程序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信息化工作是完成和完善流程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和节约医疗成本的有效方式,是医院自身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可挖掘的重要潜能。医院信息化建设应该有总体性的规划和前瞻性的设计,实现住院、门诊、体检和病案等相关信息的畅通联接、整合及再使用,从而切实方便患者和医务人员。设计好院际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合作机构以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无障碍联接,保证双向转诊、分级医疗政策的落实,方便患者医疗费用的支付、审核、结算、报销。另外,通过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交流、反馈以及落实是实现医院科学管理的基础平台,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主要依据,形成促进公立医院提升服务水平的正反馈机制。

3 适应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重视医疗保险管理,提高经管效率

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四位一体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作为有益补充,将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医疗保障覆盖面扩大,保障水平提高,统筹范围增加,既往影响病人就医流动的行政区域壁垒将被打破。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公立医院的一个显著影响是医保病人在医院内的比重增加,医保政策对医院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的影响度增强。公立医院管理者必须加强对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视。

医疗保障费用支付的实质是政府采取间接的方式,花钱为老百姓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药品生产流通机制的规范,国家将逐步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药养医的局面得以彻底改观。医院运行经费一方面将直接来源于政府用于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行政经费拨款,另一个重要的经费来源是政府间接支付的医疗服务费用。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将会很好地利用市场机制,以医保政策为导向,以经济杠杆为手段,形成有序竞争机制,实现国家医疗保障效益的最大化。公立医疗机构在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前提下,将依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指导思想,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基本原则,接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由此,公立医院创新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十分重要。

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医政管理和医保管理都分属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卫生行政管理政策和劳动保障管理政策各自独立制定和运行,尚未形成协同配合的作用,导致公立医院微观运行层面,尤其是经济管理方面的不一致、不协调甚或是矛盾冲突现象。然而,从本质上讲,医政管理和医保管理之间并不矛盾,二者的共同目标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基于目前的医改方案,医疗保障被纳入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医政管理和医保管理将共同发挥政府行政监管职能。既保证医疗质量、服务和安全,促进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保障国家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社会公平。新形势下的医院经济管理应做到医疗质量、服务、安全与效益兼顾,医院局部利益与国家社会整体利益兼顾,公立医院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4 突出医院管理重要性,打造职业管理团队,管理形成生产力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医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于公立医院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组织变革的成败决定着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变革的困境要求组织对变革进行有效、有度的管理,医院管理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的重要性显现出来。在未来的医改实施过程中,公立医院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格局,要不断克服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阻力;按照医改方案的要求,需要重新勾画和构建组织愿景,重审和重塑组织战略,以期形成新型核心竞争力;需要根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目标的变化,对医院工作流程进行再造,重组组织和高效利用资源;需要诊断、变革与重塑组织文化,建立适应医改方向的学习型医院文化,以实现持续性改进并获取竞争优势。这一切都有赖于成功的医院管理来实现,不仅要求医院改革领导者能积极转变观念,激流勇进,更要下大力气打造一个职业化的管理团队,从而有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大业的顺利进行。

管理团队是为组织的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而组成的、共同承担管理职责、知识与技能互补的管理群体。管理团队能够形成管理合力的前提是团队成员均能接受并坚信组织的共同目标,成员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补位。对于艰巨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而言,公立医院改革需要多种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投入与融合,仅仅依靠领导者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构建卓越的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是医改任务成功实现的必要条件,需要一大批素质过硬、具有医学专业背景、又精通管理并全身心致力于管理的卫生管理人才队伍。人是团队成功的关键,只有不断培养人才、推出人才、引进人才,并注意人才选拔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经过一定时期实际工作的合作和磨合,才能逐步形成一个强大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导医院变革的管理团队。

医院管理是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的重要力量,管理也能形成生产力。面对改革的压力,公立医院领导者与管理团队的首要的任务是分析组织运行环境和社会需求变化所产生的原则性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威胁,认真审视医院内部资源状况,分析应对改革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同时分析、学习和借鉴其他医院的先进经验,在重塑医院战略的指导下,抓住改革产生的机遇,积极调整内外部资源分配方向,实现公立医院的改革任务。医院管理行为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提升了组织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还从本质上增加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管理对医疗生产力具有增值作用。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才刚刚出台,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及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为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国家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心不会动摇。公立医院只有积极进取,锐意改革,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变革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面对医改新新形势,公立医院应从坚持公益性原则,强化学科建设,提升医院竞争力;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水平;适应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重视医疗保险管理,提高经管效率;突出医院管理重要性,打造职业管理团队,管理形成生产力等几个方面,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应对和迎接挑战。

关键词:公立医院,管理机制,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建,吉训明,吴宇彤,等.加强医疗技术全面建设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国医院,2007,11(3):50-52.

[2]张建,王晓安,吉训明,等.推行文化管理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国医院,2008,12(9):12-15.

[3]王晓安,李跃敏,吉训明,等.健康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工作新途径[J].中国医院,2008,12(5):15-18.

公立医院体制 篇9

卫生部副部长刘谦、湖南省副省长郭开朗、中国医院协会会长曹荣桂、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司长张宗久、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管理局局长李清杰,以及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医院协会的领导,各地医院院长、书记及医院管理干部等500多位医院管理专家学者代表出席了论坛。

论坛围绕“深入学习、认真贯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这一主题,针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目标与思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公立医院改革的关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课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了部分地区公立医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精细化管理、医院与医保的协调、大型医院的发展等方面的思路和经验。

卫生部副部长刘谦在会上讲了话,他指出,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五项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次论坛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作为主题,十分必要、及时。刘谦在讲话中阐述了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概括介绍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化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的功能、数量、规划和布局,明确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建立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精神,逐步实现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第二,改革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责,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政府的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管理形式,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并落实公立医院发展建设、人员投入、财政分配等措施,为公立医院的公共职能提供保障条件。第三,改革公立医院的制度机制,要科学界定公立医院的工作者和管理者的责权,要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制度,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加强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健全医院、院长约束机制,既要有效激励,也要有效约束。第四,改革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要完善公立医院内部体制的决策运行机制,改革公立医院管理,深入人事制度改革,要完善岗位工资制度,合理提高医务人员,特别是一线的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通过绩效考核和待遇挂钩,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第五,改革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要逐步取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从药品销售当中获得利益的渠道。落实财政补助的有关政策,在成本合理核算的基础上,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探索医保之间的合理付费方式。第六,加强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要加强医疗质量的管理,制定疾病诊疗规范并推广实施。持续地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第七,健全公立医院的内部监管机制,实行全行业监管,全面实行公立医院的信息公开,完善公立医院的考核制度,加强公立医院运行质量和运行机制的监管。第八,探索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和培训制度,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临床医师。第九,要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和引导民营医院发展,要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刘谦指出,公立医院改革是复杂的试点工程,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卫生系统全行业共同参与,全力做好这项工作。各级地方行政部门和医院协会等各方面都要正确认识群策群力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医院院长,要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两个文件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增强政策意识、大局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理解、深化医改,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目标、原则、任务,切实落实各项试点的任务和措施。要努力探索、大胆创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既要把试点工作作为医改工作实施的载体,又要在细化、时效上下工夫。各级公立医院要切实端正办医方向,明确功能定位,加强内部管理,明确管理模式,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让群众真正受益。要广泛动员、积极引导。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离不开广大医务工作人员的理解和参与,事实上医务工作者是改革的主体,是改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医院管理者要做好有关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工作,要让医改政策深入人心,动员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改革实践。要真抓实干,重在落实。在试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医院要主动配合行政部门的工作,争当改革先锋,把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质量放在首位。

公立医院体制 篇10

自2010年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以来,本市按照国家要求,结合实际,积极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在推进“四个分开”、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完善政府投入机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控制医疗费用、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与改善医疗服务、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国务院有关文件和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加大体制机制探索创新力度,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按照“强化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总体要求,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将公立医院建成运行效率高、服务质量好、发展有活力的公益性机构,促进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增加投入与转变医院运行机制相结合、控制医药费用与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强化考核监管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相结合、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加强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基本路径,有序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三)基本目标

1.以医药分开为切入点,推进公立医院补偿从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向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转变,建立公立医院补偿新机制。

2.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严格有效的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集约高效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3.以完善治理为核心,强化卫生全行业管理,探索权责明晰的公立医院治理结构,科学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运营者的责权,建立公立医院管理新体制。

4.以协同服务为导向,完善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布局,推进医疗资源上下联动、整合共享,建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新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以区县为主体,全面推进建立公立医院管理运行新机制

1.建立公立医院综合评价机制。整合各有关部门对公立医院的管理要求,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以结果性指标为导向,涵盖公共服务、基本医疗、医院管理、社会满意等方面的公立医院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以定量为主,通过信息系统实时采集指标数据,确保评价客观、公正。建立以综合评价结果为依据的财政资金和医保资金拨付机制,使综合评价成为政府监管和调控公立医院运行的“指挥棒”,引导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办院方向,促进精细化、专业化管理。

2.完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在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的政府投入机制。公立医院经核定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学科建设等经费由区县政府统筹安排,并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等综合评价结果挂钩,确保公立医院正常运行,体现其公益性。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和政府指令性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实行项目管理,按考核结果拨付补助经费,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3.完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和基于考核结果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平台,对医务人员完成各类医疗卫生工作的数量、质量、效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改变按收支结余提取医院可分配总额的方式,结合绩效工资改革,建立以工作量核定和人员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工资总额核定办法。改变按业务收入提成的内部分配方式,建立基于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机制,将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患者满意度等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收入分配的直接依据。

4.完善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监管机制。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运用“制度+科技”手段,实现对公立医院医疗质量、护理质量、手术质量、危重患者管理、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使用、医疗费用、医保费用、服务成本、服务效率等运行情况的实时、全程、智能化监管,提升监管能力。完善公立医院用药管理、处方审核制度,结合临床路径管理和诊疗规范,建立医院用药评价系统和临床医生处方分析系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加大对高额医疗费用、抗菌药物、贵重药品及高值医用耗材使用的回溯检查力度。加强公立医院收支预算、资金使用、成本核算、内部审计、工资管理等方面的财务运行监管,并将监管结果应用到公立医院综合评价、院长和科主任绩效考核。

5.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建立医院药品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药品采购、供应、使用全程信息公开和全程监管。大力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推进医院药品库存信息和供应商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医院药品库存最小化,降低药品配送成本和库存成本。医院药房引入社会化、专业化管理,降低药品管理成本。

6.完善急慢病分流诊治的医疗资源利用机制。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完善治疗-康复-护理服务链,实行急慢病分治,提高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按照本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等有关文件要求,通过扩大增量和盘整存量相结合、政府扶持和社会举办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老年护理和康复医疗机构设置,建立由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等多种形式组成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参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二级医院也要设立一定数量的康复、老年护理床位,实行医保单独结算和业务运行指标单独考核。

7.完善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整合区域卫生资源,强化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协同服务。建立区域性实验室诊断、影像诊断中心,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和集约化服务。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度,以居民健康为中心,采取签约服务、团队式服务的方式,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防治一体、全程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在收入待遇、岗位设置、进编落户、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家庭医生倾斜,提高家庭医生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8.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设以电子病历系统和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网,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业务数据源头采集、监测数据自动生成,确保数据的客观真实。深化信息化应用,建立涵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家庭医生服务、医疗资源整合等业务应用功能和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服务监管、药品供应管理、临床用药监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等管理应用功能的信息化平台,为各项新机制的运行和管理措施的落实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强化数据管理、数据应用和数据挖掘,促进卫生管理决策的数据化、精细化、科学化。

(二)点面结合,逐步深化市级医院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1. 在4家郊区新建三级医院推进建立新院新机制

按照《本市4家郊区新建三级医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沪府办[2012]97号),在4家郊区新建三级医院进一步探索改革,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适时推开。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4家医院分别成立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成员由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院所在地的区政府、有关大学、母体医院及员工代表、社会人士等组成。理事长由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委派。理事会作为医院的决策机构,负责章程的拟订和修订、规划、预算、业务发展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医院主要负责人的聘任。院长根据理事会的决定,承担医院运营管理职责,行使医院的人事管理权、医疗业务机构设置权、中层干部聘任权、奖金分配权、年度预算执行权,对医院国有资产负有安全、保值和有效利用的责任。制定4家医院的理事会章程,作为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载体和理事会、管理层的运行规则以及有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管的重要依据。

(2)强化医院财务管理和监督。落实国家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医院财务行为。试行总会计师委派制度,总会计师由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聘任并委派至4家医院,承担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所赋予的管理职责,对医院经济运行和财务活动实施会计监督,负责加强医院全面预算、成本核算、经济运行分析与监测、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参与医院规划发展、风险防范、内部绩效和内部控制等管理工作;总会计师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由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负责。

(3)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4家医院建立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工资总额以岗位工作量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依据,以成本效益为调节系数,以科研产出为奖励进行综合核定,切断医院收入分配与经济收入的直接联系。

(4)实施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切断医院收入与药品收入之间的直接利益联系,降低病人药品费用负担。适当提高门诊诊查费和住院诊查费、护理费、床位费等医疗服务收费价格,优化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结构。参保人员的普通门诊诊查费增加部分主要由各类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承担;住院诊查费、护理费、床位费等医疗服务收费增加部分按原报销政策,根据不同参保对象,按照不同比例分担。配合“医药分开”实施,严格考核医院复诊率、检查费收入占比、病人自费费用比例等指标。

2. 稳步推进面上市级医院综合改革

(1)深化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改革。探索构建统一、节约、高效的联合体内部运行机制,统筹规划联合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功能布局;在联合体内部实行人员柔性流动,充实联合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力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联合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服务协同,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2)加大市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市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便捷的转诊通道,市级医院预约诊疗平台资源必须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为经家庭医生转诊的患者提供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市级医院应按照规定派出技术骨干支援基层医疗机构。

(3)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加快推进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服务、门诊一站式服务、整合门诊等,加强普通门诊专家力量配置,优化医疗服务,改善群众就医体验。规范抗菌药物、贵重药品及高值医用耗材使用管理,切实加强医疗费用控制,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三)以完善长效机制为核心,在全市建立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

1.完善投入政策。研究制定公立医院政府投入办法,在郊区4家新建三级医院试行后实施。落实各级政府投入责任,符合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同级政府统筹安排;对公立医院按照规定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对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对口支援等公共服务经费,按照服务成本予以保障。加强政府投入资金监管,明确项目资金管理措施,规范公立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实行总会计师委派等基础工作,确保政府投入资金使用效益。

2.完善价格政策。按照“合理补偿成本、兼顾群众和基本医疗保障承受能力”的原则,确定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等项目价格,降低医用设备检查、检验价格;实行分级定价,合理拉开不同级别医院和不同职级医师的服务价格差距。

3.完善医保管理政策。完善医保总额预付制,制订科学合理的医保总量分配办法。深化医疗、医保联动改革,探索与医药分开改革试点、区域医疗联合体、二级医院功能转型、家庭医生制度相适应的医保支付办法。通过建立与总额预算指标调整挂钩的相关考核指标,积极探索建立确保优质资源优先服务各类参保人员的管理机制。强化医保监督管理,加大对定点医院和执业医师医保违规行为的监督检查执法力度,维护参保人员利益。

4.完善药品采购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探索以市为单位,建立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机制,降低药品采购成本。推进和完善医药采购管理平台建设,扩大药品采购管理平台使用功能,公立医院所有药品必须通过药品采购管理平台统一采购,进一步规范药品采购行为。搞好“大包装、简包装”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先从参保人员使用最广的部分药品试点,通过集中采购和价格谈判等方式,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做好增补基本药物、新进医保目录药品、招标周期到期药品等集中招标采购工作。

5.完善人才发展政策。加强医学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定位明晰、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医学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强化住院医师的全科医学教育和技能培训,探索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根据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按照核定床位数,综合考虑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调整公立医院事业编制,充实加强医务人员力量。完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公立医院医师经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后,可按照注册执业范围,通过多点执业形式,到社会办医疗机构从事执业活动。完善职称评审、岗位设置、教育培训等政策,健全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实行对产科、儿科、全科、康复、精神、护理、院前急救等紧缺人才的倾斜政策。

6.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公立医院行风建设,强化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倡导崇高的职业精神。完善医患沟通制度,畅通医疗服务投诉渠道。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氛围。完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依法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鼓励各区县、各办医主体、各级公立医院在完成上述规定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按照本市公立医院改革总体要求,进一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体制机制改革各方面进行探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本市公立医院改革在市医改领导小组的总体领导下组织实施。由市医改办牵头,负责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综合协调、推进实施。市发展改革委(市物价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办)、市编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落实具体工作。各区县政府按照上述模式,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各办医主体、各公立医院要精心组织实施,严格落实公立医院改革措施。

(二)强化考核评估

将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工作分解至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定期开展督查;抓好改革推进的考核评估,市政府将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纳入对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县政府的考核体系,推动各项改革任务的有效落实。

(三)加强宣传引导

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广泛宣传改革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积极引导社会的合理预期,让居民理解和支持改革。加强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培训,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参与改革。及时总结、宣传改革经验,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

附件:1.上海市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任务分工表

上一篇:HN蛋白下一篇:空间布局适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