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性途径

2024-06-20

必要性途径(精选十篇)

必要性途径 篇1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为基础的特征。语文教学的研究专家对此观念的理解不单单是说语文有其实用的必要价值, 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发挥语文课文化教育的功能。在关注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的应用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 同时要求教师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当中可以获得思想上的陶冶, 有利于学生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

阅读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新课标当中已明确指出阅读属于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 教师不可以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阅读, 一定要让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过程中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以此获得最真实的感觉。同时, 还要求学生要在阅读素材的基础上, 去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通过自己的思想来分析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方法

(一)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让书本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主体部分, 教师一定要擅长使用各类教学的方法来刺激学生, 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生活方面的感受, 将课本死板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 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深度,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这样, 在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通过适当、科学、合理的方法, 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 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对文章进行理解, 可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让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得到更多的经验。在阅读的教学当中, 教师还要掌握好让课本“活”起来的办法, 让学生可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课本中的真实场景, 通过联想掌握好文章的情感。

(二) 构建延展性阅读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中已明确指出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 也是我们国家的国语教学课。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资源中, 实践机会并不太多, 因此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 要尽量去接触语文的教学资源, 通过实践的活动让学生掌握好语文的学习特点, 多积累语文方面的素材, 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这种观点, 新课标提出了关于延展性阅读的一些具体要求, 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 教师要构建起相应观, 让学生阅读量、阅读范围都得到延展。可采用探究方法, 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问题的方法提出, 让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实现了学习能力的巧妙迁移。

(三) 阅读教学需要抓住重点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 教师要尽可能去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关键内容, 同时结合阅读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 对重点阅读内容要与一般的内容有所区别。如果我们不事先对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区别对待, 那学生自己无法判断哪些内容属于学习中的难点、重点, 这样会导致浪费了学习时间, 同时学生也无法掌握有用的知识点, 阅读教学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这些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分析, 分清重点与普通点的内容, 对知识进行详细的划分后再明确精确与广泛阅读的范围, 如此才可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对阅读重点确定必须结合教学大纲规定, 教师要将这些重点内容学习价值作充分的讲解, 只有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这些重点内容, 学生才可容易掌握其他内容。

(四) 阅读教学要从关键词句着手

书没有读通是无法进行讲课的, 书没有读熟也是无法开始讲课的。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引导学生对阅读课文做整体的掌握。我们看到学生一开始通读文章, 对课文还未完全熟悉, 甚至对部分生词、句子还无法流畅阅读, 教师就要求学生说出读文章的感受。从表面上分析, 这样似乎可提高教学效率, 加快课堂的教学节奏, 但实际要想获得效果就是一定不能急。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整体感受, 造成学生无法很好感受到作者的意思,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在阅读文章时, 有重点段落和中心语句,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从重点进行切入, 由关键词出发展开教学。例如在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要围绕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 引入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可极大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文章的整体性出发, 找到关键词句, 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指导学生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感情, 通过互动合作学习方法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现出自主创造性, 以此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海涛.说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J].学周刊, 2013 (4) .

[2]曾朝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数外学习, 2013 (3) .

[3]蔡国华.语文创造性阅读多元解读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教师版) , 2006 (12) .

[4]阮巧琴.阅读期待促使文本解读个性化[J].阅读训练, 2008 (8) .

提高女职工素质的必要性及途径 篇2

提高女职工素质的必要性及途径

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机建制的新形势下,提高女职工素质,既是女工工作适应全球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企业工会努力适应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更是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现结合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中心化验室女职工工作的具体情况,谈谈提高女职工素质的必要性及途径。

一、提高女职工素质的必要性

1、提高女职工素质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也是工会女职工工作的鲜明主题,提高女职工素质是顺应这个大目标的必然要求。

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建厂初期是全国最大的电解铝厂。中心化验室从建厂初期具备年产10万吨电解铝分析能力发展到目前具备40万吨铝及铝合金、铝板带及碳素分析等综合分析能力的实验室。中心化验室现有67名员工,其中女工49名,占员工人数的73%,而且绝大多数女工都在各分析室从事检测分析工作,因此,女职工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二十年多年来,中心化验室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坚持用高新技术代替传统分析,走出了一条“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术改造新路子。目前,中铝青海分公司中心化验室担负着分公司进厂原辅材料,产成品,中间过程控制及新产品开发、科研 等分析检测任务,是分公司质量把关的卫士。2005年顺利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及厂内建分析站工作。主体技术装备和生产分析能力均达到国家实验室认可标准。这些先进的设备和分析手段都需要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操作,这就要求女职工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提高女职工素质是维护女职工长远利益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规则之一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从维护女职工自身权益的角度看,提高女职工素质是对女职工长远利益的维护。中心化验室从建厂初期女职工70多名,到现在40多名,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人员精简对女职工的冲击更大一些,再加上由于职工年龄结构不均衡,造成一部分女工提高技能、掌握技能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下降。况且随着国企改革和改制的深化,女职工将面临更大的冲击,毕竟目前女职工的竞争力相对低于男职工;科技含量高的岗位及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和正职的女性比例相对较小。因此,女职工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不断增强岗位竞争实力,才能更好地维护个人的长远利益。

二、提高女职工素质的途径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女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是开展“四自”教育,引导女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女职工树立与时俱进、积极竞争的思想。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中铝改革、改组、改造和生产经营实际,针对女职工思想实际,坚持对女职工进行改革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和“四有”、“四 自”教育,使广大女职工逐步树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铝振兴发展相协调的思想观念,女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普遍提高。2001年,我们开展了 “中国加入WTO,青铝怎么办,女职工怎么办”大讨论,增强入世意识,使广大女职工认识到入世后女职工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进一步增强了危机感和紧迫感。2002年,针对中国入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级女职工组织紧密结合女职工思想实际,在女职工中开展了“入世后走青铝如何生存发展”大讨论,引导女职工增强忧患意识、改革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落后必遭淘汰”的经营理念。今年,我公司面临“控亏增盈、合并重组”两场攻坚战,各单位以挖潜降本增效为重点,以控亏增盈为目标,以安全平稳生产为基础,以成本控制为手段,为全面完成2009年各项生产经营任务而努力。各级女职工组织号召广大女职工积极投身到这两场攻坚战中来,让广大女职工明确发展是“第一要务”,改革是搞好青铝的根本出路,教育女职工树立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并正确理解和对待改革中出现的利益调整,保持女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其次是提高女职工的道德修养,努力使女职工成为既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女性。我们坚持寓教于乐,积极参加工会举办的适合女职工特点的文娱汇演、诗歌朗诵、演讲、卡拉OK赛等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女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加了女职工组织的凝聚力,同时也激发了女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意识。与此同时,我们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女职工将提高素质变为自身的自觉行动。中化仪器分析室成品组 和化学组先后被公司工会组织评为“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化学室毛庆风获得分公司技术状元称号,同时也获得公司“十佳巾帼标兵”荣誉,今年又代表中铝青海企业参加有色行业分析工技能大赛,我们将这些典型在女工中进行大力宣传,通过对这些典型事迹的广泛宣传,进一步强化了典型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对促进女职工提高自身素质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推动作用。我们还组织女职工以“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企业,孝心献给父母”活动为主线,对广大女职工进行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广大女职工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针对女职工既是企业职工,又是家庭主妇,还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等多重角色,组织开展了争当尊老敬老好儿女、教子育才好家长、恩爱互助好夫妻、文明幸福好家庭活动。中化女职工陈丽红家庭被公司工会组织评为”十佳文明和谐家庭”的称号。

2、提供学习的平台,提高女职工的文化素质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国总工会提出“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青海铝业公司工会也提出了“创建巾帼文明岗,创建巾帼建功标兵”等活动。女工组织在引导女职工充分认识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型员工,同时也不断为女职工创造更新和学习文化知识的条件,帮助她们学理论、学技术、学习一切对女职工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五年来中化工会响应公司工会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为载体,以开展岗位练兵为切入点,以提高女职工的业务技能和自身素质为突破口,广泛开展了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并使之向“广”和“深” 的方面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多名女职工先后参与完成了《铝电解质标准样品研制》及《X-射线荧光法测定石油焦中S的方法研究》等试验研究工作,其中《铝电解质标准样品研制》荣获《青海省科技成果奖》。仪器室光谱分析组9位女工组成的QC小组完成的《完善分析方法提高铝合金炉前试样的分析质量》荣获有色行业QC成果奖。2004年光谱分析组荣获国家《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五年来中化女技术人员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并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女职工共提合理化建议600多条,采纳400多条。女职工五年来参与制定、修订本单位各种规章制度350个。

3、创新活动载体,提高女职工的技术素质

只有学好技术,才能提高驾驭现代化设备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面对改革发展不断深入,新问题、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等日新月异的变化,激烈市场竞争对企业和员工要求越来越高的实际,公司工会女工组织对提高女职工技术素质给予更高重视。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员的精简,兼岗作业的方式将越来越多,企业对职工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仅掌握一门技能是不够的,因此女职工必须为自己制定“一岗多能”的目标。公司工会组织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女职工积极参与各类技术培训和技能竞赛,在理论上提升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对此,我们充分利用巾帼建功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在女职工中开展了学科学、学技术、岗位练兵、岗位成才活动,有效提高了女职工的技术素质。据五年的统计中化在举办岗位素质培训班参加人数多达3000人次;自学成才取得大专以上学历15 人;获得高级工2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人。在2003年至2008年公司组织的岗位技能大赛中化女职工梁英媛和毛庆凤获得技术状元称号,程连静等15位女职工获得技术能手称号。通过参与大赛,全面展示了广大女职工的业务技能和自身素质,推进了女职工队伍知识化、技能化建设进程,使广大女职工开拓了思路,增强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提高了女职工整体素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今年中铝提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打赢控亏增盈攻坚战!”的目标,为最大限度调动青铝广大女职工在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坚决执行“一保、二压、三从紧”措施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青铝女职工中开展了“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女职工,为加快青铝发展创造新业绩”活动。围绕青铝发展奋斗目标,带领广大女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努力提高政治修养、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技能,提高竞争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围绕生产经营和改革改造,开展献言献策、科技创新、小改小革、节约降耗、优质服务等项活动,充分发挥女职工聪明才智,展示女职工风采,为加快青铝发展做出新贡献,创造新业绩。公司女职工组织充分利用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手段,使女职工通过自学、进修、参加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掌握新知识。通过本职岗位的实践,积累经验,练就过硬的岗位技能,努力实现由体力型、辅助型向知识型、技能型的转变。

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途径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必要性;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027—02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把经济活动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中的反馈式流程经济发展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过程。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基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存量,怎样解决资源的短缺问题已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尤为迫切。

1.资源消耗和资源利用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已危及到经济的发展及有限的资源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 250立方米/人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据统计资料,2003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2.67亿吨,进口原油9 700万吨,对外依存度达36%。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2.92亿吨,进口石油1.23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2.1%。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日益增高,必然对国家安全增加不利因素。在资源耗费加快增长的同时,中国资源的利用率却相当低。2003年,中国实现的GDP约占世界GDP的4%,但是为此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其中,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的消费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40%。由于单位GDP资源消耗过大,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短缺的压力。

2.对循环经济发展仍存在着认识误区。我国目前人均GDP 1 000美元,“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即“环境倒U型曲线”显示,经济增长是当务之急,不少地区在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对“先污染、后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充分。据资料显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环境成本大约占GDP的3%~8%,GDP增长所带来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被生态环境恶化的负效应所抵消。

3.我国在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上存在明显不足。(1)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基础薄弱。循环经济发展所涉及的资源、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公共品,存在强烈的“外部效应”,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因此政府必须通过管制手段和经济手段加以约束。但目前来看,由于执法不严及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使管制手段作用效率降低。(2)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据《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3年,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0亿吨,综合利用率为55.8%;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为14 857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0.8%,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超过百亿元。一方面是宝贵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废弃物的堆积和排放已经成为严重的污染源。从我国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从源头对垃圾进行分类至今未能全面展开,二是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仍存在脱节现象,资源回收与利用之间缺乏有效的疏通渠道。

4.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要扭转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国情,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5.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增长快,生产经营方式粗放,技术管理水平落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步伐的必然选择。

6.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仍然突出和严峻。所以,只有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加快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思路和途径

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全面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示范推广、分步实施”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转变职能,搞好服务,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步伐。

1.进一步推广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我国应进一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使更多地区、更多行业的企业走上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另外,我国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主要是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具体表现为很多地方建设了或者将原来的工业区改造成生态工业区,很多生态园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这项实践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广。

2.确立新的经济发展观和资源观。循环经济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要求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总量的提高,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发展,还要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要改变以资源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减少物质资源消耗和以无形的、边际效益递增的知识资源为主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走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资源节约战略。它追求的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要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因此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行业,尽快促成其产业化,提高我国的资源利用和再利用效率,同时为循环经济提供有力的利益保障机制。

3.建立绿色管理技术体系。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科学管理是搞好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鉴于我国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环境意识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忽视环境保护甚至对污染企业提供保护的现状,应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改革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防范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创造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提高管理的权威性和环境管理的效率。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政府要加强引导,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4.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策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加强宣传教育和考核,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首先,要把循环经济理论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把节能降耗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转变以往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率,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增长,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资源环境问题的发展定式。其次,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创建国家卫生、环保、绿色园林和文明城市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广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提高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资源忧患、环境保护和节约意识。树立一批实现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6.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结合产业布局调整,以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为发展方向,重点推进产业生态园区建设。认真搞好生态产业园区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以经济技术、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加快现有产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聚集一批关联企业入园,实现区域层面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使产业园区成为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区。

7.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按照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政策,把发展循环经济与调整经济结构、产品结构相结合,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在产业技术和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来促进经济发展,完善提高和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条件,关闭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组织实施资源节约重大技术示范项目,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节能、降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认真抓好资源节约型产品的推广,积极发展节能、节水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以及功能替代型和可循环利用产品,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的整体水平。在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实现制造业的减量化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徐林实.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5).

[2]徐琦.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J].中国环境网络报,2005,(9).

[3]王灿发.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现状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发展观察,2007,(9).

[4]石磊.从物质循环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J].环境与科学,2004,(1).

论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 篇4

关键词:感恩教育,实践,途径

一、感恩教育的背景、现状和必要性

(一)社会背景

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给予了太多的爱,他们的生活养尊处优,把所有的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渐渐地,我们的孩子缺乏同情心,变得冷漠、自私、不懂得感恩和珍惜,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和压抑。

(二)感恩教育在学校开展的现状

现在很多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只停留在嘴巴上,没有内化到心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什么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存在“投入大,见效小”的现象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一是因为目前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感恩社会和共产党和感恩父母和老师。可以说,学校感恩教育存在狭隘性和局限性,因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学。其实,我们知道,最能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往往是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某一位朋友的一句话、沉浸于自然时的某一感悟。因此,“感恩教育”在关注共性的同时,不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应该使学生在感恩自己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激发自尊心,从而珍爱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成长。笔者认为,孩子不懂得“感恩”,首先是不懂得尊重自己,不懂得自己在社会、家庭、学校、朋友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自己”是“酵母”,是感恩教育的基础内容。二是学校的感恩教育很多时候是“一阵风”,被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在观念上,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更为深层的东西;在目标上,在强调德育首位的同时,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空洞,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脱离学生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方法上,教育者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将学生视为盛装“先进道德”的“容器”,把道德教育和日常生活割离,忽视学生对生活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和现实生活的客观复杂性和阶段性[1]。

(三)感恩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感恩教育是发挥情感对培养完整人格作用的基础手段和要求,它对德育功能的发挥,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情感教育,这既是对世界教育主流模式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顺应,也是对以人的发展为本原的教育的一种回归。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从学习、到辨识、感悟、践行、建构的感恩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外部矛盾及条件,激发受教育个体从外部情感的激励中明了所受的恩情,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体验所受的恩情,并逐步内化为自我的感恩情怀及言行,最终升华为自觉的社会公民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感恩教育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德育,让学生接触生活、亲近生活,接受生活的磨练,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在生活中构建良好道德品质,提高生活质量的德育理念。感恩教育是一种与学生生活实际非常密切的活动,因此,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应该是将其生活化。

受恩于生活,就应知恩与感恩于生活。把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让青少年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做好一件件与生活相联系的小事都是报恩的表现。学会感恩首先应从感谢做起,感谢不仅仅是言语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做力所能及的小事表达谢意。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感恩实践活动,这种亲身体验对其产生的影响更具震撼力和持久性。

(一)利用班会课,在课堂实践中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要想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恩冲动与情感,必须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感恩教育环境中,以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心底的感恩情感,使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理解与掌握感恩内涵,深化感恩意识。班会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应该充分发挥其重要功能,切忌空洞地说教和空喊口号,这样学生是无法理解和感受的,应该设置相应的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看客与旁观者。教学场景中的人与事不断地感化、震撼、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其感恩情感。例如,有一次,班上有一名比较自我的学生生病了,开始大家都没有留意到他,他一个人呆着,情绪也比较低落,过了半天,我开始发动班干部和他的小组成员慢慢地给他送温暖和关心,让其深切体会到被人关照所感受到的温暖,以致以后遇到别人生病,他就会主动去关心别人。再找适当的时机,让这位学生在班会课上分享生病那一天的感受以及心情的变化起伏,然后小组开展讨论,让学生自己开口说出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如果面对别人给你带来的帮忙和关心时,自己应该怎样去做。这样感恩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利用节日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感恩之心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含蓄,不擅长说爱和表达,所以也是导致行动难的原因之一,但如果使用活动作为载体,沉甸甸的感恩之情的表达得以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引导学生学会跨出第一步。例如,这学期家长会当天刚好是母亲节,所以提前和学生商量母亲节活动,一是全班一起唱“真的爱你”,将其录成视频,母亲节当天播放。二是全班同学各用一张纸,写上自己能为母亲做的事情,如“做一顿早饭”等,将其放入“抽奖箱”,然后母亲节当天每位妈妈都可以进行一次抽奖,抽奖完毕后回家找孩子进行“兑现”,还要拍照为证,下次班会做一次分享会,分享在这个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分享和收获。

(三)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强化和巩固学生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三两次的活动和课堂实践中,那样只是将感恩教育进行“花样化”,相反地,这应该是一持之以恒的教育,需要不断地强化和巩固,所以在基本操作面上应建立有效的长效机制。如母亲节学生想买一支康乃馨送给妈妈,但是用父母的钱来买,不足以表达感恩之情,所以我们就利用校运会期间组织了“跳蚤市场”,用自己做的手工来进行爱心义卖,用挣得的钱来买花送给母亲,每位学生用自己的真诚行动去感谢了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的现身说法也是一种实践锻炼法的表现方式,把发生在身边或自己身上的关于感恩的事情讲给他人听,增强感恩教育的现实感与可能性。如图书馆自愿者、关爱社区老人活动等,让学生在关爱他人,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将感恩之心不断奉献给他人和社会。

参考文献

[1]蒙记清.浅论感恩教育是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06,(03):16-17.

[2]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

必要性途径 篇5

要改变水利建设方向,首先要理清治水思路,转变人们的治水观念,树立现代水利新观念。

为了寻求人与自然的有效平衡,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我们就需要将生态学融入到水利工程设计当中,在设计的过程中减少水利工程对于人和自然造成的影响。与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相比较,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当中不但需要具有传统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还需要加强对于河流水域周边的生态环境的重视,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坚持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在符合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相关规范的基础上,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重点需要放在保护河流生态修复功能等方面,需要重视设计方案当中是否表现出生态水利工程应具备的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等特点。

2.2建立现代水利管理机制实施

生态水利需要新的管理机制,首先是法制建设。搞好水利管理,就必须完善水利法规体系。其次是在法制基础上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水利管理机制,包括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市场分配机制,水利项目专家评估、社区群众参与机制,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制、建设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自建、自管、自利机制,水利项目管理良性运行机制,水环境和水土流失监控机制等等。其三是完善水利管理体制,健全水利管理机构。

2.3实施流域综合规划

流域规划是治水的基础,它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人口和资源确定经济结构,并要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经济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发展与保护、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一是流域内不能建设大型污染企业,对小污染企业更应严加控制;二是缺水地区原则上不建用水大户,控制需大量灌溉的农作物面积;三是发展第三产业要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加强管理;四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循环利用资源,不生产或少生产废料;五是农业生产结构要与国际接轨,提高总体经济素质,使产品结构多样化、高品质化;六是按流域特性设重点保护区和缓冲区。流域规划必须合理确定水源林的面积比重及森林结构,同时制定水土保持目标,逐步治理流失区,控制工矿、交通、建筑等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

2.4合理配置水资源

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首先要将水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科学化、一体化的轨道,对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因地制宜地逐步建立水务管理服务体系,对防洪、排涝、供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实行一体化管理;其次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资源分配机制,根据供求关系理顺供水价格体系,实行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市场价及农业水政府适当补贴的成本价,要让用户感到合理的节约用水对国家和自己都有利,以促进节水措施的自觉推广;三是协调配置流域的水资源,目前水资源的利用机制不顺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工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要在流域立法的基础上加以解决,由流域机构统一协调分配;四是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防止地下水资源枯竭和被污染。

2.5完善防汛体系建设

防汛体系建设要坚持防治并重,软硬件同建,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举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按流域特性设置保护屏障,在流域中上游丘陵山区建第一道防护屏障-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水源林的林地在枯水期可补充大量的河川径流,缓解水污染,保护水域和湿地的生态环境。生态防护林建设要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以及生态旅游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在中上游地区布设第二道防线-调蓄水库。目前水库群落体系大部分已建成,应继续完善。关键是要完善配套设施,除险加固,治理库区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健全管理体制,确保水库持续运行。在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不宜兴建水库,以免工程报废带来更大的危害。

2.6发展抗旱农业

许多地区水资源缺乏,单靠传统的灌溉方法投入太大,经济效益太低。所以一方面要采取节水灌溉措施,采用喷灌、滴管、微灌等技术节约大量用水;另一方面干旱地区在发展节水灌溉的同时,应发展抗旱农业。比如甘肃省发展的”梯田+水窖+地膜+结构调整”旱作模式,在未增加灌溉的情况下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将来人们可用基因技术把沙漠植物的耐旱基因植入农作物,开辟新的抗旱途径,而无需跨流域引水。

参考文献

[1]姚南翔.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6):243.

[2]汪恕诚.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而努力[N].中国水利报,:3.

[3]陈小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水利政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水利发展研究,(12):1-4.

必要性途径 篇6

关键词 高校;教学考试;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38-02

1 前言

高校教学考试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审查,通过教学考试的激励、导向和促进作用,不断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要想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促进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对高校教学考试工作进行改革。当前的教学考试方式无法满足高校发展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需要研究改革的实践途径,提升高校教学考试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高校教学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从高校教学考试的重要意义和当前高校教学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个方面对教学考试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高校教学考试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教育活动中,教学考试是关键环节,能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首先,教学考试能够体现高校教学活动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向,教学考试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考核和检验,也十分重要思维教育方式,通过教学考试,教师和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改进和自我提升。

其次,教学考试要能够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从某个程度上来说,教学考试是一种教学管理方式,对教学活动起到规范、制约和控制的作用。

再次,教学考试还能够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起到引导、指导作用,教学考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后,教学考试还能够对教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感和激情进行激发,刺激师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当前高校教学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高校教学考试在内容、题型和考试方法上比较单一。一方面,当前高校教学考试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来确定的,考试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记忆水平的考查,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查,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能有效发挥教育考试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教学考试的题型比较单一,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仍然是常用的题型,这些题型无法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进行考查

其次,教学考试的评价方式比较落后,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一方面,高校仍然将单纯的卷面成绩作为考评一个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不论是在评优、入党,还是在就业推荐等方面,仍然以“成绩论英雄”。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都采取一次性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缺少平时测验和阶段考试,这是一种典型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育考试观。

最后,高校在考试信息反馈和考试结果功能发挥等方面没有做好相关工作,单纯为了考试而考试,失去了教学考试的导向、激励和引导功能。

3 高校教学考试改革的措施和实践途径

积极转变教学考试观念 对高校教学考试进行改革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考试观。教学考试的目的是对高校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水平进行考核,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指明方向,根据教学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能够积极地调整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劣,做到有重点的学习。积极转变教学考试观,还要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进行改进,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单纯地考查理论知识。以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高校教学改革为依据,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考试,了解教学考试的重要性。

健全和丰富教学考试模式 针对当前高校教学考试模式和形式单一的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健全和丰富高校教学考试模式。

首先,要打破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有效融合在一起,两种考试形式考核的重点和内容是有区别的,其中闭卷考试可以用于对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方法的考核,而对动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考核则需要用到开卷考核的形式。

其次,丰富高校教学考试的题型种类。根据上文分析可知,单纯的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等形式的题型无法对教学活动效果进行综合考核,因此需要丰富和提高教学考试的题型。可以将口试、论文和实践操作等形式结合到考试过程中,这样在考试过程中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进行考核,而且能够检验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灵活机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再次,要提高教育考试的频率,要对过去单一一次性期末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可以考虑随堂测验、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一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考核,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最后,在教学考试内容方面,要对考试题目进行科学的设计,考试整体要涉及教育教学内容的全部重点,而且每一道题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不同类型的题目要侧重于不同的测试点,各种类型题目之间要取长补短,从细节到整体都体现教学考试的科学性。

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作为教学考试改革的重要实践者和改革者,教师在教学考试改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考试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首先,教师的能力决定着教学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只有综合水平高的教师才能够设计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考试内容,确保教学考试的科学性。其次,教学考试改革本身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不论是题目的设计还是最后结果的评判和分析,都需要教师投入很大的精力,尤其是在改革相应的考试方法和形式之后,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在考试评判、结果分析中能够做到客观、公平。高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工作中,掌握前沿知识,开阔视野,为高校教学考试改革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4 结束语

高校教学考试改革既是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当前高校教学考试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考试观念、考试改革内容和教师素质提高等多个方面积极实践改革,不断推进高校教学考试改革的发展,为高校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海生,张晶,储常连.高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政策措施[J].煤炭高等教育,2015(3):20-25.

[2]苏伦高娃.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分析[J].时代教育,2014(3):206.

[3]张旭辉,伍虹儒.高校教学考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32):33-34.

科研成果科普化必要性及途径浅析 篇7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学普及,科普途径

1科研成果科普化的必要性

1.1科研的本质要求

科研与科普是两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方面。前者的宗旨是取得科技成果, 并将其运用到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 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普是指“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1], 在向公众普及科研成果的过程中提高其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改善科技发展的社会及人文环境, 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参与度, 让更多的人投身科学事业, 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科学普及的意义在于使社会在提高科研水平和科技能力的同时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 科学界和公众得以良性互动, 最终使得整个社会的科技事业与其他的事业及公众生活协调健康发展。科学普及是科学研究实现最终目标的必然过程和客观要求, 是其本质要求,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1.2公众的需求

公众科学素质的不断提升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强大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现。我国的科研力量无论是在科研院所、高校, 还是企业, 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我国的公众科学素质却不容乐观。有关调查数据显示, 2000年美国公众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7%, 而2007年我国公众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2.25%,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2]。要改变这一现状, 科普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只有将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科普化, 才能使公众的科学素质与国家的科研实力同步提升。

2科研成果科普化的途径

从科普的定义来看, 其顺利开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近些年, 从国家出台的一些科技政策中, 不难看出对科普的重视程度。除了2002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国家“十二五”科学合计数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等综合性的科技类规划, 以及《关于加强全国环境保护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行业性科普政策都对科研与科普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明确的部署和要求。

有了政策上的支持, 还需要有行之有效的具体途径, 对此,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各方面着手。

2.1在科研院所和高校设立科普工作部门, 并将其纳入到专业技术部门的管理中, 设特定的岗位对科普工作进行调研, 对科普人员进行培训。提供适当的经费支持, 定期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一些重大的科研成果在校园和社会中进行普及。将科普工作与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参与考核与评估。在我国, 科研院所和高校是主要的科研基地, 设立科普工作部门, 随时关注科研动态, 可及时对科研成果进行科普;科研人员是科普工作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科普工作进行考核评估, 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科普积极性。

2.2动员科研人员与新闻媒体、文学创作者等合作开展科普工作。科普的对象是普通公众, 不具备专业知识, 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吸引这类人群主动接受科学知识。其过程需要有科普人才作为中间环节, 而既熟悉科技成果又可以让枯燥的科技变得通俗活泼的人才甚少, 这是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瓶颈之一。现行有效的途径就是让科学家们和新闻媒体、文学创作者合作。以科普图书创作为例, 如果仅由科学家独自完成创作, 由于职业的影响, 这类群体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 其著述方式不可避免的透露学术气息, 语言规范刻板, 就事论事;如果有了文学创作者的加入, 科普图书的内容会在保留科学严谨性的同时以公众可接受的方式展开, 有助于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 使其乐于阅读。

2.3借助媒体及一些交流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开展科普。微博、微信作为人们沟通交流的网络工具已被广为应用, 并在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常生活中, 科研人员可利用自己的博文讲述科研成果, 同时可通过网络互动的方式为公众答疑, 这种自主、直接、交互的科普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的传播有效性和准确性。2013年底, 在嫦娥三号飞向月球之前, “月球车玉兔”的账号登陆新浪微博, 博文以小兔子的口吻向公众全程直播月球车奔月之路, 共吸引了60多万的粉丝关注, 微博在科普教育上的潜力不可小觑。

2.4向公众开放科研单位或部门的实验室开展相关的科普活动, 或组织一些公益展览, 让公众亲身体会科技的魅力。而实验室本身也是科研成果, 从这个层面上讲也是对科研成果的科普化。

另外, 建立科普教育基地等也是有效的科普途径。总之, 科技成果科普化的途径应该是多样化的, 以适合不同人群的需求。然而有效的科普方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科普人才的培养, 归根到底是政策。政策是一切工作的导向, 只有政府的正确引导, 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科普化的良好环境和激励机制, 才有助于整个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而目前我国科研与科普结合的相关政策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如缺乏刚性约束、缺乏实施细则等[3], 因此, 我国的科普化工作需要在探索中开展, 政策需要不断地完善, 为科普人才培养及科普活动有效开展等提供制度保障;学习发达国家的有效的科普模式, 将科普工作溶入科学研究, 这才有利于科技成果科普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总则第二条[Z].

[2]姜联合, 袁志宁, 马强.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现状比较[J].科普研究, 2010 (5) :39-47.

实现全民健身的必要性及途径探讨 篇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 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全民健身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把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起来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民健身, 除了向全国人民提倡运动之外, 还需要实现其中的公平, 保障公民平等的体育权力。为了实现全民健身, 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 政府应当担当起其责任与任务。

2、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内涵

在2014年10月, 国务院引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 这是全民健身首次成功成为国家战略, 可见, 国家、政府对全民健身的重视程度。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出统筹合理地增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城乡合理化地布局布点, 建设新的一批便民体育场所或者利用现存的资源, 改造旧厂房、仓库等用于体育健身。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百分百和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在乡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为百分百。除了对健身设施建设有多规定之外, 还积极鼓励发展健身休闲项目和鼓励全民参加日常健身活动。

3、实现全面健身的必要性

推进全面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 无论对劳动者身体素质的提高或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 还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 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全面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有着重大意义。

3.1、有助于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贫困人口比以前也大幅度降低。现在的人们除了注重物质生活的享受之外, 还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另外, 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人们把重心放在“挣钱”上又一味地大鱼大肉来补营养, 使得自己营养过剩, 但是由于缺乏运动, 所以现在的群众趋向于肥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全民健身的必要性。

3.2、有助于保障公民的体育权益

实现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体育权利是构建全面健身体系的目标。要实现这一个目标就需要全民参与运动, 就需要带动更多的公民参与进来。实施全面健身计划, 推进全面健身国家策略, 这有助于保障公民的体育权益。

3.3、有助于维系社会活力

现在, 我国社会已经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 但是由于地区发展比平衡, 所以小康社会尚未全面实现。治病难, 因生病而变得贫穷, 因为亚健康而影响了学习工作的例子大有存在。所以,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 中国人民有健康的躯体, 中国社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健康不再是关乎于个人的发展, 也有关于家庭的幸福, 也与国家的长久发展, 持续兴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群众身体健康, 社会才会拥有持续的活力。

3.4、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

现在社会上方方面面的竞争都非常激烈, 生活节奏快而紧张, 身体和精神的问题频发。倘若精神的压力不及时释放, 心理问题就会由此产生并积压, 持续下去就形成身体上的问题, 或者引发社会矛盾问题。当人们进行健身运动时, 体内就会分泌出“多巴胺”, 这个物质可以舒缓人紧张的情绪, 有助于放松、舒缓压力, 产生舒适感。再加上体育活动的愉悦放松的氛围, 使得人的神经也不在绷紧, 得到释放, 所以体育健身有助于群众该调解身心的问题, 社会矛盾也会随之减少。

3.5、有助于陶冶群众情操

社区体育健身运动都有严格的秩序规则和文明要求, 一直被组委一种社会教育手段来对群众进行间接教育。现代生活方式中流行休闲的体育活动, 比如广场舞、慢跑、竞走等, 这舒适又积极向上的活动同时还具备修身养性的特征, 这对提高群众的修养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4、有效实现全民健身的途径

4.1、建立健全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现在我国政府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构建“服务型社会”。为了相应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 构建“服务型社会”需要从体育行政部门入手。2008年到2016年, 相差8年, 但是经过走访调查可以发现全民健身的效率不高, 即使全民健身的推行力度不断加大。例如:全国各地只要有空地、广场、公园、晚饭过后的时间必定聚集一群“大妈”, 兴致勃勃地跳广场舞。以往, 中老年年妇女都是在家带孩子, 但是现在多数都在公园等地方进行运动, 这就是全民健身推行力度加大的效果, 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身体。但是效率也有不足的地方, 那就是大妈都在跳广场舞, 那么大爷大伯身处何地, 这就是下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全民健身”的意义。制定发展目标和整体发展规划。因此需要在服务型社会这样的理念知道下, 建设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经济、社会、文化三管齐下一并发展的框架下, 制定实现全面健身的目标和全面健身服务体系的总体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综合考核体系并与之相连接, 然后制定实施计划, 按步骤、按重点一步一步实施。制定总体规划的注意点有:

(1) 明确规定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设备、活动内容和实施范围;

(2) 制定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最低标准;

(3) 明确规定全面健身服务体系的完成时间、进度安排和相关的保障措施;

(4) 条文制度的规定需要符合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水平。

确定服务系统的内容和标准。我国全民健身服务系统的内容缺乏参照标准, 或者参照标准不统一。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参照标准的具体内容, 建立的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需要参照广大社会群众的实际健身需要;

(2) 切勿一刀切, 需要注意梯度化, 照顾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和文化差异;

(3) 明确国家总标准以协调各个地区的健身标准;

(4) 制定相关货币的标准需要参照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

加强监督管理。全面健身服务健身体系并不是建立就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还需要进行持续的监督管理, 对设施设备进行维护管理, 延续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另外还需要进行全民健身服务系统的绩效考核, 考核公众的满意度, 进而提出改善的建议。

4.2、增强体育部门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将体育部门和政府定位于服务型部门和服务型政府, 建立工作高效、阳光透明和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在这个“服务型”理念的指导下, 体育部门和政府才更有可能地站在群众的角度, 建立方便群众、适合群众的体育运动设施, 才能在乡镇城市不偏不倚地建设健身公共设施, 为实现全面健身而提供一个良好而优质的运动环境。从理论的角度上来分析, 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扮演的是主导的角色, 发挥主体的作用, 全面健身的意识尚处在薄弱的阶段, 因此政府和相关的体育部门需要在实现全面健身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强化服务供给意识, 很好地履行其职能, 提高全民健身的效果。所以体育部门与政府加快其转变只能的角度, 加强“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能, 才能给予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一定的保障。

另外, 体育部门可以选择与其他部门合作, 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例如:运动知识和健康知识的传播可以依赖于学校的体育教育, 这需要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体育部门与基层机构 (村委会和居委会) 进行合作可以有利于建立社区体育文化站, 推进全面健身服务机制的普及, 基层机构的监督也有利于全面健身推进工作的反馈信息的收集。

4.3、形成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务机制

建立全民健身运动的服务供给制度。尤其农村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务供给设施, 由于场地有限, 农民的健身场地往往没有城市的环境优美且功能齐全。现在我国的体育设施有一半以上都是建设在学校, 并且学校也有丰富的体育人力资源, 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相合作可以为学校周边的社区居民提供体育运动场所。比如, 学校的田径场白天是给予学生上体育课用的, 但是到了晚上, 学生都坐在课室进行晚自习, 这时田径场就是闲置的;晚上的时候, 在职的群众已经下班了, 拥有一定的空余时间。这时可以两者相结合, 将田径场的对外开放时间定于晚上, 这样的做法既能提高田径场的利用率, 又能降低运动设施的投入成本, 又能为群众提供运动的场所, 一举多得。

再者, 为了节约建设成本,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与发展, 例如对于一些全面健身的公共服务可以鼓励商业组织或者社会组织以赞助的形式提供。既可以为商业组织和社会组织提供宣传推广的途径, 也能为服务建设节省开支。除了扩大健身服务设施的建设, 还需要加强体育设施的监督与维护, 降低设施的损失率。

4.4、深入普及健身精神进一步推广全民健身

现在许多公共服务性公园已经建设好简单但功能齐全的健身设施, 但是在农村人们都忙着工作挣钱养家糊口, 对于健身相关知识浑然不知。所以村委会应当担起自身责任, 积极推广全民健身国家策略, 普及健身知识, 普及运动与健康身体的必然关系。例如可以在农村健身武术班、舞师班等项目, 符合农村的乡土民族气息之余又能促使群众做运动。农村的舞蹈班建设和城市公园的健身设施建设, 全民健身精神推广, 有利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

5、结语

一言而蔽之, 上文已经讲述了实现全民健身的五个必要性:有助于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有助于保障公民的体育权益;有助于维系社会活力;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有助于陶冶群众情操。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健身服务供给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规划的总体内容和目标, 再确定参照标准和建立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 时刻关注群众对健身服务供给体系的满意度, 并做出改善。在这个基础上, 体育部门和政府需要建立良好健康的形象, 并加快向“服务型”职能的转型, 最后是建立一物多用的公共服务机制, 实现健身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陈华, 邹亮畴.我国实现全民健身公平的必要性及途径[J].体育学刊, 2013 (04) .

[2]张瑞林, 王晓芳, 王先亮.论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凭单制”供给[J].体育学刊, 2013 (04) .

[3]刘艳, 谢正阳."公民参与"——全民健身体系构建中公民体育权利实现的重要路径[J].体育科研, 2011 (02) .

必要性途径 篇9

一、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1、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是是实现外贸可持续增长的条件。

首先, 单纯的数量型扩张不可能保持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出口量的不断增加, 国际市场会趋近饱和, 从而我国的出口量也不会继续增长。近几年, 我国出口额年均增长30%以上, 按目前的增长速度, 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5.5万亿美元。以纺织品出口为例, 我国纺织服装对美出口2005年达到168亿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51.2亿平方米, 而美国从全球进口总计只增加39亿平方米。另外, 近年来由于我国一直保持顺差, 引起国际一些国家不满, 贸易壁垒增加, 不利于我国的出口发展。第二, 低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及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产品决定了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外贸增长速度很快, 但是效益并没有同步增长。一方面,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 在出口中只能采取低成本、低价格、低档次的竞争模式, 尽管价格竞争力较强, 但实际效益却很低。另一方面, 在巨大的出口贸易额中, 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均超过了一半。在外资企业的大规模出口中, 我国的真实收益并不算高。我国出口对加工贸易依赖较大, 自己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营销渠道, 缺乏自有品牌。第三, 廉价劳动力不可持续。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但仅依靠廉价劳动力增加出口是不可能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的。从2004年开始, 我国一些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省市出现了“民工荒”, 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 说明我国在不断失去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同时, 印度、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也逐渐凸显。投资商将目光投向了劳动力成本同样低廉的印度、越南等地。可见,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更廉价的梯度产地出现, 中国对低廉工资的依赖是不可持续的。

2、贸易结构严重失衡阻碍了我国外贸增长的持续发展。

我国国民经济构成中, 工业比重远远高于服务业比重。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但是, 伴随世界制造业大规模向我国转移, 我国货物贸易迅速增长, 服务贸易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1997-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1.3%, 同期, 货物贸易出口年均增长30.2%。2003年, 我国货物贸易出口位居世界第四位, 占世界货物贸易的比重为5.9%, 服务贸易出口居世界九位, 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仅为2.5%。而2003年位于世界货物贸易出口前八位的国家, 美、法、德、意、英和日本, 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分别是中国的6.4、2.2、1.6、2.9和1.6倍。我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严重失衡, 已使货物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贸易服务业或贸易支援业发展不足的制约。

3、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性决定我国需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目前, 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第三大贸易国, 中国制造进入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但随着中国国际贸易地位的不断上升, 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 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严峻挑战。

我国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都遭遇了技术性壁垒。据商务部最新调查,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目前制约我国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最主要的障碍, 直接造成了我国出口企业产品成本增加、国际市场份额减少、贸易机会失去、市场退出、企业信誉损害等不利影响, 导致国外消费者对我国部分产品尤其是机电产品、纺织品、农产品、食品、玩具、医药产品等信心的下降, 给我国产品出口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二、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途径

1、品牌创新, 走高附加值的道路。

从政府层面来讲, 政府要从技术引进、资金、人才等多方面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扶持出口名牌发展。要加大对新产品研发和营销的支持,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从企业角度来讲, 出口企业应认识到, 靠低价优势扩大出口规模、以量取胜的外贸增长方式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已经难以为继, 必须要建立自主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提高进口质量。

第一, 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市场优势, 运用多种手段引进国内急需的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 特别是要注重引进专利和技术许可等软技术。第二, 健全短缺资源进口机制, 制定和实施短缺资源进口战略。在进口种类上, 重点关注国内储量不足、国际价格波动大的战略矿产资源, 尤其是石油、铁矿砂、优质铜矿和易选铝土矿等, 并制定具体可行的进口规划和支持政策。

3、优化出口结构。

第一, 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在追求出口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 在战略导向上更加注重出口的质量、结构、效益, 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第二, 鼓励服务贸易出口。在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的同时, 更加注重服务贸易出口, 改变我国服务贸易落后于货物贸易的状况。第三, 控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 坚决控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 (简称“三高”) 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

参考文献

[1]、李诗:《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2005年新编本) ,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论房地产去库存的必要性与途径 篇10

一、造成房地产库存的成因

2008年底,世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影响,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最主要是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但是中央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意愿被一些地方政府误解误读。将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变调为加大房地产开发的投入。一些地方把大拆大建当成了政治任务来抓,用大拆大建的成果作为政府官员业绩考核和晋升的主要依据。

当时,房地产业成为典型的土地金融,无论什么人,只要能拿到土地,就可以从银行中贷款大兴土木搞房地产开发。快速上涨的房价导致了人们的恐慌心理,一时间,二手房价格也一路攀升,新建住房更是一抢而空。开发商投资的项目所产生的回报完全覆盖债务成本和利息。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各行各业的国有、民营企业家们,无论内行还是外行,纷纷涌入到房地产领域,致使建筑行业异军突起,浩浩荡荡,大有不搞建筑非老板之势。地方政府乘势借土地制度的改革之名,大量流转闲置和非闲置的农村集体土地,房地产开发在全国城乡搞得沸沸扬扬。四处可见拆除的废砖瓦砾,到处都有钢筋水泥的林立高耸,房子越造越多,摊子越铺越大。随后而来的就是土地成本的持续增加,利润率的自然下降。房地产商开始应付不了债务成本甚至利息了,要想债务展期,必须向第三方再借新债、甚至高利贷来偿还旧债。原先的对冲融资不得不转化为投机融资了,又由投机融资转换成了庞氏融资。一直到2014年,出现了大范围的挤兑事件,大部分开发商的资金链轰然断裂,大面积的新建楼盘停工烂尾。大量的房产闲置库存使乱象丛生、无序竞争的房地产建筑市场自食恶果。

二、房地产去库存是实现稳增长的正确决策

十多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和房地产价格的一路飙升,我国的金融活动与房地产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银行发放的房地产贷款占全部信贷余额的比重与日俱增。金融活动地产化、地方财政土地化、经济增长房产化愈演愈烈。伴随着房地产存货的大幅增加,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一旦房地产库存增加使房价下跌,以房地产作为抵押品的金融业不仅面临巨大危害,还会造成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恶化。

十八大召开之后,中央政治局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整效果做出新的全面判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增速,更会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在日益复杂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下,2015年4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制定了强调“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新的宏观政策。针对房地产提出“要完善市场环境,盘活存量资产,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正确决策。

为了稳增长,针对房地产的大量库存造成的金融资产质量下降、银行体系风险增加,必须要出台外生性政策措施,如鼓励购房的税收和信贷政策,来驱使住房库存的消化。中国房地产市场加速去库存化是房地产寻求新的均衡过程,也是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就是说,实现“稳增长”,必须“去库存”!

三、房地产去库存的途径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去库存将产生积极影响,会远远快于单纯市场价格机制的均衡调整过程。房地产市场的去库存的途径,除了政策这只“有形之手”的强行干预,就是通过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自身调节。

1.放宽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通过政策调整,放宽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使房地产企业获得有效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2.放宽户口迁移政策支持住房消费。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产生对房地产市场的巨大需求,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最大的房产内需之所在,鼓励农民工进城落户将带动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长。

3.地方政府回购部分商品房作为国有资产。公租房、廉租房拓宽了保障性住房的房源,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城市贫困人口的关注,而且为消化解决高库存提供了好的办法。

4.房地产开发企业主动地压缩投资计划。幻想计划投资一直保持高额增长,必然形成后续大量的新增市场供给,造成了随后库存大幅增加。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及时压缩房地产投资,主动地减产、限产是减少未来库存压力的基本途径。

5.通过价格调整使市场供给逐渐地与需求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变动将引导供给与需求,是实现经济均衡的基本机制。在当前高房价的态势下,房地产供给超过并抑制了有效需求水平。适度降低售价,以加快市场出清、加速资金回笼,也不失为去库存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烂尾楼的业主自救

2014年之前,错误判断形势、挪用售楼资金、盲目购地扩张,是开发商的通病。一旦其资金链断裂,只好背着骂名无奈停工,更有甚者为了躲债会扔下一堆半成品逃之夭夭。在政府无力全面接盘的情况下,烂尾楼就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业主眼看着自己用一辈子血汗钱购买的房产不幸烂尾,乔迁无望、退房无门、上访无果,不忍继续在痛苦中煎熬,在心底怨恨责骂开发商。与其天天望楼兴叹,不如团结起来,实行自救。就是提出用自己的后续的购房资金,通过民主自治监管的方式完成项目建设。此举得到很多地方政府的赞同和支持,有的自救已经成功。

1.募资自救、自治监管、恢复建设。在建小区民选业主自救委员会。五证不全的楼盘可以先搞小额募资和监管试验。已交首付的业主自愿增加购房预付款。几万元的小额募资对于购房家庭来说,压力不太大,风险可控。开立联名资金账户,严格监管,专款专用,预定恢复施工的初步目标,项目的形象进度将激励他们自救必胜的自信心,然后循序渐进。有预售许可证的可以通过提前贷款,实行自治监管,直至项目完成。

2.自救款按年计息并抵扣房款。开发商要对购房业主的自救行为表示谢意,参照当期银行贷款利率加倍记入购房预交款。业主的自救款存入监管账户后凭回执找开发商开具收据,收据上标明年息,将来在应交购房款中扣除,以鼓励业主广泛参与自救的积极性。

3.制订严格的监管程序。施工方根据建设进度提出用款申请,自救委员会随机抽取个别业主集体讨论审核,无异议后通知联名账户代表同时到银行办理转账手续,直接将款打入收款单位,并将收据发票等公示于众。

4.以开发商为媒介,自救委员会直接与建设单位谈判。因为开发商普遍拖欠着建设单位的建设费用,包工头苦于无法向工人兑现,只要有了钱,他们肯定会干。自救会不管他们原来与开发商签订的建设费是多少,也不管开发商拖欠他们多少,干一层兑现一层,将建设费用压缩到最低,最终由建设单位与开发商总体算账。

5.业主自救会尊重开发商的主体责任,不参与和税务、质监、环保、城管等有关的任何事宜。但可以指派业主代表,参与工程复工后对建设单位和供应商的招投标及施工合同和材料购买合同的签订;参与分项工程决算等。

笔者认为,在开发商的“元气”恢复之前,业主通过募资自救监管的经验不失为一个房地产去库存的良好创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旭妍.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J].金融与经济,2009(04).

上一篇:初中英语课堂作业下一篇: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