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的必要性

2024-05-06

保险的必要性(通用6篇)

篇1:保险的必要性

如果您觉得有保险方面的需求,请致电*** 李世杰,免费为你设计合适的产品!人为什么要买保险

人从出生到老都在消费,可以赚钱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但要保证日常的开销,还要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养老问题.可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又不能保证我们安安稳稳的赚到钱,因为疾病和意外常常不期而至,风险一旦来临,一切美好的希望都将化为泡影,所以人生应及早做规划,为未来做准备.我给大家做个分析吧:

假设有A/B两人。出来工作,工资都是2000/月。

A 除去生活开支外每月可以定期存1000元到银行。也就是每年可以存12000元。

B也每月有1000块钱的存款,但B选择的是500元存银行500元存保险公司。也就是说每年银行是6000,保险公司是6000。(假设保额是20万元)

那么假如AB两人存了三年钱的时候,在第三年半的时候,同时发生了大病,治疗需要10万元。对谁的影响最大?

先分析一下A,A三年一共存款36000元,治病需要10万,相减之下A还有64000元的缺口,也就是说这64000必须要由家中出或是找朋友借。那么对于A来说是很惨的,因为即使借到了这笔钱,那么A治好之后难道这笔钱就不用还了吗?况且,现在借钱不是这么简单的,尤其是治病的钱,所有人都知道这种人是必须要借的,但这种钱借出去了往往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得还的,说不定到时候还有可能得罪人。自尊心也会受到严重的伤害。我们再来看一下B,B有18000的银行存款,这个可以不用动。因为保险公司已经赔付了他20万,治好病之后还有10万,再加上18000,也就是说B总共还有111800。虽然B今后再也没办法买保险了,但他至少还有钱,可以利用这笔钱做一些小生意。而不至于有事就找人借。

简单的说,这就保险最大的用途,平时当存钱,有事不缺钱。

保险,就好比是一个女人的老公,在你最需要他的时候及时出现,解决你的困难。同样,保险也好比是一个男人的老婆,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关心你照顾你。

在这世界上有两种事情是不能控制的,一个是意外,另一个就是疾病。现在大家赚钱也不容易,不要把辛苦赚来的钱到时候送给医院。我相信没有人会愿意这样做,但谁又能保证自己这一辈子永远健康,我相信这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做到。看看大家身边吧,有多少家庭原来风光无限,但一旦健康出了问题,后果是怎么样的?一个家庭的破产往往是从疾病开始。所以,我真的希望我身边的所有亲朋好友,都为自己为家人上一份充足的人寿保险。

一、能提供保障:保障人们无论何时何地、因任何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可避免让自己及依靠他生活的家人陷入绝境,且无需担心本身收入能力的减低或丧失谋生能力。

二、能解决人生的三大忧患:命太长,自己要钱用;命太短,家人要钱用;中途意外,自己和家人要钱用。

三、能完成自己退休计划:由于医药的进步,人们的平均寿命日益增高,退休后养老金的需要也较过去多,为了在老年时仍能保持经济独立和个人自尊,有计划地提存资金是绝对必需的。因为这样不但能减轻子女的负担,而且拥有保险,自身的身价提升,子女定会孝顺(可以避免中国的一句古话:“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

四、忠心耿耿的患难之交:因家庭结构的变化,小家庭已占所有家庭数的三分之二,在大家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对于至亲好友所发生的灾害,我们能提供的帮助实属有限,同样,本身也应有此顾虑。唯有保险,平日只需缴纳有限的费用,灾难发生时却可全力提供帮助。

五、可作为工作能力受损的赔偿:因意外受伤无法工作时,保险可提供固定的家庭收入,这是其它收入来源无法处理的一项好处。

六、可补偿疾病(如癌症等33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人没有拒绝生病的特权,而明智的人懂得防患于未然。癌症并不可怕,庞大的医疗负担才最可怕,为自己和家人参加医疗保险是免除重大开支的另一好处。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丰盛,运动的减少,重疾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七、可作为子女教育基金、对其献爱心,利用保险提存教育基金有两大利益:

(1)应付子女完成高等教育或留学的资金需要;

(2)即使父母亲不能亲眼看到,也能完成最大心愿——给子女最好的教育,因为保险多半比预存资金高出数倍。

八、可以避免陷入债务清偿:鉴于一般营利单位的自有现金有限,负责人一旦遭到突发意外,引起债权人涌至、股东纷纷退股的狼狈局面,可能使一个平日堂皇的公司转眼之间荡然无存。而保险是可免沦为债务清偿的工具,可为东山再起保留珍贵资源。

九、可维持人性尊严:一般人平日所追求的是较高层次的生活,但若因意外或疾病,生活陷入窘境,或因临时急需款项得向别人周转,这都是损及人性尊严的事情。如果参加保险,如果发生意外或疾病,保险公司高额的赔付,就可以轻松地度过窘境;若有急需用钱,还可以比银行更低的利率向保险公司贷款,这是一项既方便且维持人性尊严的投资。

十、积累财富:人生旅途中,赚钱容易,花钱也容易,投资寿险能“强迫”自己储蓄,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积少成多,终成财富。

十一、防止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令人讨厌,但钱放在那里都会贬值,而寿险有增值的功能。

十二、投资理财的一种方式:投资理财,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投资生意、股票,虽然获利甚厚,但风险也高,有人输得一干二净,而解决的方法是分流部分资金投资寿险“我虽然没有钱,但拥有寿险的保障,仍能安居乐业”。

十三、有负债更应当买保险:如按揭买楼,贷款做生意,是一种延期责任,为保证家庭的生活品质,家庭收入的主要成员要有保险,否则,一旦发生意外,不得不卖楼或典当才以能维持生计。

最后告诫大家,一定要趁年轻自己还有能力赚钱的时候为自己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保险。因为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买保险的。有两点是最重要的,一个是要有钱,另一个就是要健康。当然,现在在中国买保险的年龄也很重要,基本上超过60岁的人就没什么保险可买了。千万不要等到自己发现自己身体状况发生问题了和老了才想到要买保险。

篇2:保险的必要性

姓 名

史超群 学 号 1210911101 所在学院 经济与政法学院 专业班级 12级金融一班 指导教师 李琼 日 期

2014年6月20日

一、存款保险制度及其起源与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其实世界上第一个创立全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是捷克斯洛伐克。该国于1924年成立了全国信用和存款保险系统,但1938年该存款保险制度即停止运作。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存款保险制度得到国际认可并大规模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世界银行业危机次数相关性较强。因为80年代各国银行所统计的严重系统性银行危机达到45次,90年代全球爆发了63次严重的银行危机。与此对应,1990年只有34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2000年达到71个国家,增长209%。进入21世纪,陆续有32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数目占这些国家数的44.1%。

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护航。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经营差异扩大,银行业风险上升。通过建立完善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可有效降低挤兑风险,促进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公平竞争,维护金融稳定。从各国经验看,部分国家均在利率市场化之前或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从而有利于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进一步深入。

存款保险制度通过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了金融体系稳定。作为金融安全网的一部分,存款保险的基本作用在于预防银行挤兑和保护小存款人利益。随着经济金融发展,存款保险体系的作用有所演变,可分为:保护大多数小额存款人的利益;提高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保证银行系统的稳定;通过建立对问题银行的处置规则,提供一种有序的处理破产机构的机制,避免危机的扩大。

存款保险制度运行到今天已经走过了70多年了。实践证明: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虽然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金融领域也积聚了巨大的风险。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日期也日益迫近,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在我国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已是当务之急,也是我国现阶段的理性选择。

二、我国的存款环境

虽然我国建立存款保险机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宏观环境逐渐成熟,但存款保险机构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管理人仍存在一定难度,现就我国现阶段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作如下分析:

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存在无法消除的弊端因为执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机构仍然为政府,俄日全额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着道德风险,接着存款保险制度会导致“坏银行驱逐好银行”现象的发生。这些弊端让我国在建立保险模式上有一定的阻碍。当然在看待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下面这几个问题: 1.我国银行业整体经营状况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跟全球范围内一级资本排名前五名的银行为参照,对比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考察商业银行风险监测分析的几项主要指标:国外5家银行的资本回报率平均为22.34%,资产回报率平均为1.254%,我国四大国有银行资本回报率平均为4.325%,资产回报率平均为0.19%;国外5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为12.126%,且均高于巴塞尔协议的最低要求8%,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54%、8.15%、6.91%,只有中国银行达到8%;国外5家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平均为2.51%,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为22.49%、25.69%、30.07%、15.78%。这说明四大国有银行在盈利能力、资本状况和资产质量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

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为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管理人的存款保险机构留下隐患。

2.我国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过高

我国现阶段尽管没有建立起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居民没有“存款保险”的概念。1998年6月21日,因为国家关闭了海南发展银行,所以曾紧急调拨34亿元抵御挤兑现象,后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由工行托管后,挤兑现象便没有继续蔓延。事实上,我国公众历来对银行的经营情况存有过高的信心,一般不会考虑到银行的破产情况。但这也导致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之一的提高公众对银行的信任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3.存款保险制度会导致居民存款的成本发生变化 在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后,原来由中央银行承担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风险,将被分散转移给各家金融机构。因为参加保险支出保费,会增加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目前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仍处于垄断地位,为了提高收益,四大国有银行就很有可能将成本转嫁给存款人,从而导致居民存款成本增加。这不仅违背了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初衷,还会引起存款人投资结构的改变:由于存款成本增加,存款收益减少,存款人容易改变投资方向,将资金更多的投向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波动。

三、我国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原因

1、国际原因 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存款保险已成为一种趋势,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有了七十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该制度作为一种国际规则在各国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众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已普遍实施了存款保险制度,尽管这些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很多不同,但是它们都已认识到建立该制度对发展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树立存款者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保证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等有重要意义。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促使我国金融机构趋向国际化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的到2006年底全面放开金融业,使我国金融机构不仅面临国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而且面临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巨大挑战,这种现实情况客观上要求我国参照国际规则和惯例,改革现有金融制度,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提高我国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的能力和地位,加强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是主要国际化组织的共同主张。因此,考虑到我国与国际金融组织制度相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及拯救的国际合作的需要,应当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2、国内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原有的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发展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而且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强,市场竞争也逐渐公开公平。首先,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降低我国政府金融调控成本的必要条件。我国商业银行自有资本金不足且流动性较差,多数银行主要靠负债经营且普遍存在大量不良资产,金融机构还没有真正地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金融风险已经大量积聚。从1996年中银信托投资公司被接管开始,中国农业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的关闭、海南城市信用社的支付危机、海南发展银行的被接管、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关闭,都说明了我国金融风险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长期以来在金融领域聚积的风险已经开始在个别机构、个别地区释放出来,这极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形成金融业系统性风险,造成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届时,在隐性政府担保制度下,政府、存款人与商业银行股东会成为主要受害人。政府如果放任金融风险蔓延,存款人就会将金融挤兑延伸到各个金融机构,加剧金融风险、造成经济动荡从而酿成巨大的社会危害,因此政府为稳定或保护国家经济,会对金融危机进行干预,但这种经济调控成本非常高。如果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机构会通过保护存款来化解金融挤兑危机,政府进行经济金融 调控的成本会大大降低。其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银行业改革,解决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不平等竞争的状态,形成更加合理的存款金融机构体系。

由于我国实行的实际是政府隐性担保,因此国家扶持的对象倾向于国有银行,这种扶持增加了存款人对国有银行的信心,使存款人更倾向于将资金存入国有银行,导致国有银行和私营银行之间的竞争缺乏平等性。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金融业必须对外资银行开放,因此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建立起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商业银行体系,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形成竞争格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一是可以创造一个平等的金融竞争环境,使存款人不会以金融机构的国有或非国有性质而是以银行的经营状况作为选择存款银行的标准,这保证了非国有银行不会因其性质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有助于提高竞争质量;二是金融业竞争的加强迫使国有银行增强风险意识,提升经营能力,改进服务水平,以适应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此外,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还可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即存款保险机构以保险人身份对投保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并规范其行为,在非国有商业银行破产倒闭时对其存款人利益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

四、我国建立存款保险机制的必要性

1、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要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我国通过运用外汇储备对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并进行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情况大大改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成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存在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不高、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应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进行风险监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2、能有效的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 首先,虽然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被动的事后补救措施,而实质上却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即主动通过减少金融机构的破产来保证存款人的利益。

其次,在金融机构真正无法经营、倒闭破产,无能力支付存款人的本息时,存款人可从存款保险公司得到一定限额内的赔偿,以实际行动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最后是通过使一般存款人增加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减少现金货币的提有,增加其投资储蓄获利的可能性。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内在需要

国际公认的金融安全网是由审慎监管、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构成。我国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事前危机防范体系还不完善。而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在为银行办理存款保险业务的同时对银行经营状况进行检查,能及时发现有问题的银行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还能在银行破产时对银行的负债予以妥善处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防止银行挤兑,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无疑将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4、可以为金融机构退出市场提供有效和安全的途径 存款保险制度通过提供一种有效和安全的市场退出机制,起到防范风险,保护存款者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作用。通过想参加保险的金融机构收取一定数额的保险费,集中一笔巨额的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制度为保护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架起两道防线:一是对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实施自己援救;二是可以动用保险基金进行及时、科学的现金赔偿,对存款人的损害被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保护市场退出的平稳性。

5、能够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应对入世挑战

在金融竞争中,一些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地位和影响,往往处于优势。存款者认为他们的安全有保障。相比之下,那些小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则可为小银行创造生存的条件,提高小银行参与竞争的能力。

从长远看,加入WTO后,尽早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使我国的商业银行 获得与外资银行同等的信用支持,对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6、使中央银行从保护存款人利益中解脱出来 中央银行间接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主要方式,是向有问题的商业银行提供额外的清偿,这部分额外的货币投放会使正常的货币无法流通遭破坏。另外,中央银行对有问题的商业银行的保护力无确定的标准,是否帮助取决与中央银行关于银行清偿能力的判断和稳定金融的考虑,对减轻保险对存款的保护是自动的,一旦投保银行倒闭,存款人就会得到赔偿,如同给存款人一剂定心丸,有助于金融稳定。

五、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1、金融体系保持稳健运行

自2003年以来,针对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进金融领域重点行业和机构改革的政策措施,夯实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围观基础,有效地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而且成效显著。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产权制度和内部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历史包袱逐步化解,资产质量不断改善。一般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顺利完成财务重组。高风险证券公司重组和处置取得明显成效。保险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通过多年的改革,我国金融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呈现良性循环,其内部控制体系、风险控制和市场约束机制正在不断加强,金融市场信心不断提升,金融体系稳定性与安全性大幅增强。这使得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同时也为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市场环境。

2、金融法制体系逐步完善

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是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实施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安全的法律依据,也是存款保险制度有效运作的基础。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金融法制化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批重要的金融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和修改。随着一系列金融法规的颁布实施及进一步修改,使我国金融法制体系渐趋完善,金融监管有了规范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正进一步细化并完善规范金融业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动重要金融法规早日出台,这其中包括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相关的金融危机救助和处置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构筑了良好的法律基础。

3、金融监管水平不断提升

存款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作需要有全方位的、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近年来,我国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为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逐步得到完善。而监管理念、监管手段的创新则进一步促进了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和审慎监管能力有了提高。自从银监会成立以来,我国银行业监管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审慎监管是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

4、银行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根据资产风险权重计算风险资产是一切确定评级标准、保费收入等技术性工作的基础,也是基于风险监管、防范和处置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在要求。中国银行业从2008年起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使得银行业更加全面、系统地规范了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并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而银行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也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的会计制度逐步趋同,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用性,这不仅有利于分析和评价金融风险状况和财务成果,而且有利于开展各项银行监管工作。银行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可以使得银行类金融机构会计信息更准确、更规范,信息披露更完全、更透明,从而能更真实地反应其经营状况和风险程度,这也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六、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应该考虑的问题

1、存款保险制度的范围争议

我国共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三万多家,各种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资产状况差别很大。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都包括哪些银行,这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2、投保方式和投保费率的争议

世界上已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存款保险的投保方式有三种,即自愿投保、强制投保、自愿与强制结合的投保。从投保费率上看,世界各国的存款保险费率有单一存款保险费率和差别保险费率两种。单一保险费率目前德国、芬兰、加拿大等国采用此方式。从各国经验看,存款保险机构对于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收取保险费,一般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风险程度出发考虑保险费的高低,而不是实施统一费率。如日本和美国。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究竟是采取单一费率还是差别费率尚无明确定论

3、什么时期是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适当时间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新型农村,大力发展“三农”。同时,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农村的发展速度和城市的不同,所实行的政策也不一样,面临的环境迥异,为协调两者,使二者都能接受存款保险制度,我国政府应该慎重考虑推出的适当时间。

4、适应农村多层次结构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并且近几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幅度越来越大,农村人口结构复杂,因此要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重点满足差异化、多样性、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七、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我国的影响

1、防范金融风险,稳定一国金融体系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频频发生金融**。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还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国为避免遭受到国际金融动荡**的影响,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防范金融风险,维持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2、有利于保护广大存户利益,增强银行信用 在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下,金融机构破产或者倒闭的情况减少,金融秩序维持稳定的局面。公众在银行的存款得到保护,对银行的信心提高。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银行吸收存款越来越多,信用越来越高,从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快速健康发展。

3、可能诱发道德风险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者的风险意识逐渐减弱,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也会逐渐弱化。并且,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有国家做后盾,可以无限的接受国家提供的帮助,从而不愿加入存款保险机构。面对这一系列隐含的问题,对存款保险制度能否健康发展非常担忧。

4、鼓励银行铤而走险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会非常依赖存款保险机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险都会向存款保险机构寻求帮助。这样同样刺激它们进行越来越多的冒险行为,降低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其中,受害最严重的应属储户,储户的存款成为银行冒险行为下的牺牲品。这就加大了储户和银行之间的矛盾,与原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相违背。

八、结 论

目前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已经是一个全世界金融体系的一个潮流,虽然建立的过程跟最后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的确是目前能防范世界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一旦金融危机到来,很多事情都是无法控制的。而存款保险制度可以缓解此种情况。它虽然可以稳定一国的金融秩序,形成金融安全网,但它有可能会导致银行投机行为的发生,损害广大储户的利益,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面对这一矛盾局面,如何制定符合我国金融体系的存款保险制度,在什么时候实施等问题都是应该考虑的。

篇3:保险的必要性

按照国际惯例, 存款保险制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保险制度是指: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 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 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 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 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 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没有以法律形式规定或者正式的保险机构提供担保, 事实上是由中央银行或者政府为存款机构提供实质的存款保险服务的、承担风险, 保障存款人以及其它债权人权益的一种制度。

多年以来, 我国没有明确的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但实质上,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一直被我国所采用。多年以来, 我国对各银行机构, 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一直给予一种变相的存款保险服务。并且, 这种服务的范围已经渗透到银行业以外的证券, 保险, 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无论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注资, 或是类似于96年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还是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在诸如此类事件的背后, 我们都能找到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为这些破产企业买单 (见表1) 。这就是我国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总体看来, 当存款机构出现问题时, 我国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当一家存款性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或丧失清偿能力时, 政府直接向存款人付款, 或者把该机构存款人的资金转存到另外一家金融机构去。二是政府安排其它银行或金融机构来兼并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 在兼并过程中, 政府为兼并方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三是政府通过注资的方式补充银行的资本金, 或者通过不良资产剥离的形式, 提高其资产质量和清偿能力, 帮助频临破产的金融机构起死回生。

资料来源:张宏, 程明霞。财政为四大行买单千亿, “输血”金融能维持多久。

二、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加重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 中国人民银行已开始着手对存在严重经营风险和问题的金融机构实施整顿。1995年接管了中银信托投资公司, 并于1996年决定由广东发展银行将其收购;1996年关闭了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 并动用几十亿元再贷款, 全额偿付了所有债务;1998年3月, 海南发展银行发生挤兑之后, 中央拿出40亿元进行救助;1999年以来广东省政府对全省886家农村合作基金会股金的清理为例, 在整个清理过程中, 向中央借款71.13亿元, 各级政府自筹资金20.9亿元, 对个人合法股金进行一次性金额兑付。另外, 作为农村合作基金会办得最为“红火”省份之一的四川省, 需欠交的股金达到250多亿元, 这些足以说明, 政府财政由此背下沉重的债务包袱。

2. 扰乱货币政策秩序

央行自1997年以来, 多次对问题金融机构给予再贷款, 为其提供短期资金支持, 用以解决这些机构的流动性问题。1999年交通银行郑州分行发生挤兑时, 央行协同交行总行, 分别于4月21日和22日调拨了15亿元和30亿元资金以应对挤兑。2004年, 南方证券公司被行政接管, 中央银行向其提供65亿元再贷款用于化解其流动性风险。另外, 1998年以来, 出现农村基金会全部清理整顿、撤并部分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社等的事件。这些机构在整顿及退出市场之时均得到中央银行给予的流动性支持。央行偿付的这些负债中, 大部分依靠增发货币实现, 而且得到偿还的比率和可能性极低。这种行为不仅会严重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还会在中长期积聚巨大风险, 给金融系统的稳定埋下隐患。

3. 扰乱市场竞争环境, 损害公众利益

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环境下, 一旦银行出现偿付危机, 通常由政府通过各种形式施以援助。但援助的额度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只能依据该家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地位, 以及政府对该银行清偿能力水平的判断等等具体情况相机抉择。而且, 对于较大规模的银行或金融机构, 政府会尽最大的能力予以救助。但影响力较小的中小规模银行或金融机构就没有那么幸运, 在不会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下, 政府完全有可能仅仅给予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和帮助, 甚至置之不理。这种偿付制度会造成几家大银行垄断金融市场的局面, 而在这种垄断竞争市场中, 公众能够得到的利益会比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少的多。

另外, 由于资本具有趋利性。从事资本经营的个人或者团体必然会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经营的首要目标。而非理性的追逐高收益通常总是伴随着高风险。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约束, 无论业绩怎样, 即便是亏损倒闭, 最后政府都会出面拯救。因此, 金融机构总是会本着一种“靠着大树好乘凉”的心态银行, 肆无忌惮的经营高风险业务品种, 盲目追求高收益。这种过分依赖政府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 势必会损害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4. 运作效率低, 成本高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可循, 缺少制度依据。而且缺乏必要的事前资金积累来承担。在处理问题机构倒闭和向存款人兑付储蓄存款时, 所有处置措施都是临时制定的, 随即性强。而且需要政府、司法、金融监管机构的配合。由于缺乏事前准备, 各部门很难保持步调一致, 沟通顺畅。不仅降低了处理效率, 延误了最佳的处理实际,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处置成本。

总之, 现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不仅在宏观层面影响货币政策实施及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加重政府财政负担。而且在微观上束缚中小银行的发展。扰乱金融市场环境。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体制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银行包揽天下的局面, 另一方面, WTO过渡期后, 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进程提速, 外资银行陆续登陆内地。以人民银行为领导, 国有商业银行 (工农中建) 为主体, 其它商业银行 (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 , 城乡信用合作社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这也不仅意味着竞争的愈发激烈, 更加暗示着优胜劣汰机制的进一步形成。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情况不容乐观, 普遍存在着资本充足率不高、不良资产比例高、资产负债结构单一、盈利能力差等问题。加之现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种种弊端, 对建立和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提出了必然要求。

1. 高速增长的储蓄的需要

尽管我国银行体系存在一些列问题, 但近些年, 我国银行业仍然保持了表面上的持续, 快速的增长。这种现象并不十分真实, 而是与国家提供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 我国国民实际收入水平有所上升。但又由于我国缺乏投资渠道, 加之居民传统的高储蓄倾向, 使得这部分资金源源不断的流向了银行, 无形中缓解了银行体系的资金不足。只要有资金源源不断的流入, 那么银行体系存在的问题就会被暂时的掩盖, 又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公众并不了解银行的真实情况, 所以, 造成了表面上的虚假繁荣。一旦资金链条出现断裂, 后果不堪设想。截止到2009年12月, 我国各项存款总额已经达到59.77万亿元, 并且一直呈现出增长趋势。如图1: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如此巨大的储蓄额, 迫切需要一种制度来保障其安全, 保护广大储户的切身利益。所以,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不仅有利于保护金融系统的安全, 更有利于保护社会的稳定。

2. 应对银行业潜在风险的需要

(1) 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单一, 主要依靠发放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等业务, 赚取存贷利差。资产结构不合理。从2002年起, 存贷比利一直处在高位运行, 见图2。截止到2009年12月,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约为59.77万亿元, 而贷款余额高达39.97万亿元, 占存款比重的66.8% (见表1-2) 。且贷款主要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 风险集中程度非常高。由于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缺乏过渡性层次, 使银行在盈利性与流动性之间出现断层, 又没有二级准备金可以提供缓冲作用, 发生严重支付危机的可能性极大。因此,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用来抵御可能发生的支付危机给金融系统带来的冲击。

单位:万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 另外, 截止到2009年4季度末, 我国仍有不少银行存在比例较高的不良贷款。见表3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破产法》的逐步推进, 因经营管理不善导致被淘汰破产的企业数量会继续增加。这还会进一步使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上升。而不良贷款比例的上升会导致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迅速下降。因此, 银行的资产业务中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一旦银行的流动性出现问题, 存款人的利益将直接受到威胁, 并且很容系引起挤兑传染等连锁反应, 进而破坏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针对这种情况, 我国必须进款把各商业银行纳入存款保险体系, 化解潜在风险。避免因个别银行出现危机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动荡, 并且最大限度的保护存款人利益。

3. 完善国有银行竞争机制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越发显露出来。这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可依据, 更没有保险基金来承担损失, 在处理倒闭机构和兑付存款人储蓄存款时, 所有处置措施都是临时决定, 对政府的依赖性强、随机性强。而且, 处理效率低, 处理成本高。更重要的, 在处理倒闭机构和兑付存款人储蓄存款后, 倒闭机构不能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退出市场。而更多的是一种“行政退出”, 改改名字, 换换牌子, 或者将其仅存的优质资产出售给其它金融机构敷衍了事。实质上, 还是银行赔钱, 政府买单, 之后换个形式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经营。目前, 我国银行体系正在不断走向市场化,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工行, 建行, 中行已经成功上市, 农行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政府在银行体系中的“家长”地位理应逐步弱化, 这种家长负责制显然不符合我国金融改革和银行改革的要求。我国要彻底进行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 使银行走向市场, 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真正的成熟起来, 就必须对一部分经营管理不善、严重资不抵债, 以及部分不必要的重复建设的银行机构实施市场退出, 实现银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篇4:保险的必要性

关键词:社保监督委员会;社会成本;资源配置效率;帕累托改进

一、透视:社保基金监督现状堪忧

2010年10月一、28日下午,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社会保险法终获通过。由该法法条可知,国家以立法形式确保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并通过成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方式实施社会监督。我国现行的监督体系是以行政监督为主,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为辅,主要监管架构如图所示:

行政监督构成了社保监督的最主要部分,但是这种监督的效果其实非常有限。一方面,各个部门需要紧密合作,以免出现监督盲区,但对于各司其职的机关部门,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参与行政监督的各部门有很多直接参与了社保基金的收缴和运营,它们既作为经营主体又作为监督主体,其监督效果可想而知,社保基金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的凸显也不难理解。其实,只有社会监督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社保制度才能以更稳健的方式运行下去。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七十七条,社保监督委员会的主要组成有(1)用人单位代表,维护参与社保保费缴纳单位利益;(2)个人代表,关注自身社保金的运作;(3)公会代表,强大劳动者一方利益;(4)法律专家,为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提供专业意见;(5)精算专家,解决保险专业问题。但是,这样的阵容尚不完善。最明显的问题是:如上委员中只有精算专家具备一些保险知识,而要真正起到监督作用,必须相当了解社会保险的运行机制和相关程序,牵涉到保险基本原理,保险会计,社保和保险领域相关法规等专业知识。

二、优势:商保公司专业背景无可挑剔

有效的监督必须具备充分的信息和完备的知识体系,商业保险公司的专业背景可以很好的解决社保监督的困境,阐释如下:

(一)节约社会成本

商业保险公司聚集了大量相关领域的人才,可以直接为社保监督服务。比如《社保法》中规定社保监督委员会需具备精算人员,但是目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社保精算人员,真正参与的也是商保方面的精算人员,需要他们具备充分的社保知识,运用精算的基本原理对社保的相关内容进行核算。中国的精算师大量就职于各大保险公司,若是由商业保险公司直接加入社保监督委员会,那么就可以由他们为委员会提供精算专家。保险财会人员和保险法律专家也是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团队不可或缺的部分,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便可以为社保监督委员会的各种人才需求提供巨大的便利,更好的利用社会资源,节约社会成本。

(二)专业知识扎实

1.丰富的保险经营经验。

保险公司面临风险而经营,经营良好的保险公司不仅具有一流的人才储备,更有多年经营保险的经验。虽然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有诸多不同之处,但是就保险运行机理而言其具有很多相通和共同之处,如保险的本质在于风险的集合和分散,这并不会因为其实施方式或财务机制等具体运行方式而改变。

2.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渠道,在所有社保监督可选主体之中,商业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极佳的优势,毕竟其经营的对象就是各种各样的财产和人身风险,在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技术方面都比其他主体略高一筹。

(三)监督立场中立

纵观国际上社会保险制度较为完善的西方国家,有两类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保管理体系:一是德国模式,是以行业为主的自主管理模式,是由政府制定法律和工会实施监督;另一种是美国模式,具有完备的立法和合理的分工,社会保障署负责养老保险, 劳工部负责失业保险,卫生与公共服务部负责社会医疗保险,财政部则直接掌管社保基金的资金收付与投资运作,财政部管“钱”,三大部门管“事”,彼此相互分工、相互隔离, 同时又相互合作、相互制衡。

由美、德两国的社保监督模式可以看出监督主体是否中立是决定监督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同于行政监督的各个主体,商业保险公司于社会保险而言是一个相对中立的第三方主体。虽然有一小部分保险公司参与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但是可以通过排除这一部分保险公司进入社保监督委员会来保证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监督主体的一部分的中立地位。

(四)互相促进

于社会保险而言,社会监督力量的壮大能够有效规范其运行,使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切实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于商业保险而言,参与社会保险的监督实质是利用其专业知识和人才储备为关系到每一个百姓切身利益的社保事业做出一些贡献,既节约了社会资源,也有利于提升商业保险的行业形象。

三、结语:商报监督的必要性及帕累托改进的实现

不论是对社保而言还是对商保而言,由商业保险作为社会监督的一支力量参与到社会保险的监督之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商保公司的“缺位”很大程度上会威胁到社保监督的有效性,千千万万劳动者的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社保监督的便不具有任何实质意义。若其加入,既可以节约社会成本,又能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在并未损害原利益主体的前提下使得社会保险的监督更有效率,更能维护社保相关利益人的权益,也就增进了在社会中占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的福利,无疑是实现帕累托改进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蓉,兰虹.保险学原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林义.社会保险[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篇5:保险的必要性

开宗明义溯本追源,想要了解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社会成员因受疾病威胁或需要进行预防时,由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分支。医疗保险作为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政策和经济管理措施,又是调节社会分配关系,维护社会经济运行秩序,确保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了解了医疗保险制度,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论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2.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3.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改革将会引发的后果

1.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的现阶段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得益于我国建国初期及建党初期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 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还是有着很长时间的历史的,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在慢慢的适应和完善之中。

就我国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4.73亿比2008年增长了48.8%来看,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非常快,增长速度之高。我国新闻部发言人胡晓义说,今后一个时期,医疗保险工作要以“提升全民医保质量”为主线,完善制度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努力推动医疗保险由扩大范围向提升质量转变。他说,“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建立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完善支付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切实降低群众实际医疗费用负担,完善门诊统筹,充分发挥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2.4.19 6时55分

新华社)

2.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不规则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切的经济活动都遵循价值规律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原则,但是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属于国家计划经济宏观调控范围内发展起来,并逐渐建立的。国家对医疗资源实行高度控制和占有,也就是说我们的医疗资源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

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差异性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社会问题就包括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均衡。作为由国家直接控制的医疗保险制度来说也是一样,城乡之间的差异很大。许多城镇享有的政策乡村并不享有,这也直接说明了医疗保险制度的非市场化和不平等性。

医疗保险制度的分配不均现象

在城镇的职工和在城镇打工的非城镇人员以及在城镇有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及其子女所享用的医疗保险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公费报销和国家报销的差额很大。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分配不均的现象。

医疗保险制度的广泛性,实用性,利民性 由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史比较漫长,所以一定程度上我国的医疗事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的,它的收益人数逐年增多,群体逐年增加,政策逐年增多,力度和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可以说是改善民生的利民之举。

3.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治理引发的后果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情况是相吻合的。

(一)缺乏有效机制对其的监督与管理,使其不能更有效的实行资源优势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原则。长久发展会导致医疗市场的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和运用不合理的现象,从而影响整个价格机制的不稳定和市场运作的不健全。

(二)城乡分配不均势必导致人民对政府满意程度的失衡,小则引发系列社会问题激起民众不满情绪,大则不利于民生的持久发展。更加的加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拉大贫富差距。将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三)城乡人员享受的医保不一致性,使得很多的企业和单位滥用医保。无论购买日常用品还是奢侈商品均可刷卡,其并没有达到国家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用意,使得部分人以非法的暴力手段获取国家的资源,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医药用品的流失。真正有需要的人,反而得不到有效的救治。

(四)医疗服务管理的落后,因为我国的医院大部分属于国家控股的形式或者是政府持有的形式,所以较之私人企业而言,消费者并不一定会的到最有效的治疗和服务。甚至有一些医院会给患者使用高价但是并无实际成效的药品来使得本医院增加治疗量和消费量。谋取最大的福利和效益。

(五)医疗保险制度的范围还是不够广泛,虽然我国2010年的投保人数达到了4.73亿,但是对于一个拥有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只是人口的三分之一。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远远没有达到全民普及全民享有的程度。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力度来使得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逐年增加以便达到全民享有的水平。

(六)社会弱势群体无法参保。在我国的4.73亿以投保的情况下。我们来进行一个对比。没有投保的人数大概有9亿左右。那么这9亿人为什么没有投保?这9亿人口都是什么样的人群?在这9亿中有一大部分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固定的劳动收入和收入来源。他们不满足投保的基本要求,那么谁能过保证他们的利益? 纵观中国的历史,现在的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物质生活极大的进步。但是就在这样一个发展中的进步的大国,还有一部分奋斗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没有接收到来源于社会,国家的保障。它们艰苦的生活着,奋斗者。9亿于收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于输出更是一个强大的数字。谁保证国家资源的最有利的配置?谁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谁保证那9亿没有投保的人民的基本利益?谁又来保障投保人的最大利益得到有效地运用?民生不仅仅是一个话题!

学院:

班级:

篇6:保险的必要性

摘要:从我国保险公司的发展的实践看,建立独立审计制度,是保险公司的性质决定的,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完善保险公司独立审计制度主要是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并规定其审计规范,保险公司必须对外披露的内容和方式,使审计制度具有科学性。

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保险是金融业三大支柱(银行、保险、证券)之一,其特有的经济补偿功能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国内保险业自1980年恢复经营以来,保费收入以年平均37.6%的幅度高速增长,年保费总收入为1393.22亿元,截至1999年9月,保险业总资产达2389.6亿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保险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我国保险业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新格局。

但是,与世界几百年的保险发展历史相比,我国保险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总体水平低,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对保险公司进行独立审计是保险公司的内在需要,有助于保险公司转变经营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有助于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伊始,从整顿保险市场秩序入手,短时间内在完善内控、夯实基础、规范市场、加强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未来几年,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和加大监管力度是保险监管的主要内容,而建立对保险公司进行独立审计的制度,对于保险监管体系的完善和保险监管力度的增强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对保险公司进行独立审计的必要性

独立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一经济组织关于其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的认定,在充分、适当地获取各种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客观的评价之后,确定哪些认定符合相关既定标准的程度,并就此发表负有法律责任的意见。与保险业同步,我国在1980年恢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独立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公司独立审计制度的建立,也将对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保险公司的公司性质决定了对其进行独立审计的必要性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各国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于绝大多数股东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对公司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了解几乎完全有赖于公司经营者定期提供的财务报表,因而需要有

上一篇:学 习 计 划下一篇:小学欣赏黄梅戏教案